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幽门、下管。属任脉。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主治腹痛、善哕、呕吐、腹胀、腹泻等。直刺0.5-0.8寸。
名称
下脘穴别名
幽门、下管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任脉位置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
腹痛、善哕、呕吐、腹胀、腹泻功能
健脾和胃,行气导滞,通经下乳。操作
直刺0.5-0.8寸主要配伍
配三里穴治反胃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脘,胃府也。穴在脐上二寸,当胃之下部,故名下脘。功能作用
健脾和胃,行气导滞,通经下乳。定位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详细主治
腹痛、善哕、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病证。详细操作
仰卧,于(胸)歧骨至脐孔连线的下1/4与3/4的交点处取穴。或于水分穴直上1寸定取。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痉挛、慢性胃炎、肠炎、胃下垂、胃扩张、尿血等。
2、现代研究,对肠功能障碍患者,针刺下脘可使功能正常化。促进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胃液分泌虽多保持高分泌状态,但胃的总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趋于正常化。实验研究,针下脘等穴可提高免疫功能。
配伍
1、配地机穴、阴陵泉穴、水分穴、小肠俞穴治不嗜食。
2、配商丘穴、通谷穴治呕吐。
3、配大敦穴、石关穴、通谷穴、胆俞穴治干呕。
4、配中脘穴、胃俞穴治嘈杂。
5、配下廉穴、太白穴治泄利脓血。
6、配中脘穴、章门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等治久痞。
7、配神道穴、列缺穴、膏肓俞穴治健忘。
8、配胃俞穴、脾俞穴、下廉穴治羸瘦。
9、配天枢穴、照海穴治痢疾,里急后重。
10、配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治急性菌痢。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 :“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
2、《经穴释义汇解》:“脘,胃府也,又通管。穴在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当胃之下口,故名下脘。”
3、《针灸甲乙经》 :“在建里下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