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
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有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这期间,古称为絪缊期,即现今所称之的“排卵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出血,称为经间期岀血。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多数认为可能与体质因素有关。月经排净以后,血海空虚,冲任衰少,经气逐渐蓄积,由空虚渐充盛。至两次月经之间,为由虚至盛之转折,阴精渐充,功能加强,阳气内动而出现絪缊动情之期。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者,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候。所以本病主要机理,可以认为是由于絪缊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加以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现代医学认为,月经中期出血是因在排卵期雌激素峰暂时低落,引起子宫内膜暂时少量撤退出血。
(一)肾阴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多产房劳伤肾,肾阴不足,精血亏损,于絪缊之时,阳气内动,阻络受损,冲任不固,虽非经期,而迫血出。
(二)湿热
情怀不畅,肝郁气滞,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成湿,湿邪下注,蕴而生热,细缢之时,阳气内动,引起内热,热伤冲任,故出血。
(三)血瘀
体虚,复因经产宿瘀未底,瘀阻胞络,或因七情内伤,气滞血阻,久而成瘀,当此絪缊之时,阳气内动,动乎瘀血,损伤胞络,以致出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凡在两次月经之间出血,持继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且多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作胀作痛,乳房作胀作痒,带下增多,质粘如蛋清是本病特征。与月经先期不同,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与月经过少的鉴别,月经过少周期尚正常;而经间期出血常在月经周期的中间。与赤白带、经漏的鉴别,赤白带、经漏无周期;而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
具体辨证应从肾阴虚证候为主,但仍要根据形、气、色、脉以及出血的色质进行分析。
(二)论治要点
治疗以滋养肾阴为主法,方用两地汤,药用生地、地骨皮、麦冬、元参、阿胶、白芍,合二至丸,药用女贞子、旱莲草,以滋阴止血。兼有肝郁者加醋柴胡。但临床上若是湿热为患,则应清利湿热,方用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药用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黄柏、牛膝、制香附、黑豆,加小蓟,茯苓、薏仁、苍术。因于瘀血者,则宜化瘀止血,方用逐瘀止血汤,药用生地、大黄、赤芍、丹皮、归尾、枳壳、桃仁、龟板。若兼有月经不正常者尚须调经。
(三)常见证治
1.肾阴虚:
证候:经间期岀血量少,或点滴而下,或稍多,色红、质无血块,小腹不痛,头昏腰酸膝软寐差纳可,便难溲黄,舌红、脉细略弦数。
治法:滋阴止血。
方例: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2.湿热:
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淋漓,或稍多,色红质粘,或色黯质稠,质无血块,或如赤白带、赤带,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亦多,质粘腻,舌苔黄白腻,脉细弦。
治法:清利湿热。
方例: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
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紫黑或有小血块,少腹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质瘀黯,或有紫点瘀斑,脉细弦,或弦涩。
治法:化瘀止血。
方例: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四)临证权变
经间期出血若兼有血热月经过多者,往往证见经来量多,色深红质稠,口干唇燥,便秘溲黄等,且月经中间有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红,此乃血热,冲任不固,治宜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用先期汤(《证治准绳女科》)去当归、川芎、香附辛温走窜之品,加制首乌、藕节、益母草固冲止血。若偏阴虚者,治宜滋阴降火止血,方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止血。若兼月经过少者,当按月经过少进行辨证调治,经间期治疗适当佐以止血之品。若经间期未见出血,但觉头昏痛不适,胸闷烦躁,小腹胀痛等症时,亦可按经间期出血进行辨证治疗并佐以理气止痛之品。
〔调护〕
(1)经间期注意休息,避免情绪刺激,勿食辛辣食物。
(2)平时注意节制房事,防止损及冲任。
(3)若有瘀血为患,可以热熨少腹,促使瘀块排下。
〔应用例案〕
例一,张XX,女,25岁,未婚,1973年9月12日初诊。半年来月经过多,每次行经七天,用纸两包余。月经周期尚准,惟两次月经中间,阴道有少量出血,色红,每持续约5、6天始净。刻诊正值月经中期,阴道出血已两天,并见腰酸乏力,烦热口干,小腹略觉坠胀,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冲任不固,治拟滋阴泻火,凉血固冲法。处方:
细生地15克 粉丹皮 女贞子 旱莲草 云茯苓 各9克 怀山药12克 知母9克 川柏6克 山萸肉9克 炒地榆15克 棕榈炭9克 3剂,水煎服。
二诊(9月25日):上方服后,阴道出血已止,烦热亦除。昨日月经届期来潮,量多如涌,经色殷红,烦躁少寐,头晕耳鸣,腰部酸胀,脉弦细数,舌红,苔薄黄。此热迫血行,冲任气盛,拟清热固经,凉血止血。处方:
细生地15克 败龟板15克 陈阿胶9克(烊化冲) 地骨皮 女贞子各9克 条黄芩 焦山栀各6克 乌贼骨12克 川茜草9克 炒地榆15克 制香附6克 粉丹皮9克 粉甘草6克 3剂。
三诊(9月29日):药后经量渐次减少,现尚未净,脉细略数,拟养血固经,以继其后。处方:
秦当归 大生地各12克 杭白芍9克 川芎片6克 陈阿胶9克(烊化冲服) 女贞子 旱莲草 桑寄生 川续断各9克 条黄芩6克 棕榈炭12克 粉甘草3克 3剂。
嘱月经过后10天,仍服一诊方5剂,下次经期服二诊方3至5剂,经后仍服三诊方。如此调治三个月,经量正常,经间出血现象迄未反复。(《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本例经量过多,经间出血,腰痠乏力,烦热不安,头晕耳鸣,乃因肝肾阴虚,相火激动,冲任失固所致。初诊予滋阴泻火稍佐固濇,以使水火互济,阴平则阳密;二诊正值经期,热迫血行,量多如涌,用清热固经,凉血止血之法,俾热势得戢无以肆虐,则冲任得固血不妄溢。经后补益肝肾,养血固经,专务其本,使精血得充,则亢阳自潜,所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耳。
例二、杨XX,女,27岁,未婚,1973年4月初诊。两年来每于月经过后10天左右,阴道即见有少量出血,色褐,约持续4、5天始止。经期前错,色红,量多,间有小血块,经前小腹胀痛,月经前后,带多质稠,腰酸乏力,眠食俱差,舌红,苔黄薄腻,脉弦滑无力。证属肝热血虚,湿热下注。刻诊经期方过,头晕腰酸,带下量多,拟予清热利湿,养血平肝。处方:
秦当归 杭白芍 女贞子 旱莲草各9克 桑寄生15克 白蒺藜、杭菊花(后下)各9克 车前子12克(包煎) 椿根白皮 瞿麦各15克 黄芩9克 粉甘草6克 3剂,水煎服。另用蛇床子9克,川黄柏6克,淡吴萸3克,布包,泡水,坐浴,日二次。
二诊(5月6日):上方续服8剂,带下止,经间亦未见出血,腰膝乏力诸证轻减。今晨月事来潮,量较多,并见腰酸腹坠,脉弦滑略数,再予养阴清热,凉血固经法。处方:
秦当归15克 杭白芍9克 大生地15克 川芎片4.5克 粉丹皮9克 炒地榆15克 川茜草6克 刘寄奴9克 制香附6克 生侧柏9克 乌贼骨15克 条黄芩6克 陈阿胶9克(烊化冲服)3剂,水煎服。
三诊(5月20日):上方服5剂,月经已止,此次经量较上次为少,用纸不足两包。舌红苔薄白,脉弦缓。嘱每日上午服加味逍遥丸一付,下午服二至丸20粒,七天后仍服一诊方5剂,并于下次经潮时服二诊方3至5剂。恪守此法调理四个月,经期、经量正常,经间未再出血。(《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本例经期提前,量多,伴见头晕腰酸,证属肝经郁热,肝肾不足;经期前后带多质浓,舌苔黄腻,乃因湿热下注;月经中期,由于湿热蕴积,渍入血络,动血伤血,溢出脉外,故见经间出血。初诊月经刚过,精血亏虚,肝木失养,故觅头晕腰酸症,湿热下注,因而带下稠秽,治用归、芍、女贞、旱莲、寄生等补益肝肾,黄芩、菊花、蒺藜等清热平肝,使肝肾得以滋填,郁热得以清泻,则冲任调和血循经行。又兼车前、瞿麦、椿根皮等清利湿热,使脉道疏濬,气血通畅,即无动经伤血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