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竹马穴 - 图1

骑竹马,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灸法》。位于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为度,自尾骨尖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约在第9、10胸椎棘突之间点左右旁开1寸,即筋缩穴两侧各1寸处,左右计2穴。布有第9或第10胸神经后支内侧支,深层为第9胸神经后支外侧支。主治无名肿毒、发背脑疽、肠痈、牙痛、瘰疬、肿瘤、四肢下部痈疽疮疔等。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名称

骑竹马穴

出处

《备急灸法》

隶属

经外奇穴

位置

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为度,自尾骨尖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

主治

无名肿毒、发背脑疽、肠痈、牙痛、瘰疬、肿瘤、四肢下部痈疽疮疔等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操作

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主要配伍

配阿是穴治背痈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竹马,竹竿之意。古人取此穴时,须令患者骑于竹竿之上,故名。艾灸此穴,又称骑竹马灸法。

功能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定位

位于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为度,自尾骨尖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约在第9、10胸椎棘突之间点左右旁开1寸,即筋缩穴两侧各1寸处,左右计2穴。或在第10 胸椎两旁各0.5寸处取穴。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9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9或第10胸神经后支内侧支,深层为第9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详细主治

无名肿毒、发背脑疽、肠痈、牙痛、瘰疬、肿瘤、四肢下部痈疽疮疔等。

详细操作

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三棱针挑刺放血,每日2-3次。出自《针灸奇穴疗法大全》,供参考)。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疖肿、蜂窝织炎、各类脓肿、一切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毛囊炎等。

配伍

1、配阿是穴治背痈。

2、配阑尾治慢性阑尾炎等。

相关论述

1、《医经小学》:“骑竹马穴骑竹取,痈疽恶疮风证攻。”

2、《中国针灸学》:“此穴取法困难,取第十胸椎之两侧各五分即是。灸三十壮。主治痈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