辨证论治

又称辨证施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是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所谓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求因

以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其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病机,从而提供治疗用药的根据。

《辨证施治》

综合性医书。上海中医学院编着。共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基础理论,论述生理与病理、疾病与病因、诊断方法、治法与方药。下篇为临床应用,首论辨证施治总纲,然后分别阐述外感热病、杂病、各科常见证候的辨证施治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问题。书中强调辨证施治必须首先抓住阴阳失调和邪正斗争这两种矛盾,并应随时掌握疾病的发展而随机应变。篇末附述试用于肿瘤的一些中草药等。全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简要。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辨证施治纲要》

综合性医书。北京市中医医院编。前有概述、四诊,辨证部分包括脏腑经脉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亦述及审证求因等问题。治疗部分,重点介绍治法总则和常用治疗方法,末附方剂索引。全书论述简要,条理清晰,颇受临床医生青睐。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辨证选穴法

针灸取穴法之一。指以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病证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脱肛属中气下陷者,可选用百会、长强、神阙、足三里等穴以升提中气;属热积大肠、下痢脓血者,可选用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承山等穴以疏泄大肠蕴热。又如目视昏花,取肝俞穴以养肝明目;阴虚火旺的齿痛,取太溪穴以养阴降火。

标本

标本是个相对概念,也是一种主次关系。

①凡病因与症状,先病与后病,正气与邪气,病在内与病在外等,都有标本的关系。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以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的新病与旧病,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从疾病的部位来说,病在下、在内为本,病在上、在外为标。《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临证时需用标本关系分析病症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确定相应的治疗步骤。

②经络在四肢者为本,在头面、躯干者为标(见《灵枢·卫气》)。

③指病人的疾病与医生的治疗主次关系。《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王冰注:“言医与病不相得也……此皆谓工病不相得,邪气不宾服也。岂惟针艾之有恶哉,药石亦有之矣。”

标本同治

治疗学术语。即采用标病与本病同时治疗的方法。适用于标本并重的病证。如气虚感冒,可以解表与益气两法合用。又如温热病中,脾胃实热不解而致阴液大伤,可以泻下、滋阴两法合用。

标本中气

运气术语。六气的变化,可分标、本、中见之气等,以说明运气的变化与人体发病的关系,提示治疗的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少阳和太阴之气从本,因少阳是本火而标阳,太阴是本湿而标阴,二者都是标本同气,所以从本。少阴和太阳之气,或从本或从标,因少阴是本热而标寒,太阳是本寒而标热,二者都是标本异气,故根据变化或从本或从标。阳明和厥阴之气,不从标也不从本,仍从其中见之气。因阳明本燥而标阳,中见太阴湿土,燥从湿化,所以从乎中气;厥阴是本风而标阴,中见少阳相火,风从火化,所以从乎中气。古人认为人在气交之中,因天地有非常之变,感而成病;病变过程中,也会与六气有相应的变化。概括标本中气的治法,无论取本取标或取中气,只要是病之所生,就是治之所施。又《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张景岳注:“此以下言三阴三阳各有表里,其气相通,故各有互相之中气也。少阳之本火,故火气在上,与厥阴为表里,故中见厥阴,是以相火而兼风木之化也。”如以经脉来说,凡互为表里的,在六气则互为中见。

标而本之

治疗学术语。指标病与本病并见时,在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下,先治其标病,后治其本病。《素问·标本病传论》:“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王冰注:“标而本之,谓先发轻微缓者,后发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标印

推拿方法名。见《串雅·绪论》。即提痧。详该条。

《标幽赋》

针灸歌赋名。全名《针经标幽赋》。金元间窦汉卿撰。出《针经指南》。指用浅近易诵的语句表述《针经》中较为深奥的内容。包括经络、气血、刺法、配穴等。这是一篇影响较大的针灸歌赋,为《针灸大成》等书所收载,并有多种注释。

熛疮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又名熛浆疮。症见初起患部如火烧汤烫,起泡,随之皮破,熛浆流出成疮,疼痛,渐渐蔓延,甚者遍身溃烂。由风热毒气客于皮肤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外用赤小豆或莹肌散煎水淋洗,再用三黄散末撒疮上。

熛浆疮

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熛疮。详该条。

熛疽

病名。指发于指端和手心、足心及心窝部的瘭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亦名训疽。因外伤染毒所致。证治见瘭疽①条。

病名。

①痈疽五发之一。《卫济宝书》卷上:“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托等药。次洗点破等药,加服小车螯散。脓毒不快,即服二三,取活脓血。”

②指生于手足指端处之疽。即瘭疽。详见该条。

瘭疽

病名。

①指生地手足指端处之疽。亦名蛇瘴、虾眼,南方称(扌翕)着毒。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二。该病多由外伤染毒入于肌肤筋骨所致,或脏腑火毒凝结而成。其病随处可生,好发于手、足指端。症见患处初如红点,渐变黑色,小者如黍如豆,大者如梅如李,肿痛应心,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内治可服射干汤、漏芦汤,外贴蟾酥饼;临证见有寒热多作者宜服黍米寸金丹或夺命丹;红肿游走不定者,用离宫锭涂之;毒甚成脓者,宜切开排脓,按溃疡治疗。古时本病泛指体表的一种化脓性感染。但今习称之瘭疽,仅指手部感染,与本病古义略异。

②手心毒之别称,出《疡科心得集》卷上。

①外表,身体浅表部位。《素问·厥论》:“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

②指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③阴阳、内外、脏腑、经络等相互对应关系的一方。《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素问·血气形志》:“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④表现。《素问·脉解》:“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表寒

病证名。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证候。以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特征。

表寒里热证

证名。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详见表寒证、里热证条。

表寒证

证名。风寒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表寒?伤寒初客太阳,头痛发热而恶寒者,名曰外感。”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而润等。治宜辛温解表,选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方。参见寒证条。

表解里未和

病证名。指外感病表证解除后,里证尚未和解。多因里有痰饮、食滞、瘀血或阴伤等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 ,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刺汤主之。”

表里

八纲中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二个纲领。表里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体表与脏腑相对而言,体表为表,脏腑为里;肝与腑而论,腑为表,脏为里;经络与脏腑而论,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三阳经与三阴经而论,则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通常所说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为表,内有病为里。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属表证,病势较轻;若病在脏腑,则属里证,病势较重。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中又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温病初感在上焦,属表;邪入中焦、下焦则属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详各该条。

表里传

太阳表证直接传变为少阴里证。见《此事难知·太阳六传》。《证治准绳·伤寒》:“太阳传少阴肾水,名曰表传里。为病急当下而反不攻不发,所以传里也。”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少阳经与厥阴经为表里(见《素问·热论》王冰注),故凡相为表里之阳经与阴经的传变,亦称为表里传。参见传经条。

表里俱寒证

证名。表寒、里寒症状同时存在。《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表里皆寒?凡伤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于里,此为两感寒证,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多由外感寒邪,内伤生冷,或里有虚寒,又感风寒所致。证见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腹痛泄泻,四肢厥冷,小便清长等。治宜解表温里,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等。详见表寒证、里寒证条。

表里俱热证

证名。表热、里热症状同时存在。由表证未解,邪热入里,或原有里热,又感温邪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详见表热证、里热证条。

表里俱实证

证名。表里同病之一。肌表营卫和脏腑气血俱见邪实症象。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详见实证、表实证、里实证条。

表里俱虚证

证名。表里同病之一。营卫肌表和脏腑气血等俱见虚弱症象。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详见虚证、表虚证、里虚证条。

表里配穴法

针灸配穴法之一。指在表里相合的经脉上选配穴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如胃病取足三里(胃经)与公孙(脾经);喉痛取鱼际(肺经)与合谷(大肠经)。以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配者则称原络配穴法。参见该条。

表里双解

治疗学术语。指用具有表里同治功能的方剂治疗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方法。对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如单用解表,则在里之邪难去;如仅治其里,则在表之邪不解,故须表里同治,使病邪得以分消。表里同病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表里俱虚、俱实、俱寒、俱热等。常用表里双解法有解表攻里,方如防风通圣散;解表清里,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温里,方如五积散;扶正解表,方如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等。

表里同病

证名。谓表证里证同时存在。既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又有胸满、腹痛、腹泻等里证。因表证未解病邪入里,或素有宿疾又新感表邪所致。有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表虚里实证、表实里虚证之分。亦指表里出现同一性质的病证,如表里俱寒证、表里俱热证、表里俱虚证、表里俱实证等。详见上述各条。

表气不固

病证名。即卫气不固。《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阳虚则不能固表,皮肤腠理疏泄,外邪易侵而成疾。发病时多有怕风、自汗等症。治宜补气固表。

表热

病证名。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温热之邪侵犯肌表所致的证候。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或有汗,舌尖红,脉浮数为特征。

表热不得卧

证名。因风寒伤于太阳或阳明或少阳,郁而发热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表热不得卧之症,发热身痛,无汗烦热,不得卧,太阳经表热症也;目痛鼻干,身大热,不得卧,阳明经表热症也;时寒时热,寒热往来,不得卧,少阳经表热症也。”治宜分经辨证,如太阳表热,不得卧而无汗者,冬月北方人用麻桂汤;阳明表热不得卧,用干葛升麻汤;少阳表热不得卧,用小柴胡汤。参见不寐条。

表热得寒证

证名。表热、里寒症状同时存在。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由内有虚寒,外感风热所致。详见表热证、里寒证条。

表热证

证名。感受风热阳邪所致的表证。《赤水玄珠·论表里热》:“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证见发热恶风,头痛,口渴咽痛,咳嗽痰黄,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参见热证条。

表实

病证名。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外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正邪相争,腠理密闭所出现的证候。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特征。

表实里虚证

证名。表实里虚症状同时存在。由正气素虚,又感外邪,或外感表证,误用攻下正气受损所致。详见表实证、里虚证条。

表实证

证名。外邪束表,腠理闭塞所致的病症。《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治宜解表发汗,用麻黄汤等方。参见表证条。

表邪

病证名。即在表的邪气。外感六淫之邪,多从口鼻或皮毛侵入,其停留于浅表部位时称表邪。常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参表证条。

表邪内陷

病证名。指在表之邪因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而内陷入里的病变。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症见不恶寒,高热,神昏、谵妄等。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参见内陷条。

表邪入里

病证名。指先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的证候。多因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所致。例如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小便黄赤,苔黄燥等,即为表邪入里。

表虚

病证名。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卫外阳气不足,腠理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所出现的症候。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

表虚里实证

证名。表虚、里实症状同时存在。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由卫气不足,外邪传里,胃肠积滞,痰瘀停留所致。详见表虚证、里实证条。

表虚证

证名。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治宜解肌发表,用桂枝汤等方。慢性疾患之汗多症亦属表虚,证见汗出不止,怕风畏寒,精神倦怠,脉濡软无力。治宜益气固表止汗,用玉屏风散、牡蛎散等方。历代医家亦称自汗为表虚(见《医述·表里虚实》)。参见表证条。

表证

证名。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尚在浅表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多见于外感病初期,症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表证又可分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详各该条。

鳖瘕

病证名。八瘕之一。《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鳖瘕者,谓腹中瘕结如鳖状是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至有头足成形者。”《类证治裁·痃癖症瘕诸积论治》:“鳖瘕,经行浴水,水精与邪气入于子户,形如小袢,少腹切痛,宜鳖瘕方。”

鳖症

病证名。七症之一。《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鳖症者,谓腹内症结如鳖之形状。”多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积滞生痰,挟瘀内结所致。主要症状为症块固定不移,少腹切痛,甚则痛连腰背,面目黑黄。参见症、七症等条。

①区别,识别。《素问·着至教论》:“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

②分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

③裂。《素问·气交变大论》:“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

④分支,支出。《灵枢·经脉》:“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⑤别行。《灵枢·经脉》:“内次五脏,外别六腑。”

⑥另外。《灵枢·经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

别骨填接

医疗技术名。骨移植术,东考卿《江氏伤科学》:“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外贴十八号膏药,内服六号接骨丹。”中国以骨移植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之最早记载。

别络

指十二正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属络脉之较大者。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二脉各有一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难经·二十三难》:“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心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别气

指分支旁行的经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别乡

指其它部位。《灵枢·五色》:“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指五色不见于本脏分布的部位,而见于其它部位。

别穴

经穴分类名。见《医学入门》。即经外穴。详该条。

别阳

经穴别名。所指有二:

①出《针灸甲乙经》。即阳交。见该条。

②出《③针灸甲乙经》。即阳池。参见该条。

瘪螺痧

病名。痧证之一。即霍乱的俗称。因吐泻交作,耗液伤血致使手指螺纹下陷而得名。本证也可见于剧烈吐泻所引起的重度脱水。参见霍乱条。

《濒湖脉学》

脉学著作。一卷。明·李时珍撰于1564年。李时珍鉴于高阳生《脉诀》可商之处颇多,遂撷取诸家脉学精华,参以个人心得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浮、沉、迟、数、滑、涩、实等27脉,作者以鲜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分析各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脉象的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读者习诵;后一部分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加以删补而成者,比较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多种问题。由于历史的局限,书中还存在以脉参合八卦等类叙述,则不免牵强。但以全书而言,论脉简要,易学易用,故流传甚广。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并附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和《脉诀考证》,有助于对脉学的全面理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本书语释李时珍所著《濒湖脉学》作为初学脉法的阶梯。全书按概论、各论性质将原本七言诀、四言诀的次序颠倒,并就其不同的内容,分成段落,另加标题,然后以白话文体予以语译和注解。本书还删除了原书中一些不切实际的部分论述,并加注说明。197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膝盖骨。《素问·刺禁论》:“刺膝膑为液,为跛。”《灵枢·五色》:“巨屈者,膝膑也。”

膑骨

①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环跳。见该条。膑骨疑髋骨之误。

②人体骨骼名。又名护膝骨、膝盖骨、连骸。解剖学同名骨。借韧带牵持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

髌骨折

病名。指膝盖骨因外伤而损断者。出《伤科补要》卷二。即膝盖损断。详见该条。

耳际之发。《素问·上古天真论》:“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鬓骨

骨名。又名扶桑骨。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后方,颧骨弓上方部位。

鬓脚

亦作鬓角,位于耳前方鬓发下垂处。

鬓疽

病名。系指有头疽生于鬓角的病证。出《外科理例》卷四。本病多由相火妄动、外感风热所致。疾病初期应疏肝解热,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脓成后宜托里排脓。方用托里消毒散,也可外用二味拔毒散。证治详见有头疽及额疽。

㈠(bīng,音兵)

①水冻结后形成的固体。《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天寒则裂地凌水。”

②结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

㈡(níng,音凝)“凝”的本字。《素问·诊要经终论》:“九月十月,阴气始凝,地气始闭。”

冰壶秋月

病名。《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亦是宿翳,若隐若现,或片或点,留于风轮,色光白而甚薄,看虽易治,其实不然。掩及瞳子者,微觉昏而视短。”此病属宿翳,治疗较为困难。参见宿翳、冰瑕翳条。

冰轮

解剖名称。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青睛内之一圈黑莹,名水轮。一名瞳神,又名冰轮,属肾水。”冰轮在生理和病理上都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治疗中应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详见水轮条。

冰台

艾的别名。见《尔雅·释草》。《本草纲目》:“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

冰瑕翳

病证名。

①又名冰瑕障、冰壶秋月。指宿翳之菲薄透明光滑者。《证治准绳·杂病》:“薄薄隐隐,或片或点,生于风轮之上。其色光白而甚薄如冰上之瑕。若在瞳神傍侧者,视亦不碍光华。若掩及瞳神者,人看其病不觉,自视昏眊渺茫。”参见宿翳条。

②水晶障翳症之别称。《审视瑶函》:“眼内障如水晶色,厚而光滑且清白,瞳子隐隐内中藏,视物蒙如云雾隔。……其名有三:曰水晶,日玉翳浮满,曰冰瑕翳。”详水晶障翳症条。

冰瑕翳深

病名。《银海精微》:“黑睛上生翳,如冰瑕形状,因而名曰冰瑕也,大抵与鱼鳞白陷同也。亦因肝经有热微微小小占在眼之风轮,黑睛含糊,清眵填粘于翳之低处。乍时赤涩泪出,眵满蒙蔽瞳人一重,如鼻涕或黄或白,看到如膜遮障一般。”治宜用菊花,侧柏叶、黄连、归须等煎汤日洗二、三次。内服拨云退翳散。参见白陷鱼鳞条。

冰瑕翳深外障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水霞翳障、水瑕深翳、冰瑕翳深、冰翳外障。多由肝经热邪上攻所致。《秘传眼科龙木论》载:“此眼初患之时,或痒或疼,发歇不定。作时赤脉泪出,眵漫。致令黑睛上横立似青眼,多少不定。久后为患,全损眼目。此疾不可挑拨,莫去钩割。宜服茺蔚子散、除热人参汤,点退翳清凉散立瘥。参见花翳白陷条。

冰翳

病名。

①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冰翳内障,详该条。

②似指某些并发性白内障。冰翳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涩。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翳如冰,瞳人渐大。本病宜内服菊睛丸加减,障翳成熟时可用金针拨离。

冰翳内障

病名。《秘传眼科龙木论》认为:“此眼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眼睑骨疼痛,眼内赤涩,有花或黑或白或红……或心烦、或呕血,大肠秘涩,夜见灯花如蜂飞。”本病多因肝脏积热,肺受风劳所致,治宜疏风泻热明目,内服还睛丸,也可配合针灸疗法。参见圆翳内障条。

冰翳外障

病名。由肝经之热上乘所致。症见翳生风轮之上,色青白而薄,形如冰瑕,或片或点,横贯乌睛,或痒或疼,发作无定,眵粘泪出,白睛脉赤。治宜清肝泻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参见冰瑕翳深外障条。

天干的第三位。常用以纪年、纪日。

丙丁

古人用十干以纪日,丙丁即丙日与丁日。丙丁属火,火分阴阳。丙为阳火,内应手太阳小肠经,故小肠经旺于丙日;丁为阴火,内属手少阴心经,故心旺于丁日。《素问·脏气法时论》:“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丙辛化水

运气术语。指凡逢丙辛为水运。《素问·天元纪大论》:“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秉风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肩解。属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太阳与手、足少阳之会。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及肩胛上动、静脉。主治肩臂疼痛,肩胛痛,上肢酸麻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①枢纽机关。《灵枢·忧恚无言》:“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

②关联。《素问·咳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③病证名。小便不通。

④病理名。阴气过盛,阳气不能朝营。《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

⑤关脉之简称。详寸关尺条。

⑥解剖部位名。所指部位有多种情况。例如:指切脉部位者,《濒湖脉学》:“掌后高骨,是谓之关。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又如指腕关节、踝关节者,《骨释》:“手、足腕两端骨,亦通曰关。”《骨释》还称人体之诸大关节为关者,指出“凡肘、腋、髀、腘两端相接骨,通曰机关,亦曰关。”又如喉科传统习惯称咽峡为关,其咽腭弓之后,称关内;舌腭弓之外,称关外。还有:承扶穴亦名关。《素问·骨空论》:“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可见关在人体是一个同名而多部位之解剖名。

并病

伤寒一经证候未解,又出现另一经证候。出《伤寒论》。《伤寒论大全·伤寒合病并病》:“并病者,一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景岳全书·伤寒典》:“并病者,一经先病,然后渐及他经而皆病也。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或后见耳聋胁痛,呕而口苦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阳也;或后见腹满嗌干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太阴也;或后见舌干口燥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阴也;或后见烦满囊缩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厥阴也。若阳明并于三阴者,必鼻干不眠而兼三阴之证;少阳并于三阴者,必耳聋呕苦而兼三阴之证。”阳经并病,如表症未罢,宜先解表。参见太阳少阳并病、二阳并病等条。

并合

归并综合。即全面分析之意。《素问·方盛衰论》:“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并行

治疗学名词。即标本同治。疾病比较轻浅,用药可兼顾主症和兼症,标病和本病同时治疗。《素问·标本病传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参间甚条。

并稸

合并蓄积。稸,同蓄。《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动濡积并稸。”

并阴

脉学术语。阴气通畅。并,气交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切其脉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

并月

生理学名词。见《医宗金鉴·女科心法要诀》。指女子无病而月经每两月行一次者,谓并月。

病(疒^贵)

病证名。简称(疒^贵)。指小儿两侧睾丸肿大。治宜利气软坚,用橘核丸。参见小儿阴(疒^颓)条。

①疾病,病证。《灵枢·四时气》:“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又:“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

②患病,生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灵枢·寒热病》:“角孙……方病之时,其脉盛。”

③侵害,使生病。《灵枢·论勇》:“四时之风,病人何如?”

④病状,症状。指疾病的各种表现。《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

⑤病位。疾病发生的所在部位。《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

⑥特指女子月事不潮。《素问·腹中论》:“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⑦病邪。《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

病本

①《灵枢》第二十五篇篇名。本篇主要讨论了治病有治其本、治其标的区别的原则。

②患病的内在原因。《素问·痹论》:“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病持

病情持续。指病程较长,病势进展缓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病瘳

疾病痊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病穿板

病名。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四。即涌泉疽。详见该条。

病穿掌

病名。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即手心毒。详见该条。

病传

①《灵枢》第四十二篇篇名。本篇主要讨论了邪气侵害人体后的传变规律。

②疾病的传变过程。《素问·标本病传论》:“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

病大

指病情严重。《灵枢·官针》:“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