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篇
1.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及其感染
1 概述
胃细菌学的研究,长期来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对这一领域重要的突破。此后不久即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它的发现对消化病学、特别是胃十二指肠病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已经清楚它是许多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致病因子。
1.1 Hp的历史、发现和命名
1.1.1 历史背景
Marshall在分离到Hp后又回过来探索了历史上的文献,发现这一类细菌实际上早就已经被人注意过。1893年在狗中,1896年在大鼠和猫中已有人报告在其胃中偶然见到螺形菌。本世纪初在溃疡性胃癌病人胃内容物中曾找到同样的细菌。其他报告也证实了这一些发现。也注意到健康人中未发现这些细菌。经过30年的努力,在散载的报告中,良性消化性溃疡病人胃中发现了这些细菌。1938年Doenges在一份综合性尸解研究报告中提出胃中螺形菌的流行率达43%,但是并未检查出这一细菌与不同的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些细菌在人胃疾病中可能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些研究者提出人们在活检标本中所见到的这种细菌是经口吞服的污染物。这一假说1959年由于当时的一位有影响的学者palmer发表了1000例胃活检标本大量组织学研究的报告而占了优势。在此以后对胃的细菌学的兴趣被泼了一盆冷水。
1975年Steer和Colin-Jones报告了胃溃疡病人中胃粘液层下的胃粘膜上发现了细菌,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胃细菌在消化性溃疡致病机制中作用的兴趣,这提示细菌可能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因此易感于溃疡。Steer等企图分离这一细菌。结果生长的是绿脓杆菌。后来仔细审阅文章中的图片提示在粘膜中所见的是一种与绿脓杆菌无关的螺形菌。现在看来这些作者分离到的绿脓性杆菌可能是来自内窥镜的污染菌,而图片中所见的才是我们现在大家感兴趣的Hp。
现在已知Hp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在发现Hp之前许多学者曾证明在许多种动物胃中有内源性尿素酶活性的存在。1924年Luck和Seth最早描述了这一活性。1955年Kornber和Devies在一篇综述中下结论认为胃尿素酶主要存在于胃体部,且来源于细菌。后来在人粪中的研究还证实了这些酶与溃疡病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人用尿素治疗某些病人取得了疗效。
随着Hp的发现,人们现在可以把这些研究放在一起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把胃中的Hp与尿素酶联系起来了。在这整个过程中从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Hp是一个关键因素。没有这一发现,人们对胃病的认识仍将受到限制。
1.1.2 发现和命名
在上述历史背景以及胃镜检查已大大普及、分离培养空肠弯曲菌的微需O2方法已经成熟的条件下,Marshall等敏感地意识到胃中所见的螺形菌,形态上与粪便中分离到的空肠弯曲菌相似。既然用常规的需O2和厌O2方法都不能把它分离出来,何不用分离培养空肠弯曲菌的方法试一试呢?结果因此使他们获得了成功。国内是在1985年取得成功的。最初信凭它形态上与弯曲菌属细菌相似,分离培养方法也相似,只是从胃标本中分离到的,因此称作胃弯曲菌样细菌(gastric campylobacter like organism,GCLO)。不久,由于此菌在胃窦部多见,又改称作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CP),后来又因为这一名称不符合细菌统一的拉丁文命名原则,又改为cacpylobater pylori,简写与中文译名未变。随着对这一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这一细菌虽在形态和培养特性上与弯曲菌属细菌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特性与弯曲菌属细菌明显不同。曾有人根据Hp的16SrRNA的核苷酸序列与弯曲菌属细菌不同,而与wolinella succinogenes相近,提出应归入wolinella属。1989年Goodwin等把CP与弯曲菌属与wolinella属的代表菌种从超微结构、脂肪酸组成、呼吸醌、生长特点、酶的活性等五种表现型特征上作了系统的比较。他们认为CP既不应属于弯曲菌属,亦不归Wollinella属,应另立一个新属,称作螺杆菌属(helicobacter,H)。因之,CP应相应改称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而当时已从雪貂胃中分离到的类似Hp的一种campylobacter mustelae相应改为雪貂螺杆菌(helicobactermustelae,Hm)。自从新立螺杆菌属以来,国际上已先后有人从多种动物胃肠道分离到新的菌种认为是属于螺杆菌属的,亦有人从过去已归属于弯曲菌等属的细菌中拉出某些细菌来认为应归于螺杆菌。从现有报道看,螺杆菌属的细菌已不下10余种。其中,除了Hp和Hm以外,还有一种猫螺杆菌(helicobacter felis,Hf)亦已得到较多人的认同以外,其他的尚均还在被认同之中。
1.2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已有大量报道,且已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如下。
1.2.1 Hp感染与慢性胃炎
Hp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的病因关系已充分确立。其证据如下:①事实上所有Hp阳性者都证实有胃窦炎。②若Hp感染经抗菌治疗,Hp根除后,胃炎可消退。③在一些动物模型中,接种由患者胃中分离而得到的Hp后,可复制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损。④Marshall和Morris,分别用患者的Hp对自己作了自身感染,亦取得了同样结果。
1.2.2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从现有资料要确立Hp与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s,PUD),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病因关系尚有困难。部分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而且在Hp感染者中仅有少数人发生溃疡。然而几乎所有PUD患者都有Hp感染性胃炎。因此,在没有其他促发因素,如服用甾体类抗炎药(NSAID)或有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存在时,Hp感染与胃溃疡之间的相关性稍弱,不是NSAID诱发的胃溃疡患者中,80%有Hp感染。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Hp感染者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发生十二指肠或胃溃疡。这些事实意味着宿主的遗传性特征,菌株的变异性或其他因子在其中起着作用。Hp感染根除后,溃疡病复发率显著降低,这是Hp在PUD中起病因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据。Hp根除后可预防溃疡病复发,这在胃溃疡中证据不如十二指肠溃疡那样充分。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例中,奇怪的是有些研究中,Hp在胃窦部部位比发生溃疡的十二指肠部位更为常见。胃窦部位的Hp为什么会引起十二指肠病变?已经提出的机理包括:Hp在十二指肠胃化的细胞上定居,胃酸或十二指肠碳酸氢盐的继发性改变,或感染菌的产物和/或宿主炎症应答反应引起的病变。
1.2.3 Hp感染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Hp感染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NUD)的相关性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尚存在着争论。NUD患者中Hp的感染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1.2.4 Hp感染与胃部恶性肿瘤
Hp感染与胃腺癌:胃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肺癌。有证据显示Hp感染与胃体和胃窦腺癌相关联。然而,胃癌亦发生于一些无Hp感染证据的人。Hp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对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的影响,证据尚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胃癌发生率在一些Hp感染率高的人群中较高。Hp感染率和胃癌发生率都与社会经济状态呈负相关,都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发达国家的连续出生列队研究中已见下降。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人的发生率高于白种人。已发现,Hp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之间存在着地区分布性的相关。然而,这两种病在流行病学上存在一些明显不一致的情况。例如,胃癌男人比女人高发,而Hp感染率两性间并无差别。据报道,某些人群Hp感染率高,但胃癌发生率低。这些不一致表明:除Hp感染率外其他因素在胃癌危险因素中亦很重要。在有一些但不是全部回顾性血清学研究中表明,胃癌患者的Hp感染率比对照组高。
感染与胃癌有关的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三个前瞻性列队血清学研究。这些研究表明Hp感染者的胃癌发生率显著增加。在这些研究中,均未见Hp感染与贲门癌和胃食管联结处癌有关联。
Hp感染与淋巴瘤:胃的非何杰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病,占胃恶性肿瘤的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性淋巴瘤(MALT)低度克隆的新生物,被认为起源于固有膜中的淋巴样聚合(Lymphoid aggregate)。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p感染与胃非何杰金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都相关。
如果Hp感染与胃癌之间有任何病因关系,那么显然别的因素在胃癌的发生率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尚不提倡出于预防胃癌的目的而作根除Hp的治疗。
2 Hp的生物学性状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Hp的形态学已有了充分的描述。总之,它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图1)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图2)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图1 Hp的悬滴负染标本透射电镜(×48000)
图2 Hp藉鞭毛与部分菌体外膜粘附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扫描电镜(×16000)
电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图3)。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图3)。
图3 Hp菌体末端及鞭毛根部的超微结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5000)
Hp经鞣酸处理,发现其外表面被厚达40mm的糖萼(glycoculyx)所包裹。电镜下,由于其呈细丝网状,与胃上皮细胞表面连接,因此亦有人称之为纤毛或拟菌毛。它成为Hp粘附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主要物质基础(图4)。Hp定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除了鞭毛和糖萼的作用以外,在电镜下,尚可见到菌体细胞壁与胃上皮细胞细胞膜表面直接相贴的现象(图5)。这种现象的机理可能与藉糖萼粘连的机理不一样。其本质及其有何特殊意义有待研究。
图4 Hp藉拟菌毛粘附定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超薄切片透射电镜(×70000)
Hp:幽门螺杆菌
Ep:胃上皮细胞
图5 Hp部分细胞壁与胃上皮细胞部分细胞膜直接相贴超薄切片透射电镜(×60000)
Hp:幽门螺杆菌
Ep:胃上皮细胞
培养物中的Hp,用悬滴法作电镜观察时,常见菌体外围有“炸面圈样”或“指突状”结构包裹。这些结构有何含义亦不清楚。
延长培养时间,典型的细菌会发生圆球样形态的变化。这可能就属于Hp的L型。它亦可在暴露于大气(含O2量较高)时发生。这种圆球体(图6)有两种类型。一种较大,电镜下可见稀疏的细胞质,细胞体积膨大。这种类型可能是一种退化型,在传代中不能再生长。另一种小圆球体,电镜下可见电子密度较高的细胞质,且有完整的细胞膜。这种类型可能比前者有较高含量的KDO和蛋白质。它已经被证明至少在30d内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有一定的耐受性。且在4周~6周内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能重新生长成繁殖体。可是迄今尚未能证实这种圆球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持续存在。或许这是弄清Hp感染的流行病学和某些治疗中失败的原因的关键因素。
2.2 Hp的生理学特征
2.2.1 Hp的生长和生存条件
Hp是一种专性微需O2菌。它的稳定生长需要依靠在生长的微环境中含2%~8%O2。因此,它在大气中和绝对厌O2条件下均不能生长。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野生株都必需补充适量的CO2。早期认为Hp并不在代谢中利用碳水化合物获得能量,而是利用有机酸和氨基酸。但是不久前Reymolds等研制了一种合成培养基证明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是Hp的必需氨本酸。有一些株尚需要丙氨酸或丝氨酸。但没有葡萄糖时,Hp仍不能生长。有适量葡萄糖和丙氨酸时能大大促进其生长。这说明葡萄糖可能仍然是Hp能量和碳源的重要来源之一。Hp只含有MK-6呼吸醌,不含有所有弯曲菌属中普遍存在的甲基化MK-6呼吸醌。
许多固体培养基能用作分离培养Hp的基础培养基。例如:心脑浸液琼脂、哥伦比亚琼脂、布氏琼脂和M-H琼脂等。但必需加入适量的全血(马、羊或人)或胎牛血清作为补充物。加入适量的活性炭(0.2%)或淀粉(1%)亦有利于吸收培养基中衍化产生的毒性氧离子。Hp生长缓慢,通常需要3d~5d,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针尖状小菌落,为了避免快速生长的兼性厌O2菌和霉菌等和过度生长,常需加入由万古霉素、TMP、两性霉素、多粘菌素等组合的抑菌剂。Hp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更加困难。这可能与在液体里面更难保证菌体周围稳定的微含O2量环境有关。
有人报告Hp能在33°C~40.5°C和pH6.6~8.4条件下生长。但实际应用中仍以37°C和pH7.0~7.2为最适条件。Hp对低ph 比一般细菌有较强耐受力。电镜下,甚至偶然可见Hp钻入壁细胞的分泌小管中(图7)。Clyne等认为酸对pH既有杀伤作用的一面,亦有保护作用的一面。他们把尿素酶阳性的野生株N6和尿素酶阴性的突变株分别接种在含有或没有10mmol尿素的两个pH范围从2.2到7.2的37°CPBS中,30min,然后测量CFU/ml、上清液的pH和溶液中的氨量。结果N6株在没有尿素的pH4.5~7.0的PBS中生存良好,甚至在有尿素的超始pH为3.5的溶液中亦能生存。然而野生株和突变株均不能在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存在野生株和尿素的酸性溶液的pH迅速从3.5升至8.45。尿素酶突变株在pH4.5~7.2的溶液中存活,不对尿素起反应。野生株N6暴露于氨的浓度高达80mmol仍能存活。胃的酸性环境可能对存活于尿素中的Hp有杀伤作用。但是Hp决不能存活于含有尿素的正常环境中,因为随后升高的pH的危害性远超过氨的毒性。
在血琼脂中,Hp不能在含有5%胆汁的情况下生长。但是暴露于含有5%胆汁的液体培养基中30min,只有25%的Hp被杀死。这说明Hp通过十二指肠时尚有生存的可能性。
在含有0.1 %到1.5%甲基纤维素的1%蛋白胨的粘稠深液中,有周鞭毛的大肠杆菌在20CP(厘泊),即被制止运动。而Hp在10CP比1CP游动得更快,甚至在200CP的粘稠培养基中仍能游动。这可能与Hp的螺旋形特征及鞭毛的旋转推动作用有关。由此,使Hp很容易穿透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层,达到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定居。而其他细菌很难达到这一点。
2.2.2 Hp的生化反应和酶
Hp对临床实验室中常用于鉴定细菌的大多数经典试验不起反应。但是有几种酶的反应是有特点的,特别是尿素酶,常用作Hp的生化鉴定。
尿素酶 尿素酶是Hp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酶。它能使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氨。用柱层析方法测得其分子量约为625±kD,与底物有高度亲和性。它与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等许多微生物产生的尿素酶相比,在分子量大小、电泳活性、等电点和对尿素酶抑制剂的敏感性等方面都有它的独特性。Hp在固体培养基上和胃粘膜上能产生大量尿素酶,而且其酶的活性比其他微生物产生的尿素酶活性高几倍到几十倍,甚至更大。尿素酶不仅是Hp得以在胃粘膜表面定居的必要条件,可能也是Hp在胃部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测定尿素酶的方法,如Christensen尿素培养基等,均可用于测定Hp的尿素酶。由于Hp的发现和临床上对快速诊断Hp感染的需要,已由此发展出了许多种更加简便有效的或者能作非侵袭性体内诊断用的试验。
其他可用于Hp常规鉴定用的酶试验Hp的分离培养物的生化特性往往非常稳定。它们都能产生氧化酶、触酶、尿素酶、碱性磷酸酶、α-谷氨酰胺肽酶、亮氨酸胺肽酶和DNA酶。不产生其他44种酶(包括许多种氨肽酶、酯酶、糖甙酶等)。常规鉴定可参见表1。
表1Hp与相关细菌的生化特征比较
Hp | Hf | Hm | Ws | Cja | |
尿素酶(快速) | + | + | + | - | - |
氧化酶 | + | + | + | - | + |
触酶 | + | + | + | + | + |
H2S产生 | - | - | - | - | - |
G+C mol% | 37 | 42.5 | 36 | 47 | 30-38 |
形态 | 弧形或螺形 | 紧密螺旋 | 直到弧形 | 短弧 | 短弧 |
硝酸盐还原 | - | + | + | + | + |
马尿酸水解 | - | - | - | - | + |
碱性磷酸酶 | + | + | + | - | - |
精氨酸胺肽酶 | + | + | + | + | + |
组氨酸胺肽酶 | + | + | + | - | - |
亮氨酸胺肽酶 | + | + | + | + | + |
γ-谷氨酰转肽酶 | + | + | + | - | + |
萘啶酸耐药(30μg/ml) | + | + | - | + | - |
Cephalothin(30μg/ml) | - | - | - | + | - |
含1%甘油生长 | - | - | - | - | + |
含1.5NaCl生长 | - | - | - | -NDb | + |
42°C生长 | - | + | + | +/- | + |
37°C生长 | + | + | + | + | + |
25°C生长 | - | - | - | - | - |
aHp=Helicobacter pylori Ws:Wollinellasuccinegenes Hf=Helicobacter Cj:Campylobacter jejuni Hm=HelicobactermustelaeNDb:未确定
2.2.3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在体外,Hp对大多数抗菌制剂敏感。但对万古霉素和TMP高度耐药。磺吡苄头孢霉素(Cefsulodin),多粘菌素B及萘啶酸对少数菌株以外也都不起作用。这些抗菌药物可用于制备Hp的选择性培养基。许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Hp的高敏感性和在体内的低效或无效之间的矛盾,可能涉及许多因素。除了Hp自身发生的耐药性突变外,恐怕还受到药物在胃腔内对Hp作用的条件(胃酸作用的强度、不溶性粘液层的阻隔、不断的排空运动等)影响。H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见表2。近年来由于临床上广泛应用灭滴灵、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等抗菌药物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因此,临床上对这些药物的耐药菌株已越来越多见。
表2 Hp对常用27种抗菌制剂的敏感性
MIC(μg/ml)a | |||
范围 | 50% | 90% | |
青霉素G | 0.015~0.12 | 0.06 | 0.12 |
氨苄青霉素 | <0.003~0.03 | 0.015 | 0.03 |
克拉维酸 | <0.01~0.64 | 0.16 | 0.64 |
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 | <0.01~0.02 | <0.01 | 0.01 |
先锋霉素Ⅰ | 0.025~0.4 | 0.2 | 0.2 |
氨噻肟头孢霉素 | 0.01~0.16 | 0.04 | 0.08 |
磺毗苄头孢霉素 | 5.12~41.0 | 20.5 | 41.0 |
先锋霉素V | 0.2 | 25.0 | |
链霉素 | 0.04~1.28 | 0.32 | 0.64 |
卡那霉素 | 0.04~0.64 | 0.16 | 0.32 |
妥布霉素 | 0.04~0.64 | 0.08 | 0.16 |
庆大霉素 | 0.04~0.32 | 0.08 | 0.16 |
红霉素 | 0.1~0.8 | 0.2 | 0.4 |
交沙霉素 | 0.4~1.6 | 0.8 | 0.8 |
洁霉素 | 3.2~12.8 | 6.4 | 12.8 |
氯霉素 | 2.0~8.0 | 2.0 | 4.0 |
四环素 | 0.01~0.16 | 0.08 | 0.16 |
利福平 | 0.5~2.0 | 1.0 | 1.0 |
哌氟喹酸 | 1.0~8.0 | 4.0 | 8.0 |
多粘菌素B | 6.25 | 50.0 | |
多粘菌素E | 2.0~64.0 | 8.0 | 32.0 |
万古霉素 | 50.0~>100 | >100 | >100 |
TMP | >100 | >100 | |
次硝酸铋 | 3.12 | 25.0 | |
灭滴灵 | 1.56 | >100 | |
痢特灵 | <0.05 | 0.2 | |
克拉霉素 | 0.05 | 0.65 |
a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2.2.4 粘附性
自然条件下,大量Hp仅出现在胃上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隙及胃小凹中,而不出现在其他组织细胞表面(图8),说明Hp对胃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和性。后来人们也发现Hp对某些动物和人的RBC会发生聚集反应。作者还在Hp与“O”型血的血凝块的超薄切片中发现,Hp与“O”型RBC(后来证实按Lewis分型属Leb型”,及Hp与胃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关系,在高倍电镜下所见非常相似(图9)。这些特异的亲和现象很可能暗示着类似的粘附机制。1993年有人发现Hp特异地粘附于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受到人类初乳中SCIgA(一种携带高度多变的N-和O-连接的单糖链的糖蛋白)的抑制。当这种SC-IgA被墨角藻糖酶(α-L-fuco-sidase)降解后,抑制作用即降低,若用唾液酸(sialic acid)处理(曾有人报道Hp表达唾液酸特异的凝集素),并不降低其结合力。这一结果证明Hp在胃粘膜上皮细胞上的受体含有墨角藻糖(fucose)。而墨角藻糖结合的血型抗原,典型地在RBC上发现,也在人上皮细胞表面表达。Boren等为了弄清墨角藻糖酶敏感的Hp受体结构,他们比较了sc-IgA与S-IgA分子含有的不同墨角藻糖碳水化合物链的棋盘分析(Panel analysis)。最后他们证实了在人胃粘膜表面的Hp受体含有RBc Lewis分型的Leb抗原。他们还证实了Leb抗原是分泌型体质个体胃上皮细胞表面表达的最显著的血型相关抗原,而Lea 抗原是非分泌型体质个体中占相当优势的血型抗原。因此,阳性分泌型体质个体可能对Hp比较易感。胃溃疡个体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也证明了Hp感染在Leb阳性的个体中较高发。
2.2.5 菌种保存
传统的冻干方法并不适宜于Hp的保存。有人曾用棉签沾取Hp的液态培养物冻干取得成功。但是目前置-70°C或置液氮中冷冻是常用保存方法。
2.3 H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菌株标识
2.3.1 分子生物特征
脂肪酸组成,一种细菌独特的脂肪酸组成常常与该菌的分类命名、细胞膜的生理化学特性和该菌的生物学性状有关。在早先许多学者都对Hp的脂肪酸组成作了测定。尽管测得的数值略有出入,但多数学者认为Hp经甲基化处理由气相色谱仪测得的数值表明:Hp的主要脂肪酸有十四烷酸(C14:0)、十六烷酸(C16:0)、十六碳稀酸(C16:1)、十八烷酸(C18:1)、顺式9、10亚甲基十八烷酸(C19:0cyc),但是缺少了一羟基十四烷酸(3-OH-C14:0)。
Inamoto等深入地研究了Hp的脂质和脂肪酸。他们发现Hp的脂肪主要由胆固醇酯、三油酸甘油酯、游离脂肪酸、胆固酸、二酰化甘油和一酰化甘油等简单脂质组成。且在这些脂质中均含有11-甲氧基十七烷酸(11-OMeC17:0)和11-甲氧基十九烷酸(11-OMe C19:0)两种独特脂肪酸。与BCG的耐酸性相比,两者均有耐酸性,虽程度有所不同。他们认为Hp脂质与脂肪酸的特征可能是构成Hp亦具有耐酸性和与BCG耐酸强度不同的基础。
蛋白质组成Hp的菌体蛋白质含量通常用SDS-PAGE方法测定。用这一技术测得的结果,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条带很多,不同菌株看上去似乎很一致。但是用激光光密度计扫描,并用电脑分析比较,显示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所有的株的蛋白质条带80%是相似的,若以91%相似为阈值,可把Hp分成不同的电泳型。Hp的SDS-PAGE电泳谱中部分条带含有Hp的特异性抗原,也有一些条带含有与弯曲菌属细菌的共同抗原。由于技术条件未统一,各家报道的结果均略有上下。1990年Cover等从消化性溃疡患者活检标本中分离到的Hp,在肉汤培养物中用SDS-PAGE测到一种82kD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它只能在使细胞产生空斑作用的上清液中出现。另外用免疫印迹法以人血清能在产生空斑作用的上清液中识别出128kD的蛋白质条带。两者在产生空斑作用的上清液中出现的频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82kD蛋白质不易被人的血清识别。而对128kD蛋白质起血清学反应的抗体在消化性溃疡病人中比无消化性溃疡病的Hp感染者中更为常见。这意味着这两种大分子量蛋白质可能与Hp的致病性有关。后来人们把前者82kD蛋白质称作空泡毒素CacA,把后者128kD蛋白质称作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而且经其他学者的工作发现,CagA蛋白质的分子量飘移在128-140kD之间。项兆英等人对43株Hp CagA和VacA毒力因子表达的分析揭示,能把临床分离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Ⅰ型细菌含有CagA和VacA基因,表达CagA和VacA蛋白;Ⅱ型细菌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CagA和VacA蛋白。Ⅰ型和Ⅱ型细菌分别占56%和16%,而其余的为中间表型,即仅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这一发现证明尽管许多细胞毒性Hp株含有CagA,但是VacA的表达可以不需要CagA的存在。
Hg的鞭毛可将其液体培养物藉着震荡脱落下来,然后再经过梯度离心等方法使其纯化。现知鞭毛蛋白中含有57kD与56kD两种鞭毛素亚单位,它们与弯曲菌属的细菌的鞭毛素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但是56kD的鞭毛素尚具有对Hp特异的氨基酸序列结构。
核酸 早期人们企图判断Hp是否与弯曲菌属同属,测试了它的DNAG+Cmol%,结果发现其数值与弯曲菌属的数值范围(30mol~38mol%)完全重叠。因此这一方法在鉴别Hp与弯曲菌上毫无意义。后来人们根据Hp的16SrRNA才发现与弯曲菌属细菌不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迅速地投入了对Hp各种特殊的基因的研究。最早克隆成功的是尿素酶基因。到1995年7月EHpSG(EuropeanHelicobacter pylori Study Group)在爱尔兰召开的第八届胃十二指肠病理学与幽门螺杆菌国际会议上已介绍了不下十余种Hp不同的基因组或基因的研究工作。基中包括:趋化因子cheA和cheY、鞭毛素基因flaA和flaB、鞭毛生物合成调节基因flbA、鞭毛外鞘蛋白基因、转运系统基因nixA、热休克蛋白质基因hspA、尿素酶基因ureA、ureB、ureC、修复基因racA、空泡毒素基因Vac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CagC,细胞毒素第二相关基因CagII碱性磷酸酶基因组等。由此可见,对一种病原性细菌来讲,Hp基因研究所涉及领域之宽,进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为了避免在这一研究领域发生混乱,大会上有一些学者呼吁为Hp的基因和基因组的统一命名制订规则。他们建议:①Hp基因同源于其他细菌中已经发现的基因,给于同样名称。例如ureA、ureB、flaA等。②完全新发现的基因,根据它们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或作用命名。例如:VacA。③当同源性不是太明显,新基因的功能还未完全确立,可以给予一个独特的临时性的名称。例如:CagA、CagII等。下面就研究得较多和较重要的两类基因作一介绍。
①尿素酶基因:1988年Labigne用穿梭载体(shurttle vecter)Pill500把Hp对应于尿素酶基因的DNA片段克隆出来,在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之间复制和转移获得了成功。但是它并不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尿素酶活性,只有在接合于空肠弯曲菌时才能暂时地生物合成尿素酶。重组的粘尾质粒(recombinant cosmid)piLL585,具有33.2kb。它经过再克隆成8.1kb片段piLL590后才能把尿素酶的表型特征转输给空肠弯曲菌的受体株。此后,经过反复不断再克隆删除了不必要的部分后,尿素酶的基因最后定位在DNA的4.2kb区段内。用双脱氧法(dideoxy)测序,发现有四个开放读框(open reading frame),分别编码四个预知分子量的多肽。它们分别是26000(ureA)、61600(ureB)、49200(ureC)和15000(ureD)。ureA和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位是相当的。它们与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二个亚单位和刀豆尿素酶独一无二的亚单位高度同源。符合率分别是56%和55.5%。虽然ureD编码的多肽,与膜穿透蛋白质功能有关。但是对这一多肽与ureC编码的多肽均未明确其作用。从DNA序列图谱上看,表明这些多肽对把尿素酶活性转移给空肠弯曲菌受体是必需的。
②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和空泡毒素VacA:自从发现Hp高分子量抗原与消化性溃疡病有关后,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基因的兴趣。Tumuru等用λZapII构建了Hp84-183的随机染色体片段文库。在大肠杆菌YLi-Blue的多个文库中用Hp感染者经过吸收的血清筛选。结果分离纯化出一个3.5kb插入片段的克隆。这一插入片段的再克隆能表达出一种Hp的重组蛋白质。它的分子量接近96kD,且能被人的血清所识别。得自Hp感染者和能识别天然的120~128kdHp抗原的血清,它们识别重组的96kD PMC3蛋白质的能力明显地大于不能识别天然的Hp抗原的血清。所有19株Hp产生的120kD~128kD抗原均能与PMC3产生斑点杂交。没有一个不产生同一抗原的得到同一结果。(P<0.001)。因为15个产生空泡毒素的Hp临床分离株均与PMC3产生杂交。Tumuru等称这一基因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ytotoxin-associated gene,CagA)。PMC3的序列分析证实有一个含859个氨基酸的开放读框,没有终端子。另外用人血清筛选λgtII文库还显示出一个能产生噬菌斑的0.6kb插入片段,其序列与PMC3下游序列吻合。为了克隆出全长度的基因,他们用0.6kb片段为探针从λZapII基因库中分离出一个含2.7kb插入片段的克隆。这一插入片段pYB2的核苷酸序列显示为785bp,与pMC3下游区域的序列恰好重叠。CagA全核苷酸序列的翻译揭示有一个产生分子量达131.517kD的118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开放读框。这些结果与先前报道过的蛋白质序列没有明显的同源性。这些发现表明Hp高分子量抗原的克隆和特征可能与Hp的毒力和空泡毒素的产生有关。
至于Hp的空泡毒素,Telford根据已知Hp空泡毒素23个氨基酸组成,取其分别对应于最初和末了6个氨基酸组成的单核苷酸序列作PCR反应。并以PCR产物作探针探查Hp全菌DNA用HindIII酶切的文库,并克隆入其本质粒载体(bluescript plasmidvector),分离到含有~3kb插入片段的克隆。随后从用EcoRI酶切的文库分离出的7kb插入片段,也覆盖HindIII克隆的120bp区段。这两个片段均含有完整的基因。此基因含有唯一的较长的开放读框,能编码129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39.7kD的蛋白质。由起动子,核糖体结合部位,终端子组成。最前面的33个氨基酸似乎是细菌信号肽,提示蛋白质是藉分泌决定机制(Sec-dependent mechanism)输出的。从34~56序位是与纯化的NH2-终端编序决定的23个氨基酸是一致的。然后,他们又用基因的不同区段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生了五种融合蛋白。并用免疫印迹法最后证实94kD的融合蛋白与前述的空泡推测基因相对应。
2.3.2 菌株标识
有人曾经企图对Hp进行生物学分型,但是没有获得明显的成功。尽管对蛋白质的SDS-PAGE及对全菌DNA的指纹分析会显示菌株之间的微细差异,但似乎并不实用。因为菌株与菌株之间的差异太微细、太多,难于识别。近年来在PCR反应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RAPD(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和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两种识别Hp不同种株的技术,这将为Hp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3 Hp的致病与免疫性
Hp感染几乎总是与炎症反应同时并存。但是消化性溃疡与胃癌只在一小部分Hp感染者中发生。尽管国内外对Hp感染的致病机制已从临床资料及体外试验中作了大量资料积累。对它的致病机制也有了一些初步解释。但是仍然很少经过合适的动物模型的验证。因此它的确切致病机制现在仍然知道得不是很多。至于它的免疫性更是如此。
3.1 Hp的致病性
下面就胃十二指肠几个与Hp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的发生学说作一些介绍。
3.1.1 胃炎的发生学说
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Hp以后,才认识到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尽管也有报道另一种人胃螺菌(Gastrospirilumhominis,Gh,现又有人称之为Helicobacter heilmanii)亦能在人胃壁上定居,但其阳性检出率所占比例平均一般仅及Hp的1%以下。Goodwin 把Hp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目前对Hp感染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见表3)。主要包括①使Hp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这些因素构成Hp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见前述)。
表3 Hp可能的致病因子及炎症反应
致病因子 | 可能的作用 | |
定居及毒性因子 | 螺旋形菌体结构 | 有利通过胃粘液层 |
鞭毛 | 加速穿透粘液层 | |
粘液素酶 | 降解糖蛋白、有利Hp穿透粘液层 | |
尿素酶 | 降糖尿素,既有利Hp生存,又对上皮细胞有毒 | |
粘附素 | 使Hp定居胃上皮细胞表面 | |
蛋白酶 | 降解粘液层,破坏上皮细胞膜 | |
脂酶和磷脂酶A | 消化粘液层,破坏上皮细胞膜 | |
过氧化氢酶 | 在胃粘膜上起抗氧化作用,保护Hp自身 | |
空泡毒素VacA | 破坏上皮细胞,使胞内物质溢出 | |
CagA蛋白质 | 作用未明 | |
胃酸分泌物抑制因子 | 有利急性炎症发生 | |
脂多糖 | 能抑制上皮细胞膜基质的合成 | |
炎症反应 | 粘液层完整性破坏 | |
中性粒细胞的激活 | ||
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激活 | ||
白三烯B4(ITB4)的继发性增加,增强炎症 | ||
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作用 | ||
磷脂酶的降解物的趋化和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的作用 | ||
血小板激活因子促进局部粘膜的损坏 | ||
65kD热休克蛋白与胃窦上皮有交叉抗原作用 | ||
浆细胞分泌的IgA激活酸性粒细胞降解破坏粘膜固有层 | ||
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与IgE结合释放血管活性因子 |
3.1.2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学说
Hp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Hp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治疗Hp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不用抑酸剂,单用抗Hp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no ulcer”。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no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3.1.3 胃癌的发生学说
胃癌是世界上肿瘤中仅次于肺癌的死亡原因。美国胃癌于1930年占肿瘤死亡原因首位。到现在已下降到较低水平(1985年为第9-10位)这一发生率的显著下降有利于研究这一疾病的致病机制.事实上,作为结果,胃癌可被认为在人类恶性病变中了解最清楚的。自从发现了Hp以后,对胃癌的发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从早期描述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研究的结合,肠型胃癌的学说早已形成。当时认为环境因素导致胃刺激,引起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低胃酸症,接着发生细菌过量生长,使亚硝酸盐转化成N-硝基胺(N-nitrosamines),引起组织异化,最后发生肿瘤。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藉着它的抗硝基胺作用和抗氧化物作用会防止疾病的后期发展。这一得到广泛支持的学说是很有力的,但不能解释所有问题。自从清楚Hp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原因,且在未治疗条件下几乎可以持续终生,引起了人们对胃癌形成学说的修正。从近年来对Hp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Hp致胃癌的可能机制:①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②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 DNA的某些片段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Hp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见Hp引起细胞增殖。有人提出这是淋巴因子中的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引起的。另一些人把它与尿素酶产生的氨联系起来。炎症细胞的增加对上皮细胞的增殖会增进危险性。中性粒细胞产生O2、H2O2、HOCL和氯胺等都能引起DNA键断裂,损害碱基对,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exchanges)。突变原性的反应性O2产物的过量产生也已被Hp感染人类粘膜组织的化学发光(chemiluminesence)所证实,由此,Hp感染不仅引起有丝分裂,还提供了内源性突变原的来源。
Hp感染引起的细胞增殖,藉着①复制错误,②内源性炎症相关突变原,③饮食中外源性突变原三种机制增加对DNA损坏的危险性。大多数损坏的DNA能被机体正常的保护机制所修复。但是检查和修复的能力并不是总是那样的完美无缺的。上皮细胞中引起的有些DAN损坏可保留很长时间。感染期越长,不适当的修复可能性越大。最后转化成恶性。人们感染Hp在年青时期,他们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会增加肿瘤的危险性。假若这些人包含中会有较高的外源性致癌原和较低的抗氧化剂,它们的危险性会互加起来。虽然有些个体中感染或饮食已能单独解释肿瘤的成因,但两者的互加更能显示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3.2 Hp的免疫性
3.2.1 对Hp的体液免疫反应
通常对大多数Hp感染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只是用在诊断上。Doig等用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描述了Hp表面暴露抗原蛋白质的性质。他们鉴定的暴露表面的抗原包括有分子量分别为80、60、51、50、48、和31kD的各种外膜蛋白质。LPS的核心区域和鞭毛外鞘也被识别为Hp抗原。50、48和31kD的是不同株所共有的,而其余的为株特异性抗原。这些抗原成分和在感染病人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可能是有用的致病性和诊断的标记。用免疫印迹法,不同感染病人血清中并不能测得同样的抗原组成。这提示病人对这些抗原的抗体反应的个体差异。而且这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种抗体反应异质性的意义是什么?
Krenning等研究了IgG、IgA和Hp定居密度及胃炎严重程度的关系,他们认为IgG反应的强度与Hp定居的密度及胃炎的严重程度相关。但是IgA反应与胃窦炎强度有关,而不与胃窦部Hp定居密度和活性程度有关。IgA水平也与胃体部Hp定居密度和胃炎强度有关。
3.2.2 对Hp感染的细胞和炎症局部反应
在体外受到Hp抗原刺激后,来自Hp阳性病人外周血或胃粘膜固有层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α-干扰素的产生比Hp阴性病人均有所下降。在Hp阳性病人胃粘膜固有层中某些淋巴细胞亚群(CD8和CD22)比Hp阴性病人中有所增加。这表明活跃的T淋巴细胞受到Hp抗原抑制,且可以部分解释免疫反应为什么对根除Hp无能。
Takemura等为了确定Hp水浸出液激活的中性粒细胞是否会破坏内皮细胞单层,并涉及这一过程的机制。他们把人类中性粒细胞与加入或没有加入Hp浸出液的人类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单层一起培养。结果Hp浸出液激活的人类中性粒细胞使内皮细胞从HUVECs单层上脱落下来。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暴露的时间,但是内皮细胞的脱落可以藉直接抗中性粒细胞上的CD11/CD18单克隆抗体或抗内皮细胞上的细胞粘附因子1单克隆抗体防止。HUVEC单层的互解也可以藉超氧化物歧化酶、触酶和抗弹性硬蛋白酶(elastase)的单克隆抗体防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Hp的浸出液是能抑制人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抗弹性使蛋白酶的作用不因氧化剂减弱。这些研究表明Hp浸出液激活的人类中性粒细胞能破坏HUVEC单层只有在人中性粒细胞能破坏HUVECs时,由此,对体内观察到的由Hp浸出液引起的中性粒细胞依赖的血管蛋白质泄漏提供了一个解释。Hp释放的多种抗蛋白质酶的可能性,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这一细菌的毒力是如此的强。
4 Hp感染的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
4.1 Hp感染的诊断
自1983年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对Hp感染的诊断已发展出了许多方法,包括有细菌学、病理学、血清学、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等许多方法。但总的讲来,从标本采集角度看,可以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
4.1.1 Hp感染的诊断
侵袭性方法主要指必需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它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它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药敏试验。病理学的组织切片检查,电镜检查及分子生物学的PCR,RAPD,RFLP等。其中分离培养+直接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病理切征检查被国际上分认为判断其他各种方法准确性可靠性的依据,即所谓“金标准”。可是Hp是一种微需O2菌,分离培养较困难。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设备条件,因此在许多医院,甚至在较大的医院,亦未能普遍开展此项工作。现在看来,分离培养条件掌握得好,若能在胃壁不同病灶部位(因Hp感染灶在胃壁上分布不匀)取两块活检标本作分离培养,Hp的阳性检出率几乎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接近100%。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和快速尿素酶两种方法。病理切片HE染色特异性较差,Warthin-Starry镀银染色法较好。快速尿素酶试验由于市场上有药盒供应,有的自己配制,使用很方便。但是由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结果出入很大,因此在临床应用上造成了一些混乱。
PRC从理论上讲,本来是一种很敏感的、特异性亦较好的方法。但是必须具有合适的引物,良好的设备,严格的实验条件才能成功地进行。因此目前在临床上仅用于研究,尚未普遍开展。随机扩增多形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试验是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方法。它们共同特点是能区别Hp株的特异性。因此在追踪Hp的传染源或判断溃疡病的复发是由于Hp未根除还是再感染的有效工具。成熟的PCR技术除了可应用胃及口腔等部位的消化道标本的检测外,还可用于体外标本,为解决Hp的传播途径等问题作出贡献。
这一大类方法最大的缺点,或者说受到的限制是必需通过胃镜取标本。除了消毒不严密,胃镜检查本身就是一种传播Hp感染的媒介以外,胃镜检查还能造成胃病患者额外增加一些损伤与痛苦。一般来讲患者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接受这一检查的。因此更不宜在短期内重复用于抗Hp疗效的考核上。而且做胃镜的费用亦较贵,若不是为了初诊的需要,只是为了考核抗Hp疗效,普遍再去做胃镜检查,显然是不适宜的。
4.1.2非侵袭性诊断方法
国际上是指非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Hp标本感染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血清学和同位素踪两大类。
血清学方法 是根据Hp感染者血清中出现相应的抗体而设计的。血清中的IgM与IgA亦均能检测到,但其临床意义均不如IgG明显。因此目前最常用的是以ELISA方法测血清中的IgG,或者再加上IgA。这在市场上已有药盒供应。由于各家厂商所用的抗原种类不同。所定的标准又不统一,因此结果参差不齐。若用全菌或粗制抗原,由于与空肠弯曲菌存在共同抗原,敏感性可能较高,但特异性较差。若用第三代精制抗原(测Hp的尿素酶或外膜蛋白等)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可能会削弱一些。由于患者抗体一旦产生后,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因此Hp的血清学反应阳性表明此人必定感染过Hp,或者此人目前还可能在感染中。但是由于胃中Hp经治疗后已被杀灭,血清中IgG不可能一下子降下来,还可持续6~12个月,因此血清抗体测定一般不适宜用作抗Hp疗效的监测。
采取胃液用ELISA法测分泌型IgA,亦是一种可采用的血清学方法。但其实际意义未见有更大优越性,因此未获得广泛采用。最近国外还有人提出用ELISA法测唾液中IgA。若后者方法上趋于成熟,结果可靠,将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方法。
同位素踪方法 这一类方法是基于Hp尿素酶能把尿素分解成CO2和NH3,根据用不同的同位素标记在尿素的C原子或N原子上,然后让被试者口服一定量的标记尿素,定时收集呼出的气体或排出的尿,检测其中标记CO2和NH3的排出率,即可准确地反映Hp在胃中的存在。由此,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试验。用13C标记的称作13CO2,呼气试验,用14C标记的14CO2呼气试验。这两种试验方法与作用类同,只是13C只是稳定性同位素,检测仪器需用质谱仪,但目前已可用光谱仪检测。14C是放射性同位素,可用液体闪烁扫描仪检测。14C是一种半衰期长达5000余年的放射性同位素。对被检测者有可能造成长期的内照射损伤,是一种不宜推广应用的方法。更不宜用于孕妇及儿童,在成人中重复应用亦应极其谨慎。1992年我国学者吴继琼等人在国际上首创了用稳定性同位素15N标记的尿素作15NH4+排出试验(后又改称15N排出试验)。这一种试验原理与作用与13CO2呼气试验相同,无放射性损伤。所不同的是搜集的标本不同,前者搜集的是尿样,后者搜集的是呼出气体。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13CO2呼气试验是监测抗Hp疗效的最佳方法。其优点:可无损伤地及时地反映胃内的实际感染情况,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可克服活检标本因Hp感染灶在胃壁分布不匀可能造成的假阴性结果,甚至孕妇儿童都能重复使用。尿15N排出试验与13CO2呼气试验一样,目前由于涉及设备与费用总是,暂时还难于推广。
4.2 Hp感染的治疗
Hp感染现在主要靠抗Hp药物进行治疗。尽管Hp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体内用药并不那样如意。这是因为Hp主要寄生在粘液层下面,胃上皮细胞表面。注射途径用药,对它无作用,经口局部又因为胃酸环境.粘液层的屏障及胃的不断排空作用,使药效也大大地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有些药长期应用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或耐药菌株等问题。因此Hp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本来看起来很容易治疗的问题,实际上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何况目前缺乏合适的Hp感染的动物模型,可供帮助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案几乎全凭临床经验制订,有很大的局限性(因地区、人群的差异)。总的讲来,目前不提倡用单一的抗菌药物,因为它的治愈率较低,一般<20%,且易产生耐药性。
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②Hp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判断Hp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Hp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Hp药物有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De-Nol等)等。溃疡病患者尚可适当结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菌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一种抗菌素。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由于治疗Hp感染抗菌方案的广泛应用,有可能扩大耐药性问题的产生。因此,将来替换性的治疗或预防策略,如疫苗预防或免疫治疗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
4.3 Hp感染的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Hp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在自然人群中初出生的新生儿血清中抗Hp-IgG水平却很高,接近成人水平,可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抗体之故。半年后迅速下降。在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阳性率待降至10%~20%后又迅速回升。大约在10岁以后即迅速上升达到或接近成人阳性检出率水平。人群Hp感染率因国家因地区有所不同。低达20%,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这些基本资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①胃病患者中Hp检出率远高于人群中总的检出率,这说明Hp感染者并不都得胃病。这可能还蕴藏着与致病有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宿主的易感性和菌株的型别差异等)。②人群中的Hp感染率与胃病的发生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有关。特别是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Hp感染率高有关外,还与人群中Hp的早发感染有关。③人类一旦感染Hp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总的讲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关于传染源问题:自然人群中Hp感染率是如此之高,因此是人类Hp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除了人类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传染源。在非人的灵长类动物——某些猴类、鼬鼠、猫狗等动物的胃中,亦曾分离到Hp。因此有人认为Hp感染也是动物源性传染病。关于这一点当然不能绝对排除。但是作为传染源来讲这些动物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因为人群与这些动物直接接触的机会是不多的(当然属宠物的除外)。
按理Hp是上消化道寄生菌,再加上人群感染率是如此之高,使人们很容易想到其主要传播途径必定是粪—口途径无疑。可是直到如今活的Hp由粪便排出未找到有力的证据。几年前有一位英国学者报告成功地自粪便中分离到Hp,但是其他学者均未重复成功。近年来许多人都是用PCR来证实粪中Hp的存在,结果亦很不一致。有的说粪中阳性率很高,有的说即便在胃中已证实有Hp感染者,粪便中亦未出现阳性。因此粪便中是否有Hp的典型菌,圆球体或残留的HpDNA排出仍是一个谜。可是从有一些人的牙菌斑及龋齿中分离到Hp,为Hp的经口传播提供了一些证据。另外由于消毒不严,由胃镜引起的医源性传播亦已得到证实。上海市医务人员中Hp感染的血清学调查表明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的医护人员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医务人员。这也可以说是因密切接触后可能造成间接口—口传播的一个证据。
尽管Shahamate等证明Hp能在人工模拟河水的微生态环境中长期存在。并证明在实验室条件下4°C河水中能存活10d。但是迄今未有人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到Hp。然而Klein等发现胃癌发病率比南美洲高4倍的非洲Lima的普鲁(Peru)族人中,用13CO2呼气试验发现2~12岁儿童中Hp感染者用外源性饮用水(井水)的比用内源性饮用水(自来水)的高3倍。Hulten等进一步对Lima附近一个小镇的饮用水作了研究。他们从Lima取回冰冻水源,用抗Hp-IgG包裹的免疫磁性微球浓缩Hp。用Hp粘附素亚单位基因PCR和Hp约16s rRNa RTPCR(逆转录酶PCR)两种分子生物学手段去检测水源中有无Hp的DNA。结果24/48份标本粘附素亚单位PCR阳性,而11/48份标本两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因此,他们认为普鲁人饮用水中出现Hp与儿童中流行病学的高发结果是一致的。这为某些条件下可能发生Hp的水源性传播提供了证据。
5 GHLOs与Hp感染的动物模型
5.1 GHLOs
胃螺杆菌样细菌(Gastric Helicobacter likeorganisms GHLOS)是指人胃中发现的Hp以外的在某些性状上类似Hp的细菌,自从1989年Goodwin提出另立Helicobacter一属以来,先后已有许多学者报告了10余种GHLOs,至少包括有雪貂中的H.mustelae(Hm),大鼠和小鼠中的H.muridarum,猫、狗中的H.felis(Hf),卷尾猴中的H.nemetrinae,猎豹中的H.acinonyx,狗中的H.canis和H.bizzozero,小鼠中的H.hepaticus等。另外有人把原属弯曲菌属的有些细菌,亦归入此属。例如H.cinaedi、H.fenneliae和H.heilmanii 。还有人把流产羔羊中分离到的Flexispira rappini,后来在人胃肠类病人中亦发现此菌,且其尿素酶基因与Hp相似,因此亦归入此属,称作H.rappini。这些GHLOs中一部分可能是人或动物胃中的寄生菌,另一部分可能是人或动物胃中的寄生菌,另一部分可能是人或动物胃以外下消化道中的寄生菌。因此它们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等千差万别。除了Hm和Hf以外,目前尚缺少系统的比较资料。
5.2 Hp感染的动物模型
Hp与Hp感染的许多问题的深入解决,尚有待于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但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Hp感染动物模型,又是很困难的事。近十年来人们作了很多努力。最早人们用各种常规实验动物作Hp感染均未成功。1987年Krakowka以GF(Germ-free)级小猪用Hp感染,最早建立了悉生(Knotobiotic)动物模型。后来又有人用SPF(Specific-pathogen-frees)级小猎兔犬建立了悉生动物模型,条件非常困难,耗费又大,一般情况下很难办到。因此有人企图用小鼠大鼠等小动物取代之。但直接用Hp感染均未成功,因此人们转而企图用GHLOs(Hf,Hm)在小鼠中建立模拟人类Hp感染的模型。1990年Lee等首先用Hf接种GF级的Swiss Webster小鼠建立了模拟的人类急慢性胃炎的动物模型。后来Karita用BalB/c裸鼠直接感染Hp获得成功。但是裸鼠是一种免疫缺陷型动物,把它用作Hp正常感染情况的研究也有很大缺陷。Fox曾建议用雪貂作动物模型。因为成年的雪貂几乎100%感染了Hm。尽管GHLOs在某些特征上类似于Hp,用它做Hp感染的动物模型能说明一些问题。但GHLOs总终是GHLOs,不能完全代替Hp。裸鼠虽能感染Hp,由于免疫缺陷,亦使其实际应用受到局限。Dubois等又建议用自然感染Hp的族群内繁殖的猴群作Hp感染模型.但这种猴群又往往同时感染有Gastrospillum hominis。总之,十余年来一直未能找到一种十分满意的Hp感染动物模型。最近,Marchetti等用Hp直接感染了CD1和BalB/c,小鼠获得了成功。看来,他们成功的经验在于,Hp原来对这些小鼠的致病力是非常弱的,由于重复通过了这些小鼠,使其致病力有所提高才得以感染。
6 展望
Hp的发现可以说对胃、十二指肠病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影响。近十余年来胃、十二指肠病因学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建立了一系列的侵袭性的和非侵袭性的涉及微生物、病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Hp感染的方法。对急、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治疗改用抗Hp为主的治疗方针后,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溃疡的复发率已大大下降。在胃癌与MALT淋巴瘤的发生中也看到了Hp感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今后预防这些肿瘤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对Hp本身的生物学性状及其致病机制也已越来越清楚。这些是十余年来取得的巨大进展。然而目前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诊断中最可靠最基础的细菌分离培养工作尚未能普及。准确性较高的非侵袭性13CO2呼气试验及尿15N排出试验等由于涉及设备条件,费用较贵等原因不易推广。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学诊断制剂等市场上供应的药盒,种类繁多,缺少统一标准,有的甚至未经过严格鉴定即上市,给临床诊断上造成了混乱。分子生物学方法,亦因种类很多,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因此还在研究试用阶段,尚未成熟到能普及给临床作出准确诊断的程度。因此,诊断方法的不断改进完善,仍然是不能忽视的一面。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由于广泛采用了抗Hp方针为主的治疗后,不可避免地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因此,除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治疗方案以外,探讨免疫治疗的可能性及挖掘祖国医学中的伟大宝库亦是一些值得重视的方面。Hp在自然人群中感染的面是如此之广,其涉及的疾病,除了胃癌是我国肿瘤死亡位居第二的病因外,影响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及劳动生产力的程度也是极其严重的。研究一种像卡介苗一样,能有效地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即预防这些疾病的疫苗的研究任务已经放在我们面前。希望我们有志者能来突破这一堡垒,为人类作出贡献。当然还有一些问题。例如:Hp感染的传播途径仍需进一步搞清楚。致病机制尚需经合适的动物模型的考核。GHLOs需要好好整理一下,哪些是毫不相干的等等。当前首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把Hp的有关知识尽快普及给人民群众,让每家每户都知道:胃病是因传染了Hp后引起的,目前唯一有效的简易办法是讲究卫生,防止“病从口入”,特别是做家长的从婴幼儿出生后即开始注意这一点。若能做到这一点,待有效地疫苗到来之前,我们就已可能从儿童开始减少一大批Hp感染者,大大减少各种胃病的发生率。
张振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200025)
图6 Hp圆球体扫描电镜(×20000)
图7 Hp钻入壁细胞的分泌小管中超薄切片,透射电镜(×8000)
Hp:幽门螺杆菌
st:分泌小管
图8 Hp密集地粘附于胃上皮细胞表面超薄切片,透射电镜(×8000)
图9 Hp与LebRBC发生的凝集现象超薄切片透射电镜(×12000)
Hp:幽门螺杆菌
Leb:lewisb型红细胞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了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1989年下半年开始国际上已改名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以来,迅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慢性胃病(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生物病原学的研究热潮。我国亦于1985年11月于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消化性疾病学术研究会以后逐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研究高潮。在此期间有一些地区或单位还曾举办过一些Hp的专题学习班。1990年5月20~22日由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广州市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联合组织在珠海召开了全国第一次Hp专题学术讨论会。此后不久,9月13~15日又由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在黄山召开了另一次全国Hp专题学术讨论会,在这两次会议上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在Hp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水平。因而,现在有必要回顾我们以前的工作,以便确定我们进一步的战略目标。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们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1 病原病理学
经过国内外大量的从慢性胃病患者胃粘膜表面检出Hp的工作,抗菌药物对慢性胃病的疗效观察及部分志愿者的自身感染实验及动物模型的建立等,Hp作为慢性胃病的一种重要病已经被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人们对Hp的认识,亦从一无所知,进入到掌握了它的基本生物学性状(包括它的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阶段。正由于对它们生物学性状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因此1989年下半年Goodwin提出Cp不同于弯曲菌属的细菌,应另归一新属称Helicobacter,并得到了国际上多数学者的支持,因而得现名Hp。由此对它在胃粘膜标本中的检出已不成为太大的问题,对它在胃粘膜表面所引起的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亦已有所了解。虽然所用的具体方法不同,所得结果还有细微的差异,但这无妨于判定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密切相关的大局。现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Hp究竟是怎样致病的?为什么它在人胃粘膜上的感染是那么普遍?为什么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几乎只有这一种细菌能实现真正的寄生?为什么各种慢性胃病在适当的抗菌疗法后,会有一个时期的好转,但又很容易复发?Hp的L型菌会不会在这中间起作用?等等。所有这一切问题靠现有的常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答的。这就需要我们联合多学科,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态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们仍需要花大力气来提高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因为分离培养总还是不失为最可靠的方法、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许多更深入的研究亦需要以分离培养为基础。目前国内分离培养的阳性检出率普遍还不高,只有50%~70%,或稍高一点,这可能与培养基的成分和分离培养条件有关。当前迫切需要研制出一种特别适用于Hp生长的培养基。关于菌种保存问题,虽然冷冻干燥方法对Hp不太适宜,但深低温(-70°C以下)保存1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这对开展深入一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条件。除此以外,Hp究竟能产生哪些致病物质?Hp有哪些特异性的抗原?人群中的Hp有没有生物分型?它与各地区的Hp流行规律和致病性有没有关系?Hp的基因图谱如何?特别是Hp的一些有重要的特征的基因片段是怎样的?它的核苷酸序列如何?它是怎样来调控Hp的这些重要特征的?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均将有利于Hp感染的致病机制的研究和诊断、治疗、预防方法上出现突破。在这些方面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在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国内尚有待开拓。
2 诊断学
诊断学是建立在病原病理学的发展基础上,1983年Warren和Marshall用活检标本的印片染色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方法,特别是微需氧条件下的分离培养技术发现了Hp以来,世界各地已把这三种方法作为检测胃粘膜表面Hp的常规手段。各种染色方法的选用只是更便于识别而已。1984年Langenberg确认了某些人胃中存在的高强度的尿素酶是由Hp产生的以后引起了一个新的突破,由于Hp的尿素酶的产生强度远高于其他消化道中常见的尿素酶产生菌,再加上Hp往往是感染者空腹胃中的优势菌,因此一种利用检测活检标本中尿素酶以判断有无Hp存在的尿素酶快速诊断试剂盒应运而生。自从国外有了试剂盒供应后,国内各地亦争相而上,这一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是假若没有严格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是很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的。因为它是靠一种非特异的酶反应来判断Hp的存在与否,再加上它的判断方法靠目测,误差比较大,因此它的实际价值有限。所有上面这些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要作胃镜取活检标本,不适宜人群Hp感染率的调查,另一方面它亦不易克服Hp感染局灶性分布所造成的偏差。因而,应用免疫学方法来取代是可行的。国外从1985年以后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用补体结合、间接血凝、ELISA、免疫印迹等方法来检测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报道,后来用得较多的还是应用ELISA方法检测抗Hp-IgG,最近一二年国内亦已有一些单位开展了这一方面工作,且已有试剂盒生产供应。测抗Hp-IgG虽然亦能反映一个人是否感染了Hp,但用它来监测药物疗效有困难,因为抗体一旦产生后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灵敏对反映患者经治疗后胃中的实际感染状态。为了利用免疫学的特异性诊断功能,国外已建立了一些抗Hp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国内亦有单位建立了一些抗Hp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对直接涂片中的Hp作特异性的鉴定,至于它的进一步应用正在深入研究中,由于血清抗体在Hp清除后尚可保持几个月,因此1987年后国外一些学者根据Hp的尿素酶能使胃中尿素分解成CO2和NH3而设计了口服13C和14C标记的尿素,然后测呼气中的13C和14C标记的CO2的一种无创伤性试验。这类试验的优点不仅在于它是无创伤性的,还在于它能反映胃的整体感染状态,可以克服活检标本的局限性。可是这些检测方法需要贵重的质谱仪等仪器设备和费用较贵的试剂,这样也就限制了它的实际使用范围。13C是稳定性同位素,它需要用质谱仪测量技术条件要求较高,而且13C-尿素价格较昻贵。14C是放射性同位素,它的测量技术虽然在一些大医院是办得到的,14C-尿素的价格也比较低一些,但是终究是有放射性的,在实际使用上有一定禁忌。呼气试验类似的原理设计了一种国际上还没有报道过的口服稳定性同位素15N标记的尿素,然后测尿中排出的15NH3来判断胃内Hp感染情况。所有上述的诊断方法,都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或大或小的局限性,因此迄今用于Hp感染的十全十美的诊断方法还没有。相对来讲尿15NH3排出试验有较多的优越性,只是目前广泛使用尚受到条件的限制。
3治疗学
自从Hp的发现,慢性胃病的生物学病原受到重视以来,临床上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案亦发生了重大的转向,过去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以及硫糖铝等,虽然缓解一些症状,但对Hp的转阴无效,治疗复发率高。然后改用某些抗菌药物,例如呋喃唑酮、羟氨苄青霉素以及三钾二枸椽酸时,Hp可有一定程度的转阴,除症状缓解、病理示炎症消退外,溃疡复发率亦明显降低,但是总的看来,治疗慢性胃病,特别是伴Hp感染的慢性胃炎,还没有一种理想的药物。已有药物大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Hp对它的耐药性趋势亦在增长。
4 流行病学问题
从现有的国内外资料来看,Hp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发达国家的感染率要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要高得多,有人估计我国人群的感染率可达40%左右。这么高的感染率是怎么来的呢?可是直到现在可以说我们对它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仍然一无所知,近年来有些国外学者已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国内还只有个别人用很不可靠的尿素酶快速诊断试验作一些流行因素的分析,有的正在用血清学方法作一些人群中流行病学的调查,但是这还不能解决Hp感染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问题。因为只有解决这一问题以后才能谈得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Hp感染的流行。从现有的血清学资料,可以肯定Hp感染是属于后天获得性感染,不是天生就有的。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Hp的感染是可以预防的。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来减少我国和全世界慢性胃病的发生率,以普遍提高我国和全世界人群的健康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用目前的常规方法也是不行的。必须用更加现代化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单克隆抗体等手段来检测人和其他生物标本以及环境中的Hp,并用动物模型,特别是悉生动物来证明才行。Hp与各种慢性胃病的关系从现有资料来看,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是比较清楚的、明确的,但是与胃癌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肯定。当前在传染源与传播方式未弄清以前,按照消化道疾病“病从口入”的规律,注意改善卫生条件仍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1983年Warren 和Mashall从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粘膜中成功地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该菌受到世界范围的注意和研究,1985年我国分离成功。本文就Hp一般特性、流行病学、相关性疾病、诊断、治疗等的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 概述
幽门螺杆菌(Hp)原命名为幽门弯曲菌,该菌是一种G菌,呈弧形或S形,有1~2个微小弯曲,属微需氧菌,在pH值为6~8时繁殖最为活跃,该菌具有丰富的尿素酶,可分解食物中的尿素产生氨,产生的氨包绕细菌本身,从而与具有杀菌作用的酸性胃液隔绝,该菌生长于胃粘液深层,胃粘膜表面,多在胃窦部以胃小凹、上皮皱褶的内折及腺腔内为多,这就为其创造了微需氧环境,并免遭酸性胃液的伤害,而能繁衍。
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或不同人群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感染率与当地公共卫生状况有关。发达国家感染率为20%~40%,中国人群的感染率为21%~93%,市区为50%,郊区为68.8%,胃镜室医务人员感染率为82.4%,显著高于其他医务人员(66.4%)。Hp感染途径有口-口,粪-口途径。Hp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父母Hp抗体阳性者其子女阳性率高于父母阴性者。
2Hp相关疾病
2.1 消化溃疡
溃疡中Hp阳性率高,十二指肠溃疡(GU)中,Hp感染率为80%~100%,胃溃疡(GU)患者,Hp感染率为80%左右,根据Hp可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十二指肠溃疡(DU)愈合后Hp持续阳性者,一年复发率58%,而阴性者仅为2.6%。因而认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PU)特别是DU的重要致病因素,但PU能否确认为感染性疾病,尚有较多争议,因大多数Hp感染者并无症状,大多数学者认为PU本质上是Hp相关性疾病,而胃酸、胃蛋白酶的刺激是决定溃疡发病的关键因素。Hp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一是漏屋假说——Hp致病因素包括毒素、毒性酶类及致炎作用。Hp致病的主要毒素为空泡毒素,使上皮细胞空泡样变而坏死,Hp分泌的毒性酶类包括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可加重空泡样变。Hp抗原加上酶的激活,引起胃粘膜上皮产生严重免疫反应,损害胃粘膜,Hp自身激活巨噬细胞释放的IL-8及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引起胃粘膜屏障的破坏,酸腐蚀并进而发生溃疡,另一种是胃泌素联系学说:胃窦部Hp感染增加了此部位的胃泌素释放,引起循环的胃泌素水平升高,引起高胃酸,致胃粘膜损害,根除Hp可使高胃泌素血症及高胃酸分泌恢复正常,提示促使胃泌素增加也是Hp致病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胃癌
Hp感染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血清回顾性调查,发现Hp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是阴性者的8倍,某些发展中国家胃癌发病率高,Hp感染率也高,发达国家胃癌发病率低,Hp感染率也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者胃癌发病率高,Hp感染率也高,Hp高流行的国家和地区,胃癌的发生率也很高。提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目前认为胃粘膜发生癌变的过程如下:正常胃粘膜→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Hp感染与其中每一步骤均有关联。Hp代谢所产生的多种酶类和毒素造成细胞DNA损害,继而招致一些基因抑制物减弱和癌基因表达,产生内源性突变的,通过复制错误,基因突变致癌。虽有很多间接证据提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实验加以证实,Hp并非胃癌的特异病因,还有其他促进因素(环境、饮食、遗传等),且只有长期的慢性感染才会使胃癌发生的危险增加。
2.3 残胃炎
良性胃病做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残胃常发生残胃炎。吻合口炎甚至发展成残胃癌,残胃炎除与胆汁反流有关外,Hp感染也是重要的原因。Oconnor等对24例消化性溃疡术后无症状胆汁反流进行组织学研究,12例中10例病人的胃切除标本检出Hp。Hp造成的低胃酸使其它细菌繁殖和胆汁反流,使残胃更易发展成残胃癌。因此,对残胃炎的治疗,需在抗反流措施外,同时用抗Hp抗生素治疗,对预防残胃炎癌变有一定意义。
2.4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NUD时Hp的检出率是否明显增高。两者有否相关性,Hp感染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尚难以确定,依据目前研究结果尚不能说根除或清除Hp可以使NUD的临床症状改善,总之,Hp与NUD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3诊断
Hp可在光镜下看到,产生高活性的尿素酶并刺激有力的免疫反应,这三者构成了Hp诊断技术的基础,可分为两类:①侵入性,包括细菌培养,病理,涂片,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等。②非侵入性:呼吸试验及血清学检查。
3.1细菌培养
将胃粘膜研碎,立即接种于含有血和选择性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在37°C微需氧条件下培养3d~4d,如发现有螺旋形或弯曲形革兰阴性杆菌,则需进一步有尿素酶、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学试验的阳性结果才能确定为Hp细菌培养准确可靠,往往作为验证其它试验的“金标准”。但费时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技术。
3.2 镜检组织中的细菌
将胃粘膜组织均匀地涂在玻片上,革兰染色或复红染色镜检,方法简便。组织切片染色以Warthin-starry银染色的效果最好,但费时,需一定技术。
3.3 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
最为简便、实用,多用于临床诊断,机理:Hp具有丰富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酶产生氨,使试验液变为碱性,由Hp指示剂显色,因为已有商品化的尿素酶试验药盒供应,有胃镜的单位可使用。
3.4 呼吸试验
病人口服同位素13C和14C标记的尿素溶液,如有Hp感染,尿素被分解后产生的同位素标记CO2从肺呼出,可收集呼气标本,作液体闪烁计数器或用质谱仪测定同位素标记的CO2量。本试验具有快速、可靠、安全、无痛苦的优点。国外已将其作为追踪观察治疗效果的最好方法。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它优于血清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表明目前是否有Hp感染,而不是曾否感染过。
3.5 血清学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效果最好。第一代的血清学检测法使用全菌或细菌提取物质粗制抗原,有较高的假阳性率,第二代则使用较纯化的抗原如尿素酶、高分子细胞相关蛋白质、血清学检查特别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
3.6 其它
目前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亦已用于Hp感染的诊断,使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提高。
进行临床诊断,选择上述其中一种方法(血清学除外)即可,进行科研,至少应选择其中两种。流行病学调查,以血清学和呼吸试验较为适用。观察治疗效果,提倡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呼吸试验。Hp感染治愈标准为停药一个月以上组织学检查、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或组织涂片Gram染色共三项检查均为阴性。
4 治疗
寻求效佳、安全、价廉、疗程短的根除Hp方案是近年的热点,国外不少学者认为Hp根除率达90%以上的方案方达要求,国内外报告一致认为,单药不论哪种抗生素,Hp根除率(疗程2周~4周)均在30%以下,二联疗法如洛赛克+羟氨苄青霉素或痢特灵+铋剂等,根除率在70%~80%;三联疗法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方法,首届西太平洋Hp国际会议提出的以铋剂为中心的标准方案,包括胶体枸橼酸铋(CBS)、甲硝唑和羟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痢特灵)经5年多来全球验证确认疗效可靠稳定。2周根除率在80%~90%,国内多中心协作研究,病例近600例,Hp根除率达88%以上,副反应显著降低,抑酸药(洛赛克、兰索拉唑、雷尼替丁),加二种抗生素(羟氨牙苄青霉素、灭滴灵、克拉霉素)三联法根除率在80%以上。国外报告,雷尼替丁胶纤铋加克拉霉素二联新方案,Hp根降率在80%以上。以药尚未在国内应用,中药治疗Hp疗效尚难满意,方剂治疗Hp根除率多在40%以下,用中药方剂再加抗生素有一定疗效,尚待进一步证实。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若干进展
Warren与Marshall 1983年成功地培养出了Hp后,世界各国学者对Hp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的诊断、治疗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有关进展简略综述如下。
1Hp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Hp是一种革兰阴性弧形或S形杆菌,过去称为幽门弯曲杆菌,由于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改称为幽门螺杆菌。在普通伊红和苏木精染色切片中看不清楚,在Warthin-starry银染下,胃粘膜细胞的胞浆呈橙黄色,胞核呈紫色,Hp极易识别。Hp有1-2个微小弯曲,宽约0.5μm,长约2μm。电镜下,菌体光滑,有4-6根带鞘的单极或双极鞭毛。由于具有鞭毛和螺旋体型,使其钻透粘液层而靠近粘膜。Hp分布在胃粘膜上皮的细胞间沟里,附着在微绒毛上及游动在深层的碱性粘液中。胃窦部最多见,其次是胃体部,也可见于食管和肠的胃腺化生上皮中,而未见其它组织生长。
Hp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密切接触方式传播。人类对Hp普遍易感,可达46.5%,随着年龄增大,Hp感染率也相应增高。不同种族,Hp的流行情况也有所不同,希腊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中有较高的检出率,英国的撤克逊人和墨西哥人中的检出率较低。黑人患者的阳性率高于白人患者,年龄和性别间无明显差别。
2Hp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Hp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粘膜中检出率远远高于正常者。其中最高的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80%~100%,其次为慢性胃炎,为70%~90%,胃溃疡,57%~85%,以及残胃炎,十二指肠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碱性反流性胃炎等。目前已有充分的证据揭示Hp与胃腺癌有关联,药物预防高危人群可有效地降低胃腺癌的危险性。
Hp感染与胃炎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有关。感染程度愈重,炎症改变愈明显,炎症愈明显,Hp检出率愈高。Hp感染与溃疡病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特别是Hp的存在对溃疡的复发影响极大。一组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分别用具有杀灭Hp的三钾二橼铬合铋和对Hp无作用的甲氰咪胍,Hp的清除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1年后的复发率前者为40.7%,后者为78.0%,表明Hp的存在是溃疡复发的重要因素。Hp与其它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目前虽没有完全明确,但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十二指肠炎、碱性反流性胃炎中阳性检出率常常高于正常,且症状随着使用Hp杀死剂而明显减轻,说明Hp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3 的可能致病作用机制
3.1 机械作用
Hp位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能在粘液中快速游动,对粘膜上皮产生机械刺激作用,使粘膜屏障作用减弱,以利致病因子的损害。
3.2生化作用
Hp有较强的尿素酶、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水解酶。尿素酶可使胃粘膜上皮细胞产生跨膜氨递度,破坏胃粘膜的屏障作用。Hp还影响胃粘膜的疏水性,降低其抗酸作用。
3.3 免疫作用
研究最多的Hp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检测及意义。其它还有细胞毒性因子,常见的有:①血凝素又称移生因子抗原,为环绕在Hp表面的柔韧纤维结构,其本质为一种唾液糖蛋白,可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促进宿生移生。②空泡形成因子,为一种蛋白质,能引起哺乳动物的空泡变性。③Hp脂多糖中含有脂质A,与内毒素活性有关。这些因子可以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害。
3.4 促胃酸分泌作用
Hp能促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胃粘膜的损伤。
4Hp的诊断
4.1 组织学检查
包括直接涂片和细菌培养。前者为活体胃组织直接涂片,经Gram染色、三荣红染色或W-S银染,Giemsa染色后镜检。其中W-S银染下最易识别,此法准确性高但效率较低。
4.2 免疫学检查
Hp感染后能使宿主产生相应的IgG、IgA等抗体,随着Hp的消失,抗体效价也逐渐下降。用Elisa法可测得这种抗体,敏感性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近年有学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p,阳性率高;以及抗Hp尿素酶抗体的测定,也已开始用于临床。
4.3 快速检测法
也是利用Hp尿素酶的活性,用特别的含有尿素和Hp指示剂的试剂合来检测Hp的生长情况,3min即可有结果,并可半定量。
4.413C标记的尿素呼吸试验
利用Hp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的特点,口服13C标记的尿素液体后,其分解产物13CO2从患者呼气中排出,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得13CO2/12CO2的比值,由此了解Hp的生长情况。
4.5PCR技术定量检测Hp
用PCR方法测定Hp的DNA碱基序列,特异地扩增测定Hp的菌数。
5 抗Hp治疗
目前Hp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Hp感染的治疗方法、有关药物的研究非常活跃,取得了许多进展。现临床研究得较多的有抗菌素类,如痢特灵、黄连素、灭滴灵、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氟呱酸,其它还有小诺霉素、四环素等。但抗菌素除了杀死Hp以外,对胃粘膜无其它作用。
近年已取得显著效果的另一类药物是胶体铋,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优于其它疗法。该药既有杀灭Hp的作用,又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同时,还有不少资料表明,胶体铋与抗菌素或H2受体拮抗剂联用,效果更好,从而使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痊愈率明显提高,为本类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人体胃粘膜标本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Hp与消化性溃疡(PU)及慢性胃炎高度相关以来。大量研究表明,Hp的检出率在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中高达95%~100%,胃溃疡(GU)中亦高达70%~90%;Hp根除后溃疡的年复发率可降到10%以下,显着低于Hp仍阳性的病人,基于上述事实,Hp在慢性胃炎及PU中无疑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近年来已愈来愈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综述。
1Hp感染与NUD和慢性胃炎
1.1NUD诊断标准
①慢性上腹部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及或呕吐等症状。②纤维内镜检查正常或排除了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实验室、B超及X线检查等排除了肝、胆胰器质性病变。④追踪2~5年,2次以上胃镜复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综上所见: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内镜诊断。包括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但不包括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1~3项为国际上通用标准,而第4项标准则属作者为了严格选择病例而制订的。
1.2 Hp感染与NUD及慢性胃炎相关部分慢性胃炎,特别是重度萎缩性胃炎能引起NUD的有关症状及贫血、口臭营养障碍等,已无多大疑义。但是无症状自愿者经内镜检查,亦发现慢性胃炎,老年人检出率更高,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和炎症的严重程度一致;NUD症状的周期性加剧或缓解也不和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一致,因此,人们怀疑慢性胃炎是引起NUD症状的主要原因。有学者通过粘膜炎症细胞计数研究,提出炎症浸润程度与NUD症状无明显关联,而幽门螺杆菌本身则与腹胀、嗳气有关,有人认为系由于Hp产生大量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的尿素,产生氨和二氧化碳有关。
2Hp与消化性溃疡
2.1 Hp在消化性溃疡时检出率
消化性溃疡时Hp的检出率与正常对照者有显著差异。Hp的检出率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高达95%~100%。GU(胃溃疡)中亦达70%~90%;Hp根除后溃疡的年复发率可降至10%以下,显著低于Hp仍阳性的病人,基于上述事实,Hp在消化性溃疡(PU)中无疑起重要的病因作用。
2.2 Hp在PU发病中的作用
Hp在PU发病中的作用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当无别的促发因素如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或卓—艾综合征存在时,Hp感染是几乎所有DU和绝大多数GU发生的先决条件,但也有对此观点提出疑议,例如为什么大多数Hp感染者不患PU?为何用无抗Hp作用的H2-RA治疗溃疡能够愈合?前一问题可能是由于感染者反应的不同,Hp菌株毒力的差异或其它因子在PU的发病中起作用,对后一问题,用Goodwin提出的“漏屋顶”假设可作形象的解释。在此假设中,胃十二指肠粘膜屏障被比喻为屋顶,胃酸为雨。由于Hp感染破坏了粘膜屏障,造成“漏屋顶”,下雨(胃酸)就会使房子里面积水(溃疡形成)。不下雨(抑制胃酸),房子里面可无积水(溃疡愈合),但根本的措施是修补好屋顶(根除Hp)。
2.3 抗Hp治疗中清除率和根除率
清除率(clearance)指抗Hp一个疗程结束时的Hp阴转率,根除率(eradication)指抗Hp一个疗程结束4W后的Hp阴转率。后者才真正代表Hp被杀灭。故在进行临床观察和考核药物疗效时,应以根除率作标准。
2.4 Hp根除后与溃疡复发率的关系
Tytgat于1993年总结了32篇关于根除Hp治疗后PU复发率的报道,随访个月至4年,Hp阳性病人溃疡年复发率为58%,而Hp阴性病人年复发率为2.6%。Labenz等对190例有关溃疡复发史且已根除Hp的DU124例、GU59例、复合溃疡2例、残胃吻合口溃疡5例进行了随访,与Hp根除前相比,1年溃疡复发率从67.9%降至1.1%,2年后复发率从91.1%降至3.0%,这些病人中第一年Hp阳性率为2.6%,第二年为1.2%,而第三、四年则未见重复感染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表明,无Hp感染者可继续保持溃疡不复发,Forbes等对Hp根除后的35例DU已随访年,92%的患者7年后Hp仍阴性,7年中Hp阴性者的DU复发率仅为3%。
2.5 与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
Hp的根除不仅显著地降低了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亦降低了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Labenz等随访66例有出血并发症病史并已抗Hp治疗的消化性溃疡(DU39例,GU25例,复合性溃疡2例)这些患者中有42例得到根除,24例未根除。在中位数为17个月的随访期中,前者溃疡复发率为2.4(1/42),无出血并发症,而后者复发率为62.5%(15/24),出血复发率为37.5%(9/24)。
2.6 根除Hp与溃疡治疗周期
研究表明:根除Hp治疗可使溃疡的治疗时间缩短1周~2周,停药4周后复查不逊于常规抗酸药物治疗,而且年复发率大为降低。
上述事实表明:根除Hp可以根本上改变PU的自然史,使大多数PU能得以彻底治愈。
3 治疗与抗生素的选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1994年组织专家讨论,明确提出有Hp感染的溃疡病患者不管是初发还是复发,除用抗胃酸分泌药物治疗外,需用抗菌药物治疗,NIH的这一建议反映了90年代PU治疗的重大变革,大量研究表明:单一药物治疗不能取得高的根除率,需用2种或3种药物联用,疗程不宜超过2周。
3.1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胶态次枸橼酸铋(CBS)或次水杨酸铋(BSS)与抗生素联用,或羟氨苄青霉素与中另一种抗生素联用,不仅提高根除率,而且降低耐药菌株的出现。CBS或BSS加硝基咪唑根除率为67%,但CBS加羟氨苄青霉素疗效不佳,再林与雷尼替丁合用治疗用Hp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达92%,12个月随访表明,再林与雷尼替丁合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病复发率仅8%。
3.2 三种药物联用
CBS或BSS加硝咪唑再加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可使Hp根除率达80%~90%。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专题工作组推荐了一个2周治疗方案,CBS120mg,每天4次;甲硝唑400mg,每天3次;羟氨苄青霉素500mg或四环素500mg每天4次,但副作用较大,需进一步观察,并积极探讨其它防治措施,找出一些Hp根除率更高、副作用轻微和价格便宜的新方案。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机理及治疗学进展
自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从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取样,在微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这种菌与慢性胃炎的直接关系以来,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人们的广泛研究证实,并在活动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灶中,查出Hp,检出率为98%和100%,此菌被分认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
1Hp的致病机理
Hp是革兰阴性杆菌,呈螺旋形、弧形或S状,宽约0.5nm,长约2nm,有4~6条带鞘单极鞭毛,顶端呈球形膨大,借助鞭毛运动,此弯曲状的菌体,容易钻入粘液深层,菌体的外壁上有植物凝聚素样粘附蛋白,可以与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碳水化合物成分结合,使此菌牢固附着于粘膜细胞微绒毛上,附着处粘膜肿胀,形成中央凹陷的浅杯状隆起,细菌数量多时,可致绒毛减少甚至消失。Hp有群集繁殖特征,紧密地粘附于胃型上皮表面,形成一个粘附基栓。Hp粘附作用具有绝对组织特异性,在十二指肠,甚至直肠上皮出现胃型上皮化生时,均可出现群集繁殖,相反在直肠上皮化生的胃区域,群集繁殖迅速中断。Hp粘附作用还有相当的宿主特异性,它只能在人、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以及猪自然群集繁殖,由于群体繁殖而增加Hp的毒力,致胃上皮表面pH值偏中性,然而有些Hp能无所顾忌地接近泌酸细胞而不受损害。环境适合时,Hp为螺旋形,不利环境变为球形,起保护自己的作用。此菌分泌多种酶,如尿素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脂酶等,分泌细胞毒素,使细胞受损。尿素酶在粘液——碳酸氢盐中生成氨,围绕在细菌周围形成一个碱性的微环境,称“氨云”。过量的氨在壁细胞内与H+结合形成NH4离子,可造成“壁细胞衰竭”及低酸;氨还可能与中性白细胞产生的亚氯酸结合而产生细胞毒性产物,如羟胺、氯醛胺等。另外,在胃窦内Hp产生的氨可以破坏细胞对胃酸的负反馈机制,引起餐后高胃泌素血症。过氧化氢酶可抑制中性细胞的吞噬作用。因中性细胞在吞噬泡中产生过氧化氢杀灭细菌,而过氧化氢酶却使过氧化氢分解。蛋白酶能很快地使胃粘蛋白降解,从而消弱了胃粘液的粘滞性及其阻止离子弥散的能力,破坏粘液的框架结构,使其易被溶解。有的学者观察到Hp可以破坏粘液层的三维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其失去保护作用,但当Hp根除后,这层网络结构迅速重建。脂酶、磷脂酶可能减低粘液的疏水性,而且细胞膜也可能被分解为卵磷脂和溶血卵磷脂,使细胞受损。此外,细胞培养技术发现此菌最少产生两种毒素,一种可使培养的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另一种可使壁细胞分泌障碍。Hp抗原又可引起免疫反应,其可溶性细胞成分能吸引吞噬细胞向腺体和基底膜聚集,出现典型的活动性胃炎表现。这些吞噬细胞通过上皮细胞层时,向此菌产生毒性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使上皮细胞也同时受损。基底膜中含有许多单核细胞,其中有免疫功能的浆细胞产生有特异性的IgA和IgG。Hp抗原有在IgG同时存在时能使补体激活,在Hp相关性胃炎中,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上皮细胞上产生局部细胞毒免疫反应。这样,一个通过宿主介导的防御性的免疫机制,便可以解释Hp伴同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而无需其他的病理机制,所以学者们认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是一种病原菌,是同样发病机理的病,又称作是移位到十二指肠的胃溃疡。
2 流行病学的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科研人员发现,此菌在人群中感染率很高,用蛋白电泳及免疫印迹等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分离到的Hp进行比较研究,发现Hp菌株间,在蛋白成分及非蛋白成分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除反映在不同病人来源的Hp菌株间,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菌间的地域差异。并非所有Hp菌株均具有相同的感染和致病能力,不同致病菌株引起的临床表现亦可不同。有的学者指出Hp对胃窦及胃体下部粘膜的粘附部位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说明Hp的粘附有明显的组织学特异性。
上海消化疾病研究所,对Hp做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城市农村对比研究,得到的结论是Hp抗体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加,农村各年龄组Hp感染率高于城市,农村7岁~10岁组感染率已达56.4%,市区27.4%。农村人群的平均感染率61.6%,明显高于城市人群的平均感染率(40.5%),Hp感染与症状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无关,与经济卫生状况及生活习惯有关,为粪—口传播性疾病。
肖正达医师探讨胃镜检查与Hp感染的关系,269例胃镜检查者作胃粘膜Hp检测,且同步对消毒后的胃镜、有关器械和操作者手套采样,作Hp检测,结果发现,消毒前镜端、活检钳、清洁刷、器械管道插口和操作者手套采样标本的Hp的阳性率,分别达69.51%,73.60%,81.62%,87.73%和97.72%,如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医原源性感染,应予高度重视。
3 治疗学的探讨
抑制胃酸分泌类药物:其中有甲氰咪呱,丙谷胺、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药,能使溃疡暂时愈合,但是没有消灭或根除作用,而胃酸致成溃疡的理论是片面的。铋剂类药物:如得乐、德诺、胃必治等,口服疗效不佳,因为铋剂胃内形成不溶解性沉淀,难被胃肠道吸收到血液,所以药物只以杀伤病灶表面Hp和游离在胃肠腔内的病原菌,但胃肠道粘膜组织和溃疡病灶组织内的病原菌仍然存活,停药10d或数月即繁殖复发。所以单用铋剂类药物也是片面的。广大临床医师研究证实,治疗Hp必须联合用药,解放军157医院,临床研究单用庆大毒素、呋喃唑酮及甲硝唑治疗,其Hp消除率分别为56.7%,75%及25%,但根除率约20%~50%,而三种药物联合用药1个月内根除率100%,溃疡愈合率为96%,炎症活动好转或消失率为94%。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别用羟氨苄青霉素、灭滴灵、胃必治、甲氰咪呱及安慰治疗106例胃炎Hp感染者,疗程2周,清除率分别依次为60.9%,40%,23.8%,4.6%及0%,胃炎好转率与Hp消除率完全一致,胃必治及甲氰咪呱基本无效。赵世民报告:胶态次枸椽酸钾冲剂(CBS)、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对162例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的治疗及远期疗效观察,结果:CBS对Hp的转阴率为95%,显著高于甲氰咪呱23%和雷尼替丁22%,治疗近期溃疡愈合率差距不大,1年后Hp阳转率三组分别为5%、100%和90%。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科,用扫描电镜、透视电镜证实了药物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的作用,与上述结果大致相同,只是病例数太少。有学者在体内外Hp药物敏感实验证明,Hp对青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头胞噻吩、红霉素、甲硝唑、痢特灵等药均有一定敏感性,对铋盐(CBS、TDB)和羟氨苄青霉素或吡呋氨苄青霉素为最敏感。
总之,当前认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为Hp所致,机理是Hp能分泌多种植物凝聚素样粘附蛋白及各种酶,另外,还分泌各种细胞毒素,因此Hp具有在胃上皮高度粘附力和群集繁殖能力,所以它可无所顾忌地在胃上皮生存,破坏上皮细胞,造成炎症及溃疡,Hp有严格的组织特异性,只附着在胃形上皮细胞上。
现提倡治疗方案为抗生素加铋盐类药物,最理想药物羟氨苄青霉素加CBS或TDB,能清除Hp使病灶痊愈。
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作用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活体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但Hp在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学中是否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1Hp与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学的关系
大量国内外资料表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检出率为80%~90%。Hp能诱导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慢性炎症和十二指肠的胃上皮化生。Hp仅感染胃上皮细胞,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形成使Hp可在十二指肠定植,且Hp感染胃窦,便可播散浸入化生的上皮。并通过局部细胞毒作用,使粘膜抵抗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袭脆弱的粘膜,导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最终形成溃疡。
如果认为Hp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原菌,那么二者相互联系的特异性一定很强,但是多数Hp感染的病人并没有患十二指肠溃疡,有研究报告指出,对345例有Hp定居而无十二指肠溃疡的消化不良病人,进行了3年左右的内镜和临床随访,在此期间仅2例发生了十二指肠溃疡病,1例发生了胃溃疡病。我院内镜室1989~1995年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检出Hp感染者共779例,其中仅144例(18.4%)有十二指肠溃疡。这表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率低于一般人口中的预期数值。同时,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国家的人群中,Hp感染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各国十二指肠发病率虽有一些差异,但并不与Hp的感染率相互平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而Hp的感染率则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综上所述,Hp的感染率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并不成正比关系。
2 十二指肠溃疡治疗药物对比
理想的溃疡病治疗应同时接受抑酸剂、粘膜保护剂、抗生素的药物。但3种药物同时应用三种不同作用机制并不一定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经临床实践证明,单独应用抑酸作用越强的药物对溃疡病的疗效越好。H2受体阻断剂对Hp无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与抗菌药物合用可以提高Hp根除率,但单独使用根除Hp的效果并不明显。以上药物对Hp阴性或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溃疡愈合率基本上是相同的。这说明抗胃酸分泌药并不是通过作用于Hp后才使溃疡愈合,而是由于胃酸分泌受到显著抑制作用的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溃疡的愈合不受Hp的影响,抗胃酸分泌药的溃疡愈合效果优于抗菌药物组。另外用抑酸药物维持疗法可以有效地预防溃疡病的复发,此作用与Hp没有明显的关系。此结果就很难支持Hp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致病因素的论点。
总之Hp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为溃疡病的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在其它致溃疡的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发生溃疡。包括微生物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其它因素或这些因素的综合。所以,将Hp视为多种促发十二指肠溃疡病因素中的一种可能比较符合实际,而Hp并不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新的胃病致病因子
人胃内弯曲样细菌早在1906年就曾有过报道。此后,一些学者相继进行了研究。直到1983年,Marshall等才在微氧条件下从人体胃粘膜活检中培养出一种弯曲类菌(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CLO),现称之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dis)现已称为幽门螺杆菌(Hp)认为该菌参与胃病的致病过程。现将有关Hp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Hp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
目前业已证明,胃窦粘膜中确有一种弯曲菌的存在。组织学上,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粘膜表面可查到Hp。采用Warth-Starry银染色法、HE及吉姆萨染色可进行该菌检测。最近报道利用相差显微镜、吖啶橙荧光染色,以及培养检测法均以Hp。该菌可位于酸度正常的粘膜表面。粘膜层及上皮细胞分泌的碱性物质对细菌有保护作用。胃窦弯曲菌可在粘性环境中运动,胃内肠腺化生部位查不到该菌,而在十二指胃腺化生部位则可查到。该细菌呈“S”形或螺旋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小约3μm×0.5μm。电镜观察表明,Hp既可位于粘膜表面,又可存在于细胞连接处,其表面光滑,有4~6根极鞭毛,每根极鞭毛均附有鞘膜。上皮细胞间亦可有大量细菌,此时,粒液细胞完整,但呈锯齿状,并伴微绒毛脱落。在上皮细胞与细菌接触部位,杯形表面突起变浅,细胞间水肿明显。同时还可观察到多形核白细胞,细菌数量与多形核细胞多少相关。细胞吞噬液泡中可含有胃窦弯曲菌,提示细菌可进攻和激活多形核白细胞。胃腔内的炎细胞具有杀菌功能。胃窦组织培养时,少数病例中还可观察到一种弯曲棒状样菌,类弯曲菌2型(CLO-2),其生物学属性及脂肪酸含量位于弯曲菌范围内,但与胃窦弯曲菌无关。
2 Hp的生化特性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最初采用弯曲菌株分离出了这种Hp,近期又相继报道了一些其它分离方法。该菌为微需氧菌,最适温度为35°C~37°C。体外分离传代后,其形态学可发生改变。
Hp的生化特性,脂肪酸含量均与其它弯曲菌不同。株聚丙凝胶电泳研究表明有相似的蛋白带。该菌缺乏甲基化的6粉甲基苯醌,酚肽磷酸试验阳性,DNA碱基对在弯曲菌范围内(G+C36%)。革兰染色阴性,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尿素分解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因此可把尿素分解阳性作为胃窦弯曲菌的一种特异性反应,该菌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改变粘膜的pH值,从而造成胃粘膜上皮的损伤。此菌可抵抗啶酮酸,对大多数抗菌素均敏感,包括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甲硝哒唑及三钾二枸橼酸铋(TDB,De-Nol)等。而对西咪替丁、生胃酮不敏感。胃窦弯曲菌在抗生素敏感性方面与空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谈判眲在有差异。现将不同抗生素对胃窦弯曲菌、空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0%最低抑菌浓度(MIC50)及90%最低抑菌浓度(MIC90)比较如下:
表1 幽门、空肠、胎儿弯曲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
试 剂 | 胃 窦 弯 曲 菌 | 空肠弯曲菌 | 胎儿弯曲菌 | ||
MIC范围 | MIC50 | MIC90 | MIC90 | MIC90 | |
青霉素 | 0.015~1.0 | 0.06 | 0.25 | 16 | 10 |
羟氨苄青霉素 | 0.015~0.25 | 0.06 | 0.12 | 16 | 5 |
红霉素 | 0.06~0.25 | 0.02 | 0.25 | 2 | 12 |
卡那霉素 | 1~4 | 2 | 2 | 12 | 6 |
庆大霉素 | 0.5~1.0 | 1 | 1 | 0.6 | |
四环素 | 0.06~0.25 | 0.12 | 0.12 | 2 | 0.8 |
氯霉素 | 2~8 | 4 | 8 | 8 | 12 |
甲硝磺酰咪唑 | 0.5~32 | 0.5 | 4 | 32 | 12 |
甲硝哒唑 | 0.5~4 | 0.5 | 4 | 32 | |
头孢菌素 | 0.5~8 | 2 | 8 | >128 | |
头孢甲氧霉素 | 0.12~1.0 | 0.5 | 1 | 8 | |
噻孢菌素 | 0.5~2 | 0.5 | 2 | >128 | 80 |
新生霉素 | 4~8 | 4 | 8 | ||
氯洁霉素 | 0.25~2 | 0.5 | 2 | 0.5 | 1.6 |
粘菌素 | <4~64 | 16 | 32 | 8 | |
多粘菌素 | 0.15~64 | 8 | 64 | 25 | |
西咪替丁 | 128~1024 | 256 | 512 | 512 | >512 |
呋喃硝胺 | 3200~12800 | 6400 | 12800 | 12800 | 25600 |
胶体铋 | 2~16 | 8 | 16 | 32 | |
利福霉素 | 0.5~4 | 0.5 | 2 | 100 | |
SulphasarazoLe | >400 |
由表1可知,除苄青霉素、粘菌素和多粘菌素B以外,大多数抗生素对该菌的MIC范围均较窄。Hp较空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更敏感。
3 Hp消化性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许多报道均认为该菌与非自身免疫性胃炎关系密切,尤其与活动性慢性胃炎关系较大,如胃窦慢性炎症。认为该菌在B型,非免疫性胃炎中有着不同的致病机制。14例A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细菌阳性者只占3例。40例消化不良患者,胃窦组织培养阳性16例(40%),该16例检查均有胃炎。消化性不良患者细菌阳性率与性别有关(男性60.9%,女性11.7%,P<0.01),而与吸烟、饮酒无关。对于非溃疡性疾病患者,十二指肠和胃内胆汁返流可造成胃窦粘膜损坏,引起Hp机会性感染。20例无选择受检者口腔粘膜检查,Hp均为阴性。
对于十二指肠,Hp可出现在急性十二指肠炎和胃腺化生部位。一些研究确认该菌与消化性溃疡有关。7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全部和40例胃溃疡中的27例,Hp阳性。现将有关疾病与Hp检测阳性率汇总如下:
吞饮Hp液10d后,病理学检查发现有Hp,细胞内粘液减少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增强,电镜研究表明,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
目前,国外学者已制备出Hp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血凝试验和细菌凝集试验均发现细菌阳性患者抗体滴度升高。消化性溃疡患者IgG滴度高于儿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IgA及局部免疫反应有关。IgG、IgM滴度只在细菌阳性患者中明显升高,而IgM无明显差异。细菌阳性患者同样可有局部胃窦抗体,如IgA。抗原的选择和制备对于血清学的研究有较大影响,通常以超声波处理过的细菌作为抗原较好。IgG特异性强,而IgA可发生交叉反应。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研究表明,IgG、IgA、IgM均可封闭胃窦弯曲菌,而位于胃粘膜深部的细菌则可逃避宿主抗体。
表2 Hp在胃部疾病中的检出率
作者 | 时间 | 胃炎(%) | 溃疡(%) | 总检出率(%) |
Marshall | 1984 | 95 | 82 | - |
Hforrest | 1984 | 71 | 54 | 59 |
Smith | 1984 | 68 | 64 | - |
Rallason | 1984 | 56 | 34 | 42 |
Jones | 1984 | - | - | 63 |
Marshall | 1984 | 82 | 87 | 58 |
Marshall | 1985 | 95 | 83 | - |
Tijtgat | 1985 | - | 96 | 24 |
Price | 1985 | 56 | 69 | 57 |
Buck | 1986 | 69 | 59 | - |
O'Connor | 1986 | - | 74 | - |
4 Hp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Hp作为一种新的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使临床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溃疡药物有西咪替丁,呋喃硝胺及三钾二枸橼酸铋(TDB,De-Nol)等。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高复发率。Hp对TDB敏感,而对西咪替丁不敏感。服用TDB后,Hp可消失,溃疡愈合,且复发率明显低于西咪替丁和呋喃硝胺。TDB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维持胃肠道粘膜上皮的形态和功能。研究表明,TDB通过增加粘膜内源性前列腺表的合成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如PGE。其它临床疗效观察也表明,TDB是一种理想的溃疡治剂。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
自1983年以来,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后,国内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1985年由张振华分离培养成功。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与胃癌的关系不少学者正在探索之中,在我国大部分资料报道了经胃镜检查者的Hp感染情况。而对人群的Hp感染了解甚少,至于Hp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问题至今仍不清楚。一些研究显示,Hp感染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者中常见。曾经发现用抗生素和化疗可消除细菌并导致粘膜正常化,然而Hp作为致病原的作用尚未证实。该菌可能是胃粘膜的一种正常栖息菌,出现某些病理变化时选择的菌群中的一部分,参与发病机制的一种加剧因子,或其本身是引起胃病的致病因子,多数学者研究胃或十二指肠内粘膜上Hp的存在量是否与内镜或组织病理学变化相关以及检查所分离到的Hp菌株的同一性。
1Hp病因学
1.1Hp细菌学
Hp为一种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阴性细菌,特异地寄生于胃粘膜的粘液层下面,上皮细胞表面,目前除粘膜上皮表面及十二指肠和食道的胃上皮细胞表面以外尚未发现其它部位有这种细菌寄生。人工培养需要较丰富的培养基和微需氧的条件。此菌生长缓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以血液双相培养基测了Hp的生长曲线。起始接种浓度为1.02×102cg/ml,第4天达2.87×105cg/ml。此后又开始下降,Hp感染同样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胃粘膜首先呈现出对Hp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多形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由粘膜固有层向上皮内移行。菌量越多,浸润的炎细胞越多,组织病理学改变越明显,严重者尚可见多形核细胞移行到胃腔吞噬Hp的现象。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巨噬细胞释放的水解酶,溶菌酶,补体系统等可能都参与对胃粘膜上皮的破坏作用。Hp的感染亦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大约60%B型胃炎病人空腹胃液中测到Hp特异性IgA和少量IgM。同时在胃粘膜活检标本中,粘膜表面分别被IgA、IgG或IgM包被的Hp占85%~100%。65%和61%分别被分泌小片、溶菌酶和C3包被的占85%、57%和69%,说明Hp可刺激局部粘膜产生特异性抗体,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对细菌的杀伤。增强清除细菌的作用,Hp感染越重炎症反应和胃粘膜损伤越重。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A滴度越高,由于Hp定居在胃粘膜表面,可能经粪便或口腔途径传播。但是至今未有人从粪便分离到此菌。有人实验发现,Hp能在4°C河水中存活1d。因此提出水源性传播亦不能被忽视,有人曾分别从貂、猴、猪、兔等动物的胃中找到类似Hp的细菌,但它们与人胃Hp间是否属同源,除人外有否其它传染源。Hp传染途径是否由动物传播给人值得进一步研究。
1.2关于Hp感染及流行病学
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属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河南医学科学院研究所对河南辉县的一个乡571人进行胃镜普查,Hp感染率男性为72%,女性为63%,15岁~20岁青少年组为53.6%,成年组为76%。正常胃粘膜为6.6%,慢性胃炎为93.6%。北京医科大学对山东牟平胃癌高发区347例无症状者行胃镜检查活检。Hp的检出率为73.7%,显著高于北京地区消化不良成人患者49.4%,10岁-30岁检出率为50%,30岁~50岁升至75%,50岁以后降至42%~44%,正常胃粘膜未检出Hp。北医大三院对47名无症状的11岁~14岁儿童进行检查,Hp检出率为52.5%。南方医院用间接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HpIgG抗体,70例小儿住院病人无消化道症状者Hp感染率为12.9%,≤6个月组感染率21.7%,7个月~5岁组为6.5%,6岁~13岁组为12.5%。以≤6个月组抗Hp抗体阳性率为高,推测这些婴儿的抗Hp抗体是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的。为了证实这个推测,他们又同时测定了32对母亲和新生儿的HpIgC水平,两者呈明显正相关。同时对两个地区1019例自然人群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p感染率为60%,不同地区,性别、血型、职业间的Hp感染率无差异,将吸烟,饮酒,食肉,食奶制品分别为不、偶尔、经常三个频度分析。Hp感染率也无差异。Hp感染与主食种类,饮用水来源无关。但与有无胃病症状明显相关。Hp感染率在20岁~29岁年龄组为45.7%,30岁~39岁为63.6%,随且稳定在60%左右,在≥70岁为78.9%,说明我国人口Hp感染的年龄早,较国外早10a~20a,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2Hp感染的诊断
Hp培养,胃粘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等任何一项阳性即可作出Hp感染的诊断。其中以尿素酶试验最为简便快速,结果较为可靠,提倡用经过鉴定的商品化试剂盒如CPUT药盒,有胃镜的单位即可使用。但是一定要注意操作要求,超过规定观察时间易致假阳性。进行科学研究,最好能同时使用几种检查方法,至少应选择其中两种,取长补短,提高准确性,Hp在胃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在距幽门口5cm以内的胃窦部取材,至少取3块。目前临床上甚至杂志上对Hp感染的诊断名称比较混乱,诸如Hp相关性胃炎,Hp阳性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伴Hp阳性等等。关于Hp的诊断目前方法很多,细菌培养也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但是要一定的条件和技术,扬州医学院附院介绍一种简易培养法,以焦性没食子与碳酸钠反应取得满意效果。
2.1 Hp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的诊断
有学者最近研究发现,Hp的出现与慢性活动性胃炎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不能发现与非活动性胃炎有任何显著的相关关系。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与胃癌的关系不少学者正在探索之中,我国大部分资料报道了经胃镜证实Hp的感染情况。1990年8月下旬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九届胃肠病学大会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引起了我国消化内镜医师的注意。新的分类法由两部分组成,内镜和组织学,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三种基本诊断。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类型胃炎和活动性Hp感染性胃炎。新的分类法显著特点有三个。①把胃炎的病因或相关病原也纳入诊断,加上病变部位,组织学变化和胃镜所见,使诊断更为全面完整,例如Hp相关性全胃炎,以胃窦为主,药物相关的胃窦炎。②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Hp,认为Hp感染在胃炎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③胃镜检查,取病变活检,作病理检查,找到Hp即可作出Hp感染性胃窦炎。
3 关于Hp感染后胃溃疡的诊断
Hp感染可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Hp感染后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并且参与了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发病的病理过程。并且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亦起有一定的作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常有Hp存在,在临床试验中,用药物治疗根除Hp后溃疡复发率随之下降,然而这些发现并不能证明Hp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够表明在时间进程中溃疡复发的危险性与Hp的存在以及其随时间可能改变有关,则将进一步支持这种关系。有人研究通过对接受过影响Hp药物治疗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检查其前次纵向研究中重复内镜检查所采取的胃窦活检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综上所述关于Hp感染后的诊断大致分为三类,①直接从胃粘膜组织中检查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细菌。②用尿素酶试验或呼吸试验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学检查抗Hp抗体,Hp寄居在上皮细胞表面,要采取胃粘膜标本需借助于胃镜,因此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而呼吸试验和血清学检查属非侵入性方法。
4Hp感染后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治疗
近来一些时期研究,Hp阴性螺旋状细菌同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有关,一些研究表明,感染之对原发性胃炎的特异性感染清除后胃炎严重程度得以改善,一般认为该菌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病因学作用提供了支持的依据,该菌在消化性溃疡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中之作用尚未确立,支持Hp感染是十二指肠形成之一因素的主要证据,是予以针对根除近端胃肠道Hp繁衍之治疗使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降低的一系列研究,这些治疗方案涉及了一些药物。河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体外测定了20株Hp对15种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抑菌作用最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链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次之。利福平对44%的菌株有中度抑菌作用。氯霉素,杆菌肽,洁霉素,磺胺嘧啶和复方新诺明对Hp均无效。其中红霉素对Hp的抑菌作用最强,高度和中度敏感者占90%和10%,其平均抑菌浓度为≤4mg/ml,氨苄青霉素次之。高度和中度敏感者占75%和25%。在临床治疗中,庆大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土霉素,呋喃唑酮等抗菌药物对清除胃内Hp的繁殖有肯定的效果,如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报告,庆大霉素对Hp清除率为56.7%,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为70%,有73.3%的慢性胃窦炎的症状有明显好转。他们应用黄连素,呋喃唑酮和土霉素治疗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也取得了与庆大霉素相似的疗效。华山医院和南方医院都证实,呋喃唑酮和霉尼替丁在溃疡愈合方面疗效相似。但是在缓解炎症和消除Hp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华西医科大学附院用羟氨苄青霉素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4周后Hp阴转率高93.8%,溃疡愈合率为88.2%,同时用雷尼替丁加胃舒平治疗,Hp阴转率为26.9%,两种药物均无直接的杀菌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献报道,西米替丁治疗溃疡病愈合后一年复发率达80%,说明用呋喃唑酮对溃疡病的远期疗效大大优于西替咪丁。综上所述我们认为,Hp的成功清除可导致急性和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显著改善。慢性炎症的消退是相当缓慢的进程,粘膜完全愈合显然需数月之久,甚至数年,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及其它成份中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尚待更长时间内随访中研究。Hp对胃癌的作用尚有争论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
自从1983年Marshall和Warren重新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并指出其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后,引起了各国微生物、病理及内科医生的注意,进行了许多研究。现着重将近两年来与临床有关的若干进展作一介绍。
1 关于幽门螺杆菌
Hp是革兰氏阴性的螺旋菌。它生存于胃肠道粘液中,氧化酶阳性,不能代谢糖类和微量需氧,此外尚具有更多的特征:如极强的尿素酶活性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细胞的主要脂酸为四葵酸(10:0)与顺9:10甲烯辛葵酸和极少量已葵酸(16:1);在体内生长必须有血红素等。电镜下Hp直径约0.7nm,长6nm,无轴丝,有清晰的细胞壁,表面光滑,有4~6条位于一端的被鞘鞭毛,鞘与细胞壁的外膜联成一体。由于具有鞭毛与螺旋体型,就能“钻透”粘液层而接近胃粘膜。Hp具有极强的进氧化氢酶活性,故能抵抗胃炎和溃疡时炎症细胞释出过氧化物酶的损害。
Hp的来源仍然不明。从唾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粪便中以及牙龈、咽部、结肠、尿道、阴道粘膜/拭子中均未能培养出该菌来。但它可在家庭成员中传播。Hp不是偶然进入胃内的机会菌或污染菌,而是致病菌,支持点如下:①Hp大量移生于胃粘膜表面,此处的上皮变薄,并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超微结构研究发现此处的上皮与细菌之间有“台座”样结构,微绒毛变平或消失;②用抗生素除去细菌,这些损害可恢复;③Hp感染病人血清中可发现特异的抗体;④志愿受试者吞服Hp纯培养后发生了胃炎。
2 幽门螺杆菌在人体内存在的特点
就人群总的情况说,Hp检出率儿童远低于成人,随着年龄增长也逐渐增加,如1岁~11岁为0%,21岁~35岁为8%,36岁~50岁为44%,51岁~65岁为46%,66岁~93岁为56%。就个体而言,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内镜所见如何,健康对照者或有上消化道病史者,都有检出Hp的报告。而凡组织学显示有慢性炎症的胃粘膜,多可检出Hp,组织学正常的粘膜,检出Hp的机会就极少。
胃液中不易发现Hp。Hp在胃粘膜中的分布呈两种形式:一是存在于较深层的碱性粘液中;一是聚集在胃上皮细胞表层的一些特殊部位周围,如细胞间联结点,80%的Hp深入此点约2nm。Hp在粘液中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在10倍于使大肠杆菌不能活动的粘度之粘液中,仍能“钻行”无阻。
最初认为Hp只存在于胃窦部,最近发现,在其他部位的胃粘膜中,如体下部小弯、上部大弯均可检出。Hp还可出现于胃腺化生的食管上皮(Barrertt食管)和胃腺化生的十二指肠冠部上皮中,但不存在于肠腺化生上皮中。
Hp的易感因素有,男性、吸烟、不同来源的移民,而与住院或门诊、饮酒、抗炎症药物或抗酸剂的服用无关。
3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关系
Hp最常见于胃窦部慢性炎症粘膜中,如前所述,胃体部与底部也有Hp存在,但此时底部粘膜的胃镜象和组织学多显正常。故认为Hp通常只是停留于此处而移生于胃窦部。
Hp的阳性率和胃炎的严重程度有关,如组织学正常的21例。无1例检出Hp;轻度胃炎4/16例、中度胃炎11/13例、重度胃炎32/33例为阳性。如胃炎伴肠腺化生时,其阳性率同正常组织。Hp的阳性率也与胃炎是否活动有关(所谓活动性炎症系指切片中有明显的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即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高,但也有不赞同此说者。Hp与慢性胃炎的密切关系,还可从以下各点得到证明。
志愿受试者吞服活的Hp后,出现上腹饱胀、呕吐粘液(无酸)等非特异症状,此时胃镜像虽正常,但原正常的胃粘膜表面和固有膜中,出现大量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上皮表面变平,微绒毛消失,细胞内粘液几乎消失。2周后活检出仍有炎症但较前减轻,有少量单核细胞聚集,由镜检查仍见Hp。并可从活检标本培养出来。
单用氨苄青霉素、磺甲硝咪唑 、灭滴灵或红霉素,或并用铋剂(De-Nol)片剂,能使胃炎消散。有报告将Hp阳性胃炎病人分成治疗组(服De-Nol,4周~8周)及对照组(服甲氰咪胍及安慰剂)治疗组Hp被清除达69%~73%(对照组为0),此组病人的组织学所见对照组显著好转(P<0.001)。
4 幽门螺杆菌与NUD不良的关系
现在仍然不清楚,Hp胃炎是否引起消化不良。在最近治疗肥胖的一组病人中,无消化不良症状者,Hp带菌者为18%,而有消化不良症状者,73%均有Hp胃炎(P<0.001),这可能提示Hp胃炎的发病过程为:感染Hp后先产生“胃肠炎”的症状,经过某些阶段后出现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即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NUD在临床上常见,病人常诉餐后上腹痛或烧心、腹胀、嗳气、恶心等,而钡餐及胃镜、超声等检查均为阴性。NUD病人中大约70%可能有Hp胃炎,此类病人清除Hp感染后,上腹痛或烧心显着好转,但恶心、腹胀改善不大,故仍需要更多的双盲研究和长期随访以确定消化不良是否由Hp胃炎引起。
5 幽门螺杆菌与溃疡病的关系
意见不一。有人认为Hp与溃疡病有关,如一组报告,溃疡病人中Hp阳性率为46%,对照组仅9%(P<0.001)。胃溃疡患者Hp阳性率为50%~95%,十二指肠溃疡为63%~100%。
使用某些抗菌药物后Hp阴转,溃疡愈合率也高,此种情况支持Hp与溃疡病有关。60例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用甲氰脒胍或De-Nol加用甲磺硝咪唑或安慰剂,治疗8周,43例痊愈,17例未愈者中16例Hp阳性,愈合率在Hp阴性组中较高。33例(Hp阳性21例,阴性12例)随访了36个月,阳性组中13/21痊愈,但12/13(92%)复发;阴性组中11/12痊愈,仅3/11(27%)复发。说明根除Hp可预防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我国以痢特灵治疗溃疡病疗效显著,而且复发率低,这很可能与根除Hp有关,值得深入研究。最新报告证实了痢特灵对Hp胃炎的疗效。
但也有人认为Hp与胃溃疡复发夫关,也不影响溃疡愈合。
前面提到,Hp聚集于细胞间联结点,由于Hp迅速水解了此处的尿素,改变了胃上皮细胞的环境,使得氢离子产生逆向弥散,结果胃腔内产生胃酸过少。粘膜发生损害形成溃疡则是自身消化结果。这一假说,解释了Hp致溃疡的主要机制。
6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炎的关系
十二指肠炎临床常见,但病因不明。在胃腺化生区的活动性十二指肠炎时可发现Hp,多在胃腺化生上皮的表面,而从未在杯状细胞周围发现过,提示可能杯状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不利于Hp的生存。组织学正常的十二指肠粘膜也极少发现Hp。
十二指肠粘膜上皮中Hp阳性者,胃窦上皮中Hp也都阳性;反之则不然,似可说明只要有胃腺化生上皮,十二指肠粘膜也可成为Hp的首先聚集处。由于十二指肠溃疡几乎均有十二指肠炎,提示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7 关于诊断方法
检出Hp最可靠的细菌学方法是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此法不但Hp染得好,且易与污染菌及组织碎片鉴别。要提高检出阳性率,新西兰学者的经验是:①至少取4块活检标本,因为即便在同一部位,Hp可能呈斑块状不均匀分布;②组织学检查与微生物培养各送2块;③用加血的巧克力培养基;④涂片检查效果不好,用印片检查,阳性率可提高20%;⑤培养基平板至少应放置1周,因Hp生长缓慢。
改良的Giemsa染色法(即不用鉴别染色)快速简便,与银染色法同样可靠。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胃活检切片中的Hp,可用吖啶橙染色法来鉴定。此法操作简单,Hp好辨认,对我国Hp的研究有实用价值。
快速诊断法适应胃镜检查的需要。其基本原理是Hp具有极强的尿素酶活力,能分解尿素为氨及二氧化碳,氨可用多种方法检出。在用Christensen尿素液作基质时,如有氨释出,溶液从棕色变为粉红色。有人检查了112块活检组织,证实此法与组织培养法极为吻合,组织培养阳性的66例中,尿素酶试验60例阳性;培养阴性的46例中,尿素酶试验45例阴性;且显色速度和颜色深度与标本中的细菌数大致平行。现应用专用的尿素液,可缩短反应时间,且尿素酶活力的对数与银染色法检出Hp间直接相关,尿素酶阳性的程度又与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相关。澳大利亚Dalta West公司提供了一种称之为CLO test的微皿,内盛尿素琼脂及指示剂,用前预热至30°C,然后将镜检时取得的活组织块置入其中,阳性时活组织周围呈红/粉红色,阴性时原黄色不变,只需10min即可出结果。对205例胃镜检病人所作的前瞻性研究证实此法简便、准确、可靠。
最近有人报告了一种快速非侵入性Hp诊断法—13C尿素呼吸试验,有Hp感染者,在口服13C—尿素后20min,13CO2即出现于呼出气体中,在100min内以恒定的比例累增;无感染者则无13CO2呼出。此法安全,可重复,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观察治疗反应,但设备条件要求高。
但是,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可能有假阴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胃镜检查时可造成假阴性的原因是:咽下了利多卡因或服过二甲基硅油(去泡剂);活检钳沾上了戉二醛(电镜检查标本之固定剂);或所取为肠腺化生上皮。服用过铋剂、抗生素,胃内有甲氰脒胍或呋喃硝胺,也都可造成假阴性。
有关Hp感染后免疫学的研究,近两年来甚为活跃。如31例Hp培养阳性的病人,100%补体结合反应阳性,87%细菌凝集反应阳性;Hp的存在、抗体的检出与组织学证实的胃炎三者间有极密切联系。用酶联免疫法发现,Hp阳性的NUD病人血清中IgG抗体(全身免疫保卫系统中的主要抗体)、IgA抗体(浆膜粘液分泌的主要局部抗体)均明显增高,尤以前者为著。不过,这些病人抗其他弯曲菌(空肠、痰、粪、胚胎弯曲菌)的抗体滴度也升高,说明抗原有交叉反应。进一步用免疫氧化酶技术证实胃炎粘膜切片中的Hp 被IgG、IgA、和IgM所覆盖,但它们并未能清除Hp,处于胃小窝深处的Hp则不被覆盖,说明Hp在此处受到保护。
最近报告用免疫吸附(immunoblotting)发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血清对Hp有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特异性抗体,儿童低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后者又低于溃疡病人,三组之间并无重叠现象。Hp阳性病人接受铋剂或抗生素治疗后用被动血凝法测出的抗体滴度,随着治疗好转而下降。
19世纪末期就已发现溃疡病人胃组织中有细菌存在。从Marshall等开始的有关Hp的研究,可能将使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和治疗学方面的研究有重大突破。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很高;我们在用痢特灵等治疗溃疡病方面已经开始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也许这些都和Hp研究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从下述几方面着手工作:①学习有关Hp的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研究进展;②组织起来,对过去胃镜检查的大量病例,有计划地作回顾性研究,摸清基本情况,随访不同条件的群、组的发展与转归;③摸索动物模型的问题;④开展前瞻性、双盲对照治疗研究,选择对胃炎、溃疡无作用而为Hp敏感的药物,包括中药,进行试验,观察清除Hp对炎症、溃疡的影响(包括愈合、复发等方面);⑤采用精确分析方法,研究Hp感染后机体某些重要成分的改变与Hp致病物质;⑥利用过去胃镜普查资料,作我国Hp流行病学研究;⑦注意Hp与其他常见病(如胃癌)的关系,等等。可能将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新领域。
(本文系作者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及皇家北岸医院内科进修时完成,曾得到Piper教授的热情指导和澳中理事会的支持,谨致谢意)。
3.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和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上的恶性肿瘤中估计占第二位。我国胃癌年死亡率为16/10万,居各类肿瘤之首。近20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胃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自1983年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许多研究认为该菌感染作为环境因素之一,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虽然尚不能肯定两者有因果关系,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支持Hp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从病因学研究的原则角度,对Hp与胃癌的病因学关系作一综述。
1 Hp是慢性胃炎的病因
目前对Hp的生物学性状已基本了解。Hp借助于鞭毛的动力,尿素酶产生的“氨云”的自身保护作用,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依靠粘附作用而定居在胃粘液层之下、上皮细胞的表面。Hp产生的尿素酶、蛋白酶、脂酶、磷脂酶和细胞毒素及在局部产生的免疫反应,可造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害。
人类Hp实验感染有2例成功的报道。口服从病人体内分离出的Hp菌株,1例出现急性胃炎症状,另1例出现急性胃窦炎表现,并且转为慢性,均伴有相应的组织学改变,Hp阳性。经抗菌治疗后症状好转,组织学炎症改善,Hp也转阴。对2例试验者胃内分离出的Hp菌株进行鉴定,其生化特性及药敏试验与吞服的菌株一样。提示Hp能定居在正常人胃粘膜,并引起急、慢性胃窦炎。Hp实验感染制备动物胃炎模型、已取得一些进展。感染悉生乳猪、悉生狗、无胸腺小鼠、Balb/c裸鼠已获得成功。Hp作为胃炎的致病菌,基本达到了Koch的原则。
Morris对自身感染前、中、后期的基础酸进行了观察,吞服Hp5d内胃液pH值呈酸性,第8日升至7.6,持续21d,第29天降至正常。从而提出Hp可引起低胃酸症。此后Graham等报道了1例Hp感染引起低胃酸症的病例。Pereson等对12例健康志愿者吞服Hp后出现自发性低胃酸症者,在发病时及6个月后测血清HpIgG抗体量,6个月时有9例抗体滴度明显升高,也证实Hp可以引起低胃酸。在低胃酸症者胃癌危险性增加,胃酸分泌减少,致分解硝酸盐的细菌在胃内滋生,所产生的亚硝酸盐与N-亚硝基化合物具有致粘膜癌变作用。
意大利学者采用组化和电镜技术分析了A型、B型和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分泌上皮萎缩,增生和化生病变,发现100例B型胃炎中87例见Hp附着于小凹和表面上皮,上皮细胞肿胀形成微乳头和近腔面糜烂。病变均发生于Hp阳性的病例及标本,病变程度和范围与细菌感染量有密切关系。超微结构见近腔面的胞浆空泡样变性的细胞内均可见Hp附着其腔面,严重者近腔侧粘液颗粒、胞浆丧失,腺体中度萎缩,少数明显肠化生。在早期癌旁组织中36例腺癌中29例有不典型增生,有些伴Ⅲ型肠化生,有的可见该区轻度细胞学和结构的改变。提示Hp是B型胃炎的病因。认为癌相关性胃炎、腺体萎缩及其被增生-化生上皮取代,则胃癌危险性增加。
2 Hp感染与胃癌
当人体暴露于致病因素后,可能引起致病效应,由于人体的抗病机制及内外环境各异,有的可能发病,有的不一定发病。作为对照组的个体,也不等于都不发病。但是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应高于对照组,且应有致病的因—果相关性。
Forman等学者研究了不同国籍的胃癌患者Hp感染情况(表1)。结果表明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国籍者,Hp抗体阳性率在胃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allcy进一步研究了Hp感染与胃腺癌的部位及组织学分型的关系。69例组织学证实为胃腺癌,Hp抗体阳性率在贲门部腺癌为38%,非贲门部腺癌为65%,与对照组相比,Hp感染与非贲门部腺癌的危险性相关,OR=2.67(99%CI=1.01~7.06)。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肠型癌阳性率相对于对照组的OR=4.57(99%CI=0.78~26.73),而弥漫型癌者OR=2.25(99%CI=0.63~8.08)。Nomnra根据组织学分类,肠型癌与弥漫型癌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arsonnet调查了非贲门部胃腺癌中的肠型癌、弥漫型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相对于对照组的Hp感染率,OR值分别为3.1,8.0,0.8(95%CI分别为1.5~6.6,1.0~64.00,0.31~2.1(表2)。
表1 不同国籍胃癌患者Hp感染情况
研究者 | 血清HpIgG抗体阳性 | OR*95%CI** | 研究对象 | |
胃癌组(n) | 对照组( n) | |||
Forman5 | 69 | 41 | 2.77 1.94-7.97 | 英国人 |
Parsonnet1 | 84 | 61 | 3.6 1.8-7.3 | 美国人 |
Nomnra3 | 94 | 76 | 6 2.1-17.3 | 日籍美国人 |
注:*OR:Odds Ratio(机会比) * *95%CI;95%可信区间
表2 Hp抗体阳性值在胃癌与对照组间的OR值
Hp抗体滴度 | 胃癌组(n) | 对照组(n) | OR | 95%CI |
1.00-1.70 | 28 | 27 | 4.7 | 1.5-14.4 |
1.71-2.20 | 32 | 28 | 6.3 | 1.9-21.0 |
≥2.21 | 43 | 28 | 7.6 | 2.4-23.9 |
上述结果提示在不同的研究者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群,采用病倒对照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认为Hp与胃癌的危险性相关,而且与胃癌中的非贲门性腺癌,组织学为肠型癌者有相关性。
2.1 Hp感染在胃癌发病中的先导作用
Hp感染作为胃癌的一处危险因素,提示Hp感染先于胃癌。目前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的,Hp与胃癌的相关性,有三种可能的解释:①胃癌引起Hp感染;②Hp感染引起胃癌;③Hp和胃癌间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由于Hp也存在于正常人,不可能继发于胃癌;B型胃炎中Hp检出率为60%~80%,胃粘膜Hp的存在与慢性胃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抗菌治疗后Hp消失的同时伴胃粘膜组织学改善,这说明Hp是一种原发的而不是继发的侵入菌。Forman等的一组研究,血清标本取自胃癌诊断前4月~13年7个月,平均6年,HpIgG抗体阳性率相对于对照组,在取样后<5年诊为胃癌者OR=2.68。5a~14a者OR=2.82。Parsonnet的研究血样采集到诊断胃癌的平均时间是14.2a(1a~24a).。Nomnra的109例病人血清取样至诊断胃癌的时间为13a±5a,取样后0a~9a,相对于对照组Hp感染率的OR值为1.5;10a~14a的OR值为6.0。血样取自诊断胃癌之前,避免了胃癌本身影响Hp感染的机会,排除取样后5a内诊断为胃癌者,没有OR的下降,支持Hp感染先于胃癌的假说。
许多研究证明,Hp集中于肿瘤邻近的粘膜内,主要见于癌旁组织上皮及腺体内,癌巢内未见Hp的存在,肠化区无Hp寄居,在癌变的胃粘膜或癌旁组织中,84%为不完全型肠化生。这些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发展伴随着Hp的侵入下降,在癌组织内无Hp寄居,推测随胃粘膜被肠化或肿瘤组织广泛取代,在一些病人Hp消失,然而Hp通常伴随着胃癌,引起其他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可以成功地与Hp竞争其生态地位。严重的萎缩或灶性肠化先于胃癌的发生,导致Hp减少,这时活检组织Hp阴性。胃癌的存在可以改变胃的微环境,是以导致Hp感染率下降。在人群中Hp的感染率较高,但仅少部分人发生胃癌。虽然研究表明Hp先于胃癌而存在,与胃癌有相关性,为可能的病因,但在大量Hp感染的人群中未发展为胃癌,说明还存在着其他因素在Hp致病中起协同或加速的作用。
2.2 Hp感染与胃癌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
Forman检测了29例胃癌患者的HpIgG抗体滴度,有20例(69%)>10μgIgG/ml,其中16例(55%)>90μg/ml;而对照组116例有54例(47%)>10μg/ml,其中44例(38%)=90μg/ml。病例组平均滴度为90μg/ml,对照组为3.6μg/ml,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Nomnra根据Hp试验结果和HpIgG抗体水平,得出胃癌与对照组的OR值(表2),随着HpIgG抗体水平的增加,胃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抗体的滴度的升高,与胃癌的危险性的上升相一致,反应了剂量—效应关系。尚有待积累更多的资料。
2.3 Hp感染与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世界各地区之间悬殊很大,亚洲、拉丁美洲、中欧等地胃癌死亡率在30/10万以上,日本胃癌患者是美国白人的8倍,我国胃癌死亡率占各类恶性肿瘤之首。我国学者对Hp感染的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区Hp感染的阳性率为62.5%,而低发区仅12.6%,而且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在50岁以前也是高发区明显高于低发区。胃粘膜上皮糜烂及小凹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以高发区患者程度为重。胃癌的死亡率与Hp感染率及感染的年龄有关,检测我国46个农村地区的1882例男性的HpIgG抗体水平,这些地区的胃癌死亡率1973a~1975a为3~60/1000,而人群中Hp抗体阳性率则为28%~96%。胃癌死亡率高的地区Hp感染率也高,35岁~39岁组Hp感染率55.8%,60岁~64岁组62.5%,随着年龄增加,Hp感染率有增加趋势。我国人口Hp感染年龄较早,约比发达国家早10a~20a,20岁~29岁Hp感染率45.7%,30岁~39岁63.6%,以后稳定在60%左右,≥70岁者为78.9%。
Megrand等在对来自法国、阿尔及利亚、象牙海岸和越南的1000份血清的大规模普查中证明,Hp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在发展中国家,10岁人群中50%Hp阳性。30岁时上升至75%。秘鲁的Hp感染率高且开始于婴幼儿或幼儿期。Burstein等比较了1796例秘鲁人与2883例发达国家胃癌及溃疡病的流行情况,发现秘鲁人胃癌(4.5/80)发生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29,P<0.0001)。并介绍了用13C尿素呼吸试验调查玻维利亚儿童Hp感染率,在其90%父母低收入家庭的1岁~10岁儿童中,Hp阳性率达54%;与之相比,78%来自父母高收入家庭的儿童,Hp阳性率仅30%。Graham调查Hp感染在美国人中的流行病学,无症状人群Hp阳性率为52%,以1%年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黑人Hp感染率70%,白人34%,综合平衡其他因素后,这种差别仍存在。而且经济地位高者Hp感染率低,经济地位低者Hp感染率高。
上述结果表明,Hp感染与胃癌相关的一些特征符合流行病学的规律;①胃癌高发区人群中,Hp感染的年龄早且感染率高,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也重于低发区;②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者,胃癌发生率高,Hp感染率也高;③发达国家胃癌发生率低,Hp感染率也低;发展中国家胃癌发生率高,Hp感染率也高。提示环境因素在Hp与胃癌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2.4 Hp感染与胃癌的病因学效应的生物学依据
从动物实验中,探讨Hp感染所导致的细胞、分子、DNA水平的变化,从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的角度研究其确切的致病作用,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目前Hp感染致胃癌尚缺乏生物学依据。
2.5 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特异性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p作为胃癌的危险因素,已得到众多学者的承认。Talley等的研究不仅说明Hp感染与胃癌有密切关系,并且研究了结、直肠癌、食管癌、肺癌等其他肿瘤与Hp感染率间无明显关系,从而反证了Hp对胃癌的致病作用。但Hp绝不是胃癌的特异病因,因Hp与消化性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均有密切关系,更支持胃癌病因学中环境因素的作用。对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应从多因子复合病因学说角度来认识。
根据Hp感染是慢性胃窦炎的主要病因,以及伴肠化和萎缩病变等最终可引致癌变的研究结果,提出假设:Hp相关性胃窦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癌变。众多流行病学资料支持Hp感染与胃癌相关。但还有许多需要解释及解决的问题。为什么Hp在人群中感染率高,但大部分Hp感染者无胃癌?为什么Hp感染与胃癌的机会比明显低于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的机会比?如果Hp是十二指肠和胃癌的一个病因,为什么这两种疾病的描述流行病学相差很大?对Hp感染的患儿一直随访到成年,对了解Hp感染的自然史及在发病中的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治疗现症患者,对胃癌或癌前病变高危人群进行根除Hp远期疗效的随机干预试验,观察腺体萎缩、肠化生能否消失;改变初次感染年龄,能否延迟或阻断胃癌的发生,这些对Hp与胃癌是否为因果关系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需长期的观察研究。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致病因素、机体和环境等方面宏观地进行探讨,对Hp与胃癌的关系可以提供某些重要发现和有力的证据。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就世界范围而言,胃癌仍然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胃癌发病率有很大的地区差别、我国西北各省及东南沿海一带,属胃癌高发区。欧美某些国家,甚至包括日本,近年来胃癌发病率明显下降。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胃癌多发生于社会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环境因素甚为重要。环境因素中,直至最近2a~3a前,多数认为系饮食因素所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食物保鲜条件较好,可能明显减少胃内亚硝基化合物类的形成及其它有害物质(如高盐食物)的摄入,从而降低胃癌发病率。
另一方面,慢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两者无论在流行病学、病理、免疫、生化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模式过程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赞同。自从幽门螺杆菌(Hp)被发现以来,国内外研究表明,Hp可致急性胃炎,感染一旦成立,常持续存在。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Hp感染率常在80%以上。流行病学同样证明,Hp感染特别高发于经济低水平地区。很多资料表明,Hp可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事实,人们不禁要问:Hp感染是否亦与胃癌有关?
Forman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p抗体,对我国部分农村进行大规模的胃癌流行病学调查。普通人群中Hp感染为28%~96%,通过计算,Hp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的相关率为40%(P=0.02),而在其他肿瘤中则无此相关性。在美国,Correa同样采用ELISA检测Hp抗体,调查胃癌高发区及低发区人群的Hp检出率,发现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认为社会经济条件同样影响胃癌发病率及Hp感染率。Parsonnet等观察109例胃窦、体腺癌,测定其Hp抗体检出率为84%,而在相配对的186例对照组中,其Hp检出率仅6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优势比(odds ratio)为3.6(95%)可信限为1.8~7.3)而在贲门癌中则无此差别。Forman等在英国作了前瞻性观察。对29例胃癌,取其确诊胃癌前血清作Hp抗体测定,检出率为69%,而在年龄配对的对照组中为47%;胃癌组抗体中位浓度(9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3.6mg/l,P<0.01);经计算Hp感染者其胃癌危险优势比为2.77(95%可信限为1.04~7.94,2P=0.039)。Nomnra对居住夏威夷的美籍日本人作了类似观察。在5908人中,109例胃癌被确诊,取其过去贮存血清检测Hp抗体,检出率为94%,而与其配对的对照组仅为76%,其胃癌优势比为6(95%可信限为2.1~17.3)。Hp感染不仅与慢性胃炎、胃癌相关,而且与肠化生(IM)亦有关。Craanen等在533例中取胃窦粘膜活检2274块,同时检查了肠化生与Hp感染,共发现IM135例(25.3%)及Hp289例(54.2%),二者在年龄上相似;≥50岁者明显较≤50岁者常见(IM,P<0.01,Hp,P<0.05),IM多见于Hp阳性者(33.9%),阴性者仅为15.2%(P<0.001)。IM患者Hp阳性者平均年龄为64岁,Hp阴性者为72岁,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以上虽不能肯定二者的因果关系,但提示Hp感染可能为IM发生的重要因素。结果提示,Hp感染确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可能为胃癌发生的因素之一。
胃癌可分肠型与弥漫型,Hp感染是否与型别有关?Parsonnet等发现在37例肠型胃癌中,33例(89.2%)非胃癌粘膜切片内有Hp,而在22例弥漫型中,仅7例(31.8%)有Hp,优势比为17.7(P<0.01)。事实进一步阐明Hp,慢性胃炎及肠型胃癌的关系。
当然,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究竟起多在大作用?起什么作用?亟需研究。这一研究在我国极为重要,因为Hp感染在我国很常见。据报道广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已达6%,10岁左右小儿感染率已超过10%,20岁~29岁为46%,30岁以上达60%,如果Hp确与胃癌有关,而Hp感染是完全可以进行有效治疗的,这对胃癌的防治将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自从1983年幽门螺杆菌(Hp)被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其与胃部疾患的关系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普遍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在消化性溃汤的发生和复发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是否与胃癌有关尚有争议。本文就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Hp与胃癌有关的证据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p感染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胃癌高发区Hp感染率显着高于胃癌低发区,且获得感染的年龄也较早。胃癌死亡率与Hp感染率有显着的地域相关性。②前瞻性研究表明,Hp阳性者在随访的1a~24a间,患胃癌的危险性较Hp阴性者增加3倍以上。有人估计,约35%~55%的胃癌可能与Hp感染有关。③在社会经济状况较低的人群中,有着较高的Hp感染率,同时也发现胃癌危险性增加,两者似乎有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有人认为,世界范围内胃癌发病率的下降,至少部分与社会经济条件改善,Hp感染率下降有关。④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居住过分拥挤与成年后胃癌危险性增加有关。据推测可能是在居住稠密的人群,Hp更易于传播,从而增加了患胃癌的危险性。⑤Hp阳性患者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特别是Ⅱ型和Ⅲ型肠上皮化生在Hp阳性者显著高于Hp阴性者,说明Hp可能对肠化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⑥临床研究表明,胃癌患者Hp感染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肿瘤患者(如食道癌、肺癌、结肠癌等)。Hp感染率与肿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肿瘤部位也有关系;肠型胃癌高于弥漫型胃癌,分化好者高于分化差者。Hp与胃窦癌有相关性,而与贲门癌无相关性,这与Hp多寄居于胃窦部相一致。
2Hp的致癌机理
假如Hp在胃癌发生中起作用,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综合有关文献,Hp可能通过下述机理引起细胞癌变:①研究表明,细胞增殖加速是人类细胞癌变的普遍机理。Hp引起的炎症损伤,使细胞更新加快,从而增加了DNA损伤的危险性。有丝分裂期的细胞较静止期细胞更易于受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突/癌物作用而发生转化。②Hp感染时,炎症区自由基、超氧化物生成增加,可引起细胞过氧化损伤,而诱发细胞癌变。自由基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可使核酸主链断裂,碱基降解和氢键破坏,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丙二醛可引起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交联并导致DNA断裂,在体内有直接的致癌或促癌作用。同时,Hp感染可使胃液内抗坏血酸浓度降低,减弱了抵抗DNA过氧化损伤的防御机制。③Hp本身也可能产生致突、致癌物质,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引起细胞恶变。不少研究发现,Hp可产生细胞毒素。初步鉴定表明,它是一种Mr约992001的大分子蛋白质,对热不稳定(70°C,30min可灭活),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敏感,酶活性可被50%饱和硫酸铵沉淀,不能通过99200分子孔径的超滤膜,对多种体外培养细胞有致空泡作用。最近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新奥尔良胃癌高发区黑人居民中,Hp产毒株高达83%,而其它地区报道一般只有30%~55%。更重要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患者其Hp产毒株所占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弥漫性胃炎。;因此,Hp毒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④Hp感染时,胃窦部炎症粘膜的增殖区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显著高于非炎症区粘膜,同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粘膜内淋巴细胞有关,而与中性白细胞无关。由于表皮生长因子对胃有潜在致癌作用,因此推测Hp可能通过诱导胃粘膜表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而引起胃粘膜细胞癌变。
已有足够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连续过程。从慢性胃炎、经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胃癌一般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各种致病因子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不同的阶段,而最终引起细胞癌变。一般认为Hp感染主要作用于起始阶段,而起到一个“启动子”作用。但也有人认为,Hp感染不仅可使萎缩和肠化生提前出现,而且也可加速肠化生的发展,起“促进剂”的作用。
Hp感染可引起胃酸分泌减少,胃腔内pH值升高。这种胃内环境的改变,有利于胃内其它细菌的生长并促进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另外,Hp为硝酸盐还原酶阴性菌,已证明也有催化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作用。因此,Hp在人类是否参与胃内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Hp感染引起的胃粘膜屏障的破坏,增加了其它损伤因子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Hp与胆汁酸的相互作用已有报道。一方面Hp可使胆汁酸去酰胺化,形成较多的有毒性的次级胆汁酸-石胆酸和脱氧胆酸;另一方面,胆汁酸对Hp又有抑制作用,胆汁返流可抑制Hp的定植和生长。Dixon等则认为,Hp感染和胆汁返流应被看作两个独立的引起肠化生的危险因素,而两者可能起协同作用:已受Hp损伤的上皮更易受胆汁返流的侵蚀,在再生过程中也更可能被肠型细胞所取代。
Hp感染和胃癌发生是否有相同的遗传学基础尚不清楚。家庭调查表明,Hp有家庭内聚集现象,对胃癌家族的调查也发现其子女中Hp感染率较高。一方面说明Hp可能在家庭内通过密切接触人-人传播,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种遗传机理可能使Hp和胃癌的易感性同时增加。
3 问题及展望
虽然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与胃癌有关,但尚无直接证据表明两者的因果关系。还有许多问题尚不清楚:正常人群有相当高的Hp阳性率,但患胃癌者毕竟是少数,而相当部分的胃癌并无Hp感染。已知Hp与十二指肠溃疡也有密切关系,在某些地区的人群(如非洲)有着较高的Hp感染率,但胃癌发病率却相对较低。虽有几项研究表明Hp感染与胃癌危险性增加有关,但其相对危险度和机会比却较低,远不如乙肝病毒与肝癌。萎缩和肠化生也可发生于无Hp感染的胃粘膜。因此,Hp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需的致癌因子,在胃癌发生中可能只起到辅助致癌作用。“消除Hp,即可使60%胃癌免于发病”的预测未免过于乐观。
尽管如此,Hp的发现毕竟给胃癌病因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为胃癌的一级预防增加了新的内容。在美国已开始了胃癌高发区的Hp干预性治疗,这项前瞻性研究定将给Hp与胃癌关系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国内也应尽快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尽快建立Hp诱发或促发胃癌的动物模型也势在必行。由于Hp既易诊断,又可治疗,研究Hp与胃癌的关系无疑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与胃癌有密切关系,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期状,而将胃粘膜的上皮化生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ATP)列为癌前病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因此Hp与胃癌的关系已引起人们关注,现就我们对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
本组1000例有消化道症状进行内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Hp有关检查。男709例,女291例,年龄12岁~81岁。274例连续内镜活检标本的组织学研究,并与同期广州一所医院连续内镜活检材料对照。3852例Hp流行病学调查材料。
1.2 方法
所有进行内镜检查病人均在胃窦幽门前区活检做细菌学培养、尿素酶快速检查及组织切片染色检查。Hp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一般个人资料,文化社会因素,健康状况,生活饮食习惯等48个量变的问卷调查。然后采集血清检查HBsAg,ALT及用ELISA法测定HpIgG抗体;普查前与Hp阳性病人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测对照,敏感性100%,特异性91%。
1.3 动物试验
用5只成年狗在Hp感染前后进行内镜检查并活检,以观察Hp感染前后的胃粘膜变化。每只狗在第1次内镜检查后灌注Hp活菌液5ml(含菌数约108/ml)。以后每周内镜观察并活检1次,共8周。
2 结果
2.1 内镜检查病人Hp阳性率
平均为53%,其中胃溃疡Hp阳性率为73.2%,十二指肠溃疡81%,慢性活动性胃炎为76.7%,胃癌为75.5%,慢性浅表性胃炎为41.3%。胃癌及癌前期状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亦高于兰州地区Hp流行病学调查平均阳性率(63.8%)。
2.2 兰州与广州同一时期比较
兰州地区胃癌检出率为9.9%,广州地区为30%,(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胃溃疡比例兰州为2.9:1广州为14:1,消化性溃疡与胃癌Hp阳性率两地基本相同,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Hp检出率两地有显著差异,兰州为71.6%,广州为47.7%(P<0.05),Hp相关性胃炎中,重度萎缩和肠发生率见表1。
表1 兰州与广州连续内镜检查病人组织学对比
年龄组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合计 |
Hp阳性率(%) | 广州 | 3.6 | 41.1 | 68.8 | 63.9 | 66.7 | 47.7 |
兰州 | 70.5 | 69.4 | 75.0 | 70.6 | 72.2 | 71.6 | |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百分率(%) | 广州 | 5.9 | 9.1 | 22.2 | 16.7 | 9.1 | |
兰州 | 9.6 | 11.5 | 22.6 | 45.8 | 43.8 | 25.2 | |
中重度肠化率(%) | 广州 | 5.9 | 9.1 | 11.1 | 16.7 | 6.5 | |
兰州 | 9.6 | 7.6 | 15.6 | 37.5 | 31.1 | 19.3 |
结果显示兰州地区Hp感染率明显高于广州,中、重度萎缩和肠化生率高,年龄也较广州提前,以后随年龄增长萎缩及肠化发生率及程度也逐渐加重,这有可能是兰州胃癌发生率高于广州地区的因素之一。
3852例大样本人群Hp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地区Hp感染阳性率平均为63.8%,高于国内广州的47.3%及广西的40.2%,10岁以下儿童感染率已高达42%~55%,此期儿童感染率平均每年以4%左右速度递增,可称为“剧增期”,10~40岁每年以1%速度递增,可称为“缓增期”,40岁以后Hp感染率基本保持稳定,不再继续上升,可称为“平坦期”。
2.3 动物试验结果
实验狗在实验前内镜及活检组织检查胃粘膜均未见明显病变,Hp各项检查均为阴性,灌注Hp活菌液后,有3只狗在1W后胃粘膜有活动性胃炎改变,Hp细菌学培养、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检查均为阳性,说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3 讨论
本研究资料显示,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动物试验结果亦支持这一结论。而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诸多因素,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等胃癌前期状态及癌前病变已被认为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兰州地区为胃癌高发区,1970年~1985年胃癌死亡率男性为32.12/10万,女性为20.34/10万,常规内镜检查,连续内镜活检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显示Hp感染阳性率每年10/10万)。儿童期Hp感染率亦高于上海、广州及一些西方国家,在一些胃癌低发的西方国家20岁以前Hp感染率相当低,20岁以后才逐渐上升。这种Hp感染及发生率的差异,有可能是胃癌发病率不同的因素之一。
连续内镜活检结果显示,兰州地区中、重度萎缩和肠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广州地区,年龄也较广州提前,这支持Hp感染和胃癌发病相关学说,Hp由于其寄生胃粘膜表面不溶性粘液层下,受到碱性粘液的保护,同时Hp能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氨以中和胃酸,从而使其在适宜的pH环境中生长。故有人认为一旦感染Hp很难自动清除,甚至终身受累。即儿童期一旦受Hp感染,首先发现的是慢性活动性胃炎,随着年龄增长和时间推移,有人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肠上皮化生——腺上皮不典型增生,最终有可能发展为胃癌,所以对受Hp感染人群,进行系统的抗菌治疗,清除Hp,不但可以防治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而且可能会降低胃癌发病率。
但本项研究同时还显示Hp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也很密切,但为什么该病流行病学特点与胃癌发病相距甚远,即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很少有发生胃癌者,值得进一步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癌的关系研究
上消化道癌与幽门螺杆菌(helicopacterpylori Hp)关系的探讨,近年来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上消化道癌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国内、外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多有报道,一般认为,Hp可能是胃癌致病的环境因素之一,而对食管癌与Hp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旨在分析上消化道(这里主要指食管癌和胃癌)组织不同部位Hp感染的阳性率,以期探讨在上消化道不同的部位癌肿与Hp感染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本院于1993年~1994年在门诊胃镜检查的1956例患者,进行Hp检测。经胃镜及病理学诊断的上消化道癌共116例,其中男85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54岁。胃镜检查时取病理组织一块,作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在室温5mm内试剂变色情况,变红色即为阳性。所有操作均由胃镜室护士一人进行。所用试剂由福建三强生物品制剂公司提供。
2 结果
116例癌肿组织检测总的阳性率为43%,食道下段15例,胃底贲门7例,胃体8例,胃小弯5例,胃窦部66例,幽门管13例,残胃2例,阳性率分别为78.53%,85.71%,25%,80%,34.85%,61.54%,50%。
3 讨论
我国为胃癌、食管癌的高发区,而据国内外学者对胃癌高发区的Hp检测,阳性率为62.5%,低发区为12.6%,而普通“健康”人为40.5%,本组资料主要研究了食管癌和胃不同部位癌与Hp感染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在食管下段癌,胃底贲门,胃小弯及幽门管等处的癌与Hp感染关系密切,这些部位的Hp感染明显高于胃癌的高发区,因而认为这些部位Hp可能与癌肿关系较为密切。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在胃癌发病率高的地区,Hp感染率也高;发达国家胃癌发生率低,而Hp感染率也低;Hp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胃癌发生率也高,因而认为Hp可能是胃癌致病的环境因素之一。
现认为Hp感染后发生癌变的可能机制:①Hp感染后产生氨,中和胃酸引起的低胃酸使胃癌的危险性增加;而胃酸下降,致分解硝酸盐的细菌在胃内滋生,所产生的亚硝酸盐与N-硝基化合物具有致粘膜癌变作用。②Hp产生的代谢物及毒素直接损伤粘膜引起炎性反应,致细胞快速更新增加DNA受损机会,炎性反应产生内源性突变。③Hp感染的细胞生长代谢旺盛,易致DNA的损伤及非整倍体的危险性增加。④也可能由于癌变后致组织的环境因素发生改变而易致Hp感染。因而认为Hp感染有更多的机会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增加了致癌的危险性,从而提示Hp可能是上消化道癌的起动病因之一。
本研究显示结果,提示了Hp不但是胃癌致病的环境因素之一,也可能是食道癌致病的环境因素之一;胃内不同部位的Hp感染阳性率不同可能与Hp的流行病学有关,即粪—口途径传播。但就目前资料尚不足以充分说明Hp感染与癌肿发生之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胃癌与癌前病变的关系分析
为研究肠上皮化生(IM)及不典型增生(ATP)与胃癌的关系,作者分析证实了近10年的病理活检资料,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材料为我院1983年~1993年常规病理活检资料完整、内镜采取的胃粘膜组织及外科手术中胃大部切除标本368例。观察取材部位主要是胃窦部大弯、小弯,胃体部大弯、小弯以及窦部的前壁、后壁,胃体部前壁、后壁等。每例取材1~8块,以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常规染色。
2 结果
IM51.9%(189/368),ATP20.2%(79/386)。IM在胃溃疡发病率为55.9%,在胃癌为58.5%,两种疾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67.6%和50.9%,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TP在胃溃疡病中发生率为17.6%,在胃癌中37.8%,两者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1),在高分化胃腺癌和低分化胃腺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3%和24.5%,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在非癌非溃疡的其它胃部疾病的胃粘膜中,IM占29.6%,ATP占12.2%,其中胃炎中占10.5%,IM,AT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胃溃疡病及胃癌。IM,ATP等胃的良性病变中,男女之比约为5:1。并随年龄增加而检出率亦增高,其发病的高峰年龄组为40岁~59岁,与胃癌发病年龄一致。IM,ATP病变部位的分布,以窦小弯所占比例较大,胃体部病变检出率较低且程度轻。可见,胃的良性病变以胃窦部的检出率最高,病变的程度也最重,尤其是胃窦小弯部,与癌的病变部位分布一致。
3 讨论
近几年来认为,幽门螺杆菌(简称Hp)的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病及胃癌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在胃炎病人胃窦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并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人体感染了Hp后,在遭到外界不利因素作用或内环境紊乱时,胃粘膜组织发生了病变。原来桔红色泽丧失,代以灰色灰绿色,粘膜水肿或厚薄不均,缺乏完整性光滑性,出现粘膜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透镜电镜下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粘膜上皮及腺上皮细胞普遍低矮,细胞间隙增宽,排列不整,腺腔扩大,腺管萎缩,分泌颗粒减少,间质水肿伴有淋巴细胞、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间质出血等变化。有时局限性组织再生过程占优势,则可发生息肉,病变严重时,胃粘膜形态与小肠相似(肠化)。所以,病理诊断的根据,以胃固有膜腺体萎缩为主,伴有IM,炎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或腺体异型增生等。
为了研究IM与胃癌的关系,不少专家对IM的粘液和酶组织化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把IM区别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类。前者分化成熟,特点与小肠接近,称为小肠型,癌变机会不多,大多数属此型,后者分化不成熟,含有结肠杯状细胞内也具有的硫酸粘液,与胃癌关系密切称为大肠型,仅有少数属此型。从胃粘膜上皮IM的检出率及其发生部位看,IM与胃癌的关系,究竟是肿瘤起源于IM,还是IM系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伴随病变?目前尚不够完全明了,董聿明等报告大肠型肠化在肠型胃癌中发生率高,范围广、程度重,胃癌与肠化呈一致性分布,占80.5%。王学诚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IM与肠型ATP、肠型胃癌细胞超微结构具有相似性。多数学者均发现IM移行至癌的表现。本组病例IM从病变的程度、病变的部位分布及年龄组分布情况来看,也与胃癌的分布一致,支持胃癌起源于IM的观点。
根据本组材料所见,胃粘膜上皮ATP,并存于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病变中。它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临床病种,而是一种病理组织学的改变。ATP的性质,Elster认为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最终肯定都要发展成为胃癌。但Ochlert报告46例重度ATP,仅4例发生癌变,占8.7%。即使是重度ATP,50%以上的病例是可逆的,30%以上的病例多年没有变化。张齐联等报告4210例胃粘膜组织活检中有213例有不同程度的ATP,轻度者多属炎性增生,及溃疡、糜烂旁再生腺体。中度、重度包括癌前病变及虽有较明显异型性,但属长期无进展的良性病变,其中1例随访3年后发生癌变。
从上述分析可见,胃粘膜上皮ATP,与胃癌的发病率似乎有平行关系,且ATP的病变部位分布,年龄组分布,与胃癌的颁布较接近一致。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及致癌机制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道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为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多次召开了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目前对其已进行了分型、流行病学、动物模型、致病机理、治疗、疫苗研制等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临床资料。现已确定Hp是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并认为Hp感染和胃癌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大量有关Hp感染与胃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胃癌亦是一种Hp相关性疾病。认为Hp是胃癌的启动病因之一。本文就Hp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及致病机制作一简述。
1 Hp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
Hp与胃癌的关系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认为Hp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发因素,亦是胃癌病因学中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欧洲胃肠病专家研究组对13国17地区人群随机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有选择性地反映全球胃癌的发生率。通过检测HpIgG阳性血清和累积率,统计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回归系数为2.68(P=0.001)和1.79(P=0.002)。结论是:Hp感染人群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是无Hp感染人群的6倍。国内对Hp感染血清回顾性调查,发现Hp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阴性者的8倍。对胃癌高、低发区人群中Hp感染率的调查,证实Hp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成正相关。张锦坤有PRC法检测胃癌21例,肠腺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17例,浅表性胃炎4例和正常对照组29例胃粘膜中的Hp及C-Ha-ras癌基因突变,ras-P21表达和细胞内DNA含量的测定。发现病变组织Hp检出率为68.9%,其中胃癌57.1%,肠腺化生76.5%,不典型增生79.0%,浅表性胃炎50%,而正常对照组为27.6%(P<0.001)。癌基因突变组的Hp阳性率(71.4%)高于无突变组(68.5%);ras基因产物P21蛋白表达在Hp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细胞内DNA含量及S期细胞Hp感染组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提示Hp可能有致癌基因突变作用。吴艳环等采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148例胃癌患者和对照组148例的血清Hp抗体进行检测,得到了与上述不同的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组Hp感染率与对照组无差异,胃癌组为71.62%,对照组为68.91%。感染率在60岁以上年龄段明显高于60岁以下年龄段。认为Hp感染与胃癌致病关系不象其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之间那么密切。这说明目前的Hp感染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尚未统一,可能存在着区域差异。
Hp的传播途径。就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比较公认的有以下几个途径;①粪—口传播。随着新技术在Hp研究中应用,使提出已久的粪—口传播理论得到了证实。应用敏感的PCR技术已经在胃Hp阳性患者牙斑和粪便中发现了HpDNA。杨海涛在瑞士选用敏感的PCR引物,在几乎所有的牙斑标本中都检到了Hp。最近也有人从Hp感染者粪便中培养出了Hp,支持了Hp的粪—口传播理论。来自上海的市民和郊区农民Hp感染情况的调查表明,农村Hp感染明显高于城市。也说明了Hp粪—口传播的可能性。②人—人传播。梁冠峰等用ELISA技术检测血中Hp抗体的方法,发现父母Hp抗体阳性的22个家庭102名成员中Hp抗体阳性率达76.5%,而父母阴性的24个家庭113名成员中Hp抗体阳性率仅为9.7%,两者相差非常显著,且前一组的抗体水平也显著高于后一组。从而表明了Hp感染存在家庭内聚集现象,提示了人—人传播的可能性。③口—口传播,国内学者用巢式PCR在唾液中和牙斑中检出Hp。加拿大,美国、英国的学者亦分别从人的牙斑,唾液和粪便中培养出了Hp。证明了口—口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共用碗、筷、水杯和接吻等都会导致Hp感染。④经水源传播。美国Westblom从秘鲁利马采集污水样本40份,应用PRC技术发现了3份水样Hp。Hp在污水中的存在,提示了Hp有可能经水源传播。总之,Hp感染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具有多途径传播的特点。
2Hp致癌机制
众所周知,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所致,Hp并非是胃癌的特异病因,而只是其发病多因素中的一个,且只有长期的慢性感染才会使发生胃癌的危险增加。Forman发现胃癌组抗HpIgG平均滴度为mg/l,对照组为3.6mg/l,两者相关非常显着。Nomnra提出抗体滴度越高,发生胃癌的OR值越大,提示Hp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量关系。目前还没有发现Hp产生致癌物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基因,提示Hp的致癌作用是间接作用。Hp相关性胃炎可触发胃粘膜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促进胃癌的发生。目前认为胃粘膜发生癌变的过程如下:正常胃粘膜→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Hp与其中每一步骤均有关联。国内于军等发现Hp感染与胃癌发生之间的演变顺序如下:Hp感染→持续炎症→胃粘膜上皮增殖修复→癌基因及/或抗癌基因突变→上皮癌变。Hp的致癌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细菌产生的氨、乙醛、蛋白水解酶、脂肪分解酶及各种毒素,能促进肿瘤的形成和生长。在胃癌高危人群中Hp能产生形成空泡的细胞毒素;②Hp对胃粘膜的化学和物理特性起不到影响,使胃粘膜对致癌因素较为敏感。Hp能长期抑制胃粘膜分泌维生素C,使胃内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增加;③Hp相关性胃炎时,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激动素及其它生物介质促进炎症粘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和分化,使正常粘膜细胞向化生转变。④长期慢性的Hp感染导致增生性上皮细胞的基因损害,粒细胞及巨噬细胞释放的自由基,活化氧代谢物,保护性维生素C和自由基清剂缺乏也加重了这种损害。⑤Hp感染可诱导有丝分裂,提供内源性突变原。Hp通过错误复制内源性炎症相关突变原和外源性饮食突变源,引起细胞增生而增加DNA损伤的危险。如感染的时间越长,修复又不当,恶变的可能就越大。
以上的说法虽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但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是一种启示。最终明确Hp感染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有待以后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自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已证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Hp与胃癌的关系仍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但流行病学资料已显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分析了2563例因上腹部不适而在我院做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和Hp感染的结果,初步探讨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和不典型增生3种胃癌病变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563例均系1994-01~1996-03因上腹部不适在我院顺序做胃镜检查患者。其中男1680例,女883例,年龄17岁~76岁,平均42.3岁±11.2岁。除外条件:检查前已接受抗Hp治疗;胃癌;手术后胃癌。
1.2 方法
全部病例做胃镜检查时钳取胃粘膜组织,送病理组织检查有无肠化生、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同时在胃窦部距幽门孔5cm内取活检1块,作快速尿不经酶试验,判断有无Hp感染。
2 结果
共发现Hp感染1419例(55.4%),无Hp感染1144例,病理组织检查发现肠化生、萎缩和不典型增生3种癌前病变共有516例,总发生率为20.1%。其中Hp感染组有310例发生癌前病变,发生率为21.8%;而无Hp感染组发生癌前病变206例,发生率为18.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t=2.39,P<0.05)。Hp感染时与肠化生、萎缩、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见表1。
表1 Hp感染与3种癌前病变发生率比较
肠化生 | 萎缩 | 不典型增生 | |||||
Hp | n | 例次 | % | 例次 | % | 例次 | % |
+ | 1419 | 248 | 17.5 | 116 | 8.2 | 4.4 | |
- | 1144 | 163 | 14.2 | 55 | 4.8 | 3.0 |
Hp感染组癌前病变发生的平均年龄41.1±10.4岁,而无Hp感染组206例的平均年龄为43.4±11.5岁,两者比较,差异显著(t=2.46,P<0.05)。癌前病变发生的年龄Hp感染组较无Hp感染组提前。
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到胃癌的演变过程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有理由将其视为胃癌发生的超始因子。胡品津等从流行病学角度对比胃癌高发区和低发区胃粘膜肠化生、萎缩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发现胃癌高发区以上3种癌前病变均较低发区为高。李瑜元等证实我国为Hp感染高发区,各地感染和胃癌病死率差异很大。本文1419例Hp感染胃粘膜活检标本中肠化生、萎缩及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17.5%、8.2%及4.4%,显著高于无Hp感染组,且发生年龄提前,提示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有关,从而产生胃癌的机会亦增加。
Hp感染如何在胃癌发生中起作用,目前尚未十分明了。可能与Hp致胃粘膜炎症,肠化生代替了功能性壁细胞,致使胃酸降低;Hp含有较多的尿不经酶,酶的作用使氨增加,中和胃酸有关。胃内酸度下降,细菌生长,促使硝酸盐降价到亚硝酸盐乃至亚硝胺而致癌。还可能Hp的代谢产物做为生物刺激物引起基因活化及表达异常有关。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本文的结果表明,感染Hp后是导致胃癌前病变的原因之一,深入研究Hp感染与胃癌的发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
自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已证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但Hp与胃癌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未明确。本文对73例胃癌患者进行分析,采取经内镜活检组织的Hp培养及Giemsa染色确立Hp感染,同期检测血清抗Hp抗体水平,初步探讨Hp感染与胃癌之间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73例经组织学证实为胃癌的患者。男61例,占83.6%,年龄为26岁~81岁,平均61.3岁。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与胃癌组匹配,并经内镜及组织学检查除外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
1.2 胃镜及活检
受检者于胃镜检查时取距幽门5cm区域内非癌组织2~3块,分别做Hp培养和组织学检查,同期抽取静脉血5毫升。
1.3 血清抗Hp抗体检查
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标本进行Hp IgG抗体测定,依照被检血清稀释1:300浓度阳性时为高水平抗体浓度界值。
1.4 确立Hp感染
每例均经Hp培养及组织学Giemsa染色,二者之一阳性即确立为Hp感染。
2 结果
2.1 Hp检出情况比较
胃癌组Hp检出率为58.9%(43/73),比较对照组的53.4%(39/73)差异无显著性(X2=0.44,P<0.5),两组各年龄而增加,在50岁~69岁年龄段为最高,70岁以后有所降低,两组年龄区Hp检出率比较无差异。
2.2 血清高水平抗Hp抗体
胃癌组高水平血清抗Hp抗体检出率为67.1%(45/73),高于对照组的57.5%(42/73),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X2=0.26,P<0.5),两组各年龄区高水平抗体检出率比较亦无差异。
2.3 胃癌不同部位Hp检出率比较
癌肿位于胃窦部21例,检出率为66.7%(14例,)胃体14例,Hp检出率57.1%(8例),胃底部9例, Hp检出率56.5%(13例),混合6例, Hp检出率50%(3例).分析73例胃癌的分布部位及Hp检出率显示,各部位胃癌的Hp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2.4 比较胃癌不同组织类型及Hp检出率
结果为,肠型胃癌Hp检出率(65.3%)高于弥漫型(47.1%),(X2=2.21,P>0.1),及混合型(42.9%).(X2=0.53%,P>0.2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胃癌组有较高的Hp感染及血清高水平抗Hp抗体检出率,其结果与有关报道接近,但此检出率与非癌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其原因可用Karnes提出的胃粘膜进展到萎缩性胃炎和继之癌变过程中伴有Hp的消失解释,或由于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对照组本身也存在高水平的Hp感染流行率。但是具有同样高Hp感染水平的对照组并未发生胃癌,提示Hp感染不是胃癌发生的唯一或必须因素,不同菌株,不同毒力的Hp感染及宿主的不同个体差异可能影响Hp的致病结果。
有资料显示,在胃窦、胃体、胃底癌较贲门癌与Hp感染关系密切,肠型胃癌与Hp感染有关,这种情况可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非典型性增生,最终致癌变的模式来解释。但本组结果,Hp感染率在不同部位的胃癌中比较无差异,肠型胃癌的Hp检出率虽高于弥漫型和混合型胃癌,但差异也不显著。由于本组研究例数较少,尚需进一步积累资料才能下结论。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
近几年,有关幽门螺杆菌与儿童消化道疾病的研究论文日渐增多,发现了不少有别于成人的临床特点,涉及微生物、流行病、儿科临床、检验、免疫、药理等诸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指导儿童患者的诊疗,也有助于提示Hp在成人体内的作用规律,现做一简要介绍。
1 儿童Hp感染的流行病学
各年龄段儿童都可以发生Hp感染,较大样本的调查证实,儿童Hp感染与年龄呈正相关,儿童Hp感染率与年年呈正相关;而且,不同地区、不同人种儿童的Hp感染率也不尽相同。总的发病趋势是: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白人儿童中感染率低,初始感染的年龄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Hp感染率高,初始感染的年龄较小。法国10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为3.5%,而阿尔及利亚为45%,科特迪瓦为55%。
我国儿童的Hp感染率也较高,胃癌高发区的儿童感染率更高,且寝感染年龄提前。笔者对陕北某县(胃癌标化死亡率54/10万一小学228名6岁-12岁健康学生进行了胃镜检查并同时活检夹取胃粘膜进行尿素酶试验,结果为111例(48.7%)呈阳性,其分布为:6岁7例(29.2%),7岁14例(43.8%),8岁14例(58.3%),9岁15例(60.0%),10岁75例(57.7%),11岁18例(42.9%),12岁28例(50.9%)。而该县成人感染率为65.2%。我国广东某县胃癌病死率仅为5/10万,对一小学181例7岁~12岁的儿童胃镜活检调查结果表明:尿素酶试验阳性者7岁~8岁25.6%,9岁~10岁34.2%,11岁~12岁37.5%。各年龄段均明显低于胃癌高发区。此外,儿童Hp感染也有家庭聚集现象。据Drumm等报道,感染了Hp的同胞兄妹80%以上有Hp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而年龄配对的对照组仅13%有Hp感染。父母感染了Hp的儿童比双亲未感染Hp的儿童检出率高。1986年Langenberg等证实夫妇间存在相同的Hp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断。Hp感染的聚集现象也见于低能儿童的学校中。这些证据似乎表明,Hp感染与遗传易感性无关。除极少数灵长灵动物,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体内和大自然中,尚未发现Hp的存在。有较多的证据提示,Hp主要以“人—人”途径传播。Hopkins等经多因素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智利生食受Hp感染水浇灌的蔬菜可能是Hp传播的重要途径。内镜检查引起的交叉感染近年来也受到重视,一份对281例胃镜受检者的回顾报告称,估计1.1%的受检者有因内镜检查而感染Hp的可能性。有学者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证明,十二指肠液对Hp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使Hp难以在粪便中存活,从而提出,“人—人”传播主要通过“口—口”途径,而非“粪—口”途径。
2 Hp感染与儿童胃炎
系统的病因学研究已经证明,Hp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经组织学证实儿童慢性胃炎病例中。Hp检出率阳性率在60%以上,而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者,继发性胃炎(药物性、胆汁反流性、嗜酸细胞性胃炎)、胃克隆氏病患儿未能检出Hp。若清除Hp感染,则儿童的慢性胃炎症状可获明显减轻。
Drumm前瞻观察了10例儿童Hp相关性胃炎,认为Hp主要侵犯患儿的胃窦部,内镜下见胃窦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以及胃窦部结节样改变。显微镜下可见粘膜固有层(少数为粘膜全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中的淋巴滤泡形成处,和胃镜下所见的小结节状改变有良好的相关性,被认为是小儿Hp感染的组织学特征。而成人Hp相关性胃炎中,极少见到粘膜小结节状改变和淋巴滤泡增生组织像。但在全部Hp感染的儿童中,均见到程度不同的慢性胃炎表现,其中77.8%为活动性,其中个别儿童已出现胃粘膜萎缩性表现,年龄最小者仅9岁。
3 Hp感染与儿童消化性溃疡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不甚明了,发病率明显低于成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等因素。Hp的致病性确认以后,学者们认识到,和成人一样,Hp同样是儿童溃疡病的促发因素和复发因素。一项对13例患儿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在球溃疡发作前,所有患儿均有Hp相关性胃炎病史,而胃粘膜无感染的儿童十二指肠球溃疡极为少见。
在十二指肠球溃疡患儿的球部胃上皮化生灶可检出Hp,若将Hp清除则溃疡不易复发。推测球部粘膜上的胃上皮化生灶为Hp感染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引致粘膜炎和粘膜破溃。有研究表明,儿童球溃疡的发病与成人相似,可能与高胃酸和高胃蛋白酶水平有关。实验室发现,儿童Hp相关胃炎与血清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Ⅰ及胃泌素水平下降。因此,Hp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除可有直接作用外,还可能与“胃泌素—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过多有关。
4 儿童Hp感染的诊断
一般认为,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不适是儿童Hp感染的主要症状,且经治疗清除Hp后大多数患儿症状消失;但当73%的患儿Hp相关胃炎复发时,仅13%的患儿出现症状。这说明,感染了Hp的患儿在临床上常无症状,治疗的安慰剂效应起了作用。因此,儿童Hp感染的诊断,似比成人更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查。胃粘膜活检组织细菌培养是验证其它Hp诊断性检测的金标准,但因患儿难于接受内镜活检,且费时多,耗资大,不适宜临床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改良姬姆萨染色均可部分地满足诊断需要,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逊于银染色法。而银染法繁琐、费时,不能常规使用。活检标本的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最为便捷的成人Hp感染的诊断手段,但在儿童的敏感性低于成人,可能与活检组织内细菌数量较少有关。
尿素呼吸试验属非侵入性检查,13C尿素呼吸试验无放射性,结果准确,是诊断小儿Hp感染和鉴定治疗效果的良好方法。其缺点是费用大,难以广泛应用。以14C代替13C标记尿素可以大大降低费用,但因14C有放射性,应用于儿童尚有顾虑。在儿童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IgG抗体,其特异性达99%,敏感性达96%,适于在儿童推广。值得注意的是,用ELISA法检测儿童Hp感染时,必须使儿童血清标准化,即以OD值超过正常儿童2个标准差为Hp感染的阳性标准,不宜使用成人血清标准对儿童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因为成人血清内抗体水平较高,很多Hp感染患儿有可能被漏诊。这一方法的局限是,不能确定现症感染,用于观察药物疗效时也不如其它方法反映及时。另外,小儿血清中HpIGA和HpIGM抗体含量较成人低,用于诊断小儿Hp感染敏感性差。
5 儿童Hp感染的治疗
目前,尚未找到可用于根除Hp感染的特异性药物。现阶段,主要采用2~3种药物联合治疗。儿童Hp感染的菌株一般耐药性低,治疗效果优于成人,常采用二联法,以避免增加药物反应的机会。铋剂常被用作控制Hp感染的核心药物,在多种治疗方案中,均有铋剂参加。一般认为,常规剂量的铋剂对儿童是安全的,医师们推荐最好选用次枸椽酸铋,因每服30mg次水杨酸铋剂相当于服了263mg的水杨酸,可对10岁以下儿童造成严重不良反应。个别超量服用者,还有可能造成肾功损害。
在1994年召开的第10届世界肠病学术大会和第7届欧洲胃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大会上,对Hp的治疗推荐了两个基本治疗方案:
①以铋剂为基础的治疗:胶体次枸橼酸铋(CBS)+四环素+甲硝唑。连续服用10~14d,痊愈率可达80%~90%。如用于儿童,四环素应换用阿莫西林较为适宜。
②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治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阿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立雷素。
以2周为一疗程,副作用少,尤适于胃酸分泌旺盛有溃疡病的患者。上述治疗方案如何应用于儿童,疗效如何,均有待于继续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Hp感染在治疗后的复发率可能高于成人。有人对清除Hp感染的患儿随访18个月,发现Hp感染的累积复发率达26%。这可能因Hp为“人—人”传播,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可从家庭或其它密切接触者处受到再感染。因此,在对小儿治疗的同时,也应治疗与之密切接触的成人。
鉴于Hp感染是胃癌的始发因素已得到公认,人们推测:自儿童期即控制Hp的感染,不仅可预防治疗良性上消化道疾病,也有望降低胃癌的发生率。这正是我们应当重视儿童Hp感染诊疗研究的深远意义所在。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1982年Warreh和Marshall将胃溃疡患者胃窦部在光镜下见到的细菌的活检标本接种在标准的非选择培养基上,经5d孵育,生长出一种未鉴定的弯曲菌,因为形态似弯曲菌,且与幽门炎症有关称其为幽门弯曲菌,1989年建议将幽门弯曲菌改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 Hp),1990年悉尼举行的第九界世界胃肠病会议确认了这一命名;关于成人Hp研究较多,本人借助成人研究的某些资料,重点就儿童Hp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Hp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
Hp为一种微需氧的螺旋形革兰阴性菌,一端带有数根鞭毛,由于此种特点使Hp易于定居在胃粘膜细胞表面,常聚集在细胞间的交界处,并深入到细胞间隙中。Hp能分泌高活性的尿素酶,将组织内渗出的尿素分解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
Hp如何在强的胃酸环境下生存是致病的前提,Marshall等认为,Hp自身能分泌大量的尿素酶而尿素酶可分解胃液中的尿素而产生大量的氨从而使Hp周围形成“氨云”而起到一的抗酸保护作用。Hp致病机理:①Hp分泌的尿素酶,酯酶,蛋白水解酶和毒素等损伤胃十二指肠粘膜细胞,首先造成炎症,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溃疡;②Hp的抗原激发免疫反应,局部的免疫应答可造成免疫性组织损伤;③Hp可阻抑胃酸对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负反馈作用,造成长期胃泌素增高和壁细胞增生,引起胃泌不经增多;Hp持续存在也是溃疡复发的基本因素。但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下列两种学说值得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①Marshall提出,Hp—胃炎—溃疡的感染学说:初步感染Hp经过1周左右的潜伏期,约50%的人发生急性胃炎,如机体的免疫力不能清除Hp,则逐渐发展成癌;由于胃粘膜屏障破坏,易于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形成溃疡;②氨素毒性学说:Hp产生的大量尿素酶快速水解尿素生成氨,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周围环境改变,形成跨膜氨梯度,并使Na+-K+-ATP酶活性降低,从而阻止H+由粘膜向胃腔内主动转运,促进胃腔H+逆向扩散形成炎症,进而粘膜发生自身消化,易于形成溃疡。
2Hp的流行病学
人群中的Hp感染非常普遍,其发生年龄较早,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并与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和教育程度有关,Soollivoh报道:年龄<20月龄的婴儿Hp抗体阳性率为15%,21月龄~39月龄为27%,40月龄~60月龄为46%;并且患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阳性率为53%,明显高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6%):Berkowie等观察某个弱智学校学员的Hp感染率,结果发现弱智者血清Hp抗体阳性率(60%~80%)明显高于智力正常者(20%)。但有关Hp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明了,Marshall(1988)认为家庭成员是Hp感染的直接来源。但在非人的灵长类猴胃中也分离出形态、DNA组成、超微结构与细胞脂肪酸成分均和Hp相似的弯曲菌,这究竟是自然感染Hp或管理人员的交叉感染尚不能定论。关于饮水作为传染源,因为不同的水源饮用生水的习惯在Hp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别。关于传染途径,粪-口途径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径,有一定根据。口—口传染途径也有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尚无一致性的结论。最近有报告猪和操作生猪肉是感染Hp的危性因素,这似从另一角度去支持粪—口途径传染的可能性。
3 儿童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在成人和儿童CG和PV的胃粘膜中均检出Hp。现有资料表明,成人CG的胃粘膜Hp检出率为80%胃溃疡(GU)为60%~80%,十二指肠溃疡(DU)为80%~100%,儿童感染的情况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还有其本身的特点,Drwmm等对67例儿童因胃肠道症状而作胃镜检查与活检中发现胃粘膜上有Hp移生,其中10例原发性胃窦炎中7例检出Hp,5例DU儿童的Hp均为阳性,49例组织学正常者均未检出。另据Bivbrdge等报道9例GV患儿仅1例检出Hp,可见儿童Hp与GU的关系不如成人显着。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儿童Hp感染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甚至呕血,半数为急性发作,放射学检查多为胃膜皱壁增生;胃镜下以胃窦部微小结节为典型特征。
常用的Hp检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创伤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切片检查法:①细菌培养;需在微氧环境下,用特殊培养基3d~5d后观察结果较为准确;②组织学染色:以Warthin银染色效果最佳,但较烦琐;③尿素酶测定:采用试验盒,是一种快速、简便、较准确的方法。上述几种方法都必须经胃镜采取粘膜标本,因对小儿进行胃镜检查难度较大,往往不易接受。第二类为非创伤性检查法:①呼吸试验,用13C或14C标记的尿素呼吸试验,前者费用昂贵,后者费用较低,但有放射性,不宜用于儿童,②血清免疫学检测: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Hp抗体,敏感性好,特异性强,适用于儿童。
4 儿童Hp感染的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Hp感染的常用药物主要有:庆大霉素、铋剂、呋喃唑酮、羟氨苄青霉素、双氧水等,上述药物单独使用均达不到良好疗效,其根除率在50%以下,二联疗法则在40%~80%,而三联疗法可将根除率提高到90%左右。Oderde等对32例儿童Hp胃炎,每日口服羟氨苄青霉素50mg/kg和他咪唑20mg/kg共6周,于治疗结束后4周检查,结果Hp清除率为94%,Hp胃炎治愈率为84%。认为上述两药合用是儿童Hp胃炎最理想的治疗。还有报道对经雷尼替丁治疗后Hp阳性的小儿PU复发病例,采用上述同疗法,治疗4周~6周疗效也令人满意。目前,临床推荐成人Hp感染根除为三联治疗方案;即De-Nol120mg每天4次,加甲硝唑40mg每日2次,再加四环素500mg,每天4次,或羟氨苄青霉素500mg每天4次,疗程2周。认为铋剂是治疗Hp的核心药物,甲硝唑,四环素(羟氨苄青霉素)是最好配伍:但成人用的铋剂因其毒性而不适于儿童,但也有报道以枸橼酸铋每日7~8mg/kg联合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小儿Hp感染病例,取得较好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测定血清铋未达到毒性水平。另一问题是新发现Hp对甲硝唑有抗药性,很可能导致Hp根除失败。故儿童Hp感染的最佳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从根本上根除Hp,提高疗效。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点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最初称为幽门弯曲菌( Campylobacter Pylori,CP),由Warren及Marshall于1983年首先从人体胃窦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成功,并指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的病原菌。最近对Hp的研究较多,儿童Hp感染病例中原发性溃疡或胃炎与Hp有密切关系,本文借助成人研究的某些资料,重点就儿童Hp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Hp的生物学特性与流行病学
Hp为一种微需氧的螺旋形革兰阴性菌,一端带有数根鞭毛,由于此种特点使Hp易于定居在胃粘膜细胞表面,常聚集在细胞间的交界处,并可深入到细胞间隙中。Hp能分泌高活性的尿素酶,将组织内渗出的尿素分解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
人群中Hp感染非常普遍,其发生年龄较早,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并与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和教育程度有关。Sullivan等报道,年龄20个月的儿童Hp抗体阳性率为15%,21~40个月为27%。41~60个月为46%。并且患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阳性率为53%,明显高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6%)。Berkowicz观察了某个弱智学校学员的Hp感染率,结果发现弱智者血清Hp抗体阳性率(60%~80%)明显高于智力正常者(20%)。但有关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只有人和极少数动物如猴是Hp自然宿主,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口—口”或“粪—口”传播的可能性最大。还有学者对Hp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Mitchell等对4例Hp阳性胃炎病人的家属包括祖母、父母、兄弟和姐妹共14人进行了血清Hp抗体检测,其中9人(64%)阳性,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仅13%阳性。Drumm等对有或无Hp感染儿童家庭成员检测血清Hp抗体,发现Hp阳性儿童的父母阳性率为74%,而年龄匹配的Hp阴性儿童的父母仅24%;Hp阳性儿童兄弟姐妹阳性率为82%,而对照者仅为14%。可见Hp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密切生活接触而存在“人—人”传播途径。此外,还存在胃镜检查和活检引起的Hp传染的可能性。
2Hp的致病作用
Hp是一有毒性和致病力的病原体,与各种慢性胃病有密切关系。Hp一旦粘附于胃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可产生下列致病作用:①Hp分泌的尿素酶、酯酶、蛋白水解酶和毒素等损伤胃十二指肠粘膜细胞,首先造成炎症,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溃疡;②Hp的抗原激发免疫反应,局部的免疫应答可造成免疫性组织损伤;③Hp可阻抑胃酸对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负反馈作用,造成长期胃泌素增高和壁细胞增生,引起胃泌素增多,Hp持续存在也是溃疡复发的基本因素。但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下列两种学说值得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①Marshall提出Hp-胃炎-溃疡的感染学说:初次感染Hp,经过1W左右的潜伏期,约50%的人发生急性胃炎,如机体的免疫力不能清除Hp,则逐渐发展成CG,由于胃粘膜屏障破坏,易于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形成溃疡;②Hazell提出氨毒性学说:Hp产生大量尿素酶,快速水解尿素生成氨,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周围环境改变,形成跨膜氨梯度,并使Na+-K+-ATP酶活性降低,从而阻止H+由粘膜向胃腔内主动转运,促进胃腔H+逆向扩散,形成炎症,进而粘膜发生自身消化,易于形成溃疡。
3 儿童Hp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在成人和儿童CG和PU的胃窦粘膜中均检测出Hp。现有资料表明,成人CG的胃粘膜Hp检出率为80%,胃溃疡(GU)为60%~80%,十二指肠溃疡(DU)为80%~100%。儿童Hp感染的情况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仍有其本身特点。 Drumm等对67例儿童因胃肠道症状而作胃镜检查与活检中发现胃粘膜上有Hp移生,其中10例原发性胃窦炎中7例检出Hp,5例DU儿童Hp均为阳性;49例组织学正常者均未检出。另据Kibridge等报道9例GU患儿仅1例检出Hp,可见儿童Hp与GU的关系,不如成人显着。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儿童Hp感染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甚至呕血,半数为急性发作;放射学检查多为胃粘膜皱壁增生;胃镜下以胃窦部微小结节为典型特征。
常见的Hp检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创伤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切片检查法:①细菌培养:需在微氧环境下,用特殊培养基,3d~5d后观察,结果较为准确;②组织学染色:以Warthin-Starry银染色效果最佳,但较烦琐;③尿素酶测定:采用试剂盒,是一种快速、简便,较准确的方法。上述几种方法都必须经胃镜采取粘膜标本,因对小儿进行胃镜检查难度较大,往往不易接受。第二类为非创伤性检查法:①呼吸试验:用13C或14C标记的尿素呼吸试验,前者费用昂贵,后者费用较低,但有放射性,不宜用于儿童;②血清免疫学检测: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Hp抗体,敏感性好,特异性强,适用于儿童。
4 儿童Hp感染的治疗
治疗成人Hp感染的经验表明,根据Hp治疗后胃炎缓解,溃疡愈合且复发率低。所谓Hp的根除是指药物停用后至少4W无Hp。然而达到根除Hp这一目的颇为棘手。一些药物在体外对Hp有杀菌作用,但在体内却不满意。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目前疗效肯定的药物有三钾二枸橼酸铋(De-Nol)、甲硝唑、他咪唑(tinidazole)、匹氨苄青霉素(pivampicillin)、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等。上述药物单独作用均达不到良好疗效,其根除率在50%以下,二联疗法则在40%~80%。而三联疗法可将根除率提高到90%左右。Oderda等对32例儿童Hp胃炎,每日口服羟氨苄青霉素50mg.kg-1d-1和他咪唑20mg. kg-1d-1共6周,于治疗结束后4W检查,结果Hp清除率为94%,Hp胃炎治愈率为84%。认为上述两药合用是儿童Hp胃炎最理想的治疗。还报道对经雷尼替丁治疗后Hp阳性的小儿PU复发病例,采用上述同一部法,治疗4周~6周,疗效亦令人满意。目前临床推荐成人Hp感染的根除为三联治疗方案,即:三钾二枸橼酸铋130mg,每日4次;加甲硝唑400mg,每日2次;再加四环素500mg,每日4次(或羟氨苄青霉素500mg,每日4次),疗程2周,并认为铋剂是治疗Hp核心药物,与甲硝唑、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是最好的配伍。但也有报道以次枸橼酸铋每日7~8mg·kg-1d-1联合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小儿Hp感染病例,取得较好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测定血清铋未达到毒性水平。另一问题是新近发现Hp对甲硝唑有抗药性,很可能导致Hp根除失败。故儿童Hp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从根本上根除Hp,提高疗效。
5.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NUD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关系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erdyspepsia,NUD是由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及胃动力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常见症候群。约70%的慢性胃炎可伴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阳性。本文着重分析Hp感染与胃粘膜炎症、糜烂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79例系本院1989-10~1991-04门诊经胃镜及粘膜活检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伴慢性胃窦部炎症糜烂的患者。其中男137例,女42例,年龄为28岁~78岁,平均为46.7岁。均有上腹部隐痛不适、嗳气、食欲不振、饱胀、恶心和(或)呕吐等症状。另外,30例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患者作Hp检测。采用尿素酶快速诊断试剂。
2 结果
179例NUD伴慢性胃窦炎及不等程度糜烂者,包括萎缩性胃炎54例,表浅性胃炎125例,有75例(41.89%)Hp阳性。3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仅3例(10%)阳性,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NUD伴Hp感染者与胃粘膜炎症的程度有关。本组Hp阳性者,40岁以下者占45.2%(28/62例),40岁~60岁者为43.5%(40/92例),60岁以上者为28.0%(7/25例)。经统计学处理,3个年龄组的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慢性胃窦炎伴糜烂者,属萎缩性胃炎者Hp阳性为40.7%(22/54例),表浅性胃炎Hp阳性36.8%(46/125例),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Hp感染与胃粘膜有无萎缩无明确关系。
病理检查在伴有不等程度的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39例中阳性14例,不伴有的140例中Hp阳性54例。故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与Hp感染无关(P>0.05)。
3讨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关系已为大家所熟知。本组有NUD症状伴慢性胃窦炎及不等程度糜烂者Hp检出率为41.9%,提示胃炎活动及其程度与Hp感染有关,而年龄、症状轻重、胃粘膜萎缩程度、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无一致性关系,与文献报道一致。Gad等报告186例NUD患者,内镜发现7.5%伴有胃炎和十二指肠球炎,其中83.5%Hp阳性,提示Hp感染在NUD伴胃、十二指肠炎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诊断胃肠道Hp感染有多种方法。晚近,Parodi等对NUD和溃疡患者各30例,测定胃窦粘膜内源性前列腺素E2和E2a含量,发现NUD伴活动性浅表性胃炎者的PGE2水平明显增高。Gad等应用细胞刷检测Hp,阳性率为67.2%,而活检阳性率为67.5%,认为刷检具有快速、简便和高度特异性。Loffeld等应用ELISA法检测70例NUD的抗HpIgG抗体,发现Hp相关胃炎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为100%,提示这一血清学检测有可能替代内镜检查。快速尿素酶检测法对活检标本中Hp数量越多,其反应时间越短,显色亦越明显,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2%和100%。
Hp感染可引起暂时性消化不良,但Hp清除后是否可改善症状尚未肯定。Karttunen通过107例本病患者研究Hp与胃部炎症及胆汁返流的关系,仅38%检出Hp,说明Hp的存在与否同胆汁返流无关。
本组NUD伴胃窦炎症、糜烂者75例Hp阳性。经用包括次枸橼铋、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Hp转阴,内镜复查胃窦炎及糜烂明显改善,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但部分仍遗留NUD的某些症状。
NUD患者Hp慢性胃窦炎、糜烂之间的机理尚不清楚。Hazell等指出,Hp常聚集在胃上皮细胞连接部,在局部产生强活性的尿素酶,使粘膜上皮表面的尿素快速水解,产生的氨使局部区域的pH值升高,此种微环境的改变影响氢离子从胃腺腔经粘液层排泌入胃腔,刺激胃粘膜,导致胃粘膜糜烂和/或溃疡形成。Smith等提出,由于在胃腔至胃粘膜表面上皮之间存在一个可阻止氢离子逆扩散和Na+-K+-ATP酶控制的钠离子梯度,当Hp水解尿素后,高浓度氨使胃粘膜上皮细胞代谢率增高,消耗大量ATP,从而直接影响Na+-K+-ATP酶的转运功能。导致胃粘膜损伤和/或糜烂;或由于Hp合成的蛋白酶能裂解粘液中粘多糖聚合结构,从而影响胃粘膜表面粘液屏障的完整性,导致H+反弥散,使胃粘膜上皮易受胃内容刺激,发生糜烂或溃疡。而Hazell等认为,Hp对胃粘膜有特殊的亲和力,Hp有多根带鞘的鞭毛从菌体一端突出,以螺旋形式快速通过粘液层,吸附于胃粘膜细胞表面,产生毒素,导致粘膜损伤和炎细胞浸润。
对内镜诊断有糜烂性胃炎或十二指肠炎及Hp阳性者,应用次水杨酸铋及甲硝唑或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可改善症状,但彻底清除Hp感染仍有困难,且可有复发。铋剂可促使胃粘膜增殖和释放PGE2至胃腔。推测铋剂对胃粘膜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粘膜前列腺素而发挥作用。部分NUD患者伴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者应用Cisapride(西沙必利)治疗,可使胃窦及十二指肠动力改善,慢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好转。
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1988年国外一次消化不良工作会议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定义为:“上腹或胸胃后疼痛、不适、烧心、恶心、呕吐或其他被认为与临近消化道有关的症状,持续4周以下,与运动无关,且排除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国内张锦坤提出的诊断标准为:①慢性上腹部疼痛、饱胀、烧心、恶心及呕吐等症状;②纤维内镜检查正常或排除了糜烂,溃疡或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实验室、B超及X线检查排除了肝、胆、胰器质性疾病;④追踪2~5年,2次以上胃镜复查 ,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其中1~3项为国际通用的标准,第4项为作者严格选择病例而制定的。1989年芝加哥国际专题工作会议提出NUD的分类为:反流样消化不良,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溃疡样消化不良,吞气症,特发或原发性消化不良5种类型。实际上包括了多种疾病,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张氏对267例NUD病人和了胃镜检查结果正常17.6%;慢性浅表性胃炎35.9%,慢性体表萎缩性胃炎19.5%,慢性萎缩性胃炎19.5%,十二指肠球炎7.5%NUD在人群中的患病率20%~40%。临床上就诊者的2%~3%为消化不良,占胃肠病就诊者的20%~40%,国内消化不良症状行内镜检查的病人中约有一半以上(57%)为NUD。Hp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无症状人群中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与胃炎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相似。因此Hp与NUD的关系自然受到国内外重视。从几个方面进行了Hp与NUD关系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但结果不尽一致,仍待深入研究。
1NUD患者Hp检出率
如Hp是NUD的病原,NUD是Hp的检出率应该明显地高于无症状的对照组。Lambert等收集6个国家11份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成年NUD病人中Hp检出率为43%~87%。对照组为13%~36%。NUD患者阳性率在老年组为78%,儿童组为20~73%,对照组为4%~25%我们检测100例慢性胃炎,76%Hp(+)。李智等在广西用ELISA法对1194例城镇人口检查Hp的感染情况,发现有上消化道症状的Hp感染明显高于无症状者。但人群感染率亦高达40.2%,这些资料均支持Hp感染与NUD有关。但Hp感染亦与年龄、性别、地区、经济状况有较大的关系。如欧洲调查胃炎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Hp感染也呈这一趋向。自然人群的Hp检出率也较高,如广州市区的56%,市郊为38.6%,兰州市区为55.3%。市郊为55.9%;哥伦比亚的调查甚至NUD时Hp的检出率低于对照人群。因此,NUD对Hp的检出率是否明显较高,两者有否确实的相关性,尚有待更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NUD的症状与Hp感染的关系也是受到关注问题之一,Shallcross搜集的10份资料中,5份认为Hp(+)与症状无关,另5份分别认为与返流症状,食后腹胀、打嗝等症状有关。我们研究的100例观察了腹胀,腹痛,反酸、嗳气,4种症状,其中Hp(+)75%有腹胀,Hp(-)为40%,两者有显著差异。夏华向等的结果也认为Hp感染与NUD患者腹胀,嗳气有高度相关性。为探讨这一问题,Talley搜集欧美发表的15份研究报道,其中两份资料(162例)认为Hp感染与腹胀有关,另外与打嗝(65例)返流(193例),溃疡样症状(200例),上腹痛(45例)有关者各1份。1份资料症状持续无改变(33例),与症状无关的报道7份(588例)。而由Borsh报道的49例认为腹胀予示Hp(-)。显然依据现有研究结果Hp感染与临床症状的关系难以确定。这也许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人群Hp感染率较高,NUD类型多,Hp 的不同菌株毒力不同,病人个体差异及其他因素,如约1/3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故这一问题也有待深入。
2Hp与胃粘膜炎症与功能
Tapken比较了胃粘膜中炎性细胞数量,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浸润在有症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并认为胃粘膜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增加为炎性反应,与NUD症状有关,Deluca甚至提出“无活动性胃炎,就消化不良”的概念,消化不良的症状是由胃、十二指肠活动性炎症与胃酸共同作用所致。目前多数资料表明,Hp感染与活动性炎症呈正相关。如夏氏报道NUD患者胃窦粘膜固有膜炎性细胞总数,Hp(+)者较Hp(-)者为高,且随Hp数量增加而增加,同时提示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只有在Hp数目达一定程度才有显着性增高,从而使炎症呈活动性改变。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Hp的感染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正相关。因此认为Hp是不同程度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但也有认为Hp似乎为低毒性,几乎不产生炎症,Hp感染在许多人中几乎是一种共栖现象。目前淍缺乏更多的证据证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与NUD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另外,NUD的临床表现时好时坏,而慢性炎症反应不可能波动得如此之快。因此,关于Hp与胃粘膜炎症的关系尚未定论。而且NUD临床炎型多样,Hp与哪种类型有关,那些因素决定病症状的出现与否,等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
已有一些关于Hp感染对胃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如Moord等认为胃窦胃炎的严重程度与餐后胃动力描记的结果呈相反的关系。因此认为胃粘膜炎症对胃运动有影响。Lambert搜集38份有关伴胃窦胃炎Hp(+)的NUD病人胃运动功能的研究报道,结果餐后胃排空减慢者有2份资料,口一盲通过时间Hp(+)与(―)者无差别1份资料,Hp(+)及Hp(―)组餐后胃排空减慢1份,Hp(-)也表现排空缓慢1份,排空正常者有2份资料,95%的NUD病人餐后窦部收缩减少1份资料。其结果不同也许与所有方法不同有关。如能进一步深入比较研究Hp根除或清除前后的胃运动功能,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阐明。
3 根除Hp对NUD的影响
如Hp是NUD的病原菌,那么根除Hp后NUD的临床表现应该明显改善。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进行了不少研究。如Larnbert搜集了来自美国、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地区的13组计657例Hp(+)的NUD,经碱式枸橼酸胶状铋(CBS)或二联、三联治疗1周~8周,Hp清除率45%~90%,以分析清除Hp与组织学胃炎改变及症状转归。结果组织学胃炎均改善,486例临床症状改善88例治疗前后无不同,83全Hp清除与未清除者症状均改善Borody等用三钾二枸橼酸终合铋(TDB)治疗Hp(+)的NUD,并与安慰剂比较,观察4周,表明治疗组腹胀,烧心,腹痛诸症状明显改善。但Loffeld等报道55例Hp相关性胃炎,用CBS及安慰剂治疗,结果两组无差异。Patchett等也未证明根除Hp可使症状改善。Bamford等使用CBS或氨基苄青霉素治疗30例Hp(+)的NUD,并与安慰剂比较也未见明显差异。因此,根除Hp可否使NUD的症状改善这一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4Hp的致病机理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两种不同假说。一是胃泌素相关假说,即Hp感染—胃泌素释放增多—胃酶增多—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一是漏屋假说,即上皮细胞和粘液胶组成的胃粘膜屏障代表屋顶,可保护粘膜下组织不受胃酸(丙)的侵蚀,粘膜完整性的破坏使H+离子反渗(水洼形成),导致了粘膜下层损害。Hp感染产生很多产物,包括酶类如尿素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酸,脂酶,磷脂酶,蛋白酶等,及炎症反应产物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完整性破坏。尿素酶分解尿素成氨使局部Hp升高,为Hp产生的其他酶提供合适的Hp,氨还对胃粘膜有破坏作用,Hp感染的胃液内磷脂酶A2(PLA2)活性显著高于Hp(―)者,扫描电镜发现Hp感染者胃粘膜层中磷脂结构破坏和减少,Hp感染的胃炎胃粘膜疏水性降低,PLA2可使粘液层中的磷脂酸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转变为溶血卵磷脂及溶血磷脂酰乙酵胺。同时溶血磷脂酰胆碱可生成血小板激活因子,加剧胃粘膜损害。Hp滤液中含有蛋白酶,使粘液层中的粘蛋白多聚体解体,破坏粘液屏障。Hp可产生糖基硫脂结构中的硫酸酯,不但破坏了粘液层中的有机结构,也有利于Hp的定值。
Hp的侵入导致炎症反应,产生与炎症有关的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管活性胺、氧反应介质,以及单核细胞,中性细胞趋化因子,细胞毒素,白三烯B2(LTB4)是一种化学趋化因子和胃粘膜毒性因子,Hp(+)者的胃粘膜较阴性者含有更高水平的LTB4,且在急性炎症反应的胃粘膜中LTB4水平也显著高于无炎症者。因此内源性LTB4至少是Hp相关胃炎的促进因子。Hp相关胃窦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增加,且其数量与慢性胃炎的炎症程度相关,聚细胞局部分泌的IgA可刺激嗜酸细胞脱颗粒释放阳离子蛋白质,包括大分子碱性蛋白,可损伤胃粘膜屏障。
但不同菌株产物很不一致,通过质粒纵切(Plasmid-profile typing)等方法检查证明不同的菌株毒力不同,并非所有菌株均可引起感染,粘膜改变及可能出现的症状,是否是感染的个体间有很大差异,或不同菌株导致了不同的临床症状或反应尚不清楚。
总之,Hp与NUD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许Hp感染并非NUD的唯一病原,而是引起NUD的多种因素之一。就当前临床实际,对Hp(+)的NUD病人,除了进行严格的有对照的抗Hp治疗研究以外,不提倡积极杭Hp治疗。
基础篇
1.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自从1983年Marshall和Wsrren报道从人胃粘膜活体标本中成功的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初步显示了它在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学及其临床应用上的价值。
1Hp感染的诊断及Hp根除的评估
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以及细菌培养,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不能达到足够的敏感性以确定治疗后细菌是否被彻底根除,也不能确定Hp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13C和14C呼吸试验方法虽然可靠,但费用较高。血清抗体的检测则不能确定是否有新近感染,也不以评价治疗的效果。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简单、快速、可靠,不仅对Hp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还可以用于对Hp的分型。
最早的研究方法是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直接消化培养,鉴定后的Hp染色体DNA,经过琼脂糖电脉按大小分离所得的片段,来比较各株细菌的基因组DNA酶切图型。Langenberg等报道了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分析Hp的全基因差异。Wetherall等用斑点杂交法评价了同位素与非同位素标记Hp全基因探针的实用性。Mortomi等通过DNA-RNA杂交方法,用人工合成的Hp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同16SrRNA序列互补,证实这种探针比较敏感,可以检出少至5000个~10000个Hp。
近年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技术已经用于Hp的诊断,该技术的敏感性比寡核苷酸探针增加了100倍,可以检出少至100个Hp。目前Hp的尿素酶基因和16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已经测出,为PCR特异性引物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我们以一对与16SrRNA基因互补的寡核苷酸为引物(CP1/CP2),建立了从胃粘膜活组织标本中检测Hp感染的PCR技术。用该方法检测Hp标准菌株NCTc 11637,NCTC11848及50株从临床病人胃粘膜活组织中分离的Hp菌株均产生450bp的片段,其敏感性为0.1pg的HpDNA,相当于100个细菌细胞,而对12株非Hp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及空肠弯曲菌NCTC11351)以及无Hp感染的人胃粘膜细胞呈阴性反应。我们还用PCR检测了96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结果表明PCR检查的Hp阳性率高于常规检查法。我们还对17例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用常规方法检查(尿素酶试验、银染、及培养均阴性)而被认为Hp被根除的病人,用PCR检查发现4例Hp阳性。以往我们对一些常规方法未能检出而实际上还存在Hp的病人,误认为Hp被根除而放弃治疗,这些病人短期内Hp再现实际上是治疗不彻底,这对于指导Hp感染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PCR还可以从石蜡包埋的胃粘膜组织中检测Hp,因此可以对胃及十二指肠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PCR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成功地检出人胃粘膜以外的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的Hp,包括胃液、唾液、牙菌斑及粪便中的Hp。用巢式引物(nested primer)双扩增(reamplification)或同时在引物扩增序列内部选择一寡核苷酸作探针,对PCR扩增产物进行southernblt检测,则可使敏感性增加10倍~100倍,可检出难以培养的球形Hp。
2 在Hp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因为PCR检测Hp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检查快速;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分析Hp全基因差异,可以用它来鉴定Hp菌株,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Hp流行病学的研究工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远远超过Hp的常规检查法,因而有利于确定Hp感染的来源和途径。Langenberg等报道1例在前几次胃镜检查时经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证明为Hp阴性的患者,在进行另一次胃镜检查后则变为Hp阳性。经DNA内切酶分析发现其HpDNA酶切图型完全相同,证明了经内镜检查而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医源性传播。宋敏等用巢式PCR从唾液中检出了Hp,说明口—口的传播可能是Hp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另一条途径。
3Hp的遗传学研究
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Hp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以及Hp的核糖核酸型可以作为Hp菌株的鉴别。Langenberg等用限制性内切酶DNA分析法研究发现,从不同病人分离的Hp菌株酶切图谱各不相同,而从同一病人1年~2年内连续分离的多株Hp,其DNA酶切图型稳定不变,因此,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的DNA消化图谱(DNA digest pattern)可以鉴别抗Hp治疗停药4W后再次出现的Hp是复发(recrudescence),还是新菌株再感染(reinfection)。
我们最近建立了PCR单链构象多态(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ophisms,SSCP)技术。该方法简单快速、敏感性强、图型简单、易于比较。PCR-SSCP不仅可以用于大规模Hp流行病学调查,而且能准确评估治疗后再现的Hp是复发还是再感染。我们对10例Hp阳性患者采用抗Hp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分离的菌株染色体DNA203bp片段SSCP图型,发现9例病人治疗前后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单链构象,说明是治疗上的失败,而不是新菌株现感染。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检测Hp才刚刚起步,对于Hp的诊断、致病机理、遗传学、流行病学及其与胃癌的关系和感染治疗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用分子生物学去研究,证实和阐明。特别是PCR技术发展迅速,日臻完善,在Hp的研究中,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慢性胃病(B型胃炎、胃溃疡等)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一类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其病因尚未阐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并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后,引起了全世界消化病学与有关基础科学的普遍关注。几年来,各国对Hp的研究迅猛发展,其中主要为临床实用性研究,有关Hp生物学特征相对较少,至于Hp具体致病机理则更少。
我们是从1985年开始与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合作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我们开初的工作(1985~1986)主要有:①在国内最早分离培养成功了Hp;②对上海地区各种慢性胃病中的Hp检出率作了调查;③用双盲法探讨痢特灵、灭滴灵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并验证Hp感染与慢性胃病人发病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Hp感染率与各种慢性胃病的关系和文献报道的同样广泛和密切;②根据Hp的检出率与各种慢性胃病的高度相关性、Hp感染者经适当药物治疗后与临床症状缓解,以及病理表现改善的密切程度,支持慢性胃病的Hp感染学说。1988年,我们又用Hp超声粉碎的抗原以ELISA法测定了Hp感染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人、健康体检者和新生儿血清中的抗Hp-IgG抗体,结果表明:①B型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型胃炎及健康体检组;②体检组中抗Hp-IgG阳性率随着年龄组的增长而升高,30岁~50岁组达最高峰,70岁以上又稍有下降,③新生儿组抗Hp-IgG阳性率反比1/2岁~10岁年龄组为高,接近成人水平。其抗体可能通过胎盘来自母体中,提示Hp是后天获得感染。上述人群中,抗Hp-IgG抗体水平调查的结果又增强了慢性胃病的Hp感染之说。
1987年我们微生物学教研室以“弯曲菌样细菌(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s,CLOS)的生物学地位及致病物质的研究”课题名称申请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此对Hp的生物学性状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企图对Hp的生物学地位及致病机理作一些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①标本1985年5月~1989年10月分别取自上海市仁济医院、纺二医院、新华医院有上消化道主述病人的内窥镜检查标本。②菌种Hp均分自病人。除药敏试验和与空肠弯曲菌的交叉反应者外,都以88065,88073,88082,88109,88152五个菌株作为代表进行试验研究。
参考菌种: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CJ-3276株和结肠弯曲菌F(Campylobactercoli,CC)CC-3278株由法国Borbeaux儿童医院Megraud博士惠赠,空肠弯曲菌CJ-S131由苏州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提供。胎儿弯曲菌(Campylobacter fetus,CF)日本大阪大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三轮谷俊夫教授惠赠。
1.2 方法
1.2.1 光学显微镜检查 取胃粘膜活检标本或菌种培养物在洁净玻片上涂薄膜。自然干燥,加热固定,革兰染色后油镜检查。另取胃粘膜活检标本作石蜡包埋切片,四苯胺兰(touidine blue)染色镜检。
1.2.2 分离培养 空肠弯曲菌选择性基础琼脂(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生产)中补充以10%羊血和1%可溶性淀粉,并每1000ml培养基中加入1ml万古霉素(10mg/ml),1mlTMP(5mg/ml)和1mloctidione(5 mg/ml)制成平板后,置Queue三气培养箱(美国产),气体调节至5%O2,85%N2和10%CO2,37°C培养3d后观察。
1.2.3 生化鉴定 主要参考 Cliodna等方法:①氧化酶反应 用竹签挑取血平板上可疑菌落至已被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E.Mer-ck,Darmstadt产品)溶液浸透、并预先干燥过的滤纸上,10s内出现深紫红色为阳性。②触酶反应 用含3%H2O2液的毛细玻管碰触血平板上菌落,有气泡升起为阳性。③尿素酶反应 将含有菌落棉拭插入尿素肉汤中,30s内棉拭呈粉红色为阳性。④DNA酶试验 在含有甲葳胺兰核酸琼脂的平皿上打孔后,将细菌悬液加于孔中,37°C培养2h后观察结果。小孔周围出现透明小圈者为阳性。⑤碱性磷酸酶反应 用0.02mol/LpH8.0Tris-HCL洗下细菌菌落。加入0.5ml1%磷酸对硝基苯脂(Beckman产品),37°C水浴1 h ,观察结果。呈黄色者为阳性。⑥亮氨酰胺肽酶反应 取小试管2只,1只测定管加待测菌液(约3×1010cfu/ml)0.05ml,另1只空白对照管加H2O0.05ml。然后各加0.2M磷酸缓冲液(pH7.2)0.45ml和基质液(亮氨酰-β-萘胺盐酸20mg溶于H2O25ml,加入0.2mol/LpH7.2的磷酸缓冲液25ml,充分混匀)0.5ml。37°C水浴30min后各加入40%三氯醋酸0.2ml。充分混匀后4000r/min离心沉淀10min。从测定管和空白对照管中各取上清液0.5ml分别装入另2只试管中,并分别加2NHCI0.5ml和0.2%NaNO20.5ml。充分混匀,室温(20°C)中静置10min。再各加0.5%氨基磺酸胺10ml。混匀后,室温(20°C)静置10min 。最后各加N-萘乙烯二胺二盐酸盐溶液[称取N-(1-萘)乙烯二胺二盐酸(分析纯,瑞士,Lichtemptindicht生产)100mg,溶于95%乙醇200ml中,冰箱保存可稳定1个月。临用时,以95%乙醇稀释10位后使用] 2.0ml。20min后观察结果。呈紫色为阳性。⑦马尿酸盐水解试验 接种1环48hCJ/CC培养物或72hHp培养物于0.4ml含1%马 尿酸盐水溶液的小试管中,混匀,放置37°C水浴2h,再轻轻倒入0.2ml茚三酮试剂(3.5g茚三酮溶于100ml丙酮:丁醇=1:溶液)于各管。置37°C水浴,经10min后看结果。深紫色为阳性反应。
1.2.4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3种抗菌物(青霉素G、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V、四环素、痢特灵、灭滴灵、TMP、洁霉素、次硝酸铋、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对30个(Hp)菌株(Hp菌株号:85025,85084,85114,85117,85120,85143,85187,85485,85507,85508,85524,85553,85558,85560,85562,85568,85596,85595,85621,85623,85625,85629,85634,85639,85643,85647,85648,85660,85663,85677)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①菌液准备:待测菌株落分别用生理盐水洗下,比浊调整至108fu/ml。②药敏平板制备:分别取200ul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稀释(抗菌药物的浓度为0.05μg~100μg/ml的对倍稀释液的对倍稀释系列)置于空的无菌平皿(φ9 cm)中。每只平皿加入加热融化的血琼脂10ml,轻轻摇动使培养基与抗菌药物均匀混合。待琼脂凝固后备用。③细菌拉种:用多点接种器(M2T-P)将菌液点种于上述每只药皿平板上。每个平板点种25个菌种。置微需氧环境中培养3d后观察结果。如Hp在某个抗菌药物浓度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前一个大一倍的尝试的培养基上不长,则以此前一个平板中的抗菌药物尝试为该菌的MIC。
1.2.5 菌种保存 挑取3~5环分纯的Hp菌种(菌号:88064,88065,88073,88075,88077,88082,88099,88108,88109,88152,88223,85289,85682,85688)于装有灭菌脱脂牛奶的Eppendorf塑料离心管,置-70°C冻存。经1年后复苏鉴定。
1.3 超微结构的研究
以Hp88065,88073,88082,88109,88152菌株及CJ-3276,CJ-131、CC3278参考菌株制成负染和超薄切片,置H-500透射电镜下观察。取新鲜采集的胃粘膜活检标本经固定后在临界点下干燥,真空涂金。在JEOLJSM0S40扫描电镜下观察。
1.4 Hp的DNAG+Cmol%与菌体脂肪酸组成测定
1.4.1 细菌DNA中G+Cmol%含量的测定 主要参赞丁鉴等高压液相色谱测定。①Hp DNA的提取;将细菌悬液经4000e/min×15离心沉淀,用0.15mol/LnaCI-0.1M EDTApH8.0 溶液(SE液)洗一次后,重悬浮于10mlSE液中。加溶菌酶,使终浓度为2%的SDS,放60°C水浴15min。用等体积酚/氯仿·异戊醇(体积之比为3/1)抽提二次后,再用等体积氯仿/异戊醇(体积之比为24/1)和等体积乙醚各抽提一次。水相在pH7.8,10mmol/LTris-HCI,1mmol/L ED-TA中透析4°C过夜。透析后的抽提液中加入经100°C、15min处理的Rnase,使终尝试为200ug/ml,37°C,2h。加蛋白酶K,终尝试为200ug/ml,37°C轻摇2h。用等体积酚/氯仿(体积之比为1/1)和等体积氯仿·异戊醇各抽提一次。水相加NaCl和0.1M,溶解后,加入2倍体积的冷无水乙醇。混匀后,①-20°C,13000g×30min,得DNA沉淀。②游离碱基的制备:在DNA沉淀物中加入100μl72%高氯酸,使完全溶解后,移入安瓿中,熔封管口。100°C水解1h,放入4°C冰箱待用。③高压液相色谱测定:用Shimadzu LC-4A高压液相色谱义;柱为不锈钢制,4.6mm×250mm;填充材料为Nucleosil C18,5um。流动相为0.1mol/L pH3.9甲酸钠,流速0.8ml/min。压力120kg/cm2,柱温40°C检测器为UV254nm,0.02AuFs。④标准溶液的配制:用电子称(Sartorius research)分别准确称取腺嘌呤(A,,英国BDH产品),嘌呤(G,Sigma产品),胞嘧啶(C,中科院生化所产品)和胸腺嘧啶(T,上海市化学试剂公司产品)。加数滴磷酸,以高压液相色谱仪标定出峰位置。⑤碱基物相对克分子样正因子的测定和G+Cmcl1%的计算:
表1 四种碱基的分子量、毫克/分子浓度及相对克分子较正因子
碱基 | Mr | 混标中的量(mg) | 混标中的mg分子浓度 | 进样量×10-3mmol/L | F-m(i) |
A | 135.14 | 4.17 | 0.616 | 6.17 | 1.00 |
G | 151.10 | 4.60 | 0.609 | 6.09 | 0.95 |
T | 126.12 | 6.43 | 1.019 | 10.19 | 1.82 |
C | 111.12 | 3.94 | 0.709 | 7.09 | 2.37 |
a..相对克分子校正因子(f′m)的测定标准A,T,G,C混合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每个峰面积。按下式计算A、T、G、C的相对克分子样正因子(fm)。
f′m(i) | = | AsmiMs |
AimsMi |
式中A峰为面积,m为进样量,M为分子量,下标S为内标物(本实验以A为内标物),i待测碱基。
b.G+Cmol%计算:10μl各样测样品进样后,测出峰面积,乘上相对克分子校正因子(f′m),然后归一化,用下式
G+C mol% | = | C[3] |
T+C |
计算,求得其分子百分数。
1.4.2 细菌菌体脂肪酸组成分析 主要参考I toh等方法①标准品的处理 在脂肪酸标准品(Sigma产品,EC10A偶炭链脂肪酸,OC-9奇炭链脂肪酸,UN-10不饱和脂肪酸)中加入4ml25%盐酸-甲醇后,再加入1ml NaCl溶液。用4ml已烷:乙醚=1:1(体积比)溶液萃取3次。有机相用N2吹干,最后用0.5ml已烷定量。取1μl作色谱分析,标定各峰位置。②样品的处理:在干重为10mg~20mg的细菌中加入生理盐水1ml,混均后转入磨口玻璃管中。加入含15%NaOH的水-甲醇(体积比为1:1)溶液2~4ml后,在100°C水浴中加热30min。稍冷后,加入6NHCl,使溶液pH达2.0。加入25%HCl-CH3OH溶液5ml,100°C水浴加热15min。冷却后,用N2吹干HCl至原体积的一半。加入1ml饱和NaCl溶液。用12ml1:1的乙醚-已烷溶液分三次萃取,萃取后的有机溶液放入有塞磨口离心管中。70°C水浴蒸发溶液至1ml左右。用N2吹至0.5ml左右,加入少量Na2SO4去除残余水分。4000r/min离心15min后,取上层有机相,加入1ml已烷溶解。取1μl作色谱分析。③气相色谱测定条件:色谱仪为日本岛津公司的GC-9A,色谱柱为2%的OV-101,80~100目,ChromosorbAW,W,DMCS。操作条件:柱温180°C~230°C,程序升温,升温速率4°C/min,进器温度和检测器(FIS)温度为260°C,RANGE=102。氮气压力为0.4kg/cm2,速度为30ml/min,空气压力为0.3kg/cm2。
1.5 Hp菌体蛋白电泳与与CJ间抗原交叉反应
1.5.1 Hp菌体蛋白电脉 ①样品的准备:将细菌菌苔用生理盐水洗下.在超声粉碎仪上粉碎(dute cycle 50%,time 6min。Output Control8,pulse)。然后10000r/min离心10min,4°C。上清蛋白定量。用0.01ml/LpH7.2磷酸缓冲液稀释至2mg/ml,-20°C保存。②SDS-PAGE:主要参考Blaser的方法。用pH8.3 Tris-甘氨酸作电泳缓冲液:分离胶浓度为10%;每份样品加20μl;以低分子量标准蛋白(MV17500~94000,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东风试剂厂产品)作标准蛋白;在10mA恒流下电泳;考马斯兰G~250染色。
1.5.2 用Hp耐热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与CJ的Penner分型血清作间接血凝,测定Hp与CJ之间的交叉反应。①CJPenner分型血清的准备:CJ的Penner分型血清(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上海卫生防疫站及苏州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联合研制)由苏州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提供。先将25个免疫血清分别根据特异性较强或交叉反应较多的血清组合在同一多价血清内。共分6组(Ⅰ,Ⅱ,Ⅲ,Ⅳ,Ⅴ,Ⅵ),Penner5,29,45,52型不包括在多价血清内,每种血清使用时效价稀释成1:1280二种浓度备用。②Hp耐热抗原致敏的红细胞的制备a.Hp耐热抗原制备:将血平板上洗下的28种Hp菌株(菌号:85135A,85158,85130,85132,85155,85138,85084,85067,85031,85070,85093,85120,85157,85071,85123,85141,85113,85134,85070,85117,85142,85134B,85085,85114,85118,85030,85111,85117)的菌液,均调整至9×109/ml浓度,100°C加热1h,3000r/min离心沉淀20min。取上清备用。B.羊红细胞制备:取新鲜脱纤维蛋白羊血,离心沉淀,弃上清用pH7.0磷酸缓冲液洗3次后,3000r/min离心沉淀10min,弃上清。用PBS配成1%红细胞悬液。C.致敏:分别将28种1ml的耐热抗析与等量1%羊红细胞悬液混合均匀置37°C水浴1h。3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用PBS洗三次,最后配成0.5%致敏红细胞悬液。③交叉凝集反应:用96孔U型塑料板,纵向分别加入Ⅰ,Ⅱ,Ⅲ,Ⅳ,Ⅴ,Ⅵ组多价血清及5,29,45,52型的单价血清。横向单行为1:640浓度的血清0.25μl,双行为1:1280浓度的血清0.25μl。如此准备好8块已添加CJ分型血清的96孔塑料板。然后在每两行为一组的CJ分型血清中加入一种Hp耐热抗原致敏的红细胞悬液,每孔0.25μl。待28种Hp耐热抗原致敏的红细胞悬液均加妥后,将96孔塑料板均置微型振荡器上振荡1min~2min ,使充分混匀。置37°C孵育2h后观察结果。根据凝集程度,以++++、+++、++、+、± -符号记录结果。以血清最高稀释度呈现“++”以上程度凝集者为阳性。如上交叉凝集反应中先以多份血清进行粗筛,若效价超过1:1000者,再以单价血清进行分型,效价≥1:1280者作为阳性。
2 结果
2.1 Hp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2.1.1 光镜下形态结构 Hp为“S”形、“U”形或弧形杆菌。菌体宽0.3~0.5μm,长1.5~5.0μm。大多大小均匀,形态典型,革兰染色阴性。Hp较CJ/CC稍粗,两端钝圆。在陈旧培养物中,Hp常变成圆球体,在革兰染色下呈现大小不一、染色深浅不均,周围界较模糊的特征。在胃粘膜活检标本直接涂片中,多数存在于着色较浅的粘液带中,常呈鱼贯状排列,在Hp密集处,甚少杂菌混杂,在着色的组织液背镜下,Hp菌全周围常呈现有微荚膜样结构。在病理组织切片中可见,Hp多数存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特别是在胃小凹。在病理切片中尚可见到在胃粘膜表面有Hp存在的附近部位常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在胃的肠腺化生区域很难找到Hp,但是在十二指肠的胃化生区域却能找到Hp。
2.1.2 菌落特征及细菌动力 在微需氧条件下,经37°C72h培养,Hp形成较小菌落,直径<1mm,呈灰白或灰色,边缘整齐,隆起的圆形菌落。打开平皿有一股特异的气味。新鲜的菌落制成湿片在暗视野下可见Hp呈螺旋状迅速向前的运动。亦可见翻滚运动。
2.1.3 生化反应特征 Hp的生化反应特征见表2。Hp均有氧化酶、触酶、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和亮氨酰酞酶,而马尿酸盐试验均阴性,CJ和CC仅有氧化酶和触酶,而CJ-S131能分解马尿酸盐。
2.1.4 Hp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5株Hp对13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性见表3。
表2 Hp、CJ和CC生化反应
试验 | Hp-88065 | Hp-88073 | Hp-88082 | CP-88109 | Hp-88152 | CJ-S131 | CJ-3276 | CC-3278 |
氧化酶 | + | + | + | + | + | + | + | + |
触酶 | + | + | + | + | + | + | + | + |
尿素酶 | + | + | + | + | + | - | - | - |
DNA酶 | + | + | + | + | + | - | - | - |
碱性磷酸酶 | + | + | + | + | + | - | - | - |
亮氨酰氨酞酶 | + | + | + | + | + | - | - | - |
马尿酸盐 | - | - | - | - | - | + | - | - |
表3 25株Hp对13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
抗菌药物 | MIC(μg/ml) | |
MIC50 | MIC90 | |
洁霉素 | 0.78 | 12.5 |
红霉素 | <0.05 | 0.39 |
TMP | >100 | >100 |
先锋霉素V | 0.2 | 25 |
链霉素 | <0.05 | 0.39 |
四环素 | <05 | 0.2 |
庆大霉素 | 0.2 | 0.78 |
青霉素G | <0.05 | 0.1 |
万古霉素 | 6.25 | >100 |
多粘菌素B | 6.25 | 50 |
次硝酸铋 | 3.12 | 25 |
痢特灵 | <0.05 | 0.2 |
灭滴灵 | 1.56 | >100 |
从表中可知所有被检的Hp菌株对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青霉素G及痢特灵敏感,其中特别是四环素、青霉素G和痢特灵的敏感性尤甚,MIC90分别是0.2,0.1及0.2。MIC50均< 0.05。Hp对TMP、多粘菌素B、万古菌素及灭滴灵耐药,大部分菌株的MIC均>100。
2.1.5 菌种保存 15株Hp菌株,经-70°C冰箱保存一年后复苏,14株存活,对存活的14株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油镜检查,其中的13株形态不变,1株成圆球体。我们又对这13株进行了氧化酶、触酶、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试验,13株Hp阳性,这与保存前相同。
2.2 Hp的超微结构
从不同病人胃粘膜上分离得Hp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呈”S”形弯曲、弧形或稍直,偶见分枝状。一般表面较光滑,一端或二端(多数为一端)具有2~6条带鞘鞭毛,长度稍长于菌体。带鞘的鞭毛直径在30mm左右。每一鞭毛基部与菌体细胞膜上直径约50mm的圆球状结构相连。菌体末端鞭毛基础结构内侧,有一宽达200mm~400mm的电子密度明显降低区域,其基底部无明显的细胞膜结构界限。在Hp负染标本中,部分菌株在菌体周围可见大小均一、排列整齐的上百个“指”状突起,似直接为外膜的组成部分,与菌体内部结构无明显直接关系。在参考菌株中,CJ与CC末端呈圆锥体样,稍尖,顶端明显地呈吸盘样结构。CJ与CC均有单根无鞘端鞭毛从顶端的吸盘样凹陷的中心伸出。鞭毛根部均未见电子密度明显降低区域。
在胃粘膜活检标本的超薄片中可见:一般情况下,胃粘膜上皮与粘液层间不存在细菌。若出现细菌,常为大小、形态较统一的、都呈弯曲样特征的菌群。多聚居在胃小凹中或上皮细胞与上皮细胞连接处,亦常常镶嵌在微绒毛之间。偶见Hp在局部的胃粘膜上皮上定位似有明显的方向性。Hp与粘膜上皮的粘附方式有三种:Hp通过鞭毛顶端直接插入或粘附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Hp菌体怀胃上皮细胞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借无数的细丝状菌毛样网状结构使两者互相粘附;Hp菌体的部分细胞壁与胃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直接相贴粘附,二者间几无间距。最多见的是第二形式,有时同一细菌可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粘附形式。Hp粘附聚居外的上皮细胞除微绒毛明显减少或消失外,多数情况下很少发现有明显的细胞病理学变化。胃粘膜上皮表面有Hp粘附的邻近区域,往往有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渗出。胃粘膜上皮细胞中尚可偶见对Hp的吞噬现象。
2.3 Hp的DNA+Cmol%和菌体脂肪酸组成
2.3.1 Hp的DNAG+C MOL%含量测得的Hp、CJ/CC DNA G+Cmol%含量见表4
表4 Hp CJ/CC DNA G+C mol%含量
菌种 | Hp-88065 | Hp-88073 | Hp-88082 | Hp88109 | Hp88152 | CJ-S131 | CJ-3276 | CC-3278 |
DNA | 38.3 | 35.7 | 36.8 | 37.5 | 37.3 | 36.3 | 37.9 | 36.1 |
G+C mol% |
2.3.2 Hp ,CJ/CC菌体脂肪酸的组成 Hp 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十九碳环丙烷酸(19:0cyc)、十八碳酸(18:0)、十八碳烯酸(18:1)和十四碳酸(14:0),CJ/CC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十六碳酸(16:0)、十六碳烯酸(16:1)和十八碳烯酸(18:1,表5)。
表5 Hp,CJ/CC菌体脂肪酸组成
菌 种 | 脂肪酸组成(占总%) | |||||||||
14:0 | 15:0 | 16:0 | 16:1 | 17:0 | 18:0 | 18:1 | 18:2 | 19:0cyc | 19:0 | |
Hp-88065 | 18.72 | 1.62 | 3.25 | 0.50 | 0.48 | 16.22 | 21.03 | 2.24 | 24.20 | 3.34 |
Hp-88073 | 4.90 | - | 2.17 | - | - | 26.24 | 39.7 | - | 7.33 | - |
Hp-88082 | 7.29 | - | - | - | - | 25.47 | 22.74 | - | 39.24 | - |
Hp-88109 | 3.68 | 0.87 | 7.02 | 0.63 | - | 21.48 | 31.99 | 2.11 | 27.31 | - |
Hp-8152 | 1.23 | 0.70 | 2.57 | - | - | 29.27 | 23.30 | 3.02 | 39.27 | 0.64 |
CJ-3276 | 1.06 | - | 37.42 | 17.62 | - | - | 38.89 | 3.83 | - | - |
CC-3278 | 6.85 | - | 38.82 | 19.39 | - | - | 30.23 | 2.29 | - | - |
2.4 Hp菌体蛋白电泳与CJ分型血清间的交叉反应
2.4.1 CP菌体蛋白SDS-PAGE Hp的主要条带Mr约为25100,28200,44700,62000,70800,81900,12600七条。CJ/CC条带相似,其主要条带Mr约为63000,89100和100000。
2.4.2 CP与CJ抗原交叉反应可见除CJ-22502免疫获得的Penner45型血清与绝大部分Hp菌株(28株中的19株)及PennerV组多价血清与Hp-85607有较强的交叉反应外,其余几乎无免疫学上的交叉(表6)。Hp-85067与V组多价血清的因子血清的反应结果见表7。
表7 Hp-85067与V组因子血清间的抗原抗体交叉反
CP菌株 | CJ免疫菌株号 | 78 | 77 | 76 | 75 | 68 | 65 | 22023 | |
Penner分型血清 | 37 | 36 | 35 | 34 | 26 | 23 | 4 | ||
CP85067 | 1:640 | - | - | +++ | +++ | +++ | - | +++ | |
CP85067 | 1:1280 | - | - | +++ | +++ | +++ | - | +++ |
3 讨论
3.1 Hp的生物学地位虽然Hp引起的世界性关注及人们对其广泛研究是在1983年以后,但早在1847年Bottcher已在人胃中发现了螺形的细菌,随后人们又从许多动物-狗、大鼠、猫的胃中发现类似细菌。1906年又从溃疡性胃癌病人的胃内容物中找到这类细菌。其他一些报告证实在健康人中不易发现它们。1939年 Doenges在242例人胃尸检的染色标本中发现有43%存在数种不同类型的螺形菌,但不明确这些菌与各种胃病间的相互关系。1954年Palmer在1000例胃活检标本中未能证实上述报告,认为前人发现地螺形菌系吞入或死后污染所致。1975年Steer和Colin-Jones报告了胃溃疡病人胃粘膜上出现细菌,经分离培养,结果是绿脓杆菌。后人仔细观察该文图片,认为胃粘膜上的细菌是一种与绿脓杆菌无关的螺形菌。在同一时期,许多学者发现多种动物胃中存在有内源性尿素酶活性。最早是1924年有Luck和Seth描述的,后在1955年Korngerg和Davies的综述中断定胃的尿素酶主要存在于胃体部,且是细菌源性的。在人类胃的研究中证实了这种酶的存在与溃疡病之间的关系,有些病人还成功地利用了尿素进行了治疗。
1983年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活检标本的胃粘膜上皮表面发现了一种未经鉴定的弯曲状细菌,Marshall又用弯曲菌属的分离培养技术从幽门的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成功了该菌。由此,曾先后命名为GCLOs和Hp。1984年Langenberg并发现原先认为的胃中内源性尿素酶即由此菌产生。因此在1984年以前人们对Hp的生物学性状了解得比较少,只知它在光镜下呈螺形,分离培养需微氧条件,与弯曲菌属的代表菌种-空肠弯曲菌相似,只是它有较强的尿素酶活性与空肠弯曲菌不同。此后这种细菌与各种慢性胃病间的密切相关性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所进一步证实。由此掀起了一股对Hp研究的热潮。
在国内,我们对Hp表型特征—生物学性状的系统研究是比较早的,其结果已如前述。根据这些结果,Hp确实与弯曲菌属的代表菌种——CJ有一些共同或相近之处,例如光镜下的形态相似,都需要微氧的条件分离培养,营养要求大致接近。培养的最适温度虽有差别,但都能在37°C生长,都能产生触酶、氧化酶,均不能利用糖类,能产生微量的H2S。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谱与CJ相比,绝对值虽有一些出入,但总趋势大致相仿。Hp的DNAG+Cmol%与CJ基本相同,甚至重叠在同一范围内。从这些特征,Hp与CJ同归一属似乎无可置疑。
俟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Hp与CJ间存在着更多的本质上差别:①有一些重要的生化反应与CJ明显不同,例如尿素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酞酶等,Hp均为阳性,而CJ/CC均为阴性,这与国外文献报道是一致的。②更重要的是在超微结构上Hp与CJ/CC存在着不同,特别是鞭毛、鞭毛的根部和菌体末端的外形其内侧具有“极膜”,曾提出它可能与水螺菌(Aquaspirillum,AS)同属。但不久发现AS为双极丛毛菌,一般每端只有1~2根鞭毛,Hp虽偶也可见双极鞭毛,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端有鞭毛,且为有鞘鞭毛,数量多到6根。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AS的DNAG+Cmol%为49~66,与Hp相关甚大。很快就不再有人提及。③从所测的Hp菌体脂肪酸组成来看,Hp与CJ/CC之间亦存在着明显差别,它们的主峰是各不相同的,这一特征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只是我们Hp的几个主峰间的相对值与国外报道者略有上下,推测可能是地方菌株之间的差异。④按菌体蛋白电泳的主要蛋白条带,Hp与弯曲菌属的主要代表菌种之间亦存在明显的不同,Hp有7条主要条带,CJ/CC仅有3条,其中只有分子量为63000与89100的2个条带基本相同。⑤根据Hp耐热抗原与CJ的Penner分型血清的交叉反应,它们之间亦不存在有明显的交叉抗原,其中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由CJ22052菌株免疫得的Penner45型血清与28株Hp菌之间有18株发生明显交叉反应。我们深感这一现象奇特,特地对22052菌株作了深入一步的研究,发现它在基本生物学性状方面确实与CJ类似,但在电镜下其菌体末端及鞭毛的特征与C明所不同。更重要的是DNA G+Cmol%仅有27.8,明显地超越弯曲菌属范围。因此,若22052菌株不属于弯曲菌属,则Hp与CJ之间基本上不存在耐热抗原的交叉。至于Hp85067菌株与的Penner26,34,35型血清之间的交叉凝集原因未明,有待进一步作出解释。
表8 Hp与CJ/CC.CF菌体末端扩鞭毛的超微结构比较
菌种 | 菌体末端 | 鞭毛特征 | 鞭毛根部特征 | |||
外形* | 顶端 | 内侧 | 数量*鞘 | |||
吸盘样凹陷 | 电子密度降低区 | |||||
CP | 纯圆 | - | + | 2~6 + 末端球形或脱鞘状 | 每一鞭毛在菌体细胞膜上有一圆球状根基 | |
CJ/CC | 圆锥状 | +* | - | 1 | - | 鞭毛从吸盘样凹陷中央伸出未见圆球状根基 |
CF | 稍钝圆 | + | + | 1 | - | 同CJ/CC |
*国外文献中亦有同样报道,其他特征尚未见文献报道。
综上所述,从Hp的各方面的表型特征来看,Hp与弯曲菌属的代表菌各:CJ22052菌株菌体末端超微结构(×60000)-CJ、CC之间,差异性多于共同性,且其差异点比共同点更具有本质性。因此,我们赞同国外个别学者提出的Hp不归入弯曲菌属,而宜另立一个新属的主张。
至于Hp究竟应归入哪属细菌,Romaniuk从分析Hp,多种弯曲菌属细菌和产琥珀酸沃林菌(Wolinellasuccinogenes,WS)等的16s rRNA核苷酸序列得出结论,认为Hp与弯曲菌属关系较远,而与WS关系较近,似乎应与WS同归一属。但Hudson则认为Hp在DNAG+Vmol%(36%~38%对46%~49%),脂肪酸组成,极性脂质(polar lipid),总蛋白电泳谱和它同时具有MK-6及TPQ-6方面与WS不同,因此不宜归入沃林氏属,他认为根据Hp的培养和形态的基本特征仍应归入弯曲菌属为宜。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能够应用于所有细菌的细菌学命名原则,因此对有一些难于命名的细菌免不了会引起一些争论。虽然现在对有一些细菌的研究已经开始迈入了分子遗传学的领域,但是当前以表现型特征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仍然无可置辩地具有更现实的意义。虽然几乎收集了当今世界上弯曲菌属所有的15种菌种,甚至包括Hp和WS,进行了16s r RNA核苷酸顺序的分析 。根据同源性的程度不同将它们分成三群,可是他不得不承认由于缺少对弯曲菌属各种菌种表现型特征的全面了解和也由于没有将所有的细菌都用同样的试验和同样的方法比较过,因此难于对三群细菌作出适当的专门的描述。Good-win认为由于Hp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急需把它命名学地位及早地确定下来,他对Hp、WS和弯曲菌属细菌作了超微结构和形态、菌体脂肪酸组成、甲苯醌、生长特征和酶的活力五个方面的表现型特征作了研究,他的结论是Hp不应归入沃林菌属,他提出给它命名为Helicobacter pylori(暂译为幽门螺杆菌)。我们的意见偏向于赞同他的意见,因为我们亦对一部分细菌作了系统的表现型特征的研究,除了甲苯醌我们没有做以外,我们还做了DNA G+Cmol%,菌体蛋白蛋电泳分析和与CJ的Penner分型血清之间交叉反应的研究,大部分结果都表明,Hp与CJ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3.2 Hp的致病性自从Warren和Marshall发现Hp后,世界各地学者相继从各种慢性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活检标本中找到了Hp,且检出率都很高,从而初步确定了Hp与各种慢性胃病的密切相关性。1985年Marshall按照Koch的病原体致病性原则,吞服了Hp菌液作了自身感染实验。二位学者先后都找到了Hp在自身引起急、慢性胃炎的证据。1987年Krakowka又以悉生小猪(Gnotobioticpiglet)口饲Hp菌液液造成Hp感染的动物模型。至此,Hp直接或间接与各种慢性胃病有关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Hp的致病物质和致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我们从超微结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作报道的现象,并结合光镜下的观察所见和一些有关文献,对Hp的致病机制或致病过程作出如下推断。
胃是人们对摄入的食物彻底消化前进行预处理的重要器官。在预处理过程中,伪造胃壁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物理和机械作用使食物在胃中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强烈化学作用而得到初步消化。本来胃的这种强力的缩舒运动及强酸,酶类作用对胃壁本身就可能造成损伤作用,但由于在胃壁粘膜表面有一层较厚的、且在不断代谢更新的不溶性粘液连续层存在,且在其表面尚有可溶性粘液层起着滋润作用,因而保护了胃粘膜。为何经口入胃的过路细菌很多,而独有Hp能透过不溶性粘液层定居于胃粘膜上皮表面?为何Hp对人胃的感染率这么高,而在不溶性粘液层下胃粘膜上皮表面几乎找不到有第二种细菌的大量存在?为何一个人一旦被Hp感染后,Hp能长期在胃中持续存在?为何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常不能彻底杀灭胃粘膜上的Hp?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Hp的感染有其独特性。根据我们所观察到的Hp与胃粘膜之间有关系特别是Hp的三种粘附现象,我们提出Hp感染过程的假说如下。
第一步,Hp利用其特征性的菌体和鞭毛结构穿透不溶性粘液层,当Hp随食物进入胃中,首先伪造其鞭毛与胃粘膜表面的不溶性粘液层发生亲和性吸附。在不断运动着的胃壁上初步找到了一个落脚点。然后借其菌体的螺形结构,以及一端有数根象推进器样活泼运动的鞭毛使它在粘稠的不溶性液层中自由泳动。Venables报道,胃粘膜上的不溶性粘液层的化学结构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个同等大小的亚单位组成的多聚体糖蛋白构成的。每一个亚单位以蛋白质为核心,四周围绕有碳水化合物的侧链,形似“瓶刷状”。 Hp利用其菌体及鞭毛结构上的特点可在这种平行排列的“瓶刷状”结构中作螺旋形的向前运动。
Hazell曾在模拟的粘稠环境中发现Hp比同样具有鞭毛的大肠杆菌的泳动速度快10倍。这就说明了在食物经过胃的短暂时间内,为何几乎只有Hp能透过不溶性粘液层,而其它细菌很难通过的重要原因。
第二,Hp依靠其菌体表面菌毛样网状结构稳定地定居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Hp透过不溶性粘液层后首先仍然通过鞭毛在粘膜上皮表面“抛锚”。然后菌体迅速向粘膜上皮表面靠拢。伪造其菌体表面菌毛样网状结构(或称糖萼Glycocalyx)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紧密相连,达到比较稳定地固定在胃粘膜上皮的局部。这Hp特异性地只在胃粘膜组织或肠及食管胃化的组织上定居,而不在其他组织上定居的原因,可能在胃粘膜组织上存在有Hp的特异性受体之故。正由于它存在着特异性的较强的粘附机制,因此尽管不溶性粘液层和胃粘膜上皮以较快的速度不断代谢更新,一部分Hp随着表面的粘膜上皮和不溶性粘液层的更新而脱落,但总还是有一部分Hp在胃的不断运动中在就近的新生的粘膜表面或不溶性粘液层找到继续定居的场所。这就是造成人类的胃粘膜一旦被Hp感染后,Hp就较难以彻底消除的缘故,结果易形成持续感染的状态。这也是人胃的Hp感染率为何这么高的原因。
第三步,Hp部分细胞壁与胃粘膜上皮细胞直接相贴,依靠其脂多糖与细胞毒素等引起胃壁的病变,Hp的感染还不等于发病,只有在某种尚待探明的因素影响下,Hp菌体的部分细胞壁与胃粘膜上皮细胞直接相贴的第三种粘附机制过渡后,才由于细胞壁(这时Hp已失去包在菌体外面的一层外膜样结构)脂多糖的内毒素样作用引起局部粘膜样结构)脂多糖的内毒素样作用引起局部粘膜的炎症。另外,粘膜上皮表面大量Hp还可能由于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尿素酶分解尿素后产生的氨离子阻挡H+从胃腺向胃腔通过。胃蛋白酶对粘液素的降解,细胞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等导致粘膜的溃疡。胃炎可能是溃疡的基础,反过来,溃疡又可能促进胃炎,因此慢性胃病中的胃炎和溃疡两种基本类型都与Hp感染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密切相关。Hp在体外对许多抗生素是敏感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用于胃部疾病治疗的抗生素是有限的,即使有效的抗生素,由于不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亦很难将Hp彻底消灭干净。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生有关联。众所周知,胃炎与溃疡属于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不明。自从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首先从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组织中观察螺杆菌和分离到Hp,他们认为胃炎或溃疡病的发生与Hp的感染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工作;国内亦发现本菌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中检出率较高。但有关Hp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研究则很少。现将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各型胃病患者共200例。年龄19岁~80岁,平均46.9岁。男222例,女78例。患者经胃镜检查时,均在胃窦部或求部钳取粘膜组织两块,置于含10%灭活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中放于4°C冰箱中保存,送检。
1.2 方法
1.2.1 尿素试验 参考Christtensen尿素肉汤培养和mlorris等快速诊断法,先用2%液体尿素常规法,后用10%液体尿素1min检查法及5%尿素滤纸片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1.2.2 直接涂片镜检 用保存液将胃粘膜研磨成匀浆后,取一滴推成涂片,甲醇固定后用0.3%碱性复红单染,于显微镜下直接检查。
1.2.3 幽门螺杆菌培养 以布氏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加入6%脱纤维新鲜羊血及联合抗生素(TmP5mg/L、万古霉素6mg/L、两性霉素2mg/L),制成血平皿,放置4°C冰箱中保存、备用。从送检的Hp保存液中用白金耳取出胃粘膜组织块放入玻璃研磨器中,加入0.5ml保存液,研磨成匀浆,用1ml吸管吸取0.2ml于血平皿中涂匀,将平皿置于10%CO2,5%O2及85%N2混合气体培养箱中,37°C培养72h后观察培养结果。剩下 液体匀浆于尿素酶快诊及直接涂片镜检。
1.2.4 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所用试纸系参考WHO建议的药敏试验质量控制标准及国内外有关资料制备而成,由大连生物试剂厂生产,专供用纸片扩散法来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试验中所用菌液为用0.1%胨生理盐水洗下的37°C48h培养物,浓度为2×109cfu/ml。用1ml吸管取0.1ml菌液于血平皿上,涂匀,之后将药敏片按适当的间距平贴于平皿上,一般9m直径的平皿上贴6张药敏片。最后将平皿置于混合气体培养箱中37°C培养48~72h,观察试验结果,测量抑菌环直径。
1.2.5 杀螺杆菌抗体检测 原理:氧化酶反应阳性的细菌,由于氧化酶的作用,可使TTC用灭菌蒸馏水配成0.5%的溶液;指示菌用Hp295 37°C48h的培养物,其浓度为107cfu/ml;补体一指示菌悬液的制备:补体取4只豚鼠的新鲜分离血清,用生理盐水作1:20稀释,再加入最终浓度为1%(V/V)的指示菌,即为浓度相当于105cfu/ml的补体—指示菌悬液;微量定量板用4×10孔板。方法:①每孔先加入0.1ml生理盐水。②第一孔加入1:5被检灭活血清(取自胃病患者)0.1ml,之后顺序作从1:10~1:5120的对倍稀释。③每孔加补体—指示菌悬浮液一滴,约0.05ml。④最后每孔加入含0.01%TTC布氏肉汤0.1ml(0.5%TTC用布氏肉汤作50倍释稀。混合后盖上塑料盖,于37°C培养20~24h后观察结果。以无红色出现的孔内的血清稀释度作为被检血清的杀螺杆菌抗体的最高滴度。
1.2.6 动物试验 实验选用小鼠C57、BALb/c和金黄色地鼠(由本所动物室提供)用布氏肉汤将新培养的Hp菌洗下,浓度大约配成2×109cfu/ml,每只小鼠一次灌胃约0.5~1ml菌液,每周2次,共4次~6次,末次灌胃后3~7d,处死动物,解剖后取两块胃粘膜组织作尿素酶快诊和Hp菌培养及组织切片。
1.2.7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尿素酶快速诊断 Hp能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pH值升高,据此将尿素酶液全培养基颜色由桔黄色变为粉红色的反应定为阳性反应。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不同时间尿素酶快诊结果
时间(h) | 受检标本数 | 合计 | 阳性率(%) | |
阳性 | 阴性 | |||
4 | 165 | 135 | 300 | 55 |
24 | 186 | 114 | 300 | 62 |
从表中看出,4h和24h尿素酶快诊的阳性率分别为55%和62%。在300份胃病患者的胃粘膜Hp培养中,有195例为阳性。阳性率为65%,与4h尿素酶快诊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素酶快诊阳性结果与Hp培养阳性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良好,培养出的195例Hp菌株作尿素酶快诊,在1min内均呈阳性反应,特异性达100%。而4h和24h尿素酶快诊的敏感性分别为84.6%(165/195)。因此用尿素酶作Hp快诊,在早期及Hp培养后进行,均有其非常特异而重要的意义。
2.2 直接涂片镜检 对其中21例作了直接涂片镜检,结果有4例镜下可见成簇Hp(+++)占19.0%;有1例镜下易找到Hp(++),占4.8%;有9例镜下可见Hp零星存在(+),占42.9%;6例镜检为阴性。镜检阳性率为66.7%。21例Hp 培养阳性为16份,阳性率为76.2%,与镜检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镜检阳性符合率为87.5%(14/16)。
2.3 Hp的运送、培养及生化反应
2.3.1 运送Hp生长的营养条件很高,而从采样到分离培养需要一段时间,送检中保存问题当然重要,有文献报道将胃粘膜标本浸在20%葡萄糖液体内送检,5h之内不会影响阳性率。为了探索一条保存时间长、效果好的方法,我们试用含10%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作标本保存液,4°C冰箱保存,用冰壶送检,随机对300例胃粘膜标本进行了不同时间的分离培养,所用平皿是新配制或在密闭条件下保存备用的,增养结果是保存1~8h的标本阳性率为47.5%~78.6%,有1例标本不保存液中存放了17d后Hp培养仍阳性。
2.3.2 培养300例胃粘膜标本,培养Hp结果有195份阳性,阳性率为65.0%。菌落形态:37°C微氧条件下培养72h后,可见0.5~1mm直径大小、圆形、扁平、湿润、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偶尔可见菌落周围有β微溶血现象。菌体形态:显微镜下菌体呈弧型、S型或海鸥展翅状,与空肠弯曲菌相类似。72h镜检菌体呈弧形或弯曲状,比空肠弯曲菌要大,着色较好。五日以上菌体呈多形状,有直杆形、微弯曲型或球形,着色不均匀。
2.3.3 生化反应 Hp的氧化酶、过氧化酶、尿素酶均为阳性反应。其中尿素酶反应的时间与细菌浓度成反比。葡萄糖发酵、硝酸盐还原、及3.5%NaCl反应均为阴性。马尿酸水解反应84.1%为阴性,15.9%为弱阳性。1%甘氨酸反应87.0%为阳性。0.04%2、3、5TTC反应8.6%为阳性。
2.4 药敏试验 选取22株生长良好的Hp菌作药敏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Hp对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先锋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红霉素、新霉素及大霉素较为敏感。而对复方新诺明、萘啶酮酸和多粘菌素B有耐受作用。另外,选用8株Hp对中医研究院研制的五种中药即Ⅰ,Ⅱ,Ⅲ,Ⅳ号及胃丹C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作用减弱,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6~20mm,20mm,10~20mm,0mm及10~14mm。
表2 22株Hp的药敏试验结果
抗生素 | 药敏片药量(μg) | 敏感菌株数 | 抑菌环直径范围 | 平均直径(mm) |
新霉素 | 30 | 21(95.5) | 16~28 | 24.4 |
庆大霉素 | 10 | 21(95.5) | 14~38 | 22.3 |
四环素 | 30 | 22(100.0) | 26~36 | 33.8 |
磺胺嘧啶 | 300 | 22(100.0) | 10 | 10.0 |
红霉素 | 30 | 2(9.1) | 22~40 | 25.4 |
痢特灵 | 300 | 20(90.9) | 10~40 | 17.9 |
氯霉素 | 30 | 19(86.4) | 24~38 | 28.6 |
青霉素G | 10 | 22(100.0) | 12~30 | 20.8 |
呋喃坦丁 | 300 | 20(90.9) | 12~50 | 21.9 |
卡那霉素 | 30 | 21(95.5) | 12~28 | 25.3 |
萘啶酮酸 | 30 | 1(4.5) | 8 | 8.0 |
先锋霉素 | 30 | 20(90.9) | 12~34 | 26.5 |
复方新诺明 | 25 | 0(0.0) | 0.0 | |
链霉素 | 10 | 22(100.0) | 16~40 | 32.3 |
氨苄青霉素 | 10 | 3(13.6) | 12~14 | 12.7 |
利福平 | 5 | 20(90.9) | 18~32 | 28.9 |
多粘菌素B | 300IU | 1(4.5) | 16 | 16.0 |
黄连素 | 100 | 21(95.5) | 8~24 | 15.6 |
托布霉素 | 10 | 21(95.5) | 10~30 | 21.9 |
丁胺卡那霉素 | 10 | 21(95.5) | 12~28 | 23.5 |
注:( )内敏感百分比
2.5 杀菌杆菌抗体 对40份受检胃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杀Hp抗体的检测试验,结果见表3。根据诊断标准 ,杀Hp抗体滴度≥1:160时为阳性,则杀Hp抗体检测试验的实际阳性率为57.5%。对应40份患者胃粘膜标本Hp培养阳性者为29份,阳性率为72.5%,与杀Hp抗体试验的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6 动物试验结果 ①尿素酶快诊仅BALb/c小鼠呈阳性反应,其他小鼠均为阴性。而正常BALb/c小鼠胃粘膜的尿素酶快诊也偶尔呈阳性反应,因此推测尿素酶阳性者不一定是Hp感染,由何引起有待进一步研究。②Hp培养均为阴性。③尿素本科阳性的BALb/c小鼠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可见粘膜上皮中有嗜酸性染色的杆菌存在,在大量白细胞,偶尔可见形态类似螺杆菌的细菌的存在。
表3 杀幽门螺杆菌抗体试验结果
稀释度 |
1:10 |
1:20~1:80 |
1:160~1:640 |
1:1280~1:5120 |
合计 |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所含脂肪酸种类含量与其它弯曲菌及肠道菌不同。在DNA杂交试验中,其DNA与螺旋菌或弧菌不相溶,而只与螺杆菌的DNA相容。此菌可使人罹患慢性活动性胃炎。电镜观察该菌表面粗糙,且具有许多单孔有鞘的鞭毛,且鞭毛鞘细胞壁外膜相连。Hp菌形为弧形、D型或海鸥展翅状,革兰染色阴性,碱性复红单染效果较好。尿素酶、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反应性阳性。微氧条件下生长,在血平皿上及含10%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中生长良好。195份Hp培养阳性的胃粘膜标本中,4h尿素酶快诊的阳性检出率为84.6%,特异性为100%。直接涂片镜检能查出较为典型的Hp菌,阳性检出率为87.5%。因此,这两种方法对于Hp菌的快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配合临床的诊断粘膜标本应尽快送检。但如送检条件受限,标本可保存在含10%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液体保护中。在4°C冰箱中,Hp一般可存活1W左右,最长者可存活17d。更好的保护液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Hp的存活、传代保存问题尚未解决,致使各实验室出现不尽一致的结果,所以需要有一个适合于Hp菌生长的统一的阳性对照,如培养基中加入血清、活性炭、玉米淀粉、猪胃粘蛋白、甲基纤维素的mlueller-hinton琼脂、布氏琼脂、胰酶消化大豆琼脂等等,以适合于Hp生长、吸收或抑制毒性因子。
目前,国内外对Hp的研究尚处初期阶段,多数学者认为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用敏感的抗生素及TDB治疗,随着病变的恢复,Hp消失,溃疡的复发率也随之降低。除应用一些敏感的抗生素之外,中草药的研究、治疗也不可忽视。
对Hp动物实验的研究,国外报道用无菌动物及悉生动物(SPF),主要有幼年小猪、水獭、雪貂及恒河猴等。国内探索用大白鼠研究胃炎及溃疡的动物模型,观察Hp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不同药物疗效。我们实验室用不同种的小白鼠进行Hp感染,没能形成明显的病理改变,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受试动物对Hp不敏感而形成自身保护,Hp菌不能长期滞留胃内,对胃粘膜不能构成威胁。因此,为了研究Hp的毒力,致病性,为了研制一种疗效高、副作用小的中、西药物,一种适宜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上皮超威结构的关系
自1983年澳大利亚的Warran和Mat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找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先后已有英国、荷兰、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秘鲁及我国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病人中分离到此菌。这此些报道普遍反映了胃粘膜中Hp检出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存在两者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Matshall(1985)和Morris(1987)先后还用Hp作自身感染实验,均证明能引起急慢性胃炎,Morris并观察到能发展成慢性胃炎,这进一步证实了Hp对人类胃粘膜致病的可能性。但Hp如何致病?Hp是否属于弯曲菌属?目前仍存在着争议。为此,本文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Hp形态结构及其与胃粘膜上皮的关系进行了观察,旨在为阐明Hp的生物学地位及致病性提供某些线索。
1 材料和方法
1.1 活检标本及菌种
33例活检标本采自经内窥镜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患者近幽门部位的胃粘膜。Hp菌种31株,从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粘膜活检中分离而得。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jejuni,CJ)菌株:CJ(CF-1)由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提供:CJ(82-56)由苏州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提供。胎儿弯曲菌(Campylobacter fetus,CF)及结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coli,CC)菌种各两株,其中CF(GIFu 8735)及CC(GIFU 8733)由日本大阪大学三轮各俊夫教授提供,另有CF及CC各一株由法国巴黎第五大学Berche教授提供。
1.2 电镜检查
1.2.1 透射电镜标本制备活检标本在含2.0%戊二醛的二甲砷酸钠缓冲液(pH7.3)中固定2h~4h,二甲砷酸钠缓冲液洗2次后在1%四氧化锇中作后固定、包埋、超薄切片。菌株超切片标本取自血平板上培养2d~3d的菌落。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洗下,3000r/min20min离心沉淀,弃上清,以无菌生理盐水重复洗涤一次后,取沉淀作透射电镜标本制备,方法同上。
细菌悬滴标本制备:于清洁蜡块上滴一滴新鲜培养的细菌悬液,以喷涂炭膜的铜网覆盖其上,静止15min,取下铜网,用滤纸吸去残剩液体。再覆盖在一滴20%的磷钨酸上负染15min,取下铜网,吸去残剩液体,自然干燥后待检。上述各标本在日立-500电镜下观察。
1.2.2 扫描电镜标本制备活检标本(用生理盐水洗去表面杂菌及粘液)在戊二醛二甲砷酸钠固定液中固定2h~3h,经二甲砷酸钠缓冲液洗2次后,直接在乙醇中作梯度脱水,然后移入100%醋酸异戊酯,在临界点下干燥,真空涂金。菌落标本制备:取经2d~3d培养的Hp血平板,选择菌落生长良好区域,节下约1cm2琼脂块,轻轻浸入上述电镜标本固定注中固定。随后制备步骤同上。上述标本均在JEOlJSM-840扫描电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Hp的形态结构从不同病人胃粘膜上分离得Hp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呈“S”形弯曲、弧形或稍直,偶见分支状。一般表面较光滑,末端或二端(多数为一端)具有2~6条鞭毛,长度稍长于菌体。鞭毛外均有明显的鞘,带鞘的鞭毛直径约50nm的圆球状结构相连。菌体末端鞭毛基础结构内侧,有一宽达200nm~400nm的电子密度明显降低区域,其底部无明显的细胞膜结构为界。在光滑的菌体表面有进呈现大小较均匀、排列整齐的突起。在参考菌株中,CJ与CC末端呈圆锥体样,稍尖,顶端明显地呈吸盘样结构。GF亦见较小的吸盘样凹陷。CF,CC,CF均有单根无鞘端鞭毛从顶端的吸盘样凹陷中伸出。根部均未见圆球体状基础,CJ与CC均未见电子密度明显降低区域。
2.2 Hp与胃粘膜上皮的关系活检标本包括胃粘膜及其表面的粘液两部分。一般情况下,胃粘膜上皮与粘液层间不存在细菌。若出现细菌,常为大小、形态都呈弯曲样特征的菌群。多聚居在胃小凹的细胞与细胞间连接处部位。偶然尚可见Hp存在于壁细胞的分泌小管中。Hp与粘膜上皮细胞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借众多的细丝状网状结构使两者互相粘附。另一种是细菌的部分细胞壁与上皮细胞的细膜膜直接相贴粘附,二者间几无间距。以前者较为多见,有时在同一细菌可出现两种粘附现象。在粘膜上皮表面有Hp粘附的区域附近,往往有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渗出。Hp粘附处的上皮细胞除微绒毛明显减少或消失外,很少发现有明显的细胞病理学变化。胃粘膜上皮细胞中偶见对Hp吞噬现象。粘膜上厂表面的粘液层分不溶性粘液与可溶性粘液两部分。正常情况下不溶性粘液层为包裹在粘膜上皮表面的连续层,可溶性粘液为其周围的流动滋润层。在超薄切片下,出现Hp的标本中,Hp在不溶性粘液层中大致呈散在的分布状态,且大多呈同方向排列。不溶性粘液中的Hp主要呈横断面,而在其外侧的可溶性粘液层中则随意排列,还可见到纵断面、横断面甚至斜断面等不同的切面。经用无菌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的活检标本,在扫描电镜下可见Hp不规则地粘附在不溶性粘液层表面。
3 讨论
目前弯曲菌属的分类,主要根据光镜下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其DNA的G加C百分比含量等。这些性质与螺菌族中其他细菌有很多交叉,以致造成对Hp归属的意见不一。我们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了形态结构的观察,并参考有关文献,发现Hp与CJ,CC,CF在鞭毛源出部位,数量及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例如,Hp与CJ,CC,CF均有端鞭毛。我们从Hp中看到每一根鞭毛有一只镶嵌在细胞膜和细胞壁中的,圆球体为基础,其内侧尚有一明显的电子密度降低区。而其他弯曲菌属细菌却未找到此结构,仅CF亦见有电子密度降低区。由此可见Hp鞭毛及共结构的特征与弯曲菌属其他细菌有所不同。而Hp的末端钝圆等与水螺菌中的一个种(Aquaspirillum serpens,AS)却相似,因此有人认为它很可能属水螺菌属。Hp与弯曲菌属其他细菌间的区别除了鞭毛及其有关结构外,Hp能分解尿素,而其他主要的弯曲菌属细菌均不分解尿素,亦是一重要特征。另外还在分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菌体脂肪酸组成、16rRNAHp的部分核苷酸顺序分析、菌体蛋白质电泳图谱方面Hp与弯曲菌属的主要代表菌种之间都有明显差别。因此Hp是否应属弯曲菌,还值得商榷。
Hp致病机理,虽然有 Marshall和Morris等作了自身感染实验,但它的具体致病机理仍然缺少解释。从我们在电镜下观察,Hp进入机体后侵入的途径很可能是:Hp首先粘附在不溶性粘液层表面,然后藉其螺旋状菌体特征及特殊的鞭毛运动方式迅速钻入不溶性粘液层中间,继而与粘膜上皮细胞接触,并大多在胃小凹及粘膜上皮细胞连接处粘附定居。胃中寄生菌虽然不多,但过路菌是很杂的,且胃酸比较强,粘膜表面有不溶性粘液层作屏障,胃粘膜上皮及其分泌的粘液代谢又很快,为什么仅有Hp能在胃粘膜上寄生?这一方面可能由于Hp螺旋状的菌体特征和它鞭毛的特殊运动方式,促使它比一般肠道杆菌更容易穿透不溶性粘液层。由于不溶性粘液的分子结构呈索条状,当Hp钻入其间时,易呈相对平行状态,这与光镜下所见Hp在粘液中呈鱼贯状分布相符。另一方面可能由于Hp对粘膜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和结构。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那两种粘附现象,它们很可能在这中间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这种特异性粘附现象从胃的肠化生组织找不到Hp,在肠的胃脂有利于组织却能找到,从而间接得到了证明。这种有高度特异的亲和机制促使Hp能克服胃粘膜上皮的不断代谢更新过程,而继续在新生的粘膜上皮上定居寄生。然后可能再通过其生产的细胞毒素及尿素酶直接和间接作用,造成胃粘膜上皮的局部病损。
Hp表面出现有规则的突起、在CF、AS中已有报道,Kist认为是菌体外膜蛋白层的组成部分,而Winter认为是微荚膜。光镜下所见Hp的微荚膜样结构可能就属之。McCoy认为这类结构具有抗吞噬作用。但我们将Hp加入新鲜抗凝人血作吞噬实验,发现Hp很容易被吞噬。这亦可使胃上皮细胞对其有吞噬作用得到解释。从目前观察到的慢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特异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例如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渗出等,很可能是因Hp在胃粘膜上皮细胞上粘附或被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吞噬后释放的趋化因子所引起,至于Hp是否有其他致病因子,尚待进一步研究。
幽门螺杆菌长期保存后染色体DNA酶切图谱的分析
幽门螺杆菌是近年来从人体胃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细菌,与胃和胃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空肠弯曲菌则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注意的腹泻致病菌,这两种细菌营养要求及培养条件均较高,特别在菌株保存方面,至今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些疾病的基础研究,我们对不同种类的弯曲菌,在2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和全羊血中保存,于不同时间检查了存活情况、生物学特性及染色体DNA的酶切图谱,实验证明,用这种方法保存,在存活率、菌体形态、生物特性保持较好,染色体DNA酶切带型前后保持一致。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幽门螺杆菌自各型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共15株。空肠弯曲菌由国内不同地区分离,共34株(其中人源菌11株,鸡源菌8株,鸭源菌6株,鹅源菌4株、猪源菌2株、羊源菌3株),另外从比利时引进空肠弯曲菌3株(Cj22,32,26),结肠弯曲菌2株(Cc25,29)及海鸥弯曲菌3株(Cl34,35,36)和分子量测定用经过HindⅢ酶解的标准γ噬菌体DNA。
1.2培养基 试验用培养基用改良布氏琼脂及布氏肉汤均按参考文献配制。
1.3 染色体DNA提取 弯曲菌经37°C48h在混合气体(10%CO2,5%O2,85%N2)条件下培养,每个平皿20mlT.E洗菌,置30ml的离心管,经5000rpm/分离心10min,弃上清,沉淀用10mlT.E悬浮,加10%SDS1.5ml于65°C水浴中1h;用酚抽提3次,酚/氯仿异戊醇抽提5次以上,再用氯仿抽提2次;然后透析)T.Hp8.0)24h以上,换T.E4次,用玻棒缠绕经异丙醇沉淀的DNA,再用75%乙醇浸泡2次,每次10min,将坡棒倒插,DNA向上,室温中凉干;用800μlT.E将玻棒上的DNA洗入小离心管中,于-20°C中保存。
1.4 弯曲菌染色体DNA酶切 用PstⅠ,HindⅢ E.coRI,Bg1Ⅱ,XbaⅠ五种酶进行试验,各种酶均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 结果
2.1 过氧化氢酶阳性弯曲菌的生物学特性
对于-70°C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的弯曲菌主要生物学生物学特性:生长温度,1%甘氨酸的生长,对萘啶酮酸敏感性,尿素酶活必以及马尿酸水解,进行了检查与比较,基本特性与初分离时相同,其结果见表1。
表1 过氧化氢酶阳性弯曲菌经-70°C保存后生物学特性
菌株 | 生长温度 | 1%甘氨酸生长 | 对萘啶酮酸抗性 | 尿素酶试验 | 马尿酸水解 | ||
25℃ | 37℃ | 43℃ | |||||
幽门螺杆菌 | - | + | - | + | - | + | - |
空肠弯曲菌 | - | + | + | + | - | ― | + |
结肠弯曲菌 | - | + | + | + | - | ― | - |
海鸥弯曲菌 | - | + | + | + | + | ― | ― |
以上结果表明在-70C条件下保存,弯曲菌复苏快,性状稳定。
2.2 弯曲菌于低温(-70°C)条件下存活检查
各种弯曲菌在布氏血琼脂中,经10代以目上传代稳定后,一般在混合气体条件下,于37°C经24h~48h培养后,均能见到较为丰富的生长,经涂片作0.3%复红单染色,镜检一般均能见到生长典型的弯曲菌,然后用Eppendorff离心管加1ml2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或全羊血),将培养物用白金耳直接刮到小管内,形成浓厚的菌液,以后将小管在-20°C中预冻,次日再保存在-70°C中,经不同时间检查存活情况,结果如表2。可见在3~10个月内于-70°C条件下,全部存活,以上保存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弯曲菌保存。
表2 各种弯曲菌经-70°C低温保存后检查
菌株 | 存活情况 | 菌形检查 | |||||||
7D | 15D | 1月 | 2月 | 3月 | 6月 | 10月 | |||
人源株 | 11/11 | 11/11 | 11/11 | 11/11 | 11/11 | 11/11 | 11/11 | 典型海鸥翅样或弧形弯曲菌,极少数作球状 | |
C.jejuni鸡 | 8/8 | 8/8 | 8/8 | 8/8 | 8/8 | 8/8 | 8/8 | ||
空肠鸭 | 6/6 | 6/6 | 6/6 | 6/6 | 6/6 | 6/6 | 6/6 | ||
弯曲菌鹅 | 4/4 | 4/4 | 4/4 | 4/4 | 4/4 | 4/4 | 4/4 | ||
猪 | 2/2 | 2/2 | 2/2 | 2/2 | 2/2 | 2/2 | 2/2 | ||
羊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
H.pylori胃炎及幽门弯曲菌溃疡病患者 | 15/15 | 15/15 | 15/15 | 15/15 | 15/15 | 经分离传代可见40%~95%典型弯曲菌,有的作小球状 | |||
对照组 | 空肠弯曲菌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菌形较典型的弯曲状 |
结肠弯曲菌 | 2/2 | 2/2 | 2/2 | 2/2 | 2/2 | 2/2 | 2/2 | ||
C.coli | |||||||||
海鸥弯曲菌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
C.laridis |
2.3 经传代冷冻保存后,弯曲菌染色体DNA酶切图谱检测
2.3.1 空肠弯曲菌染色体DNA酶切 实验分两步进行 ①取空肠弯曲菌E3、E4(鹅源菌),G891(鸡源菌),流羊27(羊源菌)的染色体DNA,分别用三种内切酶进行消解(HindⅢ、PstⅠXbaⅠ)各管于37°C水浴中,作用1.5h,然后进行电泳,电泳在稳压下进行,电压为50V,电泳完毕后将琼脂糖凝胶(E.B加在凝胶中)置紫外灯下观察,并照像。②经初步试验后,又取适宜的PstⅠ进行消解,获得前后对比较好的结果。
2.3.2 幽门螺杆菌染色体DNA酶切 幽门螺杆菌自三种不同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Cp397(慢性胃炎、溃疡病),Cp400(十二脂肠球溃疡),Cp407(浅表萎缩性胃炎),提取染色体DNA后,用Bg1Ⅱ进行酶解,各管于37°C水浴中,作用2.5h电泳40V.2h后30V17h,电泳后将琼脂糖凝胶(E.B加在凝胶中)置紫外灯下观察照像。可以看出用HindⅢPstⅠey XbaⅠ对不同弯曲菌酶切图谱有所不同,但其中以PstⅠ酶切的带型较清晰,还可看到四株不同来源的空肠弯曲菌及三株幽门螺杆菌,在较为长期保存后,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带型完全一致。
3 讨论
弯曲菌菌种保存,对于深入开展对本菌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献上介绍的方法不多,幽门螺杆菌用全血或加20%小牛血清布氏汤或加入各种添加剂进行保存,但时间均不太长,Drum等用10%小牛血清布氏汤液体培养物,经24h培养后,添加50%甘油及小牛血清,于-70°C中能存活6个月;空肠弯曲菌用50%卵黄盐水,使用时,接种一白金耳菌苔,置微氧罐内,增殖24h,换上橡皮塞,置35°C温箱中,可保存5个月之久,在布氏肉汤内于-20°C中可存活2个月;15%甘油布氏肉汤中,在-70°C中可存活半年,但以上方法所保存的菌株,均不能获得完全存活;而我们所用的10%的小牛血清布氏肉汤,将24h~48h的新鲜菌苔,直接刮到保存的Eppendorff离心小管中,每管加培养基1ml,不需重新培养,可直接置-20°C中预冻,过夜后,再于-70°C中作长期保存,细菌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可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菌型的鉴定,同型的菌株应该有完全相同的染色体DNA酶谱;实验证明经这种方法对弯曲菌保存后、其生物学特性及染色体DNA酶切图谱的检查,均获得性状的前后一致,因此,这是一种比较简易可行的保藏方法,但对更为长期的保存,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超威结构的观察
为研究和证实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GM)与幽门螺杆菌及(Hp)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之间关系作者进行了如下超显微结构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均为我院内镜检查的患者,内镜检查结合病理切片观察严格选材,18例球部标本,其中十二指肠溃(DU)13例,慢性十二指肠炎3例,正常十二指肠2例;1例窦部标本(有活动性炎质)作透射电镜观察,8例球部标本,包括DU5例,慢性十二指肠炎2例,正常十二指肠1例作扫描电镜观察。球部标本一块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内做电镜观察,另一块放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作组织化学染色。
1.2 方法
1.2.2 透射电镜观察 采用日立牌H700型透射电镜。标本常规在4%戊醛内固定和在1%四氧化锇(OsO4)的1h后脱水,包埋,先制备1μm厚的半薄切片,1%NaOH溶于酒精作软化剂,软化树脂20min至1h,常规HE染色后在光镜下定位,制500nm超薄切片,醋酯双氧钠,柠檬酸铝双染色后电镜观察。
1.2.2 扫描电镜观察 为上述透射电镜之扫描附件。固定同上;丙酮梯度脱水;醋酸异戊脂置换;CO2临界点干燥;立体显微镜下定位;离子喷镀仪镀铂后观察。
1.2.3 复染色方法 将数块活检标本放入盛有1~2ml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内,以3000转/分 转速离心后取悬液,用Formvar-碳沫酮附上述悬液2min,1%~2%磷钨酸水溶液(pH6.5~7.4)染色1min~2min后,立即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2 结果
用AB(pH2.5)/PAS染色,根据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形态,分化程度将其分为正常、胃上皮化生(Ⅰ型-分ⅠA和ⅠB两亚型和不表现明显上皮化生(Ⅱ型无奇不有类,见表1。
A表现为绒毛萎缩、粘膜表面呈波浪状,粘膜表层上皮完全由化生的胃表面粘液细胞(即GMC)组成。GMC胞浆内含大量的PAS阳性物质,化生区无杯状细胞(图略)。18例DU有6例呈ⅠA表现,内镜下大多有明显溃疡灶,边缘有瘢痕组织形成,底部无明显苔膜覆盖,甚至溃疡被瘢痕组织填平(即H期和S期)。ⅠB型表现为绒毛形状在萎缩到正常之间,可见正常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点缀在GGM之间,GMC胸浆内只有少量的PAS阳性物质(图略)。10例DU和2例慢性十二指肠炎表现为ⅠB型改变,内镜下表现有明显溃疡灶及周边明显充血、水肿,底部有较厚的苔膜覆盖(即A期)。Ⅱ型表现为杯状细胞、吸收细胞和绒毛形状正常,在吸收细胞胸浆内见PAS阳性小滴,杯状细胞数量可轻度增加。2例DU表现为Ⅱ型改变,内镜下表现粘膜明显充血、水肿和渗出及浅表溃疡的形成,为溃疡早期阶段。3例内镜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学上亦正常。
表1 DU边缘粘膜表面形态学分型
分 型 | 绒毛形状 | GMC | 吸收细胞 | 杯状细胞 |
Ⅰ型ⅠA | 萎缩或粘膜表面呈波浪状 | PAS阳性物质个别含少量 | 无 | 无 |
ⅠB | 萎缩到正常 | 含少量PAS阳性物质 | 可见正常吸收C | 可见 |
Ⅱ型 | 正常 | 无GMC | 含少量PAS阳性物质滴 | 轻度增加 |
△GMC:the metapiastic gastric surface mucus secreting cells
透射电镜观察,正常杯状细胞游离面是由大量指状微绒毛密集平行排列形成纹状缘,微绒毛表面覆以质膜及分支状多糖-蛋白质复全物(glycocaluyx,GX),胞质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丰富的滑面内质网,许多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以及线粒体和溶酶体,胸质内无粘原颗粒。光镜下表现为Ⅱ型的吸收细胞表面策绒毛排列紊乱、断裂,相邻微绒毛互相融合增宽,有时微绒毛受侵,在质膜下仅见一个完整的微绒毛核心,微绒毛外层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中断、变薄甚至消失。胸浆内无明显粘原颗粒,细胞器形态及排列正常;ⅠB型的吸收细胞除表现为上述微绒毛改变外,胞浆内见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和电子密度不同的粘原颗粒。细胞器萎缩,消失或被挤压在胸浆两侧。在GMC之间可见到正常的杯状细胞;ⅠA型吸收细胞除表现ⅠB型外,胞浆内粘原颗粒更为密集、丰富,有时在细胞表面可见到粘液层。GMC形态与胃表面粘液柱门面细胞相似;扫描电镜观察,GM区表面绒毛萎缩,紊乱甚至平坦,表面粗糙呈颗粒状。
3例DU边缘粘膜组织和1例窦部组织光镜下和电镜下发现Hp。透射电镜下,球部及窦部所见Hp形态特征相似,胞壁具有双层膜结构,在两层膜间常见局部加宽,在菌体一端可见1~4条有鞘鞭毛,有时可见箍缩分裂相。Hp均局限在胃上皮化生区,与GMC膜间常以垂直方向的丝状物相连,此丝状物附着处及其附近微绒毛断裂、消失或增宽,菌体周围组织被溶解,并可见游离的细胞碎片、粘膜破坏,失去连续性等现象(图略)。两例DU边缘活检组织复染样本中,1例检出Hp,其形态特征与窦部检出的Hp相似。
3 讨论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GM)是指十二指肠粘膜,特别是球部膜出现了胃粘膜表层粘液柱状上皮细胞,化生区上皮细胞PAS反应阳性。本文结果提示,GM主要发生在有明显炎症的球部,特点常见于DU边缘部,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和十二指肠降段粘膜很少见。本文认为,GM是DU的组织学特征,组织形态上表现为ⅠA、ⅠB和Ⅱ型的改变是粘膜表面上皮在向胃上皮化生过程中分化程度不同的结果,因而能客观地反映溃疡的进展程度和愈合程度。即Ⅱ型为粘膜遭受损害后溃疡形成的早期阶段;ⅠA型为溃疡周围陈旧的具有保护作用的愈合阶段;而ⅠB型为介于Ⅱ型和ⅠA型溃疡愈合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与Greogery的结果一致。部分无明显溃疡灶但有GM发生的十二指肠炎实际是DUⅡ型或ⅠB型阶段,性质不同于慢性十二指肠炎,治疗应按DU治疗。
Patrick等的研究发现,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的形态学改变(即GM)更容易发生在胃酸过多的病人中,即胃酸和GM的发生有关。本文结果显示,十二指肠内的幽门螺杆菌和胃窦部中的幽门螺杆菌形态特征相似,与冯瑞娥等用透射电镜观察到的Hp和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和细菌的形态特征相同。Hp通过特殊的丝状物与GM细胞相连,并观察到Hp可损害十二指肠粘膜,可能是直接或是其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等作用的结果。认为Hp是DU的致病细菌,同时发现组织学上有GM的DU并非均有Hp感染,说明Hp仅仅是引起DU的原因之一,DU发病的原因是胃酸和Hp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在胃酸的作用下,十二指肠发生胃上皮化生为Hp提供了感染条件,Hp的感染可能加速了溃疡的形成,并可能影响溃疡的愈合和预后。因此,对DU的治疗应该是以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为主,辅以抗菌药物治疗,可以达到促进溃疡愈合和预防复发和目的。
用PCR-SSCP 区分不同来源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人群中广泛存在,Hp的分型鉴定对其感染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文献报道的几种基因型技术使Hp的分型鉴定成为可能,而PCR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ignle-strand 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SCP)分析在菌株分型鉴定中的应用则尚未见报道。作者采用PCR-SSCP分析区分不同来源的Hp,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Hp标准菌株NCTC11637,NCTC11848来自英国伦敦国家标准培养物收藏中心,由本院传染科保存并提供;112株临床分离鉴定的Hp来自97名因上胃肠症状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的病人,经内镜及病理诊断证实十二指肠溃疡49例,胃溃疡5例,慢性胃炎43例。所有病人在内镜直视下于胃窦取粘膜活组织一块做细菌培养,其中包括1例未经治疗相融8个月复查胃镜者,4名病人还另于胃底或十二指肠球部取粘膜活组织一块做细菌培养,10例十二指肠溃疡伴Hp感染者于抗生素治疗停药4周复查胃镜,取胃窦粘膜活组织两块分别做细菌培养及PCR方法直接检测Hp。
1.2 模板DNA的准备培养细菌或研碎的活检胃粘膜以1%SDS100μg/ml蛋白酶k,55°C消化1h,以等体积苯本分氯仿-异戊醇(25:24:1)抽提,12000rpm离心10,吸取上层水相,加2.5倍体积冷无水乙醇12,000rpm离心10min沉淀DNA,以100μl无离子溶解DNA,1μl用于PCR扩增。
1.3 PCR扩增Hp基因组 DNA203bp片段PCR引物CAM-2:5’-CATCTTGTTA-GAGGGATTGG-3’CAM-4:5’-TAA-CAAAAAGATAATGGCGC-3’,已证实对HpDNA特异,扩增片段长度为203bp。50μl含10mMTris(pH8.3),50mM KCL,1.5mMMgcl2,0.01%明胶,各200μdNTP,各0.5μMCAM-2/CAM-4引物,1.25U TaqDNA聚合酶(中科院遗传所产品)。反应条件:94°C5min,1个循环;94°C1min,55°C1min,72°C1.5min,35个循环;72°C10min,1个循环。以HpNCTC11637DNA为阳性对照,去离子水做阴性对照。
1.4 PCR产物的SSCP分析 PCR产物2μl以0.1M NaOH 2mM EDTA37°C变性10min,加3μl电泳加样缓冲液(95%甲酰胺、0.5×TBE、0.25%溴酚蓝、0.25%二甲苯腈蓝)混匀,于7.5%聚丙烯酰胺胶室温电泳300V,3.5min,以0.19%硝酸银染色30min,经显色液(1.5%NaOH,0.5%甲醛,0.0085%硼氰化钠)显色后观察结果,比较不同Hp菌株两条单链DNA片段的迁移情况。
2 结果
2.1 PCR-SSCP方法的重复性 相隔半年转种得到5对Hp菌株,每对菌株203bpPCR产物的SSCP分析均显示完全相同的单链构象;同一菌株203bp PCR产物在不同聚丙烯酰胺胶上都呈现相同的单链构象,使不同凝胶上菌株的PCR-SSCP分析具有可靠性。
2.2 Hp基因组DNA203bp片段SSCP分析 不同Hp菌株203bp片段变性后的两条单链,在中性聚丙烯酰胺胶中电泳的迁移率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单链构象。来自97名病人的分离菌株及2株标准菌株产生7种不同的单链构象。通过比较不同的单链构象。通过比较不同Hp菌株的单链构象,将这97名病人的菌株分成6组(见表1)。同一病人相隔8个月分离培养的菌株,其203bpPCR产物的单链构象稳定不变;4个病人不同培养部位的4对Hp菌株分别具有相同的单链构象。
表1 Hp标准菌株来自97名病人的临床分离菌株的分组情况
组别 | 菌 株 来 源 | 菌株总数 | 总百分数(%) | |||
十二指肠溃疡 | 胃溃疡 | 慢性溃疡 | 标准菌株 | |||
1 | 32 | 5 | 35 | 1 | 73 | 73.74 |
2 | 10 | 6 | 161 | 6.16 | ||
3 | 3 | 1 | 4 | 4.04 | ||
4 | 2 | 1 | 3 | 3.03 | ||
5 | 1 | 1 | 1.01 | |||
6 | 1 | 1 | 1.01 | |||
7 | 1 | 1 | 1.01 |
2.3 治疗前后菌株的PCR-SSCP分析10例Hp感染者抗生素治疗后停药1月或1月以上复查,发现6例细菌培养仍为阳性,4例细菌培养阴性而PCR检测仍为阳性。对这10例病人治疗前后菌株的PCR-SSCP分析,发现9例病人治疗前后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单链构象,1例病人治疗前后的单链构象不同。对其中2例治疗后仅PCR为阳性的患者,于停药5个月~6个月复查时发现细菌培养转为阳性,并与治疗前菌株具有相同的单链构象(表2)
表2 10例Hp感染者治疗前后菌株的PCR-SSCP分析
临床诊断* | 停药间隔 | 菌株** | PCR-SSCP分组 |
DU | 93060B | 1 | |
4周 | 9367a | 1 | |
5个月 | 94123A | 1 | |
DU | 93018B | 1 | |
4周 | 9385a | 1 | |
NUD | 93035B | 2 | |
4个月 | 93104A | 1 | |
GU | 93077B | 1 | |
4周 | 9348A | 1 | |
6个月 | 94124A | 1 | |
DU | 93026B | 1 | |
4周 | 93046A | 1 | |
NUD | 93020B | 3 | |
4周 | 93036A | 3 | |
DU | 93028B | 4 | |
6周 | 93055A | 4 | |
DU | 93086B | 1 | |
4周 | 94114A | 1 | |
DU | 93089B | 1 | |
4周 | 9392a | 1 | |
DU | 93017B | 2 | |
4周 | 93032A | 2 |
**B-治疗前菌株;A-治疗后菌株;a-治疗后仅PCR阳性
表2中同时列出不同组别菌株的疾病来源,未发现不同组别的菌株与某一疾病有确定的关系,未发现与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密切相关的Hp菌株。
3 讨论
不同Hp菌株DNA分子具有多态性,PCR-SSCP分析作为检测DNA多态及基因突变的方法,有可能检出这一多态性,从而区分不同来源的Hp菌株。本研究用PCR-SSCP分析鉴别不同Hp菌株方法简单、可靠、重复性好,通过比较97名病人的临床分离菌株及2株标准菌株基因组DNA203bp片段的两条单链DNA,在聚丙烯酰胺胶中的电泳迁移率,将这些被检菌株分成7组,表现出中等度的分辨力。它虽然不能将所有不同病人来源的菌株逐一区分,但可对流行病学上某特定人群的菌株分组从而可以比较不同人群中感染的Hp有无差异。
本研究中显示74%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单链构象,推测可能是北京市区人群Hp感染的主要菌型。本结果还证实同一病人相隔8个月分离的菌株,其203bp片段的单链构象稳定不变,这与文献中报道的同一病人2年内连续分离的多株Hp,其染色体DNA酶切图型保持不变的结果相似。对来自4名病人不同部位的4对Hp菌株的PCR-SSCP分析,未发现同一病人有不同类型Hp菌株的混合感染。Petwett等用Southern印迹法对来自15个病人的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球部的64株Hp核糖型分析,发现2个病人分别感染了两株不同的Hp。本文观察的病人数不多,尚难做结论。
对10名病人治疗前后菌株的PCR-SSCP分析,发现9名病人治疗前后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单链构象,认为是治疗后同一菌株的复发。1名病人治疗前后的菌株单链构象不同,可能是治疗后获得了新菌株的再感染,或药物治疗导致原来感染的菌株变异但也不排除两株不同类型Hp菌株混合感染的可能。PCR-SSCP分析用于治疗后Hp复发和再感染的鉴别与文献报道相类似,但由于不同Hp菌株也可有相同的SSCP图型,使该方法对治疗前后菌株的鉴定不够精确,进一步研究可通过选择扩增DNA多态性更为显著的片段,或许可以对治疗前后菌株复发及再感染做出更精确的判断。PCR-SSCP方法用于治疗前后菌株的鉴定,可以从活检胃粘膜中直接增出DNA片段用于SSCP分析,省却了细菌培养的繁琐耗时的过程,特别适用于那些治疗后细菌培养无法检出,而实际上仍然少量存在的Hp菌株的鉴定,这是其它菌相提并论鉴定方法难以达到的。研究表明,Hp存在着致病力不同的两组菌株,它们致病力的不同表现在与不同的病症的关系上。Tee等用Southern印迹法对Hp核糖带型的研究,未发现Hp的核糖型或核糖型的某条带与临床疾病有对应关系、Yoshimara等用DNA-DNA杂交技术证实,十二指肠溃疡和无症状胃炎病人感染的Hp有明显的遗传学差别。本研究对不同Hp菌株基因组DNA203bp片段的SSCP分析,未发现与临床某一疾病相关的细菌DNA单链构象,可能由于该片段编码的信息与Hp的致病力无关,对Hp毒素相关基因的分析或许可以发现与不同疾病表现相关的菌株,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2.幽门螺杆菌的基础实验研究
大鼠实验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患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对某些实验性动物进行实验,结果发现Wistar大鼠经口感染Hp,可导致实验性感染。从其胃组织中检查到并分离出Hp,粘膜组织亦显示某些病理变化。从而为研究Hp实验性感染提供较为合适的一种动物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幽门螺杆菌Hp379及Hp404株,系北京市积水潭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病患者,经由内窥镜取得的胃粘膜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到的。经过鉴定,由本室传代保存。
1.2 动物 Wistar大鼠,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新西兰种家兔,C57和BALB/小鼠,由本所动物室供给。
1.3 感染方法 Wistar大鼠的实验分2次进行。第1次用出生5个月(体重175g~254g)的成年鼠,第2次用出生两个月(体重152g~174g)的幼龄鼠。动物先禁食12h~14h,用胃管喂以5%Na2HCO32ml,15min后用胃管注入Hp379或Hp404株的菌液1.5ml(1010CFU/ml,30min后给食。每周感染1次,共4次。对照组动物不感染Hp,饲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用以感染的家兔为幼龄兔(体重1200g~1500g)。C57小鼠为4周龄幼鼠(10g~12g),BABL/C用成年鼠(18g~20g)。感染方法同大鼠,家兔每次感染量为2ml,小鼠为0.5ml(1010CFU/ ml),每周感染1次,共5次。动物在最后1次感染后的第7d~10d,禁食12h~14h后,乙醚麻醉处死,无菌操作取出胃,用灭菌PBS洗去胃内容物,从靠近幽门端的不同部位剪取胃粘膜3~4小块,加含10%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2ml,用组织研磨器制成浆,用以做尿素酶试验,直接涂片检菌和细菌培养。其余的胃组织用10%甲醛(PBS配制)固定,供病理学检查。
1.4 细菌学检查 ①尿素酶试验基本参考Morris等的方法。②胃粘膜直接涂片检菌法:取粘膜匀浆滴推成涂片,用甲醇固定10min,0.3%碱性复红染色,镜检Hp菌。③Hp菌培养:以布氏琼脂为基础,加入6%脱纤维羊血及脱氧胸苷酸(TMP)5mg/L,万古霉素6mg/L,两性霉素2mg/L,制成血平板后,置4°C保存备用。取胃粘膜匀浆0.2ml于血平板后,涂匀后放入含10%CO2、5%O2及85%N2的混合气体培养箱中,57°C培养72h后观察结果。
1.5 病理学检查 甲醛固定的胃组织,石蜡包埋,切成6μm厚的组织切片。分别用苏木素-伊红和Warthin-Starry镀银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和检查组织切片中的Hp。
2 结果
2.1 尿素酶试验 经口感染Hp的8只大鼠,其胃粘膜做尿素酶试验,多数在4h内,个别的24h出现阳性反应。对照组大鼠的胃粘膜呈阴性反应。经哭喊Hp的家兔、C57和BALA/C小鼠的胃粘膜,均呈阴性反应。
2.2 涂片细菌检查 感染Hp的8只大鼠的胃粘膜匀浆,制成涂片染色后镜检,均检查到Hp。未感染的大鼠胃粘膜涂片未找到Hp。感染Hp的兔、C57和BALB/C小鼠的胃粘膜涂片亦未检查到Hp。
2.3 细菌培养 各组动物的胃粘膜组织都做了Hp培养,结果只有感染Hp的大鼠胃组织,分离出Hp。其他各组均款培养出Hp。
2.4 组织切片细菌检查 胃粘膜组织切片用Warthin-Starry染色,背景为淡黄色,Hp染色成黑色。感染Hp的大鼠,无论是幼龄鼠或是成年鼠,其胃粘膜切片中均可找到Hp,它们主要分布于粘液层。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和粘膜的隐窝处。切片中的Hp形成呈半圆、S或螺旋状,未感染Hp的正常大鼠,胃组织中未找到Hp。感染Hp 的家兔、C57和BALB/C小鼠的胃切片中,亦未检到Hp。
2.5 病理组织学检查 感染Hp大鼠的胃组织切片中,可见粘膜上皮细胞变性病灶,细胞肿胀而变得不规则,胞浆内结构不清或消失。粘膜层见有单个核细胞浸润病灶。
3 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Wistar大鼠对Hp易感。经口感染Hp,可从其胃粘膜中检查到并分离出Hp,胃粘膜亦出现病变。与之相反,家兔、C57和BALB/C小鼠,示能引起Hp的实验性感染。Ehler曾用Lewis大鼠,C57BL/6和BALB/C小鼠做实验,试图建立Hp的动物模型,未获成功。他们的小鼠实验结果与我们的结果相同,都是阴性。但大鼠的实验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实验条件不同的缘故。
自从1983年首先从人胃中分离到Hp以后,相继从水貂和恒河猴的胃组织中分离出Hp样细菌。那么,我们从感染的Wistar大鼠胃组织中分离到的Hp是否亦是自然存在的呢?看来,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如前所述,未感染的对照组大鼠,用各种方法检测,都没有检查到Hp菌
最近报道悉生仔猪经口感染Hp,可从胃组织中分离出Hp。但用悉生仔猪做实验,不但费用昂贵,而且不方便。根据本实验结果,我们认为Wistar大鼠,尤其是幼龄鼠,是研究Hp菌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但是,多次感染是必要的。
幽门螺杆菌在双相培养基中生长的特性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发现被认为在人类胃炎病原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菌1982年首次发现,由Marshall等所描述并命名为Campylobacter Pyloridis,后来根据国际细菌命名规则(ICNB)改正为C.Pylori。1989年Goodwin等建议把Hp从弯曲菌属划出来,而成立一个新的属,称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目前已在国际性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应用此名称。幽门螺杆菌为微需氧菌,地氧较敏感,此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遍蛋白胨水或肉汤中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Goodwin(1985)推荐以脑一心浸液琼脂为基础,加入7%马血清,1%Isovitalix(BBL),万古霉素2mg/L,萘啶酮酸20mg/L,两性霉素2mg/L。该菌最适宜生长温度37°C,42°C条件下则不能生长,37°C下培养,细菌生长缓慢,培养3d~4d后在微氧条件下,固体培养基上可0.5mm~1mm直径灰白色透明的菌落,在血平皿上有时可见菌落周围有轻度溶血,该菌培养时要求温度高,尤其初代分离时,相对湿度至少要在98%以上,为此我们用布氏琼脂液体一固体双相培养基,对幽门螺杆菌的生长曲线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幽门螺杆菌89404株自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球溃疡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菌株鉴定结果:氧化酶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1%甘氨酸生长,马尿酸水解为阴性,37°C生长(+),25°C生长为(-)。在3.5%NaCl中不生长,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痢特灵等敏感,对万古霉素抗药,在布氏血琼脂上生长良好,有轻微溶血。
1.2 液体—固体双相培养基的制备取25cm3组织培养瓶,高压来菌后加入6%脱纤维羊血布氏琼脂20ml,平放,待凝固后,将瓶子垂直,再加入新鲜配制的布氏肉汤9ml,置4°C冰箱内保存备用。
1.3 生长曲线的测定 将全羊备注中加89404的菌株自-70°C冷冻保存的幽门螺杆菌融化,取0.2ml菌液接种在6%布氏血琼脂平思虑中,于5%O2,10%CO2,85%N2的混合气体条件下于37°C培养3d后观察,选取新培养的Hp89404用1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pH7.2)洗下,作1:10稀释,每个尝试各换1支吸管,再经充分混匀后,取10-4及10-5两管进行活菌计数,然后取10-4菌液1ml(10.15×102cfu/ml),直接接种在液体—固体双相培养基中,此时按0h培养的菌数计算,即在双相布氏血琼脂培养中,每毫升含菌液浓度为1.02×102/cfu/ml,然后将双相培养物置混合气体培养箱中,经不同时间(24h~144h)在布氏血琼脂平皿上进行活菌数测定。
1.4 pH值测定 将不同时间的菌株液取出,用精密pH试纸测定培养液的pH值,在测定前预备试验用数字式电pH样校正。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特点
在固体布氏血琼脂平皿上,经37°C48h混合气体培养后,用10%小牛血清布氏汤洗下,菌液浓度掃标准比浊管18亿/ml菌配制,按10倍稀释法,取10-4管接种子固体布氏血琼脂上,经37°C72h培养后,菌落计数为1.02×102cfu/ml,同样以10-4接种在双上培养基则为1.14×104cfu/ml,而且在双相培养基上菌形弯曲较固体培养基上典型,球状菌体数量也较少。
2.2 Hp89404在双相培养基上的生长特点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生长特点,选择自胃病患者胃粘膜标本中分离的菌株(Hp89404),采用布氏琼脂双相培养基进行培养,于不同时间各取培养物进行活菌计数,同时还进行pH值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幽门螺杆菌(89404)在布氏血双相培养基上生长
生长时间 | 菌落计数(cfu/ml) | PH值 |
1.02×102 | 7.2 | |
24 | 2.50×102 | 6.9 |
48 | 4.97×102 | 6.9 |
72 | 1.14×104 | 6.8 |
96 | 1.24×105 | 6.6 |
120 | 2.87×105 | 6.6 |
144 | 9.75×104 | 6.4 |
从附表可见,幽门螺杆菌经培养0~24h,上潜伏期到缓慢生长期,在血双相培养基中,于37°C培养12h~20h开始出现浑浊,24h~48h以后,即可出现迅速对数生长期,并持续到120h,达到生长高峰,此时菌落数最高达2.87×105cfu/ml,以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落单位形成数则渐次下降,在144h时菌数为9.75104cfu/ml。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培养24h~48h,见菌形呈较为典型的弯曲形、螺杆状或海鸥展翅样,到72h~96h为多形态性,有球状菌形出现。从液相培养液pH测定中24h~144h表明pH上原来7.2下降到6.4~6.9。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营养条件要求较高,胃粘膜培养物在固体培养基布氏血琼脂条件下,经37°C24h~48h微氧培养,细菌生长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成睛集落细小 的灰白色透明的菌苔,初代培养经镜检形态为典型海鸥展翅样或S形弯曲菌,但经继代培养,特别是72h以后的培养物菌体常可变成多形态性,微球形则尤为多见,用双相培养物菌液均匀混浊,菌生长较快,保存时间相对也较长,这是否由于液体—固体双相培养基,其营养及温度均有利幽门螺杆菌的存活,有待进一步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十余年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各种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取得了一致认识。可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Hp的致病及致癌机进、Hp感染的免疫预防治疗问题;抗Hp治疗方案及药物的改进、是否所有Hp感染者都需要用抗Hp治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靠临床资料的累积外,免不了需要在实验动物模型上作更深入的研究。然而,制备与Hp感染有关的慢性胃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复杂、比较困难,因此尚未能普遍采用。问题在于Hp是一种人类胃部的寄生菌,它并不能在任何动物胃中定居。另一方面许多动物消化道中自然寄生着一些类似于Hp的细菌,这给在实验动物中识别Hp与类似菌造成困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已经发现的Hp类似菌在自然动物中感染情况和已建立的Hp感染动物模型及其应用的现状。
1Hp类似菌的自然感染
早在19世纪末有在狗、猫、棕色的挪威鼠胃中发现了螺形菌。但未在人、猴、牛、猪、小鼠、鸽子、乌鸦中找到。由于当时仅凭形态学判断,因此这些结果都未能肯定下来。直到1983年Marshall从人胃中分离到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后,才引起人们注意到此菌与慢性胃病的关系。同时亦引发人们对各种动物胃中类似菌的兴趣。1989年Goodwin对CP作了深入研究后,认为CP不同于弯曲菌属细菌,提出了一个新属名螺杆菌(Helicobacter),并确定Cp是这一属中的代表菌种,称作幽门螺杆菌(H.pylori, Hp),同时亦把从雪貂胃中分离到的类似菌H.mustelac(Hm),包括在这一属中,H属最主要的特征是指这一类细菌属革兰阴性、螺旋形、有带鞘的鞭毛。微需O2尿素酶(+)。有特殊的脂肪酸组成等。自此以后,人们从不同种类动物的消化道中发现了不下10余种H属细菌。最早分离到的可能是大鼠和小鼠肠道中分离到的H.muridarum.已知有6种H菌从不同动物胃里分离到。除Hp与Hm外。尚有猫狗中的H.felis(HF),卷尾猴中的H.nemetrinae,猎豹中的“H.acinonyx”和狗中的H.bizzozero。原来归在Campylobacter属里的与人类胃肠炎有关的类似菌,H.cinaedi、H.fennelliac和H.heilmanii亦已归入此属。“Flexispira rappini”最早是在流产羔羊中分离到的细菌,最近亦在胃肠炎的病-人和小猎兔犬胃中发现。虽然这一细菌表现型上与Hp有差别,但根据产生尿素酶和基因型的特征已归入此属,称作“h.rappini”。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在动物下消化道中发现的,例如,引起小鼠肝炎的H.hepaticus等。
在人类或动物胃中除了Hp类似的细菌外,还有一些紧密螺旋形的细菌。例如:人胃中的人胃螺菌“Gastrospirillum bominis”,由于它们尚未能分离培养,对它们的生物学性状尚未充分了解,因此有的尚未正式命名。Henry就曾报告在小猎兔犬的胃粘膜电镜下曾显示三种形态的细菌:第一种是H.rappini,第二种H.felis,第三种是 “G.hominis”,用特探针发现三者有明显的差别。还有一些未曾命名的H属细菌已经在燕鸥、家雀和猪中发现。有人还在雪貂中发现不同于Hm的H属细菌。在这同时亦有人报道从猴类动物及猫中直接分离到Hp。由此可以想像研制Hp感染动物模型的复杂性。
2Hp感染的动物模型
1983年后许多学者企图在常规实验室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家兔、豚鼠、无菌(Germ Free,GF)级无菌大鼠中用口服攻击法建立Hp感染的动物模型,结果均未成功。1987年krakowka考虑到猪的杂食性及其胃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人类相似,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避免有可能干扰Hp感染成功的种种因素,他们成功地用GF级小猪口服接种Hp,建立了Hp感染的悉生(kontbiotic)动物模型。他们除了在此动物胃中重新分离到Hp外,亦观察到了由Hp感染引起的类似于人类感染Hp后引起的疾病的特征。接着亦有人用无特种病(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的小猎兔犬中用口服Hp,亦建立了悉生犬类动物模型。由于建立较大型动物的悉生动物模型条件较困难,较难于推广应用。有人企图口服接种Hp于GF级的BALB/c小鼠和GF级的Sprague-Dowley大鼠建立动物模型,但未能成功。后来Lee用HF接种于GF级的Swiss Webster小鼠,2周内出现了急性炎症反应,3周后转为在人类感染Hp后出现的类似的慢性炎症过程。由此,第一次在小动物中建立了类Hp感染的悉生动物模型。1992年Karita用BALB/c裸鼠口服接种Hp获得成功。用这一裸鼠的动物模型,不仅能维持20周,而且能观察到胃炎、十二指肠炎及所有感染动物中所能观察到的一切病理学证据。雪貂是一种产于北美、北欧、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动物。它的胃的解剖生理学特征与人类相似,且饲养管理较方便,价格并不很贵。成年貂几乎100%感染了HM(它的生物学特性与Hp近似),且亦能引起胃炎、溃疡等病变及相关的免疫反应。因此,Fox推荐亦可把它用作替代Hp感染的动物模型。尽管前面已经介绍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但是迄今仍然可以说尚没有能普遍被接受。因为由GF级动物制成的动物模型,不仅需要有昂贵的设备的设备条件、复杂的饲养管理、操作手段。因此用这类动物模型亦仅能解决某些特定条件下的问题。裸鼠也是一种有免疫缺陷的小动物,饲养管理当然比GF级动物容易一些,但由于较小,实验观察亦有它有便的地方。而且它只对Hp的新鲜分离株敏感,对实验室株不敏感。有Hm和Hf株建立的动物模型,尽管与Hp感染相似,但毕竟不是Hp,因此用这类细菌感染的实验动物亦有它的局限性。Dubois等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通过表现型与基因型分析从恒河猴胃中分离到Hp样细菌与人类的Hp高度同源,因此观察了26只族群繁殖的猴群的自然感染史,取胃粘膜活检作病理切片及细菌分离培养。发现13只感染了Hp,9只感染了(G.hominis样细菌,GHLO),其中3只兼有两种细菌。而4只未感染上述两种细菌,未感染和只感染了GHLO的动物中胃炎的比数≤1:5,在所有感染了Hp的动物中胃炎的比数≥2.0。在13只Hp感染的动物中有12只具有相应的IgG,13只Hp阴性的动物中仅有2只具有IgG比例≥0.5(P<0.001)。在实验观察期间,一只猴子感染上了Hp,同时发生胃炎和血浆IgG水平的升高。在未感染的动物中,感染胃炎、血浆IgG水平保持7~15个月不变,在6个月时6只猴子用三联疗法根除了Hp,随之降低了胃炎和血浆IgG的浅水水平。Dubols从他的实验中认为隐匿Hp的恒河猴伴有持续的感染、胃炎及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升高。所有这些都对适当的治疗作出反应。而GHLO感染很少有炎症相伴,因此提出自然感染Hp的恒河猴亦可作为人类Hp感染的动物模型。
3 动物模型的应用
3.1 抗Hp疗法疗效研究 在前述Dublos用自然感染Hp的恒河猴做实验。不仅证明了它可以用作Hp的动物模型,亦是用Hp感染动物模型研究抗Hp疗法疗效的典型例子。他在第一个试验中用溶介在Tang溶液中的Amoxicillin+Metronidazole+BismuthSubsalicylate给6只恒河猴、2只感染Hp,4只感染GHLO治疗4周。在两组中均未观察到可以检测到的变化。作者的结论认为这一疗法对根除Hp毫无疗效。在另一试验中,同样药物对6只恒河猴每天胃内给予2次,连续10d,在第5d和1个月时都已证明清除了细菌,2个月后有2只猴子又发现了Hp感染表明可能是复发或再感染。其他4支动物直到治疗后6月仍然保持阴性,由此被认为,感染是被根除了。3个动物在治疗前也有GHLO感染,治疗5d后GHLO转为阴性,但是,一个月后,3只动物重新发现GHLO感染的证据。在第3个月时,另一个动物也出现GHLO。直到第5和第6个月时,所有4个猴子虽然都清除了它们的Hp感染,但增保持了GHLO的感染。治疗后一月胃炎程度比开始时下降,在4个根除Hp的恒河猴中的胃炎比≤1.0,而在2个复发Hp感染的动物中胃炎比恢复到>2.0。经过治疗后在Hp根除的动物中血浆IgG比例逐渐下降。在2个未根除Hp的动物中保持不变。由此,它像在人类中一样,根除Hp后,胃炎和免疫抗体逐渐消失了。
3.2 在研究Hp致病机理方面的应用Eaton等用来自四窝23只悉生小猪以有动力和无动力的Hp株攻击。发现动力最强的感染率最高,达100%,动力最弱的感染率最弱,仅有17%,动力居中间的感染率达40%,从悉生小猪分离的Hp,动力比攻击株更强,攻击株产生的细胞毒素亦不相同,动力最弱的株产生最小量的细胞毒素,而其他两株均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毒素,而其他两株均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毒素。由此,悉生小猪中Hp的毒力与动力相一致,而与细胞毒素的产生不完全一致。
Tsuda等从病人身上分离到的Hp野生株CPY3401,用一个耐卡那霉素的决定簇基因插入到其尿素酶的基因中,使其变成一个无尿素酶活性的Hp突变株Hp173。然后,用CPY3401与Hp173两个同源株去攻击裸鼠,企图证明尿素酶的致病性。结果在CPY3401攻击的胃出现了胃炎,且由此动物分离到的Hp与原来攻击株地区别。而Hp173攻击的动物不发生胃炎,而且不能分离到Hp在裸鼠胃中定居的重要因子。
3.3 在研究免疫反应中的应用 为了说明Hp尿素酶亚单位作为粘膜免疫原的效率。Ferrero等用相当与Hp和Hf的尿素酶亚单位(UreA和Urab)编码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中去使大肠杆菌表达出转译的合成蛋白质。重组的UreA和UreB蛋白质与粘膜佐剂(霍乱毒素、CT)结合,经口免疫小鼠。然后取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证明不管是同源性还是异源性的UreA均能在小鼠中引起抗HF感染的保护性反应。Ferrero认为通过本实验能证明重组亚单位抗原能引起抗H属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反应。
Lee为了确定低剂量的CT或它的B亚单位(CTB)在H属细菌口服疫苗中作为一个佐剂是否有效。他在下述三组免疫的APF级BLAB/c小鼠中完成对活的HF攻击的明显的保护作用。①HF抗原+0.5μgCT和10μgCTB(96%);②HF抗原+0.5μgCT(45%);③HF抗原+10μgCTB(85%)。单独用HF抗原或单独用佐剂免疫小鼠无任何保护作用。用HF抗原+10μgCT免疫小鼠对HF攻击只有26%的保护作用。这预示无毒的CTB佐剂将可用于人类的免疫中。
猪胃螺杆样细菌与幽门螺杆菌的比较研究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在患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的胃粘膜中发现一种弯曲状细菌。现称之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此后,各国学者相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很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据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悉生仔猪获得成功,表明猪可能是一种敏感动物。那么,在自然条件下,猪是否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并并发胃粘膜的病变呢?为此我们对正常猪胃做了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在猪胃粘膜中存在有螺杆菌样细菌(Heliocbacter-like organisms,HlO)其形态和某些生物学性状与幽门螺杆菌基本相同,而且HLO阳性的猪胃粘膜,呈现与人慢性胃炎相似的病理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猪胃10个,从北京沙河肉联厂新屠宰的健康猪中随机取出,有70%酒精消毒后沿胃大弯剪开,清除内容物用无菌操作分别从胃窦、胃底和胃体部剪取胃粘膜组织各4块,其中2块用缓冲的10%福尔马林固定,供病理学研究,另2块组织供细菌培养用。
1.2 螺杆菌培养 将从胃窦、胃底和胃体部取得的粘膜组织,分别置于无菌玻璃研磨器中,加0.5ml含10%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研磨成匀浆后,取0.1ml接种于含6%羊血的布氏培养基平板中,放置于混合气体(10%CO2,5%O2,85%N2)培养72h后观察结果。另取胃粘膜匀浆一小滴于载玻片上,推片凉干用甲醇固定,0.3%复红染色后,直接镜检。
1.3 全菌蛋白电泳分析 用SDSPAGE技术,对幽门螺杆菌(菌株号为NCTC14126,CAPM00112-5),空肠弯曲菌(菌株号为Cj22,Cj26,流G15),结肠弯曲菌(菌株号CC29)和分离到的猪胃螺杆菌作了全菌蛋白电泳图谱的比较。实验条件为浓缩胶5%,分离胶11%,各菌体蛋白样品20μl+2×buffer20μl 100°C水浴5min且加样,50V恒压2h时,75V恒压12h,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
1.4 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所用试纸,系由大连生物试剂厂生产,被试菌株为猪胃螺杆样菌37°C48h培养物,用0.1%胨生理盐水洗下,制成2×109cfu/ml菌液,取0.1ml菌液均匀涂于布氏培养基表面贴药敏试纸7张,然后置于混合气体培养箱中,孵育48h~72h,测量抑菌圈直径。
1.5 病理学检查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标本,用石蜡包埋作5μ厚度的切片,每个标本4张。2张用苏木素一伊红染色,作病理组织学观察;另2张用Warthin-Stsrry镀银染色,检查弯曲菌。
2 结果
2.1 猪胃螺杆样菌的分离 在10例猪胃标本中,有8例分离到HLO。若按不同部位猪胃粘膜的分离阳性率来看,以胃底部为最高(8/10),其次为胃窦部(4/10),胃体部最低(3/10),结果见表1。猪胃HLO的菌落较小,约0.5mm~1mm直径,呈圆形、扁平、湿润、半透明,偶或可见菌落周围有β微溶血。菌体较纤细着色良好,呈弧形,S形或海鸥展翅状。其中第5例标本,除典型的弯曲菌外,还发现一种螺旋状菌,该菌螺旋较致密,螺旋数由数个至十数个不等,其形态与从猫中分离的螺旋菌十分相似。
2.2 幽门螺杆菌与猪胃螺旋杆菌的生化特性 我们将分离到的猪胃HLO,包括致密螺旋菌与幽门螺杆菌做了生化特性的比较,结果见表2。如表2所示,猪胃HLO,除尿素酶试验较迟缓外,其他各项生化反应均与幽门螺杆菌一致,而猪胃致密螺旋菌除尿素酶试验较迟缓外,H2S产生为阴性。
2.3 全菌蛋白的电泳图谱分析 两株幽门螺杆菌(NCT11637,CAPM112)的电泳电谱相似;空肠弯曲菌(Cj22,Cj26,流G15)和结肠弯曲菌(CC29)的图谱相似;各株猪胃HLO(6B,6C,7B,7C,10B,10C)之间的图谱亦相似,但明显不同于Hp与空肠弯曲菌的图谱。从同一动物不同部位分离的猪胃HLO,其图谱相同,而从不同动物分离的猪胃HLO,其全菌蛋白图谱有微细的差别。
2.4 药敏试验 猪胃HLO(1a,9a)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对呋喃唑酮、红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均敏感,而对羟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萘啶酮酸等耐药。
2.5 病理组织学研究 在10例猪胃标本的组织切片中,有7例检查到螺杆样细菌(表1),这些细菌往往成群或散在地存在于粘液层,粘膜上皮表面或粘膜腺体内。这些细菌,有的呈弧形,有的呈S形,其形态与在慢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中所见到的幽门螺杆菌十分相似。这7例细菌阳性的胃粘膜组织都呈现中等度到较严重的慢性炎症病灶,主要表现为粘膜和固有层大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间或有少量嗜伊红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有些病灶伴有淋巴滤泡形成。有意义的是这些病变,只见窦部和底部的粘膜而胃体部组织则无一例出现上述病变(表1)。
表1 猪胃粘膜HLO培养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
标本编号 | 胃粘膜肉眼观察 | HLO培养结果 | 慢性炎症病变 | 组织切片检检菌 | ||||
胃底 | 胃窦 | 胃体 | 胃底 | 胃窦 | 胃体 | |||
1 | 正常 | + | - | - | + | + | - | + |
2 | 正常 | - | - | - | - | - | - | - |
3 | 正常 | + | - | - | + | + | - | + |
4 | 正常 | + | + | - | + | + | - | + |
5 | 正常 | + | - | - | + | + | - | + |
6 | 充血,点状出血 | + | + | + | + | + | ― | + |
7 | 充血,点状出血 | + | + | + | + | + | ― | + |
8 | 正常 | - | - | - | - | - | ― | ― |
9 | 正常 | + | - | - | - | - | - | - |
10 | 正常 | + | + | + | + | + | - | + |
表2 幽门螺杆菌与猪胃中HLO的生化反应比较
菌 株 | 氧化酶 | 过氧化氢酶 | 葡萄糖发酵 | H2S产生 | 马尿酸水解 | 0.5% NaCl |
0.5% NaCl |
尿素酶试验 |
幽门螺杆菌NCTC11673 | + | + | - | + | - | + | - | +(4h) |
猪胃弯曲菌7a | + | + | - | + | - | + | - | +(36h) |
猪胃密螺旋菌WL5a | + | + | - | - | - | + | - | +(24h) |
3 讨论
在某些哺乳动物的胃粘膜中,也曾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样细菌,但除雪貂外,一般不引起病变。我们从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普通猪胃中分离到螺杆菌样细菌,而且阳性率相当高(80%)。猪胃HLO的菌落和菌体形态与Hp十分相似,某些生化反应特性两者形态也基本一致,但HLO的尿素酶活性较低。SDS-PAGE全菌蛋白图谱表现猪胃HOLO和Hp的图谱差别也较明显。两者的种属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在HLO培养阳性的8例猪胃中,有7例在其组织切片中发现为数较多的HLO,同时伴有慢性胃炎病变。就其病变的性质而言,与人的慢性胃炎基本相同,但是,其发生病变的范围较广,累及窦部和底部,而与Hp感染相关的人的慢性胃炎,多发生于窦部,正常猪出现胃炎病变,看来产不少见,例如Kathryn在其作为对照组的某些猪的胃组织中曾观察到慢性炎症病变,对此作者未作解释。猪的胃肠系统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类似于人类,而且近来在人和猪的胃组织中均检查到甘油脂(glycero lipid),后者被认为是胃粘膜上的幽门螺杆菌的受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猪胃HLO与猪慢性胃炎的关系,犹如Hp与人慢性炎的关系。在Hp不易感染其他动物的情况下,研究HLO对猪慢性胃炎的致病作用,或将有助于阐明Hp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理。鉴于猪能自然感染螺杆菌样细菌并有慢性胃炎,因此用猪做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在分析结果时应审慎。
氨水长期作用对大鼠胃粘膜屏障的影响
由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具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导致Hp感染患者胃液中的氨浓度明显增高。这种增高的氨对胃粘膜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告。本实验使用Hp阳性例胃液中所测平均浓度0.01%及较高值.02%的氨水长期饲养大鼠,探讨了氨对胃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本文就其对胃粘膜血流、胃粘膜电位差(potential dif ferece,PD)及胃粘膜前列腺素(PG)的影响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本实验选用250~300g的Wistar系雄性大白鼠150只,随机分成3组,以自由饮水和形式分别饮用自来水、0.01%和氨水和0.025的氨水。每组分为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饲养组,即0.01%的氨水1个月饲养组,3个月组,6个月饲养组;0.02%的氨水1个月组,3个月饲养组,6个月饲养组及相应月份的自来水对照组,共计9组。隔日换一次自来水、0.01%及0.02%的氨水。
1.2 胃粘膜血流的测定法 本实验胃粘膜血流的测定是肛用吸及式氢气清除率法。使用日本UniqueMedical公司产的pHG-201型氢气清除率式组织血流计和UHE-201型血流测量电极。每组取大白鼠5~10只,禁食24h后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下开腹,将测量电极从大白鼠胃的浆膜侧刺入,参堦电极连接鼠尾,分别测定胃中前壁及幽门前壁的胃粘膜血流。
1.3 胃粘膜PD的测定法 每组各取大白鼠5~10只,禁食24h后,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下开腹,从膜胃部开一小口,把自制琼脂PD测定电极置于胃粘膜面将参比电极置于对应的浆膜面,用数字式毫伏表分别测定胃体前壁及幽门前壁的胃粘膜电位差。
1.4 胃粘膜PG的测定法 每组取大白鼠5~10只,禁食24h后,将各组大白鼠断头致死,迅速在冰水中取出全胃,分别从胃体前壁及幽门前壁剪出0.5cm×0.5cm左右的胃组织块,立即放入事先装有EDTA-2Na、消炎痛(tndomethacinum)和抑肽酶(trasylol)的专用试管内,然后以RLA(PEG)法测出胃组织中的前列腺素。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多因素多个均数间的两两比较法。
2 结果
2.1 胃粘膜血流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胃体、幽门部胃粗膜血流匀有减少趋势,而且氨水浓度越大血流越小。3个月后胃体部0.02%氨水组的胃粘膜血流79.4±10.27ml/(min.100g),与同月对照组的123.74±16.11ml/min.100g)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
2.2 胃粘膜PD 1个月时,3组胃粘膜PD无明显差异,此后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PD无减少,其中尤以胃体部的变化更明显。3个月时两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并且0.01%的氨水组与12个月对照下降显著。
2.3 胃粘膜PG 3个月后胃体部、幽门部实验组办粘膜PG均有增高趋势,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6个月后幽门部0.02%氨水组胃粘膜PG34.24±19.32pg/(mg.min),与相应对照的65.6±12.55pg/(mg.min)比较,明显减少(P<0.05)
3 讨论
胃粘膜具有对抗H+侵蚀的防御机构。这种阻止H+再吸水的生理机制,被称为胃粘膜屏障。胃小膜屏障系由胃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分泌的粘液层两种成分组成。即胃粘膜屏障可分为粘液屏障和粘膜细胞屏障,将胃的粘膜面做负极,将膜面做正极,就会在其间产生约30mV的电位差,称为胃粘膜PD。新的认识,认为膜电位差PD下降即是粘膜屏障受损伤的标志之一。粘膜血供因素在清除过量的H+反扩用,维护粘膜屏障功能上,极为重要。胃泌素、前列腺素等体液调节因子,也是参与调节胃粘膜屏障功能和重要体液因素。
胃粘膜屏障可由药物等物理或化学因素而被破坏。自从发现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着密切关系后,目前有人已主张将Hp列入胃粘膜攻击因子。Hp具有较强的尿素酶活性,可命名来自血液中的尿素及来自食物中的尿素分解产生过量氨。就氨水对胃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国外已有人进行了一些急性试验,如村上等将0.1%,0.5%,1%的氨水分别直接注入大鼠的胃内,发现胃粘膜电位差显著降低。1%氨水注入后胃粘膜血流先增加随即显著性减少。但以往的急性实验使用的氨浓度都较高,实际上Hp慢性患者胃液中的氨浓度只有0.01%左右,与1%比较相差百倍,且Hp长期存在于胃粘膜上,所产生的氨也必然会成为一处长期刺激因素。本实验采用临床上所测出的Hp慢性患者胃液中的氨浓度,观察这种低浓度的氨水对胃粘膜慢性作用的影响。发现饲养3个月后,无论0.01%还是0.02%的氨水,均可使PD明显减少,其中胃体部的减少更加显著,几乎降至对照组的1/2。饲养1~6个月以后氨水组胃粘膜血流均比对照组为少,而且0.02%氨水组的血流量更小,3个月时0.02%氨水组胃体部的血流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D的下降和粘膜血流的减少标志着粘膜屏障的防御能力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大量的H++反扩散,H+进入胃粘膜,Na+则反流至胃腔内,致使胃粘膜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本实验组织学上发现形成了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我们考虑与氨水导致的粘膜屏障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由胃粘膜上皮细胞不断合成和释放的内源性前列腺素具有抑制胃液分泌、抗溃疡和细胞保护作用。PG减少时,其细胞保护作用减弱,就会使粘膜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受损,引起氢离子逆扩散,破坏物现性保护作用,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使溃疡易于形成。本实验氨水饲养3个月时,胃粘膜PG均有增高趋势,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3个月时PG的增加可能是因为氨水对胃粘膜长期的弱刺激,促使胃粘膜增强PG的合成和释放,以完成其适应性保护作用。6个月时由于氨水导致了大白鼠的萎缩性胃炎,使表面上皮层萎缩,上皮细胞减少及表面上皮脱落破坏,使PG明显减少。这可能是导致胃溃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实验结果表明:Hp阳性例胃液中所测浓度的氨水长期作用于胃粘膜,可导致胃粘膜血流和PG减少,PD降低,即可破坏胃粘膜的防御机能。可以推论,由Hp分泌的尿素酶所分解产生的作用,可能是Hp破坏胃粘膜屏障的功能、产生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实验选用的是Hp阳性例胃液中测出的氨浓度,Hp实际存在于病变胃粘膜之粘液层下,附着在粘膜上皮细胞上或集中于上皮连接处。因此实际上存在于粘膜上及细胞间隙氨的浓度,目前尚不清楚。另外大白鼠的胃粘膜虽然与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能否用本研究的结果,去具体解释Hp阳性例临床问题等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人胃螺旋菌的分离培养研究
人胃螺旋菌(Gastrospirillumhominis,GH)是近来人们认识到的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外的另一类与人胃炎有关的微生物,国内报道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国外。由于目前国内外对GH尚未分离培养成功,对Gh的研究仅限于组织学及形态学观察,影响了对Gh本身及其致病性方面的深入认识。我们自一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中,观察到有Gh和Hp混合感染存在,并最终纯化分离到了Gh和Hp。在对Gh的传代培养中,我们较系统地观察了不同培养条件及冷冻保存对其形态等的影响。现简要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实验标本来源于一位在首都医学院附属天坛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50岁的男性病人,病理学检查证实其胃粘膜是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中度活动性胃炎表现。胃镜检查时在胃窦部钳取胃粘膜组织2块,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中,放于4°C保存4d后进行以下实验。
1.2 胃粘膜组织尿素酶试验
参考Christensen尿素肉汤培养和Morris等快速诊断法,采用2%液体尿素常规法,于4h及24h观察结果。
1.3 细菌分离培养及纯化
在灭菌研磨器中将胃粘膜组织研磨成匀浆,涂于含6%脱纤维绵羊血的布氏琼脂平板(含TMP5mg/L,万古霉素6mg/L及多粘菌素B4mg/L)中,将平板置于含10%CO22、5%O2及85%N2的混合气体培养箱中,37°C培养3d后涂片,在光镜下观察培养结果。在含10%脱纤维绵羊血的布氏琼脂平板中进行Gh菌单菌落纯分离,并测定其尿素酶、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
1.4 不同培养条件下Gh生长情况
①将纯化的Gh菌分别接种于含6%与10%脱纤维绵羊血的布氏琼脂平板中,置混合气体环境,37°C培养3d,涂片检查细菌形态。②将纯化的Gh菌接种于含6%脱纤维绵羊血的布氏琼脂平板中,局部分别滴加灭菌的布氏肉汤、新鲜脱纤维绵羊血及冻融脱纤维绵羊血,并分别加盖一片灭菌的盖玻片,使覆盖部位呈厌氧状态。放37°C培养3d,观察细菌菌落生长情况及涂片观察细菌形态。③将纯化的Gh菌接种于含10%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小管中(管口加灭菌绵塞),放混合气体环境,37°C培养3d后,直接涂片及离心沉渣涂片观察细菌形态。④将置于保存液(含10%蔗糖和50%小牛血清)中,-70°C保存30d后的Gh菌,接种于含10%脱纤维绵羊血的布氏琼脂平板中,37°C培养3d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涂片观察细菌形态、测定其尿素酶、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继续传代观察其形态变化。
2 结果
胃粘膜组织尿素酶试验4h及24h均为阴性。细菌初代培养物涂片发现含有Gh和Hp两种菌。经单菌落分离分别得到Gh和Hp菌的纯培养,其中分离到的Gh菌株命名为Gh32。对Gh32的测定发现其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均为阳性。并含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Gh32在含有6%脱纤维绵羊血的布氏培养基上生长较差,菌落呈针尖状。光镜下可见细菌呈球形、肾形及短螺旋形,多数菌仅一个弯曲。在含10%脱纤维绵羊血的布氏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长成1mm~2mm直径单个菌落,光镜下可见细菌呈多螺旋状,螺旋数目在1~6个之间,且螺旋较密。Gh32在盖玻片下生长不良;在滴加布氏汤和未滴加任何液体的对照部位,细菌菌落较小,呈针尖状。在滴加新鲜血或冻融血而未被盖玻片覆盖处,菌落形态及光镜下细菌形态与在含10%脱纤维绵羊血布氏琼脂平板上生长的情况相似。Gh32在液体培养时生长较慢,3d后液体仅轻度混浊,涂片发现细菌数目较少,但菌形良好,螺旋数在3~14个不等,长度可达17μm左右。经3,000r/min(台式离心机上)离心3min后沉渣用少许生理盐水悬浮涂片发现,多数细菌螺旋数在4~6个左右。将低温保存Gh32初代复活时,菌落生长良好。酶活性检查发现,其尿素酶、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均为阳性。涂片发现几乎所有菌体均发生了球形变。连续传代2次后,70%左右恢复典型形态,连续传代3次后细菌几乎全部恢复其典型形态。
3 讨论
人们对胃螺旋菌的认识已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早在1881年Rappin就报道在狗胃粘膜中观察到螺旋形细菌的存在,此后又有许多在其它哺乳动物胃粘膜中观察到螺旋形细菌存在的报道。1906年Krienitz首先观察到人胃粘膜中有3种不同类型的弯曲或螺旋细菌存在,但此后胃螺旋菌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对幽门螺杆菌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重新对人胃螺旋菌进行认识。目前认为此菌可能为除Hp外的又一类与胃炎有关的细菌。自1987年来世界各地已有近百例有关Gh感染的报道,国内杨海涛等也曾报道14例Gh感染病人。人们自猪等动物已成功地分离到了胃螺旋菌,近年来国内外多位学者曾对Gh进行分离培养,但至今未见有关Gh培养成功的报道,对Gh的研究也仅限于对病理组织学的观察。我们自人胃粘膜组织中成功地分离到一株Gh,为对Gh的深入研究创造了必要条件。
虽然目前我们只分离到一株Gh菌,可能不能完全反映所有Gh菌所需要的培养条件,但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Gh菌形态的易变性。在不同培养条件下,Gh可呈1~14个螺旋不等,甚至呈肾形或球形。Gh在培养条件不完全适合时,不能表现出其典型形态,而胃粘膜标本中往往有多种细菌存在,在选择性培养基上也可能不止有一种细菌生长,对形态不典型的Gh菌,很容易被当成杂菌或Hp菌处理。我们在分离猪胃螺旋菌(Gastrospirillumsuis)时也曾发生类似情况,一度将一株猪胃螺旋菌作为幽门螺杆菌样细菌(Helicobacter pylori like organism,hpLO)处理过,后来在半固体及液体培养时才观察到其典型形态。Gh在人群中的感染率相对较低(仅1%左右),更增加了Gh分离培养成功的难度。我们认为以上因素可能是造成以往分离培养Gh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提示人们,在作Gh分离培养时,如观察到可疑Gh菌存在时,应增加培养基中含血量或进行液体培养,以便使Gh表现出其典型形态。由于Gh在固体培养基中菌形较短,而在液体培养时,虽菌形良好,但菌量较少,有关Gh的最适培养条件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实验表明,Gh为微需氧菌,氧化酶和过氧化酶均为阳性,且有很高活性的尿素酶,而在胃粘膜组织直接尿素酶活性检测时则为阴性,这可能与胃粘膜中Gh菌量较少有关。提示胃粘膜组织尿素酶阴性的依据,也不能反映Gh产生尿素酶活性的强弱。
实验发现本病人胃粘膜中有Gh与Hp混合感染,两菌同时感染的机会较少,目前仅有数例报道。病人经组织学证实胃粘膜呈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中度活动性胃炎表现。Gh在胃炎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Gh的传染和传播途径问题、Gh与猪、狗、猫胃螺旋菌间的关系,以及在胃内这一特定微生态环境中Gh与Hp的关系等均有待于进一步探讨。Gh的培养成功,使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为可能。
人胃螺旋菌致胃炎1例
幽门螺杆菌(简称Hp)与人类慢性胃炎的病因关系,已为多数学者承认,且动物不受其感染。1987年,Dent等从人胃内发现另一种与Hp不同的螺旋状微生物,同时伴有慢性活动性胃炎表现,但其致病性尚未肯定,1989年,McNulty等建议将其命名为“人胃螺旋菌”Gastrospirillum Hominis,简称Gh)。国内迄今尚未见有关报道,最近我们在对Hp的研究中,从1例残胃患者胃内发现了此菌,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8岁,太原市人。1963年因上腹部疼痛经上消化道造影诊断为胃溃疡。1975年行胃大部分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术后诊断为复合溃疡。术后患者间断出现上腹剧痛、呕吐,偶觉烧心,有时吐胆汁。1986年10月首次胃镜检查,吻合口充血,有胆汁返流。患者嗜烟,每日10支,近10年来养有一猫,但接触不甚密切。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肝脾不大,上腹无压痛。1990年5月胃镜随诊:食管下段充血,有胆汁返流,吻合口及残胃体充血水肿,胃底色泽正常。胃液外观呈黄绿色,pH6.3,胆汁酸浓度135.9μmol/L。病检吻合口呈重度浅表性胃炎,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Warthin-starry及Wright-Giemsa染色可见一种与Hp不同的大的螺旋状微生物,长4~8μm,宽0.5μm,有3~7个紧密螺旋,两端钝圆。着色较Hp浅。改良Goodpusture染色呈紫红色,尿素酶试验阳性。该菌成群或单个分布于胃小凹、上皮细胞表面和粘液之中。细菌密集处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并可在胃小凹内见到该菌与脓细胞并存。在壁细胞内、腺腔底部和间质中未见该菌存在。口服庆大霉素治疗,每次8万U,每日2次,连服20d。停药两个月后再次胃镜复查,病检吻合口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偶见中性细胞浸润。Gh消失。对患者1975年手术切除胃窦及1986年胃镜活检组织存档蜡块重新切片检查,均未发现有Gh存在,而在1975年手术切除胃窦及1986年胃镜活检组织存档蜡块重新切片检查,均未发现有Gh存在,而在1975年手术切除胃窦标本上发现有大量Hp存在,同时伴有慢性活动性胃炎。
2 讨论
从本例患者胃内检出的螺旋状微生物,其形态特征与Hp有根本区别,而与Dent等在人胃内所见的Gh相同。此类细菌,在哺乳类动物胃内广泛存在。1987年,Dent等在3例患者胃中发现此菌,到1989年,他们共检出6例,同时Dye等也报道2例。上述8例,连同本例共9例患者均伴有慢性活动性胃炎。
本例特征:①原胃窦切除标本呈慢性活动性胃炎,有大量Hp存在。术后残胃Hp转阴。1990年发现残胃炎伴Gh阳性,但未见Hp与Gh同时并存。②术后胃酸分泌减少,胃液呈中性,是大量胆汁返流,伴返流性食管炎。③Gh和慢性活动性胃炎同时并存。④经庆大霉素治疗后Gh消失,胃炎好转。
Gh为革兰阴性菌,尿素酶试验阳性。电镜可观察到有光滑的细胞壁,菌体两端钝圆,每端有8根直径为28nm的带鞘鞭毛,无轴丝。与上皮细胞接触不紧密与猫螺旋菌有交叉抗原性。除在鼠胃内接种成功外,体外培养均未成功。Gh的感染率远较Hp低,约为0.4%。我们在137例患者中检出一例。Munulty和Dye对Gh阳性患者的存档胃粘膜标本进行了回顾性检查,未发现有Hp感染。而本例患者存档的胃粘膜标本未见Gh,但HP阳性,此点与其结果不同。报道的8例患者中5例伴食管炎,但食管粘膜活检未见Gh。他们应用抗菌治疗3例患者,其中2例Gh转阴,一例Gh明显减少,胃粘膜组织像转为正常或明显好转,与本例结果相同。由于例数太少,目前尚难肯定Gh与慢性胃炎的病因学关系,其分类学地位亦待进一步研究。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自从Warren和Mashall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Hp)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它与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关系密切。对该菌的免疫学研究也已有不少进展,这对弄清其致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我们仅就近年来国外对Hp的免疫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局部和系统免疫
Hp做为一种致病菌,可引起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Wyatt等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研究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病人Hp感染时的局部免疫反应,在所有活动性胃炎病人及部分非活动性胃炎病人均可见细菌被IgA包裹,并且发现IgG和IgM包裹和胃炎的活动性有关。被包裹的细菌多位于粘膜表面,位于胃小凹深部的有些细菌则未被包裹,从而提示这一部位的细菌可以保存下来,免受抗体的伤害。
Kazi等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对53块胃窦活检标本进行了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发现Hp相关性胃炎与无菌的慢性胃炎和正常对照间有明显差异。IgA、分泌成分和补体C3包裹的细菌可见于所有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C3总是与IgA、IgM或两者共同包裹有关,这种现象罕见于没有中性多形核粒细胞浸润的病人,在26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有18例出现上皮内单个核细胞浸润。这些上皮内单个核细胞对T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染色阳性。研究结果提示Hp相关性慢性胃炎时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显著增强。
Attar等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21例胃炎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发现Hp阳性胃炎组的总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出现例数的比率显著高于该菌阴性组;辅助性T细胞的检出率、自然杀伤细胞的存在与否和B细胞的分布在2组间无差异;粘膜中的IgA,IgG,IgM浆细胞出现于所有病人,但3种产生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有较高的密度在Hp阳性胃炎则高于阴性者。研究表明有Hp阳性胃炎胃粘膜中浆细胞有较高的密度,且炎症主要是由于过多存在的总T细胞尤其是抑制T细胞所介导,结果提示:Hp在胃粘膜中既引起体液免疫反应,又引起细胞免疫反应。
Das等比较了不同来源的人血清对Hp的调理素活性, 发现不论是没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病症状的对照组或是分离出或未分离出Hp的有症状病人的血清,对Hp有同样好的调理素作用。同时发现调理素作用取决于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而不取决于抗体。上述发现提示:特异性抗体并无防御Hp的作用,血清中抗体仅具有诊断价值。
Bernatowska等用化学荧光系统和电镜检查法研究了三种不同弯曲菌和Hp对中性粒细胞的调理素作用,发现胎儿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和空肠弯曲菌的调理素作用是由抗体介导,由补体增强,而对Hp的吞噬作用则由于它能直接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而不需要抗体。我们认为这一不寻常的特性在Hp相关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 细胞毒性因子
现有资料提示:Hp可能分泌有一种或多种可使细胞发生变性的细胞毒性因子,这在其致病机理中可能具重要作用。Cover和Blaser于1989年在Hp的肉汤培养上清液中发现一种能使培养细胞发生空泡变性的细胞毒素,并证明这个Mr132000的细胞毒素相关性蛋白在活体内可为Hp感染的病人所识别。他们推测这种蛋白质的表达可能在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Figura检验了77株Hp细胞毒素产生情况,其中24株来自消化性溃疡病(和慢性胃炎)病人,53株来自慢性胃炎但无溃疡的病人,前者有16株(66.6%)、后者亦有16株(30.1%)产生细胞毒素。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该毒性物质在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上起着病因学作用。Morgan给3窝小猪分别口服2株产毒和1株非产毒的Hp,仅产毒株在胃粘膜中定居并出现炎症、粘液减少、细胞内空泡形成和免疫反应,Hp的细胞毒性因子可能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
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国外已有数篇Hp单克隆抗体研制成功的报道。Negrini等把从培养皿中分离的6株Hp混合后免疫小鼠,32d后将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P3X63.Ag8.653融合,细胞融合悬液于96孔板上培养生长杂交瘤细胞集落,用整个Hp作靶细胞的间接ELISA法筛选抗体,共获得21株阳性单克隆抗体,其中以CB-26为最好。
研究证明单克隆抗体CB-26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它不与人红细胞、粒细胞、胃窦腺细胞和胃小凹细胞起反应,也不与非弯曲菌属的Gram阴性菌、甚至空肠、结肠和胎儿弯曲菌起反应。作者等还对60名经内镜检查的病人鉴定了单克隆抗体CB-26辨认胃粘膜刷片中Hp的能力。用间接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在所有32名培养阳性病人中均观察到大量Hp,而在28名培养阴性的病人中也有8例观察到少量细菌,可能是这些病人的活检标本中细菌量过少,不足以培养出来的缘故。这些研究提示单克隆抗体CB-26可能在Hp的快速和特异性检出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4 尿素酶的分子结构
Hp是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活性很高的尿素酶,有人认为它同该菌的致病性和耐酸能力有关,而尿素酶的分子结构则与其免疫学特性密切相关。
Hu和Mobley研究了尿素酶的分子结构,将经柱层析纯化的尿素酶进行分析,证明纯化的尿素酶所占Hp菌体粗提取物可溶性蛋白5.9%,Mr为550 000,由两个Mr分别为66000和29 500的亚单位组成,两者在分子中的比例约为1:1,6对这样的亚单位构成一个基本的酶分子。并推测Hp强大的尿素酶活力是由于大量的尿素酶分子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酶分子活性特别高。
N-末端分析显示29 500亚单位氨基酸顺序上同刀豆尿素酶亚单位的氨基末端以及奇异变形杆菌和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尿素酶3个亚单位中最小者具有很高的相似性。66 000亚单位同奇异变形杆菌、摩氏摩根菌和产生气克雷白杆菌尿素酶3个亚单位中最大者具有相似的内顺序(氨基酸271~285)。再者,摩氏摩根菌和刀豆的尿素酶亚单位可被Hp66000亚单位的特异性抗血清所识别。从而表明至少有部分相同的抗原决定簇留在不同种系的尿素酶中。
目前国内外已有用粗制尿素酶提取物做ELISA的包被抗原检测血清中的Hp抗体。由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及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用尿素酶提取物作抗原在临床上诊断Hp感染,有可能同含有尿素酶的其他菌群发生交叉反应,如泌尿道菌群等。但这种交叉是否严重到影响临床诊断、以及交叉频度、范围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5 免疫学诊断方法
自从发现Hp后,血清学诊断方法迅速出现,并不断得到改进。早期应用的是血凝法和补体结合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是ELISA法。更精确的蛋白印迹法虽然能查出多种多样的人体全身抗原抗体反应,但并不适于流行病学调查。
作为常规应用的抗原选择仍存在问题,理想的抗原应具备以下特点:①特异性强;②致免疫性高;③制备容易;④贮存稳定。早期的抗原制备如全菌超声粉碎抗原,由于含有多种抗原包括鞭毛蛋白,特异性差,可同其他菌种如空肠弯曲菌起反应。酸提抗原或超速离心全菌上清液是更纯化的制备,使ELISA的结果更可靠。
应用Hp特有的蛋白质如尿素酶作为测定的基础是另外一个可行的途径。其特异性虽好但蛋白印迹法显示在不同人对每一个别抗原有显著不同的反应,即对某一单一抗原试验并非所有人都反应强烈,这种测定较之应用大范围的多种抗原虽然特异性强,但敏感性低。因此血清学检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6 分子免疫学
Clayton等于1989年首次在大肠杆菌内构建了Hp的DNA基因库。他们筛选出一株能同特异性抗血清反应的阳性克隆(γcp2)。该克隆的表达产物系Mr66 000的多肽片断。免疫印迹分析多肽能同特异性Hp抗血清反应。将该DNA提取物经内切酶分析显着该DNA尚含有一个17 000的DNA除编码Mr66000的蛋白外,尚可编码Mr31 000的蛋白质抗原。免疫印迹显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这些抗原同在Hp菌体的抗原具有相同的Mr,并存于所有Hp菌株内。点杂交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证实由这些多肽产生的抗血清仅同Hp反应。表达这些抗原的DNA经用32p标记显示仅能同Hp菌株杂交。用亲和纯化的尿素酶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印迹显示这些克隆的抗原是尿素酶分子的一部分,但并无尿素酶活性。
用上述DNA探针和重组DNA表达Hp特异性抗原对探知无法培养的Hp,如唾液、粪便中细菌,探讨其致病机理和血清学诊断会有较大帮助。一旦筛选出的DNA克隆能够表达出特异性强、致免疫性高的抗原后,将会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的SDSP-AGE及免疫印渍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da, Hp)现被公认为是慢性胃炎(CG)及消化性溃疡(PU)的致病因素之一。测定血清Hp抗体方法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故日益受到关注。有关抗Hp-IgG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有报道,但Hp抗原中,哪一部分是免疫反应中抗原的决定簇,目前各家均在探讨。因此我们对Hp抗原作了十二烷基磺酸纳一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用人抗血清Hp和兔抗Hp血清作免疫印渍(Western blot),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SDS-PAGE
①Hp抗原:为本室1989~1990年间分离培养的3株Hp抗原混合物。②CT抗原,由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惠赠。③分子量标准蛋白。④电泳方法:分离胶和浓缩胶的聚丙烯酰胺浓度分别为10%和5%,分离胶的pH为8.8,浓缩胶的pH为6.8。
电泳前先将Hp、CJ全菌经超声粉碎,然后离心(2000r/min)15min,除去沉淀,经紫外线检测,上清液中蛋白含量为2mg/ml左右,加拌量为60μl,上样前加20μl的样品处理液,然后将标本煮沸5min。相对分子量标准蛋白分别为磷酸化酶94000,牛血清蛋白67000,卵蛋白43000,碳酸酐酶30000,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20000,溶菌酶14000与样品作同步电泳。
1.2 免疫印渍分析
①兔抗人Hp抗体:由本室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成。②阳性血清:1989~1990年胃镜检查患者血清,1:100稀释后经ELISA后于波长490nm测定吸光度(A490)>0.6者。同时,胃镜或胃粘膜病理证实有炎症或溃疡。尿素酶试验阳性。③阴性血清:选10岁以下正常儿童血清。1:100稀释后经ELISA测定后A490<0.3者。④酶标羊抗人IgG的制备:按改良的过碘酸钠法,由本室制备。⑤酶标猪抗兔IgG:丹麦Daco公司产品,由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生化免疫室惠赠。⑥硝酸纤维素(NC)纸:西德S&S公司产品,由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生化免疫室惠赠。⑦免疫印渍:按Towbin等方法,由DY-Cl型电泳转移仪以2h400mA将SDS-PAGE胶上的抗原转移至NC纸上。将NC纸置Cohen封闭液中4°C过夜。次日,用含0.05%Tween-20的PBS洗涤3遍,再将NC分别浸于Hp阳性血清中(均为1:100稀释)。37°C振荡2h后,洗涤3遍,加酶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和猪抗兔IGG抗体(1:400稀释)。37°C振荡2h后,洗涤3遍,再用酶底物显色液(pH7.2的Tris-HCl)缓冲液,0.05%DAB,0.03%的30%H2O2)显色。
2 结果
2.1SDS-PAGE
经超声粉碎后的Hp抗原被SDS-PAGE分离,胶块用考马斯亮蓝显色,可见14条左右的染色带。其主要染色带Mr分别为22000,32000,42000,59000,67000和75000。
经超声粉碎后的CJ抗原被SDS-PAGE分离后亦出现了10多条染色带。主要染色带Mr88000,75000,66000,45000和32000。
2.2Western blot
转移至NC上的Hp、CJ超声粉碎抗原用酶标羊抗人IGG抗体分析,发现在阳性血清的NC纸上,可出现三条抗原决定簇条带,其Mr分别为49000,59000和67000,与文献报道相似;加阴性血清的NC纸上,无任何条带出现。在国兔抗人Hp抗血清的NC纸上,用酶标猪抗兔IGG抗体分析,也出现了Mr67000的条带,49000和56000的条带较为模糊。在所有出现Hp抗原决定簇条带的NC纸上,CJ约在45000处与人抗Hp和兔抗Hp抗体均有一明显的交叉反应带。提示该条带并非是因人和兔都同时会有抗CJ抗体引起,而是Hp和CJ的表面蛋白抗原间有交叉反应。
3 讨论
我们用SCS-PAGE加Westen blot将分离培养的3株Hp抗原经超声粉碎后,进行抗原成分的分析,在14条左右的候选抗原带中,发现其主要的抗原决定簇Mr为49000,59000和67000。由于处理抗原的方法不同(如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整菌抗原、超声粉碎抗原及酸处理抗原等),因此,SDS-PAGE的结果也就不很一致。但目前公认Mr60000~70000的条带是用IGG印渍的Hp主要免疫反应带,与本组结果相同。印渍带属Hp的鞭毛鞘膜蛋白。另外,Dunn等用二维电泳分离Hp蛋白时,在用125I标记的完整Hp菌表面发现两种主要蛋白。其中命名为蛋白Ⅱ的(pH5.6-5.8,Mr66000)既是尿素酶抗原的亚单位,也是部分纯化的鞭毛蛋白制备物的成分。他们还发现,蛋白Ⅱ不被完整的CJ、CF抗血清识别,因此,它是Hp的抗原决定簇。此点与本文也相符。我们没有发现110000的Hp特异性蛋白带,这可能与培养的Hp菌株的不同有关。当然也不能排除与处理抗原的方法不同有关。
抗原的特异性及标准化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该免疫学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者试图通过对Hp的抗原的SDS-PAGE加Westernblot检测,找出Hp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并以此来取代全菌抗原,建立更为灵敏、特异的血清学方法,从而有助于由Hp引起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由于本文所用的Hp株数量有限,因此它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代表不了所有的Hp株,但它至少反应了1989~1990年间上海地区感染的Hp菌的抗原决定族。
Clayton等在用基因工程合成的Hp多肽作为抗原与Hp阳性血清作免疫印渍时亦发现66000的合成多肽是Hp的一个主要抗原决定簇。这就为今后简化Hp菌的培养以及Hp菌的标准化、商品化都提供了很好的前景。
4.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4.1 概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自1983年以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其很高的人群感染率及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高度相关性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近来Hp与胃癌的关系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同时对Hp感染的流行病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尚有许多Hp感染流行病学问题不很清楚。本文仅从Hp感染流行病学概况、Hp感染的传播方式及有关的流行病学方法三个方面作一概述。
1Hp感染的流行病学概况
对Hp感染的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p在人群中的感染相当普遍,在世界各地普通人群混合年龄组的Hp感染率从不到1%至79%不等,多数地区Hp感染率在40%左右,Hp感染与性别无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不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在20岁之前就可达到较高的感染率,并在以后维持在一高感染率水平。发达国家人群感染率至60岁后才达较高水平。在同一社区,Hp感染率除与种族有关外,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Hp感染率明显不同,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反映在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卫生设施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卫生习惯等方面)的Hp感染率较高。目前在我国对普通人群中Hp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较少,但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普通人群中Hp的感染率相当高。随着对Hp感染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关注的焦点已越来越集中到Hp的传播方式上。
2Hp感染的传播方式
从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来看,人们一般认为Hp的传播方式有以下3种可能。
2.1动物源性传播
Hp很有可能对人和某些种属动物都具有感染性,人可能通过与动物的接触或通过食用动物源性食物而感染Hp。但目前仅从恒河猴及狒狒中分离到与人源性Hp相同的细菌,自雪貂中分离到的幽门螺杆菌样细菌(HpLO)在很多方面均与Hp相似,但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蛋白带型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等方面均与Hp不同。从狗、猫中分离出与人胃螺旋菌形态相似的菌,但与Hp明显不同。在海豚和鲸中均未分离到Hp,也未查到抗Hp抗体(血清经空肠弯曲菌吸收过),但未分离到Hp菌,猪、兔均是人们广泛接触的动物和食物,加之目前已知猪对人源性Hp敏感,实验中已将其作为Hp动物模型使用。猪可感染人源性Hp并产生与人感染Hp相似的病变。自然状态下的猪、兔是带有Hp菌,还是其感染的某些菌与Hp相似而具有交叉抗原存在?我们从猪(7/10)胃中已分离到HpLO,从菌落及细菌形态、培养特性、耐药性、生化反应(但尿素酶试验为阴性或弱阳性)及致病性等方面与Hp非常相似,但进一步全菌蛋白电泳图谱比较分析发现,猪HpLO与Hp明显不同,经免疫印迹分析发现,猪HpLO与Hp间有明显的交叉抗原存在,提示猪可能不是人Hp感染的传染源,猪血清中高滴度抗Hp抗体可能为猪感染HpLO后产生的对Hp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2.2人从环境中感染Hp
在同一社区不同人群的Hp感染率与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卫生设施情况、卫生习惯及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有相关性,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其Hp感染率较高,提示存在人从受污染的环境中感染Hp的可能性。近来有人对同一社会阶层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使用清洁处理后水源者与使用未经处理水源者相比,有较低Hp感染率。提示在Hp感染过程中,水源可能是一重要传播媒介。目前尚未在环境中查到Hp,但实验室资料提示环境中可能存在Hp,有人将新鲜培养的具有典型的形态的Hp悬于过滤水中置于4°C环境,于不同时间用平板培养法和直接显微镜下计数检查,发现Hp发生球形变,10至20d后即检不到Hp存在(用培养法),但有吖啶橙染色发现活菌仍然存在,说明Hp已处于非可培养状态,在4°C环境保存一年后,向水中不断加入液体培养基培养,当至14d,培养基所占比例达30%时,可见有Hp生长,当至30d,培养基所占比例达70%时,Hp尿素酶呈阳性,说明Hp在4°C水中至少可存活一年,并可适当培养条件下恢复到Hp正常状态。一般认为Hp在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其存活情况受环境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浓度、氧饱和度及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在室温空气中暴露条件下只能存活数h。但当Hp发生球形变后,代谢率明显降低,对各种抗生素的抵抗力普遍增高。进入环境中的Hp是否未真正死亡,而是以非可培养状态长期存在,以及这种处于非可培养状态的Hp是否仍保留对人的致病性是目前很多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对Hp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存在形式及致病力的深入研究将增进人们对Hp流行病学的认识。
2.3Hp的人—人传播
由于目前尚未掌握人从动物及环境感染Hp的确切证据,认为人可能为主要传染源,人—人传播可能为主要的Hp传播方式。除少数病人之间可通过医疗器具,如未经消毒的pH电极或内窥镜等传播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揭示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性,Hp感染存在一定的家庭和人群聚集现象,曾在一弧儿院2岁~4岁儿童中发现其Hp感染毫无疑问达74%。父母为Hp感染者的儿童其感染率远远高于其父母未感染Hp者。在同一家庭中,Hp感染者之间所感染细菌经DNA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约有50%为相同菌。虽然尚未从粪便中直接查到Hp菌,但在迈克尔憩室处以及直肠部位的胃上皮化生区均已查到Hp,说明Hp具有以活菌形式穿越整个消化道的能力,且各地人群中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与抗Hp抗体的阳性率相平行,提示粪—口感染可能是Hp人—人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有人从牙齿蚀斑中分离到了Hp菌,并证明了此菌与该病人胃中感染的Hp完全相同,Gobert等利用PCR技术对10例Hp感染者的唾液进行检测,发现6例为阳性,提示人—人之间也有可能通过口—口途径传播。
3Hp检测方法进展
传统的Hp诊断方法为胃粘膜活检组织细菌分离培养、胃粘膜病理组织染色检菌、胃粘膜尿素酶活性测定,均需经胃镜取材,病人较痛苦,且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易受检验人员技术、培养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用于多次随访观察时,不易被病人接受。14C呼吸试验、13C呼吸试验和15NH4+排泄试验是一系列简单、精确、敏感的非侵入性Hp检查方法,均为利用Hp具有很高尿素酶活性,可分解15N、13C和14C标记的尿素而产生NH4+和CO2通过测定呼出气体中14CO2的放射性强度或呼出气体及尿液中13C和15N的丰度来判断胃肠道中Hp的存在,特别是13C呼吸试验和15NH4+排泄试验均为非放射性检查方法。这些方法均已用于Hp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但由于检查费用较高,并受专用试剂及特殊检测设备仪器的限制,国内尚较少采用。在以上的多种方法中,无论是侵入性的还是非侵入性的,其可靠程度均受到胃粘膜中Hp的数量的明显影响,在普遍接受抗Hp治疗(特别是不规则Hp治疗)的国家或地区,其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降低,这种现象在我国目前的大、中城市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感染Hp者机体会产生较高滴度的循环抗体,特别是IGG类抗体,并可在Hp清除一段时间后滴度明显下降,ELISA和免疫印迹法已被用于Hp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在第一代Hp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在第一代Hp血清学方法中应用的抗原为Hp全菌、全菌超声破碎物或全菌酸提取物,其鞭毛蛋白等与空肠弯曲菌等有交叉抗原成分存在,诊断的假阳性率高。由于在第二代Hp血清学方法中采用了纯化的Hp抗原成分,如高分子量蛋白抗原或某一单一抗原成分,提高了Hp血清学诊断的特异性。从病人分离到的Hp均含有大量的尿素酶蛋白,这种蛋白抗原可引起机体很强的免疫反应,尿素酶蛋白抗原的纯化及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血清学诊断方法由于简单、经济、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很适合于Hp的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用于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及多次随访调查,其结果也不易受近期内抗生素应用的影响。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和全菌蛋白电泳分析被用于Hp同源性的检测,两种方法均同样可靠。探针技术及PCR技术的应用为Hp菌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已知Hp尿素酶结构基因作为特异性探针检测Hp是可行的,并已有根据编码种特异性抗原的基因而设计的探针的应用。在PCR技术中,通过采用某些经特别设计的特异性引物,避免了某些相关菌的同源序列,提高了PCR的特异性。如使用特异性引物扩增Hp尿素酶A或B基因中的部分基因片段,使标本中Hp检出的敏感性提高到了10个菌量级,并达到100%的特异性。由于PCR检测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成功地检测人类粪便、唾液及环境中可能存在的Hp提供了一种手段,并将有助于对Hp感染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的确证。
总之,Hp的流行病学研究将成为今后对Hp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进一步弄清Hp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对有效地在整个人群中控制和预防Hp感染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大量Hp感染流行病学的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逐步提示Hp感染流行病学的本质。
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但Hp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较不少,尤其有关流行因素的研究报道甚少,至于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等问题至今尚未清楚。Hp感染流行因素的研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无疑对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Hp感染的流行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0—04~1991—03,在内蒙古蒙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胃镜诊断为胃炎和胃溃疡的患者,随机抽取599例,其中男333例,女266例。
1.2 方法
涂片染色镜检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二项检查有一项阳性者即为Hp感染阳性。采用专门设计的统一调查表,由专人直接询问病人后填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民族、吸烟、饮酒、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饮食及饮食习惯,饮水情况,牲畜接触史,家庭成员有胃病史及病程所限等因素。
统计分析方法 ①单因素分析 X2检验,X2M—H趋势性检验,圆形分布法。②多元分析方法将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的因素作为多元分析的变量,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整个计算过程由长城—286B型微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Hp感染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599例病人中,年龄16岁~77岁,平均年龄42.5岁。胃炎481例,胃溃疡118例。Hp阳性323例,阳性率为53.9%,其中男性阳性率为56.8%,女性阳性率50.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5,P>0.05)。
2.2 Hp感染的季节分布
本研究用圆形分布法对Hp感染的季节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最高X=204.5°,S=88.87°,P<0.01)。
2.3 单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的22个因素中与Hp感染有联系的因素11个(见表1)。其中前5个因素经X2M—H=3.86~6.23,均P<0.05)。
2.4 逐步回归分析
将上述与Hp感染有联系的11个因素先进行数量化处理(表2),然后,将此11个因素作为逐步回归分析的变量。当引进与剔出变量的F值均等于3.84时,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3个,即蒙古族(X10)、家庭成员有胃病史(X9)及接触牲畜(X11)。见表3。
表1Hp感染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Xi | 因素 | X2 |
X1 | 年龄 | 4.48a |
X2 | 经济收入 | 3.91a |
X3 | 吸烟 | 3.86a |
X4 | 饮酒 | 4.60a |
X5 | 病程年限 | 6.23a |
X6 | 饮生水 | 5.04a |
X7 | 喜辣食 | 6.83a |
X8 | 吃生菜 | 10.05b |
X9 | 家庭成员胃病史 | 6.45a |
X10 | 民族 | 4.20a |
X11 | 接触牲畜 | 6.99b |
ap<0.05,bp<0.01
*X2M—N趋势检验
表2 Hp感染因素的性质及数量化
Xi | 因素 | 性质 | 数量化 |
X1 | 年龄 | 定量 | 岁 |
X2 | 经济收入 | 定量 | 元/(月·人) |
X3 | 吸烟 | 定量 | 支/d |
X4 | 饮酒 | 定量 | g/d |
X5 | 病程年限 | 定量 | a |
X6 | 饮生水 | 定性 | 是=1,否=0 |
X7 | 喜辣食 | 定性 | 是=1,否=0 |
X8 | 吃生菜 | 定性 | 是=1,否=0 |
X9 | 家庭成员胃病史 | 定性 | 是=1,否=0 |
X10 | 民族 | 定性 | 蒙古族=1,否=0 |
X11 | 接触牲畜 | 定性 | 是=1,否=0 |
回归方程为:Y=0.43131+0.03018X10+0.02877X9+0.04924X11
表3 Hp感染因素最终选入逐步回归模型的因素及各参数估计值
Xi | 回归系数 | 标准回归系数 | 偏相关系数 | 回系标准误差 | 标回系标准误差 | F值 |
X10 | 0.03018 | 0.24278 | 0.24681 | 0.00487 | 0.03718 | 38.38690 |
X9 | 0.02877 | 0.21687 | 0.22177 | 0.00519 | 0.03909 | 30.77769 |
X11 | 0.04924 | 0.09929 | 0.10656 | 0.01884 | 0.03798 | 6.83416 |
常数 | 0.43131 | 0.18404 |
P<0.01,R=0.3821F=33.9168
3 讨论
从所周知,慢性胃炎,胃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与胃癌的关系正在探索之中[3]。但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至今不明。本研究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本地区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病人Hp感染的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蒙古簇,家庭成员有胃病史和接触牲畜可能是本地区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病人Hp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哲盟位于内蒙古东部,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居住最多(本地区蒙古族人口约116万,约占全国的1/4)的地区。蒙古族和接触牲畜,可能是引起本地区Hp感染的重要因素。与本文研究结果相符。Varia等调查了一个屠宰场工作人员的血清Hp抗体,发现直接处理新鲜肉类的工人其血清Hp抗体滴度较办公室作人员明显升高,并认为Hp感染是从动物传播给人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本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表明家庭成员有胃病史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提示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文献报道,对Hp阳性儿童的家庭成员进行调查,Hp感染率达78.6%,一个家庭中的8名成员都感染了Hp,经DNA分析证实所分离出的Hp菌株属同一亚种。另据报道,Hp感染的儿童其父母和同胞的Hp抗体阳性率分别显著于未感染Hp儿童的父母和同胞(P<0.01)。这进一步支持Hp感染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传播方式的论点。
胃炎及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因素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及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关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但迄今为止,有关Hp感染的流行因素尚未清楚,国人对此方面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探讨Hp感染的流行因素,以便为今后Hp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对哲盟地区Hp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对其流行因素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0—04~1991—03在内蒙古蒙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患者,随机抽取599例,其中男333例,女266例。
1.2 方法
为涂片染色镜检和快速尿素酶试验(Hp阳性诊断标准为直接尿速酶试验和/或涂片镜检阳性者)。采用专门设计的统一调查表,由专人直接询问患者之后填写,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民族,吸烟,饮酒,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饮食及饮食习惯,饮水,家庭成员有胃病史,接触牲畜及病程年限等22个因素。
统计分析方法 ①单因素分析方法:X2检验,X2M—H趋势性检验,圆形分布法。②多元分析的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其基本思想是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是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方差)的前提下,将原来多个彼此相关的指标转换为新的少数几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数据处理过程在长城—286B型微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Hp感染情况
本次调查的599例患者中,Hp阳性率53.9%(323/599),其中男性阳性率为56.8%,女性阳性率50.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5,P<0.05),年龄分布为16~77岁,平均42.5岁。
2.2 Hp感染的季节分布
本研究用圆形分布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最高(X=2.0.56,S=88.87°,P<0.01)。
2.3 单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的22个因素中与Hp感染有联系的因素11个,即年龄、经济收入、吸烟、饮酒、病程年限、饮生水、喜辣食、吃生菜、家庭成员有胃病史、民族和接触牲畜。其中前5个因素经X2M—H趋势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与Hp感染阳性率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X2M—H=3.86~6.23,均P<0.05),见表1。
表1 Hp感染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Xi | 因素 | X2 |
X1 | 年龄 | 4.48a |
X2 | 经济收入 | 3.91a |
X3 | 吸烟 | 3.86a |
X4 | 饮酒 | 4.60a |
X5 | 病程年限 | 6.23a |
X6 | 饮生水 | 5.04a |
X7 | 喜辣食 | 6.83b |
X8 | 吃生菜 | 10.05b |
X9 | 家庭成员胃病史 | 6.45a |
X10 | 民族 | 4.20a |
X11 | 接触牲畜 | 6.99b |
ap<0.05,bp<0.01
X2M—N趋势检验
表2 Hp感染因素的性质及数量化
Xi | 因素 | 性质 | 数量化 |
X1 | 年龄 | 定量 | 岁 |
X2 | 经济收入 | 定量 | 元/(月·人) |
X3 | 吸烟 | 定量 | 支/d |
X4 | 饮酒 | 定量 | g/d |
X5 | 病程年限 | 定量 | a |
X6 | 饮生水 | 定性 | 是=1,否=0 |
X7 | 喜辣食 | 定性 | 是=1,否=0 |
X8 | 吃生菜 | 定性 | 是=1,否=0 |
X9 | 家庭成员胃病史 | 定性 | 是=1,否=0 |
X10 | 民族 | 定性 | 蒙古族=1,否=0 |
X11 | 接触牲畜 | 定性 | 是=1,否=0 |
2.4 主成分分析结果
将上述与Hp感染有联系的11个因素先进行数量化处理,见表2,而后,将此11个因素作为主成分分析的指标,对本研究的Hp的感染阳性者323例进行主成分分析,其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4可见第Ⅰ主成分表示原11个因素总信息的24.1%,第Ⅱ主成分表示总信息的18.1%……。现取前7个主成分已表示总信息的85.97%。由表4可知,第Ⅰ主成分中起较大作用的因素是常饮生水(X6)和喜吃辣食(X7)。第Ⅱ主成分起较大作用的因素是喜吃辣食(X7)和蒙古族(X10)。第Ⅲ主成分起较大作用的因素是年龄(X1)和家庭成员有胃病史(X9)。第Ⅳ~Ⅶ主成分中起较大作用的因素分别是吸烟(X3),家庭成员有胃病史(X9)、饮酒(X4)、接触牲畜(X11)及吃生菜(X8)。
3 讨论
自1983年Marshall从人胃粘膜标本中成功地分离出Hp以来,大量研究表明该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并趋于支持Hp具有致病性。一般而言,慢性胃炎Hp检出率为50%~70%,胃溃疡为60%~80%。本研究结果阳性率为53.9%,与国内文献报道相近。
本研究采用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Hp感染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中可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据文献报道,年龄、吸烟、经济收入与Hp感染有关,本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同时发现此3种因素与Hp感染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饮酒和病程年限与Hp感染也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
文献报道,对Hp阳性儿童的家庭成员进行调查,Hp感染率达78.6%,一个家庭中的8名成员都感染了Hp,经DNA分析证实所分离出的Hp菌株属同一亚种。本研究发现,Hp感染与家庭成员有胃病史有关,这进一步表明Hp感染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传播可能的论点。
有关Hp感染季节分布特征的研究报道尚未见到,此次研究结果发现,本地区Hp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同时显示,常饮生水、吃生菜和喜吃辣食似乎是引起Hp感染的主要因素。这可能是与该季节饮生水和吃生菜的不良卫生习惯所致,再有喜吃辣食可刺激胃粘膜,降低其抵抗力,易导致Hp侵入。
哲盟位于内蒙古东部,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是全国蒙古族人居住最多(本地区蒙古族人口116万,约占全国的1/4)的地区。本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和接触牲畜可能是引起Hp感染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由于本地区蒙古族的家庭中饲养牲畜较多,主要与密切接触牲畜这一因素有关。Varia等调查了一屠宰场工作人员的血清Hp抗体,发现直接处理新鲜肉类的工人其血清Hp抗体滴度较办公室工作人员明显升高,并认为可能是动物传播给人。
表3 各主成分在各标准化指标上的4系数
Xi | 1 | 2 | 3 | 4 | 5 | 6 | 7 |
X(1): | —0.29892 | 0.21246 | 0.38125 | —0.30480 | —0.08452 | —0.27417 | —0.11313 |
X(2): | —0.40060 | 0.28362 | 0.28570 | —0.40774 | —0.14707 | 0.02697 | 0.20760 |
X(3): | —0.29861 | 0.03968 | —0.33724 | 0.41356 | —0.14293 | 0.48702 | 0.21364 |
X(4): | —0.09179 | —0.30952 | —0.51215 | —0.25133 | 0.20388 | 0.02895 | —0.18691 |
X(5): | 0.15650 | —0.53249 | 0.15048 | —0.17943 | 0.10528 | —0.18274 | —0.00302 |
X(6): | 0.46867 | —0.01064 | 0.24578 | 0.24382 | —0.10741 | 0.03530 | 0.02752 |
X(7): | 0.40031 | 0.35486 | —0.08826 | 0.03974 | —0.1337 | 0.70497 | —0.15039 |
X(8): | 0.32159 | 0.19377 | —0.18603 | —0.41228 | 0.4782 | —0.02912 | 0.78332 |
X(9): | 0.16898 | 0.35529 | 0.37494 | 0.34996 | —0.12949 | 0.06975 | 0.20737 |
X(10): | 0.34019 | —0.34114 | —0.09740 | —0.08425 | —0.19363 | 0.10008 | —0.41397 |
X(11): | 0.02014 | —0.19901 | 0.24244 | —0.52028 | —0.18527 | 0.74354 | —0.10806 |
特征值: | 2.89039 | 2.17002 | 1.82664 | 1.16474 | 0.91884 | 0.79287 | 0.55311 |
供献率: | 0.24087 | 0.18084 | 0.15222 | 0.09706 | 0.07657 | 0.06607 | 0.04609 |
累计供献率: | 0.24087 | 0.42170 | 0.57392 | 0.67098 | 0.74755 | 0.81363 | 0.85972 |
本研究又应用多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Hp感染的流行因素作了进一步分析,其结果也进一步提示,常饮生水,喜吃辣食,蒙古族,年年,家庭成员有胃病史,吸烟,饮酒,接触牲畜及吃生菜9个因素可能是Hp感染流行的重要因素。
城市及农村幽门螺杆菌血清流行病学对比研究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与胃癌的关系不少学者正在探索之中。在我国,大部分资料报道了经内镜检查者的Hp感染情况,而对人群的Hp感染了解甚少。至于Hp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问题至今仍不清楚。本文应用已建立的检测Hp抗体IgG的ELISA方法,用酶免疫试剂盒(ELISAKit)对上海市区及郊区农村的人群进行Hp抗体检测,探查Hp感染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0年1~6月,对上海市区“健康”体检者896人作了血清H抗体检测,其中男性558人,女性338人。年龄7~81岁,平均59.2岁。另外对嘉定县望新乡“健康”体检者1040人作血清Hp抗体检测,其中男性627人,女性413人。年龄为7~85岁,平均58.1岁。
1.2 方法
对每一调查者详细询问职业、吸烟、饮食情况、烹调习惯、家中饲养动物及有无消化系症状(如腹胀、上腹痛、反酸、嗳气、恶心、食欲不振)等。随后抽血2ml,分离血清后,置—20°C贮存,待测抗Hp抗体。检测血清Hp抗体IgG的ELISA法:采用同一批试剂盒,由专人负责进行测定。按常规操作用酶标分光光度计(490nm处)读取A值。每块板均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用待检血清A值与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用待检值A值与阴性对照A值的比值来表示,该比值>1.70为阳性。而≤1.70为阴性。
2 结果
2.1 嘉定望新乡和上海市区人群Hp感染率
嘉定县望新乡7岁~9岁年龄组Hp感染率就已很高(56.4%),以后随着年龄的上升,感染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50岁以后感染达高峰(68.6%),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70岁以后感染率明显下降(42.1%),且与上述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海市7~9岁年龄组Hp阳性率仅为27.4%,明显低于各年龄组(P<0.05)。10岁以后(P<0.05)感染率上升,至50岁以后达50.0%。70岁以后感染率又明显下降(P<0.05)。对嘉定县望新乡与上海市人群(P<0.05)感染率的比较可以看出:除70岁以上年龄组外,前者各年龄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后者,尤以7~9岁组为甚(表1)。
表1 嘉定县望新乡和上海市区人群Hp感染率比较
年龄(岁) | 嘉定县望新乡 | 上海市区 | ||
总数 | 阳性数(%) | 总数 | 阳性数(%) | |
7~9 | 94 | 53(56.4) | 84 | 23(27.4) |
10~19 | 124 | 71(57.3) | 110 | 47(42.7) |
20~29 | 147 | 86(58.5) | 116 | 48(41.4) |
30~39 | 182 | 117(64.3) | 132 | 61(46.2) |
40~49 | 168 | 110(65.5) | 146 | 69(47.3) |
50~59 | 121 | 83(68.6) | 104 | 52(50.0) |
60~69 | 116 | 77(66.4) | 112 | 53(47.3) |
70~ | 88 | 37(42.1) | 92 | 30(32.6) |
合计 | 1040 | 634(61.6) | 896 | 363(40.5) |
表2 Hp感染与症状的关系
分组 | 临床表现 | Hp抗体 | |
阳性 | 总数(%) | ||
农村 | 有症状 | 358 | 403(88.8) |
(1010人) | 无症状 | 276 | 637(43.3) |
城市 | 有症状 | 231 | 441(52.4) |
(896人) | 无症状 | 132 | 455(29.0) |
合计 | 有症状 | 589 | 844(69.8) |
(1936人) | 无症状 | 408 | 1092(37.4) |
P<0.01,各组有、无症状比较
2.2 Hp感染与症状的关系
由表2可见,无论城市或农村,有症状者的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症状者,说明症状与Hp感染密切相关。另外,Hp感染与性别、职业、是否吸焑、食肉食情况、烹调习惯、家中饲养动物情况、是否饮生水等无关(表2)。
3 讨论
本研究用酶免疫检测试剂盒来检测抗Hp抗体IgG,以了解人群的Hp抗体的检出率。我们在建立该ELISA方法时,与胃粘膜培养、涂片都进行了比较,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7%,阳性预测值96%。该试剂盒的重复性及稳定性均很好,每次试验都有质量控制标准,且Hp抗体的存在可以反映以往及现在Hp感染。因此,在Hp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用该方法及试剂盒来诊断Hp感染是可靠的。
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至今对Hp的传染源、传播方式等还不清楚。一些研究指出:Hp感染与社会经济情况及卫生状况有关。印度的下层社会人群的Hp感染率为79%,20岁时感染率已达80%。对秘鲁的1120例有胃肠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调查Hp感染情况,发现上流社会的妇女Hp感染率明显低于上流社会男子及中下流社会者。在泰国曼谷一家弧儿院中调查发现:76%的1~4岁儿童都感染了Hp。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20岁以前Hp感染率很低,以后随年龄逐步上升,但平均感染率仅为30%左右。我们对城市、农村的Hp抗体普查结果发现:农村人群的Hp感染率(61.6%)明显高于城市(40.5%)。从年龄组来看,除70岁以上组外,农村各年龄组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城市(P<0.05或P<0.01),尤以7~9岁组更为明显,分别为56.4%和27.4%。其原因可能与两地区的生活和卫生状况有关。提示Hp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另一理由是Hp抗体获得率与甲型肝炎抗体的增长相平行,而甲型肝炎是一种典型的粪-口传染病。
以前曾做过上海市小批量人群的Hp抗体检测,由于样本量小所产生的偏差所致,Hp感染率较本文资料为高。另外,无论上海市、望新乡,70岁以上年龄组中,Hp感染率均较70岁以前为低(P<0.05),且两组的Hp检出率无差别(P>0.05),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减退有关。本研究还发现Hp感染与胃肠道症状相关,这与文献报道相符。
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也日益受到胃肠病学家们的关注。日本、苏格兰等胃癌发病率高的国家,Hp感染率亦高,而美国、新西兰等胃癌发病率低的,其Hp感染率亦低。嘉定县望新乡胃癌死亡率(53.84/10万)高于上海市区胃癌死亡率(43.37/10万)。而本研究发现前者的Hp感染率高于后者,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4.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聚集现象有研究
广东农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也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关Hp传染源和传播算什么尚不清楚,在家庭内密切的生活接触是否传播结论不完全相同。我们建立了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Hp抗体IgG的方法,对广东两地区三个自然村123个家庭545名成员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2—12~1993—02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县良口镇塘料村、广东省清远市横荷镇打古乡榕树村、清远市石湾镇红连村为调点,以家庭为单位,调查了123个家庭545名家庭成员(同住一起)。1岁以下儿童因可能携带母体抗体而剔除。
1.2 方法
使用统一设计调查表,应用问卷方式,由专人填写。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饮食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疾病家族史,经济情况、居住情况及精神心理状态等。填表后,每人抽取肘静脉血2ml,分离血清于-20°C保存待测。对545例受检者血清标本进行编码,至所有检测结果出来后破码。所有标本均用一人负责检测。血清抗HpIgG抗体测定: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pIgG抗体。用Hp的纯培养物制备超声粉碎抗原,采用棋盘滴定法测定ELISA中各反应物浓度,用20μg/ml的抗原包被40孔聚苯乙烯反应板,待检测血清稀释为1:200,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G稀释为1:1000,底物为邻苯二胺,用硫酸终止反应后,在490nm处读取吸光度值(A)。每个待检血清均作复孔,每块均设阳性、阴性对照,以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为质控标准,若比偏差>5%,则弃去此板.结果用被检血清A值与阴性对照A之比表示,该比值≥2.0为阳性,<2.0为阴性。该方法对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86.9%。
统计学处理 Hp感染率用百分率表示,各组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自然人群抗HpIgG情况
抗体阳性268例,Hp感染率为49.17%,平均抗体水平0.53±0.15(X±SD)。243例男性受检者中,抗体阳性117例,Hp感染率为48.15%,平均抗体水平0.51±0.15,302例女性受检者中,抗体阳性151例,Hp感染率为50.00%,平均抗体水平0.54±0.16。受检男性与女性比较,Hp感染率及平均抗体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自然村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情况.居住情况及精神心理状态等因素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塘料村。榕树村和红莲村的家庭成员Hp(P>0.05)感染率分别为46.25%、52.73%和50.13%,三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Hp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5岁组,Hp感染率已达23.44%。5岁以上人群,Hp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每年增加约1%,50岁以上人群Hp感染率高达83.65%(表1)
表1 广东农村545例Hp感染的年龄分布
年龄 | 检查例数 | 阳性例数 | 阳性率(%) | 抗体水平(x±s) |
1~ | 64 | 15 | 23.44 | 0.46±0.13 |
5~ | 104 | 31 | 29.81 | 0.47±0.14 |
10~ | 108 | 43 | 39.81 | 0.50±0.16 |
20~ | 57 | 27 | 47.37 | 0.52±0.16 |
30~ | 61 | 34 | 55.74 | 0.54±0.15 |
40~ | 47 | 31 | 65.96 | 0.61±0.13 |
50~ | 104 | 87 | 83.65 | 0.72±0.16 |
合计 | 545 | 268 | 49.17 | 0.53±0.15 |
2.3 父母Hp感染情况及其家庭成员的关系
父母抗Hp-IgG抗体水平为索引,对105户(父母均检查)家庭成员与父母Hp感染情况分析,结果45户父母抗体阳性的家庭成员(不包括父母在内)115例,Hp感染率70.43%(70/115),平均抗体水平0.71±0.15,35户父母抗体均阴性的家庭成员107例,Hp感染率为24.30%(26/107),平均抗体水平0.32±0.12,29户父母一方抗体阳性的家庭成员77例,Hp感染率为45.45%(35/77),平均抗体水平0.53±0.14。三组间比较,父母抗体均阳性的家庭成员,Hp感染和平均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父母抗体均阴性的家庭成员(P<0.05),也高于父母一方阳性的家庭成员(P<0.01),父母一方阳性的家庭成员显著高于父母均阴性的家庭成员(表2,P<0.01)。
表2 广东农村父母Hp感染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关系 | 户数 | 例数 | 阳性例数 | 阳性率(%) | 抗体水平(X±SD) |
父母均阳性 | 41 | 115 | 70 | 70.43△* | 0.71±0.15ab |
父母均阴性 | 35 | 107 | 26 | 24.30△* | 0.32±0.12ab |
父母一方阳性 | 29 | 77 | 35 | 45.45* | 0.53±0.14b |
aP<0.05,bP<0.01
3 讨论
本研究是国内外首次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HpIgG抗体水平的方法,对农村家庭作整体Hp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了Hp感染在农村家庭普遍存在,Hp感染率为49.17%。Hp感染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岁以下儿童Hp感染率较高(23.44%),显著高于工业化国家的儿童,5岁以上人群Hp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每年增加约1%,与文献报道一致。本文三个自然村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居住情况与精神心理状态等因素基本相同,Hp感染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了Hp感染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证实,Hp感染在家庭中有聚集现象,Raums等调查了一个8名成员都感染了Hp的家庭,经DNA分析证实所分离出的Hp菌株属同一亚型。Miichchell等用ELISA法检测了4个Hp阳性患儿的14名家庭成员及166例对照的抗体,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为64%,对照组13%,认为胃内携带大量Hp者经密切接触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粪一口传播。本文以父母Hp感染情况为索引,分析105个家庭的父母Hp感染情况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结果父母抗体阳性的家庭成员,Hp感染率及平均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父母抗体均阴性的家庭成员,提示了Hp感染在家庭中有聚集现象。说明Hp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存在着人—人传播或同时暴露同一个传染源的可能性。
农村青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庭调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属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一些最新的资料提示,该菌感染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发展中国家胃癌的发生率很高,儿童Hp感染也很普遍,1992—12~1993—02我们对农村青年Hp感染情况进行家庭调查,旨在探讨其在家庭接触中Hp感染的频度、儿童年龄组Hp感染率以及Hp的传播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分取福建省长乐县、安徽省怀远县、广东省从化市的自然村各1个,共计调查了88个家庭20岁以下人群241人,1岁以下儿童因可能携带母体抗体而被剔除。
1.2 方法
血清学检测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所有血清标本均在南方医院消化中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检测。每个标本的结果以待测血清OD值(P)与阴性对照OD值(N)的比值(P/N)表示,P/N<2.0为阴性,P/N≥2.0为阳性。本法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86.8%,阳性预测值90.7%,阴性预测值91.7%。全部数据在AST486微机上采用SAS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①20岁以下人群Hp感染率及平均抗HpIgG抗体水平均以胃癌高发区的长乐为高(55.8%,2.11±0.60)、胃癌中发区的怀远为中(47.1%.1.98±0.41)、胃癌低发区的从化为低(29.4%,1.71±0.48),且高与低发区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3个地区Hp感染率均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各年龄组均以福建长乐Hp感染率高,且5岁以下组已达50.0%,说明胃癌高发区Hp感染的年龄亦早(见表1)。③父母Hp均为阳性者其子女Hp阳性率及平均抗体水平(56.9%,2.10±0.57)均显著高于父母均为阴性的子女(23.6%,1.78±0.52),P<0.01;但与父母一方为阳性的子女(47.7%,1.98±0.58)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5岁以下儿童41例,母乳喂养30例,Hp阳性率为30.0%;人工喂养11例,阳性率为45.5%。自幼父母口嚼食物喂养史的22例中9例Hp阳性,占40.9%,无口嚼食物喂养史19例中5例阳性,占26.3%。其中有口嚼喂养史9例阳性中8例为母亲阳性者,仅1例母亲为阴性。
表1 从化、怀远、长乐三地各年龄组Hp感染情况
地区 | 1~ | 5~ | 10~ | 20~ | 30~ | 40~ | 50~ | 合计 | |
从化 | 检查人数 | 13 | 43 | 32 | 27 | 30 | 23 | 29 | 197 |
阳性率(%) | 15.4 | 30.2 | 37.5 | 33.3 | 43.5 | 343.5 | 41.4 | 34.5 | |
怀远 | 检查人数 | 14 | 17 | 23 | 66 | 34 | 28 | 31 | 213 |
阳性率(%) | 35.7 | 41.2 | 43.5 | 63.5 | 64.7 | 53.6 | 58.7 | 55.9 | |
长乐 | 检查人数 | 14 | 42 | 32 | 44 | 40 | 19 | 38 | 229 |
阳阳率(%) | 50.0 | 54.8 | 53.1 | 72.7 | 67.54 | 47.4 | 55.3 | 59.4 |
3讨论
本组结果显示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胃癌高发区Hp阳性率和平均抗体水平均高,且感染的年龄早,5岁以下组已达50.0%。胃癌中、低发区Hp阳性率也处于相应中、低水平,Hp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平行关系。同时发现父母均为阳性或父母一方为阳性的子女Hp感染率及平均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父母均为阴性的子女,其中尤以父母均阳性的子女Hp感染率高且程度重,说明Hp可通过密切接触而人—人传播。我们调查了5岁以下儿童的喂养史,发现自幼有父母口嚼喟养的儿童,其母为Hp阳性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母为阴性者,幼儿期感染与Hp阳性母亲的不良喂养习惯有密切关系。有人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斑点杂交技术从牙垢、唾液及粪便中检出Hp,结合本组资料说明Hp可能是人—人、口—口、粪—口传播。初次感染Hp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发生率也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聚集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可能也是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关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在家庭内密切的生活接触是否传播,结论不完全相同。我们以家庭为单位,调查Hp的感染情况,探讨密切的生活接触传播Hp的可能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因上消化道症状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2个月内未服任何抗生素和铋剂,无手术史。内镜检查作出诊断,在胃窦部和体部取粘膜标本各2块,送病理检查,其标准参照悉尼胃炎分类法。在胃窦部取标本1块作尿素酶试验。根据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色和尿素酶试验的结果确定有无Hp感染。随机选择12例Hp阳性教员和8例阴性者作为标引患者(index patient)。用ELISA检测血清抗HpIgG抗体。以这些标引患者为线索,对其所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吃住在一起)进行调查,询问有无胃病症状,与标引线索,对其所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吃住在一起)进行调查,询问有无胃病症状,与标引患者的关系。每人抽血2ml,分离血清于—20°C保存。共20个家庭103名成员。其中Hp阳性标引患者家庭12个,Hp阴性标引患者家庭8个。
1.2 方法
血清抗HpIgG抗体测定 用Hp的纯培养制备超声粉碎物抗原,采用棋盘滴定法测定ELISA中各反应物浓度。用20μg/ml的抗原包被40孔聚苯乙烯反应板。待检血清稀释为1:200,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G稀释为1:10000。底物为邻苯二胺,用硫酸终止反应后,在490nm处读取吸光度值(A)。每个待检血清均作复孔,每块板均设阳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以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之比作为质控标准,若此偏差>5%,则弃去此板。结果用被检血清A值与阴性对照A值之比表示,该比值≥ 2.0为阳性,<2.0为阴性。该方法对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86.9%。
对103例受检者的血清标本进行编码,直到所有检测结果出来后才破码。
2 结果
标引患者的一般情况列于表1。8例Hp阴性标引患者中(男3例),内镜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1例,轻度红斑渗出胃炎6例;12例Hp阳性标引患者中(男8例),内镜诊断为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复合溃疡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1例,红斑渗出性胃炎5例;两组组织学诊断均为慢性胃窦炎,其中8例有活动性。
表1 标引患者20例的一般情况
Hp | 例数 | 平均年龄(岁) | 抗Hp抗体水平(A) |
阳性 | 12 | 43 | 0.91±0.49b |
阴性 | 8 | 40 | 0.29±0.04b |
bp<0.01
103例受检者中抗HpIgG抗体阳性50例(48.54%)。52例男性中抗体阳性27例(51.92%),51例女性中抗体阳性23例(45.09%)。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Hp感染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列于表2。Hp阳性标引患者家庭成员有64例,其中检出抗HpIgG抗体阳性者44例,阳性毫无疑问为68.75%,平均抗体水平为0.64±0.38(x±s);Hp阴性标引患者家庭成员有39例,其中6例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5.38%平均抗体水平为0.34±0.12,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如果将标引患者剔除,Hp阳性者家庭成员的抗体阳性率和平均抗体水平仍显著高于Hp阴性者家庭成员(61.53%对19.35%,0.59±0.35对 0.35±0.13,P<0.01)。
表2 Hp感染的年龄分布
年龄组(岁) | 检测例数 | 阳性例数 | 阳性率(%) |
<10 | 18 | 5 | 27.78 |
10~ | 15 | 4 | 26.67 |
20~ | 25 | 12 | 48.00 |
30~ | 16 | 13 | 81.25 |
40~ | 10 | 4 | 40.00 |
50~ | 11 | 5 | 45.45 |
≥60 | 8 | 7 | 87.5 |
合计 | 103 | 50 | 48.54 |
Hp阳性标引患者家庭24例夫妻中有22例(91.7%)是抗体阳性,抗体水平为0.75±0.41。Hp阴性标引患者家庭16例夫妻中仅有2例(12.5%)为抗体阳性,抗体水平为0.35±0.1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父母抗体均为阳性的子女的抗体阳性率为63.6%(14/22),平均抗体水平为0.52±0.19;父母抗体均为阴性的子女的抗体阳性率为22.2%(4/18),平均抗体水平为0.35±0.1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本调查对象都来自农村,Hp感染率为49%,说明人群中Hp感染非常普遍。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感染Hp的年龄较早,在10岁以下小儿感染率已超过20%,显著高于工业化国家儿童的Hp感染率。从全球来看,Hp的感染率在不同人群、不同人种、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异。在发展中国家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可能与社会经济状况、卫生习惯和医疗水平有关。社会经济状况低的人群感染率高,在卫生条件差的弧儿院的儿童和收容所的低能弱智儿童感染率高,这些资料提示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还有人证明Hp抗体的阳性率与甲型肝炎抗体的增长平行,进一步支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关于家庭成员间的密切接触是否造成Hp传播的问题,Jone等调查了40例Hp阳性慢性胃病患者的家庭成员,提出Hp感染在家庭内传播的可能性不大。Drumm等对93例有或无Hp感染儿童的家庭成员进行抗HpIgG抗体的调查,结果表明Hp感染在家庭内聚集性。我们通过对20个家庭的调查,证实Hp感染在家庭内有聚集现象,Hp阳性标引患者家庭成员无论是抗HpIgG抗体阳性率还是平均抗体水平显著高于Hp阴性标引患者家庭成员,提示通过密切的生活接触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性,或家庭成员共同暴露于同一个传染源。本文结果还显示夫妻的抗体阳性率在Hp阳性标引患者家庭显著高于Hp阴性标引患者家庭,说明在获得感染过程中,生活环境比遗传因素更重要。
4.3不同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胃炎及上消化道溃疡密切相关,已为世人所公认。成人感染率,无症状者可达50%左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儿亦有不同程度感染。1993年6月~1994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协作,对北京市小儿各年龄组的自然人群感染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共394人,男201人,女193人。4岁~11岁各年龄组儿童来自一个托儿所及某小学学生,按班普查;1岁~3岁幼儿及12岁以上系在我科门诊体检的正常儿及因各种急性病而住院的恢复期小儿。
1.2 方法
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提纯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原,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应的IgG抗体。以酶标分析仪于波长492nm处测OD值,样品与阴性对照平均值之OD比值大于2者判定为阳性。经有关单位数千例病人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95%,临床符合率达90%以上。
表1 394名小儿抗—HpU检测结果
年龄(岁) | 例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1~ | 10 | 4 | 40.0 |
2~ | 10 | 3 | 30.0 |
3~ | 16 | 3 | 18.8 |
4~ | 33 | 1 | 3.0 |
5~ | 30 | 2 | 6.6 |
6~ | 37 | 2 | 5.4 |
7~ | 51 | 12 | 23.5 |
8~ | 51 | 7 | 13.7 |
9~ | 66 | 10 | 15.2 |
10~ | 37 | 3 | 8.1 |
11~ | 33 | 9 | 27.2 |
12 | 20 | 6 | 30.0 |
合计 | 394 | 62 | 15.7 |
2 结果
小儿各年龄组自然人群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抗—HpU)阳性率见表1。结果显示:1岁~3岁小儿阳性率较高。此后,除7岁组较高,10岁组较低外,其总趋势为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
我们共普查394人,其中男203人,29人阳性,阳性率14.2%;女191人,33人例阳性,阳性率17.3%。经百分率X2检验,P>0.05,二者差异无显著性,与在成人组中的观察资料一致。本组自然人群中,经询问本人及家长,4岁~11岁者338例中,反复发生腹痛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与无症状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2)
表2 小儿腹痛338例与Hp感染
例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X2 | P | |
无 | 281 | 32 | 11.4 | ||
腹痛 | 57 | 14 | 24.6 | 2.1926 | <0.05 |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见于世界各地及各年龄组人群,是上消化道疾患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确诊需经胃镜活检组织学培养,这对于成人而言,无疑是科学的、相对易行的方法;但对小儿来说,,痛苦较大,孩子及家长均难以接受。因此,进行血清学检测在儿科领域势在必行。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是一个简单、易行,比较可靠的方法。国内外普遍认为,血清学检测在流行病学调查及是否需要胃镜检查进行初筛是极为有利的。许多作者认为,成人的Hp感染率及消化道疾病之所以较高,是与小儿时期即已发生的Hp感染密切相关,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换言之,各地感染率高低差异的关键在儿童期小儿Hp感染直接影响到成年期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对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普查与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Blecker对466名2岁~13岁无症状小儿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感染率为1%~22%。该作者指出,小儿Hp感染并非逐龄连续性增高,但其总体趋势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而且8岁~13岁者较学龄前小儿明显为高,这与我们的结果相似。为了清楚地了解我国小儿Hp感染的状况,我们在北京市首次按年龄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岁~12岁总阳性率为15.7%,4岁以上无症状者的阳性率为11.%,较发达国家略高。而1岁~3岁小儿感染率较高,推测其可能与家庭内密切接触及某些生活方式有关。至于7岁组有较高感染率,原因尚难推测。许多资料表明,人与人之间及家庭内的交叉传播是Hp感染逐龄增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资料同样证实,Hp感染有随年龄而增加的总趋势,及至12岁~13岁时,其感染率已达30%,不容忽视。我们的调查也表明,男女两Hp感染方面没有明显差别(P>0.05)。
Hp感染既可引发疾病,又可为无症状带菌者,那么,对于Hp感染者空间应采取什么对策呢?有资料表明,Hp阳性的小儿中,70.4%有胃窦炎。也有人指出,约10%的小儿可反复发作腹痛,伴有Hp感染的胃窦炎是其病因之一。在我们所普查的4岁~11岁儿童中,经常发生腹痛者57例(14.5),其中抗-HpU阳性者14例,占24.6%,远较无症状者的阳性率为高,二者差异有显著性。因此,对出现临床症状的Hp感染者,应积极给予治疗。
青老年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病情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在Hp阳性情况下,青、老年人发病情况,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1992~1995年因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来我院做胃镜检查、并经检测Hp阳性的患者600例,将小于30岁(15岁~30岁)100例者做为青年组,大于60岁(60岁~81岁)者80人做为老年组。
1.2 方法
胃镜检查前控制吸烟、饮酒、禁服止酸剂,H2受体拮抗剂,抗生素及阿斯匹林类药物,使用日本产OlympasXQ20胃镜,所有病人均在胃窦部取胃粘膜一块,立即将组织放入尿素酶试剂溶液中(使用福建三强生化有限公司研制的快速尿素酶试验(HpUT,药盒),5min后观察结果,如溶液呈樱桃红色为Hp阳性。
2 结果
表1 青老年组Hp阳性患者胃镜病理检查结果
分组 | 慢性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 | 胃癌 | 胃癌伴慢性胃炎 | 其它 | 合计 |
青年组 | 83 | 2 | 25 | 2 | 7 | 119 | |
老年组 | 51 | 2 | 6 | 11 | 12 | 82 |
在600名(表1)阳性病人中,青年组占19.83%(119/600),老年组占13.67%(82/600))P<0.05。其中,慢性胃炎青年组中占92.44%(110/119),在老年组占82.93%(68/82)(P<0.05);消化性溃疡在青年组有22.69%(27/119),在老年组有9.76%(8/82)(P<0.05);胃癌在青年组占1.68%(2/119),在老年组占13.41%(11/82)(P<0.01)。
3 讨论
Hp感染率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人种有很大差异,烟台地区位于胶东半岛,有牟平等胃癌高发县区。在600名Hp阳性患者中,小于30岁的青年组较大于60岁的老年组Hp阳性者多(P<0.05),老年组平均年龄72.9岁,这与潘志军等人提出的“70岁以上年龄Hp感染较70岁以前为低”的观点相符。另外,Hp阳性病人中慢性胃炎、消化性冲疡、胃癌发病率较一般人群增高,提示Hp感染与以上疾病的发病有明显相关性。
从表中亦看出,青年组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较老年组高,而老年组胃癌的发病率较青年组明显增高。危北海、卞飞松等人在研究中发现:Hp与中医辩证有密切的关系,邪盛者Hp阳性率增高,正虚者偏低。而按中医辩证老年人病程久、体质弱、多虚证。青年人病程短,体质强,多实证。另外,Horan等在研究中亦提出“老年人Hp感染率下降,可能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减退有关”的观点。虚证病人胃泌素产生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产生细胞(D细胞),均较实证患者明显减少,G/D比值明显增高,故相应激素含量都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虚证越重、肠化越严重,癌变趋势越大。这与本组老年人胃癌发病率明显升高相符。此外,单纯性胃癌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13名胃癌患者全伴有慢性胃炎,这提示我们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故临床促使Hp转阴仍应是治疗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并应从青少年做起,通过治疗减少Hp的感染率,达到减少胃癌发病的目的。
青少年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中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有关Hp的报告渐多,认为Hp可能是胃疾患的致病因子,与胃炎、肠炎及溃疡等疾患有关。但对青少年胃炎与Hp关系研究的资料尚少。对二者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人类胃炎与Hp的关系,并对胃炎的发病机理、转归及预防控制提供有益的资料。本文将进行该方面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胃镜活检材料选自甘肃省医科院肿瘤所、肿瘤医院1981~1990年间的174例25岁以下的胃镜活检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近期的上腹疼痛,胃镜检查的目的在于排除胃肠溃疡。
1.2 方法
胃活检粘膜组织学诊断依据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标准。组织均经石蜡包埋,HE染色,部分切片行改良Giemsa染色。有资料显示,HE染色可良好地显示Hp菌,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尿素酶试验和MBUT(microtiter biopsy urease test)等特异性方法不差上下。我们的经验表明,HE染色的效果良好(图略),与改良Giemsa方法(图略)相仿,遂将HE用作Hp的常规病理染色方法。Hp的计数采用半定量方法,即:Hp-,无细菌可见;Hp+,见少量细菌;Hp++,见中等量细菌;Hp+++,见多量、密集的细菌。Hp在油镜下观察。
统计学方法,使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
本组174例中,男118例,女56例,平均年龄21.9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12.7岁(12岁~25岁);女性平均年龄22.3岁(14岁~25岁)。共取粘膜活检206个部位,窦部154块体部52块。174例中,142例为胃疾患患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76例(43.1%),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33.3%),糜烂性胃炎4例(2.3%)胃部溃疡5例(2.9%)。另有32例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粘膜,间质有极少量炎性细胞,粘膜腺体、毛细血管及肌层均正常(表1)
表1 174例胃镜活检组织学诊断
组织学诊断 | 男 | 女 | 合计(%) | |
正常或接近正常 | 18 | 14 | 32(18.4) | |
慢性浅表胃炎 | 活动性 | 23 | 6 | 29(16.7) |
非活动性 | 31 | 15 | 46(26.4) |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活动性 | 10 | 9 | 19(10.9) |
非活动性 | 27 | 12 | 39(22.4) | |
急性胃炎、伴有糜烂 | 4 | - | 4(2.3) | |
其他(溃疡) | 5 | - | 5(2.9) | |
合计 | 118 | 56 | 174 |
在油镜下观察见Hp多位于粘膜表面粘液中或紧贴于上皮及胃小凹内和腺体表面,甚至到上皮之间。在HE染色中,Hp嗜苏木素,形状呈S形,C形或海鸥形。窦部粘膜(n=152)中,20块(13.2%)为正常粘膜,66块(43.4%)为活动性或非活动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57块(37.5%);急性胃炎伴糜烂3块(2%);溃疡6块3.9%。体部粘膜(n=54)中,正常24(44.4%),浅表性胃炎25(46.3%),萎缩性胃炎4(7.4%),急性胃炎1(1.9%)。Hp菌在不同部位计数结果列入表2。统计结果示,窦部Hp阳性率较体部为高(t=2.27,P<0.05)。
表2 胃粘膜Hp密度及频度
Hp | 窦部(n=152) | 体部(n=54) |
Hp- | 80(52.6%) | 38(70.4%) |
Hp+ | 45(29.6%)72 | 12(22.2%)16 |
Hp++ | 17(11.2%) | 4(7.4%) |
Hp+++ | 10(6.6%) | |
152 | 54 |
活动性浅性胃炎Hp阳性率较非活动性者高(活动性19/29,非活动性18/46,t=2.23,P<0.05)。萎缩性胃炎中,活动性与非活动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Hp阳性率与正常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各为2.33,2.16,P<0.05)。浅表性与萎缩性胃炎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表3)。
表3 胃粘膜组织学类型与Hp分布关系
组织学诊断 | N | Hp- | Hp+ | Hp++ | Hp+++ | |
正常及接近正常 | 32 | 24(75%) | 6(18.8%) | 1(3.1%) | 1(3.1%) | |
慢性浅表 | 活动性 | 29 | 10(34.5%) | 9(31.0%) | 7(24.1%) | 3(10.3%) |
非活动性 | 46 | 28(60.9%) | 13(28.3%) | 4(8.7%) | 1(2.2%) | |
慢性萎缩 | 活动性 | 19 | 10(52.6%) | 7(36.8%) | 1(5.3%) | 1(5.3%) |
非活动性 | 39 | 20(51.3%) | 12(30.8%) | 4(10.3%) | 3(7.7%) | |
急性胃炎、伴有糜烂 | 4 | 3 | 1 | - | - | |
其他(溃疡) | 5 | 2 | 2 | - | 1 | |
合计 | 174 | 97 | 50 | 17 | 10 |
3 讨论
不少文献显示,慢性胃炎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5岁以下青少年胃粘膜慢性炎症改变较为常见。本组研究发现76%活检病例(133/174)为慢性胃炎。在组织形态学上,其改变与成人无异,其主诉主要是上腹部疼痛。急性胃炎(2.3%)及溃疡(2.9%)少见.本组患者中,从77例检出Hp(44.3%),其中粘膜正常者8例,占正常粘膜的25%(8/32)。在133全慢性胃炎中,有65例(48.9%)Hp阳性。这些结果提示,慢性胃炎与Hp有密切关系,支持其它学者的结论。
1984年,澳大利亚Hill等首先报告了一组儿童(6岁~15岁)病例,Hp检出率24%(6/25)。随后,一些学者亦做了同样的工作,Hp阳性率为32%(8/25),44.4%(8/18),平均年龄各为10岁和11岁。Niedobitdk等在一组200例25岁以下青少年胃镜活检材料中,检出慢性胃炎83例(31.5%)。按取材部位计,Hp检出率为61.9%,前者较本文(133/174,76.4%)低,后者较本文(88/206,42.7%)高。青少年胃炎一般有上腹部疼痛,胃粘膜有无明显诱因的炎性改变者,Hp可能是主要原因。
胃粘膜的Hp感染,无论在儿童,还是在成人,都是一个慢性的、长期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虽然症状可能消失,但胃炎及Hp菌对抗菌素治疗反应不佳。
无症状青年250例胃粘膜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在自然人群中,Hp感染也相当广泛,成人可达50%~90%,在发达国家的20岁人中尚达10%。国内有关无症状健康人Hp的感染情况报道较少,本文对150名无症状健康青年进行了胃镜、病理和Hp检测对照研究,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共计250名,男性,17-22岁(平均20岁)。因工作关系,近期曾经过两次正规体检,证实为无症状健康青年。所处环境、生活和卫生条件均较好。
1.2 方法
以日本Olympus GIF-XQ10型内镜,按常规进行全面观察,胃炎诊断参照悉尼系统执行。每例均于观察后,于胃窦部,大小弯或炎症部位分别取活检组织3块,1块投入Hp快速诊断试剂瓶中,另两块做组织病理检查。切片常规HE染色,诊断参照悉尼系统执行。Hp检查所用试剂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产,按其说明判断结果。生活习惯调查如经常性吸烟,饮酒及喝生水等,以了解其对慢性胃炎和Hp检出率的影响。
2 结果
在250名无症状健康男性青年中,胃镜肉眼所见胃粘膜属正常表现者仅91人,占36.4%,而表现为各型慢性胃窦炎者为159人,占63.6%。由此可见,胃镜下慢性胃炎可以无胃部症状。在91人胃镜检查正常者的活检标本中,57人组织学正常,尚有34人(37.4%)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符合率公仅62.6%。在胃镜诊断的各型慢性胃窦炎159例中,病理诊断为炎症者仅82例,符合率仅占51.6%。但其中7例糜烂性胃炎,病理诊断均为炎症,且4例为活动性炎症,余77人组织学未见异常(占48.4%)。本组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其原因可能与病变程度、取标本部位有一定关系(表1)
表1 无症状青年胃镜组织学与Hp检测结果
诊断 | 胃镜正常 | 慢性办窦炎 | ||||
N=91(36.4) | 充血渗出型 | 胆汁返流型 | 平坦糜烂型 | |||
组织学 | 正常 | N=83(52.2) | N=69(43.4) | N=7(4.4) | ||
活动 | 57(62.6) | 42(50.6) | 35(50.7) | |||
炎症 | 活动 | 8(9.7) | 6(8.7) | 4(57.1) | ||
非活动 | 34(37.4) | 33(39.8) | 28(40.6) | 3(42.9) | ||
Hp | 阴性 | 76(83.5) | 54(65.1) | 53(76.8) | 1(14.3) | |
阳性 | 15(16.5) | 29(34.9) | 16(23.2) | 6(85.7) |
在胃镜下胃粘膜正常的91例中,Hp阳性15例,占16.5%;而在159例慢性胃窦炎中,Hp阳性51例,占32.1%,两者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7例糜烂型胃炎,Hp阳性6例,占85.7%,明显高于其它型胃炎。在充血渗出型和胆汗返流型中,Hp阳性分别为29例(34.9%)和16例(23.2%),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者无显著差异。与Karttune等的观点一致,若按全组250例计,则Hp阳性66例,占26.4%,高于美国同年龄组10%的1.64倍。
经常吸烟和饮生水者的慢性胃窦炎和Hp检出率与不吸烟及不饮生水者有显著差别(P值<0.01)。而饮酒与否则差别不大(P>0.05)。提示喝生水可能是Hp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吸烟与慢性胃窦炎呈相关(表2)。
表2 不良生活习惯对慢性胃窦炎和Hp检出率的影响
吸烟 | 不吸烟 | 饮酒 | 不饮酒 | 喝生水 | 不喝生水 | |
N=109 | N=141 | N=75 | N=175 | N=127 | N=123 | |
慢性胃窦炎 | 98(89.9) | 61(43.3) | 51(68.0) | 108(61.7) | 100(78.7) | 59(46.5) |
正常 | 11(10.1)b | 80(56.7) | 24(32.0) | 67(38.3) | 27(21.3)b | 64(53.5) |
Hp阳性 | 32(29.3) | 34(24.1) | 21(28.0) | 45(25.7) | 47(36.7) | 19(15.0) |
Hp阴性 | 77(70.6) | 107(75.9) | 54(72.0) | 130(74.3) | 81(63.3)b | 104(85.0) |
bP<0.01
胃镜下胃粘膜状态与Hp感染的检出并不完全平行。推测Hp感染后到引起粘膜炎症的形态改变需经一个过程,此乃造成不平行的一个可能原因。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迄今尚无统计,一般认为比较常见,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医院门诊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慢性胃炎的检出率约占80%~90%。本组对卫生条件较好的两个小群体共250名无症状健康男青年(平均年龄20岁)进行胃镜普查,检出各型慢性胃窦炎159例(占63.6%),可见本病的确较常见,但临床却呈无症状,若病变持续存在,随着年龄增长,或许在某一阶段出现症状,有待今后继续观察。本组胃镜与病理诊断在正常和炎症两方面符合率分别为62.6%与51.6%,比文献报道符合率60%~80%的水平偏低,但在腐烂型炎症,符合率为100%。可见胃镜下肉眼对胃粘膜正常或轻微炎症表现的判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一般认为,我国属Hp感染率较高的国家。据对农村两组(人数较少)无症状青少年胃镜普查结果报告,Hp检出率分别53.6%与62%本组Hp检出率仅为26.4%,其较低的原因可能与本组人群生活较规律、卫生条件较好有关。据文献报道正常胃粘膜Hp一般为阴性,而本组胃镜下胃粘膜表现正常的91例中,Hp阳性32例,占29.4%,此可能与喝生水习惯有关,本组对250人调查有喝生水习惯者127人,Hp检出率为36.72%;无此习惯者123人,Hp 检出率为14.96% ,两者Hp检出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经常喝生水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故纠正喝生水等不良生活习惯,对降低Hp感染率有一定意义。经常吸烟与不吸烟者Hp检出率29.38%和24.11%,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喝酒与否对Hp的检出率无明显影响。但吸烟与否对慢性胃炎的胃镜检出率有显著相关性(P<0.01)。
胆汁返流胃炎对Hp检出率的影响看法尚不一致,有人认为胆汁可直接抑制Hp的生长或认为胆汁返流破坏胃粘膜屏障,H+逆扩散,导致粘膜下层中性环境破坏,因而不利于Hp的生长。但本组胆汁返流型胃炎69例中,16例Hp阳性,占23.19%,与无胆汁返流的充血渗出型比较(Hp阳性29例,占34.94%),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故本组胆0汁返流型胃窦炎对Hp的检出率无明显影响,与Karttune等认为胆汁返流并不影响Hp的检出率意见一致。
老年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目前许多研究已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并且流行病学资料也表明,Hp感染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本研究对2657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旨在探讨老年人胃十二指肠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657例因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而行胃镜检查者,男1408例,占53%,女1249例,占47%。≥60岁者(60岁~83岁)455例,占17%;<60岁者(13岁~59岁)2202例,占83%。平均年龄41岁,另有健康献血者96例。
1.2 胃镜及活检
每例患者于胃镜检查时,取距幽门5cm周径内胃窦部活组织2块,1块送细菌学培养,另1块送组织学检查及Giemsa染色,检查前7d停服抗菌药物。
1.3 细胞学培养
用于每例胃镜活检的活检钳均经消毒液浸泡15min,再用75%酒精擦拭。取胃窦部组织1块置入装有3ml1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的运送试管中送检。Hp的培养基以布氏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加入脱纤维羊血及联合抗生素,3d后观察结果,并做有关生化反应鉴定。
1.4 组织学检查及Giemsa染色
活检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组织学检查,并行Giemsa染色辨认Hp 。
统计学方法 X2检验。
2 结果
2.1 Hp 的检出率
2657例通过活检组织的细菌学培养及Giemsa染色检查,其中之一阳性者即确立为Hp感染,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两种方法Hp阳性率无显著差异,Hp总检出率为 67.2%。
2.2 老年组、非老年组及健康献血者Hp检出率比较
如表2所示,老年组检出率(77.1%)高于非老年组(65.1%),有上消化道症状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29.0%)。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胃十二指肠疾病病种及Hp检出情况比较
如表3所示,疾病病种:两组均以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老年组患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者分别为32.7%(149例)、12.5%(57例)5.5%及15.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22.8%(501例)、0.6%(13例)、3.4%及1.8%,均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0.01,<0.01,<0.05及<0.01)。老年组发现的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性增生分别为7.9%(36例)和4.2%(19例),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1.3%(29例)和0.6%(13例)(P<0.01)。Hp检出率比较:两组中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活动性胃炎的Hp阳性率较高(88.8%~92.6%),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11)。老年组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Hp检出率分别为79.6%及76.90%,均高于非老年组的55.8%及46.0%,具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0.01及<0.025)。老年组胃癌及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Hp检出率虽高于非老年组,但差异不显著(p>0.1)。
表1 Hp检出方法及检出率
方法 | Hp培养法 | 合计 | ||
阳性 | 阴性 | |||
Giemas染色法 | 阳性 | 1553 | 152 | 1705 |
阴性 | 80 | 872 | 952 | |
合计 | 1633 | 1024 | 2657 |
表2 老年组、非老年组及健康组Hp检出情况
分组 | 例数 | Hp阳性 | |
例数 | % | ||
老年组(≥60岁) | 455 | 351 | 77.1 |
非老年组(<60岁) | 2202 | 1434 | 65.1 |
健康组 | 96 | 28 | 29.0 |
表3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胃十二指肠疾病病种及Hp感染比较
病种 | 老年组 | 非老年组 | ||||||
例数 | 构成比% | Hp阳性例数 | 检出率/% | 例数 | 构在比% | Hp阳性例数 | 检出率/% | |
慢性胃炎 | 211 | 45.4 | 168 | 79.6 | 1328 | 60.3 | 741 | 55.8 |
胃溃疡 | 25 | 5.5 | 19 | 76.0 | 74 | 3.4 | 34 | 46.0 |
十二指肠溃疡 | 126 | 27.7 | 113 | 89.6 | 688 | 31.2 | 611 | 88.8 |
胃癌 | 70 | 15.4 | 40 | 57.1 | 40 | 1.8 | 18 | 45.0 |
其他 | 23 | 5.0 | 11 | 47.8 | 72 | 3.3 | 30 | 41.7 |
合计 | 455 | 100.0 | 351 | 77.1 | 2202 | 100.0 | 1434 | 65.1 |
3 讨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其致病作用,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研究对象为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无论老年组或非老年组的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症状的献血者,提示Hp感染与某些上消化道症状的产生明显相关,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
根据人群Hp感染率的流行病学资料观察到,Hp感染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本组对有症状的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结果为老年组Hp总检出高于非老年组,支持年龄与Hp呈正相关的观点。
本研究还显示,老年组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Hp阳性率高于非老年组,并且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及构成比也高于后者,表明随年龄增长,老年人Hp感染率增高,使与其相关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患病率随之增加,更进一步证实在老年人胃十二指肠疾病中Hp的致病作用。
有资料显示,慢性胃炎与Hp感染的流行病学有极大的相似性。目前多认为,Hp相关性胃炎是Hp使胃粘膜屏障破坏,而形成慢性炎症乃致溃疡。基于这个观点,可推测由于随年龄的增长,伴老年人组织器官的衰老,血管硬化,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的减退,致使胃粘膜上皮腺体萎缩,血供减少,更新缓慢,以及对Hp清除能力下降,因而Hp感染率增高,使与其相关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患病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目前,Hp感染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但某些慢性胃部病变久之可演变为胃癌的观点已被多数学者接受,这种癌变的病理过程被描述为:正常粘膜→←腺上皮增生(包括浅表、萎缩和溃疡等炎性病变)→←肠上皮化生及(或)异型增生→癌变。本组资料表明,老年组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伴肠化生及异型增生、胃溃疡及胃癌的构成比均高于非老年组,可认为以上诸多病变之间有不容忽视的联系。
综上所述,本组结果不仅支持Hp感染与年龄呈正相关的观点,同时基于Hp的致病作用,认为在老年人,与Hp相关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患病率随之增加,本组结果充分表明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尽早确定有上消化道症状的老年患者的Hp感染,对防治老年人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4国内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彝汉族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胃粘膜标本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Hp检出的方法很多,我们于1990—09~1991—09对因上消化道症状而作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120例彝汉患者进行胃粘膜活检,做Hp尿素酶试验检查,现将其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20例,其中男70例(58.3%),女50例(41.7%);汉族72例( 60.0%),彝族48例(40.0%)。年龄19岁以下12例(10.0%),20岁~29岁33例(27.5%),30岁~39岁28例(23.3%),40岁~49岁24( 20.0%),50岁~59岁16例(13.3%),60岁以上7例(5.8%)。
1.2 方法
实验原理是根据Hp 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将尿素水解成氨和HCO3-,使试剂变成碱性而使酚红指示剂变色,尿素酶试验阳性提示Hp的存在。我们于受试者经胃镜直视下在胃窦部幽门前3cm处取胃粘膜1~2块,采用福建三强生化有限公司提供的HpUT试剂药盒做尿素酶试验,其阳性为Hp感染定植的标志。
2 结果
表1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尿素酶试验
诊断 | 例数 | 尿素酶试验阳性 | 阳性率% |
慢性胃炎 | 101 | 60 | 69.3 |
消化性溃疡 | 19 | 12 | 63.2 |
计 | 120 | 81 | 67.5 |
3 讨论
目前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已较为明确,是产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文献记载在慢性胃炎中Hp检出率为38.2%~78.5%,我们的检出率为68.32%,与文献记载一致。Hp与消化性溃疡关系尚不如与慢性胃炎的关系那样明确。但在消化性溃疡中Hp的检出率高于慢性胃炎,应用杀灭Hp药物可加速溃疡愈合,文献记载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为50%~85.1%,本组为63.2%,亦与文献记载一致。
关于胆汁返流与Hp感染的关系尚无一致的看法,本组资料胆汁返流48例中,44例检出Hp,阳性率为91.7%,占本组总共阳性率的54.3%,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资料表明Hp极不耐性环境,体外实验以pH6.5时生长最好,pH<3.5或>7.5时生存能力下降,但是人正常胃液pH为1.3,碱性的胆汁返流入胃提高了胃液pH值,更有利于Hp生长。
通过胃镜取材,利用HpUT(CPUT)药盒对彝汉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Hp感染的检测,从而证明Hp感染亦是本地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伴有胆汁返流的更为明显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以上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应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京消化科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本研究应用检测末梢血抗幽门螺杆菌(Hp)IgG方法,调查南京地区102名消化科医护人员和130名非消化科医护人员感染状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京市区6家医院的102名消化科医护人员(简作G组),年龄20岁~76岁,平均36.9岁;对照组为南京军区总医院的130名非消化科医护人员(简作NG组),年龄17岁~77岁,平均37.2岁。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须填表回答性别、年龄、专科医(护)龄、参加内镜操作与否及时间、有无胃病史及相应家族史等问题抗HpIgG检测:每位受试者均采集末梢血20μl滴于滤纸上,制作双份标本,晾干,装入塑料袋置4°C备检。末梢血抗HpIgG检测采用间接法ELISA。
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G组与NG组的抗体水平
G组与NG组的年龄、抗体水平(x±s)见表1。G组(0.71±0.29)与NG组(0.49±0.28之间OD差异非常显著(P<0.05);将上述两组中胃病史的人员剔除后,剩余人群的OD再行比较,结果与组间差异一致(P<0.05)。
2.2 消化科工作年限与Hp感染
将G组人员按专科工作时间<5,<10,>10a分为三类,结果见表2。将参与内镜工作人员按时间<5a,5a~10a,>10a分为3类,结果3组间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消化科人员抗HpIgG的水平
组别 | 人数 | 年限 | OD | P |
G组有胃病史 | 44 | 41.4±12.2 | 0760.30 | |
无胃病史 | 58 | 33.6±10.9 | 0.68±0.27 | |
>0.05 | ||||
NG组有胃病史 | 73 | 38.9±14.9 | 0.54±0.28 | |
<0.01 | ||||
无胃病史 | 57 | 35.1±16.7 | 0.42±0.27 |
2.3 医生与护士抗体水平比较
消化科医生49人,年龄40.4岁±13.4岁,OD0.75±0.28;护士组53人,年龄33.5岁±9.7岁,OD0.67±0.28(P>0.05)。
表2 消化科工作年限与抗HpIgG水平
工作时间(a) | 人数 | 年龄 | OD | P |
<5 | 29 | 28.8±8.1 | 0.67±0.28 | |
5-10 | 35 | 33.0±7.1 | 0.68±0.31 | >0.05 |
>10 | 38 | 46.8±11.7 | 0.80±0.31 | <0.05 |
2.4 参加胃镜检查与抗体水平的关系
参与内镜检查工作的消化科人员49人,年龄43.3岁±12.3岁,OD0.73±0.28;未参与内镜室工作的消化科人员53人,年龄30.8岁±8.2岁,OD0.69±0.30(P<0.25)。
3 讨论
Rawles 等发现,内镜操作人员抗HpIgG阳性率为32%,与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相仿(46%),比献血员人群(10%)高出3~4倍,Mitchell等一项调查显示,消化科医生中Hp感染(51%)显著高于消化科护士(19%)、普通临床医生(28%)和献血员(21.5%)(P<0.01),后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据认为,消化科医生与护士之间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前者接触病人时使用手套仅占9%,而后者多达72%。但是,亦有报道发现,内镜操作人员与对照组在感染率上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中,消化科人员与非消化科人员抗HpIgG水平的比较结果提示,消化科人员获得Hp感染的危险较多,其中无症状带菌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医院内其他人群。按本文的分组标准进行分析,消化科工作时间长短与内镜操作年代多少对于这个人群的抗HpIgG水平无显著影响。此项结论与Mitchell等按短于6a和6a以上分组的结果基本一致。提示一个消化科医务工作者,在其最初工作的5a之内,感染Hp的危险度即达到饱和值水平。尽管消化科工作10a以上的人群较之工作5a以下的人群差异显著,但是不能忽视正常人群中该抗体滴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的规律,这是年龄构成不同的两个人群。与Mitchell等所见不一致的是,在本研究的结果中,消化科医生与护士、内镜操作人员与消化科普通人员感染Hp的机会等同。作者认为,这可能与被调查的对象工作习惯的不同有关。南京地区的消化科医生和护士在与病人一般接触中不戴手套(特殊操作除外),而在内镜操作时通常都戴手套;内镜操作人员往往为消化科的医生或护士兼职。因此,这一对表现上相互矛盾的现象,其实包含了内在的统一,它们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临床工作中使用手套可能会降低感染Hp的危险。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科医护人员属于Hp感染的高危人群,相应的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有待加强;Hp感染的传播方式尚未完全阐明,加强这一方面的基础研究,对于防止医患接触过程中的Hp感染传播将具有指导意义。
河北省井陉县山区居民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在慢性胃炎的粘膜中成功的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在我国慢性胃炎、胃癌的发病率均很高,而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的东麓,是全省胃癌高发区之一。胃癌年死亡率男性10.19/10万,女性26.18/10万。因此我们对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胃癌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慢性胃炎,胃癌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779例患例患者均来自井陉境内居住的居民,男1281例,女498例,男女之比2.6:1。年龄12岁~86岁,平均49岁。
1.2 方法
①胃镜检查:对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胃病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日本Olympus,P3型)检查,常规胃窦部粘膜咬检1-2块。如胃窦部发生肿瘤或溃疡,除咬检病变组织外,还在距病变组织1~2cm处胃窦粘膜内咬检。残胃在吻合口胃侧粘膜内咬检,立即放入10%福尔马林,送病理。②病理检查:立即咬检标本按常规步骤制成病理切片,切片厚6μm,Warren-Starry,简称W-S银染。光镜高倍视野下观察。Hp呈深褐色或黑色,外型呈:“S”形或杆状,长3μm,0.5μm。多分布在胃粘膜以外的粘液杯,胃小凹内浅表的腺腔内,偶尔在肠上皮化生(肠化)的杯状细胞浆内。Hp排列呈鱼贯状或成堆聚集或零星散在。胃小凹以上胃粘膜被Hp破坏而脱落,胃小凹变浅或消失。Hp分类,+:一个高倍视野内找到典型的Hp1~5个;++:5~50个;+++50~500个;++++:>500个。
2 结果
浅表性胃炎Hp阳性63.2%,萎缩性胃炎45.6%,胃溃疡74.1%,球溃疡69.2%,残胃炎63.6%,胃癌66.2%。Hp检出率是随年龄增长而增高,31岁~40岁组为最高,70岁之后开始下降.男女之间无差异.活动性浅表性胃炎Hp检出率67%,非活动性占35.7%(P<0.01)伴肠化,增生时Hp 检出率分别为65%和68.8%。活动性萎缩性胃炎Hp检出率占64.1%,非活动性占35.7%(P< 0.01),伴肠化,增生时Hp检出率分别为51.6%和44.4%。癌周组织内Hp的含量:0:占33.8%,+:28.9 %;++:21.8%;+++:15.5%。肠型胃癌Hp检出率为 66.0%(124/188),胃型胃癌为34.0%(64/188)。胃癌组织学分类:腺癌Hp检出率为 62.2%,印戒细细胞癌为76.2%,未分化癌为 90.0%。男性贲门癌Hp检出率为65.3%,胃体癌为64.0%,胃窦癌为66.7%,女性则分别为94.7%和66.7%、35.3%。
3 讨论
Hp检出最高年龄组为31岁~40岁,与国内报告30岁~50岁年龄组基本相符。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活动期Hp检出率明显高于活动期、说明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胃癌患者Hp检出率为66.2%,分别高于国内报道的25.0%,37.5%,60.0%。癌组织中找不到Hp,而在癌组织周围组织内找到,这说明癌组织不适宜于Hp的生存。故可认为伴Hp感染的胃癌患者胃粘膜是一个癌前期病变,或是一种伴随病变。并且可推断浅表性胃炎伴肠化、增生时Hp检出率增高不如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增生时Hp检出率低更有临床意义。所以,对后者应定期复查。Hp检出率肠型胃癌显著高于胃型胃癌,这符合胃癌高发区以肠型胃癌多见显著高于未分化癌,机理有待研究。
贲门癌Hp检出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胃窦癌Hp检出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胃体癌Hp检出率男女之间无差异。这是否与胃内性激素分布有关,有待今后研究。
内蒙古哲盟地区幽门螺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Hp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为探讨Hp感染情况,我们应用ELISA法对哲盟307例自然人群和228例因胃肠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病人,进行了血清Hp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与尿素酶试验和镜检进行比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人选自1990—06~1991—05因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者。“正常人”选自开鲁县吉日嘎郎吐自然人群血清。血清标本贮存于20°C冰箱待温测抗Hp抗体。
1.2 方法
①ELISA试验检测抗Hp抗体:按常规ELISA法。Hp全菌抗原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提供。采用波长490nm的酶联免疫检测仪(南京国营华东电子管厂生产)的空白对照孔校正OD值为零,然后测定阳性、阴性对照、样品孔OD值。样品的OD值(滴度≥300)/阴性对照均值(S/N)≥2.1倍者为阳性,反之阴性。②组织学检查:胃粘膜组织直接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见参考文献,两项试验有一项阳性者即为Hp感染阳性者。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X2M—N趋势性检验
2 结果
在307例自然人中(表1),抗HpIgG阳性率为14.7%,其中男性为15.7%,女性为13.8%,性别间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本调查中有胃病症状而做胃镜者228例,抗HpIgG阳性率为61.4%,其中男性63.4%,女性58.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4,P>0.05)。见表1。患者人群抗Hp抗体与自然人比较,两者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X2=126.38,P<0.01)。在自然人群中,年龄为2岁~76岁,平均37.5,各年龄组的抗HPIgG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X2M—H=26.04,P<0.01)。在患者人群中,年龄为17岁~72岁,平均42.5岁,各年龄组间抗HpIgG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X2M—H=1.70,P>0.05,表2)。
表1 哲盟地区不同人群血清抗HpIgG的分布
性别 | 病人 | 正常人 | ||||
被检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被检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男 | 142 | 90 | 63.4 | 147 | 23 | 15.7 |
女 | 86 | 50 | 58.1 | 160 | 22 | 13.8 |
合计 | 228 | 140 | 61.4 | 307 | 45 | 14.7 |
表2 哲盟地区不同人群血清抗HpIgG的分布
年龄(岁) | 病人 | 正常人 | ||||
被检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被检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2~ | - | 40 | 2 | 5.0 | ||
10~ | 1 | 47 | 5 | 10.6 | ||
20~ | 32 | 17 | 53.1 | 53 | 6 | 11.3 |
30~ | 75 | 47 | 62.8 | 55 | 9 | 16.4 |
40~ | 57 | 35 | 61.4 | 45 | 6 | 13.3 |
50~ | 42 | 27 | 64.3 | 35 | 8 | 22.9 |
60~ | 21 | 14 | 66.7 | 32 | 9 | 28.1 |
合计 | 228 | 140 | 61.4 | 307 | 45 | 14.7 |
患者人群抗HpIgGGMT为1:430.9(95%C1为384.9~482.1)明显高于自然人群的抗HpIgG的GMT(1:155.4,其95%C1为114.7~210.7,表3)。对228例胃病患者进行抗HpIgG检测的同时,进行胃粘膜组织标本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表4)。若以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结果为诊断标准,消化性溃疡的血清抗HpIgG检出率较高,为70.4%~85.4%,各组间血清抗HpIgG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X2=25.04,P<0.01,表5)。则ELISA方法的灵敏性为88.5%,特异性为88.8%,阳性预测值93.6%,诊断指数为77.3%,调整一致性是87.9%,两种方法符合率为94.6%。
表3 哲盟地区不同人群抗HpIgG滴度分布
分组 | HpIgG滴度 | GMT | 95%CI | ||||
75 | 150 | 300 | 600 | 1200 | |||
病人 | 31 | 57 | 56 | 44 | 40 | 430.9 | 384.9~482.1 |
正常人 | 200 | 62 | 30 | 12 | 3 | 155.4 | 114.7~210.7 |
表4 ELISA,尿素酶试验及镜检结果比较
ELISA | 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 | 合计 | |
+ | - | ||
+ | 131 | 9 | 140 |
- | 17 | 71 | 88 |
合计 | 148 | 80 | 288 |
表5 哲盟地区不同疾病血清抗HpIgG分布
病名 | 被检人数 | 阳性人数 | 阳性率(%) |
慢性胃炎 | |||
浅表性 | 96 | 43 | 44.8 |
萎缩性 | 83 | 47 | 56.6 |
胃溃疡 | 54 | 38 | 70.4 |
十二指肠溃疡 | 48 | 41 | 85.4 |
胃癌 | 13 | 8 | 61.5 |
X2=25.04 P<0.01。
3 讨论
许多学者认为Hp感染的患者体内存在高滴度的抗体。我们应用ELISA方法对胃病患者和自然人数进行了血清抗HpIgG的检测。结果显示本地区自然人群抗HpIgG阳性率为14.7%,其GMT为1:155.4(95%可信区间为114.7~210.7),明显低于国内文献报道。胃病患者的血清抗Hp—IgG阳性率为61.4%,其GMT为1:430.9,(95%可信区间为384.9~482.1)明显高于自然人群,与文献报道相似。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20岁以前Hp感染率很低,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步上升项,但平均感染率仅为30%左右。而国内一项调查显示,7岁~9岁组Hp感染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56.4%和27.4%。本文调查结果表明,2岁~9岁组清抗HpIgG阳性率为5%,明显低于上述国内外文献报道。同时显示本地区Hp感染的年龄较早。
本研究对228例胃病患者进行抗HpIgG检测的同时,与尿素酶试验和镜检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ELISA方法检测胃病患者血抗HpIgG阳性率的敏感性为88.5%,特异性为88.8%,阳性预测值为93.6%;同时证实血清抗Hp水平与Hp感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支持胃病患者Hp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论述。说明ELISA方法为非创伤性检查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用于Hp感染的初步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临夏回汉儿童胃炎及癌前病变10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调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慢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在成年人中报道较多,而在儿童中报道甚少。我院自1992—10~1993—01对甘肃临夏市回族地区3所农村小学学龄儿童进行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者行纤维胃镜检查、胃粘膜活检及Hp检测,旨在研究回汉儿童胃炎及癌前病变与Hp感染的流行病学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夏市枪罕乡穆家村、后杨村和街子村3所小学,对在校6至12岁儿童594名进行体检,检查结果登记入册,发现有上消化道症状或家庭成员有胃癌及胃溃疡病史者拟行胃镜检查。符合者132例,行胃镜检查102例。男55例,女47例,回族37例,汉族65例。
1.2 方法
用日本Olympyus GIF-P3型纤维胃镜进行检查,在每例受检查者胃窦和胃体部各取一块活组织送检,在窦部大弯侧距幽门2cm左右取1块活组织检测Hp用兰州军区军医学校研制Hp快速诊断盒进行检测,将所取胃粘膜活组织置入诊断盒中央,若2h内组织周围试剂变红者为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统计学方式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检查与Hp检测 浅表性胃炎52例,Hp阳性者27例,阳性率52.92%(27/52);胆汁返流性胃炎14例,Hp阳性者6例,阳性率42.86%(6/14);食管炎6例,十二指肠炎3例,食管裂孔疝5例,胃息肉2例,Hp阳性率均为0%;无异常32例,Hp阳性率21.88%(7/32)。
2.2 病检及Hp检测
肠上皮化生3例,Hp阳性1例;炎性息肉2例,Hp阳性0;无异常24例,Hp阳性1例;胃粘膜组织炎性症、炎症活动状态与Hp感染相关。Hp感染分析,浅表性胃炎活动期与静止期之间P<0.01;萎缩性胃炎活动期与静止期之间P>0.05;两种胃炎总的活动期与静止期之间P<0.01(表1)。
表1 胃粘膜炎症、炎症活动状态与Hp感染
病理诊断 | 例数 | 炎症活动期Hp | 炎症静止期Hp | ||
阳性 | 阴性 | 阳性 | 阴性 | ||
浅表性胃炎 | 64 | 20 | 9 | 9 | 26 |
萎缩性胃炎 | 14 | 8 | 3 | 2 | 1 |
2.3 回汉儿童胃粘膜病检及Hp检测结果
病检为炎性改变者回汉民族比较P<0.05;Hp阳性者回汉民族比较P>0.05(表2)。
表2 回汉儿童胃粘膜病检及Hp检测结果之民族关系
病理诊断 | 例数 | 汉族 | 回族 | ||
Hp阳性 | Hp阴性 | Hp阳性 | Hp阴性 | ||
浅表胃炎 | 64 | 15 | 20 | 14 | 15 |
萎缩性胃炎 | 14 | 5 | 2 | 5 | 2 |
无异常 | 24 | 1 | 22 | 1 |
3 讨论
本组胃粘膜炎性改变78例中Hp阳性率50.0%(39/78);胃粘膜无异常者Hp阳性率为4.17%(1/24);说明该地区学龄儿童胃炎与Hp感染有密切相关性。Hp与各种慢性胃炎的关系,国内已有较多报道。Hp根治后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率23%,而Hp残留者复发率高达73%。据报道小儿慢性胃炎发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王伟民在64例患儿中胃粘膜Hp检测率39.1%,而且中重度胃炎中Hp检出明显增多。从表1中可发现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炎症活动期Hp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静止期,P<0.01,说明Hp不仅与胃炎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与炎症活动状态存在着更显著的相关性,尤其应该指出Hp很可能是胃粘膜持续性活动性受损害的一个重要活动因素。
本组检出萎缩性胃炎14例,占受检人数的18.0%(14/102),明显高于有关文献报道,Hp阳性率71.4%(10/14);肠上皮化生3例,占2.94%,炎性息肉2例,占1.96%,这些均属于癌前期病变。据报道,近期发现Hp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发因素,众多流行病学资料也支持Hp与胃癌密切相关。Hp高流行的国家和地区,胃癌的发病率也很高,西方一些国家Hp感染呈低流行,胃癌发病率低且呈下降趋势。儿童Hp感染与民族之关系不密切。本文儿童均属世居当地农村,仅民族血统不同。Hp感染与民族因素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经济文化及卫生惯有一定关系。
有关文献报道,在胆汁返流或伴有胆汁返流时Hp检出是低的,认为一定浓度胆汁对Hp有直接抑制或杀灭作用。而本文发现胆汁返流性胃炎Hp检出率为42.8%。与有关报道不相符,检出率偏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武汉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Pylori, Hp)感染遍及全世界,然而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中Hp检出率有很大区别。在我国各地区人群中Hp感染情况目前尚不明确。作者对武汉地区部分人群中Hp感染和血清学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3—07~1995—06用前瞻性随机法抽取来我院就诊且既往未使用过抗Hp治疗的患者947例,健康体检者483例,共1430例。均为武汉地区居民。其中男759例,女671例。年龄6个月龄~71岁。其中<10岁134例,10岁~19岁156例,20岁~29岁230例,30岁~39岁260例,40岁~49岁245例,50岁~59岁198例,60岁以上207例。工人562例,学生256例,知识分子325例,干部219例,其它68例。部分对象还调查了血型、烟酒嗜好以及有无上消化道症状等。
1.2 方法
每例收集空腹血清1ml,用ELISA方法检测Hp抗体,所用试剂盒由上海惠泰医疗科技服务部提供,其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7%,阳性预测值为96%。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结果以OD值>1.70为阳性,≤1.70为阴性。每次测定均做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以及空白对照。统计学结果系用X2检验。
2 结果
在1430例中,Hp抗体阳性719例,总体感染率为50.3%。男性感染率为49.9%(379/759),女性则为50.7%(340/671)。两者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各年龄组男女间比较,差别亦无显著性(P>0.05)。Hp感染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感染率分别为:<10岁27.6%,10岁~19岁36.5%,20岁~29岁43.0%,30岁~39岁48.8%,40岁~49岁54.7%,50岁~59岁62.1%,60岁以上68.6%。各年龄组感染率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各职业中Hp感染率为:工人52.8%,学生48.0%,知识分子48.9%,干部 49.3%,其他47.1%。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部分患者中调查了有无上消化道症状,半年内有上腹疼痛、饱胀、嗳气、返酸、烧心之一者属有组,否则为无组。有组与无组Hp感染率分别为68.3%和50.6%。此外,体检健康的人群中Hp感染率则为43.5%。有组与无组及健康人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无组与健康人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武汉地区部分人群中Hp总体感染率为50.3%,在健康人群中为43.5%。提示Hp感染在该地区较为常见,且有相当一部分无症状健康人在Hp感染。本文发现Hp感染率与性别、血型无显著相关,而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提示Hp感染可能为后天获得性,但其感染途径至今尚未明确。尽管Hp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在我国青少年中Hp感染亦不可忽视。据北京协和医院应用13C尿素呼吸试验法调查,北京和广州两个地区6岁~12岁少儿的Hp感染率分别为48%和42%。本文应用ELISA方法调查武汉地区<10岁和10岁~19岁青少年的Hp感染率分别为27.6%和36.5%,虽较上述两地区略低,但仍提示本地区约1/3的青少年存在Hp感染,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许多研究表明,Hp感染与上消化道症状有关。本文发现:Hp感染率在有上消化道症状组显著高于无上消化道症状组。故亦证实Hp与上消化道症状密切相关,根除Hp治疗可能有助于此类患者症状的改善。有报道显示,Hp感染与种族、经济状况、住房条件、教育程度及水源有关,深入研究各地区不同人群中Hp感染的流行因素,将有助于加强对Hp感染的防治,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新疆幽门螺杆菌感染特点
幽门螺杆菌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及复发有关。本文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汉族与少数民族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颁布特点,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4—02~12有纳差、上腹痛不适等消化道症状,并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接受纤维胃镜检查者共712例。其中男452例,女277例。男女之比为1.57:1。年龄14岁~88岁。汉族638例,少数民族74例。两者之比8.62:1。60岁以上老年人96例,其余616例。老年与非老年比例1:6.41。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GIFQ20型光学纤维胃镜,由同一人操作检查。分别于胃窦、胃体及病变部位各取组织做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的光学显微镜检查。Hp用吉木萨染色。按镜下Hp有无及多少划分:未见Hp一;偶见1~2只形态不能肯定为Hp者,+;少量高倍镜视野中偶见Hp;++等介于+和+++之间,++++见到大量或Hp成团者。
2 结果
本组712例胃镜病理结果显示:Hp阳性379例,感染率为53.2%。其中:男254例占67%,女215例,占33%(表2)。汉族333例,占87.9%,少数民族46例,占12.1%(表3)。老年人45例,占11.9%,非老年334例,占88.1%(表1),慢性胃炎533例。
表1 老年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
组别 | 总例数 | Hp阳性 | 慢性胃炎(例) | 溃疡组(例) | 食管癌 | 胃癌 | ||||
浅表性 | 萎缩性 | 浅表伴萎缩性肠化 | GU | DU | GU+DU | |||||
老年 | 96 | 45 | 20 | 12 | 12 | 6 | 7 | 2 | 13 | 24 |
非老年 | 616 | 334 | 366 | 55 | 68 | 25 | 61 | 2 | 13 | 25 |
表2 性别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
性别 | 总例数 | Hp阳性 | 慢性胃炎(例) | 溃疡组(例) | 食管癌 | 胃癌 | ||||
浅表性 | 萎缩性 | 浅表伴萎缩性肠化 | GU | DU | GU+DU | |||||
男 | 435 | 254 | 211 | 45 | 41 | 25 | 51 | 4 | 18 | 39 |
女 | 277 | 125 | 175 | 27 | 39 | 6 | 17 | 8 | 10 |
表3 汉族与少数民族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
民族 | 总数(例) | Hp阳性(例) | 慢性胃炎(例) | 溃疡组(例) | 食管癌 | 胃癌 | ||||
浅表性 | 萎缩性 | 浅表伴萎缩性 | GU | DU | GU+DU | |||||
汉族 | 638 | 333 | 362 | 59 | 73 | 29 | 64 | 3 | 17 | 28 |
少数民族 | 74 | 46 | 24 | 8 | 7 | 2 | 4 | 1 | 9 | 21 |
表4 Hp感染程度与性别、民族及年龄
Hp分级 | 性别 | 民族 | 年龄 | ||||||
男 | 女 | 总计 | 汉族 | 少数民族 | 总计 | 老年 | 非老年 | 总计 | |
+ | 67 | 40 | 107 | 87 | 25 | 112 | 17 | 116 | 133 |
++ | 83 | 43 | 126 | 104 | 12 | 116 | 13 | 103 | 116 |
+++ | 104 | 42 | 146 | 142 | 9 | 151 | 15 | 115 | 130 |
Hp阳性267例,占49.7%(267/533),慢性浅表性胃炎为386例,占54.2%(386/712);Hp阳性189例,感染率56.3%(189/386),慢性萎缩性胃炎67例,占9.6%(167/712);Hp阳性33例,占49.3%(33/67),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萎缩肠化80例,占11.2%(80/712);Hp阳性45例,占56.3%,胃溃疡31例,占4.4%(31/712);Hp阳性21例,感染率67.8%,十二指肠溃疡68例,占9.6%(68/712);Hp阳性59例,感染率86.8%;复合性溃疡4例,占0.56%(4/712);Hp阳性4例,占100%;食管癌26例,占3.7%;Hp阳性13例,占50%;胃癌49例,占6.9%(49/712);Hp阳性16例,感染率32.7%。有关男女两性、老年与非老年、汉族与少数民族Hp感染率、感染度及其在慢性胃炎、溃疡、食管癌、胃癌发病情况详见表1~表4。
3 讨论
分析上述结果发现:712例,中慢性胃炎发病比例最高达75%(533/712),其中又以慢性浅表性胃炎72.4%(386/533),慢性萎缩性与慢性浅表伴萎缩肠化占27.6%,其次为胃十二指肠溃疡14.56%(103/712),食管癌与胃癌10.5%。Hp感染率以复合性溃疡100%最高,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86.8%,胃溃疡67.8%,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萎缩肠化56.3%,食管癌50%,慢性萎缩性胃炎49.3%,慢性浅表性胃炎49%,胃癌32.7% 最低。Hp感染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差异不显著,与胃炎类型无关;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萎缩肠化较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组均高,有显著性差异。提示:Hp感染与胃炎肠化有关。在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癌与胃癌中Hp感染率也无统计学意义。溃疡组明显高于胃炎、食管癌、胃癌组,且以+++为多。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在老年与非老年组均无显著差异,本组老年的Hp阳性率46.7%与报道65.4%、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有差距。Hp感染存在着性别差异:Hp感染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级男女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明显高于女性。而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又显著高于其它组有关。Hp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中的分布不均,表现为:①Hp感染率汉族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可能与汉族溃疡病比例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又以Hp感染率低的食管癌、胃癌偏多有一定关系。②在Hp感染程度上+汉族与少数民族无差异,++~+++汉族明显多于少数民族,差异有显著性。本组H感染率在胃溃疡67.8%、十二指肠溃疡86.8%与报道一致。提示消化性溃疡发病与Hp感染关系密切,与胃癌、食管癌发病关系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Hp感染及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胃十二指肠溃疡感染率最高与Hp关系最密切;②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③Hp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分布不均、少数民族低于汉族;④老年与非老年无明显差异;⑤Hp感染与胃炎类型无关、与是否肠化有关。
新疆喀什地区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我院地处新疆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解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我们从1993—05~1994—06对有上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的402名患者,在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的同时,用无菌活检钳在胃窦小弯部钳取组织一块,用1min尿素酶试剂盒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402被检对象中,以维吾尔族为主,为305例,占75.8%,其次为汉族92例,占22.9%,克尔克孜族4例,占0.9%,塔吉克族1例,占0.4%;其中男248例,女154例,男女之比为1.61:1。年龄为19岁~70岁,其中以21岁~55岁感染最多,为329例,占81.8%,且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方法
402例患者,均为经胃镜检查诊断,而未经治疗者;胃镜检查过程中,除诊断之需要作活检处,另取窦小弯距幽门5cm范围内取组织一块,作幽门螺杆菌检测,每次取材时均换用经75%酒精浸泡消毒过的活检钳,胃镜用2%洗必泰溶液消毒,按规定的胃镜诊断标准诊断。我们采用交通部南通医学院。香港招商局蛇口联合医院消化病中心研制,深圳爱利国医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一分钟尿素试剂盒”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将活检取得的小块组织,用无菌牙签挑取置于使用前置备好的离心溶液管内,观察1min~5min内颜色变化。如全溶液均为红色,则为“+++”,如溶液一半为红色则为“++”,如仅粘膜标本周围为红色则为“+”,如无鲜红色产生,试验为阴性。
2 结果
上消化道不同疾病Hp感染情况见表1。
表1 新疆喀什上消化道疾病Hp感染情况
食管 | 胃炎 | 十二指肠 | ||||||||||
食管炎 | 食管癌 | 食管裂孔疝 | 浅表性 | 萎缩性 | 糜烂性 | 反流性 | 出血性 | 残胃炎 | 胃溃疡 | 炎症 | 溃疡 | |
- | 4 | 1 | 2 | 40 | 28 | 3 | 6 | 3 | 8 | 17 | ||
+ | 1 | 6 | 115 | 42 | 5 | 5 | 1 | 1 | 13 | 13 | 53 | |
++ | 3 | 2 | 2 | 46 | 22 | 3 | 3 | 10 | 5 | 22 | ||
+++ | 1 | 1 | 13 | 5 | 1 | 4 | 1 | 9 | ||||
阳性率% | 42.8 | 80.0 | 81.8 | 81.3 | 71.1 | 72.7 | 60.0 | 100 | 100 | 90.0 | 70.4 | 83.2 |
Hp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均可检出,总检出率为80.1%,其中食管疾患检出率为4.0%,胃窦疾患检出率为71.8%,十二指肠疾患检出率为25.6%,结果提示:上消化道各部位的病变均可检出有Hp的感染,检出率与国内外所见报道相近,在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0.0%、83.2%、81.3%;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检出率分别为71.1%和72.7%,资料说明,该菌的存在与胃粘膜炎症有密切的关系,溃疡很可能是Hp炎症发展而来,炎症和溃疡像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支持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病因之一的观点。其中有部分病人经过治疗后,溃疡趋于愈合时,Hp感染亦已消除,亦有的病人,Hp已被消除,但粘膜的炎症尚未治疗,说明临床上抗菌治疗对Hp感染是有效的,能在短时间内消除Hp的感染,而溃疡的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又支持对难治性溃疡宜加用抗菌治疗的观点,同时也设想是否可将加用抗菌治疗,控制Hp的再感染,作为预防溃疡复发的措施之一,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兰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很可能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与胃癌的关系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但该菌感激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当缺乏,本项研究旨在对胃癌高发区——兰州的Hp感染现状进行前谵性研究。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
用随机法对兰州市市区按人口构成和街区分布,从不同街区的工厂、机关、学校和幼儿园中抽选,郊县农村三个区县为1岁~4岁,5岁~9岁,10岁以上,每10岁划分一个年龄段共7组。
1.2 方法
对每个被调查对象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有,个人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姻、出生地、职业等;文化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家庭卫生等;健康状况包括现病史,过去病史,家庭成员慢性病史等项目;生活饮食习惯包括烟酒嗜好,饮用水源,喜食冷热,常食蔬菜水果品种等48个量变。然后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后分别检测HBsAg,ALT及Hp抗体水平。血清Hp抗体测定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微生物学院协助进行,采用两株Hp全菌进行超声粉碎后提取抗原,用ELISA法测定Hp抗体水平,对接近Hp阳性临界限值的血清标本加做空肠弯曲菌吸附试验,以排除空肠弯曲菌的交叉阳性干扰,提高本法的准确性。本项研究采用的Hp抗体检测方法曾在广州地区与胃镜活检组织学Hp检查和细菌培养两项标准对照,结果证明其敏感性达100%,特异性为91%,完全符合普查要求。
统计学处理Hp感染率用百分数表示,各年龄组感染率为不同街区抽样值,并用人口年龄构成比例调整。用X2检验进行分析,P<0.05定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兰州市人群Hp感染平均为63.1%,各年龄组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升高趋势,男女两性Hp感染率在各种年龄组差异均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10岁以下儿童Hp感染率相当高,市区和郊县分别为54%~55%,10岁以下儿童Hp感染率平均每年以4%~5%速度递增,故称此期为“剧增期。”10岁~40岁每年以1%速度递增称为“缓增期”。40岁以上基本保持稳定,不再继续上升称为“平坦期”(表1)
表1 市区郊区Hp感染情况
年龄(岁) | 市区 | 效区 | ||
检查人数Hp阳性率(%) | 检查人数Hp阳性率(%) | |||
1~ | 416 | 42.5 | 626 | 43.8 |
5~ | 289 | 55.8 | 249 | 54.2 |
10~ | 109 | 56.9 | 499 | 58.7 |
20~ | 115 | 63.3 | 323 | 74.6 |
30~ | 138 | 73.9 | 281 | 79.4 |
40~ | 126 | 70.0 | 264 | 73.1 |
50~ | 182 | 69.2 | 235 | 67.7 |
合计 | 1375 | 61.66 | 2477 | 64.5 |
兰州市区饮用水源均为同一水厂自来水,市郊农村居民饮用水源有河水、泉水及窖水(雨水),从各地区采集的水样中未培养出Hp,市区与郊区Hp感染率无明显地区性差异。看不出Hp感染与水源的明显关系。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Hp感染和生活饮食习惯、烟酒嗜好、文化教育水平,饲养动物与否及疾病史等因素未发现固定关系,但与居住环境的人口密度成正比。血清Hp抗体水平在HBsAg阳性患者和阴性人群中无显著差异,在ALT正常和升高人群中差异也不显著(P>0.05)不支持Hp感染和乙型肝炎流行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本文材料显示兰州地区人群中血清Hp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3.1%,10岁以下儿童感染率相当高,以后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有逐渐升高趋势,其上升曲线似可分为3期,①“剧增期”,见于10岁以下儿童。②“缓增期”见于10岁~40岁。③“平坦期”,见于40岁以上,此期Hp感染率基本保持稳定,不再继续上升。大量研究资料表明,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由于Hp的菌体结构及居住在胃粘膜的粘液层下,受到碱性粘液的保护,同时它可以释放尿素酶,迅速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氨以中和胃酸,从而保护其在一个适宜的pH环境中生长。故有人认为一旦感染Hp,很难自然清除,甚至终身受累。所以认为确定Hp初染年龄十分重要,儿童期一旦感染Hp,首先表现的是慢性活动性胃炎,随着年龄增长和时间推移,加上其它因素,有一部分人可能逐渐发展为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腺上皮不典型增生,最终可能发展成为胃癌。兰州为胃癌高发区,Hp感染率及儿童期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国内广州、广西、上海及一些胃癌低发的西方国家,显示Hp感染与胃癌发生率的相关性,值得引起重视。
兰州市区居民饮用水均为同一自来水源,郊区农村饮用水源有河水、泉水及窖水,但他们的Hp感染无显著差异,为寻找传染源我们对不同水源的饮用水分别取样进行细菌学培养均未分离出Hp,故Hp感染似与水源污染无关。本组资料亦不支持Hp通过动物传播的假设,兰州市郊区农村多数家庭养猪、鸡、狗、猫等,与动物接触机会较多,城市居民家庭很少有饲养动物者,但他们之间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另外我们曾对狗、猪、大白鼠、小白鼠等动物的胃粘膜进行Hp检查,无论细菌培养,组织学检查及尿素酶试验均未能检出Hp,故不支持Hp由动物传播学说,有人提出Hp流行模式和脊髓灰白质炎及甲型肝炎这两种已知的粪—口传播,但至今虽经反复努力,未能从粪便中分离出Hp。我们曾对内镜胃粘膜标本Hp阳性者10例反复做粪便细菌培养,结果均因杂菌生长太多,未能分离出Hp。似不支持粪—口传播学说,但不能排除培养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Hp可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园的儿童及小学生感染率高于散居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及卫生条件差的Hp感染率高于生活、卫生条件好的家庭。本研究Hp血清学检测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微生物学院Mitchell,Hazell和Lee协助,谨致谢。
黑龙江垦区1776例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人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且与胃癌的发生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以往多数资料均来自临床上对有消化道症状而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检查和分析的,而对自然人群中Hp感染情况了解并不多。内镜检查时由于痛苦较大,不易被检查者接受,更不适合进行较大规模流调,而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HpU)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的循环抗体,只要胃内有Hp存在,通过血清ELISA检测就能确切(较特异地)反映人体内目前有无Hp感染。作者旨在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黑龙江东西部垦区自然人群进行抽样调查,以研究黑龙江垦区Hp感染情况,进一步分析探讨或揭示Hp感染在黑龙江垦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垦区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防治工作提供较为完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5年4月~1996年4月,分别在黑龙江东部垦区如:佳木斯、密山(裴德医院)虎林(850农场)及西部垦区的德都县境内龙门农村和引龙河农场,随机抽样共2003人,除去记录资料统计不全者,余计1776人,其中男864人,占48.6%,女912人,占51.4%。东部地区1046人,西部地区730人。年龄1岁~93岁,平均26.9岁,已明确诊断或有上腹部症状者310人,无症状者1466人。
1.2 方法
首先对每个抽样对象逐个填写问卷调查表,详细记录性别、年龄、职业、血型、有无胃十二指肠病史、发病时间及确诊手段,有无消化道症状,有无肝炎史、嗜好及生活习惯、家庭经济状况等。随后抽取被调查者的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置20°C冰箱中冷冻,待测血清抗HpU抗体。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研究所提供的高度纯化幽门螺杆菌尿素酶(HpU)抗原,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应的IgG抗体。为消除系统误差,所有血清均由专人负责测定,通过稀释、反复洗涤、加酶、显色等程序后,一律采用同一酶标光度仪(南京产3022型),以450mm波长测定各孔OD450值,样本平均OD450值大于或等于标准血清平均OD450值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同一样本相同稀释度的两孔的OD450波动超过平均值的1.5倍时,该样本重新做。
2 结果
从调查(表1)中可以看出,黑龙江垦区自然人群中Hp总感染率为35.7%,明显低于全国各地平均感染水平(50%)。男性人群中Hp感染率为33.21%,女性为38.16%,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间Hp感染有显著性差异(0.01
表1 黑龙江垦区自然人群Hp感染率及其年龄、性别差异
年龄 | 总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男性 | 女性 | ||||
总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总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0~ | 362 | 86 | 23.75 | 180 | 45 | 25.00 | 182 | 41 | 22.53 |
10~ | 285 | 120 | 42.10 | 145 | 68 | 46.90 | 140 | 52 | 37.14 |
20~ | 370 | 121 | 32.70 | 179 | 55 | 30.73 | 191 | 66 | 34.55 |
30~ | 405 | 177 | 43.70 | 16 | 48 | 28.92 | 239 | 129 | 53.97 |
40~ | 179 | 63 | 35.19 | 85 | 26 | 30.59 | 94 | 37 | 39.36 |
50~ | 100 | 32 | 32.00 | 63 | 20 | 31.74 | 37 | 12 | 32.43 |
60~ | 75 | 36 | 48.00 | 46 | 25 | 54.35 | 29 | 11 | 37.93 |
合计 | 1776 | 635 | 35.75 | 864 | 287 | 33.21 | 912 | 348 | 38.16 |
表2 黑龙江垦区东西部两地区自然人群Hp感染情况比较
年龄(岁) | 东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
总数 | 阳性数 | 阴性率(%) | 总数 | 阳性数 | 阴性率(%) | |
0~ | 313 | 69 | 22.0 | 49 | 17 | 34.7 |
10~ | 168 | 64 | 38.1 | 117 | 56 | 47.9 |
20~ | 179 | 41 | 22.9 | 191 | 80 | 41.9 |
30~ | 170 | 63 | 37.1 | 235 | 114 | 48.5 |
40~ | 85 | 24 | 28.2 | 94 | 39 | 41.5 |
50~ | 67 | 17 | 25.4 | 33 | 15 | 45.5 |
60~ | 64 | 33 | 51.6 | 11 | 3 | 27.3 |
合计 | 1046 | 311 | 29.7 | 730 | 324 | 44.4 |
bP<0.01,vs东部地区。
黑龙江垦区东部地区调查总人数为1046人,其中HpU抗体阳性人数311人,Hp感染率29.7%,西部地区调查730人,其中HpU抗体阳性人数为324人,感染率为44.4%(表2)。
无论垦区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有症状者的HpU抗体阳性率(55.5%)明显高于无症状者Hp抗体阳性率(31.6%),P<0.01,二者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说明症状与Hp感染关系非常密切。东西两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自然人群中Hp感染率更加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表4)。为探讨Hp感染者与各血型间的关系,作者对被调查人群中的681人检验了血型,从中可看出各血型人群Hp感染率45.5%~50.0%,无明显差异,(X2=1.51,P>0.05),说明Hp感染与各血型间无内在联系(表5)。本次流调对象小儿数所占比例较大,约1/4(477/1776),且原始登记统计工作较细,现将15岁以下儿童Hp感染情况逐龄制表,试图分析,比较各年龄间的关系。从表6可见11,12,13岁儿童Hp阳性率最高,1岁组最低,总体趋势为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Hp感染与各职业间有一定联系,其中饮食服务业最高(50.4%),其次为无职业家属(48.8%)及教师、保育员(45.5%)、畜牧(42.2%)机务(38.3%)。学生感染率最低(25.5%)。经统计学处理,各职业间Hp感染具极显著差异(X2=20.090,P<0.01),此点似与有些文献报道不符。
已有很多资料证明,Hp感染在家庭内有聚集性。本调查中有目的选择52例已知有或无Hp感染者,作为标引者(不一定是患者),对其156个家庭成员进行血清抗—HpU阳性率为21.8%,Hp阳性标引者家庭26对夫妻中有24对( 92.3%)具有抗体阳性,Hp阴性标引患者家庭26对夫妻中仅有2对(7.7%)为抗体阳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夫妻及全家同是阴性者很多。父母抗体均为阳性者其子女Hp阳性率65.4%(17/26)均显著高于父母均为阴性的子女3.9(1/26)。父母一方为阳性其子女阳性机会比母亲一方阳性其子女机会少。
表3 黑龙江垦区自然人群Hp感染与症状的关系
临床表现 | HpU抗体 | ||
总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有症状 | 310 | 172 | 55.5 |
无症状 | 1466 | 463 | 31.6 |
合计 | 1776 | 635 | 35.8 |
表4 黑龙江垦区东西部两地区自然人群Hp感染与症状的关系
地区 | 症状 | HpU抗体 | ||
总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东部 | 有 | 63 | 30 | 47.6 |
无 | 983 | 281 | 28.6 | |
西部 | 有 | 247 | 142 | 57.5 |
无 | 483 | 182 | 37.7 | |
合计 | 1776 | 635 | 35.8 |
表 5 Hp阳性者与各血型关系
年龄 | A型 | B型 | AB型 | O型 | ||||||||
总数 | 抗体阳性 | 阳性率(%) | 总数 | 抗体阳性 | 阳性率(%) | 总数 | 抗体阳性 | 阳性率(%) | 总数 | 抗体阳性 | 阳性率(%) | |
0~ | 11 | 4 | 36.4 | 15 | 5 | 33.3 | 10 | 3 | 30.0 | 11 | 5 | 45.5 |
10~ | 29 | 16 | 55.2 | 33 | 14 | 42.4 | 25 | 11 | 44.0 | 31 | 15 | 48.3 |
20~ | 37 | 17 | 45.9 | 56 | 24 | 42.9 | 36 | 17 | 65.4 | 52 | 23 | 44.4 |
30~ | 49 | 24 | 48.9 | 42 | 33 | 78.6 | 46 | 27 | 58.7 | 64 | 30 | 46.9 |
40~ | 31 | 13 | 41.9 | 23 | 9 | 39.1 | 17 | 8 | 47.0 | 21 | 7 | 33.3 |
50~ | 5 | 1 | 20.0 | 13 | 5 | 38.5 | 7 | 4 | 57.0 | 8 | 5 | 62.5 |
60~ | 4 | 1 | 25.0 | 4 | 1 | 25.0 | 1 | 1 | 100 | |||
166 | 76 | 45.8 | 186 | 91 | 48.9 | 142 | 71 | 50.0 | 187 | 85 | 45.5 |
表6 477例15岁以下儿童&HpU检测结果
年龄(岁) | 检查例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1~ | 8 | 1 | 12.5 |
2~ | 16 | 4 | 25.0 |
3~ | 14 | 4 | 28.6 |
4~ | 28 | 6 | 21.4 |
5~ | 30 | 7 | 23.3 |
6~ | 48 | 10 | 20.8 |
7~ | 51 | 11 | 21.6 |
8~ | 60 | 15 | 25.0 |
9~ | 66 | 17 | 26.2 |
10~ | 44 | 10 | 22.7 |
11~ | 35 | 12 | 34.3 |
12~ | 26 | 9 | 34.6 |
13~ | 10 | 3 | 30.0 |
14~ | 42 | 10 | 23.8 |
合计 | 477 | 119 | 25.0 |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可见于各国家、各地区及各年龄组、各种职业、各阶层人群,是人上消化道疾患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确诊手段是通过胃粘膜活检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但被检查者必须接受胃镜检查,由于检查时有一定的痛苦,不易经常随访和复查,以及大规模流调。尤其是儿童更不易接受。而血清学检测方法则可克服上述缺点,非常适用于Hp流行病学调查,更适用于儿童。幽门螺杆菌尿素酶(HpU)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的循环抗体,其中IgG抗体滴度在未经系统HpU治疗的群中,能确切反映人体内目前有无HpU感染,抗—HpU抗体检测,敏感性为98%,特异性96%,该剂盒的重复性、平行性、稳定性均较好,因此用于流调,可以说是一种简便易行、比较可靠的方法。
黑龙江垦区自然人群整体HpU感染率低于国内平均感染水平。尤其是儿童低于上海大城市水平,这与垦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工作条件、社会经济情况、生活水平、卫生状况均有关系,尤其是与垦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成绩突出,好于省内外一些地区及县市是分不开的。潘志军等人调查证明,我国农村人群的Hp感染率(61.6%)明显高于城市(40.5%)。垦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实际状况,应该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但Hp感染水平却明显低于城市。垦区女性Hp感染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多为从事饮食服务行业人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接触多,增加口—口传播机会。女性Hp感染者以40岁上下的人居多,如果Hp感染从儿童时期就已决定的话,是否可以解释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时期正逢自然灾害年间,生活水准极低的情况下,易感染Hp。垦区东西两地区的Hp感染具有极显著差异与两地区的经济状况、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卫生习惯等有关。垦区的西部地区两农场(龙门、引龙河)均为贫困场,人均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肯定不如东部地区的850农场、密山等地。即使有的农场行将脱贫致富,但在贫困时期已经感染上了Hp,如不经正规抗Hp治疗,抗体滴度是不会下降和消失的。
表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职业间的关系
工种 | 总数 | HpU抗体 |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儿童、学生 | 512 | 131 | 25.5 |
农工 | 336 | 113 | 33.6 |
机务 | 240 | 92 | 38.4 |
畜牧 | 45 | 19 | 42.2 |
饮食服务业 | 276 | 139 | 50.4 |
干部 | 82 | 21 | 25.6 |
家属 | 80 | 39 | 48.8 |
教师、保育员 | 55 | 25 | 45.5 |
其它 | 150 | 56 | 37.3 |
总计 | 1776 | 635 | 35.8 |
Hp感染既可引发疾病,又可为无症状带菌者,本调查中无症状组Hp感染率为31.58%高于国内有些资料(20.1%)。赵立群等对无症状人群进行胃镜普查发现55%~66.63%的无症状健康人群中可检出慢性胃炎等病。本调查中有症状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无症状者,如能将有症状者再做进一步检查肯定会检出比无症状组更多的胃十二指肠病变。如果能及时用简单易行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早期发现Hp感染者,一方面可对下一步是否需做胃镜检查进行初步筛选是极为有利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有症状Hp感染者,直接采取积极“干预”治疗,对预防和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既然胃十二指肠疾病Hp感染率如此之高,Hp感染的有症状者的胃病发生率也不低(相辅相成),作者意见不妨将有症状Hp感染者视为发生胃十二指肠疾病或胃癌的高危人群,不一定必须再做进一步其它检查,直接采取主动“预防性”治疗并不是盲目之举。
最近研究资料证实,成人的Hp感染率及消化道疾病之所以较高是与小儿时期即已发生的Hp感染密切相关,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或者说世界各地Hp感染率高低差异的关键不是在成年,而是在儿童期。一旦感染Hp,体内Hp抗体滴度并不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小儿Hp感染直接影响到成年期的身体状况。因此对小儿Hp感染的普查与防治更是十分必要的。垦区10岁以下儿童的Hp感染低于城市水平,这无疑与垦区重视卫生事业,重视妇幼保键工作,生活水平,健康水平较高有关。但不容忽视的是,儿童期内仍有一些年龄组Hp感染率超过30%,并有逐年增高的总趋势。看来人与人之间及家庭内的交叉传播是Hp感染逐年升高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包括胃癌)的防治,从娃娃时期就应着手做起。对普查出的Hp感染儿童,如果有反复的腹痛及脐周痛者,应结合其它临床诊断方法明确诊断,或者直接采取抗Hp等综合防治措施,尽早控制及根除Hp感染,对预防Hp感染所致的小儿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对成人慢性胃病或胃癌的发生者都是有重要意义。
有关Hp的传染源及传播方式,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但有很多资料提示的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口—口”或:“粪—口”传播的可能性最大。本调查中饮食服务行业人员中Hp感染率高达50.4%,分析与该行业从业人中多为饮食加工、食堂、饭店、小摊点、小吃部、经销食品等与饮食活动有关人员,接触与进食有关的人多,难免接触的人群中不乏有很多的“健康带菌者”因此感染机会多,至于教师、保育员、畜牧、机务工人也有较高的感染率,与工作环境、条件、作业时间、饮食无规律、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均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52个标引者及52个家庭,156个家庭成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看,Hp感染在家庭内确有明显的聚集性。与国内外报道一致。家庭中如有一人HpU抗体阳性,那么其它成员HpU抗体阳性的也多。反之则少。全家人阳性与全家人阴性的约占被调查家庭的1/3,甚至有一家老少4代10人均为阳性。说明家庭成员间密切的生活接触,增加了人—人传播的机会,共同暴露于同一个传染源,是Hp在家庭内聚集的基础。父亲Hp抗体阳性其子女阳性的机会不如母亲阳性其子女阳性的机会多,不难看出家庭成员接触最为密切的当属母子关系,甚至一些家庭中,很多大人有口嚼食物喂养小儿的习惯,必然增加Hp感染机会。
本文中全部统计资料由佳木斯医学院、副研究员马俊文老师协助处理
西藏高原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人们已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溃疡、胃癌的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尚无高原人胃Hp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性的研究报告。为此,我们对西藏日喀则市(海拔3900m)自然人群中376人进行了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对进藏1年以上及世居西藏高原的日喀则高机关工作人员及其所属在校学生、教师和入院门诊就诊人员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辽宁省盘锦市医药工业研究所生产的“食管、胃细胞采集球”,按常规方法让受试者吞服,在胃内停留30min以上,并沿顺时针方向在胃区按摩,然后取出采集球,收取少量胃液进行胃液尿素氮(GUN)测定。并涂片2张做光镜检测Hp及胃液Hp试纸法检测Hp三项检查。胃液GUN测定采用成都执诚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的BUN测定试剂盒(出厂号950911),通过脲酶—波氏比色法在BECKMAN—42型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根据Hp感染产生大量尿素酶、分解尿素的原理,测定胃液中GUN量,以判断是否有Hp感染。此项技术已在我国开展。胃液涂片后经1%中性染色,采用奥林巴斯—CH型光镜在油镜×100倍下进行观测。由具有观察Hp5年工作经验的专职病检主治医师承检。Hp试纸法采用珠海珠信生物工程制品有限公司出口的“1分钟快速型Hp诊断试纸”取少量液进行检测。
结果判定: ①胃液GUN值≤1.6mmol/L定Hp阳性;≥1.82mmol/L定Hp阴性;介于二者之间者定Hp为(±)。②涂片中找到一条以上Hp者为阳性。③Hp试纸法1min后试纸由黄色变为红色者为Hp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④上述三项检查中有一项明确为阳性者则判定为胃Hp感染阳性。
2 结果
受检人员376人中,藏族265人,汉族111人。其中Hp阳检人员共248人,占总人数的66%。藏族Hp阳检人员177人,占藏族总人数的66.8%。汉族Hp阳检人员71人,占汉族总人数的64%。受检人员中男性217人,Hp阳检人员150人,占男性总人数的69.1%。女性159人,Hp阳检人员98人,占女性总人数的61.6%。受检人员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63岁。其中青少年组(<25岁)者204人,Hp阳性者132人,占64.7%。成年组(>25岁)者172人,Hp阳性者116人占67.4%。
3 讨论
1994年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认为,Hp感染与DU,GU的发生密切相关,与胃癌、淋巴瘤的发生也有高度可能。研究Hp感染与人类胃病的相关性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有该方面的报告约200余篇,但经国内光盘及手工检索,尚无高原自然人群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性的研究报告。因此,本项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据文献报道,Hp感染在世界各地都较为常见。不同地区,不同种族感染率有明显差异,经济不发达国家为多见。在同一社区不同人群的Hp感染率与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卫生设施情况、卫生习惯及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随年龄增长而递增。赵立群等对我国农村自然人群中胃Hp感染率的调查发现,农村Hp感染率(65.4%)明显高于城市(40.5%),成年组(26岁~66岁)和青少年组(15岁~25岁)Hp感染率分别为75.73% 和54.08%(P<0.001)。本文对西藏高原自然人群中376人进行普查,Hp阳检率为66%,明显高于内地低海拔经济收入较高的同等城市,与我国农村自然人群感染率相近。藏族Hp感染率与汉族Hp阳检率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Hp阳性率与女性阳性率与成年组之比有递增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而青少年组Hp阳性率则明显高于内地农村青少年组Hp感染率(P>0.05)。这可能与本文检试对象中青少年组以藏族为多,Hp感染基础水平较高,而成人组检试人员较少、汉族人多,且以26岁~45岁者居多(151/172)之故。
Varia发现Hp可通过动物传播给人。在人与人和人与动物之间也可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播。Menge等报道Hp可通过水源传播。杨海涛等报道Hp感染存在一定的家庭和人群聚集现象。本文随查发现Hp阳检率明显高于内地低海拔经济收入较高的同等城市。这可能与日喀则市经济落后,卫生及住房设施差,人员卫生及生活习惯不良,藏族喜吃生牛、羊肉及菜用青稞酒、酥油茶杯的习惯有密切关系。
总之,Hp感染率的高低,与海拔高度、民族、性别无明显关系,而与人们的经济收入和住房条件、卫生、饮食习惯及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预防Hp感染,应重点放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进卫生、住房设施,改善不良的卫生、生活习惯,以减少人类胃病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分布
近来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作者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Hp的分布进行了观察,为评价Hp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375例病人因上消化道症状进行了胃镜检查,其中慢性胃炎247例(男:女=1.5:1,年龄16岁~70岁,平均39.1岁),消化性溃疡128例(男:女=4.6:1,年龄14岁~67岁,平均39.2岁)。在胃镜检查前,病人均未用过抗生素、铋制剂等影响Hp检查的药物。
1.2 方法
①胃镜检查:胃镜和活检钳均用2%戊二醛浸泡15min消毒,使用前用浅水冲冼。除吻合口溃疡外,全部病倒均在胃窦部距幽门口5cm范围内取活检标本。部分病例还在十二指肠球部取活检标本,球溃疡病例在溃疡周边取,球炎病例在炎症明显处取,而球正常者在球前壁取。吻合口溃疡在溃疡周边组织。为防止不同部位的Hp相互感染,每取完一个部位,均更换活检钳。②微生物学检查:以无菌手续用活检钳取活检标本3块:一块放在血琼脂平皿(改良Skirrow配方,万古霉素10mg/L,多粘菌素B2500IU/L,TMP5mg/L)上涂抹做Hp培养。一块放在玻片上制成涂片,加热固定,革兰染色,镜检Hp并计数分级。一块放入尿素酶鉴定培养基中,观察颜色反应,如变红,则可能Hp阳性。培养皿放在10%CO2、5%O2和85%N2条件下,37°C培养3d~7d,观察菌落、细菌形态,并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Hp阳性的依据为Hp培养阳性或组织标本尿素酶阳性,加上涂片发现典型的弯曲样细菌。为比较Hp在不同病种、不同部位的寄生密度,将Hp在涂片中的数量分成7个等级。Ⅰ级:全片Hp数量<100个;Ⅱ级:全片Hp数>个,每视野Hp数量<100个;Ⅲ级:100≤每视野Hp数<200;Ⅳ级:200≤每视野Hp数<300;Ⅴ级:300≤每视野Hp数<400;Ⅵ级:400≤每视野Hp数<500;Ⅶ级:每视野Hp数量>500。每例整张涂片取Hp数量最多的5个视野平均数,为其每视野Hp数。③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标本在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
2 结果
Hp在显微镜下为弯曲“S”形或“海鸥”形的革兰染色阴性细菌,直径0.2μm~0.6μm。Ta YA1.6~4.4。培养3d~4d的菌落为0.3mm~1mm、半透明、灰色、湿润、稍隆起的圆形菌落。生化鉴定:尿素酶阳性,氧化酶阳性,双糖铁培养基上不发酵、不产H2S,醋酸铅试纸法H2S(+)对1%甘氨酸部分耐受,不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马尿酸。对痢特灵、庆大霉素、灭滴灵敏感,对先锋V部分敏感。在375例患者中275例Hp阳性,阳性率为73.33%。消化性溃疡组的Hp检出率为96.9%(124/128),其中十二指肠溃疡为97.4%,二者均比慢性胃炎组Hp检出率(61.1%,151/247)显著增高(P<0.01,P<0.01,表1)。慢性胃炎病例,151例男性中97例Hp阳性(64.2%)96例女性中54例Hp阳性(56.3%),二者差别(p>0.05)。
胃窦部Hp阳性时十二指肠球部的Hp检出率胃炎组为51.4%(19/37),十二指肠溃疡组为88.6%(31/35),二者差异显著(P<0.01)。胃炎组以在球部有胃镜下明显炎症者Hp感染率为高(表2)。十二指肠球部Hp阳性时,其胃窦部Hp也阳性,反之则不尽然。
表1 Hp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分布
诊断 | 病例数 | Hp阳性 | |
例数 | % | ||
胃溃疡 | 6 | 6 | 100.0 |
十二指肠溃疡 | 115 | 112 | 97.4 |
复合溃疡 | 6 | 5 | 83.3 |
吻合口溃疡 | 1 | 1 | 100.0 |
萎缩胃炎 | 224 | 143 | 63.8 |
浅表胃炎 | 19 | 5 | 26.3 |
糜烂胃炎 | 4 | 3 | 75.0 |
合计 | 375 | 275 | 73.3 |
表2胃窦部Hp阳性时十二指肠球部Hp检出率
诊断 | 胃窦部Hp(+)病例数 | 球部Hp(+) | |
例数 | % | ||
无球炎 | 29 | 14 | 48.3 |
胃炎 | |||
球炎 | 8 | 5 | 62.5 |
十二指肠溃疡 | 35 | 31 | 88.5b |
bP<0.01,vs胃炎
胃炎病例中, Hp感染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高(P<0.05,表3)。
表3 Hp在不同年龄组胃炎病人中的分布
年龄(岁) | 病例数 | Hp阳性 | |
例数 | % | ||
20~ | 128 | 70 | 54.7 |
40~ | 105 | 68 | 64.8 |
60~80 | 13 | 12 | 92.3 |
合计 | 246 | 150 | 61.0 |
aP<0.05。
Hp寄生数量,在胃窦部球溃疡组高于胃炎组(P<0.01),在十二指肠球部二组差别不显著(P>0.05)。而二组都显示出胃窦部Hp数量比十二指肠球部高(P<0.01,表4)。
3 讨论
本文在375例患者中,检出Hp为73.3%,其中慢性胃炎Hp阳性率为61.13%,Hp的检出与性别无关,与文献报道相符。有报道在无消化道症状人群和非溃汤性消化不良人群中,Hp感染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增加。本文发现在胃镜和病理证实的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在慢性胃炎中,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Hp相关性胃炎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表4 Hp在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分布
病例数 | Hp数量分级 | P值 |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
胃炎 | 28 | 4 | 8 | 7 | 2 | 2 | 2 | 3 | ||
胃窦部 | 胃溃疡 | 30 | 1 | 4 | 6 | 4 | 3 | 4 | 8 | <0.01 |
胃炎 | 19 | 18 | 1 | |||||||
球部 | 球溃疡 | 26 | 19 | 2 | 1 | 2 | 1 | 1 | >0.05 | |
胃窦部 | 10 | 1 | 2 | 4 | 1 | 1 | 1 | |||
胃炎 | 球部 | 10 | 9 | 1 | <0.01 | |||||
胃窦部 | 10 | 2 | 3 | 1 | 2 | 2 | ||||
球溃疡 | 球部 | 10 | 8 | 1 | 1 | <0.01 |
128例消化性溃疡中,Hp检出率为96.9%,较慢性胃炎组明显增高,并且溃疡病例(吻合口溃疡除外)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胃窦部炎症,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Hp相关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文献报道Hp仅寄生在胃化生的十二指肠粘膜,而十二指肠溃疡的球部胃化生率比球炎高。本文也观察到十二指肠溃疡病例其球部的Hp感染率比非溃疡病例高。在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中,胃窦部Hp感染率比球部高,在球部Hp阳性的病例,其胃窦部Hp也阳性,反之则不尽然。提示Hp感染最初是在胃窦部,以后扩展到十二指肠球部。Hp的寄生密度,在胃窦部球溃疡组大于慢性胃炎组,在十二指肠球部二组无显著差别,二组又全显示在胃窦部的Hp数量比十二指肠球部高。提示单独Hp感染所产生的损伤尚不足以造成溃疡的发生,还应有其它因素存在。
黑龙江消化科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胃炎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Hp感染与炎症的活动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Hp感染复发者多数胃粘膜炎症和症状加重。而未复发者炎症和症状均未加重。国内外的医学报道及资料表明,Hp与肝炎病毒具有相似的生活接触及传播性。本文通过调查某医院52例医护人员的Hp感染情况,并结合有关文献加以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调查消化科医护人员及其他科室人员(包括行政科室)各26人,年龄20岁~45岁,男:女为10:42,(男性无吸烟史,少量饮酒)。
1.2 方法
采集被调查的医护人员血标本2ml,送本院病理化验室作血清Hp抗体测定。
2 结果(表1)
表1消化科人员中Hp抗体检测结果
分类 | 调查人数 | Hp抗体(+) | Hp抗体阳性率(%) |
消化科医护人员 | 26 | 22 | 84.6 |
其他科室人员 | 26 | 12 | 46.5 |
P<0.05
3 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 Hp阳性病人的血清及胃液中在特异性抗体,患者血清中Hp抗体滴度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说明Hp感染能刺激产生与人胃粘膜自身抗原发生反应的抗体,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Hp引起胃粘膜全层病理改变的致病机理,如不及早医治,多年后导致萎缩性胃炎。近年来,学者们在非人灵长类的胃内发现有Hp样微生物的自然感染,在非人灵长类最为常见的自发性肿瘤为胃癌,基于这些资料,Hp在胃癌中的作用不能排除。胃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过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若能及早识别和治疗这些病变,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有关文献报道,证实Hp感染在家庭内有聚集现象,提示Hp传播与密切的生活接触有关,可能有人—人传播的途径。通过对消化内科医护人员和其他科室人员的Hp感染情况的调查表明,Hp感染的流行病学与经粪—口传播性疾病甲肝和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很相似,提示医院应对消化内科医护人员的Hp感染情况予以重视,将其预防工作列入同肝炎同等的位置。有关学者检测胃炎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Hp抗体表明,血清中Hp抗体与胃炎呈很强的正相关,并与胃炎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有关,通过上面的化验发现,血清学检测对Hp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诊断Hp感染的依据。
总之,胃炎是一组多病因的病症,但Hp感染是胃炎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Hp可通过损害胃粘膜屏障功能参与胃炎的发病机制,对于胃炎的治疗应采取杀菌,制酸和胃粘膜保护等综合措施,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医院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问题,引起世界性的广泛重视。美国学者对健康人的家庭研究证实,在健康的家庭内存在Hp感染的聚集。我国学者杨海涛等,证明Hp感染在家庭内有成员感染Hp感染与没有感染者家庭成员的抗HpIgG有明显差异,也证明Hp感染在家庭内有聚集。作者将就Hp感染在医院内有无传播,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院消化科医护人员,与消化科同楼层相邻科室医护人员各13名,消化科人员男2人,女11人,平均年龄41岁,其它科室男3人,女10人,平均年龄40岁。
1.2 方法
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pIgG抗体。抗原从临床患者胃镜活检组织块中分离,体外传代培养Hp,取新鲜培养物涂片,浓度以每个视野内约10~20个Hp,干燥固定后用-10°C之抗原处理液浸泡15min后干燥备用。Hp抗体,受检对象待检血清稀释1:200,滴在玻片Hp菌膜处,室温下30min后,用缓冲液洗去未吸附的血清,再滴工作浓度的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Hp菌全部染上莹光者为阳性。
2 结果
消化科13名医护人员血清HpIgG抗体阳性者11例,只有2名新来的年青护士阴性,其阳性率84.6%(11/13)。其它科室只有6人为阳性,阳性率46.2%(6/13)。2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Hp在医院内健康医护人员中感染率是较高的。经常接触传染源的消化内科医护人员感染率达84.6%,其中胃镜室三名医护人员全部感染。对照组其它科室人Hp抗体阳性率仅46.2%。对两组回顾性调查表明,两组Hp抗体阳性者88.2%(15/17)曾不同程度的出现过胃部不适症状,因症状轻持续时间较短而未予注意,只有3人诊断过胃病。
3 讨论
Hp感染的医源性传播国外已被证实,国内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同一医院相同环境下的相邻两个科室,性别、年龄等相似有可比性的医护人员调查表明,Hp在医院内传播是严重的。胃镜室与消化科医护人员Hp感染率甚高,证明胃病是有传染性的疾病。
消化科及胃镜室工作人员中,每天与大批传染源接触,通过说话时飞沫传染或给病人清洗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感染。由于对胃病传染性认识不足,防护意识差,往往通过已污染的手,经口传染。因此,应加强管理,普及有关知识,增强消毒观念,检查处置时要带口罩,问诊时避免正面对病人,使用高效杀灭Hp的消毒液清洗胃镜等器械,防止交叉感染。
宁夏吴忠地区4238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自1983年Warren和Mashall 首先报道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窦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国内于1985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我院自1990年开展此项工作,现就我院胃镜下活检标本中Hp感染检出情况做一分析,供同道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收集我院1990年5月~1996年9月胃镜活检资料4238例。其中男2958例,女1280例,男女之比为1:0.43。回族1762例,汉族2476例。年龄以20岁~69岁为主,占总例数87.54%。发病时间最长12a,最短4个月。标本按常规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脱蜡作HE及过磺酸苏木素染色,置光学显微镜下镜检。
2 结果
4238例中Hp(+)者共1419例,占总检查数33.49%其中回族检出率为33.53%,汉族检出率为33.47%,回汉族之间有无明显差别。4238例中,慢性胃炎3837例,占总例数91.50%;胃溃疡119例,占2.8%;十二指肠溃疡49例,占1.16%;其它(包括胃癌、息肉等)192例,占4.45%。慢性胃炎中,检出Hp(+)者1408例,检出率为36.34%;十二指肠溃疡共检出Hp(+)者10例,占21.42%;胃溃疡组及其它组Hp检查均为阴性。
3 讨论
本组4238例标本中,检出率为33.49%,各地报道Hp检出率虽不一致,多在39%~62%;大致在50%左右,我们的检出率明显低于以上报道。因我地区为回族聚居区,我们分析了两个民族患者Hp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两个民族长期一起聚居,生活饮食习惯及慢性胃病的发病均无明显差别,因此Hp感染也无重大差别。本组仅在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例中检出。其中慢性胃炎组检出率为36.34%,亦低于国外及国内报道。世界各地报道检出率不一致,约为40%~50%;而国内南方医院252例慢性胃炎中有70.2%检出Hp。特别在活动性胃炎中,其检出率可高达90%,本组十二指肠溃疡中,有10例检出Hp,检出率仅21.42%。Marshall报道15例十二指肠溃疡100%感染Hp。国内亦有报道65例十二指肠溃疡中42例显Hp(+)。分析检出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取材有关。文献报道Hp呈灶性分布,由于取材范围有限而漏检。溃疡病变区Hp存在较少,而在胃镜下取材又多在溃疡附近组织,故阳性率较低。
另据国内文献报道:Hp的检出率的高低,似与当地经济状况、地理条件有关。我国7个城市中经济较发达的南京、无锡Hp检出率较高(可达56%~68%),而经济较落后的宜兴,扬中县等较低(仅41%~42%)。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宁市其检出率仅达21%。我区亦属边远落后的地区,情况与西宁相近,是否是检出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值得进一步追索。
另外,Hp的组织学检测方法是确定Hp感染及菌量的直接手段。据报道,目前虽有特异的Hp单抗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方法的报道,但推广尚有困难。组织化学方法虽不具特异性,但由于Hp具有特殊的形态及寄居地位,不易与其他细菌混淆,除经典的Warthin-Starry染色法外,我们认为用普通HE及过碘酸苏木素双套染色,这在基层医院极方便、经济、实用、可作为病理科的常规工作,并可应用于大规模人群普查。
银川地区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报道在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并培养出幽门弯曲菌,现定名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Hp感染同慢性胃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宁夏为慢性胃病高发区,且为西部贫困地区之一,又有回族群众居住集中等不同之处,因此为了研究宁夏银川地区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特点,我们对575例慢性胃病患者的的胃粘膜活检标本用Hp 1min快速型诊断试纸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本院胃镜室1995—8~1996—4期间经纤维胃镜及病理诊断确诊患者。排出急性胃粘膜病变,卓艾综合征及近2月来未行抗Hp治疗者。575名患者中男338人,女237人,男女比例为1.42:1,年龄14岁~82岁,平均46.8岁。汉族518人,回族57人。农民308人,工人189人,干部66人,教师6人,个体2人,学生4人。居住地为银川市者99人,县城164人,农村312人,慢性浅表性胃炎127人,慢性萎缩性胃炎343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1人,胃溃疡23人,胃癌31人。
1.2 方法
纤维胃镜检查时,用消毒过的活检钳在胃窦部钳取胃粘膜组织一块,取1min快速型Hp诊断试纸(珠海珠信生物工程制品有限公司出品),将活检组织放于试纸中央。放置1min试纸由黄色变成樱红色为阳性,不变色为阳性,如延迟3in变为樱红色为弱阳性。
2 结果
2.1 Hp总检出率
575例患者中Hp阳性者382例,总检出率为66.4%。男性阳性者231例,阳性率为62.4%,女性阳性者为151例,阳性率为63.7%。男女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2.2 不同民族Hp检出率
受检汉族518例,Hp阳性351例,阳性率67.8%;受检回族57例,Hp阳性31例,Hp阳性率54.6%。经X2检验,P<0.01,汉族与回族Hp检出率有显著差别。
2.3 不同年龄Hp检出情况(表1)
表1 不同年龄Hp检出情况
年龄 | n | 阳性数 | 阳性率(%) |
1岁~20岁 | 10 | 9 | 90.0 |
20岁~40岁 | 254 | 166 | 65.45 |
40岁~60岁 | 243 | 167 | 68.7 |
60岁~ | 68 | 40 | 58.8 |
合计 | 575 | 382 | 66.4 |
2.4 不同职业Hp检出情况(表2)
表2 不同职业Hp检出情况
职业 | n | 阳性数 | 阳性率(%) |
农民 | 308 | 191 | 61.7 |
工人 | 189 | 135 | 71.4 |
干部 | 72 | 40 | 55.6 |
合计 | 569 | 366 | 64.3 |
2.5 不同居住地Hp检出情况
表3 不同居住地患者Hp检出情况
居住地 | n | 阳性数 | 阳检出率(%) |
银川 | 99 | 52 | 52.5 |
县城 | 164 | 113 | 68.9 |
农村 | 312 | 217 | 69.6 |
合计 | 575 | 382 | 66.4 |
2.6 不同病种Hp检出情况
表4 不同病种组Hp检出情况
病名 | n | 阳性数 | 阳性率(%)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127 | 74 | 58.3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343 | 233 | 67.9 |
十二指肠溃疡 | 51 | 38 | 74.5 |
胃溃疡 | 23 | 18 | 78.3 |
胃癌 | 31 | 91 | 61.3 |
合计 | 575 | 382 | 66.4 |
2.7 是否伴有活动性炎症患者
Hp检出率575例中伴有活动性炎症179例,Hp阳性142例,阳性率97.3%,非活动性炎症396例,Hp阳性240,阳性率60.7%。经X2检验,P<0.01。
2.8 胃癌不同病理分型的Hp检出情况
经病理检查24例为胃癌,其中低分化腺癌20例,Hp阳性13例,阳性率54%。管状腺癌2例,Hp阳性1例,乳头状腺癌2例,Hp阳性1例。
3 讨论
本文Hp总检出率为66.4%,同国内报道相比,与宁夏法金枝报道基本相同(67.8)低于新疆籍希平报道(71%)高于广州杨海涛(58%)和江苏朱云华(58.7%)报道。这种宁夏银川地区同南方省份Hp感染率差别,除了地理环境外,与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有关,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证明,Hp的人群自然感染率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卫生条件有直接关系。AsakaM等研究了日本不同时期人群Hp感染率,发现日本1950年以前出生的人Hp阳性率80、9a%,1950年~1960年出生的人Hp阳性率45%,1960年~1970年出生的人Hp阳性率为25%,1970~1980年出生的人Hp阳性率20%,认为Hp感染率在不同时期的高低,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直接关系,经济越发达,Hp感染率越低。本文作者研究的结果也支持此观点。
本文研究结果证明回汉族之间Hp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别,汉族Hp阳性率明显高于回族,这可能与回族风俗习惯有密切关系,但因回族病例较少,此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出不同年龄的Hp感染率差别。以1岁~20岁年龄组组最高,但病例数太少,难以说明问题。20岁~40岁及40岁~60岁两组Hp阳性率均明显升高且互相接近。这与青壮年人活动范围大,接触面多,传染机会增加有关系。同时提示Hp感染率高也是我国青壮年慢性胃病多发的主要原因,并且为慢性胃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不同职业的Hp感染率中以工人最高,农民次之,这与工人以群体劳动为主,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接触密切有关。同时也与工人农民的经济收入,卫生状况有很大关系。不同居住地患者的Hp感染率,以往的文献中很少见有报道。本文研究结果示Hp感染率城市最低,但县城和农村几乎相等,这与宁夏县城建设规模远远低于南方诸省,城乡接触较近,县城人口居住条件,卫生状况与农村人口相差较小有关。最近国外研究证明,家庭中缺少热水浴、拥挤、共用一床是Hp感染的主要因素。这点也支持本文研究县城和农村居住者高于城市的结果,并提示Hp感染的预防应注意卫生条件及居住条件的改善。
Hp感染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胃癌及胃粘膜活动性炎症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与以往文献相同,不再赘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病机理研究
在有关的幽门螺杆菌本身及其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愈来愈深入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Hp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致病性研究,因为任何一种流行病如果不清楚其流行病学特征及致病机理是很难从根本上进行防治的。经过十几年的国内外学者的艰苦努力和广泛深入研究,已经揭开Hp及其感染的端倪,为下一步彻底防治与Hp感染有关的疾病,奠定了基础。
1H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现已公认Hp是人类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流行病模式也适用于慢性胃炎。Hp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一旦感染如果未经系统抗Hp治疗可受累终生。在发达国家儿童感染并不普遍,每年增加约1%~2%,而成年人到了60岁,约有50%的人感染Hp。在发展中国家其感染在儿童阶段就可以发生。在成年人年龄组感染率上升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感染率在男人和妇女中几乎是同等的。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多项研究中发现,有色人和黑色人的感染率明显比白人高,而且这一结果不受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及住房等因素的影响,Hp在社会经济壮况差的人群中更易流行低收入家庭Hp感染率比高收入家庭为高。社会最低层感染率最高,中产阶层次之,而上层社会最低。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对感染Hp的家庭调查提示。有Hp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Hp抗体阳性率为64%,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无Hp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13%)。
2Hp的致病机理
2.1 尿素酶的作用
Hp之所以能在酸性胃液中存活,主要是由于Hp能分解尿素,在菌体周围形成保护性氨环境,一方面氨能保护Hp使其免受胃酸的影响,另一方面氨对胃粘膜有直接毒性作用。
2.2 粘附和定居作用
胃肠道致病菌在胃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和定居往往是引起胃肠感染的第一步。Hp同样不例外,其对胃壁上皮有某种亲和力,菌体外壁有植物血凝素,有助于Hp粘附在粘液层骨或胃上皮细胞膜上。
2.3 蛋白酶作用
Hp的蛋白酶,脂酶和磷脂酶等能破坏胃粘液层的完整性,消化酶可以降解粘液蛋白分子中的蛋白基质,从而使胃液粘稠度减小,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坏。
2.4 细胞毒素作用
Hp可产生各种毒素,其中一种毒素能使培养的上皮细胞产生空泡样变,大约60%的分离菌株可产生该毒素,特别是从溃疡患者中分离的菌株。另一种毒素可抑制细胞泌酸
2.5 免疫反应
Hp作为抗原不仅能引起全身免疫反应,也可诱发局部免疫反应,菌体的可溶成份吸引吞噬细胞进入到腺体和粘膜固有层,形成典型的活动性胃炎病理学表现,吞噬细胞移行穿过上皮细胞层和产生针对Hp的毒性产物,可能是胃炎患者胃上皮损伤的原因,浆细胞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A和G,并激活补体反应。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可诱发上皮细胞表达Ⅱ类组织抗原,从而激活了局部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
4.5 其它
胃十二指肠病变程度与胃氨的关系
由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的尿素酶所分解产生的氨,长期作用于大鼠胃粘膜可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大鼠发生萎缩性胃炎。为阐明由Hp产生的氨对人胃十二指粘膜的影响及程度,在内镜下取组织行Hp培养、尿素酶试验、肉眼及病理诊断分类,并行胃液氨浓度(胃氨)测定,对胃十二指肠粘膜不同病理改变情况下的胃氨进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991年2~9月在我院就诊的286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及37例无症状志愿者。在胃镜活检前用胃管抽取胃液3~5ml,即刻用Nessler显色法测定胃液中的氨浓度;取胃窦部粘膜组织,作细菌培养和Hp鉴定,以尿素酶阳性为Hp感染。然后在病变部位取活检作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正常人37例胃氨测定为11.86mg/L±5.19mg/L 范围为23.99mg/L~3.59mg/L。Hp阳性组(220例)的胃氨测定结果为21.50mg/L±4.10mg/L阴性组(103例)为15.30mg/L±6.30mg/L。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种胃、十二指肠疾病Hp阳性患者的胃氨均高于正常粘膜组Hp阳性者,除胆汁反流性胃炎和胃癌因病例较少外,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疾病组(Hp阳性+Hp阴性病例)的胃氨,除胆汁反流性胃炎外,同样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的病变程度越重,其胃氨亦越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和治愈期的胃氨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P<0.01),而瘢痕期与正常胃粘膜组比,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尿毒症、肝性脑病等血氨增高患者常并有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近年来,人们发现Hp分泌和尿素酶可分解来自备注及食物中的尿素产生氨,而使胃氨增高。河内山报告Hp阳性者胃氨为2919mg/L,明显高于阴性者,但其值远较慢性肾衰患者低。为探讨这种增高的低浓度的氨对胃粘膜的影响,我们用0.01%~0.02% (10.00mg/L ~20.00mg/L)的氨水长期喂养大鼠,证实此浓度的氨水可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大鼠发生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
Hp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胃氨测定表明,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胃氨导致胃粘膜损害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①氨对胃粘膜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作用于胃粘膜可导致粘膜损害。②氨可破坏胃粘膜屏障功能。用低浓度的氨水长期喂养,可导致大鼠的胃粘膜血流减少,电位差降低,胃粘膜前列腺素减少及胃粘膜PAS染色阳性层变薄。③氨可以在粘膜表面形成一个跨粘膜氨梯度,妨碍胃腺的H+进入胃腔,促进H+回渗。④氨的刺激也可能会在循环中产生抗体,通过变态反应造成组织损伤。
我们尚未见到有关胃氨正常值的报告。本研究使用血氨Nessler定量法,测定37例正常人的胃液氨浓度为11.86mg/L±5.19mg/L,作为初步的参考数据。
综上所述,由Hp的尿素酶所分解产生的氨与人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Hp感染越重,胃氨越高,胃十二指肠的病理改变就越严重。可见胃氨增高是Hp导致人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尿素试验阳性为有Hp感染,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造成实验误差。另外,Hp对胃肠粘膜损害的机理较复杂,氨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应考虑到各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
猫是幽门螺杆菌的动物宿主
我们应用常规微生物、病理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猫胃粘膜检出了幽门螺杆菌(Hp)。18只家养猫均自市场购得,运回实验室的当天宰杀,以排除实验室污染的可能性。杀死动物后立即剖腹,取新鲜胃粘膜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UAT)、涂片染色、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细菌培养、寡核苷酸探针尼龙膜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18只猫中有15只UAT阳性,用Skirrow选择性培养基在37°C、5%的微氧环境下培养出3株Hp样细菌,培养基中加猫血或羊血比用人血生长好。有11只猫的胃粘膜及1株培养出的细菌的DNA被提取出来作杂交和扩增。寡核苷酸探针长27bp,系螺杆菌属细菌特异探针,经3’-OH端加尾标记半抗原地戈辛素后作膜杂交,11只猫胃粘膜有8只为阳性,猫胃培养菌也为阳性。PCR引物系幽站螺杆菌特异的16srRNA基因片段,扩增片段长500bp,该引物不扩增包括猫胃螺杆菌(H.felis)和空肠弯曲菌在内的近缘菌株DNA,在11只猫的胃组织中发现7只阳性者,一株培养菌也为阳性。病理切片银染则发现猫胃粘膜至少存在三种弯曲样菌(既往称之为幽门螺杆菌相关菌),一种为Hp样菌,形态与Hp相近,一种为Gh(人胃螺旋菌)样菌,菌体比Hp粗大且长,螺旋数多,与Gh及H.felis相近,另一种呈弯曲样菌,菌体较Hp长,形态与Hp相似,但螺旋不明显。双盲法观察,发现有大量Hp样菌的标本,其对应的DNA标本PCR均为阳性,而有Hp样或Gh样细菌定殖的标本,UAT及探针杂交均为阳性。
据此,我们认为,猫胃粘膜有Hp定殖,猫应该是Hp的动物宿主和传染源之一。由于猫是最常邮的宠物之一,因此明确其为Hp的动物宿主对该菌的防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且为Hp的动物传播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5.1总论及基础研究
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现在已有足够证据说明幽门螺杆菌是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病因因素。然而,它在消化性溃疡中所起的作用尚未肯定。许多胃肠病学家认为,该菌在溃疡发生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对475例具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在内镜检查时均采取胃窦粘膜活组织,除病理学检查外,并进行幽门螺杆菌有关检查,包括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 Starry银染色观察片上的细菌,发现该菌在消化性溃疡病时的检出率为84.1%(106/126),慢性胃炎时为54.7%(173/316),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时的检出率又高于胃溃疡病,前者为86.5%(90/104),后者为72.7%(16/22)。对30例十二指肠溃疡病同时采取胃窦粘膜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活组织。细菌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胃窦粘膜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中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前者为86.7%(26/30),后者为80.0%(24/30)。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病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提示该菌很可能和溃疡发生有关。
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强烈提示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我们应用庆大霉素对3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进行了治疗。庆大霉素素4万单位,早晚空腹及午餐前一h各服一次。10d为一疗程,中间休息4d,共三个疗程。治疗结果,21例(70.0%)溃疡愈合,17例(56.7%)幽门螺杆菌清除,22例(73.3%)合并的慢性胃窦炎症好转,而在30例安慰剂治疗(3.3%)和2例(6.7%),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后又应用黄连素、呋喃唑酮和土霉素各治疗15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并与庆大霉素的治疗结果进行了对比。用药方法是:黄连素0.3g,呋喃唑酮0.1g,土霉素0.5g,均为每日3次,饭前口服,10d为一疗程,中间休息4d,共三个疗程。治疗结果,这三种抗菌药物无论在溃疡愈合、幽门螺杆菌清除、胃窦炎症减轻和活动性炎症消失上均与庆大霉素治疗效果相同。由此说明,单独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可以取得比较肯定的治疗结果。这也提示,幽门螺杆菌在溃疡生成上起一定作用。
抗菌药物不仅对寻常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有效,而且已经证明对多种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亦有良好效果。我们对6例用传统抗溃疡药物,包括组胺H2受体阻断持续治疗一年以上,症状不见缓解,溃疡未愈合者,使用庆大霉素治疗。6例中有5例幽门螺杆菌消失,症状缓解,溃疡愈合;另1例溃疡虽未愈合,但明显缩小,症状亦相应减轻。这一治疗效果提示,幽门螺杆菌在使溃疡迁延不愈上起一定作用。
现有充分证据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的得发率。我们对8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病,随机分为胶体次枸橼酸铋(colloidal bismuthsubcitrate,CBS)和雷尼替丁治疗组,疗程8周。结果显示,CBS和雷尼替丁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8.1%和92.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周内疼痛缓解率亦相同。然而,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胃窦部炎症好转率及活动性炎症消失率,CBS组和雷尼替丁组分别为83.3%,73.8%,71.4%和2.63%,10.5%,2.63%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0.5a~1a的溃疡累积复发率,CBS组和雷尼替丁组分别为19.4%,41.9%和 46.7% ,73.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CBS和雷尼替丁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虽然近期疗效相同,然而无期疗效显然不同。结果提示,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很可能和溃疡的早期复发有关。
我们对比研究了庆大霉素、雷尼替丁、庆大霉素+雷尼替丁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近期疗效。结果: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0.0%,92.1%和100%;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分别为56.7%,2.63%和73.3%;胃窦炎减轻率分别为73.3%,5.3%和80.0%;活动性炎症消失率分别为 71.4%,2.9%和76.9%。结果表明:①庆大霉素的溃疡愈合率低于雷尼替丁,而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胃窦炎减轻率和活动性炎症消失率都明显高于雷尼替丁;②庆大霉素与雷尼替丁合用,虽然不能明显提高雷尼替丁的溃疡愈合率,但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胃窦炎减轻及活动性炎症消失的效果。可以预期两者合用,由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的提高,溃疡复发率将会降低。这一结果提示,在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生上,细菌因素不如酸重要,而幽门螺杆菌也不影响它的愈合。
综上所述,现在尚无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病的一个新的病因因素。然而有证据表明它与消化性溃疡的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有密切关系。可以认为幽门螺杆菌参与发病机理,是溃疡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原菌吗?
十二指肠溃疡病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疾病,但其病因学和发病机理迄今未能完全阐明。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胃酸是发生溃疡的必需条件,因此1910年Schwarz的名言“没有酸便没有溃疡”一直在溃疡的发病机理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这一理论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后逐渐受到挑战。近年来胃肠病学界盛行着十二指溃疡病的致病原因是Hp而不是pH,因此,提出“无Hp便无溃疡”的论点。他们认为十二指肠溃疡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他们的根据是十二指肠溃疡病和Hp密切相关,Hp感染在该病的检出率高达95%~100%,而且根除该菌后可以防止溃疡复发。
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病机理中占一定位置,这已为各国胃溃疡病学家所公认,无容置疑。问题是其重要性空间达到什么程度?我曾在一篇述评中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阐述了我们的看法。在迄今为止尚无Hp致成十二指肠溃疡病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过早地肯定Hp是该病的病原菌,提出“无Hp便无溃疡”从而得出十二指肠溃疡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的结论,其正确性值得商榷。
Hp既然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原菌,但是二者相互联系的特异性为什么不强?也就是说为什么多数Hp感染的病人并没有患十二指肠溃疡病?例如,自1986~1993年末,因有上腹部症状来我科内镜室进行胃肠内镜检查且证实有Hp感染者共4858例,其中仅818例(16.8%)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又如国外一篇研究报道指出,对345例有Hp定居而无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消化不良病人进行了3年左右的内镜和临床随访,在此期间仅2例发生了十二指肠溃疡病,1例发生胃溃疡病。这表明其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率低于在一般人口中的预期数值。
Hp既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原菌,但是如何解释在Hp感染病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间存在的显著的人口统计学特点的差异?例如,在我国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具有显著的男性优势,患病高峰为20岁~50岁,而Hp感染并无性别分布的差异,且其感染率在老年人最高。
“无Hp便无溃疡”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们也承认有些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于无Hp感染的病人,便他们认为这种病人均另有原因,如非类历醇抗炎药、Crohn病、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泌素瘤)等而非真正的消化性溃疡病。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确实有部分寻常的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不存在Hp感染,这些病人不但用常规方法(活组织尿素酶试验、活组织切片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找细菌和细菌培养),甚至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均未能检出Hp。对于这部分没有Hp感染的寻常的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又如何解释?
完全无抑制Hp作用的抗分泌药如H2受体阻断药对合并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效果也不支持Hp是该病病原菌的看法。我们曾对90例Hp相关性十二指肠中疡病随朵分成雷尼替丁、庆大霉素、土霉素、呋喃唑酮和黄连素5个组进行短程治疗。治疗结果:溃疡愈合,雷尼替丁的抗菌药物组织分别为97%和53%~67%(P<0.05);Hp清除分别为3%和40%~60%(P<0.05)胃窦炎减轻分别为2%和67%~73%(P<0.05);胃窦活动性炎消失分别为7%和50%~71%(P<0.05)。研究结果表明,溃疡的愈合不但不受Hp存在的影响,且抗胃酸分泌药雷尼替丁的溃疡愈合效果反而优于抗菌药物。研究结果还表明,溃疡的愈合似乎与胃窦炎减轻和活动性炎消失无关。
综上所述,当前尚缺乏足够证据表明Hp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原菌,“无Hp便无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论点的正确性。一般的看法是十二指肠溃疡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以溃疡这一共同临床表现为基础的多种疾病所构成,也就是说其发病绝非小及一种因素,而是涉及多种因素和其它因素或这些因素的综合。Hp究竟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占有什么地位,尚有待更多的科学证据才能确定。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患研究进展
胃、十二指肠疾患包括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胃癌等,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嘈杂”、“吐酸”、“痞证”等范畴。自1983年澳大利亚Warren和Marshall发现在人胃上皮细胞表面生长着一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国内外研究,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80%的胃溃疡、90.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以及发达国家中35%的胃癌、发展中国家中85%的胃癌同Hp感染有关;国内学者范学工博士经实验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证实了Hp能增加胃上皮细胞的繁殖,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现就Hp有关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清除Hp及治疗胃十二指肠疾患资料综述如下。
1Hp病原学研究
1.1 Hp形态
Hp系革兰氏阴性菌,呈弧形或S形状,长1.5μm~3.0μm 宽0.5μm,菌体光滑,两端纯圆,鞭毛位于一端,有2~6根,偶从两端发生,鞭毛顶端呈球形,鞭毛餐被鞘,鞘与细胞壁的外膜直接相连。
1.2 Hp的生活环境
Hp在微需氧下,37°C环境生长。Hp定居于胃粘膜上皮表面,粘液深部的微需氧环境中,从扫描电镜下Hp位于胃上皮细胞连接间沟及胃小凹内,横卧在微绒毛的表面,垂直插入微绒毛间或粘液中,有细丝或粘着带粘附在胃上皮表面。尚可定居于胃粘膜化生区:食管、十二指肠、Meckel氏憩室等胃粘膜化生部位。
1.3 Hp的特点
Hp具有分泌尿素酶的特点,此酶分解胃液中尿素,产生氨,形成“氨云”围绕Hp造成近中性环境。保护Hp免遭胃酸杀死。
2Hp检测方法研究
2.1 侵入性方法
此类方法是一种必须通过胃镜检查的方法,取得胃粘膜组织,行细菌产物尿素酶检查或组织学检查,在显微镜下查找细菌,或做细菌培养。其优点是诊断可靠,对胃的病变作出确切判断。①胃镜下活检胃粘膜作培养。②胃镜下活检组织切片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Hp呈棕黄色;HE染色呈嗜伊红,色淡;Giemsa染色呈深红色;吡啶橙染色需荧光镜检,免疫组化染色及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③粘膜涂片行革兰染色或细胞刷检涂片行1%美蓝染色。④活检粘膜体外检测尿素酶(有商品化试剂盒)或胃内喷酒法。上述方法以培养及W—S银染法最准确,为诊断的可靠依据。
2.2 非侵入方法
此类方法是不需要做胃镜检查的方法,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做呼气试验,从细菌产物尿素酶的存在,推测Hp的存在;或者以测定血清中对细菌或其毒素的抗体是否增高,间接判断有无Hp感染。①13C—尿素(13C—UBT)或14C—尿素(14C—UBT)呼气试验:口服13C—尿素或14C—尿素溶液,在尿素酶作用下分解成13CO2或14CO2,经胃肠吸收后随呼吸呼出,收集呼出气体标本,用质谱仪分析计算13CO2含量,或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检测14C量,Hp感染呈阳性。此法也很准确。②血清学法试验从血清或唾液中测定抗Hp抗体IgG沆度,可提示是否感染过Hp。当Hp根除后抗Hp抗体IgG滴度逐渐下降,6月~8月后转阴。Sternberg等研究报道,此法用于青年组(<30岁)检测特异性较高,为83.3%,在年龄较大组(>30岁)检测特异性较低,为41.8%,因此,此法对于青少年适用,对于年龄较高者不做为Hp感染的常规诊断。
3Hp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
3.1 Hp感染人群
Hp感染随人群年龄增加而上升,持续时间可长达终生;社会经济状况低下者感染率高;发达国家每年增加1%~2%,黑人高于白人。在国内属高感染,感染年龄较发达国家早10a~20a;城市人群感染高于农村,5岁以下分别为38%,21%,5岁~40岁为76%,56%,40岁以上为68%~78%和58%~63%。
3.2 Hp感染传播途径
①口—口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②医源性传播如胃镜器械消毒不善,通过器械传播,须用戊二醛浸泡15min。③粪—口传播
3.3 Hp致病机理
据统计,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粘膜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与防御因子(粘液/HCO3-屏障及粘膜修复功能)失去平衡而致。Hp居于胃粘液下、胃上皮表面,以鞭毛的高活动穿透粘度的粘液层,产生降解胃粘液层的粘蛋白酶;并靠粘着素紧贴胃上皮表面吸收营养,通过分泌尿素酶产生氨形成“氨云”保持中性环境使Hp不致被胃酸杀灭。另外,Hp分泌产生的物质:氨、多种酶类(蛋白分解酶、脂多糖、脂酶、磷脂酶A、溶血素)、毒素、多种炎性界质、细胞因子,以致局部发生损伤性免疫反应,使局部粘液/HCO3-屏障受损,能量代谢障碍,H+反渗,致胃粘膜炎症、糜烂或溃疡。
4Hp感染的治疗研究
4.1 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途径
①抑制胃酸分泌(抑制攻击因子) 优点是见效快,治愈率高;副作用是因长期抑酸致消化功能衰退,复发率高难治愈。②调整防御因子 以含铋复合制剂,通过调和胃酸、抑制Hp、增加胃粘液,形成新的胃粘膜,达到根治目的。③杀灭Hp 根除Hp可使Hp感染相关性胃炎消退,促进溃疡面愈合,减少复发,缓解疼痛。
4.2 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药物
①H2受体拮抗剂 西米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善胃得)、法莫替丁(famotidine)、罗沙替丁(roxatidine)一种新型H2受体拮抗剂。②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omepratol,Ome,商品名losec,洛赛克),原瑞典阿斯特拉公司60年代开始研究,1988年首次在瑞典注册应用,1988年8月进入国内市场,在全球已治疗1亿多人次,口服20mg/d~30mg/d可维持24h以上,具高度安全性、可靠性。米索拉唑(lansoprazole,Lan,商品名达克普隆),日本生产,用法:口服30mg/d。潘妥拉唑(pantoprazole),其与前二药相比,它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最小。治疗浓度在体内与安定和茶碱无相互作用,亦不干扰苯妥英钠和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用法:口服40mg/d。兰米诺拉唑(leminoprazole),系新药,直接作用胃粘膜,抑制胃壁细胞功能,其它的需粘膜吸收后起作用。此类药物作用机制,系直接抑制胃酸分泌最终环节(H+-K+-ATP酶,质子泵),使酸分泌降低,创造24h中溃疡愈合最佳环境;Ome作用于H+-K+-ATP酶的半胱氨酸二个部位,米索拉唑作用于(H+-K+-ATP酶的半胱氨酸321,813,892三个部位,影响(H+-K+-ATP酶活性,抑制胃酸。③胃粘膜保护剂类 铋类制剂有三钾双枸橼酸铋(德诺)、乐得胃、胃必治、胃仙U、三九胃泰等胶态枸橼酸铋。另有米索前列醇(misoprstol)及恩前列醇(enprostil)保护剂。④抗生素类(杀灭Hp) 甲基红霉素(clarithromycin新大环内酯类药)四环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Amo,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FZ)等。
4.3 抗Hp感染治疗适应证
胃十二指肠溃疡有以下情况者:①难治性溃疡:常规治疗3个月(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者,或治疗过程中效果不佳并出现并发症(出血或穿孔)者;②溃疡复发频繁,治疗1a内复发两次或两次以上者;③伴有肺心脑疾患或同时服用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的溃疡患者。④Hp相关性胃炎,对常用药物治疗疗效差者。
4.4 不宜常规抗Hp感染治疗者
①服用NSAID药物或其它病因所致溃疡病。②病变轻,症状间断或采用一般治疗有效者。③Hp相关性胃炎不一定均需抗Hp治疗,这是因为大多数Hp感染是良性过程,有报道Hp可能是人体口腔中正常菌丛,属于条件致病菌;Hp感染者常无消化道症状;无Hp感染者,亦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有报道,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无需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仅须服用制酸剂和法莫替丁,其胃部疼痛、气胀和灼热感等症状均可缓解,以减少抗药性Hp菌株发生。
4.5 Hp治疗标准
①Hp根治标准 Hp转阴,停药后一个月仍然阴性者。②Hp转阴性标准粘膜活检培养、涂片,组织切片和尿素酶试验等均阴性。以培养为金标准,13C或14C尿素呼吸试验系非侵入法,是诊断Hp感染和判断疗效的可靠依据。
4.6 治疗方案
①单一疗法 单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或抗生素类中一味药物,治疗胃十二指肠疾患。吴晶新等分别用善胃得,国产雷尼替丁、西米替丁、Ome治疗消化性溃疡,结果比较,善胃得治疗2周有效率为81.8%,4周为100%(愈合率93.94%)未发生任何副作用,明显高于其它二味H2受体拮抗剂,与Ome相似,解除疼痛作用平均消失日为5d,优于其它,与 Ome相同;缓解反酸、腹胀、呕吐等症状,2周内达100%,居首位。在用Lan及法莫替丁(Fam)治疗胃溃疡比较中发现,Lan使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增加2.2~2.6倍,再生粘膜成熟度高,溃疡愈合速度快,应用超声内镜(EUS)观察,4周后溃疡愈合率为80%,8周后为100%,均明显优于Fam治疗。在用潘妥拉唑与Ome治疗急性胃溃疡比较中,发现,4周后溃疡完全愈合的分别为88%,77%,8周后为97%,96%,2周后疼痛缓解率为分别为79%,68%,4周后为88%,81%;其它胃肠道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仅10%有副反应发生。用罗沙替丁与雷尼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比较中,发现,4周后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3.6%,72.2% (P=NS),8周后为92%,83.3%(P<0.05)。②二联疗法: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或H2受体拮抗剂或铋剂加抗生素治疗胃、十二指肠疾患。英国Logan等用Ome加甲基红霉素治疗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Hp根除率为83%,2周后溃疡愈合率为83%,4周后为100%,12个月后复发率为6%。丁士刚等用三钾枸橼络合铋(TDB)0.24g,2次/d,4周加呋喃唑酮0.1g,3次/d。2周治疗胃、十二指肠疾患者(n=37),Hp根除率81.1%,症状消失率89.3%,副作用发生率为8.1%。德国Jaspersen等用Ome20mg,2次/d。Amo750mg,3次/d。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n=33),治疗2周后,4周检查发现溃疡愈合,1年随访4例携带耐药菌株者2人复发出血,1例重新感染,并认为该治疗方案为消化性溃疡出血首选方案。③三联疗法 三种药物联合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治疗胃、十二指肠疾患。有“老三联”和“新三联”之分,前者系铋加两种抗生素,特点:疗程稍长,有一些副作用,但价格便宜,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均在80%以上;后者系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特点:疗程短,用药剂量大,价格昂贵,用药1周,Hp根治后溃疡自然愈合。Jaup等用Ome20mg,甲基红霉素250mg,替硝唑 (tinidazole)500mg,2次/d,治疗1周结果Hp根除率为93%,溃疡愈合率100%,症状缓解率80%,不良反应发生率10%。胡品津等用善胃得(150mg2次/d)、Amo(500mg3次/d)、甲硝唑(400mg,3次/d)合用治疗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n=54),疗程2周,后继用善胃得治疗2周,结果Hp根除率为88.2%,溃疡愈合率为88.2%,Hp根除者溃疡愈合率为95.6%,未根除者为33.3%。有人等用TDB(0.24g,3次/d.4周)、Amo0.5g,3次/d.2周)甲硝唑(0.2g,3次/d.2周)合用治疗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患者(n=16),结果Hp根除率为86.7%,胃窦粘膜活动性炎症消失率为80%,有1例因副作用停药(发生率为6.3%)。④四联疗法 四种药物合用,“旧三联”加Ome,治疗胃、十二指肠疾患。Boer等用二柠檬酸象征铋酸三钾(120mg,4次/d)、四环素(500mg,4次/d)、甲硝唑(500mg,3次/d)合并Ome(220mg,2次/d)治疗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总Hp清除率为90.7%,溃疡愈合率为98.1%,视为最佳疗法。
4.7 中医药研究
①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Hp感染系“邪气”侵袭人体,所致的胃十二指肠疾患。病机多系虚实夹杂,虚以脾胃气虚为主,实多为湿热内蕴、脾胃不和、气滞血瘀。张琳经对慢性胃病患Hp检测(n=207),发现实证者Hp检出率达100%,虚实夹杂为84.6%,虚证为76.6%(P<0.05)。Hp感染率从辩证分型上比较,依次为脾胃湿热型最高、中气虚滞型次之,再其次为瘀阴胃络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舌象上,夏军权对十二指肠疾患者进行观察(n=408)发现,舌质红或暗,舌苔黄或腻者,内镜显示胃粘膜炎症重、Hp感染率高;舌质转为淡红,舌苔薄白时,系病势趋愈。②中医药治疗 有单用中药、复方中药和中药与西药合用治疗;法则有祛邪法,扶正祛邪法等。常用抑制Hp的中药有:大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三七、乌梅、丹参、玄胡索、厚朴、槟榔、鸭胆子、蒲公英、甘草、桂枝、白芍、干姜、党参、连翘等。王氏自拟蒲芪甘草汤(蒲公45g,黄芪30g,甘草15g)加减治疗胃十二指肠疾患者(n=65例)结果治愈率为72.3%,有效率为23%,无效率为4.6%,总有效率为95.3%,3~7剂即可止痛,治愈剂数最多为30剂,最少为10剂,平均16剂。凌发连以西药硫糖铝合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为主方治疗消化性溃疡(n=12),结果,治疗4周后治愈率为67%,好转率为27%,无效为6%,总有效率为94%,优于单用西米替丁治疗。巴雅尔图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4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优于西米替丁治疗。柴可夫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n=72),总有效率为93%,高于FZ治疗(68%,P<0.05)。罗振松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n=100)患者,总有效率达96%。郭希仁用自拟“连芨汤”(黄连8g,白芨30g,海螺蛸20g,三七5g,珍珠层粉15g(冲)、甘草5g)加减治疗消化性溃n=100)患者,总有效率为98.5%,优于单用雷尼替丁治疗。宋希仁等用大黄醇提片治疗Hp相关性胃炎(n=73)患者,Hp清除率为92.4%优于FZ治疗(75%,P<0.05)。袁佩英以鸭胆子乳剂治疗Hp感染性胃病(n=91)患者,Hp阴转率为49.5%,优于西米替丁治疗(45%)。
幽门螺杆菌酶类对胃粘液屏障的破坏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关Hp的致病机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两种不同假说,一是胃泌素相关(gastrin-link)假说,即Hp感染—胃泌素释放增多—胃酶增高—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一种是漏屋(leking roof)假说,即Hp损伤胃十二指肠的粘液屏障和粘膜屏障,使粘膜易受H+等攻击因子的损伤。本文仅就Hp产生的酶类对粘液屏障的破坏作用,以及某些抗溃疡药物对这些酶的影响作一综述。
1 胃粘液屏障
胃粘液屏障系一层连续分布于胃粘膜表面不溶于水的凝胶样粘液。正常人胃窦部该层的厚度为50μm~450μm,中位数值180μm,由蛋白质(占70%)、碳水化合物(占14%)、脂质(占16%)等组成。其中粘蛋白占粘液层干重的30%-40%。粘蛋白含70%~80%的碳水化合物(糖链)、20%~30%的核心蛋白和0.3%~0.4%的共价结合的脂肪酸。核心蛋白的肽链有糖基化及非糖基化部位,非糖基化部位易受蛋白酶作用而使粘蛋白裂解。
胃粘液层的空间结构尚未完全阐明。已知粘蛋白是由4个Mr500的糖蛋白亚单位,籍二硫键与连接蛋白(linking protein)相连组成的分子量为2×106的多聚体。多个的粘蛋白多聚体掺入脂质形成球形或椭圆形的微胶粒。微胶粒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弹性、疏水性和抗蛋白水解性的粘液层。过去认为胃粘液层的结构主要是粘蛋白的结构,近十年来逐步认识到胃粘液层中的脂类,尤其是磷脂在胃粘液层中的作用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的磷脂,其分子在粘液层中呈疏水端向外的线状排列,形成疏水层,阻H+逆弥散。Slomiany等也指出,脂质可增强胃粘液层拮抗H+的渗透,其中以磷脂作用最强。并认为磷脂是与核心蛋白非糖基化部位相结合的,而糖脂的中性脂则似结合于粘蛋白的外周部位,形成粘蛋白与脂质等相结合的动态粘液层。
2Hp酶类对胃粘液屏障的破坏作用
2.1 尿素酶
尿素酶是Hp产生的最重要的酶类之一,可分解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局部pH升高,不但籍以维持生存所需的外部环境,也为产生的其他酶提供合适的氨环境。氨还有破坏胃粘膜屏障的作用。Triebling观察到慢性肾衰且Hp阳性病人的胃炎程度与胃液内氨浓度相关。Sidebotham认为氨可加速粘液细胞内储存的粘液向细胞外转运,这些不能与脂质结合成微胶粒的粘蛋白所组成的粘液层结构疏松,屏障功能弱。此外,实验表明,与粘液屏障作用密切相关的粘蛋白与脂质形成的微胶粒结构,不能被尿素酶或蛋白酶解体,但在pH9左右的碱性环境下则解体;尿素酶加2M尿素,或1M碳酸氨,或40mmol/L碳酸盐—碳酸氢盐缓冲液(pH8.7)均可使粘蛋白微胶粒解体,释出Mr6000000的粘蛋白多聚体。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加上局部固有的碳酸氢盐,可在粘膜表面形成25~50mmol/L碳酸盐—碳酸氢盐缓冲液(pH9),足以使粘液层中微胶粒解体而降低其屏障作用。2.2 磷脂酶A2
Langton等报道,Hp感染者胃液中磷脂酶A2(PLA2)活性显著高于Hp阴性者,PLA2作用的最适pH为7.4,pH4.0时活性降低60%,pH2.0时活性全部丧失,扫描电镜发现,Hp感染者胃粘液层中磷脂结构破坏和减少。Hp感染胃炎病人胃粘膜表面疏水性降低,用铋剂和抗生素根除Hp后其疏水性恢复正常。以上事实表明,Hp产生PLA2,后者在适宜pH破坏粘液层中的磷脂,降低粘液层的疏水性。此外,亦有实验表明,PLA2可使粘液层中的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转变为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而10mmol/L溶血磷脂酰胆碱可使粘蛋白粘度下降74%,粘蛋白抗H+弥散能力下降12%,胃蛋白酶对粘蛋白的裂解效应增加75%。同时,部分溶血磷脂酰胆碱经乙酰转移酶作用可生成血小板激活因子,后者是致胃粘膜损伤的炎性介质,因此,Hp产生的PLA2对粘液屏障的破坏具有重要作用。
2.3 脂肪酶
Hp可产生脂肪酶,其最适pH为7.2,最适温度为37°C。将其与大鼠粘液中性脂肪共同孵育后,甘油一酯与甘油二酯增加2.8倍,而胆固醇酯含量不变。表明该酶亦参与胃粘液层脂质结构的变化。
2.4 蛋白酶
Sidebotham报道Hp滤液与白蛋白共同孵育后未见蛋白裂解,因此认为Hp不产生蛋白酶。但Sarosiek等将Hp过滤液与猪胃粘液制备的粘蛋白多聚体共同孵育12h和48h后,粘蛋白的粘度分别下降15%和31%,并且释出Mr500的粘蛋白亚单位。这种粘蛋白亚单位与Mr6000000的粘蛋白多聚体相比,各糖基比例未变,而蛋白质却减少了22%,表明Hp滤液中含有蛋白酶,并能分解蛋白质,使粘液层中粘蛋白多聚体解体
破坏粘液屏障结构。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7.0,pH3.0时活性降低60%,pH8时活性降低45%。
2.5 糖基硫酸酯酶(glycosulfatase)
Hp可产生糖基硫酸酯酶,该酶的利于Hp定植于上皮细胞表面。胃粘膜上皮细胞膜糖蛋白和糖脂中的唾液酸和含硫酸酯的糖基被视为Hp的受体,Hp能通过其血凝素与这类结构结合而粘附于细胞表面,胃粘液层中有大量含硫酸酯的糖蛋白(粘蛋白)和糖脂,可竞争性地干扰Hp与细胞膜的粘附,Hp的糖基硫酸酯酶(分子量30,在三硝基甲苯—X100及CaCl2存在时最适pH为5.7)可移除粘液层中糖脂和粘蛋白分子中N-乙酰葡萄糖胺、半乳糖及葡萄糖C-6位置上的硫酸酯,但不能移除细胞膜糖脂中糖基(如半乳糖苷神经酰胺和乳糖苷神经酰胺)上的硫酸酯,因其硫酸酯 C-3位置上。因此,Hp可通过该酶移去粘液层中粘蛋白和糖脂结构中的硫酸酯,不但破坏了粘液层的有机结构,也失去了对其粘附细胞的干扰作用,从而得以定值于上皮细胞膜上。
3 抗溃疡药物对Hp酶类的影响
3.1 胶体次枸橼酸铋(SCB)
Goggin等报道,胃窦部粘膜表面的疏水性与Hp感染程度和组织学炎症程度呈负相关;与SCB的使用呈正相关。以生理盐水微滴与胃粘膜表面形成的接触角(contactangle)代表胃粘膜的疏水性,Hp阳性消化性溃疡病人用SBC治疗后胃粘膜疏水性显着增强,接触角56.8°±1.2°升至60.0°±1.9°(P<0.05);SBC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使接触角从56.1°±1.2°升至67.8°±1.7°(P<0.01),而用雷尼替丁治疗者的接触角与治疗前无差异。铋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对Hp 酶类而言,它可抑制Hp的蛋白酶、PLA2和脂肪酶活性。在SBC深度为100mg/L时使蛋白酶裂解解粘蛋白的活力降低37%,在150mg/L浓度时使脂肪酶和PLA2活性分别下降21%和60%,而一般治疗SBC抑制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的作用是作用于酶底物,将SBC与蛋白酶孵育30min的加入粘液,粘蛋白的裂解度仅轻度下降,若先加粘液30min后再加入蛋白酶,则粘蛋白的裂解度显著降低。SBC对PLA2的作用则在于抑制酶本身,它竞争Ca2+与PLA2的结合点,在Ca2+浓度增加时SBC对PLA2抑制作用减弱。
3.2 硫糖铝
硫糖铝对Hp的多种酶有抑制作用。在90mg/L浓度时使蛋白酶活性降低32.5%;200mg/L浓度时脂肪酶和PLA2活性分别降低35.5%及48%。120mg/L浓度时糖基硫酸酯酶活性降低78%。硫糖铝可降低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病人的Hp密度并阻止其粘附于上皮细胞,可能与其对上述酶的抑制作用有关。
3.3Ebrotidine(新的H2受体阻断剂)
不但可抑制泌酸,还可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和前列腺素产生,从而兼有粘膜保护作用。它也可抑制Hp的蛋白酶、PLA2和脂肪酶活性,在ebrotidine的35mg/L浓度蛋白酶的作用降低57%,在60mg/L浓度时可使PLA2和脂肪酶活性分别降低96%和93%。Ebrotidine对蛋白酶作用的抑制是抑制酶本身,而非作用于酶底物,因将其与蛋白酶孵育60min后加入粘液,裂解蛋白的能力下降69%,而先与粘液作用后再加入蛋白酶,则蛋白的裂解仅下降20%。
3.4 其它
Sofalcone(槐定的类似物,粘膜保护剂)有抑制Hp脂肪酶活性的作用,200mg/L浓度时抑制作用最大,为43%,但对蛋白酶及PLA2影响甚微。由于中性脂在胃粘液层中的屏障作用低于磷脂、糖脂及粘蛋白,故Sofalcone在抑制酶抗溃疡药效中所起的作用有限capone(非抗泌酶的抗溃疡药)也可抑制Hp糖基硫酸酯酶,在100mg/L浓度时,可使该酶活性降低61%。
4 其他
Hp也可分泌过氧化氢酶及磷脂酶C,前者可清除Hp生存环境中的过氧化物,使Hp免受杀伤,但并不直接参与对粘液层结构的破坏,后者水解磷脂Sn—3位置上的磷酸集团,使其成为乙酰基甘油,这可能影响上皮细胞膜及粘液层结构的完整性,但目前尚无确切依据。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酸分泌增加的机理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并认为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以来,经典的“无酸无溃疡”受到“无Hp无溃疡“的严峻挑战。随着对Hp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以胃粘膜屏障受损为主的“屋漏学说”和以胃泌素释放增多,继而刺激胃酸分泌增加的“胃泌素相关学说”两种不同的观点;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可通过多种不同途径对胃酸分泌造成影响,作者就此内容作一综述。
1Hp感染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有关Hp感染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已有大量报道,结果显示pH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患者胃内24hpH值显着低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和Hp阴性的健康者,而且,在溃疡治愈和Hp根治后的一段时期内,其胃内24h的酸度仍趋于升高。对胃酸分泌功能测定的结果表明,Hp阳性健康者的基础酸量(basic acid output,BAO)仅轻度增加,Hp根治1月后即可降至正常;而Hp阳性DU患者的BAO则显着增加,达Hp阴性健康者的约3倍,Hp根治1月后,其BAO仅降低约50%,1a后才恢复正常。外源性胃泌素(G-17)和五肽胃泌素刺激的最大酸量(maximum acid output,MAO)在Hp阳性和阴性的健康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DU患者的却显著增加,且Hp根治1年后,其MAO也未显著减少。
Elomer等通过可促进胃窦胃泌素释放和胃酸分泌的胃泌素释放多肽(gastrin-reliasingpeptide,GRP)静脉注射后发现,Hp阳性健康者的胃酸分泌量较Hp阴性健康者的增加了近3倍,而DU患者则增加了6倍之多。Hp根治1月后,Hp阳性健康者对GRP的泌酸反应恢复正常,而DU患者则1年后才降至正常。
2Hp感染对胃泌素影响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可增加健康者和DU患者基础和餐后刺激的血浆胃泌素浓度,此高胃泌素血症是由于血浆中选择性地增加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胃泌素-17[G-17]的含量所致。静脉注射GRP后,Hp阳性健康者与DU患者血浆胃泌素升高的浓度相似,都显着地高于Hp阴性健康者。Hp根治后1个月,Hp阳性健康者和DU患者基础的和餐后刺激的血浆胃泌素浓度以及对GRP的反应都是显着降低,与Hp阴性健康者无差异。
2.1 胃泌素释放增加的病理机制
虽然由Hp的尿素酶所产生的氨可通过升高胃粘液中的pH值而影响胃泌素的释放,但静脉注射或饲以尿素并不能增加血浆胃泌素的水平,提示氨并不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Hp感染时胃窦粘膜中生长抑素的含量减少甚至缺乏,而Hp根治后的DU患者,胃窦粘膜中合成生长抑素的mRNA水平和D细胞的密度均较根治前显著增加等实验结果提示,Hp感染可通过减少胃窦粘膜中生长抑素的含量而引起胃泌素的过量分泌。Sumii等测试了Hp阳性健康者胃窦粘膜中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含量,合成这些多肽的mRNA以及G细胞的D细胞的密度后发现,Hp感染时,胃窦粘膜中胃泌素的含量,mRNA的水平的G细胞的密度均无显著变化,但生长抑素的含量,mRNA的水平和D细胞的密度以及反映单个D细胞合成生长抑素状态的mRNA与D细胞密度的比值都显著下降,从而说明Hp感染不仅可减少D细胞的密度,而且,可通过对基因表达和转录的抑制减少D细胞合成生长抑素。因此,Hp感染所致的高胃泌素血症并不是由于G细胞本身合成和分泌胃泌素的功能旺盛,而是因为D细胞合成和分泌生长抑素减少致G细胞的旁分泌抑制作用减弱所致。
2.2 高胃泌素血症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BAO的增加显然与基础血浆胃泌素的浓度升高有关,但尚不能完全解释DU患者BAO的显著增加,这是因为:①尽管血浆胃泌素的浓度相似,但Hp阳性DU患者的BAO却较Hp阴性健康者的显著增加。②Hp根治1月后,显然DU患者的血浆胃泌素浓度已降至正常,但BAO仍较高。③Hp根治1年后,DU患者的血浆胃泌素浓度并未进一步降低,但BAO却可恢复正常状态。同样,Hp阳性的DU患者对GRP刺激的高胃泌素血症也只能部分地解释其泌酸反应的增强:虽然GRP刺激的胃泌素释放反应与Hp阳性健康者相似,但其对GRP刺激的泌酸反应却只是DU患者的一半。Hp根治1月后由GRP刺激的胃泌素释放反应已经正常,但泌酸反应是正常组织的2倍;虽然刺激胃泌素的释放反应在Hp根治1年后并未进一步减弱,但对GRP刺激的泌酸反应却是恢复正常。胃泌素对胃肠道的粘膜和平滑肌具有广泛的生物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作用是刺激胃酸的分泌和调节泌酸区胃粘膜的生长,所以,慢性Hp感染所致高胃泌素血症对泌酸区胃粘膜较长时期的营养支持作用,可使其中的壁细胞总数大量增加,从而,即使Hp根治后血浆胃泌素浓度降至正常,但已增加的壁细胞还可维持一段较长时期的泌酸功能旺盛状态,尤其是对外源性胃泌素所刺激的MAO,需要较长的时间方可恢复正常。
3 组胺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位于泌酸区胃粘膜中的肠嗜铬样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分泌的组胺是另一种强效的胃酸分泌刺激剂,Aceti等发现Hp感染可通过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嗜碱细胞分泌组胺;Queiroz等检测了Hp阳性的儿童和成人泌酸区胃粘膜中组胺的含量,结果提示,Hp感染者胃粘膜中组胺的含量较Hp阴性者显着降低,而且,Hp根治后,其含量又可恢复正常Hp感染可导致胃粘膜中组胺贮存的异常,也即释放增多,继而刺激胃酸过量分泌。但Couriuon-Mallet等发现,在Hp阳性患者的胃底和胃窦粘膜中,除组胺的含量较Hp阴性者显着降低外,合成组氨的组氨酸脱羧酶(histidinedecarboxylase,HDC)的活力也显著下降,且Hp根治后,HDC的活力又可恢复正常。因此,Hp感染所致胃粘膜中组胺含量的降低并不是由于组胺的释放过多,而是因为合成减少所致。所以胃粘膜中组胺含量的变化并未参与增加胃酸分泌的病理机制;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胃酸分泌功能的下降。
4 N[SB]a[/SB]-MeHA参与的相关机制
在人的胃粘膜中,组胺的主要代谢产物是无生物活性的Nc-甲基组胺,而其侧链甲基化所形成的次要代谢产物N2-甲基组胺(Na-methyl histamine,na-MeHA)是一种能调节胃酸分泌和生长抑素及组胺合成的强效组胺H3受体兴奋剂。正常情况下,胃粘膜中na-MeHA的含量非常低,通常难以检测。Couriuon-Mallet等测定了胃粘膜组织中和Hp培养的菌株的菌株中na-MeHA的含量和催化组胺生成na-MeHA的na-组胺甲基转移酶(Na-histaminemetyhltran sferase,Na-HMT)的活力后发现,Hp阳性患者的胃窦粘膜中均有一定的na-MeHA含量和na-HMT活力;但Hp阴性者的na-MeHA含量和na-HMT活力却非常低,难以检出;对泌酸区胃粘膜组织的检测也得出类似结果。Hp根治后,胃粘膜中na-MeHA含量和na-HMT活力则显著下降,难以检测。而从Hp培养的菌株中则可检出高含量的na-MeHA和高活力的na-HMT,故认为Hp是胃粘膜中na-MeHA的主要来源。由于na-MeHA是较组胺更有效的泌酸刺激剂,所以,由Hp产生的na-MeHA参与了导致胃酸分泌增加的病理机制。
除此之外,na-MeHA还可通过组胺H3受体抑制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和抑制胃底粘膜细胞中HDC的活力,继而减少组胺的合成。所以,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中na-MeHA含量增加之结果表明,胃粘膜中生长抑素和组胺含量的减少均与此有关。
5.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的关系
自1983年Warren等首先从人类胃粘膜分离出弯曲菌样细菌(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Hp或称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 ,1990上后改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下简称(Hp)。不少作者进行了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与Hp关系的研究,我院从1986年11月至1987年4月对210例慢性胃病的胃粘膜进行弯曲菌样细菌培养分离,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210例中,男157例,女53例,男女之比为3:1。年龄18岁~85岁,平均44岁。慢性胃炎136例,消化性溃疡66例,食管、胃癌8例,均由纤维胃镜和胃粘膜病理得到确诊。
1.2 方法
临床有上消化道症状进行纤维胃镜检查时,除了常规胃粘膜作病理论断外,另取胃窦中部小弯侧或/和胃体下部小弯侧粘膜各一块作Hp培养。活检取出的组织块用灭菌针挑至滴有运送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50%右旋糖酐)的消毒平板上。1h内送检。病人于检查前3d停服抗生素和抗溃疡药物。用Olympus GIF-QW或K2型纤维胃镜检查,胃镜用洗必太消毒,活检钳浸泡后冲洗干净。胃粘膜组织块用灭菌生理盐水冼净后研碎,划线接种于新配有二性霉素,TMP(5mg/L),万古霉素(3mg/L)的7%兔血脑心汤琼脂平板上,置微需氧环境下37°C培养3d~5d,进行形态、菌落观察和弯曲菌样细菌的生物学鉴定。
2 结果
慢性胃病210例的胃粘膜培养出Hp者90例,阳检率42.9%。其中胃窦粘膜阳性37例,胃体粘膜阳性22例,窦、体粘膜均阳性者31例。男性阳检率44.7%(73/157例),女性32.1例(25/53例),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癌的Hp检出情况见表1。
表1 慢性胃病210例胃粘膜Hp阳性情况
病种 | 例数 | Hp阳性 | |
例数 | % | ||
慢性胃炎 | 136 | 52 | 38.2 |
浅表性 | 77 | 27 | 40.9 |
浅表-萎缩性 | 53 | 18 | 34.0 |
萎缩性 | 17 | 7 | 41.2 |
消化性溃疡 | 66 | 33 | 50.0 |
胃体或窦 | 36 | 16 | 44.4 |
十二指肠球部 | 25 | 14 | 56.0 |
复合性 | 5 | 3 | 60.0 |
食管、胃癌 | 8 | 5 | 62.5 |
共计 | 210 | 90 | 42.9 |
各病种和各型胃炎间差异无显著性。慢性浅表性胃炎(66例)和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53例)的胃粘膜炎症活动性者41例,Hp阳性21例,阳检率51.2%,而非活动性者阳检率30.8%(24/78)例,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上述各种胃病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其萎缩程度与Hp阳性与否无显著关系,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或/和肠腺化生之有无与Hp阳性亦无明显关系;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或愈合,疤痕期的Hp阳检率亦无明显差异(表2)。
表2 胃粘膜病变情况与Hp阳性关系
胃粘膜病变 | 例数 | 例数 | Hp阳性 | |
例数 | % | |||
浅表炎症 | 活动性 | 41 | 21 | 51.2 |
非活动性 | 78 | 24 | 30.8 | |
腺体萎缩 | 轻度 | 37 | 16 | 43.2 |
中、重度 | 53 | 18 | 34.0 | |
不典型增生 | 有 | 51 | 21 | 41.2 |
无 | 159 | 69 | 43.4 | |
肠腺化生 | 有 | 50 | 24 | 48.0 |
无 | 160 | 66 | 41.3 | |
溃疡 | 活动期 | 56 | 27 | 48.2 |
愈合或疤痕期 | 10 | 6 | 60.0 |
bP<0.05vs非活动性。
本组210例中取出胃体、胃窦粘膜各一块者148例,仅取胃窦粘膜者62例,共有粘膜358块。其中胃窦210块,阳性68块,阳检率32.4%;胃体148块,阳性53块,阳检率35.8%。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3 讨论
胃镜取胃粘膜培养Hp的阳检率为40%,58%。胃或球部溃疡为87%~88%。Kasper等在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病人胃窦粘膜培养Hp的阳性率为39%。本组慢性胃病阳性率为42.87%,其中球部溃疡阳性率为56%。本组胃炎活动者Hp阳性率(51.2%)高于非活动者,提示胃炎活动与Hp有一定关系;而胃粘膜萎缩程度,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生与Hp阳性无明显关系。Warren等在Hp阳性病例中,有90%组织学证明为活动性胃炎,因而认为Hp存在与胃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关于胃内不同部位粘膜培养Hp阳性问题Rollason等对310份标本进行比较,窦部阳性率(54%)高于贲门部(9%)。本组胃窦与胃体的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可能是取材距离较近的缘故。但90例Hp阳性中,胃窦、胃体均阳性31例,胃体阳性22例,胃窦阳性37例,故取胃体、胃窦粘膜各一块进行培养,可提高Hp的阳性率。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慢性胃病的高检出率,提示其发病也可能与Hp感染有关。
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上胃肠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确定了Hp是非自身免疫性(B型)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然而,对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Hp阳性和阴性两组慢性胃炎病人的多方面对比研究,以阐明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均经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符合1982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试行方案”。慢性浅表及萎缩性胃炎共173例,均系1990—04~1991—04间因消化不良症状持续4周以上而进行内镜检查的病人。其中有Hp定居(Hp阳性)者99例,男57例,女42例,平均年龄46岁;无Hp定居(Hp阴性)者74例,男51例,女23例,平均年龄45岁。
1.2 方法
①组织炎症的判断:活检标本用10%甲醛溶液固定。切片用苏木精的伊红染色。胃炎的组织学分级系根据单个核细胞(慢性胃炎)和多形核白细胞(活动性胃炎)的存在情况判断,分别分为0级、1级、2级和3级。②微生物学:组织切片检查Hp采用Warhtin-Starry银染色。分级细菌培养将胃粘膜活组织研碎,2h内接种在加有万古霉素、二性霉素和甲氧苄氨嘧啶的血琼脂培养基上,在37°C和微需氧条件下培养4d~7d。如7d后培养基上仍无细菌生长,则认为阴性。胃粘膜活组织尿素酶试验阴性认为无Hp定居。上述三项检查至少两项阳性,才认为有Hp定居。上述三项检查均为阴性,方判断为无Hp定居。③血清胃泌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法。药盒由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提供,合成人胃泌素以[125]I标记。反应物在4°C静置24h后离心20min(3000r/min)弃上清液沉淀物,以ng/L表示。④胃内酸度测定:应用五肽胃泌素法。分别测定基础胃酸排出量(BAO),最大胃酸排出量(MAO)和高峰胃酸排出量(PAO)。均以mmol/h表示。⑤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采用牛奶Q9MYC—EHIDA试验。根据胃区有无放射性出现,确定为有或无十二指肠胃反流;并根据胃区影像,将十二指肠胃反流分为Ⅰ°、Ⅱ°和Ⅲ°。
统计学分析 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表1 Hp+组与Hp-组的临床症状比较
症状 | Hp+组 | (n=99) | Hp-组 | (n=74) |
n | % | n | % | |
上腹痛 | 64 | 64.6 | 48 | 64.9 |
上腹胀满 | 25 | 25.3 | 18 | 24.3 |
嗳气 | 16 | 16.2 | 12 | 16.2 |
反酸 | 23 | 23.2 | 17 | 23.0 |
烧心 | 17 | 17.2 | 14 | 18.9 |
食欲差 | 14 | 14.1 | 12 | 16.2 |
恶心 | 12 | 12.1 | 11 | 14.9 |
上腹不适 | 8 | 8.1 | 7 | 9.5 |
各种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在Hp阳性与Hp阴性两组病人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表1)。血清基础胃泌素及胃内酸度测定检查结果见表2
表2 血清基础胃泌素及胃内酸度(x±s)
项目 | Hp+组(n=37) | Hp-组(n=34) |
胃泌素(ng/L) | 141.9±124.8 | 172.2±135.0 |
BAO(mmol/h) | 4.0±4.0 | 4.4±4.2 |
MAO(mmol/g | 15.8±9.4 | 16.4±10.6 |
PAO(mmol/h) | 23.2±14.0 | 24.0±13.7 |
Hp阳性组的胆汁反流率为39.1%(18/46),Hp阴性组为48.5%(16/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Hp阳性组的Ⅱ°、Ⅲ°反流率为19.6%(9/46), Hp阴性组中度以上反流率倾向低于Hp阴性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1>P>0.05)。
两组组织病理学特点存在明显不同。Hp阳性组重度慢性炎和活动性炎明显增多,腺体萎缩和肠化生也明显多见(表3)。随着慢性炎症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也逐渐增高,即轻度炎症Hp感染率为10.0%(4/40),中度为62.7%(47/75),重度为82.8%(48/58);活动性炎的Hp阳性率达91.2%(62/68)。表4显示,随着Hp密度的增加,重度活动性炎明显增多(0.01<P<0.05)重度慢性炎也有增多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0.1>P>0.05,表4)。
表3 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的组织病理学比较
组别 | 慢性炎(%) | 活动性炎(%) | 腺体萎缩(%) | ||
1级 | 2级 | 3级 | |||
Hp阳性(n=99) | 4.0 | 47.5 | 48.5 | 62.6 | 21.2 |
Hp阴性(n=74) | 48.7b | 37.8b | 13.8b | 8.1b | 6.7b |
bP<0.01vsHp阳性。
表4 Hp密度与重度炎症的关系
Hp密度 | n | 3级活动性炎 | 3级慢性炎 | ||
n | % | n | % | ||
1级 | 48 | 5 | 10.4 | 18 | 37.5 |
2级 | 25 | 5 | 20.0 | 12 | 48.0 |
3级 | 26 | 10 | 38.5 | 18 | 69.2 |
3 讨论
Hp相关性慢性胃炎能否引起消化不良症状,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提出可以引起消化不良症状,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本研究结果显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并无特异性,与Hp阴性胃炎完全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Hp与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我们应用胶体次枸橼酸铋(CBS,得乐冲剂,丽珠制药厂生产)对49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进行了治疗。结果显示,40例Hp得到清除,但其中5例消化不良症状无任何改善。而Hp未被清除的9例,症状均缓解。CBS的治疗效果也说明Hp与消化不良症状无明显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Hp阳性慢性胃炎病人和阴性病人的血清基础胃泌素水平及BAO,MAO,PAO差异均无显著性。与以前的研究不同。这表明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时Hp可以引起胃酸过多,并可能引起血清基础胃泌素增高,而在慢性胃炎时则否。可能是Hp对不同疾病产生不同影响的结果。
已经证明,胆汁无论是在活体外和活体内对Hp均有杀菌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Hp阳性与阴性慢性胃炎的胆汁反流发生率无显著不同,但如将Ⅱ°、Ⅲ°反流率合并进行比较(Hp阳性病人为19.6%,Hp阴性病人为36.4%),虽差异无显著性,但P值=0.09,从而表明Hp阳性率较少,显示高浓度胆汁对Hp有一定杀菌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在Hp相关性胃炎,重度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较多见,而且炎性浸润,特别是多形核细胞的浸润程度与细菌数量有密切关系,即菌量愈多,多形核细胞浸润愈明显。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我们应用CBS治疗发现Hp被清除的40例中活动性炎症消除率达89.3%,而Hp未被清除的9例中活动性炎症消除率仅为为33.33%(P<0.01);慢性炎症的减轻率分别为56.8%与55.6%(P>0.05)。进一步表明Hp感染与多形核细胞浸润的密切关系。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Hp相关性胃炎时胃粘膜组织的腺体萎缩及肠化生明显增多,与文献报道相似,提示Hp感染使胃粘膜组织的损伤加重。
胃酸和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中重要性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酸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中占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Marshall和Warren于1983年对幽门螺杆菌的成功分离,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该菌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雷尼替丁和抗菌药物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治疗效果的比较,进一步评估酸和该菌在溃疡形成中的重要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门诊病人90例(溃疡直径>0.3cm),全部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男65例,女25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28岁。全部病例均无溃疡病并发症,亦无肝、肾、心、肺等内科疾病,女性病例无妊娠及哺乳。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下列5个治疗组:①雷尼替丁,150mg清晨和睡前各1次;②庆大霉素,40mg,每日3次;③土霉素500mg,每日3次;④呋喃唑酮,100mg,每日3次;⑤黄连素,300mg,每日3次。均为口服用药。各组病例性别、年龄、病史长短、溃疡大小、疼痛程度及吸烟与否等无显著差异,各组用药均10d为1疗程,中间休息4d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3d内重复内镜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观察幽门螺杆菌清除、溃疡愈合、胃窦炎减轻和胃窦活动性炎症消失情况。
1.2 方法
组织学检查:活检标本用10%甲醛固定。切片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胃炎的组织学分级系根据单核细胞(慢性胃炎)和多形核白细胞(活动性胃炎)的存在情况决定。①慢性胃炎:0级,无单核细胞浸润;Ⅰ级,偶见炎性细胞,灶状分布,单核细胞非普遍融合;Ⅱ级,炎性细胞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Ⅲ级,大量单核细胞浸润,遍布全片,伴淋巴滤泡形成。经治疗后组织学改变自Ⅲ级或Ⅱ级到Ⅰ级,认为炎症减轻。②组织切片检查幽门螺杆菌:采用Wartnin-Starry银染色。分级标准:0级,未见细菌;Ⅰ级,偶见细菌,但非每一高倍视野均能见到;Ⅱ级,细菌数目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Ⅲ级,所有视野均见大量细菌,通常融合,并覆盖整个粘膜面。③细菌培养:将胃粘膜活组织研碎,于2h内接种于加有万古霉素,二性霉素和甲氧苄氨嘧啶的血琼脂培养基上,在37°C和微需氧条件下培养4d~7d。如7d后培养基上仍无细菌生长,则认为阴性。④尿素酶试验:采用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尿素酶试剂盒进行检查,阴性者则认为无菌定居。上述3项微生物学检查均为阴性,方判断为幽门螺杆菌被清除。
统计学处理 成对数值用X2检验
2 结果
经短期雷尼替丁和抗菌药物治疗后,各组病人的溃疡均不同程度的愈合,但雷尼替丁组的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各个抗菌药物组,而雷尼替丁组的幽门螺杆菌清除、胃窦炎减轻和胃窦活动性炎症消失却大大低于各个抗菌药物组(表1,表2)。
表1 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和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
组别 | 例数 | 溃疡愈合 | 幽门螺杆菌清除 | ||
例数 | 百分数(%) | 例数 | 百分数(%) | ||
雷尼替丁 | 30 | 29 | 97 | 1 | 3 |
庆大霉素 | 15 | 10 | 67a | 9 | 60b |
土霉素 | 15 | 8 | 53a | 6 | 40b |
呋喃唑酮 | 15 | 9 | 60a | 8 | 53b |
黄连素 | 15 | 9 | 60a | 8 | 53b |
aP<0.05,bP<0.005,*与雷尼替丁比较。
表2 胃窦炎症活动性
组别 | 例数 | 胃窦炎减轻 | 活动性消失 | ||
例数 | 百分数(%) | 例数 | 百分数(%) | ||
雷尼替丁 | 30 | 2 | 7 | 2(27) | 7 |
庆大霉素 | 15 | 11 | 73b | 10(14) | 71b |
土霉素 | 15 | 10 | 67b | 5(10) | 50b |
呋喃唑酮 | 15 | 10 | 67b | 5(9) | 56b |
黄连素 | 15 | 11 | 73b | 8(14) | 57b |
bP<0.01,与雷尼替丁比较。
3 讨论
长期以来,认识到酸和胃蛋白酶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上占有重要地位,溃疡的发生被认为是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消化的结果。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时胃酸的消化作用增强,从而产生溃疡,其中胃酸分泌增多较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更为重要。这是因为:①胃蛋白酶仅作用于已被酸作用后失去活力的细胞;②胃蛋白酶在酸性胃液中总是存在(而在相反情况下并不如此);③单独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而没有酸分泌增多并不能形成溃疡,而单独酸分泌增多没有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如组织胺刺激)可发产生溃疡;④胃蛋白酶仅在酸性介质中才起作用;⑤胃液中酸浓度超过一定水平(约100mmol/L)时,胃蛋白酶活性不能进一步增加,但却能增加致溃疡的效能。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组织胺H2受体阻断药雷尼替丁短期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溃疡愈合率高达97%。这就进一步证明酸作为一个病因因素的重要性。
近年大量研究资料提示,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关系密切。一篇综合10篇研究结果的文献报道,十二指肠溃疡病时平均带菌率为86%。我们的研究结果是86.5%。上述数字均是十二指肠溃疡病时胃窦粘膜的带菌率。幽门螺杆菌也可在十二指肠内找到,但仅限于胃型上皮,包括十二指肠内的胃化生灶。我们的观察结果表明,十二指肠内的带菌率是80%。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病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提示该菌很可能与溃疡的发生有关。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药物对寻常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经短期药物治疗后溃疡愈合(53%~67%),伴随的慢性胃窦炎减轻(67%~73%),胃窦活动性炎症消失(50%~71%)。抗菌药物不仅对寻常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有效,而且已经证明对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亦有良好的效果。我们还证明清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以显著降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复发率。以上研究结果均强烈提示该菌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上起一定作用。
然而,胃窦粘膜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引起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Wyatt等提出十二指肠溃疡时异常增高的酸分泌可以导致十二指肠内部发生胃化生,幽门螺杆菌得以从胃窦粘膜移居到十二指肠,从而引起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炎单独或与其它因素一起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形成。Levi等报道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人较阴性病人基础酸排出量和五肽胃泌素刺激后的高峰酸排出量均增高(分别为7.3和5.5mmol/h,44.2和30.7mmol/h),且餐后胃泌素释放亦增加。高胃泌素血症还可直接刺激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持续性高胃泌素血症可引起壁细胞增生。壁细胞群的增加也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胃酸分泌过多可使十二指肠内部pH降低,从而发生溃疡。但是这两个学说正确与否有待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显示雷尼替丁并无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溃疡愈合率高于任何一组抗菌药物。在溃疡愈合与幽门螺杆菌的清除、胃窦炎的减轻及活动性炎症消失之间的关系通过计数资料相关关系检验,彼此之间无相关关系。雷尼替丁与抗菌药物比较,雷尼替丁组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各抗菌药物组,但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胃窦炎的好转率及活动性炎症的消失率却明显低于各抗菌药物组,但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胃窦炎的好转率及活动性炎症的消失率却明显低于各抗菌药物组。从而说明溃疡的愈合不受幽门螺杆菌的影响,且似乎也不一定伴有胃窦炎的减轻和胃窦活动性炎症的消失。本文结果充分表明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上,胃酸比幽门螺杆菌更为重要。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的研究
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早已为临床所证实,但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长期以来,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必需条件,一直为我们所接受,“无酸就无溃疡”的理论,在溃疡的发病机理中一直占统治地位。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从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后,胃酸在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病机理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消化性疾病专家提出了“无Hp便无溃疡”的论点。现就本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浅谈我们的看法。
“无Hp便无溃疡”的倡导者们的依据是:Hp感染在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检出率高达95%~100%,而且根除Hp后,可以防止溃疡复发。Hp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目前一般公认的,但其重要性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程度?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
1 临床资料
1991~1995年,我科住院病人中,十二指肠溃疡病88例,Hp感染者82例(92.1%),无Hp感染者,6例(7.9%),这与国内外报道的十二指肠溃疡病Hp感染率86.5%~100%相近,这样高的Hp检出率说明Hp确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院自1991—7~1994—12底,因上腹部症状在我院行胃镜检查者,共4,589人,其中Hp感染者1,932(42.1%)人;在Hp感染中,仅有348(17.4%)例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与贾博琦报道相近。这说明,Hp感染的大多数并不发生十二指肠溃疡,二者相互联系的特异性并不紧密,也就是说Hp的存在,并不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必需条件。国外的一篇报道指出,345例有Hp定居而无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消化不良的人,在3年的内镜和临床随访中,仅有2例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我们对86例Hp定居者,在2年的同样随访中,也只有1例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这也表明Hp定居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低于一般人口的预期数值。
2 讨论
从治疗的多数报道中看,无论是H2受体阻滞还是质子泵阻滞剂,十二指肠溃疡的4周愈合率由。70.8%~100%。然而,对Hp清除率的报道却大不一致,雷尼替丁和洛赛克对Hp清除率为3%~88.23%,甚至有些报道认为洛赛克对Hp根本无作用,即使有作用,但与对溃疡的4周愈合率相比,也有显著的差异,更不用说对Hp无效的病组。这表明Hp在溃疡的发生上,不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胃酸起着更主要的作用。而在目前,尚无Hp致成十二指肠溃疡病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过早地肯定Hp是该病的病源菌,甚至得出该病是传染性疾病的结论,值得商榷。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是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尽管复发涉及多种因素,但Hp的未根除,在溃疡的复发上,确有很重要的作用。任何单独的抑酸治疗后,溃疡的复发率1a可达85%根除Hp的抗菌药或是铋剂,溃疡的愈合率虽不及抑酸剂,但溃疡的复发率却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Hp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上,是一个危险因素,但不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源菌,在溃疡的发生上,胃酸的作用比Hp更为重要;但在溃疡的复发上,Hp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自1983年Warren和Mashall首次从胃粘膜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并提出它可能与慢性胃炎(CG)和溃疡病(PU)病密切相关后,引起了全球关注,也为CGG、GU的病因学研究开创了一条新途征。1990年9月国际微生物联合会鉴定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我国是慢性胃病多发国家,自1985年张振华首次报告从胃粘膜中检出此菌后,已有不少单位对此进行研究,我院自1988年5月以来开展了此项研究,对325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行内镜检查者进行研究,旨在从临床分析探讨Hp与慢性胃炎、消化溃疡和胃癌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25例,男248例,女77例;年龄17岁~75岁,平均年龄43.9岁。根据内镜及组织学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4例,胃溃疡(GU)54例,球部溃疡(DU)108例,胃癌(GC)13例,正常(N)14例。按胃粘膜中是否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将胃炎分活动性和非活动性胃炎。
1.2 方法
用OlymPus GIF XQ10内镜进行检查,CG,DU,N组取距幽门5cm内的胃窦粘膜,GU取溃疡边缘粘膜,GC取癌组织,各取4~5块,分别作细菌培养、直接涂片、组织切片、HE染色及改良Warthin-Starry染色,部分作扫描电镜观察。将活检标本接种于肉浸液加8%~10%羊血琼脂平板中,于改良厌氧灌(5%O2,7%CO2,80%N2,8%H2,湿度98%)内,37°C,培养3d~5d,见1mm~2mm大小的露滴样、光滑、灰白色、轻度溶血的菌落,菌落涂片镜检,生化鉴定(尿素酶、氧化酶、触酶、马尿酸分解试验等)。7d不见菌落者阴性。Hp阳性标准:培养阳性或尿素酶阳性加直接涂片、改良W-S染色阳性中任一项阳性者。活检标本用10%福乐马林固定、切片厚5μm,常规HE染色,作组织病理学诊断。改良W-S染色,在10×100倍光镜下寻找Hp。供扫描电镜(SEM)观察的标本先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粘膜面,用2.5%戊二醛固定及1%锇酸固定后,经脱水,临界点干燥、喷金后,在日立S—570型电镜下观察。所有资料按四格表行X2检验,若例数小于40或理论值小于1,则采用确切概率法计算。
2 结果
2.1 各种胃病Hp的检出率
胃粘膜标本分别用4种方法检测,Hp的检出率分别为尿素酶试验69.9%,直接涂片52%,改良W-S75.1%,培养63.1%;以改良W-S法检出率最高,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最低;其中直接涂片法与其它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培养法与改良W-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1,P<0.05)。
Hp的总检出率为70.2%,CSG,CAG,GU,DU的Hp检出率高于N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均P<0.01);DU检出率高于CAG,CSG,GU组(均P<0.01);CSG,CAG,GU组间两两比较,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表2,P<0.05)。
表1 胃十二指疾病Hp检出率
项目 | CSG | CAG | GU* | DU* | GCa | N | 合计 | 阳性率 |
例数 | 102 | 34 | 54 | 108 | 13 | 14 | 325 | |
尿素酶试验 | 72 | 24 | 34 | 94 | 3 | 227 | 89.9% | |
直接涂片 | 65 | 17 | 26 | 80 | 1 | 169 | 52.0% | |
改良W-S | 76 | 26 | 39 | 98 | 4 | 1 | 244 | 75.1% |
培养 | 68 | 19 | 30 | 86 | 1 | 1 | 205 | 63.1% |
*表示均伴有慢性胃炎
表2 胃十二指肠疾患Hp检出率
项目 | CSG | CAG | GU | DU | GCa | N | 合计 |
例数 | 102 | 34 | 54 | 108 | 13 | 14 | 325 |
阴性数 | 72 | 24 | 34 | 94 | 3 | 1 | 228 |
阳性率(%) | 70.1 | 70.6 | 63.0 | 87.0 | 23.1 | 7.1 | 70.2 |
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改良W-S染色中Hp存在于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粘液层间、胃小凹中,菌量多时可在浅层腺体的腔中见到。在浅黄色背景上呈棕色或棕褐色弯曲状、弧形菌。在慢性胃炎中,Hp的存在与炎症的活动性密切相关(表3,表4)。在CSG组57例活动性胃炎,Hp阳性55例;45例非活动性胃炎,17例Hp阳性;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在CAG组,20例活动性胃炎,19例为Hp阳性,14例非活动性胃炎,5例Hp阳性,二者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
表3 慢性浅表胃炎活动性与Hp检出率
活动性 | 阳性 | 阴性 | 合计 |
有 | 55 | 2 | 57 |
非 | 17 | 28 | 45 |
合计 | 72 | 30 | 102 |
表4 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性与Hp检出率
活动性 | 阳性 | 阴性 | 合计 |
有 | 19 | 1 | 20 |
非 | 5 | 9 | 14 |
合计 | 24 | 10 | 34 |
2.3 SEM观察
对4例慢性胃炎标本进行SEM观察,这4例用上述4种方法均检出Hp。电镜下见Hp呈弧形或“S”形,少数量椭圆形或肾形。约0.5μm×2.5μm大小,菌体光滑,中央部分电子密度低,两端钝圆,有1~5根单极鞭性鞭毛。Hp紧贴胃粘膜上皮细胞。
3 讨论
作者对几种常用方法Hp检出率进行比较,以改良W-S检出率最高,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最低,且直接涂片与其它3种方法比较差异显著。细菌培养是鉴定Hp阳性最可靠的方法,但培养需一定条件和技术,影响因素多,阳性率较低,一般单位难以开展。直接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弯曲菌,但受涂片技巧和镜检经验限制,阳性率较低。改良W-S染色是一种检出率高的经典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耗资。尿素酶试验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等优点,易普及推广,但仍有一定假阴性和假阳性。本组Hp总检出率70.2%,以DU的阳性率最高80.7%,GCa和“正常”组检出率低,分别为23.1%、7.1%。GCa组和“正常”组与CSG,CAG,GU,DU组比较,Hp检出率差异有异常显著意义GCa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GS,CAG,GU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DU高于任何一组(P<0.01)。
我们的结果表明,胃粘膜中Hp存在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这与前人报告结果一致。组织病理学发现活动性胃炎中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胃炎,虽也有报告未见此种关联。Shousha等用透射电镜观察到,胃粘膜上皮间有中粒细胞浸润,且与Hp混合在一起,一些中性粒细胞可吞噬Hp,提示Hp可能引起炎症。我们用抗Hp药物De-Nol治疗71例慢性胃炎,Hp的清除率87.8%,且随Hp的清除,组织学检查胃炎明显减轻。血清学检查表明抗Hp抗体与慢性胃炎呈正相关。这些都提示Hp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因。据报道用雷尼替丁治疗伴Hp感染的球部溃疡,4周后溃疡愈合,但Hp仍存在。用雷尼替丁联合抗生素或De-Nol治疗溃疡,难治性溃疡可治愈,溃疡复发率明显降低。这提示Hp即使对溃疡病无直接致病作用,亦可能与溃疡病顽固不愈及其复发密切相关,可能虽溃疡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胃癌组织Hp检出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此菌与胃癌可能无直接关系,其他作者也有类似报告。Hp作为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病因,其真正致病机理仍未完全阐明,只是间接证据证明Hp存在于大部分胃炎和溃疡病中,经抗Hp治疗随Hp清除,炎症改善,溃疡复发率降低。但还有部分胃炎、溃疡中并未检出Hp,其他抗溃疡药治疗后虽Hp仍存在,但溃疡可以愈合。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成功的动物模型来促进研究Hp在慢性胃炎和溃疡病中的确切作用。
幽门螺杆菌与胃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an和Marshall首先自人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10余年间有关Hp的研究工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普及和深入,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展,很多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Hp不仅是人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而且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胃癌的关系亦非常密切。
1Hp与慢性胃炎
Hp研究至今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①慢性胃炎中的Hp检出率很高(50%~80%),而正常胃粘膜则很少检出Hp(0~6%)慢性活动性胃炎更高,可达90%以上。②胃粘膜上Hp密度与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呈正比。在无Hp的胃粘膜层看不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Hp感染量与胃炎严重程度、活动性和胃上皮损伤及其程度呈明显正相关。③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血清中的Hp抗体明显升高,并可在其胃液中检出Hp免疫球蛋白。④抗Hp治疗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可明显改善,而Hp感染复发者炎症也复发。⑤正常志愿者吞服Hp菌悬液后,可引起急性胃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学变化。⑥制备Hp胃炎动物(乳猪、猴)模型获得成功。⑦在自身免疫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和术后胆反流性胃炎,Hp的检出率很低,提示Hp并不是胃炎的继发感染。因此,Hp做为胃炎的一种病原菌已基本满足Koch定律的要求。
2Hp与消化性溃疡
大量的研究表明,Hp与消化与消化性溃疡(PU)高度相关。Hp的检出率在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中高达95%~100%,在胃溃疡(GU)患者中可达70%~90%;Hp根除后溃疡的年复发率可降至10%以下,显着低于Hp仍阴性的病人,基于上述事实,Hp在PU中无疑起重要病因作用。且与PU的复发及顽固不愈息息相关。Hp在PU发病中究竟起多大作用,尚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当无别的促发因素,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或卓一艾综合征存在时,Hp感染是几乎所有DU和绝大多数GU发生的先决条件。
3Hp与胃癌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亦有较密切的联系。很多人对有关Hp感染患者胃癌易感性进行了研究,认为Hp感染后细胞DNA含量及S期细胞数明显增加,提高细胞的快速更新和DNA损伤的危险性增加。研究Hp感染与胃癌间的关系展示了广阔的前景。①大量的流调资料表明,胃癌高发区Hp感染率显着高于低发区。②前瞻性研究表明,Hp阳性者在随访的1a~4a间,患胃癌的危险性较Hp阴性者增加3倍以上。③在社会经济状况较低的人群中有着较高的Hp感染率,同时也发现胃癌危险性增加,两者似乎有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有人认为,世界范围内胃癌发病率的下降,至少部分与社会经济条件改善,Hp感染率下降有关。④儿童时期居住过分拥挤与成年后胃癌危险性增加有关。据推测可能是在居住稠密的人群,Hp更易于传播,从而也增加了患癌的危险性。⑤Hp阳性患者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说明Hp可能对肠化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⑥胃癌患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肿瘤患者。
也有人认为,慢性胃炎能缓慢发展为胃粘膜萎缩。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伴有明显萎缩性病变的慢性胃炎常见于Hp初发年龄较早的人群,其可能的解释为这些人有足够的时间发展为萎缩性病变。伴有重度萎缩的慢性的胃窦炎患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将比普通人高出18倍。而伴有胃窦、胃体重度萎缩的全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要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倍。因此,有人提出至少在某些病例,胃癌被看出是Hp感染的一种晚期合并症。
尽管很多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Hp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但仍有很多矛盾和不能圆满解释的地方。如正常人群中有相当高的Hp阳性率,但患胃癌者毕竟是少数,而相当部分的胃癌并无Hp感染。非洲地区有着较高的Hp感染率。但胃癌发病率却相对较低。不论Hp与胃癌间是否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Hp的发现,毕竟给胃癌病因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为胃癌的一级预防增加了新的内容。在美国已开始了胃癌高发区的Hp干预性治疗,这项前瞻性研究定将给Hp与胃癌关系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国内也应尽快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尽快建立Hp诱发或促发胃癌的动物模型也势在必行。由于Hp既易诊断,又可治疗,研究Hp与胃癌的关系无疑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幽门螺杆菌与老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为探讨本地区老年人Hp感染程度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我们对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测定患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老年人胃窦部Hp感染的情况,以便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因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作内镜检查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193例,占同期检查人数的13.8%(193/1737)。男136例,女57例。男:女=2.5:1。60岁~69岁161例,70岁~79岁31例,80岁以上的1例。病程最短4d~5d,最长达40年,半数以上的病程在半年以内。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嗳气、返酸、呕血、黑便等。内镜所见,活动性胃炎21例,非活动性胃炎47例,萎缩性胃炎2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6例,残胃炎10例,胃溃疡40例,十二指肠球溃疡17例,胃癌23例,食道癌5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福建三强生化有限公司生产的HpUT药盒,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在常规胃镜下,从胃窦部大弯侧距幽门口2cm~3cm处钳取一块胃粘膜组织立即放入尿素酶试剂盒的溶液中,室温下观察5min,如溶液呈樱桃红色或桔红色者为阳性,有52例同时作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找Hp菌。
表1 胃十二指肠疾病193例Hp检测结果
内镜诊断 | n | 检测结果 | 阳性率(%) | |
阴性 | 阳性 | |||
活动性胃炎 | 21 | 3 | 18 | 85.7 |
非活动性胃炎 | 47 | 28 | 19 | 40.4 |
萎缩性胃炎 | 24 | 15 | 9 | 37.5 |
胆汁返流性胃炎 | 6 | 5 | 1 | 16.6 |
残胃炎 | 10 | 7 | 3 | 30.0 |
胃溃疡 | 40 | 10 | 30 | 75.0 |
十二指肠球溃疡 | 17 | 4 | 13 | 88.2 |
胃癌 | 23 | 12 | 11 | 47.8 |
食管癌 | 5 | 4 | 1 | 20.0 |
合计 | 193 | 88 | 105 | 53.09 |
2 结果
本组193例作了Hp定性检查,阳性者105例,阳性率53.9%(表1)。嗜银染色者阳性率49.3%。同期作Hp定性检查的60岁以下患者1196例,Hp阳性为681例,阳性率57.02%(表1)。
从检测结果可看出:活动性慢性胃炎组、胃溃疡、球部溃疡Hp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组。而非活动性慢性胃炎组与胃癌Hp阳性率相近。胆汁返流性胃炎、残胃炎Hp感染率较低。
3 讨论
近几年来,Hp与胃部疾病的关系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广泛重视。Hp已逐渐被认识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慢性胃部炎症的重要病源菌。
3.1 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各型慢性胃炎Hp的感染率不同,活动性慢性胃炎Hp的感染率为85.7%,非活动性慢性胃炎40.4%,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与文献报告相符。Hp感染程度与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炎症愈重,Hp阳性率愈高。提示Hp的存在与慢性胃炎的活动性有密切关系。活动性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菌感染程度。本组胆汁返流性胃炎,可能当碱性返流液与胃粘膜接触时,胆盐、溶血性卵磷脂在引起胃粘膜炎症的同时,也直接杀伤了Hp。胃粘膜屏障的破坏,损害了Hp表面这一保护层,破坏了以中性和微需氧的环境,使之难以生存,Hp暴露于胃腔表面,更易被胃酸或口服抗生素药物杀灭。
3.2 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本组胃溃疡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Hp阳性率分别为75%与88.2%。明显高于非活动性慢性胃炎和胃癌与文献报告相符,支持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的观点。我们另一组资料以铋剂合用H2受体阻滞剂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60例,观察发现溃疡愈合率96.0%,Hp消失率85%,胃粘膜炎症减轻56.8%,而对照组28例的溃疡愈合率82.0%,Hp消失率为71.4%,胃粘膜炎症好转率18.0%。顽固性溃疡经其它治疗无效者,杀灭此菌后可加速溃疡愈合。愈合后的溃疡凡Hp阳性者,约60%复发,而阴性者只有2.6%复发。所以学者提出所谓“无Hp即无溃疡”的学说。与人们所公认的“无酸即无消化性溃疡”的传统学说相抗。但为何感染Hp的患者仅有一部分人发生消化性溃疡,而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又无Hp感染,这提示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3.3 Hp与胃癌的关系
流行病学资料认为,Hp感染与胃癌有关。长期Hp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为Hp阴性者的3~6倍。在胃癌高发区Hp感染率也高。本组病例胃癌Hp感染率为47.8%,与非活动性慢性胃炎相近。提示Hp感染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很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发因素之一。
3.4 Hp与年龄的关系
文献提及Hp抗体的阳性率随年龄的上升而增加。本组病例同期检查的60岁以下患者感染率为57.2%,与60岁以上老年人相近,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泌素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已经证实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平均基础胃酸和最大酸分泌量以及餐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近年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寄生着幽门螺杆菌(Hp)。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Hp可引起十二指肠溃疡,但对引起溃疡的解释仍是推测性的。本文对Hp、胃泌素和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讨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包括正常胃十二指肠粘膜(NGDM)、慢性活动性胃十二指肠炎(CAGDI)和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ADU)3组,均经内镜配合活组织检查证实,按Marshan和Nedenskov-Sprensen对胃、十二指肠炎的分类标准,将胃粘膜属0度和Ⅰ度者归为NGDM组,Ⅱ度和Ⅲ度归为CAGDI组,同时伴有十二指肠溃疡者归为ADU组。当内镜与病理学分类发生矛盾时以病理学分类为准。每组收集30例。年龄14岁~65岁,平均38.5岁。
1.2 方法
研究停用抗酸治疗72h以上,停用抗微生物药半月以上。内镜检查时各取两块窦部和球部活检标本。一块用于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验(HpUT),阳性者表示胃十二指肠粘膜有Hp寄生;另一块标本用于常规病理学检查。血清标本于内镜检查后即刻进蛋白餐(2枚熟鸡蛋)30min后从外周静脉血采集。胃泌素放免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提供,血清胃泌素测定按说明书规定方法进行。对入选的30例ADU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雷尼替丁,得乐冲剂和庆大霉素治疗4周后,再单用雷尼替丁2周),停药3d后用上述同样方法复查内镜、HpUT和血清胃泌素。对计数资料的3组比较采用X2检验;对计量资料的3组比较采用F检验,多组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Hp感染与胃型上皮化生见表1。从NGDM、CAGDI和ADU,在3组之间或两两比较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均无区别,而餐后胃泌素水平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表2)。在NGDM组从16例HpUT阳性。
表1 Hp感染与球部粘膜胃型
上皮化生(n=30,例,%)
分组 | 胃窦部b | 十二指球部 | |
HpUT阳性 | HpUT阳性b | 胃型上皮化生b | |
NGDM | 16(53.3) | 3(10.0) | |
CACDI | 30(100.0) | 22(73.3) | 24(80.0) |
ADU | 30(100.0) | 28(93.3) | 29(96.7) |
bP<0.01。
表2 粘膜炎变程度和血清胃泌素水平(n=30,x±s(ng/L)
分组 | 胃泌素水平 | |
空腹 | 餐后 | |
NGDM | 94.73±15.65 | 122.73±26.60a |
CAGDI | 97.60±20.00 | 181.17±25.97 |
ADU | 101.70±24.25 | 222.73±35.22 |
aP<0.05,bP<0.01,vsCAGD1
和14例阴性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发现,空腹及餐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表3)
经抗酸抗微生物治疗1月后复查,30例十二指肠溃疡27例愈合(90.0%)。其中23例(76.7%)HpUT转阴性,其升高的餐后血清胃泌素水平也降至正常,其余7例下降不显著(表4)
表3 HpUT与血清胃泌素水平(x±s(ng/L))
HpUT例数 | 空腹 | 餐后 |
阳性 | 96.50±18.53 | 125.63±31.11 |
阴性 | 92.72±12.24 | 118.84±20.83 |
表4ADU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x±s(ng/L)))
HpUT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空腹 | 101.7±24.0 | 91.6±14.9 | ||
转阴 | 23 | 餐后 | 223.9±34.7 | 130.2±15.7 |
空腹 | 102.0±27.1 | 99.6±13.7 | ||
仍阳性 | 7 | 餐后 | 213.9±39.6 | 200.1±33.8 |
aP<0.05,bP<0.01,vs治疗前。
3 讨论
对于胃窦部Hp感染是否为DU致病原愈来愈受到关注,Hp首先寄生于胃窦部,而溃疡却好发于十二指肠,二者究竟存在着何种内在联系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本组资料表明,NGDM组内胃窦部粘膜可检出Hp,而十二指肠粘膜未能检出Hp,却有10%的检出胃型上皮化生,随着胃、十二指肠粘膜炎变程度加重,胃窦粘膜Hp的检出率(X2=33.1515,P<0.01)、十二指肠粘膜Hp和胃型上皮化生的检出率(X2=58.4046,P<0.01和X2=53.4582,P<0.01)均显升高,还发现3组胃型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均高于Hp的检出率(10%>0,80%>73.3%,96.7>93.3%)。这些结果进一步验证了Hp可首先寄生于正常人的胃窦及幽门部粘膜,Hp的出现早于粘膜的炎性改变,也可作为活动性胃窦炎的重要标志。十二指肠粘膜的Hp感染迟于胃窦部,并出现于伴有胃型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肠粘膜上,胃型上皮的化生是胃酸作用的结果,也是对胃酸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Hp通过何种途径或媒介因素发挥其致病原作用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血清胃泌素是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的G细胞分泌的,其中由胃窦G细胞分泌的小分子Gn是最有活力的胃泌素。在正常情况下胃酸升高到一定水平,胃窦D细胞被启动释放生长抑素,通过抑制胃泌素的分泌和降低壁细胞的敏感性,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而使胃酸、胃泌素保持在正常水平,此为正常的负反馈机制。在AGDI和ADU患者,特别是后者,突了的特点是基础胃酸和最大酸分泌是升高的,通过正常的负反馈机制的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应该降低。表2显示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在AGDI和ADU组内并不降低。而餐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NGDM组,表明这些患者通过胃酸调节胃泌素分泌的机制有缺陷,胃泌素在G细胞浆内的贮存量是增加的,与文献报告完全相符。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既然存在胃酸抑制胃泌素释放的缺陷,进餐后又何以能增加胃泌素释放,其机理目前还不全部清楚。文献报道寄生在胃窦部的Hp具有高度活力的尿素酶能水解尿素产生氨并中和局部粘膜层的H+,可以改变胃窦粘膜的微环境,削弱胃泌素释放的正常的负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局部产生的氨,通过脂质膜扩散,引起细胞损害,即胃窦粘膜炎性改变,进而导致胃窦部粘液、粘膜屏障受损,H+反弥散增加,胃窦局部粘膜层pH升高。另外随着胃窦粘膜炎症的加重,D细胞功能受损,分泌生长抑素减少,G细胞失去控制。以上三点均可导致胃泌素分泌增加,贮存在胞浆内,当受到进餐等刺激时可引起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升高。粘膜屏障受损,也可能引起乙酰胆碱和组织胺释放增加,升高的胃泌素、组织胺和乙酰胆碱作用于壁细胞的相应受体,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长期的高胃酸负荷和Hp通过胃液移居于胃型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肠粘膜是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先决条件。
从本文资料发现在NGDM组内HpUM阳性和阴性之间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在空腹和餐后时均没有区别,这表明Hp寄生于胃窦部的初期阶段,正常的负反馈机制是完好的,当Hp感染引起明显的胃窦炎时,餐后的血清胃泌素水平才出现升高,这表明餐后胃泌素水平的增加是继发于Hp感染之后,由于正常的负反馈机制的被抑制,引起高胃酸和高胃泌素分泌。而随着Hp的消除,受抑制的负反馈机制又可恢复正常,可见这一负反馈机制的缺陷是从Hp感染后获得的,还可以借Hp的被根除而恢复。由此可推测,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过程中,Hp充当始动因子,胃泌素充当媒介因素。从这一假说出发,治疗DU不仅应注意溃疡的愈合,也应注意Hp感染的根除,只有这些才能最后治愈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血浆胃泌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我院1992-10~1993-06,检测了60例十二指肠溃疡(DU)和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的Hp抗体和血浆胃泌素浓度,旨在探讨血浆胃泌素浓度与Hp感染关系和治疗有关问题,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资料计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5岁~55岁,均无肝、肾疾患。血浆胃泌素浓度和Hp抗体测定发二组进行比较。甲组30例为对照组(无胃十二指肠溃疡)、乙组30例,为DU组(均经内镜证实)。血浆胃泌素浓度以RIA定量测定。Hp感染检测盒,由上海消化病研究所提供。根据其光密度(OD)值的大小来判断结果。检测前3d均停止服用抑酸剂和抗菌素、助剂等。
2 结果
对照组Hp阳性者为6例(20%)、DU组Hp阳性者为28例(93%)。对照和DU组,其胃泌素浓度,前者低值为19mg/L;高值为91mg/L。后者低值为27mg/L;高值为97mg/L。Hp抗体与胃泌素浓度见表1。
表1 Hp抗体与胃泌素浓度关系(n=30,x±s)
组别 | Hp抗体阳性例数 | 胃泌素浓度(mg/L) |
对照组 | 6 | 38.10±21.39 |
DU组 | 28 | 50.57±21.09a |
aP<0.05,vs对照组。
3 讨论
Hp感染与DU有高度相关性,几乎均为阳性。Hp定位在胃窦部粘膜与粘液之间生长、繁殖,粘液成为保护膜,它可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Hp感染越重,炎症反应和粘膜损伤越重,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定度越高。其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1%,阳性预计值为96%。本对照组为20%,DU组为93%,与文献报道大致相同。二组血浆胃泌素浓度,DU组高于对照组(P<0.05)。Hp感染引起血浆胃泌素浓度增高的机制为Hp可产生大量尿素酶,它分解胃液、食物、唾液、局部血液及组织中的尿素为二氧化碳和氨。氨中和胃内酸性环境使pH值升高,损伤了胃酸对胃窦G细胞的负反馈机制,致使血中的胃泌素增高;其次,由于Hp的代谢产物抑制壁细胞的功能,G细胞代偿性分泌增加。推测Hp感染引起胃泌素释放是通过改变胃泌素释放大幅度增加。Mccoll报道血浆胃泌素增高亦可见于Hp阴性者,且观察到,不论有无Hp感染,均可造成胃窦部碱化引起胃泌素增高。此提示高胃泌素血症不能以胃窦表面尿素酶活性所致pH值升高来解释。根据上述理论推测,Hp感染阳性者,其血浆胃泌素浓度分泌增高,一方面可刺激壁细胞分泌酸,另一方面又刺激壁细胞增生,导致酸分泌进一步增加,酸的分泌增多,可使DU内pH值降低,从而导致DU。因而认为泌酸增多不是DU的原因而是Hp感染的后果。这对治疗有指导意义。除了应用杀灭Hp药物和H2受体阻滞剂外,尚需加用胃泌素所致的泌酸增高和壁细胞增生的环节。综上所述,Hp感染与血浆胃泌素浓度有一定相关性,但其引起胃泌素增高的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对根治Hp感染和抑酸剂的使用有待于建立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胃液sIgA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经我院胃镜室检查及病理证实,其中胃溃疡(GU)31例,平均39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5例,平均30岁。对照组30例,平均32.7岁,胃镜活检证实无明显异常者。
1.2 方法
内镜下用塑料管通过活检孔,抽取胃液5ml~10ml,胃液pH值6以下者用碳酸氢钠粉调至6-8,然后冰融,离心,以上清液备测。胃液sIgA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胃窦粘膜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半定量法,药盒由福建三强公司提供。
2 结果
从表1看出GU,DU胃IgA均较正常降低,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从表2看出活动期溃疡病组sIgA水平均较非活动组降低(P<0.01)。按消化性溃疡胃液sIgA水平为低、中、高sIgA三组,低sIgA组Hp(+++)者占66.7%,中sIgA组Hp(+++)者占46.7%,高sIgA组Hp (+++)者16.7%,sIgA水平越低,Hp感染组别越高(见表3)。
表1 消化性溃疡胃液sIgA变化(x±s,g/L)
分组 | n | 胃液sIgA |
对照 | 30 | 0.051±0.081 |
GU | 31 | 0.022±0.091b |
DU | 35 | 0.0148±0.011b |
bP<0.01,vs对照组。
表2 消化性溃疡活动与非活动组sIgA比较(g/L)
分组 | 例数 | 胃液sIgA |
活动组 | 20 | 0.0085±0.0034b |
GU非活动组 | 11 | 0.0460±0.0170b |
活动组 | 23 | 0.0063±0.0010 |
DU非活动组 | 12 | 0.0310±0.0080b |
bP<0.01,vs活动组。
表3 消化性溃疡sIgA与Hp感染级别关系
sIgA | 例数 | + | ++ | +++ |
低组<0.008 | 21 | 3(14%) | 4(19%) | 14(67%) |
中组≤0.020 | 15 | 2(13%) | 6(40%) | 7(47%) |
高组>0.020 | 12 | 8(67%) | 2(17%) | 2(17%) |
P<0.05,X=215.23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说较多,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有此国外学者认为可能与免疫紊乱有关,我们曾对消化性溃疡全身及局部体液及细胞免疫进行了研究,也发现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全身性免疫反应与局部免疫反应不同,粘膜的局部免疫功能如何,更能说明与溃疡病的关系。在局部粘膜的免疫功能中sIgA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关于消化性溃疡胃液sIgA水平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国内报告不多。我们的结果显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液sIg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降低最为明显。在活动期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液sIgA水平低于非活动期。尽管目前认为Hp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但是,在消化性溃疡为何Hp感染率高,尚无满意解释。我们观察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sIgA水平越低,Hp感染程度越重。SIgA是肠道最重要的保护性抗体,它具有阻抑细菌粘附、中和毒素、溶菌作用。SIgA降低表明局部粘膜的抗感染能力低下,可能更易受细菌侵袭。这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sIgA较低,可能是Hp感染程度较重的重要原因之一。SIgA降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Warren于1983年首次从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一种弯曲状细菌,后来命名为幽门螺杆菌(简称Hp).1985rh Marhall提出此菌可能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我院胃内镜室对此进行探讨。本资料共有240例,243人次,均为胃内镜检查患者,从Hp检出率来看,均支持Marhall等的观点。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43人中,男169例,女74例,年龄16~79岁,均为门诊和部分住院病人。并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1.2 方法
采用我国兰州军医学校研制之产品“幽门螺杆菌快速检出诊断盒”。取材于胃内镜检查患者之胃粘膜或组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者,则在胃窦部(距幽门5cm内)钳取一小块;诊断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者,在溃疡周围或胃窦部钳出一小块;诊断为食管癌或胃癌者则在癌肿组织周围钳取一小块,然后掀开诊断盒背后的标签,将所取组织用无菌小摄夹取插入试剂中,封上原标签,在常温下观察颜色变化。标本周围出现红色或桔红色者为阳性,表示有Hp存在;24h无颜色变化者为阴性,表示无Hp存在。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上消化道疾病Hp检查结果
诊断 | 例数 | Hp(+) | % |
胃十二指肠炎 | 86 | 39 | 45.4 |
胃溃疡 | 36 | 31 | 96.1 |
十二指肠溃疡 | 87 | 81 | 93.1 |
上消化道肿瘤 | 30 | ||
残胃炎 | 4 | 1 | 25.0 |
3 讨论
本材料中,慢性胃十二指肠炎之Hp检出率为45.4%,较国内报道低,与解放军医院朱均等报道为83.7%,北京协和医院陈寿坡报道为85.2%等相比较,结果不尽相同。但与第二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记录中所述慢性胃炎Hp检出率为38.2%~78.5%相类同。我们认为,本资料检出率偏低的原因可能与慢性胃炎类型有关。有人报道胃活组织检查标本可分为3种类型,无炎症型;慢性胃炎型;慢性活动性胃炎型。后者带菌率较高,且细菌数量多。本资料可能属前一类型,胃术后残胃炎(返流性)Hp检出率更低,为25%,与慢性胃炎的Hp检出率差异显著,笔者认为返流性胃炎可能与Hp感染无关,返流性胃炎其致病因素可能为粘膜的化学损伤,胆汁返流也能破坏粘膜层,不利Hp生存。总言之,Hp感染虽与慢性胃炎有关,但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
周吉民等报道,胃溃疡Hp检出率为88.2%,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为71.4%,唐承薇报道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为94%~100%,本资料为93.1%~96.1%,结果与上述报道相一致。目前,Hp的致病性已被人们所接受。而其致病原理则认为,Hp具有较强的尿素酶活性,感染时,可在粘膜上产氨增高,引起Na+梯度改变及Na+-K+-ATP酶活性下降,从而不但阻止H+由粘膜向胃腔内弥散,且使胃腔内H+及渗导致粘膜组织损害。在消化性溃疡中,多同时伴有胃炎或十二指肠炎,故认为Hp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均有密切关系。Hp感染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重新估价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相继出现了一些能杀灭Hp菌的疗效高,抗复发性强的新药。
国内文献报道甚少,本资料Hp检出率为0。一般来说,胃恶性肿瘤大部分为巨大溃疡,而良性溃疡面积较小,两者之间有一定差别,当然,有时也不容易鉴别。而恶性与良性溃疡之Hp检出率却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消化道肿瘤与Hp感染无相关性,但因例数不多,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陈斯麟 许秀兰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的关系
1983年Warren等报告出幽门螺杆菌(Hp)后,Hp成为医学界尤其从事消化系疾病专业医师感兴趣的课题,作者对361例病人胃粘膜进行Hp定性检验,旨在探讨Hp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关系及Hp感染途径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361例病人均为门诊及住院病人,男224例,女137例,年龄17岁~79岁;主要症状为上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等。对照组胎儿13例均为产后10h以内,3月~6.5月新鲜胎儿;Hp快速检验药盒为兰州军医学校生产。
1.2 方法
通过胃镜分别取十二指肠球部、胃窦部小弯壁侧距幽门口3cm~5cm处粘膜,或充血、水肿、糜烂较明显部位粘膜,将新鲜粘膜组织植入Hp快速诊断盒内,在室温下观察24h,诊断药盒内指示剂变红色者为阳性;于胎儿产出后1h内解部取胃窦部(胃窦、胃体部分辨不清者取胃体远端之粘膜)粘膜植入Hp快速诊断药盒内,在室温下观察24h,观察标准同上。另外用TB注射器测量胎儿胃内粘液量及pH值。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不同部位材料相互污染。
2 结果
本组对361例病人胃肠粘膜进行Hp定性检验,胃窦部Hp阳性率58.1%,十二指肠球部Hp阳性率10.9%,两部位Hp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综述北医三院、南方医院、第四军医大及沈阳等地报告材料,Hp对人体胃肠粘膜感染比较普遍,感染率63%~92%,说明我国人口胃肠粘膜Hp感染率比较高,与地区、饮食、水源等无明显关系,但感染源及感染方式至今尚不明确。本文对照组13例胎儿胃内粘液为硫酸粘蛋白、pH值6~7,能满足Hp微氧弱酸的生活环境,13例胎儿胃粘膜Hp定性检验阴性,证实胎儿胃粘膜无Hp存在。设想胎儿Hp感染源为母亲,感染方式为血液循环,说明Hp不能经血液循环透过胎盘感染胎儿。南方医院同时测32对母亲和新生儿的抗HpIgG水平,两者呈明显正相关,小于或等于6个月婴儿抗HpIgG阳性率21.7%,高于其它年龄组,他们推测新生儿及婴幼儿体内抗HpIgG通过胎盘自母亲,这一推测为本文设想从免疫学方面提供了实验根据。本文7例正常成年人胃窦部粘膜Hp定性检验阴性,Johnston等于11次正常胃窦部粘膜Hp检验中仅检出一次Hp,又于38次正常十二指肠粘膜Hp检验中未发现Hp,两者研究结果相一致证实Hp与人体胃肠粘膜不是正常寄生关系。通过对胎儿、新生儿、婴幼儿、正常成人免疫学及细菌学的研究,本文认为对人体胃肠粘膜与Hp不是正常寄生关系而是外源性感染,感染方式可能直接接触,Hp不能经血液循环透过胎盘。
1983年Warren等首次报告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存在Hp,此后国内对Hp研究非常活跃,多数研究成果支持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有关的设想,推测Hp可能是上述疾病的病因或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观察361例病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本文资料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病因是多元性的,Hp在上述疾病发病过程中可能仅是一个因素,而且不是决定性因素,这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Hp快速诊断药盒机制是Hp水解尿素产生氨,氨与指示剂发生反应是一种间接Hp定性检验方法。江民用直接涂片法、分离培养法、组织病理学三种方法进行Hp检验,其中直接涂片法、分离培养法Hp检验结果和1983年Marshall,1985年Zmnlprice对Hp的检验结果均与本文Hp定性检验结果一致或近似,说明Hp快速诊断药盒是一种较准确的Hp定性检验方法。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本世纪初期本病的发病机理曾认为与补液和饮食因素有关,而在1983年有人首先从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并发现该菌与消化性溃疡高度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Hp的检出率在十二指肠溃疡高达95%~100%,胃溃疡可达70%~90%。上述事实证明,Hp在消化性溃疡中的重要作用。
Hp多生长在胃粘膜深层,胃粘膜表面及胃窦部及胃小弯,也就创造了微需氧环境并免遭酸性胃液的伤害而能繁衍,据报道,该菌与自身免疫胃炎有密切关系,尤其与活动性慢性胃炎关系较大,该菌与消化溃疡有关,据国外文献报道慢性胃炎的检出率是55%~80%,胃溃疡检出率是54.5%~85.7%,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是69.2%~100%。在我国慢性胃炎中活动性胃炎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者。
Hp引起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机理,据报道此菌含有丰富的尿素酶,并有强大的分解尿素的作用,其尿素分解率(NH4-/mg蛋白)为36μmol/min±28μmol/min尿素分解后产生氨,一方面氨本身对细胞连接处有毒性作用,使组织损伤破坏了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屏障使溃疡持续存在,另方面氨缓冲胃酸(碱化胃粘膜)损害粘膜的H+逆扩散使酸敏感性微生物向胃内转移,在十二指肠溃疡有活动性炎症时,该菌可殖居于胃已化生的上皮细胞处,胃化生和Hp的这种关系,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原因。另Hp与胃癌的关系,一些文献报道可知,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为0%~25%,认为慢性胃炎为癌前期,因慢性胃炎与Hp关系密切故检出率高。
关于治疗方面,由于Hp的研究推动了临床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治疗,目前主要是抗生素及枸椽酸铋的应用。
空腹胃液pH值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传统理论认为,高胃酸是消化性溃疡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故广泛采用抑制或中和胃酸的方法进行治疗。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中分离出弯曲菌样细菌(现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已有大量资料证明Hp与活动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密切的关系。据资料报道,Hp有其最佳的生存pH值,为探讨空腹胃液pH值与Hp阳性率的关系,我们在1990年间对作纤维胃镜检查的84例患者,抽取胃液检查,并作Hp定性试验。再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者84例,男53例,女31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1.7岁。均以胃痛为主症作纤维胃镜检查。
1.2 方法
术前用2%利多卡因作表麻,不作术前药物注射。在作胃镜检查过程中,经活检孔插入塑料管,于胃底粘液湖抽取胃液,用精密试纸测定其pH值,并送检验室作胃液分析检查;在距幽门口5cm以内之胃窦部取粘膜组织,用福建三强公司产的HpUT试剂盒作Hp定性检查。胃镜诊断以镜下典型病变作依据,部分作病理检查。
2 结果
①空腹胃液不同pH值的Hp阳性率见表1。本组中空腹胃液以pH2者居多(53/84,63.1%),空腹胃液pH4以下者Hp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pH6和7两例(1例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另1例为胃底溃疡)Hp均为阴性。②空腹胃液pH1—3者阳性率为40.5%(30/74),pH3.5~7者Hp阳性率为40%(4/10)。两者间Hp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
③胃十二指肠疾病与Hp关系见表2。溃疡病患者Hp阳性率高于其他病种患者。
④胃液分析结果,总酸最高为144U,最低为。6.4U,平均为。61.69±21.99U,游离酸最高为116U,最低为0U,平均为48.32±20.86U。
表1 空腹胃液pH值与Hp阳性率关系
pH值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6~7 | 合计 |
Hp阳性 | 2/4 | 1/1 | 22/40 | 3/8 | 2/8 | 1/2 | 3/6 | 34 | |
% | 50 | 100 | 41.5 | 37.5 | 25 | 50 | 50 | 40.5 |
表2 胃十二指肠疾病与Hp阳性率关系
十二指肠溃疡 | 胃溃疡 | 浅表性胃炎 | 返流性胃炎 | 十二指肠炎 | 萎缩性胃炎 | 合计 | |
Hp阳性(例) | 18/35 | 2/6 | 7/20 | 2/6 | 1/7 | 4/10 | 34/10 |
% | 54.5 | 33.3 | 31.8 | 33.3 | 14.3 | 40 | 40.5 |
3 讨论
郑鹏远等实验研究发现,Hp对酸是敏感的,pH6.5时Hp生存最好,pH降至3.5以下时Hp的生存能力明显减弱。但本组中各pH值下Hp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H3.5~7者Hp阳性率与pH1~3者间无明显差别,而pH6~7的2例患者Hp却呈阴性,结果似与上述结论迥异,而与焦炳忠等认为Hp的检出率及菌量与空腹胃液pH值、基础排酸量、最大排酸量无显著相关,高酸与低酸分泌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的结论相仿。究其原因,前者的结论只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所得出,而实际上Hp在胃内乃是生存于粘液层保护之下的胃粘膜,并非与胃酸直接接触,且其所分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也起一定自身保护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胃液的pH值对Hp生存的影响并非那么大。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其空腹胃液pH值往往较其他患者高,按理应更适于Hp生存,但往往其Hp阳性率低于溃疡病及慢性胃炎患者,考虑这可能是返流入胃的胆汁中之胆盐破坏了胃粘膜屏障,使粘液层下的pH值降低,不利于对酸敏感的Hp的生长,且胆盐本身也可以直接抑制Hp生长的缘故。从上述结果分析,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Hp阳性的患者时,除应用制酸剂治疗外,还应考虑到单用制酸剂虽可造成利于溃疡愈合的条件,但对同是溃疡病病因这一的Hp生长和存在没有抑制或杀灭的作用,故应配合应用抑制或杀灭Hp的药物进行治疗。这对加快溃疡的愈合,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探讨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后,大量研究表明,Hp与胃和十二指肠疾病有密切关系。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Hp检出率较高。本文对221例胃镜和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Hp阳性与同时合并出现胃十二指肠病变的关系,以及探讨胆汁返流、胃蠕动亢强等对比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221例胃十二指肠病变而行胃镜检查的病人,男131例,女90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病程4.8年,<5年者129例,≥5年者92例。
1.2 方法
对临床上有消化道症状者用Olympus GIF—XQ20型胃镜检查,以Olympus FB—25活检钳取胃粘膜组织。胃窦距幽门5cm内,胃体大、小弯、十二指肠球部及各溃疡边缘各一块,作常规病理诊断和行0.25%碱性复红染色油镜下检Hp。按1987年全国胃癌研究会(济南)病理学组新订标准和1982年厦门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分型标准等观察定级。
统计学处理均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全部221例病人中,检出Hp者154例,检出率为69.68%,男95例,女59例,结合性别在本组资料中的比例。提示Hp感染率与性别无关(P>0.05)。胃窦部检出Hp者151例,体部者58例,球部者7例,三者之间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Hp检出率按胃窦、胃体、球部顺序递减。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即DI/DU合并CSG/CAG/CS—AG/GU)者,Hp检出率较高(表1,P<0.01),并且Hp感染后容易合并出现胃十二指肠病变(如表2示,P<0.05)。病程≥5年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病程<5年者(P<0.01),而病程与合并发生胃十二指肠病变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胆汁返流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表1,P>0.05),胆汁返流时虽然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率有增高之趋势,但两者并无直接相关性(表2,P>0.05)。
表1 Hp阳性和内镜病理情况
肠化 | n | 胃十二指肠病变 | 胆汁返流 | 胃蠕动亢强 |
Hp阳性 | 154 | 90 | 26 | 51 |
全部病例 | 221 | 101 | 47 | 75 |
表2 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和全部病例内镜、病理情况
分类 | Hp阳性 | 胆汁返流 | 胃蠕动亢强 |
胃十二指肠病变n=101 | 90 | 24 | 30 |
全部病例n=221 | 154 | 47 | 75 |
Hp感染与胃蠕动亢强无明显相关性(表1,P>0.05),胃蠕动亢强有使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减少之趋势,但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与Hp感染无直接相关性(表1,P>0.05)。
3 讨论
Hp感染与性别无相关性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Hp检出以胃窦居多,其中依次为胃体、球部。此特征可能是慢性胃炎中累及胃窦部较多的一个原因。Hp感染与肠化无关,因为本组资料并非都在肠化区取材,故Hp在胃粘膜有肠化时也可阳性。文献认为Hp常聚集在胃上皮细胞连接处,而不发生于肠上皮化生区。Hp感染与胆汁返流无明显相关性,胆汁和胰液相混,其中的卵磷酯转化为溶血卵磷酯,对Hp具有直接伤害作用,且胃粘膜屏障的破坏,消弱了Hp表面的粘液保护层,破坏了中性环境,使之维以生存。Hp暴露于腔表面更易被胃酸或口服抗生素杀灭。但本文作者认为,以上仅为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碱性肠液返流入胃,致整个胃腔内pH上升,碱性液破坏较轻的胃体部,粘膜屏障损害尚轻,加之近中性环境使Hp检出率的高低。
本组资料提示Hp阳性者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机率较高,而Hp感染为何合并出现胃十二指肠病变者增加,机制不甚明了。如果认为与胆汁返流有关,尽管胆汁返流可使十二指肠病变合并胃内疾患有增加之可能,但一般认为Hp感染与胆汁返流无关。也即Hp感染并不能导致胆汁返流增多。有人认为Hp感染性胃窦炎使胃排空加快,致使十二指肠内pH下降,胃酸损伤十二指肠粘膜,发生胃上皮化生,Hp在化生粘膜上生长繁殖,致成炎症和溃疡。但并未得到临床肯定和实验证明,本文结果也不支持胃排空加速这一说法。或许认为与胃肠激素的变化有关,即Hp感染致胃内炎症,由于部位和炎症性质不同而出现胃泌素等的变化,如胃窦部炎症致G细胞分泌胃泌素增加(CSG时),或减少(CSG时),从而影响幽门括约肌张力,碱性肠液返流和壁细胞泌酸功能,导致胃和十二指肠病变之发生,但至今尚未见到这方面的临床验证。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大多数十二指肠的胃腺化生区可见Hp,否则即使有炎症或溃疡之发生,杯状细胞等处也无Hp,可能是胃上皮细胞上有Hp受体。本组资料球部Hp检出率很低,或许是活检未取得所需部位,既然Hp感染可以使胃炎和溃疡持续存在,十二指肠的Hp感染当然会使炎症、溃疡难愈,这样可以导致同时出现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机率较高这一现象。
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
本文对幽门螺杆菌(简称Hp)阳性小儿胃炎20例和阴性14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与Hp感染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为1991~1993年经胃镜和/或病理检查确诊胃炎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8.6岁。胃炎的诊断是依据胃镜所见和/或光镜病理,透射电镜检查而确诊。其中胃窦炎2例、疣状胃炎4例、糜烂性胃炎2例、浅表性胃炎24例、另外有2例胃镜下胃粘膜正常,但有胃粘膜脱垂,经电镜检查证实胃粘膜炎症。
1.2 方法
取胃窦粘膜组织、做Hp微需氧培养并采取1min尿素酶试验快速检测Hp,阳性20例、阴性14例。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改变与Hp感染
取胃窦粘膜组织(不完全检查)送光镜病理34例,活检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切片用HE(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根据炎性细胞数量判定炎症程度。根据有否中性粒细胞浸润判断炎症的活动性。同时取胃窦粘膜组织,用2%戊二醛液固定,送透射电镜检查共30例,结果Hp阳性组20例均见有炎性细胞浸润,而Hp阴性组仅8例有炎性细胞浸润,而Hp阴性组仅8例有炎性细胞浸润占57.1%(8/14),两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相比差异显著。(P>0.01)。本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占85.7%(24/28),中性粒细胞浸润占14.3%(4/28),淋巴细胞浸润同时有浆细胞浸润占16.7%(4/24).Hp阳性组内炎症程度亦不同,炎症程度+++ +++者分别是12,4,4例(+炎细胞散在,+++炎细胞大量,++二者之间)
透射电镜检查Hp阳性组16例,均有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呈嵌合连接,壁细胞数量减少,主细胞相对较多,未见潘氏细胞,细胞核形不规则、核间隙宽窄不等、核大畸形,线粒体肿胀,有的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基底膜走行不规则,腺管上皮细胞走行不规则,有的腺腔内有数量不等排列不齐的微绒毛。而Hp阴性组14例,仅有7例有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核大,线粒体肿胀5例,粗面内质网扩张4例,有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上皮细胞嵌合连接,电镜改变相对较轻。
2.2 胃炎类型与Hp感染
疣状胃炎(又叫隆起糜烂)和糜烂性胃炎(平坦糜烂)共6例,均为Hp阳性,阳性率100%。而无糜烂的胃炎28例,Hp阳性率50.0%(14/28)。关于小儿胃炎胃镜下粘膜改变与Hp感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观察(表1)
表1 胃炎类型与Hp感染关系
胃炎类型 | n | Hp阳性 | Hp阴性 | ||
n | % | n | % | ||
胃窦炎 | 2 | 1 | 50.0 | 1 | 50.0 |
疣状胃炎 | 4 | 4 | 100.0 | ||
糜烂胃炎 | 2 | 2 | 100.0 | ||
浅表胃炎 | 24 | 13 | 54.2 | 11 | 45.8 |
胃粘膜脱垂 | 2 | 2 | 100 |
2.3 临床表现与Hp感染
Hp阳性和阴性两组都有不同程度胃疼、脐周疼、伴食欲不佳,反酸、嗳气、呕吐、大便不消化等。症状表现两组无何差异。
3 讨论
①小儿胃炎的临床症状与Hp感染无一定相关性,Hp感染是小儿胃炎的重要致病原因,但尚有其他因素如饮食不当、药物影响、胆汁返流、感染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都可引起小儿胃粘膜炎症。而临床症状与炎症活动有关。②关于小儿胃炎的诊断参照成人胃炎诊断标准,依据胃镜检查、有时需配合病理检查确诊。胃镜下见胃粘膜充血、红斑、渗出、糜烂。本组有2例胃镜下只见胃粘膜脱垂、胃粘膜正常,光镜病理改变不明显、电镜检查有炎症改变,经按胃炎治疗症状消失。故为提高胃炎诊断应酌情开展病理检查。③病理改变与Hp感染有关、炎症活动亦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为提高治愈率和防止复发必须积极控制Hp感染。④小儿胃炎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无平行关系。本文有5例经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持续治疗1个月后复查胃镜,胃粘膜炎症尚未恢复正常,但临床症状恢复较快,其次是胃镜下所见,最后组织病理改变逐渐恢复正常。故胃炎的活疗除选用合适的胃药,尚应积极控制Hp感染而且疗程要适宜。
幽门螺杆菌与老年慢性胃病的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在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本文对老年慢性胃病Hp感染作调查,以了解该菌感染在老年慢性胃病发病学上的规律、特点、意义和青壮年人的区别。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住院和门诊患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分60岁以上老年组(或称调查组)和60岁以下青壮年组(域称对照组)。老年组209例,男性189例,女性20例;青壮年组206例,男性183例,女性23例。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首先用纤维胃镜对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作肉眼观察和病变局部取材活检,以确定疾病性质(诊断)。然后,在胃镜直视下,用活检钳钳取胃窦大、小弯和胃体(主要是胃角)粘膜各一块,将所取组织用无菌小镊夹取,放入Hp快速诊断盒(此盒系兰州军区军医学校研制生产)内的试剂中,迅速封闭盒的间隙,在常温下观察试剂的颜色变化。试剂原为黄色,在24h内如逐渐变为红色或桔红色为阳性,表示有Hp存在,如试剂颜色无变化为阴性,表示所取标本中无Hp。根据老年组和青壮年组不同疾病不同部位取材Hp的阳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Hp与老年慢性胃病的相关性和青壮年的不同点,以及老年人Hp感染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统计学处理用X2检验
2 结果
表1 老年慢性胃病Hp感染情况
诊断 | 分组 | n | 胃窦部 | 胃体部 | ||
阳性n | % | 阳性n | % | |||
浅表性 | 老年 | 79 | 41 | 53.2 | 40 | 50.6 |
胃炎 | 青壮年 | 91 | 39 | 42.8 | 33 | 36.2 |
萎缩性 | 老年 | 85 | 50 | 58.8 | 43 | 50.5 |
胃炎 | 青壮年 | 40 | 18 | 45.0 | 9 | 22.5 |
十二指肠 | 老年 | 30 | 22 | 73.3 | 13 | 43.3 |
溃疡 | 青壮年 | 65 | 41 | 63.1 | 49 | 75.3 |
胃溃疡 | 老年 | 15 | 11 | 73.3 | 12 | 80.0 |
青壮年 | 10 | 5 | 50.5 | 4 | 40.0 |
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老年组胃窦部Hp感染的百发率,均高于青壮年组,经X2检验显著(P<0.05);老年组胃体部Hp感染的百分率,除十二指肠溃疡外,其余疾病亦高于青壮年组(表1,P<0.05)。
3 讨论
据文献报告,Hp可在无症状的“健康人”胃粘膜中发现,但其阳性率远较有症状且已确诊的胃和十二指肠病为低。本文两组均系患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取材活检作Hp试验,阳性率(特别是老年组)均很高,与文献相符,说明Hp与胃和十二指肠病的发病关系密切,是确凿无疑的。
本文调查表明,老年组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的百分率,除十二指肠溃疡的胃体部外,其余均高于青壮年组。青壮年组十二指肠溃疡胃体部Hp感染高于老年组,是本研究的另一特点,这似可解释老年人易患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青壮年易患十二指肠溃疡,可能与Hp在胃和十二指肠各个部位感染的发生率高低不同有关。
Hp感染的严重程度,用强阳性、阳性和弱阳性表示,按诊断盒的规定和要求,30min内试剂呈红色或桔红色者为强阳性(+++),3h以内呈上述改变者为阳性(++),24h者为弱阳性(+)。根据上述规定标准,老年组呈强阳性者,无论何种疾病的胃窦部和胃体部,均远较青壮年组为多,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证实老年慢性胃病Hp感染程度,较青壮年严重,相关性更为密切。本调查研究提示,Hp感染在老年慢性胃病(特别是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病学上,具有比青壮年更大的重要性。
儿童反复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p)为含有大量尿素酶,生长繁殖在胃粘液上胃粘膜之间,革兰染色阴性的弯曲状或螺旋状细菌。研究证明,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对成年人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研究较多,而儿童关于Hp童感染的相关性报道尚少,本文收集89例反复腹痛,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及用血清学(ELISA)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诊断Hp感染的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9例,男49例,女40例;年龄6~9岁8例,~12岁33例,~15岁48例;病后数日~半月25例,~1年35例;~2年22例,~4年7例;腹痛89例,其中中上腹痛80例,脐周痛6例,无固定痛3例;食欲不振56例,嗳气12例,返酸14例,呕吐7例,呕血及便血各2例,贫血5例。89例患儿经胃镜检查发现胃炎改变55例,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十二指肠炎6例,胃粘膜脱垂合并胃窦炎6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炎2例。受检查者全部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IgG(药盒来自珠海经济特区丽珠试剂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作生产),结果见表1。
表1 上消化道疾病HpIgG阳性率
诊断 | n | 阳性n | 阳性率(%) |
单纯性胃炎 | 55 | 36 | 66 |
十二指肠溃疡 | 15 | 13 | 87 |
胃溃疡 | 5 | 3 | 60 |
十二指肠炎 | 6 | 4 | 66 |
胃粘膜脱垂症 | 6 | 5 | 83 |
食管裂孔疝 | 2 | 2 | 100 |
其中28例HpIgG阳性者用PCR法检测胃液Hp(药盒来自中亚生物制品研究所),结果27例阳性,9例HpIgG阴性患儿同时用PCR法检测胃液Hp,结果均为阴性。
2 讨论
自从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首先从胃炎患者中分离出Hp以来,现已肯定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关系。Hp感染广泛存在于世界,Hp的传播方式为粪—口或口—口传播,儿童感染Hp的临床表现以腹痛或/和脐周痛及呕吐为常见,小婴儿表现慢性腹泻和消化不良。常规Hp感染要经胃镜获得胃粘膜标本,在儿童中难以接受,由于Hp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G,Loffeld等认为,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替代内窥镜诊断Hp感染。我们对89例反复腹痛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的患儿进行了血清学Hp抗体测定,其中63例阳性,占69%,同时以28例HpIgG阳性的病人,抽取胃液(2ml)进行PCR检查,其中27例阳性,9例HpIgG阴性的病人其HpPCR均为阴性。说明PCR法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而又准确的方法,其优点在于避免了内窥镜检查,通过抽取胃液即可得到标本。我们所用PCR法与国外报道相似,国外报道原发胃炎患儿的Hp检出率高达60%~80%,本组单纯性胃炎的Hp检出率为66%(36/55)与国外报道相一致,十二指肠溃疡Hp的检出率分别为60%(36/55)及66%(4/6)胃粘膜脱垂症5例HpIgG阳性占83%(5/6)食管裂孔疝HpIgG检出率为100%(2/2)。由于胃粘膜脱垂与食管裂孔疝在儿童中比较少见,病程迁延,胃粘膜受损,胃小膜屏障被破坏,易受Hp侵袭及定居,故儿童胃粘膜脱垂症及食道裂孔疝常易合并胃炎及Hp感染,亦应受到重视。
应用血清学Hp学感染无创伤,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儿童。此方法不受近期是否用过抗生素的影响,可以重复检测进行动态观察。而胃液PCR检测Hp感染更为直接。因此,提出用抽取胃液做PCR可用于诊断Hp感染。近年的研究提示,Hp感染还与小儿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有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与小儿消化道常见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816例小儿胃炎临床分析
小儿胃炎并不少见,因对其认识不足常误认为其它疾病。现将经胃镜诊断胃炎的816例的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450例,女366例。年龄:3个月~3岁15例,4岁~7岁297例,8岁~10岁295例,11岁~14岁209例。病后日数:1天~半月84例,16天~3月164例,3月以上~6月129例,6月以上~1年189例,1年以上~2年112例,2年以上138例。腹痛676例,其中上腹痛325例,脐周痛201例,无固定痛150例。压痛部位:上腹371例,脐周188例,无压痛238例,左上下腹或右上腹压痛19例。食欲不振281例,嗳气174例,反酸11例,呕吐125例,呕血及便血各32例,贫血50例,便秘或消化不良63例。
取胃窦粘膜行光镜病理检查72例,其中67例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浆细胞,腺体排列不整4例,腺体增生和减少各1例,固有层水肿6例,血管扩张充血6例,另5例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粒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检查23例,改变为壁细胞少,主细胞相对发达,未见潘氏细胞,腺管上皮细胞走行不规则,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个别细胞异形性较高、核畸形、分化较低。微需氧培养Hp52例。阳性率61.54%(32/52),另外活检粘膜1min尿素酶试验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80.77%(42/52)。其中3例父母患胃病同时测Hp抗体阳性。
本组小儿胃炎型:浅表性胃炎657例,症状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8例,出血性胃炎5例,胃窦炎31例、胆汁返流胃炎91例,药物性胃炎8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184例,合并胃粘膜脱垂239例,十二指肠球溃疡10例,并食道炎4例。
2 讨论
小儿胃炎症状表现多样。乳幼儿食欲不振伴呕吐占46.6%(7/15),突然消化道出血占2.7%(4/15),无规律腹痛占26.7%(4/15)。幼儿期以后共801例,其中以腹痛就诊最多占83.9%(672/801),以消化道出血起病16例占2.0%(16/801)。小儿胃炎腹部常缺乏局部压痛,本组无压痛占29.2%(238/816)。合并胃粘膜脱垂时左侧卧位能使腹痛减轻或缓解。既往小儿胃炎误诊较多,本组病例被误诊为肠蛔虫症、肠痉挛者594例占72.8%,还有不少病人误诊为腹型癫痫、低锌血症、周期性呕吐等。为及时确诊对长期食欲不振、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或反复腹痛特别与进食有关的疼痛,呕吐后能使腹痛减轻或夜间痛均应进行胃镜检查。
目前小儿胃炎的诊断多依据胃镜检查,对30例患儿同时做了钡透,假阴性占46.7%(14/30),临床症状明显而胃镜下未见异常时,应进一步结合组织学检查作出明确诊断。小儿胃炎病因认为与Hp感染有关,本组活检粘膜1min尿素酶快速Hp速阳性率80.77%,测3例有胃病的双亲血Hp抗体阳性,据报道可能存在家庭内感染。药物影响因素:有7例服解热药后20h至3d发生呕血,1例服强的松3年后呕血。解热药损害胃粘膜屏障。长期用激素降低胃粘膜分泌量和改变粘液的生化成分,使胃液易被胃蛋白酶很快消化降解。胃壁粘液层脱落,破坏了粘液屏障功能。返流入胃的胆汁对粘膜表面的粘液有清除作用。药物和胆汁影响的结果,导致H+逆扩散增加,使粘膜糜烂、溃疡、出血。另外进食不规律、不合理喂养对小儿胃病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目前,十二指肠溃疡(DU)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密切相关性已受到广泛重视,但是Hp致病机理未明。有人认为Hp感染可能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催化尿素形成氨,引起胃窦PH值增高,胃泌素释放增加,从而刺激胃酸增高而发病。已有许多文献报道,DU病人Hp阳性者较Hp阴性者及对照组胃酸明显增高。本课题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前后联合应用3种有关研究Hp感染的方法(胃粘膜活检组织Hp培养、病理组织切片Giemsa染色、血清抗Hp抗体)和血清胃泌素测定同步进行,目的在于探讨胃泌素增高与Hp感染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0—07~1991—02,因上腹痛、上腹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和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的DU病人74例(均经胃镜OlympusFIF-P检查确诊)。其中男46例,女28例,平均年龄40.6岁±21.5岁。按国际内窥镜检查标准均为A1或A2期病人。正常人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53岁±13.2岁。所有病例均经病史询问、查体及临床检查除外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胃手术、胆胰等消化道疾病。每例在胃镜检查前1周内相应取血作抗Hp抗体和血清胃泌素检查,检查前1月内未服抗Hp药物。
1.2 方法
胃窦大弯侧(距幽门5cm内),相邻3块粘膜分别送检,Hp培养2块,病理组织学切片检查1块。血清抗Hp检查方法:按Kesumen法,抗原经超声波处理,波长为492nm,测OD值。样品与阴性对照平均OD值之比大于2者判定为阳性结果(滴度>1:150为阳性)。Hp培养:送检用输送培养基1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每管分装3ml,置入活检胃粘膜2块,Hp培养用布氏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加入脱纤维羊血及联合抗生素,3d后观察结果及生化反应鉴定。血清胃泌素测定:空腹取血,血清储存于-20°C冰箱中,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胃泌素测定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科研所提供)本室正常值:55.26±27.98mg/L。每例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均给予下列国产药物治疗:雷尼替丁(0.15g,1次/12h),得乐冲剂(0.11g,4次/d),氟哌酸(0.2g,3次/d)。
治疗4周后胃镜复查取活检(分别送Hp培养、病理组织检查),作血清抗HpIgG抗体及血清胃泌素水平测定。溃疡疗效标准(内镜):溃疡消失或留有疤痕为愈合,溃疡面积缩小1/2以上为好转,缩小少于1/2或无变化为无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57例Hp阳性DU病人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92.45±49.1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55.26±27.98mg/L),P>0.05。提示DU病人高胃泌素血症与Hp感染密切相关(见表1)。经4W治疗后,57例Hp阳性的DU病人血清胃泌素值(61.68+32.47m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已接近对照组值(P>0.30)。17例Hp阴性病人,血清胃泌素值也稍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DU病人治疗前血清胃泌素测定值
分组 | 例数 | 胃泌素值(mg/L) |
对照组 | 30 | 55.26±27.98 |
Hp阳性组 | 57 | 92.45±49.15 |
Hp阴性组 | 17 | 80.23±44.17 |
表2 DU病人治疗后血清胃泌素
分组 | 例数 | 胃泌素值(mg/L) |
对照组 | 30 | 55.26±27.98 |
Hp阳性组 | 57 | 61.68±32.47 |
Hp阴性组 | 17 | 67.69±31.54 |
DU病人病理组织学及(或)组织培养Hp检出率(77%)与对照组(33.3%)比较(P<0.01),血清抗Hp抗体阳性率(72%)与对照组(43.3%)比较(P<0.01),经4周治疗后,DU病人病理组织学及(或)组织培养Hp检出阳性率(占17.5%)较治疗前(77.0%)明显下降(P<0.01)。血清抗Hp抗体阳性率(18.9%)较治疗前(71.6%)有显著下降(P<0.01),见表3。
表3 DU病人治疗前后Hp检出情况
分组 | n | 抗Hp抗体 | 病理组织学及(或)培养 | ||||||
阳性n | % | 阴性n | % | 阳性n | % | 阴性n | % | ||
对照 | 30 | 13 | 43.3 | 17 | 56.6 | 10 | 33.3 | 20 | 66.6 |
DU组(治疗前) | 74 | 53 | 71.6 | 21 | 28.3 | 57 | 77.0 | 17 | 23.0 |
DU组(治疗后) | 74 | 14 | 18.9 | 60 | 81.0 | 13 | 17.5 | 61 | 82.4 |
治疗前后确定Hp感染的各种方法(表3),即抗Hp抗体阳性率与病理组织学及(或)组织培养检出Hp感染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74例DU病人经1个月治疗后,愈合60例,好转14例。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DU级病人胃窦Hp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DU病人治疗前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高胃泌素血症与Hp感染二者呈正相关。经抗菌治疗后,原Hp阳性的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降至正常水平(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7例Hp阴性的DU病人血清胃泌素也较高,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Hp导致胃泌素水平增高的机理不明。其中胃窦pH值对胃泌素释放有显著影响认为DU病人由于受高胃泌素的负反馈作用,血清胃泌素多为低水平。现已有文献报道,Hp是通过释放尿素酶,分解催化碳酸二酰水解产生氨,氨导致胃窦G细胞周围pH升高,在胃粘膜造成碱性微环境,从而干扰胃酸对胃泌素释放的正常反馈抑制,使得胃泌素血清浓度增高。高胃泌素血症的另一解释是由于Hp导致胃窦部粘膜的慢性炎症,该处有G细胞存在,表明高胃泌素血症同胃窦炎的相关性比Hp感染感染状态更大。DU病人Hp阳性者较阴性及对照组胃酸明显高,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文献报道,本文不作重点讨论。
DU病人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与组织学培养Hp阳性符合率为93%,从治疗观察中可以看出DU病人抗Hp阳性率与病理组织学及(或)培养Hp检出率,两类检测方法的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DU病人病理组织学及培养Hp检出率13/74(占17.5%),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原Hp阳性DU病人中有39/53(占73%)的病人治疗后抗Hp滴度有明显下降趋势,与国外文献报告相似。提示如果应用抗Hp抗体代替病理及组织学检查,可以简化检查手段。但是,还有14/53(占27%)病人抗Hp滴度无变化,或轻度增高,可能与病理组织学及(或)培养中有13/57(占23%)的病人Hp未清除有关,尽管抗Hp滴度大多数有下降趋势,但是转阴率不如病理组织学及(或)培养变化明显,这与Hp清除后抗体消失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规律相符合,并且不排除病理取材假阴性的可能性,但是抗Hp抗体多长时间阴转消失,什么时间进行检测更能反应Hp消长的情况,还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DU病人治疗前Hp检出率、血清胃泌素、血清HpIgG抗体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抗菌治疗清除Hp后血清胃泌素和血清抗HpIgG抗体滴度也随之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抗Hp血清学检查结合血清胃泌素检查可以作为胃镜前Hp感染病例筛选和治疗后Hp清除的客观指标,这对抗菌药物疗效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DU发病与Hp感染及胃泌素释放增加密切相关。但是,DU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对胃泌素敏感性增加、胃排空加快、具有保护作用的十二指肠内分泌素含量减少,以及胃肠激素失平衡等因素,Hp感染可能是诸多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734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PU)的关系已有许多报道,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报告我院对7347例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和PU患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胃窦部Hp感染情况的统计资料,并对慢性胃炎和PU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受检者7347例,大部分为门诊患者,少数为住院患者,年龄14岁~81岁,男5101例,女224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反酸、嗳气、干呕及上腹部不适。经内镜、电子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和PU者,在胃窦部距幽门口5cm以内取活组织,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Hp感染快速尿素酶试剂盒(HpUT—H102)进行检测,方法及判断标准均按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同时对诊断慢性胃炎者在胃窦部取活组织送病理以确定胃炎的类型及炎症活动还是静止。对胃溃疡(GU)患者在溃疡周边取活组织4~6块,以排除癌性溃疡。
2 结果
受检者7343例,尿素酶试验阳性3223例,阳性率43.9%,其中男性尿素酶阳性者2458例、阳性率48.19%;女性尿素酶阳性者765例,阳性率34.1%。尿素酶试验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组Hp感染情况见表1(P>0.05)。
表1 不同年龄组Hp感染情况
年龄(岁) | n | 阳性(n) | 阳性率(%) |
<20 | 154 | 60 | 39.0 |
21~ | 1431 | 597 | 41.7 |
31~ | 2370 | 1099 | 42.6 |
41~ | 1673 | 716 | 42.8 |
51~ | 985 | 427 | 43.1 |
>60 | 734 | 324 | 44.1 |
P>0.05 |
内镜结合病理诊断慢性胃炎5846例,Hp阳性2199例,阳性率37.6%。其中浅表性胃炎3279例,Hp阳性1337例,阳性率40.8%;萎缩性胃炎2576例、Hp阳性925例,阳性率35.9%。Hp阳性率浅表性胃炎略高于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活动期2163例,Hp阳性1298例,阳性率60.01%,慢性胃炎静止期3683例,Hp阳性901例,阳性率24.46%,炎症活动期高于炎症静止期(P<0.05)。PU1501例,Hp阳性1024例,阳性率68.22%。其中GU346例,Hp阳性237例,阳性率68.50%;十二指肠溃疡(DU)954例,Hp阳性645例,阳性率67.61%;(CU)83例,Hp阳性62例、阳性率74.70%。不同分期溃疡(不含CU)Hp感染情况见表2(P>0.05)。
表2 不同期溃疡患者Hp感染情况
溃疡分期 | n | 阳性n | 阳性率(%) |
活动期 | 997 | 682 | 68.4 |
愈合期 | 394 | 259 | 65.7 |
瘢痕期 | 27 | 21 | 77.8 |
P>0.05 |
3 讨论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幽门螺杆菌(Hp)以后,在关慢性胃炎和PU与Hp关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大量研究证明,Hp与慢性胃炎和PU有密切关系。Hp感染是B型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Hp与PU也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但是否为因果关系尚难定论。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尿素酶试验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各年龄组间的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反映Hp在各年龄组普遍易感。就PU和慢性胃炎而言,PU的阳性率高于慢性胃炎的阳性率(P<0.05)。在慢性胃炎中,浅表性胃炎的阳性率略高于萎缩性胃炎,炎症活动期的阳性率高于炎症静止期(P<0.05),显示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炎症活动关系密切,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萎缩性胃炎Hp阳性率稍低于浅表性胃炎,可能与萎缩性胃炎大多伴有肠上皮化生有关,肠上皮化生可能不是Hp生长的适宜环境。本组资料亦显示,不同部位和不同分期溃疡病患者,胃窦部粘膜Hp检出率虽有所不同,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Hp感染与溃疡形成及愈合似无直接关系,有否因果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从1990年5月至今,我院胃镜室通过胃镜检查于胃窦部钳取活组织一块作快速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1200多例,其中慢性胃炎(SG)与消化性溃疡(PU)1082例,为探讨Hp与SG,PU的发病关系,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除胃镜疑诊消化系肿瘤外,所有胃镜诊断的SG,PU1082例,其中男576例(53.2%),女506例(46.2%);年龄<30岁252例(23.3%),31岁~50岁470例(42.4%),50岁以上360例(33.3%),平均年龄47.2岁。年龄15岁~78岁;病程<1年215例(19.9%),1年~10年591例(54.6%),>11年277例(25.5%),病程2d~40a。
1.2 方法
本组使用日本Olympus厂生产的OGF胃镜进行检查,由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快速尿素酶试验药盒(HpUT—H104)。在胃镜下于胃窦部距幽门口2cm~3cm处钳取胃粘膜组织一块,置HpUT—H104药盒内,滴入指示剂,观察1min~3min,由澄清无色变浅黄色为+,深黄色为++,橙黄色为+++。
2 结果
表1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1082例Hp检出表
Hp | 慢性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胆汁返流 | ||||
浅表性 | 浅萎性 | 萎缩性 | 十二指肠溃疡 | 胃溃疡 | 复合溃疡 | ||
阳性 | 370 | 120 | 56 | 152 | 29 | 13 | 6 |
(%) | 66.4 | 59.2 | 48.7 | 83.1 | 55.8 | 68.4 | 13.3 |
阴性 | 187 | 84 | 59 | 31 | 23 | 6 | 39 |
(%) | 33.6 | 40.8 | 51.3 | 16.9 | 44.2 | 31.6 | 88.4 |
合计 | 557 | 206 | 115 | 183 | 52 | 19 | 45 |
表2 慢性胃窦性病理与Hp的关系
Hp | 浅表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
轻 | 中 | 重 | ||
阳性 | 31 | 28 | 51 | 59 |
(%) | 52.5 | 58.3 | 77.3 | 55.1 |
阴性 | 28 | 20 | 15 | 48 |
(%) | 47.5 | 41.7 | 22.7 | 44.9 |
1082例中, Hp阳性596例(55.1%), Hp阴性486例(44.9%)。其中PU254例,Hp阳性194例(76.4%),而在十二指肠、胃溃疡、复合溃疡的Hp阳性分别为83.1%,55.8%和68.4%(表1)。说明Hp与PU的发病有着相关性。慢性胃为878例,Hp阴性548例(62.4%),而浅表性、浅萎性、萎缩性的Hp阳性分别为66.4%,59.2%和48.7%。伴胆汁返流者45例,Hp阳性仅6例(13.3%)。
重度浅表性胃炎的Hp阳性明显高于萎缩炎,分别是51/66例(77.3%)和59/107例(55.1%)。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表2,P<0.05)。重度炎症的Hp阳性也明显高于中、轻度炎症,分别是77.3%、58.3%和52.5%,说明Hp感染与炎症的活动性关系非常密切,上述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3 讨论
本组检出的PU的Hp阳性高于SG,有统计学差异,PU中,Hp阳性以DU高于GU,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在SG中,Hp阳性的浅表炎>浅萎炎>萎缩炎。从有病理检查的慢性胃窦炎看,Hp与病理组织检查的浅表炎症严重程度有关,炎症越重,阳性越高,伴活动性病变与阳性率高于非活动性病变者。从本文说明Hp感染与SG、PU的发病关系密切。目前认为,Hp感染主要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粪—口或口—口途径感染的可能性大,有人认为内窥镜检查也可传播Hp。但为何在人群中传播目前尚不清楚。Hp进入胃内,主要在胃窦部粘液和粘膜层之间生长、繁殖,粘液是Hp的保护层,避免胃酸对其生长的不利影响。Hp可产生大量尿素酶分解胃液、食物、唾液、局部血液和组织中的尿素为二氧化碳(CO2)和氨(NH3),氨可中和胃酸以利Hp生长。Hp通过其“吸咐基底”吸附在胃粘膜上皮细胞上,引起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小凹上皮增生反应以及固有膜内炎症反应,出现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Hp量多时可以出现中性多形核细胞增多。使炎症呈活动状态。局部免疫增强时,胃部炎症消退,胃酸分泌恢复。然而胃窦部仍持续存在Hp,可引起慢性炎症,粘液分泌减少,从而增加胃粘膜上皮细胞对胃酸的敏感性,最终导致胃窦部溃疡的发生。一般认为,Hp选择在胃型上皮细胞生长,当球部出现胃型上皮化生时,Hp则可通过上述机制引起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酒精、胆汁、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激素或其它刺激物则可促发溃疡发生。
胆汁、十二指肠液、胰液不利于Hp生长,故胆汁返流胃炎不见Hp,本组统计胆汁返流45例,Hp阳性6例(13.3%),与国内外报告一致。原因是胆汁与胰液混合,其中卵磷酯转化为溶血性卵磷酯对Hp具有直接损害作用,同时可破坏胃粘膜屏障,削弱了Hp表面粘液这一保护层,破坏了中性环境,使之难于生存,Hp暴露于胃腔表面更易被胃酸或口服抗菌素所杀灭。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现的关系
本文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测定胃十二指肠疾病人胃窦Hp感染状态以了解Hp感染与慢性胃炎镜下表现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慢性胃炎组,共1106例,男413例,女693例,根据悉尼新分类分为充血渗出型、隆起糜烂型、扁平糜烂型、粗襞增粗型、胆汁返流型、皱襞萎缩型等7型。溃疡病组:胃溃疡120例,十二指肠溃疡398例,复合型溃疡59例,此外尚有3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如病人既有溃疡,又有7型胃炎中任何一型或两型者亦将其归入相应溃疡病组。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停用抗Hp药物2周以上,采用Olympus GIF—P10型胃镜操作。胃镜检查过程中在胃窦距幽门口2cm处钳取胃粘膜1块,并立即将组织放入内有尿素酶试剂溶液的离心管中进行测定,结果判定标准:如全溶液呈红色,则为重度感染(Ⅲ级),溶液一半为红色为中度感染(Ⅱ级),如仅胃粘膜标本周围为红色系轻度感染(Ⅰ)级,如颜色无变化则为阴性(0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中Hp感染率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感染情况见表1。慢性胃炎组的Hp感染情况见表2。消化性溃疡Hp的感染情况见表3。
表1 男和女病人Hp感染差异
组别 | n | Hp阳性n | 阳性率(%) |
男 | 844 | 399 | 47.8 |
女 | 873 | 555 | 63.7b |
合计 | 1717 | 954 | 55.6 |
bP<0.01.vs男性。
表2各型慢性胃炎Hp感染状态
组别 | n | Hp阳性n | 阳性率(%) |
皱襞增粗型 | 20 | 14 | 70.0 |
充血/渗出型 | 879 | 437 | 49.7 |
扁平糜烂型 | 88 | 43 | 48.9 |
隆起糜烂型 | 38 | 18 | 47.3 |
胆汁反流型 | 31 | 13 | 41.9 |
出血型 | 21 | 8 | 38.1 |
皱襞萎缩性 | 29 | 10 | 34.5 |
表3 消化性溃疡病人Hp感染情况
组别 | 检查例数 | Hp阳性例数 | 阳性率(%) |
胃溃疡 | 120 | 73 | 60.8 |
十二指肠溃疡 | 398 | 283 | 71.1 |
复合型溃疡 | 59 | 41 | 69.5 |
本文结果还显示Hp重度感染在十二指肠溃疡组中最高为23.1%,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Hp感染率亦达41.2%,但无重度感染。
3 讨论
既往胃镜医生将慢性胃炎发为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按部位又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胃底胃炎,Hornic和Blaser等发现Hp感染与B型胃炎关系密切相关,而萎缩型胃炎则因其胃内酸度较低,其Hp感染明显降低。1990年悉尼国际胃肠病大会对慢性胃炎实行新分类后,有关慢性胃炎与Hp感染鲜见有系统性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各型胃炎的Hp感染率虽有所不同,并显示皱襞皱粗型胃炎最高、皱襞萎缩型最低,但各型胃炎之间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慢性胃炎胃镜下形成学差异与Hp感染率高低无密切联系。
早期人们发现消化性溃疡病人Hp感染率极高,因而有结论谓“无Hp既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率国外报道的较高,Dolley等观察达98%,高于本文研究的71.1%。本文结果显示胃溃疡Hp阳性率为60.8%,国外研究显示为58%~100%,且认为胃角溃疡Hp阳性率最高;结果还显示复合型溃疡Hp阳性率为69.5%,高于胃溃疡而低于十二指肠溃疡。Hp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的机制包括:①细菌表面有一种蛋白质能粘附宿主细胞,Hp能利用产生的氨中和胃酸以保护细菌免受杀伤并引起胃窦炎,炎症使泌酸细胞对胃泌素敏感性增加;②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并导致活动性十二指肠球炎,这样由于Hp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免疫介导的损伤降低了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对胃酸侵蚀的防御能力。Hp引起胃溃疡的机制则稍有不同,Spychal等认为Hp本身及因之而发生的炎症能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水肿变性并损害胃粘膜屏障。不过尽管服用De-Nol及灭滴灵等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后能降低其复发率,但是使用一些与抗Hp无关的药物如甲氰咪呱、洛赛克等对溃疡亦有良效。此外我们观察到,虽然Hp主要侵犯胃窦部,可是一些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的吻合口附近Hp感染率亦达41.2%,这提示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Hp经消化道传染,且具有家庭内聚集的现象,我国农村健康人群Hp感染率达65.4%。本文结果显示Hp总的感染率达55.6%,男病人Hp感染率显著低于女病人,这种性别差异是否与本地区生活习惯有关尚待深入探讨。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有密切关系。我们对352例病人Hp感染情况进行了观察,现报告于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有上腹隐痛、饱胀、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者做胃镜检查。取其中资料完整的352例进行了统计。其中男231例,女121例,年龄16岁~78岁。对照组112例,均为无消化系症状者。其中男78例,女34例,年龄21岁~59岁。
1.2 方法
使用OlympusGIF—K2胃镜,对观察组每例病人采取胃窦部活组织标本。同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兰州军区军医学校研制试剂盒)和胃粘膜涂片Giemsa染色镜检法,两项均为阳性者定为Hp阳性。快速尿素酶试验是对于将活组织标本放入试剂盒后,1h内试剂颜色由淡黄色变为樱红色者定为阳性,至1h内试剂颜色无变化者定为阴性。对照组采用与观察组完全相同的条件与方法进行观察对照。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全部经病理组织学确定。对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则经胃镜并结合病理组织学确定诊断。
2 结果
在所观察的352例中,CSG247例,其中Hp阳性152例,检出率为61.5%。CAG15例,其中Hp阳性12例,检出率为80.0%。DU68例,其中Hp阳性58例,检出率为85.2%。GU22例,Hp阳性17例,检出率为77.3%。Hp总检出率为67.9%,对照组112例中,CSG69例,CAG2例,DU2例,正常胃粘膜39例。共检出Hp23例,总检出率为20.5%。
在观察组90例PU中,溃疡面大小在0.5cm×0.5cm以下者36例,其中Hp阳性32例,检出率为88.9%。溃疡面大小在1.5cm×1.5cm以上者16例,Hp阳性16例,检出率为100%。在90例PU中活动性溃疡72例,Hp阳性68例,检出率为94.4%。非活动性溃疡18例,Hp阳性者8例,检出率为44.4%。
3 讨论
大量资料证明慢性胃炎及PU与Hp感染有高度相关性。本观察组Hp检出率:CSG61.5%,CAG80.0%,DU85.2%,GU77.3%,而Hp总检出率为67.9%,与对照组Hp总检出率20.5%相比,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报道一致。另提示消化系症状的有无与Hp检出率的高低关系密切。溃疡面的大小与Hp检出率呈正相关。活动性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94.4%)远高于非活动性消化性溃疡(44.4%)。这可能是由于Hp感染愈重,该处炎症亦愈重,随之溃疡面亦愈大并多呈活动性溃疡之故。
上述资料进一步提示Hp与慢性胃炎及PU关系密切。Hp感染在引起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粘膜病变,并由此而使其粘膜防护机制减弱,最终导致PU上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症状加剧早期复发和顽固不愈亦起重要作用。其致病机制可能是Hp菌体与上皮细胞结合后,Hp的代谢产物、毒素、酶类特别是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2和C破坏胃窦部粘膜的氨基已糖和磷脂,诱导炎症细胞合成,以及细胞毒素,免疫损伤等因素引起上皮细胞的损伤等有关。但其确切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Hp可能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有报道在家庭内通过密切接触可造成传播。直接接触胃液在Hp感染的传播中有重要作用。故从事消化内镜的医生和护士是最易受Hp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
对Hp的抗菌治疗在慢性胃炎和PU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方面有重要价值。抗Hp药物如呋喃唑酮和次枸橼酸铋(De-Nol)等均有促使溃疡愈合。Hp阳性的PU患者抗Hp药物有效。如能彻底清除Hp可使PU根治。同时也进一步证明PU和慢性胃炎与Hp感染有高度相关性,使“无Hp无溃疡”的观点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根除Hp的方案很多,目前学者们都在在致力于寻求更为有效、安全、价廉、疗程短、使用方便、顺从性好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除Hp方案。相信符合上述要求的“最佳方案”不久将会运用于临床。
5.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癌变的关系
继胃窦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被确认与慢性胃窦炎和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之后,关注的焦点又转向与胃粘膜癌变的关系上,国外研究发现Hp感染可作为增加胃癌危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与早期肠型胃癌关系密切。本文旨在探讨Hp感染是通过何种作用与媒介因素而促使胃粘膜癌变的。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择经内镜配合活组织检查证实的慢性胃部病变(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和胃息肉等)、癌前病变(包括肠化生或/和异型增生)、肠型和弥漫型胃癌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条件:①研究前进行过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验(HpUT)和用富含尿素酶的高分子量细胞相关蛋白(HM—CAP)作抗原检测Hp抗体IgG,两者均阳性表示胃窦部有Hp感染;②关于胃部粘膜主病灶处钳取4块活组织、胃基底部粘膜钳取2块活组织作常规病理学检查。男97例,女43例。年龄28岁~72岁,平均53.6岁。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于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2ml,置于经肝素(15u/ml血样)处理过并加入抑肽酶(10oul/ml血样)的试管内。采血后立刻置于冰水中,30min4°C2000r/min离心15min,分离出的血浆分别置于事选编号的有盖小瓶内,-20°C保存待测。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放免测定按试剂盒说明书上规定的方法进行,药盒由北京华英放射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多组的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每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2 结果
2.1 Hp感染与肠化生
从表1发现慢性胃部病变(CGL)、癌前病变(CPL)、弥漫型(DCG)和肠型胃癌。4组患者Hp阳性和肠化生检出率均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其中DCG组的检出率低于CPL组,而ICG组与CPL组的Hp阳性检出率无差异,肠化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表1)。CGL、CPL、DCG和ICG四组患者的血清胃泌素与生长抑素水平之间呈明显负相关(相关方程式为Y=84.8824X,t=168.8442,P<0.01)。从表3发现,四组之间及两两比较,除DCG和CPL二组之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表1 各组间Hp阳性和肠化率比较(n=30)
分组 | Hp阳性n(%) |
CGL | |
CPL | |
DCG | |
ICG |
bP<0.01,vs CGL,CPL,ICG。
表2 胃基底部粘膜萎缩的检出率(n=30)
分组 | 粘膜萎缩(%) |
CGL | |
CPL | 11(36.67) |
DCG | 3(10.00)b |
ICG | 22(73.33) |
bP<0.01vs CGL,ICG。
表3 各组患者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的比较 (n=30,x±smg/L)
分组 | 胃泌素 | 血浆生长抑素 |
CGL | 107.37±25.99b | |
CPL | 273.67±76.15 | 66.00±15.67 |
DCG | 262.50±56.90 | 59.17±11.38 |
ICG | 772.00±319.32d | 32.83±14.24d |
bP<0.01,vsCPL,DCG,ICG;dP<0.01,vsCPL,DCG.(ICG)
3 讨论
众所周知,慢性胃部病变经由癌前病变到胃粘膜癌变是逐渐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影响胃粘膜癌变的因素很多,胃窦部Hp感染是否可作为胃粘膜癌变的重要致癌因子之一,是近年来愈来愈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本结果表明,ICG组和CGL和CPL两组比较,Hp阳性检出率虽有下降,但未能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而肠化生检出率却有明显升高(P<0.01);而DCG组的Hp阳性和肠化生检出率均明显低于ICG和CPL组(P<0.01)。
这些结果提示Hp感染与ICG关系密切。据报道Hp可首先寄生于正常健康人的胃窦部,胃粘膜肠化生的出现是Hp长期感染的结果,肠化生的出现又是对Hp寄生的重要因素,肠化生产生的粘液或其它物质或者是缺乏合适的受体,是造成Hp寄生不利的微环境。胃粘膜肠化生的出现可导致Hp的消失,而由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组织学变化却依然存在,而并非是其结果。由于ICG的癌变初发点始自粘膜表层,为肠上皮型异型腺管癌变,而DCG其再生的胃上皮异型增生癌变初发点始自粘膜深层,这可能就是ICG与Hp产生密切关系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还表明ICG组的粘膜萎缩检出率明显高于CPL组(P<0.01),而DCG组的检出率,较之却明显降低(P<0.05),与文献报道相符。胃基底部粘膜萎缩可作为胃粘膜癌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与胃酸降低、亚硝酸盐类物质增多以及内生突变源增多有关。长期Hp感染,胃表面上皮、小凹上皮,甚至粘液颈部增殖带细胞变性坏死、修复与增生,进而使腺体发生分化障碍与萎缩,形成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最后ICG形成。这表明ICG有较明显的CPL阶段,而DCG的CPL阶段通过内镜活检较难确定,是导致DCG很难早期发现的原因,其癌基因突变的因子目前了解的尚少。
从表3看出,各组患者的血浆胃泌素与生长抑素水平呈负相关,与文献报道相符。Hp感染增加的胃泌素水平与胃窦部粘膜生长抑素水平低下有关。在Hp感染时Hp能释放一种对D细胞有毒因子,增加细胞膜对Hp的通透性,干扰细胞膜上的pH受体,生长抑素分泌受抑制,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解除抑制,胃泌素分泌增多。升高的胃泌素水平对胃癌细胞通过环磷酸腺苷(cAMP)和信赖cAMP的蛋白激酶(PKA)系统发挥其营养作用,胃泌素是作为始动因子与胃癌细胞上的胃泌素受体结合,可能通过细胞内第一信使的介导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最后导致细胞的突变,过低的生长抑素水平可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可能是通过生长抑素对表皮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被解除,而导致胃粘膜癌表皮因子过度表达而起作用的。胃泌素和胃酸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形成过程,高胃泌素有促癌形成作用,高胃酸有抑癌形成作用。只有高胃泌素和低胃酸并存的条件下才是形成胃癌的最佳环境,本组ICG就具有这种条件。故可推之,Hp感染是ICG形成的始动因子,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是作为媒介因素,Hp感染的代谢产物可以直接引起胃粘膜炎性改变,炎症产生的损害因子(如过氧化物酶、自由基等),可作为内生突变源以引起细胞增殖过程中的RNA复制形成。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关系
自1983年,澳大利亚Warren和Marshall从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发现一种螺旋状弯曲杆菌引起了胃肠病学者的普遍关注和研究。现已将此菌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近年来的有关该菌的致病作用有不少报道,但结果和评价仍不尽一致。本文重点观察了胃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中病理形态改变对Hp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系我院1989—01~1992—01间,内镜室胃粘膜活检标本,共765例,2496块咬取组织。男672例,女93例,年龄21岁~76岁,平均37.8岁,均主诉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病史短者1周,长者约20年。内镜下有不同程度的炎变征象。取材部位,胃窦部522例、贲门102例、胃体69例、十二指肠球部72例。一般咬取3~4块,1块用HpUT试剂盒检测(福建三强生化有限公司提供),其余组织块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及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部分病例作了革兰染色、口Y啶橙染色,后光镜观察,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性质、类型、程度与Hp的关系。
胃炎诊断标准按全国胃癌防治协作组标准,慢性非活动性胃炎按慢性胃炎细胞数量分轻、中、重、慢性活动性胃炎按嗜中性白细胞数量也分轻、中、重。Hp按数量分为(-)~(+++)级,(-)为同病例所咬取的组织切片均无Hp,在同一胃粘膜组织切片上每油镜视野1条~10条为(+),11条~30条为(++),>30条为(+++)(同福建三强生化有限公司HpUT阳性标准)。个别病例对Hp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2 结果
胃十二指肠粘膜病理改变性质、类型、程度与Hp的检出率见表1,表2,表3。HE染色Hp淡紫红色,革兰染色阴性,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呈黑色,单体呈弧形、S形、微弯杆菌。多生存于胃粘膜上皮表面、胃小凹、腺颈部及胃上皮表面,胃小凹、腺颈部及胃上皮表面之粘液中,散在或成群,腺腔中也有成群出现并可见从粘膜表面向粘膜内侵入现象,扫描电镜可见Hp单体呈S形,一端有两根鞭毛,菌群似蚕状以台卒形式附着于胃粘膜层。
表1 胃粘膜病变与Hp的关系
正常胃粘膜 | 浅表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胃溃疡 | 球部溃疡 | 胃癌 | 十二指肠癌 | 合计 | |
总例数 | 15 | 501 | 123 | 57 | 42 | 18 | 9 | 765 |
阳性数 | 456 | 102 | 30 | 15 | 603 | |||
百分率 | 91.1 | 83.0 | 52.6 | 35.7 | 78.8 |
表2 胃炎组织学类型与Hp的关系
活动性浅表炎 | 非活动性浅表炎 | 活动性萎缩性炎 | 非活动性萎缩性炎 | 合计 | |||||||||
轻 | 中 | 重 | 轻 | 中 | 重 | 轻 | 中 | 重 | 轻 | 中 | 重 | ||
总例数 | 102 | 147 | 99 | 69 | 60 | 24 | 42 | 42 | 12 | 18 | 6 | 3 | 624 |
阳性数 | 93 | 147 | 96 | 51 | 51 | 21 | 39 | 39 | 12 | 12 | 3 | 564 | |
百分数 | 91.2 | 100 | 97.0 | 73.9 | 85.0 | 87.5 | 92.8 | 92.8 | 100 | 66.7 | 50.0 | 90.4 |
表3 固有膜间质内嗜中性白细胞数量与Hp的关系
白细胞数量 | + | ++ | +++ | 合计 |
总例数 | 264 | 186 | 153 | 603 |
阳性数 | 243 | 183 | 147 | 573 |
百分数 | 92.0 | 98.4 | 96.1 | 95.0 |
3 讨论
本组765例胃十二指肠粘膜活检Hp总检出率为78.8%,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为91.2%~100%,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为73.9%~87.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为35.7%~52.6%,正常胃粘膜、胃及十二指肠癌为0%。上述结果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Hp与胃粘膜病变确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胃窦部活动性炎变关系尤为密切。并且炎症越重Hp检出率越高,而在Hp的数量上本文无明显差异。当溃疡形成以后Hp的检出率明显降低。Hp与胃癌、十二指肠癌无关,这一点与有的报道认为Hp与消化性溃疡癌变、胃癌关系密切的推测论点不同。肠型胃癌,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可能与Hp慢性感染炎性刺激有关,而对其他类型的胃癌与Hp的相关性认识尚缺乏确切论据。
目前国内外报道Hp在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中检出率不同(50%~90%),笔者认为Hp的检出率与取材部位有密切关系,同一病人在病变不同部位咬取的组织块中,有的有Hp存在,有的无Hp,有Hp的组织块中,其Hp数量及分布也不相同,这可能与Hp的嗜上皮性和灶性分布有关。据戴利琴、刘俊英等对维吾尔族、汉族和飞行员胃粘膜Hp调查结果分析认为Hp感染与种族和职业无关。
Hp可能经口感染,后迅速突破胃粘膜-碳酸氢盐防御屏障,在近中性的粘膜环境中生存,引起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和增殖,直至上皮变性糜烂,这些可由于Hp的侵袭力以及细菌破坏,内毒素释放而引起。也有人认为Hp是个条件致病菌,细菌内毒素因胃内其他因子如胃酸等作用下引起的胃炎和溃疡。关于Hp感染→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的致病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急性胃粘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p对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重大影响,而且逐步证实了致病的机制。但在急性胃粘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 AGML)上的意义却少有报道。本文收集本院1990~1995年治疗的AGML病人31例,及同期类似模型对照组2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AGML病人,男19例,女12例,两者之比为1.58:1;年龄76岁~11岁。平均年龄47.5岁;继发于严重颅脑损伤的13例,大面积烧伤(面积在30%以上)的8例,腹腔内出血者5例,感染性休克3例,胆道手术后2例;31例均出现呕血和黑便,伴中上腹隐痛;症状出现者最早是在原发病后48h,最迟者为原发病后13d,平均为6d。过去均无消化道溃疡病史。24例行内镜检查,发现全胃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胃窦及胃底部见片状渗血,部分伴有小溃疡形成,表面覆盖白苔。病理报告均为胃粘膜糜烂出血,其中3例伴有轻度脂化。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10岁,平均50岁,均为严重休克、颅脑损伤及大面积烧伤后,未见腹部症状,三次大便隐血试验均阴性(每次间隔2d)。
2 结果
两组51例均行Hp检测(Hp抗体酶联免疫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AGML病人Hp检测结果
组别 | 例数 | Hp阳性 | Hp阴性 | 百分率(%) |
AGML组 | 31 | 28 | 3 | 90.3b |
对照组 | 20 | 4 | 16 | 20.0 |
bP<0.01,vs对照组。
3 讨论
急性胃粘膜病变亦称应激性溃疡,是指机体在遭受外界强烈刺激后所产生的即刻生物学反应,扰乱了机体内稳定而在胃粘膜上的表现,发病率较高,在未应用胃镜前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左右,应用胃镜后,发现约占20%~30%,近年仍有增加趋势。AGML都有严重原发病因,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了解,从许多实验结果和临床观察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胃酸,胃粘膜屏障,胃粘膜血流,前列腺素及其他。胃内胃酸的存在是形成AGML的先决条件,创伤或休克等的外界刺激使胃粘膜血流减少,粘膜缺血,继而粘膜屏障破坏。正常情况下胃粘膜屏障能使胃壁粘膜耐受H+梯度105~106而不受损伤。屏障遭受破坏后通透性增加,胃腔内H+逆向弥漫侵入粘膜及肌层。不少作者认为,胃粘膜屏障损害是AGML形成的重要病因。而前列腺素的研究表明可产生多种效力保护胃粘膜细胞,减少胃酸分泌,增加胃粘膜出血流量等。动物模型中,应激情况下前列腺素水平下降。但是随之人们注意到并非所有的休克、严重创伤都会出现AGML,而且部分AGML对抗酸扩容抗休克治疗效果很差,症状反复出现,甚至手术后仍有复发。在此,作者提出了AGML与Hp感染的相关性讨论。从本组结果可以发现,AGML病例Hp阳性率达90.3%,远高于对照组20%,从而认为Hp影响AGML的发生。这种关系表现在间接或直接作用在胃粘膜屏障或影响H+浓度,影响局部血流量及前列腺素分泌等,使AGML更易发生。迄今具体机制未明确,国内外学者实验提出Hp致病的可能机制,认为主要通过炎症作用,局部免疫反应及代谢产物和细胞毒素。Hp分解产生的尿素酶可干扰胃粘膜离子交换机制,加重H+逆向扩散;分解产生的粘蛋白酶及脂酶等可降解胃粘膜层,降低粘稠度,并使上皮细胞组织水肿变性,损害粘膜屏障功能;同时局部强烈免疫反应也阻止了粘膜的再生和修复。而且Hp感染后胃泌酸细胞对胃泌素敏感性增加,胃腔内胃酸大量增多。是否对前列腺素分泌产物抑制目前尚未证实。所有这些均促使了AGML的发生,症状加重。因此传统保守或手术治疗AGML疗效不佳。笔者在该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非手术治疗AGML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枸橼酸铋钾+四环素片+有效的抗酸药),结果令人满意,反过来也证实了为一理论。
临床结果充分说明了Hp感染增加了AGML的发病率,加重了AGML的症状,其实也可以说是AGML的致病因素之一,只不过Hp是有条件的,非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与急性胃粘膜病变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有关,但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与Hp感染的关系报道不多。笔者在AGML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检测Hp,观察Hp感染与AGML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病例来自因上消化道出血和症状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在观察到斑片状出血、糜烂和急性溃疡部位和距幽门口5cm内的胃窦部粘膜分别活检送病理检查。送检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HE及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SQ—T1009幽门螺杆菌(Hp)MBKIT染色后,作病理和Hp感染诊断。
本组材料计50例,男42例,女8例,男:女=5.25:1年龄14岁~81岁,平均44.8岁。合并十二指肠溃疡(DU)5例(10%),胃溃疡(GU)1例(2%),但均无活动性出血。无1例由外源性致病因素和全身应激状态所致。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出血性胃炎22例(44%),慢性浅表性胃炎(CG)15例(30%);慢性活动性胃炎(ACG)7例(14%);急性溃疡和糜烂性胃炎各3例(6%)。
2 结果
本组50例中Hp阳性者37例,总阳性率74.0%。病灶粘膜活检42例,Hp阳性19例,阳性率70.4%。AGML、CG、GU、DU和球炎患者Hp阳性率见表1。
表1 AGML,CG ,GU,DU和球炎的Hp阳性率
AGML | CG | GU | DU | 球炎 | 合计 | |
例数 | 50 | 111 | 41 | 59 | 49 | 310 |
阳性例数 | 37 | 71 | 37 | 51 | 41 | 236 |
阳性率(%) | 74.0 | 64.0 | 90.2 | 86.4 | 83.7 | 74.2 |
3 讨论
AGML命名极不统一,但因其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胃粘膜病理变化均有出血、糜烂、坏死或溃疡形成,故称为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病因不完全明确,部分病例可找到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病因素。根据直接损伤胃粘膜屏障和全身应激状态引起胃粘膜循环障碍,分为直接损害和全身应激性两型。本组病例均无明确的外源性致病因素和全身应激状态可归类于直接损害型。目前认为,AGML的发病与上消化性溃疡病一样是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的平衡。内外源性疾病因子可削弱胃粘膜屏障,H+反弥散增加,使局部循环障碍,表面粘膜形成出血坏死灶、糜烂、病变范围大者形成急性溃疡。
许多Hp许多的研究证实,Hp感染和慢性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也有证据表明,Hp感染和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密切相关。湖南大学医学院统计2368例胃镜检查的Hp感染情况,总检出率为66.1%;正常人22.3%;慢性胃炎57.6%;慢性萎缩性胃炎60.4%;胃溃疡77.2%;十二指肠溃疡80.6%;胃癌52.6%;术后胃52%胆汁返流性胃炎40.7%。本组病例Hp总阳性毫无疑问74%,病灶活检阳性率70.3%,明显高于正常人,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术后胃。这说明幽门螺杆菌与AGML密切相关,可能为非外源性致病因素所致的直接损害型AGML的致病菌。
Hp引起AGML的机制可能与慢性胃炎相同:①Hp含有大量的尿素酶、可水解食物中的尿素形成氨。作用于氢离子受体,释放氨—H+离子,使局部pH升高,引起细胞损害和炎症。②在尿素酶分解部位,高浓度的氨通过直接影响胃上皮细胞的Na+-k+-ATP酶促进组织损害。③尿素在细胞联接外迅速水解导致H+从胃腺体经粘液到胃腔正常通过的胃上皮环境改变,产生逆弥散。上述作用,Hp可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坏死或溃疡形成。临床上表现为上腹痛、腹胀、纳差、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组织病理学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再次在胃内发现弯曲样细菌以来,众多学者对这一细菌(现称之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该菌在胃部疾病中的致病作用做了一定的阐明,认为Hp的感染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关。自1985年到1987年,我们共对693例各种胃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胃粘膜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探讨Hp在胃部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因上消化道主诉而接受纤维胃镜检查的693例患者,其中男性478例,女性215例;年龄范围24岁~68岁,平均42岁。经胃粘膜病理学检查确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3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者393例,其中伴有肠化和(或)不典型增生者144例。
1.2 方法
活检标本98份均取距幽门3cm~5cm处的胃窦小弯粘膜组织,我们选用巧克力和血琼脂平板培养基进行培养,每次活检后,立即将活检组织投入无菌输送液中(50%葡萄糖:生理盐水=1:3),在2h内进行培养。每次培养时,先将活检组织在无菌生理盐水中轻轻漂洗,以除去粘膜表面的杂质成分,待清洗2min~3min后,用高压灭菌的小剪刀将组织剪碎,将组织接种环接种于平板上,继而投入烛缸,在微氧、37°C条件下培养5d~7d。693例胃窦小弯粘膜活检组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目前认为,除Warthin-Starry染色法以外,HE染色法亦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测方法。我们选用HE染色法观察幽门菌,同时将胃炎患者胃粘膜内淋巴细胞浸润分为1级~3级,1级为局部视野内有个别稀疏的淋巴细胞;2级为淋巴细胞数目介于1级~3级之间;3级为视野布满淋巴细胞或有淋巴滤泡形成。在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到有多形核白细胞称为炎症急性化。
本组对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选用三钾二枸橼酸铋(TDB,De-Nol荷兰Gist-brcoades公司馈赠)治疗28d后,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结合病理研究,探讨TDB的疗效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上述结果均经X2或团体t检验处理,求出其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分离培养98份样本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者59例(表1),其中慢性胃炎51例,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32例,占62.7%,其中以浅表性胃炎的阳性率最高,达91.3%。消化性溃疡47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者27例,占57.4%,消化性溃疡并发浅表性胃炎者,阳性率仅50.0%。细菌菌落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培养5d后,菌落直径一般在2mm~3mm,不产生色素,在多数呈单个菌落。生化特性:尿素酶(+),过氧化物酶(+),能产生H2S,Gram染色阴性。
表1 慢性胃炎中Hp培养结果
诊断 | n | Hp+ | ||
阳性数 | % | |||
单纯性胃炎 | 浅表性胃炎 | 23 | 21 | 91.3 |
单纯萎缩性胃炎 | 17 | 7 | 41.2 | |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间变 | 11 | 4 | 36.4 | |
溃疡并发胃炎 | 浅表性胃炎 | 28 | 14 | 5.0 |
萎缩性胃炎 | 10 | 7 | 70.0 | |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间变 | 9 | 6 | 66.7 |
幽门螺杆菌可在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窦粘膜中检出,结果见表2。
表2 Hp检出率
病理诊断 | n | Hp+ | |
阳性n | % | ||
浅表性胃炎 | 300 | 273 | 91.0b |
萎缩性胃炎 | 249 | 102 | 40.9 |
萎缩性胃炎 | |||
伴肠化生或间变 | 144 | 36 | 25.0 |
bP<0.01。
根据如前所述的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将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的关系统计如下(表3)。
表3 幽门螺杆菌与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
淋巴细胞 | n | Hp+ | |
浸润程度 | n | % | |
1级 | 144 | 105 | 92.1 |
2级 | 126 | 66 | 53.4 |
3级 | 140 | 30 | 21.4 |
本组随机选用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以De-Nol治疗,每次120mg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日3次,睡前再服120mg,共28d为1疗程,治疗前后用TDB复查,并作活检。治疗前细菌阳性15例(83.3%),治疗28d后溃疡愈合者17例,愈合率94.4%,另1例为复合溃疡,其球部溃疡愈合,而胃溃疡缩小。全部复查幽门螺杆菌,结果15例治疗前为阳性者中,有12例(77.8%)患者细菌消失,同时伴有组织形态学的改善。
3 讨论
慢性胃炎可发生于胃窦或胃体部,其中常见为浅表性胃炎,后者胃粘膜腺体萎缩,并可出现肠腺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1983年以来一些研究表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关。本研究进一步表明,Hp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分离阳性较高,以单纯浅表性胃炎检出率最高(91.3%,P<0.05)。细菌阳性的切片中,有多核细胞(PMN)明显浸润者可达92.3%,表明Hp和浅表性炎症关系甚为密切,尤其是与炎症急性化有关。胃粘膜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各种慢性胃炎切片中,同样以浅表性胃炎的阳性率为最高(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三者相关非常显著(P<0.001)。因此,我们认为,Hp感染对胃粘膜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产生慢性胃炎,细菌本身直接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产生尚有疑问。我们的资料还初步表明,细菌在浅表性胃炎(91%)、单纯性胃炎(40.9%)及萎缩性胃炎肠化或不典型增生(25%)中的阳性率是逐渐递减的。可见,胃部慢性炎症的发展呈一个动态变化,而Hp感染可能是一个起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则可能是有其他因子参与,如自身免疫机制,出现抗壁细胞抗体等。
Hp与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表3),淋巴细胞浸润数增多,Hp阳性者就越少(p<0.01),由此可见,局部免疫反应在清除细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有些研究表明,Hp对抗消化性溃疡药TDB敏感,受体阻断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它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缓解,溃疡愈合,但停药后复发率却明显高于TDO。我们对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TDB治疗4W后,77.8%患者细菌转阴,同时还伴有粘膜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善,但是,关于Hp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愈合及其复发率的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系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5828例进行有关检查,其中有胃粘膜肠化者895例为本项研究对象,而胃粘膜无肠化生者作为对照组。895例中,男517人,女378人。男与女之比为1.37:1。年龄为15岁~81岁,以35岁~64岁多发(633例),占70.7%。病程为10d~40a。平均4.5a。
1.2 方法
1.2.1 病理检查
经胃镜检查,取胃粘膜活检组织3~5块,以作病理检查及Hp检测。
1.2.2 Hp检测
取活检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作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查,两项检查结果均阴性,方为Hp阴性。试剂分别为兰州军医学校生产的“Hp快速检出诊断盒“和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W-S染色液。
1.2.3 治疗观察
患者经胃镜检查后第2天起服用维酶素0.8g,甲硝唑0.2g,庆大霉素8万U,均每日3次,及中药四君汤加黄芪、香附、女贞子、丹参、黄连等,每日1剂煎服;治疗4周后,由专人给患者作上述各项复查。
2 结果
在895例胃粘膜肠化者中,Hp阳性569例,Hp检出率63.6%。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化620例(含非典型增生者12例),Hp阳性39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65例(含伴不典型增生者7例),Hp阳性165例;胃癌伴肠化10例,Hp阳性5例。而肠化伴非典型增生的19例中,Hp阳性15例,Hp检出率为78.9%。同期检查胃粘膜无肠化的4933例中,Hp阳性2438例,Hp检出率为49.4%,比胃粘膜有肠化者的Hp检出率63.6%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
对胃粘膜肠化222例,作胃粘膜组织切片醛品红染色,小肠型占68.0%(151/222),肠型占32.0%(71/222)。而小肠型组中,Hp阳性检出率为62.9%(95/151);结肠型组中,Hp阳性检出率为64.8%(46/71)。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94例Hp阳性的胃粘膜肠化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复查,胃粘膜炎症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余改变详见表1。
表1 各型胃炎治疗后的变化
诊断 | Hp阴转% | 肠化减轻(%) | 肠化消失(%) | 不典型增生消失(%) |
浅表性胃炎 | 67.2 | 32.8 | 21.9 | — |
+肠化 | (43/64) | (21/64) | (14/64) | |
浅表性胃炎 | 42.9 | 28.6 | 14.3 | |
+肠化+不典型增生 | (3/7) | (2/7) | — | (1/7) |
萎缩性胃炎 | 52.6 | 31.6 | — | |
+肠化 | (10/19) | (6/19) | 15.8 | |
萎缩性胃炎 | 50.0 | 25.0 | (3/19) | 25.0 |
+肠化+不典型增生 | (2/4) | (1/4) | — | (1/4) |
3 讨论
本组895例肠化生者中,有569例Hp阳性,Hp检出率为63.6%,而同期检查胃粘无肠化者Hp阳性检出率为49.42%(P<0.01)。其中肠化伴非典型增生的19例中有15例阳性,Hp检出率达79.0%;10例胃癌伴胃粘膜肠化中有5例Hp阳性。结果表明,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及非典型增生有较密切的相关性。提示Hp感染可能是胃粘膜肠化发生的重要因素,这是值得重视的。
肠上皮化生是胃粘膜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往往与慢性胃炎和其他胃病并存,而且与胃癌之间有着密切的组织学和因素关系。然而,胃粘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是由正常细胞一跃而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的持续的癌前变化。胃粘膜肠化生及非典型增生是胃粘膜在修复过程中偏离正常轨道的表现,被认为是常见的胃粘膜癌前病变。上海秦氏等对Hp阳性的慢性胃炎治疗后,胃粘膜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和消散,Hp量减少或消失,部分病例的肠化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我们也观察到,经治疗后复查的94例中,有58例Hp阴转,部分病例的肠化及非典型增生亦有所减轻或消失。因此,我们认为,通过积极的治疗、清除Hp的感染,控制胃粘膜的炎症,可能促使胃粘膜肠化和不典型增生逆转,作为预防胃癌发生的一种手段。
5.4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关系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发病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并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半定量法,对Hp与残胃炎发生的病因学关系,残胃内各种因素对Hp生存的影响,以及Hp和胆汗反流与残胃粘膜组织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残胃炎患者(消化性溃疡术后)50例,男47例,女3例,平均年龄52.2岁,慢性胃炎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平均年龄46.2岁,两组同年龄差异无显著性。胃镜插至胃底先吸取胃液,再在吻合口、残胃体和残胃底取活检;慢性胃炎在胃窦、胃体、胃底分别取材,每例活检6~12块。
1.2 方法
活检标本作HE及A,B(pH12.5)PAS染色供组织学检查,同时作Warthin-Starry和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参照Dixon反流胃炎诊断标准和Karttunen炎细胞分级方法,将反流性病变、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Hp数量各分为4级,对每级给予其级数相同的计分。同一部位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毛细胞血管扩张充血3种病变计分之和为反流积分;同一部位炎细胞计分之和为炎症积分。抽出胃液,在1h内测定pH值;用放免法测定胆酸浓度。
2 结果
残胃炎50例中35例Hp阳性(70%);慢性胃炎40例中30例阳性(7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p检出率在毕氏Ⅰ、Ⅱ式间无显著差异,术后10a以上与10a以内,5a以上与5a以内在吻合口、残胃体的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慢性胃炎组Hp在胃窦、胃体、胃底部的检出率分别为52.5%,65.0%和62.5%,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残胃炎组Hp在吻合口、残胃体和残胃底的检出率分别为44.0%、70.2%和72.1%,吻合口较残胃体底明显为低,Hp阳性与阴性者间的反流积分差异显著,反流病变明显者Hp阳性率低。残胃炎组反流积分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Hp阳性者之炎症积分明显高于Hp阴性者,说明炎症病变与Hp感染关系密切。Hp检出率与胃液胆酸浓度与pH值间均无明显相关。反流性病变由吻合口至胃体底逐渐减轻;而炎性病变程度在残胃不同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术后残胃内Hp检出率各家报告相关甚殊,为25%~71%。本文采用多部位定点活检法,发现吻合口的阳性率为44%,残胃体底部为70%。这是由于各作者活检部位不同所致。本文华氏Ⅰ与Ⅱ术式间Hp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与Loffeld报道一致。在胆酸浓度不同之胃液者中Hp阳性率无差异,说明在体内Hp生存不受胆酸浓度的影响。吻合口Hp检出率显著低于体底部,说明吻合口Hp检出率显著低于体底部,说明吻合口存在一个Hp转阴的过程,此与胆汗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改变胃粘膜组化特性,从而形成不利于Hp生存的微环境有关。1986年Dixon提出了反流性胃炎的半定量组织学诊断标准,他认为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急慢性炎细胞缺乏四项是反流性病变的特征。本文资料表明前三者确实可为特征,而炎细胞增多或缺乏不能作为反流之特征。反流性病变在吻合口发生率高且重,残胃体次之、残胃底最轻。且反流病变之程度与术后时间及胃液胆酸浓度间呈相关,而与Hp无关。炎症积分可反映炎性病变程度且与Hp数量呈正相关,而与胆汁反流无关。本文表明,反流性病变和炎性病变分别是由胆汁反流和Hp感染两种病因作用的结果。残胃炎的发生除与胆汁反流有关外,Hp感染也起着重要的病因作用。对残胃炎的治疗,除积极采用抗反流措施外,同时加用抗生素杀灭Hp,将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炎152例的关系
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残胃炎的关系,我们于1988-08~1993-08对胃部分切除术后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住院及门诊患者152例进行了有关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系我院院住院及门诊的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残胃患者152例。其中因消化性溃疡而行胃部分切除者135例,因胃癌而行胃部位切除者17例。152例中,男131人,女21人,男与女之比为6.24:1。年龄为16岁~78岁。以45岁~69岁居多(105例),占69.8%。病程为1个月~35a,平均8.2a。
1.2 方法
按患者胃切术前原发病及所作手术术式等分组观察比对。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检查,并于吻合口及残胃取活检组织3~5块,以作病理检查和Hp检测。取活检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取组织切片作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查。试剂分别为兰州军医学校生产的“Hp快速检出诊断盒“和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W-S染色液。以上两项检查结果均阴性,方为Hp阴性。患者经检查后,第2天起服用庆大霉素8万U,灭滴灵200mg,每日3次,丽珠得乐110mg,每日4次;有胆汁返流者,于餐前15min~30min加服吗丁啉10mg,每日3次。治疗4周后,于3d内由专人给患者重复上述各项检查。
2 结果
残胃患者152例中100%发生残胃炎(其中伴吻合口溃疡44例,残胃癌2例,复发性胃癌2例)。Hp阳性检出率为48.0%(73/152)。其中消化性溃疡手术后者Hp阳性检出率为48.2%(65/135),胃癌手术后者Hp阳性检出率为47.1%(8/17),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毕氏Ⅰ式术后残胃炎组,Hp阳性检出率为55.6%(45/81);而毕氏Ⅱ式术后残胃炎组,Hp阳性检出率为37.0%(20/54),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毕氏Ⅰ式术后组中伴有胆汁返流者占24.7%(20/81);而毕氏Ⅱ式术后组中伴有胆汁返流者占57.4%(31/54)。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伴胆汁返流的残胃炎组中,Hp阳性检出率为58.33%(49/84);而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炎组中,Hp阳性检出率为31.37%(16/51)。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3例Hp阳性的残胃炎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复查,残胃粘膜的炎症均有好转,其余变化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各型残胃炎的变化
诊断 | Hp阴转 | 粘膜炎症好转(%) | 吻合溃疡愈合(%) | 胆汁返流消失(%) |
残胃炎+吻合口炎 | 71.4 | 100.0 | - | - |
(5/7) | (7/7) | - | 85.7 | |
残胃炎+吻合口炎 | 71.4 | 100.0 | 80.0 | (6/7) |
+胆汁返流 | (5/7) | (7/7) | - | |
残胃炎+吻合口溃疡 | 80.0 | 100.0 | ||
(4/5) | (5/5) | (4/5) | 100.0 | |
残胃炎+吻合口溃疡 | 75.0 | 100.0 | 75.0 | |
+胆汁返流 | (3/4) | (4/4) | (3/4) | (4/4) |
3 讨论
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残胃常发生一系列的组织学改变。胃部分切除术后60%~100%的患者发生残胃炎,残胃内Hp阳性检出率各家报道在25%~71%。本文Hp阳性检出率48.0%,与其基本相同,而显著地高于杨海涛等报道的正常胃粘膜Hp检出率3.7%。同时,我们观察到,23例Hp阳性的残胃炎患者,经治疗后复查残胃粘膜之炎症均有好转,17例Hp阴性,症状消失,结果表明,残胃炎的发生与Hp感染有较密切的相关性。阎柱等报道毕氏Ⅰ与Ⅱ术式间Hp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而本文毕氏Ⅰ术式组Hp阳性检出率(55.6%)高于毕氏Ⅱ术式组(37.0%)(P<0.05)。
据报道毕氏Ⅱ式手术后胆汁返流比毕氏Ⅰ式手术后严重。本文毕氏Ⅱ式组中伴胆汁返流者占57.4%,而于毕氏Ⅰ式组仅为24.7%,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有学者认为,Hp一般不出现于返流性胃炎中。本文不伴胆汁返流的残胃炎组,Hp阳性检出率(58.3%),高于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炎组(31.4%)(P<0.01)。这可能与胆汁返流引起了胃粘膜屏障的变化,形成了不适宜Hp生存的微环境有关;或者一定浓度的胆汁可以杀灭Hp,以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炎Hp阳性检出率低,但不能说明胆汁返流性残胃炎不出现Hp感染。Hp感染确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可能为胃癌发生的因素之一。本文胃癌切除术后残胃炎,Hp阳性检出率为47.1%(8/17),这是术前或术后感染,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结果表明,残胃炎的发生与Hp感染有较密切的相关性,此外,还与手术术式及胆汁返流有关。Hp可明显加重胃粘膜屏障的损害,药物治疗能有效清除Hp,其粘膜屏障会明显改善,Hp未除,则粘膜屏障恢复差。再者,残胃炎是分认的胃癌癌前状态之一。我们认为对残胃炎的治疗,除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和抗返流药物外,应配合使用抗菌素,以有效地清除Hp,促使胃粘膜修复,提高疗效,并且对残胃癌的预防可能有重要意义。
钟伟润 黄元熹
5.5幽门螺杆菌与幽门部病变关系的研究
幽门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100例研究
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但与幽门溃疡之间的关系鲜为报道。作者对100例幽门溃疡患者进行Hp检测,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00例幽门溃疡患者中,男77例,女23例,男:女=3.34:1,年龄19岁~72岁,平均42.8岁。
1.2 方法
本组病例来自因上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而确诊为幽门溃疡的患者。胃镜检查时在距离幽门5cm内的胃窦部活检2块胃粘膜组织,经石蜡包埋、切片后,采用福建三强化工有限公司SQ-T100g幽门螺杆菌(Hp)MB—Kit或HpUTKit染色,在高倍镜下行Hp感染的诊断。
2 结果
幽门溃疡患者Hp检测结果及其与厦门市第二医院内镜室1988年~1995年9月873例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Hp检测结果见表1。在100例幽门溃疡患者中,70例Hp检测阳性,30例阴性,阳性率70%。
表1 幽门溃疡患者Hp检测结果比较
Hp | 幽门溃疡 | 十二指肠溃疡 | 十二指肠球炎 | 胃癌 | 浅表性胃炎 | 胃溃疡 | 急性胃炎 |
阳性数 | 70 | 120 | 104 | 19 | 167 | 107 | 88 |
阳性率(%) | 70.0 | 76.0 | 72.8 | 57.6 | 59.0 | 87.0 | 77.9 |
3 讨论
自从1983年和1984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p),并证实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可能为其病原体后,各国学者对Hp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Langenberg等证实在健康人中Hp阳性率为24%,慢性胃炎为86%,O'Conner等证实,在70%胃癌患者有Hp相关性胃炎。Rathone等证实9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Hp相关。O'Conner等在34例未经治疗的慢性良性胃溃疡患者证实Hp感染率为72.7%(39/54)。Bedosa等在68%~72%幽门窦溃疡的患者检出Hp。我国于1990年如开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讨论会,湖南医科大学报道我国Hp检出率:正常人22,2%,十二指肠溃疡80.6%,十二指肠炎75%,胃溃疡77.2%,胃癌52.6%。这次讨论会很多论文证实Hp与慢性胃炎和溃疡病有密切联系,Hp检出率:慢性胃炎40%~80%,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达90%以上,胃溃疡60%~80%,十二指汤溃疡70%~90%,但未见幽门溃疡Hp检出率的报道。从表中可见本组幽门溃疡患者Hp阳性率70%,为正常人(22.2%)的3.15倍,与十二指肠溃疡(76.0%)和十二指肠炎(72.8%)相近,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59.0%)和胃癌(57.6%)。由此可见Hp与幽门溃疡密切相关,可能为其病原体。
幽门螺杆菌与幽门前区糜烂的关系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一致认为Hp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并与胃癌的发病也有关。芬兰学者Karvonen等认为幽门前区糜烂性病变是个特殊病损,与胃酸和胆汁返流有关,与Hp关系不大。在糜烂出血性胃炎Hp不是主要致病原因。因此,对我院1995-08~1992-02通过内镜诊断的87例幽门前区糜 烂性病变(erosive prepyloric change,EPC)活检的粘膜经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Hp,以探讨二者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为762例胃镜检查中所检出的87例合并或不合并消化性溃疡的EPC患者,男49例,女38例;其中21岁~30岁12例(男7例,女5例);31岁~40岁22例(男12例,女10例);41岁~50岁20例(男13例,女7例);51岁~60岁20例(男12例,女8例);61岁~70岁9例(男4例,女5例);71岁以上4例(男1例,女3例)。
1.2 方法
87例患者均在内镜检查时在幽门近端近3.0cm内于突起粘膜皱襞、红斑和/或条纹及糜烂处活检1~2块。87例中突起的粘膜皱襞4例;突起粘膜皱襞合并红斑或红色条纹或散在出血点11例,突起皱襞红斑合并糜烂72例。PCR检测Hp试剂盒由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标本均由一固定主管检验师检测。EPC分级标准Ⅰ级:幽门前区见到突起的粘膜皱襞。Ⅱ级:幽门前区粘膜皱襞+红斑或红色条纹。Ⅲ级:EPCⅡ+粘膜糜烂。对本组87例EPC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F检验。
2 结果
87例EPC中合并胃溃疡7例,其中5例Hp阳性;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其中15例Hp阳性;合并复合性溃疡4例,Hp均阳性;合并萎缩性胃炎3例,其中2例Hp阳性;合并胆汁返流者4例,其中1例Hp阳性。其余60例DEPC中仅5例Hp阳性。
EPC分布:Ⅰ级4例,Ⅱ级11例,其中2例合并胃溃疡,3例合并萎缩性胃炎;Ⅲ级53例,其中5例合并胃溃疡,16例合并十二指肠球溃疡,4例合并复合性溃疡,4例合并胆汁返流,4例合并散在出血点。Hp感染情况:阴性57例,阳性30例。设定Hp为K1;与EPC同时存在的胃疾病为K2;年龄为K3;性别为K4。本组FK1,FK3,FK4的值均>0.05,FK2P值<0.01。由此得出,EPC与Hp、性别、年龄均不相关,与同时合并的胃疾病K2相关。
3 讨论
目前已知,Hp可分泌多种细胞毒素和酶类,诱导炎细胞浸染,引起粘膜屏障破坏,是导致炎症和形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抗菌药物清除Hp后,炎症消退,溃疡痊愈。因此,Hp与胃十二指肠和急慢性胃炎均密切相关。但临床亦有部分胃炎患者,在没有Hp感染时也可有较重度的胃炎存在,病因尚不清楚。从本组资料显示,EPC合并消化性溃疡27例,23例Hp为阳性,未合并溃疡的60例仅8例Hp阳性,提示EPC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Hp可能是主要致病原因之一,治疗仍用抗菌药物,EPC不合并消化性溃疡时,与Hp无明显关系。因此不合并消化性溃疡的EPC在糜烂胃炎中是一个特殊问题。与Karvonen等提了EPC可能是一种特殊病情,与高酸状态有关、与Hp关系不大相符。
幽门螺杆菌与幽门前区糜烂性病变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对Hp均作了大量的研究。一致认为Hp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与胃癌的发病也有关。芬兰学者Karvonen等认为幽门前区糜烂病变是个特殊的病损,与胃酸及胆汁返流相关,与Hp关系不大。在糜烂出血性胃炎中Hp不是主要致病原因。本文对我院1993年2~8月间通过内镜诊断的33例幽门前区糜烂病变(erosiveprepyloric change,EPC)活检的病理进行Hp与EPC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为1993-02~1993-08 668例胃镜检查中所检出的33例合并或不合并消化性溃疡的EPC患者,其中男21例,女12例;21岁~30岁4例(均为男性);31岁~40岁15例(男10例,女5例);41岁~50岁7例(男4例,女3例);51岁~60岁3例(男1例,女2例);61岁以上4例(男2例,女2例)。
1.2 方法
本组33例患者均在内镜检查时在幽门近端3cm内于突起粘膜皱襞、红斑和/或条纹及糜烂处活检2~4块,33例中突起粘膜皱襞合并红斑或红色条纹6例,突起皱襞红斑合并糜烂25例。本组除幽门前区改变外均不伴胃其它部位糜烂。病理均经二医大病理教研组复测,阴性为偶见1~2只形态的Hp者因不能肯定,只作为阴性,“+”为少量高倍视野中偶见,“++”为中等量,介于“+”和“+++”之间,“+++”为大量成团见到。EPC分级标准按Neslands和Berstand,1985Ⅰ级:幽门前区见到突起的粘膜皱襞。Ⅱ级:幽门前区突起粘膜皱襞+红斑或红色条纹。Ⅲ级:EPCⅡ+粘膜糜烂。对本组33例EPC用多因素回归分析F检验
2 结果
①33例EPC中合并胃溃疡4例,其中3例Hp阳性,合并十二指肠溃疡11例,Hp均为阴性,未合并溃疡的18例EPC中仅2例Hp阳性,无1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②EPC分布:Ⅰ级2例;Ⅱ级6例,其中1例合并胃溃疡;Ⅲ级25例,其中11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合并胃溃疡,1例合并息肉。③Hp分布:阴性16例,(+)13例,(++)4例,(+++)无。
对本组33例EPC用多因素回归分析,F检验。设定Hp为K1;与EPC同时存在的胃疾病为K2;年龄为K3;性别为K4。结果为FK1=0.06734,FK2=3.8599,FK3=0.18134,FK4=0.01370。当F=3.70时,P=0.01,F=2.53时,P=0.05。本组FK1,FK3,FK4的P值均大于0.05,FK2P值<0.01。由此得出结论EPC与Hp、性别、年龄均不相关,与同时合并的胃疾病相关。
3 讨论
Hp诱导炎症细胞浸润,是引起粘膜屏障破坏和形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抗菌药物清除Hp后,炎症可以消退,溃疡可痊愈。因此,Hp与十二指肠溃疡和急慢性胃炎均密切相关。但A.L.Karvonen等提出EPC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病损,和高酸状态有关,与Hp关系不大,应用抗酸药物治疗后症状能得到缓解。本文EPC合并消化性溃疡的14例Hp均为阳性,未合消化性溃疡的18例EPC仅2例Hp阳性,提示EPC合并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Hp可能是主要致病原因之一,治疗时仍应考虑应用抗菌药物,EPC不合并消化性溃疡时,与Hp关系不大,因此不合并消化性溃疡的EPC无糜烂性胃炎中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本文承江绍基教授的指导,王瑞年教授及费民毅医师协助,致谢意。
5.6幽门螺杆菌与其它疾病间的关系研究
病毒性肝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观察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作者对20例已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及Hp检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20例病毒性肝炎均根据1983年(郑州)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定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型.急性肝炎(黄疸型11例、无黄疸型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1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32.1岁(16岁~53岁)。HbsAg阳性者8例,阴性12例。以上病例既往均无胃病史,20例均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其中8例有肝外表现。
1.2 方法
检查前按我院胃镜常规准备,用日本的Olympyu XQ10型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由人操作观察,并对胃体和胃窦部粘膜各取2块,分别做病理有HpUT试剂检测Hp(幽门螺杆菌)感染。
检验方法X2检验的四格表直接计算概率法。
2 结果
2.1 内窥镜检查结果
20例中内窥镜下肉眼观察有不同程度病变者19例,占受检人数的95%,详见表1。
表1 肝炎20例的胃粘膜变化
诊断 | n | 检出率%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11 | 55 |
胆汁返流性胃炎 | 6 | 30 |
胆汁返流 | 1 | 5 |
胃节律过缓 | 3 | 5 |
胃溃疡 | 1 | 5 |
食道炎 | 1 | 5 |
急性胃粘膜病变 | 1 | 5 |
十二指肠炎 | 1 | 5 |
无异常发现 | 1 | 5 |
2.2 胃粘膜活组织病理结果
20例中胃粘膜组织发现不同类型病变者为19例,占受检人数的95%。其中胃窦部慢性浅表性炎症7例(35%);胃窦和胃体粘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11例(55%);胃粘膜上皮增生肠上皮化生者1例(5%);胃粘膜细胞正常1例(5%)。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
20例病毒性肝炎胃粘膜Hp感染结见表2。
表2 20例肝炎的Hp感染
肝病 | n | Hp感染 | 窦体 | Hp感染% | 窦体 |
急性黄疸型肝炎 | 11 | 6 | 5 | 54.5 | 45.5 |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5 | 3 | 3 | 60.0 | 60.0 |
慢性活动性肝炎 | 3 | 1 | 1 | 33.3 | 33.3 |
慢性迁延性肝炎 | 1 | 0.0 | 0.0 | ||
合计 | 20 | 10 | 9 | 50.0 | 45.0 |
3 讨论
3.1 病毒性肝炎的胃粘膜变化
病毒性肝为引起胃粘膜变化早有报道,其发生率为77.8%。本组资料总检出率95%,病变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胃节律过缓多见。与中山医学院资料相似。其胃粘膜变化多表现为粘膜水肿、充血、呈点状斑片状出血灶。病变部位以胃体部损害程度较重,胃窦部次这。很少引起食道和十二指肠粘膜的损害。文中20例病毒性肝炎只有1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胃粘膜清晰、光滑,但胆汁返流,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损害。经统计学验证与转氨酶的高低,有无黄疸、乙型表抗、民族、性别和并不是程均无相关性。其组织学改变均提示胃粘膜的浅表性损害,腺体结枸正常,细胞间质可见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较少见上皮增生、肠上皮化生和核质。病毒性肝炎引起胃粘膜损害机理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据刘化民等对19例肝炎患者的胃液分析发现,总酸度升高的4例,游离酸升高的11例,这些均可诱发胃粘膜损害。②肝炎病毒和病毒释放出的毒素物质可直接损害胃粘膜导致炎症反应。③突主免疫应答所造成的病理性免投损伤,包括体液、抗体、免疫复合物和细胞免疫损伤,可能是引起肝外表现的主要原因。
3.2 病毒性肝炎与胆汁返流的关系
胆汁返流是幽门功能不全的表现,调节幽门舒缩功能的机制极为复杂。病毒性肝炎引起胆汁反流可能与肝炎病毒对幽门扩约肌的直接杀伤和病毒释放的毒性特质对胃肠道蠕动的影响有关。胆汁返流的发生率:ALT>500UT者28.6%。ALT<500U者38.46%,HbsAg+37.5%,HbsAg-33.3%。经统计学检验峡谷组均无相关性。有人认为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有显著性差别,与笔者的观察结果不同。
3.3病毒性肝炎与Hp感染的关系
Hp感染与胃部疾患密切相关,而病毒性肝炎的胃粘膜Hp感染情况未见统计。本组次料20例肝炎有10例Hp感染,总检出率50%,与胃部疾患的Hp感染率49.1%相近。其中急性肝炎明显高于慢性肝炎,两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别。病毒性肝炎有较高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率。Hp为微需氧菌,肝炎病人胃粘膜出现病理变化,破坏了粘膜屏障,防御能力下降,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也有人认为,Hp感染引起跨胃粘膜电位显著降低,可加重胃粘膜屏障的损害。而进一步引起胃粘膜的变化。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的胃粘膜损害是较多见且为各种原因所致,也同时有Hp感染。对基治疗上不能只着眼于保肝治疗,也要考虑到保护胃粘膜和抗Hp感染的治疗。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肝硬变失代偿合并门脉高压者所引起胃粘膜的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PHG)。由于胃粘膜血流量减少,易受酒精、阿斯匹林、胆汁等攻击因素的损害,从而导致急性胃粘膜病变,糜烂、充血和出血是PHG常见的临床表现。近年来大量的资料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慢性活动性胃炎及胃癌的发病有关。Hp诱导炎细胞浸润,是引起胃粘膜屏障及病理性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Hp的感染与PHG所致的胃粘膜病变是否有关,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68例PHG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Warthin-Starry银染色观察,以探讨Hp感染与PHG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1994-09~1995-02住院的68例PHG患者,男60例,女8例,平均年龄45.6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变48例;酒精性肝硬变12例;胆汁性肝硬变4例;血吸虫性肝硬变2例;华枝睾吸虫性肝硬变1例;心原性肝硬变1例,肝硬化诊断标准参照上海会议及WHO推荐标准,经严格筛选排除溃疡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非甾体类药物所致的急性胃粘膜病变。
1.2 方法
采用EG-2900电子胃镜和XQ20纤维胃镜,参照Smart等标准,将PHG胃粘膜病变分为轻、重两类。①轻度:细微粉红色样斑点或猩红热样疹,粘膜皱襞表浅红斑呈剥脱样或镶嵌图案样(mosaic apperance)外观,即红斑充血肿胀粘膜呈现细白网状类似蛇皮样表现。②重度:弥散性樱桃红样斑点或弥漫融合性血性胃炎。PHG胃粘膜病理学检查胃粘膜下血管扩张、扭曲或不规则样,无或少量炎细胞浸润。
内镜直视下取病变处胃粘膜4块,取材各部位均更换活检钳,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用双盲法做常规HE染色和W-S银染色。①根据全国胃癌防治协作组制定的炎症分度标准,即炎细胞浸润累及粘膜全层的浅层1/3以内为轻度,1/3~2/3为中度,>2/3为重度。②Hp分级按Marshal等方法。0级:无菌;Ⅰ级:在光镜高倍视野下Hp少量散在;Ⅱ级:Hp成团存在;Ⅲ级:Hp成团簇集全视野。
各数据间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PHG中Hp感染率
68例PHG患者中41例为Hp阳性者(60.3%,41/68例),其中DU者为16例,胃十二指肠球复合性溃疡者6例,占Hp总阳性率的53.7%(22/41例),与单纯性PHG患者的Hp阳性率(46.3%,19/41)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 PHG中Hp分级与炎症程度(表1)
表1 Hp分级与炎症程度的关系
Hp分级 | 炎症程度 | 合计 | |||
无 | 轻 | 中 | 重 | ||
17 | 6 | 3 | 1 | 27 | |
(63.3) | (22.2) | (11.1) | (3.4) | ||
Ⅰ | 15 | 8 | 23 | ||
(65.2) | (34.8) | ||||
Ⅱ | 8 | 5 | 1 | 14 | |
(57.1) | (35.7) | (8.2) | |||
Ⅲ | 2 | 1 | 1 | 4 | |
(50.0) | (25.0) | (25.0) | |||
合计 | 17 | 31 | 17 | 3 | 68 |
P<0.05,X2检验。
3 讨论
自Warrant和Marshall1983年观察并成功地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粘膜中分离出Hp以来,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研究证明,Hp的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尽管在病因学方面极存在诸多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但目前研究证明Hp诱导炎性细胞浸润,引起胃粘膜屏障的破坏是形成消化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根据本组资料中Hp阳性率达60.3%(41/68),而其中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者为22例,Hp感染检出率为53.7%(22/41),几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都存在Hp感染,证明了Hp的感染与胃粘膜的炎性病变、溃疡的形成有明显相关性,证实了Hp的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PHG患者因门脉高压引起胃总血流量增加,加速了胃微循环的动静脉分流,从而使胃粘膜血流量减少,导致胃粘膜抵御有害因子攻击的能力降低,同时肝硬变患者因肝脏功能的损害,合成前列腺PGE2的水平降低,促使胃粘膜易受损害,本组资料证明,PHG患者中Hp感染总检出率达60.3%(41/68),无合并溃疡PHG患者的Hp阳性率则达46.3%是不能单纯用Hp感染与合并溃疡性疾病相关的理论来解释,因此提示Hp的感染与胃粘膜的微循环血流量,营养状况,炎性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水平的高低有关,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
十二指肠疾病胃型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 )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为其病因之一。它仅定居在胃型上皮的表面,而不在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它与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如何,研究较少。作者对胃镜检查者胃窦部和球部活检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胃型上皮化生,Hp感染与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42例因上腹不适而做胃镜检查者,男性112例,女性30例,年龄为18岁~68岁,平均36.4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活动性溃疡(球溃)64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78例。每例患者用两把活检钳分别在胃窦部和球部钳取粘膜4块,球溃在溃疡边缘取材,十二指肠炎在炎症明显区取材,内镜下正常者在球部前壁取材,其中球溃10例,多取一块供电镜检查。
1.2 方法
①快速尿素酶试验:将活检标本放入自制快速尿素酶诊断药盒内,10min后观察结果,组织块周围变红为阳性,表示有Hp感染。②细菌培养和鉴定:用接种环将活检标本在Skirrow选择性培养基上划线分离,置37℃微需氧条件下培养3d~4d。鉴定试验包括: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及染色性,触酶、氧化酶、尿素酶试验,马尿酸水解试验。③组织学检查:用印度墨汁涂在标本的组织面,10%福尔马林固定,以黑色为标记定向包埋。垂直切片连续3张,分别作H-E,AB(pH=2.5)PAS,Warthin-Starry银染色。HE片供组织学诊断,根据上皮层和固有层有无中性白细胞浸润,将慢性炎症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AB/PAS片检查胃型上皮化生,按照Shousha标准将化生分为轻、中、重3级。Warthin-Starry银染色片辨认Hp。阅片时3种染色片对照观察 。④电子显微镜检查:活检标本放入2.5%戊二醛中固定,1%锇酸后固定,逐级丙酮脱水,Epon812包埋,先切成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定向修块,保留粘膜腔面,超薄切片40nm~60nm,铅铀染色,JEM-1200EX型透射电镜观察。⑤胃液pH值测定:按许国铭等方法对109例患者的空腹胃液进行pH值测定。
2 结果
2.1 十二指肠粘膜胃型上皮化生的发生率
78例NUD球部活检组织学诊断十二指肠炎49例,十二指肠粘膜正常29例。142例十二指肠粘膜标本的胃型上皮化生率见表1。中、重度胃型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在球溃组与十二指肠炎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十二指肠炎组与正常组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轻度胃型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三组胃型上皮化生率的比较
诊断 | n | 化生例数 | 化生率(%) | |||
轻 | 中 | 重 | 计 | |||
球溃 | 64 | 7 | 20 | 26 | 53 | 82.8 |
十二指肠炎 | 49 | 5 | 12 | 9 | 26 | 53.1 |
正常十二指肠粘膜 | 29 | 8 | 1 | 1 | 10 | 34.5 |
合计 | 142 | 20 | 33 | 36 | 62.7 |
2.2 胃液pH值与型上皮化生的关系
在109例胃液pH值测定中,有62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胃型上皮化生,其中27例重度胃型上皮化生者pH平均值为1.52,19例中度化生者pH平均值为1.6,16例轻度化生者pH平均值为1.78。47例无胃型上皮化生者pH平均值为 2.07。62例胃型上皮化生者中仅有2例pH>2.0。
2.3 Hp的检出率
142例中,快速尿素酶试验Hp培养、Warthin-Starry银染色在球部和窦部检出Hp见表2。不同病变Hp检出率见表3。球溃在胃窦部及球部Hp检出率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炎(P<0.01)。十二指肠炎在胃窦部及球部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粘膜正常组织(P<0.01)。并且在球部Hp阳性者全伴有Hp阳性胃窦炎,三组中胃窦部Hp检出率高于球部。29例十二指肠粘膜正常者,球部Hp均为阴性。
Hp在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中检出率见表4。重度与中度胃型上皮化生Hp的检出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轻度与中度以上的胃型上皮化生Hp的检出率,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53例无胃型上皮化生者组织上未检出Hp,但有7例细菌培养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出Hp。
表2 三种方法Hp的检出率(n=142)
检出方法 | 窦部 | 球部 | ||
阳性 | % | 阳性 | % | |
Hp培养 | 81 | 57.0 | 41 | 28.9 |
Warthin-Starry银染色 | 96 | 67.6 | 43 | 30.3 |
快速尿素酶试验 | 86 | 60.6 | 37 | 26.1 |
表3 胃十二指肠疾病Hp检出率
十二指肠 | n | 胃窦部阴性 | 球部 | ||
阳性 | % | 阳性 | % | ||
球部溃疡 | 64 | 60 | 93.8 | 44 | 68.8 |
炎症 | 49 | 26 | 53.1 | 10 | 20.4 |
正常 | 29 | 10 | 34.5 | ||
合计 | 142 | 96 | 67.6 | 54 | 38.0 |
142例球部活检组织学诊断十二指肠为113例,其中活动十二指肠炎40例。40例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中,十二指肠粘膜同时出现中度以上胃型上皮化生和Hp阳性者30例(75%);73例非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中,同时出现者仅13例(17.8%),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40例病理显示活动性十二指肠炎的标本中,37例(92.5%)的标本是在球部溃疡旁取材。
表4 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与Hp检出率
程度 | n | Hp阳性 | |
n | % | ||
轻度 | 20 | 4 | 20.0 |
中度 | 33 | 20 | 60.6 |
重度 | 36 | 23 | 63.9 |
合计 | 89 | 47 | 52.8 |
2.4 胃型上皮化生及Hp感染的特点
在AB/PAS染色片上,十二指肠粘膜中的胃型上皮形态类似于胃窦上皮,常发生在矮小、萎缩的十二指肠绒毛上。单个灶性化生一般在绒毛顶部,片状化生在绒毛顶部化生完全。而绒毛底部和腺窝部化生不完全。HE染色片上,胃型上皮化生区的固有层常伴有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Warthin-Starry银染片上,Hp仅见在胃型上皮表面,多见于绒毛顶部和绒毛之间上部,很少在绒毛之间的下部和腺窝内。大量细菌存在的部位,常有中性白细胞渗出和上皮细胞破坏、脱落,脱落的胃型上皮细胞表面也常见到Hp。在透射电镜下,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可以观察到胃型、肠型和过渡型上皮细胞。胃型上皮细胞质顶端含有大量的粘液颗粒,细胞表面微绒毛不规则,短小和数少,细菌横卧于微绒毛之上,在没有微绒毛的部位则与细胞直接接触,过渡型上皮细胞质顶端含有少量颗粒和平行的微绒毛,肠型上皮细胞质顶病没有颗粒,有纹状缘。
3 讨论
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是指在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的某些区域出现类似胃窦的上皮细胞,其特点是在细胞质顶部含有丰富的PAS阳性中性粘多糖类的分泌颗粒。胃型上皮化生在十二指肠溃疡旁发生率为70%~100%。高升正彦等对95例十二指肠溃疡,63例十二指肠炎,64例十二指肠息肉,30例十二指肠粘膜正常的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研究,胃型上皮化生率分别为83.6%、58.7%、51.8%、13.3%。本组胃型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在十二指肠溃疡旁为82.8%,十二指肠炎为53.1%,正常十二指肠粘膜为34.5%。正常十二指肠粘膜可以发生胃型上皮化生,但化生程度轻,轻度胃型上皮化生在十二指肠粘膜病变中意义不大。我们也证实了胃型上皮化生常发生在矮小、萎缩的绒毛上,并在化生区的固有层伴炎性细胞反应。胃型上皮化生不同于胃粘膜异位,后者是指十二指肠粘膜某些区域出现类似于胃底粘膜,含有胃底腺及主细胞的壁细胞,多见于十二指肠粘膜结节隆起性病变中,发生率小于2%。本研究取材时未取粘膜隆起病变,所以未发现胃粘膜异位。
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与高胃酸有关。Phodes在猫身上注射组织胺刺激胃酸分泌,成功地诱致了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并伴发十二指肠溃疡。本文62例胃型上皮化生者中仅有2例pH>2.0。化生的程度随着胃酸的增高而增大,支持高胃酸是诱导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发现单个灶性化生一般在绒毛顶部,片状化生在绒毛顶部化生完全,而绒毛底部和腺窝部化生不完全。这可能与绒毛顶部和上部接触酸的浓度高有关。
胃型上皮化生是抵抗胃酸损害的保护性反应,同时又为Hp在十二指肠定居提供了物质条件。Hp只生长在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区,而不生长在正常小肠上皮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表面。本文43例组织学十二指肠Hp阳性者全伴有不同程度化生,化生程度愈重,Hp 检出率愈高,密度愈大,且Hp只存在于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区。国内外不少作者报道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表面找到Hp,但肠上皮化生是在H-E染色片中诊断,未经AB/PAS染色。我们遇到5例H-E和Wathin-Starry染色中肠上皮化生表面有Hp,但对照AB/PAS染色片发现有Hp处肠上皮化生是不完全化生,在化生区除少量杯状细胞粘液染成蓝色外,其余上皮仍呈PAS阳性红色的胃上皮。因此诊断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最好在AB/PAS染色片检查。我们发现Hp在十二指肠胃型上皮表面定居与在胃内胃上皮表面定居有所不同,在胃内胃上皮表皮Hp一般在绒毛之间及胃腺窝较多。在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区Hp一般在绒毛顶部和绒毛之间上部,而绒毛底部和腺窝部则很少见。这可能与绒毛顶部化生完全,而底部化生不完全有关。从而进一步证实Hp只适应在胃上皮表面微环境下生长。
Hp感染十二指肠粘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多伴有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以前也有人注意到胃型上皮化生区有中性白细胞浸润,但不能解释。Hp有可能释放某种趋化物质引起中性白细胞浸润。Johnston报道39例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中有36例(92%)胃型上皮化生区有Hp。Wyatt报道34例活动性十二指肠炎,88%十二指肠粘膜胃型上皮化生面积大于5%,同时伴胃窦部Hp阳性。本组40例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中,同时出现中、重度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和Hp者占75%,73%例非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中,两者同时出现者占17.8%,而92.5%活动性十二指肠炎病例伴有球部溃疡,说明胃型上皮化生、Hp感染、活动性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间有密切关系。
十二指肠溃疡周围组织常有胃型上皮化生、Hp感染和重度炎症。溃疡的发生部位是在胃型上皮化生区,还是在化生区周围十二指肠上皮或者在两型上皮移行处,尚未阐明,Graham认为在两型上皮移行处可能性大。我们发现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表面大量细菌存在的部位,伴大量炎细胞浸润和胃型上皮变性、脱落。由此认为溃疡最可能发生在胃型上皮化生区。关于Hp 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根据资料和本文结果推测:高胃酸诱导胃型上皮化生,从而Hp定居在十二指肠胃型上皮化生区,Hp引起上皮的破坏和中性白细胞浸润,导致活动性十二指肠炎,在此基础上再有胃酸和胃蛋白酶共同作用则易于形成溃疡。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
为研究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作者随机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正常十二指肠与病态十二指肠共164例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DU)60例,慢性十二指肠炎57例,正常十二指肠26例和十二指肠降段粘膜11例.每例均在球部、窦部活检取材。活检前后活检钳和内镜均经1:1000新洁尔灭液充分浸泡和冲洗。活检部位:球部在溃疡边缘1cm之内或炎症明显部位,正常球部取自球后壁。窦部取自距幽门口3cm内大弯侧。各病例要求在镜检前没有经过任何抗溃疡治疗,抽吸胃和十二指肠球液患者,术前未服用过任何抗酸药和抗分泌药。
1.2 方法
根据HE和AB/PAS染色诊断肠化和胃上皮化生(GM),按Myatt标准,以化生所占活检粘膜表面上皮的相对长度,将GM分为—、+、(<5%)、++(5%~20%)和+++(>20%)。Hp检测主要采用HE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光镜下观察 。通过内镜活检孔道,抽吸空腹胃窦和十二指肠球液。每次抽吸完毕,导管经充分冲洗并吹干。抽取的样本立即用标准玻璃电极测定其pH值。
2 结果
各组病例十二指肠粘膜GM的发生率不同,见表1。化生区上皮细胞AB(pH2.5)/PAS染色呈深红色,显示化生细胞胞浆内含中性粘膜物质,化生区与周围十二指肠上皮界限清楚 、轻度化生仅见数个化生细胞,重度化生绒毛萎缩,甚至呈波浪状,形成胃小凹样结构。HE染色,化生细胞顶部含有未着色透明的粘液物质。
表1 不同组别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发生率
十二指肠 | n |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 |
n | 胃化率(%) | ||
正常 | 26 | 2 | 7.7 |
慢性炎 | 57 | 29 | 50.9 |
球溃疡 | 60 | 55 | 91.7 |
降段 | 11 | 1 | 9.1 |
61例空腹胃液和42例空腹十二指肠球液pH值与GM的关系见表2。当空腹胃液pH值小于2.5和空腹十二指肠球液pH值小于5时,GM的发生率及程度显著高于pH值大于2.5(P<0.05)和pH值大于5(P<0.01)时。球液pH值小于5的17例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均不同程度的GM。
表2 空腹胃和球液pH值与胃上化生的关系
胃上皮化生 | 空腹球液 | (n=42) | 空腹胃液 | (n=6) |
pH<5 | pH>5 | pH<2.5 | pH>2.5 | |
10 | 13 | 8 | ||
<5% | 3 | 5 | 12 | 3 |
~20% | 11 | 8 | 17 | 1 |
>20% | 3 | 2 | 6 | 1 |
从表3可见,Warthin-Starry银染色,DU组窦部和球部Hp检出率与慢性十二指肠炎和正常十二指肠比较球部Hp检出率有非常显著差P<0.01),26例正常十二指肠仅1例Hp阳性。球部(P>0.01)和窦部(P<0.01)活动性炎症时,Hp检出显著高于非活动性炎症(表4)。
表3 十二指肠和窦部粘膜Hp检出情况
组别 | 十二指肠n | Hp阳性n | Hp阳性(%) | 窦部n | Hp阳性n | Hp阳性(%) |
正常十二指肠 | 26 | 1 | 3.9 | 12 | 8 | 66.7 |
十二指肠球炎 | 57 | 12 | 21.9 | 33 | 24 | 72.7 |
十二指肠溃疡 | 60 | 30 | 50.0 | 31 | 26 | 83.9 |
十二指肠降段 | 11 | 1 | 9.1 |
表4 十二指肠和窦部粘膜炎症的活动性与Hp的关系
Hp十二指肠炎活动 | 非活动 | 十二指肠溃疡活动 | 非活动 | 胃窦胃炎活动 | 非活动 |
+ 12 | 28 | 2 | 40 | 18 | |
- 15 | 30 | 8 | 22 | 5 | 13 |
胃窦和十二指肠内Hp位于粘膜上皮表面和浅层腺体内,Hp感染限于胃化区,44例Hp阳性者,41例在胃化区,仅3例组织学上无明显GM(P<0.01)。
3 讨论
3.1
多数作者认为GM是由于十二指肠粘膜表面上皮长期受胃酸刺激的结果。胃酸过多的病人常发生GM。然而,萎缩性胃体胃炎(壁细胞减少)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十二指肠粘膜常无GM,甚至原有的GM可以消失。本文在测定空腹胃液pH值的同时,测定了空腹球液pH值,发现空腹胃液pH值特别是空腹球液pH值与GM发生有密切关系,当球内pH值小于5时,十二指肠粘膜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GM,认为十二指肠内酸性环境诱发了胃上皮化生。GM是十二指肠粘膜的一种常见病变,尤其常见于DU边缘粘膜上皮。本文DU边缘GM发生率为91.7%,与Daskaolpoulos等报道的96%接近。关于GM的意义被认为是一种粘膜的保护性反应。Tatsuta等认为GM细胞将糜烂区与正常粘膜分隔开,限制了溃疡的进一步损伤,因而促进了溃疡的愈合。然而目前研究发现,Hp作为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可能致病菌,它直接影响着DU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窦部Hp之所以能引起十二指肠内的感染,是因为发生了GM,可见GM在溃疡的形成和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是复杂的。本文结果说明,GM虽然是粘膜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为Hp提供了感染的条件在窦部Hp阳性的前提下,引起十二指肠内的感染,又由于胃酸作用的结果,导致十二指肠溃疡。而当出现胃酸缺乏时,GM是罕见的,Hp性胃炎不会导致DU。提示胃酸和Hp是DU的重要病因,只有Hp而无胃酸过多不足以引起DU。并认为组织学上有GM的慢性十二指肠炎和DU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相似,可能是DU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组织学上无GM的慢性十二指肠炎则可能是与溃疡无关的独立性疾病。目前关于Hp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些作者认为Hp是通过产生强有力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改变了局部的环境,使H+易反弥散致粘膜炎症甚至溃疡形成,Hp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有关等。作者认为,清除Hp,预防DU复发的原因不但与Hp消除有关,同时与GM的粘膜保护作用有关。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胃病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与胃炎、溃疡病的关系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从中医药探讨根除Hp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给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我们较系统地总结了胃病辨证与Hp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共收集资料317例。其中男182例,女135例,年龄在30岁以下者57例,31岁~40岁82例,41岁~50岁60例,51岁~60岁69例,61岁以上者49例。病程短于1a者77例,1a~5a83例,6a~10a78例,10a以上者79例。
1.2方法
对将作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中医四诊,进行辨证分型,然后作胃镜检果并取活组织做病理诊断及Hp检测(复红染色法加尿素酶法)。
1.3 中医辨证分型
①肝胃不和型:胃脘疼痛及胁痛,时有泛酸,嗳气频,喜叹息,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滑。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③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口干不欲饮,纳差,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中或花剥苔,脉细。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又根据有无兼证将肝胃不和型分为单纯气滞、兼郁热、兼血阏3个亚型;将脾胃虚寒型分为单纯虚寒、中虚气滞两个亚型。
首先将所得的资料分为Hp阳性和Hp阳性两大组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对Hp阳性组中不同证型之间作必要的比较和研究。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检查及Hp检测情况
317例中,慢性胃炎305例,溃疡病44例,胃癌5例,其他胃疾病5例。经检测,Hp阳性者213例,阴性者104例,两者之比约为2:1。Hp阳性组中,活动性胃炎和溃疡病为最常见,共160例,占该组总数的75.1%。Hp阳性组的活动性胃炎、溃疡病23例,仅占22%。
2.2 中医辨证分析结果
各中医证型中,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占76.8%,其次为气滞血瘀和中虚气滞型,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单纯虚寒型Hp阳性率最低,为57.5%。再比较Hp阳性者、阴性组的内部构成,可见Hp阳性组中,肝胃不和型最多,占52.1%;Hp阴性组中,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相等,各占48.1%。Hp阳性组中,气滞兼郁热型占20.2%,高于阴性组的12.5%,而阳性组的单纯虚寒型为19.7%,低于阴性组的29.8%,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辨证分型 | Hp阳性率(%) | Hp阳性组n | % | Hp阴性组n | % | |
n | % | n | % | |||
肝胃 | 单纯气滞 | 63.3 | 57 | 26.8 | 33 | 31.7 |
不和型 | 兼郁热 | 76.8 | 43 | 20.2 | 13 | 12.5 |
兼血瘀 | 73.3 | 11 | 5.2 | 4 | 3.9 | |
脾胃 | 单纯虚寒 | 57.5 | 42 | 19.7 | 31 | 29.8 |
虚寒型 | 中虚气滞 | 73.2 | 52 | 24.4 | 19 | 18.3 |
胃阴不足型 | 66.7 | 8 | 3.8 | 4 | 3.9 |
2.3 舌诊研究
①舌质:Hp阳性组中红舌的比例略高于阴性组,淡红舌则相反见表2。②舌苔:Hp阳性组以黄苔为最多见,占47.2%;②舌苔:Hp阳性组以黄苔为最多见,占47.3%。Hp阳性组中薄白苔为最多见,占47.3%。Hp阳性组中黄腻苔的出现率为18.1%,远高于阴性组的6.74%(P<0.05)。
2.4 脉诊
Hp阳性组以弦、滑脉为多见,占52%,远高于阴性组的36.4%,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细、小、沉脉以阴性组为多见,占61.4%,高于阳性组的39.2%(P<0.05)。
2.5 症候分析
①胃脘痛:Hp阳性组的出现率为80%,高于阴性组的70.6%,有显著性差别(P<0.05%)。疼痛性质均以隐痛为多,但Hp阳性组中灼痛、刺痛、绞痛出现率高于阴性组。②腹胀:Hp阳性组为64.8%,高于阴性组的57.7%。在Hp阳性组内,气滞型腹胀最为常见,占74%,高于胃阴不足和脾虚型的62%、54%。③嗳气:Hp阳性组、阴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Hp阳性组内,气滞型嗳气率为65%,略高于脾虚和胃阴不足型的62%。④排便异常:Hp阳性组大便干燥者远多于阴性组,分别为44.8%和25%;大便溏薄者少于阴性组,分别为36.2%和53.6%,两者差别显著(P<0.05)。⑤黑便:Hp阳性者为21.1%,高于阴性者的15.4%.在Hp阳性组内,脾虚型、气滞型黑便出现率较高,分别为24%,19%。⑥泛酸:Hp阳性组为27.7%,略高于阴性组的23.1%。在Hp阳性组内,肝胃不和型最高,达74%。⑦纳差:Hp阳性组为44.6%,略高于阴性组的41.3%。在Hp阳性组内,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的纳差,分别为47%、41%和30%。
表2 舌质与Hp的关系
舌质 | Hp阳性组(%) | Hp阴性组(%) |
淡红 | 48.6 | 56.2 |
红 | 29.9 | 24.8 |
暗红 | 11.2 | 10.5 |
胖嫩有齿印 | 6.5 | 6.7 |
裂纹 | 3.7 | 1.9 |
表3 两组中各症候出现率(%)
Hp | 胃痛 | 腹胀 | 喛气 | 排便异常 | 黑便 | 泛酸 | 纳差 | |
便干 | 便溏 | |||||||
(+)组 | 80.0 | 64.8 | 63.8 | 44.8 | 36.2 | 21.1 | 27.1 | 44.6 |
(-)组 | 70.5 | 57.7 | 64.1 | 25.0 | 53.6 | 15.4 | 23.1 | 41.3 |
3 讨论
3.1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原理
除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外,还十分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儒门事亲》所说:“夫病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笔者认为Hp感染当属中医学的“邪气”范畴,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3.2 Hp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分析
各证型中,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单纯虚寒型最低。而且,Hp阳性组中以气滞型多见,其出现红舌、黄苔(尤其黄腻苔)、弦滑脉、胃脘痛、腹胀、大便干燥、黑便、泛酸、纳差等症候者均较Hp阴性组为高;反之,Hp阴性组中淡红舌、薄白苔、细脉、便溏、面色无华等又高于Hp阳性组。说明Hp感染的胃病患者中实证、热证或虚实证夹杂、本虚标实证型相对较多,这可能系Hp阳性的胃病患者活动性胃炎、溃疡病远多于阴性组,且炎症相对较重的缘故。和既往的胃症型研究结果也相吻合,即急性、活动性炎症可能是湿热、气滞、血瘀等证型的病理基础,气滞、郁热证相当于胃病炎症的早期、急性期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期,而脾胃虚寒则相当于炎症的慢性期或急性炎症发作消退期。究其病机,我们认为,Hp作为“邪气”侵犯胃府,与正气相搏,壅塞气机,郁久化热,或气滞血瘀,酿生气滞、郁热、血瘀、湿热等病理变化,随着病情发展,邪气耗伤正气,可形成虚实夹杂、中虚气滞的表现,如正气进一步损伤,则形成脾胃虚寒证。
3.3 Hp阳性胃病患者的治疗问题
由于该类患者中医证型以实热或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多,故应在方剂中适当选用清热、行气、化湿、祛瘀之品以扶正祛邪,气血并调,并斟酌选用对Hp有抑杀作用的中药,以实现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统一,提高治疗效果。
十二指肠溃疡尿素酶与胃粘膜相和证型的关系
自从医学上发现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相关因素后,有人做过Hp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做过胃粘膜相微观分型的探讨。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溃疡分期与Hp的检测和胃粘膜相微观分型及其中医证型综合研究的报告。鉴于此,我们对500例十二指肠溃疡病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该病各期中有不同的证和粘膜相,尿素酶试验亦有相应的充化。从而阐明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为溃疡病的辨证分型提出了新的依据,寻找有效药方开辟了新的思维途径。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男427例,女7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3岁,其中18岁~30岁151例,31岁~40岁136例,41~50岁129例,51~60岁63例,60岁以上21例,平均38.6岁。病史最长28a ,最短4d,平均3.7a。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
1.2 方法
①胃镜诊断标准:胃镜诊断与分期参照《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临床应用》中的标准。②中医分型标准:以卫生部药政局制定“新药(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主要依据。③胃粘膜相微观辨证分型标准和方法:以中医望诊理论为指导,分4型。胃热型: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弥漫性充血,伴散在糜烂,或散在出血点,或痘疹样改变。溃疡表面有黄厚或厚苔而污秽,或糜烂渗血,周边粘膜肿胀呈围堤样。胃寒型:胃粘膜红白相间,白相居多。溃疡苔薄而清洁,或退而未净,周边粘膜肿胀渐消失,开始有向溃疡集中的粘膜皱襞。气阴两虚型:粘膜色淡红或桔红色,或为弥漫型或斑片状,溃疡缩小或趋平坦,或粘膜集中形成红色疤痕。胃络瘀滞型:粘膜充血,色暗红,伴陈旧性出血点,粘膜下可见紫色血管网。溃疡较大,易出血,呈胼胝样改变。由两名胃镜检医生,反复观察,诊断意见基本一致后,对照胃粘膜相微观分型标准做了判断。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快速诊断试剂盒由福建省三明市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代号SQ-H104)按显色不同分一、++、+++。并将结果填在证候分型表上。
2.结果
2.1 十二指肠溃疡胃镜分期与尿素酶
本组500例中活动期336例(67.2%),愈合期98例(19.6%),疤痕期66例(13.2%).尿素酶试验阳性率73.8%.溃疡不同期,尿素酶试验阳性率不一样,活动期为83.9%,愈合期为60.2%,疤痕期为42.4%,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显示Hp的感染与溃疡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密切关系。
表1 溃疡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证型 | n | 活动期 | 愈合期 | 疤痕期 |
郁热证 | 125 | 110(88.0)a | 13(10.4)a | 2(1.60)a |
虚寒证 | 212 | 132(62.3) | 43(20.3) | 37(17.5) |
气滞证 | 123 | 70(56.9) | 34(27.6) | 19(15.5) |
阴虚证 | 8 | 4(50.0) | 4(50.5) | |
血瘀证 | 32 | 24(75.0) | 4(12.5) | 4(12.5) |
bP<0.05,vs虚寒证。
2.2 溃疡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
500例辨证分型各证所占数为:虚寒证42.4%,郁热证25%,气滞证24.6%,血瘀证6.4%,阴虚证1.6%。从表1看出,溃疡活动期是急、慢性溃疡急性发作所致,以正虚邪盛为主,故郁热证多。愈合期、疤痕期是溃疡修复阶段,正虚邪退或正复邪却,虚寒证多。有一定变化特点和规律。
表2 辨证分型与尿素酶试验的关系
辨证分型 | n | - | + | ++ | +++ |
郁热证 | 125 | 17(13.6) | 51(40.8) | 33(26.4) | 24(19.2) |
虚寒证 | 212 | 59(27.8) | 61(28.7) | 58(27.4) | 34(16.0) |
气滞证 | 123 | 43(35.0) | 63(51.2) | 14(11.4) | 3(2.4) |
阴虚证 | 8 | 4(50.0) | 3(37.5) | 1(12.5) | |
瘀血证 | 32 | 8(25.0) | 12(37.5) | 8(25.0) | 4(12.5) |
郁热证>瘀血证>虚寒证>气滞证>阴虚证。
2.3 溃疡分期与胃粘膜相微观分型
溃疡活动期胃粘膜改变有充血、水肿、糜烂:胃粘膜微观相分型,以胃热证较多(53%)。愈合期胃内炎症好转,充血水肿糜烂消退,溃疡渐愈合;胃粘膜微观相以胃寒型居多(68.3%)。疤痕期胃内炎症消退,溃疡愈合,以气阴虚型居多(60.6%)。统计结果表明溃疡分期与粘膜相寒热虚实的微观分型有密切内在联系。扫映了溃疡的转归与正邪消长变化。
2.4 辨证分型与尿素酶试验的关系见表2。
2.5 胃粘膜相微观分型与尿素酶试验的关系见表3。
表3 胃粘膜相微观分型与尿素酶试验的关系
胃粘膜相分型 | n | 尿素酶试验 | |||
- | + | ++ | +++ | ||
胃热型 | 197 | 33(16.8) | 59(29.9) | 77(39.1) | 28(14.2) |
胃寒型 | 195 | 63(32.3) | 52(26.7) | 50(25.6) | 30(15.4) |
瘀滞型 | 68 | 20(29.4) | 41(60.3) | 4(5.9) | 3(4.4) |
气阴虚型 | 40 | 15(37.5) | 23(57.5) | 2(5.0) |
胃热型>瘀滞型>虚寒型>气阴虚型。
3 讨论
Hp是人胃内唯一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细菌。尿素酶又是Hp发挥致病作用的毒力因子之一,分解尿素产生氨,破坏胃上皮细胞,是急、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又与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尿素酶试验是诊断断Hp感染的方法之一。
从病、证演变规律与悄素酶试验结果比较分析,本组500例按尿素酶试验阳性率的高低,排列次序为溃疡分期是活动期>愈合期>疤痕期。辨证分型是郁热证>瘀血证>虚寒证>气滞证>阴虚证。粘膜相微观分型是胃热型>瘀滞型>胃寒型>气阴虚型。
由此可见,同一病期,有不同的证,而不同的证及粘膜相分型与其尿素酶试验结果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胃粘膜相的变化与尿素酶试验的结果,可做为十二指肠溃疡病辨证分型的微观指标加以参考。
本文对500例病证的分析,不囿于辨证分型,而是溃疡分期与辨证分型结合,并将粘膜相的病理变化与尿素酶试验引入到辨证之中。把这种微观变化特征与临床宏观的溃疡分期和辨证分型结合起来,寻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变化规律,有利于十二指肠溃疡病多种证的认识,并补充了宏观辨证的不足,为中医辨证论治提出了一种新的诊断参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镜病理性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自幽门螺杆菌(Hp)发现以来,HpAG引起了国内外医学者的高度重视。不少学者报道Hp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者、中西医结合学者发现胃镜下胃粘膜及病理相与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联系。尽管本文中某些报道未对HpAG作单独探讨,但是对胃炎有明显疗效的报道,也可能对Hp有效。
1 胃镜下胃粘膜变化与证型的关系
1.1 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以胃寒型与胃热型粘膜为多,萎缩性胃炎以胃络瘀滞型粘膜为多。詹继烈等通过2000例慢性胃病胃粘膜相与辨证分型进行观察 ,将胃粘膜相分为四型:胃寒型粘膜、胃热型粘膜、胃络瘀滞型粘膜、胃络灼伤型粘膜。浅表性胃炎以胃寒型与胃热型粘膜为多,占浅表性胃炎的78.4%。萎缩性胃炎以胃络瘀滞型粘膜为多,占50.1%。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者以胃寒型粘膜为多;肝胃气滞者以胃热型和胃络瘀滞型粘膜多见;胃阴不足者以胃热型和胃络瘀滞型粘膜多见;胃阴不足者以胃热型粘膜多见;胃络血瘀型以胃络灼伤型粘膜多见。
1.2 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郁热型和瘀血型,胆汁返流、胃粘膜糜烂、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高于虚寒型。周学文等对436例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病理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虚寒型,病损程度、病理形态改变轻,主要表现在胃粘膜萎缩程度、炎细胞浸润显著低于郁热型和瘀血型,胆汁返流,胃粘膜糜烂,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也显著低于郁热型和/或瘀血型。类似的研究还有,柴可夫等对103例萎缩性胃炎进行胃镜相分析,结果脾胃虚寒型多见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丝状血管可见。肝胃不和型常呈斑块样充血,线状充血常可见于皱壁隆起处。
1.3 肝胃郁热型
肝胃郁热型以胃镜见糜烂,尤以十二指肠球部糜烂为主,肝郁脾虚次之,则以胃窦糜烂为主。胃粘膜萎缩,以气阴两虚者为多。李孝斌对100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胃镜进行观察,将中医证型分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肝胃郁热五型,在结果分析中发现肝胃郁热型以糜烂多见。
1.4 脾胃湿热型
此型胃粘膜充血、水肿、血管显露多见,脾胃所虚型以粘膜苍白多见。王启章等对252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和胃镜相进行观察。将中医证型分为气虚胃痞(即脾胃气虚型),湿热胃痞(即脾胃湿热型)。经U检验,上述结果有非常显著或显著差异。
2 中医证型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2.1 脾胃虚弱程度上重于肝胃不和型
郭庆通过728例脾胃虚弱型和296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胃粘膜多部位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对比,发现两型在浅表增生、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等病变的部位、程度上,前者均重于后者,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肝胃不和型以轻度肠上皮化生多见,脾胃虚弱型则重度肠上皮化生多见。
2.2 脾虚气滞和肝胃阴虚型者肠上皮化生多见
陈泽民等报告35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结果分析同上。钱岳年报告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者,临床分型以脾胃虚寒兼气滞最多。
2.3 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粘膜的病理诊断
以肠腺化生为多。詹继烈报告2000例慢性胃炎中,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占整个肠腺化生组织的45.1%,而萎缩性胃炎以胃络瘀滞型粘膜多见,占50.1%。
3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1 实证的Hp感染大于虚证
陈飞松等对153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肝胃不和、胃络血瘀和脾胃湿热五型,把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归属脾胃虚弱,而其余三型归属于非脾胃虚组,然后进行Hp检测。各型检出率依次为脾胃湿热89.7%,肝胃不和76.7%,脾胃虚弱48.0%,胃阴不足42.9%。脾胃虚组Hp检出率为46.6%,而非脾胃虚组为70.5%(P<0.05)。各型的Hp分级结果显示非脾胃虚组的Hp(+++-++++)所占比例大于脾胃虚组,其中以脾胃湿热型最高,占61.5%。认为肝胃不和是慢性胃病的较早期,正虚不明显,邪气侵犯不深,因此胃肠粘膜损害较轻,Hp检出率介于各型之间。脾胃湿热型,湿热之邪较盛,正邪相争剧烈,是慢性胃病的早中期,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均是正气已虚,邪气不盛,是慢性胃病的中后期。故邪气最盛的脾胃湿热型Hp检出率显著高于此两型。胃络血瘀型为久病入络,正衰邪盛,正不胜邪,其Hp的阳性率仅次于脾胃湿热。类似的研究有武和平对740例胃病分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三型,其中508例属慢性胃炎,结果分析中发现肝郁气型Hp感染率明显高于脾胃虚弱型(P<0.05)。陈芝芸等对126例Hp阳性的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热蕴胃络占50.8%,肝郁气滞占28.6%,脾胃虚寒占19.1%,胃阴不足占1.6%。热蕴胃络与其他三型相比P<0.1,肝郁气滞与脾胃虚寒相比P>0.05,肝郁气滞、脾胃虚寒与胃阴不足相比P<0.01。王长洪等对135例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Hp检测,其结果湿热型Hp阳性率为93.9%,肝胃不和77,1%,脾胃虚弱型31.3%,各组间相比P<0.01。张琳等对201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示肝气犯胃型Hp阳性率为100%,肝胃瘀热型为84.6%,脾胃虚弱型为76.2%,正虚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
3.2 虚实两组间Hp感染率
二者感染率无差别,中虚气滞型的感染率最低。黄玉芳把胃痛分为脾虚证及实证,脾虚证又分为脾虚气滞和脾气虚证。其发现脾虚气滞型Hp感染率最低,为43.2%且感染程度最轻,与脾虚证(70.0%)及实证(71.4%)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25)。脾虚证与实证间Hp感染率无差别。黄氏还发现胃粘膜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以实证经且最轻,脾气虚组次之,脾虚气滞组最重,与Hp感染规律一致。其推测脾虚气滞证由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程度较重,胃内粘液容量减少,不利Hp生长,故Hp感染率低。
3.3 Hp感染率以中虚气滞组较高
朱云华等将慢性胃炎患者分为中虚气滞(Ⅰ)和肝胃不和(Ⅱ)两组,结果发现Ⅰ组Hp阳性率为92.9%,Ⅱ组为58.1%(P<0.01)。Hp(+++)所占比例,1组为52.8%,Ⅱ组为16.0%(P<0.05),重度炎症1组为50.9%,Ⅱ组为24%(P<0.05),而且在Ⅰ组中深达胃小凹及腺底部,并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崩解,而Ⅱ组Hp大多在粘膜表层,胃小凹上部,进入腺腔,胃小凹底部及细胞内少。
3.4 Hp感染与脾气虚和湿热型
傅晓晴等将114例慢性胃炎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肝郁、湿热、肾气虚、寒湿、气滞、血瘀及其他九型,结果分析中,脾气虚和湿热两型Hp阳性与阴性者无显著性差异。认为Hp感染与存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脾气亏虚、痰饮、湿浊、湿热是Hp感染存活的条件,同时,又因Hp的破坏作用加重正虚邪实。
4 中西医结合辨治可提高疗效
根据临床资料报道,中西医结合辨证可提高疗效。柴可夫对103例萎缩性胃炎临床分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湿热四型。结合胃镜下胃粘膜微观改变,进行中药加减治疗。例如临床辨证为脾胃虚弱,而胃粘膜相局部辨证见有充血、水肿表现者,则在健脾温中法中佐以清热化湿药,取得很好疗效。李玉奇治疗慢性胃炎含有不典型增生者,采取“从痈论治”法,即在辨证分型基础上,加用抗腐、消痛、生肌药,如黄芪、五倍子、白蔹、蚕沙、马齿苋、乳香、没药等。张文光报告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在辨证分型基础上,对胃粘膜水肿者,加猪苓、茯苓、薏苡仁;胃粘膜充血者,加蒲公英、地丁草、败酱草、红藤、百花蛇舌草、芙蓉叶;不典型增生者加九香虫、地鳖虫、丹参、赤芍、乳香。治疗后有效率占98.6%。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在辨证分型基础上,加用黄连、半夏、蒲公英、半枝莲、黄芪、乌贼骨、煅瓦楞等药,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菌作用,可杀灭Hp。
综上所述,无论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还是临床疗效观察来看,HpAG胃镜、病理相与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联系。由于研究病名不统一,有的报道以胃病为研究,造成病种不单一;辨证依据不统一;证型划分不规范等因素导致结果不一。尽管如此,目前发现胃炎的活动期Hp的检出率高于静止期,而且Hp阳性者或Hp数量多者的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较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也较明显,所以,Hp感染与实证的关系可能较为密切,虚证者可能容易感染Hp并引起胃粘膜炎症,导致虚实挟杂。
慢性胃病250例舌苔幽门螺杆菌感染
已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有密切关系,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及报道。舌苔Hp感染和胃粘膜Hp感染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集的250例慢性胃病患者的舌苔Hp感染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们选择经内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的慢性胃病(包括慢性胃炎96例,消化性溃疡84例,十二指肠炎40例,胃肠道息肉10例,胃粘膜脱垂15例,胃癌5例)250例,其中男130例,女120例,年龄19岁~70岁(平均43.6岁)。病程2个月~30a,平均为7.5a。
1.2 方法
采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UT试剂盒。患者在空腹不饮水,不吸烟的情况下,内镜检查前由具备中医专业知识医师2人,在自然光线下,共同观察并记录舌象变化,并除外因药物、饮食及其它染色等因素所致舌象。然后先用干净(严格消毒)、光滑的载玻片刮取舌苔少许,剪取HpUT试剂盒PVC软板,每孔加酶促反应2滴,每例患者分别取距幽孔5cm的窦大弯粘膜1块和舌苔少许分别放入二个试验孔内,5min后观察结果,呈红色反应者为阳性,不变色则为阳性。
2 结果
胃窦大弯粘膜和舌苔Hp阳性率分别为88.0%(220/250)和87.6%(219/25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1.8370,P>0.05)。胃窦部粘膜Hp阳性和舌苔Hp均为阳性者175例(70.0%),舌苔Hp阳性者中有85.5%的患者同时胃窦粘膜Hp呈阳性(表1)。
表1 慢性胃病患者的舌苔及胃粘膜Hp感染
分组 | n | 舌苔Hp | 胃粘膜Hp | ||
+ | - | + | - | ||
慢性胃炎 | 96 | 74 | 22 | 76 | 20 |
消化性溃疡 | 84 | 82 | 2 | 83 | 1 |
十二指肠炎 | 40 | 39 | 1 | 38 | 2 |
胃肠道息肉 | 10 | 7 | 3 | 8 | 2 |
胃粘膜脱垂 | 15 | 12 | 3 | 10 | 5 |
胃癌 | 5 | 5 | 5 | ||
合计 | 250 | 219 | 31 | 220 | 30 |
3 讨论
Hp经口→口传染途径亦有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尚无一致性的结论。我们发现胃粘膜Hp感染和舌苔Hp感染几乎同时存在。如本组资料中胃窦粘膜和舌苔Hp感染几乎无显著差异性,且85.5%的舌苔Hp感染患者胃窦粘膜Hp也有阳性。本组结果提示,Hp经口→口传播,家庭内相互感染,是慢性胃病患者的主要病因之一。
从本组观察舌象的演变,慢性胃病患者如有炎症存在,则舌质红、舌苔薄黄、厚白、黄白腻,所以应考虑有合并胃粘膜Hp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该检测方法具有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准确可靠,无胃粘膜损伤等优点。
5.8 其它
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人们发现消化性溃疡与O型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业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这些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那么ABO血型系统与Hp感染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本研究测定了217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及169例健康血员Hp感染情况及其血型,旨在探讨Hp感染与ABO血型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①胃粘膜:随机选择本院胃镜检查患者217例(男148例、女69例,年龄17岁~83岁,平均40.9岁)在胃镜下取粘膜活检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217例胃镜和组织学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DU)48例、胃溃疡(GU)27例、慢性胃炎(CG)116例、复合溃疡(CU)7例、残胃炎(RG)5例、胃癌(Gca)14例。②血标本:上述217例患者于胃镜检查前抽静脉血,此外还收集了169例健康输员血员血测抗HpIgG及定血型。
1.2 方法
胃粘膜内Hp菌的检测采用活检粘膜直接涂片革三染色找Hp及分离培养,均参照张振华所报道的方法。抗HpIgG的检测,以超声粉碎的Hp菌作抗原,用间接ELISA法测定,每板均设标准阳性和阴性对照。将两者OD值之作为质控,每板此值之差在±0.5范围内。结果用待测标本OD值与标准阳性OD值之比来表示,该比值≥0.5为阳性。在217例胃十二指肠患者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均阳性者定为阳性,169例健康输血员血清学检查阳性即定为阳性。
所有资料均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表1 不同疾病及健康输血员Hp的检出率
组别 | n | Hp阳性数(%) |
胃炎 | 116 | 78(67.2) |
GU | 27 | 20(70.4) |
DU | 48 | 39(81.1) |
CU | 7 | 6(85.7) |
GCa | 14 | 9(64.3) |
RG | 5 | 2(40.0) |
输血员 | 169 | 60(35.5) |
表2 不同疾病及健康输血员血型分布情况
组别 | n | A型(%) | B型(%) | O型(%) | AB型(%) |
胃炎 | 116 | 21(18.1) | 38(32.8) | 45(38.8) | 12(10.3) |
GU | 27 | 6(22.2) | 7(25.9) | 12(44.4) | 2(7.4) |
DU | 48 | 9(18.8) | 10(20.8) | 27(56.3) | 2(4.1) |
CU | 7 | 1(14.3) | 2(28.6) | 4(57.1) | 0(0.0) |
GCa | 14 | 5(35.7) | 2(14.3) | 6(42.9) | 1(7.1) |
RG | 5 | 1(20.0) | 1(20.0) | 2(40.0) | 1(20.0) |
输血员 | 169 | 47(27.8) | 49(29.0) | 56(33.1) | 17(10.1) |
消化性溃疡各组患者O型血所占的比例均较高(表2)。
表3 胃十二指肠疾病
ABO血型与Hp感染的关系
血型 | n | Hp阳性数(%) |
O | 96 | 86(89.6) |
A | 43 | 25(58.1) |
B | 60 | 34(56.7) |
AB | 18 | 9(50.0) |
aP<0.05,vsA,B,AB型。
表4 健康输血员ABO血型与Hp感染的关系
血型 | n | Hp阳性数(%)值 |
O | 56 | 29(51.9) |
A | 47 | 13(27.7) |
B | 49 | 15(30.6) |
AB | 17 | 3(17.7) |
aP<0.05,vsA,B,AB型。
无论是慢性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还是健康输血员,O型血人群的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其它血型(表3,表4,P<0.05)。
同一疾病Hp阳性者O型血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Hp阴性者(表5)。
表5 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患者
Hp感染与O血型的关系
组别 | n | O型血数(%) |
GU,Hp+ | 20 | 10(50.0) |
GI,Hp- | 7 | 2(28.6) |
DU,Hp+ | 39 | 25(64.1) |
DU,Hp- | 9 | 2(22.2) |
CG,Hp+ | 78 | 36(46.2) |
CG,Hp- | 38 | 9(23.7) |
P<0.01,vsHp一组。
3 讨论
自从发现Hp以来,经10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证实,Hp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致病作用。O型血人群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于非O型血人群。这早有报道,本研究发现,无论是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还是健康输血员O型血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非O型血者(P<0.05),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在同一疾病中,Hp阳性患者O型血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Hp阴性者,这就排除了由于不同疾病的血型差异所致,而确切是O型血人群具有较高的Hp感染率。这可能与Hp对O型血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有关。我们知道血型抗原不但存在于血细胞上而且也存在于体细胞上和体液中,ABO血型抗原物质的差异在于其糖链末端的残基不同,A型血的糖残基是N-乙酰半乳糖,B型血是半乳糖,O型血是岩藻糖,并且许多研究已证实,上皮表面的血型抗原物质可作为多种微生物的受体。国外学者研究发现,Hp表面有许多血细胞凝集素,它可以导致血凝反应和红细胞变形,它的分子形态具有细菌群集繁殖因子抗原的特征,后者具有识别、粘着红细胞和上皮靶细胞及吸附在特殊的化学成分上的性质。这些化学成分通常在与哺乳动物细胞糖蛋白有联系的外膜上,Hp血凝素具有此特征n等的研究发现,胃粘膜细胞表面的Hp受体含有岩藻糖,Hp特异的与其结合,他们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胃粘膜细胞表面的Hp受体含有Leb血型抗原,Leb抗原部分地由O型血抗原组成,并且当Leb抗原糖链末端的岩藻糖残基被N-乙酰半乳糖(A型血决定簇)或D-半乳糖(B型血决定簇)残基取代都将失去与Hp特异结合的活性,这揭示O型血人群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较非O型血人群更多的Hp受体,因此对Hp更易感。Mentis等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在胃溃疡患者中Leb阳性的人群中Hp感染率较高,这也进一步证实Hp与岩藻糖有特殊的亲和力。
O型血人群中Hp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非O型血人群,这可能是O型血人群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人们设想通过给予糖类物质与Hp竞争胃粘膜上受体来清除Hp感染,从而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这将比抗生素治疗Hp感染价廉、副作用少,并且更具有特异性。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Hp在非O型血人群中也有感染,有研究发现Hp与胃粘膜表面的唾液酸有特殊的亲和力,这是否是由于不同的Hp亚型及不同的胃内环境将有不同的Hp受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然而Hp必须与胃粘膜表面的特殊结构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才能吸附和粘着在胃粘膜表面,从而致病,这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采用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来与Hp竞争胃粘膜表面受体,这将是抗Hp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十二指肠粘膜损
短时小量或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均可能引起胃肠道粘膜损伤,表现为点状出血,弥漫性浅表粘膜糜烂,也可导致局部深溃疡、大出血甚至穿孔,相当一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此类病例临床常见到,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有证据表明,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直接或通过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及其机制,造成胃肠道粘膜的损害。
值得提出的事,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尽管出现胃十二指肠损伤,而常常无症状。同时随着NSAID的持续使用,还会产生“适应”现象。即以前易损的胃肠粘膜对NSAID所致的损伤有了抵抗力。另一方面,并非所有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均产生明显胃肠道损害或严重并发症。因此,研究有关NSAID胃肠道损害的易感性或危险因子很必要。如非甾体抗炎药的种类与剂型,患者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吸烟、饮酒及既往溃疡病史等。
1NSAID种类与剂型
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损害已为人们所熟知,为了减少损伤作用而推出了肠溶阿司匹林。由于其在酸性胃液中不溶而溶于近中性肠液,绕过胃吸收,有研究证明造成的损伤减少。有报道,非阿司匹林类NSAID,包括布洛芬,綦普生,消炎痛和炎痛喜康,在抗炎剂量时对胃肠道的损伤作用均低于阿司匹林,并与使用剂量有关。消炎痛栓剂比口服剂所致的损伤减少。綦普生肠深颗粒胶囊比肠溶片剂,甚至比非肠溶片剂损害更为明显。
2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溶发消化道损伤的可能性增加。有报道60岁以上的NSAID使用者可能发生并发症是60岁下者的2.5倍,尤其是老年女性更增加了胃肠道并发症的危险。NSAID相关的胃十二指肠损伤发生率较高。一方面因为老年人使用NSAID相对较多,另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对NSAID的耐受性差。
3Hp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已经得到肯定。Hp感染改变了胃粘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粘膜对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损伤更为敏感。Hp阳性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溃疡发生。可见,非甾体抗炎药物Hp感染是致溃疡的各自独立的危险因子,是有相加作用的。所以对Hp阳性需要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病人,有必要同时给予抗溃疡治疗,或者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前消除Hp感染。
4 其他
一般认为,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NSAID治疗期间更易造成胃十二指肠损害及溃疡病菌并发症,建议这类患者尽量避免使用NSAID,吸烟者和饮酒与NSAID相关胃十二指肠损害之间关系有认为可增加粘膜损害。使用两种以上NSAID或联合应用类用醇药物等,都可能增加胃肠道损害危险。NSAID引起胃十二指肠损害的某些问题未完全清楚,可望有进一步和更多的实验研究来阐明。
血型、吸烟、饮酒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为了解血型、吸烟及饮酒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我们对377例纤维胃镜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病人逐一对吸烟、饮酒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每例患者均进行了血型及胃粘膜病理切片做Hp检查。结果详见表1~表3。
表1 血型与Hp的关系
血型 | n | Hp阳性数 | % |
A | 97 | 65 | 67.0 |
B | 95 | 44 | 46.3 |
O | 154 | 96 | 62.3 |
AB | 31 | 11 | 35.5 |
表2 吸烟与Hp的关系
吸烟 | n | Hp阳性数 | % |
不 | 129 | 68 | 52.7 |
吸 | 248 | 153 | 61.7 |
~10支/d | 52 | 30 | 57.7 |
~20支/d | 155 | 99 | 63.9 |
>20支/d | 41 | 24 | 58.5 |
表3 饮酒与Hp的关系
饮酒 | N | Hp阳性数 | % |
不饮酒 | 118 | 67 | 56.8 |
偶尔饮酒 | 125 | 73 | 58.4 |
常饮啤酒 | 68 | 40 | 58.8 |
常饮白酒 | 66 | 40 | 60.6 |
从表1可以看出A型和O型血型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B型和AB型血型者(P<0.01),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表2可见吸烟与否及每日吸烟的多少与Hp阳性率无明显相关。从表3可以看出饮酒与否及饮酒的品种与Hp的阳性率也无明显相关。
临床篇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1.1概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进展
1983年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活检标本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对Hp和Hp感染的研究进展神速。现在已清楚Hp与许多种慢性胃病(B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关系密切,且成为它们重要的致病因子。目前临床上为求得根治B型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慢性胃病的疗效,已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以抗Hp感染疗法为主,再辅以其他对症疗法。因此如何正确考核抗Hp疗效即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使用现有的各种诊断方法。本文拟对现有的Hp感染诊断方法作一介绍,以供不同的临床条件合理选用。
作为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当然应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病人仅有最小的侵袭性或者根本没有损害性,操作简单方便,仅需常规的技术和设备,费用也不太贵,易被病人所接受,无疑这样理想的试验仍然有待设计。尽管现有的各种方法还各有缺点,然而采用这些诊断方法已经为弄清Hp感染的自然史及流行病学提供了大量信息。看来,今后在准确诊断Hp感染,考核抗Hp疗效和研制抗Hp的新药等过程中仍需应用这些诊断方法。
1 组织细胞学方法:
1.1 光镜法
在Marshall和Warren的报告一、二个世纪之前已有人发现胃内存在细菌,之所以一直未被重视是因为组织切片中所见的细菌往往是可疑的和多变的,事实上传统的HE染色被认为证明Hp是不可靠的,因为在活检标本中检测Hp大大地受到所用染色法的种类和标本的采集两方面因素影响。
Hp特征性的形态表现是3.0um×0.5um螺旋状弯曲的细菌,定位于胃上皮细胞的表面或邻近,迄今没有一种所用的染色法是特异的(除非Mab染色)。一般染色法仅靠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定居部位判断,常规使用的HE染色也可以籍此识别Hp感染者,但必需具有丰富经验。凡是未能在HE染色下见到时可以建议进一步用其它染色方法,例如用Warthin-Starry镀银染色,使它更为明显。由于这一原因,镀银染色法尽管技术要求较高,费用较贵,还是得到较广泛采用,价廉的常规应用的Giemsa染色可获得类似的效果,亚叮橙荧光染色也比较简便有效,但需要有荧光显微镜,溴化乙锭,Gimenez和Hopps-Brown染色;相差显微镜;荧光抗体的免疫组织学方法也有人使用,但是似乎并不比常规使用的方法有更多优点。
除了所有的染色方法外,第二个影响组织学检验Hp的因素是细菌在整个胃粘膜上分布的不均一性,特别是在胃体和喷门部位易出现斑片状分布,虽然胃窦部位分布较均匀,一块活检标本仍有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事实上每一块不同来源活检标本上可观察到的细菌数有相当大的差异,一般认为,离幽门5cm部位至少采用两块活检标本才能满足诊断更求。活检标本作组织学检查的另一个优点是有机会同时去评估炎症反应的微观证据,因为在肉眼观察不存在粘膜异常时可能出现组织学胃炎,这一检查可说明Hp的出现和炎症之间的相关性。另外,没有找到Hp的组织学慢性胃炎应当小心的重复检查切片以排除细菌感染。由此,胃活检的组织学检查能提供关于Hp的存在和胃粘膜病情相关的重要信息,虽然,需要作胃镜检查(有一定损伤性,患者多在不得以情况下接受这一检查)是这一诊断方法上的障碍,但活检标本在有临床指征作胃镜时是很容易获得的。
1.2 电镜法
可分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两种,而前者的超薄切片法对临床诊断更有价值。①通过电镜可观察Hp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的关系,更易确证Hp感染;②同时也可以观察到胃上皮细菌表面和内部的微细病理变化及与各类炎症细胞间的关系。这一方法由于受到设备条件限制,可能更费时、费事、费钱,另外它也不可能避免Hp在胃粘膜上分布不均一性的影响。
2 微生物学方法
2.1 直接镜检法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只要取一块活检标本在玻片上作涂片,经革兰染色,即可在油镜下观察,由于革兰染色为一细菌鉴别染色法,放大倍数较组织学方法常用倍数为大,细菌形状特征较明显,因此,准确性较高。
2.2 快速尿素酶试验
构成几种诊断Hp感染试验基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这个细菌产生尿素酶的能力特别强。尿素酶降解尿素成氨与CO2,使周围培养基pH升高,因此活检标本中的Hp能籍pH指示剂显色而检测到,最早检测Hp的尿素酶试验采用Christensen2%尿素肉汤,它是一种标准的微生物学试剂,用于尿素酶产物的测定,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已发展了许多变化,范围从自已能配制的尿、酚红指示剂水溶液到商品化的CLOTest试剂盒等。目前常用的快速尿素酶制剂通常在活检标本放入后几分钟内即可显示,?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化酶(+),进一步可用种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免疫斑点染色作检定。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Hp活检标本长期暴露在大气中易死亡,因此应即时临床接种或将标本存放于运输培养液中运送,及时送检。
与组织学检验方法一样,Hp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从理论上讲,这似利不应成为问题,因为一个活菌即能形成一个菌落,实际上因为菌落非常细小,或因被杂菌遮盖,很难绝对避免疏忽遗漏,其他涉及Hp分离培养有成功的因素还可能包括:患者近期应用了抗生素;作胃镜检查时摄入了局部麻醉药;活检钳污染了杂菌或戊二醛等。
当前在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慢性胃病以抗菌疗法为主的形势下,为了帮助选择合适的抗Hp药物,需做药敏试验,通过培养方法获得患者自身菌株是任何其他方法所不能取代的。Etest的出现简化了原先MIC测定的步骤。
上述三种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可以说是各种其他检查方法的基础,在每发展一种新方法常需以之对照,尤其是直接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因此有人曾称之为“金标准”。
3 同位素示踪方法
这一类方法主要是利用让患者口服同位素标记的尿素,以观察胃中Hp分解尿素的能力,籍此判断患者是否感了Hp及其感染的程度,这类试验现有两类三种。
3.1 呼气试验
这一类试验首先是Graham根据上述道理设计,于1987年首次报道的。他用的是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的尿素,让患者口服后,尿素在胃中接触Hp的尿素酶后分俀成13CO2,测定其在CO2总呼出量中所占的浓度,以判断胃中是否感染了Hp和感染的程度。这一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①体内测定胃内感染Hp的总体情况,避免了活检标本Hp分布不均造成的假阴性的结果;②13C是一种稳定性同位素,所以对机体是完全无损伤性的;③它除了定性以外,还可做定量测定。它的最大弱点是需用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测定,这种设备是一般医院内不具备的贵重仪器,再加上13C是稀有元素,因此测试费用较贵。后来Bell设计了用14C标记的尿素让患者口服,用闪烁扫描仪测定患者呼出的14CO2,这种仪器在有核医学科的医院中一般都有,因此在医院中测定较方便。但是14C是一种放性同位素,尽管它的价格不是太贵,射线也不是太强,但它的半衰期有5000+a,一旦被机体摄入,有可能对机体造成慢性的长期的内照射损伤,因此这试验对孕妇有小孩特别不宜使用,尽管它的优点类同于13CO2呼气试验,即使对成人亦应慎重使用。
3.2 15N-尿素排出试验
这一试验是我国吴继宗等人利用类似的原理在国际上首创的,其方法是用15N标记的尿素供患者口服,然后收集2h尿检出其15N-尿氨的排出率,以判断胃内Hp感染程度。这一试验具有13CO2呼气试验同样的优点,它是无损伤性的,不需作胃镜,亦无放射性损伤;它是无损伤性的,不需作胃镜,亦无放射性损伤;它的敏感性特异性高,是定量的,且是反映整个胃的感染情况,克服了活检标本采样有损伤性和分布不均的缺点,采样比呼气试验方便,测定的准确性较高,缺点与13C-呼气试验相同,检测需用质谱仪,检测费用较高,但是15N-尿素比13C-尿素要便宜得多,且有国产的,因此在必要时仍然是一种可以推广使用的方法。例如:孕妇、小孩、老年人需要诊断Hp感染但不宜作胃镜或是14C-呼气试验检查时;为了鉴定一种抗Hp药物究竟有没有体内疗效及没有胃病主诉但需要发解有无Hp感染的人等等。近年来对功能性胃消化不良究竟是否与Hp感染有关,临床上争论不休,可能15N-尿氨排出试验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12。由于15N-尿氨排出试验是一种尿素在胃内分解后,15N经吸收通过肾脏由尿排出的试验,因此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不宜使用。
4 血清学方法
Hp相关的慢性胃炎能引起对Hp的局部和全身性免疫反应。这一反应构成了特异性地鉴定胃活检标本中的Hp(例如用单克隆抗体)和企图用血清学方法诊断和评价疗效的努力的基础。虽然对研究了解Hp感染体液免疫反应有了一些进展,但对后者目标的成功是有限的。
胃活检中Hp阳性的病人中,IgG和IgA对Hp整菌混合抗原的抗体滴度高于活检阴性病人,IgM抗体在Hp阳性和阴性个体间无明显差别。大量工作表明,ELISA比细菌凝集反应或补体结合反应检测Hp抗体更敏感。因此,IgG和IgA ELISA是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同时测定两种免疫球蛋白能提高这一方法的敏锐性。基于整菌混合抗原的ELISA与含有空肠弯曲菌的抗原有交叉反应,因此许多学者都在积极努力用各种方法提取Hp的高特异性的抗原。有报告认为,用Hp的尿素酶作抗原可使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8.7%和100%。Pronovost等用Hp外膜蛋白提取的种特异性抗原,设计了一种快速的渗滤膜酶免疫试验取代了ELISA试验,其敏感性为94%,特异性>99%,这种类型的试剂国内亦已有人在研制。在未治疗的Hp患者中,抗体水平提高的,且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升高,Hp根除后,抗体水平可逐渐下降,但是,需要长期随访,才能最后断定下降的程度,为此,抗体滴度不适于用作监测抗Hp疗效的手段。唾液是一种体液,也曾用于Hp抗体的检测,收集唾液是无侵袭性的,相当方便适用于大多数病人,包括儿童,虽然唾液抗体的出现与血清中的测量大致相当,但是有关唾液试验的方法学问题以及采集无污染唾液的困难程度阻碍了唾液抗滴度作为一种诊断试验在临床上的广泛采用。
由于Hp感染的自然清除是罕见的,因此一般可以假定血清学试验阳性表明现时有感染,除非已采用了抗Hp疗法,血清学方法简便,成本较低,患者对采血的这一点侵袭性远比做胃镜检查乐意接收,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它的使用价值。
5 分子生物学方法
多聚酶链反应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实际上是一种核酸片段体外扩增试验。做这一试验的先决条件是首先必须弄清楚某一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然后人工合成其中两个特异性处段(其长度以15—30个碱基为宜,不宜过短或过长)作为引物,在PCR仪中经过30—50个温度循环扩增其核酸片段,使其呈几何级数长,然后取其产生或其酶切片段在琼脂糖上跑电泳,即可判断所得产物是否即企望的基因产物。目前亦已可用这一反应来测知标本中有无Hp的存在,甚至还可进一步用核苷酸序列分析或特异性探针加以鉴定。关于Hp的PCR根据所选引物的不同已经有许多种,已知的这些引特主要来自Hp的尿素酶基因(UreA,UreB,UreC,UreD),16SrRNA和编码26KDa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纵观不同学者所选用的引物,现在都能特异地以Hp有关基因作模板,扩增出部分核苷酸序列,而不引导扩增了其他细菌核苷酸序列。因此对Hp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目前已开始用于各种临床标本(活检、胃液、牙菌斑等)的检测和某些动物胃标本的检测,有人还用PCR扩增后所得的DNA产物,以核酸内切作指纹图谱分析,用于Hp的流行病学研究。随着PCR的发展,Williums等在这一基础上又发展出了RAPD(Randmo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或称AP(arbitrary primer)—PCR。它的原理是采用随机选出的单一核苷酸链为引物以靶DNA模板在多个部位引导扩增DNA。经过RADP技术处理的结果可显示出不同Hp株的特异性。因此亦有人把此方法用于Hp的流行病学研究上。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CR技术的应用在Hp的研究中很有前途,它反应快,标本运输条件要求不高,甚至可以邮寄,可是PCR的高敏感性也可能是它致命的弱点:使用试剂的浓度,操作的温度,过度的扩增,极少DNA的污染等都可导致假阳性,因此严格控制件,合理选择DNA扩增循环次数,谨防污染仔细设置对照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之,Hp感染有许多方法检查,最简便的,成本最低廉的,仅有极小侵袭性的是血清学方法。可是,血清学阳性只能说曾感染过或现在正在感染,13C(20)和15N(21)同位素示踪方法是完全无损伤性的,且能检测即时使整个胃的感染情况。因此是比较理想的。可是由于受设备限制,费用较贵难于普遍推广,14C同位素示踪法虽然大医院有条件可做,价格比13C,15N便宜,但有放射性损害,内窥镜检查取活检标本是侵袭性的,可作微生物学的直接检查,同时可以观察组织学变化,亦可为分子生物学检查提供材料,若欲简单一些,可以只做快速尿素酶试验,最后,从活检标本分离培养Hp,虽然因验一些,但对选择合适的抗Hp治疗方案是必备条件。
幽门螺杆菌检测的进展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等首次从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一种螺旋弯曲杆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由于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提高了临率诊治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水平,更新了人们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1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该菌从形态学上看,在体内呈螺旋杆状,在体外培养呈弯杆状,故被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1990年8月的悉尼国际胃肠会议肯定了Hp与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的关系。实验证明,此菌的存在与病变程度有密切联系。在一些胃十二指肠疾病中Hp感染率很高,检出率为58%~100%。有人通过对胎儿、新生儿、婴幼儿、正常人免疫学及细菌学的研究认为,人体胃粘膜出现Hp是外源性感染方式,人与人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染是Hp的可能传播途径。城市人口感率高于农村人口,澳大利亚土著人的Hp感染率显著低于随机挑选的献血员。揭示密切的社会接触有利于Hp感染的流行。Hp感染的致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贾博琦认为,可能是隐性感染过程,即在Hp浸润下,胃粘膜充血、水肿造成Hp生长的适宜环境,Hp借机侵入粘膜下层生长繁殖,并逐渐发展为慢性炎症或溃疡。张振华等认为,Hp对人感染过程分为3个价段:①Hp借其螺旋状菌体及其结构的特征,穿透粘膜表面的不溶性粘液层;②借Hp表面菌毛样网状结构与胃粘膜上皮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在胃壁稳定持续地定居;③再由Hp的LPS或其它的细胞毒素引起胃粘膜非特异性炎症。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造成炎症或溃疡。Morgan通过对Hp的流行病学、细菌学、病理学、病因学、临床诊断学与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证实45%的Hp有细胞损害作用。Hp含有多种生物化学损伤因子:①Hp含类脂多糖脂肪酸A,它具有Gram阴性菌的内毒素特性;②有丰富的尿素酶活性,它分解尿素成NH4+与CO2,而NH4+可破坏粘膜屏障,使跨膜电位发生改变,引起细胞通透性增加,H+逆相扩散,产生糜烂和溃疡。③Hp有蛋白分解酶,将高分子的粘液分解为低分解为低分子物,使粘度减低,不能阻止H+逆相扩散。④Hp感染染致免疫反应,在急性活动期,局部出现炎症细胞浸润(中性多核为主),在慢性期,局部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SIgA及SC为主。⑤Hp增强活性氧的生成而介导粘膜损害。从组织学观点看Hp感染加重了洗动性胃炎、中性粒细胞浸润、破坏腺体导致萎缩性胃炎。也可损害胃排空而促进溃疡形成。总之Hp的存在及其致病性已不容置疑,关键在于提高对Hp的检测水平,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并通过对Hp的临测指导临床治疗。
2 幽门螺杆菌检测的进展
Hp的检测方法目前已有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活检标本切片染色、直接涂片染色、14C呼试验及免疫学方法等各种测定法。权衡利弊各有优缺点。
2.1 尿素酶试验
该试验是所有检测手段中最为简便迅速的一种方法,在胃镜检查同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1%和100%时,数分钟即可做出诊断。检查结果与直接涂片法、分离培养法、组织病理学结果一致或近似。活检标本的尿素酶活性主要与感染的数量多少有关,量少时可能造成假性反应,而其它产生尿素酶的细菌也可能造成假阳性,但仍不失为一种最初检测Hp感染的有效手段。
2.2 细菌培养
胃粘膜组织的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的最可靠方法,往往做为验证其它检测手段的“金标准”。但不少因素可能会影响Hp的培养而致假阴性。如:胃粘膜组织中的Hp的数量过少、细菌繁殖能力差等。
2.3 活检标本切片染色
将胃粘膜活检组织标本用10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染色。染色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Warth-Starry(W-S)染色,改良Giemsa染色,Gresyefast,HE和荧光染色,其中(W-S)染色效果最好,细菌清晰易辨,特异性和敏感性几乎均达100%。但该法繁琐且需一定技术。此外HE染色法既可供组织学运用又可检查Hp。也可做为一种常规检测方法。Langdale-Brown等报道用吖啶橙荧光染色,Hp易辨认,且方法简单、快速,尤其在Hp量少时优于W-S和Giemsa染色,不易漏诊。
2.4 直接涂片染色
Pinlard用相差显微镜直接检查涂于玻璃片上的胃粘膜查Hp,敏感性达100%。
2.513C14C呼吸试验
有人利用Hp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的原理,将胃内用核素标记的尿素分解产生CO2和NH2,CO2被吸收后经肺排出,如果胃粘膜有Hp存在,则呼出气中就有核素标记的CO2出现。检测H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100%和88%,Hp清除后14CO2呼出减少。Ormand等发现收集服用核素标记的尿素后20min的呼气体即可有效地检测Hp感染。
2.6 免疫学方法
佐贯等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血中抗HpIgG抗体,并与组织培养法和镜检法进行对照,血中抗Hp抗体与粘膜内Hp检出一致率为73.1%,特异性为60%~100%,敏感度为81.3%,对Hp感染的筛选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Rathbone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3例经胃镜检查并活检确诊的患者血清Hp抗体,发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3%和97%。Engstrand等建立了检测Hp的单克隆抗体方法,为诊断Hp感染提供了更为特异的方法。张启波等利用初步纯化的Hp的尿素酶为抗原对120例病人的血清抗Hp抗体进行了ELISA测定,对照细菌培养等方法显示敏感为95%,特异性为91%。吉林市第222医院用血清免疫荧光方法诊断Hp感染,显示很高的敏感性。浙江医科大学用亲和素一生物素(ABC)法检测活检组中的Hp抗原,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性。
2.7 其它
Sehneider等报道,让患者吞入系线胶囊以收集胃内粘液,再通过涂片和尿素酶试验检测粘液内的Hp,发现其特异性、敏感性也很高。郎大裕等用一种添加了尿素的pH指示剂的酚红,使Hp染色,通过内镜观察Hp在人胃内的分布情况,应用本法的30例胃溃疡患者中26例色素撒布后立即可以见到发红现象。全部病例都可在发红的部位检出Hp。
3 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展望
为克服Hp检测中的假阳性结果,中山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学者合作探讨了血清学与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感染的价值,在血清学试验中对接近界限值的阳性血清再增加一个空肠弯曲菌吸收试验,可提高血清学诊断的特异性,呼气试验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97.1%,并能准确测定Hp阴转及复发或再感染,可望成为抗Hp治疗的药物筛选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手段。Megraud等用DNA杂交技术检测Hp,从理论上讲其特异性好,有发展前途,但目前尚不能应用于活检标本的Hp检测。
综上所述,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已证明,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Hp的检查方法也将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幽门螺杆菌实验室诊断进展
自从上世纪末Eizzero和Salomon首先在胃粘膜发现螺旋形细菌以来,许多学者对这种细菌做了研究,都未能揭示其病理学意义。直到1983年和1984年,Marshall和Warren从组织上在胃炎和胃肠道疾病患者的胃粘膜发现弯曲菌(CLO),在微需氧条件下培养出CLOs,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后更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并证实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可能为其病原体。此后,Hp引起胃肠学家、病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经过十多年的努力,Hp的实验室诊断从组织学、微生物学、超微结构检查、尿素酶快速诊断发展到13C与14C尿素呼吸试验,血清学免疫抗体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超微结构检查证实了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体,尿素酶呼吸试验和血清免疫抗体检测和PCR可作为内窥检查前的筛选,有利于Hp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和药物疗效评定研究。
1 病史询问和体检
详细的病史可发现感染的来源或和胃炎“已知的”原因或弯曲菌感染的关系。主要详细询问动物接触史、旅行、食物、口腔卫生、吸烟习惯、酒精消费量和药物(抗酸制剂药量)。特别是患者的详细病史和症状(上腹痛、恶心和烧心感)及详细的上腹部触诊。
2 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前至少禁食4h,仔细检查胃和十二指肠后进行常规活检,从离幽门2cm~5cm内的窦部或离局灶性损害一定距离的粘膜活检5块标本。当胃粘膜有炎证时应从潮红的区域活检。2块立即固定于福尔马林磷酸盐缓冲液送组织学检查,另2块置于冷却的压氧运送液,在1h内送微生物学实验室培养。最后一块插入“CLO—test box(幽门螺杆菌试剂盒)通过尿素酶活性检Hp。活检标本必要时可送超微结构检查。根据病灶和实验目的不同也可以从胃底和胃体分别活检。
3 组织学检查
活检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后,选用Warthin-Starry、HE,GiemSa、吖啶橙、Gimenez,Brown-Hopps卡宝品红染色法进行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下观察Hp的形态、数量和分布。Warthin-Starrg银染色法是经典的最常用的Hp染色法。Hp是黑色颗粒状外观,可与银沉淀颗粒混淆。Giemsa染色时Hp外观平滑呈纯紫色。虽有背景染色,但细菌形态清晰、染色单一易辨认。Brown-Hopps染色能极清楚地观察胃腔内粘液(黄色或稻草色)里的细菌(紫红色),确定粘液里和粘液外细菌的相对密度和粘液层的厚度,有利于估计入侵细菌的数量,吖啶红是一种能与核酸结合的荧光色素。Hp在表面粘液层腺体表面呈淡桔红色荧光,某种情况下,也可见于细胞内粘液。吖啶橙可以更好地鉴定Hp的特征性形态学。
高倍显微镜下,Hp为弧形成螺旋状弯曲样细菌。可根据Hp分布的数量和密度进行半定量测定,Marshall将Hp感染分为四级:0级:无特征性细菌;Ⅰ级:仔细寻找偶有细菌发现;Ⅱ级:大多数高倍视野发现散在分布的或偶有成丛的细菌;Ⅲ级:大多数高倍视野发现大量的细菌。电子为微镜下,Hp是一种长3μm,宽约0.5μm弯曲细长或螺状细菌,包膜光滑,有4根从细菌一端发出的鞘型鞭毛,每根鞭毛有一个终球,每个极没有明显的陷窝压迹。鞭毛和终球称为浆。Hp单一或成丛地分布在胃上皮细胞腔面,包括胃陷窝,常位于粘液深层,接近胃窦上皮细胞平滑膨出的胞浆膜。
4 微生物学检查
活检标本先涂片革兰色观察Hp,其余组织研碎后接种在绵羊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最理想的培养或含万古毒素6mg/L,萘啶酸20mg/L,二性毒素2mg/L,可抑制污染细菌而不抑制Hp生长。Hp需在微需氧条件(CO210%,O25%)温度37℃下培养5d~7d,出现典型Hp菌落为阳性、7d后幼稚菌不生长为阴性。Hp菌落呈直径1mm,没有色素的透明薄层。涂片观察可见Hp为直径约0.5μm,长度2.5μm,外观1或2个波长的螺旋体。某些细菌的鞭毛可见于两端,在阴性染色剂中有球根状尖端。在人工介质中,细菌常比新鲜组织革兰染色中所见的Hp大,弯曲度较小。
化生试验:氧化酸+,触酶+,H2S+,尿素酶-,吲哚-,硝酸盐-,不发酵葡萄糖。对萘啶酸耐药。DNA硷基分析鸟甙+胞嘧啶含量为36mol%,螺杆菌范围的值。
5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快速诊断
Morriset al将一块胃或十二指肠活检标本插入小块尿素琼脂,由于尿素酶的作用,改变琼脂的pH值,使琼脂由黄色变为粉红色,阴性者颜色不变。应用CLO—test,67%Hp感染在15min内诊断,72%1h内,90%3h内诊断。Varira et al改良后4h RUT Hp检出特异100%,敏感性89%。对窦部活检标本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2%。假阳性结果可能由于标本里的细菌数量少。他们指出,4h RUT阳性即可开始治疗。Arrinf et al报告Hp的1min尿素酶试验结果,21例标本,19例阳性,没有假阴性报告结果。上述结果表明,Hp感染的尿素酶快速诊断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
6 13C-尿素呼吸试验
Grahamet al利用Hp内源性高效尿素酶活性作为诊断Hp的非入侵性试验。试验前先口服13C-尿素、尿素分解产物的13CO2出现在Hp感染患者呼出的CO2中,持续时间>100min。26例中,每一例阳性呼吸试验,粘膜活检标本培养或Warthin-Starry银染色阳性,或二者都阳性。14例慢性呼吸试验提示Hp感染者中,13例银染色发现细菌,13例培养阳性。Hp感染被发现于20%正常无症状志愿和25%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志愿者。1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仅10例发现Hp感染。2例呼吸试阴性溃疡患者,即没有培养性,也没有组织学阳性。
714C-尿素呼吸试验
G.D.Bell et al15叙述了14C-尿素呼吸试验,方法如下;夜间禁食后患者饮用350ml液体和20ml水加0.4MBg14C尿素(Amersham International),2h内定期收集呼吸标本。应用液体闪烁记数器测定呼出CO2中的14C,计算曲线以下区域、用作表示14CO2累积排出量。14CO2迅速出现在Hp阳性患者的呼气中。高峰排出在摄入14C尿素后的10min—60min;非常低但易于发现。在对照组中记录14C尿素。患者在任何10min标本产生75%以上所给剂量每mmol的CO2剂量×体重。所有Hp阳性患者在第一小时至少有一个标本产生超过1.19,14C尿素呼吸试验可靠地区别Hp感染或不受Hp感染的患者。铋剂治疗因其对Hp的杀灭作用在14CO2呼吸试验中曲线明显下降。
13C是非放射性同位素,无放射性,因测验时病人无不适感觉,故幼儿可受试,但使用测定13CO2回收所需要的大型质谱仪和试剂较昂贵,在地区综合医院是不可能接受的。而14C尿素呼吸试验需要闪烁计数器,价廉易被接受,但14C有放射性,而且半衰期很长,不宜应用于儿童和孕妇。因此,非入侵性14C尿素呼吸是一种简便,价廉和可以监测各种药物对Hp感染作用的方法。
8 DNA位点杂交技术检测胃内Hp
Vanden berg et al研究了非放射性DNA位点杂交(DISH)探针(probtocol),即应用辅酶R化的Hp DNA作为探针检出常规包埋的胃活检标本里Hp的DNA。在从一例58岁复发性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女性所获得的连续标本中,Hp探针和细菌杂交、除一个标本例外,当组织学上无可见的细菌时,杂交阴性。在一个无可见的Hp单一活检标本和胃窦表面进行杂交,而和异质性探针的对照杂交仍阴性。从一块同时获得的活检标本,Hp培养结果阳性。虽然DISH比HE、银或Giemsa染色更复杂,但更敏感,其优点,①非常容易发现Hp,尤其当切片无对照染色,甚至Hp少量存在时;②杂交细菌明确地鉴定为Hp,而不仅仅鉴定为Hp;③从同一区域的胃窦获得的标本培养阳性,DISH在上皮表面发现Hp的DNA杂交而组织学上在这人位置来证实Hp存在。
9 Hp的血清学研究
1986年Wyatt et al首先在54例活检标本应用IgA、IgG和IgM免疫过氧化酶染色研究活体宿主免疫球蛋白包裹的Hp。IgA包裹的Hp见于所有病例的活动性胃炎。其中60%的标本上皮内没有嗜中性细胞,许多非活动性胃炎IgG或IgM包裹或二者都包裹的Hp与胃炎活动相关,在没有嗜中性细胞浸润的标本中罕见。IgA通过干扰细菌粘着在上皮表面,保护粘膜。活动性胃炎和IgM和IgG包裹的Hp的相关性是Hp引起炎症反应的确凿证据。Hp在所有年龄和所有分级胃炎患者的感染提示,一旦细菌种植后便可以永久存留。因此宿主免疫反应对于根除细菌是无效的。Hp在胃陷窝深部的隐藏处,可以避免与至少足以被免疫过氧化酶技术发现的浓度的免疫球蛋接触。在活检标本中Hp存在于三个部位:粘膜表面、胃陷窝的较上部和深部。根据Hp的数量和密度可进行半定量测定,共分为+~++++四级。+:染色后偶然发现Hp;++:在粘膜表面和陷窝的所有高倍视野发现Hp;+++:在粘膜表面和陷窝的所有高倍视野发现Hp;++++:在所有视野发现大量的Hp。这些值加上细菌种植密度获得1至12+的级数范围。
Musgroveet a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发现抗HpIgG抗体。所有胃炎和感染Hp的患者滴度≥640;39例没有胃炎和细菌的患者中,8例(21%)滴度相似。因此,Hp感染和IgG抗体滴度升高相关。1989年Bolton和Hatchinson评价3种螺杆菌抗体抗原制剂,一种表面抗原(SA),甘氨酸提取物(AGE)和尿素酶制剂(UP)。应用常规间接酶联免吸附法(SELISA)测定血清中IgG和IgA抗体。在感染Hp的患者,IgG抗体滴度升≥500,≥500,≥500吸附值分别表示SA,AGE和UP。AGE,SA和UP的IgG测定值分别为94%,92%和90%,与其余2种对照、Hp最敏感(92%),其他两种抗原制剂值为82%。在IgA测定中,UP特异性最高(93%),UPIgA测定真阳性预测值比其他两种抗原制剂79%高。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SA抗体滴度升高为72%(IgG)和73%(IgA);AGE抗体滴度高为75%(IgG)和63%(IgA),UP抗体滴度升高为72%(IgG)和75%(IgA)。尿素酶制剂最敏感,预测值最高。在IgG—ELISA,特异性可转为93%。因此,被选为ELISA试验的抗原制剂。这项研究提示IgG滴度的测定可做为内窥镜检查前的筛选。
10 PCR技术检测Hp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p。PCR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胃活检标本中Hp,对于研究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指慢抗菌药物治疗均具重要意义。陈一平等应用PCR对Hp特异性尿素酶A基因进行扩增,40个循环可以检测出10个Hp,加用非同位素地戈辛探针杂交,可以检出单个Hp。用本法对100例胃镜活检标本进行PCR检测,其阳性率达82%,而尿素酶水解试验,细菌涂片及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68%,46%,18%。尹洪波、姜琦应用PCR对64例患者128分胃组织和胃液标本中的Hp特异性尿素酶A基因进行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67.3%,45.3%和17.2%,胃液中涂片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25.0%和4.7%。作者认为,胃液标本和组织标本两者PCR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这对临床检测的重复性和减少活检的创伤性,有着一定的意义。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幽门螺杆菌(Hp)与儿童胃肠病密切相关。目前用于检测Hp感染的常规方法有细菌培养、活检粘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尿素酶分解试验、病理组织切片等各种方法。这些检查均较繁琐、费时,需作胃镜检查和采取粘膜组织,儿童不易接受。14C尿素呼吸试验较简单,但有放射性,对儿童不利。本文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儿童Hp感染,效果较好。
1 对象和方法
胃肠病患儿72例,年龄4岁~13岁。男48例,女24例。其中反复上腹痛或脐周痛1个月以上者36例;厌食并消化不良者12例;慢性腹泻并营养不良者24例。全部病例均排除了结核病、肝炎、肠道寄生虫病及腹型癫痫。对照组为正常龄儿童60名,其中男39名,女21名。所有被查均采外周静脉血1ml~2ml,分离出血清,贮存于-20℃冰箱待测Hp抗体。用Hp抗原包被40孔聚苯乙烯反应板,操作方法为常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被检血清稀释为1:200,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人IgG,底物为邻苯二胺,用硫酸终止反应,在490nm处读取光密度值(OD)。每个待检血清均做复孔,每块板均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用被检血清OD值(P)与阴性对照OD值(N)之比值来表示,P/N≥2为阳性,<2为阴性。
2 结果
72例慢性胃肠病患儿血清Hp抗体IgG,54例为阳性,18例阴性,阴性率75%,60名同龄正常儿童,18名为阳性,42名阴性,阳性率30%。经统计学X2检验,P<0.01,两组间有显著性意义。
3 计论
常规诊断Hp感染要经胃镜获取胃粘膜标本,在儿童中难以接受。由于Hp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G,Loffeld等认为,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替代内窥镜诊断Hp感染。潘志君等报道,在成人中用ELISA法检测与组织培养、涂片检测Hp感染的结果比较,以后者为标准,ELISA法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0%。我们对72例反复腹痛、厌食、慢性腹泻的患儿进行血清学Hp抗体IgG测定,其中54例阳性(75%)。这说明在儿童慢性胃肠病中,Hp感染是重要原因。在60名同龄令正常儿童中,有18名Hp抗体IgG阳性(30%)。无消化道症状,可能他们曾有过Hp感染,但机体已清除Hp。而抗体仍存在,因为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能自动清除Hp的感染。
应用血清学诊断Hp感染,无创伤,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儿童和Hp感染的普查。此方法不受近期是否用过抗生素的影响,可以重复检测,进行动态观察,评价疗效。如Hp感染已被清除,血清Hp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最后消失。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进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ir,Hp)是慢性B型胃炎的主要原因,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关系密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国人无症状或健康人群Hp总感染率在33.9%~49.6%;在慢性胃炎Hp检出率为50%~80%,胃溃疡为70%~80%,十二指肠溃疡为80%~100%。但Hp感染缺乏临床表现的特征,因而目前仍主要靠实验室诊断。以前国内外诊断Hp的方法无外三大类,一是直接从胃粘膜中检测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和切片染色;二是尿素酶试验或呼吸试验诊断Hp;三是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近年来通过多项研究和方法改进,可克服某些不足之处,下面将国内Hp感染的诊断方法研究近况作一简述。
1 通过胃镜
1.1 病灶冲洗法下接涂片
组织涂片革兰染色法检测Hp感染简便、快速、敏感性可达80%以上,但也有低于50%的检出率,除与检验医师经验有关,还与取材部位和Hp数量有关。新近何松等对52例慢性胃炎患者在切取胃窦部病变区组织活检的同时,内镜下用生理盐水对病灶冲洗,将总洗液离心后制成涂片比较。结果发现涂片Hp阳性率明显高于切片方法(53.9%比38.5%),认为冲洗法覆盖面大,可广泛、反复冲洗,取材较活检更全面,可提高Hp检出率。
1.2 胃镜下直接显色法
Hp菌体内含丰富尿素酶能分解尿素,改变pH值。根据这一原理,李增灿等用粉红色素喷洒胃粘膜方法对100例慢性胃炎研究结果显示,粉红色素喷洒法着色率68%;传统切片法HP阳性率为60%;胃溃疡25例着色法阳性率80%,切片法72%;十二指肠溃疡50例,着色法阳性率90%,切片法为80%,表明切片法存在假阴性,而胃镜下直接显色法可提高Hp的检出率。
1.3 尿素酶活性测定Hp
目前诊断Hp常采用的细菌培养,组织染色及尿素酶试验等方法均需内镜取材,且方繁琐,费时,并且结果受Hp斑片状分布的影响。崔东来等根据Hp产生大量尿素酶的原理,采用尿素酶活性诊断Hp,Hp感染者尿素酶活性明显高于无Hp感染者,以尿素酶活性0.31作为截断值,其诊断H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84%和93%,而且认为尿素酶活性诊断Hp快速、简便,不受血尿素氮影响等优点,也比测定胃液尿素氮方法优越。
2 血清学
2.1 ELISA法
通过血清中Hp抗体测定Hp感染的方法比较多,有ELISA法、补体结合试验、单克隆抗体测定法、免疫印迹试验、被动血凝试验和细菌凝集试验等,尤其是ELISA法应用最广。Hp感染后很快会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体免疫,血清中出现IgG,IgA,IgM抗体,国内外多采用ELISA法检测HpIgG抗体。
2.1.1 HpIgG测定
在广州地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Hp感染率研究中,经1848例人群Hp感染分析,并经组织病理学和细菌培养比较,认为测定HpIgG抗体诊断Hp感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100%和91%。刘勤俭等对235例人群及20多个家庭Hp感染调查时,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HpIgG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4%和85%。新近童明庆等介绍了一种斑点—ELISA技术,经对18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19例儿童和22例正常成人行HpIgG抗体测定,患者组抗体检出率72.2%,与快速尿素酶法相比,符合率为83.3%,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和66.7%。认为本法克服了快速尿素酶法需胃镜取材的缺点,因而较适合临床Hp感染的初筛检查和流行病学研究。
2.1.2 HpIgA测定
最近王正祥等经用间接ELISA法检查血清HpIgG抗体和IgA抗体比较,结果在胃炎抗HpIgG阳性率达82.3%(93/113);Hp现感染率74.3%(84/113);在抗HpIgG阳性标本中有11.8%(11/93)经Hp培养和(或)涂片阳性,而在抗HpIgA阳性标本中仅2.6%(2/78)经Hp培养和(或)涂片阴性,因而认为抗HpIgA升高比抗HpIgG升高更能反映机体正被Hp感染.可作为Hp现感染的诊断指标,而抗HpIgG可作为胃炎患者初筛及Hp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
2.1.3 尿素酶检测
在行ELISA试验时最重要的是抗原的选择,以前使用的一些抗原制备是应用全菌或全菌超声粉碎物作抗原,这种抗原制备含有多种菌体及鞭毛蛋白,其中有些物质或不具备抗原性、或为其它菌种所共有,如Hp与空肠弯曲菌有血清交叉反应等因素。因而试验的敏感性高,但缺乏特异性,酸提取法虽较纯净,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理想。有研究人员,采用柱层析法纯化了Hp的尿素酶,并用该尿素酶作ELISA测定包被抗原,对120例有消化不良症状的血清进行检测,平均光密度值在Hp阳性组明显高于Hp阴性组,如以0.3光密度值为标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91%。因而认为用尿素酶作为抗原应用于ELISA试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1.4 单克隆抗体测定法
有研究人员介绍了HpmAbs(单克隆抗体)免疫过氧化物酶染以法诊断Hp感染,用ELISA法将HpmAbs与已知细菌反应,结果HpA值明显高于其它细菌,因而认为HpmAbs为Hp分离纯化后的鉴定提供了手段。
2.2 聚合酶链反应法
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但他们有一共同特点是不能达到足够的敏感性,尤其是不能准确判断治疗后Hp是否被彻底清除。王蔚虹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探讨其在Hp诊断和评价治疗后根治效果中的意义,结果PCR方法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的Hp,简便、快速、具有高度敏感性,可检出最小HpDNA量为0.1pg,特异性达100%,对其它细菌及无Hp感染人胃粘膜呈阴性反应。PCR用于Hp感染诊断与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及银染色法比较,更敏感,而且PCR可检出常规方法不能检出的Hp。杨海涛等将巢式PCR在牙斑中检出Hp,其特异性达100%,敏感性达到可检测0.1fg细菌DNA的水平。
由于不同实验方法可得出不同结论,因而需要正确加以评价。如牙斑中存在Hp是否为主要传染源意见尚不一致。1991年Desai等用尿素酶试验对43例消化不良患者的牙斑中、胃窦及胃粘膜标本标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8%,67%和70%,认为牙斑中Hp是主要传染源。宋群生等用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和电镜观察,也发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胃癌等患者牙斑中可有大量Hp存在,其形态学、生化特性和免疫特性均与胃粘膜Hp相似。从牙斑的直接快速尿互酶试验和抗Hp免疫荧光抗体染色结果看,胃粘膜上有Hp,牙斑中也有Hp ;胃粘膜上未发现Hp者,牙斑中也有Hp寄生,且牙斑中的Hp数量、密度均高于胃粘膜。但相反意见认为,Hp有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使pH升高,当pH高于6.8时,酚红由黄色变红色,而单纯口腔内的pH值足以使尿素酶试验呈阳性结果并不能肯定是Hp感染。根据对21例患者用N-PCR法测定胃粘膜Hp 阳性者,8例牙斑中也检出Hp,而胃粘膜阴性者,牙斑Hp均阴性,提示牙斑中仅有少量Hp存在。
3 核素标记呼气试验
Hp具有较强的内源性尿素酶,能分解胃内及核素标记的尿素,产生CO2和NH3,CO2被吸收后经肺呼出,因此只需分析呼气中的14C或13C即可诊断Hp的存在。国内也采用13C-尿素为示踪剂诊断Hp感染,认为具有较好诊断价值,但受技术条件和价格所限,不适合国内,尤其基层医院开展。
综上的述,Hp感染的诊断方法比较多,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酶活性试验、直接显色法、涂片革兰染色法、组织切片染色等简便、易行;血清学检查尤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而PCR主法对判断治疗后Hp的根除情况更为准确,不同研究目的,采用不同方法似乎更妥善。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与致病性
1983的Warra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Hp)幽门螺杆菌,并认为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疾病的致病过程有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我院自1987年开始逐步深入对Hp进行了研究,重点对胃部有明显症状的慢性患者1362例(男922例,女440例)进行了全而系统的检查和观察。报道如下。
1 检测方法
1.1 涂片染色检测
胃活检组织直接涂片染色观察,分别用革兰染色,或0.1%叶啶橙,1%美蓝和1%碱性复红染色。后者染色速度最快、易观察。Hp呈粉红色,多数成片分布,S形,螺旋形,海鸥形或杆状。另外组织切片,免疫镀银染色后,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操作稍复杂,特别要注意Hp抗原性的保存,否则不易成功。此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方便,易观察,也是广泛采用的一种。
1.2 电镜对Hp的超微结构观察
Hp表面光滑,两端钝圆,有1~6根带鞘鞭毛。菌体长约1.5μm~6μm,宽6.5μm,胃窦部Hp稍长,其它部位的较短,Hp呈弯曲形或S型、V型、环形、小球形及杆状等,细菌常多个或散在分布于胃粘膜上皮微绒毛之间,Hp存在处病理主要异常为上皮微绒毛减少,消失、断裂、部分不规则包绕菌体。
1.3 快速尿素酶试验
目前已有试剂盒,使用方便、快速、便宜,但特异性不强。Hp能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凡是产生尿素酶的细菌如空肠螺杆菌,变形杆菌等,都水解尿素,也呈阳性结果。
1.4 Hp细菌培养
一般条件难以生长,生长环境要求5%O2,5%~10%CO2,85%N2,5%~10%H2,37℃3d~5d。Hp为微嗜氧菌,此菌需血琼脂(Skirrow配方)或巧克力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必须加入抗生素(万古毒素,多粘菌素,两性毒素B等),以抑制其它杂菌生长。菌落较小,光滑、湿润、半透明灰色。扁圆形,微隆起。培养长时间可见溶血现象。能产生多种酶,尿素酶(+)、触酶(+)、氧化酶(+)、马尿酸水解(-)、靛基质(-)、H2S(+)。
1.5 Hp血清检测法
上述几种方法均需通过胃镜检查完成。由于取材困难,又建立免疫学方法,采用血清样本。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敏感性强,稳定。Hp培养阳性者,发现所有患者血清含抗Hp抗体,IgG明显升高,Hp抗体效价在1:320以上者,确定有Hp胃感染。补体固定试验操作繁锁,敏感性低,应用受限。另外血球凝集试验,是将Hp制成抗原,患者血清对Hp的H抗原有凝集反应。但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
1.6 C13和C14尿素的呼吸试验
尿素很可能是Hp生长因素之一,在胃粘膜上皮细胞结合处有很高浓度尿素存在,Hp分解尿素为CO2和NH4+,而Hp感染者尿素显著降低。据述上述原理,患者口服C13或C14标记的尿素溶液。儿童多采用C13,1mg/kg,构术缘酸为试,随之每10min收集一次呼气标本,持续3h测定呼气中CO2含量。此法安全可靠快速不需要胃组织活检,13C系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可反复使用,价格便宜。因条件限制不能普及。
1.7 气相色谱分析法
能对Hp菌体脂肪酶化学结构中DNA的碱基(G+C)含量进行分析,能测定Hp菌株的属性,在科研和临床上都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1.8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
PCR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试验,技术简单快速、可靠、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而且能准确地评估治疗前后Hp菌株属型以及是否根除。另外对胃粘膜以外的Hp,如胃液、口腔、粪便中常规法不易检出的Hp菌株也能检出。其次PCR还可用于人群普查,观察Hp感染并确定其来源和途径。PCR技术的广泛应用,对Hp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及遗传病学的研究方面引到重要作用。
2 Hp特性及感染情况
我院观察了有胃部明显症状的慢性患者362例,Hp阳性1157例(84.9%)。其中慢性胃炎占Hp阳性为81.4%。目前已被公认Hp是慢性胃炎的病因,虽然十二指肠溃疡病病因涉及多种因素。但“无Hp无溃疡”的观点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我院检查的消化性溃疡中,Hp阳性者为96.4%,也证明了这观点。关于Hp是如何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病的病理机制,这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过程,首先Hp经食物——口进入人体的,在胃粘膜中为寄生创造理想环境,引起机体炎症或溃疡,是Hp进行物理化学、免疫反应的结果。
Hp首先产生大量尿素酶,迅速分解尿素为碱性氨和CO2。氨呈云雾状包围Hp、使胃上皮细胞表面的pH升高,为Hp可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创造重要条件。氨能干扰三羟酸循环,可分嗜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氢氯酸结合,产生细胞毒性产物,如羟胺和氯化铵。氨对胃粘膜表面电荷梯度和通透性有影响,使H+回渗。氨对胃上皮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细胞损伤与氨的浓度有直接关系,即与Hp数量和菌株密切。另外生成的CO2又抑制HCO3的产生,增强胃蛋白酶对粘液的降解,因而破坏胃粘液碳酸盐屏障,损伤胃粘膜组织。
Hp螺旋形,具有1~6条鞭毛,能在粘液中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侵入粘膜上皮细胞,破坏粘膜完整性,依靠其菌体表面菌毛样网状结构,稳定地定居于胃粘膜下和胃粘膜上皮之间。另外在胃粘膜内含有可与Hp特异性结合的甘油脂类受体。受体,配体之间相互作用,使定居更稳定。Hp定居后呈克隆性生长,产生多种物质如脂多糖,细胞毒素和多种酶类,导致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变性坏死。
Hp产生蛋白酶、脂肪酶和磷酯酶能够隆解胃粘液的主要成分粘液糖蛋白,脂质和脂蛋白,破坏粘膜层的完整性。Hp还产生蛋白溶解酶,能隆解粘分子,使粘膜层溶解成小窟穴,Hp逐渐向深部运动,侵入上皮细胞进入微绒毛间隙,再向胃小凹活动,深达腺颈部,Hp与胃粘膜分泌细胞有亲和性,Hp多粘附在分泌细胞表面,而停止前进,在此导致胃粘膜的损伤和炎症产生。另外磷脂酶可通过磷脂的破坏和溶血卵脂的产生损害上皮细胞。
Hp能产生大量的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能削弱主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机制有抵抗作用。另外Hp能分解各种你谢产物与宿主胃上皮细胞作用,引起炎症浸润,使细胞内粘液消失,核极性丧失、核肿大,出现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大量浸润。
Hp某些菌株的脂多糖含有脂质A、与革兰阴生细菌的内毒素活性有关的物质。内毒素能够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细胞激肽,如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引起胃部炎症和胃粘膜变性。脂质A还能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影响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现状
自1983年国外学者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有关该菌的研究及其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有关Hp检测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和普及,并取得委很多可喜的成果。
一般根据检测同时是否需做胃镜检查分为:①侵入性诊断方法,必须在胃镜下取材。包括: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活检标本切片染片和直接涂染色等。②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不需胃镜。包括:13C,14C呼吸试验、血清免疫学检测,15N尿素排泄试验等。
1 尿素酶试验
该试验是所有检测手段中最为简便迅速的一种方法,在胃镜检查同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1%和100%,数分钟即可做出诊断。检查结果与直接涂片法、分离培养法、组织病理结果一致或近似。活检标本的尿素酶活性主要与感染的数量多少有关,量少时可能造成假阴性反应,而其它产生尿素酶的细菌也可能造成假阳性。但仍不失为一种最初检测Hp感染的有效手段。
2 细菌学检测
2.1 细菌培养
胃粘膜组织的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的最可靠方法,往往做为验证其他检测手段的“金标准”。但不少因素可能会影响Hp的培养而致假阴性。如:胃粘膜组织中的Hp数量过少,细菌繁殖能力差等。
2.2 活检标本切片染色
将胃粘膜组织标本用10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染色、染色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Warthin-Starry(WS)染色,改良Gitmsa染色,Gresyfast染色,阿的平染色,HE和荧光染色,其中WS染色效果最好,特异性和敏感性几乎均达100%。但该法繁琐费时,且需一定技术,HE染色细菌清晰易辨,既可供组织学诊断用,又可检查Hp。吖啶橙荧光染色,Hp易辨认,且方法简单、快速,尤其在Hp量少时优于WS和Giemsa染色,不易漏诊。
2.3 直接涂片染色
Pinlard用相差微镜直接检查涂于玻璃片上的胃粘膜Hp,敏感性达100%。有人用吖啶橙进行染色,然后用荧光量微镜观察,诊断快速有效。还有人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可提高特异性,特别是对形态不典型的Hp。
313C、14C呼吸试验
呼吸试验的原理是基于Hp在体内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困此若给感染Hp的患者口服同位素标记的碳的尿素溶液,则尿素被分解后产生的同位素标记二氧化碳从肺呼出。可收集呼气样本,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或用气体同位素质谱议检测同位素标记CO2的量,检测H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100%和88%,Hp清除后则呼出减少或消失。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13C和14C呼吸试验。呼吸试验具有快速、可靠、安全、无痛苦的优点。国外已将其作为追踪观察治疗效果的最好办法,且适合于大规模流调,它优于血清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表明目前是否有Hp感染,而是是曾否感染过。
4 血清免疫学方法
4.1 ELISA法
通过测定血清中的Hp抗体来检测Hp感染,其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法、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和血凝试验,其中以ELISA法最为常用。但在进行ELSIA试验时,最重要的是抗原选择,较早期的一些抗原是应用全菌或全菌超声粉碎物作抗原,这种抗原制备含有多种菌体及鞭毛蛋白。其中有些物质或不具备抗原性功者为其它菌种的共有结果是试验的敏感性虽高,但缺乏特异性,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判断。要提高ELISA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需要对抗原进一步纯化。用Hp多种抗原制品的混合物纯化尿素酶组分,抗原则可获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陈晶晶等采用ELISA法对676份人血清进行了抗HpU抗体的检测,以特异性抗HpU抗体的含量为66μg/l标准阳性血清做为判断标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各为98%和96%,用纯化尿素酶做为抗原应用于ELISA试验属于第二代血清学诊断抗原,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还可用于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和筛选消化不良患者。
为提高血清学方法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潘志军等用免印迹法检测血中抗HpIgG,结果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0%,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和100%。与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无明显交叉反应。因此,目前一般认为,免疫印迹法比ELISA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来确诊其他血清试验结果,尤其是对处于界值附近的患者血清。
4.2 聚合酶链反应(PCR)
该技术的敏感性比寡核甙酸探针增加了100倍,可以检出至少100个Hp。目前Hp的尿素酶基因和16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已经测出,为PCR特异性引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胡伏莲等用PCR检测了96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结表明PCR检查的Hp阳性率高于常规检查法的Hp阳性率。另外还对17例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用常规方法检查而被认为Hp被根除的病人,用PCR检查发现4例Hp阳性。以往对一些用常规方示未能检了实际上还存在Hp的病人,误认为Hp被根除而放弃不彻底,而不是新菌株再感染。所以采用PCR技术能准确评估治疗后的Hp是否被真正根除,这对于指导Hp感染的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PCR的另一优点是可以成功地检出人胃粘膜以外的用常规方法不能检出Hp,包括胃液、唾液、牙菌斑及粪便中的Hp。
4.3 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
北医大一院开展了应用Hp基因组DNA203bpPCR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和鉴定临床分离的Hp菌株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敏感性强、图形简单、易于比较。PCR—SSCP不仅可以用于大规模的Hp流行病学调查,而且能准确评估治疗后再现的Hp是复发还是再感染。
中山医大一院应用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别不同菌株的Hp重复性良好。
5 15N尿素的排泄试验
上海二医大新华医院根据呼吸试验类似的原理,让受试者口服稳定性同位素15N标记的尿素,然后测定尿素中排出的15NH3来判断胃内Hp的实际感染状况,其敏感性为96%。
综上所述,做为科学研究最好能同时使用几种检查方法,至少应选择其中两种,取长补短,提高准确性。由于Hp在胃内分布不均匀,提倡多点取材,治疗后长期随访,国外建议将连续二次呼吸试验阴性加上抗Hp抗体滴度进行性下隆持续1a以上做为“金标准”。
聚合酶链反应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新进展
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至今已有十多年,在这十多年期间对Hp的研究进展飞速,已从细胞水平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现在认为Hp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与胃癌有密切关系。Hp本身的螺形,鞭毛结构及其分泌的细菌毒素,空泡毒素,尿素酶,粘蛋白酶,过氧化氢酶,磷脂酶,热休克蛋白,低分子趋化性蛋白质粘附素等都与其致病相关。诊断Hp感染已从传统的细菌学,免疫学手段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方法,尤其是通过分析Hp核酸,已清楚Hp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这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用于Hp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就近年有关PCR在Hp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PCR原理
PC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外扩增特DNA片段的技术,有关它的原理许多文献已有详细介绍,这里只作简述PCR的每次扩增循环包括三步,第1步为变性,在高温下把双链靶DNA拆开;第2步,在较低的温度下使引物与靶DNA互补;第3步在中间温度下,在DNA多聚酶作用下,引物按模板DNA延长,典型的PCR包括30~50循环,如此重复循环,使被扩增的靶核苷酸以几何级数扩增,在PCR操作中,有几点必须考虑。①选择引物长度以15~30个碱基为宜,太短特异性不佳,太长不增加特异性而合成费用增加。②引物中应尽量避免单高重复的核苷酸结构,同时还要考虑引物本身的物理特性,避免经物自身退火。③反应的退火温度慎重选择,温度高可提高特异性,但敏感性隆低,温度低则反之。
2 引物选择
2.1 尿素酶基因核苷酸
Hp分泌大量的尿素酶,该酶是导致哺乳动物对Hp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抗原,可能是Hp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因此许多学者采用尿素酶核苷酸序列中的部分片段作为引物。Clayton等报告了Hp尿素酶基因(ureA和tureB)的核苷酸序列,筛选到ureA和tureB两个亚单位,并测得了它们的核苷酸序列。目前有代表性的采用以尿素酶部分核苷酸顺序为引物对的有:Clayton采用一对18个碱基的寡核苷酸链为引物,特异引导扩增后的DNA产物为411个碱基对。其他学者都是以Clayton报告的Hp尿素酶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为依据而设计PCR的引物。Courcoux等选择尿一纱酶C基因中的一段294bp作PCR反应。
2.2 16S rRNA核苷酸顺序
所有细菌的rRNAs根据其大小分为三种:含120个核苷酸的5s rRNA;含1600个核苷酸的16S rRNA及含3000个核苷酸的23SrRNA。分析细菌16s rRNA现已作为细菌分类的一个指标。大量研究证明,Hp的部分16s rRNA与弯曲菌属细菌显著不同,目前采用以16S rRNA部分核苷酸顺序为引物的主要有Ho等,采用一对20个碱基的寡核苷酸链为引物,特异引导扩增后的DNA产物为109个碱基对。有些学者用PCR拉增Hp及与其相类似微生物的16s rRNA,以此来识别H.pylori,H.mustelac和 H.canis。
2.3 编码Hp特6kD蛋白质的核苷酸
O'Toole等报告Hp提取物中大量的26000蛋白质,作者提出此蛋白质是Hp特异蛋白质,并分析编码该蛋白质核苷酸序列。Hammar等以此为依据,设计一对23个碱基的寡核苷酸链为引物,特异引导拉增后的DNA产物为298个碱基对。
2.4 其它
Valentine等从基因库中选出1.9kd的DNA片段作为探针,与19株Hp反应都为阳性,与32种306株其它细菌均无反应,其特异性为98.7%,假阳性是由于载体污染。由此作者从1.9kdDNA中的已知288个碱基片段中选出一对20个寡核苷酸链为引物,其特异引导扩增后DNA产物为203个碱基对。
纵观不同学者选出的引物,这些引物都能特异地以Hp的DNA为模板,扩增Hp的部分核苷酸,而不引导扩增其它细菌的核苷酸。
3 应用
3.1 临床诊断
自从成功分离出Hp以来,由于Hp感染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迫切需要一个快速敏感检测检测标本的方法,学者们在不断探索各种诊断Hp感染的方法。传统的培养方法由于细菌生长要求高,死亡或菌量过少,则常规方法难以检出,其它方法如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呼气试验,费用贵,快速尿素酶试验由于制剂标准不统一,消化道其它一些细菌也产生尿素酶,使该方法的特异性受到影响,检测抗Hp抗体方法简易,但很难区分是否为近期感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最近有些实验室采用PCR技术诊断Hp感染,取得满意结果,Ho等采用16s rRNA的部分核苷酸序列为引物,其引物不引导拉增与Hp的16S rRNA十分相近的H.cinaedi,H.mustelac,H.hepaticus和产生琥珀酸沃林氏菌。检测10份已知Hp阳性的病理切片都为阳性,另外4份胃粘膜活检标本符合已知结果并且能检测到不能培养的Hp圆球体的DNA,进一步测试从猪,狒狒和猴胃中分离的细菌,并用内部探针与扩增的DNA产物杂交,提示从这些动物中分离的细菌都为Hp。Engstrand等选用的16srRNA引物顺序与Ho者不同,作者采用了反向转录PCR技术,先利用反转录酶合成RNA,然后再扩增cDNA。其敏感性比常规PCR提高25~50倍,可检测到2个细菌,检测15份标本,14份标本与呼气试验和培养相同,该方法的特异性为100%,Nguycn等用该方示检测口腔齿斑标本,18例Hp阳性病人中有7例阳性,7例未感染Hp病人中,口齿斑未测到Hp,该结果提示口腔很可能是Hp除胃以外体内另一居留地,这也可能是有些病人抗Hp治疗后复发的原因之一。Clayton等采用urcA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为引物,与50株已知Hp反应全部为阳性,与产琥珀酸沃林氏菌,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及螺旋菌属(Helicobacter)中另一产尿素酶的细菌H.mustelae反应都为阴性。作者除了直接检测胃粘膜外还检测了石蜡包埋病理切片,效果较理想。台湾学者设计了重叠PCR。作者选用了两对以尿素酶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为引物,当第一对引物的PCR循环结束时,将其拉扩增后的DNA产物再进行第2对引物的PCR循环,其敏感可提高100倍,而无假阳性。作者分析了两例扩增后DNA产物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在183个碱基对中与已报道的尿素酶基因序列有98%的同源性。Hammar等采用了编码Hp特异蛋白质的部分核苷酸序列为引物,27例胃粘膜标本中,19例PCR阳性,而在所有PCR阳性标本中只有15例培养阳性,另外唾液杯本有9例阳性。Valcntinc等还检测了胃液标本,在13例胃粘膜活检阳性标本中,有11例胃液标本阳性,而采集胃液比采集胃粘膜方便,只需鼻胃管即操作,对那些不易做胃镜的病人和儿童可能是一个比较易被接受的检测方法。Zwet等检测了24例Hp感染病人的粪便标本,12例于胃镜检后进行,另外12例于奥美拉唑治疗2周后进行,24例Hp感染阳性者粪便经PCR检测均未发现有Hp的DNA存在,因此得出结论,在发达国家中,Hp经粪一口途径播的发生率非常低,Levinsteir等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3.2 流行病行学研究
目前开展周密细致的Hp流行病学研究还有一定的困难,如Hp感染的传播途径,Hp治疗后病人复转阳性是复发还是再感染等等,主要是缺乏准确可靠,方便,易于重复的细菌学分型方法。Hp的生物学分型,血表学分型方法都有报道,但效果不理想。在分子平上,Hp全菌可溶性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上表明很大的一致性;用核酸内切酶酶切HpDNA的指纹法显示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其酶切图谱复杂结果较难解释。PCR作为流行病研究的工具,其敏感性远远超过其他方法,因而有利于确定细菌感染的来源和途径,如检查环境或动物传染源。目前PCR技术用于Hp流行病学研究有:
3.2.1 酶切PCR扩增后的DNA产物
最早由Langenberg等报告了用Hind Ⅲ限制性内切酶分析Hp全基因的差异,Clayton等用各种核酸内切酶酶不同Hp引物引导扩增后的DNA产物,发现了Sau3A,Hac Ⅲ,MspⅠ和Alu Ⅰ效果较好,17株Hp都有其特异的指纹图。36例抗Hp治疗前后调查结果显示:抗Hp治疗失败是由于细菌持续感染,Foxall用核酸内切酶Hac Ⅲ酶切PCR扩增后的部分尿素酶内切酶基因DNA,22株临床标本有10种图谱,其中2种图谱分别包括5株和6株细菌。Tonodatsu等用Hac Ⅲ酶切PCR扩增后的部分悄素酶β基因,用Southern blot分析98株Hp得出:不同菌株即使经过保藏和多次传代后,其Southern blot图谱仍无改变,因此认为用尿素酶基因作为DNA指纹法的探针可用于Hp感染的流行病学示踪方面。Moorc等用核酸内切酶Hind Ⅲ内切PCR扩增后的部分尿素酶基因DNA,把21株细菌又可分为4组;如用核酸内切酶Alu Ⅰ和Pvu Ⅰ酶切,21株细菌又可分为15组,用核酶内切酶Sau3A内切同组的Hp基因DNA,其酶切图谱截然不同,提示不是相同株,比较抗Hp治疗后细菌酶切图谱,2例病人相同,1例病人不同,表明前者在治疗前后感染两种细菌,用核酸内酶酶切PCR扩增的DNA产物,其图谱比酶切细菌其因DNA图谱简单,易于分析,而且前者可直接采用胃粘膜标本处理,易于操作。
3.2.2 RAPD和RFLP
RAPD技术是九十年代初由Wilions等最早报道的,RAPD是random amplificd polymorphicDNA的英文字母缩写,也有文献称之为AP(Arbi-trary primer)—PCR。它的原理是采用随机选出的单一核苷酸链为引物,以靶DNA为模板,在多个部位引旨扩增DNA。PAPD结果为细菌株的特异性,故用此主法可区别同种细菌的不同株。Akopyanz等报道用RAPD分析Hp以选择较短(小于10个碱基对)的寡核苷酸链为引物为佳,一般不超过11个碱基对,并且引种的G+C百分含量必须大于60%,而小于50%效果不甚理想,作者用RAPD技术分析了同一医院中分离到的60株Hp,每株细菌的DNA图谱有很大的差异,追踪调查3例治疗病人,其治疗前后RAPD图谱完全相同。
RFLP是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的英文缩写,它的原理是设计一对(数对)适当的引物,使扩增片段包含某一个或数个多态性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PCR后,用该限制酶酶切PCR产物,根据电泳后酶切片段长度的变化,即可做出诊断。Owen,Fujimoto等用以PCR为基础的RFLP比较了尿至少酶基因与rRNA基因图谱的差别,提示从尿素酶基因图谱可知:众多Hp培养物是包含有多种基因亚型的Hp混合物,因此得出结论,尿素酶基因图谱完全根除所引起的可靠手段。Nancy等也报道了用RELP从一个病人体内检测出不止一种Hp菌株。
3.3 Hp分子遗传学研究
PCR还可用于细菌的基因分离,克隆,致病因子基因的序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Courcoax等选择尿素酶C基因中的一段294bp对38例患者标本标进行PCR,扩增产物分别测序,结果所有标本在基因水平上均呈现出多态性,无一例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的标本,88%的标本,其DNA水平上的改变没有影响相应的氨基酸序列。认为此方法的推广应用或许能够弄清抗Hp治疗4周后再次出现的Hp究竟是复发(recrudescence)还是再次感染(reinfection)这个问题,并可用于了解Hp的传播途径。
综上所述,随着分子技术的不断发展,PCR技术在Hp研究中有很大的前途,它具有高效,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等优点,标本运输条件不高,甚至可以邮寄,并可作为Hp流行病学研究的一种工具,但是PCR的高敏感性也可能是它潜在的一个致命弱点,极少Hp的DNA污染,PCR过度扩增都可导致假阳性,因此合理选择DNA扩增循环次数,实验室布局合理,操作小心谨慎,不污染样品有仔细设置对照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这些步聚可以尽可能地克服PCR潜在的缺点,推动Hp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
1.2基础实验研究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原的分离纯化及应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为人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人血清中特异性抗HpIgG抗体水平能很好地反映Hp的感染情况,血清学诊断方法已引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Hp全菌抗原与空肠弯曲菌等存在交叉反应,有必要对Hp特异性抗原进行纯化后使用,大量研究表明Hp尿素酶为一种理想的Hp特异性抗原成分。
我们在国内外首次应用SephadexG200柱从Hp超声波破碎物离心上清中,一次性提纯了Hp尿素酶抗原,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Hp尿素酶抗原中仅含有66000及30000两种蛋白成分,与Hp尿素酶蛋白两种亚基的大小完全相同,提取物中几乎不含有其它杂蛋白成分。经Western blot分析证明所提纯的Hp尿素酶抗原仍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与国外报道中使用的Sephacryl S400、Bio-geP100、Superose 12HR10/30柱提取Hp尿素酶以及正辛基葡萄糖粗提后,用agaroseA-5m柱提纯Hp菌的HM-CAP(内含Hp尿素酶)相比,简化了分离程序,隆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分离纯度和回收率,我们认为Sephadex G200是用于尿素酶抗原提纯化方法的改进。上述Hp尿素酶抗原用ELISA法进行测定,经临床验证,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用价值,这将有利于推动Hp血清学检查方法的普及应用。
ELI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之后,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人们推测其可能成为这类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者正进一步探索其致病机理,并从不同角度寻找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迄今为止,检测Hp的方法包括组织标本培养,切片染色,细菌直接涂片染色,快速尿素酶测定及13C尿素呼吸试验和14C尿素呼吸试验等。除尿素呼吸试验外其余方法均需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完成,鉴于取材困难,进一步寻找检测Hp感染的免疫学方不进非常必要的。国外有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临床病人血清中有Hp抗体报道,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研究报告。本文报道建立一种检测人体抗Hp抗体的ELISA的实验结果及与细菌培养法和尿素酶测定法对比检测结果,研究证明本法特异、敏感、适用于大量标本普查和及时判断治疗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①40孔聚苯乙烯微量凹孔板:上海塑料三厂产品。②酶联板离心篮:根据40孔酶联板本实验室自行设计制成。③DG—Ⅰ型酶联免疫检测仪:南京华东电子管厂产品。④试剂:过氧化物酶(HRP),R2=3.2,美国Sigma公司产品。邻苯二胺(OPD):上海白鹤化工厂产品,按文献配制。包被液:取碳酸钠1.59g加碳酸氢钠2.93g,蒸馏水1000ml配成。洗涤液:以上未加吐温—20的洗涤液100ml+2%小牛血清+4%聚乙二醇(PEG)。封板液:5%小牛血清。戊二醛固定液:25%戊二醛液,100ml装,Kochligh进口分装,用时稀释成0.25%戊二醛固定液。终止液:2NH2SO4。⑤抗原的制备:将澳大利亚皇家佩思医院的Hp标准菌株(NCTC11638)及从胃镜检查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分离出的Hp菌株分别接种于心脑血平板,37℃培养5d后取菌落作生化与血清学鉴定(自制兔抗Hp抗体),然后取单个菌落移种于另一血平板,继续培养3d,经鉴定后将其大量增殖培养,3d后将菌苔刮下,置生理盐水中制成菌液,加福尔马林固定(0.1%~0.3%),4℃过夜,3000r/nin离心30min,沉淀3次,将最后1次沉淀悬于少量PBS液内,用比浊管没出细菌浓度,制成含菌3×109ml,置冰箱冰冻,反复冻融3次,经显微镜检查无菌体存在后,制成可溶性抗原,采用Lowry氏法蛋白定量,-20℃保存备用。⑥临床血清标本:采自胃镜检查患者,随机采取1988年8~10月胃镜检查病人共38人,抽静脉血2ml,分离血清贮存-20℃备用。⑦阴性对照血清,进行ELISA测定,取其平均OD值作对照。⑧酶标羊抗人IgG结合物(SAHIgG—HRP)的制备:按过碘酸盐改良法,略加改进标记制成酶标抗体。即HRP8.0ml,22℃较搅20min。加乙二醇6滴,继续搅拌5min,对pH4.2,0.001mol/L醋酸盐缓冲液(用2molHC1调pH)透析过夜,中间换水4次,加羊抗人Ig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14mg,逐滴加pH,1.0mol碳酸盐缓冲液,使pH升到9.0~9.5,室温较搅2h,加硼氢化钠(4mg/ml)0.2ml,置4℃2h,对pH7.2,0.01molPB-0.4molNaCl缓冲液在4℃透析平衡。换水4次,收取透析袋内结合物,以50%饱和度硫酸铵溶液盐析去除游离酶后,测定精制结合物,E/P克分子比值合格后,将结合物小瓶分装置-20℃保存,备用。⑨尿素酶测定法和Hp的分离培养法参考文献进行。
1.2 方法
并稍加改进,即:抗原包被微量滴定板:用包被液将抗原按2×108亿/ml(含蛋白8.6μg)稀释后,每孔加100μ,离心篮离心20min2000r/min后,倒去孔内液体,然后加入0.25%戊二醛液50μl/孔,4℃固定30min,倒去戊二醛,用洗涤液洗3次(每次3min),加5%小牛血清液,200ml/孔,经37℃30min封板后倒去孔内液体。每孔加待检血清(1:100稀释)100ml,37℃保温1h后,如上洗涤3次,同时做阴性对照孔和空白孔。之后于各孔内加和新鲜稀释的酶标羊抗人IgG结合物100ml,37℃保温半小时,于各孔中加入2NH2SO450μl终止反应后,于酶联测定仪以波长490nm测定OD值,将测得标本OD值(P)与阴性对照OD值(N)比(P/N),若P/N比大于或等于2.0为阳性。
2 结果
2.1 ELISA的建立
为了知道所制备的SAHIgG-HRP在是接ELISA中的活性(结合第一抗体,效价),将此酶标抗体稀释成1:16000,1:32000,1:64000,1:128000,1:256000,1:512000六种浓度,将作第一抗体的已知病人Hp感染阳性血清稀释成1:100包被微板的Hp抗原浓度为2×108mg/ml,按上述步骤和主法进行ELISA试验。结果表明,所标记的羊抗人IgG酶标抗体当稀释度为1:32000~1:512000时,它们的P/N值均为≥2.0,因此,了保证实验结果稳定采用个单位效价,即用1:256,000稀释度作正式实验(注1:512000为一个效价单位)。
为了解Hp抗原在包被微量滴定板中最适浓度,将Hp抗原用抗原包被液分别按蛋白浓度稀释成0.27,0.54,1.08,2.15,4.3,8.6,17.2及34.4μg/ml8种浓度,然后分别进行包被,与第一抗体阳性血清(1:100)和SAHIgG—HRP(1:256000)按上述步骤和方法进行ELISA试验。结果,当Hp抗原浓度为8.6~17.2%μg/ml时OD值最高,Hp抗原在34.4μg/ml时,OD值下降,因此Hp抗原包被量最适浓度为.8.6~17.2μg/ml。以后实验用此抗原浓度包板。
为了确定用ELISA测定病人抗Hp抗体的阳性血清浓度,用Hp抗原8.6μg包板,SAHIgG—HRP仍用二个单位(1:256000),将二份阳性血清混后后稀释成1:50,1:100,1:200,1:400和1:800五种浓度进行ELISA试验,测定OD值的结果。结果显示阳性血清稀释度与OD值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当血清稀释度为1:50时OD值为1.521,1:100时OD值是1.172,P/N比值均大于2.0,故以后实验中第一抗体的血清浓度均用1:100的稀释度。
为了验证ELISA间接法用于检测Hp抗体的特异性,进行特异性吸收试验。选用8份Hp感染性血清以1:50稀释,加等量Hp菌悬液,混匀置37℃半小时,再置4℃过夜吸收后离心取上清液按上述实验条件和方法进行ELISA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特异吸收抑制试验结果
吸收处理 | 8份阳性血清的OD值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未吸收 | 1.588 | 1.230 | 1.220 | 1.555 | 1.420 | 1.384 | 1.354 | 1.266 |
吸收后 | 1.366 | 0.980 | 0.917 | 1.048 | 1.039 | 1.039 | 0.999 | 0.677 |
抑制结果 | + | + | + | + | + | + | + | + |
从表1结果可知,阳生血清经吸收1次后,OD值均较吸收前下降,特别8号血清前后相比下降了50%,由此均显示特异吸收抑制试验阳性,证明该8份阳性血清的抗Hp抗体是特异的。为了探索所建立的ELISA间接法检测抗Hp抗体的敏感度,选择6份抗p阳性血清按上述实验条及方法进行ELISA检测,同时与试管凝集试验和显微凝集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ELISA测定Hp抗体敏感比较结果
吸收处理 | 6份抗Hp阳性血清测出的最终抗体滴度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ELISA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试管凝集 | 160 | 320 | 320 | 640 | 320 | 320 | 320 |
显微凝集 | 320 | 320 | 320 | 320 | 320 | 320 | 320 |
数字为稀释倍数的倒数
从表2结果表明,6份抗Hp抗体阳性血清用所建立的ELISA间接法测出的抗体效价均>1:800,试管凝集试验测出的抗Hp抗体效价为1:160~1:640,显微凝集试验测出的抗Hp抗体效价为1:160~1:320,显然ELISA法比后两者方法敏感的多。
批内误差 将4份阳性血清标本在同一块板上按上述方法重复进行9次ELISA试验,计算各份标本检测OD值结果的变异系数(表3)。
表3 4份阳性血清重复9次ELISA检测(x)
阳性血清号 | ||||
1 | 2 | 3 | 4 | |
x | 0.510 | 0.394 | 0.416 | 0.207 |
SD | 0.028 | 0.032 | 0.030 | 0.014 |
SV(%) | 5.6 | 8.1 | 7.19 | 6.57 |
从表3得知,批内误差范围是5.5%~8.1%,平均6.87%,显示按上述实验条件建立的检测Hp抗体的间接法ELISA的稳定性好,重复性佳。
批间误差 将5份阳生血清,按上述方法及实条件在1W内反复进行3次ELISA,计算各份标本检测OD值结果的变异系数(表4)。结果指出三批阳性标本的变异系数在0.74%~8.12%之间,平均4.67%,由此亦显示按上述实条件建立的检测Hp抗体的间接法ELISA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良好。
2.2 临床标本检测结果
将胃镜检查患者的血清以1:100稀释,用上述实验条件建立的ELISA间接法进行,Hp抗体(ELISA-HpAb)检测,同时将同一患者胃粘膜进行Hp分离培养(HpC)和Hp尿素酶测定(HpUT),以资比较(表5)。
表4 5份阳性血清标本进行ELISA的批间误差试验结果
标本号 | 分批检测阳性血清的OD值 | X | SD | SV(%) | ||
1 | 2 | 3 | ||||
1 | 1.266 | 1.121 | 1.207 | 1.198 | 0.073 | 6.09 |
2 | 1.108 | 1.021 | 1.101 | 1.112 | 0.049 | 4.36 |
3 | 1.209 | 1.028 | 1.125 | 1.121 | 0.091 | 8.12 |
4 | 1.060 | 1.142 | 1.135 | 1.112 | 0.045 | 4.04 |
5 | 1.112 | 1.096 | 1.107 | 1.105 | 0.008 | 0.74 |
表5 ELISA法培养法和尿素酶法对比
方法 | n | 检测结果 | ||
阳性数 | 阴性数 | 阳性率(%) | ||
ELISA-HpAb | 38 | 34 | 4 | 89.4 |
Hp培养法 | 38 | 23 | 15 | 60.5 |
HpUT法 | 38 | 22 | 16 | 57.9 |
表5结果指出,ELISA-HpAb法的阳性数为34/38(89.4%),Hp培养法的阳性数23/38(60.5%),HpUT法的阳性数为22/38(57.9%),表明ELISA-HpAb法敏感性较另二法都高(ELISA与CP培养法比较X2=8.94,P<0.01。ELISA-HpAb与HpUT比较X2=9.77,P<0.01。)38例患者用ELISA-HpAb法与培养法(HpC)和HpUT法结果符合率比较,结果见表6及表7。
表6 ELISA-HpAb法与HpC法符合率比较
ELISA-HpAb | Hp培养法 | 合计 | |
+ | - | ||
+ | 22 | 12 | 34 |
- | 1 | 3 | 4 |
合计 | 23 | 15 | 38 |
表7 ELISA-HpAb法与HpUT法符合率比较
ELISA-HpAb | HpUT | 合计 | |
+ | - | ||
+ | 22 | 12 | 34 |
- | 4 | 4 | |
合计 | 22 | 16 | 38 |
表6及表7比较结果表明,ELISA-HpAb与HpC法的总符合率为65.80,与HCPUT法总符合率为68.4%。在ELISA-HpAb法的34例阳性中HpC法和HpUT法的23例及22例阳性中,ELISA-HpAb法只有一例未检出,由此均表明,ELISA-HpAb法比HpUT法敏感。
3 讨论
关于诊断Hp病的血清学方法,至目前为止主要有补体结合试验,被动血凝集试验,细菌凝集试验等法。但由于这些方法操作繁锁,或敏感性低,或可靠性欠佳,故现已较少采用。自ELISA法建立以来,证明具有敏感性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国外报道已有人用此法来检测人血清中抗Hp抗体,也证实特异、敏感。但国内尚未有报道证实此法能否用于Hp抗体的检测和诊断Hp感染。本文报道所建立的检测Hp抗体的间接ELISA法实验和初步用于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证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比试管凝集和显微凝集试验敏感<2~3倍)和重复性。为快速诊断Hp提供较好的方法(表1~7)。然而其中操作步骤除按文献报道的一般流程(Hp抗原包被微板→甲醛固定→封闭(牛血清白蛋白)→人Hp抗体温育→羊抗人IgG酶标抗体温育→底物显色→酶联测定仪测定)外,作了若干改进:①Hp抗原的制备:根据文献报告,抗原的制备有超声粉碎,福尔马林固定处理等方法。但Goodwin等认为经过盐酸—甘氨酸制成的可溶性抗原应用于ELISA更加可靠。本文采用抗原是经过福尔马林杀死和固定,用PBS洗三次,置冰箱反复冻融3次后制成的Hp抗原,用蛋白浓度为8.6μg/ml包被微板亦可获得满意结果。②通过2000r/min,20min离心沉淀,戊二醛合固定30min的抗原代替过夜包被同样得到满意结果。③检测血清标本阳性的稀释度(阳性滴度或阳性单位):Goodwin等的报告,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抗Hp抗体的滴度认为在>1:300(或>300EU)与Hp的胃疾患非常接近。本文通过选择10岁以下儿童血清作正常对照和已知Hp阳性血清进行ELISA试验,根据P/N≥2的判定阳性标准原则结果表明以1:100以上(或>100EU)作为阳性血清标本6份滴度较高的与试管凝集和显微凝集试验对比测定,结果表明,在后二者方法中,均有1:320的抗Hp抗体(表2)。由此也证明用儿童血清作正常对照用用此判断阳性标准是可靠的;同时证实这些病人血清中确实有较高抗Hp抗体。但是,此等判定阳性标准是否非常合适还待进一步实践证实。
ELISA-HpAb法与HpC法和HpUT法的结果比较,前者比后二者的阳性数高(89.4%),符合率分别是65.8%和68.4%(表5)。但常规培养法需时3d~7d,HpUT法较快速,但受活检粘膜内菌量多少及取材部位影响较大,短暂停留在胃内的肠道菌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特异性不如ELISA-HpAb法。但是,ELISA-HpAb法与HpC和HpUT法检出的阳性病例数与胃镜检查的诊断和病理诊断是否完全相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双特异抗体酶免疫染色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表明Hp与慢性胃和溃疡病有密切关系,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目前诊断Hp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培养法、尿素酶试验和各种染色法。鉴于这些方法繁琐、费时、须胃镜取材才能完成等,寻找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快速且简便的诊断Hp的方法,是目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报道建立一种新的免疫酶技术—“双特异抗体”酶免疫染色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①试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R2≈3.0,系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产品。底物: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DAB-4HCI),瑞士产品。②“双特异抗体”的制备:人血清IgG的提纯按饱和硫酸铵四步盐析法进行。双抗原的制备按改良过碘酸盐法,用HRP标记纯化的人IgG,制成免疫用的双抗原。动物免疫。动物:体重分别为2.5kg和3.0kg的雄性家兔2只。免疫:初次免疫是将含HRP20mg,IgG5mg的双抗原加等体积的福氏不完全佐剂多点、多部位注射于每只家兔的四肢。间隔1月后用原剂量的双抗原加福氏不完全佐剂以同样方式进行第二次免疫。3周后用加倍的双抗原经耳静脉注射。7d后试血,当兔抗人IgG抗体和抗HRP抗体效价达1:32以上时颈动脉放血,分离血清-20℃保存。将双抗血清与人IgG和HRP同时做双扩散试验。琼脂免疫双扩散第1孔为双抗血清,第2孔为人IgG、第3孔为HRP,形成2条相互交叉的沉淀线。显示双抗血清与人IgG和HRP形成两条相互交叉的沉淀线。③Hp菌液的制备:将NCTC11638Hp标准菌株(由澳大利亚皇家佩思医院惠赠)和本院胃镜检查钳取患者胃粘膜分离培养获得的25株Hp菌株分别接种于心脑血平板培养基上,37℃微需氧环境培养3d~5d后进行生化学和形态学鉴定,传代培养后刮下菌苔制成菌液,以2‰甲醛固定,离心沉淀洗涤3次后测浓度。预实验使用标准菌液,正式实验采用混合菌液。④被检血清:随机抽取我院1988年胃镜检查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低温保存。同时钳取胃粘膜做尿素酶试验(HpUT)、组织培养和病理查。
1.2 方法
将待测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200滴于已固定Hp菌的玻片上,37℃温育30min,漂洗、风干。再加“双特异抗体”和HRP各一环,同上温育、洗涤后,加新配制的DAB一环,温育10min后漂洗、风干、油镜下观察结果。同时设阴性血清、PBS和正常兔血清对照。结果判断:根据菌体着色程度和是否膨大记以+~+++。“+”—菌体染色呈灰黄色,“++”—菌体呈黄色并膨大,“+++”—菌体膨大并呈黄褐色,“++++”菌体呈深褐色而膨大。当蓖体染色为“++”以上时为阳性。
2 结果
2.1 双特异抗体酶免疫染色法(bispecificantibody enzymatic immunostaining,BSABEIS)的建立
按方阵滴定法进行。将1.8×109/ml的Hp菌液一环固定玻片,再加1:2比稀释至1:128的阳性血清,温育洗涤后加1:2至1:64倍经稀释的“双特异抗体”和HRP(0.01mg/ml),同上温育洗涤后加底物液,10min后观察结果(表1)。表1所示,当阳性血清在1:64稀释的血清和1:16“双特异抗体”作为工作浓度。固定抗原(1.8×109/ml)和阳性血清(1:64)的浓度,将双抗按1:2至1:64倍比稀释,HRP从0.32mg/ml倍比稀释至0.005mg/ml,按以上步骤和条件进行染色,结果见表2。表2显示,HRP在0.005mg/ml,双抗在1:16以上时,均呈“+++”的阳性结果,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正式实验选用0.01mg/mlHRP和1:16双抗作为工作浓度。
表1 阳性血清和双特异抗体最适浓度选择
双特异抗体 | 不同浓度待测阳性血清染色镜检结果 | 对照 | |||||||
1:2 | 1:4 | 1:8 | 1:16 | 1:32 | 1:64 | 1:128 | 阴性血清 | PBS | |
1:2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1:8 | ++++ | +++ | +++ | +++ | +++ | +++ | ++ | - | - |
1:16 | ++++ | +++ | +++ | +++ | +++ | +++ | ++ | - | - |
1:32 | ++++ | +++ | +++ | +++ | +++ | ++ | ++ | - | - |
1:64 | +++ | +++ | ++ | - | + | ± | - | - |
表2 双特异抗体和HRP最适浓度选择
双特异抗体 | 不同浓度HRP(mg/ml)染色镜检结果 | 对照 | |||||||
0.32 | 0.16 | 0.08 | 0.04 | 0.02 | 0.01 | 0.005 | 阴性血清 | PBS | |
1:2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1:8 | ++++ | ++++ | ++++ | +++ | ++++ | +++ | +++ | - | - |
1:16 | ++++ | ++++ | ++++ | ++++ | +++ | ++++ | +++ | - | - |
1:32 | +++ | +++ | ++ | ++ | ++ | + | + | - | - |
1:64 | ± | ± | ± | - | - | - | - | - | - |
特异性试验 分别用20亿/ml的Hp、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甲、副伤寒杆菌乙、不凝集弧菌和空肠弯曲菌制成涂片标本,依次加Hp阳性血清、双抗体、HRP和底物染色后镜检、同时设阴性血清、PBS和正常兔血清对照。结果显示,除Hp呈+++的阳性染色外,其余细菌染色均呈阴性、对照组也均未着色。
敏感性试验 选择6份Hp阳性血清,按上述方法染色,同时与试管凝集试验和显微凝集试验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法测得抗体效价>1280,显著高于试爱凝集(1:320)。
2.2 BSABEIS法的临床应用
用本法检测100例慢性胃炎和溃疡病患者血清,同时与培养法Hp和尿素酶试验HpUT进行对比(表3)。结果显示,本法阳性率(71%)高于HpC法(59%)和HpUT法(62%),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比较结果见表4~5。BSABEIS法与HpC法和HpUT法的总符合率分别是62%和61%。
表3 BSABEIS法与其它二种方法对比 (n:100)
方法 | 检测结果 | ||||
阳性数 | 阴性数 | 阳性率(%) | |||
BSABEIS | 100 | 71 | 29 | 71 | |
HpC | 100 | 59 | 41 | 59 | |
HpUT | 100 | 62 | 38 | 62 | |
表4 BSABEIS法与HpC法比较 (n:100)
BSABEIS | HpC | 合计 | |
+ | - | ||
+ | 46 | 25 | 71 |
- | 13 | 16 | 29 |
合计 | 59 | 41 | 100 |
表5 BSABEIS 法与HpC法比较(n:100)
BSABEIS | HpUT | 合计 | |
+ | - | ||
+ | 47 | 24 | 71 |
- | 15 | 14 | 29 |
合计 | 62 | 38 | 100 |
3 讨论
自NakaneAvrameas(1966)建立酶标抗体技术用于定位抗原以来,已发展了许多免疫酶技术,可归纳为二大类,即标记抗体和非标记抗体免疫技术,后者避免了标记过程中酶和抗体活性减弱及标记与未标记抗体间竞争干扰,从而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Steruberger等采用抗酶抗体法(PAP)检测钩端螺旋体,发现其录敏度较荧光抗体法比高100~1000倍。Petrali等也发现了PAP法比抗体搭桥法灵敏5~20倍。Moriaty等实验证实了PAP法优于放射免疫法。最近Milstein制备一种既抗抗原双抗酶的双抗体,提高了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建立的“双特异抗体”酶免疫染色法就基于以上原则而制成既抗人IgG又抗HRP的“双特异抗体”。经临床标床检测结果证实其所能测出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显微凝集法和试管凝集法(4~8倍),并与10种肠道菌均无交叉反应。检测Hp感染率高于培养法和尿素酶试验,总符合率分别是62%和61%,但BSABEIS法71例阳性中HpC法和25例示检出,HpUT法62例阳性中本法有15例未检出,可能病人尚处于感染初期,抗体水达到检出的水平。关于“双特异抗体”的本质有待进一步阐明。
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标准系统的应用
由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人群感染率高,在正常人群中往往也存在一定的抗Hp抗体滴度,在抗体测定中因选择的阴性参考血清不同,各检验单位间的资料没有可比性,同时也不利于病人抗Hp治疗后对其抗体滴度变化的观察。本实验在大量人群资料和实验室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抗Hp尿素酶抗体检测中的阳性判断界值,建立了此抗体检测标准系统,完成了标准阳性血清中特异性抗Hp尿素酶抗体的定量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抗Hp抗体阳性及阴性血清各50份,经实验室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s)证实。10736份其它血清采自北京和河南的四个人群现场。Hp尿素酶抗原(HpU)由本实验室分离纯化。酶标板采用美国Linbro/Titertek酶标板。IgG标准品购自百泰生物技术公司,为日本北里研究所产品,IgG含量为15.5g/L。参考血清由多份抗Hp抗体阳笥血清混合而成。
1.2 方法
①用6μgHpU/孔包被酶标板。用常规ELISA方法测定各血血中的抗Hp抗体,用Linbro/Titertek酶标仪读取各孔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下同],用参考血清作板间校正后,用Foxpo及EPI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血清抗Hp菌IgG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Hp感染的高符后率判断界值。②用100~0.001μgIgG标准品/孔不同浓度包被酶标板(每种浓度包被3孔),用ILISA方法测定IgG标准品的结合量,观察IgG标准品可全部结合时的适宜包被浓度用IgG标准品被量与吸光度(A)间存在线性关系的范围。③用过量抗原(300μgHpU/孔)包被酶标板,将能考血清按1:20~1280倍比稀释后,用常规ELISA方法测定各稀释血清中的抗HpU抗体(每滴度测定6孔),用Linbro/Titertek酶标仪读取各孔吸光度(A),绘制不同滴度与吸光度(A)间存在线性关系的范围内,采用三点计算参考血清中抗HpU特异性抗体的含量,并按其均值推算标准阳性血清中特异性抗HpU抗体的含量。
2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用参考血清及吸光度(A)的0.77倍[即将参考血清稀释3.74倍时的吸光度(A)]作为判断待测血清的阳性标准时,达到最高的检测符合率,此时对100份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及阴性血清的检测符合率为100%。
IgG标准品可全部结合时的适宜包被浓度为≤0.2μgIgG标准品/孔,IgG标准品包被量与吸光度(A)间存在线性关系的范围为包被浓度为0.2~0.01μgIgG标准品/孔。
在IgG标准品包被量与吸光度(A)间存在线性关径流的范围内,采用三点进行参考血清HpU特异性抗体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239、248和248μg /ml,平均245μg/ml。依此计算得出标准阳性血清中特异性抗HpU抗体的含量为66μg/ml。
3 讨论
本实验在大量人群资料和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抗体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诊断标准,并在国内抗幽门螺杆菌素酶抗体检测中首次采用判断界值技术,完成了标准阳性血清中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的定量工作,不但使检验过程更加稳定,使各检验单位的资料具有可比性,也使基层单位应用目测判断结果也能达到检验要求。此标准系统用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协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在北京天坛医院、友谊医院、北京肿瘤研究所、首都儿科研究所及广东、江西、河北、内蒙、河南等地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Marshall等于1983年首次从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并报道和B型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目前鉴定和诊断Hp感染有许多方法,但受种种因素制约,但结果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制备抗Hp单克隆抗体(Hp-mAb)的资料不多,Hp-mAb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国内未见报道。我们成功地制备了Hp-mAb,对其特性进行了一系列鉴定,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Hp-mAb的制备
Hp109菌株系上海二医大微生物教研室生慢性胃炎病人分离而得,经系经生物学状鉴定。细菌微需氧培养后用生理盐水洗下菌苔,洗涤3次,56℃30min灭活,1×108CFU/ml浓度0.5ml,免疫Balb/c小鼠.每隔10d以同样浓度剂量增强免疫,共2次。末次免疫后10d断尾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体效价。其效价大于1:1024,再以1×108CFU/ml浓度0.5ml,加强免疫一次。第三天后取致敏Balb/c小鼠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用PEG作融合。经ELISA筛选后,选择分泌高滴度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以有限稀释法作克隆共4次。取杂交瘤细胞腹腔注入Balb/c小鼠,2周后收集腹水,离心(1500g)10min,去除细胞沉淀及脂肪,其腹水为Hp-mAb。ELISA筛选,Hp109超声粉碎抗原2.5μg/μl包板;加50μl克隆细胞上清液,再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兔抗鼠IgG(1:1000稀释),于酶标仪490nm处读取吸光度值。
1.2 Hp-mAb特性鉴定
抗体类别及亚类鉴定无血清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与抗小鼠各类免疫球蛋白及其亚类IgA,IgM,IgG1,IgG2,IgG3,IgG2a,IgG2b(Miles LabInc,USA)作免疫双扩散试验。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Hp109,Hp152,H99,Hp82,空肠弯曲菌(CJ)3276,结肠弯曲菌(CC)3276超声粉碎抗原,稀释至2mg/ml。加样15ul;分离胶浓度10%;15mA恒流;以低分子量标准蛋白(17500-94000)作标准,考马氏亮监R25染色。②免疫印迹法:Hp109超声粉碎抗原,经SDS-PAGE后电转移至混合纤维滤膜上,电流450mA,7h,洗涤后加Hp-mAb腹水(1:50稀释)室温振荡过夜。洗涤后加辣根过氧化酶标记兔抗鼠IgG(1:200稀释),室温振荡2h。洗涤后用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蒸馏水冲洗终止反应。
1.3 敏感性鉴定
取18株常规鉴定为Hp菌株,细菌悬液涂片,丙酮固定60min后加Hp-mAbSCH9(1:100稀释),过夜。洗涤后加辣根过氧化酶标记兔抗鼠IgG(1:250稀释),室温1h,洗涤后二氨基联苯显色。蒸馏水冲洗终止反应。结果判断:(-)Hp未染色;(+)Hp淡棕色;(++)Hp深棕色;(+++)Hp棕黑色。以(++)以上为阳性。
1.4 特异性鉴定
选择15种常见肠道标准菌株作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方法同前,所用菌种如下。CJ3276和CC3278由法国Bordeaux儿童医院Megraud博士惠赠。鼠伤寒沙门菌50013,伤寒沙门菌50097,福氏志贺菌51574,产气肠杆菌45102,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106,副溶血性弧菌20549,蜂窝哈夫尼亚菌45201,粪碱杆菌40001,司徒氏普罗威登斯菌420020,普通变形杆菌49102,弗劳地枸橼酸杆菌48107,粘质沙雷氏菌41002,大肠杆菌69-84由上海卫生防疫站提供。
1.5 Hp-mAb初步应用
从Hp阳生治疗后复查病人胃窦部取2块胃粘膜活检标本,同时做培养,涂片Gram染色和Hp-mAbSCH9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
2 结果
2.1 杂交瘤细胞株建立
本实验细胞融合率为66.7%(193/288),其中分泌抗体孔率为37.5%(72/192),经筛选获得3株Hp-mAb杂交瘤细胞株(SCH7,SCH9和SCH10),接种小鼠腹腔后获得腹水效价,列于表1。
表1 三株Hp-mAb性质类别
类 别 | SCH7 | SCH9 | SCH10 |
腹 水 效 价 | 1:105 | 1:107 | 1:1010 |
免疫球蛋白亚类 | IgG1 | IgG1 | IgG2a |
2.2 Hp-mAb特性鉴定
①抗体类别及亚类鉴定结果见表1。②与Hp-mAb相应的Hp抗原分子量的鉴定结果:Hp不同株之间菌体蛋白条带相似,其7条主要菌体蛋白为71000,62000,58000,52000,29000,22000,12000。CJ和CC菌体蛋白相似,与Hp明显不同,缺乏5800条带。免疫印迹法3Hp-mAb均与Hp菌体蛋白58000条带反应。
2.3 敏感性鉴定结果
Hp-mAb SCH9与18株Hp菌株反应均阳性。Hp被染成深棕色或棕黑色,染色反应均强于(++),染色程度无明显差异。
2.4 特异性鉴定
Hp-mAb SCH9与15株常见肠道标准菌株反应均阴性,未出现(+)以上的染色反应。
2.5 Hp-mAb初步应用
Hp-mAb SCH9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结果列于表2。Hp被特异染成深棕色。Hp-mAb阳生率高于培养和/或涂片Gram染色,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不同方法检测Hp比较
Hp-mAb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 | 合计 | ||
Gram染色 | + | - | |
+ | 37 | 37 | |
- | 7 | 77 | 84 |
合 计 | 44 | 77 | 121 |
3 讨论
有关Hp-mAb,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制备Hp-mAb时,所用的免疫小鼠抗原有整菌抗原、超声粉碎抗原或酸提取抗原。我们采用Hp整菌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后经筛选,得到3株高效价分泌Hp-mAb杂交瘤细胞株。
由于用Hp粗制抗原免疫小鼠,故各学者得到的Hp-mAb与Hp菌体蛋白反应的条带有差异。Engstrand等报道Hp-mAb与Hp25000菌体蛋白反应。我们用SDS-PAGE分析Hp,发现其不同株之间菌体蛋白相似,有7条主要蛋白条带。免疫印迹法发现3株Hp-mAb主要与其中5800菌株蛋白反应,与杉山敏郎报道一致,而CJ和CC菌体蛋白中不存在这一条带。困此可认为Hp58000菌体蛋白有较强免疫原性和特异性。我们制备的Hp-mAb SCH9与18株Hp反应阳性,与CJ和CC及其它常见肠道标准菌株反应阴性。结果表明敏感性好,特异性高,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或鉴定细菌用试剂。Hp-mAb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操作简单,光镜可观察。与常规分离培养和/或涂片G染色比较,后者阳性标本前者全部阳性,另有7例分离培养和或涂片Gram染色阴性标本,Hp-mAb免疫过氧化物酸染色发现有少量Hp。结查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有显著性(P<0.05)。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Hp-mAb免疫过氧过物酶染色法Hp被特异地染成深棕色或棕黑色,背景淡,对比度好易于观察。因此,分离培养法与活检标本涂片Gram染色法实际检出效果可能还不及单纯用Hp-mAb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粘膜中的幽门螺杆菌
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慢性B型胃炎的主要原因,在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与胃癌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诊断Hp感染的方法已有很多,其缺点是不够敏感,因此,需要一种快速、可靠,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检测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用于检测Hp感染国外已有报道,国内也有人用此方法检测唾液中的Hp。本文报道了用PCR技术从胃粘膜活组织中检测Hp,并探讨该方法在Hp感染的诊断和在评价治疗后根除效果中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PCR方法的建立
1.1.1 细菌菌株和培养
Hp标准菌株NCTC11637.NCTC11848及空肠弯曲杆菌NCTC11351来自伦敦国家标准培养物收藏中心(National Collectionof Type Culture),由本院传染科保存并提供。50株Hp临床菌株来自因胃肠症状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的病人,取胃窦活组织标本一块,匀浆后接种于含万古毒素10μg/ml,两性毒素B2μg/ml甲氧苄淀(TMP)5μg/ml的7%羊血琼脂培养基,于37℃微需氧条件培养3d~7d。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以及尿素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试验阳性进行细菌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伤寒杆菌、阴沟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及胎儿弯曲杆菌由本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提供。
1.1.2 细菌DNA的提取
Hp菌种转种于含7%羊血的琼脂培养基,37℃微氧条件培养3d,非Hp菌种按常规方法转种培养24~48h后收获。以氯化苄方法提取细菌DNA,所用试剂按文献相应减少。于分光光度计上测定HpNCTC 11637 DNA 的OD260及OD280,计算DNA浓度。
1.1.3 引物的选择
CP1/P2引物来自Hp16SrRNA基因,参考Hoshiua等提供的序列,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合成并纯化。CP1:5'—GCGCAATCAGCGTCAGGTAATG—3'CP2:5'—GCTAAGAGATCAGCCTATGTCC—3',扩增片段长度500bp。
1.1.4 PCR扩增Hp16SrRNA片段
采用50μl,扩增体系:10mmol/Ltris·HCI(Ph8.3);50mmol/LKCL;1.5MMOL/LgCI2;0.01%明胶;各200umol/LdATP、dcTP、dTTp、dGTP(Boehringer公司产品);各0.5μmcpl。CP2引物;1.25UTaqDNA聚合酶(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产品);1μl模板DNA。拉增反应在Perkin-Elmer公司的DNa Thermal Cycler480上进行:96℃5min,1个循环;94℃1min变性,55℃1min退火,72℃1.5min延伸,35个循环;最后于72℃继续延伸10min。反应中以HpNCTC11637做阳性对照,以去离子水代替模板DNA做阴性对照。扩增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1.2 PCR检测胃粘膜活组织标本中的Hp
96名因上胃肠症状行胃镜检查的病人及25名因Hp感染经抗生素根除治疗后复查胃镜的病人,于胃窦部取粘膜活组织,分别做尿素酶试验(兰州军医学校生产试剂盒),细菌培养及Warthin-Starry银染检查(由本科专职病理医师完成)。另取胃窦粘膜活组织村本一块,置500μlTE(10mmol/LTris.HCI.1mmol/LEDTA)(pH8.0)缓冲液中研碎,加10%SD30μl蛋白酶K(20mg/ml)3ml,55℃消化1h,以等体积苯酚—氯仿提取模板DNA用于PCR检测,标本处理程中以缓冲液做阴性对照。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
2 结果
2.1 PCR方法的敏感性
采用10倍系列稀释的HpNCTC 11637DNA检测PCR反应的敏感性。1μg~0.1pg的DNA扩增后在1%琼脂糖凝胶上均产生可见的条带,检出的最低Hp DNA量为0.1pg,相当于100个细菌细胞。
2.2 PCR的特异性
引物CP1/CP2对Hp标准菌株NCTC 11637、NCTC11848及50株临床分离的Hp菌株扩增后均可产生500bp预期片段,而对13株非Hp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伤寒杆菌、阴沟杆菌、弗氏痢疾杆菌、胎儿变曲杆菌及空肠变曲杆菌NCTC11351均呈阴性反应;对无Hp感染的人胃粘膜也呈阴性反应。
2.3 PCR与常规检测方法的比较
①PCR对初诊病人Hp感染的诊断:用PCR方示检测了96名因上胃肠症状前次行胃镜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的病人,并与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等常规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表1,2)。在四项检查方法中,PCR检出的阳性病人数最多,与尿素酶试验和细菌培养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CR方法还检出2例上述三项常规检方法均为阴性的Hp感染者。所有细菌培养或银染色阳性的病人,用PCR检测均呈阳性。②PCR对药的物治疗后Hp是否根除的评价:用PCR方法检测了25名十二指肠溃疡病伴Hp感染经不同抗生素方案治疗的病人,并与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及银染色方法比较(表3)。发现其中20名病人常规三项检测方法均为阴性,认为Hp已被根除,然而用PCR方法检测却发现在这20名所谓Hp已被根除的病人中有4例Hp仍为阳性,从而表明药物治疗并未使这4名病人感染的Hp彻底根除。对这4名病人中的3名于停药后5月~6月复查,发现2名病人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及银染色均转为阳性。证明PCR能检出治疗后用常规方法治能检出、而实际上仍然存在的少量Hp。
表1 胃粘膜活组织4种方法检测Hp的结果
PCR | 尿素酶 | 细菌培养 | 银染色 | |||
阳性 | 阴性 | 阳性 | 阴性 | 阳性 | 阴性 | |
阳性 | 58 | 7 | 56 | 9 | 63 | 2 |
阴性 | 1 | 30 | 31 | 31 |
表2 PCR与常规方法阳性检出率的比较
检测方法 | n | 阳性数 | 百分数(%) |
PCR | 96 | 65 | 67.7 |
尿素酶试验 | 96 | 59 | 61.5a |
细菌培养 | 96 | 56 | 58.3a |
银染色 | 96 | 63 | 65.6 |
aP<0.05,νsPCR
表3 十二指肠溃疡伴Hp感染治疗后检测结果
n | 尿素酶试验 | 细菌培养 | 银染色 | PCR |
16 | - | - | - | - |
4 | + | + | + | + |
1 | - | - | + | + |
4 | - | - | - | + |
3 讨论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道从人胃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出Hp以后,不少学者致力于Hp诊断的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仍是通过胃镜取胃粘膜活组织做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及组织学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后做显微镜检查。尿素酶试验快速、简便,但常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细菌培养则要尽可能缩短接种前标本的转运时间,细菌生长缓慢且需要特殊的培养条件,球形Hp则不易培养成活。银染色后做显微镜检查虽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但操作较烦琐,要求技术熟练程度高,且费时,价格较贵。非侵入性的方法如13C或14C呼气试验虽具有快速、可靠、无痛苦的优点,但费用较高,且接触同位素。血清抗体的检测则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研究。作者的PCR方法与上述传统检测方法比较,不仅快速、简便,而且证实引物CP1/CP2对Hp的扩增是特异的,而对其它细菌和无Hp感染的人胃粘膜则无扩增产物出现。该方法只需从胃粘膜活检标本中粗提模板DNA,其检出的最小Hp DNA量为0.1pg,相当于100个细菌细胞,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
本研究中将PCR技要用于Hp感染的诊断,并与传统的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及银染色方法进行了比较,9例细菌培养阴性及2例银染色阴性者,用PCR检测则全部为阳性。PCR与尿素酶试验及细菌培养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与银染色比较差异尚无显著性,可能由于受检样本数不够。以上结果表明,PCR技术确实较常规检测方法更为敏感,可以检出常规方法不能检出的Hp,是Hp感染的最敏感的方法。这与国外文献的结论一致。
本研究中将PCR技术用于抗生素治疗后检测Hp是否被根除,发现20例3项常规检测方法均为阴性认为Hp已被根除的患者,用PCR方法检测证实其中4例Hp仍为阳性。说明药物治疗并未使这4名病人感染的Hp彻底根除,只是细菌数量减少,用常规检查方法难以检出。对其中3名治疗后仅PCR呈阳性的病人的随访中证实,2名病人于停药后5个月和6个月时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及银染色均转为阳性,表明PCR用于评价药物治疗后Hp是否被根除,可以及早发现治疗不彻底,且在短期内感染可能复发的患者,从而指导继续药物治疗,防止同一株Hp感染的复发。
胃液尿素氮测定诊断幽门杆菌感染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对Hp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甚快。由于Hp含有丰富的尿素酶,能分解胃液内的尿素,有人提出抽取胃液测定尿素氮(GUN)以诊断Hp感染。近来我们对100例胃病患者在内镜检查的同时抽取胃液测定GUN,探讨其对诊断Hp感染的临床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检查各中胃病患者100例,其中男63例,女47例,年龄21岁~74岁,平均41.66岁。病程15d~23a,平均3.92a。均无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血液尿素氮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1.2 方法
内镜检查时,从活检孔处送入导管于胃底粘液糊处抽取胃液3ml~5ml测定GUN,同进在距幽门口2cm~3cm处的胃窦部活检组织4块,1块作尿素酶试验,1块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另2块作病理检查。Hp定量分级标准采用三级方法,以尿素酶和直接涂处片检查中任何一项阳性者作为Hp阳性。检查前3天停服用任何抗菌药物。
2 结果
2.1 GUN含量
经尿素酶试验和直接涂片检查Hp阳性者66例,其GUN含量为0.84mmol/L±0.54mmol/L(范围为0.21mmol/L~2.13mmol/L),Hp阳性者44例,GUN含量为2.36mmol/L±1.77mmol/L(范围为1.87mmol/L~8.7mmol/L),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
2.2 不同Hp定量分级者GUN含量
本组26例Hp定量分级属+,21例属++和19例属+++,其GUN含量分别相应为1.16mmol/L±0.88mmol/L、0.75mmol/L±0.61mmol/L和0.64mmol/L±0.32mmol/L。各组与44例Hp阴性比较,GUN含量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2.3 GUN测定与其他检测方法比较
如果以GUN<1.92mmol/L作为诊断Hp感染的界限,GUN含量测定阳性者63例(阳性率为63%),尿素酶试验阳性者61例(阳性率61%),粘膜直接涂片检查阳性者57例(阳性率57%)。以GUN测定的敏感性为最高。
3 讨论
目前诊断Hp感染的方法主要有:胃粘膜活检标本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病理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检测病人血中Hp特异性抗体、抗Hp单克隆抗体检查、尿素酶试验和呼气试验。这些方法中,有些因方法复杂、费用昂贵不易推广。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Hp简便、快速、价廉,敏感性为84%~96%,但无经验者可低至30%~50%。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费时、费力。细菌培养是最准确和最可靠的方法,亦是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标准方法,但需时较长,需特殊培养基和微需氧环境,不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尿素酶试验具有简便实用、快速灵敏、较为准确之优点,但是由于Hp在胃内的分布呈“斑片”状,尿素酶试验与其他需通过胃粘膜标本检查的方法一样,对胃组织标本取材要求较高,很难避免假阴性产生。在内镜检查前吞服利多卡因、近期服用过甲氰咪呱、铋剂和抗菌素或消毒剂浸泡胃镜和活检钳等原因均会导致假阴性结果的产生。
郑鹏远等通过测定GUN含量诊断Hp感染,发现Hp感染者GUN含量明显减低,且随着治疗过程中Hp的清除GUN也升高。本文结果也显示66例Hp阳性者44例阴性者比较,其GUN含量有明显差异。如以1.92mmol/L作为临界值以区分Hp感染是否存在,诊断阳性率达63%,敏感性高于尿素酶试验和直接涂片检查。因此GUN测定可以作为诊断Hp感染的有效指标之一。
测定GUN诊断Hp感染不受细菌“斑片”状分布、污染等诸因素的影响,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优点,并可作为动态观察Hp被清除的指标。文献报告慢性肾功能不全伴Hp感染者,因血尿素氮含量较高,GUN也明显升高。因此应询问患者有无肾脏疾病史,并同时作血尿素氮测定以排除假阴性结果。另外在内镜检查时应先抽取胃液,然后再活检胃粘膜组织,以免因出血影响GUN测定。
经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制备大鼠胃炎模型的研究
1983年Marshall和Warrer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后,经研究表明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与消化性溃疡的顽固不愈、早期复发有关。国外已有两名志愿者口服Hp后引起活动性胃炎并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但对动物的感染较为因难,我国学者陈晶晶等于1991年报道了经口感染8只Wistar大鼠成功,我们在此基础上对Hp感染大鼠胃炎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Hp菌株为本院胃镜室胃镜检查患者胃组织钳取物直接接种于空肠变曲菌选择性培基上,微需氧条件,37℃培养72h,检查菌落,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呈变曲或S型。尿素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并传代培养,做为感染大鼠的Hp。
1.2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32只,雌雄各半,5月龄,体重175g~256g。购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动物室。按体重编号,随机抽取8只做为空白对照。
1.3 感染方法
参照陈晶晶报道方法进行。①将24只大鼠禁食12~14h,先用胃管喂以5%NaHCO32ml,5min后和胃管注入从培养基上冲洗下的Hp菌液1.5ml(108~1010cfu),30min后给食。每周感染1次,共4次。空白对照组不即予感染Hp,饲养条件同制模组。②于最后一次感染Hp后7d~10d,分将空白对照组8只大鼠和随机抽取模型组8只大鼠,禁食12~14h,用乙醚麻醉处死。用无菌生理盐水洗去胃内容物,从靠近幽门的不同部位,剪取胃粘膜组织4~5块,直接做尿素酶试验,直接涂片,其余的胃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做病理切片,行HE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供病理学检查和Hp检测。用于电镜观察的标本用2.5%戊二醛固定。③感染结束后4周,再随机抽取8只模型鼠,按上述方法取胃粘膜组织,检测项目同上。④感染结束后8周,将所剩8只模型鼠按上述方法取胃粘膜组织,检测项目同上。
1.4 细菌学检查
①尿素酶试验:使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产SQ—H104半定量尿素酶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及判定结果。②胃粘膜直接涂片检菌法:将大量鼠组织粘膜面在玻片上直接涂抹,涂匀后加热固定,革兰染色,镜检Hp。
1.5 病理学检查
将福尔马林固定的大鼠胃组织,石蜡包埋,切成6μm厚的组织切片,分别用HE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和检查组织切片中Hp。
1.6 电镜观察
将2.5%戊二醇固定的标本,用1%锇酸后固定,常规Epon812树酯包埋,半薄定位找到胃粘膜上皮细菌游离面,超薄切片厚50nm,常规铀一铅染色,JEM100csⅡ透射电镜观察。
1.7 Hp和炎细胞浸润程度分级标准
①Warthin-Starry银染色Hp检测分为A~D4级。A级:未见Hp;B级:偶见Hp;C级:Hp呈散在分布或成簇分布;D级:大量Hp。②中性粒细胞浸润分为0~3级。0级:未见中性粒细胞;1级:偶见中性料细胞;2级:中性粒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3级:大量中性料细胞浸润。③淋巴细胞浸润分为0~3级。0级:未见淋巴细胞:1级:少量淋巴细胞;2级:淋巴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3级:大量淋巴细胞。
2 结果
2.1 尿素酶试验与细菌学检查
①模型组于感染结束时和感染后4周,8只大鼠胃粘膜尿素酶试验全部阳性(分别为5例+,3例++与4例+,4例++);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染色均查到散在Hp。对照组均为阴性。②感染后8W8只大鼠7只尿素酶试验阳性(4例+,3例++),同时均查到Hp,对照组均为阴性。③胃粘膜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色除感染结束后8W时除1例未找到Hp外,其他均找到Hp(表1)。主要分布于粘液层,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和粘膜隐窝处。切片中呈变曲型,S型。对照组大鼠胃粘膜组织中未找到Hp。
表1 各Hp检出率 (n)
感染分级 | 模型组感染Hp | 对照组 | ||
结束时 | 结束后4周 | 结束后8周 | ||
1 | 1 | 8 | ||
2 | 4 | 5 | 4 | |
3 | 4 | 3 | 3 | |
4 |
2.2 病理学检查
感染Hp大鼠的胃组织切片均有病变(表2)。对照组8只大鼠中仅3例可见少量淋巴细胞,1例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炎细胞浸润特点:炎症分级中炎细胞浸润至粘膜细胞基膜附近;2级炎性细胞浸润至粘膜下层;3级炎细胞浸润至胃壁全层。此与人类慢性胃炎的炎细胞只浸润粘膜层有所不同。另外可见粘膜上皮细胞变性病灶,细胞肿胀而不规则,包浆内结构不清和消失,少数可见浆细胞和嗜酸细胞。
表2 各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 (n)
浸润分级 | 模型组炎细胞浸润 | |||||||
结束时 | 结束后4周 | 结束后8周 | 对照组 | |||||
L | N | L | N | L | N | L | N | |
1 | 5 | 7 | ||||||
1 | 3 | 2 | 3 | 3 | 4 | 2 | 3 | 1 |
2 | 4 | 4 | 4 | 2 | 3 | 3 | ||
3 | 1 | 2 | 1 | 2 | 1 | 2 |
2.3 电镜观察
经电镜观察有明显病变:上皮细胞游离面质膜粘裂或消失,胞质粘液颗粒减少或变性,粘液颗粒内容物变性,使颗粒有芯,犹如胃癌时出现的“蛙卵样”粘液颗粒,或变成低电子密度空泡。胞质内细胞器减少,呈空泡变性。细胞核畸形,严重者变性,染色质边集。粘膜内嗜酸细胞增多。一份标本粘液内有一菌体斜面,考虑为Hp。空白对照组无病变,胃粘膜上皮细胞质膜完整,腔面附有明显粘液层,细胞游离端胞质内充满粘液颗粒,细胞侧面连接复合体明显,胞质细胞器丰富,常见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胞核较规则常染色质较丰富。
3 讨论
我们仿照陈晶晶的感染方法,对Hp感染Wistar大鼠胃炎模型的制备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采取较大剂量活跃菌株,多次重复感染方法获得成功。感染保持时间较长,感染后8周自然消失仅1例。研究结果表明:Hp对Wsitar大鼠尚属易感。感染后所出现的病理变化与人类Hp相关胃炎类似,既有淋巴细胞浸润又有中性料细胞浸润。而Lambert感染悉生仔猪所制成的模型中性粒细胞只现于贲门部的非腺体区,不连贯且保持时间较短。本研究所制备的Wistar大鼠胃炎模型,其感染率、重复性及感染后出现的炎症病变,均达到了做为Hp胃炎模型所需的指标。模型制做的成功,将对推动Hp致病机理、Hp相关性胃炎的防治等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幽门螺杆菌全菌抗原与尿素酶抗原ELISA血清学检测的应用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人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它可通过胃粘膜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和Hp培养来诊断其感染,但病人必须接受胃镜检查,由于检查时痛苦较大,更不易被复查和随访患者接受。Hp的尿素酶抗原可刺激机产生高滴度的循环抗体,其中IgG抗体滴度在未经系统抗Hp治疗的人群中,能确切地反映人体内目前有无Hp感染,在感染病人经抗Hp治疗杀灭了体内Hp3~6个月后,IgG抗体滴度能下降25%~50%,因此可客观地反映治疗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血液标本
血液标本676例患者,平均年龄43.5岁(18岁~87岁),主要症状为上腹痛及(或)食后上腹胀、恶心或呕吐、烧灼感染、反酸、嗳气、食欲不振。少数病例经胃镜检查,结果正常胃炎等器质性病变。采取肘静脉血2ml进行检测。
1.2 Hp尿素酶纯化抗原的制备
①菌株选择及细菌培养:实验选择尿素酶活性高的Hp菌,接种含6%脱纤维羊血的布氏平皿中,置混合气体(5%O2、10%CO2和85%N2)环境中,37℃培养3d后收菌。②细菌破碎及预处理:将收集之Hp菌用生理盐水洗2遍后,用凝胶过滤洗脱液将菌稀释至15亿菌/ml,用超声波在冰浴中进行破碎后,经高速离心12000r/min,30min后取上清备用。③凝胶过滤用SephadesG200柱进行,洗脱液测定尿素酶活性并将其活性峰与相应菌全菌蛋白,上柱液及离心沉渣进行SDS-PAGE分析,观察尿素酶提纯效果,Western blot分析是将尿素酶活性峰,经SDS-PAGE将各蛋白分离后,经电泳将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处理、染色照相,并记录结果。
1.3 血清抗Hp尿素酶抗体的检测
血清抗Hp尿素酶抗体的检测:采用ELISA(按照Kesumen法改良),检测对象为门诊受诊的各类胃病患者共676例,经纯化尿素酶抗原包被的40孔(或96孔)酶标板,用0.5%明胶0.1ml37℃作30min封闭,用洗涤液洗板三次,加入待检血清并以特异性抗HpU抗体的含量为66μg/ml标准阳性血清作为判断村准。加二抗HRP SPA,用PBST20稀释后,每孔加入0.1ml,37℃孵育30min,洗板3次后,在避光条件下与底物液中加入适量30%过氧化氢及邻苯二胺,溶解后,每孔加入0.1ml,37℃孵育,显色5min~10min,加2mol/LH2SO4终止液每孔0.1ml,用49nm波长测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下同](或目测)。目测观察:颜色浅于或等于标准阳性对照者为阳性,颜色深于标准阳性对照者为阴性。仪器测定:以酶标仪测定各孔吸光度(A)大于或等于标准阳性对照者为阳性,吸光度(A)小于标准阳性对照者为阴性。当标准性对照吸光度(A)大于或等于0.2时,若阴性对照吸光度(A)小于0.1则试剂盒有效。ELISA特异性经吸收试验鉴定,确定与空肠变曲菌(C.jejuni)、结肠变曲菌(C.coli)及海鸥变曲菌(C.laris)无交叉反应。
2 结果
2.1 HpU抗原纯化
应用SephadesG200柱,从Hp超声破碎物离心上清液中,一次性提纯了Hp尿素酶抗原。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Hp尿素酶抗原中仅含有66KD及30KD两种蛋白成分,与Hp尿素酶蛋白两种亚基的大小完全相同,提取物中几乎不含有其他杂蛋白成分,经Western blot分析,证明所提纯的Hp尿素酶抗原仍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为了检测HpU纯化抗原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实验选择经Hp全菌蛋白抗原对人血清特异性抗Hp-IgG抗体检测的阳性及阴性各类胃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患者血清各50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用混合多型HpU纯化抗原比全菌蛋白抗原为敏感,且特异性高(表1)。
表1 Hp全菌抗原与尿素酶纯化抗原ELISA法检测比较
Hp全菌抗原 | ||||
阳性份数 | 阴性份数 | 合计 | ||
HpU抗原 | 阳性份数 | 50 | 50 | |
阴性份数 | 6 | 44 | 50 | |
合计 | 56 | 44 | 100 |
X2=6.38,P>0.025
2.2 人血清特异性抗HpUIgG抗体的测定:用目测和酶标仪测定胃病患者人群中血清抗HpUIgG抗体。按表2分析,以特异抗HpU抗体的含量为66μm/ml标准阳性血清作为判断标准,ELISA法与免疫印迹分析对照,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6%。
表2 676份病人血清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ELISA检测结果
ELISA | 合计 | ||
阳性份数 | 阴性份数 | ||
Western阳性份数 | 375 | 8 | 383 |
Blot阴性份数 | 19 | 274 | 293 |
合计 | 394 | 282 | 676 |
3 讨论
Hp是人胃内唯一产生高活性尿素酶的细菌,可通过检测胃内尿素酶的活性来诊断Hp感染,现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如14N尿素酶排泄试验。13C或14C—呼吸试验,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以上几种方法均需要特殊的检验设备和技术,不易在基层推广和应用,因此血清中Hp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在检出与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中尤为重要,与侵入性诊断方法或呼吸试验相比,血清学诊断易为患者接受,而ELISA法则更为常用,若用患者自身菌株作抗原较用标准菌株作抗原在ELISA试验中更能观察到明显的IgG滴度。
目前应用于ILISA抗原有三类:①全细胞抗原和超声粉碎物抗原;②部分纯化抗原;③高度纯化抗原。Hp全菌细胞和未纯化的细胞超声波粉碎物抗原,用于Hp感染的血清学诊断一般特异性不高。用Hp多种抗原制品的混合物纯化的纯化尿素酶组分抗原,则可获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实验采用ELISA法对676份人血清进行了抗HpU抗体的检测,以特异性抗HpU抗体的含量为66μg/ml标准阳性血作为判断标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各为98%及96%。
对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抗菌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们已往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胃炎与Hp感染更是密切相关,在抗菌治疗前后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抗菌治疗后抗体滴度明显下降,与Hp清除有关,炎症程度减轻(活动性胃炎症消失)具有相关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目前对其病因认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多样性(heterogeneous),其中慢性胃炎占很大比例,而与Hp感染密切相关,经胃镜胃粘膜活检有半数以上有Hp存在,故认为Hp在NUD病人中有一定致病作用。人群血清抗HpU抗体ILISA法检查,属于创伤检测,可用作初筛检查,以后随访,可免去病人多次胃镜检查之苦,节省不必要的检查费用,减少交叉感染机会,有较好的依从性(compliance)和可靠性。总之,用血清抗HpU抗体ELISA法检测,对于慢性胃炎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Hp抗体的检出,抗菌治疗方案的确定,抗菌治疗方案的随访与评价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是一项简便、可靠、实用的方法。
1.3临床实验研究
胃粘膜检标本中弯曲菌样细菌的检出
1983年Ws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上皮,发现有未经鉴定的螺状弯曲杆菌。此后经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群与胃部疾患、特别是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有密切系的菌种,在许多生物学特性上与已认识的弯曲菌属很相似,但又有不同,故目前暂称之为弯曲菌样为细菌(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s,简称CLOs)。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且认为可能与胃癌之发生有关。本文探讨了慢性胃炎胃粘膜活检中弯曲菌样细菌的检出方法,和在各种胃病中的检出情况。
1 材料及方法
1985年5~7月间,我们对98例有上消化道主诉的患者作内窥镜检查,分别作出内窥镜判断,并采取活检本作革兰染色镜检。其中大部分并作了细菌的分离培养。个别标本作了透射电镜的检查。内窥镜每作一次检查后,均用新洁尔灭消毒清洗。
1.1 光学显微镜检查
取胃粘膜上皮活检标本,在洁净玻上涂成约1.5cm×2.0cm的薄膜。自然干燥,加热固定,革兰染色后作油镜检查。
1.2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新鲜活检标本在pH7.3的含2.0%戊二醛的二甲砷酸钠中固定2h。用二甲砷酸钠缓冲液洗2次,在1%四氧化锇中作后固定。然后包埋,超薄切片,在日立牌H-500电镜下观察。
1.3 分离培养
①Skirrow选择性培养基:以布氏琼脂作基础,补充10%羊血,并按下述浓度加入适量抗生素:万古毒素10mg/L,多粘菌素B2500IU/L,磺胺增效剂5mg/L。②接种和培养方法:取新鲜活检标本一块直接涂抹于上述选择性血琼脂一角,立即以接种环划线分离,并装入厌氧袋中(不用钯催化剂),封口后立即折断安瓿使枸橼酸与碳酸氢钠,硼氢酸钾产生化学反应,形成适量的CO2与H2。然后将盛有培养物的厌氧袋立即送至实验室。抵达实验室后即将培养物换入厌氧罐中,将厌氧罐用自制的厌氧培养抽气换气装置抽去90%大气,再充入80%N2和10%CO2(大致相当于实际含O22.2%,N287.8%,CO210%),置37℃培养3d~4d进行观察。若细菌不纯,作再次分离传代。
1.4 鉴定试验
采用目前国内鉴定空肠弯曲菌的一组常规试验,包括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及染色性,动力,触酶及氧化酶试验,用三糖铁琼脂、醋酸铝滤纸条测葡萄糖分解及H2S的产生能力,1%甘氨酸、3.5%NaCl及0.04%TTC的耐受试验,42℃及室温生长试验,萘啶酸、红毒素、先锋毒素的药敏试验,马尿酸水解试验等。具体方法从略。
2 结果
2.1 CLOs的形态学
胃粘膜活检标本直拉涂片可见直径为0.3μm~0.5μmt和长达1.5μm~5.0μm的革兰染色阴性、弧形、“S”形、或微弯稍直的杆菌。大多大小均一,形态典型。绝大多数的形态与空肠弯曲菌相似,少数与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相似。在空腹采取的胃粘膜活检标中非常容易识别。在直接涂片中多数CLOs存在于粘液层中,常呈鱼贯状排列。有些菌株革兰染色下菌体周围有明显的空缺,似有荚膜样结构。细菌的数量多少相差非常悬殊。少至一张涂片上只能找到几个,多至无法计数。为了大致能反映出活检标本中菌量的差异,拟订了一个粗略的定量标准如下:①极少:整个涂片仔细寻找形态典型的CLOs在5个以下有(本组有11例)。②少许:整个涂片仔细寻找形态典型的CLOs在5~50个左右(本组有8例)。③+:密集处一个视野中形态典型的CLOs不超过5个左右(本组有24例)。④++:密集处一个视野中形态典型的CLOs达50~500个左右(本组有16例)。⑤+++:密集处一个视野中形态典型的CLOs达50~500个左右(本组有8例)。⑥++++:密集处一个野中形态典型的CLOs>500,到无法计数(本组有4例)。此外本组98例中仅见杂菌者23例,基本未找到细菌要结构者4例。
由上可见胃粘膜涂片中,71/98或72.2%可找到CLOs,1/4病例仅见杂菌,且大多数杂菌量很少,只少数能打“+”以上。因杂菌多而CLOs难于识别者仅偶见。尽管在71例CLOs阳性标本中偶而亦可见杂菌,由于CLOs占绝大多数且与杂菌量有明显差别,所居部位亦不同,再加上CLOs在直接涂片中均有典型的态特征,因此藉直接涂片识别CLOs并不感到困难。在直接涂片中亦可偶见与革兰阴性球菌形态完全不同的圆球状体结构。经分离培养证实它是CLOs的一种形态变异,是否系CLOs的细胞壁缺陷型有待探讨。这种CLOs的形态变异具有大小不一、染色不匀、周界较模糊的特征,对有经验者识别并不困难。
在一例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浅表性胃炎者,其胃窦部粘膜在透射电镜检查中,可见在紧贴胃粘膜上皮表面处密布着一层外壳滑的CLOs。似乎完全镶嵌在微绒毛的间隙里,而且排列仅有定向。CLOs几乎绝大多数呈纵断面,因此尚能见弯曲菌形态特征,而在同一病人另一张不同切面的照片中所见都是在粘膜上皮表面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菌体的横断面。这种情况似乎与直接镜检中所见CLOs在粘液层中排列成钱贯状相呼应。而且突出的是,与粘膜上皮构成这种致密关系的菌体仅见一层;重叠二层;三层以上者几乎未见。另外尚可见有7个细菌侵入壁细胞的细胞内小管。Marshall等在电镜中发现CLOs具有4~5条带鞘的鞭毛,他认为这是与只有一条无鞘鞭毛的弯曲菌属细菌之间的重要区别,并由此认为CLOs可能属螺菌属,而不属弯曲菌属。我们在这一活检标本的一个切面中发现一条CLOs的一端有两条清晰的鞭毛另外一些CLOs的末端亦有2~4条鞭毛的断端。但是Kasper分离到的CLO菌株仅有一根鞭毛。
2.2 CLOs的培养及生化特性
我们对66份活检标本作了CLOs的分离培养。根据CLOs是一类革兰阳性在微需氧条件下37℃生长的弯曲菌样细菌,其生化特片至少有1~2项以上不同于先前已描述的变曲菌属细菌的特征标准,分离到27株可以定名属于CLOs的细菌。现将其主要特征描述如下:①菌落形态:CLOs在Skirrow培养基上培养48h出现针尖状透明无色菌落。72h后发展成灰白或灰色,隆起或扁平的菌落,直径<1min,或稍大,在新鲜培养基上有时可见形成扩散生长的菌落,但多数是互相独立的,不如空肠弯曲菌那样易形成透明扩散型水滴样菌落。部分菌株的菌落有特殊的酸味。②形态和动力:CLOs在新鲜在培养物中,能见典型的弯曲菌样形态,但是与直接涂片镜检相比,则菌体稍长而弯曲度较不明是,染色亦有较淡的趋势,另外在48h以上的培养物中,及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易变成圆球状结构,须与革兰阴性球菌区别。一般革兰阴性球菌有大小一致、染色较均匀及周界清晰的特点,而CLOs的圆球状变异则大小很不均一,染色很能不均匀,周界亦较模糊。CLOs在布氏肉汤中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动力。运动的形式可见螺旋状转动,亦可在原位呈现翻滚运动。③生化和耐受试验;目前对CLOs尚未形成成套的生化鉴定试验,我们利用对空肠弯曲菌鉴定常用的一些试验来测试了解其特性。与弯曲菌样细菌相仿,触酶绝大多数是阳性的。另外氧化酶多数阳性,少数阴性。它们普遍不利用糖,因此三糖铁琼脂是阴性的,且不变黑。但在醋酸银滤纸条上可见轻微的黑色,说明能产生微量的H2s。几乎绝大多数菌株对1%甘氨酸和0.04%TTC耐受,在3.5%NaCI中不生长。在温度耐受生长试验中少数菌株能在42℃生长,室温(约25℃~35℃)条件下发现少数菌株能够生长。马尿酸水解试验也是部分阴性,部分阳性。在药敏试验中绝大多数对红毒素敏感,对萘啶酸部分敏感,部分耐药。对先锋毒素亦有部分是敏感的,这与空肠弯曲菌明显不同。
表1 CLOs在各种胃病中检出情况
项 目 | 浅表性胃炎 | 浅表萎缩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溃疡 | 胃癌 | 残胃炎 | 糜烂性胃炎 | 无异常 | 合计 |
总例数 | 47 | 21 | 14 | 3 | 5 | 3 | 4 | 1 | 98 |
CLO阳性数 | 34 | 16 | 9 | 2 | 3 | 3 | 4 | 71 | |
百分率(%) | 72.3 | 76.2 | 69.3 | 66.7 | 60 | 100 | 100 | 72.5 |
2.3 各类胃部疾患的CLOs检出率
可见浅表性胃炎,浅表一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阳性检出率占总阳检出率的72.5%(表1)。
3 讨论
普遍认为,CLOs是一类与弯曲菌属不同的另一类微生物。因其生长与生化特性与弯曲菌属有许多不同,DNA的G+C含量*与弯曲菌属亦有不同,而且它们之间不能进行杂交,甚至CLOs不同群之间亦不能进行杂交。故常规分离培养空肠弯曲菌的方法来分离培养用CLOs,不易取得成功。例如最初我们用Campy-BAP选择性培养基在42℃下分离培养未取得一例成功。这可能与这类细菌通常只能在37℃下生长而且不少株对先锋霉素Ⅰ敏感有关。另外由于这类细菌与弯曲菌属细菌在不能分解糖类和在许多试验中反应不活跃,又很相似;但在个别菌株的表现型上又各有差异,因之又很不相似。因此企图完全用传统的表现型的分解方法得出分群或分型的结论是很困难的。目前除最新报道的个别据认为有价值的试验(如硝酸盐还原反应,尿素酶试验等)外,主要靠DNA的G+C含量,杂交试验,及菌体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的电泳谱来鉴别。
胃中酸度比较强,一般细菌难以生存,但CLOs例外,能在胃粘膜上定值。尽管它可能有碱性的粘液保护,但仍然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耐酸性。这可从中许多细菌侵犯壁细胞内的泌酸小管得到证明。另外电镜中显示粘膜上皮表面只有紧贴的单层CLOs,这可能意味着CLOs与胃粘膜有特殊的亲和性,有可能粘膜上皮表面有某种特殊的受体。
由于这类细菌的生长速度较常见的弯曲菌属细菌为慢,例如空肠弯曲菌在Campy-BAP培养基上42℃24~48h即可见明显菌落,这类细菌据报道一般需要培养2d~7d,大多在3d~4d形成明显菌落。我们在2d~4d内观察结果,这时胃粘膜上的杂菌尽管相对较少,但由于生长较快,在2d~4d观察结果时可能被杂菌掩盖了一部分。这类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较敏感,若选用抑制性太强的培养基,则CLOs一起被抑制,若选用抑制性弱的培养基或不加抗生素,则杂菌生长太多难于分离。另外人类的弯曲菌属的菌株不是都能分离到的。这一点对CLOs来说亦是如此。
注释*DNA的G+C含量:即DNA中鸟呤+胞嘧淀的含量,是细菌的遗传学分类依据之一。
尿[SB]15[/SB]N排出试验监测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
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对其病因缺乏了解,自从1983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首次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其与胃部疾患的关系已引人们广泛重视。近10年来,各国对Hp的研究迅猛发展,其中多为临床实用性研究。抗Hp药物能清除甚至根除胃部Hp感染,可明显减轻或消除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减少或消除其复发率甚至还可能降低胃癌的发生率。由于Hp能产生很强的尿素酶,国际上常用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感染或体内监测抗Hp疗效,已有大量的报道,但因为14C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性;而13C虽然是一种非放射性同位素,但价格非常昂贵,且需借助质谱仪检测,这样即使是在国外,其实用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内Hp感染率较国外发达国家高,在治疗上,迄今仍缺乏无损伤性的体内考察抗Hp疗法疗效的方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与新华医院核医学科合作研究了应用一种尿15N排出试验代替国际上的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它具有13C—尿素呼气试验的全部优点取材简便,诊断精确,灵敏度高用完全损伤性(包括无放射性损伤)等特点,这既反应整个胃部的感染情况,又克服了活检标本因感染灶分布的不均一性所造成的假阴性及具有侵袭性,且易造成医源性传染等缺点,它较13C尿素呼气试验经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从体内考察抗Hp疗效的有价值的检测手段,现就用尿15N排出试验在两批临床试验中监测各类抗Hp药物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
经内窥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并经1min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为阳性患者随机分组。下列胃病患者除外:①术后胃;②肿瘤;③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愈后;④近期服用过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者;⑤近期或正在服用抗生素或行抗酸药物治疗者。
1.2 方法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用药组)。联合用药组又分3种疗法,均在瑞金医院进行。①四联疗法组:7例,男3例,女4例,年龄34岁~62岁,平均48岁±14岁。②三联疗法组:2例,均为男性,年龄59岁~40岁,平均49.5岁±9.5岁。③二联疗法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26岁~59岁,平均42.5岁±16.5岁。中药复方及单一有机铋剂治疗组(以下简称中药组及得乐组)。本组研究在第九人民医院进行。①中药复方(暂名“胃可安”)组:14例;男3例,女11例,年龄31~56岁,平均43.5岁~12.5岁。②“得乐”冲剂组:8例,男4例,女4例,年龄28岁~52岁,平均40岁±12岁。四联疗法组:omeprazole40mgl次/d:在治疗的第1天晚餐后15min服用;以下三种抗菌药物在治疗的第2天服用;amoxicillin2000mg,4次/d餐后15min有睡前各一次;metronidazole500mg4次/d:餐后15min及睡前各1次;Deno12404次/d:餐前2h及睡前各1次。三联疗法组:Denol 120mg,4次/d餐前半小时及睡前各1次;tetracycline250mg,4次/d:餐前半小时各1次;metronidazole200mg次/d餐后15min及睡前各1次。二联疗法组:amoxicillin500mg次/d:餐后15min服用;omeprazole40mgl次/d早餐前半小时服用。中药及得乐组:“胃可安”中药组:“胃可安”(体外药敏试验明显有效,MIC90为9.102mg/ml)15g2次/d,饭前30min及睡前各1次,两组在服药前两周内及服药期间除胃动力药—吗叮啉外不用其他任何药物。
联合用药组:四联疗法组为2d,三联疗法组为2周,二联疗法组为10d;中药及得乐组:各8W,经胃镜检查及一min快速尿素酶试验示阳性者,分别于做第1次尿15N排出试验后服药1,10,14,56d时间,门诊随访,疗程结束后1,30d,行胃镜复查。
1.3 疗效评价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以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纳差和上腹部压痛作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指标,并记分:无临床症状的记为“0”;轻度的记为“1”;中度的记为“2”;重度的记为“3”。各种治疗方案疗效,Hp清除情况的评价:①尿15N排出试验评价:联合用药组病例共13个,分别在治疗前1d,治疗结束后1,30d做尿15N排出率试验检测。中药及得乐组病例共22具,分别在治疗前1天及治疗结束后第1天检测尿15N排出率。②细菌培养检查:中药组及得乐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第1天行胃镜检查,取活检做细菌培养检查,尿15N排出试验由新华医院核医学科协助完成。
2 结果
联合用药组中的3种疗法在治疗前后总体症状改善均较明显(t检验,P<0.01),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1)。
表1 三种联合疗法临床症状变化积分
疗法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四联疗法 | 7 | 17 | 4 |
三联疗法 | 2 | 8 | 2 |
二联疗法 | 4 | 5 | 1 |
中药胃可安组与得乐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改善也较明显(t检验,P<0.01),而两组间的症状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t检验,P<0.05表2)。
表2 中药胃可安组与得乐组临床症状变化积分
分 组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胃得安 | 14 | 42 | 8 |
得 乐 | 8 | 22 | 3 |
采用联合用药疗法及胃可安与得乐治疗Hp感染性的慢性胃炎,有下降趋势,其中四联疗法组与胃可安组,得乐组治疗前后尿15N排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胃可安中药组及得乐组用尿15N排出试验及细菌培养检测其清除Hp的效果比较见表3。
表3 尿15N排出试验、细菌培养检测比较
检测方法 | 疗程结束时 | |
Hp(+) | Hp(-) | |
尿15N排出试验* | 3 | 19 |
细菌培养 | 9 | 13 |
*0.3%为阈值
3 讨论
本研究两组临床试验中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筛选患者,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者入选本研究对象,从这两组对象来看,尿15N排出试验在治疗前检出21/35均在0.3%阈值以上(尚有15/35与快速尿素酶试验不符,下面将作说明),这说明尿15N排出试验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无损伤性内检测Hp感染的手段。在瑞金医院中所进行的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抗生素+有机铋剂+灭滴灵或奥克等的联合用药法,这些药物均被认为有不同程度的抗Hp效果,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所进行的是用中药复方(在体外用纸片法及MIC法亦均证明对Hp有效)与单味有机铋剂进行比较。各种疗法的治疗前后尿15N排出试验值所做斜线(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做斜线)可见,其斜率:联合用药组>得及组>中药复方组,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的看来,这是符合目前国内外对这3类药物抗Hp治疗的总的规律的,换一句话说,就是联合用药组抗Hp的清除率最高;单味有机铋剂组次之;本试验中的中药复方尽管体外试验明显有效,症状亦有明显改善,但体内抗Hp疗效稍差一些,然而不可否认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因此15N排出试验无可置疑地可以作为一种体内监测某种药物或者某种疗法抗Hp疗效的有效的方法。不同联合用药法在停药30d后,有些病例的尿15N排出试验的再次检出结果虽然有些波动,同停药后1d的排出率比较,有的仍然保持在原有水平上,但有一些病例有明显的反弹,这说明能维持在停药时的水平或仅有微小波动者,Hp已清除成功;若有明显反弹甚至重新超过阈值者,说明Hp未被根除,这些病人必要时可过一段时间再做一次尿15N排出试验,以确定Hp是否已确实被根除;可能是病例太少的缘故,而四联疗法线有8例病人,其治疗前后的尿15N排出率之间就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尿15N排出试验可以作为判定一个Hp感染患者是否已确实得到根治的最好手段,遗憾的是中药复方组和得乐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用这一方法完成根治指标的检测,由于胃镜检查是一个侵袭性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不宜多次重复,患者本身也不乐意接受。14C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尽管它的射线较弱,但可造成内照射损伤,且其半衰期很长,在5000a之久,因此14C—尿素呼气试验亦是一种不宜多做的试验,对孕妇与小孩来讲,更是如此,13C与15N都是非放射性同位素,对机体不会造成损伤,因此可用作无损伤性的示踪手段。
本组似乎联合用药组,中药复方组及单味有机铋剂组中的各种疗法的疗效都非常好,这只是一处假象,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因为这个阈值是1992年吴继综等在第1次报告中根据36例随意选择的Hp阳生与极少数阴性患者在未做治疗前后尿15N排出试验所得阈值的比较,由于例数不太多,没有进行抗Hp治疗前后的比较,可能阈值定行偏高,根据本材料,从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尿15N排出试验的全部变化及中药及得乐组治疗后从细菌培养中Hp转阴的结果看,阈值可能定在0.15%~0.20%之间较为合适,我们将阈值定为0.175%把表3修正为表4。
表4 尿15N排出试验、细菌培养检测比较
检测方法 | 疗程结束时 | |
Hp(+) | Hp(-) | |
尿15N排出试验 | 12 | 10 |
细菌培养 | 9 | 13 |
这样所得的结果即能使讨论的第1点有个较满意的解释:既可把治疗前的测定值与快速尿素酶试验的结果基本符合起来,亦可使治疗后尿15N排出试验Hp的转阴值细菌培养细果基本符合起来。
在确定阈值时,除了需考虑口服定量的15N-未踪尿素在体内受胃壁Hp的尿素酶作用后产生15NH4+被吸收经血由肾脏排出体外,收集2h内的尿检测时,还应考虑到机体自身的N循环问题,从现有的资料看,若没有明显的肝、肾功能不全,机体N循环还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不至于对本试验的测定值的临床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尽管如此,不同的个体都可能有自己稍有差异的阈值,这只有通过随访过程中自身对照来解决了。
幽门螺杆菌感染内镜下诊断及治疗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Hp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报道已有很多,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胃粘膜的萎缩面的形态及肠上皮化生的分布特点与Hp检出率的关系,探计了内镜下取活检的产位对Hp检出率的影响。同时在在镜下直接喷洒美蓝治疗Hp,以探讨Hp 的内镜下治疗效果。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
选择胃镜下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它胃病伴有萎缩改变及肠上皮化生改变者268例,男185例,女83例,年龄19~78岁,平均43岁。
1.2 方法
胃镜入胃后先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对萎缩性胃炎或其它胃病同时伴有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改变者,镜下详细观察其萎缩面的形态、肠上皮化生的分布和持点并做出分型。然后分别在窦部、中间带及体部(小弯侧)各取活检1块,分别用于快速尿素酶试剂药盒(HpUT)鉴定Hp。进一步对HpUT呈+++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胃镜下直接喷洒0.3%美蓝50ml,作用15min以上,同时投给一般胃病治疗药。另一组在服用一般胃病治疗药物的同时投给德诺、灭滴灵、环丙氟哌酸联合口服抗Hp,疗程为2周。两组病人均在服药4周后复查胃镜及鉴定Hp。
1.3 胃粘膜萎缩性改变的分型
按竹本忠良主编的消化道内镜诊断标准,将发生萎缩改变的胃粘膜按萎缩面的界限分为闭合型(closed type)与开放型(open type)两种。萎缩面的边界未达贲门者为闭合型(C),达贲门以上者为开放型(O)。闭合型中萎缩面边界不超过胃角的为C1,接近贲门的为C3,介于两者之间为C2。开放型中仅小弯侧萎缩的为O1。除大弯皱壁外全部萎缩的为O3,介于两者之间的为O2。
1.4 肠上皮化生的分型
伴有肠上皮化生者,胃镜下行美蓝染色,美蓝呈点状染色者为Ⅰ型,斑状染色为Ⅱ型,广泛染色者为Ⅲ型。
1.5 Hp鉴定
本观察以HpUT+++者为有Hp感染。
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萎缩分型与Hp检出率的关系
常规在窦部取材时,受胃粘膜萎缩面分布的影响,其Hp检出率的差异很大,萎缩面积最小的C1型和萎缩面积最大的O3型Hp的检出率较低,并且与其它类型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窦部萎缩类型与Hp检出率 (%)
萎缩分型 | 胃溃疡伴萎缩 | 十二指肠溃疡伴萎缩 | 萎缩性胃炎 | 总 计 |
C1 | 40.0 | 83.3 | 22.7b | 28.6b |
C2 | 66.7 | 93.8 | 71.2 | 76.6 |
C3 | 87.5 | 92.9 | 78.1 | 83.3 |
O1 | 90.0 | 100.0 | 85.7 | 90.6 |
O2 | 75.0 | 100.0 | 66.7 | 76.5 |
O3 | 50.0 | 30.0b | 40.0 | 37.5b |
73.5 | 82.8 | 53.4 | 62.3 |
bP<0.01,υs与C2,C3,O1,O2
2.2 不同取材部位的Hp检出率
以HpUT+++为计数单位,闭合型以窦部检出率最高,而开放型以体部检出率最高,并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表2)。
表2 萎缩性型与不同部位Hp检出率
分 型 | 窦 部 | 中间带 | 体部 | 总例数 |
闭合型(%) | 37b(92.5) | 13(32.5) | 6(15.0) | 40 |
开放型(%) | 1b(4.0) | 14b(56.0) | 23(92.0) | 25 |
bP<0.01,υs体部
表3 肠上皮化生的类型与(窦部)Hp检出率
美蓝染色类型 | 萎缩类型 | 病例数 | Hp | % |
Ⅰ | C2 | 2 | + | 90.9 |
C3 | 6 | + | ||
O1 | 2 | + | ||
O2 | 1 | - | ||
Ⅱ | O1 | 1 | + | 85.7 |
O2 | 2 | + | ||
O3 | 2 | + | ||
O3 | 1 | + | ||
O3 | 1 | - | ||
Ⅲ | O1 | 5 | - | |
O3 | 2 | - |
b与Ⅰ、Ⅱ比较P<0.01。
2.3 肠上皮化生类型与Hp检出率
肠上皮化生广泛的Ⅲ型Hp检出率低,与Ⅰ、Ⅱ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3)。
2.4 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表4 两种方法治疗后(窦部)Hp阴转情况
总例数转阴例数部有效率(%) | |||
美蓝直接喷洒法 | 23 | 21 | 91.3 |
药物联合口服法 | 7 | 6 | 85.7 |
美蓝直接喷洒法与口服法比较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诊断Hp的方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细菌培养法和组织切片法不仅需时较长,一些基层医院常常因为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导致阳性检出率大大降低。组织直接涂片法虽简便、快速、价廉,但无经验者同样可使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尿素酶法有一定的假阴性或假阳性。为此人们常常几种方法联合应用,但几种方法的结果都阴性就能说明确定没有该菌感染吗?还是因为菌量太少,检不出来呢?我们认为导致Hp检了率低的原因,除了与检出方法本身所要求的条件和技术因素有关外,还与胃镜下的取材部位有关。我们比较了常规在窦部取材时的Hp检出率,发现萎缩面积最小的C1型和萎缩面积最大的O3型检出率均低,C1型可能因为病变轻Hp感染不重的缘故,但是O3型为什么也低呢,进一步比较不同部位的Hp检出率发现,萎缩性胃炎的闭合型以窦部检出率高,而开放型以体部检出率高,也就是说萎缩面积大的O3型Hp感染以体部为重,因此对开放型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如果也常规在胃窦取材,必然导致Hp检出率降低。这种随着萎缩病变(面积)的扩大,Hp的存在部位也随之上移的现象,提示Hp可能与萎缩病变的进展有关。内镜下对那种成灰白色扁平隆起的肠上皮化生诊断较容易,而对平坦型或凹陷型肠上皮化生的诊断较困难。利用美蓝染色可清楚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变及分布类型。本研究发现Hp检出率还与肠上皮化生的分布面积有关。广泛肠上皮化生患者的Hp检出率明显降低。因此活检时,如在非肠上皮化生区域取材,可能会提高阳性检出率。
Hp的治疗,目前大多采用药物单一或联合口服治疗法。疗程多需要2W以上。我们在内镜下直接喷洒美蓝治疗Hp。发现美蓝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粘膜染色剂诊断肠上皮化生,而且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用0.3%美蓝50ml,作用15min左右即可杀死Hp。与口服法比较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美蓝的这种镜下直接喷洒法,经济、省时、诊断和治疗一次性完成,不给患者增加负担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胃十二指肠疾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检测的临床应用
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IgG,以检测各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对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和/或涂片(培养30例,涂片48例)进行分析对比。本文探讨了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血清抗Hp抗体IgG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浅表性胃炎患者17例,萎缩性胃炎患者8例,胃溃疡患者14例,十二指肠球溃疡患者12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血液标本采取后立即分离出血清置-20℃冻存备检。
1.2 方法
抗Hp抗体IgG检测用ELISA试剂。所用包被用Hp抗原、正常阴性对照血清、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人IgG结合物均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提供。采用ELISA间接法,按提供试剂单位制定的抗Hp抗体IgG检测程序进行。方法简述如下:用10μg/ml的抗原(多株Hp超声粉碎物)包被聚苯乙烯反应板,0.1ml/孔,4℃过夜。用10%牛血清磷酸缓冲液(pH7.4)封闭37℃1h。加待检样品为稀释度1:200的病人血清,37℃结合2h。加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37℃孵育。最后加邻苯二胺作基质,2M硫酸手反应终止剂。每加一层试剂时用0.05%PBSTWeen20(pH7.4)洗涤3次。显色后用DG—3022型酶联仪在490nm波长测定OD值,标本OD值与血清中抗体IgG量呈正相关,以标本OD值比阴性对照OD值(每板设两孔以上,取平均值),大于1.70者为血清抗Hp抗体IgG阳性。
2 结果
浅表性胃炎17例中,血清抗Hp抗体IgG阳性12例(70.6%),萎缩性胃炎8例中,阳性5例(62.5%),胃溃疡14例中,阳性12例(85.7%),十二指肠球溃疡12例中,阳性11例(91.7%)。本组51例中ELISA法检测阳性40例(78.4%),培养和/或涂片检测阳性39例(76.5%),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
2 讨论
至今为止,慢性胃、十二指肠疾患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有关。Hp的致病性存在于:①Hp能分泌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氨对粘膜具有毒性。②Hp细胞毒,能使胃粘膜上皮细胞空泡变性。③Hp与胃上皮有特别亲和力,粘附于细胞表面。④Hp尿素酶,可破坏胃粘液,导致粘液性改变,H+反弥散。⑤Hp分泌脂酶A,能分解胆盐,后者对胃粘膜有毒性。⑥Hp内毒素。⑦Hp感染致使胃体部腺粘膜PAS—AB阳性物质减少,尤以幽门腺区域的粘膜表层细胞内粘蛋白降低为显著,致粘膜防御机制减弱,从而有引起胃溃疡的可能性。上述原因可异致灶部粘膜炎细胞浸润、粘膜上皮细胞水肿、充血、粘液增多变性;还可伴有血及糜烂,从而引起炎症及溃疡。
国外已有报道血清抗Hp抗体的IgG的测定结果与Hp菌的粘膜检出结果间有很好的相关一致性。本文检出结果与上述报道一致。血清抗Hp抗体IgG的测定是判断胃炎、消化性溃疡疾患者有无Hp感染的良好指标。已有报道表明血清抗Hp抗体IgG当Hp清除后可以转阴。本文测定结果表明,ELISA法测定血清抗Hp抗体IgG结果与粘膜活检的细菌培养和/或涂片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且方法简便,不需做胃镜检查。血清抗Hp抗体IgG测定对临床诊断有无Hp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疾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胃切除标本幽门螺杆菌与弯曲菌样细菌观察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简称Hp)和弯曲菌样细菌(简称CLOs)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为观察上述关系,我室1987-03-02自本校两所附属医院收集因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施行胃切除手术标本84份,进行上述两类细菌的检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组84例,男76例,女8例;年龄29岁~68岁;病程1月~38a。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证实,胃溃疡27例,18例并胃粘膜慢性炎症;十二指肠溃疡17例,11例并胃粘膜慢性炎症;复合溃疡8例,3例并慢性胃炎;胃体癌25例,4例并慢胃炎;贲门癌7例。32例术前使用过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青、链、庆、卡、灭滴灵及痢特灵。无菌,剪取手术切下的胃大部组织中的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各一块,约1cm×1cm~1.5cm,pH7.4的PBC缓冲液1ml~2ml输送瓶内,微氧条件下,1h内送实验室检查,胃腔pH值采用pH试纸法测定。
1.2 方法
直接涂片镜检:将胃体、窦及十二指肠球部膜分别剪成碎块置pH7.4组织匀浆器中研磨成浆,取少量该匀浆涂布在载玻片上,固定,革兰染色,镜检,见革兰阴性呈螺旋状或呈海鸥状细菌为镜检阳性,反之为阴性。
分离培养:在制备直接涂片的同时,取上述组织匀浆0.5ml,接种在Skirrow选择培养基上(含万古霉素10ml/L,多粘菌素B250IU/L,TMP5ml/L),置微氧环境(O22.2%,N287.8%,CO210%)。35℃~37℃培养48h~72h后分离,无生长者继续培养2d~3d再分离,培养1周仍无生长者为培养阴性。据其在微氧环境,Skirrow培养基生长而在厌氧、需氧环境均不生长的特点,及典型细菌形态和生化反应结果作出初步判断。最后鉴定尿素酶(-)者为CLOS,尿素酶(+)为Hp(尿素酶试验以试管法为准)。
2 结果
2.1 细菌检出情况见表1,2,3。胃粘膜表面pH值范围2~9。
表1 Hp/CLOs-2在消化性溃疡和胃癌中的检出率
病名 | 直接涂片镜检阳性率(检出数/例) | 细菌培养阳性率(检出数/率) |
消化性溃疡 | 88.5(46/52) | 82.9(29/35) |
胃溃疡 | 88.9(24/27) | 88.2(15/17) |
十二指肠溃疡 | 94.1(16/17) | 81.8(9/11) |
复合溃疡 | 75.0(6/8) | 71.4(5/7) |
胃癌 | 68.8(22/32) | 57.1(12/21) |
胃体癌 | 72.0(18/25) | 64.7(11/17) |
贲门癌 | 57.1(4/7) | 25.0(1/4) |
2.2 病理特点
病理观察发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粘膜组织中,常见有弯曲菌寄生,数量随炎症加重相应增多,且呈丛状分布。细菌不但在窦部寄生,同样炎症波及体部时,体部粘膜亦有弯曲菌存在。个别粘膜正常也能检出极少量的弯曲菌,多单独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樟明显肠腺化生时,细菌量明显减少,多呈散在、单独分布。细菌多存在上皮层表面,尤其在胃小凹处更为明显。
表2 Hp/CLOs-2在不同疾病的检出情况
病 名 | Hp | CLOs-2 | Hp+CLOs-2 |
胃溃疡 | 7 | 4 | 5 |
十二指肠溃疡 | 8 | 1 | |
复合溃疡 | 3 | 2 | |
胃体癌 | 6 | 3 | 2 |
贲门癌 | 1 | ||
合 计 | 25 | 9 | 8 |
表3 胃十二指肠粘膜Hp/CLOs-2检出情况
胃体 | 胃窦 | 球部 | |
涂片阳性率(%) | 69.1(58/84) | 71.65(58/81) | 5.6(40/72) |
培养阳性率(%) | |||
CLOs-2 | 25.0(10/40) | 12.5(5/40) | 13.9(5/36) |
Hp | 57.5(23/40) | 67.5(27/40) | 50.0(18/36) |
3 讨论
近10年,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不少。Hp和CLOs胃溃疡检出率为57%~85%,十二指肠溃疡为90%~100%,胃癌为19%~25%。提出上述两类细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溃疡的病原菌,尤其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更为密切。而与胃癌的发病无直接关系。我室检测结果显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复合溃疡三者的检出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胃癌的检出率为68.8%,明显高于文献报道。胃体与贲门间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消化性溃疡检出率高于胃癌检了率则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42例阳性检出病例中,单纯Hp感染占首位,以窦部检出机会较多,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其次是单纯CLOs感染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表现为不同部位的胃粘膜分别寄生着不同的弯曲菌,以胃溃疡病例检出较高。组织学检查发现这类细菌多成丛寄生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尤其在胃小凹处。被寄生的粘膜细菌呈特有炎性改变,未被寄生者则正常或基本正常。因此,增加受检部位,可提高阳性检出率。病变早期若给适当抗生素治疗,随细菌杀灭,炎性粘膜可逐步修复正常,但仍有复发的可能。Glupczynski等观察,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治疗急性胃炎有效,但停药后1个月,100%病例弯曲菌再现,胃炎复发。
弯曲菌的感染不受胃腔pH值的影响,本文阳性检出病例中,胃腔内pH为2~9。可能是这类细菌主要寄生于覆盖在胃粘膜上的粘液层与胃上皮细菌之间,尽管胃腔内pH变化很大,但该层pH值通常保持在7.0左右。张振华等用透射电镜观察在壁细胞泌酸小管内可见到幽门弯曲菌CLOs,指出该菌有耐酸力。
现已证明这两类细菌非人类共生菌。人类胃粘膜上的弯曲菌来源问题至今仍不清楚,有文献提示在某些物胃粘膜上也能检出这类细菌。人体内弯曲菌是否来源于动物,有待进一步探讨。
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自在人胃粘膜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采用了多种试验方法研究了Hp。其中检测血清抗Hp抗体IgG方法有仅简便,在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其检出率很高,达85%以上。本文通过检测血清抗Hp抗体IgG阳生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前后抗Hp抗体变化,探讨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胃镜确诊断为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粘膜组织培养或/和涂片检测Hp阳性,同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以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抗Hp抗体IgG阳生共52例。其中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球溃疡36例。男性39例,女性13例。所有病例均无合并有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无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1周内未使用过抗菌素。
1.2 方法
口服呋喃唑酮(Fu)1d~7d0.2g,每日3次。第8d~14d0.1g,每日4次,同时口服胶体铋剂(CBS)110mg,每日4次,共28d。52例观察病人均于治疗第2周和治疗结束后行胃镜检查做粘膜组织培养或涂片检测及血清抗Hp抗体IgG检查。
疗效判定 ①胃镜下见溃疡面消失或仅留疤痕者为治愈。②血清抗Hp抗体IgG测定与培养或涂片检查均阴性者为Hp清除。
2 结果
患者服药后疼痛平均缓解时间为5d—7d。52例患者服药2周后检查平均Hp清除率为76.9%,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77.8%(28/36)、胃溃疡75%(12/16)。服药结束后检查Hp清除率达100%。52例患者2周后溃疡愈合率为42.3%,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1.7%(15/36),胃溃疡43.8%(7/16)。治疗结束后溃疡愈合率为96.2%,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97.2%(35/36),胃溃疡为93.75%(15/16)。在药物治疗2周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Hp清除率为77.8%,溃疡愈合率为42.3%;胃溃疡Hp清除率为75%,溃疡愈合率为43.8%。治疗结束后Hp清除率达10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率为97.2%,胃溃疡愈合率为93.75%说明二者不完全一致。
3 讨论
我国为Hp感染率较高的国家。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抗Hp抗体IgG的检出率均很高在临床中可用此方法做为判断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无Hp感染的指标。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治疗。许多文献报道使用抗菌素治疗Hp感染的病例观察,肯定了疗效。本文在抗Hp抗体IgG阳性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使用了Fu+CBS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Fu+CBS治疗前后测定血清抗Hp抗体IgG可了解患者体内Hp感染情况,当Hp清除后血清抗Hp抗体IgG转阴与粘膜活检的细菌培养或/和涂片结果一致,在临床中可以通过血清Hp抗体IgG测定指导临床治疗减少胃镜检查,减轻病人痛苦。但是Hp的清除与溃疡愈合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Hp感染不是造成胃、十二指肠疾患的唯一原因。当测定血清抗Hp抗体IgG阳性时,不仅要使用能杀灭Hp的抗菌素,还应注意使用粘膜保护药物在临床中我们还可使用血清抗Hp抗体IgG的测定跟踪随访溃疡愈合的病人,以使Hp根除,防止幽门螺杆菌的复发。
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几种方法的比较
自1983年Warrn和Marshall从胃粘膜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与胃炎及溃疡病的关系引人关注,并指出Hp可能是其病因之一。检测Hp感染方法较多。本文对95例胃粘膜组织行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直接涂片、HE染色、Giemsa染色、改良Warthin-Starry银染检测Hp的方法比较。力求寻找出简便、经济、敏感性、特异性高的方法,实用于临床诊断Hp感染。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连续收集1990—03~1990—06因上消化道症状行内镜检查(Olympus GIF XQ10)。胃镜诊断慢性胃炎及消化溃疡患者95例。取距幽门5cm内的胃窦粘膜5块,分别供以上各种检测用。男74例,女21例;17岁~62岁,平均年龄42.8岁;其中慢性胃炎30例、胃溃疡8例,球部溃疡37例,复合溃疡20例。
1.2 方法
①细菌培养:将活检标本接种于肉浸液加8%~10%羊血及抗菌混合液的琼脂平板中,于防良厌氧缺罐(5%O2,7%CO2、80%N2、8%H2、湿度98%)内,37℃、培养3d~7d,见1mm~2mm大小的露滴样、光滑、灰白色菌落,菌落涂片镜检生化鉴定(尿素酶、氧化酶、触酶等)。7d不见菌落为阴性。②尿素酶试验:采用改良Christensen细菌尿素酶鉴定试剂。取0.1ml试剂于平皿圆孔中,将胃粘膜置于此孔中,试剂由淡黄变淡红色为阳性,不变色为阴性,其中1h内变色为阳性,2h~5h变色为延迟性。③直接涂片:粘膜涂于洁净玻片上,范围为1.5cm×2.5cm大小,酒精灯固定,革兰染色,10×100倍油镜观察。Hp为革兰阴性呈∽、C弯曲状或螺旋状,形态典型。④HE染色:常规HE染色,镜检。40×10倍光镜下生病理诊断,100×10锐油镜下观察Hp。Hp位于胃粘膜上皮表面,胃小凹及胃腺腔中,呈淡红变弯曲状物,较难分辨。⑤改良W-S银染:将脱蜡切片于43℃的1%AgNO3液中浸润15min,准备显色剂。将浸染的切片于盛有显色剂立式染缸中加盖、加热维持恒温70℃约8min~10min,切片呈浅棕色。取出切片,热水彻底冲洗,脱水,透明,中性树脂封片。100×10倍镜下观察Hp,其在淡黄色背景上呈棕色或褐色弯曲状物,易辨认。⑥Giemsa染色:将脱蜡切片于Giemsa稀释液中浸染20min,待组织呈蓝色,蒸馏水漂洗,PBS液分色约3min~5min,透明,中性脂封片。100×10倍镜下观察。Hp呈深蓝色弯曲状物,较易分辨。⑦菌量分级:菌Marshall分级法0级;无菌;Ⅰ级:认真寻找可见;Ⅱ级:多数高倍视野可见;Ⅲ级:高倍视野很多或成堆成串。
所有资料按四格表行X2检验,若例数小于40或理论值小于1,则采用确切概率法计算。
2 结果
表1 检测Hp各种方法的检出率
检测方法 | n | 阳性 | 阴性 | 假阳性 | 假阴性 | 敏感性(%) | 特异性(%) | 检出率(%) |
细菌培养 | 95 | 60 | 35 | 8 | 88.2 | 100.0 | 63.2 | |
尿素酶试验 | 95 | 66 | 29 | 1 | 3 | 95.6 | 96.4 | 69.5 |
直接涂片 | 95 | 58 | 37 | 1 | 10 | 85.0 | 96.4 | 61.1a |
HE染色 | 95 | 56 | 39 | 12 | 69.0 | 100.0 | 58.9a | |
Giemsa染色 | 95 | 68 | 27 | 2 | 2 | 97.1 | 92.5 | 71.5 |
改良W-S | 95 | 71 | 24 | 4 | 1 | 98.5 | 86.7 | 74.7 |
aP<0.05
表2 胃粘膜组织切片三种染色菌量分级
染色方法 | n | + | ++ | +++ | - | 阳性率(%) |
HE | 95 | 27 | 22 | 7b | 39 | 58.9 |
Giemsa | 95 | 16 | 24 | 28 | 27 | 71.6 |
改良W-S | 95 | 14 | 30 | 27 | 24 | 74.7 |
bP<0.01
在各种方法中,改良W-S染检出率最高,HE染最低,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尿素酶试验、Giemsa染与改良W-S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其特异性、敏感性均在92%以上。表2之菌量分级,HE染与改良W-S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iemsa染与改良W-S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本文对几种常用检测Hp感染的方法进行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检出率及方法难易、速度、费用上均有不同。检出率以改良W-S染最高,HE染最低;特异性以培养法最高。细菌培养是鉴定Hp阳性最可靠的方法,特异性100%,但培养需要一定条件和技术,影响因素多,敏感性较低,时间长,一般单位难以开展。HE染色作病理诊断的同时兼作Hp检测。但其敏感性差,菌量分级少,Hp难以分辨。改良W-S银染是一种检出率最高的经典方法,但其操作方法复杂,显色剂难配制。每次染色需加热、恒温及配显色剂,热水冲洗不彻底,杂质影响观察,银试剂贵耗时耗资。Giemsa染与改良W-S染在检出率及菌量分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特异性高,方法简单、便宜,是较理想的组织切片诊断Hp方法,这与国外学者报道一致。直接涂片Hp呈革兰阴性菌,形态典型,有简单,快速(1h~2h内)之特点,但敏感性低。尿素酶试验具有快速(几min至5h内)、简便、经济、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的优点,与直接涂片法联用可提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尿素酶试验联合直接涂片法是检测Hp感快速、简单、经济、特异性、敏感性高的方法,有利于各级医院临床推广使用;Giemsa染是较理想组织切片诊断Hp感染的方法;培养及改良W-S银染可在有条件单位开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三种检验方法的比较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近年认识的一类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有关的微生物。众所周知,胃炎和溃疡属于多发常见生物。众所周知,胃炎和溃疡属于多发常见病,而Hp的生长需要特殊的微需氧环境,这在一些基层实验室较难做到。为寻求简单、廉价而又易行的实验方法,我们试图用烛缸法对胃活检标本中Hp的分离、鉴定并与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对比,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0—04~1990—10内蒙古蒙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内镜的所有患者,经内镜检查时均在胃窦部和球部和球部钳取粘膜组织两块,放无菌小瓶内,于30min内送检。
1.2 方法
①培养与涂片:标本采集后,立即接种于含有多粘膜素B、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玉米淀粉和药用炭末的甲氧苄嘧啶(TMP)巧克力培养基中。标本接种后将组织块在干净玻片上反复涂抹作细菌涂片革兰染镜检。②取另一块组织放入40孔的酶标板孔中,每孔含尿素酶试剂100μl(0.1ml),用透明胶布封闭,置37℃温箱,分别于1/6h,1/3h,1/2h,1/4h,12h记录颜色出现变化。变为粉红色者为阳性,无为化者为阴性。③生化及耐受试验按幽门螺杆菌(Hp)生化鉴定常规进行。④药敏试验对其中30株培养的细菌按常规纸片法做药敏试验。
2 结果
本组资料计254例标本,其中直接涂片165例Hp阳性,阳性率为65.0%。在涂片上为优势菌,革兰阴性,菌体有1~2个弯曲,呈X形或螺旋形,易于识别。直接尿素酶试验阳性者170份,阳性率66.9%,从时间上看10min阳性者占40.6%,30min占84.1%,4h为97.7%,12h即100%出现阳性。涂片镜检中Hp的数量愈多尿素酶试验出现阳性所要时间则愈短。254例全部进行烛法Hp培养,结果有132例分离出Hp,阳性率为52.0%。该菌在TMP巧克力培养基中生长缓慢,3d~4d时菌落里呈圆点状,直径0.2mm~1mm,光滑,透明,无色有光泽、边缘整齐。生化和耐受试验见表2。本研究所分离出的Hp对痢特灵、四环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敏感,对TMP+SMZ,多粘菌素B和奈定酸抗药。
三种检验方示比较 三种方法检出Hp阳性者173例,阳性率为68.1%。尿素酶试验与镜检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符合率为95.3%。尿素酶试验与培养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二者符合率为77.6%,(表3,4)。
表1 直接尿素酶试验结果
观察时间(h) | 1/6 | 1/3 | 1/2 | 1 | 2 | 4 | 12 | 24 | 总计 |
阳性例数 | 69 | 112 | 143 | 154 | 159 | 166 | 170 | 170 | 170/254 |
表2 Hp的生化特性
氧化酶 | 过氧化氢酶 | 尿素酶 | 马尿酸水解 | 1%甘氨酸耐受 | H2S产生纸条法 | 硝酸盐还原 | 3.5%氯化钠耐受 | 生长温度 | ||
25℃ | 37℃ | 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3 尿素酶试验与镜检和培养结果比较
镜 检 | 培 养 | ||||
+ | - | + | - | ||
尿素酶试验 | + | 162 | 8 | 132 | 38 |
- | 3 | 81 | 84 |
P>0.05,尿素酶试验与镜检X2=0.22;P<0.01,尿素酶试验培养,X2=11.79。
表4 三种试验方法比较
指标(%) | 尿素酶试验 | 镜检 | 培养 |
灵敏度 | 98.3 | 95.4 | 76.3 |
差异度 | 100.0 | 100.0 | 100.0 |
假阳性率 | 0.0 | 0.0 | 0.0 |
阴性率 | 1.7 | 4.7 | 23.7 |
阳性预测值 | 100.0 | 100.0 | 100.0 |
阴性预测值 | 96.4 | 91.0 | 66.4 |
调整一致性 | 98.7 | 96.6 | 85.7 |
3 讨论
对254例病人的胃粘膜活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直接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共检出Hp阳性者173例,检出率68.1%,与国内一些报道相符。按12h内结果计算,尿素酶试验对诊断Hp感染的灵敏度为98.3%,特异试为100%,与涂片镜检比较二者符合率为95.3%。说明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对诊断Hp感染准确可靠,快速敏感,简便易行。Hp是微需氧菌,一般分离鉴定需要微需氧环境,由于我们无此设备,烛缸法培养Hp在文献上目前尚未见报道,我们受文献的启发,使用烛缸法,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恒定的温度。结果分离鉴定进行比较顺利,但阳性率较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低,故此,该方法有待继续改进。本研究结果说明,烛缸法是可以用于鉴定Hp的,尤其在无微需氧设备的基层单位可应用此法。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痢特灵、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敏感,所以,对伴有Hp阳性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应首选这药物。
本文所做工作承蒙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陈晶晶教授指导,分离出的Hp菌株曾送该室鉴定,复核证实,特此致谢。
尿素酶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500例
近年来,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初步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尿素酶快速诊断Ho感染,对临治疗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500例小结如下。
1 原理与方法
Hp具有产生大量尿素的特性,寄生于胃粘膜内,能分解胃内的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碱性的氨NH4+浓度升高。0=NH2CNH2=0+H2O+H2→2NH4+HCO3-基于此原理,NH4+使反应试剂值上升,当pH值超过6.8以后,指示剂酚酞转为阳性反应,反应阳性即可诊断Hp感染。
检测时取胃粘膜活检组织一块,直接加入0.1ML反应试剂中,试剂原为黄色变为粉红色,组织学炎症愈重,尿素酶试验的阳性率愈高,Hp数愈多,反应时间就愈快,颜色变化愈明显。经抗菌治疗Hp消失,尿素酶试验也转为阴性。应用1min,10min,30min观察尿素酶试验结果,病人在离开胃镜室时即可得知检查结果。一般说来在25℃下搁置6h试剂变红色为阳性反应。
2 临床资料
检测500例病人,年龄在20岁~70岁,男340例、160例。慢性胃炎400人,消化性溃疡70人,正常者30例。慢性胃炎400例中,其中280例是B型胃炎,炎症主要在胃窦部,胃镜下粘膜红白相间,可有斑片状萎缩,Hp检出率达97.5%。其余120例A型胃炎和胆汁返流性胃炎Hp检出率为66%。消化性溃疡70例,60例阳性反应。Hp检出率为85.7%,30例胃粘膜正常者,尿素酶快速诊断Hp 感染均为阴性。
3 讨论
从以上结果来看,提示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特别是B型胃炎(炎症主要在胃窦部,可有斑片状萎缩)的主要病因之一。胃粘膜中Hp的存在与慢性胃炎病变的分布一致,与胃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尿素酶试验诊断Hp感染快速、灵敏、是较为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有利于指导病人的治疗。已知庆大霉素、呋喃唑酮、黄莲素、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铋剂、头孢菌素类等对Hp敏感,因此溃疡病的治疗应打破以往墨宁成规的治疗。以往治疗消化性溃疡用制酸药物或H2受体拮抗剂,虽也取得明显疗效,但其缺点不可避免停药后的复发。H2受体拮抗剂加Hp感染的抗菌素治疗,疗程要足,Hp根除,可避免停药后的复发,或者复发率低。我们临床还观察慢性胃炎,特别是B型胃炎,应用Hp敏感的抗菌素,无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取得良好的效果,Hp转阴,炎症也就消失了。
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301例的治疗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aodenal Ulcer DU)是临床常见病,目前的研究证实,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DU密切相关,作者旨在通过药物治疗的临床病例,探讨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根除Hp的治疗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89~1994年301例DU门诊病人,均经内镜诊断。Hp检验为阳性者,男225例,女76例,的龄16岁~69岁,平均42.5岁,治疗前4周均未服用任何药物.
1.2 方法
①病理组织活检:经内镜取胃窦部小弯侧距幽门孔2cm~5cm内取2块胃组织,1块立即放入快速尿素酶试剂盒内。[试剂由福建三强公司生产]另1块作HE和WS染色,Hp均为阳性。治疗前2项指标中全部阳性为Hp阳性,治疗4周~8周后2项指标全部阴性为Hp阴性。301例DUHp阳性患者,溃疡直径大于0.4cm以上及炎症活动期共289例,愈合期9例,瘢痕期3例。治疗予以口服法莫替丁(Famotidine)温州制药厂生产,20mg于餐前半小时服,早晚各1次,共服4周~6周,胶体铋剂(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CBS),珠海丽珠药厂生产,110mg于三餐前半小时服,临睡前冲服,每日4次;共服4周~6周;庆大霉素(Gentamycini),江西制药雨季生产,80.000U(120mg)。用冷开水30ml稀释后餐前半小时口服,每日3次,15d为1疗程。治疗4周~6周结束后分别作内镜、Hp检测,各期之间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病于等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本组数据经过X2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本组DU病例的Hp在胃窦部检出率为100%,治疗前DU:A期为289例,96.0%。愈合期9例,3.0%,瘢痕期为3例1.0%,P0.05>,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腹痛、腹胀、烧心感明显低于治疗前症状,二者间差异非常显著(表1,P<0.01)。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临床症状 | 总例数 | 治疗后 | 有效例 |
腹痛 | 280 | 21 | 259(93.0%) |
腹胀 | 300 | 32 | 268(89.3%) |
烧心 | 290 | 27 | 253(87.2%) |
301例患者中,治疗6个月后,内镜复查,炎症活动期全部消除96%,愈后期221例(74.5%),瘢痕期80例(26.55)与服药前比较,疗效显著(表2,P<0.01)。
表2 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前后愈合炎症比较
DU炎症分期 | 总例数 | 治疗后 | 有效 |
活动期(A期) | 289 | 10 | 279(96.5%) |
愈合期(H期) | 9 | 2 | 7(77.8%) |
瘢痕期(S期) | 3 | 3(100.0%) |
301例的Hp感染阳性者,经4周~6周治疗后,Hp全部转为阴性,清除率达100%。
3 讨论
Hp感染是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20倍,本文的DU及Hp阳性患者活动粘膜炎症明显,证明与Hp感染密切相关,单独使用胶体铋剂治疗Hp感染虽有一定的Hp清除率,但远达不到根除Hp的目的。对联合用药能提高溃疡愈合率和炎症消除96%,减少复发,近期及远期疗效均可,且副作用少,服药方法简单,价格便宜,短期使用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是一种较理想的抗Hp疗法。
活检组织印片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多需经内镜另行取材,从而增加了胃镜操作负苛,降低了部位诊断的准确性。作者试用供病理活检的内镜取材组织印片诊断Hp感染,一材两用,经临床45例应用结果满意。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45例Hp感染患者均经内镜、病于及胃粘膜涂片镜检诊断,其中慢笥浅表性胃炎18例,慢性疣状胃炎12例,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胃癌3例;男37例,女8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41岁。
将内镜下钳取的胃粘膜活检组织置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轻按压数次制成两张印片,再以改良Giemsa染色后镜检。另经内镜取1块胃粘膜活检组织用于尿素酶法检测(试剂盒由兰州军医学校提供)。经印片后的活检组织送病理科供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Hp感染患者45例经内镜活检组织印片及尿素酶法检测结果见表1。印片法Hp检出敏感度敏显著高于尿素酶法(P<0.01)。
表1 印片及尿素酶法检测Hp结果
Hp | 印片法 | 尿素酶法 |
阳性例数 | 42 | 39 |
阴性例数 | 3 | 6 |
敏感度(%) | 93b | 87 |
3 讨论
诊断Hp感染较为可靠的方法是病理组织学及培养法,但时间长且需另经内镜取材。刷检法虽较快捷,但采集部位浅,也需经内镜另行取材。尿素酶检测仍属一种间接的检测手段,且试剂中通常加有一定量缓冲成份以避免返流胆汁及十二指肠液的影响,易出现假阴性。作者在对疣状胃炎的研究中偶然想到试用印片的方法检测Hp,因疣状胃炎的Hp感染分布呈灶性,以疣状隆起的糜烂表面阳性率高,在孤立小病灶时当然活检标本一材两用较为有利。此外,多次活检延长了内镜操作时间,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印片法在此情况下较为适用。从本文的结果看印片法的检测Hp敏感优于尿素酶法,而且检测时间短,无需经内镜反复取材,具备有形态学检查Hp感染无假阳性的优点。
美蓝染色检查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及其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相当活跃,我们应用胃粘膜活检组织切片美蓝染色检查Hp,并对508例有或无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症状人群行观察。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所有受试均作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胃窦、胃角、胃体小弯侧各取1~3块,见明显病灶加取至少4块)。无症状者32人,男30,女2;年龄18岁~48岁,平均21岁。其中,胃镜和病理活检正常者14例(组Ⅰ);胃镜检查正常,病理活检有轻度或局限性慢性浅表型炎症者18例(组Ⅱ)。有症状者系不经选择的胃镜检查者476例,男334例,女142例年龄18岁~75岁,平均47.71岁。
1.2 方法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入水。入0.03%美蓝溶液0.5min~2min(视染液新旧而定)。自来水清洗。常规脱水,透明,树胶封固。然后进行阅片。全切片上无Hp为阴性;阳性者先低倍镜观察,选Hp最密集区域换油镜观察20个视野,平均每个油镜视野<个Hp为(+),20~50个Hp为(++),>50个为(+++)。
2 结果
美蓝染色镜下观察Hp呈蓝色,胃粘膜上皮,胞浆及分泌物呈淡蓝色,固有膜,结缔组织呈深蓝色,Hp呈弯曲状,S状,短弧状及杆状,位于胃小凹或胃小凹分泌物中,亦可见于上皮胞浆中,Hp在各组的检了出情况如表1。其他: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有消化道症状,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均正常,同时排除其他疾病者如食管炎,食管癌分别为18例,7例和8例,Hp均为阴性。
表1 美蓝染色Hp的检出率
组别 | n | 男 | 女 | - | + | ++ | +++ | 检出率 |
无症状组Ⅰ | 14 | 12 | 2 | 12 | 2 | |||
无症状组Ⅱ | 18 | 18 | 6 | 1 | 5 | 6 | 43.8 | |
CAG | 84 | 67 | 17 | 35 | 17 | 21 | 11 | 58.3 |
CS-AG | 127 | 86 | 41 | 43 | 21 | 47 | 16 | 66.1 |
CSG | 142 | 91 | 51 | 81 | 24 | 27 | 10 | 43.0 |
PU | 45 | 37 | 8 | 23 | 10 | 5 | 7 | 48.9 |
残胃炎 | 21 | 19 | 2 | 14 | 1 | 5 | 1 | 7/21 |
胃息由 | 9 | 5 | 4 | 6 | 1 | 1 | 1 | 3/9 |
胃癌 | 13 | 11 | 2 | 12 | 1 | 1/13 |
Hp在胃内的分布:以CAG,CS-AG,CSG三组中Hp阳性者统计,以胃窦为主或仅胃窦有Hp者分别为57.4%,63.4%,72.6%。
3 讨论
在目前常用的Hp检查方法中,组织切片染色镜检以直观、准确、不需在病理活检以外加取组织而受到重视。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美蓝染色法,经与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Warthin-Starry银染染及HE染色进行了比较。认为其简捷方便,细菌与组织染色对比明显,用普遍光学显微镜观察即可清晰地辨认出弯曲型及S型的幽门螺杆菌,值得推广应用。
美蓝染色检查胃粘膜幽门螺杆菌
自从1983年Marshall报告幽门螺杆菌(Hy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各国学者对其研究极为火热,它明确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及复发相关。近年甚至认为Hp感染与胃癌相关。因而寻找一个简便而有效的Hp检查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美蓝染色效果较好,并与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及HE染色法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无选择地对因有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症状来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者作快速Hp尿素素酶试验(用福建三强公司Hp药盒)。分别取尿素酶试验阳性者100例及阴性者50例作胃窦粘膜活组织菌培养及组织切片HE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及美蓝染色检查Hp。
1.2 细菌培养
取胃粘膜活组织研碎,于1h内接种在加有两性霉素,万古霉素,TMP的血琼脂培养基上,置37℃和微需氧条件下培养4—7d,3d后即开始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根据菌落特征,革蓝染色,尿素酶试验等实验加以鉴定,若7d后培养仍无细菌生长,则为阴性。
1.3 HE及Warthin-Starry银染色
石蜡切片脱蜡入水后常规HE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参照Warthin法进行。
1.4 美蓝染色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入水后用0.03%美蓝溶液染0.5min~2min(视染液新旧而定),然后自来水清洗,再常规脱水,透明树胶封固,最后阅片。
2 结果
经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染色,美蓝染色,HE染色及细菌培养等5种方法检查Hp结果见表1。
表1 组织切片染色法检查Hp结查
n | 尿素酶试验 | W-S银染色 | 美蓝染色 | HE染色 | 细菌培养 |
72 | + | + | + | + | + |
50 | - | - | - | - | - |
16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美蓝染色镜下观察Hp呈蓝色,胃粘膜上皮,胞浆及分泌物呈淡蓝色,固有膜,结缔组织呈深蓝色。Hp呈弯曲状,S状、短弧状及杆状,位于胃小凹或胃小凹分泌物中,亦可见于上皮细胞浆中。HE染色细菌着色浅淡,镜检时需非常仔细找才能发现。Warthin-Starry银染色细菌被染成浅黑色,组织背景呈黄棕色,易于辨认。
3 讨论
在作胃镜检查的同时取粘膜活组织作Hp检查是目前常用的检查Hp的途径。其中尿素酶试验方法简便但不能直接观察细菌,可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常被用来作初步筛选之用,或被没有病理检查条件的基层单位所采用。细菌培养结果可靠,但费时太久,亦有假阳性存在,除非对已知有Hp感染而常规治疗失败者,一般临床未作常规检查。胃粘膜活组织切片染色镜检,以其直观准确,不需在病理活检以外另取活组织而受到重视。但常规病理切片的HE染色时Hp着色浅淡,不仅观察困难而且常容易漏诊。经典的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细菌与组织对比度强,观察容易准确率高,但染色过程繁锁,费时,显色时间也较难掌握,也很难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我们在实路中摸索的美蓝染色,染色操作简便,快速,细菌与组织背景对比明显,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即可清晰地辨认出Hp来,结果可靠,准确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幽门螺杆菌诊断试纸的应用
自1983年以来,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后,国内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在世界总人口中,估计约一半的人口患有Hp感染。但是很多人无临床症状,少数人则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患者是否与Hp感染者有关,目前尚处于研究之中。作者介绍应用幽门螺杆菌试纸诊断Hp感染的点滴体会。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为1995—01~1995—06,因上消化道症状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08例,其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17岁~76岁,平均42.3岁。108例病人经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66例,占61%;胆汁返流性胃炎19例,占18%;十二指肠溃疡3例,占2.8%;食管贲门癌5例,占4.6%;胃窦癌6例,占5.5%;食管炎4例,占43.7%;出血性胃炎1例,占0.9%。正常胃粘膜4例,占3.7%。
表1 胃粘膜组织108例检菌阳性率比较
胃镜诊断 | n | 组织学检菌阳性数 | 阳性附合率(%) |
浅表性胃炎 | 66 | 52 | 79.0 |
胆汁返流性胃炎 | 19 | 13 | 68.0 |
十二指肠溃疡 | 3 | 2 | 67.0 |
食管贲门癌 | 5 | 3 | 60.0 |
胃窦癌 | 6 | 4 | 67.0 |
食管炎 | 4 | 2 | 50.0 |
出血性胃炎 | 1 | 1 | 100.0 |
正常胃粘膜 | 4 | 1 | 25.0 |
共 计 | 108 | 78 | 72.0 |
1.2 方法
本组108例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均取胃窦粘膜活检3块,采用2种检测方法对Hp感染情况进行判断分析。2块送病理室检测Hp感染情况,1块在胃镜室做胃幽门螺杆菌诊断试验。(Hp诊断试纸由珠海珠信生物工程制品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表2 胃粘膜Hp诊断纸检查阳性率
胃镜诊断 | 例数 | Hp诊断阳性数 | 阳性附合率(%) |
浅表性胃炎 | 66 | 50 | 76.0 |
胆汁返流性胃炎 | 19 | 11 | 58.0 |
十二指肠溃疡 | 3 | 2 | 67.0 |
食管贲门癌 | 5 | 2 | 40.0 |
胃窦癌 | 6 | 3 | 50.0 |
食管炎 | 4 | 2 | 50.0 |
出血性胃炎 | 1 | 1 | 100.0 |
正常胃粘膜 | 4 | 2 | 50.0 |
共 计 | 108 | 73 | 68.0 |
3 讨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目前对Hp的检测仍缺乏简便有效方法。传统的胃镜检查取胃粘膜活检,做病理化验比较麻烦。而用Hp诊断试纸,1min即可诊断出Hp感染。而且诊断符合率高,本组108例病人病理诊断Hp感染78例,占总符合率的72%。而Hp快速诊断试验73例,占总符合率68%,经X2检验,P>0.05,病理诊断Hp感染和Hp快速诊断试验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但是Hp试纸诊断和病理诊断Hp感染相比,Hp1min快速诊断试验仍在94%。诊断符合率高,简便易行,快速,值行临床推广。
幽门螺杆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从Warren和Marshall在1983年报道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中成功地培养出螺旋形细菌以来,来自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及我国不少研究结果均表明,该菌与慢性胃淡及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该菌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des,简称Hp)。为了进一步研究Hp的致病性、分布及来源,我们对1000例内镜检查患者进行Hp微生物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5只成年狗、10只分健康小白鼠及10只大白鼠进行有关Hp的实验研究,旨在评估人与其它动物胃粘膜中Hp阳性率、临率意义及与慢性胃病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研究
本研究对象为有化道症状进行内镜检查的1027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经筛选后对1000例资料完整病例进行了统计,其中,男709例,女291例,年龄12岁~82岁,平均47.2岁,内镜或病理最后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74例,胃溃疡56例、胃癌47例,胃息肉12例,十二指肠溃疡121例,十二指肠炎38例,食管炎28例,食管癌6例。病人禁食12h,清晨空腹按常规准备后进行内镜检查,内镜用洗必泰和乙醇消毒,活检钳用同样方法处理,每个病人除在病变部位活检外,均在胃窦距幽门2cm范围内取2~3个活检标本,分为两份,一份作细菌培养和双相快速诊断,另一份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 活检标本在10%甲醛溶液中固定,然后按常规步骤制做病理切片。所有活检病理切片均做苏木-伊红(HE)染色,126例同时做Warthin-Starth染色,部分病例还做了革兰染色及电镜观察,发现Hp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微生物学检查 取新鲜标本一块,先在Hp选择性血脂平板涂抹,然后将该标本插入尿素酶快速诊断培养皿中,观察其反应,阳性者一般3min~15min即可在组织块周围出现红色反应环、反应环出现的快慢与大小和组织块内含菌量的多少成正比。尿素酶试验后,将原组织块取出放在作氧化酶测试的滤纸片上,3min~15min内组织粘膜部分变黑色者为阳性,表示有Hp存在,否则为阴性。组织块变黑的快慢也与Hp量成正比。我们称之为“双快试验”,Hp对双快试验均成阳性反应(双相阳性),有变形污染者尿素酶试验可呈阳性,而氧化酶试验阴性,假单胞菌属污染则尿素酶试验阴性,而氧化酶试验阳性,反以“双快试验”对Hp感染诊断有极重要的鉴别意义。用作细菌培养的平板置37℃微嗜氧环境或CO2环境中培养3d~4d。细菌生长后,对菌落特征、生化反应、形态学研究及多种抗生素、中药的药敏试验等项指标进行观察。
1.2 动物实验
取5只成年健康狗,用硫苯妥钠静脉麻醉后进行纤维内镜观察,并从胃窦小弯距离门2cm取活检两块、胃体小弯活检两块、分别进行细菌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活检之后,由活检孔道插塑料导管,向胃注入事先制作的新鲜纯Hp活菌液5ml(含菌数约为108/ml)结束检查之后动物隔离饲养,于第二周再灌5ml,第3,4,5,6,7,8周各作内镜检查一次并活检,标本处理同前。取健康大白鼠10只,其中两只处死后取其全胃,于胃窦体各剪两块标本分别进行细菌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它大白鼠均用胃管向胃内注入纯Hp菌液1ml(含菌数同上)、第2周再灌1ml,于第3,4,5,7周各处死两只,取出胃标本进行细菌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同前。取健康小白鼠10只,用与大白鼠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
2 结果
2.1 临床研究
1000例各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微生物学不同方法的Hp检出率见表1。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及胃溃疡的检出率最高。快速诊断阳性而培养阴性者18例,快速诊断阴性而培养阳性者25例。一例尿素酶试验阳性而氧化酶鉴测为阴性,经细菌学鉴定为大量变形菌污染。126例病理组织学切片用不同染色方法的Hp检出率见表2,其中细菌学阳性、切片阴性者12例,细菌学阴性切片阳性者3例。有16例胃溃疡患者的胃标本同时取自胃窦距幽门2cm以内胃粘膜及胃溃疡组织,取自胃窦粘膜的标本中有10例Hp微生物学检查为阴性,取自溃疡组织的标本及2例阳性。10例胃癌患者胃窦粘膜标本中有6例Hp阳性,取自癌组织的标本无一例阳性,这表明Hp不易在溃疡及癌组织中存在。
表1 胃十二指肠疾患1000例Hp微生物学检出率
内镜诊断 | 尿素酶(%) | 氧化酶(%) | 培养(%) |
浅表性胃炎 | 244/518(47.1) | 243/518(46.9) | 127/305(41.6) |
萎缩性胃炎 | 72/174(41.4) | 72/174(41.4) | 72/158(45.6) |
胃溃疡 | 41/56(73.2) | 41/56(73.2) | 38/55(69.1) |
胃 癌 | 24/47(51.0) | 24/47(51.0) | 11/45(24.4) |
胃息肉 | 5/12(41.7.0) | 5/12(41.7.0) | 2/5(40.0) |
十二指肠溃疡 | 98/121(81.0) | 98/121(81) | 99/119(83.2) |
十二肠炎 | 30/38(78.9) | 30/38(78.9) | 20/38(73.7) |
食管癌 | 2/6(33.3) | 2/6(33.3) | |
食管炎 | 14/28(50.0) | 14/28(50.0) | 14/23(60.9) |
合 计 | 530/1000(53.0) | 529/100(52.9) | 391/748(52.3) |
表2 胃活检标本126例切片Hp阳性结果比较
内镜及病理诊断 | n | W-S染色 | HE染色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47 | 22(46.8) | 20(42.5)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18 | 6(33.3) | 5(27.8) |
胃 溃 疡 | 16 | 10(62.5) | 10(62.5) |
胃 癌 | 10 | 6(60.0) | 6(60.0)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 20 | 16(80.0) | 15(75.0) |
十二指肠炎 | 15 | 11(73.3) | 10(66.7) |
Hp为革兰阴性杆菌,菌体常呈现弯曲状、或呈S形,短螺旋形及海鸥展翼形。主要位于胃粘膜的胃粘液层下,常集居成团,电镜下观察菌体表面带有光滑外衣,菌体一端长有3~6根鞭毛,鞭毛末端有的呈球状。Hp为兼性厌氧菌,但属于微需氧范围。在无氧条件下不生长,氧含量超过5%时则发育不良甚至不能生长,该菌在27℃以下及42℃以上均不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7℃,并要求培养罐中保持较高湿度(相对湿度98%)。Hp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由于培养基营养价值不同而大小各异。在哥伦比亚琼脂上菌落较大,可达2mm左右,在其它培养基上均为1mm左右的小菌落,菌落为圆形,略平、光滑或稍暗淡、无色、半透明状、无粘性、有时可见有狭窄的模糊不清的溶血环,无特殊气味。本菌生化反应主要表现为尿素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磷酸酶阳性。不利用糖类、不分解马尿酸、靛基质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
Hp对多种抗生素均显示高度敏感染,其最小抑菌度为:氨苄青霉素0.5ml/L,amoxycillin0.25ml/L,红霉素0.25ml/L,青霉素1mg/L,四环素10g/L,庆大霉素10g/L,metronidzole5g/L,rimcthoprin2.5g/L,萘啶酸30g/L,但本菌对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吡呱酸、万古霉素等耐药。对某些中药如黄柏、黄莲、黄芩等亦显示敏感。
2.1 动物实验
5只健康成年狗实验前内镜及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胃粘膜基本正常,Hp尿素酶快速诊断培养及切片染色均为阴性。接种Hp1周后有3只狗内镜及活检胃粘膜有浅表胃炎症改变,切片W-S染色发现少数Hp、尿素酶及Hp培养亦为阳性反应,其中两只持续3周,一只3周以后胃粘膜炎症消失,Hp转阴。另两例灌注菌液前后内镜检查胃粘膜正常,Hp试验阴性。
10只大白鼠及10只小白鼠前后各阶段检查胃粘膜均基本正常,Hp检查阴性。
3 讨论
本文材料显示兰州地区人群胃粘膜中Hp的检出率很高,与粘膜的病理组织学炎症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这些结果与国内外一些报道基本一致,尿素酶试验培养及组织学切片检查对Hp检出率几乎同样敏感。一般认为使用特殊的W-S染色是检查Hp的较好方法,细菌是紫色,很容易辨认,但操作烦琐费时。我们用HE染色达到了与前者几乎同样的效果,部分病人用革兰染色也能清楚显示Hp存在。对Hp的识别主要利用其形态学、生物学特片及特殊的生长环境。其生化反应主要表现在尿素酶及氧化酶双相阳性,但变形菌也可产生尿素酶,可呈尿素酶阳性反应,而氧化酶阴性。我们采用“双快试验”对于鉴别Hp与变形菌的污染,提供了一项新方法。
为了回答Hp究竟是胃部疾患的病原菌还是共生功生菌、机会菌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工作者、病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密切配合进行了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胃内Hp的存在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而相对正常胃粘膜、胃癌、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病人胃标本中Hp检出率很低。我们的动物实验表明,5只成年狗实验前胃粘膜正常,Hp阴性。在灌注Hp菌液1周后,有3只胃粘膜发生炎症改变,Hp检查阳性。其中两只持续3周、一只持续4周以后,胃粘膜相继恢复正常,Hp亦转为阴性,说明Hp对胃炎致病因素可能有关。10只大白鼠、10只小白鼠灌注菌液前后胃粘膜无明显改变,Hp检验阴性。是否Hp对啮齿类动物无致病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病理组织学染色观察,Hp主要位于胃窦粘膜的粘液层下,常聚集成团,在胃体食管及十二指肠粘膜中有时也发现少数Hp存在,但检出率远低于胃窦粘膜。观察结果还表明,在同一病例中胃窦粘膜Hp检查阳性,而溃疡及癌组织中Hp常为阴性,说明Hp不易在溃疡及组织存在。
幽门螺杆菌与病理检查120例分析
本文报告快速尿素酶试验与病理同一标本检测幽门螺杆菌(Hp)方法在上消化道疾患中的应用,提示Hp菌具有致病性与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相关性。而此方法简便、效果好、效率高、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120例作Hp菌检测,一般病人取胃窦及球部粘膜各一块,如有溃疡则在溃疡边缘加取2块组织作检查。将组织块置于试剂盒(福建三强公司生产)小孔内,滴加酶促反应液2滴,5min内显红色为Hp菌阳性80%(96例/120例),不无色为阴性20%,后取出标本置于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按常规制成石蜡切片供病理检查使用。
病理切片检查采用自制的硷性美蓝(Loffer)液染色后镜检,制片过程常规病理切片、脱蜡、水洗、直接在组织片上滴入硷性美蓝(以覆盖组织为宜)约1min后用95%的酒精冲洗到所满意的颜色后再水洗,凉干后封片镜检。标准为:Hp菌1~10条为“+”、11~20条为“++”,21~30条为“+++”,31条以上为“++++”。阳性率为76%(84/120),这种方法检查后无论阳性或阴性的所有标本制成的石腊切片的组织染色的结构保存都很好,与内镜取材直接固定病理切片毫无区别。
2 讨论
①目前通过内镜活检检测Hp方法较多,各有其好的敏感性的特异性。但影响阳性因素较多,而且技术条件和要求复杂。出结果时间长,而试剂盒简单迅速,灵敏实用,适合有内镜检查的单位使用。②临床病理与Hp检查须分别取材,有的甚至需取材较多才能作出诊断,而这些宝贵的活检材料没有得到充利用等于放弃了一半的诊断机会,为了提高诊断正确性,防止假阳性,我们的做法是每一块组织都做了细菌和病理检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观察到这样制成的薄片和取材直接固定制成的薄片完全一样,对病理诊断没有影响。③内镜检查中虽然钳取胃组织块很小很浅,但毕竟是一种开放性损伤,如多处取材,总是需加重胃粘膜的损伤。有的患者在取材时胃部有抽拉感,有个别病人活检后有持续数天上腹不适或原有胃部症状加重感觉,这说明胃镜活检并非完全无害。④Hp感染的问题:在我们的所有作Hp检测病例中,阳性率80%,明显高于文献报告。这可能与本地区处于高发区,或是我们检测的方法敏感性和胃粘膜活检部位有一定关系。⑤实验证明尿素酶试剂盒的质量可靠,简单方便,效果很好,配合病理检查,既有利于诊断,也可减少活检材料造成的医源性损伤,如同时使用可起到互补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内镜活检快速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院1988年9月~1990年6月,经内镜下活检并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Hp)1170例,均经组织学证实为上消化道各类病变,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731例,女439例,男女之比为1.66:1。年龄15岁~86岁,其中15岁~17岁124例(10.6%),18岁~59岁938例(80.2%),60岁以上108例(9.2%)全部病例均经内镜诊断、组织学证实上消化道各类病变。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56例(30.4%),胃溃疡68例(5.8%),各类慢性胃炎456例(39.10%),非溃疡性消化不良246例(21.0%),胃癌10例(0.90%),食管癌34例(3.0%)。
1.2 方法
①实验组:药盒由三强生化公司提供(HpUT),取胃粘组织一块放入药盒小孔琼脂内定时15min后加试剂。判定标准:阴性:无显然反应。阳性,组织边缘呈淡黄色或桔黄色。②对照组:本组164例消化性溃疡采用Warthin-Starry切片银染色法与HpUT同时对照。
2 结果
应用HpUT法检测上消化道各类病变总阳性率为91.5%(1070/1170),其中消化性溃疡、各类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HpUT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3%~98.3%。但食管癌,胃癌在胃内HpUT检出率较低占4.0%(表1)。对照组与实验比较P>0.05,二者无时著差异(表2)。应用WS切片染色法与HpUT法对照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应用HpUT药盒方法简便准确且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表1 1170例HpUT检测结果
疾病分型 | 检测例数 | 阳性 | |
n | % | ||
十二指肠溃疡 | 256 | 350 | 98.3 |
胃 溃 疡68 | 64 | 94.0 | |
残 胃 炎 | 456 | 456 | 93.4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 246 | 246 | 90.4 |
胃 癌 | 10 | 10 | 40.0 |
食 管 癌 | 34 | 34 | 11.8 |
合 计 | 1170 | 1070 | 91.5 |
表2 消化性溃疡164例WS法与HpUT法阳性结果
方 法 | n | DU | GU | 合计n% |
WS法 | 164 | 96(94.1) | 58(93.6) | 154(93.3) |
HpUT法 | 164 | 98(96.1) | 60(96.3) | 158(96.3) |
合 计 | 328 | 184 | 118 | 312(95.1) |
3 讨论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可分离出一种幽门螺杆菌以来,且提示到胃炎,消化性溃疡与Hp菌有关。近10年来国内亦相继开展了此项研究,包括细菌培养加药敏,乃至对Hp菌长期寄生在胃粘膜上皮内的超微结构电镜的动态观察,与其Hp菌的生物学特性均做了大量且有前瞻性的研究。我院应用HpUT快速药盒共检测上消化道各类疾病1170例检出Hp菌感染者为91.5%,与国内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其中消化性溃疡Hp菌感染率最高为94.1%~98.3%,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次之。有趣的是,Hp对食管癌,胃癌的感染较低,但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认为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后细菌变异、增生具有间接关系,甚至是导致胃癌产主要因素。我们认为,胃癌与Hp并非有绝对相关性,则需要多样本、多中心的实验研究方能证实。
1min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
检测幽门螺杆菌(Hp)要求准确、快速和简便。细菌培养及组织切片需几天时间。涂片法要数小时。我们近期研制了一种仅需1min即可出结果的检测方法,经临床应用结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我们检测了在内窥镜下可疑Hp感染的300例患者,其中男237例,女63例,年龄20岁~66岁,经内镜钳取胃窦或十二指肠粘膜3块、分送涂片Gimsa染色、Hp诊断盒(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及1min法检测。1min法检测液为10%尿素溶1ml,pH值为6.8,另加有两滴酚红溶液,容器为2ml薄壁无色透明安瓿。活检组织取出后立即置入打开的检测安瓿中,1min内检测液变为红色或组织周围红晕者为阳性。
2 结果
1min法179例(59.7%)阳性。1例假阳性;Giemsa染色183例(61.9%)阳性,无假阳性或假阴性;Hp诊断盒178例(59.3%)阳性,3例假阳性,8例假阴性。
3 讨论
尿素酶试验检测Hp试剂中通常加有一定量的缓冲成分,可以避免返流的胆汁及十二指肠液的影响[Am J Gastroenterol 1987;82:200],但会延长观察结果的时间,观察时间太短易出现假阳性[Lancet 1985;1:1443;1986;1:149]。我们研制的1min检测液中,不含有缓冲成份,从而使Hp尿素酶分解尿素导致的Hp变化能迅速被探知。本组1min法检测Hp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97.8%和100%(以涂片法检查为标准),且符合简便、快速、准确、经济的要求,在胃镜室内即可得出结果。
幽门螺杆菌抗菌治疗后由杆状变为球形2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已被公认为慢性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形态可呈螺旋形、杆状、S形、逗点形。我们用抗菌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发现2例胃内Hp由杆状变成球形。
1 病例报告
例1男,34岁。反复上腹部痛5年。1989—04—11胃镜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大弯侧前壁有一个0.8cm×0.8cm活动期溃疡,胃窦粘膜充血、水肿、散在斑点状糜烂。胃窦粘膜活检1min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深圳爱利国医学技术开发公司产品),细菌培养有Hp生长,Warthin—Starry(WS)银染色见成堆Hp,呈弯曲杆状或S形。给予庆大霉素片治疗4周无效。转入呋喃唑酮组治疗4周后溃疡愈合。胃窦粘膜活检,尿素酶试验阳性,WS银染色见大量球形Hp。
例2男,37岁,反复上腹痛17年。1990—03—18胃镜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一个1.2cm×1.2cm活动期溃疡。胃窦粘膜活检,尿素酶试验阳性,细菌培养有菌落生长,WS银染色见成堆肾型和S形Hp。给予呋喃唑酮+雷尼替丁治疗4周无效。转入得乐冲剂组治疗4周后溃疡愈合。胃窦粘膜活检,尿素酶试验弱阳性,WS银染色见大量球形菌。
2 讨论
人胃Hp由杆状变为球形菌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尚未见报道。人们较早发现这种转变是在Hp体外培养5d以上,大多数菌落的细菌变成球形(中华医学杂志1988;68:366)。由于延长细菌培养,使培养基营养成分减少,而引起细菌退化改变。最近在西班牙召开的第三届欧洲幽门螺杆菌研讨会上,人们对这种球形菌讨论比较激烈。Gatrenich等报告体外培养有4种情况能诱导Hp由杆状变为球形:①培养基营养成分减少;②加入抑制Hp生长的抗菌药物;③延长培养时间;④培养基中渗透压、温度和pH值增加。并提出这种变化是由于细菌核酸含量变化而引起细菌退变。球形菌是Hp处于静止期。不繁殖,但有完整细胞壁和外膜,具有活力。当培养环境适合Hp应生长时,这种静止期球形Hp能转变成具有分裂繁殖和S型细菌。球形Hp的氧化酶试验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均阳性。延长培养时间诱导的球形菌尿酶活性消失。丧失160000抗原蛋白带。
结果表明,当Hp生存的环境改变或经抗菌治疗后,Hp可发生球形改变,一方面由于尿素酶活性减弱或消失,细菌处于静止期。它的致病力减弱,病变好转或痊愈。另一方面尿素酶试验阴性,细菌培养不生长,临床认为Hp已被清除。当环境适应Hp生长时,它又变为杆状或S型,导致病变复发。这可能是临床上根除Hp 困难和溃疡容易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检测幽门杆菌感染方法的临床应用
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方法较多,在临庆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Giemsa染色和血清学Hp抗体测定。前两者属于侵入性检测方法,后者则为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本文旨在探讨这几种常用检测方示在临床上诊断Hp感染的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为1993—09~1995—09因上消化道症状来我院做胃镜检查且既往未使用过抗Hp治疗的患者384例,其中男215例,女169例,年龄20岁~39岁136例,40岁~59岁158例,60岁以上90例。慢性浅性胃炎16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3例,胃溃疡66例,十二指肠溃疡84例。
1.2 方法
每例患者均在距幽门口5cm以内胃小弯侧同一中位取胃粘膜3块,分别作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Giemsa染色和组织病理学检查。①尿素酶试验:采用福建三强公司生产的尿素酶试剂盒进行检测。观察5min,阳性反应为淡黄色至桔红色。②组织切片Giemsa染色:采用改良的方法进行,以节片中找到Hp判断为阳性。③血清学Hp抗体测定:每例收集空腹血清标本1ml,用ELISA法检测Hp抗体,所用试剂盒由上海惠泰医疗科技服务部提供。结果以OD值>1.70为阳性,≤1.70为阴性。每次测定均做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④Hp感染的判定:在上述三种检测方法中,有两种或三种检测结果均阳性时,确定为Hp感染。
统计学检验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Hp感染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阳性的患者有231例,有2种方法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39例,仅1种方法检测结果阳性患者15例,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阴性患者99例。故在384例患者中Hp感染率为70.3%(270/384)。
附表 三种检测方法诊断Hp感染的价值
检测方法 | 敏感性(%) | 特异性(%) | 准确度(%) |
尿素酶试验 | 89.3 | 91.5 | 90.4 |
组织切片Giemsa染色 | 93.7 | 94.8 | 94.3 |
血清学Hp抗体测定 | 92.2 | 88.9 | 90.6 |
Giemsa染色法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较尿素酶试验、血清学Hp抗体测定略高,但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男性Hp感染率为71.6%(154/215)。女性为68.6%(116/169)。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感染率分别为:20岁~39岁59.6%(81/136),40岁~59岁70.9%(112/158),60岁以上85.6%(77/90)。各年龄组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有显著性(P<0.05)。不同疾病的Hp感染率分别为:慢性浅表性胃炎64.6%(104/161),慢性萎缩性胃炎64.4%(47/73)。胃溃71.2%(47/66),十二指肠溃疡85.7%(72/84)。其十二指肠溃疡组高于其它三组(P<0.05)。而其它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在检测Hp感染的各种方法中,通过胃镜钳取胃粘膜活检作Hp培养曾被认为是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然而这一方法敏感性不高,大约为80%,且需要一定条件和技术。国内一般医院和实验尚难广泛开展。
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三种检测Hp感染的方法,以其中两种或三种检测结果均阳性时,确定为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结果发现Giemsa染色法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最高,但与尿素酶试验和血清学Hp抗体测定比较,无显著性差(P>0.05)。提示这三种方法诊断Hp感染均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同时这三种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经济,一般医院容易推广。
那么,在临床上究竟如何选择这三各检测方法?需取决于患者是否接受过抗Hp治疗且无需胃镜检查。在未接受过抗Hp治疗且无面胃镜检查患者,可作血清学抗Hp测定。否则应用尿素酶试验,如阴性,还需同时作组织切片Giemsa染色检测。
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对比研究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在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学者对Hp和上消化道,尤其是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有关Hp感染的检测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道,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多数学者公认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关系,因此研究Hp感染的检测方法;如何提高Hp感染检出率,是当前学者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快速尿素酶药盒检测法、活检胃粘膜印片法及病理切片各种染色光镜检查法、血液Hp培养法、抗Hp抗体检测法,尿素酶呼吸试验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尿素酶A或B基因检测法等;但上述方法中,有些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有些费时费事,故很难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一般基层医院能开展的快速尿素酶法、胃粘膜印片法、病理切片染色检查法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寻找出能提高Hp感染阳性检出纱的互补方法,并对大津科锐公司生产的快速尿素酶试剂盒进行评价,从而有利于使更多医院能对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进行临床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组为1995—04~1996—02—01,因具有各种上消化道症状到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及在消化内科信婃的病人共10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在18岁~80岁,平均年龄44.7岁。经纤维内镜直观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胃溃疡3例、病程在0.5a~30a;所有病人均在多所医院治疗并均正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各种铋剂、中药,少数病人曾服用过羟氨苄青霉素,痢特灵、庆大霉素等药物;对上述病人不加选择全部进入本研究组。
1.2 方 法
首先于胃镜检查时均于距幽门口3cm~5cm处取活组织1~2块,同时用尿素快速检测法、印片法、病理切片染色法检查胃粘膜Hp感染情况;其次于病变明显处取活组织2~4块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协助胃镜直观所见做出正确临床诊断;Hp检测的三种具体方法是:快速尿素酶法——将两滴试剂滴入反应板孔中,再将所取的胃粘膜块放入其中,观察5min,如变为红色者为阳性,不变色者为阴性(本研究试剂盒由天津科锐公司提供);粘膜印片法——将所取之粘膜用钳子钳好,以其粘膜面对准清洁玻片反复印片,待玻片印片处干燥后用1%中性红染液1~2滴滴于该处,染色5min后蒸馏水缓缓将染液冲去,自然干燥,加盖玻片封存,在光镜下可见呈弯曲状或S状、红色幽门螺杆菌(此法先于快速尿素酶法,将印片后的组织再做快速尿素酶检测用);病理切片染色法——对所取之粘膜先用10%福尔马林固定、切片、美蓝染色、透明中性表封固在光镜下可见直径为0.3μm~0.5μm1,长1.0μm~1.5μm,弧形或S形的幽门螺杆菌。
2 结果
本组100例病人快速尿素酶法Hp阳性者31例、粘膜印片法阳性者47例、病理切片美蓝染色法阳性者44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47%及44%,天津科锐公司提供的快速尿素酶试剂盒检测Hp结果的病理切片(“金标准”)对比,快速尿素酶法假阴性13例、假阳性2例,印片法+病理检查法阳性者共50例、阳性检出率可达50%;详情见表1。天津科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在同样病人检出Hp感染的阳性率低于印片法及病理检查法。和后两种方法比较有一定差异(P<0.05,表1)。
表1 三种方法检测100例病人胃粘膜Hp感染结果 (n:100)
方 法 | 阳性例数 | 阳性率 |
快速尿素酶法 | 31 | 31% |
粘膜印片法 | 47 | 47% |
病理切片染色法 | 44 | 44% |
三种方法对受检之100例病人中共5种疾病,其结果不尽相同,但均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感染检出阳性率最高,快速尿素酶法为40.7%、印片法为63.0%、病理染色为55.6%,平均为53.1%(表2)。
表2 三种方法与五种疾病胃粘膜Hp感染检出情况
疾病种类 | n | 快速尿素酶法 | 印片法 | 病理美蓝染色法 | |||
阳性数 | 阳性率(%) | 阳性数 | 阳性率(%)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浅表性胃炎 | 24 | 4 | 16.60 | 8 | 33.33 | 7 | 29.16 |
萎缩性胃炎 | 43 | 14 | 32.58 | 20 | 46.51 | 20 | 46.51 |
十二指肠溃疡 | 27 | 11 | 40.74 | 17 | 62.60 | 15 | 55.55 |
胃溃疡 | 3 | 1 | 33.33 | 1 | 33.33 | 1 | 33.33 |
胃癌 | 3 | 1 | 33.33 | 1 | 33.33 | 33.33 |
3 讨论
为进一步研究Hp感染与上消化道一些疾病的关系,提高诊断治疗效果,近十多年以来,国内学者在Hp的研究中,对Hp检测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视;大量国内外文献一致认为:快速尿素酶试验法、血液Hp培养法、活检胃粘膜切片各种染色光镜检查法、抗Hp抗体检测法、尿素酶呼吸试验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尿素酶基因检测法,其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做为检测Hp感染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近些年提出的“活检胃粘膜印片法”,其特异性、敏感性、阳性检出率也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方法虽多,但仍以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尿素酶基因检测法之特异性、敏感度最高,分别为100%及96%~98%,且可用於唾液、胃液、粪便中Hp检测。遗憾的是这些方法,价格昂贵、操作持技术复杂、费事费时,难於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其它方法由於特异性差或敏感性低,故其阳性检出率低,甚致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张家滨等在1603例快速尿素酶检测中慢性胃炎阳性率为55%和贾博琦报告的54.7%近似(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阳性率为49.7%),十二指肠溃疡的阳性率为79.1%,胃溃疡的检出率为77.8%,胃癌的阳性检出率为51.9%(14/27);高国藩等对1800例病人中用活检胃粘膜印片法检测中慢性浅表性胃炎阳检出率为23.0%,萎缩性胃炎为51.5%,十二指肠溃疡为69.0%、胃溃疡为59.7%;徐朝斌等在对386例胃粘膜病理切片用银染色法检测其Hp,总检出率为70.5%,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为97.6%,非活动性胃炎为56.71%。上述国内文献报告的这三种方法,尤其是快速尿素酶检测法,其特异性、敏感性及阳性检出率均不够理想。本文对这三种方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其阳性检出率更低,快速尿素酶法仅为31%,胃粘膜印片法为47%,病理切片法(美蓝染色)为44%;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本组100例病人均是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各种铋剂、痢特灵、庆大霉素及中药的同时进行的检查,而不是在停药1个月后再做检查、更不是初诊从未接受过治疗的人,众所周知上述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Hp作用,而检查时病人正处于胃粘膜Hp感染被清除的阶段,故阳性检出率低(国内上述文献报道对此问题均未做交待);二是Hp在胃窦分布多呈灶性分布,每次取材不一定能准确的把隐藏Hp的粘膜都取出,也会影响Hp检出率;三是本组中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是最高的,这也会影响本组阳性检出率,但从三种方法检查结果来看其阳性率和国内外文献报道也有相同之处,即尿素酶检测法阳性率低于胃粘膜印片检检查法和胃粘膜印片检查法的阳性率;本文病理切片检查法和胃粘膜印处近似,并不高于胃粘膜印片法是与病理切片染色方法有关,即本文病理切片不是银染色、而是美蓝染色。另外从本组100例检查结果来看三种方法均呈现十二指肠溃疡者Hp检出率最高,依次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炎,这些结果和国内外报道也一致。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一、天津科锐公司生产的快速素酶试验剂盒是可以推广应用的,二、为在基层小医院能更好的开展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还应推出一种能提高Hp阳性检出率、且能在小医院开展的互补检测法。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将是二十一世纪研究的热点,但使用特异性、敏感性、阳性率高的一此复杂昂贵的技术,仅能在少数较大医院及研究机构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众多的基层小医院开展并有更多的消化科医师参加,才能加快研究速度、更早的高搞清Hp感染和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为此我们提出如下设想,供同行考虑;一是对每例病人最好都做二种或三种本文提出的方法,如同时采用快速尿素酶检测法及胃粘膜印片法,争取病理切片银染法以进行互补检查,把二种或三种检查所检出的Hp真阳性率相加去提高检出率——即互补检查法。二是鉴于胃粘膜中Hp感染的灶分布特点,建议在做快速尿素酶法检查时每例病人在胃窦不同部位最少取两块活组织,可能有望提高其阳性检出率,三是请生产快速尿素酶检查试剂盒的厂家进一步在如何提高药盒的敏感染度上下功夫进行改进,也有可能提高Hp感染阳性检出率,如能在消除假阳性上做一改进则更好;以上是通过本组研究后的想法,是否恰当,需进一步研究。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幽门螺杆菌70例
1990年Hoshina等首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成功检出胃粘膜活检标本内的Hp。我院从今年1995的1月份开始,在短短3个月中对7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笥Σ?0μl直接点样于含溴乙锭琼脂糖胶板孔中,电泳80V,10min~25min停止电泳,于紫外检测仪观看结果。
表1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n | PCR | 尿素酶试验 |
35 | + | + |
17 | + | - |
9 | - | - |
5 | - | 弱阳 |
3 | + | 弱阳 |
3 | - | + |
3 讨论
在众多检测Hp感染方法中,PCR具有高效、特异、敏感、简便、快速和自动化等优点,可检出少至100个细菌的水平,如取材不便还可从胃液和唾液中检测Hp,是我国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理想方法;快速尿素酶观察的时间尚需作严格规定,过快可致假阴性,过长又易产生尿素酶污染菌致假阳性,认为本组织果不能排除此类因素。
幽门螺杆菌1min尿素酶试验与细菌染色检查对比
幽门螺杆菌(Hp)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PU)的一个重要病因。Hp在内镜下就可作出诊断,为许多消化内镜学者所关注。作者应用自己研制的改良1minUT诊断安瓿,对1790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溃疡的胃窦粘膜活组织进行了1minUT和组织内Hp染色对比研究,现介绍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88-07~1990-12因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要求内镜诊治者,共1790例,男418例,女372例,年龄17岁~71岁(平均41.3岁)。用胃窦粘膜活检1minUT法与染色法检菌进行对比。
1.2 方法
①内镜检查:按常规内镜检查,改变插入方式,使内镜下接插到十二指肠,自下而上观察,当内镜退到幽门前区时,选择充血、水肿及(或)呈盘状的充血处活检3块;第1块置于1minUT安瓿内,第2块涂片或印片检查Hp,第3块培养或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等。②1minUT安瓿我们于1988年7月按Arvind1min尿素酶法改良研究制成测试安瓿,每安瓿含试剂0.3ml~0.5ml,4℃保存,有效期1a以上。使用时,从冰箱取出置于室温30min后再用。把胃粘膜活检组织轻轻浸入1minUT液内,并计算出理樱桃红色的时间,即1min尿素酶阳性的时间。为了争取不拔出内镜就可治疗Hp感染,只要见粘膜面呈红色即可判定为阳性而进行治疗。③Hp染色镜检:胃粘膜活检组织涂片切片均用乙醇中性红染色或PAS改良染色法。胃窦粘膜组织涂片,干燥及固定,用×100油镜检查,细菌特征为Gram阴性螺旋状S形。
2 结果
本组179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Hp感染阳性率54.3%,其中以复合性溃疡(96.3%)为最高(表1),萎缩性胃炎(23.0%)和胃癌(28.0%)最低。
表1 1min尿素酶试验与Hp染色阳性率比较
病 名 | n | 1min UT | Hp染色 |
胃溃疡 | 231 | 59.7 | 61.9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 300 | 69.9 | 70.6 |
浅表性胃炎 | 1045 | 51.5 | 57.2 |
萎缩性胃炎 | 100 | 23.0 | 23.0 |
十二指肠炎 | 32 | 43.7 | 46.8 |
胃 息 肉 | 27 | 74.0 | 74.0 |
胃 癌 | 28 | 28.5 | 39.0 |
复合性溃疡 | 27 | 96.3 | 100.0 |
总 计 | 1790 | 54.3 | 46.7 |
本法与其他作者的方法比较(表2)有快速的特点,敏感性95.3%,而特异性100%。1min尿素酶法可出现假阴性,本组为7.8%(82/1055)。
表2 各种尿素酶试验数据比较
作 者 | 试验名称 | n | 敏感性 | 特异性 | 阳性反应及时间 | |
Marshll | CLO-T | 141 | 98% | 75% | 75% | 20min |
Haxell | Microtiter But | 376 | 91% | 100% | 100% | 1h |
Vaira | 4 hour But | 256 | 98% | 100% | 100% | 4n |
Mcnμlty | Christensen's | 597 | 92% | 94.4% | 61% | 1n |
Menμlty | Modified But | 847 | 96% | 100% | 74% | 2n |
68% | 1h | |||||
Arvind | 1 mintest | 40 | 90% | 100% | 100% | 1min |
本作者 | 1min UT | 1790 | 95.31% | 100% | 100% | 1min |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PU)、慢性胃炎(CG)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O)的病源,自1983年Marshall发现之后,对它的研究进展迅速。首先是在内镜检查中就制定胃粘膜有或无Hp感染,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利用Hp独有的丰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成NH4+及CO2,用NH4+定性跟踪就可以检到Hp。目前各种尿素酶试验所需时间太长,患者离开医院检查之后方能知能知道结果。1988年Arind在内镜室内诊断Hp感染之后,都在探索快速诊断Hp。我们将1min尿素酶试验Arivnd原方进行改良,研究出1minHp检测安瓿,现用1790例。结果表明,本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患者未离诊查台还在内镜检查之中即可获得检查结果,作到了诊断与治疗同步进行,现将本研究讨论如下。①特异性:我们研制的1minHp检测安瓿,只要将胃粘膜块浸和试剂内,1min就可以在粘膜面呈现樱桃红色,继之整个试剂变红。从1minUT阳性者的胃粘膜100%检到Hp。本1minHp检测安瓿对各种胃病1790例应用证明,其特异性与各国学者一致,都是100%。假阴性率和Arvind组相同,为4.58%。Arvind组1minUT阴性而经组织切片细菌染色证明有Hp者为5%。②敏感性:1minUT反应快速与否,与加或不加缓冲剂、尿素浓度、试剂剂量,组织块大小和含菌多少,以及温度等有关,我们在研究1minHp诊断安瓿时均已逐一测试,选出最佳成份、浓度、剂量等,我们95%的敏感性,也和marshall测试相似。③实用性:本研究实用性强,凡有内镜诊断的单位,均可采用1minUT安瓿,将胃粘膜块置于试剂内,1min就可以得到Hp感染的信息,简单而方便,可快速确诊Hp感染。本组1790例证实尿素酶法与细菌检出法对比无差别(P>0.05)。我们认为1min尿素酶试验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内镜治疗增添光彩,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容易推广,并有大量诊断试剂供医界需要。
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本研究旨在制备纯化的标准化、商品化抗Hp尿素酶抗体试剂盒,供临床ELISA检测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盒的制备
Hp尿素酶抗原的分离纯化研制:①经尿素酶试验选择尿素酶活性高的经系统鉴定的Hp菌株接种于含6%脱纤维绵羊血的布氏平皿中,置微氧环境,恒温37℃培养3d收菌,脱洗、稀释后超声适度破裂,高速离心取上清液备用。②选用Sephadex G200柱(2.6×75cm柱型)在凝胶过滤成套设备中从Hp超声破碎物离心上清液中一次提纯Hp尿素酶。③将凝胶过滤后尿素活性峰与相应菌全菌蛋白上柱液及离心沉渣SDS-PAGE分析,观察尿素酶提纯效果。④Western blot(免疫印渍)分析:经SDS-PAGE将各蛋白分离后,经电泳将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过渡、洗涤后,放入稀释的兔抗Hp阳性血清(含抗高分子量菌体相关蛋白)中,震荡、洗涤后,浸泡于稀释后的辣根过氧化酶—葡萄球菌A蛋白液洗涤后将该膜放入新配制的底物显色液中,震荡,显色,清洗,照相。
1.2 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研究对象:①病人:诊断按胃镜及活检病理确定。同期均检测Hp抗体。第一阶段用全菌抗原(抗Hp抗体)。男741例,女459例,年龄为18岁~77岁(42岁±10岁)。第二阶段用商品化试剂盒Hp尿素酶抗原(抗Hp-u抗体)。男1015例,女660例,年龄为16岁~74岁(45岁±7岁)。两组匹配情况相近。②献血员:以上两阶段均有健康献血员同期行Hp抗体检查,各200例。胃镜检查及活检取材:每例在距幽门5cm周径内的部位钳取粘膜标本分别送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及Hp培养。组织学检查:胃镜活检标本HE染色组织学检查,Giemsa染色确认Hp存在。病理诊断参照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所订标准。炎症程度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判定为0、1、2、3级。细菌培养:送检用的输送培养基为1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培养基。每试管分装3ml置入2块胃镜活检组织块。每例活检钳均经消毒液浸泡15min后和酒精擦试。Hp培养基用布氏琼脂培养基为基础为基础,加入脱纤维羊血及联合抗生素、3d后观察结果,并作生化鉴定。
以上组织学与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独立评价,不受临床资料暗示影响。血清ELISA法测抗HpIgG和抗HpIgG。流行因素调查:制定统一调查表逐项登记。本组共连续调查了1200例。药物治疗:212例Hp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服诺氟沙星和胶体次枸橼酸铋(CBS,De—Nol)及安慰剂1个月。停药1月后复查胃镜及血清抗Hp抗体。
2 结果
2.1 Hp超声破碎后
Hp超声破碎后,高速离心,上清液可经SephadexG200柱将Hp尿素酶有效分离。尿素酶活性与脱洗第一峰完全一致,而第一峰中经SDS—PAGE检测只含有30kD及66kD两条蛋白带。与Hp尿素酶两个亚基的分子量一致,经Western blot分析证明第一峰蛋白仍保持了很高的抗原性。
2.2 用提纯的Hp尿素酶进行血清抗Hp尿素酶抗体测定
用提纯的Hp尿素酶进行血清抗Hp尿素酶抗体测定,经已确定的55份阳性血清标本和50份阴性血清标本对照检测,符合率100%。无假阳性及假阴性。
2.3 对1675例进行抗HpIgG抗体检测
对1675例进行抗HpIgG抗体检测。若以培养及(或)组织染色为标准,则ELISA敏感性为98%,特异性96%,阳性预测值为98%,阴性预测值为96%。抗HpIgG抗体半定量结果,本组检验以“++”为临界值标准,敏感性可达98%,特异性达96%;若以“+”为准,则敏感性虽达99.1%,但特异性仅为84.9%。
2.4 各种商品试剂盒比较见表1。提示本组试剂盒检测Hp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2.5 各种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血清抗HpIgG抗体检测情况(见表1)。
2.6 流行因素调查
流行因素调查。 本组资料表明以下因素有意义:①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递增,至60岁达高峰。②本组肉联厂工人(30例)与副食售货员(菜、肉组)69例抗H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0%和86.9%,高于其他工种(P<0.01)。③饮食习惯:喜食凉拌生菜、肉食者Hp感染率高(P<0.05)。④家庭成员中有胃十二指肠疾病者,较无此类病者Hp感染检出率高(根据8个家庭、40名家庭成员统计)。
2.7 ELISA血清Hp抗体检测用于Hp阳性胃炎抗菌物治疗后观察抗体滴度下降(表2)。
表1 各种商品试剂盒比较
名称 | 抗原 | 观察例数 | 敏感性(%) | 特异性(%) | 阳性预测值(%) | 阴性预测值(%) |
Pyloriseta | 全菌 | 68 | 68 | 76 | 85 | 62 |
GAP | 全菌 | 64 | 98 | 77 | 86 | 82 |
Helico G | 全菌 | 66 | 82 | 83 | 89 | 74 |
Bio-Rad | 全菌 | 242 | 93.8 | 79.3 | 90 | 87 |
ELA-G | 全菌 | 195 | 92 | 84 | 88 | 90 |
ELA-A | 全菌 | 195 | 80 | 89 | 89 | 79 |
陈振侬b | 尿素酶 | 149 | 92 | 86.5 | 95.4 | 78.1 |
抗Hpb | 全菌 | 1200 | 94.2 | 84.4 | 93.8 | 90.5 |
抗Hpu | 尿素酶 | 1675 | 98 | 96 | 98 | 96 |
a用乳胶凝集试验,余者ELISA测定。b非商品化试剂盒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抗HpIgG,经大宗病例临床检测应用,敏感性、特异性高、批内、批间差异小,稳定性强,重复性好。
表2 三组治疗前后血清抗Hp滴度 (x±s)
治疗前 | 停药后 | ||||
1月 | 3月 | 6月 | |||
诺氟沙星 | 700±285 | 176±56b | 165±45b | 168±89b | |
诺氟沙星 | |||||
694±282 | 167±48b | 162±53b | 166±49b | ||
+CBS | |||||
685±286 | 649±282b | 686±278a | 676±282a | ||
安慰剂 |
经自身对照:aP>0.05,bP<0.01
临床应用观察到,应用本试剂盒,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各类疾病中,抗HpIgG检测阳性率均很高。尤其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中检出率更高,与文献报道一致。Sobala强调血清学Hp抗体检测可用于筛查消化不良,可减少23.3%病例用胃镜检查确立Hp感染。本研究也与之相符。
应用血清Hp抗体为观察指标,来判断用抗Hp药物治疗根除Hp效果,治疗后抗体滴度下降或消失,与近几年一些报道一致。本文认为,用血清抗HpIgG追访疗效,也可减少患者接受胃镜复查Hp根除与否之痛苦。抗HpIgG检测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无疑是一重要工具。
1.4临床分析与研究
儿童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的临床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可致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已为不少国内外专家定论。但一般需作胃镜取胃粘膜组织检测。鉴于儿童器闹燥动配合不好,取材不易成功,我院于1993—03~1995—03应用血清学方法测定儿童血清标本1069份,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本院门诊、消化专科、病区选送的血清标本1031份,男564份,女467份,男女之比为1.21:1;年龄6月龄~14岁,平均6.2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余年,平均病程1.05年;临床症状以胃痛(或腹痛)为主诉,大部分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慢性腹泻及腹胀等。健康对照组28例,男23例,女15例,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5.8岁,近期无消化道疾患。
1.2 方 法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由美国Bio—Rod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批号为93—7,94—2,95—1),应用免疫印迹法提取的特异性抗原包被板,待测病人血清(或浓度标准、质控血清)作为一抗,酶标羊状人I gG(或IgM、IgA)作二抗,TMB作底物霓虹灯色,硫酸终止反应,在490nm处读取OD值及Hp浓度结果。在原操作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抽取儿童静脉血0.5ml~1ml,立即分离血清置于-20℃低温冰箱保存待测。测定当日,将病人血清作1:200稀释,每批标本均设立五个Hp浓度标准(Ou/ML,12.5U/ml,25U/ml,50U/ml,100U/ml)以及两个质控血清(阴性及阳性),并有一空白对照。所有试管容量器皿均经严格消毒,试剂均于检测当日用亚沸蒸馏水新鲜配制。依据Hp浓度标准判断,如果<12.5U/ml为阴性;12.5~20U/ml为可疑阳性,可疑阳性必须在2周后进行复查;>20U/ml为阳性;>40U/ml为强阳性;并参考阳性和阴性质控血清的P/N浓度比值必须为≥2.1。
将1069份血清标本分为4个组。胃肠疾患组340例,经临床体检、上消化道钡餐检查、B超和部分分胃电等检查,证实有胃炎者307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25例,胃粘膜脱垂8例;腹痛待查组496例,患儿以上腹部或脐周痛为主诉,伴或不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并排除了外科疾患;非消化道疾患组195例,包括肾炎、肺炎、低血钾、过敏性紫癜以及发热待查等等;健康儿童对照组38例,其中30例为市级幼儿园各大、中、小班小孩,8例为6岁~10岁的学龄期儿童。
2 结果
表1 各组儿童血清Hp检测结果
组 别 | n | ++ | + | ± | - | 阳检率(%) |
胃肠疾患组 | 340 | 134 | 128 | 28 | 50 | 77.0 |
腹痛待查组 | 496 | 88 | 192 | 38 | 178 | 56.0 |
非消化道疾患 | 195 | 30 | 39 | 156 | 15.0 | |
健康儿童组 | 38 | 2 | 2 | 36 | 5.0 | |
合 计 | 1069 | 222 | 352 | 107 | 420 | 54.0 |
胃肠疾患组Hp阳检率最高,占262/340(0.77),强阳性检出率也是最强高,阳性占阳性的134/262(0.51);腹痛待查组阳检率占280/496(0.56),强阳性占阳性的88/280(0.31),仅次于胃肠疾患组;非消化道疾患组Hp阳检率占有30/195(0.15);健康儿童对照组Hp阳检率占2/38(0.05)。后两组没有检出强阳生(表1)。
3 讨论
①1069例儿童血清标本检测结果表明:儿童Hp总阳检率还是很高的,占574/1069(0.54)。并且,Hp高浓度(强阳性)含量的检出与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疾患的发病密切相关。本实验结果提示了当前必须要重视儿童胃肠疾患的筛查工作,早期诊断就能及时治疗,使儿童能迅速恢复健康。②腹痛是儿童常见的症状,我们对腹痛待查患儿496例作了血清学检测,Hp检出率为280/496(0.56),后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胃炎或消化道溃疡218例中,有159例Hp阳性(159/218,占0.73)。故对腹痛患儿也应重视作Hp的筛查工作。③Hp强阳性患儿与年龄以及病程有一定的关系,经222例Hp强阳性患儿统计提示:年龄<6岁且病程在半年内的发病率较低,一般在0.81~0.88;男性发病率略多于女性(1.13:1)。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Sullivan等报道:Hp感染的儿童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现象;以及Loffeld报道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病程偏长的慢性胃炎Hp阳检率在0.9以上的结果相同。④Hp家庭感染率的调查现有资料说明,Hp可以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动物间的粪与口或口与口间的传播,也有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播的。我们调查了30例Hp阳性儿童的直系亲属32人,阳检率为32/32(094)。因此,儿童感染与家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应提倡家庭中餐具消毒或餐具分用的做法,并可联想在餐馆中餐具消毒和食品卫生的重要性。⑤Hp血清学诊断方法简单、快速、无创伤并易被病人接受,在体检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公认为是初筛的好方法,对临床诊断、动态观察、治疗效果和随访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检测手段,迈出其适应于小儿或老人。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检测460例分析
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由澳大利亚的Marshall与Warren于1983年首次从胃粘膜标本中分离成功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密切关系。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较多,如血清检查抗Hp抗体、细胞培养法、病理切片染色检查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的同时可以完成,是一种简便、快速、较为准确又经济实用的方法。我院胃镜室1994—12~1995—12对460例病人做了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快速诊断试验(HpUT),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460例患者中经纤维胃镜及病理送检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02例,萎缩性胃炎24例,胆计反流性胃炎40例,残胃炎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8例,胃溃疡及复合性溃疡30例,胃贲门及食管癌52例。年龄14岁~79岁,其中男性360例,女性10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隐痛不适,暧气返酸,纳差等症状;病史最短4d,最长20余年。
1.2 方法
采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幽门螺杆菌快速诊断试剂盒,460例患者均於胃镜检查时在幽门近端5cm内,或在胃窦部粘膜红斑及糜烂处活检2小块组织,将新鲜胃粘膜标本放置在有反应液的试剂盒小孔内,随即在自然光下观察5min(少数人10min),呈红色反应为阳性;不变色为阴性,为防交叉感染,每例活检时活检钳用75%酒精消毒,再用清水洗净。
2 结果
460例患者经试验出现阳性反应者300例,总阳性率为65.2%,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阳性为136/202(67.3%),萎缩性胃炎阳怀16/24(66.7%),胆汁反流性胃炎阳性16/40(40.0%),残胃炎阳性为2/4(50.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阳性80/108(74.1%),胃溃疡及复合性溃疡阳性22/30(73.3%),胃、贲门及食管癌阳性者为28/52(53.9%)。
3 讨论
Hp为一种革兰阴性细菌,寄居于胃十二指肠及食道粘膜的粘液层下面,上皮细胞表面,它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破坏胃粘膜屏障功能,最终导致胃粘膜炎症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各组Hp阳性率以溃疡病最高,占73.9%,与文献报告相似,提示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相关密切。
据文献报告,正常人Hp检出率较低,慢性胃炎为50%~80%,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达90%以上。本组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共226例,Hp阳性152人,其阳性率为67.3%,提示Hp是胃粘膜炎症的主要病因。但胆汁流性胃炎与残胃炎Hp阳性率为40%~50%,这可能是胆汁中和胃酸使pH值增高,不利于Hp生存有关。因为Hp在pH6.5左右的环境在生存最好,pH<3.5或>7.5生存能力明显减弱。胃、贲门及食管癌病人,本组Hp阳性率为53.8%,说明胃癌与Hp感染可能有一定关系,因为Hp可使胃粘膜上皮细胞向不典型增生转化,对胃癌的发生有间接促进作用,所以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可能为胃癌发生的因素之一。
Hp尿素酶检测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凡有胃镜的单位均可在胃镜检查同时可以展开,对有效地防治Hp感染有一定意义。
经内镜直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告,从胃炎患者胃粘膜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历此,为了有效的防治Hp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需要一种快速、准确而直观的检测Hp手段。目前,检测Hp手段较多,包括:切片法、涂片法、刷检法、培养法、尿素酶法、13C呼气试验法及抗体检法等。这些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缺点:①需取材标—费事;②标本需要处理—费时间;③作者的新鲜胃切除标本实验表明,Hp在胃内的分布并非均匀,如局部取样检测,不可避免的出现假阴性。那么,能否将胃内的Hp检测直观化呢?就此问题,我们进行基础及临床的探讨。
1 基础研究
1.1 原 理
幽门螺杆菌是栖息在胃粘膜的革兰阴性螺旋状短杆菌,具有强的尿素酶科活性,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氨属碱性,提高胃内pH值,使含有酚红的试剂由桔黄色变成粉红色或红色。
1.2 试剂的研制
确定一定浓度的Hp分解尿素,改变pH值,使试剂颜色改变的尿素和酚红的浓度。方法是将一定浓度的幽门螺杆菌,即5×10CFU/ML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尿素和酚红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表1)。
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Hp分解尿素,改变pH值,使试剂颜色改变的尿素和酚红的最适宜浓度分别为0.5mol/L及0.025%
表1 不同浓度素与酚红溶液中Hp的颜色
尿素浓度(mol/L) | 酚浓度(%) | 颜色变化 |
0.1 | 0.005 | - |
0.2 | 0.010 | - |
0.3 | 0.015 | - |
0.4 | 0.020 | - |
0.45 | 0.025 | + |
1.3 Hp分解尿素的适宜pH
我们配成上述试剂后喷洒于胃粘膜,发现除极个别病例胃粘膜着粉红色或红色,绝大多数病例并不着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发现Hp菌体所含的尿素酶,分解尿素的最适宜pH值为5~8,而慢性胃炎,尤其是消化性溃疡病人的pH值多在1~3,我们认为使Hp分解尿素,必须改胃内的pH值,根据胃酸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和胃H2受体阻滞剂Famotidine20mg或检查前1h静脉注射Famotidine 20mg,检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共30例,用pH检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共30例,用pH检测导管从胃镜活检孔插入检测胃pH值,结果pH值为5.0~5.5,2例;5.6~6.0,15例;6.1~6.5,8例;6.6~7.0,5例。
以上结果表明,检查前1a晚上服奥美拉唑20mg,或检查前1h静脉注射famotidine20mg,胃pH值达到5.0~7.0。
2 临床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本组175例均经GIF—100型电子胃镜诊断,其中慢性胃炎100例,胃溃疡25例,十二指肠溃疡50例。检查前1d晚上口服奥美拉唑20mg。插入胃镜后先将胃液抽空,胃窦、胃角及胃体各取1块活检做切片,吉姆萨染色、检测Hp,以作与喷洒法相对照。然后经塑料管注入我消化实验室研制的试剂喷洒于胃窦、胃角、胃体及溃疡周围,观察颜色变化,胃粘膜被染成粉红色或红色为阳性。
3 结果见表2,表3。
表2 试剂喷洒与切片法相对照结果
方 法 | 慢性胃炎(n:100) | 胃溃疡(n:25) | 十二指肠溃疡(n:50) |
切片法Hp阳性率(%) | 50.0 | 72.0 | 80.0 |
试剂喷洒Hp阳性率(%) | 68.0 | 80.0 | 90.0 |
表3 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溃疡的染类型(%)
试剂反应 | n | 弥慢性着色 | 局灶性着色 | 散在性着色 | 不着色 |
慢性胃炎 | 100 | 57(57.0) | 2(2.0) | 9(9.0) | 32(32.0) |
胃溃疡 | 25 | 13(52.0) | 5(20.0) | 2(8.0) | 5(20.0) |
十二指溃疡 | 50 | 34(68.0) | 4(8.0) | 7(14.0) | 5(100.0) |
4 讨论
目前,检测Hp的方法较多,包括切片法、涂片法、刷检法、培养法、尿素酶法、13C呼气试验法及抗体检测法等。这些检查均需一定的时间,1988年作者研制的快速Hp检测试剂,只需几秒至1min以内即可检测Hp,但其缺点是取胃粘膜活检的局限性可能出现假阴性。本方法是Hp菌体内含有丰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改变pH(偏碱性)—试剂由桔黄色变为粉红色或红色的原理设计。伊藤报告Hp尿素酶活性的适宜pH值为5.0左右。我们从临床试验验证,病人在受检前一天晚上,服胃酸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或胃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famotidine 20mg静脉注射60min后,胃pH值达到5~7。
作者采用新鲜胃切除标本反复检测Hp结果表明,Hp在胃粘膜的分布并非均一,提示胃粘活检检法检测Hp可能出现假阴性,本方法可除假阴性。
本文慢性胃炎100例的着色率为68%,切片法Hp阳性率为60%,胃溃疡25例的着色率为80%,切片法Hp阳性率为72%,十二指肠溃疡50例的着色率为90%,切片法Hp阳性率为80%,提示切片法确有假阴性。
内镜下胃粘膜萎缩轻中度的17例中5例呈弥漫性着色,2例呈散在性着色,而胃粘膜萎缩明显的4例均不着色。另外,本文还提示,胃内Hp的分布以幽门腺领域为多,越向胃底腺区,Hp的分布也越稀疏。胃溃疡25例中13例呈弥漫性着色,5例呈局灶性着色,2例呈散在性着色,且在这些着色的部位中均检出Hp,令人感兴趣的是7例胃溃疡周围粘膜呈深着色,其中包括难治性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溃疡50例中34例(68.0%)呈弥漫性着色,4例(8.0%)呈局灶性着色,7例(14.0%)呈散在性着色,在这些着色组织中均检出Hp。
本文资料还表明,Hp阳性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较阴性者治愈时间延长,且复发率也高。上述结果表明,在治疗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过程中必须清除Hp,本文则提供了在内镜下直接清除Hp的广阔前景。内镜下喷洒药物直接清除Hp的临床实验正在进行。
胃粘膜幽门螺杆菌及胃液尿素氮测定68例分析
1983的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窦粘膜上分离培养出螺旋菌,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p),并实验吞服此菌而感染上急性胃炎。随即各国学者也报道了类似结果,近几年,我国经研究证实了Hp与胃粘膜活动性炎症有关,且检出率较高,为证实我地区上消化道疾病的诱因与Hp有关,我科与胃镜室合作对1991—04~1992—07,我院做胃镜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8名进行胃组织及胃液尿素氮(BUN)测定,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经胃镜检查者计68名,其中男37名,女31名,年龄在22岁~67岁。
1.2 方法
内装0.5ml生理盐水的无菌加塞小试管,无菌镊子,内窥镜,活检钳,无菌玻片,酒精灯,胃液吸管,无菌注射器,试剂,G染液,脲酶试剂。常规胃镜直视下,分别在距幽门口5cm之内的大、小弯及前、后壁上取1块粘膜作Hp检测,并在粘液糊中抽取胃液测定BUN。将取出的四块组织立即放入事先已标明其相应部位的无菌试管内,涂片时在洒精灯下用无菌镊子取出,分别放在与试管编写对应的无菌玻片上,在组织上加适量的生理盐水,最后用另一无菌玻片垂直于组织上,反复轻轻左右研磨,直至成为一层均匀的膜。待其自然干燥后,置酒精灯上加热固定,G染色,油镜下查Hp。
胃液BUN测定 从胃内抽出的胃液,不经任何理化处理,直接用测血清BUN的常规方法——脲酶比色法,4010半自动生化分的仪测值。
2 结果
于“Olyupus”油镜下观察涂片,发现G洒色阳性,菌体呈“S”型,弧型转多,飞鸟状较少,即可确定为Hp。在涂片上能见到数百条以上菌体为(+++),约100条至200条的为(+++),约50条至99条的为(++),49条以下的为(+)。6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Hp阳性率、病种、部位分析情况。68例患者中浅表性胃炎32例,阳性为21例,阴性为11例,阳性率为66%;球部溃疡19例,阳性为12例,阴性为7例,阳性率为63%;胃溃疡14例,阳性9例,阴性5例,阳性率64%;其它3例,阳性2例,阴性1例,阳性率66%,68例中合计阳性为44例,阴性为24例,阳性率为65%,其中大弯侧阳性率为29%;小弯侧阳性率为34%;前壁阳性率为27%;后壁阳性率为10%
胃液BUN测定结果 BUN正常值为1.88±0.7阳性,BUN值为0.842±0.403,Hp阴性,BUN值为1.344±0.684。
3 讨论
由以上数值看出68例上消化道疾病中Hp的检出率为65%,且阳性率中的63%分面于胃的大小弯处,37%分布于前后壁,这与文献报道国内Hp检出阳性率(70%~80%)相似。通过对68例患者胃液BUN的测定,可以得出胃液中BUN含量在Hp阳性与Hp阴性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证实了Hp含有富的尿素酶,可分解胃液中的BUN,从而使BUN的值降低。所以,感染与未感染Hp,BUN可做为一个诊断能考指标。
Hp阳性检出率与多方面因素有关,①组织的提取位置不佳可造成假阴性;②制片中由于涂片厚薄不一,均容易出现漏检现象;③本身Hp感染率低,出现漏检。由以上报告可以看出,我地区上消化道疾病确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并可初步证实Hp与胃液中BUN密切相关,由于技术、设备的局限,病例收集也少,对Hp的细菌特征、免疫性还有待今进一步研究一探讨。
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619例分析
本文报告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619例有消化道症状并做胃镜检查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从而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病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人为我院1995年1~4月所查病人共619例。其中男348例;女271例,年龄在18岁~70岁。
1.2 方法
本组HpUT试剂盒由福建三强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所有病例均在胃窦(残胃在吻合胃端)幽门前区取胃粘膜一块,立即将组织放入尿素酶试验溶液中,5min观察结果。阴性无明显颜色改变,阳性为桔黄,深黄色,强阳性为樱桃红色。
2 结果
619例患者经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274例,阳性率为44.3%。其中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复合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胆汁反流性胃炎和胃息肉组Hp感染率较低。详见附表。
附表 619例受检者Hp感染情况
组 别 | 受检人数 | Hp阳性数 | 阳性率% |
浅表胃炎 | 162 | 53 | 32.4 |
胆汁反流性胃炎 | 14 | 2 | 14.3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68 | 45 | 66.2 |
浅表—萎缩性胃炎 | 18 | 9 | 50.0 |
庞状胃炎 | 24 | 13 | 54.2 |
残胃炎 | 8 | 3 | 37.5 |
胃溃疡 | 132 | 58 | 43.9 |
复合溃疡 | 61 | 36 | 59.0 |
十二指肠溃疡 | 102 | 46 | 45.10 |
十二指肠息肉 | 1 | 0.0 | |
胃息肉 | 8 | 2 | 25.0 |
胃 癌 | 10 | 5 | 50.0 |
残胃癌 | 6 | 2 | 33.3 |
大致正常胃 | 5 | 0.0 | |
合 计 | 619 | 274 | 44.3 |
3 讨论
近年来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Hp逐渐被认识作为一种独特人类胃性胃部炎症的重要病源菌。①多数学者认为Hp是急性和慢性胃炎的致病菌。Hp感染程度和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级组资料显示各型慢性胃炎Hp感染率不同。其中萎缩性胃炎的Hp阳性率最高为66.3%,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32.7%(P≤0.01)。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与疣状胃炎因例数较少统计学计算Hp阳性率与浅表胃炎无明显差异。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阳性率为14.3%,与国内某些文献报告相符,这说明胆汁刺激胃粘膜形成炎症,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或胆盐抑制了Hp生长。②溃疡病与Hp感染。本组病人胃溃疡(GU)的Hp阳性率为43.9%,十二指肠溃疡(DU)病人的Hp阳性率为45.1%,复合溃疡(CO)病人Hp阳性率为59.1%,比文献报告的要低。虽然很多人认为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很高,如国外Dolley等报告,DU病人Hp感染率达98%,文献提及90%以上DU病人胃窦部可检出Hp,GU病人Hp检出率为60%~80%,并认为Hp与DU的发生,特别是与溃疡的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有关,Hp相关性胃炎使胃粘膜屏障受到破坏,易于形成溃疡。但事实上仍有一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无Hp感染,而感染Hp的患者仅有一部分发生消化性溃疡。这或许因为部分病人用了抗Hp药物,因此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还需近一步研究。③Hp与胃癌流行病学资料提示,Hp感染与胃癌有关,提出在胃癌高发区Hp感染亦高,本组资料胃癌的Hp感染率为50%,与文献报告相符。
Hp感染问题在所作619例Hp测定患者中,阳性率为44.3%,低于多数文献报告,这可能与本地区处于Hp感染低发区,所选病例为Hp发病的淡季(冬春季节),所查病人两周内很可能用过抗生素等诸多因素有关。
ELI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用间接ELISA法检例患者和健康输血员血清中抗HpIgA、IgG同时还检测了胃粘膜中的Hp,以探讨Hp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组217例患者经胃镜及胃粘膜组织学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48例,胃溃疡(GU)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8例,慢性清表性胃炎(CSG)96例,复合性溃疡(CU)7例,胃癌(GCa)14例,胃粘膜正常2例。慢性胃炎中活动性胃炎(ACG)54例,非活动性(NACG)60例。所有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此外还收集了80例健康输血员血清测抗HpIgA、IgG。
1.2 方法
①胃粘膜内Hp菌检测活检粘膜直接涂片检查及Hp的分离培养鉴定均参照张振华所报道的方法。②ELISA方法: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的7株Hp菌分离纯化,超声粉碎后在4℃下1500g离心30min,取上清蛋白定量后作抗原。用50mg/ml的抗原包被聚苯乙稀反应板,用间接ELISA法测定,每板均设标准阳性和阴性对照,将两者OD值用作为质控,每板此值之差在±0.5范围内。结果用特测标本OD值与标准阳性OD值之比来表示,该比值在血清IgA≥0.6,在IgG≥0.5为阳性,在胃液IgA≥0.145为阳性。③吸收抑制试验:用7例在ELISA试验中高效价IgA、IgG的Hp感染者的血清混合后从1:10开始对倍稀释至1:160,然后分别用Hp、空肠弯曲菌(CJ)及大肠杆菌完整的细菌和Hp抗原吸收后,按上述方法做ELISA。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Hp阳性患者血清中抗HpIgA、IgG含量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与细菌学比较其敏感性分别为92.1%和95.7%,特异性分别为91.1%和88.5%,符合率分别为71.7%和93.2%(表1)。可以看出不同疾病之间的血清抗HpIgA和LgG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比较发现血清IgA含量在ACG组显著高于除CU外的其它各组(P<0.05,P<0.01),消化性溃疡各组显著高于NACG组(P<0.01),2例组织学正常者IgA、IgG分别为0.44和0.37,80例健康输血员血清抗HpIgA,IgG的含量和阳性率均显著低于ACG,GU,DU及GCa组(P<0.01,P<0.05)。研究表明,血清Hp抗体与胃炎的严重程度有关,中重度胃炎血清抗HpIgA,IgG的阳性率为82.4%和79.0%,显著高于轻度胃炎的45.6%59.7%(P<0.01,P<0.05)。但Hp抗体含量和阳性率在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2)。
表1 胃粘膜内Hp和血清Hp抗体的比较
胃粘膜Hp | n | IgA | IgG | ||
X±S | 阳性数(%) | X±S | 阳性数(%) | ||
阳性 | 139 | 0.79(0.19) | 128(92.1) | 0.65(0.13) | 133(95.7) |
阴性 | 78 | 0.50(0.1) | 7(9.0) | 0.45(0.13) | 9(11.5) |
表2 各种胃部疾病血清抗HpgA,IgG比较
病 种 | n | IgA | IgG | ||
X±S | 阳性数(%) | X±S | 阳性数(%) | ||
ACG | 54 | 0.82(0.2) | 49(90.7) | 0.69(0.1) | 51(94.4) |
NGCG | 60 | 0.53(0.2) | 22(36.7) | 0.47(0.1) | 23(38.3) |
GU | 27 | 0.71(0.2) | 19(70.7) | 0.59(0.2) | 20(74.1) |
DU | 48 | 0.71(0.2) | 31(64.6) | 0.57(0.2) | 34(70.8) |
CU | 7 | 0.86(0.4) | 5(71.2) | 0.58(0.1) | 5(71.2) |
GCa | 14 | 0.68(0.2) | 8(57.1) | 0.55(0.1) | 8(57.1) |
RG | 5 | 0.54(0.1) | 120.0 | 0.52(0.2) | 1(20.0) |
输血员 | 80 | 0.47(0.2) | 27(33.8) | 0.43(0.2) | 25(31.3) |
Hp阳性患者胃液中抗HpIgA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1),与细菌学结果比较敏感性,特异性与符合率分别为96.4%92.9%和95.3%(表3)。
表3 胃粘膜内Hp的检出率和胃液抗HpIgA的比较
胃粘膜 | n | X±S | 阳性数 |
阳性 | 57 | 0.438(0.234) | 55(96.5) |
阴性 | 28 | 0.101(0.045) | 2(7.1) |
不同疾病之间胃液抗HpIgA含量有显著差异(表4,P<0.01),两组比较发现ACG组、消化性溃疡各组和CGa组显著高于NACG组(P<0.05)。此外中重度胃炎胃液抗HpIgA的阳性率为76.6%,显著高于累度胃炎的40.0%(P<0.05)。
表4 各种胃部疾病胃液抗HpIgA结果
病种 | n | X±S | 阳性数(%) |
ACG | 24 | 0.497(0.252) | 22(91.7) |
NACG | 21 | 0.162(0.161) | 7(33.3) |
GU | 15 | 0.281(0.212) | 10(66.7) |
DU | 15 | 0.269(0.208) | 12(80.0) |
CU | 3 | 0.567(0.298) | 2(66.7) |
GCa | 5 | 0.502(0.159) | 4(80.0) |
无论是完整的Hp菌还是超声粉碎提取的Hp抗原与Hp阳性血清共同温育后都能使血清中抗HpIgA和IgG效价明显下降,而用大肠杆菌和Cj吸收后的血清抗体仅有少许下降,此结果证明本试验具有特异性。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Hp阳性者血清抗HpIgA,IgG的阳性率显著高于Hp阴性者。与细菌学检查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高达95%~88%,与国外文献报道相似。吸收抑制试验证实本研究所用ELISA法测得的血清Hp抗体可定为特异的针对Hp的免疫反应。因此,ELISA阳性结果强有力支持Hp感染。本研究表明,血清中抗HpIgA、IgG密切反映了消化性溃疡的存在和胃炎的组织学变化。血清Hp抗体在ACG组的阳性率达90%以上,在消化性溃疡为67%和71%,而在NACG中为36%和38%。健康输血员血清中抗Hp抗体显著低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此外,中重度胃炎血清中Hp抗体的含量和阳性率显著高于轻度胃炎。上述结果表明Hp的血清检测可用来诊断Hp感染和用作筛选胃镜检查患者,这将有助于那些不宜做胃镜检查患者的诊断,并可用于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和追踪抗Hp治疗效果。
Hp寄居不但可引起宿主的全身免疫反应,而且引起胃肠道的局部免疫反应。本研究显示,Hp阳性者胃液中抗HpIgA显著高于Hp阴性者,与细菌学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高达96%至92%,高于国外文献报道。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胃液中抗HpIgA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的存在和组织变化密切相关。ACG组及消化性溃疡各组阳性率显著高于NACG组,中重度胃炎显著高于轻度胃炎。局部分泌性IgA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胃液内抗HpIg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血清学试验,这说明局部免疫反应与Hp感染的关系比全身免疫反应更为密切,故检测胃液内抗HpIgA可作为血清学试验的补充,两者结合可进一步提高Hp感染的免疫学诊断准确性。
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3000例分析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热点,我室于1990年6月开始用尿素酶试验(HpUT)检测Hp,现将至1990—06~1995—033000例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00例上消化道疾病均经消化道内镜确立诊断,用HpUT检测发现阳性1523例,阳性率50.18%。男1727例,阳性920例,阳性率53.3%;女1723例,阳性603例,阳性率51%。年龄分组见表1。
表1 年龄分组Hp阳性率
年龄组 | 检测例数 | 阳性例数 | 阳性率(%) |
<20 | 94 | 54 | 57.4 |
21~30 | 1029 | 497 | 48.3 |
31~40 | 979 | 506 | 51.7 |
41~50 | 547 | 277 | 50.6 |
51~60 | 285 | 153 | 53.7 |
61~ | 66 | 36 | 54.4 |
合 计 | 3000 | 1523 | 50.8 |
2 结果
表2 上消化道疾病Hp阳性率
诊 断 | 检测例数 | 阳性例数 | 阳性率(%) |
浅表性胃炎 | 1299 | 588 | 45.3 |
萎缩性胃炎 | 447 | 190 | 42.5 |
糜烂性胃炎 | 243 | 126 | 51.9 |
疣状胃炎 | 25 | 14 | 56.0 |
胃溃疡 | 160 | 100 | 62.5 |
胃息肉 | 10 | 7 | 70.0 |
胃 癌 | 8 | 6 | 75.0 |
球 炎 | 47 | 22 | 46.8 |
球溃疡 | 564 | 385 | 68.3 |
其 他 | 197 | 85 | 43.1 |
合 计 | 3000 | 1523 | 50.8 |
3 讨论
本组采用的是侵入性类中的尿素酶试验法。此法原理是基于Hp产生大量独特的尿素酶,可使试剂中的尿素分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导致试剂变成碱性,而使酚红指示剂变成红色。标本中Hp数量越多,反应时间越快,颜色变化越明显。本法简易,可与胃镜检查同时进行,敏感性90%~95%,特异性98%,一般5min可出结果,便于应用。本组3000例中,523例阳性,阳性率50.8%,比肖氏等报告的用同样方法检测的阳性率66.16%(35777/54069)低,其原因可能与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有关。男性阳性率53.3%,女性阳性率48.3%,六个年龄组阳性率最高的57.4%(<20岁),最低的48.3%(21岁~30岁),虽有差别但仍可证明人群对Hp感染的普遍易感。上消化道疾病中阳性最高的是胃癌75%,最低为萎缩性胃炎42.5%,Hp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在此文赘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947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4-11~1996-04共对1448名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并做幽门螺杆菌(Hp)检查,其中Hp阳性947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Hp阳性947例,男566例,女381例,男女之比1.49.1。年龄11岁~81岁。20岁95例(10.0%);男39例,女56例。20岁~40岁261例(27.6%);男117例,女144例,41岁~60岁452例(47.7%);男321例,女131例;60岁139例(14.7%)男89例,女50例。说明41岁~60岁发病率时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比例增高,女性比例降低。
1.2 方法
经纤维胃镜活检胃窦部的粘膜3块作涂片、切片,做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检查并Hp培养,其中只要有一种检查查到Hp即为阳性。
2 结果
表1 各种消化道疾病Hp阳性情况
诊 断 | n | |
浅表性胃炎 | 685 | 359(52.4) |
萎缩性胃炎 | 210 | 138(65.8) |
胃 溃 疡 | 206 | 158(76.7) |
十二指肠溃疡 | 248 | 217(87.5) |
胃 癌 | 99 | 75(75.8) |
本组除胃癌外,选用奥美拉唑20mg,2次/d,疗程4周加羟氨苄青霉素1000mg,1次/d,疗程2周,予以根除Hp。
3 讨论
本组Hp阳性显示41岁~60岁男性321例占被检人数的33.9%,60岁以上男性89例(9.4%),说明40岁~60岁年龄组发病率高,Hp感染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下456例(48.2%),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增高的原因是否与女性激素有关,还待进一步探讨。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沃沦,马歇尔发现人的胃上皮细胞寄着一种Hp。在世界第四次联合胃肠病学术会议上一致认为世界人口的一半感染Hp,关于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报道已有很多。国内报道:十二指肠溃疡95%、胃溃疡80%、慢性胃炎50%患Hp感染。本组测示结果与文献报道大致相仿。
Hp致病是借着多鞭毛游动穿透粘液层直接作用胃粘膜上皮细胞,分泌尿素酶、蛋白酶、细胞毒素等,造成胃粘膜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反复引起急性炎症及变态反应,造成慢性胃炎,最终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过十多年的大量研究发现,Hp不仅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而且发现长期Hp感染可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上皮化生,引起癌前病变,导致早期胃癌的发生。湖南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证实,Hp感染能增加胃上皮细胞的增殖,是胃癌发生的直接病因之一。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Hp与乙型、丙型肝炎症毒并列为甲类生物致癌因子。本组胃癌的密切关系。Hp感染有家庭聚集性,很可能经口感染,这就要求做到早预防,特别是有胃癌的直系亲属和Hp阳性有胃病家庭史的人更应谨防相互传染。患者与Hp相关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有腹痛、反酸、饱胀、嗳气等症状)、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必要作清除Hp的治疗。
胃镜受检者885例幽门螺杆菌检出报告
我院对885例以胃脘疼痛或痞满不适等为主诉就诊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其中418例病人采用涂片镜检、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及电镜观察4种方法检查幽门螺杆菌(Hp),其余467例只作涂片镜检及尿素酶试验,以判定不同疾病、不同检测方法Hp检出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受检者男477人,女408人,年龄18岁~70岁,平均42.5岁。其中70.6%(605/885)曾做过胃镜或X线钡透检查诊断胃病,多数经过中西药治疗无效或再次复发者就诊。
1.2 方法
每例病人按要求取标准部位4~5块胃粘膜做活组织检查。418例病人采用4种方法检查:涂片镜检、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部分病人做了电镜下直接观察。另有467例慢性胃炎病人只作了尿素酶与涂片镜检。有一种方法检出Hp者即属阳性。
2 结果
本组Hp感染与性别无关,年龄越低Hp阳性率越高,这与接受治疗与否有关,经统计不处理P>0.05(表1)。我们对481例病人采用尿素酶法、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3种方法检查Hp,其中196例病人同时做了电镜观察。尿素酶法检出率为42.1%(176/418);涂片镜检法为34.9%(146/418);细菌培养法为40.4%(169/418);电镜观察为25.5%(50/196)。受检者浅表性胃炎(CSG)288例,萎缩性胃炎(CAG)130例,胃炎(CG)合并十二指肠溃疡(DU)21例,胃炎合并胃溃疡(GU)14例,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DU)31例(表2)。DU检出率最高,与其它疾病差异明显(P<0.05),其余病种及检查方法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年龄及性别与Hp感染的关系
年龄(岁) | 男 | 女 | ||
n | Hp阳性率% | n | Hp阳性率% | |
20~ | 51 | 60.8(31/51) | 23 | 63.0(17/27) |
30~ | 128 | 62.5(80/128) | 117 | 58.1(68/117) |
40~ | 123 | 52.8(65/123) | 143 | 51.7(74/143) |
50~ | 177 | 48.0(85/177) | 119 | 50.4(60/119) |
又对467例胃镜受检查,只作两项检查,Hp总阳性率为49.3%(230/467)。CAG阳性率明显高于CSG组(P<0.05),说明Hp检出率与疾病轻重呈正相关(表3)。
表2 不同疾病用不同方法Hp检出率(%)比较
疾 病 | n | 尿素酶法 | 涂片镜检 | 细菌培养 | 总检出率 |
CSG | 288 | 420(121/288) | 34.4(99/288) | 40.3(116/288) | 56.3(162/288) |
CAG | 130 | 42.3(55/130) | 36.2(47/120) | 40.8(53/130) | 60.8(79/130) |
CG+DU | 31 | 80.7(25/31) | 58.1(18/31) | 71.0(22/31) | 80.6(25/31) |
CG+GU | 14 | 35.7(5/14) | 28.6(4/14) | 50.0(7/14) | 71.4(10/14) |
CG+DG | 31 | 48.4(15/31) | 41.9(13/21) | 51.6(16/31) | 61.3(19/31) |
表3 两种胃炎Hp检出率比较(%)
疾 病 | n | 尿素酶法 | 涂片镜检 | 总检出率 |
CSG | 304 | 37.5(114/304) | 38.8(118/304) | 41.1(125/304) |
CAG | 163 | 47.2(77/163) | 56.4(92/163) | 64.4(105/163) |
3 讨论
本研究用4种检测方,多部位取材,结果DU阳性率最高80.75,依次为GU71.4%,DG61.3%,CAG60.8%,CSG最低56.3%。溃疡病多伴有胃炎,Hp阳性率又高于单纯胃炎,这说明溃疡病可以由胃炎发展而来,证明Hp也是溃疡病的致病因素之一,Hp感染有其程度与病情况正相关,Hp阳性是胃病活动与进展的主要原因,Hp转阴是疾病愈合标志,清除Hp是治愈Hp相关疾病和防止其复发的关键。本组选用目前可以检测Hp感染的基本方法。尿素酶试验方法简单、迅速,细菌培养最可靠,但要求条件较高,出结果慢,尿素酶法更适合基层单位普及应用,从两种胃炎、两种检测方法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本组Hp阳性率与性别无关。受检病例70%已确诊各种胃病,各年龄段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这与受检前多已用药治疗,使Hp阳性率普遍低有关,年轻组病情多轻,治疗者少,老年组病史多长,病情重,使用抗菌素或中药等治疗者多。
幽门螺杆菌感染845例检测结果分析
我院内镜室1995—05~1996—05,在对845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做胃镜检查的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接受Hp检测845例中,男526例,女319例。各种胃炎646例,胃溃疡3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5例,复合性溃疡11例,胃癌9例。
1.2 方法
在胃窦炎性表现区域内或胃溃疡边缘,取胃粘膜级组织一块,埋入试剂培养基中,观察颜色变化程度。使用的试剂是福建三强生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快速尿素酶诊断试剂。
2 结果
受检者年龄9岁~80岁,平均40.8岁。845例中416例Hp检测(+~+++),占49.2%。表1为男女各年龄组Hp检测阳性率。可以看出男性较女性感染率高,男性中又以30岁~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病史中发现,此组中青年男性多有嗜烟洒、饮食不节及不洁、生活不规律等不良习惯。
表1 Hp检测与年龄比较
年 龄岁 | 男 | 女 | ||||
检测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检测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
~ | 88 | 41 | 46.6 | 47 | 18 | 38.3 |
~ | 133 | 81 | 60.9 | 73 | 32 | 43.8 |
~ | 91 | 55 | 60.4 | 74 | 29 | 39.2 |
~ | 96 | 48 | 50.0 | 64 | 29 | 45.3 |
~ | 118 | 59 | 50.0 | 61 | 24 | 39.3 |
合 计 | 526 | 284 | 53.9 | 319 | 132 | 41.3 |
按胃镜诊断分类Hp检测阳性率见表2。可以看观,以溃疡病Hp检出率高,顺序是复合性溃疡>球部溃疡>胃溃疡。Hp感染是否与胃癌有直接相关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2 Hp感染情況比较
诊 断 | 检测人数 | 阳性数 | 阳性率(%) |
慢性胃炎 | 646 | 288 | 44.6 |
胃溃疡 | 34 | 22 | 64.7 |
十二指肠溃疡 | 145 | 95 | 65.5 |
复合性溃疡 | 11 | 8 | 72.7 |
胃 癌 | 9 | 3 | 33.3 |
合 计 | 845 | 413 | 48.8 |
溃疡病患者Hp检测阳性者共125例,表3为溃疡病活动期阳性检出率比较。可以看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复合性溃疡三者Hp阳性均以活动期溃疡占绝对优势。
表3 Hp阳性与消化性溃疡活动性
病名 | 活动性分期 | 总 计 | ||
胃溃疡 | 活动期 | 愈合期 | 瘢痕期 | |
17 | 4 | 1 | 22 | |
77.3 | 18.2 | 4.5 | % | |
球溃疡 | 69 | 14 | 12 | 95 |
72.6 | 14.8 | 12.6 | % | |
复合溃疡 | 5 | 2 | 1 | 8 |
62.5 | 25 | 12.5 | % |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的关系,目前正普遍受到重视。Hp感染者胃窦粘膜的跨粘膜电位显著降低,胃粘膜中粘液含量明显减少,粘膜表面粘液层变薄,粘滞度降低。这些都提示Hp感染可明显加重胃粘膜屏障的损害。加上泌酸平衡机制失调,而诱发胃窦粘膜炎症性活动,进而糜烂甚至形成溃疡。Hp在pH值为4.0~6.5之间生存最好,当pH值小于3.5或大于7.5时,生存能力下降,因此可以认为碱性环境不适于Hp的生长。目前提倡的三药联合应用(抗菌素+制酸剂+铋剂),能取得灭Hp、抗溃疡、防止炎症与溃疡复发的良好效果。
用单一尿素酶快速诊断试剂的检测结果来判断胃内Hp感染虽然不十分可靠,但做为无条件开展其它检查项目的基层医院,初步筛选病人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2.1概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有密切联系这一事实已为世界范围的报道所证实,其中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尤为相关。控制住Hp后溃疡愈合率得到改善,根除该菌后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率显着减少。有关胃十二指肠溃疡病Hp感染的治疗方面还有许多临床问题未最后确定,特别是什么要的病人应予治疗和什么时候给予治疗。然而,现已普遍接受以下2种观点:①判断治疗是否成功应在停止抗Hp治疗后至少4周复查Hp状态才能肯定,任何早于这一时期的复查只能检出感染的暂时性清除,而不是根除,在其后几个月内感染仍有可能复发;②一种根除方案只有当其根除率达到80%以上且不引起重要的临床或生化副作用和细菌的耐药性时,才被临床上认可而加以采用。
当前在根除治疗中,根除率达到80%以上的方案主要有2种:①铋盐—抗微生物药物联合,②质子泵抑制剂(PP1)—抗生素联合。
1 铋盐—抗微生物药物联合
胶体次枸橼酸铋(colloidalbismuth subcitrate,CBS),即三钾二枸橼酸铋(tripotassium dicitrato bismuthate,TDB),是当前最常用的一种铋盐。它是Hp中性的胶体混悬剂,在酸性环境中沉淀,生成枸橼酸铋、氯氧化铋(BiOCL)、氧化铋(Bi2O3)和氢氧化铋[Bi(CH)3]。铋的剂量常以Bi2O3计算。CBS和粘液中的糖蛋白结合,抑制胃蛋白酶、乙醛和磷脂酶等,并能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CBS在活体外和活体内均有抗Hp性能(MIC≤25mg/L),可使该菌迅速溶解。铋系局部活性,可使近胃腔表面的细菌很快发生结构上的变性,而位于小凹深部的细菌则不受影响。局部的抗微生物作用尚不十分明了。Bi3+系一种3价阳离子,可以和蛋白质巯基结合。铋沿细菌的外膜和在周质间隙(periplasmatic space)内蓄积。在活体外接着出现胞质膜 (cytoplasmicmembrane)自细胞壁退缩。CBS还能防碍Hp与胃上皮细胞的粘附。再者,铋可抑制尿素酶、磷脂酶和蛋白水解活性。CBS还可能进入细菌的外膜,并和周质间隙内存在的酶发生反应。CBS对稳定期的细菌性最大。CBS的血液安全范围是50μg/L~100μg/L。CBS是铋盐中溶解度最大者。铋颗粒可在胃内吸收。
应用CBS时,可遵循以下3个重要的治疗原则:①所有已发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集成分析(metaanalysis)表明,在根除感染上,应用3种药(成功率82.3%)比2种药(成功率48.2%)好,2种药又比单一药(成功率18.6%);②治疗方案中含甲硝唑、四环素和铋盐者感染根除率最好(>90.0%),其次为甲硝唑、阿莫西林和铋盐(73.1%);③疗程2周比1周效果好。
对治疗的依从性是一个重要问题。每日4次2周疗程的三联治疗意味着病人须服用药物168粒以上。一个应用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的研究表明,依从性是决定治疗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病人服用药物超过规定的60%,治疗成功率是96%,而低于60%成功率仅是69%。Hp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和其根除效果亦有关系。研究表明,根除失败常见于甲硝唑耐药菌的存在,失败率为40%~80%。尚未见Hp对TDB和阿莫西林产生耐药的报道。
三联疗法的优点:原始的三联疗法方案(铋+甲硝唑+四环素,铋+甲硝唑+阿莫西林)总的说来根除率最高,只有少数研究未达到80%这一根除水平。
三联疗法的缺点:最大缺点是由于其复杂的给药方案而招致的值得注意的依从性问题。副作用发生率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作者报道发生副作用者约有半数病人,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稀粪、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便秘、上腹痛、口腔烧灼、金属味觉、头痛、头晕、不适、念珠菌病、过敏等。此外,三联疗法的根除效能受到细菌对甲硝唑原必开继发性耐药的影响。如果具有耐药,根除效能显著降低。
2 PPI—抗生素联合
为了克服三联疗法中对治疗依从性和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产生了一个不含甲硝唑的二联用药方案: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或潘妥拉唑(pantoprazole)另一种适当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或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的二联给药,用药2周。有不少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案的根除率亦可达80%以上。达到80%这一根除标准的用药方法多是奥美拉唑20mg或更多,每日2次,阿莫西林500mg,每日4次。已经证明,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具有内在性活体外抗Hp活性,前者的MIC90约为50mg/L~128mg/L,后者约为6.25mg/L。此外,PPI还可借助降低胃内酸度甚至增加胃粘膜抗生素浓度而改善对酸敏感的抗生素的抗微生物活性。在一个具有40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中,对比了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500mg,每日4次和三联疗法(铋、甲硝唑和四环素)+雷尼替丁2W的治疗效果;二联疗法和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分别是78.9%和84.2%。仍需较大系列的病例研究来确定其根除效果,然而二联疗法的主要优点可能是对依从性的改善。
PPI—抗生素二联疗法的优点:除上述对依从性的改善外,就是症状缓解和溃疡愈合快,与此同时Hp得到根除。副作用有限或极为轻微。PPI—抗生二联疗法的缺点:主要是根除率变异性较大,有些研究结表明根除率达不到80%的水平。
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anitidinebismuth citrate,RBC)是英国葛兰素(Glaxo)公司最近研制出的一个新型化合物。它是由雷尼替丁和枸橼酸铋形成的雷尼替丁的一种新盐。RBC800mg,含有与雷尼替丁相符的雷尼替丁量和240mgTDB相似的铋量。RBC的抗胃酸分泌活性与相等量的盐酸雷尼替丁无显著区别。活体外研究表明:RBC对Hp的抑菌活性与TDB相似。文献报道在合并Hp感染的消化不良病人,在接受RBC800mg,每日2次,4周后有62%~77%的病人感染受到抑制或清除。RBC在进餐时服用(非餐前空腹服用)Hp的清除率和根除率可分别提高到100%和25%。这可能和具有杀菌作用的铋与胃粘膜接触的时间延长有关。
每一评定RBC(80mg,每日2次)外加单一或2种抗生素治疗2周的多中心、随机、具有可比性组别的开放研究表明,其对Hp的根除率高达100%。与RBC并用的最佳单一抗生素是阿莫西林500mg,每日4次或克拉霉素250mg,每日4次,根除率可分别达89%和83。这种治疗由于只接受2种药片,依从性要比三联治疗好得多。
无论应用以上哪一种方案,根除Hp感染后再感染并不常见。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12个月Hp仍为阴性的病人,每年的再感染率为0.44%。现尚不清楚如此低的再感染率是由于获得性免疫的存在,还是在发达社会中获得再感染的机会小的缘故。
根除Hp感染后对十二指肠溃疡病长期随访的结果支持感染和溃疡有联系的看法。一个对接受Hp根除治疗后7年的63例十二指肠溃疡病复查的结果表明,在感染被成功根除的病人,十二指肠溃瓣复发率在此期间显著低下,38例Hp阴性病人中仅1例复发,而25例持续感染病人中有5例复发。再者,35例Hp根除者中有32例(92%)在7年随访时Hp仍为阴性。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的研究还存在某些问题,还需更深入地进行探讨。
1 Hp的根除标准问题
目前存在着Hp清除(clearance)和Hp根除(eradication)两个概念,前者系指治疗结束时复查Hp阴性,后者是指停止治疗1个月这后复查Hp阴性。清除只是Hp暂时的抑制,停药之后Hp感染很快复发;而根除是指85%以病人1a之内不复发,起到了治疗的作用 。目前国际会议建议将根除改称为治愈,作为评价Hp感染治疗效果的指标。
关于Hp感染的诊断方法很多,传统的所谓“金标准”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以及细菌培养,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达不到足够的敏感性,以确定Hp是否被真正根除。我们曾对17例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用常规方法(即金标准)检查而认为Hp被根除的病人,采用聚合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CR)检查,发现4例Hp阳性,所以我们以往对一些用常规方法未能检出而实际上还存在Hp的病人则误认为Hp被根除而放弃治疗,这是我们治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判断Hp是否根除的标准不同,乃是导致各家研究结果差异很大的可能原因之一。
2 胃内Hp对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浓度一体内抗菌活性并不完全一致。关于抗菌药物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否能保持其稳定的抗菌活性将直接影响到Hp感染治疗的效果。研究发现,青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的抗菌活性在酸性环境下降低10倍,头孢氨苄降低16倍、红霉素降低100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抗生素在体外敏感而在体内疗效欠佳甚至无效。甲硝唑及胶体铋剂不受胃内pH影响。胃内pH对抗菌药物的影响是抗Hp感染失改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失去抗菌活性的药物。
3 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
Hp对抗微生物的耐性也是导致Hp感染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约有15%~50%的Hp菌株对硝基咪唑类原发耐药。Goodwin等报道用他咪唑和西唑替丁治疗后Hp耐药菌株从17%增到70%,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性的耐药比原发性耐药更多见。Bell等报道一组用胶体铋剂十四环素+甲硝唑治疗的病人,发现对甲硝唑敏感的菌株其根除率为90.5%,而对甲硝唑耐药的菌株,其根除率为31.6%,所以建议治疗前常规作Hp对甲硝唑的药物敏感试验,耐药者改用其它方案。硝基咪唑类与胶体铋剂合用或者采用胶体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不仅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而且还可以提高Hp的根除率。关于喹诺酮类药物,有两组治疗失败的报道,MIC从治疗前的0.25mg/L~1mg/L增加到治疗后的16mg/L~32mg/L,增加了16~64倍。该药与硝基咪唑类药物不同,一种喹诺酮类药物与另一种抗生素合并不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有人认为喹诺酮类药物不适于Hp的治疗。
4 关于Hp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应包括:①Hp根除率≥90%;②短疗程;③副作用小;④病人依从性好;⑤治疗简单;⑥效果持续,不易复发。由于单药或两种抗菌药合有效果均不佳,目前常用三联疗法,即胶体铋剂(CBS)+甲硝唑+阿莫西林,其根除率为85%-95%,疗效虽然满意,但存在许多问题:①副作用较多,发生率在30%以上;②病人依从性差;③Hp对甲硝唑易产生耐药,所以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
所谓“新二联”,系指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或克立霉素),现已证明奥美拉唑在体外有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未明,可能与其降低胃内酸度,提高胃内pH而增加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有关。二者合用不仅提高Hp根除率(可达85%~90%),而且使症状迅速缓解,溃疡迅速愈合,副反应小,病人依从性好。所以目前认为“新二联”对Hp相关性溃疡病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5 影响治疗效蛤的其它因素
还有些困素也影响抗Hp感染的治疗效果:如服药时间、服药次数以及药物剂型则与药物与细菌接触的时间有关。增加服药次数,空腹时给药以及混悬制剂均可增加或延长药物与细菌接触的时间。胶体铋悬液比片剂效果好,庆大霉素制成漂浮片之后或以延长在胃内停留时间而增加疗效。最近研究发现,Hp可定植于牙垢,故在抗Hp治疗之后,Hp可再定植于胃粘膜而导致治疗失败,所以抗Hp治疗还包括清除牙垢中的Hp。
6 关于药物副作用问题
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应用抗生素,一般消化道反应较为常见,在应用抗生素不当时可引起菌群失调,霉菌感染,甚至发生肝肾功能异常改变。所以在抗Hp感染治疗中,应尽量防止或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进展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归纳起来不外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等攻击因子的增强,胃粘膜屏障、粘膜血流、前列腺素(PG)、碳酸氢盐分泌和上皮再生等防御因子的减弱。近年来引人注目的是,PU中有很高的Hp检出率。当前有足够证据表明:Hp与本病的发病、病变的严重性、活动性及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有关。基于PU病因研究和治疗药物的发展,本病的疗效不断提高,防止复发的研究不断增多。现将有关方面介绍如下:
1 H2受体拮抗剂与质子泵抑制剂
根据无酸则无溃疡(no acid,no ulcer)的理论,在PU治疗上抑酸剂发展很快。自从70年代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PU的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进展,80年代后以奥美拉唑(omeprazole)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临床,在本病治疗上又是一个新突破,明显提高了疗效。
1.1 H2受体拮抗剂
此类药物有抑制胃酸强,消除症状快,促进愈合疗效高的特点。H2受体拮抗剂发展很快,西咪替丁为第一代;雷尼替丁(ranitdine)为第二代,现第三代法莫替丁(famotidine)已问世。这些制剂一代比一代抑酸作用强,用量和不良反应减少。
1.1.1 西咪替丁
对基础胃酸(BAO)分泌和组织胺、五肽胃泌素等所促进的胃酸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一次口服300mg可使BAO的分泌降至零,可使因进食所致胃酸分泌在3h内减少67%。用药后4周~6周内溃疡愈合,症状迅速消失,对十二指肠溃疡(DU)疗效尤为显著,4周愈合率为74%以上,6周可达80%。
1.1.2 雷尼替丁
本药抑酸作用较西咪替丁强,副作用较之为少。其与肝内细胞色素P450结合干扰与其代谢有关药物的性能仅为西咪替丁的1/10。
1.1.3 法莫替丁
为一新型较为理想的抗PU药物,其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分别为西咪替西和雷尼替西丁的50~100倍和7倍,作用时间也明显延长,且可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本药对经肝代谢及经肾小管排泄的药物无干扰作用,故副作用少,也无西咪替丁所特有的抗雄激素作用。
1.2 质子泵抑制剂
代表药物为奥美拉唑。为H+-K+-ATP酶抑制剂,而H+-K+-ATP酶是壁细胞泌酸的终末机理。当其受到抑制时,壁细胞对任何刺激引起的泌酸作用均受到抑制。因之奥美拉唑可以显著降低胃粘膜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使壁细胞中氢离子不能转运于胃腔中,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形成。本剂与H2受体拮抗剂相比有以下优点:①疗效更好。服用本药1周可使BAO减到近于零,最大胃酸排出量(MAO)也显著减少,其作用强度为西咪替丁的8~20倍。一次口服作用可维持14h~23h。对DU的2周愈合率约80%,4周近100%。陈寿玻等观察DU20例,每日口服20mg,1周基础胃液的pH水平由1.6增至6.3,BAO排出量和MAO排出量分别被抑制86.9%和83.6%。在其观察的63例DU和120例胃溃疡(GU)中,2周、4周和6周治愈率,前者分别为80.9%、98.8%和100.0%,后者分别为50.0%、91.7%和100.0%。98.0%的上腹部痛于服奥美拉唑1周内消失。②对胃泌素所致多发性溃疡、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引起的溃疡以及长期H2受体拮抗剂治疗产生抗药性的溃疡多数也可治愈。③能刺激胃窦G细胞释放大量胃泌素而提高胃粘膜血流(GMBF)。PU患者服药4周,GMBF可平均增加23%(3%~30%),6周可增加44%(30%~67%),此对溃疡愈合有利。④近有研究示本剂对Hp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奥美拉唑与羟氨苄青霉素合用由于使pH增高,Hp对羟氨苄青霉素敏感性增高而疗效得以提高,并可预防溃疡的复发。
2 根除Hp
基于Hp在PU、尤其DU中有很高的(80%~90%)检出率,故有“无Hp、无溃疡”的提法。因之,对PU中Hp阳性者应进行重点治疗。虽有时实验研究与临床不尽一致,但临床选药一般应根据实验与临床研究确定。Hp感染的治方案尚未统一,主要有单药、双药和三药联合等治疗。
2.1 抗菌药物
有资料表明,四环素,痢特灵、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ofloxacin)等虽对Hp敏感性较强,但单独应用的根治率较低(0~20%),无实用价值。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抗Hp药物,作为联合用药的基础,作者进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庆大霉素(抑菌直径21.13mm±0.94mm)羟氨苄霉素(21.25mm±0.80mm),氟呱酸(4.25mm±1.26mm)等确有良好的抑菌效果。②红霉素的抑菌直径较大(20.50mm±0.76mm)而临床疗效不佳;再者如四环素(16.38mm±0.43mm)、甲硝唑(14.50mm±0.74mm)的抑菌范围不够大而临床确有较好疗效。因此实验研究与临床符合系选用药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氟嗪酸(23.38mm±1.52mm)、西力欣(23.50mm±0.98mm)、菌必治(24.63mm±1.24mm)与复达新(25.25mm1±.62mm)均有较大的抑菌范围,值得在今后临床实用中进一步研究确定。
2.2 中药
乌梅(8.13mm±0.43mm)、大黄(8.38mm±0.34mm)、黄连(7.38mm±0.32mm)、丹皮(9.25mm±0.42mm),中药方剂“胃忧愈”(8.13mm±0.36mm)有轻度抑菌作用。人参、丹参配丹皮(9.63mm±0.38mm、9.63mm±0.21mm),丹参配黄柏(10.00mmv0.24mm) 抑菌范围增强。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黄连、黄柏、乌梅、赤白芍、丹皮、大黄、丹参、三七、白花蛇舌草9味中药中任何三者联用以有“胃忧愈”方剂与黄连等配伍均较单味应用的抑菌范围为强(P<0.01与P<0.05),可供今后临床研究选用药物参考。
2.3 联合用药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合二或三联用药、中西医结合可能是提高Hp根治率、减少副作用的有效途径。
2.3.1 二联疗法
Hp的清除率稍高,为40%~50%。仅有较为轻微的副作用。①胶态次枸橼酸铋与羟氨苄素霉素、庆大霉素等合用,抗Hp作用较单用任何一种为强,二联疗效约50%。②氨苄青霉素与铋剂联用疗效较好。胶体铋不仅具有粘膜保护作用,还可杀灭Hp。③应该提出羟氨苄青霉素加奥美拉唑即所谓的新二联具有较好的根除Hp作用,本法用药简便,可选作Hp的根治方案。
2.3.2 三联疗法
当前资料表明铋剂+灭滴灵+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的三联疗法使2周Hp清除率高达80%(70%~90%)以上。但主要问题是副作用较大,为30%~50%。患者难以接受。有报道提示低剂量三联疗法获得较高根治率,值得注意。
2.3.3 中西医结合
根据药敏 ,作者实验研究“胃忧愈”乌梅、黄连、丹皮等清热解毒药组成的“灭Hp煎剂”(表1)与二联组(铋剂+痢特屡)Hp清除、根除率均为87.5%与75.0%,疗效相同;三联组(铋剂+甲硝唑+“灭Hp 煎剂”)的疗效与现用三联(铋剂+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组疗效相当(根除率87.5%);四联组(现用三联+“灭Hp煎剂”)的疗效更佳。中西医结合联用“灭Hp煎剂”)的特点是:①疗效较高;②副作用减少;③溃疡的愈合质量提高。因此,配合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二或三联用药是提高愈合质量和Hp根降率、减轻副作用有希望的治疗途径。
表1 Hp清除率及根除率对比
方 案 | 治疗4周(清除率) | 治疗结束1月后(根除率) | ||
Hp阳性 | Hp阴性 | Hp阳性 | Hp阴性 | |
灭Hp煎剂 | 1 | 7b | 2 | 6a |
二联组 | 1 | 7b | 2 | 6a |
三联组 | 8b | 1 | 7a | |
四联组 | 8b | 8b | ||
对照组 | 8 | 7 | 1 |
aP<0.05,bP<0.01,vs组比较二联组(铋剂+痢特灵),三联组(铋剂+甲硝唑+灭Hp煎剂),四联组(铋剂+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灭Hp煎剂)
3 提高愈合质量与胃粘膜保护剂
H2受体拮抗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虽使PU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治愈后溃疡的复发率亦高。溃疡的复发除停药后酸反跳、Hp是否根治等因素外,PU的复发可能还与溃疡的愈合质量有关。胃粘膜保护剂可能具有提高愈后质量的作用,新开发或具有开发前途的药物有:
3.1 胶态次枸橼酸铋(CBS)
本药可刺激胃粘膜分泌,增加胃粘膜屏障作用,在pH<5时形成氢氧化铋和枸橼酸铋沉淀与溃疡面的蛋白质结合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溃疡龛上。此外,本药还有抗蛋白活性,刺激PGE2生长及抗Hp作用。在活体外,铋剂在<25mg/L浓度时即可抑制、杀灭Hp,近来不少资料证明铋剂与四环素等抗生素联用可以提高二者单独应用时对Hp的疗效。Lee等对117例内镜证实的DU随机单盲试验,服用CBS每日48mg,4周愈合率90%,8周97%,与雷尼替丁疗效相似,但复发却较之为低。
3.2 替普瑞酮(teprenone)
为新型胃粘膜保护剂,具有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高分子糖蛋白和磷脂及重碳酸盐的合成与分泌作用,能维持粘液层粘液屏障的结构与功能,防止H+逆弥散;增进GMBF、上皮细胞再生和内原性PG生成,在胃炎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为消除炎症,促进愈后。治疗后PU、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液、氨基已糖水平均有升高,与雷尼替丁联用收到满意疗效。
3.3 Dioetahedralsmectite
为硅酸铝盐,是一种新的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本药在胃肠道粘膜对多种病毒、细菌(包括Hp)及毒素具有覆盖、固定、吸附、排出和增强胃粘膜屏障作用,能抗酸而不反跳,还有抗胃蛋白酶及促进消化道上皮组织再生能力。与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联用能增强食管粘膜的抗反流屏障作用,比单用药可以大大提高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愈率;与奥美拉唑及杀灭抗生素联用为理想的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
3.4 胃忧愈
为重用党参加木香、川朴,健脾理气,应用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胃部血液循环与供氧状态。针对Hp选用黄连、丹皮、白芍的中药方剂,具有促进胃粘液分泌、强化胃粘液和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作用。作者发现胃忧愈疗效虽与西咪替丁(对照组)相当(8周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2.6%与66.7%),但经胃忧愈治愈后的PU复发率较对照组为低(1年复发率分别为13.3%与60.0%)。在对DU愈合粘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中发现“胃忧愈”对溃疡的愈质量远较西咪替丁为佳 。治疗组全部绒毛完整,毛细血管瘀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轻,而西咪替丁组微绒毛仍呈不同程度病变,毛细血和瘀血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重。
3.5 米索前列醇 (misoprostol)
系PGE衍生物,对胃酸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有研究示其对PU愈合率与西咪替丁及硫糖铝相似。口服200mg/d,4周~8周愈合率为60%~70%与80%以上。由于本药当前价格贵,抗溃疡作用有限、副作用较多,因而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主要用于接受NSAID的患者以预防胃粘膜糜烂和溃疡的发生。关于本药是否有利于慢性溃疡的愈合,尚需进一步观察。
3.6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
是由唾液腺和十二指肠Brunner腺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具有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并可促时粘液的产生和分泌。EGF对多种刺激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PU的发生、发展和愈合均有影响,因而在PU的治疗和抗复发中有一定意义。口服EGF对正常及应激性胃溃疡的胃粘膜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有人用EGF,治疗6例GU,8周后5例愈合。给予非抗分泌剂量的EGF可预防阿司匹林所致的胃部损害。当前EGF在胃粘膜防御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关注。现有资料表明EGF的疗效稍优于米索前列醇。对本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可望使其作为一种新的粘膜保护剂,成为治疗PU的有前途药物。
3.7 超氧化物超歧化酶(SOD)
动物实验证关,SOD对胃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活动期PU边缘SOD活性显著降低,愈合期则升高。最近的研究表明,SOD能减轻阿司匹林等所致的胃肠粘膜损伤。天然,SOD经修饰和改进,增加了溶解度、耐酸碱和抗蛋白水解的特性,降低了免疫原性,延长了半衰期,为其药用和开发奠定了基础。现国外已试用于临床,对其疗效不久将会作出评价。
4 防止复发
这是PU治疗中的一个难题。近来的一些研究证明溃疡复发与Hp有密切关系。有人报道在未检出Hp的病人中溃疡复发仅占3%;而Hp阳性者74%复发。同一文献提到经应用各种不同方法治疗后Hp根除者溃疡复发仅占11%,而未根除者复发高达85%以上。有人观察半量维持治疗1年复发率为25%,未进行维持治疗者复发高达85%。因此,有充分证据表明清除Hp可以显著降低PU的复发率。
为了防止复发,目前的措施是对经抑酸剂治愈后的溃疡进行维持治疗,但对疗程与剂量有所不同。具体方法有:①间歇或按需治疗:出现症状时短其治疗或溃疡病复发时再做治疗;②长期口服H2受体拮抗剂:有半量和全量维持治疗、小剂量维持用药可使复分率降低;③序贯疗法: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愈溃疡,停药后继予铋剂及针对Hp的治疗。此外,还有抑酸疗程结束后逐渐减量等方法。
5 PU的合理治疗
基于“无酸无溃疡”的理论,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使PU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消除Hp,溃疡得以痊愈,Hp与溃疡的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密切相关;愈合质量又是影响预后的复发的得要因素之一。因此,PU的合理治疗至少应包括:①抑制胃酸;②根除Hp;③应用胃粘膜保护剂。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研究进展
正是由于Hp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抗Hp治疗对这些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根除Hp可从根本上改变PU的自然史,使大多数PU能得以彻底治愈,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复发率显着降低,做为Hp阳性PU的治疗常规已在各国胃肠病学家中逐渐形成共识。
1 抗Hp治疗的适应证
世界胃肠病学术会议Hp专题组列出如下几点,可供参考。①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需持续用药或有出血,穿孔并发症或考虑手术治疗者;②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排除类固性抗炎药物(NSAID)所致者。宜抗Hp治疗,不能排除者宜用胃酸抑制剂或细胞保护剂治疗;③轻型溃疡病人应用抑酸剂或细胞保护剂疗效满意者,一般不宜采用抗Hp治疗;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和胃溃疡病人除做为研究外,不建议抗Hp治疗,因其疗效尚不十分肯定;⑤非类醇抗炎药物或克隆性十二指肠溃疡不宜抗Hp治疗。
2 疗效标准
2.1 清除标准
清除(clear)是指Hp阳性病例抗菌治疗结束时Hp消失,但在停药4周内又重新出现,提示Hp只是暂时被抑制而示被全部杀死。
2.2 根除标准
根除(eradication)是指抗菌治疗停药4周后Hp仍保持阴性。这才真正代表Hp被杀灭,若停药4周后Hp再次出现则称之为复发,抗菌治疗的目的是根除Hp防止复发。Hp根除的最后证实必须建立在胃镜活检,实验室检查(包括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以及临床疗效观察的基础之上,最近国际会议建议将根除改为治愈,作为评价Hp感染治疗效果的指标。
3 Hp根除方案
判断一种根除方案是否理想而有价值,只有当其根除率在到80%以上且不引起重要的临床或生化副作用和细菌的耐药性时,才被临床认可而以采用。应包括①Hp根除率≥80%以上;②减疗程;③副作用小;④闰人依从性好;⑤治疗简单;⑥疗效持续,不易复发。
目前在根除Hp治疗中,根除率能达到80%以上的方案主要二种:①铋盐+抗后素物药物联合;②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联合。具体可有以下多种组合方式(包括中药疗法):
3.1 铋盐+抗微生物药物联合
胶态次枸橼酸铋(CBS),即三钾二枸橼酸铋,已成为治疗Hp感染的核心药物。应用时可遵循以下3个重要的治疗原则:①所有已发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集成分析表明,在根除Hp感染上,应用以铋剂为主的三种药(成功率82.3%)比二种药(成功率48.2%)好。二种药又单一药(成功率18.6%)好;②治疗方案中含甲硝唑、四环素和铋盐感染根除最好(>90%),其次为甲硝唑、阿莫西林和铋盐(79.1%);③疗程2周比1周效果好。
3.1.1 标准三联疗法
第九届世界胃肠病会议推存的三联方案:CBS或次水杨酸铋(BSS)120mg,每日4次加甲硝唑400mg每日3次,再加四环素(或阿莫西林)500mg每日4次,两周为1疗程,Hp根除率可达85%以上,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联合疗法,为根除Hp的首先治疗方案。但存在许多问题;①副作用较多,发生率在30%以上;②病人依从性差;③Hp对甲硝唑易产生耐药。所以还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
3.1.2 改良三联疗法
在对标准三联冶法中某些药物耐或或过敏者可选择其它改良三联治疗方案,虽然根除率达不到80%以上,但各自有其不同的优点,仍不失为较为理想的抗Hp治疗组合。①呋喃唑酮0.1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25g,每日各服3次,疗程5d,其有效率可达75%。该疗法的最大优点是疗程短,服药次数最少,而且Hp且感染发生率低。②CBS120mg,甲硝唑200mg,每日各服4次,强力霉素0.1,每日2次,疗程4周,其Hp根除率为15%,该疗法中的优点是减少了标准三联疗法中的服药次数,同时由于强力霉素是肾外排泄,因而减轻了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但是该疗法的胃肠副反应如恶心较标准三联更为明显。
3.2 质子泵抑制剂(PP1)—抗生素联合
3.2.1 三联疗法
为了克服标准三联疗法中对治疗依从性和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产生了一个不含甲硝唑的二联用药方案:PP1,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Lanxoprzaole)或潘妥拉唑(Pantoprazole)加一种适当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或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的二联给药。所谓“新二联”系指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二者合用不仅提高Hp清除率(可达85.9%),而且使症状迅状迅速缓解溃疡愈合快,副反应小,病人依从性好。所以目前认为“新二联”对Hp相关性溃疡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3.2.2 新三联疗法
①奥美拉唑+铋剂+甲硝唑,治疗1周,结果Hp根除率可达95%。②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他咪唑,其疗效与标准三联疗效相仿,但疗程短,副作用少。
3.2.3 四联疗法
是在任何一种没有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的四联根除疗法,可明显提高疗效,但依从性差。
3.3 枸橼酸雷尼替丁(RBC)疗法
RBC是英国葛兰素(Glaxo)公司最新研制出的一个新型化合物,它是由雷尼替丁和枸橼酸铋形成的雷尼替丁的一种新盐。活体外研究表明。RBC对Hp具有抑菌和杀菌的双重活性,与RBC并用的最佳单一抗生素是阿莫西林500mg,每日4次或克拉霉素250mg,每日4次,根除率可分别达89%和83%。这种治疗由于只接受2种药片,依从必末比三联治疗好的多。
4 中药疗法
乌梅、大黄、黄连、丹皮等单用可有轻度抑制Hp生长作用。如人参、丹参配丹皮或丹参配黄柏,抑菌作用可增强。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黄连、丹参、三七、白花蛇舌草9味中药中优先任何三者联用均较单味应用的抑菌作用增强。“胃忧愈”为重用党参加木香、川朴,健脾理气,应用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胃部血液循环与供氧状态。针对Hp选用黄连、丹皮、白芍的中药方剂,具有杀灭Hp促进胃粘液分泌,强化胃粘液和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作用 。胡伏莲等采用中药三黄片(由黄连、黄芩及大黄组成,河北承德黄片(由黄连、黄芩及大黄组成,河北承德制药厂生产)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Hp清除率为64.4%,与得乐冲剂对照组相比大致相同。
姚希贤等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胃忧愈”加乌梅、黄连、丹皮等清热解毒药组成“灭Hp煎剂”抗Hp治疗,Hp清除率与根除率分别为87.5%与75%,疗效与二联组(铋剂+甲硝唑+灭Hp煎剂)的疗效与现用标准三联组疗效相当(87.5%)。四联组(标准三联+灭Hp煎剂)的疗效更佳。中西医结合联用“灭Hp煎剂”的特点:①疗效较高;②副作用减少;③溃疡的愈合质量提高。当然国内很多专家在中药有中医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病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实验,取得非常满意的成果。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二或三联用药,为提高愈合质量和Hp根除率,减轻副作用降低复发率,开辟了一条大有希望和前景和治疗途径。
另外,中山医大一院应用HpFelis感染的小鼠模型进行了免疫预防Hp感染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口服途径,在免疫佐剂的辅助下可获得对Hp的有效免疫力,并可持续很长时间,但能否应用临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短程治疗
大量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r, Hp)感染与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关系密切,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关。一般公认在胃炎中Hp检出率为50%~70%,其中有活动性病变者可达90%以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病人中Hp检出率达40%~60%。Cullen在Hp感染的人群中做了长期调查,认为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15%,而Hp阴性人群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3%。亦有人在胃癌前病变中调查伴Hp感染情况,其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病人中Hp感染58%,不典型增生Hp感染52.1%。所以抗Hp治疗对与Hp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降低复发率无有重要的意义。原因之一是Hp没有全部杀灭,之二是又一次新的Hp感染。在选择治疗及判断疗效中人们普遍接受以下2种观点①判断治疗是否成功应在停止抗Hp治疗后至少4周复查Hp状态才能肯定,任何早于这一时期的复查只能检出感染的暂时清除,而不是根除,在其后几个月内感染仍有可能复发;②一种根除方案只有当其根除率达到80%以上且不引起重要的临床或生化副作用和细菌的耐药性时,才被临床认可而加以采用。传统的疗法由于疗程较长,副作用较多,患者不能坚持用药中断治疗或耐药性产生影响Hp根除,故有效的短程治疗比较实用。
1 联用铋盐的疗法
1.1 二联疗法
铋剂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Hp的根除。度必光等比较了胶态次枸橼酸铋(CBS)4周和呋喃唑酮 (F)2周疗程与单用CBS或F对Hp的根除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作胃镜检查,尿素酶试验和病理WS染色检查确定Hp是否根除,结果Hp的根除率分别为100%,23.33%,59.26%。
1.2 三联疗法
Johnston等报道用标准的三联疗法即甲硝唑(Mz)400mg3次/d,四环素(T)50mg3次/d,CBS120mg4次/d分虽治疗3、5、7d,接着用CBS同样剂量治疗总疗程28d。停止治疗后4W评价Hp根除情况,分别为33%,50%和90%,无显明副作用,提示在含有CBS的三联疗法中,7d疗程Hp根除率高,副作用小,花费少,病人能接受。Wilhelmsen等给152名复发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亚硝酸铋,土霉素有Mz治疗,第1组51名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和追踪认知性心理治疗对复发率的影响;第2组包括101例复发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14C—尿素呼吸试验评价治疗前、后4周和中断治疗的Hp的状况。研究的最初目是的观察三联治疗方案对Hp根除的效果,治疗前除2例外,其它患者Hp阳性。终止治疗后4周,第1组51例中50例(98%)Hp根除,第2组97例中86例(89%)Hp根除,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和95%。副作用主要为恶心、腹泻,仅有5例患者中断治疗。该结果表明,所有复发性溃疡都有Hp感染,本三联疗法对Hp根除和溃疡愈合都非常有效。
2 联用奥美拉唑的疗法
2.1 二联疗法
奥美拉唑与抗生素组成。Cottrill报道用奥美拉唑(O)40ml/d,共4周,前2周加羟氨苄青霉素1g2次/d,治疗结束后最少4周做呼吸试验,对疗效和可接受性进行评价,证关与标准的三联疗法同样有效。亦可用O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甲基红霉素等组成二联疗法。
2.2 三联疗法
BellGD等用O每晨400mg,羟氨苄青霉素(A)500mg3次/d,Mz400mg3次/d疗程2周治疗10例Hp阳性患者并与标准的三联疗法2周疗程比较,WAMz疗法在对Mz敏感的患者中Hp根除率为94.7%,而对Mz有抗药性的患者中Hp根除率为70%,相应地标准三联疗法对Mz敏感的患者中Hp 根除率为90.9%,在对Mz有抗药性的患者中Hp根除率为33.3%,OAMz疗法比标准的三联疗法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在对Mz有抗药性的患者中,OAMz疗法根除率明显高于标准的三联疗法(P<0.05)。Lerang等比较了改良的三联疗法即O20mg2次/d,A750mg2次/d,M2400mg2次/d与次硝酸铋75mg4次/d,土霉素500mg4次/d,Mz400mg2次/d组成的三联疗法2周疗程Hp根除及副作用 ,结果治疗6周后前者Hp全部阴性,后者1例Hp阳性,说明2种疗法Hp根除率都很高,副作用较少,2组间无差异。Labenz等报道用O20mg1次/d,clarithromy-Cin(甲基红霉素,250mg2次/d,Mz400mg2次/d共治疗1周,有消化溃疡的患者再用雷尼替丁300mg睡前服,共4周,治疗前,后4周全部患者接受内镜检查并作尿素酶试验,特殊培养,组织学或13C尿素酶呼吸试验以评价Hp状况,23例中21例(91.3%)根除,无明显副作用,说明小剂量短程能明著提高甲基红霉素和甲硝唑对Hp的根除率,患者接受良好。Bell用O40mg每晨1次,Amoxilin阿莫西林)500mg3次/d,Mz400mg3次/d,疗程14d,治疗308例Hp阳性患者,同样疗法疗程7d治疗80例阳性患者,5d疗程治疗48例Hp阳性患者,Hp根除率分别为89.5%、91.1%和87.5%;14d方案组中副作用(49%)明显高于7d方案组(33%),说明抗Hp7d疗程有效,副作用较少。
3 其他疗法
3.1 联用甲基红霉素的疗法
新的研究证明甲基红霉素较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对Hp感染更有效,因此治疗Hp感染选择抗生素时以该药较好。常用的二联或三联疗法都主张用甲基红霉素与铋盐或O及其它药物组成。英国及土耳其为确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根除Hp的推荐处方为甲基红霉素500mg3次/d共2周,再与O40mgl次/d伍用28d,疗效高,副作用少。德国一研究小组报道15名Hp阳性患者接受雷尼替丁300mg2次/d,甲基红霉素500mg3次/d,Mz500mg3次/d为期1周治疗,4周后复查表明15例患者Hp均阴性,6例原有溃疡患者增愈合。
3.2 抗生素三联疗法
黄承胜等报道对58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及组织切片WS银染色Hp阳性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2组均常规应用H2受体拮抗剂(H2RA)治疗,治疗组加F300mg/d,Mz1200mg/d、庆大霉素120mg/d,均分3次在中、晚餐及睡前30min口服,连续5d,停药后2个月及6个月分别作胃镜及Hp检测,治疗组停药后2个月26例中23例溃疡愈合(88%),对照组30例中26例溃疡愈合(87%),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停药后6个月复查,治疗组22例中9例(41%)溃疡复发,对照组27例中23例复发(85%)。二者间差异显著(P<0.01)。治疗结束后2个月检测Hp治疗组阳性1/26(4%),对照组30/30(100%),治疗结束后6个月治疗组Hp阳性1/22(5%),对照组27/27(100%),二者差异显著(P<0.01)。作者认为三联5d抗菌疗法对临床治疗有效。
3.3 超短波治疗
郑国启等报道用CBS110mg4次/d,Mz400mg3次/d,治疗Hp阳性39例患者,疗程2周为对照组,治疗组为50例Hp阳性患者,用上述疗法同时加超短波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3个月内检查胃镜,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方法诊断Hp感染,结果对照组Hp根除28例(69.2%)。副作用发生率27.5%,治疗组Hp根除48例(96%),副作用少(10%),与对照组相比Hp根除率高(P<0.01),副作用少(P<0.05)。
4 疗法的选择
在抗Hp治疗中,亦有人提出四联疗法,基本都是O,铋盐、Mz抗生素、H2RA的不同组合和搭配,因其药物品种多,副作用大等问题,目前较少应用。从本文可看出,改良的三联疗法2周疗程与标准三联疗法同样有效,但前者对Mz有耐药性的患者较后者疗效可靠;小剂量O能显著提高抗生素抗Hp的疗效;三联疗法的1周疗程与2周疗程同样有效;含铋剂的二联疗法加超短波治疗,疗效高,其优点是用药少,病人耐受性好;在基层医院无条件检测Hp时;三联5d抗菌疗法值得推广。总之,疗法的选择依病人的个体情况及医条件不同而确定。
胶态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
1990年8月第9届世界胃肠大会确定“悉尼系统”胃炎分类法,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Gastritis correlated to Helicobacter pylori,GHp)”定名为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胃慢性炎症的一类疾病。从而对持续百余年人体胃内寄居的一类疾病。从而对持续百余年人体胃内寄居的“弯曲样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关系的讨论作出了组织学结论。使胃炎的治疗步入新的理论领域。
大量研究表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例中至少有80%以上患者的胃体下部及胃窦部粘膜表面有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并在其吞噬泡中可以检查到革兰阴性呈螺旋状弯曲的Hp。而胃癌组织及自身免疫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粘膜中Hp检出率极低,正常粘膜表面不发现本菌。这种慢性活动性胃炎中特异的原发性Hp粘附现象,高度提示,病变与病因学、组织学的联系。因而拟定以抗Hp为主要作用途径的治疗方案,并在医疗实践中,被广泛认为胶态次枸橼酸铋(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CBS)对GHp治疗有其特殊地位,可能成为核心药物。
1 CBS治疗GHp的药理学基础
应用CBS治疗GHp是通过抗Hp,影响前列腺素(PG)/合成/释放、胃粘膜保护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治疗的经典药物抗酸剂、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粘膜保护剂或其他抗Hp药物的单相作用有别。
1.1 抗Hp作用
①CBS是较强的酶抑制剂,可对Hp极强的尿素酶活性呈抑制作用,因而阻断尿素水解成氨,使不耐酸的Hp失去“氨云”保护,裸露于胃酸之中而灭活。②铋以高密度的胶体状结构在胃粘膜表面形成“药膜”,与粘附于胃粘膜表面的Hp细胞壁的脂质层紧密缔结,干扰其生理功能,影响细胞壁合成,最终因渗透压反差致使细菌肿胀、变形、破裂、溶解。
1.2 影响PG的合成/释放
PG对胃阍腺壁细胞的胃酸分泌功能及因胃泌素受体兴奋所引起的胃酸反应性分泌均呈显著抑制作用。由于粘膜抵抗力下降或/和高胃酸分泌,均可诱发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内源性PG是调节胃液的体液因子,PG通过对胃酸分泌的调节和抑制,对溃疡粘膜产生防御保护机能,在溃疡愈合中有重要意义。CBS粘附于胃粘膜后,促进PG合成与释放,从而抑制胃酸分泌,发挥粘膜保护作用,避免炎症粘膜被胃液消化,利于病变部位自身修复。
1.3 膜保护作用
①CBS是一种弱碱性络合物,本品110mg(按铋计)加中性蒸馏水30ml溶解后pH约7.5。经体外实验,pH>2的盐酸不破坏CBS溶液的物理状态,当加入的盐酸pH<2时,则形成乳白色胶体状乳浊液,在该乳浊液中滴入少量鸡蛋清,即产生明显的白色絮状沉淀。以上实验提示,CBS口服后可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合性溃疡等正酸型或高酸型患者(胃液pH1~2)的胃液形成“乳浊液”,并与炎症粘膜渗出物中的蛋白质螯合,形成膜保护层,以阻止胃酸、胃蛋白酶的扩散,促使粘膜上皮细胞再生。而自身免疫相关性萎缩性胃炎、手术后胃及胃癌因胃底腺壁细胞破坏,胃液分泌减少,呈低酸型或无酸型(胃液pH>4),较难使CBS形成胶体沉淀,因此膜保护作用较差或无此作用。②由于CBS的酶抑制作用,阻断/抑制Hp产生蛋白解酶,使胃粘膜内粘蛋白免遭水解,故其形成的膜屏障牢固而持久。
2 CBS与其他药物比较
2.1 其他抗Hp药物
虽然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证关Hp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以及FurazoLidone,metronidazolum等药物都高度敏感,但由于Hp的寄居特点及药效学方面的因素,许多在体外具有较强抗Hp作用的药物,临床疗效却并不显著。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为酸、碱、酶不稳定性,易受消化液影响,该类多数药物口服后不能奏效。而erythjromycin须在碱性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当pH<4时,抗菌作用消失,故欲使其在胃粘膜处发挥抗Hp作用实属可疑,囿于见闻,韦悉成功报道;有资料报告用gentamycin治疗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获得成功。但氨基糖苷类药物品服可对肠壁绒毛细胞造成损害,并可抑制肠道乳糖酶的活性,影响肠道对于脂肪、胆固醇、蛋白质、糖、铁等吸收,引起脂肪性腹泻和吸收性营养不良。该类药物口服可被粘膜吸收并肾脏积蓄产生肾毒性。胡氏等应用gentamycin4万U3次/d po,10d为1疗程,共3疗程的治疗方案,对于Hp的清除可望成功,但是否可能继发肾脏损害,待商榷。另外,由于抗菌药物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菌群失调、继发伪膜性结肠炎、较严重的胃肠道刺激性等都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唯CBS的抗Hp作用是基于在胃粘膜表形成的“铋膜”与已失去赖以生存的“氨云”保护的Hp相缔结,使其消亡,故高度有效,且副作用少见。
2.2 H2受体阻滞剂
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能过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粘膜屏障的修复和重建而在到溃疡愈合的目的。其抗溃疡作用的可靠,特别是自ranitidine问世以来,该类药物一直受到临床高度重视。Ranitidine与CBS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比较,其溃疡愈合率相仿(南方医院左建生教授报告为86.4%/100%,P>0.05)。但ranitdine因无清除Hp功能,当药物撤除后,Hp所产生的蛋白水解酶使胃粘膜粘蛋白水解,粘膜屏障又遭破坏,胃壁细胞功能迅速恢复,数日内胃酸输出量又达原来水平,矿溃疡复发率几乎高达10%。而CBS因在抑制胃酸分泌,发挥膜保护作用同时杀灭Hp,似有根治趋势。
2.3 其他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药物
其他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药物主要有抗酸剂、抗胆碱能药物、抗胃泌素药物和粘膜保护剂等,以有相应的复方制剂。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胃酸对胃肠粘膜的刺激达到溃疡愈合目的,从临床药学观念来看都有其不足之处。如荷兰产的乐得胃(roter)或国产类似产品胃得乐(veytalo)主要依靠次碳酸镁、碳酸氢钠中和胃酸,使粘膜创面修复,同时由硝酸铋在胃十二指肠粘膜处形成微细的分散颗粒保护膜并兼吸附蛋白酶等有害物质。目前国内销量颇大的德国产胃必治(bisuc)其作用原理亦雷同,唯它所用的膜保护剂系采用兼有吸附、收敛有中和胃酸作用的氧化铝铋,同时配伍表现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的甘草浸膏,用以抗炎、抗变态反应。以上制剂在组方上虽各有可取之处,但以碳酸盐中和胃酸虽作用迅速,但因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HCO3-+H+→H2CO3→H2O+CO2↑),可刺激溃疡面,长久使用可能诱发穿孔,也可因CO2刺激胃幽门引起反射性的促胃泌素增加而继发胃酸增多。CBS的抗酸作用是通过促进内源性PG合成与分泌来实现,则更接近于生理状态。
总之,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诸药物中尚未见同时具有抗Hp、抑制胃酸分泌及粘膜保护剂作用的药物,这就是CBS的优势所在。
3 展望
①CBS抑制细菌尿素酶活性后需依靠胃酸的高pH才能使失去“氨云”保护的pH灭活。因此,低酸型或无酸型患者使用CBS后Hp转阴率较低,若同时配伍稀盐酸合剂,提高胃液酸度,可望增强抗Hp作用。②从药效学角度看,CBS在pH<2环境中效果较好,故不能与抗酸剂配伍使用,以饭前服为宜。由于CBS的膜保护作用仅以胶体覆盖膜将胃粘膜与胃液隔开,而并未中和胃酸。机体的胃液分泌量以下午至午夜最高,故溃疡患者加强对夜间胃液分泌的抑制更有临床意义。在使用CBS期间联用ranitidine 300mg1次/睡前,可提高溃疡愈合率。③CBS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相关性胃炎。联用胃动力药domperidone,拮抗多巴胺受体,增强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有效地阻止胆汁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胃向反流。同时由CBS的膜保护作用,隔绝胆汁对炎症粘膜的刺激,缓解疼痛、恶心等症状提高创面修复效果。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在人群中极为普遍,1990年8月的悉尼会议,肯定了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关系及Hp在胃炎、消化性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现将我院在临床对Hp感染和治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1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经过几年大量的研究结果,使许多胃肠病学家确信,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国内外的资料均以证实90%的胃溃疡患者和98%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内有Hp存在。Hp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危险性是患有感染的20倍,Supponen等收集了10年前的454例内镜检查资料,Hp相关性胃炎有待发展为消化溃疡,而Hp阳性者认为易发生溃疡,提出Hp与溃疡密切相关,Hp与溃疡的关系并非是特有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甚至在无症状的“健康”人均可检出Hp,这种缺乏专一性受到一些人的关注。
以往很难理解,为何胃内Hp感染会引起消化性溃疡,即使感染了Hp,也仅有少数人发生溃疡,后来发现溃疡和十二指肠炎患者,普遍存在十二指肠的胃上皮化生,这种胃上皮化生发生率相当高,国外报道90%,我们的研究结果,胃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在溃疡为81%,十二指肠炎为52%,正常十二指肠粘膜为33%,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形成使Hp在十二指肠定值,一旦Hp感染胃窦,便可播散入化生的上皮,Hp可能通过一种局部细胞毒素作用,使粘膜抵抗力下降,胃酸和蛋白酶侵袭脆弱的粘膜而导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最终形成溃疡,最有说服力的病因学证据来自治疗研究,有效的抗菌素治疗可改变溃疡的病程,根除Hp可避免溃疡的复发,如果抗菌互联合应用Hp根除率可从2%提高到90%以上,经过我们对100例溃疡的治疗和随访表明,Hp被根除者溃疡复发率仅为5%左右,而Hp持续存在者溃疡复发率则高达72%~83%。
2 治疗Hp感染
胃酸对胃本身可产生不利的影响已众所周知,“无酸、无溃疡”的理论,一直支配着溃疡的药及外科的治疗,现在这一理论仍然是正确的。几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新观点,虽然不能得到否认,但它将为胃炎特别是溃疡的治疗提供更加完美的理论根据,所以传统的制酸药已正在发生改变,根除幽门螺杆菌已成为目前的研究课题,有很多药物均可抑制Hp,但停药后很容易复发,这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剂型、剂量、服药次数及服药方法、疗程等,必须使用根除药物和联合用药。
2.1 二联用药
水杨酸铋与抗生素联合使用,羟氨苄青霉素与另一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不仅提高根除率,而且降低耐药菌珠的出现,硝枯咪唑根除率为67%,但加羟苄青霉素效果不显。
2.2 三联用药联合治疗
由于三联药物治疗根除率不够理想,加之产生耐药性,许多学者探讨了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硝基咪唑加四环素或羟氨青霉素,可使Hp根除率达80%~90%,对第九届世界胃氧病大会专题工和组推荐两周治疗,联合用药。我们采用了此方案,甲硝唑400mg每天3次,羟苄青霉素500mg治疗100例,并在4个月后随访有效率达94.5%。为了提高Hp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它治疗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治疗Hp相关性消化溃疡,应予足够的重视,在现阶段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都需要抗菌治疗。①对Hp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溃疡应用H2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好,可试用抗菌素。②一种药物不易将Hp杀死,可联合用药。③经内镜证实Hp相关性溃疡,应当根除Hp治疗。④难治性溃疡经H2受体拮抗剂,长期治疗经常复发者,考虑手术,可试用根除Hp治疗。⑤经联合用药治疗效果不显,可采用中药治疗Hp感染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抑酸和抗菌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比较
消化性溃疡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所引起的疾病,抑制胃酸是本并不是的首选和传统疗法。近年的研究表明,胃粘膜防御能力的减弱亦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引起粘膜屏障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抗菌药物消除Hp后溃疡可得以痊愈。但抑酸和抗菌疗法的比较以有两者对Hp的作用各有何异同,尚少研究。因此,我人应用被公认为最强力的抑酸剂——H+—K+泵组滞剂洛赛克(losec,L)以及被认为有力的Hp消除药——羟氨苄青霉素(amoxicilin,A)和灭滴灵(metronidazole,M)治疗40例Hp阳性的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着重研究治疗后Hp的变化。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即在其胃窦部取材,经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证实为Hp阳性者40例列入本研究。其中十二指肠溃疡31例,胃溃疡4例,幽门管溃疡5例。此40例均无下列疾病和用药情况:①近期服用过致溃疡药物(如非类固醇性抗炎剂);②内镜确定诊断前1周内应用过抗溃疡药物和抗生素;③合并有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④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
1.2 方法
在内镜诊断后3d内随机将病人分为以下三组进行治疗:①洛赛克(L)组,②羟氨苄青霉素(A)和灭滴灵(M)联用组(AM组),③活赛克、羟氨苄青霉素和灭滴灵联用级(LAM组)。洛赛克剂量为20mg,每日1次;羟氨苄青霉素0.5g,每日4次;灭滴灵0.4g,每日3次。三组用药均为14d。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习惯、溃疡症状时间、近期发作时间、近年发作次数等临床资料和内镜下表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前后均由同一师进行检查。凡内镜下见溃疡消失或仅留疤痕为治愈,否则列为未愈合。
组织学检查 在内镜下分别于胃窦前后壁、小弯侧各取一块活组织,作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和HE染色,主要观察炎症情况。根据Sydney分类法,按固有膜中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将炎症分为“-”,“+”,“++”,“+++”四级。
Hp检查 在内镜下,于距幽门5cm之范围内小弯侧取4块粘膜标本,分别用于:①尿素酶试验:采用深圳爱利国医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出品的1min快速尿素酶试剂,将组织块置于试剂溶液内,组织周围溶液呈鲜红色,即为试验阳性;②细菌培养:取组织一块接种于Skirrow选择性培养基,置37℃微需氧条件(5%O2,10%CO2和85%N2)下培养3d~4d进行观察,根据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及染色性、触酶和氧化酶试验鉴别有无Hp生长;③涂片:在洁净玻片上,用组织的粘膜面涂片,革兰染色,油镜下找Hp;④Warthin-Starry染色:观察Hp,并根据油镜下菌数,将结果分为“+”,“++”,“+++”,“++++”四级。同时应用0.05mm回形尺,测定Hp长度和直径。在每张玻片上,除去最大和最小的细菌后共测10个细菌,取其均值。凡上述四项检查均为阴性,列为Hp清除。
电子显微镜检查 将活检标本切成1mm×1mm×1mm大小,固定于2.4%戊二醛中,磷酸缓冲液漂洗,1%酸固定,逐级丙酮脱水,Epon812浸透包埋,先切成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定向修块,保留粘膜腔面,超薄切片40nm~60nm,铅油染色,TEM—1200EX型透射电镜观察 。
2 结果
三组治疗后,溃疡愈合、Hp消失和炎症减轻,结果见表1。
表1 消化性溃疡40例治疗结果
分组 | n | 溃疡愈合(%) | Hp消失(%) | 胃炎症减轻(%) |
L组 | 15 | 14(93.3) | 3(20.0) | 7(46.6) |
AM组 | 15 | 14(93.3) | 13(86.6) | 13(86.6) |
LAM组 | 10 | 10(100.0) | 6(60.0) | 8(80.0) |
2.1 溃疡改变
三组中,LAM组全部愈合(100.00%),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组和AM组有少数未愈,均因有新溃疡形成,且Hp均为阳性。
2.2 Hp改变
治疗结束后,Hp消除率以AM组最高,与单用洛赛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LAM和AM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有8例尿素酶试验转为阴性,而培养、涂片、W-S染色仍找到细菌,其中L组4例,AM组2例,LAM组2例。
对18例在治疗前后W-S染色均阳性者,测细菌长度和直径,见治疗后细菌长度较治疗前明显变短(表2)。
表2 治疗前后细菌之大小
分组 | n | 长度 | 直径(nm,x±s) | ||
前 | 后 | 前 | 后 | ||
L组 | 12 | 2.15±0.04 | 1.63±0.11a | 0.78±0.06 | 0.38±0.11 |
AM组 | 2 | 2.10±0.03 | 1.50±0.08a | 0.70±0.05 | 0.58±0.09 |
LAM组 | 4 | 2.20±0.05 | 1.80±0.07a | 0.85±0.03 | 0.50±0.07 |
2.3 胃窦炎症改变
治疗前,40例患者胃窦部均伴有程度不等的炎症,上皮细胞间和固有层内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治疗后后AM组与LAM组胃粘膜炎症均明显减轻(83.3%,80.0%),而L组炎症减轻程度不理想(46.6%),与上述两组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比较炎症改变与Hp之关系,治疗后Hp消除的22例中19例(86.7%)胃窦部炎症减轻,表现为多表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减少。治疗后18例Hp仍阳性者,仅9例胃窦部炎症好转,与Hp消失的比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炎症改变似乎与Hp尿素酶试验阳性相关见表3。8例细菌培养和涂片、W-S染色仍阳性而尿素酶阴性者,有6例炎症减轻,与尿素酶阳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两者均阳性的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表3 治疗后Hp尿素酶和胃窦炎的情况
Hp | 尿素酶 | n | 炎症好转例数(%) | L组(例) | AM组(例) | LAM组(例) |
(+) | (+) | 10 | 3(30.0) | 8 | 2 | |
(+) | (-) | 8 | 6(75.0) | 4 | 2 | 2 |
(-) | (-) | 22 | 19(86.7) | 3 | 13 | 6 |
2.4 电镜检查
L组1例,AM组1例进行电镜检查。治疗前,有Hp存在的胃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脱落、倒伏,细胞内粘液颗粒减少,部分细菌变性坏死,细胞间连接部位增宽。治疗后2例患者尿素酶试验阴性,但均在电镜下发现有Hp存在,而胃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修复完整,粘液颗粒增多,上皮细胞间连接紧密,其中AM组1例Hp形态发生了改变,部分呈球形、肾形、逗点形或哑铃状。
3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0%~100%有Hp感染,Hp致十二指肠溃疡机理众说不一。Wyatt等认为,高胃酸快速进入十二指肠诱导十二指肠粘膜胃型上皮化生,Hp在胃上皮化生处生长,十二指肠粘膜在高胃酸和Hp共同作用下产生活动性慢性炎症反应,粘膜防御能力减弱,加上胃酸的消化作用而形成溃疡。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抑制胃酸;②消除Hp。本文3个治疗组之间,溃疡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洛赛克与抗生素并用组疗效最佳,溃疡愈合率达100%,而其他两组均有少数病例未愈,系因有新溃疡形成,且Hp均为阳性,说明难治性溃疡与Hp存在有密切关系。近有报道,洛赛克除了抑制胃酸分泌外,还有抑菌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我们发现在洛赛克组治疗后Hp仍阳性者,有4例尿素酶活性减弱,可见洛赛克在治疗Hp阳性的溃疡病患者时,除了抑制胃酸活动以外,可能还与其能抑制尿素酶的活性有关。三组药物治疗后,胃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其疗效(86.7%)优于单用洛赛克者(46.7%)(P<0.05)。治疗后观察胃炎的好转情況,以Hp、尿素酶均转阴者最佳 (86.7%);两者均阳性者,胃炎好转不到1/3。Cox在体外培养中发现一些尿素酶阴性的Hp,这些细菌除了缺乏尿素酶活性外,其表现与阳性者无差别。看来,虽然在炎症形成中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但尿素酶起着主要作用。电镜检查的2例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镜下见Hp生长的胃上皮细胞微绒毛修复,粘液颗粒增多,细胞间紧密连接。
体外培养表明,Hp在培养基pH增高及培养基营养成分减少或培养时间延长的情况下,细菌的形态可发生改变。虽短棒状,逗点形,甚至全部变为球形。我们测量18例治疗前后细菌的长度改变,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直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现1例在W-S染色玻片上细菌呈球形改变。上述改变也说明洛赛克和抗生素对细菌的生长具有影响,可能是细菌对不利因素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并可能与溃疡复发有关。
综上所述,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不能忽视抗菌治疗。洛赛克与抗菌药物能使细菌形态改变,尿素酶活性减弱,Hp致病力下降。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治愈率高除与强力抑制胃酸有关外,可能还与抑制Hp生长有关。
幽门螺杆菌在诊治胃部疾病中的意义
Hp是胃炎、胃溃疡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已被确认,因此,通过检测明确组织炎症浸润程度,而后确定治疗方案,方可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1989-12~1995-10我院收治的2258例患者胃镜活检标本的幽门螺杆菌培养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上消化道症状受胃镜的门诊和住院病人2258人例。其中男1427例,占63.2%,女831例,占36.8%。的龄15岁~76岁,其中,30岁~50岁年龄组占总数的79.8%。
1.2 方法
胃镜,日本产GiF—K2:GiF—P101min尿素酶试剂,交通部南能医学院,香港招商局蛇口联合医院,消化病中心。取活检于胃窦部近幽门口2cm处或其它部位病灶周围,活检钳张开约0.4cm是关闭活检钳,咬下粘膜组织活检标本约米粒大小,每取一个部位,活检钳均用0.9%生理盐水内刷净,用酒精纱布擦干,胃镜用清水,95%酒精,1‰洗必太消毒。Hp培养时,将内装酶反应基质的塑料管竖于支架上,内加入复方酚红深液0.2ml摇匀使之溶解用无菌镊子夹取小块活检粘膜置于塑料管溶液内,观察1min内颜色变化。组织块周围的液体红色为阴性,如全溶液均呈红色,则为“+++”,如溶液一半为红色为“++”,如仅胃粘膜标本周围为红色则为“+”。如无鲜红色产生试验为阴性。Hp感染程度愈重,炎症改变也愈明显。
按目前能行的胃镜诊断标准。镜检观察,Hp感染的胃粘膜表面淡红色粘液覆盖,尤以胃窦部粘膜表面为主,于粘膜中靠近或紧贴胃粘膜表层细胞及胃小凹中,胃腺颈及腺管腔中均有Hp分布,多者侵入上皮细胞中,呈淡红,细小弯曲,螺旋,有的呈S状似有一定的方向性,粘膜间质中,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有散性的红白细胞,有的轻度糜烂。
2 结果
2258例活检标本培养,检出Hp者共1848例,Hp感染率为81.8%(表2)。2258例不同病种患者中,Hp检出率基本都在80%左右,尽管残胃炎、胃息肉、胃癌例数较少,不能充分说明其感染程度,从整体看,仍可认为Hp广泛存在于胃部疾病中。
表2 胃病Hp检出
分组 | n | 浅表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胃溃疡 | 粘膜脱垂 | 胃息肉 | 残胃炎 | 胃癌 |
胃镜检数 | 2258 | 1364 | 40 | 292 | 131 | 33 | 24 | 15 |
Hp检出数 | 1848 | 1117 | 328 | 238 | 105 | 27 | 21 | 12 |
检出率(%) | 81.8 | 81.8 | 82.0 | 81.5 | 80.0 | 81.8 | 87.8 | 80.0 |
3 讨论
本组2258例观察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表明Hp是上消化道病疾的发病因素之一. Hp的存在与胃部疾病的蠕动及程度有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确定治疗方案,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治疗前后胃氨的变化
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临床研究表明,Hp感染越重,胃氨越高,粘膜的病变程度也越重。动物实验证明了氨可以破坏胃粘膜的防御机能,引起胃粘膜损害。本研究通过观察伴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液氨浓度变化,进一步探讨了Hp的氨在Hp致病机理中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或慢性活动性胃炎并伴有Hp感染的患者,除外肾功衰竭、肝性脑病等影响血氨胃所浓度患者。共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为35岁~74岁,平均52.9岁。其中有胃病史者14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3例。
1.2 方法
胃镜入胃后未送水送气及活检前,先抽取胃液3ml~5ml,即刻用Nessler显色法测定胃液中的氨浓度;然后全面检查胃、十二指肠球及降部。确定诊断后,取胃窦部两块临近的粘膜组织,一块用于组织切片染色检查Hp,一块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UT试剂药盒鉴定Hp,并分为+++,++,+,以尿素酶试验阳性并且切片找到细菌者为有Hp感染。最后病变部位取活检送病理。明确诊断后,对列入观察的患者,均对症治疗4周,同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即刻复查胃镜、调查Hp阴转情况及测定胃液氨浓度(表1)。
统计学处理 胃氨浓度用x±S表示,治疗前后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Hp感染情况
16例中,Hp+++者为10例,Hp++者2例,Hp+者4例。治疗后Hp阴转者8例,阴转率为50%。
2.2 胃氨的改变
治疗后全组的胃氨由305.7μmol/L±196.5μmol/L明显下降至176.9μmol/L±97.8μmol/L,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8例Hp示阴转者,其胃氨浓度也由治疗前的313.7μmol/L±191.0μmol/L下降至195μmol/L±127.3μmol/L(P<0.05)。
2.3 胃镜所见
①治疗前16例中,十二指肠球溃疡7例,复合溃疡1例,胃多发溃疡1例,溃疡直径均在5mm~15mm之间,且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中、重度的浅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7例,均属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并同时伴有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等(表1)。②治疗后消化性溃疡大部分达到瘢痕Ⅰ期或Ⅱ期,胃炎患者粘膜恢复正常或仅有轻度胃炎。
3 讨论
本观察结果表明,伴有Hp感染的胃疾病患者胃氨浓度高;经服用抗菌素及对症治疗以后,Hp阴转,胃氨浓度明显降低,同时粘膜病变随之改善。有氨下降的幅度越大,病变的好转越明显,反之治疗效果则差。治疗后Hp未阴转者共有8例,但其胃液氨浓度也明显降低,其粘膜病变也愈合良好。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用药使Hp的活性受了限制,虽未在到清除Hp的目的,但其产氨能力下降,胃氨降低。另外所用治疗药物,别是抗菌素可能有降低胃氨的作用。氨是Hp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破坏胃粘膜屏障功能,当胃氨降低后,它对粘膜的损害作用减轻,胃粘膜的防御能力加强,使病变得以恢复、愈合。但是由于Hp残存,有可能是将来复发的原因之一。本观察治疗中,我们使用德诺、灭滴灵、环丙氟哌酸和法莫替丁联合用药治疗。合用德诺的7例患者,有6例Hp阴转。灭滴灵和环丙氟哌酸同时使用4例中,有2例阴转。而仅使用法莫替丁和环丙氟哌酸没有加用灭滴灵的4例中无1例阴转。提示德诺有胃好的清除Hp的作用。
尿素酶试验药盒测定Hp法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其它检测Hp的方法较复杂,难以掌握和普及应用,另外Hp阳性并不能反映患者是否患有疾病,也不能反映病变程度。我们认为动态测定胃液氨浓度,可作为判定Hp感染患者治疗效查的一项指标。
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远期疗效
我们对162例经内镜证实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螺杆菌(下称Hp)阳性患者随机分3组治疗并进行1a以上随访,以观察各对Hp清除、溃疡愈合及复发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男112例、女50例;年龄16岁~66岁,平均38岁。胃溃疡5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0例,复合性溃疡20例。162例均有不同程度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其中急性活动性炎症76例。
1.2 方法
162例均经内镜在胃窦小弯侧距幽门2cm以内活检,尿素酶快速诊断、细菌学培养及组织切片检查中两项Hp阳性者并经氧化酶试验监测排除变形菌污染后,列入研究对象。162例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者入研究对象。162例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者随机分三组进行药物治疗:①胶态次枸橼酸铋冲剂(CBS)组60例,剂量CBS冲剂一包,每日4次冲服。②甲氰咪胍组52例,剂量200mg,每日3次口服。③雷尼替丁组50例,剂量150mg,每日3次口服。各组每一疗程均为4周,一般用药1~2疗程。治疗前后均做内镜检查,并在胃窦部和溃疡边缘部粘膜取活组织标本做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3个月及1a以后复查。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①溃疡愈合消失或仅留瘢痕者为治疗愈;溃疡缩小2/3以上或残留小许白苔者为好转;溃疡大小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②Hp尿素酶快速试验阳性;细菌培养4d无菌落生长;组织学切片染色未找到Hp,以上3项均阴性者为Hp清除,有两项以上阳性者为Hp阳性。③伴随胃炎诊断标准参考全国胃癌协作组方案。
2.2 Hp清除率
治疗结束后Hp的清除率CBS组显著高于甲氰咪胍和雷尼替丁,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停药3个月及1a以后随访,Hp阳转率CBS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1)。
表1 治疗后Hp的消长情况
分 组 | 治疗后Hp阴转率b | 3月后Hp阳转率b | 1a后Hp阳转率b | |||
n | % | n | % | n | % | |
CBS | 57/60 | 95.0 | 0/50 | 0.0 | 2/40 | 5.0 |
西咪替丁 | 12/52 | 23.0 | 24/30 | 80.0 | 28/28 | 100.0 |
雷尼替丁 | 11/50 | 22.0 | 30/35 | 85.7 | 27/30 | 90.0 |
bP<0.01
2.3 溃疡愈合情况
经1~2疗程治疗,3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1a后复查溃疡复发率CBS组明显低于西咪替丁组和雷尼替丁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表2)。
表2 消化性溃疡两疗程结束后治愈率及复发率
药 物 | n | 治愈数 | % | 好转数 | % | 复发例数 | % |
CBS | 60 | 48 | 80.0 | 12 | 20.0 | 5/40 | 12.5b |
西咪替丁 | 52 | 44 | 84.6 | 8 | 15.4 | 20/28 | 71.5 |
雷尼替丁 | 50 | 39 | 78.0 | 11 | 22.0 | 15/30 | 50.0 |
bP<0.01,X2=22.13
2.4 伴随胃炎恢复情况
治疗前16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有不同程度胃及十二指肠炎存在,其中活性炎症76例,治疗结束后慢性胃炎减轻及活动胃炎消失。CBS组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表3)。
表3 伴随胃炎好转率
分 组 | 治 疗 前 | 治 疗 后 | ||
伴胃炎数 | 活动性炎 | 炎症减轻(%) | 活动性炎消失(%) | |
CBS | 60 | 29 | 55/60(92) | 29/29(100) |
西咪替丁 | 52 | 25 | 32/52(61) | 15/25(60) |
雷尼替丁 | 50 | 22 | 30/50(60) | 11/22(50) |
3 讨论
清除Hp感染已成为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措施。本组观察结果证明CBS对Hp清除率为95%,西咪替丁为23%,雷尼替丁为22%,CBS对Hp清除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1d后Hp阳转率三组分别为5%、100%和90%,说明CBS对Hp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组结果还显示清除Hp后可以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本组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患者分组治疗情况,每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及治疗条件大致相仿,结果CBS、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对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分别为80%、85%和78%,三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随访一年后溃疡复发率CBS组为13%,西咪替丁组72%,雷尼替丁组50%,CBS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三组比较,CBS组与其它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西咪替丁组与雷尼替丁组无明显差别。溃疡复发率与Hp阳转率率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CBS、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近期疗效相同,但远期疗效截然不同,CBS治疗后的溃疡复发率明显低于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CBS的复发率低与其有杀灭Hp的作用有关。从而说明Hp在溃疡的复发上起一定作用 。
关于消化性溃疡伴随胃炎恢复情况,胃炎好转率CBS组92%,西咪替丁组61%。雷尼替丁组60%,活动性胃炎消失率三组分别为100%、60%和50%,结果表明胃炎好转率和活动性胃炎消失率,CBS均优于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Hp清除率与胃炎好转率及活动性胃炎消失率呈正相关关系,清除Hp后溃疡迅速愈合,伴随胃炎也随之缓解或消失。
Konturek等证明,铋剂可促进胃粘膜增殖和PGE2的腔内释放,推测铋剂对胃粘膜的作用可能通过粘膜前列腺素而发挥作用。本组资料表明,CBS治疗消化性溃疡近期疗效与H2受体拮抗剂相同,但对Hp清除率、伴随胃炎好转率、活动性胃炎消失率及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均明显优于H2受体拮抗剂,它不仅是一种胃粘膜保护剂,增强胃粘膜防御能力,而且能杀灭Hp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可列为治疗消化溃疡伴Hp阳性患者的首选药物。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肠溃疡的治疗
H2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临床以来,消化生溃疡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H+-K+-APT酶抑制剂洛赛克(Omeprazole)的问世,更使得一些所谓“顽固性”溃疡得以愈合。近年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溃疡形成尤其是复发中的作用渐被认识,从而使抗菌治疗受到重视。但各种治疗对溃疡愈合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尚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从细菌学、组织病理学和溃疡边缘粘膜超威结构的改变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经电子胃镜证实诊断为活动期(A1期)DU患者,共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8岁~68岁,平均33.8岁±13.7岁。全部病人在确诊前1W内未用过抗生素、铋剂和影响酸分泌的药物,均无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史。
将近病人随机分为3组治疗:雷尼替丁组9例,0.15g,每天2次;洛赛克组16例,20mg每天1次;抗菌疗法组15例,用羟氨苄青霉素0.5g,每天4次,四环素0.5g,每天4次,灭滴灵0.4g,每天3次,联合治疗。疗程4周。3组病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病程和临床表现相当。
1.2 方法
①内镜检查:应用Olympus-GIF—100型电子胃镜检查。对确诊为DU的病例,分别在距溃疡边缘1cm以内和胃窦部各钳取活组织3块。各取其中一块作尿素酶试验,其余分别用于组织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仅限于溃疡边缘组织。治疗后2周、4周分别重复上述检查。如量溃疡消失、留下白色或红色疤痕列为愈合。②尿素酶试验应用深圳爱利国医学得技开发公司出品的1min尿素酶试剂。将所取新鲜活组织,迅速置于尿素酶试剂溶液中,如在1min内组织标本周围溶液出现红色,即为阳性。③组织学检查:将所取组织于10%福尔马林液中固定。以黑色为标记定向蜡包埋,垂直切片,连续3张,分别作HE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和AB/PAS染色。HE染色用于观察粘膜炎症变化。如果粘膜固有层间质内炎细胞≥100个/每高倍镜视野或/和有病理性淋巴滤泡形成,表成有炎症存在。按炎细胞浸润范围分三级:轻度,炎细胞浸润于胃小凹或肠绒毛底部以上;中度,炎细胞浸润达腺体固有层;重度,炎细胞浸润达粘膜肌层。上述3级分别以1~3分计分。无炎症存在记0分。Warthin-Starry银染色用于观察Hp存在情况,按油镜下细菌多少分0~Ⅳ级,分别以0~4分计分:Ⅰ级,视野中可见少量Hp;Ⅱ级,见Hp散在分布;Ⅲ级,见Hp成簇分布;Ⅳ级,视野中有大量Hp。无Hp存在者计0分。AB/PAS染色用于观察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情况,胃上皮化生部位PAS染色呈阳性反应。按Shousha标准,将胃上皮化生分为轻中重3组:低倍镜下观察有灶状存在者记1分,片状者记2分,大片状或全化生者记3分。④电镜观察:将溃疡边缘活检组织用锐利刀片切成1mm大小,迅速置于2.5%戊二醛溶液中固定。继以1%饿酸后固定。逐级丙酮脱水,Epo812包埋、先切成半薄切片,甲苯胺蓝预染色,定向修片,保留粘膜管腔面。超薄切片,厚度40nm~60nm,铀铅双染色,置于JEM—1200EX透射光镜下观察。
2 结果
溃疡愈合情况见表1。粘膜组织学改变:
表1 三组织溃疡愈合情况
分 组 | 例数 | 2周愈合率(%) | 4周愈合率(%) |
雷尼替丁 | 9 | 56 | 89 |
洛赛克 | 16 | 163 | 94 |
抗菌疗法 | 15 | 53 | 87 |
治疗前DU周围粘膜有95%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表现为有中重度慢性炎细胞浸润,常侵及粘膜固有层或全层,部分可见增大的淋巴滤泡,并可见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粘膜表层,上皮细胞可见糜烂脱落;部分可见不同程度的胃上皮化生。胃窦粘膜也可见到中、重度炎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粘膜上皮坏死脱落,伴部分程度不等的腺体萎缩。治疗后,抗菌疗法组无论是DU周围粘膜或胃窦部,炎症明显减轻,有的看不到炎细胞浸润。而雷尼替丁组和洛赛克组炎症改变不明显。胃上皮化生在洛赛克组治疗后有明为减轻,其他两组改变不显著(表2)。1min尿酶试验和Hp的组织学检测结果如表3。
表2 胃窦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周围粘膜组织变化 (x±S)
分 组 | 炎症积分 | 胃上皮化生积分 | ||
窦 部 | ||||
雷尼替丁 | ||||
(n=9) | ||||
洛赛克 | ||||
(n=16) | ||||
抗菌疗法 | ||||
aP<0.05,bP<0.01,υs治疗前。
表3 治疗前后Hp检测结果
分 组 | 1min尿素酶试验阳性率(%) | Hp组织学检测积分(x±s) | ||
胃窦部 | DU边缘 | |||
雷尼替丁 | 治疗前 | 89 | 2.9±0.2 | 1.8±0.3 |
(n=9) | 治疗后 | 89 | 2.6±0.4 | 1.7±0.3 |
洛赛克 | 治疗前 | 88 | 2.4±0.3 | 2.3±0.2 |
(n=16) | 治疗后 | 50a | 2.3±0.3 | 2.2±0.3 |
抗菌疗法 | 治疗前 | 100 | 3.1±0.2 | 2.7±0.3 |
(n=15) | 治疗后 | 7a | 1.7±0.2b | 1.2±0.2b |
aP<0.05,bP<0.01,υs治疗前后。
透射电镜下改变 十二指肠溃决周围粘膜可见三型上皮细胞,即肠型上皮细胞、胃型上皮细胞、过渡型上皮细胞。治疗前无论是胃型上皮细胞还是肠型上皮细胞,细胞表面微绒毛较正常组织明显缩短、稀少。在胃型上皮细胞周围可见有Hp存在,位于粘液层下,细胞表面,大多数位于细胞之间连接部位,以致细胞连接部增宽。细胞多的部位见细胞内粘液颗粒减少,甚至排空。有的上皮细胞破坏融解。治疗后,抗菌疗法组,十二指肠上皮部Hp不复看到,胃型上皮细胞表面含有丰富粘液颗粒、细胞之间连接密,无论胃型上皮细胞还是肠型上皮细胞其微绒毛有足够长度,排列整齐。洛赛克组,十二指肠内Hp仍然存在,但其形态变短变小,细菌大多位于粘液层内,很少粘附胃型化生上皮细胞表面,胃型上皮细胞微绒毛恢复良好,其内粘液颗粒增多,细胞之间连接紧密。雷尼替丁组胃型上皮细胞表面和细胞表面和细胞连接处仍有Hp存在,细胞内粘液颗粒没有增多,细胞微绒毛仍然稀疏、短小。
3 讨论
高胃酸分泌是DU形成其本因素之一,抑酸治疗是促进溃疡愈合的传统疗法。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在DU形成和复发中的作用渐被认识,抗菌治疗DU成为临床上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资料100%的病人胃窦部用组织学检测可见Hp存在,说明了Hp与DU的密切相关性。3组治疗取得了相当的疗效,说明抗菌治疗的优越价值。
但无论是H2受体拮抗剂或H+-K+/ATP酶抑制剂治疗,溃疡愈合后的复发率很高,而抗菌治疗后溃疡的复率则较低。这说明抑酸和抗菌治疗对溃疡愈合的效果不同。有学者认为溃疡愈合的质量对溃疡复发有重要影响。本组资料表明:经抗菌治疗后,有90%的患者尿素酶试验转阴;组织学检测Hp的存在和细菌数明显减少,有30%的病例达到了完全清除,菌量按积分表示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胃窦部与溃疡周围粘膜的炎症程度亦有明显减轻(P<0.01)。透射电镜显示,抗菌治疗后肠粘膜上皮各类细胞和微绒毛恢复正常,胃化生细胞的顶端重新含有丰富的粘液颗粒,细胞之间的连接复为紧密,Hp不再看到。这些改变在雷尼替丁组没有看到,洛赛克组的恢复也较其不如。说明抗菌治疗使溃疡愈合的质量最优,这可能是其复发率低的根据。本组选用的抗菌药物都是试验证明清除Hp最有效的,而且排除了如铋剂等对粘膜的保护作用,这更说明抗菌治疗取得的愈合质量是清除了Hp的结果。
有趣的是,作为胃酸分泌最强有力的抑制剂洛赛克,治疗后有50%的病例尿素酶试验转阴,组织学检测Hp积分未见明显降低。国外学者也有类似发现,且有洛赛克治疗能使Hp清除的报道。电镜下,洛赛克治疗后的病例,肠腔面Hp仍然可看到,但其表态变短变小,细菌多存在于粘液层内而不象治疗前多位于细胞表面和细胞之间。这些都说明Hp的侵袭力有明显减弱。相应的,洛赛克治疗后溃疡周围粘膜的超微绒毛增长、稠密、排列较整齐,胃型上皮细胞内粘液颗粒增多,细胞连接紧密。洛赛克抑制Hp活性的机制不明,一般认为是胃内pH的改变不利于Hp的生长。另有推测Hp细胞壁内H+-K+/ATP酶受到抑制,阻抑了细菌的代谢。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是DU时常见改变,本组半数以上病例均存在。有认为这是十二指肠对高酸负荷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因肠内Hp仅存在于胃化生上皮表面,因而可成为Hp基地,间接影响溃疡的复发。本研究显示经洛赛克治疗后胃上皮化生有所减轻,这一点对Hp在十二指肠内的存活显然不利。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洛赛克可以为抗菌药物清除Hp提供最佳的胃内环境。联合应用洛赛克的抗菌药物是DU伴Hp感染的首选治疗。本文虽未直接应用两类药物联合治疗,但从上述结果及其与Hp消除的关系看支持了这一观点。
本研究说明:抗菌治疗由于可清降Hp,促进溃疡愈合的质量最高,可能是其复发率低的根据;洛赛克虽不能清除Hp本身,却能抑制Hp的活性,减轻胃上皮化生对Hp存活也不利。提示联合应用洛赛克和抗菌药治疗DU有其临床应用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探讨。
致谢 感谢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电镜室的大力协助。
消化性溃疡近代治疗的进展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是世界范围的多发病,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亦可发于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Meckle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均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本病绝大多数(95%以上)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又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胃溃疡的发病年龄较十二指肠溃疡为大。我国公元前167年一死者是目前所得到的最早的病例。该患者死于幽门前溃疡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胃溃疡最早于1586年见于记载,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于1688年。本世纪60年代,美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大约为3500000;其特点:①在胃和十二指肠某些好发部位发生单发或多发的溃疡;②表现为愈合与复发相交替的慢性、迁延病程;③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是人类特有的慢性病理状态;④根据临床上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不同特点,提示两者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发病环节与过程。
近20年来,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流行病学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特点是:①发病率有不降的趋势;②男性较女性下降的更多;③病人平均年龄上升了2岁~10岁;④急诊手要率上升,择期手术率下降;⑤手术病例中,以往的顽固性溃疡性疼痛转为穿孔、出血及幽门梗阻等合并症。这可能与H2受体阻断剂的发明及应用有关。故外科医生应在做好手术的同时重视药物治疗,以期取得良好的疗效。
1 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共同的致病和致复发因子。
1.1 胃溃疡
病人多伴有壁细胞数量减少及低胃酸分泌。通常认为,胃溃疡的发生与其粘膜及粘膜屏障功能(粘液、碱性液分泌、粘膜内前列腺素合成率)的削弱有关。目前,按临床表现与治疗的反应,可将胃溃疡分成3个独立的类型。Ⅰ型:胃体溃疡。溃疡位于胃远侧1/2,胃体胃窦交界附近,多见于胃小弯。病人多伴有低胃酸,多考虑为胃炎型;Ⅱ型: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时存在的复合性溃疡;Ⅲ型:幽门前溃疡。溃疡位于胃窦后幽门管。病人多伴有高胃酸,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临床和治疗反应一致。①胃窦滞留(antral stasis)学说提出。胃溃疡是由于某些因素致迷走神经运动纤维的功能低下,胃排空延缓造成胃窦停滞,胃内容物(主要为胃酸及胃蛋白酶)刺激胃窦部引起胃泌素释放。而胃酸分泌增加,最终形成溃疡。此学说能很好地的解释Ⅱ型胃溃疡的发生。但缺点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多数胃溃疡病人没有胃排空延迟。②胆汁反流学说: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造成胆汁中胆汁和溶血性卵磷脂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使胃壁粘膜屏障遭到破坏。近年研究发现这一结果将引起H+逆向弥散至粘膜内,刺激粘膜内的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造成胃内H+更加增高;同时,还可造成胃壁毛细血管扩张、粘膜炎性水肿。此外,在酸性增强的环境下又刺激活化胃蛋白酶元引起自身消化,从而有利于溃疡的发生。从动物实验发现,胆汁引流入胃内可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变化,而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胃内所引起的胃粘膜损伤较单纯胆汁为重。临床也发现胃溃疡多合并胃窦炎,而且越靠近幽门,胃炎越严重;还发现溃疡在胃内的位置越高,胃炎的范围也越广泛。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和幽门功能不全有关。因此,近来学者作多持“十二指肠液反流”的观点。③交界学说:从胃壁的构造上看,胃小弯处有两交界区。一为胃窦和壁细胞粘膜交界处;另一为纵行肌纤维与斜生肌纤维交界处。此学说认为:胃溃疡多发生在不同的粘膜或肌肉的交界重合区。
1.2 十二指肠溃疡
以胃酸、胃蛋白酶为主要损害因素。所谓“无酸即无溃疡”这一概念虽产生有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仍被接受。关于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①胃酸及胃蛋白酶元分泌增高,比较起来,胃蛋白酶元的致溃疡作用不如胃酸的作用重要。十二指溃疡病人中有1/3—1/2者胃酸分泌量增高。通常认为:慢性十二指肠溃扬的发生与高胃酸及高胃蛋白酶元分泌引起的粘膜损伤有关。但是,溃疡病与胃酸分泌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绝对数量上的线性关系,而可能是刺激胃酸分泌的因素增强及抑制胃酸分泌的机制减弱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可能引起胃酸分泌增强的因素包括:a.壁细胞数量增多,即PCM高。文献介绍十二指肠小疡病人的壁细胞数量约1.8×10亿;几乎是正常人的两倍。因而引起与壁细胞数量明显相关的MAO增加,从而导致高酸分泌状态。b.对壁细胞分泌活动的刺激、兴奋性增强。具体表现在通过迷走神经引起的胆碱能刺激性增强,以及胃窦部G细胞释放胃泌素的活性增强。前者主要表现为溃疡病人的空腹夜间高分泌现象;后者则表现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可测出比正常人高的胃泌素值,因而引起胃酸分泌。c.壁细胞对产酸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其胃酸分泌增高是指在正常的迷走及胃窦胃泌素刺激下,壁细胞反应性增强,因而产生过多的胃酸分泌。还有人认为:这种敏感性增强与胃酸分泌的第二信使钙的含量或刺激增强有关。d.胃酸分泌的负反馈或抑制机制减弱导致相对性胃酸分泌增强.这可能涉及胃酸分泌的自身反馈机制有缺陷或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胃肠激素功能减弱。e.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致病作用,即:Hp感染—胃炎—溃疡形成的感染学说。199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首次分离出这种细菌,并提出该菌可能是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目前有两个学说,即:Leaking roof hypothesis:Hp通过损害胃十二指肠局部粘膜屏障引起上消化道损伤;Levi的胃泌素联系假说(gastrin-link hypothesis):Hp使胃底胃泌素分泌与释放增加,胃内酸度增高,引起胃十二指肠损伤。研究证明,Hp与溃疡形成及Hp复出与溃疡复发之间存在紧密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DU和GU的病因之一。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我国属感染率较高的国家,自然人群的感染率为40%~60%。在慢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0%~70%,在胃溃疡为70%~80%,在十二指肠溃疡为90%~100%。Hp主要经口传播,也有研究提示存在经产道传播的可能。Hp主要栖居于胃窦部粘液层与上皮之关,它能产生多种酶和毒素(产尿素酶、产过氧化氢酶、蛋白分解酶、脂酶、磷脂酶、空泡毒素和脂多糖)引起粘膜损伤,造成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炎,发生糜烂,而后产生DU。故欲求治愈溃疡必须清除Hp感染。②胃酸分泌的抑制机制减弱:在十二指肠病人,其十二指肠通过特异的pH敏感受抑制胃酸的机制减弱,胃排空加快使十二指肠内pH失调。
此外,吸烟、咖啡因、酒精摄取入增高也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关。现已证明,酒精对胃粘膜的防御机制具有破坏作用。过量饮酒可致急性胃炎。
2 治疗
治疗原则上胃溃疡应用手术为主。手术均以减少胃酸分泌为主要目的,从发病机制上看不一定适合胃溃疡的治疗。药物治疗则仅限于没有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
2.1 药物治疗
根据溃疡的部位、大小、胃酸分泌量的高低,在病人全身情况好、溃疡较小、无恶性证据者,可行药物治疗。内科治疗效果良好,一般在8周以内溃疡即可愈合,但是复发率较高,2年内的复发率达40%,其中70%在1年内复发。过去20年内,由于科学地评估消化性溃疡的自然病史和各种治疗的效果、新药的大力开发以及内镜的广泛应用,对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和自然病史的认识及其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追溯历史,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抑酸治疗。针对胃酸分泌增加这一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治疗。此为最早应用的治疗方法,迄今证明是有效的。②强化胃粘膜防卫治疗。通过增强胃粘膜的防御及自我修复能力,取得与抗酸药相似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可能比抗酸药药治疗更有效地减少复发。③抗菌治疗。近年来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病例,幽门螺杆菌可能起重要的致病作用。清除该细菌,不仅有助于溃疡愈合,且能减少复发,甚至改变本病的自然病程。鉴于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传播,因此,希望用抗菌抗永久性的杀灭之是不现实的;故幽门螺杆菌免疫预苗的研究或可给我们提供一条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途径。目前,已有一些学者从事此方面的研究,但是,尚未见成功的报道。
2.1.1 消化性溃的治疗目的
①缓解症状;②促进愈合;③预防复发;④防止并发症。从现在治疗的成绩来看,对大多数无并发症的病例,现行的治疗包括维持治疗均能有效地缓解症状、促进愈合;减少复发率方面,进展不大;能否减少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尚验定论。
2.1.2 针对胃酸分泌情况的治疗
2.1.2.1 对于低胃酸者主要选择粘膜保护剂。例如:硫糖铝(Sucra lfate)对胃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相当于西咪替丁。本药的主要优点是安全,可为孕妇女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首选药物。生胃酮(carbenoxolone)为甘草制剂,较常用治疗胃溃疡,偶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较其它药物为差。三甲二橼络合铋(tri-potassium dicitrato-bismuthate)铋剂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直到近几年才受到重视。在众多的胃药中,它是唯一能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商品名有迪乐、得乐(De-Nol)。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减少溃疡复发率。停药一年内的复发率为39%~76%。
2.1.2.2 对于高胃酸者应选用胃酸分泌抑制 ①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还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但是,停药后胃酸分泌迅速恢复,甚至出现反跳性分泌。后者可能与停药后的溃疡复发有关。停药一年内的复发率为60%~100%。临床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cimetidine)、泰胃美(taganet)、呋喃硝胺(ranitidine)、雷尼替丁(zantac)、法莫替丁(famotidine)、(pepcid)它们的相对作用强度不一,但是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②毒草碱受体拮抗剂:非选择性M1和M2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普鲁苯辛等,多年来一直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缺点是疗效有限用副作用大。自从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此类药物已较少应用。呱吡氮平(prienzepin)是相对选择M1受体拮抗剂,其报制酸分泌较之抑制平滑肌、心肌和唾腺分泌强得多。近年来该药被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但疗效不如H2受体拮抗剂。③H+-K+-ATPase抑制剂:(酸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亚砚咪唑(omeprazol)、奥美拉唑、洛赛克(losec)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酸泵抑制剂。它的作用强于H2受体拮抗剂,能强烈抑酸至pH>7.0,造成完全缺酸状态,使胃蛋白酶变性失活,促进溃疡愈合。该药对DU及食管炎的高愈合率与胃蛋白酶被强烈抑制有关。事实上该药可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是终的内科治疗。只要剂量适当,又得到最适的酸抑制,几乎无一例消化性溃疡对之无反应。这一事实证实了那句古老的格言:“无酸即无溃疡”。另外,该药为高分泌状态,如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治疗的首选药物。④前列腺素类:前例腺素E是细胞保护作用的主要因子,但在实验和临床上,却未能显示该药有比抗分泌药更有效地促进慢性溃疡愈合,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喜克溃,eytootec)是目前市售的主要合成前列腺类药品,用于预防粘膜损伤,尤其在接受非类固醇性抗炎剂(NSAID)治疗的病人,同时使用该药可显著地减少胃肠粘膜糜烂和溃疡发生。⑤抗酸剂:这是一类历史最悠久的抗溃疡药物,通过化学中和减少胃酸。其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占有的地位不逊于H2受体拮抗剂。如含氢氧化铝和硫酸镁的咀嚼片。⑥抗菌治疗:应用抗菌药物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尤其对某些顽固性溃疡,常有较好效果。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如:三甲二橼络合铋、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和甲硝咪唑等。目前认为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抗菌素的应用是必要的。⑦其他类:丙谷胺(proglumide)、生长抑素八肽(octreotide)、善得定(sandostatin)、呋喃唑酮(痢特灵)作为多巴胺促进剂,对消化性溃疡具有治疗作用。它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也是其治疗机制之一。⑧饮食治疗:在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前,饮食疗法曾经是消化性溃疡的唯一或主要的治疗手段。罗马人提出饮食治疗的重要性。1901年,Lengartz指出少量多餐。其后,Syppy饮食疗法(由牛奶、鸡蛋、奶油组成,以后还包括一些“软”的非刺激性食物)问世,并被临床延用达数十年之久。大量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使饮食治疗的地位大为降低。尽管其它治疗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仍有必要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近年来它的价值得到再评价。
2.2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新途径
对粘膜防御机制认识的深入,使人们有可能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2.2.1 改善微循环
血管痉挛和非血管性平滑肌(可能是粘膜肌层)收缩可能是某些类型胃损害的主要机制,而这种机制又是部分地由血管活性和的质所介导的。如能阐明其中机理,便可通过其受体拮抗剂或合成抑制剂来进行预防和治疗。支用某些血管扩张剂可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强粘膜屏障和处理酸的能力。
2.2.2 改善神经机制
已知在浅表粘膜损害中,神经传入反射可能起重要作用。在对消化性溃疡敏感的个体,这种神经反射受损,上皮呈异常“泄漏”性改变,以至酸逆弥散增加,或上皮不能耐受“正常”的酸。因此采用调节神经反射和反应性的药物,有可能强化粘膜的保护作用。
2.2.3 调节免疫反应
消化性溃疡的慢性化可能与粘膜免疫系统不能清除抗原有关。应用免疫调节药物可能有助于清除抗原,从而阻断抗原的发展。已知许多药物能加速抗原愈合,如:白细胞介素1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此外,应该注意避免饮酒、吸烟和服用对粘膜有刺激及损害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溃疡经上述治疗后在在12周~15周内愈合。停药后5年内溃疡复发率约为25%~60%,其中最多见于半年之内。
2.3 手术治疗
以往外科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溃疡复发,现在已发展为根除此疾患,使病人能尽可能正常的生活并减少死亡率和复发率。然而,从理论上讲,没有一种术式完美无缺到可以适应溃疡病变化多端的客观实际。每种术式各具优点,如果应用得宜,均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同时,学者们仍在努力进行新途径的探索。此外,对于许多外科医生来说,普遍存在着只重视手术,忽视术后药物治疗来维持疗效的现象;尤其对幽门螺杆菌的影响认识不足,使该病的治疗在外科领域尚显不全面。
2.3.1 适应证
①凡病人病程长,临床上不能除外恶性者,一般估计癌变率不超过1.5%。问题是有些胃溃疡本身就是恶性的。属于浅表性,不但发展缓慢,而且药物治疗后可缓解或愈合。Grossman报告638例良性溃疡,随访7年,证实3.9%为恶性。故此,即使活检未发现癌细胞,如果溃疡长期不愈合,特别是巨大溃疡,直径在2.5cm以上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②药物治疗12周~15周溃疡不愈合者。例如复合性溃疡病人,约占胃溃疡病人的20%。由于先用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幽门排出障碍及胃潴留,内科治疗很难奏效,也容易继发出血、梗阻及穿孔等合并症。③治疗完成停药后溃疡复发者。特别是6个月~12个月即复发者,可疑有溃疡素质。④治疗中发生合并症者(例如,幽门梗阻、穿孔或重度出血者)。⑤穿通性溃疡。
2.3.2 术式选择
目前可供选择的术式很多,各具优缺点。具体地说,胃大部分切除的历史较长。它是通过切除胃的产酸区达到降酸、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如营养障碍、小胃综合征等的手术后所造成的残废性后遗症,很难完全恢复。另外,对病人的手术创伤也较大。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亦是通过降低胃酸分泌过盛而设计并完善的。该手术范围已明显局限,术后并发症也显著减少。但是又出现了复发率高的问题。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严格选择适应症(根据个体发病的原因和机制选择术式),精细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此提高手术疗效。
2.3.2.1 胃大部切除术(Billoroth 手术) 1881年德国人Theodor Billroth(1829~1894)创用了胃大部分除术治疗一胃癌病人。次年,Von Rydigier将其用于治疗溃疡病。这是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的开端。当时的术式为幽门部切除加胃十二指肠吻合。后发现该手术后溃疡很快复发,遂将手术范围扩大到切除胃远端66%~75%。鉴于大面积切除后胃与十二指肠残端相距甚远,1884年,Billtoth又创用了胃大部切除加胃空肠吻合的术式;分别称为BillrothⅠ式和Ⅱ式手术。由于两者都能满足“治愈溃疡、消灭症状、防止复发”的外科治疗溃疡病的目的,很快便被广泛采用。至于溃疡本身能切除当然最好,但是它的切除并非治愈溃疡病所必需的前提。事实证明,旷置的溃疡如果食物不再通过,是可以逐渐自行愈合的。到1930年,胃大部分切除术已被分认为治疗溃疡病的标准术式。在我国50年代中期,胃大部切除术已基本普及于广大城乡医院,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迄今,根据我国大组病例统计,胃大部切除治疗溃疡病的近远期效果优良率可达90%~95%。手术死亡率为0.5%~1.0%,复发率不超过1%~2%。近年来,由于技术上的改进,作BillrothⅠ式者逐渐增多。①BillrothⅠ式:为胃溃疡的首选术式。非常适合Ⅰ型胃溃疡。一般切除胃的50%(即所谓半胃切除术)就已足够。理论上,这种术式有以下优点:a.去除了溃疡及其周围的胃炎区域;b.切除胃窦部,去除了胃溃疡的易发部位和胃泌素产生部位;c.手术操作简单,比较符合生理解剖。术后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并发症较少。②BillrothⅡ式:适合于各种情况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尤其在十二指肠溃疡宜选此术式。注意胃切除范围必需大于60%;若切除不足50%或仅切降部分胃窦者,必然会导致吻合口溃疡。这种术式的优点:a.能够切除足够的胃,而不致吻合口张力过大;b.术后溃疡复发率较低;c.术后食物、胃液直接进入空肠,即使难以切除的十二指肠溃疡也能愈合。该术式的缺点:a.手术操作较BillrothⅡ复杂;b.胃空肠吻合改变了正常的解剖生理关系,术后并发症较多。包括:小胃综合征、腹泻、倾倒综合征、反流性胃炎或食管炎、吻合口溃疡、输入袢综合征、输出袢梗阻及胰腺炎等。常用的术式:a.胃切除、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Hoffmeister法);凡不能用BillrothⅠ式者,应首选此手术。b.BPolya法;c.胃切除、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Moynihan法);横结肠系膜变异而不能用Hoffmeister法时,采用此术式。d.V.Eiselsberg法等。各种术式都有一定的术后并发症。术式的好坏是相对的,应酌情选择。
2.3.2.2 各种胃的迷走神经切断术 1814年SirBenjamin Brodie在对狗的研究中第一个发现了迷走经对促进胃分泌活动和重要性。1925年Eugen Bircher(1882~1956)首先推荐一种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消化性溃疡。但未受到临床外科界的重视。这类手术主要是消除神经相,本来只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胃泌素水平常有升高,似乎对胃溃疡不利,但有从减少胃酸分泌的目的出发,对溃疡的愈合还是有利的。在胃溃疡,它较适用于Ⅱ和Ⅲ型的胃溃疡。必须注意的是,首先除外溃疡为恶性,以免延误治疗。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空肠液反流有增加胃粘膜癌变的危险性(1990年Augerinos提出);以及Watanapa(1992)在鼠实验中证实十二指肠液胃反流有致胰癌作用。近年来迷走神经切断术受到世界各国外科医生和重视和应用。这类手术具有安全性高、后遗症少等优点,但是术后溃疡复发率普遍较高。多数学者报道该复发率为5%~7%。为此,目前临床上有许多改进方案。临床外科医生们多倾向于施行各种迷走神经切断术加引流(幽门切除或幽门成型)术。以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与迷走神经切断术有关的术式:①迷走神经干切断术:1943年Dragstedt首先创用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溃疡病。此法操作简便,切除完全。但是,术后遗留胃排空障碍、胃内容物滞留,以及其它内脏分泌和运动功能紊乱,现已被废弃。②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1922年Wertheimert和Lartarjet对此术式进行了研究。1948年,Jackson和Franksson将此术式用于十二指外科。此手术保留了迷走神经的左肝胆支和右腹腔支。因此,不发生其它内脏功能率乱,但仍有胃内容物滞留的缺点。③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igh Selective Vagogomy)又称壁细胞或胃近侧迷走神经切断术、酸分泌迷走神经切断术或超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1969年由Jlhnston和William首先提出。此手术仅切断支幽门窦和十二指肠的鸦爪神经,使幽门和幽门窦的功能保持正常,不必附加胃引流手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比较合乎生理解剖。1970年Johnston和Amdrup分别报道应用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而不附加胃引流术的早期临床结果,又保存及全胃及其排空功能;手术死亡率低,术后并发症和胃肠道症状少,因而迅速得到广泛应用。疗效与溃疡部位、有否合并幽门梗阻以及医生操作经验等有关。并发症:技术操作缺点所致的有脾损伤(需行脾切除者为1.4%~4%)、食管穿孔(发生率为0.7%~1.6%)和胃小弯坏死穿孔(发生率为0.036%~2.8%;胃肠功能改变引起的有腹泻(发生率为0%~7%)、倾倒综合征(发生率为0~4%)。Dewer观察到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胆汁反流率和胃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其它术式。大多报道无手术死亡,有的报道死亡率为0.4%~0.9%。死亡原因多为老年患者合并心肺疾病。复发率较高是此术式的一大主要缺点。Johnston报道为3%~30%,平均8%。复发大多发生在要后1a~3a内,有报道复发和随访时间成正比。另外,手术操作要求较高是此术式普及开展了一大障碍。胃溃疡是否适宜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尚有争论。大多数作者报道对Ⅲ型溃疡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疗效不佳,其复发率为16%~44%。显著高于十二指肠溃疡。④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片的基础上,还解决了胃引流问题。其中幽门窦的切除去除了胃酸分泌的头相和胃相。因此兼具迷走神经切断和胃大部去除的双重优点。但是,此手术过大,仅适用于空腹排酸量和最大排酸量均较高的病例。⑤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胃窦切除术。1948的由Franksson和Jakson提出。⑥迷走神经切断术加幽门成型术。1948年由Franksson和Jakson提出。术后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为10%左右。
2.3.2.3 Roux-en-Y型胃肠吻合。为防止Bllroth式术后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多作为二次手术时考虑选择的术式。由于此术式有溃疡复发的可能,因此还应加行迷走神经切断术。有作者主张用此术式代替常规的胃空肠吻合,但是尚无大宗的病例报道。
2.3.3 腹腔镜在消化性溃疡
治疗中的应用:此为近年来普外科的一个显著进展。80年代此项技术始被应用于外科临床。由于器械和辅助技术的改进,该技术很快受到外科医生们的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其手术适应证基本与开放性手术相同;仅有少数另外,包括:①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②门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Hill和Barker用此方法施 行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迷走神经干及前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取得了降酸满意,不影响胃排空的效果。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容易、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望被普通外科医生们接受。
2.3.4 内镜在消化性溃疡诊治中的应用
目前内镜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上的主要应用为止血。其最主要的方法有热凝固和注射疗法。近来研究显示内镜治疗可明显降低出血病例的死亡率(减少30%)。使再出血率减少69%,急诊手术率减少62%。最大的疗效见于伴有活动性出血和非出血性可见血管性病例。
2.4 热凝固疗法
2.4.1 激光
此为一种良好的内镜下止血方法。尤其对活动性出血的止血效果良好。但是其疗效并不比电灼、热探头和注射疗法更有效,且价格昂贵,不宜搬动。对于变形的十二指肠球部出血,难以送入激光,且不能进行接触凝固。
2.4.2 电灼
分为单极、又极和多极3种。单极者有引起组织损伤深,易并发穿孔的缺点。现多采用改良的单极电灼或后两种电灼方法,对溃疡出血均有一定疗效,比内科治疗有效,但不一定优于热探头法。
2.4.3 热探头
本法能有效地控制溃疡出血,并能明显降低再出血率。
2.4.4 微波
本法使用的仪器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搬运方便且比电灼法安全,对心血管几无影响。国内报道止血的有效率在70%以上。
2.5 注射治疗
在内镜下于出血局部注射止血剂 ,是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注射剂有1/10000肾上腺素、Polidocanol、凝血酶、无水酒精和高渗盐水等。另外,内镜检查对于消化性溃术后疗效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6 几种特殊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2.6.1 高位胃溃
①全胃切除术。易产生营养代谢障碍。目前多不主张采用。②近端胃切除术。易切断胃迷走神经,致术后胃排空延迟。目前多不主张采用。③Tanner转位胃切除术。适用于高位贲门下胃后壁溃疡。④Pauchet高位溃疡切除术。适用于贲门下小弯溃疡。⑤整形、修补的胃切除术。适用于贲门附近的高位胃溃疡。
2.6.2 复合性溃疡
从病理生理和遗传学观点,复合性溃疡可能是一特殊的实体,其胃酸分泌和胃泌素释放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理论上应以切除胃窦为宜。术式选择上:切除困难的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是手术医生最担心的问题。我院近几年创用的十二指肠残端用自体腹直肌后鞘补片包埋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6.3 复发性溃疡的处理
此种情况多是由于第一次手术的设计不当或术中处理有误造成的,如:胃切除不足、胃窦残留以及输入袢过长等。药物治疗似无显效,由于复发性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故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应根据复发的原因、原术式、复发部位以及欲选术式的优缺点等来决定。
2.7 手术疗效的评定(Visick标准)
VisickⅠ:患者营养状态极佳,无任何胃肠道症状;VisickⅡ:患者胃肠道功能很好,无溃疡症状,营养状态很好;VisickⅢ:手术有效,无残留溃疡症状,有腹胀、腹泻、中度的倾倒综合征;VisickⅣ患者有复发性溃疡,营养不良,胃切除术后综合症严重到足以影响正常工作。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
在消化道内接触胃液部分的内膜组织所发生的局限性缺损,包括食道下部,胃十二指肠第一段,通常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消化性溃疡(peptie ulcer简称PU),糜烂性胃炎可演变为溃疡病,祖国医学称胃脘痛。在流行病学方面,消化性溃疡为一常见病,其发病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差别较大,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男内科医师统计,一生中约7.7%患过十二指肠溃疡,0.9%患过胃溃疡。丹麦专家报道男性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之比为5.5:1,女性为2.8:1,英国尸检发现发生溃疡病加瘢痕的高峰年龄为46岁~56岁,男性发病率为27%,女性发病率为15%。来自日本、以色列、法国、苏格兰的报道,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据我国省、市23个地区报道,在25000例内科住院病人中,患消化性溃疡的占0.8%~3.08%,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
1 发病因素
1.1 幽门螺杆菌
1975年Steer电镜下观察到溃疡病人粘膜上有弯曲细菌。1979年Warren在慢性胃炎粘膜上检出弯曲菌。1982年Warren和Marshall在胃窦粘膜分离出弯曲菌,并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p)并肯定了Hp为致病菌。该菌为微氧菌,是人、畜、禽的肠道共生菌。多数学者认为主要通过侵袭胃粘膜也可进入血液。一般认为Hp直接侵袭粘膜,由细胞毒性因子,释放溶血毒素,破坏红细胞,损伤粘膜屏障,起到尿素酶、蛋白酶作用,pH值升高,免疫功能降低,造成发病。直接涂片和细菌培养均可见到Hp。血清学检查有一定误差。
1.2 环境因素
认为吸烟能抑制胰腺重碳酸盐的分泌,可能与致溃疡有关。胃酸和胃蛋白酶在转化过程中可致溃疡,这和氢离子回渗有关。食物和饮食失调会造成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作用。一些药物,如阿斯匹林、皮质激素、保泰松……等也可引起溃疡形成。
1.3 遗传因素
家族史及血型等尚未明了的诸因素和溃疡病的发生有关。
1.4 精神和体质因素
观察认为,有些性格特征和易出现精神紧张的人,易患溃疡病。50年代一度兴盛的皮质—内脏学说,植物神经不平衡所致溃疡等。
1.5 应激性病损
应激性反应,如败血症、癌症、休克、外伤、烧伤、手术后等。
1.6 其它
长期患有慢性病,如慢支、风湿、甲亢……均可发生溃疡。
1.7 祖国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症状和体症为胃脘痛,与肝脾有关。
2 治疗
根据症状、体征,结合胃镜、钡透、B超等物理诊断,确诊并不困难。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系多种因素所致。治疗方面就该采取综合措施。一般疗法:心理治疗,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调节饮食,加强身体锻炼等。
2.1 选择对Hp有效的抗菌药物
溃疡病既然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在治疗上就该清除,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氟霉素等对Hp敏感,甲硝唑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呋喃唑酮是应用较早的治疗溃疡病药物,但服药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造成神经毒性反应,在服药期间不宜饮酒,避免酒—药反应。
2.2 铋剂能清除Hp,保护溃疡面
三钾二枸橼铬合铋(tripotassomelicitratebisumth,简称TCB或De—nol),酒石酸铋钠、碱式枸橼酸胶状铋(CBS)能除Hp,这与直接杀灭细菌,促进粘膜愈合起到一定作用。
2.3 抗胆碱能药
此类药物不能代表该类药物的全部作用,应称为莨菪类药物,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东莨菪碱和樟柳碱,此类药物均属阿托品类生物碱,是阿托品环与阿托品酸脂化而成母体结构,分子式和分子量为C17H23O3N H2SO4H2O=694.82。四个化合物对中枢起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东莨菪碱—阿托品—樟柳碱—山莨菪碱。主要作用起着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胆碱能纤维的冲动传导作用,阻断乙酰胆碱对节后神经的作用,表现缓解平滑肌痉挛,抑制分泌,减少胃酸和蛋白酶的分泌,用于胃肠、胆、肾的绞痛。副作用:口干、心跳加快、书法潴留,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发烧,对症处理即可缓解。常用药有:①颠茄浸膏(或颠茄酊):15mg~30mg/次。②阿托品:0.3mg~0.6mg/次。③山莨菪碱(654-2):5mg~10mg/次。④普鲁本辛:15mg~30mg/次。⑤胃长宁:1mg~2mg/次。⑥胃安:0.5mg/次。⑦胃欢:15mg/次。⑧比氮平和Tezpine是有前途的抗胆碱能药。可与抗H2受体药物合用。
2.4 抗酸制剂
①重碳酸钠:目前已不再使用的药物。②碳酸钙:可造成酸反跳,不宜用在胃酸、胃蛋白酸病变。③氢氧化镁:因有降压和导泻作用,很少单独使用。④氢氧化铝:中和酸的作用差异甚大,且能因吸附作用,减低其它药物(四环素、胆碱盐等)作用。
2.5 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
能阻止组织胺引起的壁细胞向刺激状态转化,损害细胞浆膜的H2受体。代表药物有:①甲氰咪哌(cimetidini):0.2mg~0.8mg/次,每日3次,睡前加1次,收到良好效果。②雷尼替丁(renitidini):150mg~300mg/次,每日2,3次,睡前加1次。③法莫替丁(losatidini)、甲咪硫脲(metiamiole)等。
2.6 新药
①前列腺素E2(ProstagandiniE2):抑制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或以某种形式干扰组织胺作用,以保护胃粘膜。用法及用量,每6h服150mg。②硫酸多糖——硫酸铝:在酸性环境下,本药与溃疡面渗出物相结合,形成保护膜,促进溃疡愈合,本药不易吸收,为妊娠期安全药。用法及用量:每次1.0g,饭前或睡前1h。③奥美拉唑能抑制组织胺导致的胃酸分泌,它是种弱碱,积聚在胃壁细胞内,通过与H+-K+-APT酶结合,抑制离子泵,作用于分泌小管,使内侧出现微绒毛,又称质子泵抑制剂。用法及用量:每日30mg最佳,2周~8周。④其它:目前市场胃药颇多,药物成分不详,有西药,也有中草药胶囊,对此类药物医生难以解释清楚。
2.7 祖国医学治疗方法
①中医中药的应用:辨证施治,中草药,中成药有良好的疗效。②按摩。③针灸及穴位注射。
总之,消化性溃疡是种常见病,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属于消化内科的治疗范围,于1982年溃疡部位发现Hp以来,在治疗上首选抗菌类药物: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氟霉素以及甲硝唑酮,再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选用铋剂,莨菪类药物、抗酸制剂、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等配合治疗。祖国医学对此作了贡献。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新进展
消化性溃疡是一多病因疾病,与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等攻击因子增强,胃粘膜屏障、粘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盐分泌以及上皮再生等防御因子减弱有关,近来引人注目者,消化性溃疡中有很高的幽门螺杆菌(Hp)的检出率。Hp与本病病变的严重性,活动性以及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有关。关于消化性溃疡病因研究和治疗研究和治疗药物的进展,使本病疗效有了新的提高,现将有关方面综述如下。
1 H2受体阻制剂
1.1 西咪替丁
对基础胃酸的分泌和组织胺、五肽胃泌素所促进的胃酸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药后溃疡多在4周~6周内愈合,对十二指肠溃疡疗效尤为显著,4周愈合率74%,6周可达80%。
1.2 雷尼替丁
抑酸作用较西咪替丁强,且副作用较少。
1.3 法莫替丁
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分别为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的50~100倍和7倍,作用时间亦明显较后二者为长,且可抑制胃蛋白酶类的分泌。
2 质子泵抑制剂
洛赛克显著降低胃H+-K+-ATP酶的活性,使壁细胞中的H+不能转运于胃腔中,从而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形成。
3 胃粘膜保护剂
3.1 胃得乐
可刺激粘液分泌,增强胃粘膜的屏障作用,本药还具有抗蛋白活性。
3.2 施维舒
新型的胃粘膜保护剂,具有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高分子糖蛋白和磷脂,重碳酸盐和合成和分泌作用,能维持粘液层粘膜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4 Hp的治疗研究
对消化性溃疡的Hp阳性者应重点治疗,目前资料表明,痢特灵、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能使Hp根治率大于10%,其它抗生素和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以及中药黄连,连翘、黄岑等对Hp均有一定杀灭作用。单用胃得乐治疗Hp的消除率大于单用抗生素,得乐与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联用,抗Hp作用较单用任何一种为强,二联疗法的疗效约50%,得乐加灭滴灵羟苄青霉素或四环素的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的根治率达80%以上。
总之,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很多,不合理用药情况也较多见,为了获得较好的疗效,应有效的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掌握好服药的时间,剂型等。如氢氧化铝,氧化镁等抗酸药,吗叮啉等止吐药不宜与H2受体阻断剂合用,否则使H2受体阻断剂的血中浓度下降。氢氧化铝的服药时间一般以餐后1h或睡前服为佳,胃舒平以嚼碎为佳。
中草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
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慢笥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事实所证明,尤其是近日研究结论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直接病因,而且抗Hp治疗有效与否,关系到上述疾病的根本防治问题。长期的医疗实践显示传统的抗菌素疗法及铋剂治疗然取得了明显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随着Hp被清除(或根除)的同时,上述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及耐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此人们正在努力寻求疗效高、副作用少、复发低的理想药物。而祖国医学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虽然当时并不认识Hp但也治愈了大量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其中肯定不乏有近10年才被认识的Hp阳性患者。由此可见应用中药治疗Hp阳性的胃十二指肠疾病肯定有其独到之处。为此很消化系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移到应用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方法清降(或根除Hp)的研究,试图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经过近10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新进展。
为了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机理,王绪霖等对22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分别进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确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同时取胃窦粘膜做幽门螺杆菌培养。对其中136例Hp阳性(占62.0%)者进行了常用中药对Hp的抑菌试验,中药均选用不同性味、不同作用的单味药,制成水煎液,每1g中药煎出1ml药液。在200种中药中经体外实验初步筛选出38种中药对Hp有抑菌作用,其中以黄芩、黄连、黄柏、桂枝、地丁、玫瑰花、土芩、高良姜、乌梅、山楂等抑菌作用最明显,厚朴、枳实、白芍、香附、青天葵、地榆、连翘、菌陈、苦参、槟榔、五味子、生黄芪、艾叶、没药、毕菝、草豆蔻、瓜蒌、远志、金樱子、旱莲草、麦冬、元胡、苍术次之,女贞子、川楝子、黄精、生侧柏较弱。在临床实践中,如能选用对Hp有良好抑菌作用的中药综合辨证论治、组方,对于减轻和消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病理组织学改变,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病确有其独到之处,但在注重局部病变的同时,更应注意整体的调节,因此,对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Hp应受到足够重视,但更应切记辨证论治原则。
中药结合现代药理抑菌试验研究还证明黄连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为小檗碱,即黄连素,有广谱抗菌作用,其机理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细菌的生物合成,干扰了细菌的繁殖,提高白细胞于噬能力和增加白细胞数目。公英、黄芩、白花蛇舌草,也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中白花蛇舌草还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使淋巴组织网状细胞显著增生,提高血清杀菌作用,且还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而上述药物对体液免疫主要起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则起增强作用。对Hp阳性兼有胃粘膜充血、糜烂等用三棱、莪术还可改善病灶周围组织血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吸收,中止感染过程。
宋希仁等采用单味精制提醇大黄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1g),每次3~4片,每日3次饭后服服。治疗40例Hp阳性的消化性患性溃疡患者,并与30例服西药甲氰脒胍对照组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精制大黄片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与西药甲氰脒胍疗效相比较,在溃疡愈合、症状缓解等方面疗效相仿,但溃疡复发率、Hp转阴率、胃窦炎好转率、出血时间等方面,大黄优于西咪替丁,临床观察实践证明,大黄确有明显抗溃疡作用,其机理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大黄有明显的抗Hp作用 ,因此有利于溃疡愈合,而Hp的存在虽然不影响溃疡的愈合,而清除Hp可明显降低溃疡的复发率。②大黄有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作用,有助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有利于胃粘膜屏障的重建与恢复。③大黄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功能,能抑制变态反应和增强病部位的微循环。Hp除了直接侵入胃上皮细胞外,还通过变态反应,导致感染部位炎症或加重已有炎症病变的程度。④大黄能促进胃粘膜前列腺素E2生成。前列腺素E2促进胃粘膜血流,促进粘液分泌,促进碳酸氢离子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及类脂质蓄积,加强胃粘膜屏而起保护胃粘膜作用。⑤大黄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作用,使紊乱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亦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施雅芳等采用同样药物(精制大黄片)对50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并以广东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的得乐冲剂(胶态枸橼酸铋,CBS)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和Hp阴转率。结果表明在临床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转阴情况、毒副作用观察等方面,二者均无显均差异(P>0.05)。说明大黄治疗与得东冲剂基本相似。但得乐冲剂为有机铋剂,不宜长期服用,易产生蓄积中毒,而大黄则无此虑。因此认为精制大黄片,是治疗Hp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无副作用,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值行临术推广。
邓世荣等应用单味槟榔水剂(海南槟榔8g,用清水浸泡1h,再用温火煎水至50ml~70ml每日上午空腹服1次,2周为1疗程)治疗Hp感染32例,并与雷尼替丁组(雷尼替丁15g,口服,每日2次,2周为1疗程,旨在探讨槟榔短程根除Hp的可能性。结果Hp阳性的糜烂性胃窦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治愈率、Hp清除率、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治疗结束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槟榔短程治疗Hp感染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雷尼替丁,而且长期小剂量服用槟榔对人体没有明显害处。
张琳等为了探讨单味中药对Hp的抑菌作用,将临床治疗脾病常选用的53味中药分别浸泡120min,在100℃条件下煎煮25min,取1:1(1g中药材煎出1ml药液)备用。将Hp制成3×108/m的菌悬液,接种于CAMP—BAP平板上以牛津杯法作琼脂扩散试验,在微需氧条件下37℃培养>l72h。结果Hp对三七、厚朴、党参敏感,对乌梅、元胡中度敏感,对黄连、大黄、桂枝高度敏感。与前述试验结果相仿。
秦兰芳等单用猴头冲剂治疗Hp阳性的27例慢性胃炎患者,Hp阴转率在51.9%(14/27)左右,说明猴头也有清除Hp的作用。
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p)自1983年分离成功以来,大量研究显示该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有关。根除Hp可使消化性溃疡愈合加快有复发率明显降低。为了探讨Hp对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影响,我们对Hp与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关系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反复出血和消化性溃疡(PU)病人共108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60例,胃溃疡(GU)48例;男63例,女45例,年龄21岁~68岁,平均年龄48.6岁,每列病人入院时予诊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及取胃窦小弯侧组织进行Hp区检查。108例病人中,Hp阳性68例,其中DU48例,GU20例,Hp阴性40例。
1.2 方法
108例病人分为Hp阳性根除治疗组(A组),Hp阳性对照治疗组(B组)和Hp阴性对照治疗组(C组),其中Hp阳性病人随机分配到A组和B组。3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溃疡大小、出血量、血压、血红蛋白以及吸烟、饮酒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A组:共36例,用洛赛克胶囊(20mg/次)+阿莫西林胶囊(750mg/次)治疗;B组区32例,用洛赛克胶囊(20mg/次)治疗;C组:共40例,用洛赛克胶囊(20mg/次)治疗。均为每日2次口服,疗程为2周。结束后,各组病人均用洛赛克胶囊20mg,每日一次再治疗2周。停药,重复胃镜及Hp检查。①尿素酶试验:取一小块胃粘膜标本置于试剂盒内(福建三强公司产),盖好盖,置于室温下观察试剂颜色变化。10min后由正常的淡黄色变为粉红色即为阳性,表示Hp感染。若无变化为阴性。②病理组织学检查:按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片厚3μm~4μm按常规的Warthin-starry银染法进行染色。组织呈黄棕色,细菌呈黑色。③细菌培养:收取标本置4℃冰箱保存,1h内进行培养。将活组织用无菌组织研磨器研碎,接种于血琼脂加TMP,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B等抗生素混合液的培养基中。培养基置于厌氧罐内,37.5℃,培养5d~7d。72h开始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根据Hp菌落特点、尿素酶试验、尿酸水解试验等确定Hp存在。
以上3种检查均显示Hp阳性,证实Hp存在。反之3种检查均阴性者,证实Hp不存在。病人出院后,分别于疗程结束后6月,12个月和18个月各随访次,溃疡复发或出血者复查胃镜。
统计方法 X2检验或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
A、B、C3组病人经4周治疗后,溃疡愈合率分别100%、96.8%和97.5%。3组相互间比较,溃疡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Hp根除率分别为83.3%和18.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治疗后PU愈合率和Hp根除率
组 别 | n | PU愈合率(%) | Hp根除率(%) |
A | 36 | 100(36/36) | 83..(30/36)a |
B | 32 | 96.8(31/32) | 18.7(6/32) |
C | 40 | 97.5(39/40) |
aP>0.05,vsB组。
2.2 PU再出血情况
随访18人月后,A组仅1例GU病人于治疗11个月后再出血,复查胃镜示:胃窦部溃疡复发。A组再出血率为2.7%,B组再出血率为31.3%,两组比较,再出血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再出血率为12.5%,分别为A、B两组比较,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病人再出血率比较
组 别 | n | 再出血率(%) |
A | 36 | 2.7(1/36) |
B | 32 | 31.3(10/32)a |
C | 40 | 12.5(5/40) |
aP>0.05,vsB组。
3 讨论
目前,根除Hp的治疗有许多方案,但根据率不一,副作用也不同。应用灭滴灵、羟氨苄青霉素和铋剂三联疗法根除Hp,其根除率可达80%,但副作用较大,有时病人较难忍受,且常产生抗药性。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和抗生素联用根除Hp具有良好的效果,根除率达80%,对比三联疗法具有副作用少,溃疡愈合快等特点。本研究应用洛赛克和羟氨苄青霉素联用根除Hp,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根除率达83.3%,与上述报道结果相近。对比单用洛赛克治疗组,其根除率有显著性差异,且溃疡愈合率达100%,未发现明显副作用,说明该方案对根除Hp和治愈溃疡有良好的作用。
众所周知,上消化道出血是PU最常见的并发症。PU并出血病人经内科治疗后仍大约1/3的病人1a~3a内出现再出血。PU再出血病人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治疗有一定危险性。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非手术方法预防和治疗PU再出血。Jansen等应用雷尼替丁长期维持治疗PU再出血病人,结果显示PU再出血率降低为8%~9%,取得预防PU再出血的较满意效果。但该方案存在费用较大,病人需长期坚持服药等缺点。最近,有研究发现根除Hp也可使PU再出血率明显降低。Rokkas等选择31例DU再出血病人进行1年的追踪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根除Hp组病人无1例出现再出血,而对照组DU出血率达33%。本研究通过随机选择36例DU和GU并出血病人,经2周根除Hp治疗后追踪观察18个月,仅发现1例GU病人再出血,再出血率为2.7%,与对照组比较,再出血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根除Hp对预防PU再出血有一定作用。
根除Hp对预防PU再出血的机理仍不十分清楚。有研究发现,根除Hp可使PU复发率明显降低,推测根除Hp减少PU再出血可能与其促使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有关。本研究也发现,根除Hp的PU并出血组和Hp阴性的PU阴性的PU并出血组比较,18个月内其PU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了Hp感染对PU再出血的影响,同时提示Hp对PU再出血的作用,除对溃疡愈合影响外,还可能存在其它机制。另外,本研究发现,根除Hp后再出血的那例病人为GU患者,Hp对DU和GU再出血是否有不同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出血性PU比非出血性PU,Hp的感染率明显降低,说明Hp不是PU再出血的唯一因素。尽管根除Hp后PU再出血明显减少,但在其它因素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饮酒、抽烟等作用下,溃疡也可再出血。因此,根除Hp不是预防PU再出血的唯一方法。本研究发现,经治疗后出现再出血的病例,多为年老体弱或有其它严重伴发病或多次反复出血病人。因此,这类病人,除了避免进食对胃粘膜损伤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外,根除Hp后,需继续给予H2受体阻滞剂维持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自从1983年由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Hp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的致病菌,Hp感染与PU密切相关,根除Hp,PU治疗愈率,特别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oudenal ulcer,DU)愈合率明显提高,PU的复发率明显下降,现将近年来国人根除Hp治疗PU综述如下。
Hp感染大多数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获得。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者,Hp感染率高,是慢性胃炎的首要病因。国内外的资料表明,70%~90%的胃溃疡(Gastriculcer,GU)患者和95%~100%的DU患者胃内有Hp定植。Hp感染者发生DU的危陒险性是未感染者的20倍。根除该细菌,不仅有助于溃疡愈合,且能减少复发,甚至改变本病的自然病程。曾育龙等对106例DU伴Hp阳性病例,用奥美拉唑20mg,晨起顿服,阿莫西林0.5m,4次/d,用药2周,疼痛缓解率为100%,溃疡总愈合率86.8%,完全愈合率68.7%,Hp2周清除率为81.3%,在73例溃疡完全愈合者,Hp清除率达95.9%,14例未愈者无1例清除。无毒副作用。奥美拉唑(Omeprazole,Ome)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最强药物之一。晨服20mg可使24h胃酸减少90%左右,恢复治疗前的酸度约需3d~4d,故每日服用1次已足够,对Hp的影响,用药前后Hp阴转率50%~80%。不良反应率2.2%,如软便、胃肠胀气、腹泻、发热、头痛、头晕、疲倦等,少数转氨酶、胆红素增高,但都轻微,不影响治疗。儿童用药安全性尚未确定,故孕妇、哺乳期妇女一般不用。度必光等用铋剂加呋喃唑酮治疗Hp相关胃炎,对Hp清除率达100%。铋剂可清除Hp,减少PU的复发。张景怀等用胶态次枸橼酸铋(CBS0治疗Hp相关性PU50例,有效率90%,Hp阴转率73%。甘毓麟等用三钾二枸橼酸铋(TDB)100mg,30ml温开水溶解后于饭前半小时和睡前冲服,4次/d,治疗Hp相关性DU30例,雷尼替丁150mg,2次/d,疗程均为4周,两组溃疡愈率分别为81.3%和26.7%,P<0.01,6~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28.6%和70%,P<0.01,有显著差异。(CBS)或次水杨酸铋(BSS)加硝基咪唑再加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可使Hp根除达80%~90%;呋喃唑酮加土霉素加甲硝唑,Hp的根除率87.5%,但副作用大。TDB在酸性环境下分解沉淀,在溃疡底部与蛋白质整合成保护层,减少氢离子回渗,防目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的侵蚀,促时胃十二指肠粘膜合成前列腺素,消降Hp。宋群生等用呋喃酮100mg,3次/d,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24例观察,疗程一个月,Hp 清除率54.2%,Hp清除者胃粘膜炎症明显改善,而安慰剂组22例的Hp和炎症均无明显变化。杨丽等用羟氨苄青霉素、灭滴灵、胃必治、甲氰咪哌及安慰治疗106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疗程2周,Hp清除率依次为60.9%、40.2%、23.8%、4.6%,甲氰咪呱与安慰剂相似。李子旭等用庆大霉素4万U,4次/d,呋喃唑酮0.1mg,4次/d,甲硝唑片0.4g,3次/d,均为餐前半小时和睡前服,连用2周,治疗Hp相关性DU25例,溃疡愈合率92%,Hp阴转率100%,炎症消失率94%。副作用:3例头昏,5例恶心,1例皮疹及腹泻。提供了对Hp相关性DU近期疗效具有短程、价廉、安全等优点。汪朱文用TDB加氨苄青霉素对Hp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疗效好,溃疡愈合后,Hp阴性维持时间较长,复发率低。宋群生等用呋喃唑酮,铋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黄连素,灭滴灵等对Hp均有较好的清除用。李方跃等应用中药金铃子散(川楝子0.5g,加醋酸洗必泰0.2g)治疗60例典型慢性胃炎及溃疡病。三药混合装入胶囊为1次量,3次/d,饭前口服,4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不用任何解痉镇痛药或消炎药,疗程结束后做内镜、病理及Hp复查。对照组服复方胃友2片,3次/d,5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近100%,Hp阴转率96.7%,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徐永正对20例活动性PU采用锡类散内镜下直接喷涂加小剂量雷尼替丁口服治疗,并与22例单服雷尼替丁组进行比较观察,疗效较满意。两组用药时间均为4周,治疗组内镜下给药2次。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溃疡及止酸等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Hp转阴率分别为91.6%(11/13),和57.1%(2/1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胡新兰等应用骆消新片40mg,3次/d,西咪替丁0.2g,3次/d,睡前加服0.4g,疗程28d~30d,治疗经内镜、病理、细菌检查确诊的PU,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0.9%,可能与Hp的抑杀有关。
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九届世界肠病大会推荐的以铋剂为中心配合二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及1994的美国消化病周和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时提出的以质子泵抑制剂(omeprazole,lanzoprazolep及antoprazole)为中心结合羟氨苄青霉素或新一代大环内脂类抗生素(clarythromycin,roxithromycin及azithromycin)的联合用药方案。前者根除率高,副作用大,Hp耐药株日益增多;后者副作用小,价格昂贵,但根除率略低。最近葛兰素公司最新推出的RBC剂型(雷尼替丁加铋的新型化合物)正在临床验证中。
总之,根据Hp十分困难,而且抗菌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性,停药后易复发。联合用药较单药治疗复发率、耐药性显著降低,但药物选择、疗程长短尚需进一步探讨。随着根除率的提高,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可产生药物毒副作用,因此必须掌握抗Hp治疗的适应证。为更好的根除Hp,寻求疗效高、副作用少,复发率低治疗方法及药物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
“无酸无溃疡”这个概念,自1910年Schwartz提出后,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抗酸或抑酸,是临床家治疗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遵循的原则。在过去近百年的历史过程中,碱性系列药物和抗胆碱能系列药物的临床应用,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积累了不少的临床经验。1963年Shay等在阐明溃疡成因的机制上,又提出了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间动态平衡失调的理论。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治疗PU又增加了保护胃粘膜,加强防御因子作用的药物。以氧化铝制剂为代表的一类药物便应用于临床,治疗PU又有了划时代的进步。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炎患者胃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后;经临床家近十几年的实验研究,证明PU的发生与发病机制与Hp感染关系密切。有人甚至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论点。Hp感染成为目前解释PU成因的又一主要病因的热门学说。1994的北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tytgat对Hp与溃疡关系之间所做的结论:“……无疑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但是其它因素亦不容忽视。”对Hp感染造成PU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自80年代以来,用抗生素疗法治疗PU便应运而生,成为内科治疗PU的新的里程碑。目前,制酸抑酸、保护粘膜、杀灭Hp成为内科治疗PU的3种用药思维模式。但在用抗生素疗法根除Hp后,仍有一些患者有溃疡复发。一组十二指肠溃疡根除Hp患者,一均随访7.1年,有20%复发。有关文献表明,未检出Hp者3%复发,而Hp阳性者74%复发,根除Hp患者11%的溃疡复发,未根除复发率在85%以上。可见根除Hp是防止PU复发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PU的治疗愈率,降低复发率,采用分阶段不同药治疗溃疡,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1 PU第一阶段的治疗
胃酸侵袭、粘膜受损、Hp感染三者互为因果造成PU已为多数学者接受,尤以Hp感染更引人注目。已知Hp常定居于胃粘液层下、表面上皮之间,产生尿素酶,过氧化氢酶、蛋白水解酶、脂肪酶等以及细胞空泡毒素和壁细胞毒素,损伤胃上皮细胞;最后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溃疡。因此,PU第一阶段的重点应该是杀灭Hp,抑制和减少胃酸分泌,阻断胃酸侵蚀和Hp对粘膜上皮的损伤,但不必过早地使用粘膜保护剂。因粘膜保护剂在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后,阻碍了抗Hp药物直接与Hp接触,会影响抗生素杀灭Hp的效果,对根除Hp不利。PU第一阶段治疗的用药原则是1种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酶抑制剂+1种双药或三药抗菌疗法即“1+1疗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耐受程度选择应用。这种药物配伍方式既抑酸又杀菌,是治疗Hp感染新鲜溃疡的理想配伍方式。目前作用于攻击因子抑制的药物有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新H2拮抗剂善胃得(zantac)和H+-K+-ATP酶抑制剂奥美拉唑(omeprazoe洛赛克losec)均能有效地抑制和减少胃酸分泌。西咪替丁4周愈合率在74%以上,6周愈合率可达80%以上;法莫替丁为抑酸作用更强的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其作用西咪替丁的30~100倍、雷尼替丁的6~10倍。法莫替丁还有可抑制胃蛋的白酶分泌,无西咪替丁特有的抗雄激素样作用。奥美拉唑能选择性非竞争性抑制壁细胞中的质子泵H+-K+-ATP酶,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产生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大剂量时可使胃酸抑制率达99%以上。此外还能刺激G细胞释放大量胃泌素致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增加胃粘膜血流量,保护胃粘膜的屏障功能,减少胃酸对粘膜的损伤,有利于病变粘膜的修复。据有关资料,根除Hp感染的抗生素疗法,有单药疗法,双药疗法和三药疗等,单药疗法Hp根除率为0%~20%,无实用价值,双药疗法Hp根除率为40%~50%,有一定治疗价值,副作用较轻;三药疗法Hp根除率为70%~90%,能获良效,但副作用大,须酌情应用,双药疗法的配伍有①羟氨苄青霉素500mg 4次/d16d,甲硝唑500mg,3次/d 10d;对甲硝唑敏感的Hp根除率为95%,耐药29%副作用轻微。②胶体次枸橼酸铋(CBS)120mg,4次/d,地咪唑500mg,2次/d,共4d~8d,对地咪唑敏感的Hp根除率为54%~60%,耐药者为0。三药疗法有①CBS120mg,4次/d,羟氨苄青霉素500mg,4次/d 14d~16d,羟氨苄青霉素500mg,3次/d 10d~14d。对甲硝唑敏感的Hp根除率为91%~96%,耐药者为63%~71%,副反应率为30%;②CBS120mg,4次/d,甲硝唑400mg,3次/d,四环素500mg,4次/d,共14d,Hp根除率在80%~92%。以上资料说明,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为杀灭Hp的首选药物。
2 第二阶段的治疗
经过第一阶段的系统治疗,Hp感染多数得到根除,PU多数得到控制或治愈。PU第二阶段治疗的目的在于增强防御因子的屏障作用,保护溃疡面,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复发率。其药物配伍原则是:1种H2受体拮抗剂+1种双药或减量的三药抗生素疗法+1种防御因子增强剂。以便继续巩固战果;达到彻底治愈。一般用药7d—10d,或根据溃疡愈合情况掌握用药时间。第二阶段的治疗重点是保护胃粘膜;防御因子增强剂的用药时间要适当增量和延长,H2受体拮抗剂和杀灭Hp药物适当减量。目前防御因子增强剂是以铋制剂为中心的系列,此外还有施维舒胶囊(teprenone)和麦滋林-S颗粒(marzulene),是增强屏障功能,保进上皮再生,加速溃疡愈合的新药。临床上常用的铋制剂如胃铋治,乐得胃等,共同特点是能在粘膜和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和炎症部位的侵蚀,从而有利于溃疡愈合和粘膜再生。施维舒胶囊的作用在于促进胃粘液分泌,维持粘液层和疏水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粘膜血流量和上皮细胞的再生;同时还能促进PGE2的合成,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麦滋林-S颗粒的有效成份为L-谷氨酰胺和苷菊环烃,具有增加葡萄糖胺,氨基乙糖,粘蛋白的生物合成和促进溃疡组织再生的作用,苷菊环烃还有抑制多种致炎物质引起的炎症,抑制炎性细胞释放组胺,增加粘膜内前列腺素E2合成,促进肉芽形成上皮细胞减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是一种既增强防御因子又削弱攻击因子新型理想抗溃疡药物。PU第二阶段的治疗,还用于那些 难治性PU,复发性PU以及其它PU合并症。
2.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疗法
中医药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近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中医药诊断Hp感染的研究不断深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中医药诊治Hp感染的研究近况作一回顾,与同行商榷。
1 Hp感染与中医症型的关系
Hp感染率与中医症型密切相关。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型的Hp阳性率为46.8%,而非脾胃虚弱型为82.1%。中虚气滞型Hp阳性率为92.9%;肝胃不和型Hp阳性率为58.1%。前者菌量多,侵犯部位深。胃炎、胃溃疡患者中的气滞兼郁热型的Hp阳性率最高,达76.8%,其次为中虚气滞型,为73.2%。单纯脾胃虚型为57.50%。慢性胃炎分为肝气犯胃,气滞血淤型;胆胃郁热,阴虚血瘀型,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型三型。其Hp阳性率依次为100%、84.6%、76.1%。作者又将萎缩型胃炎分为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脾胃温热兼血瘀型;脾虚湿盛,寒凝血瘀型三型。Hp阳性率依次为56.7%、78.4%、63.6%。由此可见,湿热证与Hp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人提出Hp是六淫之中的湿热之邪,湿热是胃病的启动因子。危氏亦发现,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91.6%),其它依次为胃络瘀血型(83.3%)、肝胃不和型(76.0%)、脾胃虚弱型(48.0%)、胃阳不足型(33.3%)。
Hp感染率与脾虚也有密切关系。Hp阳性率,脾虚夹热型为(82.9%),脾胃阴虚型为57.9%,脾虚夹寒型为54.9%,脾虚肝郁型为44.8%。沈氏将慢性胃病患者分为脾虚(含脾气虚及脾阳虚)及肝气犯胃两组,两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82.4%及89.3%,但脾虚组阳虚型的Hp总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脾气虚型。进一步实验发现,脾虚组的胃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浓度明显低于肝气犯胃组,而且脾虚组的胃粘膜急性炎症反应如中性粒细胞流通渠道及炎症造成的粘膜水肿也不如肝气犯胃组明显,证实了脾虚患者胃粘膜局部的防御功能有一定缺陷。有人报道,有Hp感染的患者其胃粘膜疏水性显著低于有Hp感染者,而且随Hp菌量的增加而降低;还发现Hp感染者的胃窦粘膜氨基己糖含量明显低于无Hp感染者,而Hp感染者的活动性胃炎明显强于非感染者,这些结果表明,Hp可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而导致胃粘膜炎症改变。深入研究脾虚、胃粘膜屏障功能,Hp感染之间的关系,对于阐明脾虚的本质及Hp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2 药物筛选
目前许多学者对中药抑杀Hp的作用进行了筛选,取得了可喜成果,对Hp高度敏感的有黄连;中度敏感的有黄芩、丹参、元胡、大黄、生地、甘草;低度敏感的有白花蛇舌草、陈皮、柴胡、石斛、白芨、吴茱萸、熊胆、连翘、知母。黄连、大黄、桂枝高度敏感;元胡、乌梅中度敏感;三七、厚朴、党参、黄芩低度敏感。王氏的实验涉及的药物最多,观察了200种中药,发现其中38种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而以黄芩、黄连、大黄、黄柏、桂枝、地丁、土茯苓、乌梅、山楂最为明显。这些结果为治疗Hp感染的用药提供了依据。但中药治疗讲究整体观念,既重视细菌的作用,又注意宿主整体免疫反应及局部微环境的动态变化,除选择杀灭Hp的药物外,还可通过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免疫机能)等手段达到清除Hp的目的。
3 临床治疗
3.1 专方治疗
虽然对Hp相关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不少辨证分型,但在治疗上大多的是采用专方治疗。笔者收集了近年来治疗Hp感染中十首专方,从用药上看,黄连使用的机率最多,共7次;其次是白芍,黄芪、半夏各6次;党参、白术各5次;薄公英、枳壳、白花蛇舌草、丹参各4次;白芨、元胡、黄芩、木香、砂仁、三七各3次;厚朴、炙甘草、大黄、鸡内金各2次;使用一次的药物有干姜、桂枝、乌梅、当归、柴胡、徐长卿、苦参、吴茱萸、仙鹤草、藿香、山楂、黄柏、麦冬等,可见所有药物中有不少能直接抑杀Hp。②从药物分类看,使用最多的是清热药(尤其是清热燥湿药),还有补气、活血化瘀、理气药。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慢性胃炎多属中医慢性胃脘痛范畴;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气滞、虚弱(包括虚寒)、火郁、湿热是慢性胃脘痛的主要原因。③从用药上看,医家已基本注意到这些因素,因此取得满意疗效。经统计,共以专方治疗471例Hp感染患者,Hp转阴率平均为63.7%,最低为30%,最高为92.7%。
3.2 单味中药有中成药
以大黄醇提物精制大黄片、槟榔、鸦胆子乳剂、槟榔四消丸共治疗Hp阳性的胃病患者343人,Hp转阴率最高为90%,最你为49.5%,平均为71.8%。
总之,中药治疗Hp感染绝大多灵敏都是以专方治疗的。专方论治是对辨证论治的补充,又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治疗方法。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欠缺的,只有阐时证型与Hp的内在联系,才能提高疗效,找到新的药物。建议在广泛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分析、整理、提高,得出更科学、明确的诊疗标准,对用药更具提导意义。
中药Hp感染,既针对病因,又注重调理整体,确有一定的疗效,但多数研究仅仅观察了药物对Hp清除率的影响,这是不够的。因为评价一种药物对Hp是否有效,应以根除为标准。多数学者同意根除的定义;停药1个月后仍无Hp,2块胃窦活检组织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染色均为阴性。长期随访,连续2次呼吸试验阴性加上抗体滴度下降持续1年以上。中药治疗Hp感染也应以此标准,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尽早推出疗效明确的药物。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自1983年从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国于1985年开展这项研究,中医药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有着无与伦比的特色和优势。近几年对Hp感染微观辨治及其药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
1 微观辨证
1.1 Hp阳性与证型关系
经胃镜病理确诊慢性胃炎1000余例,辨证分为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实证),肝胃郁热、阴虚血瘀型(虚中挟实),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型(虚证),Hp阳性率分别为100%、84.6%、76.1%,虚实二型差异显着(P<0.05)。危氏观察102例Hp感染阳性率及程度高低与证型有一定关系,排列次序是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以脾胃虚证和脾胃湿热型作对比,前者50例中Hp阳性占48.0%,后者12例中Hp阳性占91.7%,两型存在显著差异,即脾胃湿热型Hp阳性率明显高于脾胃虚弱型。进一步研究表明,Hp阳性率与证型有相关性,依次为郁热证>瘀血证>虚寒证>气滞证>阴虚证。在脾虚证中脾阳虚型Hp感染重于脾气虚型,一般认为由脾气虚到用阳虚的反映脾虚程度加重,故Hp与脾虚程度存在一定关系。至于虚证Hp感染率低尚有争议。有人认为脾虚证中脾虚气滞证Hp感染最低、感染程度最轻;与有人提出中虚气滞证不仅Hp阳性率高(92.9%)、菌量多(等级占49.1%),且侵犯部位深、引起细胞变性崩解多(88.6%)的病理结量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统一认识。
1.2 Hp感染胃粘膜微观辨证
从500例十二指肠溃疡的病、证演变规律与Hp阳性率高低比较分析,排列次序为溃疡分期是活动期>愈合期>疤痕期。溃疡活动期胃粘膜改变有充血、水肿、糜烂,胃粘膜微观相分型以胃热较多;愈合期胃内炎症好转,充血水肿糜烂消退,溃疡渐愈合,胃粘膜微观相以胃寒型居多;疤痕期胃内炎症消退,溃疡愈合,以气阴虚型居多。由此可见,同一病期,有不同的证,而不同的证与粘膜相分型及期Hp阳性结果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Hp阳性结果与胃粘膜相变化,可作为十二指肠溃疡病辨证分型的微观指标加以参考。为了解脾虚患者在Hp感染时胃粘膜局部的防御反应,沈氏等对脾虚型和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病患者胃粘膜Hp感染程度、病理改变及胃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样在Hp感染脾虚型胃粘膜急性炎症反应,如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造成的粘膜水肿等,不如肝气犯胃型明显,淋巴细菌和浆细胞浸润程度及局部的体液免疫反应(如sIgA浓度)亦较肝气犯胃型减弱,证实了脾虚患者胃粘膜局部的防御功能有一定的缺陷。胃粘膜的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近期发现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形成和胃癌的发生有关。谢氏等研究发现胃癌患者血清及胃液中Hp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年龄、性别相近的对照组(P<0.05),提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 临床治疗
目前西医Hp感染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案,应用铋盐、甲硝唑、庆大霉素、四环素等治疗部分有效,单独应用疗效不佳,三联疗法细菌根除率可达80%~90%,但常出现恶心、腹泻、伪膜性肠炎等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已显示出优越性。目前中医药治疗Hp阳性胃炎、溃疡病,多不拘泥古方,而是辨病与辨证结合,选用清热药和理脾胃药为主的单方和复方,水煎服或研末冲服。对Hp阳性消化性溃疡(PU)34例采用寒热证分治,热证方:黄连、桑叶各10g,薄公英、仙人掌各15g,黄芪20g,三七5g(冲);寒证方:白芍20g,桂枝、干姜各10g,黄芪15g,砂仁、三七(冲)各5g。水煎日1剂。对照组34例以国产雷尼替丁150mg日3次口服,4周为1疗程。结果中药组4周后Hp清除24例(70.59%),6个月后复查示Hp根除22例(64.71%),对照组分别为11例(32.4%),6例(5.88%),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5)。用中药营胃片(含黄芪、薄公英、黄连、石斛、鸡内金、珍珠粉、香菇、白木耳、三七粉)治疗Hp阳性胃炎30例,对照组30例用硫糖铝、吗丁啉,2个月后中药组Hp清除有效率为60%,对照组仅为23.1%,两组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清热化瘀汤(黄连、乌梅、党参各10g,白花蛇舌草20g,丹参、厚朴、葛根、鸡内金、黄芪各15g,白芍20g,大黄、桂枝各5g)治疗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5例,对照组35例用三九胃泰治疗,6个月后Hp阴转率为80%,明著高于对照组转率20%(P<0.01)。用单味大黄醇提片治疗40例Hp阳性PU,Hp阴转36例(90%),与用西咪替丁治疗30例转阴1例(3.3%)对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128例PU活动期伴Hp阳性患者,应用锡类散治疗4周后Hp转阴率为63.3%,且Hp分布密度明显减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药理研究
3.1 单味药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临床治胃病常用的53味中药,分别对Hp作抑菌试验,发现Hp对黄连、大黄、桂枝高度敏感;对乌梅、元胡中度敏感;对三七、厚朴、党参敏感,显示这些中药有较强抑菌作用。黄连主要成分为小蘖碱,抗菌谱较广,对Hp抑菌较强,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有解痉作用。大黄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消除Hp作用,减轻炎症程度,改善溃疡部位微循环,有利于溃疡愈合。三七粉不仅杀菌作用较强,且通过改善胃粘膜微循环而加速萎缩、肠化或增生组织病理逆转。此外,薄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徐长卿、地锦草、莪术、黄芩等药理证实均有杀灭Hp的能力,临症时均可选用。
3.2 复发研究
单项药物抑菌实验表明,不仅清热解毒药对Hp有杀灭作用,某些化湿、消食、活血药物同样对Hp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张氏将单味药物中的清热、养阴、理气、活血药各组一方,分别为清热方(黄连、大黄、苦参等),养阴方(白芍、枸杞子、乌梅等),理气方(黄芪、厚朴、乌药等),活血方(丹参、莪术、生地榆等);以这4方为基本方,每2方和3方、4方分别组成复方。研究表明,除清热活血方、养阴清热活血方对体外Hp有抑菌作用外,其余组方均未显示抑菌效果。槟榔四消丸是治疗胃痛实证的有效古方,近来发现该方在直接杀Hp、促进病变组织修复的作用,疗效优于丽珠复乐冲剂。许多学者的报道用锡类散PU疗效显著,经研究表明,该药促进PU愈合的机理,可能不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素释放,与该国药促进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合成PGE2,抑制Hp生长和繁殖并能清除有关。Hp感染与胃癌有关,将可通过防治Hp感染以达到防癌目的。营胃片是营胃散(《千家妙方》)化裁而成,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胃粘膜保护因子,促进细胞生长,增强胃运动机能及消化能力,消除胃粘膜急慢性炎症和Hp感染,可使部分肠上皮化和异型增生逆转,在防治胃癌方理很有前途。
如上所述,Hp的研究虽取得了较大进展,还有许多问题未解决,今后要设法建立动物模型,进一步探索Hp的致病因素、病变发生有其防治规律。
复方中药制剂抗幽门螺杆菌的效果
单味中药应用于治疗Hp相关慢性胃病,已经取得了显着效果。如能根据祖国医学原理,对Hp阳性的慢性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与辨证分型相结合,在常规施治方法的基础上,选用对Hp有较好抗菌作用的中药,组成复合方剂,收效一定会更大。
姚洁明等对60例经胃镜、病理、尿素酶试验或细菌检查确为Hp感染性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等分为两组。对照组:脾胃虚弱型用四君子合黄芪建中汤为主;肝胃失和型用四逆散为主;脾胃湿热型用藿朴夏芩汤为主。治疗组:按上述分型用药的基础上加入对Hp抗菌有效的制大黄、黄连、黄芩和生甘草。均为水煎剂,每日1剂,每日2次,7d为1疗程,服用8~12疗程。3个月后复查胃镜,尿素酶试验、病理检查和Hp涂片检查。结果治疗组的Hp清除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对Hp有抗菌作用的有效中草药疗效优于单纯辨证用药,并且说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法则。
徐建国等应用自拟协定处方—清幽灵,治疗31例经特殊检查证实为Hp阳性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处方:半夏10g,川楝3g,黄芩10g,吴萸3g,潞党参10g,白术、白芍各10g,枳壳10g,当归10g,木香6g,砂仁3g,地锦草15g,炙甘草5g,部分病人去黄芩,改用薄公英20g,气滞酌加柴胡、川芎;寒重酌加桂枝、干姜;出血加白芨。每日1剂水煎,早晚两次分服。治疗6周~8周为1疗程,服药结束后观察记录症状缓解情况。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7.1%,症状缓解最短3d,最长为35d,平均12.8d。胃镜病理况改善率为57.1%,Hp阴转率为57.2%。Hp在祖国医学中属“邪气”侵袭范畴,其治疗原则,在祛邪同时须兼顾正气。该类病人多表现为气滞、郁热,及中虚气滞型,不少病人有虚实夹杂、寒热错综情况,故治疗除清热、理气外,需酌加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之品。而“清幽汤“即具有此作用,黄芩、黄连、木香可抑制Hp生长,而且清幽汤本揣具有类阿托品样抗乙酰胆碱作用,能松弛平滑肌痉挛。
戴建林用自制的灭幽灵散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40例,并与得乐冲剂对照。治疗组处方由白头翁200g,黄连100g,黄柏150g,青黛120g,玄胡120g,田三七100g,党参120g,白及300g,香附90g,甘草80g等组成。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放干烤箱70℃灭菌30min后,分包备用,每次10g,加蜂蜜10g,热开水50ml~100ml兑为稀糊状饭后2h服,每日3次,晚睡前用量加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得乐冲剂(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每袋0.1,每次1袋,每日4次冲服。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物。1个疗程结束后,停止服药,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p清除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85.0%,两组无显著差异。胃镜检查与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和70.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疼痛消失时间,治疗组最短2h,最长8d,平均5d。对照组最短6d,最长12d,平均11d。治疗组除药味苦而不好吞咽外,未见有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黑苔,大便灰黑,便秘7例。两组肝、肾功能及血尿便常规均正常。该方治疗以祛邪扶正,抑制攻击因子,增加了御因子,调整运动功能为原则。方中白头翁、黄连、黄柏、青黛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抑制杀灭Hp,抑制胃酸分泌。玄胡具有中枢性镇静、安定、止痛作用,并能显著抑制胃酸分泌和降低游离酸和总酸度,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甘草抑制胃酸分泌,解痉止痛,促进溃疡愈合。止述药物主要是对攻击因子的抑制作用。党参有增加胃粘膜组织中PGE,胃粘液——氨基己酸、cAMP含量,抑制H+、Na+反扩散作用,促进胃肠运动功能。蜂蜜主要含多种AA、天然花粉、微量元素,解毒止痛。白及有止血消肿、生肌敛疮作用,与蜂蜜合用使其它药粉在胃粘膜上粘附,保护胃粘膜,增强杀菌,增加防御因子作用,田三七活血止血,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生长及上皮细胞新生,香附疏肝理气,调整胃部的运动功能。
复方天仙胶囊是长白山药物研究所研制的抗癌新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发现其对胃溃疡亦有明显疗效。4周溃疡愈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复方天仙胶囊比西咪替丁作用稍差,但有效率相似。而8周溃疡总愈合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可见延长用药时间可提高疗效,几乎与洛赛克相近。而且副作用少,停药后未见复发。复方天仙胶囊因其组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祛腐生肌、健胃和胃、补气养血的功能,故能起到止痛、杀菌、愈合溃疡作用,尤其对难治性胃溃疡、高龄胃溃疡或疑有癌变者,又不愿或不宜手术者更有价值。
孙刚采用中药珍珠、参三七治疗十二指溃疡36例,近期效果良好。所选择病例均经胃镜证实。组方:参三七粉、珍珠粉各90g,两药合匀,每服2g,每日2次,餐前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6周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8.9%,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为4.5d。珍珠含95%以上的碳酸钙及少量氧化镁。氧化钠等无机盐,对溃疡久不愈者有较好的收敛生肌作用,而参三七对H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改善胃肠粘膜血流灌注,从而促进局部溃疡的愈合。而且无任何副作用,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陈玉书等分别用中药与西药对比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各34例,中药组治则以抑菌消肿、解毒止痛、健脾补气、活血化瘀、托疮生肌为主。临床采用寒热证分型,随证加减。热证方:黄连10g,薄公英15g,仙人掌15g,黄芪20g,三七5g(冲),桑叶10g。寒证方:白芍15g,桂枝10g,砂仁5g,黄芪20g,三七5g(冲),干姜10g,每日1剂,加水400ml,文火煎至120ml~150ml,分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国产雷尼替丁150mg,每日3次口服,4周为1疗程。结果表明,中药组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3.5%;Hp清除率>70.6%,根除率64.7%,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及5.9%。治疗6个月的追踪观察中,中药组复发率仅为29%,对照组复发率为61.5%,临床验证,中药黄连、薄公英等不仅有抑菌作用,也有杀灭Hp的功能,揭示了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遏制复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罗清然等不辨证型用中药溃疡散和甲氰脒胍对24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进行对比治疗。溃疡散组成:白芍15g,甘草18g,黄芪15g,白术15g,良姜9g,香附9g,元胡9g,川楝子6g,三七9g,地榆15g,乌贼骨15g,于饭前半小时或晚睡前温开水冲服。甲氰脒胍组:每次口服200mg,每日3次,晚睡前再服400mg,4周为1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结果溃疡散和西咪替丁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明显疗效,治愈率相似。但西咪替丁在缓解腹痛、制酸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优于溃疡散。溃疡散的长期疗效优于西咪替丁而且西咪替丁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多,溃决撒制作简便,在长期服用中几乎未见副作用。
朱文举对肝胃郁热型的肝气犯胃型胃部疾患单服槟榔四消丸,瘀血停滞型合五灵止痛胶囊同服,脾胃虚寒型合附子理中丸同服,兼气血虚者合八珍丸或补中益气丸同服,胃阴亏损型合二至丸同服。对照组用丽珠得乐冲剂,每次0.1%,每日4次空腹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复发率8.1%,Hp清除率70.2%,根除率6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复发率16.7%,Hp清除率65.8,根除率50.0%。可见治疗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槟榔四消丸是治疗胃痛实证的有效古方。而临床观察有Hp感染的患者又多符合中医肝胃郁热的证情,即使是虚证,也多有不同程度的郁热表现。槟榔四消丸中大黄泻热破积,逐瘀生新,对多种细菌有杀灭作用。牵牛子、槟榔下气杀虫,助大黄杀菌,香附、五灵、猪牙皂理气活血止痛,诸药配合,有直接杀灭Hp,促进病变组织修复的作用。
扶正祛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寄生在人胃的革兰阴性菌,它与慢性胃病有着密切关系。现虽有多种抗生素用于该菌的治疗,但因为存在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及细菌的根除率不高,应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中医过去虽未专门针对Hp治疗过,但对与Hp密切相关的胃十二指肠炎症和溃疡疗效早已被肯定,为此中医药Hp治疗感染胃病(以下简称本病)也有了实践的基础。本研究对中西药抗Hp作用了临床、胃镜、病理及细菌学进行对比观察,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三病的临床和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和病理证实的Hp感染性胃十二指肠和溃疡病75例,男46例,女29例;年龄23岁~72岁,平均42.6岁;病程5a~20a,平均5.45a。随机分为中药组45例,西药组30例。中药组中复查胃镜、病理及细菌者30例,其中门诊病人20例,住院病人10例,中虚气滞证者21例,胆胃不和者7例,胃阴不足者2例。西药组全部为门诊病人,未分证型,均复查胃镜,症理和Hp。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分级、活动度的判定综合参考目前常用标准。
1.2 方法
初复查用OlympusGIF—XQ20型纤维胃镜,活检用OlympusFB—25型活检钳,两者均以1.5‰的洗必泰消毒后冲洗干净,在胃窦距幽门5cm处、胃体中部、十二指肠球部和各溃疡边缘分别取胃粘膜组织,初复查尽量在同一部位取活检,标本固定,慢性胃炎分型分级均按全国胃癌病理研究会规范进行,标本连续切片、常规染色。胃镜、病理分别由同一医师负责。分别取邻近二块胃粘膜组织,其一行0.25%碱性复红染色,油镜下观察菌量,(-)无,(+)散见,(2+)成簇,(3+)簇连成片。另一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试剂为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提供的“幽门弯曲菌快速诊断试剂盒”,37℃水浴,1h后观察,变红色为阳性。菌量减少为好转,Hp消失为阴性,两者之和为占全部病例的百分比为有效率。用上海生化所提供的试剂,行单项免疫扩散法查血清免疫球蛋白。
2 治疗
以扶正祛邪为治则,药用补益脾气和清热毒药,中药组以黄芪15g,白术15g,白芍10g,藿香6g,薄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炙甘草6g等为主药,中虚气滞者加党参10g,法半夏10g;肝胃不和者加佛手10g。
溃疡清丹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0例
自1989年以来,我们应用自己研制的溃疡清丹治疗观察十二指肠溃疡8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治疗观察的对象为我院门诊患者,系采用日本Olympus GIF—P3胃镜检查,参照有关标准(周岱云,等。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临床应用。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84)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共112例。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32例,再将80例治疗观察对象按照中医辨证分成实热证组与虚寒证组。具有胃区胀满,灼痛,泛酸,嗳气,呕吐,大便不爽或干燥,舌苔厚腻,脉滑或或弦数为实热证,共47例,男40例,女7例。表现为面色苍白或灰黯,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暧喜按,甚至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质色淡,舌体胖大,脉濡弱为虚寒证,共33例,男28例,女5例。对照组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18岁~47岁。3组平均年龄依次为32.5岁,34.0岁,33.7岁;病程3月~24a,各组平均病程依次为4.9a,5.3a,4.7a。
1.2 方法
实热证组与虚寒证组均用溃疡清丹(由大黄、黄芩、枯矾、五倍子、延胡索5味药组成)治疗,每次服2g~3g,每日2次,于早饭前和晚餐前1h各以白开水送服。对照组应用国产胃铋治片,每次服2片,每日3次,于餐后白开水送服。
以上3组均治疗0.5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复查胃镜。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忌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劳。观察记录自觉症状变化情况有用药反应。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胃粘膜正常;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溃疡面显著缩小、变浅,被苔变薄或大部分脱落;有效:自觉症状改善,溃疡面略缩小或变浅: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溃疡面与治疗前比较相同或扩大。
2.2 治疗结果
实热证组47例,临床治愈43例,治愈率91.5%;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9%。虚寒证组33例,临床治愈5例,治愈率15.2%;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9%。对组32例,临床治愈23例,治愈率71.9%;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实热证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X2=4.028,P<0.05,有显著差异。虚寒证组治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者主要症状变化情况(表1)。
表1 各组治愈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X±s)
组别 | n | 上腹痛 | 嗳气泛酸 | 恶心呕吐 |
实热 | 43 | 7.0±2.1a | 4.0±0.3a | 7.0±1.5a |
虚寒 | 5 | 10.0±0.5a | 6.0±2.0a | 10.0±5.0a |
对照 | 23 | 11.0±3.2 | 9.0±3.0 | 12.0±2.0 |
aP<0.05,vs对照组。
3 讨论
溃疡清丹的主要成分有大黄、黄芩、枯矾、五倍子、延胡索,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前4味药对多种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杀菌或抑菌作用,可能与溃疡有关的幽门螺杆菌对其也有敏感性。五倍子、枯矾、大黄能凝固溃疡表面的蛋白质,形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被压迫收缩,血液凝结而奏止血功效。因此也能阻止或减少胃酸等功击因子对溃疡面的刺激。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机是脾运化失职,湿热内蕴,腐灼胃络,邪气聚结,气滞血瘀,脉络阻涩,久凝久痛而化腐。大黄不仅能荡涤胃肠内的积滞,清除湿热,改善胃肠道环境,而且与延胡索相伍加强活血化瘀之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病灶充血水肿,改善局部营养供应,利于溃疡愈合。虚寒证体质虚弱,元气不足,不能耐受药物的苦寒或泻下药力作用,使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病灶的修复,所以疗效欠佳。
胃安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消化性溃疡(PU)是最为常见的消化性疾病,临床上治疗方法甚多。我们1986-06~1990-06采用胃安散并以西咪替丁为对照进行6周治疗,然后对两组合的患者继续随访1a,并再次比较两组同期的复发率。现作如下报道。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胃镜确诊活动性PU患者,符合下列条件者列入治疗对象:①溃疡最大径≥0.3cm;②6周内未接受过正规抗溃疡治疗;③无幽门梗阻或大出血。随机分成两组,胃安散组(A组)162例,其中胃溃疡(GU)52例,十二指肠溃疡(DU)110例;西咪替丁组(B组)162例,其中GU50例,DU112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疼痛、溃疡持续的时间、比例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方法
胃安散由本院自拟中药处方,制成胶囊,每粒0.25g,每次4粒,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西咪替丁系国产胶囊,每次0.2g,每日3次,睡前0.4g,口服。疗程均为6周。疗程结束后,3d内作胃镜检查。将两组6周治愈病例中,未再服任何抗溃疡药,也未再作维持治疗的PU患者作随访对象,于愈合后的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分别复查并胃镜检查,两组治愈的228例中符合此条件的162例,A组81例,其中GU25例,DU56例,B组81例,其中GU24例,DU57例。
疗效评价 于治疗前3d及6周疗程结束后各行胃镜检查1次。用固定的活检钳作标尺,以测定溃疡面积为主要依据。疗效标准:①愈合:溃疡面积消失或仅留疤痕;②有效:溃疡面积缩小>50%;③无效:溃疡面积缩小≤50%或扩大。于治疗前后,作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及钾、钠、氯、钙、磷检查。胃镜复查发现有活动性溃疡者为复发,余为未复发。
2 结果
2.1 上腹痛缓解
A组治疗前有腹痛98例,服药1周后疼痛消失81例,减轻11例,缓解率为93.88%(92/88),B组治疗前有腹痛102例,1周后疼痛消失93例,减轻4例,缓解率为95.1%(97/10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溃疡愈合
治疗6周后。A组愈合率为72.8%(118/162),总有效率为85.18%(138/162),B组愈合率为69.14%(132/162),两组愈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 副作用
A组服药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钾、钠、氯、钙、磷均正常。B组服药过程出现头晕1例,口干2例,精神异常1例,脱发1例,白细胞减少2例。除上述不良反应外,余下化验指标均无异常改变。
162例PU患者被随访12个月,复诊及胃镜检查两组均为50.0%。(81/162),复发情况列于表2。两组累积病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12个月复发率为81.5%(66/81),B组为93.9%(76/81)。两组12个月复发率比较有差异性(P<0.05)。
3 讨论
H2受体拮抗剂对PU的近期疗效高,是目前应用广泛的药。本文西咪替丁组6周愈合率为69.1%(112/162),12个月复发率为93.9%(76/81),与同期胃安散6周愈合为72.8%(118/162),12个月复发率为81.5%(66/81),两组6周愈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12个月复发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安散与甲氯咪胍对比观察,胃安散在溃疡愈合中与西咪替丁同样有效而复发率低。胃安散治疗GU6周的愈合率为86.5%(45/52),西咪替丁治疗GU6周的愈合率为60.0%(30/5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胃安散的组成作用:由三七、琥珀、芦会、鸡内金、元胡、赤石脂等,按一定比例配制成胶囊。根据中医中药的理论,功效有活血化瘀,消肿生肌,镇吐止呕,消积开胃,保护胃肠粘膜等疗效。此药如何影响消化道的分泌和运动,细菌的更新,溃疡的愈合,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本观察证实,胃安散治疗消化性溃疡与西咪替丁同样有效;胃安散治疗胃溃疡优于西咪替丁;胃安散复发率比西咪替丁低,取材方便,经济价廉;无毒无副作用,有临床应用价值。
清菌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167例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在人体胃粘膜活检组织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细菌,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并认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随后各国学者相继进行了研究,我院消化科1994—10~1995—10,对住院病人Hp阳性者,施以中药清菌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产,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93例,女74例,年龄在22岁—69岁,平均年龄43.5岁,有吸烟、饮酒史者占47%。严格筛选近1月来未曾服用治疗Hp阳性的各种西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如下:湿热中阻型:胃脘胀满或灼痛,纳食少,食后尤甚,呃逆频作,口渴不喜饮,口粘,口苦,大便一日一行,粘滞不爽,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不舒,攻撑两胁,每因情志刺浩气长存而诱发,甚则胸中满闷,小腹亦胀满,嗳气吞酸,善叹息,心烦易怒,大便一口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有力。胃阴亏虚型:胃脘隐痛,空腹为甚,纳食少,食后饱胀,口噪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气滞血瘀型:胃脘疼痛较甚,有如刀割,或绞痛难忍,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沉淀。
1.2 方法
自拟清菌汤水煎服,200ml,每日1剂,分两次服。基本处方如下:黄芩15g,黄连10g,大黄6—10g,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青蒿30g,苏梗10g,木香10g,三七3g(冲服)
证型加减:湿热中阻型酌加白叩6g,佩兰30g以芳香化湿;肝气犯胃型加加香附10g,青皮6g以疏肝理气;胃阴亏虚型加白芍30g,甘草10g,酸甘化阴;气滞血瘀型加三棱6g,莪术6g以破气逐瘀,需中病即止。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经中药治疗2月,复查胃镜病理活检,经丫啶橙荧光染色法检测Hp,其中Hp转为阴性者为痊愈,减少2个加号为好转,减少一个加号为有效,没有变化为无效,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清菌汤适用于这4个证型,对Hp的治疗均有效,并无显著性差别,Hp转阴率为56.3%,总有产率92.2%。
2.2 结果(见表1)。
表1 清菌汤治疗后Hp的变化
辨证分型 | n | 痊愈 | 好转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湿热犯胃 | 63 | 28 | 180 | 14 | 3 | 95.2 |
肝气犯胃 | 52 | 8 | 8 | 4 | 3 | 94.2 |
胃阴亏虚 | 22 | 3 | 3 | 4 | 4 | 81.8 |
气滞血瘀 | 30 | 4 | 4 | 5 | 3 | 90.0 |
共 计 | 157 | 33 | 33 | 27 | 13 |
3 讨论
最新报首Hp与B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B—细胞淋巴瘤有关,并可使癌的发病险性升高7倍。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学院协调大会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所有患有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溃疡病患者,都必须接受抗菌素根除治疗。”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协调大会宣布,Hp是第一类致癌物。可见,清除Hp是治疗各型胃病及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进入90年代,西医学已从Hp生物学特性,超微结构到其致病机制,流行病学及与各种慢性胃肠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祖国医学应用其独特的诊疗方法,结果胃镜下微观辨证,以“胃痈”论治,中药以清热解毒,理气和胃为大法,临床上取得明显疗效,笔者只是做了基础性的临床观察,下一步应结合实验研究,找出几种甚至几十治疗Hp有特效的中药材,为中医中药治疗Hp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并为最终制出一种有效的中成药而努力。
理气健中丸治疗胃炎及胃溃疡364例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剑突下胀满疼痛。伴嗳气、反酸,压痛明显。每因饮食不慎而逐渐加重。近几年来,本人根据临床治疗经验。用自拟理气健中丸治疗此病,收到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364例,其中男302例,女62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2岁,病程最长的14a,最短6d。其中急性胃炎162例,慢性急性发作102例,胃溃疡64例,十二指肠溃疡25例,复合性溃疡11例,全部病例经纤维镜检及胃钡餐确诊。
1.2 方法
理气健中丸组成:玄胡、柴胡、郁金、川楝子、当归、白芍、槟榔、茯苓、白术、生甘草各等份。研蜜为丸,每次10g,每日3次,饭前服用,服药期间禁食生硬、六辣之品,1个月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3个~6个疗程。
2 结果
治愈:溃疡面愈合、消失;溃疡面仅留疤痕、疼痛消失;显效:疼痛减轻或消失,溃疡面明显缩小或溃疡面干净仅有少许白苔;无效:疼痛反复发作,或无休止,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或恶化。在364例中,治愈308例,治愈率达84%,显效56例,总有效率为100%。典型病例 男,54岁。1992-04—05就诊。自诉:胃痛反复发作6a,时发时止,呈持续性,食后痛甚,伴嗳气反酸、恶心等。1989年3月在本县人民医院行纤维胃镜检查,报告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胃溃疡,经服中西药后症状缓解。每因饮食不慎或饥饿之时,疼痛复发。此次发作已十余天。查:舌淡苔白、剑突下压痛明显,按之软,未扪有包块,大便隐血(++),诊断:胃溃疡并出血。治疗先将理气健中丸改服汤剂,加大白芍、白芨剂量,每日1剂,两天后,自诉胃痛明显减轻,无恶心之感,服汤剂7d后,疼痛消失,大便隐血(-),为了巩固疗效,将汤剂改服丸剂。并连服3个月后,诸症消失。经纤维胃镜复查,溃疡面已愈合,随访a未复发。
3 讨论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的致疼痛,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本病的发生,前人认为多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有关,其总的病机为气机不通,拘急而痛。故在治疗上采取理气和胃止痛为法。故方中玄胡、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和络止痛。茯芩、白术健脾和中,槟榔理气止痛,生甘草、蜂蜜缓急止痛。白芨止血生肌,从而达到修复溃疡的目的。据现代医学研究,胃炎、胃溃疡患者的发生,多与幽门螺杆菌存在有关,所以临床上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药1—2种如庆大霉素片,黄连素片,甲硝唑片等同服,其疗效更佳。其原因是这类药物对幽门螺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六味安消胶囊治疗胃腹疾病简介
胃腹疾患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一般是指胃与十二指肠发生的病变,包括: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症,胃癌、胃神经官能症。主要症状为:上腹部(多在剑突下及其周围)不适,烧灼或疼痛、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等。
六味安消胶囊是根据祖国医学中脾胃理论的“升”“降”原理,吸取藏药、蒙药中的精华研制而成的天然制剂。
祖国医学认为,“胃”气须降,食物才能下行,便于消化与吸收;“脾”气须升,才能把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脏腑。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和物质代谢等功能。“脾”“胃”虚弱可导致腹部冷痛,厌食、食不消化,肠鸣腹胀,大便稀溏或泄泻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如“胃”气不得降,则有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如“脾”气不升则出现胃下垂。所以,机体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生理功能的调和。若生活失于调摄,饮食不节,寒温不适,七情郁结等因素伤及胃纳,影响脾运,食积停滞、气滞血瘀。食积停滞,则胃腹胀满;气滞血降,则食积不行,引起便秘;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引起两胁、胃壁疼痛,经痛。“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不通则痛,痛者不通也!
根据上述中西医原理,采用适当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活血化瘀,行血止痛,开郁行气,中和胃酸的方法来达到治疗胃腹疾患之目的。故取土木香(藏文名叫玛奴)之辛苦而温,以健脾和胃燥湿温中的方式达到健脾导滞、行气止痛之功效;用大黄之苦寒,降泄清热,达到泻热攻积,活血祛瘀之功;两药合用,可收脾胃两调,气血并行之效应。以温中消食止痛之山柰,助土木香健脾导滞,行气止痛;又以功效为清热降火利窍的寒水石,助大黄以泻热攻积,祛脏腑积热达六腑皆通,以通为补之目的。诃子具涩肠下气之功,一则可防止土木香、山柰各辛温之药燥伤其胃津,二则防目大黄、寒水石过于寒凉伤中致泻之副作用。碱花,是藏族民间习用之药,主要含碳酸钠的分枝状结晶,甘、咸、温。温中消滞,中和胃酸。具有治胃酸过多,饮食不消之功效。诸药合用,具有和胃健脾、旭滞消积,行血止痛、开郁行气、中和胃酸之功。用于急慢性胃消化不良、便秘、痛经,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明显治疗与保护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味安消胶囊的提取物主要成分:挥发油(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土木香酸,土木香醇)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龙脑、山柰酚、诃子酸、诃勒酸,诃子素、鞣质、Na2CO3等。本品提取物挥发油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水溶性提取液对幽门螺杆菌有特别抑制作用,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能增加肠的张力和蠕动,促进排便,减少胀腹不适之感。土木香内酯能抑制胃的蠕动,缓和胃肠道的紧张,对子宫有双向调节作用;诃子素对平滑肌有较强的解痉作用,有止痛之功效。鞣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面有明显保护作用,使溃疡面的蛋白收敛并形成保拟膜,促进愈合。Na2C03能中和胃酸减少或缓解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刺激,有利于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提高痛阈值。表明该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解降乙酰胆硷所致的肠痉挛,其解痉作用较罂粟硷强4倍。
现代病理毒理学研究表明:六味安消胶囊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小鼠LDs。相当于成人日用量的172.2倍,表明该药在常用剂量下为安全无毒。六味安消胶囊长期毒性试验结表明,该药对大鼠行为、食量、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系统尸解、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变化。停药2周后,对部分动物进行恢复性观察,并重复发面检查,均未见异常变化。
综上所述,六味安消胶囊利用胃腹病患区域病理、生理特点,吸取藏药、蒙药之精华达到为患者所用抗菌、消炎、止痛、抗溃疡之功效。该药能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对幽门螺杆菌(Hp)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结扎型溃疡、利血平型溃疡有明显保护作用;表明该药对胃酸分泌过多,浅表性、出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作用较好。本品能明显减少机体反应效数和提高痛阈值,表明该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本品能明显抑制小肠推进,抑制胃排空运动,抑制定居于粘液层和胃上皮细胞交界处Hp繁殖,提示本品能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减少胃酸分泌,消炎,这又与治疗胃腹疼痛。烧灼、厌食、嗳气、恶心呕吐有关。抗酸杀菌,对Hp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有明显治疗与保护作用。
六味安消胶囊的抗酸杀菌、消炎止痛,化积,抗溃疡的性能是治疗消化不良、痛经、便秘、胃腹胀痛、烧灼、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不可多得的国家级新药。本品对脾胃的综合治疗作用是六味安消胶囊的一大重要特色,是治胃病新药研制的一大创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邹文军1刘正瑞2
灭幽灵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80例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在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常规治疗以铋剂和抗生素为主,但需联合长程用药,毒副作用较大。因而从天然药物中寻找、筛选既抗Hp又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的方药,是目前中医药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我们自1991年始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特点,在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消化性溃疡活动期、郁热证、Hp检测阳性的病例,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为治则,选药组成的灭幽灵散剂,经80例临床观察不,与得乐冲剂对照,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所有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病例依次编号,4例为1组,按3:1比例抽签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67例,女13例;年龄20岁—63岁,平均37.9岁;病程1a—5a41例,5a—10a27例,>10a12例;十二指肠溃疡58例,胃溃疡13例,胃复合型溃疡9例。对照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19岁—61岁,平均37岁;病程1a—5a15例,5a—10a8例,>10a5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胃溃疡4例,复合型溃疡3例。胃镜诊断以《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临床应用》中有关消化性溃疡的胃镜诊断与分期为标准。活动期标准(包括A1,A2),为溃疡苔厚而污秽,周围粘膜肿胀,无粘膜皱襞集中,或溃疡苔厚而清洁,溃疡4周出现上皮再生所形成的红晕,周围粘膜肿胀逐渐消失,开始出现向溃疡集中的粘膜皱襞。胃粘膜相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弥漫性充血,散在糜烂或散在出血点,或痘疹样变,为胃热型。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新药(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修订郁热证:①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②食入疼痛无明为缓解,或食入易痛;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④口干而苦;⑤喜冷饮;⑥吞酸、嘈杂;⑦烦躁易怒;①便秘。诊断:①、②、③、④中任2项,舌红苔黄为必备+⑤、⑥、⑦、⑧中任2项。
纳入标准:用药前10d经纤维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性溃疡的活动期,且Hp检查阳性,中医辨证为郁热证,胃粘膜为胃热型者。有下列一项者,虽为溃疡活动期,Hp阳性、郁热证也不作为观察对象:①胃溃疡活检有癌前病变或癌变者;②有全身或胃肠道并发症,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肾炎,幽门梗阻,消化道大出血,胃部手术史或食管有解剖或机械性异常者;③有酒瘾或药瘾者。
Hp诊断方法:在常规胃镜操作下,从胃窦部大弯侧距幽门口2cm处取胃粘膜组织2块,1块做快速尿素酶试验(试剂盒由福建省三明市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代号十二指肠溃疡Q—H104),按显色不同分-,+,++,+++,1块做直接涂片HE染色找Hp,油镜下观察菌量,分-(无),+(散见),++(成簇),+++(簇连成片)。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制灭幽灵散剂,散剂由白头翁200g,黄连100g,黄柏150g,青黛120g,玄胡120g,田三七100g,党参120g,白芨300g,香附90g,甘草80g等组成,其研细末,过120目筛,每次10g,加蜂蜜10g,热开水50ml~10ml兑为稀糊状,饭后2h服,每日3次,晚睡前用量加倍,6周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得乐冲剂(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制药厂生产,每袋0.1g),每次1袋,每日4次冲服。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观察病人填有症状分型表、临床观察表。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大便常规,1个疗程结束后,停止服药,复查胃镜。
疗效标准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胃镜检查标准以1978年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不术会议制定标准修订。痊愈:纤维胃镜检查,溃疡消失或瘢痕期,粘膜相红白本间,充血、糜烂消失;显效:窥镜下溃疡处于愈合期或缩小1/2以上,粘膜相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糜烂消失;有效:窥镜下溃疡缩小1/3~1/2,粘膜相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糜烂减少而未净;无效:窥镜下溃疡无变化,粘膜相无变化。幽门螺杆菌疗效评定以1990年全国幽门弯曲菌专题学术讨论会提出标准参考,以尿素酶试验和涂片HE染色结果评定;清除:两项结果均为阴性;减少:两项结果由+++、++转为+或±无效:两项检查结果无变化。中医疗效标准:以症候疗效积分值来评定,根据主症轻重程度采取四级计分,分轻(+)、中(++)、重(+++)、严重(++++)四级,一个+号高1分,症状消失记0分(表1)。此外,对难以积分的症状如口干、口苦、吐酸、嘈杂、按有(+)、无(-)记分,舌象变化单列观察。集中各主症计分之和,为症候综合分值,按综合分值和舌象的变化综合评定疗效。临床治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1%以上,舌质淡红,苔薄白;显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90%,舌质红,苔薄白;有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6%-69%,舌象无变化,亦未加重;无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5%以下,舌象无变化,或有加重。
2 结果
症候疗效见表2。幽门螺杆菌两组治疗前后结果见表3。纤维胃镜检查与胃粘膜相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见表4。部分治愈患者继续用药,每次15g,蜂蜜15g,热开水兑服,晚睡前1次,3月后停药,追踪观察病人症状,体征变化,有症状者随时复查,结果追踪1年以上的病例经胃镜复查治疗组28例,对照组13例。症状出现,溃疡复发治疗组6例,复发率为21%;对照组3例,复发率为2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螺杆菌两项检查结果阳性治疗组8例,阳性率28.5%;对照组4例,阳生率30.8%全为复发。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主症分级计量表
+ | ++ | +++ | ++++ | ||
胃脘痛 | 程 度 | 偶发、轻微 | 常发、能耐受 | 常发,影响工作生活 | 持续剧痛、立即用药 |
性 质 | 隐隐作痛 | 隐隐作痛 | 灼痛难忍 | 刺割样痛,拒按 | |
发作频率 | 间断发作,3c以上 | 间断发作,6d以上 | 每天发作,连续6d以上或间断发作10d以上 | 每天发作,持续10d以上或间断发作在15d以上 | |
持续时间 | 每次约10min | 每次10-30min | 每次30-60min | 每次在1h以上 | |
烦 躁 | 偶有情绪不稳定 | 常发,可自控 | 烦躁发怒,难以控制 | 烦躁失眠,必须治疗 | |
大 便 | 软,2d以上1次 | 软硬不等,2-4d1次 | 大便干结,日数不等 | 大便干结,5d以上1次,经常用通便药 |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n(%)]
诊 断 | 例数 | 治 愈 | 显 效 | 有 效 | 无 效 | 愈+显效 | 总有效率 | |
治疗组 | 十二指肠溃疡 | 58 | 37(63.8) | 12(20.7) | 5(8.6) | 4(6.9) | 49(84.5) | 64(93.1) |
胃溃疡 | 13 | 9(69.2) | 3(23.1) | 1(7.7) | 12(92.3) | 13(100) | ||
复合型溃疡 | 9 | 6(66.7) | 1(11.1) | 1(11.1) | 1(11.1) | 7(77.8) | 8(88.9) | |
小 计 | 30 | 52(65.0) | 16(20.0) | 7(8.8) | 5(6.3) | 69(85.0) | 75(93.8) | |
对照组 | 十二指肠溃疡 | 21 | 1(52.4) | 3(14.3) | 3(14.3) | 4(19.0) | 14(66.7) | 17(81.0) |
胃溃疡 | 4 | 2(50.0) | 2(50.0) | 4(100) | 4(100) | |||
复合型溃疡 | 3 | 1(33.3) | 1(33.3) | 1(33.3) | 1(33.3) | 1(66.7) | ||
小 计 | 28 | 14(50.0) | 5(17.9) | 4(14.4) | 5(17.9) | 19(67.9) | 23(82.1) |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Hp疗效比较
[n(%)]
诊 断 | 例 数 | 消 除 | 有 效 | 无 效 | 总有效率 | |
治疗组 | 十二指肠溃疡 | 58 | 42(72.4) | 6(10.3) | 10(17.2) | 48(82.8) |
胃溃疡 | 13 | 9(69.2) | 1(7.7) | 3(23.1) | 10(76.9) | |
复合型溃疡 | 9 | 6(66.7) | 1(11.1) | 2(22.2) | 7(77.8) | |
小 计 | 20 | 57(71.3) | 8(10) | 15(18.8) | 65(81.3) | |
对照组 | 十二指肠溃疡 | 21 | 15(71.4) | 3(14.3) | 3(14.3) | 18(85.7) |
胃溃疡 | 4 | 2(50.0) | 1(25.0) | 1(25.0) | 3(75.0) | |
复合型溃疡 | 3 | 2(66.7) | 1(33.3) | 2(17.9) | ||
小 计 | 28 | 19(67.9) | 4(14.3) | 5(17.9) | 23(82.1) |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n(%)]
诊 断 | 例数 | 治 愈 | 显 效 | 有 效 | 无 效 | 愈+显效 | 总有效率 | |
治疗组 | 十二指肠溃疡 | 58 | 38(65.5) | 10(17.2) | 4(6.9) | 6(10.3) | 49(82.7) | 52(89.6) |
胃溃疡 | 13 | 9(69.2) | 1(7.7) | 1(7.7) | 2(15.4) | 10(76.9) | 11(84.6) | |
复合型溃疡 | 9 | 5(55.6) | 1(11.1) | 1(11.1) | 2(22.2) | 6(66.7) | 7(77.8) | |
小 计 | 30 | 52(65.0) | 12(15.0) | 6(7.5) | 10(12.5) | 64(80.0) | 70(87.5) | |
对照组 | 十二指肠溃疡 | 21 | 10(47.6) | 2(9.5) | 4(19.0) | 5(23.8) | 12(57.1) | |
胃溃疡 | 4 | 3(75.5) | 1(12.5) | 4(100.0) | 4(100.0) | |||
复合型溃疡 | 3 | 1(33.3) | 2(66.7) | 1(33.3) | 1(33.3) | |||
小 计 | 28 | 14(50.0) | 3(10.7) | 4(14.3) | 7(25.0) | 17(60.7) | 21(75.0) |
治疗疗组除药味稍苦,见不良反应;对照组见黑苔、便秘9例。两组肝、肾功能,血、尿、大便常规均正常。
3 讨论
通过对两组的治疗结果分析表明,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8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溃疡和胃粘膜相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螺杆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1.3%,对照组总有效率82.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灭幽灵散剂在改善症状、愈合溃疡与胃粘膜相的疗效明显优于得乐冲剂。清除Hp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灭幽灵不仅可清除Hp,而且还可使胃内充血减轻、糜烂消失、炎症好转。远期抗复发结果显示,溃疡的复发与Hp复发的阳性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溃疡复发与Hp密切相关。
溃疡活动期形成的主要机理是攻击因素过强,防御因素减弱。中医理论分析,是阴阳平衡失调,本虚标实,正虚邪盛。邪盛指热毒之邪,指攻击因素的过程,包括胃酸分泌过多,胃蛋白酶活性增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正虚以脾胃虚弱为主,指粘膜的防御因素减弱,包括粘膜的抵抗性,粘液的促护等。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致全身抗病能力低下,局部屏障机能减退,邪毒(HIP)乘虚经口直入,蕴结于胃,热盛肉腐而疡。气为血帅,气虚无力运血,血行不畅,脉络淤阻,肉失所养,腐而成疡。气滞因情绪不遂,肝郁无滞,气郁化炎,淤久化热,表成淤毒、热毒,化腐成疡。故正气内虚,毒邪外侵,淤久化热,气郁化火,是溃疡病活动期郁热证形成的主要病因病机所在。
治则选用方法:溃疡活动期郁热证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兼治。益气治本,理气活血,清热泻火解毒。”方选白头翁汤加味,以祛阳明胃腑之邪。方中白头翁、青黛苔寒,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气质轻清,为升散肠胃郁火之良药。”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制大黄苦寒、清热凉血活血,“敷一切疮疖痈毒”,“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心之虚热。”诸药合用以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抑制杀灭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玄胡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治内外上下气血不宣之病,通滞散结,主一切肝胃胸腹诸病。”有中枢性镇痛、安定、止痛作用,并能显著抑制攻击因胃酸分泌、降低游离、总酸度,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能抑制胃酸分泌,解痉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上述药物以祛邪治标,抑制攻击因素为主。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制苦寒药伤脾之弊,增加胃粘膜组强保PGE,胃粘液——氨基乙酸,cAMP含量,抑制H+、Na+反扩散作用,促进胃肠运动功能。蜂蜜补中润燥,解毒止痛,含多种氨基酸、天然花粉、微量元素。白芨辛甘凉,止血消肿,生肌敛疮。治痈疽肿毒、溃疡疼痛。“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血,胃中邪气。”与蜂蜜合用使其他药物在胃粘膜上粘附,保护胃粘膜,增强杀菌,增强防御因子功用。田三七甘、微苦、温,入肝、胃经。止血散瘀,消肿止痛,与制大黄合用改善胃粘膜微循环,促进肉芽生长,长皮细胞新生。香附辛微苦甘、平。理气解郁止痛。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使气畅血行,郁舒病止。
灭幽灵散剂虽以苦寒药物为主组成,但无副作用,连用3d也未见食纳减少等脾胃损伤症状,然而该散剂虽用蜂蜜矫味,仍然口苦,且携带服用不便,剂型选择上有待进一步改进。
槟榔四消丸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疾患57例
1992-05~1993-08,我们运用槟榔四消丸为主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的胃部疾患,取得了满意疗效,作如下报道。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观察对象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有胃病史1年以上,取胃、幽门病理标本,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②3d内未用抗生素,中药清热药及相关的治疗胃病药物。③胃镜检查有各型胃粘膜活动性炎症或消化性溃疡的病理表现。④无传染性疾病和消化系统手术史及活动性出血、幽门梗阻者。⑤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者。95例本组资料,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槟榔四消丸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33.3岁,病程1a~4a27例,4a~10a23例,10a以上7例。对照组(丽珠得乐冲剂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21岁~57岁,平均35.1岁,病程1a~4a18例,4a~10a16例,10a以上4例。治疗组:糜烂性胃炎15例,浅表性胃性胃活动期22例,萎缩性胃炎1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例,胃溃疡1例。溃疡面积0.1cm~0.3cm。对照组:糜烂性胃炎10例,浅表性胃炎活期15例,萎缩性胃炎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胃溃疡1例。溃疡面积0.3cm~1.0cm。Hp检查: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17,31例,6,12,20例。中医辨证分型参考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肝胃郁热型15、9例,肝气犯胃型6、5例,气血淤滞型2、2例,脾胃虚寒型9、6例,胃阴亏损型2、3例,混合型(肝胃郁热兼其他1~2型)23、14例。两组病例病情相仿,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槟榔四消丸(天津达仁堂制药厂生产,批号930402)每次0.5丸,每日3次。57例中,肝胃郁热型和肝气犯胃型单服槟榔四消丸,淤血停滞型和五灵止痛胶整同服,脾胃虚寒型附子理中丸同服,兼气血虚者和八珍丸或补中益气丸同服,胃阳亏损型和二至丸同服。对照组用丽珠得乐冲剂(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制药生产,批号921104)每次0.1g,每日4次空腹服。两组均停用其他有关药物。1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3个月后胃镜复查。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Hp复查标准:治疗1个月后Hp转阴为被清除,3个月后检查无复发者为被根除。疗效标准: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1:119),胃炎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标准: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好转标准: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消化性溃疡治愈标准:胃镜检查溃疡消失,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潜血阴性。好转标准: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溃疡缩小1/2以上。
2.2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57例,治愈37例(64.9%),好转17例(29.8%),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对照组38例,治愈18例(47.4%),好转13例(34.2%),无效7例,总有效率81.6%。3个月后复查结果,在治愈病例中,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8.1%,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16.7%,(P>0.05)。
Hp清除情况 治疗组清除40例(70.2%),根除38例(66.7%);对照组清除25例(65.8%),根除19例(50.0%)。
副作用 治疗组药初3天内腹泻者7例(12.3%),随着病症减轻腹泻也逐渐好转,1例反应重者加用人参健脾丸后病情缓解。对照组出现黑苔、恶心、大便灰黑、便秘者13例(34.2%),完成疗程后停药可自行缓解。
3 讨论
槟榔四消丸是治疗胃痛实证的有效古方,胃痛是各型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一个共有症假候。有报道认为其发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观察有Hp感染的患者又多符合中医肝胃郁热的证情,即便是虚证,也多有轻重不同的郁热表现,槟榔四消丸方中大黄泻热破积,逐瘀生新,地多种细菌有杀灭作用。牵牛子、槟榔下气杀虫,助大黄杀菌。香附、五灵脂、猪牙皂理气活血止痛。诸药配合直接杀灭Hp,促进病变组织修复的作用,丽珠得乐冲剂主要成分为枸椽酸钾,作用是保护炎症溃疡面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使胃内环境改善,有利于机体抗病消炎,根除Hp。两药治疗胃病的机理不同,槟榔四消丸治疗组疗效略优于丽珠得乐冲剂治疗组,尤其是控制病情复发,根除Hp的效果较好,况且价廉,便于推应用。
三黄片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28例
为了研究观察中药三黄片(由黄连、黄芩及大黄组成,河北承德制药厂生产)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效果,并用丽珠得乐即胶体次枸橼酸铋(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作对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作者对58例经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证实慢性Hp阳性(培养、尿素酶以及Warthin-Starry银染三项中至少两项阳性方认为阳性)的病人进行了观察。
1.2 方法
随机分成三黄片组(28例)及得乐组(30例)。三黄片为4片,tid;得乐110mg,tid。疗程均为8周。三黄片组每两周需间隔4d。疗程结束后3d之内再行胃镜、Hp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
疗效指标 ①Hp清除,培养、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arry银染均为阴性方认为Hp被清除;②胃窦炎程度,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的多少分成轻、中、重度,治疗后凡炎症减轻一级以上者为好转;③活动性炎症,凡中性粒细胞浸润者为活动性炎症,否则为非活动性炎症。
2 结果 | |||||||
项 目 | n | Hp清除 | 胃窦炎减轻 | 活动性炎症消失 | |||
例 | % | 例 | % | 例 | % | ||
三黄片组 | 28 | 18 | 64.3 | 20 | 71.4 | 21 | 75.0 |
得乐组 | 30 | 22 | 73.3 | 24 | 80.0 | 24 | 80.0 |
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间的配对检验,P>0.05。Hp的根除:在Hp清除病人中,停药1个月之后,有少数病人作了Hp复查;三黄片组7例有2例根除,得乐组8例中有3例根除。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三黄片对Hp有杀灭作用,其清除率为64.4%,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且随着Hp的清除,活动性炎症消失,胃窦炎也随之好转,这个结果与得乐组大致相同(P>0.05)。在治疗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关于Hp的根除,因复查的例数太少,未作统计学分析。
扶正祛邪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病,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自1994年来我们运用扶正祛邪法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60例观察对象均为经Olympus GIF—XQ20型纤维胃镜检查,参照有关的诊断标准确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查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37例中,男34例,女3例,年龄18岁~56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7a。对照组23例中,男21例,女2例,年龄20岁~57岁,平均33.4岁,病程2个月~9a。
1.2 方法
治疗组:内服自拟正气汤,以扶正祛邪为治则。药物组成: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黄芪20g,甘草10g,木香15g,桂枝15g,蒲黄15g,公英20g,白芍20g,黄连20g,延胡索20g,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食物及饮酒。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片0.15g,每日3次,4周为1疗程。
两组治疗期间,每周观察记录1次,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1个疗程结束进行胃镜复查和Hp感染检查。统计学系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溃疡疡面愈合,胃粘膜正常;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溃疡面显著缩小、变浅,被苔变薄或大部分脱落;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溃疡面与治疗前比较相同或扩大。
2.2 治疗效果
1个疗程 ,治疗组37例,临床治愈26例(70.3%),显效8例(21.6%),无效3例(8.1%)。总有效率91.9%。对照组23例,临床治愈7例(30.4%),显效9例(39.1%),无效7例(30.64%)。总有效率69.6%。两组比较,临床治愈率差异非常显著(P<0601),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前两组病例均有典型的不规律性上腹痛,用药1周治疗组缓解28例(75.7%),对照组缓解13例(56.5%),两组第1周腹痛缓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1周,治疗组便潜血阳性24例降为2例,对照组13例降为8例,便潜血阴转率分别为91.7%和38.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
1个疗程后,治疗组Hp转阴29例(78.4%),对照组Hp转阴9例(39.1%),两组Hp的清除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已知的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胃酸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都能形成本病,尤其后者所诱发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容易反复发作变成慢性顽固性溃疡。目前,除手术外,内科治疗仍比较困难。
正气汤治疗此证疗效较好,治愈率70.3%,优于对照组的30.4%(P<001)。这里的关键在于运用了扶正祛邪法,从方剂的组成看,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能补脾益气,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功能;白芍、黄连、薄公英能解毒祛邪,清除Hp;球部溃疡患者大多湿盛,湿邪泛滥,阻滞中焦,亦可损伤脾胃之气,用桂枝、薄黄、茯苓利湿祛邪,改善胃内过湿过酸的环境;甘草、木香与延胡索可缓急止痛,促进溃疡的愈合。组方立意照顾全面,综合药力强大,所以服后症状消失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对照组雷尼替丁只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这一攻击因子的作用,它不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大多数慢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久病消损免疫功能低下,修复溃疡之力微弱,病灶的愈合只能缓慢性进行,故治愈率低,且易复发。
正气汤的止血作用好。一方面随着溃疡的愈合自身止血,另一方面蒲黄、延胡索的活血止血作用使胃的脉络通畅,循环改善,肿胀消退,血运归经而止血。对照组只能靠溃疡的逐渐修复而止血,所以止血作用缓慢,效果差。总之,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治疗,最重要的应该设法根除致病的Hp,我们从部分复发者身上发现他们的Hp检测仍为阳性,说明这是导致复发的根源。另外也不能忽视综合性治疗,应用正气汤的经验告诉我们,采取扶正祛邪法,标本兼治,方能事半功倍。
抗幽合剂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1300例
作者用中药抗幽合剂治疗幽门螺菌(Hp)阳性的慢性胃炎,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1300例经内镜和胃粘膜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剂盒检查,把Hp++—+++显示为阳性结果的,内镜证实为慢性胃炎,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时,分别再做内镜和Hp检测,参照1990年世界第9届胃肠病学大会制定的悉尼胃炎新分类法有1978年郑州会议制定胃炎诊断标准作出诊断。全部患者均有上腹饱胀痛、嗳气、纳差。
1.2 方法
治疗后Hp消失的作为有效,1300例病人全部服用中药抗幽合剂,其主要成份为干姜、黄芪、薏米、白花蛇舌草、川连等。用法: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28d~50d为1疗程,避免喝酒、吸烟及刺激性食物。4周~7周为1疗程,随时观察记录病情。
2 结果
除2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差外调,8例出现皮诊而中止治疗外,余1269例均完成治疗,并在治疗后重复做了内镜检查及Hp培养。中药治疗4周~7周后胃粘膜Hp检测1269阴性,转阴率100%,治疗后转阴患者中78例于3月后两次内镜检查和Hp检测均无1例阳性。
3 讨 论
笔者根据祖国医学《脾胃论》中开阳益胃“温中补脾”的原理,似协定处方。经9a的临床观察,有较强的杀Hp作用,在杀灭Hp的同时胃粘膜炎症好转,我们同时用甲硝唑0.2g口服,每日3次,庆大霉素8U,每日2次,共用4周,治疗3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3周后复查后仍有18例阳性,胃粘膜好转的只有7例。结果表明,中药治疗4周~7周转阴率100%。1269例胃粘膜均有明显好转,因此可以作为治疗Hp阳性胃炎的药物之一。
槟榔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中草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文献日益增多,但经检索迄今尚见到国内利用槟榔对Hp进行实验或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利用Medline数据进行光盘检索也未查得相关文献。我院于1992-01~1993-01应用槟榔治疗Hp感染96例,并与雷尼替丁治疗96例进行对照,旨在探讨槟榔短疗程根除Hp的可行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凡符合以下条件者作为观察对象:①胃镜证实有糜烂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②在距幽门3cm胃窦前壁粘膜标本中分离出Hp,同时尿素酶试验阳性;③无活动出血及幽门梗阻;④1周内未服用抗生素和抗溃疡药;⑤心电图、肝功能、胃功能正常者。将符合上述条件的1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槟榔治疗组96例,男79例,女17例;年龄15岁~65岁。96例中糜烂性胃窦炎24例,十二指肠部溃疡72例,溃疡灶直径约0.3cm~1.2cm。雷尼替丁对照组96例,男78例,女18例;年龄16岁~62岁。96例中糜烂性胃窦炎21例,十二指肠溃疡75例,溃疡灶1.1cm。
1.2 方法
槟榔组取新鲜干槟榔果(海南产)8g,用清水150ml浸泡60min,再用文火煎至50ml,上午空腹内服,2周为1疗程。对照组服国产雷尼替丁(Ranitidine)0.15g,每天2次,2周为1疗程。
2 结果
2.1 Hp检测与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前,治疗结束3d内和半年分别作胃镜检查,取距幽门3cm胃窦前壁粘膜标本作快速尿素酶试验、Hp培养及W—S染色,治疗后3项检查全部阴性者为Hp被清除;治疗结束4周后(包括半年)复查Hp仍阴性者为根除。糜烂性胃炎胃粘膜糜烂灶完且愈合为治愈,愈合>50%为好转,<50%为无效。十二指肠溃疡完全愈合或仅留疤痕为治愈,溃疡灶缩小>50%为好转,缩小<50为无效。
2.2 胃镜复查情况
见表1,槟榔组糜烂性胃炎24例,治疗后均有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2例,总有效率为95.8%(69/72例)。雷尼替丁组糜烂性胃炎21例,获效12例,无效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5例,总有效率为60.0%(45/75例)。经统计学处理,糜烂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槟榔组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组(P<0.01)。
2.3 Hp的清除和根除情况
槟榔组2周Hp清除率为68.8%(66/96例),根除率为57.3%(55/96例);Hp转阴例中,糜烂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总治愈率为93.9%(62/66例),而Hp未转阴者的治愈率仅为3.3%(1/30例)。雷尼替丁组96例治疗结束和4周至半年复查,Hp的清除率和根除率均为0,无一例转阴,表明槟榔对Hp有良好的抑制或清除作用,其疗效与Hp被清除有关。
表1 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比较
分 组 | 例数 | 治愈 | 好转 | 无效 |
槟榔组 | ||||
糜烂性胃炎 | 24 | 18 | 6 | |
十二指肠溃疡 | 72 | 45 | 24 | 3 |
雷尼替丁组 | ||||
糜烂性胃炎 | 21 | 9 | 6 | 6 |
十二指肠溃疡 | 75 | 21 | 24 | 27 |
2.4 复发情况
槟榔组经2周治疗后有63例治愈,半年后复查,有8例复发(糜烂性胃炎3例,球部溃疡5例),复发率为12.7%。雷尼替丁组2周治愈30例,半年后复查有25例复发(糜烂性胃炎6例,球部溃疡19例),复发率显83.3%。槟榔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5 不良反应
槟榔组有5例恶心,经内服胃复安后缓解。对照组有2例出现头痛,两组病例均无需中断治疗。两组病例治疗结束复查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槟榔是棕榈科槟榔之干燥成熟种子,主要产于海南、广东、云南、台湾等省和印度、马来西亚等国,药效以海南产槟榔最好。主要成分含槟榔碱、鞣质和多种氨基酸,具有广谱驱虫、抗真菌、抗病毒作用。CHEN用83种台湾天然药物水提物对12种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槟榔可抑制黄细球菌、葡萄球菌、支气管败血性博区杆菌有普通变形杆菌的生长。在我国民间槟榔是传统的肠道驱虫用药,其驱绦虫、蛔虫、鞭虫、钩虫和血吸虫的治愈率在50%~90%。槟榔消Hp的作用机理,可能系槟榔的主要成分槟榔碱致使Hp瘫痪失去与胃粘膜粘附力或中毒致死而被排出体外。Thomas等在冈比亚一名24岁男子以及23名儿童中有9人粪便中分离出Hp,且与胃粘膜标本和呼吸试验完全一致,提示某些人群的胃与结肠同时存在Hp感染。Hp在人群的高度流行很可能与感染的粪便—口腔、胃肠感染有关,内服槟榔煎剂则可以通过杀灭Hp切断Hp的感染途径,清除Hp对胃肠粘膜的损伤使胃肠粘膜糜烂和溃疡灶得以自行修复。有报道槟榔用于驱虫用量可达100~150g/次,未见明显副作用,可见小剂量内服是安全的。我们曾对经常进食小量槟榔(10g/d)者调查,食用槟榔后否认有胃病史,对25例行胃镜检查均未发现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为16%(4例/25例),而无进食槟榔人群Hp检出率为35%(7例/20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槟榔具有消除Hp作用。
本组用槟榔煎剂治疗Hp感染96例,其糜烂胃为治愈率、十二指肠溃疡治愈率、Hp消除率、Hp根除率均优于雷尼替丁对照组,而糜烂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又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槟榔短疗程治疗Hp感染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槟榔治疗Hp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阳性溃疡分析
我们自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对资料齐全的6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运用祖国医药学进行临床治疗控索,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现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68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治疗前均经胃镜诊断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②取十二指肠或幽门胃窦部部粘膜标本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试验及W—S染色阳性;③近半个月未服抗溃疡药和抗生素;④肝肾功能均正常。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8岁~62岁;胃溃疡13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溃疡灶直径0.3cm~1.3cm。对照组(西药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7岁~73岁;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溃疡灶直0.3cm~1.2cm。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和溃疡灶大小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药组:治疗原则以抑菌消肿、解毒止痛、健脾补气、活血祛瘀、托疮生肌中药治疗为主。临床上采用寒热证分治,随证加减。热证方:黄连15g,薄公英15g,黄芪20g,三七5g(冲),桑叶10g。寒证方:白芍15g,桂枝10g,砂仁5g,黄芪20g,三七5g(冲),干姜10g。每日1剂,加水400ml,文火煎至120ml~150ml,分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国产雷尼替丁150mg,每日3次,口服,亦为4周1个疗程,同中药组治疗观察比较。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疗4周结束后再行胃镜检查,取十二指肠或幽门前胃窦部粘膜标本作Hp培养、尿素酶试验及W—S染色,若三项检查全部阴性为Hp清除,6个月后复查Hp,仍阴性为根除。溃疡灶愈合或仅留疤痕为治愈,溃疡灶愈合≥50%为好转,溃疡灶愈合<50%为无效。
2.2 治疗效查
本组经7d~10d治疗后,中药组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略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无明显差异(表1,P>0.05)。
表1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比较(%)
分 组 | 上腹痛 | 恶心 | 泛酸 | 呃逆 | 胸骨后痛 | 腹泻或便秘 |
中药组 | 88.2 | 74.2 | 96.4 | 100.0 | 100.0 | 66.7 |
对照组 | 76.5 | 78.1 | 90.0 | 100.0 | 95.0 | 50.0 |
表2 治疗结果分析(%)
分组 | 治愈 | 好转 | 总有效 |
中药组 | 61.8 | 32.4 | 94.1 |
对照组 | 38.5 | 35.3 | 73.5 |
中药组溃疡治愈率61.8%和总有效率94.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8.5%及73.5%,两组比较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P<0.05)。
表3 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分 组 | Hp清除 | Hp转阴的治愈 | Hp未阴转的治愈 | Hp根除 |
中药组 | 70.6 | 91.7 | 20.0 | 64.7 |
对照组 | 32.4 | 54.6 | 21.7 | 5.9 |
中药组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对Hp清除率70.6%及根除率(64.7%)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2.3%及5.9%。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表3,P<0.01)。
溃疡复发情况 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追踪观察中,中药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4.3%;而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61.5%。两组比较,中药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已被医学界同道者理解,但溃疡病复发问题仍是临床学攻克的重要课题。为探索治疗和减少复发的有效方式,作者根据黄连、薄公英、仙人掌有抑菌、清热解毒之功能;白芍、桂枝有抑菌、镇静止痛作用;三七有活血祛瘀、清肿止痛之奇效;砂仁有抑菌、行气宽中、健胃消食功能;黄芪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之效能;桑叶有疏风清热功用,则以辨别寒热,分证用中药与雷尼替丁作对照性观察。结果中药组溃疡愈合率61.8%、总有效率94.1%、Hp根除率64.7%,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4%、73.5%、5.9%(P<0.01);治疗结束后6个月中药组溃疡复发率14.3%,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5%(P<0.01)。
综上观察分析,本文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文献相近,Hp清除率及根除率高于文献报道的60%清除率;治疗结束后6个月溃疡复发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31.2%。同时,临床上验证中药黄连、白芍、薄公英等不仅有抑菌作用,也有杀灭Hp的功能。虽然本文例数不多,难以作一结论,但揭示了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遏制溃疡复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抑制幽门螺杆菌中药的筛选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于1983年由Warren和Marshal首次从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并命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Hp是胃炎的致病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探讨其机理,我们从不同性味,不同作用的200种中药中作初步筛选,发现其中38种中药对Hp有抑菌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Hp培养鉴定
患者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226例,并诊断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其中男175例,女51例,年龄16岁~70岁,平均39.1岁,病程3月~2a。本组病例排除了肝、肾和血液系统疾病。胃镜检查前1周,患者未用抗生素,铋剂和影响胃酸分泌的药物。Olympus胃镜及活检钳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15min,使用前用清水冲洗。选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用19K活检钳在胃窦部距幽门5cm范围内取胃粘膜标本2块,以无菌手续接种在改良Skirrow培养基(含万古霉素10mg/L、多粘素B2500IU/L、TMP5mg/L)。培养基放在10%CO2、5%O2和85%N2条件下,37℃培养72h。226例均作了Hp培养。Hp菌落为半透明、灰色、湿润、稍隆起圆形。菌体革兰染色阴性,呈弯曲,“S”形或“海鸥”形。生化鉴定:尿素酶阳性,氧化酶阳性,在三糖铁培养基上不发酵。不产H2S,醋酸铅试纸法H2S(+),对1%甘氨酸部分耐受,不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马尿酸。
1.2 山药抑菌试验
中药煎液制备 将单味中药分别浸泡,于烧杯中60min,在100℃条件下煎煮30min,取1:1(1g中药煎出1ml药液)煎液存放于无菌试管备用。
抑菌试验材料 改良Skirrow培养基,Hp悬液(108/ml),无菌海绵块(圆形,厚2.5mm,直径6.5mm,吸液量30μl/块),中药煎液,5%NaCl。方法:将Hp悬液均匀接种在改良Skirrow培养基上,用海绵块吸取中药液分别放置于上述培养基,5%NaCL未出现抑菌环,无抑制Hp作用。其抑菌环的大小,显示出不同中药对Hp的不同抑菌程度,结果见表1。
表1 中药对Hp抑菌结果
药名 | 抑菌环(mm) | 药名 | 抑菌环(mm) | 药名 | 抑菌环(mm) | 药名 | 抑菌环(mm) |
黄 芩 | 25 | 山 楂 | 22 | 槟 榔 | 16 | 旱莲草 | 12 |
黄 连 | 25 | 厚 朴 | 20 | 五味子 | 16 | 麦 冬 | 12 |
大 黄 | 24 | 枳 实 | 19 | 生黄芪 | 15 | 元 胡 | 12 |
黄 柏 | 24 | 白 芍 | 19 | 艾 叶 | 15 | 苍 术 | 11 |
桂 枝 | 23 | 香 附 | 17 | 没 药 | 15 | 女贞子 | 10 |
地 丁 | 23 | 青天葵 | 17 | 毕 菝 | 15 | 川楝子 | 10 |
玫瑰花 | 23 | 地 榆 | 17 | 草豆蔻 | 15 | 黄 精 | 9 |
土茯苓 | 23 | 连 翘 | 17 | 瓜 蒌 | 15 | 生侧柏 | 9 |
高良姜 | 22 | 茵 陈 | 16 | 远 志 | 14 | 5%Nacl | |
乌 梅 | 22 | 苦 参 | 16 | 金樱子 | 14 |
2 讨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组226例中60.2%检出Hp,与文献报道接近。多年来国内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探讨Hp这一致病因素与中药治疗胃胃及消化性溃疡间的作用,我们做了常用中药对Hp的抑菌实验,中药均选自不同性味、不同作用的单味药。在200种药中筛选出38种有不同大小的抑菌环出现,说明有抑菌作用。5%NaCl作为高渗透压作用的对照表明,未见抑菌环出现,无抑菌作用,故可排除中药煎剂可能产生的高渗透压作用而出现假性抑制Hp生长作用。
经体外实验初步筛选的38种中药对Hp有抑菌作用,其中以黄芩、大黄、黄柏、桂枝、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乌梅、山楂等抑菌作用最明显,最大抑菌环为25mm。张琳等曾用牛津杯法其实验结果见黄连抑菌作用明显,我们所作结果与之相符。但其所见黄连抑菌环达41mm,可能与实验条件、方法等不同有关。我们所见党参、枸杞子对Hp无明显抑菌作用,与之报道不符;我们所见土茯芩、玫瑰花、高良姜等抑蓖作用明显,但尚未见报道。
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选用对Hp有良好抑菌作用的中药综合辨证论治组方,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减轻和消除,病理组织学的改善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梁方信等报道Hp阳性的胃病51例后,66.7%Hp仍为阳性,而94.1%患者可达到组织学康复或好转。我们在临床中亦发现有相同的一些病例,但对这部分Hp阳性,无临床症状,胃镜下所见及病理组织学查检已见有明显好转的患者继续治疗,则发现Hp仍可转为阴性。因此,我们考虑Hp感染只不过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之一。中医药治疗疾病确有其独到之处,在注重局部病变的同时,更注重整体的调节。所以,对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Hp应受到重视,但更应切记辨证论治原则。
本结果为阳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提供了针对Hp感染的用药依据,而复方制剂与不同剂型的中药对Hp的清除作用,目前仍在进一步实验研究中。
益气活血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
1990年在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幽门螺杆菌(Hp)已被正式定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现代医学用铋剂和抗生素对Hp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复发率高,长期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安全性值得重视,且易经起肠道菌群紊乱。由此寻求疗效好、毒性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就显示了其必要性。本研究运用中西药治疗Hp感染性慢性胃炎气虚血瘀证,进行了临床症状,Hp抑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对照。以探求其疗效及其机理。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有上腹部疼痛等上消化道症状,经内窥镜、病理检查证实为Hp感染性慢性胃炎,属中医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5岁~68岁,平均41.5岁;病程2a~15a。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7岁~64岁,平均43.4岁,病程1a~13a。两组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辨证均为气虚血瘀证。Hp分级,病理分级标准按全国胃癌病理研究会会议(1987,济南)标准及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情况将各种病理变化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分统计。
1.2 方法
益气活血剂方药:党参15g,白芍15g,白术10g,木香6g,丹参15g,红花10g,黄芩10g,仙鹤草15g,山楂10g,神曲10g,甘草6g等水煎服,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庆大霉素,每次4万U,每日3次,1个月1个疗程,两组均未服用其他药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1989年11月南昌会议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2.2 治疗效果
各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对照组胃痛有效率分别为87.5%,66.7%;腹胀86.4%,75.0%;嗳气81.4%,58.3%;纳差90.9%,80.0%;嘈杂83.3%,63.2%;便溏86.7%,68.8%;其中胃痛、嗳气等症状两组间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
抑杀Hp 治疗组、结照组对Hp皆有明显抑杀作用。治疗组阴转率34.1%,有效率79.5%;对照组阴转率86.7%,有效率80.0%,经卡方检验两者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抑杀Hp比较[(n(%))]
组别 | n | 阴转 | 好转 | 无效 | 加重 |
治疗 | 44 | 15(34.1) | 20(45.4) | 8(18.2) | 1(2.3) |
对照 | 30 | 11(36.7) | 13(43.3) | 3(10.0) | 3(10.0) |
表2 治疗组病理织学改变(n)
病理表现 | 治疗前(分值) | 治疗后(分值) | ||||||
1 | 2 | 3 | 1 | 2 | 3 | |||
Hpb | - | 13 | 10 | 21 | 15 | 23 | 4 | 2 |
炎细胞浸润b | - | 1 | 13 | 30 | - | 19 | 18 | 7 |
充 血b | 7 | 15 | 22 | - | 19 | 19 | 6 | - |
水 肿b | 24 | 17 | 3 | - | 40 | 4 | - | - |
腺体萎缩 | 13 | 25 | 6 | - | 11 | 29 | 3 | 1 |
腺体化生 | 23 | 16 | 5 | - | 28 | 12 | 2 | 2 |
腺体增生 | 16 | 28 | - | - | 18 | 26 | - | - |
bP<0.01
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 从治疗组44例患者治疗前后病理检查情况看,中药有明显抑杀Hp,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充血、水肿作用,经配对比较秩和检验均呈非常显著性差(P<0.01),但对腺体萎缩、腺体化生和增生无明显作用(P>0.05,表2)。
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理比较来看,治疗组在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腺体萎缩、化生、增生方面未见改善优势。
3 讨论
Hp感染性慢性胃炎从临床辨证来看,大部分病例表现有脾胃虚弱症状,应用健脾益气方药多能收到明显效果。所以脾胃虚弱为其基本病理基础。清·叶天士指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Hp感染性慢性胃炎病程较长,易于反复发作。病久或由脾胃气虚,推动无力,或由脾胃滞,血行不畅而致胃络瘀滞。所以气虚血淤证是Hp感染性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
本组病例经中药治疗后,患者胃痛、腹胀、纳差、嗳气、嘈杂、便溏等症状均有较明显的改善,其有效率均在81%以上。证实本方对伴Hp感染的慢性胃炎确有疗效。本结果表明中西药对Hp皆有明显抑杀作用,两者疗效相近。中药可能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以及部分中药对Hp的直接抑杀作用而达到清除Hp的目的,且在用中药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毒副作用。由于Hp感染性慢性胃炎多见于B型胃炎,所以本研究病例治疗前后均按常规取材,且必须在胃窦小弯处取活检标本。病理观察以窦小弯处为重点,并对治疗组前后变化做了统计分析,其他部位暂未作统计。结果显示:中药在减轻胃粘膜炎性细胞浸润,消除充血、水肿方面有较好疗效,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本方可通过以上作用而产生临床治疗效果,但在改善腺体萎缩、腺体化生和增生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本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黄芪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是一种免疫调节剂。白芍、甘草柔肝健脾,缓急止痛。丹参、红花、木香活血行气。现代药理学证明活血药具有调节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炎症吸收,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芩清热解毒,与木香同用具有对Hp的抑杀作用。仙鹤草“消宿食,散中满”(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山楂、神曲和胃健脾。诸药合用,可达扶正祛邪,邪去正复之目的。
锡类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研究
锡类散治疗消化性溃疡(PU)已10余年,疗效显着,复发率低。动物实验也证实该药有促进动物实验性溃疡愈合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不明。本研究通过研究锡类散对PU患者前列腺素E2(PGE2)、胃泌素、胃酸的影响,以及对幽门螺杆菌(Hp)有无抑杀作用,探讨其治疗机理。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照组共20例,多为本院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35.4岁。选择1990-08~1993-04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活动期患者128例,男92例,女36例,年龄15岁~72岁,平均39.8岁。病程2月~18a,平均4.2a。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72例,胃溃疡(GU)56例。溃疡直径DU为5mm~10mm,GU为5mm~20mm。其中68例(DU42例,GU26例)于用锡类散治疗前后进行了PGE2、胃泌素和胃酸和检测。60例(DU30例,GU30例)经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细菌学检查诊断为PU活动期伴Hp阳性患者,在服用锡类散治疗4周后再进行上述各项复查。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生素、铋剂、阿斯匹林强的松等类药物。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均作血,尿常规检查,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1.2 方法
1.2.1 药物
选择天津中药五厂生产的中成药制剂锡类散(含珍珠、青黛、牛黄、冰片、人指甲、壁钱炭等成分)为研究药物,批号(85)津卫药准字第306号,1日2次口服,每次1.2g,4周为1个疗程。疗效判断以胃镜下溃疡形态为准,溃疡分期按畸田隆夫分期,即分为活动期、愈合期和瘢痕期。
1.2.2 PGE2测定
①血浆PGE2测定:DU与GU患者在疗程前、后各采空腹血1次,分别进行PGE2测定。②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PGE2测定:在胃镜诊断DU和GU的当时以及锡类散治疗4周后,在胃窦中部小弯侧和距溃疡边缘或距瘢痕处约5mm处,各取粘膜2块作活检。对照组仅测定血浆及粘膜PGE2各1次。PGE2放免药盒及测定方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研究所提供。
1.2.3 血清胃泌素测定
DU与GU患者于治疗前、后各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1次,对照组仅测1次血清胃泌素。测定采用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生产的胃泌素药盒。
1.2.4 五肽胃泌素胃酸分泌试验
按常规方法进行。DU与GU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试验,复查均在停药后2日内进行。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未设对照组。
1.2.5 Hp检测
在距溃疡边缘5mm处取2块粘膜组织,1块做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另1块做电镜检查(本研究检查20例)。另外,在胃窦部(距幽门50mm之内)取2块粘膜组织,1块做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1块用做Hp尿素酶试验。尿素酶试验采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快速诊断试剂盒,以判断Hp的存在与否及数量的多少。组织细菌学检查采用W—S银染色法,染色后观察。根据组织切片上细菌的数量进行定量分级:0度(无),Ⅰ度(<10个/Hp),Ⅱ度(10~30个/Hp),Ⅲ度(>30个/Hp)。电镜标本经处理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Hp经尿素酶试验及光镜组织细菌学复查均为阴性者为转阴。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用x±S表示,并做t检验及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情况
经锡类散治疗4周后,溃疡进入瘢痕期为治疗愈,进入愈合期为好转,仍停留在活动期为无效。128例PU患者治愈105例(82.0%),好转15例(11.7%),无效8例(6.3%),有效率为(93.7%)。
2.2 锡类散对办酸分泌的影响
42例DU患者与26例GU患者的基础及五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量和胃酸排出量在疗程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锡类散对胃酸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2.3 锡类散对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42例DU患者与26例GU患者在治疗前、后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见表1。
表1 锡类散对血清胃泌素及PGE2的影响 (ng/l,x±S)
组别 | n | 血清胃泌素 | 血浆PGE2 | |
对照 | 20 | 78.5±7.6 | 1001.8±439.3 | |
DU | 疗前 | 42 | 67.7±20.0 | 1001.4±399.7 |
疗后 | 76.7±21.9 | 1215.9±314.7A | ||
GU | 疗前 | 26 | 84.7±23.0 | 936.0±249.6 |
疗后 | 83.3±22.6 | 1165.2±336.3B |
aP<0.05,bP<0.01,vs治疗前
表1示,PU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锡类散对DU与GU患者的胃泌素释放无明显影响。
2.4 锡类散对血PGE2和胃十二指肠粘膜PGE2含量的影响
42例DU和26例GU患者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PGE2含量比较,见表1。治疗前DU与GU患者血浆PGE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血浆PGE2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DU,P<0.05,GU,P<0.01)。提示锡类散可使血中PGE2含量升高。治疗前、后测定68例PU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PGE2含量,见表2。
表2 锡类散对患者胃肠粘膜组织PGE2含量的影响(ng/l,x±S)
组别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 | 20 | 615±12.9 | ||
DU | 42 | 边缘 | 491.4±32.1a | 648.8±36.2b |
胃窦部 | 512.7±11.7a | 655.8±42.2b | ||
GU | 26 | 边缘 | 511.3±13.9a | 644.8±54.8b |
胃窦部 | 524.8±28.7a | 686.4±60.9b |
aP<0.01,对照组,bP<0.01,vs治疗前。
表2示,对照组胃粘膜组织PGE2含量明显高于DU与GU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PU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合成PGE2减少。锡类散治疗后PU患者的溃疡边缘与胃窦部粘膜组织PGE2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锡类散有促进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合成PGE2的作用。
2.5 锡类散对Hp的抑杀作用
60例Hp阳性的PU患者,治疗前Ⅰ度19例,Ⅱ度13例,Ⅲ度28例,锡类散治疗后Hp转阴者38例(DU20例,GU18例),其余患者HpⅠ度17例,Ⅱ度3例,Ⅲ度2例,转阴率为63.3%。治疗后Hp分布密度明显减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2.6 锡类散对肝肾及造血和系统的影响
每例治疗前、后做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说明锡类散对肝、肾及造血系统无损害作用。
3 讨论
近年来,许多学者报道用锡类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锡类散促进PU愈合的机理可能不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胃泌素释放,锡类散可促进胃、十二指粘膜组织与血中PGE2含量升高。不论天然合成的或人工合成的PGE2衍生物,都可阻止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用双盲法研究口服PGE2衍生物,有明显加速PU愈合的作用,其效果与西咪替丁相似。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都证明,PGE2具有防止溃疡形成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总之,锡类散之所以能使溃疡愈合,可能与该药促进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合成PGE2有关,这是促进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p感染在PU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清除该菌可使溃疡愈合,并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本资料证实,锡类散治疗PU不但能使溃疡愈合,而且能使Hp转阴(转阴率63.3%),分布密度减低,证明锡类散能抑制Hp的生长和繁殖,并能清除该菌。
消化性溃疡辨证论治108例
自1992年以来,我们用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远、近期疗效均满意。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共108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28例,年龄23岁~40岁40例,41岁~60岁58例。61岁以上10例。病程2a以下者20例,2a~5a者69例,5年以上者19例。所有病例均经内镜确诊,其中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溃疡80例,复合性溃疡6例。
1.2 方法
海螵蛸15g,川贝12g,白芨30g,三七粉(冲服)3g,枳实15g,甘草4g。脾胃虚弱型加党参12g,白术12g。胃阴不足加沙参12g,麦冬15g,玉竹12g。肝胃不和型加蒲黄9g,五灵脂9g。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各种自觉症状消失,内镜检查正常。显效:自觉症状及内镜检查明显好转。无效:症状稍减轻或如初,内镜检查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痊愈68例(63%)显效34例(35.1%),无效6例(5.5%)。总有效率为94.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分布于全世界,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关系。西医治疗效果好,但易复发。本病相当于中医胃痛或胃脘痛。4年来,我们用上方治疗,远、近期疗效均满意,随访2a~4a。痊愈的68例中仅有8例复发。
抗炎愈消散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186例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胃气痛的范畴。近年来专家学者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笔者根据本病特点,运用十余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在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上运用传统药物作用缓而持久,范围广泛,疗效奇特,善治根本,解决多个脏器病变的特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理论,取西药短、效、快、作用直接的特点,研制成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肠炎症的有效方“抗炎愈消散”。1984~1993的在临床上运用并进行对照观察,抗复发,抑制Hp疗效显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86例病例均具有溃疡的典型症状、体征,上腹部剑突下正中或偏左或偏右出现隐痛、钝痛、灼痛、胀痛、饥饿痛;吐酸、嗳气、恶心,胃镜检查可发现溃疡面,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形或有变形,粘膜集中及功能异常,即可确诊。治疗组186例,男128例,女58例,年龄14岁~80岁,病程30d~21a。其中胃溃疡7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7例,伴中度胃炎93例。复合性溃疡8例。对照组178例,男91例,女87例,病程2月~19a,年龄20岁~68岁,胃溃疡8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2例,其中中度胃部炎症85例。364例中胃脘部疼痛310例(治疗组168例,对照组150例)占85%;胀痛痞满154例(治疗组88例,对照组66例)。占42.3%;饥饿放射疼痛146例(治疗组76例,对照组70例),占40.1%;吐酸、嗳气、恶心344例(治疗组210例,对照组134例)占94%。按中医证型分,两组病例肝气犯胃81例,气滞血淤76例,寒热错杂69例,脾胃虚弱75例,脾胃阴虚36例,脾胃虚寒27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门诊治疗。治疗组服抗炎愈消散,每次5g(1小匙),用温开水空腹送服,早晚各1次,有不适感加生姜水送服,连服一疗程(25d)。对照组服用西米替丁每次0.2g,每日早晚各1次,饭前空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10d复查1次,不愈再服第2疗程,半年后再复查1次,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一切药物,禁食烟酒、辛辣等刺激物,保持情态舒畅,避免过劳。
中药组成 乌贼骨60g,贝母30g,白芨30g,三七30g,瓦楞子60g,金铃子30g,苡米60g,鸡内金30g,痢特灵60粒,甲硝唑60粒。烘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辨证化裁 ①肝气犯胃加元胡30g,佛手30g。②寒热错杂加蒲公英60g,薄荷30g,黄连30g。③脾胃虚弱加黄芪60g,甘草60g。④气滞血瘀加大三七用量,配红花、白芍、川芎。⑤脾胃阴虚加麦冬30g,山药60g,沙参30g,乌梅30g。⑥便秘腹胀加亭苈子30g,大黄20g,玄参60g。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胃脘痛嗳气、吐酸、呕恶、纳差、胀满等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显示溃疡面愈合或留有瘢痕;胃粘膜正常无明显水肿,X线钡餐显示龛影消失或有钙化点。显效:胃脘疼痛胀满、嗳气、吐酸、呕恶等自觉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胃镜与X线钡餐,显示溃疡面基本消失或显著缩小(一般在1/2以上),其色变浅。有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或时有发生,胃镜与X线显示溃疡而缩小1/2以上。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胃镜与X线显示溃疡面缩小1/2以上。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胃镜与X线显示溃疡面缩小不足,与治疗前大致相同或扩大。
2.2 治疗效果
治疗组18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7例,治愈89例,占83.4%;显效11例,占10.2%;有效5例,占4.7%;无效2例,占2.8%;总有效率98.1%。胃溃疡71例,治愈58例,占81.7%;显效7例,占9.8%;有效4例,占5.6%;无效2例,占2.8%;总有效率97.1%。二者总有效率97.6%;痊愈率82.5%。其中伴中度炎症93例,痊愈81例,占87.1%;显效6例,占6.5%;有效5例,占5.4%。复合性溃疡8例,痊愈6例,占75%;显效1例,占12.5%;无效1例,占12.5%。对照组17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2例,痊愈53例,占57.6%;显效18例,占19.6%;有效5例,占5.4%;无效16例,占19.6%。胃溃疡86例,痊愈46例,占53.5%;显效11例,占12.8%;有效9例,占10.5%;无效20例,占23.3%。两种溃疡合计总有效率79.7%,总治愈率59.1%,其中伴中度胃部炎症85例,痊愈39例,占45.9%;无效11例,占12.9%;有效8例,占9%;无效28例,占32.9%;总有效率67.8%。复合性溃疡6例,痊愈2例,显效1例,无效3例,有效率5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与痊愈率差异显著,且P<0.05,中西药合制而成的“抗炎愈消散”其作用效果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主要是在于解除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粘膜更新,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根除Hp感染,目前中西药治疗方法较多,笔者认为单纯的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直观性太强,治疗进展较快,但清除Hp仍甚为困难,停药易于复发。铋剂已形成耐药性,不利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消除。单纯的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溃疡创面愈合与炎症吸收较慢,加大疗程期限,同时影响该病的确切诊断。本方所选中药对Hp具有杀灭作用。采用西医诊断手段配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中西药合用,扬长避短,有利于Hp的清除,改善胃部炎症,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从而提高临床效果,中药针对临床症候群可发挥多功能作用,西药可针对某症状发挥直接效能。抗炎愈消散的研制根据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运用中医辨证理论,将疏肝和胃、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止痛制酸、生肌敛疮、托毒养阴法容于一体,运用乌贼骨、瓦楞子、贝母制酸止痛敛疮。据报道,贝母有类似阿托品样解痉作用,乌贼骨能增加正常和应激大鼠胃组织cAMP的含量,说明该药能有效地减轻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形成和促进溃疡的愈合。以减少胃酸对溃疡创面的侵蚀与刺激,从而缓解疼痛保护胃粘膜。配白芨、三七、元胡活血化瘀,止血生肌,敛疮止痛。用三七配元胡祛瘀生新止痛,入肝达胃,直达病所,促水谷之受纳,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再合白芨生肌敛疮,薄公英清热解毒抑菌。黄芪扶正益气托毒生肌,达祛邪不伤正,收敛而不留邪,改善局部营养,抑制胃酸分泌,炎症渗出,促进组织创面修复,延缓胃排空,有利于食物和抗酸药物对胃酸的中和与稀释。配合铃子、佛手疏肝行气止痛,促进气机畅达,肝胃调和。配有苡米、山药、黄芪、甘覃、麦冬在于扶正益脾养胃,促进脾气健运,化源充足,胃受气阴滋养,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溃疡病大多病程长,时间久易致脾胃气阴受损,故健脾胃,益气阴是治疗胃溃疡病的重要一环。再用白芨促进胃粘膜细胞的更新和粘膜的愈合,并加速胃粘液分泌,防止氢离子回渗。溃疡病日久脾胃失运,消化功能减弱,胃酸减少,加鸡内金、莱菔子、白术,健脾促运消食,增加胃消化酸,保护胃粘膜助消化胀气。再重用黄芪旨在用内托生肌法,补气生肌托毒疗疡。配西药甲硝唑、痢特灵,在于治标截病于早期并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滋生。
纵观全方共达益脾养胃,祛瘀生新,生肌敛疮,消炎抑菌之功能。全方特点是:中西合用切贴,辨证施治巧妙,将传统的疏肝和胃、活血化瘀、健脾益胃、理气止痛、托毒生肌敛疮、制酸止痛与现代医药的抑菌,促进胃粘膜的愈合,从而有效抑制Hp感染,防止溃疡炎症复发,抑制胃酸分泌,稳定溶酶体的方法融为一体,刚柔相剂,标本兼治,相得益彰,临床上既实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各阶段,又广泛应用胃肠道出现的其他病症,如急慢性胃肠炎症,胃肠功能减弱,脾失健运,气滞血瘀气机升降出入异常之痢疾,久泄、腹痛、胁痛、大便异常等,以及其他脏器病变而出现纳差、吐酸、嗳气、胃脘部胀痛,大便稀溏,乏力,面黄肌瘦等症状者。从而扩大了该方的治疗范围,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有胃脘部其它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从病因病机分析,临床资料证实胃溃疡的形成一是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导致胃的升降失调,胃气不舒,脘部胀满疼痛,日久入络损膜造成粘膜受损形成溃疡,再胃痛反复发作必暗耗气血,内伤脾胃,纳谷日减,化源溃乏,形成气血更虚之恶性循环,使外不能御邪外出,内不能促肌肉生长创面修复,致溃疡迁延难愈。故治疗时加黄芪、山药、苡米类使脾胃健运。中气旺盛,托毒以外出,肌生加速,疡面早愈。二是饮食不节不洁,暴饮暴食,过食辛辣炙博之品,嗜食生冷,瓜果不洁之物,湿热瘀毒侵入直接损伤胃粘膜而形成溃疡面,故组方时,不忘加消食、清解湿热之品。三是脾胃素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滋润胃粘膜,湿热疾毒乘虚而入,损伤粘膜形成溃疡面,治疗组方时,加扶正益气健脾药。综合以上不难看出,湿热瘀毒阻络,气机阻滞,脾虚失运胃弱,血瘀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理。情感失调饮食不节不洁,脾胃平素虚弱(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外感湿热瘀毒之邪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其病位主要在胃、脾涉及肝、胆、肠等脏器。笔者临床体会无论上述如何原因导致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Hp的感染。因此,治疗本病时常加适量消炎抑菌杀灭Hp中之中西药以促进溃疡愈合炎症消散,不致复发。如配用黄连、公英、甲硝唑、痢特灵就是此意。在组成本方中运用三七公英,一温一清,微苦同入肝胃经,能起到引药直达病所,消胃热,化腐生新消炎,胃络通水谷之海则能受纳,气机才能正常升降,肝脉通,血液才有所归藏,气机方能舒畅。三七由于祛瘀生新,活血止血,白芨生肌敛疮,使淤散血止新生肌长,溃疡愈合,是本方运用之妙。公英清解湿热疾毒并能抑菌,祛胃肠中之热毒它药相配以达疡愈炎消,人体安和。
治疗本病还有得要的一环就是注意自我调养,摄食入饮有度,调理情绪,不可喜、怒、忧、思、悲七情太过,要心境宽容,情感畅达;不可暴饮食暴,饥饱不均;忌辛辣烟、酒刺激之物。在运用本方时只要善于抓主症,灵活辨证施治,注意上述禁忌,就能达到如鼓应桴了目的。
浅谈慢性胃炎的辨证施护
慢性胃炎源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围,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现根据其临床分型,辨证施护如下。
1 临床分型
1.1 胃热挟滞型胃胀痛,拒按,恶心呕吐,嗳腐酸臭身热,面赤,尿黄,苔厚,脉滑。
1.2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疼痛按之减轻,连及两胁,气怒时疼痛加重,苔薄白,脉沉弦。
1.3 胃络淤阻型胃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较甚,吐血,但黑,舌质有瘀斑,脉涩。
1.4 胃阴不足型口干欲饮,手足烦热,心悸寐少,便干,舌质红,脉细数。
1.5 脾胃虚弱型胃隐痛,喜按喜暧,冷吐清水,舌淡脉沉缓。
2 临床护理
2.1 饮食调整
①慢性胃炎多属阳虚,宜食温养类食物,如面条、汤饭、汤包等。禁忌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②急性发作时,疼痛加剧,恶心呕吐时多属热证,宜食清热利尿类食物,如西瓜、荠菜,禁忌辛辣食物及烟酒等。③对胃络淤阻型,应暂停进食,给予静脉补液,待吐血、便血症状消失后再进流质饮食,如牛奶、果汁、鸡汤等。
2.2 情态护理
①多数患者由于病情牵延不愈,对治疗失去信心,意忌消沉,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伤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护理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患者的思想动态,密切配合治疗,增强治愈信心。②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在时过于紧张,有时则过于轻视,对过于紧张的要给予安慰,服从治疗,力争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对思想上麻痹大意认为“自己的病不要紧,治不治无所谓”的患者要严肃指出不积极治疗的后果,教育患者重视治疗和摄生,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正确的指导,使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③适寒暑,避时邪。适寒暑的各项措施;如天气炎热贪凉避暑,食生冷瓜果,可导致脾阳被遏,运化失常,误食腐败食物,而使病情加重。
2.3 对药物治疗的护理
①化食导滞,消淤制酸止胃痛,消胀。服药后,观察疼痛性质,腹胀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②舒肝解脾,理气和胃法。观察病人情感变化,观察有无嗳气呃逆,两胁疼痛是否减轻。③温中祛寒,健脾益胃。观察病人面色是否转红,食欲是否增加,有无泛酸、吐清水症状出现。④活血化淤和胃止痛。用药后,应观察呕吐情况及呕吐性质和量,大便颜色,疼痛性质及时间长短,如有大量吐血,但血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抢救处理。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1240例护理
我院自1988年以来对1240例胃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进行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药盒培养及电镜观察,发现各种胃病胃粘膜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的阳性率均很高,其中以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检出率最高,因此我们对Hp与慢性胃炎的发病的关系及主治护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 临床资料
对680例慢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活检,在透谢电镜下可发现有大量的Hp聚集在胃粘膜细胞的交界处,沿细胞间隙侵入腺腔,与Hp接触处的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表面凸凹不平,界膜不规整,且48%可见细胞肿胀,胞质内陷,胞核不清,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高度扩张,细菌壁溶解。间质常伴有水肿,出血,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
有关文献报道,大约有50%~7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的感染,在慢性活动性胃炎Hp的检出率达90%以上,由此看来Hp存在于多种胃病,但以胃炎为多见,此与国内外报道一致。关于胃炎的发病,近年来国内外专家认为与Hp感染密切相关。
多年来我们通过对多种中药及不同组方进行Hp的抑菌试验发现:Hp对三七、厚朴、党参敏感;对乌梅、元胡中度敏感;对大黄、黄连高度敏感。据此我们组建了活胃Ⅰ号冲剂,活胃Ⅱ号胶囊及采用张琳教授研制的胃尔康胶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7%以上。
配合羟苄青霉素对Hp和慢性胃炎均有良好的疗效,可使大约50%病人的Hp消除。
庆大霉素对Hp也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可作为饭前口服药,每日3次,每次8万U。一般15d为1个疗程。
2 护理
加强饮食护理:在病人的疾病发作期要以清淡的食品为主,如稀粥、面条、豆浆、牛奶等。病情缓解后可进食一些软的米饭,面食、鱼、肉、蛋类食品,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进食一些有利于疾病治疗的饮食,如蒜素,它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起到分解蛋白质的作用,有利于维生素B1的吸收,还可阻断亚硝胺的合成,防止胃癌的发生。进食必须细嚼慢咽冷热适度,忌食过冷过热的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
情志护理:要对病人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解除精神上的恐惧感。要多关心病人疾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取得积极的配合,早日康复。要做好病人的协调工作,为患者排忧解难。慢性胃炎的病人,一般患病的时间较长,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予盾出现,都有碍于疾病的治疗,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情况,帮助协调,级病人排忧解难,使病人安心治疗,收效显著。
2.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药疗法
用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右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已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而国内仅有个别报道。我院自1986年6月开始对Hp与消化性溃疡病的关系进行研究。对经胃镜检查证实的83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病,各钳取胃窦粘膜两块,一块作Hp培养及尿素酶试验,一块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观察切片上的Hp。研究结果表明,83例中72例(86.7%)具有Hp感染。其中6例用传统抗溃疡,包括在组胺H2受体阻断剂持续治疗一年以上,症状不见缓解,溃疡未愈。在使用庆大霉素治疗之后,6例中有5例Hp消失,症状缓解,溃疡愈合,兹列举两个典型病例说明之。
1 典型病例
例1 男,42岁。反复发生右上腹痛15a。上胃肠道钡餐及胃镜检查均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应用抗酸药和抗胆碱能药治疗,效果不好。1985年4月开始按常规剂量服西咪替丁(每日1.0g)。半年后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前壁1.2cm×1.2cm活动性溃疡。此后又分别服用呋喃硝胺(每日300mg)及西咪替丁各半年,症状一直不见缓解。1986的年10月重复胃镜检查:溃疡仍未愈合,而且胃窦粘膜严重充血和水肿。胃窦粘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重度活动性胃炎(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Warthin-Starry银染切片有成堆的Hp,Hp培养和尿素酶试验均阳性。给予庆大霉素口服,每次4万U,早晚空腹及午餐前1小时各服一次,10d1疗程,中间休息4d,共3疗程。1987年1月再次胃镜检查:球溃疡完全愈合,胃窦粘膜症明显好转。胃窦粘膜活组织病理检查仅显示轻度炎症,切片上细菌完全消失,Hp培养和尿素酶试验均阴性,病人症状亦完全缓解。
例2 男性,58岁,十二指肠溃疡病史9年余,用传统抗溃疡病药物持续治疗两年未奏效。1985年10年月胃镜检查:球大弯1.2cm×1.2cm活动性溃疡,又分别用西咪替丁和呋喃硝胺各治疗半年(均按常规剂量)。1986年10白重复胃镜检查:球溃疡仍存在1.0cm×1.0cm大小,胃窦粘膜严重充血和水肿。胃窦粘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重度活动性胃炎,银染切片可见密集的Hp,Hp培养和尿素酶试验均阳性。给予庆大霉素治疗(方法及疗程同例1)。1987年1月胃镜检查:球溃疡完全愈合,胃窦粘膜炎症明显好转。胃窦粘膜活组织检查显示活动性炎症消失,仅留下慢性炎症,切片上细菌完全消失,Hp培养和尿素酶试验均阴性,病人症状完全缓解。
2 讨论
19世纪末,就有人观察到人胃里有螺旋形细菌,其后相继有人报道,但均未引起人们重视。直至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告在活动性慢性胃炎病人的胃窦表层上皮发现大量S形螺杆菌,并将这各生长缓慢的微需氧菌培养成功后才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种细菌已被命名为Hp(Helicobacter pylori,Hp),并已得到公认。
Hp是一种Gram阴性杆菌,呈弧形或S形。在普通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切片中看不清楚,而在Warthin-Starry银染下极易识别。超微结构表明该菌表面光滑,一端有4~6根带鞘的鞭毛,鞭毛终端呈球状,而有别于其他螺杆菌。该菌通常与粘膜紧密接触,常在细胞之间的沟内,上皮腺泡样内折中或粘膜窝内,其上为表层粘液所覆盖,这就使得它生长在近乎中性的环境中,而不致被具有杀菌性能的酸性胃液所损伤。扫描电镜研究表明该菌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沟(gutter)内,并附着在微绒毛上。该菌的显著特性之一是大量产生尿素酶,从而具有分解尿素的强大能力。由于侵袭人类的其他螺杆菌不具有这一特性,故将活组织做成匀浆,测定其中的尿素酶活性,可做为一种特异诊断方法。此外,Hp的细胞脂肪酸组成与其他螺杆菌亦不尽相同。
十二指肠溃疡时,Hp有一个很高的检出率。Marshall等报道,70例十二指肠溃疡病中有63例(90%)感染Hp,与本文结果大致相仿。这表明Hp与十二指肠溃疡病有密切关系。关于Hp在溃疡病发病机制中的起的作用,Marshall等提出Hp首先引起胃窦炎,随后发生的粘膜损害能过粘液屏障的破坏而易遭受酸和胃蛋酶的消化,继而导致溃疡形成,胃溃疡最常发生具有炎症的胃窦粘膜的事实便是对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基于十二指肠溃疡边沿常常具有胃窦型上皮。当这种胃窦型粘膜有Hp发育时便可导致十二指肠球炎并进而形成溃疡。
Hp对多种抗微生物药物敏感,如青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甲硝唑、硝砜咪唑等,枸橼酸铋和三钾二枸橼络合铋(De-Nol)亦有抗菌活性。我们观察到Hp对呋喃唑酮亦颇为敏感,这便为双盲对比试验证明该菌可使消化性溃疡愈合的报道找到了理论依据。本文资料显示,在83例十二指肠溃疡病中有6例应用各种抗溃疡病药物,包括组胺H2受体阻断药在内,持续治疗1a以上,溃疡未愈合。这6例全部合并Hp感染。胃镜检查见胃窦炎十分严重,胃窦粘膜活组织检查示重度活动性慢性炎症。在应用庆大霉素三疗程之后,其中5例细菌从胃窦粘膜消失,溃疡愈合,粘膜活组织检查证实胃窦粘膜炎症明显好转,变成轻度慢性炎。另一例溃疡未愈合,但已明显缩小,症状亦相应减轻。清除细菌后溃疡得以愈合这一事实,不但说明Hp感染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而且说明抗微生物药物在消化性溃疡溃疡的治疗中可能占有一定的地位。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Hp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密切,然而Hp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中的作用目前意见尚不一致。本研究的目的不仅要观察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omeprazole)和抗生素阿莫西林(amowicilin)或巴氨西林(bacampicillin)治疗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比较这二种抗生素的Hp根除率,而且还要通过Hp的根除来研究和分析Hp在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和复发中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43例经内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有活动性溃疡存在,并从胃窦粘膜活组织用Hp检查(包括Hp培养,尿素酶试验及W-S银染)都证实有Hp感染。43例中男35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2岁±9.5岁,平均病程3a以上,凡有溃疡并发症及其它脏器的严重疾患者均不纳入。
1.2 方法
43例随机分为A、B二组。A组:奥美拉唑(20mg/次)+阿莫西林(750mg/次);B组:奥美拉唑(20mg/次)+巴氨西林(800mg/次),均为每日2次口服,疗程2周。二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史长短、溃疡大小以及烟酒嗜好上均无明显差异。治疗期间不接受其它任何药物。疗程结束后停药4周重复内镜及Hp检查。治疗期间详记录疼痛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以及血、尿、粪常规以进一步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对经上述治疗方案溃疡愈合的病人均进入随访阶段。分别于疗程结束后6、12及18个月重复内镜及Hp检查,观察检查溃疡以及Hp的复发情况,但对出现复发症状的病人则随时复查,并比较治疗后Hp根除者与未根除者之间溃疡愈合率和溃疡复发率的差异。随访期间,除必要时临时服用少量抗酸药(不超过3d)外,不接受其它任何对溃疡愈合有关的药物治疗。
1.3 疗效判定
①溃疡愈合:由镜下溃疡消失或瘢痕形成胃溃疡愈合,凡溃疡缩小或部分愈合则均以未愈合,凡溃疡缩小或部分愈合则均以未愈合主计。②幽门螺杆菌根除:停药4周复查,凡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及W-S银染三项检查均为阴性谓Hp根除。③溃疡复发:重复内镜检查时,只要发现十二指肠又有溃疡出现,不论其溃疡大小,一律认为溃疡复发。
2 结果
A、B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1.8%(18/22)及81.0%(17/21)。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的Hp根除率为59.1%(13/32)稍高于B组(42.9%,9/17),但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p根除的病人100%(22/22),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Hp未根除者16.9%,(13/21)(P<0.05),而溃疡一年复发率Hp根除约为9.1%(2/22),则明显低于Hp未根除者(100%,13/13)(P<0.05)。治疗中,A、B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指标的异常。
3 讨论
从所周知,Hp是导致非自身免疫性B型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与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关系密切。至于Hp是否为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目前仍有争议。关于Hp的致病机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二种不同假说,一种是胃泌素相关(gastrin-link)假说,即Hp感染→胃泌素释放增多→胃酸分泌增加→十二指肠粘膜损伤和溃疡形成;另一种是漏屋顶(leaking roof)假说,即Hp引起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炎症反应,从而命名其粘膜易受H+等攻击因子的损伤。研究证实,根除Hp后之胃窦炎可以得到改善,活动性炎症消失,溃疡得到愈合。还有更多的研究资料表明,根据Hp之后可以明显降低溃疡复发率。研究结果显示:根除Hp之后可以明显降低溃疡复发率,说明Hp在十二指肠溃疡复发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Hp是否会影响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我们曾经观察到Hp的存在可以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延迟不愈。本研究亦显示,经短期治疗后22例Hp根除的病全部愈合(100%),而在21例Hp未根除者中,8例溃疡尚未愈合(愈合率为61.9%)。表明Hp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在活体外均有抗微生物活性,但其作用机制欠明。它们可以借助于降低胃内酸度,甚至增加胃粘膜的抗微生物药物的浓度从而使对酸敏感的抗生素增加其抗微生物活性。奥美拉唑的MIC90约为50-128mg/L,兰索拉唑的MIC90约为6.25mg/L。质子泵抑制剂并用适当抗菌药物治疗Hp 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优点是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并使溃疡愈合,而且在根除Hp的同时可使溃疡治愈。这种联合治疗的副反应极小,病人的依从性亦好。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菌药物二联治疗的主要缺点是Hp根除率变化太大,有时根除率达不到80%,Adamek等用奥美拉唑40mg/d,阿莫西林300mg/d,疗程2周,Hp根除率达90%。本研究的Hp根除率59.1%,可能与我们使用阿莫西林的剂量明显低有关。Labenz等在一个对比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和三联疗法根除十二指肠溃疡Hp的研究中,表明前者的Hp根除率不仅与后者相同,而且还显示疼痛的缓解和溃疡的愈合情况均优于后者,也没有三联疗法的副作用。本研究中,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的联合治疗亦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铋和雷尼替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十二指肠溃疡的比较
次枸橼酸胶体铋(CBS,商品名为DE-Nol)和雷尼替丁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前者属于增强粘膜抵抗力的药物,后者是一种组胺H2受体阻断药,它抑制胃酸分泌,属于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国外学者已经证明,CBS和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对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效能相同,而愈合后的复发率CBS显着低于H2受体阻断药。在国内也有人对比研究了CBS和西咪替丁对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效能,但尚未见到有关溃疡愈合后复发方面的研究。我们不但报道了CBS和雷尼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而且还报道了溃疡愈合后半年或一年的复发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共80例,均经内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有活动性溃疡存在,全部病例均从胃窦粘膜取活组织两块作Hp检查,并证实有Hp感染。细菌学检查方法在我们以前的报道中已详细叙述。80例中男6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岁。平均病史5年以上。凡有并发症或同时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均未列入。
1.2 方法
内镜检查及细菌学检查后随机分成CBS治疗组(42例)和雷尼替丁治疗组(3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长短、溃疡大小、疼痛程度及吸烟上均无显著差别(表1)。CBS系荷兰Gist-Brocades公司生产,用量是1次120mg,每日4次,于三餐前半h及晚饭后2h嚼碎服,即1日总量480mg。雷尼替丁系上海延安制药厂生产,用量是1次150mg,每日2次,于清晨空腹及睡有口服,即每日总量300mg。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1周内行内镜复查及细菌学检查。每两周复诊1次,详细记录疼痛缓解情况及药物副作用,并查血、尿、粪常规及氨基转移酶(ALT)活性。
表1 CBS和雷尼替丁治疗组的基本特点
CBS组(n=42) | 雷尼替丁组(n=38) | |
性别(男:女) | 2.8:1 | 3.2:1 |
年龄(岁) | 42±2.2a | 40±1.9a |
病史(年) | 5.6±1.2a | 5.2±1.0a |
溃疡大小(长径cm) | 1.02±0.06a | 1.04±0.07a |
疼痛程度(轻:重) | 1:6 | 1:6.6 |
吸烟(吸:不吸) | 1.3:1 | 1.1:1 |
ax±S示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对溃疡愈合的病人于0.5a和1a后复查2次(包括内镜及Hp检查),观察溃疡复发情况,但对出现复发症状的病人则随时复查。随访满1a者,CBS组31例,雷尼替丁组30例。
1.3 疗效判定
①溃疡愈合:内镜下溃疡消失或瘢痕形成谓溃疡愈合,凡溃疡缩小或部分愈合均以未愈合计。②Hp清除:清除标准与我们以前的报道相同。③胃窦炎程度:轻度,偶见炎性细菌浸润;中度,多数视野中有多数炎性细胞浸润,但不密集;重度,多数视野中有密集的炎性细胞浸润。④炎症活动性:凡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者为活动性炎症,否则为非活动性炎症。
统计学分析 成对数值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率和Hp清除率
CBS组和雷尼替丁组的8周溃疡愈合率大致相同,但两组的Hp清除率差异有极显著性,CBS组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表2)。
表2 CBS和雷尼替丁治疗溃疡的效果
分 组 | 溃疡愈合 | Hp清除 | ||
n | % | n | % | |
CBS(n=42) | 37 | 88.1 | 35 | 83.3b |
雷尼替丁组(n=38) | 35 | 92.1 | 1 | 2.63b |
aP<0.001
胃窦炎症程度好转率见表3,CBS组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活动性炎症消失率见表4,CBS组的胃窦活动性炎症消失率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
表3 CBS组和雷尼替丁组胃窦炎程度好转率
分组 | n | 轻度(n) | 中度(n) | 重度(n) | 好 转 | ||||
治前 | 治后 | 治前 | 治后 | 治前 | 治后 | n | % | ||
CBS | 42 | 1 | 32 | 12 | 8 | 29 | 2 | 31 | 73.8b |
雷尼替丁 | 38 | 3 | 7 | 12 | 9 | 23 | 22 | 4 | 10.5b |
bP<0.001
2.2 溃疡复发率8周治疗结束后,0.5a的累积溃疡复发率和1a的累积复发率,CBS组均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组(表5)。
表4 CBS组和雷尼替丁组活动性炎症消失率
分 组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活动性炎症消失 | |||
检出n | % | 检出n | % | n | % | ||
CBS | 42 | 38 | 90.5 | 8 | 19.1 | 30 | 71.4b |
雷尼替丁 | 38 | 34 | 89.5 | 33 | 86.8 | 1 | 2.63b |
bP<0.001
表5 CBS组和雷尼替丁组的累积复发率
分 组 | n | 6个月 | 12个月 | ||
n | % | n | % | ||
CBS | 31 | 31 | 19.4a | 13 | 41.9a |
雷尼替丁 | 30 | 14 | 46.7a | 22 | 73.3a |
aP<0.05
服药1周后CBS组疼痛缓解者26例(63.2%),雷尼替丁组24例(61.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期间,CBS组有个别病人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胀、便秘;雷尼替丁组有个别病人发生口干、腹泻,但均未影响治疗。另外雷尼替丁组有3例于8周治疗结束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停药1个月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CBS又称三钾二枸橼络合铋(tripotassiumdicitrato bismuthate),系一枸橼酸的复合性铋盐。CBS易溶于水,在酸性介质中沉淀。在pH<5时,它形成气氧化铋(bismuthoxychloride)和枸橼酸铋(bismuth citrate)沉淀,覆盖在消化性溃疡壁龛之上。在活体外,将CBS加入粘液内则形成糖蛋白—铋复合物,后者构成酸的弥散屏障。此外CBS在活体外和大鼠体内显示有抗胃蛋白酶的活性,并且被证实能刺激前列腺素E2生成。CBS还在活体外和活体内证明有抗Hp活性。在活体外,CBS在浓度<25mg/L时即可抑制Hp的生长。在Hp感染的病人,口服CBS可导致胃粘膜上细菌的迅速溶解,并终于在24h之内消失,这就提示CBS具有直接的杀菌作用。雷尼替丁并无抗菌性能。因此,CBS特别适用于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病和慢性胃炎。Lee等对117例经内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进行了随机单盲试验,CBS系应用片剂,480mg/d,雷尼替丁300mg/d。CBS和雷尼替丁组的溃疡愈合率,4周分别是90%(52/58)和81%(48/59),8周分别是97%(56/58)和97%(57/59),两组结果相似。溃疡愈合后停止治疗。CBS和雷尼替丁组的累积复发率,4个月分别是41%(22/53)和74%(40/54),8个月是55%(29/53)和87%(47/54),12个月是62%(33/53)和89%(48/54),CBS组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组。本组结果亦表明CBS组和雷尼替丁组8周治疗的溃疡愈合率相仿,然而,溃疡愈合,无论0.5a或1a的累积复发率CBS组均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组。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CBS对Hp的抗菌作用。CBS组经8周治疗后Hp的清除率显著高于雷尼替丁组。CBS治疗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低很可能是Hp从胃窦粘膜清除的结果。然而这种想法未能得到最近研究的证实;Hp阳性病人和Hp阴性病人和复发率相同,前者为49%(23/47)。后者为50%(16/32)。
研究结果还显示,CBS组的胃窦炎程度好转率和活动性炎症消失率均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这显然是Hp被清除的结果。这个结果与我们以前应用庆大霉素治疗Hp相关性十二指肠的结果完全一致,即随着Hp的清除,合并的胃窦部慢性炎症的程度大大减轻,而且活动性炎症消失。这就进一步证实了Hp与十二指肠溃疡病时合并的胃窦炎特别是其活动性有密切关系。
雷尼替丁加头孢氨苄联合应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
当前根除幽门螺杆菌(Hp)被推荐作为复发或有并发症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或胃溃疡(GU)的治疗方法,是由铋剂、甲哨唑和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组成的三联疗法,此疗法已证明对根除Hp十分有效,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未被广泛应用。我们选择雷尼替丁加头孢氨苄联合应用的方法,根除Hp取得一定疗效,报告于下。
1 临床资料
由1992-01~1995-12未经胃镜检查证实为GU与DU者,以及胃镜涮洗检查找到Hp、尿素酶试验阳性和/或部分组织学检查证实有Hp者共120例。其中GU48例,DU72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均在门诊或其它医院接受不规则治疗。休息2周,开始进行雷尼替丁及头孢氨苄联合治疗。方法是雷尼替丁300mg晨起及睡前各服1次。头孢氨苄胺平(先锋霉素V)2g/d,疗程2周。休息1周再做胃镜及Hp项检查。
2 结果
Hp清除率:烟酒嗜好者45/68例为68%,无烟酒嗜好者43/52例为84%,按年龄20岁~40岁者为28/48例59%,40岁~60岁为43/60例73%,>60岁为10/12例87%,DU清除率为50/72例70%。GU40/48例,为85%。
3 讨论
Hp诱发胃炎目前已被大家所公认。而胃炎在DU和绝大多数GU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说明溃疡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倘若Hp感染被根除,胃炎即可治愈。因此根除Hp是目前各国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用雷尼替丁及头孢氨苄胶囊联合治疗。雷尼替丁系H2系体拮抗剂,抑制胃酸75%左右,头孢氨苄系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及部分G-菌敏感。因而取得良好效果,Hp清除率较高。其机理可能为雷尼替丁提高了胃内pH值,减少胃液,使局部抗生素浓度提高。另外,改变了胃内原有的内环境,使Hp不易生长。再有免疫球蛋白的半衰期延长,中性白细胞功能增强等都可作为体内疗效增强的机理。
本文用雷尼替丁及头孢氨苄胶囊联合治疗,对烟酒嗜好者、年轻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清除率分别为68%、59%、70%,与文献报道大致相同。而无烟酒嗜好者、高龄、胃溃疡者,Hp清除率分别为84%、87%、85%,较文献略高。
本文采用雷尼替丁及头孢氨苄胶囊,取得满意的效果。此法安全有效,可以推广使用。
得乐冲剂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32例
得乐冲剂是由胶态次枸橼酸铋(CBS)原料精制而成。在诸多的胃药中,它是一种能杀灭幽门螺杆菌(Hp)的药物,因而成为目前世界推崇的新一代胃药。据近年报道,用三钾二枸橼酸铋(TDB)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有较高的疗效。笔者于1990年1月至6月间,试用得乐冲剂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32例,感染到疗效确切,现将观察结果简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标准:①胃痛病史超过6个月;②经H2受体阻滞剂等多种胃药治疗无效;③伴多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凡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又经内科治疗3个月未愈的消化溃疡患者为本组病例的选择对象。本组共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30岁以下4例,30岁~50岁16例,50岁以12例,平均年48.6岁。病史最长15的,最短6个月。伴多次上消化道出血8例,并发慢性胃炎18例,胃下垂5例,慢性肝炎2例,肺结核1例,神经衰弱3例。嗜烟者10例,嗜酒者6例。胃镜确诊12例,钡餐透视确认20例,其中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复合溃疡2例。
1.2 方法
上述病例一律停用其它胃药,给予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制药厂生产的得乐冲剂治疗。每日4次,每次1袋。分别于三餐前半小时及睡前加温开水30ml冲服,4周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作1次胃镜或钡餐透视检查。本组病例以2个疗程结束后的检查结果作为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 ①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溃疡及白苔消失或仅留疤痕;②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溃疡面积缩小达50%以上;③无效:临床症状存在,溃疡面积无改变或扩大。
2 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上腹疼痛时间最长15d,最短4d,平均6.2d,愈合25例,占78.1%,其中胃溃疡15例,占胃溃疡病例93.7%,十二指肠溃疡10例,占十二指肠溃疡病例74.1%。好转4例,占12.5%,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例,胃溃疡及复合溃疡各1例。无效3例,占9.4%,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例,复合溃疡1例。本组病例总有效率达90.6%,和近年报道用TDB治疗消化溃疡的疗效相一致。本组病例在治疗间均有舌苔深染,大便轻度灰黑,但未见其它副作用。仅有2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疗其间曾再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是否该药所致,尚待进一步观察。本组病例经12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近期疗效较好。
3 讨论
①Hp感染可能是难治性消化溃疡的主要原因。过去认为,影响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因素比较复杂,如年龄50岁以上,有烟酒嗜好,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当,精神紧张或负担过重,以及病史过长等都不利于溃疡的愈合。从本组病例看,50岁以上的病例占37.5%,嗜烟占18.8%,嗜酒占15.6%,工人占18.8%,农民占50.0%,干部占31.3%,合并神经衰弱占9.4%。因此,以上因素尚不能说明影响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愈合的主要原因。自1983年发现Hp以后,已经对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作了不少研究,愈来愈多的资料表明,Hp与消化溃疡也有比较明确的相关关系。致病的机理可能是通过以下几种作用:①直接毒素作用。②尿素酶—跨膜离子梯度改变——H+回渗学说。③免疫损伤。因此,多数学者认为,Hp可能是消化溃疡的病原因子。本组病例虽然没有作Hp检查,但采用具有杀灭Hp作用的得乐冲剂治疗难治性消化溃疡,总有效率达90.9%,这说明难治性消化溃疡可能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②得乐冲剂是治疗难治性溃疡的理想药物。得乐冲剂是由CBS原料制成,它比其它铋盐具有更高疗效。药理作用是:a.溃疡隔离作用。由于CBS与别的铋盐不同在于它有很高的水溶性与良好的胶体性,在胃酸的环境中,能与溃疡或炎症组织的糖蛋白成螯合键,产生不溶性的沉积物选择地覆盖于溃疡面上。在溃疡基底部最厚,边缘次之,正常部位没有。防止了胃蛋白酶和胃酸以及食物对溃疡或炎症组织的进一步腐蚀,使受损组织自行恢复。b.刺激胃粘膜分泌前列腺素E2(PGE2)。难治性胃溃疡患者胃粘膜中PGE2含量极低,有人用人工合成的PGE2类似物enprosfil治疗胃溃疡,愈合率达82%,这是由于这类物质能提高粘膜的紧张度,增加粘液分泌,降低粘膜表面的通透性,从而增强粘膜层的屏障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前列腺素而促进胃十二指肠分泌碱性的HCO3-,以中和胃酸起保护粘膜细胞作用。所以,得乐冲剂通过间接作用,促进溃疡愈合。c.对Hp具有杀灭作用。由于得乐冲剂有很高的水溶性,能透过粘膜层,对Hp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不管在体外或体内都敏感。如果与抗生素(呋喃唑酮、庆大霉素、甲硝唑等)合用明疗效更佳。虽然本组病例没有作Hp检查,但胃溃疡的愈合率明显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这可能是与Hp在胃中的分布不同而已。Hp的检出率以胃窦部粘膜最高,胃体次之,十二指肠球部最低。本组病例胃溃疡愈合率高,这可能是得乐冲剂对Hp具有杀灭作用的结果。③得乐冲剂对难治性胃溃疡的疗效较十二指肠溃疡为优。从本组病例的愈合率表明,胃溃疡达93.7%,而十二指肠溃疡达71.4%,两种病例疗效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Hp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致病机理不同的缘故。最近有人提出,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可能是Hp感染后,产生胃窦炎,使胃排空加快,至使十二指肠内的pH值降低,胃酸损伤十二指肠粘膜,发生胃上皮化生,Hp在化生粘膜上生长繁殖,因而形成溃疡。由于得乐冲剂仅具有上述的药理作用特点,对胃溃疡的治疗想综合作用。所以,胃溃疡的疗效可能会比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为优。
由于得乐冲剂对消化溃疡具有愈合率高,复发率低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易于保存,不易变质,无不良味道,无副作用,价格低廉等多种优点。因此,得乐冲剂仍然不愧为目前治疗难治性消化溃疡的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得乐冲剂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50例
得乐冲剂,即胶态次枸橼酸铋(collodal bismuth subcitate,简称为CBS),是一种水溶性的胶体大分子化合物,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新型胃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后,使人们发现它具有杀灭胃内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和独特的功效,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胃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愈率。
得乐冲剂能够取得人们的信赖,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治疗中与其所独有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临床的实践观察过程中,的确感觉到有此治疗效果。现仅举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的临床疗效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计50例,男36例,女14例。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2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胃十二指溃疡合并浅表性胃炎19例。
1.2 方法
均采用CBS常规方法治疗,即每日4次,每次1包,三餐前及睡前半小时温开水冲服,连续服用4周为一疗程,服药期间禁用抗生素和其他抗溃疡药物。
2 结果
胃十二指肠溃疡24例中,治愈14例,好转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中治愈12例,好转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浅表性胃炎9例中治愈4例,好转5例,仅1例复发,有效率均为100%。治疗时间为1~3个疗程。
3 讨论
得乐冲剂(胶态次枸橼酸铋CBS)的主要作用是药物进入胃内后,在胃酸的共同作用下水溶性的胶态铋变成了不溶性的白色沉淀与溃疡面或者炎症部位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隔绝了胃酸和胃蛋白酸对溃疡面和炎症部位的侵蚀。并且对慢性胃病患者的胃内滋生病原性幽门螺杆菌进行杀灭,使病灶得以保护和愈合。在临床上应用得乐冲剂的过程中发现,服药的时间和方法,疗程是否足够,以及个人的饮食起居方面与临床治疗效查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服药的时间要以空腹时服用最佳,并且要坚持1至2个疗程的治疗服药。个别患者可视病情需要增至3个疗程,或者增至4个疗程。治愈以后也可以间歇地服药,加强药物对病灶部位的作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在饮食方面,避免对胃有刺激、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烟酒肥腻等食物。我们在临床上观察治愈的病者中,部分病人进行纤维胃镜复查,发现原有的溃疡面和炎症病灶愈合的较好,或者炎症得到较好的控制。
庆大霉素加雷尼替丁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病(PU)的关系,已被大量研究事实所证明,而抗Hp治疗可以使多数溃疡病人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作者结合临床实践采用庆大霉素溃疡局部注射和静点加雷尼替丁口服治疗46例PU病人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文选择1989-05~1993-10,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的86例消化性溃疡,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男63例人,女13人,平均年龄37岁。胃溃疡25人、十二指肠球溃疡55人、复合性溃疡6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人,对照组40人,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各类溃疡病分布大体一致。
1.2 方法
治疗组46例,经胃镜检查确诊及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于胃镜检查同时用庆大霉素8万U加654-2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于胃镜下在胃窦幽门口周围0.5ml~0.8ml,注入后使胃窦粘膜呈气球样改变,利用其渗透作用使药液分布在粘膜下。检查治疗后常规服用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庆大霉素20U每日1次静滴,共用2周,对照组用同样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不做镜下注射及静滴庆大霉素,单纯口服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内镜检查记录胃窦部炎症溃疡面大小及白苔出血情况,并采用吉林222医院及福建三明市提供的尿素酶试验盒,对胃粘膜组织进行检测,治疗期间详细记录病人症状、体征。2周~6周复查胃镜,考查溃疡病愈合情况及Hp的阴转率,出院后继续服用雷尼替丁巩固治疗半年,一年后复查胃镜记录溃疡复发情况及Hp检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主要依据胃镜检查,以镜下溃疡愈合情况作为疗效判定主要标准,溃疡白苔消失或仅留红色或白色瘢痕为治愈,溃疡面缩小不到1/2,或者白苔不消失有变化不大者为未愈,同时检测Hp阴转情况。
2.2 治疗结果
临床症状多在2d~5d内改善和消失,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周~4周内镜复检及Hp检测,治疗组46例,治愈39例,对照组40例,治愈28例,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Hp检测,治疗组46例阴转39例,对照组40例阴转16例,两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1a后胃镜复查,治疗组3例复发,对照组17例复发,两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p检测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本组用庆大霉素作胃窦局部广点注射及配合庆大静滴,同时口服雷尼替丁治疗溃疡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观察,结果显示两组近期治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Hp清除率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1a后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有3例用传统抗溃疡药物治疗,包括用H2受体阻断剂治疗1a以上,症状不见缓解。溃疡未愈的病人使用庆大霉素注射后Hp感染消失,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二者合用,对久治不愈的溃疡也取得满意疗效。因此我们认为,治疗溃疡病除用一般抗酸治疗外,一定要注意对Hp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Hp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溃疡病久治不愈的因素之一,因此治疗溃疡病同时一定注意对Hp清除。抗生素治疗溃疡病由来已久,但真正认识其对Hp清除作用时间不长,有人研究所有的抗生素对Hp有一定敏感度,但部分易产生耐药性。部分抗生素毒副作用大,不宜长时间口服,我们采用局部注射与全身用药合用效果满意,方法简单,病人乐于接受。
丽珠得乐治疗顽固性消化性溃疡2例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Marshall在1983的首先现了胃溃疡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为77%,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为100%。而且溃疡愈合后,Hp阳性者较阴性者复发率高,由此推断Hp与消化性溃疡有关。丽珠得乐能杀灭和消除Hp,促进溃疡愈合。现将丽珠得乐治疗顽固性消化性溃疡痊愈2例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男48岁,无烟酒嗜好。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a,曾多次住院治疗。但反复发作且无规律,空腹时疼痛,连续服用胃舒平、生胃酮等,症状得以缓解,有时疼痛加剧时,须加服H2受体阻断剂甲氰米胍,症状才得以控制,1980-09-03症状复发,自服胃舒平、生胃酮、西咪替丁等药物没有明显效果后,来医院就诊。给予内服丽珠得乐冲剂,每次110mg(袋),每日4次,分别在三餐前半小时及睡前服用,连续用药6周。来院复诊,作胃镜检查,并取溃疡部位粘膜活检作Hp组织学细菌培养,Hp清除,溃疡全部愈合。以后一直没有复发。
例2,男51岁,干部,少许吸烟,饮酒。患胃溃疡9年,曾于1984年3月住院治疗。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发作时常连续服用黄连素片、雷尼替丁、复方胃友片等药物,症状基本上能控制。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或寒冷天气更容易发作。1990-04-07日因症状发作,自服药物症状不能控制,来医院就诊。我们给予内服丽珠得乐冲剂,每日110mg,每日4次,分别于三餐前半小时及睡前服用,连续用药5周后来院复诊,作胃镜检查,并取胃窦、胃体粘膜活检作Hp组织学及细菌培养鉴定,14C—尿素呼吸试验,Hp清除,溃疡全部愈合,以后一直没有复发。
2 讨论
Hp可产生具有高活性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氨,阻断三羟酸循环,减少需氧细胞ATP的合成。而氨的直接作用能加重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产生蛋白酶裂解蛋白,使胃粘液的粘性下降,破坏胃粘液屏障,产生磷酯酶A2和磷酯酶A2和磷酯酶C,并影呼胃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丽珠得乐是一种胶体大分子化合物能加速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其药理作用主要有:①进入胃内后,在胃酸的影响下,水溶性的胶体铋形成不溶性的白色沉淀,并与溃疡面接触面杀灭Hp。②由于物理性的作用,与溃疡部位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屋保护膜,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部位的侵蚀。③由于化学性的作用,与氯离子结合具有抗酸作用。④促进粘液的分泌和粘膜再生,愈合的溃疡部位的组织和微绒毛恢复好,复发率低。丽珠得乐是一种络合剂,铋自络合剂中被吸收到全身的量远低于中毒水平,长期服用不致于发生铋中毒。
得乐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体会
据文献报道,幽门螺杆菌(Hp)检出率在慢性胃炎为60%左右,胃溃疡为70%左右,十二指肠溃疡在75%左右,正常胃粘膜仅为5%左右。Hp在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检出率如此高,说明该菌参与了发病的全过程,从而证实了Hp是致病菌,而不是偶然进入胃内的机会菌及污染菌。
1 Hp的致病机制
①Hp对胃有十二指粘膜的破坏作用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②Hp的蛋白水解酶分解粘蛋白、破坏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屏障;③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直接破坏上皮细胞及其细胞连接,促进H+逆向扩散;④Hp感染还可通过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Hp的发现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它与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内在联系。
2 得乐冲剂的治疗及机制
当胃病患者在服用得乐冲剂后,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不溶性的白沉淀并与炎症部位的糖蛋白结合形成一种保护膜,使溃疡和炎症部位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增加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保护胃粘膜;抑制Hp消除胃粘膜的损害因素,为创面愈合创造有利的内环境而达到痊愈。复发者极少,未见毒副作用。
3 体会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结合病因给患者服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C补充营养,使患者增强抵抗力,从而使病程缩短,使患者早日痊愈。尤其是配合对Hp有较强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甲哨唑、庆大霉素、痢特灵、氨苄青霉素等效果更显著。
十二指肠溃疡伴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体会
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有多种学说,其主要的因素为胃酸和胃蛋白酶异常增高,幽门螺杆菌(Hp)感染、或某些食物、化学药品损伤、或相互因果、累加损害致发溃疡。1990—1995年间,我们用得乐根除螺杆菌、雷尼替丁抑制胃酸、治疗十二指肠溃疡34例,其效果取得一定进展,临床近期治愈率大为提高、远期复发率显着下降。其中伴发的19例慢性肠炎的症候群获得相应缓解。现总体归纳如下。
1 临床资料
34例患者中男16例、女18例,均有周期性发作和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上腹中部灼痛、饱闷痛、反酸、肩背牵扯痛等。病史在20a以上4例,15a~20a12例,5a~9a13例,4a以下4例。均经规律或不规律治疗,未能治愈。其中19例在上述病程中逐渐伴发腹泻、缠绵不愈分别1a~7a不等。部分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贫血。34例经胃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中伴发胃溃疡9例。大便异常伴下腹疼痛的19例,直肠镜检,结肠或乙状结肠粘膜充血8例、伴有水肿6例。可见浅表性小溃疡3例,粘膜下呈树枝状3例,小血管模糊不清2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粪便潜血试验阳性6例。
治疗经过 嘱患者尽可能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适当的劳逸结合,规律进餐,各自忌饮食中致使腹痛的食物。16例较衰弱者住院、8例住家庭病床、10例尚能坚持工作者门诊治疗。全组均联合服用得乐和雷尼替丁:得乐、开始1次1包,4次/d,用4周~6周,病情好转后3次/d,用3周~4周,病情基本缓解2次/d,维持3周~4周,雷尼替丁,开始150mg/(3次·d),用7周~8周、病情好转,2次/d,用3周~4周,病情基本缓解,每晚服1次,维持3周~4周。根据情况少数病人还延长服药时间。空腹服药,为维持胃肠道内药物浓度、在服药后2h内限制摄入过多水分。7例贫血者,同时给右旋粉酐铁100mg肌注每日1次,血色素恢复正常停药。8例上腹饱闷、恶心、食欲不佳者,间断给胃复胺或马丁林促进胃排空。服药1周~2周后食物增加72例,到3周~5周时上腹疼痛逐有减轻13例,腹泻者3例大便趋于正常,其它例粘液便及排便次数不同程度减少,便秘者有所软畅。到8周~10周大部份上腹痛、反酸、饱闷、恶心明显缓解,大便异常者逐渐趋于正常。服药最短11周、最长16周。除3例混合性溃疡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有时自觉上腹不适,2例结肠炎患者排便前或偶尔鼓肠不适外,其余上下腹痛消失、排便正常,多数体重增加。全组先后已示临床治愈。终止治疗4个月~6个内随访者26例,未见复发;7个月~2a内随访者29例,混合性溃疡复发4例。本组的远复发率为18%左右。复发的患者除1例为机关工作人员,其余均为经济和卫生条件欠佳的家庭患者。
2 讨论
溃疡病的病因虽然很复杂,但大致可归纳如下两方面历素:内因——胃肠粘膜、粘液的抵抗力下降,胃酸及胃蛋白酶异常增高;外因——Hp感染、精神刺激、某些食物及化学药品损伤、气候或环境变化。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粘膜中分离出螺杆菌,而后10a来,我国许多医疗科研单位大量的研究资料统计,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粘膜中检出Hp率分别为80%,70%~90%,90%~100%,而正常的胃粘膜很少检出。从患者的胃液中检测出抗Hp菌免疫球蛋白,血清抗Hp菌抗体滴度增高。十二指肠溃疡是数种因素相互因果,累加损害损致。
从本组34例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恢复过程中观察到,伴发的19例慢性结肠炎的症候群先后随之缓解、引起思考,经查阅资料,二者虽然史无前人证实过有同样病因,但从如下四方面提示,似乎有内在关系:①从一般病人陈诉中获悉,持续或过度的精神紧张、疲劳。刺激性食物在起病或发病中有相同的影响。②到目前已检出病变部位的致病菌,胃十二指肠—Hp;肠道内—弯曲菌。③病理过程:食物中(酸、辣、酒、乳类蛋白、冷、热、燥等)化学性损害作用,一方面使十二指肠上皮细菌的脂蛋白层屏障遭受破坏、有害物质渗入粘膜层里,另一方面结肠壁的肥大细胞受刺激后释放出大量的组胺致肠壁充血水肿、平滑肌痉挛,甚至引起溃疡。胃酸、胃蛋白酶与Hp同时作用。引起局部免疫反应,形成溃疡。病变部位的病理变化:缺血→坏死→溃疡→或穿孔→后期纤维组织增生→形在瘢痕→肠管壁增厚→局部管腔变窄→血循环障碍。④在临床中常遇到相当一部份病人,或迟或早二者的症群往往并存。
几年来,采用得乐加雷尼替丁治疗溃疡病的优化组合,事实上已符合最近提出的RBC剂型方案。该方案的优点为:两种药物从不同的侧面切断病源,其治疗效果可大为增进,近期治愈率高,远期复发率低。方中的得乐口服后不吸收、胃肠道的药物浓度恒定、胶态铋与胃十二指肠粘膜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并附着在粘膜上、盾牌似地隔绝化学性损害和胃酸、胃蛋白酶对溃疡及炎症部位的侵蚀,杀灭Hp。同时还可能减轻毒物对结肠壁的刺激、降低炎性渗出,从而起到消炎、收敛、止泻的作用。构成发病中的环节被阻断后,利于已损坏的胃肠粘膜修复,异病获得同治。
得乐治疗慢性胃炎浅谈
慢性胃病主要我括各类慢性胃炎和各型消化道溃疡病。本文主要讨论由不同病因引起和各种慢性粘膜炎性病变。慢性胃炎旧式分类法分为:浅表性、肥厚性和萎缩性胃炎;新式法分为: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胃窦胃炎以胃窦部粘膜受累为主,与外在因素或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系。胃体胃炎与免疫关系较密切,以胃体部组织粘膜受累为主,据临床实践,胃窦胃炎多于胃体胃炎。依据胃体区、胃窦区、胃贲门区,移行区的受累程度,慢性胃炎又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种。于是临床上亦见到混合型慢性胃炎。
1 病因病理
1.1 急性胃炎的遗患
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而演变成为慢性胃炎。
1.2 刺激性食物或药物长期作用
如茶、烈酒、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和水杨酸盐类等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过度吸烟等。
1.3 胆汁反流
由于幽门松弛,胆汁反流至胃内,破坏胃粘膜屏障,从而使氢离子回渗至粘膜内引起系列病理反应,长期反流而形成慢性胃炎。
1.4 免疫因素
部分萎缩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受损伤的粘膜的浆细胞内,都可找到抗壁细胞抗体。此种原因的萎缩性胃炎主要为胃体胃炎。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有弥漫性的淋巴细胞浸润。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与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上有重要意义。
1.5 综合性病因论
例如: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慢性感染灶的细菌或病毒长期刺激胃粘膜而发生胃炎。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症可使胃长期处于瘀血状态,造成胃粘膜持续缺氧与营养障碍,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胃酸缺乏使细菌易于繁殖,能引起慢性胃炎。营养缺乏引起胃粘膜膜变性。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和胃残端易出现慢性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等都可伴发慢性胃炎。
1.6 病原微生物
除上述病因外,由于1983年发现了病原菌——Hp,它的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是发生各类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直接致病原因,是当前慢性胃病病因说的主要观点。
1.7 病理
①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其胃粘膜充血,水肿或伴有渗出物,糜烂及出血等。组织学检查胃腺体正常,粘膜浅层有淋巴细菌及浆细胞浸润。②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表现为粘膜皱壁平坦甚至消失,粘膜层变薄。组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用为好。生胃酮可促进胃粘膜粘液分泌和粘液的断稠度增高,形成保护胃粘膜表面的屏障。及法及用量遵医嘱。④维生素与铁剂,如伴发贫血者可肌注维生素B12,对缺铁性贫血者,用硫酸亚铁0.3g每日3次。⑤抗生素,由于低酸或缺酸常使胃内细菌繁殖,对本病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⑥激素的应用,严密观察下,对自身免疫所致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禁用),一般用强的松5mg,每日3次或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病因病原疗法,此法是杀灭病原体(菌)具有抗生性的直接特效治疗方法,丽珠得乐是一种水溶性的胶态铋变成不溶性的白色沉淀物,从临床上说,慢性胃病或慢性消化道疾病,胃内大多滋生着病原性的,得乐是唯一能杀灭这种细菌的药品。现已实践证实得乐在胃内吸收少,无毒副作用,得乐必须空腹口服,每日4次,28d为1疗程,根据病情,按说明规定应用,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丽珠得乐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炎
我们用丽珠得乐(De-Nol)门诊治疗消化性溃疡(PU)和胃炎共44例,并以西米替丁(cimetidine)组和硫糖铝治疗作为对照。现将疗效观察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钡透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即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复合溃疡(CU)和胃炎。并随机分为3组:丽珠得乐组、西米替丁组、和硫糖铝组,及两者对照组。3组在满疗程经随访,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本三组病例绝大部分是经胃镜查出,只有6例是钡透发现。丽珠得乐组,用丽珠得乐冲剂治疗,共计为44例。其中慢性胃炎两例,余为溃疡病。西米替丁组,总计37例,全部是溃疡病。硫糖铝组,总计30例。其中有2例并发胃炎。本组资料年龄在20岁~60岁,平均34岁。病程1a~20a不等。全部经门诊家庭病床治疗,严格随访。对于坚持工作的病人,电话随访,本组病例治疗前,均未进行过正规疗程的内科治疗。
1.2 治疗观察方法
De-Nol冲剂组每次120mg每日4次:3次在饭前30min,1次在睡前口服,西米替丁组,每次cimetidine0.2g每日4次:3次在饭前30min,1次睡前口服。硫糖铝组用硫糖铝片,每人每次1.0g(0.25×4#)每日4次:3次在饭后3h(即饭前1h)和睡前1次口服。均4周为1疗程,治2疗程及复查。复查的胃镜或钡透结果进行收集整理。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或钡透溃疡面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溃疡面愈合1/2及以上者。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溃疡面缩小≥1/3者。不足有效标准者为无效(含以下者)。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三组药物治疗疗效比较
n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总有效 | 无效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De—Nol | 44 | 28 | 64.0 | 12 | 27.0 | 1 | 2.0 | 41 | 93.0 | 3 | 7.0 |
西米替丁 | 37 | 26 | 70.0 | 5 | 13.5 | 4 | 10.8 | 35 | 94.3 | 2 | 5.7 |
硫糖铝 | 30 | 4 | 13.3 | 12 | 40.0 | 6 | 20.0 | 22 | 73.3 | 8 | 26.7 |
经统计学处理,得乐治疗组与西米替丁无显著差异(P>0.05),与硫糖铝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硫糖铝组有6例轻度便秘,1例诉口干;3组中以得乐冲剂口感好,为患者乐意接受服用,更未发现本组的副应用。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是常见多发病,估计人群中10%曾罹患本病。从上述讨论中,不难看出丽珠得乐冲剂的治疗效果和优越性。因此,在众多的治疗本病药物中De-Nol冲剂可以推广使用。
无酸就无溃疡病的观点,一直支配着PU的治疗,且至今仍沿用。但近处有些学者提出无幽门螺杆菌(Hp)就无溃疡的新观点。所以,今后应该把Hp感染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丽株得乐不仅能杀灭该菌,也能制酸,而且因其能与溃疡面的氨基酸残基结合成氧化铋胶薄膜。保护粘膜,复盖溃疡面。它还能结合铋离子促细胞在局部再生。所以它的治疗效果优于硫糖铝组,值得推广使用。
得乐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
从1989—12~1990—05笔者在医院工作期间,应用得乐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胃病史和临床症状,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或钡餐检查确诊。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胃溃疡6例,复合溃疡6例。男36例,女6例。年龄20岁~63岁。20岁~40岁者34例,41岁~65岁8例。病程6个月~17a。
1.2 方法
得乐冲剂(丽珠制药厂产),每日4次,每次1代,4周为1疗程,3个疗程后,再行胃镜复查,(其中18例钡餐检查),判断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纤维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下溃疡基本愈合或钡餐龛影缩小。有效:主要症状减轻或基本减轻,胃镜下溃疡面缩小,钡餐龛影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或钡餐检查无变化。
2.1 治疗效果
42例患者中,愈合37例,占88.1%;显效2例,占4.8%;有效3例,占7.1%。半年后随访溃疡复发7例,占16.7%。
典型病例 男,37岁,安次区相士屯人,复员军人。1989—12—03日初诊。患者主诉胃脘疼痛,泛呕吐酸12a。近2年发作频繁,饥饿时疼痛加重,加食后减轻,痛点固定,呕吐酸水。经多家胃镜、钡餐检查均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服海洋胃药、中药等药物,在此次治疗前服胃必治70d,疗效不佳。再次做胃镜,仍有溃疡但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经服用得乐冲剂4周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溃疡已痊愈,嘱其再服2周得乐冲剂以巩固疗效。
3 讨论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及各种胃炎患者粘膜下,不同程度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针对病因而采用得乐冲剂进行治疗。笔者体会到,得乐冲剂用于顽固性、病程长的溃疡病疗效好,而且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效果好,用于溃疡合并胃炎的疗效最好,且复发率低,远期效果较好。
得乐服药次数与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得乐(胶态次枸橼酸铋)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物,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我院曾对该药的理想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了探索,经对比观察,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文病例来自1991—01~1992—12间内窥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并作胃粘膜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Hp)者,共计308例。男224例,女84例,年龄16岁~68岁,均有上腹部疼痛症状,病程3个月~20a。其中球部溃疡205例,Hp阳性178例;胃溃疡76例,Hp阳性59例;复合溃疡27例,Hp阳性26例。
1.2 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按就诊次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常规用法组)各15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溃疡部位和病程等情况详见表1。经X2检验,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n:)
组别 | 平均年龄 | 男 | 女 | 球部溃疡 | 胃溃疡 | 复合溃疡 | 病程 | ||||
n | Hp阳性 | n | Hp阳性 | n | Hp阳性 | <10a | >10a | ||||
治疗组 | 36.8 | 115 | 39 | 39 | 106 | 36 | 27 | 12 | 11 | 95 | 59 |
对照组 | 38.4 | 109 | 45 | 45 | 99 | 40 | 32 | 15 | 15 | 86 | 68 |
治疗组内服得乐冲剂1包(每名含铋110mg),2次/d睡前、晨间空腹各1次;对照组每日4包,三餐前30min及睡前各服1包。疗程均为45d。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疗程结束后1d~5d作内镜复查:溃疡消失或瘢痕形成为愈合;溃疡面积缩小≥50%为好转;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
2.2 治疗效果
①症状改善:治疗组腹痛消失者101例,减轻46例,有效率95.5%;对照组腹痛消失106例,减轻44例,有效率97.4%。两组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溃疡治愈率:治疗组溃疡愈合89例,好转38例,有效率82.5%;对照组愈合92例,好转40例,有效率85.7%。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Hp转阴率:治疗组Hp阳性129例,治疗后转阴102例,转阴率79.1%;对照组Hp阳性134例,治疗后转阴109例,转阴率81.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随访情况:在治疗有效的病例中,本文对132例进行了6月~12月的随访。以内镜检查为依据,治疗组随访72例,溃疡复发16例,复发率22.2%;对照组随访60例,复发14例,复发率23.3%。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过程中,除大便发黑外,其他不良以应治疗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肝肾功能、血脂及心电图等,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动态变化(表2)。
表2 两组疗法的不良反应
组别 | 大便发黑 | 舌齿变黑 | 便秘 | 头昏 | 厌食 | 恶心 | 呕吐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治疗组 | 150 | 97.4 | 120 | 77.9 | 12 | 7.8 | 4 | 2.6 | 3 | 1.9 | 2 | 1.3 | 1 | 0.6 |
对照组 | 154 | 100.0 | 137 | 89.0a | 27 | 17.5a | 18 | 11.7a | 15 | 9.7b | 10 | 6.5a | 8 | 5.2a |
aP<0.05,bP<0.01,vs治疗组。
3 讨论
从本文的病例资料看到,大约有85%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球部溃疡86.8%、胃溃疡77.6%、复合溃疡96.3%)Hp阳性,与文献报道相似,揭示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活动的因素之一。
由于得乐冲剂不仅对Hp有直接杀灭作用,而且有溃疡隔离作用,能保护胃粘膜,促使粘膜上皮细胞再生,增加粘液分泌,所以是目前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首选药物之一。得乐冲剂的常规用法是日服4次,每次1包,本文观察的结果表示,日服2次和日服4次治疗后两组的溃疡治愈率分别达82.5%和85.7%,Hp转阴率达79.1%和81.3%,停药后6月~12月的复发率为22.2%和23.3%,两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基本一致(P>0.05),说明两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都是可行的。而日服2次,方法简便,剂量减半,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为此,我们认为,得乐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疗程45d不变,用量由日服4次改为日服2次,是值得扩大试用的方法。
思密达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68例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索治疗PU清除的有效途径,我们采用法国的思密达(smecta)治疗PU伴Hp阳性患者68例,并以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治疗36例作为对照,进行了近期的随访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均为有上腹部疼痛症状,经内镜检查确诊为PU活动期,并作胃粘膜组织切片、细菌培养及尿素酶检测证实为Hp阳性者,计10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其中胃溃疡18例,球部溃疡45例,复合溃疡5例;对照组36例,其中胃溃疡11例,球部溃疡22例,复合溃疡3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和溃疡面积,经统计学处理均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①治疗组每次口服思密达3g,3次/d;对照组口服西咪替丁每次200mg,3次/d。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抗生素和其他抗溃疡药。疗程结束后1d~5d作内镜复查,对其中治疗有效的患者再进行12个月的随访。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溃疡愈合标准:溃疡消失或疤痕形成为愈合;溃疡面积缩小≥50%为好转;溃疡面无变化或有扩大为无效。②组织学判定:根据固有膜内有无中性白细胞浸润将慢性炎症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③细菌学判定:细菌培养及尿素酶试验均未找到Hp为Hp转阴。④症状好转情况:分为消失、减轻和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腹痛消失者45例(66.2%),减轻19例(27.9%);对照组腹痛消失者23例(63.9%),减轻10例(27.8%)。两组对比无显著差(P>0.05)。
2.2 溃疡愈合情况
治疗组溃疡愈合44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83.8%;对照组溃疡愈合23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80.6%。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2.3 Hp清除情况
治疗组Hp转阴60例,转阴率88.2%;对照组Hp转阴8例,转阴率22.2%。两组对比,思密达Hp清除率高于西咪替丁,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4 炎症改善情况
随着Hp转阴,治疗组有58例活性炎症转为非活动性(85.3%);而对照组只有7例转为非活动性(19.4%)。两组对比,思密达在改善炎症的程度上高于西咪替丁,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5 随访情况
本文对大部分病例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以内镜及Hp检测为依据,治疗组溃疡复发率12.5%(5/40),Hp复发率15.0%(6/40);对照组溃疡复发率47.6%(10/21),Hp复发率80.0%(4/5)。两组对比思密达溃疡复发率及Hp复发率均低于西咪替丁,差异非常显著(P<0.01)。
2.6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肝肾功能、血脂及心电图等,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PU是临庆常见病,治疗方示较多,一般以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等制酸药为首选,但这类药物都存在停药后溃疡复发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Hp感染与PU的发生和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清除Hp已成为治疗PU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观察思密达对Hp的转阴率为88.2%,西咪替丁为22.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思密达对Hp 有明显抑制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PU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8%和80.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然而随访12个月后,溃疡复发率治疗组为12.5%,对照组47.6%;Hp复发率治疗组为15.0%,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提示思密达与西咪替丁对PU均有良效,近期疗效相仿,但远期疗效思密达明显优于西咪替丁。思密达的复发率低,与其具有清除Hp的作用有关。
思密达的有效成份是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对消化道粘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可与粘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修复、提高粘膜屏障的防御功能,对H2有固定、抑制作用,并能防止它在上皮细胞的粘附。这些是思密达促使PU傅合的药理基础。另外,由于思密达具有层纹状结构,可以明显地吸附胃肠道内气体,因此对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也有显著疗效。
毒理学研究证明,思密达在消化道不被吸收入血,一般服用6h以后连同所固定的细菌、病毒及其毒素随消化道的自身蠕动推出体外,所以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
得乐冲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的体会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步。近年来笔者应用得乐冲剂治疗溃疡病、慢性胃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经临床观察具有疗效高、见效快、副作用少,只要按时按法服药是目前治疗溃疡病的理想药物之一。
1 病例报告
例1 男,25岁。上腹部疼痛7a多,夜间疼痛加重,呈饥饿性,进食后减缓或消失。1989—02—25经铁十七局中心医院上消化道钡剂造影诊断:慢性球后部溃疡。曾用中西医治疗,终未根治。近日夜间疼痛加剧,伴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胱白,舌淡、脉弦。无恶心、呕吐、嗳气、返酸、黑便史。连服得乐冲剂1月疼痛减缓、食欲增加、坚持服用4个月后,经胃镜检查球部粘膜正常,溃疡愈合。
例2 男,59例。患者胃脘疼痛10a,时轻时重,曾服三九胃泰、雷尼替丁效果欠佳。近1a多常感脘腹痞满,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食后倒饱,右上腹常不定时疼痛,舌降红、脉弦滑。1990—03—16经铁十七局纤给内镜检查,诊断: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服得乐冲剂疼痛大减,消化明显好转,后连服2个月诸证皆愈胃下垂无改变。
2 讨论
目前认为本病由于胃和十二指肠的防御和损害因素平衡受到破坏,大脑皮质调节功能失常致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紊乱,促使胃粘膜抵抗力降低,胃酸分泌增多所致。服用得乐冲剂后能迅速减轻和杜绝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及炎症部位的侵蚀,减轻了胃酸对胃的刺激,使疼痛减轻,并形成了保护膜,加速了溃疡面的愈合。
得乐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238例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临床上十分常见。笔者于1990—2~1996—02,采用得乐冲剂门诊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238例,获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均系门诊病人,238例中。男108例,女130例。年龄13岁~78岁。病程在1月~20a。多数病人曾服用解痉止痛剂或制酸剂,效果不佳。
诊断标准 ①上腹部或剑突下反复发作的疼痛、饱胀、烧心、嗳气、恶心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②内镜检查排除了肿瘤、糜烂、溃疡等病变。③实验室、B超或CT及X线等检查排除了肝、胆、胰等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选用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制药厂生产的得乐冲剂,每包含次枸橼酸铋110mg。每次1包,于饭前半小时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2周为1疗程。症状改善后继续巩固1疗程。一般服用2~8疗程。治疗期间不饮牛奶、不饮酒、避免抗酸剂和其他药物。服药前及每疗程结束随访记录症状变化,并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观察舌苔情况,询问大便情况。
2 结果
治愈(症状消失,饮食正常,大便接近常人者)53例,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次要症状消失或改善)112例,有效(主要症状减轻或改善,次要症状无变化)49例,无效(服药2疗程以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11例,总的效率89.9%,因故(白细胞减少,症状加重)中断治疗13例。服药期间,几乎所有病人均有舌苔深染,部分病出现黑色粪便,但化验大便潜血阴性,8例服药后白细胞减少至4.0×109/L以下,其一例患者因症状缓解有效服药时间近1年后复诊,白细胞降至2.3×109/L。对白细胞减少者停药服用利血生、维生素B41个月内多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研究表明,NUD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NUD的Hp阳性率达43%~79%,而对照组为13%~20%,但也有报道Hp感染达87%。Hp感染引起的症状包括烧心、餐后胞胀是由于炎症时中性白细胞的活动,释放强力的炎性介质,活化痛觉神经末梢,并引起平滑肌功能失调;此外,由于,胃蛋白酶的作用,使H+逆扩散,继发微血管功能失调。得乐冲剂即胶体次枸橼酸铋,是一种水溶性的胶体大分子化合物,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和保护胃肠粘膜的双重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作者试用得乐对NUD治疗,有效率为89.9%,由于条件所限,本组治疗结果缺乏对照组及幽门螺杆菌检测观察,是其不足。本文表明得乐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50例
1992—12~1993—06我们采用湖北黄石长征制药厂生产的枸橼酸铋钾冲剂(迪乐)加雷尼替丁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50例,以观察其对Hp、溃疡、炎症和临床症状的影响,同时与单用雷尼替丁的20例病人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纤维内镜确诊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活检证实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切片嗜银染色均证实Hp阳性的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迪乐+雷尼替丁)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14岁~66岁,平均36岁,其中十二指胃溃疡(DU)32例,胃溃疡(GU)16例,复合溃疡(CU)2例。溃疡平均面积51.08±5.79mm2。
1.2 方法
迪乐冲剂每次1袋(110mg),每天4次,分别于3餐前30min~60min及睡前温开水冲服,雷尼替丁每次0.3g,每晚前睡前1次口服。对照组(雷尼替丁)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8岁~64岁,平均36.2岁,其中DU12例,GU6例,CU2例;溃疡平均面积48.05±7.42mm2;单用雷尼替丁治疗,剂量服法同前。连续服用4周为一疗程。间断服或在服药期部服用抗生素有其它抗溃疡药物者除外,观察期间适当休息或轻工作,饮食照常,劝其戒烟酒,忌食乳制品及硷性药物。专人填写观察记录,2周复诊一次。治疗结束1周内由同一医师行纤维内镜复查,分别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切片嗜银染色检查,统计方式采用X2检验。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内镜检查判定:溃疡愈合指溃疡及黄白苔消人或呈瘢痕改变;有效:指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粘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无效:指溃疡面积无明显缩小,甚至扩大,粘膜持续充水肿者。②Hp感染的判定:快速尿素酶试验阴性,活检组织病理切片嗜银染色未能找到Hp,为Hp消失。③胃粘膜炎症的判定:活检胃粘膜炎症由重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者为病理好转,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治疗组服药2周内腹痛消失或基本消失为90%(45/50),4周结束时腹痛完全消失为100%,平均腹痛消失天数为5.7d。对数组腹痛消失率分别为70%(14/20)、85%(17/20),消失天数为9.2d。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
2.2 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组别 | n | 症状有效 | 溃疡愈合 | Hp消失 | 胃粘膜炎症 | |||||
人数 | 愈合 | 有效 | 无效 | 消失 | 有效 | 无效 | 好转 | 无效 | ||
治疗组 | 50 | 50 | 46 | 4 | — | 36 | 5 | 9 | 27 | 23 |
(100.0) | (92.0) | (8.0) | (72.0) | (10.0) | (18.0) | (54.0) | (46.0) | |||
对照组 | 20 | 17 | 14 | 2 | 4 | 3 | 1 | 16 | 3 | 17 |
(85.0) | (70.0) | (10.0) | (20.0) | (15.0) | (5.0) | (80.0) | (15.0) | (85.0) |
2.3 副作用
迪乐冲剂口服后均有轻微舌苔变黑或大便灰黑灰,少数患者大便秘结,停药2~3d后均可消失,不影响食欲。
3 讨论
①H2受体阻滞剂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短期内促使溃疡愈合确有较好的疗效,但仍有不少病人(约5%~10%)经多个疗程治疗,不能完全愈合,与溃疡并存的胃粘膜炎症仍持续存在,已愈合溃疡停药后在短期内极易复发,即使维持半年的治疗,溃疡累积复发率高达46.7%。国内外文献报道,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随着Hp和杀灭或清除,溃疡和合并的胃粘膜活动性炎症短期内能迅速好转,而且远期复发率低。迪乐可杀灭Hp,降低溃疡病的复发率,治疗率可达80%,是目前治疗Hp阳性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新一代胃粘膜保护药,疗效确实。②迪乐加雷尼替丁治疗可更加明显改善Hp相关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如腹痛、腹胀、嗳气、返酸等。随着症状好转、患者食欲明显好转,有的在服药1周左右即有明显效果,一疗程结束后100%腹痛消失;两药联用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愈合率为92%,Hp清除率82%,胃粘膜炎症好转率54%,均显著高于单用雷尼替丁组(70%,15%,15%)二组有显著意义(P<0.01)。③枸橼酸铋钾冲剂不仅能与溃疡面或炎症部位的粘蛋白结合,形成一层络合物保护胃粘膜和溃疡面,隔离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和炎症部位的侵蚀、刺激胃粘膜粘液分泌前列腺素E2,防止氢离子逆渗,促进溃疡愈合,好转,而且能有效地杀灭Hp,使慢性活动性胃炎改善,减少溃疡复发。雷尼替丁具有强烈的抑酸作用。两者联用不同机制的抗溃疡药物可加速溃疡的愈合,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明显缓解临床症状,近、远期复发率明显减低,大大地降低了手术率,提高了治愈率。
得乐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及胃炎55例
我院于1990年9月至12月用广东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的得乐冲剂(简称CBS)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及胃炎取得明显近期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及胃炎者即在胃窦部取粘膜标本2至4块,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检查,Hp阳性者55例,男41例,年龄30岁~60岁,平均38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胃溃疡6例,复合溃疡1例,幽门管溃疡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胃粘膜脱垂2例,十二指肠球炎13例。
1.2 方法
给予得乐冲剂治疗,每日4次,每次1包,分别在三餐饭前半小时服药,临睡前再服1次,28d一疗程,治疗期避免高蛋白饮食,如牛奶等。停药3d内行胃镜检查。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①内窥镜下判断:溃疡面消失或仅留疤痕者(S期)为治愈;溃疡面明显缩小或残留少许薄苔者(H期)为好转;溃疡面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②组织学判断:根据固有膜内有无中性白细胞浸润,将慢性炎症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根据粘膜层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将炎症分为轻、中、重三级。由活动性转为非活动性或炎症减轻一级为炎症减轻。③细菌学判定: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Warthin-Starry银梁色片上未能找到Hp,此两项均具备者为Hp消失。
2.2 ①临庆症状:1疗程后腹痛有上腹部不适感42例,完全消失34例(81%),明显减轻6例(14.3%),不变2例(4.7%),有效率95.3%。上腹部饱胀30例,完全消失22例(73.3%),减轻6例(20%),未减轻2例(6.7%),有效率93.3%。食欲减退12例,恢复正常10例(83.3%),好转2例(16.7%),有效率100%。泛酸15例,消失12例(80%),好转3例(20%),有效率100%。②溃疡愈合情况:共26例溃疡。完全治愈21例(81%),好转5例(19%),有效率100%。③Hp试验阴转情况:Hp试验阴转50例(90%),减轻(由+++转为+),5例(10%),有效率100%。④炎症减轻情况:治疗前26例消化性溃疡病人及29例慢性胃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窦炎和十二指肠球炎,治疗后均转为非活动性。
典型病例
例1,男,39岁,工人。胃症史3a,一直服乐得胃等药无效。1990—10—13胃镜诊断为复合溃疡(活动期,胃角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胃角和球部溃疡边缘粘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示活动性胃炎。给予得乐冲剂治疗4周,症状完全消失。1990—11—15复查胃镜胃角及球部溃疡完全愈合。胃角和球部粘膜活组织病理检查为轻度炎症Hp(—)。
例2,男,40岁,工人。胃病史10a,用传统抗溃疡病药物持续治疗3年无效。1990—11—10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胃窦和球部溃疡边缘活组织病理检查示活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炎,Hp(++)。给予得乐冲剂治疗4周,症状完全消失。1990—12—15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愈合成疤痕(S期),胃窦粘膜活组织病查检查为轻度炎症Hp(—)。
3 讨论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理想药物,各种类型制剂不断出现,但这些药物都存在着停药后溃疡复发问题,CBS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已多年,近年来才知道胶态铋不仅具有粘膜保护作用,促进粘液分泌,而且还可杀灭Hp。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明显低于H2受体阴断剂。本文对Hp均为阳性的26例消化性溃疡及29例胃炎病人应用CBS治疗近期疗效显著。副作用轻微,故我们认为CBS是目前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一种安全而理想的药物。
得乐治疗慢性胃炎62例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指出:肖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密切相关。而得乐冲剂是诸多治疗胃病药物中唯一能杀灭这种细菌的药物。我院于1995年底开始用国产得乐冲剂口服治疗62例慢性胃炎,同时以三九胃泰治疗38例慢性胃炎作为对照,以观察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本组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病人主要临床症状有上腹疼痛、嗳气、反酸。部分病例经粘膜活检作了Hp检查(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及尿素酶试验)。治疗前,全部病例停用各种治胃病药物,合并有消化性溃疡病例均未列入。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62例,男45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例。其中慢性胃炎窦44例,十二指肠球炎10例且全部合并有慢性胃窦炎,慢性胃体炎8例。对35例进行Hp检查,对其中阳性28例口服国产得乐冲剂治疗。每日4次,每次餐前服1包用30ml温开水冲服,临餐前加服1次,4周为1疗程。
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平均年龄42.5岁。其中慢性胃窦为28例,十二指肠球炎7例且合并有慢性胃窦炎,慢性胃体炎3例。有21例进行了粘膜活检幽门螺杆菌Hp的检查,阳性16例。治疗方法每日口服三九胃泰两次,早晚餐前各一包用温开水冲服,15d为1个疗程,连用两个疗程。全部病例于疗程结束后3d~5d内进行纤维胃镜复查,Hp阳性病例作Hp得查。
2 结果
治疗组62例中56例服药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大部分病例人腹疼痛消失出现在服药后10d左右,胃镜下粘膜充血,水肿或浅表糜烂恢复正常。4例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下粘膜充血,水肿或浅表糜烂胃治疗前明显好转,2例无效。总治疗愈率达92.9%。28例Hp阳性病例治疗结束后复查23例转阴,转阴率达82.1%。对照组38例中25例服药后临床症状消失。大部分病例上腹疼痛消失出现在服药15d以后。胃镜下粘膜充血,水肿或浅表糜烂恢复正常,8例服药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下粘膜病变轻治疗前明显好转,5例无效。总治愈率86.8%,对照组16例Hp阳性的病例在疗程结束后复查仅5例转阴,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得乐,国外商品名De-Nol又称胶态枸橼酸铋,亦称三钾二枸橼酸是一种水溶性的胶体大分子化合物。由荷兰GlitBrocaedos厂生产,国内现由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制药厂生产。该药进入胃内后在胃酸的影响下,水溶性的胶态铋变成不溶性的白色沉淀,并与溃疡面或炎症部位的蛋白质结合形在一层保护膜,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和炎症部位的侵蚀,为愈合创造有利的内环境,同时还能促进胃粘膜的再生和胃粘液的分泌。所以对消化道溃疡的近期治愈率略高于H2受体阻滞剂,且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病人的近期复发率大大低于多种胃药。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药物敏感性等诸多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以胶态铋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表明,慢性胃炎中的Hp转阴时,其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也有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说明胶体铋不仅能促进粘膜愈合,且能杀灭Hp,证实对慢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多数患者服药4周后不仅临床症状消失,Hp转阴,组织病理也有好转,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丽珠得乐治疗胃溃疡50例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大多临床学者采用抗酸剂、胃粘膜保护剂、抗胆碱等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良好效果。丽珠得乐的化学名称是三钾二枸橼酸铋(CBS),它的制剂结构为一胶态化合化该药可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Hp),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有肯定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小、宜于接受。本文就丽球得乐冲剂在我院临庆上的应用情况作一简介,供广大同行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资料选自1990-05~1990-10本院门诊、病房共50例胃溃疡患者。治疗方法是:CBS冲剂每次1袋(每袋含胶态枸橼酸铋0.3g),4次/dpo,连服60d。
2 结果
治疗效果与文献报道胶态铋剂对胃炎和胃溃疡相关性Hp的作用优于甲氰咪胍相符(表1)。
表1 CBS治疗胃溃疡的效果
性别 | 例数 | 治愈 | 好转 | 无效 | 有效率% |
男 | 30 | 9 | 21 | 100.0 | |
女 | 20 | 9 | 4 | 7 | 60.5 |
3 讨论
CBS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是通过增强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它没有抗酸作用,但进入酸性环境后能与溃疡面的炎症组织上的糖蛋白形成螯合键产生不溶性沉积物,以防酸、胃蛋白酶及十二指肠组织分泌前列腺素E2(PGE2)及碳酸氢盐,对胃蛋白酶的活性有明显的影响。此外,本品在体内外均有抗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我院最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主要是甲氰咪胍、丙答胺、陈香白露片、胃舒平等,但效果都不太好,有的药物价高且副作用大,后来我们从有关文献上了解到,CBS不但能保护胃粘膜而且还能杀死与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疾病有关的Hp。
自1980年代初Marshall提出了Hp感染——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学说以后,某些抗菌药物在消化性溃疡及其它胃疾病的治疗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目前胃炎、胃溃疡的发病情况看,70%以上的患者是具有特殊职业的,如司机、演员、供销员等,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无规律,精神紧张、饮食不节、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在1991年2月份我院临床药学组同内科消化组和科研人员经过大胆设想,用具有调节间脑机能的药物——谷维素与CBS等配伍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一定效果。方法是:谷维素30mg tid×60d+CBS0.3g,4次/d×60d+CoVB(复合维生素B)2片,3次/d×60d。32例患者经随访观察做胃镜检查对比,总有效率达80%以上。
目前令消化内科医生十分头痛的是消化性溃疡治愈后复发问题,有文献报道复发率达80%,因此有必要认真加以考虑。本院采用谷维素+抗酸剂+COVB维持治疗消化性溃疡,剂量较急性期减少一半,取得较好效果。但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铋酸盐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和神经毒,久用能产生药物脑病、关节病、肾病和肝病,因此应慎重使用CBS。据作者临床治疗胃溃疡的经验来看,治疗药物大多是每日服药3~4次,而多数患者因时间、环境等原因,有时可能延误服药,影响了治疗效果。作者建议药厂的科研人员应研制一种缓释制剂,速释部分迅速溶解在胃液和食物中发挥快速治疗作用,而缓释部分则悬浮于混合液(胃液+食物)表面,随着胃的蠕动,液面的高低变化,药物在胃的各个部位发挥抗酸,保护胃粘膜及杀灭潜伏在胃粘膜皱壁内的Hp,对促进溃疡的愈合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奥美拉唑加痢特灵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十二指肠溃疡22例
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除用抗分泌药物治疗外,还需抗菌治疗。虽然三联疗法(枸橼酸铋加两种抗菌素)仍为根除Hp的金标准,其Hp根除率可达80%~90%,但其副作用大,依从性差。为取得更好疗效,减少副作用,本文应用奥美拉唑(omeprazole,O)、疼特灵(Furazolidone,F)联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oudenal ulcer,DU),旨在观察该方案对缓解症状、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的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胃镜查诊断为Hp阳性的DU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①O+F组(治疗组)22例。②枸橼酸铋(Bismuthi Subcitras colloridal,,CBS)+甲硝唑+四环素组(对照组)25例,二组年龄、性别与病程无显著差异,平均年龄38.5岁,平均病程3.5a,溃疡直径≤2cm,均为单发。
1.2 方法
治疗组:O,每日晨服20mg;F,O.1餐后即服,每日3次,疗程4d。对照组:CBS120mg,每日4次,共28d;甲硝唑0.1g每日3次,14d;四环素0.5g每日4次,14d。治疗前后均查肝功能有血常规。用药期间每周来院,由同一医生询问并记录症状变化、服药有副作用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及停药4周分别复查胃镜,取胃窦小弯、大弯活检各2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同时做Warthin-starry(WS)银染色,两者均阳性为Hp阳性标准。
1.3 疗效判断
①溃疡愈合分类:愈合,有效(缩小1/2以上),无效(缩小<1/2或无变化)。②症状缓解情况:以疼痛程度分:Ⅰ级:完全消失;Ⅱ级:减轻;Ⅲ级,无改善。③Hp根除率:停药4W后胃镜下活检Hp阴性为根除。
统计学处理数据按X2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概率界值。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情况
治疗后1、5、7d疼痛完全消失(视为症状缓解)分别为:治疗组45%,91%,100%。对照组:20%,48%,8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2.2 溃疡愈合
4周愈合率:治疗组为91%,对照组为56%;8周愈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80%,均有显著差异(P<0.01)。
2.3 Hp根除率
治疗组为82%,对照组为84%两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本治疗方案与国际三联疗法对Hp 具有相同的根除效果。
2.4 副作用
治疗组:恶心、纳差2例、口干1例,发生率14%。对照组:恶心6例,头晕、头痛2例、皮疹1例、便秘3例,发生率48%,对照组需对症处理,症状消失,治疗组可自行缓解。肝功能、血象无明显改变。副作用发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Marshall发现十二指肠溃疡的Hp阳性率为100%,而且溃疡愈合后Hp阳性者较Hp阴性者复发率高,因此推测Hp与DU有关。根除Hp对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铋剂为主的三联疗法,虽然Hp根除率可达70%~90%,溃疡愈合率亦达44.6%~71.5%,但副作用达30%,易产生耐药性,不易坚持治疗。奥美拉唑是胃壁细胞膜的质子泵阻滞剂,对胃酸分泌抑制系剂量依赖,能有效地愈合DU。痢特灵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使脑肠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增加,发挥细胞保护作用,同时能杀灭Hp,是治疗溃疡病效满意,副作用小的药物。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奥美拉唑与痢灵联合应治疗DU,能迅速缓解疼痛,4周和8周,愈合率分另达90%和100%,疗效与常规三联疗法相比有显著差异1(P<0.05),Hp根除率达82%,与对照组亦有可比性,副作用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以本文案是目前治疗Hp阳性DU的较理想的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得乐冲剂治疗慢性胃炎8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的常见病,二病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大体形态基本相似,但CAG多伴发生于胃粘膜的整体部、多数有发展到胃癌的可能,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用药不同时CSG和CAG的临床观察以及得乐冲剂的药理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9岁,单纯CSG4例,单纯CAG3例,CSG合并CAG1例,8例均由纤维胃镜和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试验阳性确诊。4例CGS长期饮浓茶,饮酒日二次,每次100ml,吸烟,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服过中药平胃汤加减和西药胃酶素、胃舒平,口服庆大霉素,自感服药后症状好转,但反复出现上腹隐痛。3例CAG和1例CSG合并CAG,长期暴饮暴食,进食不规律,进酸辣食物,2例吸烟、饮酒、2例不吸烟,少量饮酒(女),爱饮浓咖啡,临庆症状为反复出现嗳气,上腹痛,饱胀食欲不振、反酸、采用胃舒平,甲氰咪胍,猴头菌片,三九胃泰治疗,但临床症状不能根除。
1.2 方法
以上8例全采用得乐冲剂缓冲服,并忌食刺激性食物,每日4次,每次1小包,28d为1疗程,饭前半小时左右冲服。
2 结果
4例CSG服得乐冲剂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身体恢复正常,1a后未见复发。其他4例自感胃部不适,继续服用得乐冲剂2个疗程后,身体逐渐恢复。跟踪观察1a~2a复发4例。
3 讨论
胃炎病因较多,特别是近年来有关专家有胃炎的病因探索,尤其Hp的发现使胃炎的诊治有了新进展,得乐药物,服后能使炎症和溃疡面形成覆盖性的保护膜,增加胃粘膜的分泌,促进其再生,以利炎症和溃疡自身愈合。但引起胃炎的发病因素较多,在病人服药过程中一定要病人注意其他因素刺激:如药物,精神神经因素,烟酒等,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得乐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及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NUD)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包括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治疗用药种类繁多。近年大量文献报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可能是其病原之一。铋盐及抗生素能从胃粘膜中清除Hp,治疗胃炎。作者用得乐冲剂和庆大霉素治疗NUD,旨在了解其疗效,初步探讨Hp与NUD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NUD诊断标准 ①慢性上腹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及呕吐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②纤维内镜检查正常或排除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实验室、B超及X线检查等排除肝、胆、胰器质性病变。本组还除外近7d服用非固醇类抗炎药、H2受体拮抗剂、胃手术史、胆肾功能不全、哺乳和妊娠者。104例参加试验,男80例,女24例,年龄17岁~75岁,平均41.5岁。
1.2 方法
得乐冲剂(胶态次枸橼酸铋,下称De-Nol)及安慰剂(除不含铋盐,与De-Nol完全一样)。粉剂,每包110mg,均由珠海丽珠制药厂提供。硫酸庆大霉素,针剂,8万U/ml,广乐石歧制药厂出品。104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De-Nol组、De-Nol+G组、P组。用法:De-Nol或安慰剂1包,4次/d,4周,餐前半小时及睡前服。庆大霉素8万U口服,2次/d,1周,早晚餐前服。试验前后,根据患者上消化道症状严重程度按0~100记分,0代表无症状,100代表症状很严重,不能忍受。两次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取活检标本4块行细菌学、组织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活检标本分别行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改良Warthin-Starry染色。Hp阳性标准为培养阳性或尿素酶阳性阳后二者中任一项阳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标本切片,HE染色。胃炎按改良Whitehead法分级。0~3级,0级为胃正常粘膜,1级基本正常胃粘膜,2~3级为活动性胃炎。
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在一般情况、症状积分、Hp阳性、炎症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1,表1,表2)。
表1 NUD3组患者试验前一般情况
组别 | n | 年龄(x±s) | 男 | 女 | 吸烟 | 饮酒 | 溃疡家族史 | Hp+ | 炎症分级 | |
(0+1):(2+3) | ||||||||||
De-Nol | 36 | 43.1±1.4 | 28 | 8 | 19 | 8 | 5 | 21 | 38.4±1.9 | 12:24 |
De-Nol+G组 | 35 | 40.6±2.0 | 27 | 8 | 19 | 10 | 6 | 20 | 39.2±1.8 | 14:21 |
P组 | 33 | 40.7±1.8 | 25 | 8 | 16 | 7 | 4 | 18 | 36.9±1.9 | 13:20 |
表2 各组NUD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x±s
组别 | n | 治疗前(x±s) | 治疗后(x±s) |
De-Nol组 | 36 | 38.4±1.93 | 11.0±0.85b |
Hp+ | 21 | 42.4±1.62 | 15.3±1.57b |
Hp- | 15 | 25.1±1.48 | 22.7±1.75a |
De-Nol+G组 | 35 | 39.1±1.87 | 9.0±0.97b |
Hp+ | 20 | 44.5±1.66 | 8.3±1.83b |
Hp- | 15 | 30.3±1.91 | 24.7±1.78a |
P组 | 33 | 36.9±1.83 | 35.2±1.56 |
Hp+ | 18 | 36.6±1.66 | 36.1±1.56 |
Hp- | 15 | 34.2±1.82 | 35.3±1.83 |
aP<0.05,bP<0.01,vs治疗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7.7,P<0.05);De—Nol+G组清除率95.0%(19/2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24.6,P<0.05);P组18例Hp阳性,无一例阴转;治疗组与P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随Hp清除症状明显减轻;P组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治疗组中Hp阴性者治疗后症状亦减轻(表2)。嗳气及餐后饱胀Hp阳性86.4%,Hp阴转,症状明显改善,这可能与Hp产生大量高活性尿素酶,分解胃中尿素产生CO2及NH3等气体有关。
组织病理学检查 104例治前(2+3)级胃炎65例,占62.5%,治疗组Hp组Hp阳性者,随Hp清除,炎症明显减轻,而Hp阴性者治后组织学胃炎无改变;P组Hp阳性者,组织学胃炎无变化,Hp阴性者,活动性胃炎增多(表3)。De-Nol+G组与De-Nol+G组在Hp清除率、症状积分、组织学胃炎改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4)。
表3 各组NUD治疗前后炎症分级
组别 | n | Hp+ | Hp-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0+1) | (2+3) | (0+1) | (2+3) | (0+1) | (2+3) | (0+1) | (2+3) | ||
De-Nol | 36 | 21 | 16 | 5 | 12 | 3 | 14 | 1 | |
De-Nol+组 | 35 | 20 | 18 | 2 | 14 | 1 | 15 | ||
P组 | 33 | 18 | 18 | 13 | 2 | 8 | 7 |
aP<0.05,bP<0.01,vs治疗前。
表4 治疗后试验组Hp阴转、症状、组织学改变
组别 | n | Hp | 症状积分 | 炎症分级 | |
阴转 | X±S | (0+1) | (2+3) | ||
De-Nol组 | 36 | 17 | 11.0±0.85 | 30 | 6 |
De-Nol+G组 | 35 | 19 | 9.0±0.97 | 33 | 2 |
组别 | n | Hp阴转 | 症状积分(x±s) | 炎症分级 | |
(0+1) | (2+3) | ||||
De-Nol组 | 36 | 17 | 11.0±0.85 | 30 | 6 |
De-Nol+G组 | 35 | 19 | 9.0±0.97 | 33 | 2 |
副反应 治疗组除少数者有大便黑褐色、舌苔变黑、便秘外,未发现其它不适。安慰剂组少数服药时感恶心,服药中心有烦、失眠。
3 讨论
NUD的可能发病机理 胃十二指肠炎、上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及应激NUD症状常出现在胃炎患者,一半以上NUD患者粘膜中可检出Hp,Hp与组织学胃炎密切相关。铋盐早用于治疗溃疡病,可使溃疡愈合及减少复发。铋盐有抗Hp作用,胃粘局部及细胞保护作用。因其能抗胃酸、胃蛋白酶,使胃内粘液产生,前列腺素合成增多。电镜下可见铋盐能渗透粘膜层达Hp存在部位,有足够浓度杀灭Hp。
本试验证明De-Nol对NUD的治疗作用与Hp从胃粘膜中清除密切相关。但仍有要当部分NUD患者并非胃炎及Hp感染所致,表明Hp仅可能是部分NYD的病因,NUD还可能与胃运动功能障碍有精神因素等多因素有关。据报道De-Nol与抗生素联用可提高Hp清除率。本试验De—Nol联用庆大霉素疗效并未明显优于De-Nol单独用庆大霉素体内外杀菌作用不一致。庆大霉素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强,其在pH8.5比pH5时抗菌作用强100倍。胃液pH2~3,呈酸性,使其抗菌作用明显减弱,也许还与疗程短有关。停药1月后Hp复发率可达30%~50%,复发原因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雷尼替丁加庆大霉素治疗十二指肠溃疡108例
我院对1992—04~1994—04经内镜确诊的活动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应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加庆大霉素针剂(Gen)口服和单用雷尼替丁(Ran)治疗,并随访观察,现将资料较完整的189例消化溃疡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89例DU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DU患者189例的一般状况
分组 | n | 男 | 女 | 年龄(岁) | 病程(月) | 溃疡大小(mm) |
Ran+Gen | 108 | 71 | 37 | 35.2±12.1 | 2.8±2.2 | 50.6±31.3 |
Ran | 81 | 50 | 31 | 34.5±13.3 | 3.0±2.6 | 49.5±29.4 |
1.2 方法
Ran150mg,每日二次,日总量300mg,Gen万U,每日3次,日总量24万U,单用Ran组剂量同上两种方案疗程均为4周~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分别记录症状,并行胃镜检查,常规胃窦取活极检2块,用尿素酶法检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
1.3 疗效评价
内镜标准:①溃疡消失或仅留瘢痕者为愈合;溃疡明显缩小,溃疡面干净无苔膜并有新鲜肉芽组织的为显效;溃疡大小无改变者为无效。②临床标准:消化性溃疡症状全部消失为临床愈合,腹痛,上腹不适,反酸基本消失者为显效,症状无改变者或症状改善不稳定者为无效。③Hp阳性标准:将新鲜胃粘膜标本置于试剂盒孔内5min呈红色者为阳性。
2 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和疼痛缓解时间见表2。
表2 两种疗法溃疡愈合与疼痛缓解时间
分组 | n | 4周愈合率 | 缓痛时间(d) |
Ran+Gen | 108 | 94.7% | 6.0±1.3 |
Ran | 81 | 75.5%b | 4.2±1.9a |
bP<0.01,aP<0.05。
治疗前后胃窦部Hp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两种疗治疗前后Hp阴转情况
分组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转阴率 | ||
+ | - | + | - | |||
Ran+Gen | 108 | 88 | 20 | 14 | 94 | 68% |
Ran | 81 | 61 | 20 | 48 | 33 | 16%b |
bP<0.01。
3 讨论
目前大量资料认为,Hp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但Hp致消化性溃疡机理尚不清,众说不一。可能是Hp产生细胞毒素和蛋白分解酶,后者改变粘蛋白,Hp粘附在化生细胞上,引起细胞变性,所刺激的免疫反应可引自身组织损伤等,显然Hp通过多种方式破坏粘膜的防御机制;另外,Levi等的工作表明,胃窦部Hp感染引起血浆胃泌素增加和较高的餐后酸排量。这可能与通常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见到的较高的酸分泌有关。高酸的分泌和胃粘膜的化生形成溃疡,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抑制胃酸消除Hp。我院用Ran加Gen治疗DU,4周愈合率、缓痛时间方面明显优于Ran对照组,且Hp的转阴率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说明Gen对Hp有一定的作用,但远期效果有待观察。有文献报道,Ran可作为治疗DU的首选药。我们的观察其对DU的治疗愈率为77.5%,加用Gen的治愈率为94.7%,故Ran加Gen可作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药物。
得乐生物药剂学研究概述
得乐即胶态次枸橼酸铋(collodiae bismuth subcinate简称CBS),是由广东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制药厂生产治疗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新型胃药。几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得乐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Hp)的特殊作用,所以临庆应用日趋广泛。现就得乐在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病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种及配伍问题、剂型与疗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1 得乐的代谢过程和药理机制
得乐是一种水溶性的胶体大分子化合物。其代谢过程是经口服后到胃,在胃酸的作用下经崩解分散,到溶解。冲剂是取一包在一定量的温开水搅拌混悬后经口服到胃后溶解。片剂或冲剂在胃内均在胃酸的作用下,进行酸水解,最后经粪与尿液排出体外。
由于水溶性pH值的改变,水溶性胶态次枸橼酸铋水解为成不溶性铋的白色沉淀。它迅速地分布到溃疡面或炎症部位,与溃疡面或炎症部位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隔绝胃酸和蛋白酶对溃疡面和炎症部位的侵蚀,并能促进粘液的分泌和粘膜的再生。加速局部炎症和溃疡面的血液循环,使血液中白血球杀灭细菌的作用增强。为炎症部位和溃疡面的愈合创造了有利的内部环境。同时得乐的代谢产生枸橼酸具有和胃清凉、增加食欲的作用,本品主要在胃与肠粘膜内进行药物代谢,代谢产物是铋与枸橼酸。得乐的代谢物枸橼酸是多个COOH基因不被体内吸收,由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进入尿中,经输尿管排出体外。得乐对人体无副作用,也不会象枸橼酸铋钾对形成人体钾、钠离子平衡有影响。
影响得乐的疗效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不管是得乐片剂或冲剂,经口服给药后到达消化管,在胃酸的作用下药物酸水解后,才能分散、分布到作用部位。所以胃肠道内的液体pH值与药物代谢有直接关系。不同部位胃肠液pH1~3,十二指肠pH5~7,上行结肠pH7~8。胃中的pH值变化很大,纯胃液的pH<1。当胃液分泌进入胃腔受到稀释与食物的影响后,其pH值改变为1~3,一般空腹时可降低至pH1.2~1.8。食后,正常人的胃内容物上升pH值3~5,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肠液pH值低于正常人。根据以上情况,不管服用得乐冲剂或得乐片剂一般在饭前空腹时服用疗效更佳。如饭后,胃内pH值升高,影响药物的代谢而使临床疗效降低。另外,患者的性别、年龄、个体差异、疾病以及饮食、甚至经常站着或者坐着、睡眠的姿势(向左侧睡延长胃排空)对得乐药物的疗效均有一定的影响。
2 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得乐的药理和杀菌作用,主要是靠代谢后产物接触作用部位而发生疗效的机理。笔者与临床医师合作参照美国食品管理局抗酸药临床评价的指导原则:对得乐直接缓解症状(通常为疼痛或胃烧灼感)进行临床评价。结果:冲剂比片剂作用快,维持时间久,3个月为1疗程,观察的7例病人没有发生复发现象。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来讲,片剂在胃中先经崩解、分散、溶解后再经代谢,才到达作用部位。而冲剂,一包用定量温开水搅拌溶解后服用,到达胃经代谢(酸水解)有足够的浓度与溃疡面或炎症部位接触发生疗效。另外,片剂的工艺要求比冲剂高,所以得乐冲剂在我们这个地区受到临床的欢迎。
3 得乐药物的配伍问题
从以上探讨中我人知道,得乐是应用较广泛的治疗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新型胃药。在体内它主要靠胃酸的作用进行代谢,所以不拟与其它抗酸药同时服用。还不能与碱化剂、铁盐、碱性饮料、四环素类药同时服用,更不能与抗胆碱能药物:硫酸阿托品、颠茄片、654—2溴本辛、普鲁本辛片,胃复康等一起服用。因为它们抑制胃酸的分泌,而降低得乐的疗效。
总之,根据得乐的临床药效学、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表明:得乐是对人体无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疗效显著的新型胃药。
邹文军
诺氟沙星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142例抗体滴度观察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清除Hp的治疗可改善组织学炎症变化。虽然体外试验Hp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临床上仅少数有效。第三代喹诺酮类药诺氟沙星(norfloxacin)治疗Hp感染相关的胃炎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诺沙星单独应用和与胶态次枸橼酸铋(CBS)联合应用对Hp阳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并评定血清Hp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在疗效判定和随访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或)Hp培养确定的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212例。其中男131例,女81例。年龄42岁±10岁。病程4.3a±0.8a主要症状为上腹痛、上腹胀、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除外消化性溃疡、息肉及肿瘤等。并排除上消化道手术史、肠道易激综合征、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检查前1月内已服抗菌药物、胶态次枸橼酸铋,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亦被剔除。
1.2 方法
①病理组织学查查:胃镜活检标本HE染色组织学诊断,Giemsa染色确认Hp。病理诊断标准参照Whitehead方法(1979)和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方案(1980)。炎症程度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判定为0,1,2,3级。②细菌培养:用1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培养基试管(每管3ml)送检。置入胃镜活检组织块2块。每例活检钳均经消毒液浸泡15min后再用酒精擦拭。Hp培养基用布氏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加入脱纤维羊血有联合抗生素,3d后观察结果,并作生化反应鉴定。③血清Hp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按照kesumen法改良)。抗原经超声处理。用波长为492nm测OD值。本组按被检血清稀释度≥300为阳性(ELISA单位,EU)。ELISA特异性经吸收试验鉴定,确定与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无交叉反应。
治疗方法 检出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3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A组,男48例,女24例,年龄43岁±10岁,服诺氟沙星0.2g,3次/d;B组,男47例,女23例,年龄40岁±7岁,服诺氟沙星0.2g和CBS0.11g,4次/d;C组,男46例,女24例,年龄39岁±9岁,服安慰剂对照。每周记录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症状分级:无症状0级,轻症1级,中度2级,重症3级。治疗结束后1个月胃镜及活检病理、Hp培养复查,6个月后再复查1次。停药后1,3,6个月分别检测血清Hp抗体1次。
统计学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计量资料)和X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2.1 Hp清除率
治疗结束后1个月3组Hp清除率分别为:A组69%(50/72);B组87%(61/70);C组7%(5/70)。A,B2组与C组比较显著高于C组(P<0.01)。A,B2组间差异亦显著(P<0.05)。停药6个月后,A,B两组分别保持85%(47/55)和95%(53/56)Hp阴转。2组原已阴转者10%(11/111)再现Hp。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mo,6mo)炎症积分变化分别为:A组2.1±0.3,0.97±0.20,0.99±0.10;B组2.1±0.5,0.90±0.21,0.9±0.4;C组2.02±0.23,2.0±0.3;1.9±0.4。前2组自身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与C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C组自身比较则无变化(P<0.05)。
2.3 症状缓解率
治疗结束后1mo,症状总缓解率3组分别为88%(63/72)、90%(63/70)、14%(10/70),A,B2组明显优于C组(P<0.01)。其中尤以腹胀缓解最明显。
表1 3组治疗前后血清Hp抗体滴度(AKx-±s,EU)
组别 | 治疗前 | 停药后1个月 | 停药后3个月 | 停药后6个月 | ||||
n | 抗体滴度 | n | 抗体滴度 | n | 抗体滴度 | n | 抗体滴度 | |
诺氟沙星 | 72 | 700±285 | 72 | 175±56b | 62 | 165±45b | 57 | 168±b |
诺氟沙星加胶态次枸椽酸铋 | 70 | 694±282 | 70 | 167±48b | 61 | 162±53b | 58 | 166±49b |
安慰剂 | 70 | 694±286 | 70 | 649±282 | 61 | 68678 | 50 | 676±280 |
bP<0.01,经自身对照t检验法统计。
2.4 血清Hp抗体滴度
A,B两组治疗后Hp抗体滴下降明显(P<0.01),C组则无变化(P<0.05),见表1。ELISA法与Hp培养和(或)病理检查对照,敏感性92.4%,特异性89.2%。
2.5 药物敏感试验
诺氟沙星滤纸片药敏抑菌试验(以mm计)为38mm~40mm,同期对照多粘菌素为0,新霉素24mm,呋喃唑酮44mm~46mm,四环素28mm~30mm。诺氟沙星最小抑菌浓度(试管法)为6.25μg/L~31.25μg/L。其5min杀灭Hp浓度(平皿法)为250g/ml。
药品不良反应服用诺氟沙星的2组中头晕各1例,A组出现疹1例。3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有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对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抗菌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胃炎)与Hp感染密切相关。经诺氟沙星治疗或与CBS联合用药治疗结束1个月后,Hp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Hp的清除,病理组织学炎症减轻乃至修复。目前,国外推荐以CBS为基础再加羟氨苄青霉素和甲硝唑3药并用。虽抗菌效果好,但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难以耐受,而且霉菌性口腔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屡有发生。本研究根据诺氟沙星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高、组织渗透性强、体内不易失活、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经体外药敏试验对Hp高度敏感,临床用于慢性胃炎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疗程1个月显示Hp已清除的111例中,90%在6个月后仍保持Hp阴转,提示诺氟沙星有良好的远期效果。
本组在用芭前后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抗菌治疗后抗体滴度明显下降,与Hp清除、炎症程度减轻(活动性炎症消失)具有相关性。表明此法对药物疗效的判定、Hp的存在和再现的鉴定有临床实用价值。方法简便、无创,患者依从性好。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十二指肠溃疡再出血的影响
众所再知,根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可降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然而有关Hp根除是否降低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如出血的再发生率却不清楚。为此,本文将探讨Hp根除与十二指肠溃疡再出血率之间的联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72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19岁~60岁,平均37岁,均经胃镜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近期出血(胃镜下有褐黑色血痂、血块附着以及可见血管)。且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色HpO阳性。快速尿素酶试剂盒用福建三强公司提供,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肝、肺及肾脏等病史。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史及溃疡大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而治疗组加用羟所苄青毒素1.0g,每日2次,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4周所有患者接受胃镜及Hp复查。当快速尿素酶试验有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色Hp均阴性时,确定为Hp根除。对两组溃疡愈合患者随访观察1a,在随访期间不服用任何抗溃疡有抗Hp药物。当患者有上腹不适、呕血或黑便等提示溃疡复发或出血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证实有溃疡复发或出血后即停止随访。1a随访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最后的胃镜复查。统计学方式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4周经胃镜证实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无明显差别。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仅2例出现轻度皮疹和乏力,对照组仅1例出现恶心,轻度便秘。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均未影响治疗。Hp根除率在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a随访期间,治疗组溃疡复发率和再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无论治疗组或对照组,溃疡复发或再出血患者Hp感染均未根除。治疗组中1例并发再出血发生于随访的第16周,对照组中9例并发再出血则发生于随访的第14~49周。对溃疡复发或再出血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比较
指标 | 治疗组(n=36) | 对照组(n=36) | ||
n | % | n | % | |
溃疡愈合 | 35 | 97.2 | 34 | 94.4 |
副反应 | 2 | 5.6 | 1 | 2.8 |
Hp根除 | 30 | 83.3 | 4 | 11.1 |
溃疡复发 | 3 | 9.4 | 16 | 48.5 |
溃疡再出血 | 1 | 3.1 | 9 | 27.3 |
3 讨论
出血是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约20%~30%的溃疡患者并发有出血史。10%~15%的患者可以大出血为溃疡病的首发症状。近年来,随着新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内镜下止血技术的发展,对溃疡出血的近期疗效已令人满意,但仍有大约1/3的患者在首次出血后的1至3年内并发再出血。
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Hp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密切,约8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体内存在Hp感染,根除Hp可显著降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本研究证实,根除Hp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而且还能明显降低十二指肠溃疡复并发症——出血的再发生率,因而它能对十二指溃疡出血的远期疗效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无论溃疡复发或再出血患者Hp感染均未根除,而Hp根除患者均未见溃疡复发或再出血。我们认为,对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应积极行根除Hp治疗,以期减少溃疡复发或再出血。
加味三联疗法治疗活动性胃炎24例
幽门螺杆菌(Hp)作为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病因在医学上被证实。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给大量的活动性胃炎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但临床实践证实,抗菌疗法也并非尽如人意,疗程结束后仍有小部份患者轻症迁延久治不愈。笔者在抗菌治疗后期加服核黄素及烟酸,发现其症状消除较未用核黄素、烟酸者为优,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共47例。均在县以上医院经内镜检查证实符合悉尼系统胃炎内镜表现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41.2岁±5.6岁。治疗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3.8岁±4.3岁。
1.2 方法
两组均按第九届世界胃肠大会2周治疗方案治疗(CBS120mg,4次/d,甲硝唑0.4g,3次/d,四环素0.5g,4次/d)。于第2周开始,治疗组加用核黄素30mg/d,烟酸300mg/d,分3次口服。
1.3 疗效判定
显效:自觉症状和体征完全消除。有效:自觉症状和体征大部消除。无效;症状和体征略缓解或与治疗前无变化。两组病例于第2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8例,占75%,有效3例,无效3例中1例完成2周治疗,2例治疗1周后无明显好转未再来院仍列入无效中统计占有12.5%。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12例占52%;有效9例占39.1%;无效2例占8.9%,总有效率为91.9%。两组对比提示总有效率无显差异。但两组的显效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自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报告从人胃中分离出Hp后,学者们又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Hp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不少二联、三联抗菌药物的组合方案在治疗慢性活动性胃炎中获得了显著疗效,但临床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症状和体征不能获完全改善的病例。这就提示慢性胃炎的发病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参与,本文内容亦证明Hp虽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病因但非唯一病因。国外报道一组2000例住院病人中有40%缺乏核黄素和烟酸。国内虽未见有报告这么高的发病率但据本文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显著性差异推断则可能即为核黄素、烟酸缺乏的一个佐证。是否可作为本地区慢性胃炎患者核黄素和烟酸缺乏的一个推论数据现尚无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证实。皮肤、舌唇、口角、阴囊为核黄素和烟酸缺乏的主要病为部位表现为相应的炎症。从病变部位的组织分类来看,与胃粘膜同属单层上皮,故两者缺乏时相同组织器官会同时受累。上述看得见表现明显的部位发生炎变,出现皮肤粘膜红肿,上皮脱落、表浅溃疡、糜烂而症状上则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疼痕、烧灼感等。胃部则表现为非特异性胃炎症状。核黄素和烟酸缺乏是协助粘膜发生炎性改变,其粘膜屏障作用明显减弱,易受Hp的侵袭,使在无菌性炎症的基础上合并有菌性炎症。两者同时作用加重了胃粘膜的炎变而使胃炎症状更为明显。对抗菌治疗后期症状仍迁延不愈的患者补充核黄素和烟酸后症状很快消除可能是炎变的胃粘膜得以修复而减轻了胃炎的症状和缩短了治疗周期。
综上所述,Hp作为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病因,核黄素和烟酸缺乏则可能是其参与病因之一。故笔者建议在治疗活性胃炎中加服核黄素和烟酸可能有益。但本组病例尚少,临床上目前尚未有同类报告,故还有待大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
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PU)的确切关系尚未完全明了。我院对141例PU与Hp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并对其中50例用铋剂治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41例PU均经内镜诊断为活动期,直径≥0.5cm,其中胃溃疡(GU)42例,十二指肠溃疡(DU)99例。男123例,女18例,年龄16岁~70岁,平均41.3岁。每例在胃窦大弯侧距离幽门3cm~5cm处及溃疡边缘分别取活组织进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Hp诊断试剂由福建三强生化公司提供,方法同文献,胃窦炎组织学诊断按统一标准,分为轻、中、重三级。其中50例用胶体铋治疗(治疗组),30例用西咪替丁治疗(对照组)。治疗组男43例,女7例,年龄17岁~70岁,平均40.9岁,GU14例DU36例。对照组男26例,女4例,年龄22岁~67岁,平均41.5岁,GU8例,DU2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溃疡大小及部位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治疗组胶体铋110mg,4次/d,于三餐前及睡前各服1次;对照组西咪替丁0.2g3次/d,0.4g睡前口服。疗程两组均为4周,不使用其它与溃疡有关的药物,疗程结束后5日内复查,方法及检查项目同初查。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GU时胃窦部Hp阳性率71.4%(34/42),DU时78.8%(78/99),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溃疡边缘Hp阳性率在GU时为69%(29/42),DU时为26.3%(26/9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GU时胃窦部和溃疡边缘Hp阳性率无差异(P>0.05),而DU时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比较患PU时胃窦炎和同期347例无PU者胃窦炎Hp感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表1),表明PU时胃窦部Hp阳性率高于无PU时;Hp感染在++~+++,以及胃窦炎程度在中~重度亦前者高于后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溃疡愈合,病理好转和Hp阴转情况见表2。两组溃疡愈合率基本相似(P>0.05),但病理好转率、Hp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种胃窦炎Hp感染及粘膜病理改变对比
分组 | n | Hp试验 | 胃窦炎 | ||||
- | + | ++~+++ | 轻 | 中 | 重 | ||
PU胃窦炎 | 141 | 25 | 44 | 72 | 26 | 65 | 50 |
无PU胃窦炎 | 147 | 178 | 90 | 79 | 177 | 78 | 92 |
3 讨论
Hp在PU发病中的确切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资料表明两者的关系有以下特点:①PU时Hp感染率较高,且高于非PU者;②GU时Hp感染在胃窦部和溃疡边缘均较高,两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DU时Hp感染以胃窦部较高而溃疡边缘较低,两处差
表2 两组溃疡愈合,病理好转,Hp阴转情况
分 组 | 溃疡愈合 | 病理好转 | Hp阴转 | ||||
n | 愈合(%) | 好转(%) | n | 好转(%) | n | 阴转(%) | |
治疗组 | 50 | 69(78.0) | 10(20.0) | 50 | 34(68.0) | 41 | 34(82.9) |
对照组 | 30 | 18(60.0) | 6(20.0) | 30 | 5(6.7)b | 25 | 3(12.0)b |
bP<0.01,vs治疗组。
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③PU时胃窦炎Hp阳性率,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炎症的组织学改变均明显高于非PU者;④用胶体铋治疗不仅使溃疡愈合,且使胃窦炎病理好转,Hp阴转,而且西咪替丁虽也可使溃疡愈合但对胃窦炎和Hp无效。根据以上特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Hp与PU关系密切,是PU发病的因素之一;②根据Hp在胃窦部和溃疡边缘检出的不同,推测Hp可能不是直接引起PU,而是先破坏胃粘膜,引起胃窦炎,然后在胃酸、胃蛋白酶和其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PU;③Hp在GU和DU中作用不完全相同,和GU的关系似更密切,作用更为直接;④胶体铋治疗PU的机理,不仅可以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以阻断胃酸、胃蛋白酶的浸蚀,刺激胃粘液和重碳酸氢盐的分泌,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且可以杀灭Hp,使粘膜病理改变得到改善。这是该药不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不易复发的原因,同时也说明PU的发病与Hp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
三联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后,大量的研究表明Hp与消化性溃疡(PU)有着密切的关系。我院自1995年来用铋剂、灭滴灵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PU36例,并随机与同期单用雷尼替丁治疗的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联合治疗对PU的近远期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联合治疗组(简称联组)36例均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活动性溃疡,并有6例服用雷尼替丁12周溃疡未愈。其中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24例,男28例,女8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35.8岁。雷尼替丁治疗组(简称雷组)32例,胃溃疡(GU)8例,DU24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2岁~66岁,平均38.4岁,两组病例年龄无差异。
1.2 方法
铋剂(丽珠得乐)1包(含枸橼酸铋110mg),每日4次,用30ml温开水溶解后于饭前半小时及睡前服;雷尼替丁150mg每日早晚各1次;灭滴灵200mg,每日3次,饭后服用。除灭滴灵2周外,作均6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任何其它药物,疗程结束后3d内行胃镜复查。溃疡痊愈者1a后再次胃镜随访,以统计溃疡复发率。
1.3 疗效判断
溃疡愈合:胃镜观察溃疡消失或仅留瘢痕;有效:溃疡缩小超过50%。无效:溃疡大小无变化或缩小不到50%。疼痛消失以服药后疼痛消失时间进行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作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
统计学方式系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
联组36例治疗前均有上腹疼痛,服药2W后疼痛消失32例(88.8%),6周后疼痛全部消失,症状缓解率100%。雷组2周后疼痛消失26例(81.2%),6周疼痛消失30例,症状缓解解率9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2 溃疡愈合
联组36例中,30例愈合,占83.3%,3例无效。雷组32例中,21例愈合,占65.6%,5例有效,6例无效,两组溃疡傅合率有显著差异(P<0.05)。
2.3 一年复发率
联组30例溃疡愈合中有11例溃疡复发,而雷组21例中就有11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36.8%和52.6%,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2.4 毒副作用
联组所有病人均有舌苔变黑和大便发黑,3例有口干、口苦和恶心,5例头昏,4例出现便秘,均未影响治疗。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改变。
3 讨论
Hp与PU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已被大量的研究证实,70%~90%的GU和95%~100%的DU患者胃内存在Hp感染。过去“无酸,无溃疡”的理论虽是治疗病的基本模式,但是一些学者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新观点,虽未得到公认,但它将为PU特别DU的治疗学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依据。传统的制酸治疗模式也正在改变,过去单用抑酸剂尽管近期溃疡愈合率较高,但远期复发率甚高,一年后复发率50%~70%。部分溃疡难治与复发主要原因在于Hp,本文有6例,单服雷尼替丁无效而改而联合治疗获得愈合则说明了这上点。Hp根除后,愈合的溃疡在Hp再感染之前不易复发。本文用铋剂、灭滴灵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PU取得满意的结果。毒副作用也无明显增加。联合治疗中三种药物从不同机理来治疗溃疡,雷尼替丁通过阻断H2受体抑制胃酸排泌,从而削弱攻击因子;灭滴灵有杀灭Hp的作用,与铋剂联用加强了对Hp根除。此外铋剂在酸性条件下对溃疡面的蛋白质整合后,沉积于溃疡面上,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对溃疡的侵蚀,同时增加胃内前列腺素E2及碳酸氢盐的分泌,刺激粘液的产生,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活性,增加愈合溃疡细胞内中性粘液糖蛋白的水平,与此同时促使粘液细胞内超微结构改变。笔者认为不同机理的抗溃疡药物联合使用,尤其是杀死Hp的药物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
麦滋林-S治疗慢性胃炎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观察
慢性胃炎是我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此病的药物繁多,但疗效都不满意。麦滋林-S颗粒(以下简称M-S)是一种新开发的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药物,自临床应用以来,国内外各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我院于1994—05~1995—05应用此药物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显着,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有上腹部不适、腹肛、上腹部疼痛、嗳气、食欲不振,并经胃镜和活检病理诊断为有Hp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M-S治疗组(46例)和三九胃泰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17岁~67岁,其中浅表性胃炎26例,萎缩性胃炎20例,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0岁~72岁,浅表性胃炎13例,萎缩性胃炎7例。
1.2 方法
M-S由日本寿制株式会社与味之泰株式会社提供,每包含量为0.67g。对照采用南方制药厂出品的三九胃泰冲剂,每包含量为20g。M-S,每晶3次,每次0.67g于饭前半小时用温开水冲服。三九胃泰,每日3次,每次20g于饭前半小时用温开水冲服。两药疗程均为4周。治疗过程中不用任何辅助药物。凡是列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用药后每周来院随诊记录症状、体征及副反应。4周末做胃镜检查,并取胃窦粘膜活检作病理检查、与用药前病理变化进行对比。
2 结果
表1 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
M-S组 | 三九胃泰组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n(%) | n(%) | n(%) | n(%) | |
+++22(48) | +++5(10.0) | +++10(50.0) | +++8(40.0) | |
++6(13.0) | ||||
+4(8.6) | ++2(10.0) | |||
-7(15.2) | ||||
++16(35) | ++2(4.3) | ++8(40.0) | ++6(30.0) | |
+4(8.6) | ||||
+2(10.0) | ||||
-10(21.7) | ||||
-8(17.0) | +2(4.3) | +2(10.0) | +1(5.0) | |
-6(13.0) | -1(5.0) | |||
阴转率23(50%) | 阴转率1(5%) |
2.2 胃镜检查结果:表2
表2 胃镜检果结果
病变 | M-S组(n) | 三九胃泰组(n)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水肿充血 | 26 | 5 | 13 | 4 |
白色渗出物 | 2 | 2 | 1 | |
糜烂 | 3 | 1 | ||
粘膜苍白 | 20 | 20 | 7 | 7 |
M-S组用药后Hp阴转率为50%,三九胃泰组阴率为5%(表1,P<0.01),有极显著差异。服用M-S治疗组粘膜充血、水肿消失21例占80.7,与三九胃泰对照组(69.2%)相比有显著差异(表2,P<0.05),而且,M-S治疗组粘膜糜烂、渗出亦均消失。
副反应 M-S组及三九胃泰组在用药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反应。M-S组有35例治疗前后均进行了血、尿常规及肝功能的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
3 讨论
麦滋林-S颗粒是一种消炎性抗溃疡剂,其中有效成分水溶性菌和L-谷氨酰胺所组成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溃疡和杀灭幽门螺杆菌以及具有保护胃粘膜,增强胃粘膜防御等多种功效。另外,M-S颗粒的代谢、排泄速度慢,生物半衰期长,经一次口服药物以后,血药浓度在48h仍然保持一定水平,说明该药和药效持久。该药不但具有促进炎症吸收、溃疡愈合及防止复发的作用,而且对胃炎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本组用M-S治疗慢性胃炎(Hp感染)46例,用药4周后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的好转明显优于三九胃泰组。临床好转程度与用药时间成正比。本组胃炎通过胃镜活检Hp的测定结果表明,M-S除了能明显缓解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外,还能明显杀死Hp的测定结果表明,M-S除了能明显缓解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外,还能明显杀死Hp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胃粘膜的病理改变。如充血、水肿消失率达80%以上,少数病例有粘膜糜烂、渗出亦均消失。Hp阴转率达50%,而炎性细胞浸润的改善达70%以上,说明M-S对临床症状的良好疗效有其病理改善的基础。今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预防胃癌的发生和治疗Hp感染,可谓首选药物。
综上所述,本组未发现M-S有明显副反应,说明该药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疗慢性胃炎(Hp感染)较好的药物之一,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新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67例
消化性溃疡(PU)是多发常见病,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致病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以铋剂为主的三联疗法,疗效肯定,且有良好的可重复性。铋剂中以胶体次枸橼酸铋(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CBS)使用较为广泛。笔者将目前餐前服CBS,及加两种抗生素于3餐饭后同服的三联疗法虽以改进使用满意,现予以报道。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经胃镜证实无并发症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共67例。其中胃溃疡(GU)1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54例,女8例,男59例,的龄16岁~65岁,平均40.5岁,20岁~60岁者60例(90%)。
1.2 方法
每日3餐饭前40min空腹时将甲硝唑(Met)片剂0.2g,研末化成10ml水溶液口服,令患者向右侧卧10min后,即饭前30min及睡前各服1次CBS110mg,用温开水30ml溶解口服。4周后停服Met,改服庆大霉素(GM)80mg片剂,研末化成10ml水溶液口服,仍联用CBS,方法及时间同前,再服4周,共8周为1疗程。全疗程均同时饭后服Vit。E100mg,复合维生素B2片,鱼肝油胶丸1粒,3次/d,8周。治疗前和第4周及疗程结束时均作血、尿常规、粪潜血、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改变。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治愈:溃疡愈合;好转:溃疡<50%;无效:溃疡>50%。
2.2 治疗效果
GU13例,愈合12例,占92.3%;好转1例,占7.7%。DU54例,愈合52例,占96.3%,好转2例,占3.7%。有效率100%。3例好转患者在治疗其间不遵医嘱,好吃火锅、饮酒可能影响了疗效。基层农民经济困难,畏惧作胃镜检查,本组病例只有3例治愈患者于1a后来复查,胃镜检查无PU。
2.3 副反应
有8例出现便秘,睡晨服果导片2片,大便畅通。4例出现肠鸣活跃但腹不痛,便次增多,均为成形干大便,继续服药,肠鸣症状消失,大便日1次。1例服GM至第2W时出现头昏、耳鸣(疗程第6W),停GM症状消失。立即作胃镜复查,PU已愈合。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近年来以铋剂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PU疗效已予肯定,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但PU的治愈率似与用药时间长短也有关,4周~6周比1周~3周者高。笔者临床观察,在联合用药中,呋喃唑酮、四环素发生副反应者比用GM、Met者多,且后二者经济、药源方便,适合基层、农村,故采用Met,GM相继各连服4周并同时联用CBS,8周为1疗程,希望能减少耐药Hp菌株的产生。Met,GM均采用饭前40min空腹时服,令患者向右侧卧10min,使药物更好地直接作用于溃疡表面Hp。饭前30min服CBS又在溃疡及胃腔、十二指肠粘膜表面形成一层密闭的保护膜,使吸附在溃疡面上的药物在胶态膜的封闭下,能继续保持药物有效浓度作用于Hp,且CBS既有杀灭Hp的作用,也可以隔绝胃酸、胃蛋白酶对溃疡的浸蚀。Vit.E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发内源性前列腺素(PGS)的分泌。PGS可增强胃粘膜微循环血流量的灌注,加速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维持正常粘膜屏障,抑制胃酸分泌,增加粘液及H2CO3-的分泌。Vit.AD及复合VitB2片的补充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速溃疡愈合。
笔者以CBS为主加两种抗生素分段配伍的三联治疗方案尚未见有报道。从67例PU的治疗观察,副作用少,治愈率DU达96.3%,GU达92.3%,有效率100%。与DalBo于1994年报道,CBS120mg,4次/d,2周,联用克立霉素(6红霉素clarithromycinCLA)250mg,2次/d,1周,Met250mg4次/d,1周,其根治率达100%相比,本组的治愈率稍低,但均高于其他国外报道,与国内某些报道相符。1994年休士敦第七届胃十二指肠病理学和Hp研讨会和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学大会认为一个治疗方案若其根治率达80%以上,临床上算是恰当的。如是,笔者的改进主案已达到该会要求的标准,但实验的病例不多,请同道们进一步共同验证和评价。
胶态铋加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非溃疡化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有报道指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炎可能是NUD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试图用胶态次枸橼酸铋和甲硝唑治疗伴有Hp感染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观察其对Hp消除情况,临床症状及胃粘膜组织学改善的相关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62例资料完整的NUD病例,并除外近2周内曾接受过抗生素和其他含铋化合物治疗者。年龄23岁~72岁,男39例,女23例。均符合国际通用诊断标准。
1.2 方法
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8例,给得乐(De-Nol)和甲硝唑治疗。文献报道硫糖铝对Hp的清除及胃粘膜炎症的消退作用甚微,故对照组24例给硫糖铝进行治疗。服药方法:得乐冲剂(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1.2g(含铋110mg)加水30ml,甲硝唑0.4g,每日4次,硫糖铝0.5g,每日4次,餐前半小时及睡前口服,服药后半小时内禁食。服药第4及第8周分别复查胃镜。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皆由同一位医师进行内镜检查,在胃窦部取胃粘膜活检5块并涂片,分别进行尿素酶试验,微生物有病理学检查。其中44例诊为活动性慢性胃炎,并观察了其胃粘膜组织学动态变化。
1.3 Hp感染的诊断
胃粘膜标本首先进行尿素酶试验;组织涂片进行革兰染色;组织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或同时进行W-S(Warthin-Starry)银染色。然后分别在光镜下观察Hp。尿素酶试验,涂片,组织切片三种方法中的两种或三种方法能证明有Hp感染者即肯定诊断。
胃粘膜炎症程度分级 胃粘膜炎症程度分级按全国胃癌防治协作组标准,即炎细胞浸润累及粘膜全层的浅层1/3以内者为轻度;1/3~2/3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
直觉模拟计分 我们设计了直觉模拟计分表,把病人的自觉症状上腹痛、腹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及饭后饱胀等分别进行评分,由病人自己进行记录。从0分到100分,0分代表无症状,100分代表症状多且程度重。各组的平均症状评分是该组中患者各自病状计分的平均数。平均症状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多越重,反之表示症状越少越轻。
统计学方法 直觉模拟计分采用t检验,治愈与好转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Hp的清除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中34例Hp转阴,Hp清除率89.5%(34/38);而对照组中仅1例Hp转阴,Hp清除率4.2%(1/24)。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1)。
2.2 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
44例活动性慢性胃炎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中18例(64.3%)在治疗4周时胃粘膜组织学有改善,急性炎症的表现减轻或消失。至治疗8周时共有25例(89.3%)胃粘膜组织学有改善,其中16例(64%)胃粘膜炎症消失,9例(36%)胃粘膜炎症由重度改善为中度或由中度改善为轻度。治疗4周与8周相比,胃粘膜炎症改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中1例(6.3%)在治疗4周时粘膜组织学有改善,至治疗8周时共有3例(18.8%)胃粘膜急性炎症减轻或消失。治疗与对照组8周时结果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2.3 症状改善
在服药前平均症状评分,治疗组为58.3±12.,对照组为58.1±17.6,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服药8周后,治疗组平均症状评分为19.7±14.3,改善38.6±7.1;对照组平均症状分为43.2±21.3,改善14.9±6.8。平均症状评分的改善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服药结束后,在治疗组中Hp转阴的患者平均症状评分为14.3±9.8,Hp 未转阴的患者为47.2±10.8,差异亦极显著(P<0.01)。治疗组显示胃粘膜组织学改善的患者平均症状评分为10.4±8.9,组织学未改善者平均症状评分为41.0±12.7,差异极显著(P<0.01)。
3 讨论
NUD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Hp在NUD中的阳性率达43%~79%,甚至有报道达87%者,可见NUD与Hp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观察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的Hp清除率高(89.5%与4.2%),平均症状评分改善亦明显(38.6±7.1与14.9±6.8),差异极显著(P<0.001)。由此说明,Hp感染在NUD的病因中占有重要位置。与上述观点相符。但是,能否确定与Hp有关的胃十二指肠炎症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是否由于Hp感染干扰胃泌素平衡、酸分泌或引起运动失调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组病例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服药后症状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组内症状改善程度,胃粘膜组织学改善的患者亦明显优于胃粘膜组织学未改善者,这说明胃粘膜组织学改善与症状善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症状改善明显的患者与Hp的清除密切相关。Hp感染后可引起烧心、嗳气、饱胀或溃疡样症状,些症状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炎症时中性白细胞的活动破坏炎症组织,释放强力的炎症介质,活化痛觉神经末梢,并引起平滑肌功能失调;也可能由于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使H+逆扩散,继发微血管功能失调。
然而NUD的症状评价是有困难的。我们尽管想通过评分来对症状进行评价,但症状往往会受到治疗的安慰作用和医师的注意等非客观指标影响,所以评价仍不可避免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我们的观察说明,胶态次枸橼酸铋伍用甲硝唑治疗8周,Hp清除率(89.5%)明显高于对照组(4.2%),亦高于文献报道的单纯得乐冲剂组(80.8%);症状改善和胃粘膜组织学改善明显,不失为一良好的治疗对策。患者对得乐冲剂和甲硝唑的耐受性良好,除偶有便秘和一过性恶心外,无其他严重副作用。
雷尼替丁加硫糖铝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对幽门螺杆菌的影响
我们分别用雷尼替丁及雷尼替丁+硫糖铝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64例,观察两组药物对DU的疗效以及对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确诊的活动性DU,符合以下条件者为研究对象:①溃疡直径≥0.5cm;②4周内未接受正规抗溃疡治疗;③无胃肠手术史;④无并发胃溃疡、幽门梗阻、大出血及肝、胆系统疾病史。
1.2 方法
随机将所有病人分成两组:A组(雷尼替丁治疗组)33例;B组(雷尼替丁+硫糖铝组)31例,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及病程的比例均无显着差异。所服药物均为国产片剂。A组: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B组: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硫糖铝1g,每日4次。疗程均为6周,疗程结束后5d内复查内镜。
1.3 疗效标准
溃疡消失及斑痕形成为愈合,溃疡面缩小≥50%为显效;溃疡面缩小<50%为无效。每例治疗前后各取活检2枚,用Hp试剂(广州产)观察结果。
2 结果
A组6周溃疡愈合率为63.3%(21/33)。B组为90.3%(28/31),B组愈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12例无效后接受B组治疗方案6周,治愈率为80%。A组33例中30例阳性(90.9%);B组31例中28例阳性(90.3%)。治疗后Hp转阴率,A组为42.4%(14/33);B组转率为71%(22/31),B组转阴率明显高于A组(P<0.05)。
3 讨论
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是目前临庆用于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主要药物,近期愈合高,副反应少,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本文资料显示B组治愈率高于A组。硫糖铝是一种不吸收的蔗糖硫酸酯的铝盐,它具有抑制胃蛋白酶作用,服后与胆盐结合,可刺激粘膜细胞分泌碳酸盐,增加前列腺素从胃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加速溃疡的愈合。经6周雷尼替丁+硫糖铝治疗,Hp转阴率达71%,明显高于对照组(42.4%)。我们认为硫糖铝可能对Hp具有直接抑制作用或增强雷尼替丁抗Hp的作用,两药合用可提高DU的治愈率。
加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70例
我院门诊1994-06~1995-06经用纤维胃镜及病理切片诊断70例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减少局部炎症减轻21例(3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胃镜和病理切片Hp减少,局部炎症无变化11例(15.7%);无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和病理切片无明显变化3例(43%)。有效率:95.7%。
一般为40d疗效最佳 ,最短者30d,最长者60d,平均为45d。
3 讨论
自1983年澳大得亚学者Barry,Marshall和RobinUaffeh首次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Hp以来,我国1985的已分离出Hp。近10年来很多研究证实,Hp和一些上消化道疾病发生有紧密联系。并已确定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在胃内引起慢性感染后造成不同部位的慢性炎症。本文70例中胃窦,幽门,胃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重者除胃腺体萎缩伴肠上皮化生外,其中有3例在胃窦的炎症周围有少许微脓肿。病理可见吞嗜细胞和局部组织轻度液化。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型CB型胃炎,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称为Hp型胃炎。慢性胃炎的病因是由Hp引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感染Hp之后机体自身免疫机制很难清除。血清学Hp抗体测定对慢性胃炎有相关病因。如不根治Hp会引起长期胃内的慢性炎症。有人做过实验用抗Hp药物在体外很多抗菌素对Hp有大量抑制或杀灭作用,但在体内疗效却惊人之差疗中必需联合用药综合治疗。在治疗70例的过程中无副作用效果满意。
得乐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随访疗效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周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随后的大量研究表明,Hp与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除Hp有可能治愈慢性胃炎及防止溃疡病的复发。丽珠药厂生产的得乐(化学名:三钾二枸橼酸铋)有杀灭或抑制Hp的作用。本治疗试验应用得乐与西咪替丁作对照,以Hp转阴情况为指标观察两种药物的溃疡愈合率及1a随访复发率,以探讨Hp与溃疡愈合及复发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发现为十二指肠溃疡并经组织尿素酶检查,改良姬姆萨组织学检查有细菌培养证实为Hp阳性者作为本实验治疗观察对象。共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18岁~67岁,平均38岁。均有上腹不适而就诊。
1.2 方法
①内窥镜检查:对常规进行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并发现有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在胃窦部取活检标本6块,分别用于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检查。疗效评价分溃疡愈合及未愈合,复发及未复发。②细菌学检查:活检组织尿素酶诊断试验。将活检组织在无菌操作下插入尿素酶诊断试管中,两小时内试剂由淡黄色变为粉红色者为阳性。组织切片改良姬姆萨染色观察Hp存在与否并根据数目多少分为+~+++。细菌培养参考GoodwinC.S方法。将采取的胃粘膜标本放入0.5ml20%葡萄糖无菌液中,2h内送入实验室,研磨后接种于含10%羊血并加有万古霉素(6mg/L)、啶酸(20mg/L)、两性霉素B(2mg/L)等的改良布氏选择性培养基上,放置在5%二氧化碳、85%氮的培养罐内37℃培养5d~7d。Hp菌落直径约在0.5mm~1mm,圆而光滑,淡棕色半透明。生化鉴定:尿素酶阳性,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阳性,葡萄糖酵解、硝酸盐还原及马尿酸水解试验阴性等。
统计学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比较应用t检验,复发率统计应用寿命表法。差异的显著界定为P<0.05。
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病人22例,用丽珠得乐冲剂每次1包,每日4次;对照组用西咪替丁每次200mg,每日4次,疗程均为8周。对所有病人在治疗结束后复查纤维胃镜,对每位溃疡愈合者随访2个月,对无症状者分别于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各复查一次胃镜,有症状复发者随时做胃镜复查。每次复查胃镜均同时做Hp细菌学检查。
2 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为82%(18/22),对照组为83%(20/2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在对Hp清除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77%(17/22)和4.2%(1/24),两组相比差别非常显著(P<0.01)。平均随访观察12个月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情况是:治疗组复发率为33.3%(16/18),对照组为80%(16/20),对照组溃疡复发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而所有溃疡复发者Hp均再次呈现阳性。
3 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得乐冲剂与西咪替丁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愈率相仿,但两药对Hp清除率却有明显差别。平均12个月的随访显示,得乐冲剂治疗溃疡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咪替丁。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溃疡的复发与Hp的持续存在或复发有关。本实验所有溃疡复发病人亦均伴有Hp的发现。这说明Hp的存在发现与溃疡病的发生及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得乐中所含的铋有抗Hp作用,疗程结束时得乐治疗组的Hp检出率显著低于西咪替丁对照组,我们考虑这是得乐治疗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
得乐治疗慢性胃炎193例
1984的Marshall成功地从胃炎病人的胃内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Hp),以后又对Hp的形态理化特点及与胃炎的发病作了大量的研究,从而揭示出Hp与胃炎的相关性因素。经研究Hp常寄生在胃窦部向胃体部蔓延,组织学检查多见于胃液深层胃表面上皮游离面,两个表面的上皮交界处,胃小弯固有膜浅层的腺体内寄生,从此胃炎的致病因素就有了突破性进展,为药物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Hp对先锋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四环素等敏感,但这些抗生素虽有治疗价值,往往有毒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出现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甚至诱发出血及耐药,所以我们选用得乐冲剂治疗慢性胃炎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自1994—02~1995—10对1000例有消化系统症状经Olympusxo—10型内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活动性胃炎346例,镜检时在胃炎部取标本活检作Hp培养及尿素酶试验均为阳性,其中男278例,占80.3%,女68例,占19.65%,年龄24岁~62岁,平均45岁。
1.2 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A组口服得乐冲剂193例,占55.7%;B组口服庆大霉素8U153例,占45.7%。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消化系统药物及抗生素,A组取得乐冲剂1包混于20ml水中餐前半小时口服,每日3次,B组取庆大霉素8U在餐前半小时口服,每日3次,连服4周停服,2周后复查胃镜活检及尿素酶试验。
组织学、Hp检查标准及疗效标准 在活检粘膜中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为活动性,活动性胃炎程度根据粘膜内中性白细胞多少分为三度,轻度<10个、中度10~30个、重度>30个,用改良Giemsa切片染色及尿素酶试验阳性,再根据分布数量在密集处三个视野平均数分为四级,平均每个视野所见典型HP<10条(+)为一级、10~60条(++)为二级、60~120条(+++)为三级,>120条(++++)为四级。
疗效判断 显效:症状缓解胃粘膜内中性白细胞消失,Hp(-);有效:症状减轻胃粘膜内中性白细胞减少,Hp减少;无效:与治疗前无改变。
2 结果
2.1 Hp与胃炎的相关性
慢性胃炎的病因大量资料证实与Hp相关是通过感染而发病的,我们检查时发现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呈E相关,Hp1级139例,占30.8%,轻度活动34例,占25.75%;中度活动86例,占65.15%;重度活动12例,占10.9%。Hp2级124例,占35.6%;轻度活动40例。占32.32%;中度活动52例,占41.99%;重度32例,占25.9%。Hp3级54例,占15.6%,;轻度活动16例,占14.3%;中度26例,占64.3%;重度12例占21.4%。Hp4级36例,占10.4%;轻度活动4例,占11.19%;中度活动16例占44.4%;重度活动16例占44.4%(r=0.885 P<0.01)。
2.2 Hp消失与症状改善情况
经得乐治疗后Hp消失程度与症状呈E相关性,A组193例显效125例占64.7%,有效52例占26.9%,无效16例占8.2%,况有效率为91.6%。B组153例显效84例占54.9%,有效29例占18.9%,无效40例占26.1%,总有效率为75.8%。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羞异性P<0.05。Hp转阴率A组治疗两周转阴率88%,四周转阴率91%;B组两周转阴率16.0%,四周转阴率75.8%,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自从胃中分离出Hp以来,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胃炎的病原体可能就是Hp,其理由是:①多形核细胞的数量与Hp的数量之间呈E相关,在缺乏多形核细胞的胃粘膜中也不出现Hp。②抗Hp药物治疗有效,在慢生胃炎活期Hp检出率很高,约在50%~95%,组织学上没有胃炎证据的Hp检出率低,充分说明Hp与胃炎之间有因果关系,用得乐治疗复发率比抗H2受体药物要低,得乐的治疗机理在酸性条件下(pH<5)产生氯氧化铋等化合物对胃炎性粘膜具有亲和力,并使炎性渗出物中蛋白形成一种蛋白铋保护粘膜,众而使酸蛋白酶和胆汁与炎性组织隔绝杀灭Hp,促使炎性消散。③刺激粘液分泌与粘液糖蛋白结合,表成保护性薄膜,免受胃酸损害利于胃炎的消散,而炎症消退后使胃内环境发生改变Hp不能生存。④Hp在粘液深层粘膜表面需氧生活,得乐能为胃蛋白酶形成薄膜隔绝无氧使Hp灭活。经过对照研究提示,得乐治疗胃炎总有效率91.6%,而庆大霉素却只有75.8%,得乐灭活Hp并随着Hp消失胃炎组织学的改变,再经内镜复查有明显改善消化症状亦呈相应减轻或消失,得乐治疗胃炎是由于其抗菌作用或细胞膜的保护作用,口服得乐后胃粘膜活体组织电镜检查发现,得乐的铋剂包裹着Hp并使细菌细胞肿胀和溶解崩溃。三钾二枸橼酸络合铋所形成的铋蛋白质络合物膜能保护胃粘液免受胃酸作用,有利于胃炎的消散,而炎症消退后胃内环境发生改变又使Hp不能生存。
得乐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阳性者36例
采用丽珠得乐冲剂(胶态枸橼酸铋、CBS)及雷尼替丁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PU)进行对比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溃疡愈合情况;Hp的消长和病理炎症的转变。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临床选取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消化性溃疡60例。胃溃疡(GU)12例;十二指肠溃疡(DU)48例。男38例,女22例。Hp均经尿素酶快速诊断盒检查为阳性者。
1.2 方法
两组病人服药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服CBS组;每日4次,每次1包,餐前及睡前半小时用开水冲服。服雷尼替丁组:每日2次,每次150mg。两组均连续服药4周,服药期间禁用抗生素有其它抗溃疡类药物。治疗结束后3d~5d,复查胃镜,病理活检,Hp检测,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表1 得乐冲剂与雷尼替丁对比治疗结果
药 物 | n | 症状有效% | 溃疡愈合% | 炎症减轻% | Hp消失% | |
窦 部 | 球 部 | |||||
丽珠得乐 | 36 | 36(100) | 28(77.7%) | 26(72.2) | 28(77.8) | 34(94.4) |
雷尼替丁 | 24 | 23(95.8) | 18(75) | 8(33.3) | 4(16.7) | 8(33.3) |
2.1 临床症状改善
CBS组:36例,服药后症状完全消失28例,好转8例,有效率100%。雷尼替丁组:24例,症状消失18例,好转5例,无效1例,有效率95.8%。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表1,P>0.05)。
2.2 溃疡愈合情况
CBS组:36例,溃疡完全愈合28例,治愈率77.7%,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94.4%。雷尼替丁组:24例,溃疡愈合18例。治愈率75%,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7%。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表1,P>0.05)。
2.3 炎症减轻方面
治疗前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胃窦炎及十二指肠球炎,有的窦部和球部均有炎症,治疗结束后,得乐组减轻率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表1,P<0.01)。①CBS组:活动性胃炎窦炎30例,转阴26例(转为非活动性),转阴率为86.6%,活动性十二指肠球炎32例,转阴28例,转阴率为85.7%。②雷尼替丁组:活动性胃窦炎22例,转阴8例,转阴率36.4%。十二指肠球炎16例,转阴4例,转阴率25%。
2.4 Hp消失方面
CBS组:36例,Hp消失34例转阴率为94.4%。雷尼替丁且:24例,Hp消失8例,转阴率为33.3%。两组比较有很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传统治疗方案,是以制酸药为主辅以粘膜保护剂,这些药物均不理想,停药后近期内大多复发。特别是80年代发现Hp后,证实传统治疗方案杀灭Hp的作用差,可能是溃疡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促使人们寻找杀灭和抑制Hp药物,并能治疗溃疡和改善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炎症,使溃疡复发率减低。CBS不仅具有保护粘膜,促进粘液分泌作用外,还可杀灭Hp,CBS与H2受体阻断剂治疗率相接近,但对溃疡的复发率明显优于H2受体阻断剂、副作用轻微,是目前较理想的药物之一。我们还发现服药4周1个疗程,Hp未转阴者,可重复服药仍有阴转者,个别稍差者,与雷尼替丁或抗生素(如羟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甲硝唑、痢特灵等药)联用可有更好效果。但因时间观察不够长,例数也不算多,高效、减少复发或不复发问题尚待今后进一步治疗观察追询。
甲硝唑治疗慢性胃炎30例
我院门诊采用甲硝唑片剂口服治疗慢性胃炎30例、现将临床表现及疗效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男20例、女10例,的龄:18岁~25岁3例,26岁~35岁8例,36岁~50岁19例。发病诱因:急性胃炎患者5例,长期服用刺激物16例,鼻腔、口腔、烟喉等慢性感染病灶者7例,诱因不明者2例。病史年限:1a~2a4例,3a~5a12例,6a~10a9例,11a以上者5例。上腹部疼痛,餐后胀满18例,胃烧灼感,返酸8例、反复有上消化道少量出血1例,嗳气伴有恶心、呕吐2例,腹泻、消瘦伴有贫血1例。超声检查:饮水500ml后探查见胃壁轻度增厚、粘膜层回声不规则,胃蠕动增强,排空加快者25例,胃壁变薄、粘膜层回声不规则,胃蠕动减弱、排空较慢者5例。X线钡餐检查:可见有不同程度胃窦部激惹现象,粘膜纹增粗者25例,胃张力不同程度降低或粘膜纹变细有改变者5例。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上腹部压痛消失,食欲正常。超声检查未见异常,钡餐透视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食欲改善,上腹部压痛改善不明显,超声检查胃壁改变范围缩小,胃蠕动排空功能趋向正常,钡餐透视粘膜病变减轻或范围缩小。无效:症状和超声检查,钡餐透视无变化。
1.2 治疗方法与疗效
甲硝唑片剂0.4g,每日3次口服,2周为1疗程。治愈17例,好转6例,无效7例。
2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由于纤维内镜的广泛应用对本病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慢性胃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文讨论原发性慢性胃炎,在胃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尤其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随着年龄增长慢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通过口服甲硝唑片剂治疗可缓解多数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超声检查胃壁形态及蠕动力多数趋向正常,钡餐检查部分慢性胃炎粘膜病变得到改善,这与抑制幽门螺杆菌有关。
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43例
我们于1993-12~1994-12对经胃粘膜活检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43例,采用甲氰咪胍、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并与单用甲氰咪胍治疗进行了对照观察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治疗组43例均经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Hp消化性溃疡Hp检查均阳性。
1.2 方法
①试剂与取材:Hp药盒为福建三明市生物制剂厂提供,粘膜取材由内镜医师在胃窦大弯距幽门2cm~3cm处活检1块,粘膜块放入快速药盒中变为玫瑰红色为阳性,淡红色为弱阳性,其中胃溃疡(9GU)12例,十二指肠球溃疡(DU)31例;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1岁。对照组41例,其中GU10例,DU21例Hp均阳性;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5岁两组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组。Hp阳性的溃疡病患者未列入本试验内。②给药方法:治疗组:甲氰咪胍0.4g,4次/d×8周,羟氨苄青霉素0.45g,4次/d×2周,庆大霉素8万U,3次/d×2周,痢特灵0.1g,3次/d×2周。对照组:甲氰咪胍0.4g,4次/d×8周。治疗期间两组均正常饮食,忌烟酒,避免服其它药物。③疗效判定标准:疗程结束2d~3d内,由内镜医生复查胃镜了解溃疡愈合情况。溃疡消失或仅留有瘢痕者为愈合,面积较前缩小一半以上者为好转,溃疡面积无变化或增大者为无效。同时取胃窦部粘膜做Hp定性诊断,试剂颜色无改变者为阴性。疗效结束1a内出现溃疡症状者,再作胃镜检查了解溃疡复发率。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43例),溃疡愈合38例(88.4%),好转4例(9.3%),总有效率97.7%,无效1例(2.3%);对照组(41例)溃疡愈合23例(56%),好转8例(19.5%),总有效率75.5%,无效10例(24.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2 Hp阴转率
治疗组Hp阴性的9例,阴转率90%;对照组Hp无1例转阴,差异极显著(P<0.01)。
2.3 1a内溃疡复发情况
治疗组复发4例,复发率9.3%,对照组复发29例,复发率70.7%,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
2.4 副作用治疗组有6例病人有全身不适、恶心、腹泻、心痛,对照组有1例病出现粒细胞减少,停药后恢复正常。两组病人均未发现肝肾损害。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胃溃疡Hp的检出率70%~80%,十二指肠球溃疡则达80%~100%,根除Hp可提高溃疡的愈合率。Hp在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中亦起重要作用,根除Hp,愈合后溃疡的年复发率仅为3%~11%,而Hp仍持续阳性者溃疡的的复发率70%~84%。
甲氰咪胍仅能通过阻断组织胺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但不能杀灭幽门螺杆菌,故单用甲氰咪胍溃疡近期愈合率仅56%,且复发率高达70.7%。而甲氰咪胍联合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的四联疗法,既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又能清除Hp,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溃疡病的愈合率(88.4%),降低了溃疡病的复发率(9.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严重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因单用一种抗生素对Hp的清除率低,且宜产生耐药性,故在Hp的临床治疗中应尽量避免单用抗生素。
得乐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52例
本文探讨该药的近期疗效及对Hp的影响,52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DU),作者使用得乐冲剂治疗,以探讨该药的近期疗效及对Hp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经内镜确诊的活动性DU患者,符合下列条件者列入观察对象。①溃疡最大径≥0.3cm;②6周内未接受抗溃疡治疗;③无胃部手术史;④无幽门梗阻,呕血和黑粪;⑤Hp阳性。得乐冲剂是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制药厂产品,每次110mg,每日4次空腹口服,28d为1疗程,休息1周再开始第二疗程,结束后1周内作胃镜复查。每例均在治疗前后取幽门前区粘膜一块,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快速诊断(CpUT)试剂盒”检测Hp。阳性等级(+,++,+++)。它们分别代表在同一胃粘膜组织切片上每油镜视野1~10条、11~30条、30条以上。溃疡消失或疤痕形成为愈合,溃疡面积减少50%为有效。
52例全部是门诊病人,病程约1a~10a,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烧灼感、泛酸等。B超排除胆囊病变。每周复诊一次。
2 结果
①溃疡愈合率76.7%,总有效率94.4%。②Hp转阴率75%。13例未转阴患者联合应用庆大霉素8万μ早晚空腹连用20d,Hp转阴率76.9%。③2例患者溃疡面积减少50%,自我感觉在服药期间症状消失,中间停药时症状复发。复查Hp与未治疗前检查一样++++。④全部病人舌苔黑染,大便呈灰黑色,加庆大霉素后呈淡褐色,5例出现便秘。
3 讨论
从本文结果看出,得乐冲剂治疗Hp相关DU的愈合率和治愈较高,该药深受患者欢迎。由于得乐冲剂在胃粘膜表面形成铋——蛋白质结合物,使患者症状消失,溃疡面积逐渐缩小;现在认为Hp阻抑胃酸对G细胞分泌的负反馈作用引起长期的胃泌素增多和壁细胞增生,造成DU的高酸是Hp感染的后果。所以当Hp未转阴,溃疡尚未愈合时,停药使用患者症状复发。
由于Hp的耐药性(原发性或继发性)和药物不能深入粘膜层,两疗程后Hp仍阳性,溃疡未愈合,联合应用庆大霉素疗效较好,无副作用。
新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35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近的来一直是国际性热点课题。我国首先报道用痢特灵治疗消化性溃疡;最近报道用铋剂治疗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的研究。作用用得乐冲剂、痢特灵和双氧水三联治疗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35例,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35例无为门诊病人,资料选取具备下列标准:①内镜检查均见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面;②在溃疡旁钳取两小块粘膜用尿素酶法测定Hp为阳性;③具有典型的上腹疼痛。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6岁~68岁,平均32岁;男女之比为3:1;溃疡大小0.3cm~2.0cm,平均为0.7cm;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胃溃疡5例,复合性溃疡3例;病程1a~15a,平均为4.2a。
1.2 方法
三种药物均为国内产品,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得乐冲剂是珠海市丽珠制药厂生产(以下简称铋剂)。铋剂每日服4次,每次110mg;痢特灵每日服3次,每次0.1g;1.5%双氧水每口服2次,早晚空腹各服30ml。三药同服每两周为1疗程,必要时可再服1疗程。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他任何药物,便于观察疗效。每例病人服药后1周、2周和4周各复查一次,各次均详细登记内镜检查溃疡大小改变;上腹疼痛变化;并于溃疡边缘钳取两小块粘膜用尿素酶法测定Hp。如出现药物副作用需同时登记。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溃疡愈合或已形成疤痕,上腹疼痛消失,服药后各次尿素酶法测定Hp均已转阴性。好转:溃疡面已缩小,上腹疼痛减轻,3次测定不是全部转阴。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
本文35例病人中只有2例服药两疗程,其他23例均口服一疗程即达痊愈标准。本组病例仅有9例于半年后来复查,均未再出现上腹疼痛;内镜检查未见溃疡面;用尿素酶法测定Hp均为阴性。其余26例病人痊愈后即未再来复查,情况未明。其中一例溃疡大至2.0cm的病人,服药1周后得簟溃疡面缩小至1.0cm,2周后复查缩小至0.3cm,4周后复查已形成红色疤痕。另一例溃疡1.5cm,服药1周后复查溃疡缩小至0.5cm,2周后复查溃疡基本上已形成红色疤痕,4周后复查时见白色疤痕。其余33例均于2周复查时见溃疡已愈合。
2.2 上腹疼痛缓解
服药后上腹疼痛1d消失者10例;2d者15例;3d者6例,4d者2例;7d者2例。平均上腹疼痛消失时间为2.3d。
2.3 Hp转阴
其中溃疡面大于2.0和1.5cm两例病人,服药1周后复查Hp从强阳性转为弱阳性。但在2周和4周后复查均已转为阴性。余33例在1周、2周和4周后复查均为阴性。
2.4 药物副作用
本组病例可出现恶心、吐泡沫,食欲稍减退等症状,前两者服药后半小时至1h内消失,后者满疗程停药后亦消失。
3 讨论
郑芝田等首先用痢特灵治疗消化性溃疡,2周溃疡愈合率为73%。故伏莲等用次枸橼酸胶体铋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8周溃疡愈合率为88.1%。广州医学院第二医院等单位用国产得乐冲剂治疗溃疡病,4周溃疡愈合率为75%~85%。本文用得乐冲剂、痢特灵和双氧水三联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阳性,2周溃疡愈合率为94%,4周为100%。三联疗法溃疡愈合率高的原因是铋剂和痢特灵都能抑制Hp,加上双氧水放出大量新生态氧,改变了胃内微氧环境。更不利于Hp的生存,清除了Hp对溃疡的影响。同时双氧水又能清洁溃疡面,铋剂形成的氯氧化铋和枸橼酸铋沉淀覆盖在溃疡面上,更能促进溃疡愈合,缩短痊愈时间。对病程1.5a,溃疡面大于1.5cm,曾服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反复治疗无效的1例,溃疡愈合时间只需4周。另一例溃疡大于2.0cm,溃疡愈合时间也不过4周。说明三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优于草药治疗。
本组病例对上腹疼痛的缓解作用是很显著的,最短只要1d时间,最长也不超过7d。由于双氧水放出的新生态氧和胃内的氧离子结合形成水,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就消失了作用,同时铋剂覆盖溃疡面又能起保护作用。因此,止痛效果快而持久是三联疗法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这种疗效没有任何单项药物治疗能比得上。由于铋剂、痢特灵和双氧水对Hp各自不同的抗菌活性起到协同作用,加快对Hp的清除。本疗法对Hp的清除率2周为94%,4周为100%,比广医二院等单位用铋剂治疗4周的Hp清除率75%~87.5%还要高。本组应用半年后复查的病例只有9例,约占全部病例25%稍强,故未能观察到全部病例的复发率情况。但仅从9例复查病人情况来看,无论溃疡、上腹疼痛或Hp测定均无复发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文用三联疗法治疗35例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疗效是:溃疡愈合快,止痛好,Hp清除价格低。我们认为是一种搭配较好的疗法,建议同道们试用。
庆大霉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39例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已被大家公认。抗Hp治疗目前尚未有快速准确,疗效特高的方法,作者根据基层医院自身条件特将1994—08~1995—08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道痢病用庆大霉素治疗,效果比较满意,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均有消化系统症状,多数是慢性不规则腹痛、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等。经过助消化、解痉、抗溃疡及不规则消炎等治疗1周以上无改善,经Hp检验呈阳性者共39例。(Hp检测用Hp抗体酶疫试剂盒,测定血清HpIgG阳性者)。年龄4岁~14岁,病程最短者半月,最长者3a。不规则脐周痛28人,恶心呕吐20人,食欲不振39人,反酸、嗳气8人,其中部分第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10人,十二指肠溃疡12人。与既往治疗形成自然对照。
1.2 方法
采用综合治疗,调节饮食,纠正不良习惯,处症处理,消化不良者加用维酶素片,溃疡者加用甲氰咪呱片。庆大使用方法:口服,每公斤体重每日1万μ,每日总量≤16万μ,每日3或4次。疗程:2周~3周为1疗程。病程在2月以下者口服2周,病程在2月以上者口服3周为1疗程,一定要服满一疗程方能停庆大。
疗效评价 以腹痛消失,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改善,无反酸及嗳气在1周以内明显改善为显效,1周后改善为有效。
2 结果
结果表明,1周内显效占90%,既往对照者为0例,X2=12.2,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表1)。结果见附表。
表1 幽门螺杆菌感染39例治疗结果
(人)
症 状 | 1周内(显效) | 1周后显效 | |
<3d | 3d~7d | ||
腹痛消失 | 8 | 15 | 5 |
恶心、呕吐消失 | 14 | 6 | |
反酸喛气消失 | 7 | 1 | |
食欲增强 | 12 | 22 | 5 |
3月后复发者 | 4 |
3 讨论
①自1983年Warren首次在胃活检中发现此菌,以后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后,愈来愈引起人们注意,儿科也认识到此杆菌与疾病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胃炎中阳性率占40%~50%,胃窦炎中达100%与十二指肠溃疡亦有密切关系。②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慢性胃炎,溃疡者主要病因是饮食不当,长期无节制进食冷饮、刺激性食物者,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粘膜下的血管收缩、粘膜层变薄,久之导致粘膜水肿糜烂。③Hp的作用可有下几点:a.Hp的粘附与定局作用。Hp靠鞭毛与胃粘膜表面不溶性物质粘液发生亲和性吸附。b.生化因子作用。尿激酶作用Hp产生尿素酶,后者水解后产生氨,使Hp适应胃内高酸环境。c.免疫机制。使胃粘膜上皮受到免疫性损害。故一般性治疗及不规则的消炎治疗效果不佳。庆大口服直接作用于胃粘膜,定期规则治疗,能彻底消除Hp,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关键。用本方法治疗临床连续观察未见不良反应。且庆大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多数儿童可以接受,故实用价值较高。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140例的治疗与随访
近年,随着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PU)、慢性胃炎(CG)的密切相关性为多数学者所确认以来,临床上关于清除Hp提高PU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报告屡见报道,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新观点,根除Hp已成为目前PU治疗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为进一步评价根除Hp和传统制酸治疗抑或是两种方案合用的确切疗效,我们于1989—12~1993—12,分别使用呋喃唑酮+得乐冲剂+雷尼替丁、呋喃唑酮+得乐冲剂及单用雷尼替丁,对1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单盲随机分组治疗观察,并对其中部分病例进行了1a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行内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患者140例,并经Hp检测证实均有Hp感染。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80例,胃溃疡(GU)46例,复合溃疡(CU)14例。140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其中浅表性胃炎(CSG)98例,萎缩性胃炎(CAG)42例。合并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及有心、肝、肾重要脏器疾患者未列入观察对象。
1.2 方法
140例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3组:呋喃唑酮+得乐冲剂+雷尼替丁组(F+CBS+R组),呋喃唑酮+得乐冲剂组(F+CBS组),雷尼替丁组(R组)。三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临床资料比较
例数 | 性 别 | 年龄(岁) | 病程(年) | 病 种 | 溃疡面积(XS)(mm2) | ||||
男 | 女 | DU | GU | CU | |||||
F+CBS+R | 84 | 70 | 14 | 23~58 | 5.2±0.89 | 47 | 30 | 7 | 48.3±0.55 |
F+CBS | 36 | 30 | 6 | 20~61 | 6.0±1.45 | 22 | 10 | 4 | 47.05±2.24 |
R | 20 | 18 | 2 | 25~62 | 5.7±1.24 | 11 | 6 | 3 | 45.05±3.67 |
所用三种药物的用量,用法及疗程分别是:呋喃唑酮,第1周每次0.2g,每日3次,餐后服;第2周每次0.1,每日3次,疗程2周。得乐冲剂(珠丽珠药厂生产)每次1包(110mg),每日4次,分别于餐前及睡前用温开水30ml溶解后服用,疗程4周。雷尼替丁(汕头化学制药厂生产)每次150mg,每日2次,于晨起睡前服用,疗程4周。全部病例均由专人负责观察登记,每周记录一次症状变化及药物副作用。治疗开始前一周内常规做血、尿、粪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项检查,4周疗程结束后3d内由同一医生进行内镜复查,Hp检测及血象、肝肾功能复查。Hp检测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印片碱性复红染色和组织切片W-S银染色或Giemsa染色检查,部分病例同时做Hp细菌培养和电镜观察,作为生物学鉴定。
所有病例在4周疗程结束后,均继续维持治疗4周。得乐冲剂的维持量是每次110mg,每日2次;雷尼替丁是每晚服150mg。维持治疗一律不用呋喃唑酮。维持治疗结束后后停用一切药物,对其中溃疡愈合或部分愈合者分别在停药后第3、6、12个月来门诊随诊一次,若有复发,及时复查内镜和Hp,无症状复发者均在第12个月末复查内镜及Hp。
内镜检查 溃疡消失或仅留疤痕者为治愈;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为好转;溃疡无明显变化或缩小不到50%者为无效。原溃疡部位又重新出现活动期溃疡或愈合期溃疡又变为活动期者为溃疡复发。
快速尿素酶试验、印片碱性复红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或Giemsa染色均未查到Hp者为Hp消失;信药一年复查仍未查到Hp为根除。上述三项检测中有一项阳性者即定为无效;Hp原已消失经复检,上述三项检测中有一项阳性者为Hp复发。
组织学判定 根据胃粘膜固有膜内有无中性白细胞浸润,将慢性炎症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按炎性细胞在胃粘膜内浸润的深度分为轻、中、重三级。胃粘膜炎症由活动性变为非活动性,或炎症程度分级减轻一级者为粘膜病理好;无变化或加重者为无效;原定好转者,炎症又变为活性,程度又加重一级者为复发。
2 结果
F+CBS+R组上腹痛症状2周为消失率为90.5%(76/84),4周消失率为100%,疼痛消失平均天数为5.5d;F+CBS组分别为72.2%(26/36),83.3%(30/36)和10d;R组分别为65%(13/20),90%(18/20)和9.2d。经统计学处理F+CBS+R组显著优于F+CBS组和R组,(P<0.05),后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2,3)。
表2 Hp相关PU4周疗效比较
分组 | n | 溃 疡(%) | Hp(%) | 粘膜炎症病理(%) | |||||
治 愈 | 好 转 | 无 效 | 治 愈 | 好 转 | 无 效 | 治 愈 | 好 转 | ||
①F+CBS+R | 84 | 82(97.6)b | 2(2.4)b | 68(81.0) | 16(19.0) | 44(52.4) | 40(47.6) | ||
②F+CBS | 36 | 27(75.0) | 6(16.7) | 3(8.3) | 29(80.6) | 7(19.4) | 19(52.8) | 17(47.2) | |
③R | 20 | 14(70.0) | 4(20.0) | 2(10.0) | 1(5.0)d | 19(95.0)d | 2(10.0)d | 18(90.0)d |
bP<0.01,υs②③;dP<0.01,υs①②
表3 Hp相关PU停药1年复发率比较
分组 | 溃 疡 | Hp | 粘膜炎症病理 | ||||
复发数 | % | 复发数 | % | 根除率(%) | 复发数 | % | |
①F+CBS+R | 11 | 13.1(11/68) | 11 | 16.2(11/68) | 83.8(57/68) | 12 | 27.3(12/44) |
②F+CBS | 5 | 15.2(5/33) | 5 | 17.2(5/29) | 82.8(24/29) | 4 | 21.1(4/9) |
③R | 12 | 66.7b(12/18) | 1 | 100.0b(1/1) | 1 | 50.0(1/2) |
bP<0.01,υs①②
三组病例数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异常变化,病例中凡服用CBS者,均出现舌苔变黑及黑便现象,停药两天后消失。F+CBS+R组中,有2例病人服药第6d皮肤上有少量红色斑丘疹,加服扑尔敏、赛庚定后,3d内消失,上述3例病人均能坚持完成疗程及维持治疗,其余各组病例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尽管诸多研究证实,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但多数学者认为在PU众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中,Hp仅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是与胃酸、胃蛋白酶等因素共同起作用,目前要肯定Hp与PU之间的因果关系,尚缺乏足够的病因学根据。本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消化性溃疡的4周治愈率是以呋喃唑酮、得乐冲剂、雷尼替丁三药合用组最高(97.6%),显著优于呋喃唑酮和得乐冲剂合用组(75%)和单用雷尼替丁组(70%)(P<0.01)。Hp的近期消失率和胃粘膜病理好转率,联合用药的两组(81.0%,52.4%),(80.6%,52.8%)显著高于单用雷尼替丁组(5%,10%)(P<0.001)。停药一年后的溃疡复发率,联合用药的两组(13.1%,15.2%)显著低于雷尼替丁组(66.7%)(P<0.001),与此相对应,其Hp的一年根除率联合用药两组(83.8%,82.8%)较高。胃粘膜炎症病理复发率三组间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上述结果显示:①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以联合使用清除Hp药物(F,CBS),制酸药(H2受体拮抗剂)和胃粘膜保护剂(CBS)最为理想,此结果从临床疗效角度支持与验证了上述多数科学家者关于PU发病多因素共同致病的观点;②在提高溃疡治愈质量—降低复发率方面,使用清除和杀灭Hp的药物,可能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点支持Hp在PU发病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③本观察研究中的联合用药组的Hp根除率(82.8%~83.8%)与国外推荐的三联疗法的效果相仿(80%~90%),而其药物用量、副作用明显减少,而且费用低,故本组提示的联合用药方案,似更适合国情。
总之,我们认为:鉴于PU是多因素共同致病,无论从近期还是远期疗效看,均宜提倡联合用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药物的作用,似乎都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值得进一步商榷。
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100例
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许多消化疾病有关,特别是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关系密切,是其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作者收集消化性溃疡治疗100例,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因消化道症状而经胃镜和病理证实为胃十二指肠溃伴Hp感染者,均无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溃疡直径0.3cm~2.0cm,且不超过3个。随机分成治疗组55例,其中胃溃疡15例,球部溃疡40例,对照组45例,其中,胃溃疡15例,球部溃疡30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溃疡大小、类型比较无显着差异。全部病例均经胃粘膜组织活检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查Hp阳性者。
1.2 方法
治疗组用国产胶体次枸橼酸铋(CBS)1小包,甲硝唑0.2g,四环素0.25g,氟哌酸0.2g,均为每日4次。对照组用CBS1小包,每日4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连服4周为1疗程,疗程中定期记录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束后3d左右复查胃镜并病理活检及Hp测定。
2 结果
①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治疗组55例中45例症状消失,10例好转;对照组45例中25例症状消失,20例好转。②Hp阴转与溃疡愈合率:治疗组55例中45例Hp阴转,溃疡愈合35例。对照组Hp阴转25例,溃疡愈合20例。组织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胃镜下见胃窦部粘膜慢性炎症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3 讨论
大量资料证实,Hp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溃疡病常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故Hp感染与溃疡病间接有关。Hp感染后由于细菌引起炎性改变,释放强力炎性介质,活化痛觉神经末梢,并引起平滑肌功能失调或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H+逆扩散,继发微血管功能失调,产生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化性溃疡几乎同时伴胃窦炎,一些药物如得乐、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不仅可杀灭Hp,且能促进溃疡愈合,推测其机理可能与控制Hp感染有关。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可以取得比较肯定结果,也证实Hp在溃疡生成上起一定作用。
Hp清除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上有显著的改善,原有的萎缩和肠腺化生不再发展,因此也许可以预防胃癌的发生。Hp根除后不需要维持治疗,溃疡不再发生,且无并发症,所以实质上Hp根除疗法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最有效、最廉价、最简单的方法。有并发症的复发性溃疡是Hp根除疗法最起码的适应证。四联疗法因抗生素用量少,故副作用不大,本组病例全部患者均可很好耐受全疗程治疗。近期解除患者的自觉症状可靠,表明治疗组腹胀、烧心、腹痛等诸多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国内外均已报道减少剂量可取得相同疗效而大大减少副作用。其他疗法清除Hp均因用药量大,副作用较多而病人不能坚持全疗程治疗。
得乐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
作者认为得乐治疗消化溃疡疗效优于H2受体阻断剂,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5岁以上有明显中上腹部规律性疼痛伴嗳气、返酸、食欲减退等,经X线或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者共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病人各30例,均在门诊治疗观察。
1.2 方法
试验组服得乐冲剂,饭前半小时及睡前各服1包,每日4次,要求少喝水或不喝水,否则冲淡药物而影响疗效。对照组按常规服用H2受体阻断剂(如雷尼替丁或甲氰咪胍任选一种)治疗观察。患者服药4周后门诊随访并记录症关有体征,8周左右复查。
2 结果
试验组29例症状体征消失,X线及胃镜复查原溃疡愈合,疗效达95%。而对照组只有18例症状消失,溃疡愈合,疗效为60%。
3 讨论
①得乐冲剂为胶态状,不仅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促进粘液分泌并且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降低溃疡的复发率。此药为水溶性胶态更易发挥作用,为其独特之处。②此药对上消化道疾患如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均有良好治疗作用,特别是上腹痛、伴闷胀不适,返酸、食欲差等,随着症状的改善患者的食食欲也有明显的增加。1个疗程后胃镜复查,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糜烂面,溃疡面等均有明显的改观和消失。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推崇的一种较好胃药。③在服药的过程中有轻微的副作用,如口干、舌苔变黑、大便呈黑色等,少数病人有轻度大便秘结,但不影响疗效及继续服药,并且在服药1h后可正常喝开水。④此药是一种疗效高,服用方便,副作用少,安全可靠的理想的上消化道疾患治疗药物之一,而且易保存,便于携带,患者乐于接受等特点。
三联药物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自幽门螺杆菌(Hp)被发现10多年来,已证实绝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均和Hp有关。伴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需长期治疗。除给予制酸药外,还应给予抗菌药以根除Hp防止溃疡病复发。
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一半Hp试验阳性,几乎所有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和大多数胃溃疡病人在他们的胃,十二指肠粘膜中存在该细菌。Hp生存于胃粘膜的粘液中,Hp的感染是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Hp能引起胃炎或胃粘膜的炎症并向胃粘液中释放氨,刺激粘膜形成溃疡。是否感染Hp,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可依靠脲酶试验查出。因Hp是唯一能在胃液中释放脲酶(分解脲的一种酶)的细菌。另外还可通过脲呼吸试验也是测定一个人否存在Hp活动性感染的一种高度实用方法,该试验对检查病是否根除了Hp的感染时有帮助。如何才能根除Hp呢?据世界资料证实,铋剂、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伍用,根除率达77%,铋剂与甲基红霉素和甲硝唑伍用,可达83%的根除率。奥美拉唑20mg,甲基红霉素250mg及甲硝唑400mg伍用每日2次根除率可达88%。以三联疗法为主进行观察根除Hp的实验。观察对象均为因消化不良常规检查发现Hp阳性的病例,第1组140例病人接受奥美拉唑20mg,甲基红霉素250mg及甲硝唑400mg的治疗方法每日2次,治疗1周,4周结束后,经尿素酶呼吸试验测出Hp根除率达88%。2组140例病人接受甲基红霉素250mg,甲硝唑400mg,奥美拉唑20mg治疗。随机分为接受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A组),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B组)治疗4周结束时,Hp根除率,A组为(84.9%),B组为87%,说明奥养拉唑剂量由每日1次增为2次并无优点。
在根除Hp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方面近期有不少进展,但是该病仍需长期治疗。治疗该病的方法集中于控制胃内酸度和根除Hp。本文提出的药物三联疗法可获得根除Hp的最佳治疗效果。
德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门脉高压性胃病14例
德诺(中外合资迈特大药厂产品)是最新一代的粘膜保护剂,也是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核心药物,其成分主要是胶体次枸橼酸铋(colloidalbismath subcitrate,CBS),法莫替丁(famotidine广州侨光制药厂产品)是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内酸度的作用,研究证明: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癌的发病有关,我们首先报道了Hp感染与门脉高压性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胃粘膜炎性病变有密切关系,国内、外学者已证明CBS和H2受体拮抗剂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愈合效能基本相同,但尚未对于Hp感染存在状态下的PHG患者疗效的评价,本文通过对41例Hp阳性的PHG患者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以便探讨其临床应用竟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检查、胃粘膜活检及Warthin-Starry(W-S)银染色法证实Hp阳性的PHG患者41例,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胃十二指肠球部复合性溃疡6例。PHG内镜诊断参照Smart等文献报道,分为轻、度度。①轻度:细微粉红色样斑点或猩红热样疹,粘膜皱襞表浅红斑呈现剥脱样或镶嵌图案样(mosaicapperance)外观,即红斑充血肿胀粘膜呈现细白网状类似蛇皮样表现。②重度:弥散性樱桃红样斑点或弥漫融合性出血性胃炎。
1.2 方法
随机分成DE-Nol(240mg)组、法莫替丁(20mg)、De-Nol(240mg)+法莫替丁(20mg)+甲硝唑(0.2g)3个组,口服每日2次,治疗期间不接受其它抗溃疡药物治疗,疗程为8周,1个疗程结束后用内镜复查和周S银染色检查,详细记录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药物副作用,半月行血、尿、粪常规、潜血试验有肝功酶谱检查。①De-Nol组:共14例。男12例,女2例,平无年龄44.8岁,PHG患者6例,合并消化性溃疡的PHG患者7例。②法莫替丁组:共14例,男13例,女1例,平无年龄45.6岁,PHG患者7例,合并消化性溃疡的PHG患者7例。
疗效判断 ①PHG的胃粘膜改变分3级:好转:胃粘膜皱襞红肿渗出血灶完全消失;改善:局限于胃窦、体或底部一个区域的胃粘膜皱襞轻度细微红色样斑点灶,无剥脱感;无效:胃粘膜仍无明显变化。②幽门螺杆菌清除:胃粘膜活检经W-S银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未见细菌。③溃疡愈合:内镜下溃疡消失或瘢痕形成。④症状缓解情况:上腹疼痛、腹胀、乏力、呕血或出血,分3级:A级—症状消失;B级—部分症状消失;C级—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 各组间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PHG胃粘膜改变及Hp根除情况见表1。
表1 PHG胃粘膜改变及Hp根除情况
分组 | n | 胃粘膜改变 | Hp根除 |
好转例数(%) | 例数(%) | ||
De-Nol组 | 14 | 9(64.3)a | 11(78.6)a |
法莫替丁组 | 14 | 7(50.0) | 1(7.10) |
De-Nol+法莫替丁+甲硝唑组 | 13 | 10(79.9)a | 11(84.6)a |
aP<0.05,vs法莫替丁组。
各组间溃疡愈合率与症状缓解率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De-Nol是一类枸橼酸复合性铋盐,易溶于水,在酸性pH<5介质中转变成氯氧化铋和枸橼酸铋沉淀于消化性溃疡的壁龛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活体内外实验证明,De-Nol能够使局部前列腺素(PGE2)生成增加,刺激碳酸氢盐和粘蛋白的产生,从而起到保护粘膜屏障作用,体外实验证明De-Nol在浓度<25mg/L时有抑制Hp生长的作用。Hp感染的病人,口服De-Nol后可使胃粘膜上Hp迅速溶解,并在24h内消失,说明De-Nol具有直接杀伤Hp的作用。De-Nol抑、杀菌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Hp呼吸链中的电子流动,阻止Hp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另一可能是抑制磷脂酶A,尿素酶以及抗胃蛋白活性的作用,H2受体拮抗剂则无灭杀Hp的作用,本组资料通过对41例经证实为Hp阳性感染的PHG患者的胃粘膜好转率、Hp清除率、溃疡愈合率及症状缓解率来看,以De-Nol+法莫替丁+甲硝唑三联用药的疗效均优于单一用药的De-Nol组或法莫替丁组(P<0.01或P<0.05),证明了临床上对Hp感染相关性疾病以三联用药为最佳选择的提法,既能杀灭细菌,清除Hp感染,又能保护胃粘膜屏障,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和临床症状的缓解,同时亦可减少药物用量,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De-Nol与法莫替丁单一用药的分析,证明了De-Nol在胃粘膜的好转率(64.3%)、Hp清除率(78.6%)方面明显优于法莫替丁组(50.0%和7.1%),但在溃疡愈合率与症状缓解率二项指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我们近期的观察结果还证实了上述两种药物均无明显的副作用。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De-Nol可作为治疗Hp感染相关性PHG所致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和消化性溃疡以及其它有关的消化系疾病的核心药物,临床上仍以组合用药疗效更佳,De-Nol对于PHG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直接杀灭Hp的作用有关。
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35例
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日益受到重视,成功地清除Hp感染是降低溃疡复发的关键。为研究Hp在胃溃疡(GU)治疗及复发中的作用,我们采用三联(洛赛克,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1周疗法同雷尼替丁进行对比研究,以明确复发与Hp清降关系及其疗效评价。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的活动性溃疡患者59名,且经胃镜在胃窦部活组织检查证实有Hp存在,随机分为三联疗法组和埋尼替丁组。其中三联疗法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1岁~71岁,平均47岁,吸烟21例,饮酒15例,平均病程5.0年。溃疡直径平均12mm;雷尼替丁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3岁~64岁,平均51岁。吸烟12例,饮酒10例,平均病程4,5年,溃疡直径平均11mm。
1.2 方法
口服用硝唑1g,每日3次,羟氨苄青霉素1.5g,3次/d,洛赛克20mg,每晨1次,对照组雷尼替丁0.3g,每日2次,疗程均为1周。上述患者均同时服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共6周,6周后复查胃镜,若溃疡未愈合继续用4周,再经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上述病人均于1a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复发情况及Hp状态。每次胃镜检查取胃窦部4块组织,2块作快速尿素酶法阳性和细菌学培养阳性,认为有感染,若两种方法均阴性则为Hp清除,两种方法均为阴性结果可视为Hp阴性,统计处理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率及Hp清除率
经6周规则治疗,发现三联疗法组的溃疡愈合率为82%而雷尼替丁组为58%,两替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发现前者的Hp清除率为86%;而后者仅为8%,也表现为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使用三联疗法组中有5例(14%)出现恶心、烧心等不同程度副作用,而雷尼替丁组仅有1例出现恶心,均未影响治疗进行。
2.3 复发情况
1a后复查胃镜发现,口服三联疗法组中有4例(11%)溃疡复发,均为原来Hp未清除患者,Hp检测仍为阳性,其中1例是在第4个月时有反酸,嗳气及烧心症状,经胃镜检查证实有溃疡复发,且溃疡直径为9mm,而雷尼替丁组有20例(83%)溃疡复发,包括8例是在2月~4月内出现烧心及反酸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症状,并经胃镜证实,经分析其中18例为原来Hp清除者,且Hp检测仍为阳性;2例为原Hp清除者,Hp检测仍为阴性。认为三联疗法组的溃疡复发率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组(P<0.05)。
2.4 Hp复查结果
1a后复查胃镜行Hp检进发现,三联疗法组患者Hp阳性者6例(17%)中5例为原Hp清除者,1例为再感染者,而雷尼替丁组Hp阳性者为22例(92%)均为原来Hp未清除者,两组患者H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复发。近年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和复发有关。本文采用口服三联药物使胃腔内胃液中达到很高的浓度,可暂时抑制胃腔内的Hp,在抗酸治疗的同时,经合理的Hp清除治疗,胃溃疡得到控制,复发率接近零。本研究显示了经6周规则治疗,三联疗法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及Hp清除率均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治疗1a后溃疡复发率及其Hp阳性检查率均显著低于雷尼替丁组。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口服三联疗法具有腔内和全身药物作用特点,缩短疗程,并发症少,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烧心等不程度的副作用,不影响抗生素联合应用,对Hp感染的治疗洛赛克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避免单一药物的耐药性或控制菌株的低浓度,较单用洛赛克优越。
得乐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36例
得乐冲剂是由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的国际医药界推崇的胃药。通过临床验证表明,该药确是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有效的药物。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纤维胃镜或X线明确诊断的病列计36人。其中胃溃疡9人(3人合并胃炎),十二指肠溃疡15人(9人合胃炎)。单纯浅表性胃炎8人,慢性萎缩性胃炎4人。
1.2 方法
每日口服3次,每次1袋,分别于早、午餐前半小时及晚餐后2h时用温开水约30ml溶解后口服。6周1个疗程。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纤维胃镜或X线检查溃疡愈合,或病变部位龛影消失。好转:症状减轻,便潜血阳性。X线或纤维胃镜检查病灶缩小。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服药1周后疼痛缓解有24人,12人疼痛减轻,1周后疼痛缓解率100%。36人中有25人伴有胸骨后烧灼感,服药一周后均全部缓解。溃疡愈合情况:经1个疗程的治疗,胃溃疡病人有7人获愈,1人好转。十二指肠溃疡者有11人获愈,2人好转。溃疡愈合率为75%,总有效率为91.7%。胃炎好转情况:服药一个疗程后,12例并发胃炎有9例获愈,3例好转。浅表性胃炎有6人获愈,2人好转。萎缩性胃炎有2人获愈,1人好转。胃炎治愈率70.8%,总有效率为95.8%。
3 讨论
得乐冲剂主要含枸橼酸铋钾,又称胶态次枸橼酸铋,是一种很好的粘膜保护剂。在胃酸的条件下产生沉淀,并与溃疡面或炎症部位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将溃疡面隔离。能防止H+反渗,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酸以有食物对溃疡或炎症部位的侵触,为溃疡的愈合创造有利的内环境。该药并能中和胃蛋白酶和胆盐使之失去活力,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同时还能促进粘液的分泌和粘膜的再生,前列腺素是首先被发现具有细胞保护性作用的内源性物质,得乐冲剂能使前列腺素E2的生成增加,因而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Hp是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的病原菌。因此根除Hp已成为临床药物治疗学研究的热点。能否消灭Hp也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评价指标。得乐冲剂能消灭Hp,因此该药无论对溃疡的愈合,胃炎的治愈,还是避免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均有很好的效果。得乐冲剂与甲氰咪胍相比,甲氰咪胍广应用于临床已有10+a的历史。当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问世之后,曾一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可能取得“突跃性”进展。观察该药对消化性溃疡口服6周的愈合率为77.3%,总有效率为83%,然而不足之处是停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药可引起多系统的毒性反应,并认为有致癌的可能。我们观察得乐冲剂停药四个月后,尚未见到复发者,且副作用小,服用方便。应该注意的是得乐冲剂需在酸性介质中发挥其溃疡隔离剂的作用,因此该药不宜与制酸剂同时服用。
胃镜下局部清创冲洗并药物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201例
胃十二指肠的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疾病中的常见病,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时间长,且复发率高。在胃镜下我们观察到,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表面都不同程度地覆盖一层坏死苔,我们试行在胃镜下对溃疡面进行清创冲洗,然后配合口服甲氰咪胍和呋喃唑酮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与口服甲氰咪胍和呋喃唑酮治疗消化性溃疡及单纯口服甲氰咪胍进行对比,从缩短治疗时间和降低溃疡复发率上收到较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586例,随机分为三组,即局部清创冲洗配合口服甲氰咪胍和呋喃唑酮治疗201例(治疗组),口服甲氰咪胍和呋喃酮疗211例(甲对照组),口服甲氰咪胍治疗174例(乙对照组),三组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消化性溃疡三组临床资料比较
分 组 | 治疗组201例 | 甲对照组211例 | 乙对照组174例 |
男 | 128 | 136 | 117 |
女 | 73 | 75 | 57 |
>50岁 | 111 | 120 | 92 |
病程>10a | 35 | 42 | 36 |
胃溃疡 | 142 | 151 | 139 |
十二指肠球溃疡 | 49 | 47 | 24 |
复合溃疡 | 10 | 13 | 11 |
Hp阳性 | 163 | 171 | 138 |
1.2 方法
凡消化性溃疡患者均在胃镜下溃疡边缘内缘多方位取活组织送检。治疗组:在胃镜下先用活检钳将清病表面的苔膜钳下,活检钳取不彻底者用细胞刷刷取,然后经活检孔导入塑料管用冷盐水冲洗创面,并配合甲氰咪胍0.4g,3次/d;呋喃唑酮0.1g,3次/d,口服。甲对照组:甲氰咪胍0.4g,3次/d;呋喃唑酮0.1g,3次/d,口服。乙对照组:甲氰咪胍0.4g,3次/d,口服。每两周复查1次胃镜,治愈者停止用药治疗,治疗期间停止其它治疗,并禁烟、酒及其它刺激性食物。
2 结果
溃疡消失或仅留瘢痕为治愈。治疗2周,治疗组治愈率为66.67%(134/201),而甲、乙两对照组分别为11.8%(25/211),9.20%(16/174)。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甲、乙两对照组相比P均<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4周,治疗组治愈率为88.6%(178/201),甲、乙两对照分别为81.0%(171/211),80.5%(140/174)。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4周内治愈的361例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简称Hp)清除率,治疗组为86.0%(104/121),甲、乙两对照组分别为82.4%(89/108),2.2%(2/92)(分母、分子分别为治疗前后Hp阳性例数和转阴例数),治疗组甲对照组与乙对照组相比P均<0.01,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与甲对照组相比P>0.05,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1a后对4周内治愈的361例中的285例中的285例消化性溃疡进行随访复查,复查率为79.0%(285/361),治疗组复发14.3%(14/98),甲、乙两对照组分别为18.1%(19/105),86.6%(71/82),经统计学处理,本组和甲对照组与乙对照组相比P均<0.01,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胃镜下局部清创将溃疡面的苔膜、坏死组织剥掉,冷盐水冲洗能将残留的坏死组织冲掉,并止血,此操作患者痛苦少,安全,易于接受。从而大大减少了炎症刺激,充分发挥药物疗效,为溃疡面愈合创造了条件,缩短了治疗时间。因此,两周治愈就绪本组显著高于甲、乙两对照组。Hp的存在与消化性溃疡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占88.6%(472/586)。甲氰咪胍是十余年国内外普遍应用较好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为H2受体阻滞剂,虽然能使溃疡愈合,但对Hp无杀灭作用,不能使胃组织内炎症消失,这就是单独应用复发率高的原因。Hp对喃喃唑酮敏感,是清除Hp的理想药物,同时对胃粘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既治愈了溃疡,又清除了Hp,从本文数字来看,Hp的存在对溃疡的愈合影响不大,但根除Hp可降低溃疡的复发率,清除Hp已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措施。吸烟可影响H2受体阻滞剂疗效,治疗期间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对治疗有积极意义。
胃十二指肠溃疡型癌和穿孔倾向是使用本疗法的禁忌证,胃镜下清创过程中动作应缓慢,本组治疗过程中无穿孔及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小剂量甲硝唑混悬液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
作者报道系自行配制小剂量甲硝唑混悬液治疗各型消化性溃疡,并与常规剂量甲硝唑、雷尼替丁对照分析,旨在观察甲硝唑小剂量混悬液(小剂量组)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副作用及对Hp的抗菌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1993—01~1995—01经胃镜诊断为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者(有胃手术、幽门梗阻及心肝肾疾病者未列入观察)128例,全部病例均于内镜确诊的同时于胃窦小弯,胃体大小弯侧取活组织各1块,使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UT—H104试剂分别检测,显色即诊断为Hp阳性。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甲硝唑组(下称常规剂量组)雷尼替丁组。3例病例在性别、年龄、吸烟有饮酒习惯、病程长短,近年发作次数等临床资料和内镜下表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①小剂量组:每次10ml(含甲硝唑40mg),每日4次,分三餐前、睡前各服1次;②常规剂量组:甲硝唑片0.2,每日3次,0.4,每晚睡前1次;③雷尼替丁组:0.15,每日2次。疗程均为4周,停用其他抗溃疡药物。全部病例于疗程结束后1周后复查胃镜。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①溃疡面消失仅留瘢痕者为治愈;溃疡面较前缩小1/2以上者留少许薄白苔为有效;溃疡面无明显变化或缩小不及1/2为无效。②复查Hp,无显色反应为Hp阴性,比前减少一个“+”以上视为好转,余为无效,若阳性判定不明时,即做阴性对照。③症状改善:7d内腹痛缓解为有效并记录副作用。
2.2 治疗效果
溃疡愈合情况:各组治疗后溃疡愈合率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治疗消化溃疡的效果
组 别 | n | 愈合例(%) | 好转例(%) | 无变化例(%) | 总有效率例(%) |
小剂量 | 42 | 23(54.8) | 13(31.0) | 6(14.3) | 36(85.7) |
常量 | 36 | 14(38.9) | 10(27.8) | 12(33.3) | 24(66.7) |
雷尼替丁 | 47 | 13(27.7) | 17(36.2) | 17(36.2) | 30(63.8) |
①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雷尼替丁组比较P<0.05。②腹痛缓解情况:小剂量组有效率为59.6%(25/42);常规剂量组为41.7%(15/36);雷尼替丁组为80.9%(38/47)。③Hp清除率:小剂量组为76.2%(32/42);常规剂量组为36.1%(13/36);雷尼替丁组为12.7%(6/47)。④炎症改变情况:小剂量组好转率为85.7%(36/42),常规剂量组为41.7%(15/36),雷尼替丁组好转率为25.5%(12/47)。⑤副作用:常规剂量组在治疗中出现25.0%(9/36),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头昏,腹泻,但未发现肝肾功能受损及粒细胞减少,小剂量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Hp的发现及其与溃疡病相关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多数学者认为对溃疡病的治疗应不仅仅局限于抑制攻击因素和增强防御因素,而更应选用Hp敏感的抗生素以便杀灭Hp,阻断其对粘膜上皮的损害,提高溃疡的治愈率。甲硝唑因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死Hp,保护和促粘膜再生的作用,已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国内多采用4周~6周疗法,剂量0.2g~0.4g口服,每日3次,虽疗效满意,但因其副作用而受到一定限制。本文观察结果显示小剂量观察组与常规剂量甲硝唑组均对Hp有清除作用及溃疡愈合作用,但小剂量组优于常规剂量组,推测为小剂量甲硝唑混悬液更易在胃粘膜形成微粒沉淀吸附,作用更加完全。且因其每日剂量仅为常规剂量的1/6,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甲硝唑的副作用。
新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24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形成有密切关系,近年研究证明根除此菌可使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本文应用洛赛克加羟氨苄青霉素及替硝唑三联治疗Hp阳性DU24例,并与洛赛克加羟氨苄青霉素二联疗方案治疗22例作对照,旨在探讨根除Hp的理想疗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自门诊病例,经内镜检查胃窦部粘膜活检尿素酶试验或/和胃液PCR-Hp法证实有Hp阳性活动性DU46例,其中男3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岁±15岁,溃疡直径3mm~5mm,凡有合并症及严重伴同疾病者除外。
1.2 方法
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洛赛克20mg/次加羟氨苄青霉素1g/次有替硝唑0.5g/次,对照组22例,洛赛克20mg/次加羟氨苄青霉素1g/次,两组均为每日2次口服,疗程10d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和溃疡大小均具有可比性。洛赛克由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羟氨苄青霉素由海南省三叶制药厂生产,替硝唑由广东省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治疗期间不接受其它任何药物。疗程结束停药4周复查胃镜及作Hp检查,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及血、尿、粪常规。溃疡愈合:停药4周复查尿素酶试验(广州南方医院消化中心诊断试剂合)或/和胃液PCR-Hp法(上海复星集团生物工程中心诊断试剂合)阴性为根除。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溃疡愈合分别是91.7%(22/24)和86.3%(19/22),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012,P>0.05)。
2.2 Hp根除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p根除率分别是95.8%(23/24)和68.2%(15/2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4.32,P<0.05)。
2.3 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及口干,治疗组恶心呕吐1例,乏力头晕1例,对照组口干1例,但两组副作用都较轻,未影响治疗,两组实验室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3 讨论
DU病因复杂,其中胃酸和Hp对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起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证实,DU患者几乎100%可检出Hp,治疗DU除制酸外,就是根除Hp,近年来很多学者采用各种不同方法治疗Hp,三联疗法(饿剂加甲硝唑再加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曾被推荐为根除Hp标准疗法,但其副作用大,溃疡症状缓解慢,病人依从性差。洛赛克抑酸强,并能抑制Hp已为众所周知,加羟氨青霉素二联疗法治疗DU有较好疗效,但Hp根除率变化太大,有时根除率达不到80%,本文二联疗法Hp根除率68.4%,与文献报道相似。替硝唑是继甲硝唑后研制的硝基米唑类新药,与甲硝唑相比,疗效高,耐受性好,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二联基础上再加替硝唑可提高Hp的根除率,由于本文案采短疗程,服药方便,副作用小,疗效高,故可作为治疗DU的理想方法。
胶态铋治疗难愈性十二指肠溃疡23例
应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多数经2周~4周以上正规服药可愈合,但有一部分DU经8周以上的治疗仍迁延不愈,习惯称此部分DU为“难愈性DU”本文对此部分病例应用胶态次枸橼酸铋(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 CBS)治疗23例,并用雷尼替丁延长疗程疗8例作对照,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用门诊患者,均经用H2拮抗剂正规治疗8周以上,经胃镜证实溃疡未愈合、症状未明显缓解的DU病例共41例,随机分为CBS治疗组23例,雷尼替丁对照组18例,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在性别、平均年龄、病程及病灶大小等方面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用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的CBS每日4次,每次110mg分别于三餐前半小时及睡前服用,对照组用雷尼替丁,每日300mg分早上及睡前服用,治疗组在治疗期间不服其他抗溃疡药物,对照组部分病例加用丙谷胺等,两组疗程均为4周。每例在治疗前后均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记录症状变化及副作用,疗程结束胃镜检查。
疗效判断 症状消失,溃疡面完全消失或呈红色疤痕为愈合,症状改善,溃疡缩小或大小无改变为不愈合。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两组在疗程结束后,恶心、嗳气、腹胀等有明显改善,但腹痛完全缓解治疗组中,缓解率91.0%(21/23),对照组缓解率55.0%(10/18)。
2.2 溃疡愈合情况
治疗组愈合率78.3%(18/23),对照组愈合率44%(8/18),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4.8,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在用药过程中,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CBS组除舌和粪便发黑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CBS是一种良好的粘膜保护剂,CBS在酸性环境中与溃疡底蛋白质螯合,形成保护屏障,防止氢离子回渗,它还可减少胃蛋白酶的排出和活性,并能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近年来还发现它有抗Hp的作用。Lam等报道,用标准剂量H2受体拮抗剂无效的DU患者,改用CBS治疗,85%患者溃疡愈合,本文结果与其报道相似,这可能与CBS能增强粘膜抵抗力及抗Hp有关。
本文结果提示,治疗难愈性DU时,用CBS比用H2受体拮抗剂延长疗程更为有效,CBS经济、能促使溃疡迅速愈合,无明显副作用,因此,治疗难愈性溃疡时,CBS可作为首选药物。
单用庆大霉素口服治疗胃溃疡12例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Hp)的发现,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单纯应用庆大霉素口服治疗胃溃疡患者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35岁。除有胃溃疡的临床表现外均经胃钡餐透视或B超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均为胃溃疡而无十二指肠溃疡并且无发并症。
1.2 方法
单纯应用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每日3次口服,重者每日4次口服,连续应用1个月。
2 结果
全部病例临床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8例经胃钡透或B超检查发现溃疡愈合,另4例经对比证实溃疡面缩小,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
3 讨论
临床上胃溃疡病用H2受体阻滞剂及胃粘膜保护剂等,往往疗效欠佳、而应用抗菌药物杀灭Hp临床上可取得出人意料的疗效。虽然Hp致消化性溃疡的动物实验模型致今尚未复制出来,但由此可以说明Hp在胃溃疡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短疗程二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36例
1995年~1996年的我们应用短疗程联合用药的方法治疗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36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男24例(67%),女12例(33%),年龄18岁~71岁,平均45岁。
1.2 方法
①Hp检测:治疗前后均在胃镜下钳取胃窦部小弯侧粘膜组织一块,放入快速尿素酶诊断试剂盒中观察6min,组织周围试剂由浅黄变为红色为阳性,颜色无变化为阴性。治疗:药物采用H2受体阻断剂,抗生素两药联合治疗,其中泰胃美800mg,1次/d,睡前服,连用6周,抗生素选用具有胃内滞留型的缓释剂——瑞贝克,80mg,每日2次饭后1h服用,连用3周并嘱患者在此治疗期间停服其它任何药物,每7d~10d随诊1次,记录症状及体征,治疗结束6周后进行胃镜有Hp复查。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
36例患者治疗前均有上腹痛、反酸等症状,服药2周后疼痛30例,占83%。6例疼痛减轻,由经常痛转为偶有隐痛,其症状缓解率为100%。
2.2 溃疡愈合
6周后胃镜复查36例中有33例溃疡消失或瘢痕愈合(91%),有2例溃疡面积比治疗前明显缩小,并有新鲜肉芽生长(5.5%),1例无效(2.7%)。
2.3 Hp清除情况
治疗前36例患者钳取的胃窦粘膜组织做快速尿素酶实验均为阳性,治疗后在同一部位,用同种方法检测,只有3例阳性,其余33例均转为阴性,Hp清除率为91%。
2.4 药物副作用
3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只有1例了现恶心和GPT轻度升高,其余均未见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自1976年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成果,使消化溃疡的治愈率达到80%以上,故已往有“没有酸便没有溃疡”的传统观念。但后来人们发现停药后该病的复发率较高,达80%以上。自1983年Warren等从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成功分离出Hp,并指出与慢性胃炎有关以来,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明:Hp不但与慢性胃炎有关,而且在溃疡病的发病学上起着重要作用,据检测约70%的胃溃疡(GU)患者可检出Hp,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DU)几乎100%可检出Hp,根除Hp后愈合的溃疡在Hp感染之前不易复发。因此近年对消化性溃疡(PU)的治疗已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制酸治疗模式。而是采用抑酸加抗Hp的治疗方法,本组病例采用泰胃美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和酶活性,以便清除溃疡疼痛和使溃疡愈合,应用瑞贝克杀灭和抑制Hp,由于该药是新型缓释片在胃内滞留时间长,以一定的速率缓慢释放活性成份,故较其它抗Hp药物更能维持有效药物浓度,药效作用持久。我们观察用泰胃美(6周)加瑞贝克联合治疗Hp感染性相关DU总有效率为97%,溃疡愈合率为91%,Hp清除率为83%,提示该治疗方案在短期内清除Hp促进溃疡愈合疗效确切,愈合的溃疡在Hp再感染前不易复发且具有疗程短,用药安全,服用方便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抗溃疡治方案。
二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对胃液EGF的影响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由唾液腺和十二指肠Bruuner's腺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由53个氨基酸组成。广泛分布于消化道,有抑制胃酸分泌及胃肠粘膜保护作用。洛赛克是一种很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得乐冲剂具有粘膜保护作用。我们使用洛赛克及得乐冲剂治疗Hp伴同性胃炎及溃疡,旨在了解其对胃液内FGF含量的影响,初探Hp与EGF间的相互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86名正常人,慢性胃炎患者47例,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溃疡32例;年龄7岁~64岁,平均46.5岁;男110例,女77例。
1.2 方法
①HpUT(福建三强公司)、EGF试剂盒(北京海科锐生物技术中心)、洛赛克(瑞典Astra公司)、得乐冲剂(珠海丽珠制药厂)、r—闪烁计数器。②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行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镜进入粘液池时取胃液4ml,分双管,于-40℃冰箱中保存待测。溃疡患者记录其大小,所有患者在胃窦近幽门口2cm~3cm处活检胃粘膜3块,一块行Hp尿素酶试验,两块行组织切片,HE染色,炎症分级,改良Warthin-Starry银染,行Hp半定量检查。③细菌学、组织学检查:尿素酶试验,按试剂说明操作,根剧颜色半定量0,+,++,+++;病理切片银染,菌量按Marshall分级法半定量:0,Ⅰ,Ⅱ,Ⅲ级,二者均阳性者为Hp阳性。病理切片HE染色,胃炎按改良周hitehead法分级:0,1,2,3级。将0~1级视为正常胃粘膜,2~3级为活性胃炎。④治疗与复查:将19例活动性胃炎并Hp阳性患者得乐冲剂110mg,4次/d,4周,庆大霉素8万μ次/d,2周,抗Hp治疗;11例胃溃疡、20例球部溃疡并Hp阳性者使用洛赛克20mg,1次/d,4周,得乐及庆大霉素与胃炎组同样使用。完成治疗后胃镜复查,了解胃炎及溃疡愈合情况,并抽胃液,取胃粘膜活检,行EGF测定及Hp检查。⑤EGF测定:将待测胃液解冻后,于4℃离心机中离心(2000×g,30min),取上清液0.1ml,按陆国钧等建立的放免测定方法行EGF测定。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二个样本间比较,用t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EGF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减低(表1)。
表1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液EGF含量(x±s,mg/L)
疾病种类 | 例 数 | EGF含量 |
慢性胃炎 | 47 | 0.36±0.14b |
胃溃疡 | 24 | 0.33±0.15b |
十二指肠溃疡 | 32 | 0.24±0.10b |
正常人 | 86 | 0.62±0.15 |
bP<0.01,vs正常人。
各种疾病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EGF含量比较见表2。
表2 Hp+患者EGF含量 x±s,mg/L
疾病种类 | n | Hp+组 | Hp-组 |
慢性胃炎 | 47 | 0.27±0.08b | 0.47±0.12 |
胃溃疡 | 24 | 0.24±0.07b | 0.51±0.20 |
十二指肠溃疡 | 32 | 0.22±0.08b | 0.35±0.07 |
bP<0.01,vsHp-。
抗溃疡治疗4周后,溃疡愈合率为96.7%(30/31);Hp清除率为92.0%(46/50)。随着Hp清除,组织学胃炎改善、溃疡的愈合,胃液内EGF含量明显增高,恢复正常水平(表3)。
表3 抗Hp溃疡治疗后EGF含量 x±s,mg/L
疾病种类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慢性胃炎 | 19 | 0.26±0.07 | 0.65±0.14b |
胃溃疡 | 11 | 0.22±0.07 | 0.64±0.14b |
十二指肠溃疡 | 20 | 0.20±0.07 | 0.53±0.13b |
bP<0.01,vs治疗前。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液中EG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甚,这与国外学研究结果一致。洛赛克是一种H+—K+—ATP酶质子泵抑制剂,作用于壁细胞泌酸的最后一个环节,有很强的抑制胃酸作用。是一种良了的抗溃疡药物。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4周,愈合率达96.7%。已知EGF在胃肠道不仅有抑制胃酸分泌和作用,重要的是胃肠粘膜保护作用。可能与它刺激粘液糖蛋白的分泌增多,促进DNA合成和上皮再生有关,也可能间接通过前列腺素和生长抑素的作用而增强对胃粘膜的保护效应。
经洛赛克有效地抗溃疡治疗,随溃疡的愈合EGF含量明是升高,恢复正常水平,提示EGF分泌低下与消化性溃疡发病一定关系。得乐冲剂的有效成份主要是铋盐,铋盐有积极抗 Hp作用,胃粘膜局部和细胞保护作用。结果提显得乐与庆大霉素联用,Hp的清除率为92.0%,组织学炎症明显减轻,说明其是一种有效的抗Hp治疗方法。
Hp伴同性胃炎及溃疡患者,胃液内EGF含量低于无Hp感染者,且经有效的抗Hp治疗后,随着Hp清除,组织学胃炎改善,EGF含量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众所周知Hp感染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Hp是通过它的粘附、定居、侵袭、氨云作用,因此可能造成Brunner腺上皮的损害,影响EGF生成和分汔,这暗示着Hp感染可能影响EGF生成和分泌,使胃液内EGF减少,进一步降低胃粘膜抵抗力,造成胃粘膜的损伤。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①洛赛克是一咱有效的治疗溃疡药物;得乐与庆大霉素联用是有效的抗Hp治疗方法之一;②经有效抗溃疡及抗Hp治疗,EGF分泌可增加,恢复正常水平;③Hp感染可能影响EGF的造成和分泌。
得乐治疗上腹痛300例疗效分析
上腹疼痛是慢性胃炎、溃疡的常见症状。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不仅速解除病人痛苦,且能树立病人继续治疗的信心。目前缓解疼痛的药物应用欠规范,为了合理用药,本文观察了得乐与传统解痉止痛剂颠茄对慢性胃炎、溃疡上腹痛的疗效,对疼痛发生及得乐缓解疼痛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取材于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病人,资料完整者共300例,均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得乐组和颠茄组,得乐组186例,男121例,女65例,年龄15岁~70岁,平均35岁,其中消化性溃疡41例;颠茄组114例,男82例,女32例,年龄20岁~64岁,平均33.4岁,其中消化性溃疡23例。
1.2 方法
经胃镜确诊后,得乐组口服得乐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珠海丽珠制药厂产品);颠茄组口服颠茄片8mg,每日3次。所有病例于服药4d复诊。3d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者为有效;未缓解者为无效。
2 结果
得乐组有效91例(48.9%);颠茄组34例(19.8%)。经卡方检验有极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颠茄类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胃十二指肠疼痛的常用药物,但疗效并不理想。本组3d有效率远低于得乐组,其原因有以下三点。①胃、十二指肠疼痛除平滑肌痉挛外,主要是由机体内自身出现的致痛物质所引起,如氢离子、缓激肽、5羟色胺等。这些物质在组织受损、发炎时可释放。颠茄是通过解除痉挛而奏效,不能对抗至痛物质是其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致痛物质的持续存在而反射性地引起平滑肌痉挛也影响了颠茄的解痉止痛效果。②得乐一方面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减轻炎症,另一方面在胃内形成保护膜阻止氢离子的逆弥散,使病损处与胃酸,胃蛋白酶等有害因子相隔绝,从根本上消除了致痛的因素,从而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③本组病例均居住于高原地区(1850米),低气压使胃蠕动减弱,导致胃排空延长,炎症迁延。颠茄更加重了这一致因素,也是其疗效欠佳的原因之一。
本组结果提示:慢性胃炎、溃疡患者痉挛性疼痛并不多,临床用药应加强针对性,不应一味投给解痉剂或疗效不佳时盲目增加用量,特别在高海拔地区,更应慎用。应以及时应用得乐等清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为主,利用其杀菌消炎、保护作用、根除致痛病因,在此基础上,对痉挛者可酌加解痉剂,对高酸者可并用H2受体阻滞剂,降低氢离子浓度,从而达到对症对因治疗的目的,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研究
根除Hp可使慢性活动性胃炎缓解,并可防止溃疡复发。对Hp感染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应用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单一药物根除Hp疗效不佳,治疗中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可提高Hp根除率。本研究采用瑞贝克(硫酸庆大霉素胃内滞留型缓释片,江西制药厂),呋喃唑酮与奥美拉唑或羟氨苄青霉素三联合用,旨在探索联合用药的药物搭配、剂量、疗程,既要减免副作用,又能有效根除Hp的理想方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57例患者接受本治疗前6个月内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治疗前0~3d内经胃镜和胃粘膜Hp检测,阳性的DU或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其中男116例,女41例,年龄19岁~73岁,病程2月龄~20年分组后各组间人数、病例种类、性别、年龄、病程长短方面资料相似(P>0.05,表1)。
表1 三期三联疗法方案
方案 | n | (男/女) | 平均年龄(岁) | DUFD | 药物剂量和服法 | 疗程 | |
n | n | ||||||
ⅠA | 21 | 14/7 | 42.4 | 15 | 6 | 瑞贝克80mg,2次/d;呋喃唑酮0.2g,3次/d;羟氨苄青霉素0.5g,3次/d | 7d |
ⅠB | 20 | 15/5 | 41.7 | 14 | 6 | 瑞贝克80mg,2次/d;呋喃唑酮0.2,3次/d;奥美拉唑20mg,2次/d; | 7d |
ⅡA | 28 | 20/8 | 44.1 | 19 | 9 | 瑞贝克40mg,2次/d;呋喃唑酮0.1,3次/d;羟氨苄青霉素0.25,3次/d; | 7d |
ⅡB | 29 | 22/7 | 40.6 | 23 | 6 | 瑞贝克40mg,2次/d;呋喃唑酮0.1,3次/d;奥美拉唑20mg,2次/d; | 7d |
ⅢA | 29 | 3/6 | 43.8 | 21 | 8 | 瑞贝克40mg,2次/d;呋喃唑酮0.1,3次/d;羟氨苄青霉素0.25,3次/d; | 14d |
ⅢB | 30 | 22/8 | 42.2 | 23 | 7 | 瑞贝克40mg,2次/d;呋喃唑酮0.1,3次/d;奥美拉唑20mg,1次/晚 | 14d |
1.2 方案
以上患者先后分为3期,每期随机分为两组,接受治疗(表1)。治疗期间不加服其他药物。治疗前0~3d,停药后1,3,6及12个月均进行胃镜复查。
疗效判定 ①Hp检测:胃镜检查时取距幽门孔周围2cm~5cm内胃窦小弯、大弯各1块活组织及胃体中段小弯、大弯粘膜各1块作病理切片HE和W-S染色,加取胃窦小弯、胃体中段小弯粘膜各1块行尿素酶试验(尿素酶试纸为珠海珠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前病理周S染色和尿素酶试验均阳性者为Hp感染,治疗后1个月以上两者均阴性判为Hp根除。②溃疡疗效评价:根据胃镜检查溃疡白苔消失后为瘢痕期(S期),白苔存在时为治愈(H期)。细分为如下四期:痊愈(C):溃疡愈合,周围炎症肖失(完全愈合,S2期)。显效(S):溃疡愈合,周围仍有炎症(基本愈合,S1期)。有效(P):溃疡病灶缩小50%以上(按最长径计算含50%部分愈合)或溃疡减少(即两个溃疡有一个溃疡愈合、H1、H2期)。无效(N):溃疡缩小到50%,或无变化和加重。以前3项计有效率,以前2项计愈合率。记录治疗中患者的副反应的症状、体征及程度。
资料统计 采用卡方检验对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Hp的根除率
157例患者中9例因药物副反应而退出治疗,其余148例均完成了治疗后的四次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停药1个月,各期中A,B方案对Hp的根除率均无显著差(P>0.05);停药后6个月,胃镜复查Hp根除率ⅢA组显著于高ⅠA、ⅡA组(P<0.05);随访年,第Ⅲ期A、B方案的Hp根除率均显著高于第Ⅰ、Ⅱ期中A、B方案的Hp根除率(P<0.05,表2)。
表2 三期治疗方案对Hp的根除率及药物副反应率
方案 | 完成治疗例数 | 药物副反应率(%) | 未完成治疗率(%) | 治疗结束后Hp根除率(%) | |||
1个月 | 3个月 | 6个月 | 12个月 | ||||
ⅠA | 17 | 10/21(47.6) | 4/21(19.0) | 17/17(100.0) | 13/17(76.5) | 12/17(70.6) | 11/17(64.7) |
ⅠB | 17 | 9/20(45.0) | 3/20(15.0) | 16/17(94.1) | 14/17(82.4) | 12/17(70.6) | 10/17(58.8) |
ⅡA | 27 | 3/28(10.7) | 1/28(3.6) | 26/27(96.3) | 21/27(77.8) | 19/27(70.4) | 18/27(66.7) |
ⅡB | 29 | 2/29(6.9) | 0/29(0) | 27/29(93.1) | 27/29(75.9) | 21/29(72.4) | 20/29(69.0) |
ⅢA | 28 | 4/29(13.8) | 1/29(3.4) | 27/28(96.4) | 27/28(96.4) | 27/28(96.4) | 26/28(92.9) |
ⅢB | 30 | 4/30(13.3) | 0/30(0) | 29/30(96.7) | 29/30(96.7) | 28/30(93.3) | 27/30(90.0) |
2.2 的愈合情况
各组于停药后1个月的DU愈合的效率均为100%,愈合率分别为ⅠA组92.3%,ⅠB组92.3%,ⅡA组94.7%,ⅡB组95.7%,ⅢA组100%,ⅢB组10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后1aDU愈合的有效率和愈合率分别为ⅠA组84.6%和76.9%,ⅠB组84.6%和69.2%,ⅡA组84.2%和78.9%,ⅡB组87.0%和78.3%,ⅢA组95.2%和90.5%。及ⅢB组95.7%和91.3%,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3)。
2.3 药物副反应
治疗中副反应主要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及皮疹等。其中有些在继续治疗过程中自愈,有些在停药后1~7d内自愈。9例因反应过重退出治疗,其中ⅠA组4例、ⅠB组3例,因头晕、恶心、呕吐及频繁腹泻而中止治疗;ⅡA组及ⅢA组各1例因皮疹而中止治疗。第1期治疗中副反应发生率较多,明显高于第Ⅱ、Ⅲ期中的副反应发生率(A组P<0.01,B组P<0.05,表3)。
表3 三期方案治疗后DU的愈合情况
方案 | 完成治疗例数 | 停药后1月有效率和愈合率(%) | 停药后1a有效率和愈合率(%) |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愈合率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愈合率 | ||
ⅠA | 13 | 10/13(76.9) | 2/13(15.4) | 1/13(7.7) | 13/13(100.0) | 12/13(92.3) | 8/13(61.5) | 2/13(15.4) | 1/13(7.7) | 2/13(15.4) | 11/13(84.6) | 10/13(76.9) | |
ⅠB | 13 | 11/13(84.6) | 1/13(7.7) | 1/13(7.7) | 13/13(100.0) | 12/13(92.3) | 8/13(61.5) | 1/13(7.7) | 2/13(15.4) | 2/13(15.4) | 11/13(84.6) | 9/13(69.2) | |
ⅡA | 19 | 15/19(78.9) | 3/19(15.8) | 1/19(5.3) | 19/19(100.0) | 18/19(94.7) | 14/19(73.7) | 1/19(5.3) | 1/19(5.3) | 3/19(15.8) | 6/19(84.2) | 15/19(78.9) | |
ⅡB | 23 | 2.0/23 | (87.0) | 2/23(8.7) | 1/23(4.3) | 23/23(100.0) | 22/23(95.7) | 17/23(73.9) | 17/23(73.9) | 3/23(13.0) | 26/23(87.0) | 18/23(78.3) | |
ⅢA | 21 | 18/21(85.7) | 3/21(14.3) | (0) | 21/21(100.0) | 21/21(100.0) | 17/21(81.0) | 2/21(9.5) | 2/21(9.5) | 1/21(4.8) | 20/21(95.2) | 19/21(90.5) | |
ⅢB | 23 | 20/23(13.0) | 3/23(13.0) | (0) | 23/23(100.0) | 23/23(100.0) | 20/23(87.0) | 1/23(4.3) | 1/23(4.3) | 1/23(4.3) | 22/23(95.7) | 21/23(91.3) |
3 讨论
本研究本着探索根除的理想联合用药方法的宗旨,结合Hp生活在pH5~8的胃粘液层之下和上皮细胞表面,而羟氨苄青霉素具有在酸性环境中较为稳定、在pH3~6时其组织穿透力降低、而粘液穿透力增强有利于杀灭Hp的特性;另外,羟氨苄青霉素还具有与另一种抗生素合用可提高Hp根除率、降低耐药株出现,但与CBS合用效果不佳的特点。所以,笔者以前一方案中的羟氨苄青霉素替代了后一方案中的甲硝唑,组成了羟苄青霉素+瑞贝克+呋喃唑酮三联用药方案(A组),并将其与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端贝克+呋喃唑酮的三联方案(B组)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求它们对于Hp的根除、溃疡的愈合及副作用方面有何差异,并初步探讨各项差异与这两种方案的药物搭配,剂量的疗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果表明,A,B方案第Ⅰ期研究中的副反应发生率较第Ⅱ、第Ⅲ期均显著增多,提示第Ⅰ期治疗中药物剂量过大。另外,ⅡA,ⅢA组各有1例出现皮疹,推测与呋喃唑酮有关。A,B两组方案治疗后1个月Hp根除率于各期均达90%以上,说明两种方案的药物搭配对Hp的协同作用强。停药后,ⅠA,ⅡA组于6个月的Hp复发率比ⅢA组显著增多,至1年时第Ⅰ期和第Ⅱ期的A,B组Hp复发率同时显著高于第Ⅲ期的A,B组,而第Ⅰ期与第Ⅱ期之间1年内无显著差异,即证明了Hp复发不是因药物剂量改变所致,而是与用药的疗程有关。本研究中以小剂量两周用药的方案随访1年,Hp的根除率仍在90%以上,可能与药物的协同作用和呋喃唑酮不易产生抗药性Hp菌株,且其低剂量即产生抑菌作用,无论单一或联合用药均有较多的Hp根除率有关。
停药后1个月DU的愈合有效率A,B组无为100%,1a后的愈合有效率仍有80%~90%。其原因可能不仅与有效的Hp根除有关,还可能与瑞贝克对多种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DU有良好效果的特性有关。同时,呋喃唑酮能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提高多巴胺(DA)含量而促进溃疡良好的近期愈合,并且还有其他药物所不具有的远期疗效,也可是本研究中溃疡愈合就绪高的原因之一,A组与B组间的溃疡愈合率无显著差异,说明了羟氨苄青霉素和奥美拉唑在上述研究中均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但在快速减轻或消除DU患者疼痛症状方面,B方案似优于A方案。据此,笔者认为ⅢA和ⅢB方案有药物剂量小、疗程短、疗效高、副反应轻等优点,是新的较理想的根除Hp的方案,可在临床上作为第一或第二线方案推广应用。
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溃疡96例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病程是,易复发。近十年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受普遍重视。部分难治性病例的原因就在于Hp未能根除。作者采用三联疗法对96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分组治疗对照,收到了满意的疗效。Hp根除率,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年龄在16岁~60岁,具有典型消化性溃疡症状,病程3年以上,曾接受严格内科治疗2次以上,每次不少于2月,疗效不显着。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胃窦活检组织培养及组织学染色均为Hp阳性。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正常,哺乳期及孕妇除外。本组符合上述条件的共96例,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38岁~57岁,平均的龄43.5岁,病程3a~6.5a,平均病程4.5a。其中胃溃疡41例,十二指肠溃疡38例,混合性溃疡17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7例。
1.2 方法
本组96例,全部住院治疗观察。按入院次序分为单号和双号。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及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用三联疗法,即胶体枸橼酸铋冲剂110mg,四环素0.5g,甲哨唑0.4g,每天4次。对照组用雷尼替丁150mg,每天2次,3周为1疗程。第2疗程治疗组改个疗程停药。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6、12个月追踪随访。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①痊俞:症状、体征消失,停药后1个月胃镜检查,溃疡完全消失,局部轻度发红,无水肿。胃窦活检组织培养及组织学染色Hp阴性。6,12个月追踪随访无复发。②有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停药1个月胃镜检溃疡消失或基本消失,仍有明显炎症征象,胃窦活检组织培养及组强织学染色Hp阳性。6,12个月追踪随访,有复发,但发病次数及疼痕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③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2.2 治疗效果
经2个疗程结束后1月复查,6,12个月追踪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5.0%,31.3%,有效率分别为12.5%,58.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差异。治疗组治愈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
表1 Hp阳性Pu两组疗效对照
分组 | 治愈(%) | 有效(%) | 无效(%) | 复发(%) |
治疗组 | 36(75.0) | 6(12.5) | 6(12.5) | 3(7.1) |
对照组 | 15(31.3) | 28(58.3) | 5(10.4) | 12(27.8) |
3 讨论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较多,但多数是能过解痉、治酸、止痛或促进溃疡面暂时愈合而改善临床症状,很难达到根除目的。尤其部分难治性病例,病程往往迁延数10a之久。本组采用三联疗法,溃疡愈合达到87.5%,Hp根除率达到75%,1a随访临床症状复发率7.1%。两组治疗有效率虽无差异,但治愈率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资料表明,三联疗法是治疗难治疗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案。三联疗法中胶体枸橼酸铋具有①杀灭幽门螺杆菌;②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浸蚀;③刺激胃粘液和重碳酸氢盐的分泌;④促时前列腺素等作用。四环素为一种酸稳定并在酸性pH情况下具有活性的药物。该药在胃粘膜中可达很高的浓度,并超过Hp的最低抑菌度(MIC)数小时之久。该药本身并无根除Hp的作用,但呼吸试验证明它却能长时间抑制Hp。四环素与铋剂合用可发生螯合反应而使其不易被吸收,故使胶体枸橼酸铋在胃粘膜中留存时间延长,有利于杀灭Hp。甲硝唑临床主要用于厌氧菌和寄虫的治疗。近年来很多资料证明Hp对甲硝唑很敏感。但单独应用Hp很快产生抗抗药必天四环素对Hp产生抑制作用时,甲硝唑抗Hp活力最强。胶体枸橼酸铋又可阻碍Hp对甲硝唑的抗药性,减轻甲硝唑对胃的刺激。三联联同时具有腔内和全身药物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配伍方案,临床无明显副作用。
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及预防十二指肠溃疡复发58例
十二指肠溃疡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所引起的疾病,抑制胃酸是本病的首选和传统治疗方法。近年的研究表明,胃粘膜防御能力的减弱,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中具有同样重要意义同些学者提出“无幽门螺杆菌(Hp)无溃疡”的观点,因此,Hp是引起胃粘膜屏障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抗菌药物消除Hp后,溃疡可以得到愈合,我们应用三联疗法58例病例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性十二指肠者,即在其胃窦、胃体粘膜部各取2块作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证实的Hp阳性者58例,列入本组治疗。但应排除以下疾病和用药情况;①常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者。②合并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者。③孕妇。严重心、肺、肝、肾损害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食习惯等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1.2 A组合26例,B组32例。A组:雷尼替丁,每晚300mg次+羟氨苄青霉素0.5g,1日4次+灭滴灵0.2,1日次4次,连服2周后停用羟氨苄青霉及灭滴灵,但继续用雷尼替丁6周。B组:雷尼替丁,每晚300mg1次,连服8周。用药期间不用任何药物。1个月、6个月、12个月胃镜复查。1个月、6个月、12个月胃镜复查。记录治疗期间的副反应。治疗前后作用血、尿常规、血尿素氮及谷丙转氨酶检查。
2 结果
2.1 Hp清除率
A组为84.6%(22/26),B组为21.8%(7/32),前组高于后组(P<0.01),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A组为96%(25/26),B组为87.5%(28/32),前组高于后组,溃疡1年复发率A组7.6%(2/26),B组53%(17/32),前组显著低于后组(P<0.01,表1)。
表1 十二指肠溃疡58例治疗结果
分 组 | n | Hp消失(%) | 溃疡愈合(%) | 溃疡1a复发(%) |
A组 | 26 | 22(84.6) | 25(96.0) | 2(7.6) |
B组 | 32 | 7(21.8) | 28(87.5) | 17(53.0) |
2.2 副作用
A组服药后有10%患者出现了副反应,主要是恶心、食欲不振、轻泻。B组无明显副反应。
3 讨论
本文治疗组患者均能耐受全疗程。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用抗菌素清除Hp对粘膜并无直接作用,却使Hp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溃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溃疡病复发主要与Hp持续存在有关,这就表明Hp确实是溃疡复发的病因。
三联疗法2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38例
消化性溃疡(PU)伴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为大多数。寻找治愈PU和Hp根除率更高、副作用轻微和价格便宜的新方案,是目前消化内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使丁(Fur)、庆大霉素(Gen)和雷尼替丁(Ran)三联2W疗法,对38例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38例均为我院1993~1995年消化内科门诊患者。治疗前经内镜检查确诊为PU,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22例,胃溃疡(GU)16例,同时做活组织尿素酶试验(CpRT)检出Hp阳性患者。38例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4岁~72岁。以下患者不列为本组研究对象:①溃疡癌变;②胃泌素瘤;③孕产妇及近期手术等不能作内镜检查和其它检查者。
1.2 方法
Fur0.2g,第1~4天,每日4次;第5~7天0.2g,每日3次;第8~14天0.1g,每日4次。Gen8万μ每日3次。Ran150mg,每日4次。疗程为2周。全部患者在治疗中,记录其症状、体征变化和药物的反应。每例治疗前后笔者亲自用同一内镜检查,同时检测Hp。
1.3 疗效标准
①症状:以观察上腹疼痛为主要指标。0级无上腹部疼痛者;1级:有轻度上腹部疼痛,不需服药,不影响工作者;2级:有中度上腹疼痛,服药或进食后,能较快缓解,能免强工作者;3级:有重度上腹疼痛,服药或进食后难以缓解,不能坚持工作者;②内镜观察标准。a痊愈:溃疡消失,有或无瘢痕;b显效:溃疡愈合期;c有效:溃疡面积缩小超过50%;d无效。以ab计治愈率,abc项计有效率。③Hp检测:清除:疗程结束后,Hp检测阴性;无效:疗程结束后,Hp检测仍为阳性。
2 结果
2.1 症状
表1 三联2周疗法治疗PU上腹疼痛
腹痛分级 | 1 | 2 | 3 | |
治疗前 | 15 | 23 | ||
治疗后 | 35 | 3 |
本组上腹疼痛缓解有效率为100%,其中32例(84.2%)均在服药1周内缓解,服药1d后,有6例上腹部疼痛缓解(表1)。
2.2 内镜检查结果
本组溃疡治愈率为71.0%(27例);有效率为85.9%(34例,表2)。
表2 三联2周疗法治疗PU后,内镜检查结果
胃镜分级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n | 13 | 14 | 7 | 4 |
% | 34.2 | 36.8 | 18.4 | 10.5 |
2.3 Hp检测
本组治疗后复查Hp,清除33例,清除率为86.8%。经胃镜检查,溃疡愈合27例,Hp清除26例,清除率96.3%。而无效4例中,Hp无1例清除。
2.4 不良反应
本组3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1例在治疗末期出现乏力,占2.65(1/38),其余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
3 讨论
Fur,Gen和Ran三联2周疗法治疗Hp阳性PU患者,疗效满意,寻找安全,有效、根除PU的方法,是目前消化内科值得研讨的课题。Fur经研究证明,既是抗生素,又是单氨氧化本科的抑制剂,能命名脑肠单胺类神经递质合量增加,发挥细胞保护作用。它是消除Hp促进溃疡愈合及减少复发最理想的药物。Gen能清除吸附在胃粘膜上的Hp阻断其对粘膜上皮的损害作用。Ran为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可竞争性地阻断组织胺H2受体,对胃酸分泌有强大抑制作用。故本组利用Fur消除Hp,同时可能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一举两得,Grn加强杀灭和抑制Hp减少或避免耐药性发生,Ran有强大抑酸作用。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Hp阳性PU38例,不但腹痛缓解率、溃疡治疗效率、Hp清除率分别为100%。89.5%和86.8%,而且疗程,近期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价格适宜。
1982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Hp,并发现该菌与PU高度相关。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Hp的检出率,在DU患者中高达95%~100%,GU中亦达70%~90%。本组治疗溃疡愈合27例中,Hp清除率达96.3%,而4例治疗无效,Hp无1例清除。无疑Hp感染和清除与PU的发生和愈合关系十分密切。在研究PU伴Hp感染中,Hp的清除和根除应作为一项重要的判断指标。
仍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PU是多因素疾病,以往有“没有酸便没有溃疡”的名言。Goodwin在“漏顶”学说中简明,阻止漏水屋顶(炎症粘膜),溃疡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愈合。为此,对治疗和预防Hp阳性PU的重要措施,既要抑制胃酸,又要注重常规抗Hp治疗。笔者将继续研究本疗法的远期效和PU的复发率。
得乐和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66例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消化系疾病的发病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标本中成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并认为此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国内也开展了对Hp的研究,并正在逐步普及深入。笔者自1990年10月~1995年10月,对慢性胃炎(其中萎缩性胃炎1例)66例,用药物治疗临床疗效观察简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66例中男40例,女26例;均为门诊和住院患者;病程6月~30a;年龄25例~62岁,平均年龄37岁。66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部胀痛、嗳气、返酸及纳差等消化系症状,且时轻时重,经多次、多种药物治疗,仍反复发作。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取活组织,经一分种尿素酶快速测定阳性者,证实有Hp感染。
1.2 方法
66例胃炎患者,暂停服其它胃病药物,口服得乐冲剂4周~6周为1疗程。(服药方法参见药物说明)。经单一得乐制剂治疗症状未完全缓解者53例,继服得乐制剂加甲硝唑(灭滴灵)400mg,每日3次,2周为1疗程。
2 结果
随访2年,5例症状消失,原胃炎未复发;53例部分症状减轻或消失,复发间期延长;8例无明显改善(其中3例未正规服药);临床疗效达87%以上。
3 讨论
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尤其活动性胃炎),90%以上患者可检出幽门螺杆菌,目前用于治疗Hp感染药物主要有:抗菌素、抑制胃酸分泌剂和铋剂。本组66例患者分别采用铋剂或和甲硝唑,后者以往治疗厌氧菌感染,现发对Hp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与铋剂联合应用可减少Hp的耐药性产生,不良反应少,价廉,适用于大多数胃病患者。
奥美拉唑加呋喃唑酮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降低溃疡复发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是当今溃疡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以奥美拉唑(omeprazole)联合呋喃唑酮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观察溃疡的愈合率、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及溃疡复发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活动十二指肠溃疡并符合下列条件者①溃疡长径3mm~20mm,数目≤2个。②胃粘膜有Hp感染。③进入本治疗前4周未接受过抗Hp治疗。④无溃疡并发症,无摄入非甾体类抗炎药史。⑤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者。⑥无喃呋类药物过敏史。⑦排妊娠、哺乳期妇女。本组病例共69例,其中男55例,女14例,平均年龄39.1岁(19例~60岁)。
1.2 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二组间性别、年龄、溃疡大小及数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晨服,呋喃唑酮100m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晨服。疗程均为4周。
Hp检测 经胃镜取近幽门前区的粘膜作Hp检测。采用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Warren-Starry银染色两种方法,两项均阳性者,定为Hp阳性,所有病例Hp均为阳性。
内镜复查所见溃疡消失或仅留疤痕为愈合;溃疡缩小、无变化或扩大的为未愈。两组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及Hp检测,Hp阴性者为根除,溃疡愈合者12个月再复查胃镜及Hp,Hp检测治疗前后方法相同。停药后不用任何药物。记录治疗期间副反应,治疗前后作用、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统计学处理 两组疗效对比采用X2检验或格表确概率法。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及复发情况
治疗组:36例全部愈合,愈合率100%。对照组33例,31例愈合,愈合率93.9%。二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溃疡愈合者1年复发率。治疗组5.6%(2/36),对照组83.9%(26/3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
2.2 Hp根除
治疗组Hp根除率94.4%(34/36),对照组根除率3%(1/33),其中2例溃疡未愈者Hp也未根除,两组根除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1例Hp根除者1年后阳转。
2.3 Hp根除与溃疡复发
35例Hp根除者,1年后2例溃疡复发(5.7%)32例Hp未根除者,1年后26例溃疡复发(81.3%),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恶心8例,头昏8例,便秘2例,对照组头昏2例,便秘2例,便秘1例,停药后无很快消失,未中断治疗。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3 讨论
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阻断胃酸分泌的最终步骤,故效力最强,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和得乐,单独使用治疗DU大部分病例在4周内愈合,且溃疡愈合不受性别、年龄、溃疡大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影响,但其治愈的溃疡,年复发率和H2受体拮抗剂相似,高达50%~90%。近年来研究发现,DU的Hp检出率达95%~100%,根除Hp后DU年复发率可降至10%以下。
奥美拉唑在体外试验有抑菌作用,单独应用体内抗Hp作用很差。本文单独应用奥美拉唑Hp根除率仅3%(1/33),1例Hp根除者,1a后Hp阳转,可能是Hp未真正被根除而其后复发,呋喃唑酮体内外均有较强的抗Hp作用。单独使用Hp根除率20%~50%,本文用其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DU,Hp根除率显著提高,达94.4%,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两药合用的溃疡愈合率略高于奥美拉唑单一疗法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两种疗法近期疗效相似,溃疡愈合主要与奥美拉唑作用有关。
本组中,Hp根除的DU年复发率低于Hp未根除者(P<0.01),提示复发率下降可能主要与Hp根除有关。两组病均能耐受全疗程治疗。呋喃唑酮价格低廉,与奥美拉唑合用,既能达到很高的溃疡愈合率,又能明显提高Hp根除率及降低DU复发率,值得临床试用。
得乐加黄连素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1624例
本文着重研究得乐冲剂(Colloidalbismuthsubciitrate,CBS)与盐酸黄连素(Berini Hydrochloridum,BH)联合治疗胃溃疡(DU)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对照组甲氰咪呱、CBS作对比,结果表明;经6周治疗后,内镜复检,各组药物对溃疡的愈合率无显着差异,(P>0.01)。但治疗组对DU伴随胃内炎症吸收与临床症状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同时对Hp的清除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对照组甲氢咪呱对Hp菌基本无效。临床研究揭示了CBS+BH联合用药有助于提高DU并Hp感染的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均经内镜诊断,门诊治疗与观察 。1624例活动性DU中,男1264例,占76.70%,女378例占23.3%。发病年龄为7岁~91岁其中7岁~34岁600例(37%),35岁~44岁612例(37.7%),45例~59岁312例(19.2%),60岁~91岁100%例(6.20%)。内镜确诊DU活动期同存各类胃炎,其中DU伴浅表性胃炎1245例(76.7%),伴疣状胃炎274例(16.9%),伴滤泡性胃炎104例(6.40%)。DU位于球部大弯侧324例(20.0%),大弯前壁侧1100例(68.0%),小弯侧124例(7.6%)后壁侧70例(4.3%),吻合口溃疡6例(0.40%)。凡内镜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者,均作活检组织3块分别置入HpUT药盒小孔1块,余组织浸泡在10%福尔马林溶液内送病理科切片并作Warth—Starry银染色。
1.2 方法
①治疗组CBS每日4次(早、中、晚与睡前)各服一包,同时服盐酸黄连素(BH)片300mg混合口服,连用4周后回访治疗反应,若无何毒副作用,可连续用药2周,共计5周(42d),7周后开始内镜复检,同时检测Hp清除率动态变化。②对照组,单用CBS组,本组382例,服药方法、剂量、次数与疗程均同治疗组。③甲氰咪呱(Cim)组742例,方法同上组,每日次,每次400mg。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①治愈:各组均依6周完成治疗,第7周内镜复检,原治疗完全愈合者;②好转:依规定疗程定后,内镜复检可见原溃疡面积缩小,但伴随胃炎症消失或不明显;③无效:均经上述测定疗程后,原溃疡无变化或因药物毒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
2.1 治疗效果
经微机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三组药物治疗DU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1,表1)。(X2=4.2126 X2域值=4.6050)。各组药物对Hp清除率比较。
表1 三组药物疗效对比
分 组 | 治 愈 | 好 转 | 无 效 | 合 计 | |||
n | % | n | % | n | % | ||
CBS+BH | 445 | 89.0 | 47 | 9.4 | 8 | 1.6 | 500 |
CBS | 324 | 84.8 | 45 | 11.8 | 13 | 3.4 | 382 |
Cim | 650 | 87.6 | 79 | 10.6 | 13 | 1.7 | 742 |
合 计 | 1419 | 87.4 | 171 | 10.5 | 34 | 2.1 | 1624 |
结果表明;CBS+BH对Hp清除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2),而对照组甲氰咪呱(C)无统计学处理意义,对Hp清除无明显改变。治疗后Hp检测结果(表3)。表明,CBS+BH对消除Hp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甲氰咪呱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各组药物对DU疗效对比
①对照组(甲氰咪呱)共742例,业经6周治疗,内镜复查,治愈650例(87.6%),好转79例(10.6%)无效13例(1.7%)总有效率(98.2%)。②CBS(得乐冲剂)组382例,其中治愈324例(84.8%),好转45例(11.8%),无效13例(3.4%),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CBS组对DU伴胃内炎症及临床症状改善且优于Cim组,而且服药后无何不良反应。但Cim组中有6例出现药物皮疹,3例鼻衄及牙龈出血。③治疗组(CBS+BH)即得乐冲剂加盐酸黄连素,本组500例。其中治愈445例(89.0%),好转47例(9.4%),无效8例(1.6%),总有效率(98.4%),与对照组Cim与CB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对DU伴胃内炎症消退,临床症状改善均有明显疗效,内镜复检可见,局部充血,水肿均在6周后完全吸收。综上可见,联合用药(CBS+BH)且优于单服CBS或甲氰咪呱,对迅速消除胃内炎症,促使溃疡愈合均比对照组疗效优。
表2 各组药物治疗后Hp清除率结果对比
分 组 | 治愈(1449) | 好转(171例) | 无效(34例) | |||
Hp(+) | (-) | (+) | (-) | Hp(+) | (-) | |
n(%) | n(%) | n(%) | n(%) | n(%) | n(%) | |
CBS+BH | 14(2.8) | 431(86.2) | 9(1.8) | 38(7.6) | 4(0.8) | 4(0.9) |
CBS | 31(2.1) | 293(77.1) | 14(3.7) | 31(8.1) | 6(1.6) | 7(1.9) |
Cim | 620(83.5) | 30(4.0) | 74(10.1) | 5(0.7) | 9(1.2) | 4(0.6) |
合 计 | 665(41.1) | 754(46.4) | 97(56.7) | 74(43.3) | 19(56.0) | 15(50.0) |
表3 治疗前后Hp检测结果
分 组 | n | Hp | (+) | Hp | (-) | Hp | (+) | Hp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CBS+BJ | 500 | 496 | 99.2 | 4 | 0.81 | 27 | (5.4) | 473 | (95.0) |
CBS | 382 | 374 | 97.9 | 8 | 2.1 | 51 | (13.4) | 331 | (86.6) |
Cim | 742 | 740 | 99.7 | 2 | 0.3 | 703 | (94.7) | 39 | (5.3) |
合 计 | 1624 | 1610 | 99.1 | 14 | 0.9 | 781 | (48.1) | 834 | (52.0) |
3.2 各组药物对DU并Hp感染清除率比较
据知消化性溃疡与纲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有相关性,溃疡愈合与复发均与Hp有直接或间接关系。DU常伴有胃内炎症,且易导Hp导感染,后者可加重前者。本组治疗前Hp检测阳性者99.1%(1610/1624)见表3。故认为清除或根治Hp,对治愈DU或减少其复发是关键。研究结果表明,Cim组对Hp细菌清除率无统计学处理意义仅占5.3%(39/742例),与治疗前对照亦无明显改变见表2,其结果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但CBS组对Hp清除与治疗前对比有显著效果86.86%(331/382例),若联合用药(CBS+BH)可显著提高Hp清除率,本组清除率为95.0%(473/500例),均优于Cim组或CBS组。近年来国内从事Hp研究者亦倾向联合用药且优于单项的方法,并能加速溃疡愈合或减少其再复发。笔者应用CBS+BH合用助于杀灭或抑制DU合并Hp感染,加之盐酸黄连素价钱低廉,用药安全,且利于国内基层医院推广。黄连素主要成份为小蘖砼,化学结构C2OH3NC5,另含软脂质(Palmitin,C21H23NO5),具有抑制肠道杆菌,且有广泛抗菌作用。故认为应用盐酸黄连素与得乐冲剂合用能促使胃内炎症吸收,保护胃粘膜屏障,防止或减少H+弥散对胃粘膜损害,两者合用助于治疗DU合并Hp感染亦可减少其再复发。
丁胺卡那霉素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15例
笔者近几年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一部分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在治疗其他疾病而应用丁胺卡那霉素静滴的同时,胃十二指肠疾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特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者15例,女7例,男8例,年龄20岁~45岁,应用丁胺卡那霉素原因分别为:肺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慢性附件炎。治疗前分别在本院或上级医院经胃镜胃B超、钡透确诊患有胃十二指肠疾病,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5例,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大部分患者病程较长,在应用丁胺卡那霉素时有胃痛或胃区不适等症状并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
1.2 方法
治疗期间均给予丁胺卡那霉素,每月0.4g~0.8g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给药天数分别为5d~15d。
2 结果
除原有疾病好转或治愈外,胃十二指肠疾病得不同程度的缓解,胃痛或胃区不适消失者13例、减轻者2例。
3 讨论
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抗菌药物很多,但用丁胺卡那霉素静滴对胃十二指肠疾病有效的作用,尚未有人报道。丁胺卡那霉素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治疗作用,无疑与其杀灭其幽门螺杆菌有关,但其确切疗效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胶态铋加维生素E治疗消化性溃疡118例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曾患过此病。它的并发症有大量出血、穿孔、癌变、幽门梗阻等,以往常用的治疗消化溃疡药物,复发率较高。因而,有必要探索新的药物来促进溃疡的愈合,减少复发率及避免并发症。铋剂曾长期作为抗酸剂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自从新型胶态次枸酸铋冲剂(简称CBS)应用临床以来,疗效大为改观。自从1989年以来,我院应用珠海经济特区丽珠制药厂生产的CBS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118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18例病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在开始本治疗之前,全部病人近期内未服其他抗溃疡药物或致溃疡药物。其中,男性88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为2.9:1,年龄20岁~68岁,平均44岁。胃溃疡25例,十二指肠球溃疡87例,复合性溃疡6例。治疗之前全部检查血象、肝、功和肾功,均正常。
1.2 方法
CBS冲剂1袋加30ml温开水溶解后服用,每d4次,于餐前半h及睡前各服1次,4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同时服用维生素E丸(0.2g每日3次口服),疗程结束时的2d内复查胃镜,并复查血象、肝功和肾功。
疗效标准 以治疗前、后上腹部疼痛有否消失或减轻及胃镜下溃疡面积变化为评定疗效的指标。①治愈溃疡面完全消失或呈疤痕改变,上腹部疼痛完全消失。②显效溃疡面缩小1/2以上,上腹部疼痛明显减轻。③有效溃疡面缩小1/2以下,上腹部有所减轻。④无效溃疡面无变化,上腹部痛无好转。⑤恶化溃疡面加深或加大,上腹部疼痛加剧。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
服药后上腹部疼痛完全消失或减轻者为110例(93.2%)。疼痛消失或缓解时间为2d~10d,平均6日。
2.2 治疗愈合情况
治愈:100例(84.7%),显效8例(6.7%),有效2例(1.7%),无效8例(6.7%),总有效率为93.2%。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的同时,所伴有的慢性胃炎胃镜下也都有明显好转。
2.3 副作用
粪便呈黑色118例(100%),恶心6例(5%),头晕3例(2.5%),腹胀3例(2.5%)。
3 讨论
3.1 CBS作用机理
①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CBS进入胃内,在酸性环境中,水溶性的胶态铋变成不溶性的白色沉淀,并产生氧化铋,与溃疡面坏死组织之蛋白及其分解产物相结合,形成铋——蛋白复合物覆盖于溃疡面的肉芽组织上,保护其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使溃疡和胃液隔离而起治疗作用。②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胃粘膜上皮中找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引起了世人注意,被称为“开辟了炎症性胃、十二指肠病的新纪元。”大多数学者认为,Hp首先引起胃炎并可蔓延至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的胃上皮化生,进而形成溃疡。近年来,发现铋剂于体内和体外均可杀灭胃的Hp,被认为是治疗溃疡和防止复发的主要因素。③CBS可以抑制胃白酶分泌及其活性,有利于溃疡愈合。④前列腺素(proslanlandin,PG)具有维护胃肠粘膜的完整性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的胃肠粘膜内含有PG,能够增加胃肠蠕动,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和维护正常的胃粘膜屏障。CBS可以促进胃粘膜合成PG,加速溃疡的愈合。⑤本组病例应用CBS为颗粒样冲剂,以液体形式进入胃内,溶解速度快,疗效高。⑥维生素E丸具有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加快人体组织、细胞养分供应用排除多余的代谢产生,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它与CBS冲剂合用,具有药物的协同作用,加速溃疡的愈合。
3.2 CBS冲剂与其它药物的比较
国内有报道认为,CBS冲剂和甲氰咪胍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CBS组对消化性溃疡4周愈合率为83.7%,而甲氰咪胍组为71.4%,说明CBS冲剂近期疗效较甲氰咪胍略好。Frank等曾用雷尼替丁和CBS进行比较,结果4周愈合率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停药后4月~8月时,雷尼替丁组复发率较CBS组明显高。这说明,经过CBS治疗后,杀灭Hp,溃疡复发率显著降低。
本组病例以大便变黑色为最常见(100%),其次为恶心5%,再次是头晕和腹胀,而其他副作用如荨麻诊等未见。本组病例中,疗程结束时复查血象、肾功和肝功均无异常改变。CBS药动力学显示,服药后铋在血中水平轻度升高,主要由肾脏排泄,故认为严重肾脏病患者禁用。一般认为,铋剂为中枢神经中含量极微,无神经毒性作用。本组病例副作用于停药的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对于Hp的治疗,已不再是医学好奇心驱使盲目热衷,而已是现代医学实践的主流中占有一席之位。CBS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少而且小,价格适中的特点。
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168例
Hp感染已被公认是PU的主要病因。在临床实践中质子泵抑制剂losec的使用,使绝大多数溃疡都能在短期内愈合。究竟losec对Hp治疗效果如何,作者通过对168例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组织快速素酶试验,对照治疗前后Hp的阳性率,以期观察losec对Hp清除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作者从1993~1995年共收集168例PU患者,均有较典例的病史和体征,并经纤维胃镜确诊。在治疗前后胃镜检查同时取胃窦部粘膜组织分别作快速尿素酶试验有石蜡包埋病理切片。168例患者年龄25岁~65岁,男132例,女36例。胃溃疡(GU)4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126例。
1.2 方法
快速尿素酶试验:选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研制和提供的胃Hp感染快速诊断试验盒。由同一个人操作。新鲜胃窦粘膜组织块取出后即置入孔内,放置10min,培养基由橙黄色变为玫瑰红色为阳性。试验盒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结果无显著差异。
1.3 治疗
losec20mg,口服,每日1次,治愈后停药,治疗期间不使用任何抗生素。
2 结果
本组观察168例胃镜确溃疡病患者,治疗前均为Hp感染阳性者,治疗后4周阳率11.3%(19/168),停药的刑期周阳性86.9%(146/168)
losec对清除Hp显效率88.7%,与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5.95,P<0.01)。但在停药4周后复检,86.9%的患者仍有Hp感染。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2.96,P<0.01),这说明losec对Hp生长是暂时抑制而不是真正的清除。(附表)。
附表 治疗前后Hp检查情况比较
诊 断 | 治疗前 | 治疗后4周 | 停药后4周 |
Gu | 42 | 13 | 40 |
Du | 126 | 6 | 106 |
3 讨论
PU与Hp感染及胃酸有密切关系。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认识到:Hp与胃十二指肠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有些学者,最近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无Hp无溃疡,Hp对胃粘膜的侵袭作用较强。定居在胃粘膜后能产生氨。细胞毒素,磷脂酶A2等多种致病性代谢产物。这些物质有些直接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有些则破坏胃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使上皮细胞直接与胃腔内的攻击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等接触,损伤上皮,破坏了细胞间的紧密联结。细微的细胞损伤发展使得酸侵入粘膜,导致进一步损伤,最终形成溃疡。而质子泵抑制剂由于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后过程——H+-K+-ATP酶的分泌,从而阻断所有胃酸分泌。是否单独使用质泵抑制剂就能达到治愈溃疡病的目的?本组观察结果显示:losec在治疗期间可以明显抑制Hp的生长,但在停药后有很高的再感染率。这是因为Hp寄生于通常是非常酸性环境的胃内,虽然此菌在某些程度上籍胃内的粘液——碳酸氢盐而避免了酸,但仍需要某种程度的酸来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当使用losec治疗期间,胃酸的分泌受到抑制,Hp生长的外环境发生变化,生长只是暂时受到抑制,这一点在本组观察资料中已得到证实。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在治疗溃疡病时单独使用抑抗胃酸分泌药物,Hp感染常不能彻低根除,致使Hp反复感染,使许多患者溃疡病反复发作。因此,在抗酸治疗的同时,应配用相应的抗生素,根除Hp感染,减少复发。
2.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是多发病、常见病,属于祖国医不的“胃脘痛”“心胃气痛”“痞证”等范畴。长期以来,尽管采用了中药、西药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这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始终未能阐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反复发作,行延不愈,因此,直接影响症这些疾病的根治。
自从1983的由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ri,Hp)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Hp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根除Hp即可使胃炎痊愈,并可防止溃疡复发。现虽有多种抗生素及铋剂单独或联合用于该菌的治疗,也取得明显疗效,但随着根除率的提高,副作用也随之增加,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治疗的顺从性。加之Hp在特定环境下极易产生耐药性,并且停药后复发率也很高。因而寻求疗效高、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中医药治疗,尤其是中医结合治疗方法,为根除Hp,根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而且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为此,国内很多医院及研究人员,对此倾注了极大热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长足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已经显示出其独到的长处,同理应用在Hp阳性慢性胃病治疗上也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马连生等为了寻找难愈性溃疡的有效治疗方法及药物,对508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局部治疗配合穿甲胃弹冲剂组(局组)和西米替丁组(西组)对比治疗。局组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清创,用细胞刷轻微清除苔膜,通过内镜注射针将山莨菪碱8ml(含40mg),丹参注射液4ml(含6g)注射溃疡底部与边缘交界处,如溃疡浅,则可直接注于底部。每次根据大小、形态、深浅分4~5点注射在粘膜与肌层之间,最后将50%混悬液20ml(由白芨、三七等配制而成)直接通过塑料导管注覆在溃疡面上,直至溃疡面被药液覆盖为止。每7d注射及注覆1次,一般需2~3次。术后配合口服穿甲胃弹冲剂(含穿山甲6g,黄芪12g,三七5g,黄连5g,细辛3g,白芨10g)。西组晚睡前口服800mg西米替丁,疗程为4周。治疗过程中不用其他抗溃疡及抗酸药物,禁用生、冷、硬等刺激性食性。结果显示两组近期愈合率、总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症状缓解率,局组第1周为70%,第2周为97%。西组分别为33.0%和64.5%,两组差异显著.Hp消失率,局组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分别为71.2%和78.3%,西组分别为5.3%和7.2%,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18个月随访局组复发率GU和DU分别为13%和14.2%,西组为63%和71.3%,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临床实践证明,穿山甲、白芨、黄芪具有生肌、活血化淤、扩张胃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坏死细胞迅速修复的作用。三七、黄连、细辛有较强的杀菌及止痛作用,可直接杀灭Hp,还可改善粘膜周围血液循环,促进溃疡周围炎性肿块及胃炎吸收,显著地降低复发率。因此局部清创敷药、注射,配合口服穿山甲胃弹冲剂,治疗难愈性溃疡具有愈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少及清除Hp等作用,为治疗难愈性溃疡,提供了新的药物、新的方法,开创了新的途径。
李廷荃等采用胃镜直视下清创配合局部敷撒中药粉末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3例,与口服雷尼替丁组30例作对比观察。并对两组痊愈病例随访一年。治疗组是在胃镜检查发现溃疡后,在胃镜直视下用活检钳或细胞刷彻底清除溃疡创面坏死组织,边缘常规活检。然后经由钳导孔入装有中药粉末的塑料和(寻管末端以少许凡士林封口,以防胃液进入导管,导致药粉结块堵塞,外端连接50ml注射器)向溃疡面喷哂,使之在创面上形成较为均匀的药膜,术后4h进食。如未愈10d后重复上述治疗1次。中药组成:枯矾、冰片、硼砂、青黛、珍珠各等份,研极细末,过160目筛,装瓶密封。对照组用市售雷尼替丁胶囊0.3g,睡前服,30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3d内做胃镜复查。结果显示,在疼痛缓解时间、治愈率、复发率三方面,治疗组分别为2.85d±1.15d,87.9%,6.9%,对照组分别为7.85d±2.56d,50%,46.7%,两组差异显著。
徐永正对20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采用锡类散胃镜下直接喷涂合小剂量雷尼替丁口服治疗,并与22例单服雷尼替丁组进行对比观察,疗效较满意。两组用药时间均为4周,治疗组胃镜内给药2次。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溃疡及止酸等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Hp转阴情况分别为91.6%(11/13)例和57.1%,(2/15)例,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由于用药前将溃疡表面之污苔刮除冲洗清洁后,有利于溃疡组织的修复及愈合,更重要的在溃疡面直接喷涂较高浓度的锡类散,药物不断向创面及深处渗透而被吸收,加之胃液体被抽除,使药物在胃内有较长的作用时间,更促进溃疡愈合。而锡类散中的牛黄、青黛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人指甲、壁窠不公有解毒消炎之效,并有祛腐生新作用,而冰片又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自然有利于加速溃疡之愈合。锡类散合小剂量雷尼替丁治疗,对脾胃温热偏重和脾胃气滞有明显的疗效,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为重者为好。
甘智诚等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病452例,并随机分为溃疡片治疗组,溃疡片加小剂量痢特灵治疗组和甲氰咪胍组(对照组)。两治疗组经中医辨证分为三型:①胃阴不足型(脘腹痛、口干、腹胀、怕热喜冷、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脉细数);②脾胃虚寒型(脘腹隐痛、喜按喜暧、口吐清水、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③寒热夹杂型。分别口服溃疡1号片(丹参12g,沙参12g,麦冬12g,川楝子90g,苦参100g,甘草30g,白芨120g),溃疡Ⅱ号片(黄花120g,丹参120g,白芨120g,桂枝90g,白芍90g,苦参60g,甘草50g,氢氧化铝60g,氧化镁90g),溃疡Ⅲ号片(半夏45g,干姜60g,丹参120g,白芨120g,黄连45g,党参120g,川楝子100g,苦参100g,甘草90g)。溃疡片组,每次2片,均不加其它抗溃疡药物,42d为1疗程。溃疡片加痢特灵组,每次5片,每日4次,并加服疼特灵0.1g、每日3次,痢特灵服10d停5d,再服10d,为减少痢特灵副作用,同时加服了VB1和VB6各10mg,每日3次,25d为1疗程。对照组服甲氰咪胍0.2,每日4次,睡前倍量,30d为1疗程。结果溃疡片加痢特灵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服溃疡片组,而与甲氰咪胍近期治愈相似。但溃疡片加小剂量痢特灵比甲氰咪胍经济,又无明显副作用,且复发率低。溃疡片的方剂中利用中医治则,热则寒之,寒则热之,扶正祛邪,调动机体内因等理论,并佐以消炎生肌,另外Hp对痢特灵敏感,故加用痢灵效果更佳。
于本固等应用去南白药加甲氰咪胍治疗60例消化性溃疡病人,并同时对另外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仅服甲氰咪胍做为对照。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第一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8.3%;第二疗程总有效率二组无显著差异。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血散痛、促进创口愈合等功能,此外,对多种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云南白药与甲氰咪胍伍用,不仅可以显著地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大大地缩短疗程,减少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李方跃等应用中药金铃子散(川楝子粉0.5g、元胡粉0.5g、加醋酸洗必素0.2)治疗60例典型慢性胃炎及溃疡病。三药混合装入胶囊为一次量,每日3次,饭前口服,4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不加任何解痉镇痛药或消炎药。疗程结束后做胃镜、病理及Hp复查。对照组服复方胃友2片每日3次,5周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近100%,Hp阴转率96.7%,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金铃子散中的川楝子,元胡利气活血,止痛功效好,洗必泰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霉菌,均有杀灭作用,对粘膜刺激性小、过敏反应少,具价格低廉,疗效可靠。
胡新兰等应用广泛分布在新疆各地的野生植物——骆驼蓬为原料制成骆驼蓬碱片(骆消新)每次40mg,每日3次,与呋喃唑酮(每次0.1g,每日3次)和甲氰咪胍组(每次0.2g,每日3次,睡前增服0.4)治疗经胃镜、病理、细菌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疗程28d~30d,服药期间不用其它抗酸剂。通过临床观察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溃疡的愈合情况看,骆驼蓬和呋喃唑酮对消化性溃疡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90.9%并与甲氰咪胍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骆驼蓬为多年野生植物,容易提纯加工制作的中药,广泛用于肠道感染,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可能与Hp的抑杀有关。
得乐加中医辨证治疗胃酸缺乏型消化性溃疡78例
慢性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目前,治疗这种病的药物很多,根据我们的经验,其中丽珠得乐冲剂的疗效较为满意。国内大量临床实践资料表明,得乐冲剂可以有效地杀灭与胃炎密切相关的幽门螺杆菌(Hp),促使胃粘膜再生,成功地治愈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它不仅可以使溃疡愈合,而且愈合的溃疡和炎症部位的组织和微绒毛恢复尤如正常的一样。因此,丽珠得乐冲剂是临床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但是我们临床使用得乐冲剂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时,往往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得乐1周内出现恶心、呕吐等副反应,于是这些患者便怀疑得乐的功效,轻率地中断治疗,错过治疗愈疾病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自1989年开始采用丽珠得乐冲剂配合医辨证用药的方法,治疗胃酸缺乏型慢性消化性溃疡病78例,取得一些效果。现将1989年~1991年2月治疗的78例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78例均为经市级医院纤维胃镜或X线钡餐透视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门诊患者。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65岁;平均年龄43.5岁。病程均在3a~20a以上,5a以上者占72.5%,胃溃疡3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3例,复合溃疡8例。合并慢性浅表情胃炎33例,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78例患者接受治疗前均曾经使用得乐冲剂治疗,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经化验进行胃液分析,确定胃酸不同程偏低或缺乏。
1.2 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治,将西医的诊断、病理融入中医的辨证之中,运用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选用丽珠得乐冲剂口服为主,结合中医辨证,临床根据症状分为中虚气滞,肝胃不和,阴虚胃燥,瘀阻胃络四型,分别选用中药配合治疗,按疗程用药,每一疗程7周分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每天早餐后半小时服中药1次,中午饭前服得乐冲剂1包,晚饭后半小时又服中药一次,晚上22:00时空腹再服得乐冲剂1包,连用2周。中药与得乐冲剂交替服用,次序不能交换。此阶段用药主要以中药为主,能过中医辨证用药,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促使胃酸分泌,纠正患者服用得乐冲剂的副反应,坚定患者服用得乐的信心。第2阶段,每天上午06:30、中午11:30、下午17:30、晚上21:30空腹各服得乐冲剂1包;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中药1次,连用2周。经第1阶段用药后,患者已能接受得乐冲剂的正常治疗量,故此附段用药主要以得乐为主,配合中药调整脾胃功能,使患者临床症状消除,溃疡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第3阶段:每天早、晚饭前半小时及晚上临睡前空腹各服得乐冲剂1包,连用3周。经过2个阶段的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溃疡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此阶段单独使用得乐冲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施治 ①中虚气滞型:主证:胃脘痞胀,隐痛,嘈杂,空腹为甚,得食则缓,食少伸倦,大便易溏,舌质偏淡,脉细。治宜补脾益胃,佐以理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药用炙党参、炙北芪、生白术、炒山药、茯苓、炙草、广木香、春砂仁等。②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满,痛连两胁,痛无定处,嘈杂,得食尤甚,嗳气频多,常因郁怒加重,口干苦,时有头晕,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苏梗、白芍、炒枳壳、制香附、佛手片、川连、炙甘草。③阴虚胃燥型主证胃脘烧灼不适,隐隐作痛,唇燥口渴,食欲减退,喜食绵软,胃中嘈杂无酸,时作干呕,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润燥,和胃止痛。方用沙参麦片汤合益胃汤加减。药用北沙参、麦冬、白芨、甘草、石斛、乌梅、佛手花、百合、玉竹。④瘀阻胃络型主证久病累发,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而拒胺,饮下呃逆,食后或入夜痛增,或有积块,或大便色黑,舌质紫,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终止痛。方用失散合手拈散加减。药用:薄黄、灵脂、元胡、香附、没药、当归、桃仁、苏木。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1个疗程后,凡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胃镜或X线、钡餐透视检查,溃疡消失,胃粘膜基本正常痊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胃镜或X线、钡餐透视检查病溃疡明显缩小(较原来缩小达1/2以上)者为显效;症状及体征改变不大,胃镜或X钡餐、透视检查溃疡无改变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表1 各证型的治疗效果
证型 | n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中虚气滞 | 26 | 14 | 8 | 2 | 2 |
肝胃不和 | 20 | 15 | 2 | 3 | |
阴虚胃燥 | 24 | 20 | 4 | ||
瘀阴胃络 | 8 | 2 | 4 | 1 | 1 |
合 计 | 78 | 51 | 18 | 6 | 3 |
本组78例经治疗获基本痊愈51例(占65.4%),显效18例占(23.0%),有效6例(占7.7%),无效3例(占3.9%),有效率为(96.1%)。表1提示,基本痊愈率以阴虚胃燥型最高,而中虚气滞及瘀阻胃络型较低。但因各型病例较少,统计学处理各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本组78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采用丽珠得乐冲剂配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胃酸缺乏型慢性消化溃疡的疗效显著。一般用药1个疗程即见效,有效率达96.1%,基本痊愈率达65.4%,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临床课题。胃酸缺乏型消化性溃疡一般病程较长,多则达10年,起病缓慢,日渐加重,且合并症及兼为复杂。国内外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各自强调诸如神经、体液、胃肠内部、幽门螺杆菌等因素,但如何与发病有关的各种见解统一连贯起来,提出根治本病的方法,目前尚有一定困难。但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治疗应该使患者体内致溃疡因素与保护机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恢复平衡。过去我们对这类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虽然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不甚理想,特别是对溃疡的修复去收效甚微。后来得乐冲剂问世后,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对溃疡的修复效果甚著,但却存在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临床症状及一些患者服用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的缺陷。因此我们自1986年开始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将西医诊断、病理融入中医的辨证之中,运用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组病例的治疗,一方面采用得乐冲剂杀灭幽门螺杆菌,成功地治愈胃炎,促使胃膜再生,有效地修复溃疡为主要药物。一方面采用中医中药辨证分证分型治以改善临床症状。脾胃虚弱者则补中健脾和胃止痛为先;肝胃不和者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优;胃阴不足者以养阴生津益胃为宜;气滞血瘀则理气化瘀为治。两方面相互配合,补偏救弊,调节身体局部(胃肠粘膜)和整体(神经、体液)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恢复脾胃功能,使致溃疡因素与保护机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丽珠得乐冲剂的主要成份是胶态次枸橼酸铋,是一种水溶性的胶体大分子化合物,这种胶体大分子化合物进入胃后,在酸的影响下,水溶性胶态铋变成不溶性的白色沉淀,并与溃疡面或炎症部位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和炎症部位的侵蚀,为愈合创造有利的内环境,得乐还能杀灭幽门螺杆菌,促进粘膜的分泌和粘膜的再生,因此临床上得乐是治愈慢性消化道溃疡病的理想药物。对于胃酸分泌基本正常的人来说得乐并不吸收,所以没有什么毒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得乐进入胃内后,必须在足量胃酸的影响下才能完成从“水溶性胶态铋变成不溶性白色沉淀”这个药理转化过程。假如患者胃酸分泌缺乏进入胃内的水溶性胶态铋将有一部分不能思索化成不溶性的白色沉淀,引起幽门痉挛,从而产生恶心呕吐等副反应。所以慢性消化道溃疡合并胃酸缺乏症的患者往往在服用得乐冲剂的1周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组所选择的78例患者,都是治疗前服用得乐冲剂出现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的。治疗时对选用得乐冲剂为首选药物普遍产生抵触情绪,能否及时控制服用得乐所产生的副反应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本组治疗无效3例患者就是因为未能在2周内控制反应而改用他法治疗。因此我们在疗程的初期特别注重促进胃酸分泌,以减轻服用得乐冲剂所产生的副反用。对78例患者第一阶段的治疗,我们一方面在中医辨证论治、分型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选择配伍诸如乌梅、白芍、木瓜、山楂等酸性药物以促进胃酸分泌,一方面安排夜间及早中晚饭前空腹时胃酸分泌较为旺盛的时间服用得乐冲剂。临床实践证明只要中医辨证正确,按规定时间用药,患者服用得乐冲剂产生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的现象在1周~2周内完全可控制。
虽然得乐冲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特效药,由于病理或药理方面的因素,仍有诸如胃酸缺乏型一类患者未完全适应得乐的治疗。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治疗观察,我们体会到将西医诊断、病理融入中医的辨证中,运用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用药方法治疗胃酸缺乏型慢性消化性溃疡,对改善全身症状、恢复脾胃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疗效确切,为使用得乐冲剂治疗慢性消化溃疡提供一种新的用药途径。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56例分析
我科自1994年2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56例,效果显着,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男51例,女5例,年龄17岁~56岁,病程均在5月~12a,其中浅表性胃炎38例,萎缩性胃炎5例,胃窦炎13例。诊断标准均依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准,所有治疗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治愈好转以胃镜检查为准。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①西医治疗:①灭滴灵片0.2g,3/d口服,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加水约10ml口服,2/d。②中医治疗:胃炎汤口服,每日1剂。处方:党参30g,丹参25g,川楝20g,黄芪20g,红花15g,川芎5g,没药15g,元胡15g,乌药15g,砂仁20g,吴茱萸10g,黄连10g,水煎服,先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用文火煎熬,连煎3次,将3次所剩药液混一起,分2次上、下午口服。根据临床症状而加减,如呕吐明显者于上方去黄连加半夏,苏梗各15g,如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20g,如便秘者加火麻仁15g,如胃中潴液、漉漉有声者加茯苓20g,如受寒凉刺激症状明显者加良姜香附各15g。
治愈好转标准 治愈:①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①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2 结果
所治56例中治愈38例,治愈率67.8%,好转18例,好转率32.2%,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时间最长为62d,最短者为21d,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未见毒副作用。
3 讨论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为慢性胃炎之病因,50年前,从胃粘膜中发现G-弯曲杆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近10a来,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证实Hp是引起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胃窦炎的一种主要因素,这种细菌在我国感染率极高,慢性胃炎的阳性率80%~95%,它与胃炎的关系从以下五个方面已得到证实①与慢性胃窦炎密切相关。②在胃粘膜急性炎细胞浸润处存在种细菌。③细菌的密度与炎症细胞浸润数量成正相关。④直接抗Hp能逆转或使胃粘膜的急性炎症好转。⑤吞服Hp后出现实验性胃炎,人类受Hp感染后即可出现急性胃炎的表现,急性期若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会很快转变成慢性胃炎。该菌开始时寄存于胃窦的表浅粘膜内,穿透整个粘膜层分布于腺体周围,并不断向胃体扩散,造成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而发生腺体萎缩,且与胃腺肠化密切相关。有关资料表明,抗Hp的抗生素很多,且联合用药效果较好,故笔者采用灭滴灵、庆大霉素联合使用,起到了协同相加的作用,同时据实验表明,温胃散寒,健脾补气,活血化瘀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功能,在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基础上又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抗菌目的,同时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以上中西医疗法结合治疗,取长补短,协同作战,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临床上收到显著疗效,且价格低廉,不受条件限制,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基层推广使用。
得乐加二白理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32例
消化性溃疡指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层、粘膜下层或肌层的溃疡,胃小弯、幽门近处多见,男性多见于女性临床特点多为慢性、节律性及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且伴有喛气、反酸等症状。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多与精神刺激、大脑皮层功能失调、饮食饥饱无度及某些药物直接作用等有关。(水杨酸类)。近几年来,由于在人胃粘膜中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Hp),认为与Hp活动有一定关系。作者1988~1994年运用得乐冲剂及中药二白理胃散治疗此病32例,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32例中,男38例,女4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58岁,病程1a~23a。其中5例并发有上消化道出血史,7例并发浅表性胃炎、球炎。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均须内镜检查确诊。其中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复合溃疡4例。
1.2 方法
得乐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饭前冲服5周~6周为1疗程,可连续使用2~3个疗程。二白理胃散由白芍、白芨、香附、生甘草各等份晒干碾粉末或碾蜜为丸。每次10g,饭后服用,每日3次。服药2d后上腹部疼痛逐渐消失或减轻。用药期间禁食辛辣、生硬之品。
2 疗效标准及结果
痊愈:溃疡面消失或仅留疤痕。显效:溃疡面缩小在一半以上,或溃疡面干净仅有少许白苔。无效: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或恶化。在32例中,治愈24例,治愈率达75%,显效8例,总有效率为100%。
典型病例 男,48岁,已婚,干部。因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伴喛气、反酸,曾多次服用中西药(药名不详)未见明显好转。1989—05—15来院就诊,经纤维胃镜检查:胃小弯处可见1.4cm×1.8cm溃疡面诊为胃溃疡、浅表性胃炎、球炎,初用本法治疗1周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上腹部疼痛减轻、无喛气、反酸。进食尚可。5月24日复诊,连续用药4周,上腹部疼痛消失,剑突下无压痛。1990—05—26行纤维胃镜检查。溃疡面完全愈合。随访1a无复发。
3 讨论
得乐合二白理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效果可观,无副作用,复发率低,治疗病程短,应用2个疗程能使溃疡基本修复。达到治愈的目的。得乐与同类药物,如:甲氰咪胍,丙谷胺,胃疡宁等疗效相近,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其它药物。
二白理胃散,由白芍、白芨、香附、甘草、蜂蜜组成。其功能为理气和胃、缓急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白芨含有胶质粘液55%,对实质性器官,肌肉、血管出血用覆盖创面的方法有良好的止血作用。故溃疡病并出血效果优佳。白芍中的芍药甙,能缓解平滑肌痉挛而止痛。甘草中的甘草甙元、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及胃肠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另外,甘草中的甲醇提取成份FM100对胃液的分泌以及胃蛋白酶的活性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本人认为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来说,此方法是一种安全而又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三联疗法和三黄胶囊清除幽门螺杆菌的对比
我院自1995—06~1995—12应用三联疗法和三黄胶囊对清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作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男40例,女20例。年龄25岁~60岁,全部症例均经胃镜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且取胃窦部组织2块,作组织切片0.25%碱性品红法染色为Hp阴性。治疗前全部病例检测Hp抗体,均为阳性。
1.2 方法
治疗随机分2组,甲组30例,疗法为德诺每次1片(CBS120mg),每天4次,灭滴灵每次0.2g,每日4次,四环素每次0.25g,每天4次,于三餐后和睡前同服。乙组30例,疗法为三黄胶囊(每胶囊含黄连3gm、黄柏6gm、黄芩6gm、沉香1.0gm),每次5颗,每日3次,餐后2h服用。甲乙组全疗程为14d,治疗结束后检测Hp 抗体以观察Hp的清除值。治疗期间停止服用抑酸剂并记录副反应。收集空腹血清标本1ml,用ELISA法检测Hp 抗体。根据其光密度(OD)值的大小来判断结果。将待测血清OD值与标准阴性对照OD值之比求得血清OD比值。比值>1.70为阳性,<1.70为阴性。
统计学方式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Hp抗体值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两组治疗后抗体值无显著差异(3.75→2.29vs3.91→2.37,P>0.05)。三联法副反应有食欲减退5例、恶心4例。三黄胶囊疗法副反应。
3 讨论
清除值是指应用杀灭Hp药物2周后立即检查Hp是否转阴,这一结果称之为清除。本组治疗后抗体值均有不同幅度下降。由于Hp抗体下降缓慢所致。Hp抗体检测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也可作为临床治疗手估。Varira等增报道服用胶体次枸橼酸铋后1周和3个月,抗体滴定度下降。临近报告Hp血清学试验不适用于诊断抗菌素治疗后的Hp感染。从本组资料表明,两组用药前后Hp抗体值有明显下降(P<0.001),提示检测Hp抗体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我们采低剂量三联疗法,虽然副作用较少,但仍有30%消化道反应而三黄胶囊未见有副反应。每组治疗前后对Hp清除值有非常著差异(P<0.001),但两组治疗后的Hp清除值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三黄胶囊对Hp有一定的杀灭作用。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细菌,黄连与DNA形式复合物,影响DNA复制,干扰细菌生长繁殖。黄柏为一广谱抗菌素具有加强白细胞吴噬细菌作用,对革兰(+)球菌和革兰(-)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抗菌作用与其对细菌呼吸及RNA合成的强烈抑制有关。黄芩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本品抗菌谱较广,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Hp感染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局部粘膜产生特异性,Hp感染越严重,炎症反应和粘膜损伤越重,则抗体产生就相应增多。黄芩具有抗炎作用,初步认为与黄芩抗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l acid AA)代谢有关。因AA及其代谢产物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其次,它的提取物使细菌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从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类全介质,亦起重要抗炎作用。Hp可产生大量尿素酶,它分解胃液、食物及组织中的尿素为二氧化碳和氨。前者可造成胃肠内气体增多引起腹胀,后者可破坏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引起疼痛。沉香具有降气止痛和理气降逆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三黄胶囊对杀灭Hp有一定疗效且无副作用。不过,它对Hp的作用推理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对幽门螺杆菌有效中西药物的筛选
在中药方剂胃忧愈治疗消化性溃疡及伴发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取得良好效果,Hp清除率50%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参照中药研究成果,应用药敏试验方法对清热解毒及可能具有抗菌作用的20种中药进行筛选,选择对Hp有较好抑制作用者制成灭Hp胶囊。选用14种对Hp有效抗生素及各种药物联合进行药敏试验,进一步筛选疗更佳的联合用药组合方案。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Hp菌株分离培养:Hp菌株来自本院胃镜室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前区粘膜组织钳取物,直接接种于空肠弯曲菌选择性培养基(英格兰Unipath公司产品)上,置微氧环境,37℃培养72h,检查菌落,革兰染色为阴性杆菌,尿素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选择从不同患者胃内分离的菌株,生长良好者8株做为药敏试验菌。
1.2 方法
每种药物或联合用革均进行8株从不同个体分离的Hp菌株的敏感试验。平均抑菌直径10mm以内为轻度敏感;10mm~20mm为中度敏感;20mm以上为高度敏感。
1.2.1 有效西药的筛选
将四环素、痢特灵、庆大霉素、红霉素、甲硝唑、De-Nol、羟氨苄青霉素、氟呱酸、氟嗪酸,氨苄青霉素、先锋必素、复达新、西力欣、菌必治14种药物各0.1g,加无菌蒸馏水1ml制成10%溶液。将直径5mm药敏纸片浸入药液,浸透后取出,分别装于干燥无菌瓶内置37℃孵箱内烘干,灭菌后分别贴于已接种好Hp菌的血琼脂平板上,置微氧环境,37℃培养48h,测量抑菌直径。将上述药液0.1ml分别和De-Nol或(和)甲硝唑0.1ml混合,再将上述14种药物按排列组合方法组成3种不同药物的联合,取各种不同的药液各0.1ml相混合,按上述方法进行药敏试验。
1.2.2 有效中药的筛选
将黄连、黄柏、白芍、大黄、连翘、黄芩、白花蛇舌草、乌梅、双花、赤芍、三七、公英、地丁、丹皮、生地、水牛角、川朴、丹参、人参、龙胆草各10g,加水100ml,煎至10ml。将“胃忧愈”5倍浓缩粉剂,锡美散各10g加水50ml,加热煎至10ml,双层纱布过滤,为100%(g/v)原汁。将直径5mm灭菌药敏纸片,无菌操作在高压灭菌后的中药原汁中完全浸泡,浸透后取出,然后贴于已接种好Hp菌的血琼脂平板上,置微氧环境,37℃培养48h,检测抑菌直径。将人参,丹参,“胃忧愈”原汁0.5ml分别与以上单味中药原汁0.5ml混合。再将20种单味中药按排列组合方法,组合成三种药物的混合液(每种0.3ml)进行试验。
2 结果
西药敏感试验中所选药物在培养基上的中度和高度敏感(表1)。四环素、痢特灵、甲硝唑、De-Nol先锋必素为中度敏感;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呱酸、红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氟嗪酸、复达新、西力欣,菌必治为高度敏感。本文所选药物中,De-Nol与甲硝唑单一抑菌直径为19.88mm±1.21mm,14.50mm±0.74mm,与四环素(21.25±0.78),痢特灵(21.75±1.04),先锋必素(17.63±1.04),羟氨苄青霉素(23.75±0.96)联合则非常显著的增加这几种药物的抑菌作用,较单一用药差异非常显著(P<0.01)。也显著增加氨苄青霉素(25.50±1.82)、氟呱酸(25.13±1.47)、西力欣(24.25±1.12)、菌必治(26.13±1.76)的抑菌作用(P<0.05)。De-Nol和甲硝唑联合再与所有单一药物联合均非常显著的增加抑菌作用(P<0.01或P<0.05)。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抑菌作用增强,这可能与抗生素的作用方式不同而产生协同作用有关。也是克服Hp对某种药物原发耐药的有效方法。三种药物排列组合药物效果,与含De-Nol和甲硝唑的三联药敏效果相比,其效果未见更佳者。另因De-Nol具有杀灭Hp感染仍应采用含De-Nol和甲硝唑的联合治疗。复达新、西力欣、菌必治对Hp抑制作用强,在培养基上单一抑菌效果与其他药物的三联抑菌效果相似,今后如在临床治疗中也达到与三联用药相似的疗效,也可成为一类较好的抗Hp药物。
表1 西药敏感试验结果 (抑菌直径mm,x±s)
药物 | 单一药物 | 与De-Nol联合 | 与甲硝唑联合 | 与De-Nol+甲硝唑联合 |
四环素 | 16.38±0.43 | 21.25±0.72b | 18.25±1.04b | 23.13±0.96b |
痢特灵 | 12.25±1.26 | 21.75±1.04b | 16.63±0.16b | 21.63±1.22b |
庆大霉素 | 21.13±0.94 | 21.88±1.64 | 22.13±0.75 | 24.50±1.27b |
甲硝唑 | 14.50±0.74 | 20.63±1.57b | ||
De-Nol | 19.88±1.21 | 21.50±0.48b | ||
氟呱酸 | 24.25±1.24 | 25.13±1.47 | 23.63±1.67 | 25.88±2.14b |
红霉素 | 20.50±0.96 | 21.75±1.05 | 20.88±1.52 | 22.63±1.76b |
羟氨苄 | 21.25±0.80 | 23.75±0.96b | 22.63±1.62a | 26.38±2.03b |
先锋必素 | 15.38±1.25 | 17.62±1.64 | 17.50±1.14b | 20.38±1.16b |
氟嗪酸 | 23.38±1.52 | 22.38±0.74 | 22.13±1.37 | 25.13±0.84b |
氨苄清 | 21.33±0.32 | 22.13±0.63 | 25.50±1.82b | 24.50±2.14b |
复达新 | 25.25±1.62 | 25.50±2.14 | 29.88±1.32 | 26.50±2.32a |
菌必治 | 24.63±1.24 | 26.13±1.76a | 25.63±1.48a | 26.88±2.16b |
西力欣 | 23.50±0.98 | 24.25±1.12a | 24.88±1.32a | 25.88±2.37b |
aP<0.05,bP<0.01,υs单一药物。
通过对20种中药的敏感试验,证实在培养基上丹皮、乌梅、大黄、三七、黄连、黄柏、白芍、丹参对Hp均具有抑制作用(表2)。人参与黄连(7.50±0.12),黄柏(7.38±0.08)、白芍(7.25±0.04),三七(7.63±0.22)、丹皮(9.63±0.38)联合可轻度增加抑菌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使连翘(7.00±0.04),龙胆草(7.25±0.06),白花蛇舌草(7.00±0.02)等出现轻度抑菌作用,丹参与黄柏联合可显著增加抑菌作用(10.10±0.24,P<0.05),也可使黄连(8.25±0.13)、乌梅(8.38±0.21)、白芍(7.38±0.08)、大黄(8.68±0.14)、丹皮(9.63±0.21)抑菌作用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忧愈与8种有效中药联合可显著增加抑菌作用(8.13mm±0.16mm~12.63mm±0.15mm,P<0.01或P<0.01)。三种中药联合较单味中药有与人参、丹参的联合用药抑菌作用增强(P<0.01)。
表2 中药敏感试验结果(抑菌直径mm x±s)
药名 | 单味中药 | 与人参联合 | 与丹参联合 | 与胃优愈联合 | 三种药物联合 | |
黄连 | 7.38±0.32 | 7.50±0.12 | 8.25±0.13 | 10.13±0.23* | 黄连黄柏乌梅 | 13.38±0.42 |
黄柏 | 7.25±0.24 | 7.38±0.08 | 10.10±0.24a | 9.63±0.74 | 黄连赤芍白芍 | 11.25±0.34 |
乌梅 | 8.13±0.41 | 8.00±0.02 | 8.28±0.15 | 12.63±0.16△b | 黄连丹皮乌梅 | 13.63±0.14 |
白芍 | 7.00±0.08 | 7.25±0.04 | 7.38±0.80 | 10.00±0.14b | 大黄丹皮乌梅 | 13.38±0.26 |
三七 | 7.50±0.23 | 7.63±0.32 | 7.25±0.08 | 10.50±0.52b | 乌梅丹皮丹参 | 12.13±0.14 |
大黄 | 8.38±0.34 | 8.13±0.16 | 8.63±0.14 | 10.25±0.16a | 丹皮三七乌梅 | 10.50±0.63 |
丹皮 | 9.23±0.48 | 9.63±0.30 | 9.63±0.21 | 12.25±0.26b | 丹皮三七乌梅 | 10.38±0.12 |
丹参 | 6.88±0.12 | 6.88±0.14 | 8.13±0.16a | 大黄丹皮白花蛇 | 10.25±0.33 |
aP<0.05,bP<0.01,υs单味中药。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单味中药抑菌作用较北,均为轻度敏感,其中以丹皮、大黄、乌梅作用较强。联合用药以“胃忧愈”与8种有效中药分别联用效果增强,达到中度敏感,其中以丹皮、乌梅联用效果较好(抑菌直径12.25±0.26,12.63±0.16)。三种不同中药联用有8组达到中度敏感,其中以黄连、黄柏、乌梅(13.88±0.42);黄连、丹皮、乌梅(13.63±0.14);大黄、丹皮、乌梅(13.38±0.26)效果较好。
3 讨论
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出Hp后,经研究证实,Hp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与消化性溃疡的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有关。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经治疗Hp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降低,胃炎得到改善。目前所使用的铋或抗生素单一用药对Hp的根治率在20%以下,联合用药根治率提高;特别是近年报道三联(De-Nol+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用药根治率可达85%左右,但联合用药副作用较大,因之,探索对Hp根治率较高而乏副作用的药物和方法为当今治疗Hp相关疾病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关于中药方剂治疗Hp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多系在传统方剂基础上辨证加减或选用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尚乏针对抗Hp作用的研究,何种中药对Hp具有杀灭作用尚未明了。为此,我们在胃忧愈治疗消化性溃疡;Hp相关性胃炎取得良好效果;Hp清除率50%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胃忧愈对Hp的治疗作用,通过对20种可能具有抑制菌作用的清热解毒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丹皮、乌梅、大黄、三七、黄连、黄柏、白芍、丹参8种中药对Hp的抑制作用较弱(抑菌直径6.88mm±0.12mm~9.25mm±0.42mm)。联合用药作用增强,特别是与胃忧愈联合或三种有效药物联合达到中度敏感(抑菌直径8.13mm±0.16mm~13.63mm±0.14mm)。加之胃忧愈具有补脾益气、增强脾胃功能、活血化瘀、促进胃组织血液循环,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促进病变恢复的良好作用。本研究还表明,通过单一或联合药敏试验,De-Nol、甲硝唑、四环素在培养基上对Hp中度敏感,但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后可明显增加抗Hp作用,特别是De-Nol和(或)甲硝唑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可显著增加抗生素的抗Hp作用,故De-Nol和甲硝唑可做为联合用药的基础。因此设想如何将Hp有效中药加入胃忧愈方剂中组成不同新方,并与基础二联(De-Nol+甲硝唑)或三联(De-Nol+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联用,可望降低三联副作用并获得对Hp根治率高、对病变有治疗作用的有效方法。
清热化瘀加抗生素治疗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CAG)常见,多以胃脘疼痛或胀满为主要表现,属中医胃脘痛或胃痞范畴。我们以清热瘀法配合抗生素治疗CAG取得了较理想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们收入院治疗180例CAG病人,男104人,女76人,男:女为1.37:1,年龄32岁~72岁,平均42.3岁,35岁~55岁占74%(133/180)。180例病人全部经胃镜、病理检查后确诊,诊断标准以1983年全国胃病诊治座谈会纪要为依据。同时做幽门螺杆菌(Hp)检查。
中医分型 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攻窜胁背,郁怒诱发或使病情加重,嗳气,舌暗红、苔白、脉弦。肝肋郁热、阴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胀满,灼热反酸,口干苦,食少,大便干,舌暗红、少津,苔少或黄腻,脉细数或沉弦。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或隐痛、时作时止、子夜痛甚,喜温喜按,食少,乏力,便溏,舌暗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或迟缓。
1.2 方法
中药治疗以泻以汤(黄连、黄芩、大黄)加丹参、文本、三七粉为基础方,针对不同证型加减治疗。对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加柴胡、白芍、厚朴、乌药、生地榆等;对肝胃郁热、阴虚血瘀型加柴胡、沙参、乌梅、公英、赤芍等;对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型酌情去大黄,加黄芪、党参、肉桂、厚朴、茯芩、内金等。抗生素治疗以静点氨苄青霉素(7g/d)和口服黄连素(9~12片/d,分3次)各15d,交替使用。3个月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病理未见异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未见异常,病理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胃镜、病理无变化。进展:临床症状加重或胃镜、病理恶化。
2.2 治疗效果
病人主要临床症状胃脘疼痛、痞满平均减轻时间11d,平均消失时间40d,最长也可在60d消失。但病理形态学上的恢复比较缓慢,1个疗程内完全恢复者极少,一般需2~3个疗程。经统计总显效率62.8%(113/180),有效率88.9%(160/180),胃镜、病理恢复情况见附表。治疗前后均做Hp检查,Hp检出率66.7%(120/180),清除85.8%(103/120)。
表1 CAG病人180例胃镜病理疗效
指标 | 显效 | 好转 | 稳定 | 进展 | 有效率 |
胃镜 | 143 | 35 | 2 | 98.9% | |
病理 | 113 | 47 | 19 | 1 | 88.9% |
3 讨论
胃脘痛一病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脘痛,腹镇胀,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中记载“心下痞”亦即本病。其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与肝的关系密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指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沈氏尊生书·胃痛》指出“胃痛……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主疏泄,喜条达,通调三焦气机,胃病之初多有肝气郁滞,横逆克脾,脾胃运化失常,气滞血瘀;胆郁日久化火,灼伤胃阴,致肝胃郁热,阴虚血瘀;久病正气亏损,脾胃虚弱,此型复杂,或以阳虚气虚为主,或兼有胃阴不足、寒热错杂,但久病入络,总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我们反过来考虑,就不能见脾胃之病唯治脾胃,根据五脏相克原理,适当使用疏肝、清肝之品,肝脾同治。以上各型均有热、瘀的病机,清热化瘀法当是最完善的治法。
CAG病人Hp检出率为66.7%(120/180),说明Hp与CAG关系密切,是主要致病因素,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外多数学者接受。由于Hp是致病菌,抗菌治疗应是最有效的方法,消除了病因,也就阻止了疾病发展,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中药治疗,疗效更理想。中药治疗以清热化瘀为治疗大法,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清热药(尤黄连、大黄)对Hp有较强抑菌作用,活血药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胃粘膜血液灌流量,有助于胃粘膜上皮细胞新陈代谢,生长出新的健康上皮细胞,使萎缩的胃粘膜逆转为正常粘膜。因此清热化瘀法配合抗生素治疗CAG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42例
自从1983年从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明,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密切相关,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复发。我院从1993—07~1996—03,采取法莫替丁、灭滴灵和中药黄芪、田三七、苦参、大黄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同时经活组织尿素酶试验检出Hp阳性者,男34例,女14例,年龄17岁~64岁,其中GU17例,DU25例。
1.2 方法
法莫替丁20mg,早晚各一次。灭滴灵0.1g,每日3次,中药黄芪100g,大黄100g,田三七100g,苦参100g研细末,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内镜检查尿素酶试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配合内镜检查溃疡面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复查胃镜溃疡面明显给小。无效、症状及溃疡面均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效果
42例均经胃镜复查,痊愈率89%,无效率2%,总有效率98%,Hp清除率90%。
3 讨论
法莫替丁、灭滴灵和中药黄芪、田三七、大黄、苦参联合4周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者效果肯定,法莫替丁为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有较强的抑酸作用,而且副作用小。能促进溃疡愈合,用中药黄芪是补要气药祛湿养脾胃而生肌,可促进机体又向免疫调节,清除机体自身有毒有害的自由基,并具有抑酸作用。田三七、大黄、苦参有较强的杀菌止痛作用,可直接杀灭Hp。还可改善胃粘膜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溃疡周围炎症吸收。另外小剂量加用灭滴灵。因Hp对灭滴灵较敏感,所以法莫替丁、灭滴灵、中药黄芪、大黄、田三七、苦参联用效果更佳,又无明显副作用并可降低复发率。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消化性溃疡较理想的治疗方之一,有推广的价值。
胶态铋加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我们用胶态铋合并中药炒黄连、制大黄、乌梅、丹参,对60例消化溃疡进行治疗,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的门诊患者,治疗组60例,男47例,女11例,年龄22岁~60岁,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5例,胃溃疡15例。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0岁~54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胃溃疡8例。两组病例溃疡面积均经病理证实无明显差异,并各取胃粘膜一块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取Hp感染者。
1.2 方法
治疗组胶态铋每日三餐前服1包,晚临睡前加服1包,4周为1疗程,中药1剂/d,12d为1疗程,共服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4d。对照组用雷尼替丁及庆大霉素治疗。雷尼替丁0.15g2次/d,庆大霉素8U,3次/d,4周为一疗程。以上病例均于疗程结束后,5d内复查胃镜,并由同一操作者观察。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内镜下将溃疡分为三期。愈合期:溃疡愈合了疤痕改变;好转期:溃疡明显缩小或少许薄苔;无效:溃疡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结果
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93%,Hp阴转率为96%(54/60)。对照组溃疡愈合率为67%(20/30),好转率20%(6/30),无效13%(4/30),总有效率为88%,Hp阴转率为10%(3/30)。
2.3 副作用
除胶态铋少数出现便秘外,无明显不适反应。
3 讨论
本组情况提示,胶态铋合并合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其愈合率及Hp阴转率无明显高于对组。胶态铋治疗溃疡方面的主要原理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增强胃上皮细胞分泌粘液的功能与粘液蛋白质的炎症渗出物中的蛋白质结合成隔离层,阻止A反向扩散,促使粘膜上皮细胞再生。并且,在多种药物中,胶态铋有杀菌作用,有试验,中药黄连、大黄、乌梅等在体外抑制Hp生长作用较羟氨苄青霉素,铋剂、甲硝唑为强且黄连味苦性寒,有清泻胃大解除热邪结滞于胃腔,大黄下肠胃结滞,推陈改新,有增加动力,加速胃排空作用,丹参活血化瘀,调胃气,促进粘膜血液循环。许多学者研究已经证实,胃粘膜的血流和溃疡发病确有联系,特别在溃疡活动期,胃粘膜血液明显下降,因而不能低估丹参在治疗溃疡方面的作用,我们认为胶态铋合并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是值得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