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口穴 - 图1

燕口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口角外赤白肉际处,即皮肤与口粘膜移行部,近地仓穴,左右计2穴。布有三叉神经的上、下颌神经的分支。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口裂诸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小儿便秘、尿闭等。平刺0.3-0.5寸。

名称

燕口穴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隶属

经外奇穴

位置

口角外赤白肉际处,即皮肤与口粘膜移行部,近地仓穴,左右计2穴

主治

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

功能

宁神定惊。

操作

平刺0.3-0.5寸

主要配伍

配四白穴、牵正穴、睛明穴、合谷穴治面肌痉挛

目录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附注
  • 相关论述

名词释义

燕,鸟类之一。口,嘴巴。燕之口裂较深,类似人。该穴位于口角旁,故名。

功能作用

宁神定惊。

定位

口角外赤白肉际处,即皮肤与口粘膜移行部,近地仓穴,左右计2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口轮匝肌、唇粘膜。皮肤由三叉神经的上、下颌神经的分支分布。面动脉行于穴位外侧,在此发出上下唇动脉至唇。口角周围的肌肉纤维呈放射状,交错编织于口轮匝肌纤维内。该肌受面神经颊支支配。

详细主治

1、癫狂、痫证、小儿惊风、口裂诸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2、还用于小儿便秘、尿闭等。

详细操作

正坐或仰靠或平卧,微鼓腮,在两口角之赤白肉际处取穴。平刺,针尖向外,进针0.3-0.5寸。针感:局部胀重,可向面部放散。治疗面神经麻痹可从燕口透至颊车穴,留针10分钟。灸3-7壮,或用艾条灸5-15分钟,禁用瘢痕灸法。

临床运用

现在常用于治疗面肌麻痹或痉挛、三叉神经痛、精神病、小儿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配伍

1、配四白穴、牵正穴、睛明穴、合谷穴治面肌痉挛。

2、配印堂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太冲穴治小儿抽搐(慢惊风)。

附注

1、部位首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始命此名。《类经图翼》列为奇穴。

2、古代本穴多用艾炷直接灸法治疗精神性病症,现代已未见此类报道。

3、《经外穴精选》载:“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本穴时,多采用透刺法,如治疗三叉神经痛,透刺至经外穴夹承浆或经穴四白,难治性面肌麻痹向经穴颧髎或迎香透刺等。”

相关论述

1、《肘后备急方》:“治中风诸急方……若狂走欲斫刺人,或欲自杀,骂詈不息称鬼语者,灸两吻赤白肉际各一壮。”

2、《备急千金要方》:“狂风骂詈挝斫人,各为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肉际各一壮。”“小儿大便不通,灸两口吻各一壮。”

3、《类经图翼》:“燕口:在口吻两边燕口处,赤白肉际。”

4、《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燕口,奇穴。口吻两旁赤白肉际,地仓穴微内些。针一至三分。灸三至七壮。主治狂乱骂詈、小儿痉挛、便秘,尿闭;亦治口裂诸肌痉挛,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