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本书以清•汪昂《本草备要》为蓝本,予以讲解注释而成。除为函授学员学习应用外,也可供广大中医、中药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本书主要对原著进行讲解。讲解中既解释原文主要内容,又有所阐发。力求突出重点,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便于自学。

本书分总义和各论两部分。总义部分概括地阐明了中药的性能、配伍、炮制、用法等基本理论。原书引录的经典内容较多,且有一定重复,我们只选摘了部分内容,结合中药理论加以阐述。各论部分,分作二十章,不依原书按草、木、虫、兽等分类的方法,而以功效归类的方法,按章、节予以改编。每章、节之首均列概说,简要介绍本类药物的共性问题。每章之末均有小结,将所载药物联系对比,明确其异同,以兹鉴别运用;还附有功用归纳简表,便于学习记忆;并列有复习思考题,便于复习思考。书末附列补充药物归纳表,系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中药学》所载而《备要》未收的药物,以资互为参照。书后附有方剂和药名索引,顺序按首字简体笔画排列,便于读者查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能联系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具体要求则按教材各章内容统一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掌握”为重点内容;第二级“熟悉”为次重点内容;第三级“了解”为非重点内容。学员在自学过程中宜按此三级要求,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分别主次,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结合复习思考题进行自我练习和测试,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提高自学效果。本课程计划安排自学150学时,面授40学时,详见各章学习进度安排项内。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必须紧密地联系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中药学的临床药理和药性,必须紧密地联系中医的临床实践。也就是说,要注重中医理法方药的内在联系。因此,《本草备要讲解》课,既可以作为基础课对待,又可以作为专业课对待;既可以作为学员或中医师打基本功的必修课,又可以作为中医师案头的参考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本课程不要抓紧一阵子、放松一辈子,切勿产生一劳永逸的思想。

本书从原著中选取400余味临床常用中药,每药按原文、讲解、临证应用、用量用法等各项阐述。先解释难字、难词,并提示药物作用特点,再根据原文主要内容叙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但不是逐字逐句解释。临证应用,则侧重于“实用”二字,选取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内容,并引出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剂。用量用法,介绍临床常用剂量及使用注意项、禁忌等。

少数在临床上极少应用的药物,未收入本书。药物来源及产地部分,只对古今异议或原著详言者,酌加解释,习知习见者,则未予赘述。对同一动、植物的不同药用部分或某些作用相近,但又不甚常用的药物,列入附药介绍。原书在每味药物之末,均记载“相反”、“相恶”、“相畏”等内容,近世多不沿袭,同时有的内容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无特殊需要说明者,在讲解中一般从略。《本草备要》流传版本甚多,本书所据版本为民国新纪元上海同文书局印《增补本草备要》。

本书在编写和审定过程中,一直得到白永波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得到甘肃中医学院陈实、黄世佐、高慧琴等青年教师及部分同学的帮助,谨此表示衷心的谢忱。

本书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一定不少,希望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改进和提高。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