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脘穴 - 图1

上脘,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胃脘、上纪、上管、上腕。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痫。直刺1-1.5寸。

名称

上脘穴

别名

胃脘、上纪、上管、上腕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任脉

位置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

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痫

功能

消食导滞,理气化痰,镇惊安神。

操作

直刺1-1.5寸

主要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呃逆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脘,胃府也。穴在巨阙下一寸,当胃之上部,故名上脘。

功能作用

消食导滞,理气化痰,镇惊安神。

定位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

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

详细主治

1、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等胃腑病证。

2、癫痫。

详细操作

仰卧,于(胸)歧骨与脐中连线的上3/8与下5/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上1寸定取。直刺1-1.5寸。孕妇慎用。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出血、贲门痉挛、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腹膜炎、疝气、支气管炎、胸膜炎、肾炎等。

2、现代研究,针刺上脘等穴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一定效果,可使症状减轻,促进溃疡愈合,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影响。

配伍

1、配中脘穴、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治胃脘痛。

2、配幽门穴、气海穴、胃俞穴、上廉穴、内庭穴、大陵穴治呕吐。

3、配巨阙穴、石门穴、阴跷穴治腹胀。

4、配天枢穴、关门穴、胃俞穴、足上廉穴治腹痛。

5、配巨阙穴、中管穴、下管穴、关元穴治霍乱吐泻。

6、配中脘穴、三里穴治心痛。

7、配耳会穴、鸠尾穴、神门穴治痫证。

8、配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内关穴治恶阻。

9、配中管穴、下管穴、脾俞穴、三阴交穴治不吐不泻,心中甚痛。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

2、《本草纲目》:“卒心痛不可忍,刺上脘8分,先补后泻。”

3、《百症赋》:“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4、《中国针灸学》:“在腹上部中央上方一寸处。”

5、《考穴编》广注:“合居脐上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