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穴 - 图1

水分,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分水、中守。属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8、9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小肠。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痛、腹泻、反胃吐食。直刺1-1.5寸。

名称

水分穴

别名

分水、中守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任脉

位置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主治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

功能

健脾利水,和胃调肠。

操作

直刺1-1.5寸

主要配伍

配脾俞穴、三阴交穴治水肿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穴在脐上一寸,内应小肠,小肠能分别清浊,穴主治水病,故名水分。

功能作用

健脾利水,和胃调肠。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8、9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小肠。

详细主治

1、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失常病证。

2、腹痛、腹泻、反胃吐食等胃肠病。

详细操作

仰卧,于(胸)歧骨至脐中连线的下1/8与上7/8的交点处取穴。直刺1-1.5寸。水病多用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腹水、呕吐、慢性肠炎、肾炎、疝气、腰背痛等。

配伍

1、配脾俞穴、三阴交穴治水肿。

2、配神阙穴、三间穴治肠鸣而泻。

3、配气海穴治反胃呕吐。

4、配百劳穴、大陵穴、委中穴治发痧。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

2、《备急千金要方》:“反胃,食即吐出,上气。”和“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胀转筋”。

3、《续名医类案》:“维阳府判赵显之病虚羸泄泻褐色,乃洞泻,寒中证也。每闻大黄气味即注泻。张(子和)诊之,两手脉沉而软。令灸水分穴一百壮,次服桂苓甘露散、胃风汤白术丸等药,不数月而愈。”

4、《资生经》:“里医为季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久不效。以受其延持之勤,一日忽灸水分与气海穴,是早观面如削矣,信乎水分能治水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