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道穴 - 图1

陶道,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1肋间动脉后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脊髓。主治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癫狂、脊强。向上斜刺0.5-1寸。

名称

陶道穴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督脉

位置

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

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癫狂、脊强

功能

解表退热,镇痉安神。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主要配伍

配肺俞穴治发热时行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附注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陶,指陶窑。道,指通道。穴在第一胸椎下,穴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灵枢·背腧》称“椎”为焦,含火燔之意,因喻阳气通气穴处,犹如陶窑火气所出之通道,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解表退热,镇痉安神。

定位

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1肋间动脉后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脊髓。

详细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

2、骨蒸潮热。

3、癫狂。

4、脊强。

详细操作

仰卧或俯卧,先取大椎穴,从大椎穴向下摸一个棘突,当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向上斜刺0.5-1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结核、间歇热、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头痛眩晕、小儿麻痹后遗症、经闭、荨麻疹等。

2、现代研究,针刺陶道穴可使嗜酸性白细数增高。

配伍

1、配神堂穴、风池穴治洒淅寒热。

2、配大椎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膏肓穴等治背痛。

3、配大椎穴、后溪穴治疟疾。

4、配命门穴、膀胱俞穴、上管穴、曲差穴等治汗不出。

5、配身柱穴、肺俞穴、膏肓穴治五劳七伤。

6、配天柱穴、昆仑穴治目眩。

附注

本穴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相关论述

1、《类经图翼》:“善退骨蒸之热。”

2、《针灸甲乙经》:“头重目瞑,凄厥寒热,汗不出。”

3、《针灸甲乙经》:“在项大椎节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