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俞,经穴名。出自《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斜刺0.5-0.8寸。
名称
胆俞穴出处
《脉经》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位置
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
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功能
疏肝利胆,养阴清热。操作
斜刺0.5- 0.8寸主要配伍
配商阳穴、小肠俞穴治口干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胆,指胆腑。本穴内应胆,为胆气输注之处,是治胆疾之重要腧穴,故名。功能作用
疏肝利胆,养阴清热。定位
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详细主治
1、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
2、肺痨、潮热。
详细操作
俯伏或俯卧,于第十胸椎棘突下间中枢穴旁开1.5寸处取穴。斜刺0.5- 0.8寸。直刺和向外斜刺易经肋间隙刺穿胸膛,造成气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胆裹炎、黄疸、呕吐、食道狭窄、急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胃炎、淋巴结核、腋窝淋巴腺炎、肋间神经痛、喉头炎、胸膜炎、高血压等。
2、现代研究,胆俞和肝俞相近,肝胆相表里,故其功能亦近似。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针刺胆俞对肠功能障碍者,可使功能正常化。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液有调整作用,使总酸度及游离酸多趋向正常化。对胆囊的影响也很明显针刺胆俞可使免疫功能增强,可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配伍
1、配期门穴、章门穴、行间穴、丘墟穴、涌泉穴、支沟穴治胸胁痛。
2、配上脘穴、肝俞穴、脾俞穴治黄疸。
3、配上脘穴、中脘穴、气海穴、脾俞穴、胃俞穴、尺泽穴、足三里穴治呕吐。
4、配肾愈穴、关元穴、绝骨穴、内关穴治头痛。
5、配攒竹穴、睛明穴、肝俞穴、阳纲穴、风池穴、合谷穴等治夜盲。
相关论述
1、《医经理解》:“俞者言其气之所输也,……。胆俞,在第十椎下。”
2、《孔穴命名的浅说》:“胆俞,有主胆病之义。”
3、《类经图翼》:“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二寸。”
4、《新针灸学》:“第十椎之下,旁开约二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