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带
妇人带下青、黄、赤、白、黑五色相杂,称“五色带”。亦名“五色俱下”,如《诸病源候论》有“带下五色俱下候”。然临床上很少见到五色齐下者,多为二、三色相杂而下,后人亦称“杂色带”。本病多为带下日久演变而来,故遇此症,每成危候。其症颇与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晚期症状相近,应结合妇科检查,以排除恶变。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湿毒内侵或湿热蕴结下焦、久治不愈,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所致。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五色带下也,皆湿热所化。”亦有因五脏虚损者,病由内脏虚损,秽浊下注所致。如《诸病源候论》:“带下病者,由劳伤血气,损动冲脉任脉,致令血与秽液兼带而下也。……五脏之色,随脏不同,损伤经血,或冷或热,而五脏俱虚损者,故其色随秽液而下,为带下五色俱下。”总之,其病因病机不外湿热蕴毒与五脏虚损两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五色带下血分辨虚实,虚证多见阴阳亏损,五脏虚极,实证则见湿热蕴毒。虚证又有阴虚与虚寒之分,前者则见带下赤多白少,量多、恶臭,伴五心烦热,形身羸瘦等;后者则见五色带下日久不愈,量多稀薄,其气腐臭等。湿热蕴毒见五色带下者,多见带下色质不一,量或多或少,气味恶臭难闻等,或兼外阴红肿,内生恶疮。
(二)论治要点
本证实证多为湿热蕴毒,治疗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方以解毒四物汤,常用药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黄连、黄柏、山栀,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犀黄丸等;虚证则分阴虚及阴阳虚虚,气血不足。阴虚为主者宜滋补肝肾,以六味地黄丸加味,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当归、白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阳虚为主因属阴损及阳,故用药只宜甘温固涩,滋肾填精,益气养血为法,方以右归丸加味,药用熟地,山芋肉、山药、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枸杞子、牛膝、加党参、黄芪、三七等。
(三)常见证治
1.湿热蕴毒:
证候:所下之物杂见五色,或如米汤,或带血液,或呈脓样,臭秽异常,脐腹疼痛,阴户肿痛,胸闷纳呆,腰腿痠痛,四肢羸乏,小便混浊短赤,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舌质紫黯,此湿热内蕴,损伤胞宫,积久溃腐,败血烂肉,杂下而成。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方例:解毒四物汤,(《药盦医学丛书》)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配犀黄丸。
2.阴虚五色带:
证候:带下五色,赤色偏多,气味恶臭,小腹疼痛,发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精神萎靡,皮色枯槁,面容憔悴,尿频尿痛,脉象细数,苔薄舌红。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解毒。
方例: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茯苓。
3.虚寒五色带:
证候:带下杂色并见,久而不止,量多稀薄,嗅闻腐臭,腹痛较甚,面色㿠白,头晕目眩,腰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少苔,脉虚细,或沉细无力。
治法:甘温固涩,滋肾填精,益气养血。
方例:左归丸(《景岳全书》)加黄芪、党参、三七。
因本病虽属虚寒,也是由病久阴损及阳所致,故而不用桂附等大热之物,仅用甘温之品调之,以防耗阴动血。
(四)临证权变
本证的治疗,除针对病因用药外,常需用健脾补肾法以固本,时时顾护正气。另外根据文献报导,五色带不论那一期,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都可以加入蜀羊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或加用犀黄丸(成药)与汤剂同服,疗效更佳。
〔应用例案〕
利XX,49岁,已婚。经惯于超先,经量颇多,经停后带下连绵,黄白带下中夹有黑色,气味腥臭,身体虚弱,面黄唇白,望其面色就知道阴血虚亏。根据黑带以经净后一旬较多见,平时口燥内热,但不思饮水,腰痠心荡,精神不好。经诊疗后,乃作下列脉案:
初诊:1960年7月。黑带连绵,腰痠肢软,面色不华,心烦失眠,脉象虚细而数,舌质淡少苔。《诸病源候论》云:“肾脏之色黑,带下黑者是肾脏虚损”。肾水虚乏,不能制火,虚火蒸熬,积血枯涸而成黑带。治拟滋水清火。
生地黄12克 女贞子9克 白芍6克 黄芪9克 黄柏炭9克 肥知母9克 陈青蒿9克 地榆炭9克 仙鹤草12克 牛角腮9克(先煎) 炒贯众9克
复诊:次月。上月服药二贴后,黑带已止,惟素有月经过多的现象,平时腰痠头眩,精神不振,昨日经临,经量又复过多,脉细数,舌苔薄黄。症属阴虚内热,脾不摄血。治拟养血固肾健脾清热。
当归6克 黄芪9克 生熟地各9克 山萸肉9克 牛角腮9克(先煎) 炒阿胶9克 炒莲房9克 炒贯众9克 蒲黄炭9克 焦白术6克 青蒿6克 白薇6克(《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按:黑带,古人归之于肾,与赤带属于心有所区别,实则无论黑色或是赤色,都是出血,新则血鲜而成赤,滞留则蒸涸而变黑,堵塞其源为主要的治法。初诊用地榆、贯众、牛角腮、仙鹤草为止血药,亦即能制止产生黑带之源;复用地黄,女贞子,白芍滋肾水补营血,配以知、柏、青蒿以清热泻火,从而排除引起黑带之病因,服二剂后,黑带遂止。
本例由于较长时间的月经偏早而量多,经停后即带下连绵,黄白带下中夹有黑色,这是肾水不足,营血虚亏,也是久病后的现象。患者黑带暂时仃止,如果不继续调治,内热复炽,经水过多后,黑带仍会复作。所以于经期间前来诊治时,复用养阴补血,清虚热并控制经水之方法治疗,并加入黄芪,白术以补脾阳,增加脾之摄血、统血和生血的能力。控制经水后,恐有余血留滞,因此用当归调经益血,活血,使余血不再留滞于內,再化为黑带。本症病愈后,当培补气血,固肾健脾,以恢复其健康。
〔简便验方〕
1.仙鹤草一两,白茅根五钱,侧柏叶一两,开水泡服。
2.芥菜一两,白马骨一两,猪瘦肉汤煎服。(以上均见《草药验方集》)
〔文献摘录〕
《济阴纲目•赤白带下门》:“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白涕;伤足太阴脾经,黄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衃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医宗金鉴》云:“若是内溃,则所下之物,杂见五色,似乎脓血,若更有脏腐败气,且时下不止而多者是危证也,其命必倾矣。”
《得效方》:“五脏俱虚,五色并下,是皆血之为病也。”
《女科指要》:“治风入胞门,带下五色,脉虚者,风入胞门遍传脏腑,乃致带下五色焉。人参扶元补气,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养血以荣脉,白芍敛营以益阴,茯苓渗伏结之湿,川芎行血中之气,肉桂暖血御风,粟米益脾以壮胃也。水煎服,使脾胃内强,则外邪不复逗留。而脏腑之气自然肃清,何带致五色之患哉。”
复习思考题
1.白带病的病因有哪些?为什么说带不离湿?
2.白带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有哪些?这些原则包括哪些方法?其适应证及代表方剂是什么?
3.试述赤白带的病因病机及常见证治?
4.试述赤带的病因病机及常见证治?
5.试述黄带的病因病机?
6.黄带的治疗大法有哪几种?
7.五色带的病因病机是什么?试述其常见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