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穴 - 图1

涌泉,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地冲、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有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分支。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为急救穴之一。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

名称

涌泉穴

别名

地冲、足心

出处

《灵枢·本输》

隶属

足少阴肾经

位置

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主治

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

功能

开窍苏厥,滋肾清热,降逆通络。

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

主要配伍

配大钟穴治咽痛不可纳食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穴为足少阴经之井,在足心凹陷处。贤属水,喻经气初出如泉水涌出于下,故以为名。

功能作用

开窍苏厥,滋肾清热,降逆通络。

定位

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解剖

有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分支。

详细主治

1、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

2、头痛、头晕、目眩、失眠。

3、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肺系病证。

4、大便难、小便不利。

5、奔豚气。

6、足心热。

7、急救穴之一。

详细操作

仰卧,五趾跖屈,于足踱心前部正中凹陷处取穴,约当足底(足趾除外)的前、中 1/3的交点,当第二、三跖趾关节稍后处。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中暑、神经性呕吐、晕车、晕船、高血压、脑出血、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小儿惊风、头顶痛、神经性头痛、舌骨肌麻痹、声音嘶哑、失音、咳嗽、急性扁桃腺炎、心悸、心肌炎、黄疸、子宫下垂、风疹、下肢痉挛、下肢瘫痪等。

2、此穴为回阳九穴之一,凡暴亡诸阳欲脱者,均宜取之。

3、现代研究,涌泉穴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艾条熏灸涌泉有矫正胎位的效应。大鼠动物实验表明,针刺“涌泉”穴对痛域和脑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均有不同影响,而且在一天的不同时辰有节律性变化。其变化规律符合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规律。在国外有人拫道,以深度麻痹的狗静脉注射速尿,以引起持续而强有利的利尿,然后针剌一侧“涌泉”穴,即可引起对侧肾脏速尿利尿的深度抑制,而针刺“肾俞”穴,则能对抗针刺“涌泉”穴的这种效应。

配伍

1、配百会穴、水沟穴、合谷穴、颊车穴治中风昏迷。

2、配神门穴、少商穴、心俞穴治癫狂兼痴。

3、配肝俞穴、心俞穴、巨厥穴、丰隆穴治痫疾。

4、配中脘穴、丰隆穴、心俞穴、足三里穴、列缺穴、神门穴、内关穴治健忘。

5、配照海穴、内关穴、上宣穴、大陵穴、合谷穴、四花穴治五心烦热。

6、配太溪穴、然谷穴、尺泽穴、行间穴、建里穴、大都穴等治心痛。

7、配曲池穴、绝骨穴、三里穴、大椎穴、合谷穴治身热。

8、配外关穴、尺泽穴、心俞穴、膈俞穴治鼻衄。

9、配大椎穴、肩中俞穴、巨骨穴、膻中穴、乳根穴、大陵穴治咯血。

10、配二间穴、承山穴、太白穴、大钟穴、三里穴、昆仑穴等治便秘。

11、配膀胱俞穴、小肠俞穴、复溜穴、曲泉穴治癃证。

相关论述

1、《子午流注说难》:“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肾,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

2、《针灸甲乙经》 :“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3、《考穴编》广注:“一法以线前按齐中指头,后按足跟,对折之当中是穴。”

4、《新针灸学》:“足心隙中,当第二趾尖到足跟后缘的前五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