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过太阴主要属坤土,而易曰:“坤也,至柔。”那在我们人身当中,这个至柔的地方在哪里呢?很显然,这个至柔的地方是在腹部。人身的其他地方都不像腹部这么柔软,其他的地方都有坚硬的骨头,惟独腹部没有。所以,人身的坤位,人身的太阴位,就是这个腹部。《易·说卦》曰“坤为腹”即是证明。而太阴发生病变当然就会首先影响到它的专位,故太阴病机条文首言“腹满”,再言“腹痛”。这是太阴病的定位问题。

其次,太阴坤性还有什么特征呢?坤者,厚也。故《易·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太阴的许多特性都与这个“坤厚”有关。首先是《说文》及《尔雅释诂》皆云:“腹,厚也。”这就与前面讲的定位相应了。腹部确实是反映太阴特征及太阴病的重要场所,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所以,凡是腹部的病变,都要考虑到它与太阴的相关性。

另外,太阴篇主要是讲坤土,主要是讲脾胃,而《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言仓廪之官,言五味出焉,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仓廪者,言其载物也。载物则必以厚。故曰:坤厚载物。所以,我们观察坤土、观察太阴、观察脾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厚薄。厚是它的本性,说明它能载物,能为仓廪之官。若是薄了,那就难以载物,难为仓廪了。

看厚薄主要从太阴的位上看,也就是从腹部看。要是腹部太薄,甚至成舟状腹了,那这个太阴的本性肯定有问题,脾胃肯定虚弱。坤薄就没有坤性,怎么载物,怎么为仓廪呢?看腹的厚薄还需注意一个问题,特别是看小孩。厚薄是指肉的厚薄,有的小孩肚子很大,肉却很薄,只是一层皮包裹着,这个不能作厚看。另外一个看厚薄的重要地方就是肚脐,肚脐的浅深、厚薄甚能反映太阴的强弱、脾胃的强弱,这是我们观察太阴脾胃的一个很方便而直观的法门。当然,太阴坤土宜厚,薄则有失坤性而为不及,然太厚亦不宜。太厚则变生肥胖,在《素问》则云敦阜,这是要生亢害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易》坤彖所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其实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五味出焉”的问题。在自然界,坤元资生万物,在人体呢?就是这个“五味出焉”。五味的问题相当重要,我们在《素问》里可以看到这样的原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讲实在的,我们要维持生命,靠的是什么呢?一要靠这个天气,因为我们不能没有呼吸,一时一刻没有呼吸都不行。这个呼吸之气就是天给人的五气。剩下的就要靠地的五味,所以,我们除呼吸之外,不能不吃东西。我们吃进的这些东西,就是地给我们的五味。

现代医学对我们进食的各种食物主要是从营养的角度去考虑,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可是中医呢,它就用两个字,就是“五味”。我们除了要食天气,要呼吸以外,其他的一切营养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思考。不管是蛋白质还是脂肪,不管是维生素还是矿物质,都叫做五味。西医看一个皮肤干燥,认为是缺乏某种维生素,看你头发脱落,认为是缺钙,所以,要补充这些维生素和钙。要是作一个中医你也这样去思考,西医认为缺钙你就加一些龙骨、牡蛎,那这个思维就成问题。

搞中医的人不是不可以借鉴其他的东西,借鉴和吸收都是可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但得有个主干思维,不能反奴为主。这样不但对中医没有好处,对其他学科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中西医结合应该是1+1>1的结合。最近,拜访了云南著名老中医吴佩衡的嫡传长孙吴荣祖先生,吴先生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当前我们搞结合要设法搞1+1大于1的结合,而不能搞1+1小于1的结合。为什么有这个提法呢?因为吴先生眼里看到的中西医结合大多是这类小于1的结合。比如,炎症用青霉素治疗已经绰绰有余,但是为了搞结合再加上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这样反而降低了青霉素的效力。没有增加药的效力,反而增加了医用成本,现在许多中医院的病房就是搞的这一套。谈起这些,吴先生流露出无奈和痛心。

内五味与外五味。什么是中医的主干思维呢?以上面讲的营养话题为例,如果你也跟着喊维生素、矿物质,要补充这个维生素,补充那个矿物质,那你就没有主干思维。作为中医你要思考这个五味。五味有外五味和内五味,外五味就是坤卦里说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就是大宇宙的坤地所生出的五味。内五味呢?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讲的“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这个五味。是由人身这个小天地的脾胃坤土所化生的五味。我们临床上看到很多病人,在饮食摄入的质和量上都相差无几,也就是这个外五味的摄入上没什么差别。同吃一锅饭,同吃一样的菜。为什么就你缺乏维生素,而别人不缺维生素呢?很显然,这个缺乏不是出在外五味上,外五味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内五味。你的太阴,你的脾胃,你的仓廪之官不能很好地“五味出焉”,那这个内生五味自然就缺乏了。这个时候你去补他的外五味能起多少作用呢?起作用也是一时的作用,也是权宜之计,不是根本的方法。你应该着眼于他的太阴,他的脾胃,他的内坤元。让这部分厚壮起来,正常起来。中医的主干思维不能丢。这部分能够“万物资生”,能够“五味出焉”,那这个维生素的缺乏、矿物质的缺乏就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这就是运用主干思维。中医的这个主干思维任何时候都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