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巨虚,经穴名。出自《千金翼》。别名巨虚上廉、上廉、巨灵上廉、上林、巨虚、足上廉。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主治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下肢痿痹。直刺1-2寸。
名称
上巨虚穴别名
巨虚上廉、上廉、巨灵上廉、上林、巨虚、足上廉出处
《千金翼》隶属
足阳明胃经位置
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主治
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下肢痿痹功能
通调腹气,舒筋活络。操作
直刺1-2寸主要配伍
配上廉穴、下廉穴治小便难、黄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巨虚,巨大空虚之意。穴在下巨虚之上方,胫、腓骨之间的空隙处,故名上巨虚。功能作用
通调腹气,舒筋活络。定位
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详细主治
1、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等胃肠病证。
2、下肢痿痹。
详细操作
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二夫(6寸),即足三里直下3寸处取之。直刺1-2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阑尾炎、胃肠炎、痢疾、疝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半身不遂、下肢麻痹或痉挛、膝关节炎、脑贫血、脚气等。
2、现代研究,针刺上巨虚,可使胃蠕动增强。针刺上巨虚、足三里,均可促进肠蠕动,对大肠蠕动比较亢进或紧张度较高者,针刺则使之减弱。
3、针刺上巨虚影响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电针家兔“上巨虚”“天枢”三次,针后用墨汁定量比色法测定,发现肝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于针后逐步增强,一周左右达到高峰,然后升下降,二周左右下降至对照水平以下,出现抑制相。对非特异性免疫,电针家兔“上巨虚”、“天枢”其血浆杀菌活力增强。对急性菌痢患者,针刺上巨虚穴,针刺二次后,30分钟至3小时血浆较针前的血浆,对痢疾杆菌的杀灭能力明显增强。对特异性免疫亦有影响,针刺健康人上巨虚,连续12天后,血清IgG和IgA均有增高,但IgM基本无改变。针刺上巨虚、天枢(一日一次,连续3天’ >后血清β、γ球蛋白于停针后第一天即见有增高趋势。针后第六天,γ球蛋白的增加显著。对特异性抗体(间接血凝法’ >滴度,急性菌痢息者,针前较正常人低,针刺第三天稍有增加,5-7天由第三天平均值1:93±1.98上升至1:349±3.15,7-12天继续上升1:425±2.7。血清溶菌酶含量,急性菌荆患者针前含量高于正常人,针后第三天明显上升,病情好转,大便培养阴性,溶菌酶含量则下降,如大便未转阴者,则有持续升高趋势。针刺上巨虚、天枢,对急性菌瘌患者的血清总补体含量,针刺第3天较针前有明显增高(P<0.01’ >,直至针刺第12天,仍有继续增髙的趋势。
配伍
1、配上廉穴、下廉穴治小便难、黄。
2、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地仓穴、天枢穴、下巨虚穴治胃脘痛(蝈痛’ >。
3、配天枢穴、下脘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4、配大肠俞穴、天枢穴、支沟穴治便秘。
5、配阴陵泉穴、阳谷穴、太冲治飧泄。
6、配合谷穴、天枢穴治痢疾。
7、配风池穴、肩颙穴、曲池穴、支沟穴、五枢穴、阳陵泉穴治偏风。
8、配环跳穴、阴陵泉穴、阳辅穴治腰脚痛。
相关论述
1、《千金翼》:“上廉,一名上巨虚。”
2、《太素》:“在三里下三寸,足胻外独陷大虚中,名日巨虚、巨虚中。上廉,足阳明脉与大肠合。下廉,足阳明脉与小肠合。”
3、《会元针灸学》:“膝胻骨屈曲如巨,骨与筋肉之内外分间,基虚空如巨长之状,故名上巨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