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足背静脉网,第1趾背动、静脉,正当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中痛等。直刺0.5-0.8寸。
名称
行间穴出处
《灵枢·本输》隶属
足厥阴肝经位置
位于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
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中痛功能
平肝息风,凉血活络,清利下焦。操作
直刺0.5-0.8寸主要配伍
配神门穴治失眠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行,循行。穴在第一、二趾间缝纹端,因喻脉气行于两指间,而入本穴,故名行间。功能作用
平肝息风,凉血活络,清利下焦。定位
位于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第1趾背动、静脉。正当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详细主治
1、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病证。
2、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病。
3、阴中痛、疝气。
4、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
5、胸胁满痛。
详细操作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一、二趾趾缝端凹陷处取穴。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惊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脑溢血、腹膜炎、心悸、消化不良、便秘、阴茎痛、糖尿病、牙痛、齿龈炎、失眠症、足跟痛等。配伍
1、配风池穴、肩髃穴、曲池穴、内关穴、三阴交穴、丰隆穴治眩晕。
2、配风府穴、风池穴、外关穴、百会穴、前顶穴、太阳等穴治头痛。
3、配风池穴、太阳穴、临泣穴、睛明穴、合谷穴治眼红肿痛。
4、配列缺穴、太渊穴、二间穴、申脉穴、内庭穴、通谷等穴治口眼㖞。
5、配委阳穴、殷门穴、太白穴、阴陵泉穴治腰痛不可俯仰。
6、配绝骨穴、太冲穴、膝眼穴、三里穴、阳陵泉穴治膝胫酸痛。
7、配曲泉穴、然谷穴、阴陵泉穴、大敦穴、小肠俞穴、涌泉穴、气门穴治淋癃。
8、配天枢穴、带脉穴、三阴交穴、照海穴、公孙穴治月事不调。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行间者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陷者中,足厥阴之所溜也,为荥。”
2、《针灸甲乙经》:“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善惊,悲不乐,厥,腿足下热,面尽热,渴”,“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热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月事不利”。
3、《医宗金鉴》:“从大软上行足大指次指妓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4、《类经图翼》:“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