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耳科

在八十年代早中期,对中耳炎、美尼尔氏病(眩晕)的治疗,都有较多的报告;又如对化脓性中耳炎,应用的方剂包括冰麝散、胡桃油、中耳炎散等;对渗出性中耳炎,则有消水方、耳聋通气散等。还有以辨证施治的方法处方的,一般有效率均可高达73~97%左右。

(二) 鼻科

在鼻病中,变态反应性的鼻炎是发病率较高的,据统计占鼻病中的40.5%。“文革”以前,对本病较少报告。八十年代对过敏性鼻炎的报告比较集中。大多认为本证为肺、脾、肾三脏之病态有关。治疗方面强调各辨证施治,著名耳鼻喉老中医对此有一些论述。如干祖望认为此证可分为五种类型:(1)营卫不和,风寒袭肺型,其治疗当调和营卫,温肺开窍,用桂枝汤加减;(2)清阴不升,浊阴上犯,脾失健运型,宜补气固卫,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减;(3)肺经伏热,上凌清窍型,治宜清肺脱敏汤;(4)肾阳不足,肺脾失温型,用金匮肾气丸加减;(5)冥顽不灵,诸药不效者,用截敏乌梅汤。耿鉴庭氏认为本病是人体卫外不固、感受风邪所致,因而拟方御风健脾汤。在此基础上,后来之学者又有新的补充发展,如以辨证论治而言,对上述诸证文又有所补充,又有郁热型、肾阴虚型等等,分别用活血清热、滋补肾阴方法治疗,均有较好效果。

(三)咽喉科

对近视眼的中医治疗研究始自六十年代,最早大多采取针刺方法。早期治疗系在传统穴位上进行札刺,如有报告认为针刺翳明穴,在173只眼中,其总有效率高达91.9%,几乎原有的病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改善。当时,人们还发现,从针刺此穴开始到退针之间的三十分钟的过程中,视力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针刺对近视眼的疗效迅速而确切。除一般毫针针刺外,应用梅花针叩打经穴或一些特定的部位,对近视眼也有较好的效果。如早期报告称,在1533只眼中,用梅花针叩打,总有效率为82.7%。

根据中医的惯例,辨证治疗时多对病证进行分型,有人把近视眼分成五种类型:即肝肾不足、心气虚弱、脾肾阴虚、阴虚火旺和肝气郁结型。针对不同证型,所用方药也不尽相同,计有开阳泄阴法,用加减益气聪明汤;补阴壮阳法,用补阴壮阳汤;益心定志法,用加减定志丸;养血安神法,用加味补心汤;舒肝明目法,用加减舒肝明目汤;温补命门法,用加味补肾丸。

针刺疗法治疗近视眼,在治疗本病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从六十年代报告以梅花针治疗近视眼初步获效的基础上,临床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梅花针治疗本病的疗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在一份报告治疗2284只近视眼中,其总有效率高达99%,尤其对高度近视,视力在0.1以下者,显效率也高达74.7%,如果改用电梅花针治疗,其效果较于操作法更好。如有报告提到,用电梅花针刺激睛明、阴位穴,治疗272只眼,一个疗程为10天,其总有效率为60%。如果增加疗程的次数,则其疗效可增高至80%。问题是远期疗效还不理想,多有复发现象。

耳针疗法治疗近视眼的报告多集中在八十年代。与其他两种针刺方法相比,耳针的优势是比较简单,可数日一诊,患者较乐于接受,故文革后以前有所发展。其常用穴位较多,包括肝、肾、目1、目2、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明亮、新眼、后眼、视、枕、神志、利眼1、太阳等,其中有些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新穴。耳针还常结合电刺激及埋针法,其中埋针和常用刺激贴压法,用于贴压的中药为各种植物种子如王不留行子,白芥子、急性子、菜子、绿豆,甚至有用小药丸的。统计表明,所报告的近五千例患者中,疗程由12天至半年,其疗效达到67.2~100%的总有效率,治愈率为10~30%之间。但耳针仍存在远期疗效不明确的缺点。

手术治疗白内障是中医现代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五十年代末,已有一些眼科学家对古代这一传统技术加以继承,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加以发展。六十年代初,已有不少这方面的报告,虽然用金针拨障术确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较高,其中以青光眼为多见。

至六十年代中期,针对术后青光眼的并发症,已有报告提出,采用在手术过程中划破玻璃体前界膜和术毕散瞳等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因玻璃体疝等与虹膜反应性炎症所致之粘连导致青光眼,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在254眼中,视力矫正到0.6以上者达80.62%,远期矫正视力达93.10%。由于这种针拨白内障的手术尚存留晶状体留在体内引起远期青光眼的后遗症,原研究者又改造了技术,把晶状体粉碎后取出,解决了这一问题。至七十年代末,这种针拨套出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1152眼中,视力矫正在0.6以上者,术后二周达33.15%,术后一年为58.15%,术后1~9年高达66.53%,其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较其他方法如超声震荡粉碎吸出术、冷冻摘出术等为优。根据白内障的不同质地,直针拨套出术的基础上,又有针拨挟出术、针拨啄出术。对不同原因所致的白内障,除老年性者以外,尚有外伤性、先天性和并发性白内障,据报告也都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