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尾,经穴名。出自《素问·气穴论》。别名尾翳、(骨曷)骭、臆前、龙头、尾(耳多)、骭鹃。属任脉。位于上腹部,剑胸结合下1寸,前正中线上。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肝脏。主治癫狂痫、胸痛、腹胀、呃逆。向下斜刺0.5-1寸。
名称
鸠尾穴别名
尾翳、(骨曷)骭、臆前、龙头、尾(耳多)、骭鹃出处
《素问·气穴论》隶属
任脉位置
位于上腹部,剑胸结合下1寸,前正中线上主治
癫狂痫、胸痛、腹胀、呃逆功能
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息风。操作
向下斜刺0.5-1寸主要配伍
配涌泉穴治五般痫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鸠,鸟名,即斑鸠。穴在剑突下方,因胸骨剑突形似斑鸠之尾,故名鸠尾。功能作用
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息风。定位
位于上腹部,剑胸结合下1寸,前正中线上。解剖
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肝脏。详细主治
1、癫狂痫。
2、胸痛。
3、腹胀、呃逆。
详细操作
仰卧,于(胸)岐骨至脐中连线的上1/8与下7/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巨阙穴直上1寸处定穴。向下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癫痫、呃逆、精神病、哮喘、心包炎、支气管炎、急性胃炎、神经衰弱、扁桃腺炎、喉头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等。
2、现代研究,针刺鸠尾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对血压也有调整作用,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特别对II期高血压较好。
配伍
1、配膻中穴治少年房多短气。
2、配少冲穴、商丘穴治心寒。
3、配巨阙穴、心俞穴、肝俞穴、缺盆穴治唾血。
4、配天突穴、气海穴、合谷穴、膈俞穴治呃逆。
5、配中脘穴、少商穴治食痫。
6、配涌泉穴治五般痫。
7、配百会穴、上脘穴、神门穴治痫。
8、配神门穴、鬼眼穴、百会穴治失志痴呆。
9、配中脘穴、三里穴治中风。
10、配中脘穴治中暑。
相关论述
1、《备急千金要方》:“心寒胀满不得食,息贲、唾血、厥心痛,善哕,心疝太息”,“噫、喘、胸满咳呕”。
2、《太平圣惠方》:“心惊悸”,“癫痫病”,“狂歌不择言”。
3、《会元针灸学》:“鸠尾者,言骨下垂如鸠尾形。又名尾翳者,两胁左右分阴阳,如鸠之有两翼,心下有蔽骨一方,鸠尾遮闭心脏之外,翳蒙其上,故又名尾翳。”
4、《经穴释义汇解》:“穴在臆前蔽骨下五分。蔽骨,即蔽心骨,又名鸠尾骨。即穴处胸前鸠尾骨之下,因其骨垂形如鸿尾,故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