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沟穴 - 图1

支沟,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飞虎、飞处。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掌侧神经。主治耳聋、耳鸣、暴喑、胁肋痛、便秘、瘰疬、热病。为针麻常用穴之一。直刺0.5-1寸。

名称

支沟穴

别名

飞虎、飞处

出处

《灵枢·本输》

隶属

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

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主治

耳聋、耳鸣、暴喑、胁肋痛、便秘、瘰疬、热病

功能

清利三焦,降逆通便,舒筋通络。

操作

直刺0.5-1寸

主要配伍

配天枢穴治霍乱吐泻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支,通肢。沟,指沟渠。穴在上肢前臂尺桡二骨之间,因喻脉气行于两骨间如水行如渠,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清利三焦,降逆通便,舒筋通络。

定位

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解剖

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掌侧神经。

详细主治

1、耳聋、耳鸣、暴喑。

2、胁肋痛。

3、便秘。

4、瘰疬。

5、热病。

6、针麻常用穴之一。

详细操作

伸臂俯掌,于腕骨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桡两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肋间神经痛、肩臂痛、心绞痛、心肌炎、胸膜炎、肺炎、乳汁分泌不足、丹毒、上肢瘫痪、急性舌骨肌麻痹、呕吐、产后血晕等。

2、为针麻常用穴之一。

3、现代研究,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留针30分钟,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对胸腔手术有镇痛作用。

配伍

1、配天窗穴、扶突穴、曲鬂穴、灵道穴治暴喑不能言。

2、配中渚穴、内庭穴治嗌痛。

3、配中管穴、下管穴、气海穴、膈俞穴等治翻胃吐食。

4、配章门穴、照海穴、太白穴治大便不通。

5、配三里穴、三阴交穴治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6、配前谷穴、大陵穴、曲泉穴、三里穴、陷谷穴等治咳逆。

7、配太溪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剌。

8、配阳谷穴、腕骨穴、臑俞穴、申脉穴治胁痛。

9、配风门穴、肩井穴、中渚穴、后溪穴、腕骨穴、委中穴治肩背痛。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互相颈嗌外肿,肩臂酸重,胁腋急痛,四肢不举,痂疥,项不可顾,支沟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 。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不开。”

3、《会元针灸学》:“支沟者,手臂表面,两筋如沟,肘前曰肢,故名支沟。”

4、《灵枢·本输》:“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

5、《中国针灸学》:“前臂后之下的三分之一处,当尺骨之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