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西医妇产科的萌芽与兴起(1850~1910)
清朝末年、一些传教士医生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开始了妇产科医疗工作。1858年,英国医生合信著《妇婴新说》,是我国第一本西医妇产科中文书籍。
中国妇女因为几千年来长期受封建和旧礼教思想的影响,在患妇女病时,往往宁死不肯接受医生作阴道检查。患巨大卵巢肿瘤,在开腹术前往往都是未经妇科检查。妇产科未建独立科室,由外科医生行妇科病手术,且多为在华的外籍医生作手术。广东博济医院医生嘉约翰(KeerJG.)1875年做第一例行卵巢囊肿切除,因大面积粘连未完全切尽,是我国首例妇科开腹术。此后,由于麻醉学的发展及消毒技术、外科手术的进步,各城市的教会医院都有妇科手术病例报导。
由于延续几千年在家中分娩的传统习惯,至20世纪初我国的产科仍是处于极落后的状况。根据《博医会报》记载,在1900年前后广东、福建等地接生人员都是一些无医学知识的妇女,难产几天不能娩出婴儿,也不到医院。往往因为产程长、产妇衰竭或难产子宫破裂,导致产妇死亡。医生是在难产几天后才被请到产妇家。在请医生之前,往往已经过多次“助产人员”赤手操作,这些产妇最后经医生解决了难产,但仍可能在产后死于脓毒感染。
1901年,英国医生波尔特(Poulter MC.)到距福州60哩的福清县工作,开展产科工作。1911年开始建立产科病房,是我国有记载最早的产科病房。1906年开始教护理,1908年正式开训练班,学习分娩机转等产科基本知识。l892年广东博济医院斯万(SwanJM.)报导了我国第一例剖腹产。
二、西医妇产科的建立与发展(1911~1949)
1911年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破长期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妇女逐渐得到解放,妇女的自我解放,女子开始入学堂,学习医学知识,也促使妇产科学在我国能够较快地建立、发展。
妇科的发展
由于外科手术、麻醉、细菌、化学药物及X光诊疗等学科的发展,妇科疾病的诊治得到全面发展。据报导,1912年开始腹部手术用碘液消毒皮肤。1928年北平协和医院开始用脊髓麻醉及骶尾麻醉于妇科手术,镇痛效果好,安全,经济。同时,由于医学教育的发展,女医生,护士逐渐增多,妇女病人能够接受妇科阴道检查,及时地诊断生殖道各种部位的疾病,一些非危重的妇女病人也能来医院诊治,使生殖器炎症等常见病能得到比较及时的诊治,使我国妇科学在短短的四十年中有快发展。1940年后,我国开始引入化学药物(磺胺类药物),1945年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应用于临床,使妇科炎症诊治水平明显提高。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1920年,北平协和医院麦克斯维尔在全国博医会上指出,宫颈癌是常见的妇女癌瘤,但很少能早期及时来诊行根治手术,晚期病人一般只能给与局部的姑息疗法,1935年上海医学院妇产科王逸慧报导224例子宫颈宫癌。1947年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曾照懿开展了早期诊断宫颈癌的研究,她用特制的木刮板取材宫颈细胞涂片作细胞学检查,为我国宫颈细胞涂片诊断癌的开端。
生殖器官损伤、异位是我国妇女的一种常见病。早在1920年麦克斯维尔在中华博医学会北京分会报告,认为子宫脱垂在中国南方多见,与坐位分娩有关。治疗采用手术固定子宫在腹前壁,同时行会阴、阴道成型手术。关于生殖道损伤如膀胱阴道瘘、直肠阴道瘘、阴道瘢痕狭窄等亦有文献报导。
1935年上海白良知医师著《妇科内分泌学》,介绍女性内分泌知识及临床上的应用。但临床用内分泌素治疗月经紊乱开始于1937年。上海医学院王逸慧及北平协和医院麦克斯维尔1937年均有报告“月经紊乱之内分泌治疗法”。希望国内妇产科注意此项疗法。妇产科X科光诊断治疗在我国大中城市医院陆续开展:1932年北平协和医院王逸慧报告用碘油X光检查子宫输卵管。1935年山东齐鲁大学王国栋报告中国妇女不孕之输卵管因素,可用“鼓气法”,或用碘油造影术确定阻塞部位、行输卵管造口术治疗不育症。1942年邹仲介绍了X光用于妇产科的诊断和治疗,如测量骨盆、诊断官腔及输卵管有无阻塞及阻塞部位,深部X光治疗子宫癌及卵巢疡等。
产科的建立与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以后,几千年来产妇不可出家门,将母婴两条生命交给愚陋无知的村俗隐婆的旧风俗习惯,开始逐渐被屏弃。民国初年,产妇在家经“土接生员”不能处理的难产,请医生到家或将产妇送医院救治,这是我国西医产科的萌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40年期间,我国产科学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28年杨崇瑞在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大会上报告“我国助产教育”,讲述必要性及产科教育计划,拟每省设国立产科学校及附属医院供实习。1929年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在北平正式成立。不久南京成立国立第二助产学校。杨崇瑞于1930年拟定《助产士管理法》,设讲习所培训旧式接生员,呼吁新旧式助产士一律需登记注册。从此新式接生方法逐渐推广,几千年来将母婴两条生命交给愚陋无知接生婆的陋俗被逐渐淘汰。这是我国妇婴保健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巨大改革与进展。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以后,妇女保健工作受到阻碍,但中华医学杂志上海版仍按期出版,报导交流妇科的新动态。1946年中央卫生实验院杨崇端总结“近20年来中国妇婴卫生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婚前卫生,孕期、产时、产后卫生,儿童卫生,孕妇、婴儿的营养改进。组织上由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设立各级妇婴保健所。
国内从1945年开始用青霉素,对治疗妇梅毒、胎儿先天梅毒有了极大进步。在产科手术方面,由于麻醉、外科手术的进步及磺胺、青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40年代后期剖腹产术(根据中央大学医学院阴毓章报导)在脊髓麻醉下,可行腹膜内及腹膜外剖腹产手术。以往认为是危重症的产褥感染,已非致命性疾病。
在我国医生的努力下,在产科学领域建立了产前保健及骨盆测量,拟订了《病态产褥定义》;开展了对子宫外妊娠、妊娠毒血症、过期流产、骨软化症、子宫破裂、妊娠期子宫出血、脐带及胎盘异常等病理妊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节制生育
北平节育诊所创始于1930年,由沈骥英医师等人指导妇女避孕。1934年上海医学院王逸慧等著《避孕法》,内容包括女性生殖器官解剖,排卵及受孕生理,全面介绍暂时性及永久性避孕方法。
1936年兰安生(Crant JB.)著《节制生育与中国》。说明中国节制生育的需要。每1000人中每年约出生38人,死亡27人。全国每年可以增加4百万至5百万人口,所以中国的人口增长迅速是严重问题。1942年,上海妇孺医院沈骥英医师报告了“节制生育的临床工作”,呼吁医务人员重视对节制生育的宣传及研究,医学院应设此项课程,1946年中央大学医学院阴毓章在“十年来妇产科之进步”中,指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及研究是妇产科的一项进展。
在20世纪上半叶,即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短短40余年中,在医学。界及妇产科前辈们的努力工作下,创建了我国的西医妇产科学,建立了孕期保健及妇产科各种疾病临床诊治的理论基础,从而摆脱了千百年来忽视妇婴生命的旧习俗,奠定建国树人的基础,这是我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