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牖,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在胸锁乳突肌止部后缘,有枕动脉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主治头痛、头眩、项强、目不明、暴聋、鼻衄、喉痹、瘰疬、颈项强痛。直刺0.5-1寸。
名称
天牖穴出处
《灵枢·本输》隶属
手少阳三焦经位置
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主治
头痛、头眩、项强、目不明、暴聋、鼻衄、喉痹、瘰疬、颈项强痛功能
明目利窍通关,祛风清热活络。操作
直刺0.5-1寸主要配伍
配四渎穴治暴聋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天,指上部。牖,指窗口。穴在耳后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主治“暴聋气蒙,耳目不明。”耳目诸窍似天部之窗牖,故而得名。功能作用
明目利窍通关,祛风清热活络。定位
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止部后缘。有枕动脉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详细主治
1、头痛、头眩、项强、目不明、暴聋、鼻衄、喉痹等头项、五官病证。
2、瘰疬。
3、颈项强痛。
详细操作
正坐,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视神经炎、喉炎、颈项部痉挛、眼球充血、颜面浮肿等。
2、现代研究,有人用动物作颅顶窗法,在解剖镜下观察电针刺激对脑血管的舒缩作用,电针刺激“水沟”、“天突”、“天牖”“足三里”等穴时,弱刺激可使脑动脉血管充血(血管扩张20-50%);强电流刺激反而使血管发生剧烈收缩(直径减少30-50%);切断交感神经后不再引起反应。
配伍
1、配譩譆穴、风池穴治目痛。
2、配风门穴、昆仑穴、关元穴、关冲穴治风眩头痛。
3、配上星穴治头风面肿。
4、配完骨穴、前谷穴治喉痹,颈项肿不可俛仰。
5、配缺盆穴、神道穴、大杼穴、天突穴、水道穴、巨骨穴治肩背痛。
6、配风池穴、合谷穴、昆仑穴治腰背俱疼难转。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 :“在颈筋间,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
2、《考穴编》广注:“约上发际寸许,居翳风下,颌骨尽处壅肉上为是。又法,约结喉旁开七寸五分。
3、《医宗金鉴》:“从天髎上行,颈大筋外,缺盆上。”
4、《新针灸学》:“颈大肌后,发角上,完骨穴下,天柱穴前。”
5、《中国针灸学》:“乳突之后下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