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黄大有编译的《物理诊断学》一书,奠定了我国物理诊断学教学的工作基础。1951年2月陈锵翻译了卡博特《物理诊断学》第十三版,由东北医学图书出版社出版,1977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黄大有,黄萃庭主编的《物理诊断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是我国物理诊断学发展的里程碑,是我国1949年以来第一部结合国人资料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较为详尽系统的物理诊断学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1949年以来,我国在理学诊断仪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不断地完善和充实丰富了物理诊断学,并对一些早期的,隐匿的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如1.心电图机是一种直接描述人体在心脏搏动时体表电位变化波形的诊断仪器,在临床上被广泛地用来检测心脏的机能,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了409型电子管心电图机,结束了心电图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1969年又试制成功的68722型心电图机,是由电子管向晶体管过程的新一代产品,七十年代后,心电图机又历经了多次更新换代,由晶体管发展为集成电路,八十年代初,又采用微处理技术,生产出多道心电图机和用于心音,颈动脉及心尖搏动,动静脉血压等多种型号的心电图机。2.超声诊断技术是将雷达技术与声学原理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诊断仪器。1949年,Howry及Baliss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超声成像系统,五十年代A型超声诊断仪问世,六十年代,M型超声诊断仪研制成功,到七十年代,由于动态成像技术迅速发展,心脏切面显仪被研制出来,B超诊断仪,相控陈式超声诊断仪相继问世,明显地改进了超声医学诊断技术。在我国其发展和应用是1958年研制成A型超声波诊断仪器以来已有30余年历史。产吕逐步发展到M型、B型和利用超声的多普勒效应制成的许多品种,产品的使用已普及到县级医疗单位,不少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已配备有超声诊断仪。3.纤维内窥镜检查,五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光导纤维技术,应用这种新技术制成各种医用光导纤维内窥镜代替了过去的硬管式内窥镜,大大减轻了病人痛苦,1965年,我国研制成功纤维胃镜,此后,不断地改造技术,现已日臻成熟,并得到了普及应用。4.医用电子仪器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的有效工具,尤其对常见的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七十年代开始,全国医用电子仪器更新换代快,开发了多种多用途的电子仪器,如心音图、脑电图、肌电图等等。

新中国建立后,体温计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不仅扩大了产量,而且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985年,年产量达到了1614万支,满足了临床的需要。电子血压计是利用微音器检测出血管音,再经电子线路将声能变成闪光,从而反映出血压的数值,尤适用于较频繁测量血压者,其克服了医务工作者因判断标准不同而引起误差,还减轻了医务人员的负担。血压、脉搏监护仪,这种仪器结构更为先进,使用方便,结果更为客观准确,仪器可自动发光、声报警,自压数据由字显示。听诊器,分为硬质听诊器,软质听诊器,袖珍听诊器,产科听诊器及电子听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