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是在《内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地验证、阐发、充实,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说。在《内经》中,我们的祖先运用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与阴阳五行这些朴素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将秦汉以前人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提出了较完整的藏象理论,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历代医家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地、大量地、反复地临床验证,不仅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更加完善。进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藏象学说。
从这一学说形成的基础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小大,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说明藏象学说的形成,有其形态学方面的基础。
二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如皮肤受邪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了皮毛、鼻、肺之间的联系。
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如:一些耳鸣、听觉不敏的疾患,从肾着手治疗而见效,久之,便得出“肾开窍于耳”的理论等等。
在以上三方面中,中医学对后两者尤为重视,认为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到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的结果,是活着的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变化,故更能反映出脏腑功能活动的本质,因而,这两方面乃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