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小肠(附心胞络)
1.心
心位居胸中,有包络围护于外,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心为生之本,血之主,神之居。其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经脉为手少阴心经,下络小肠,与小肠相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一身之血,均在脉中运行,这依赖心阳的温煦与心气的推动,方可周流不息,濡养全身。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脉,即血脉,为血之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直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中医学认为:心气充沛,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同时营血充盈,亦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基础,如血虚营亏,则见脉细涩无力。故营血的正常运行,必以心气充沛,营血充盈为其基本前提。如心气不足,血虚营亏,则脉道不利,血流不畅,外见面色无华,脉细无力等症,甚至可呈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胸痛如刺等气血瘀滞的证候。
(2)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又称为心藏神。在中医学中,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的物质基础是精与气。正如《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都是说明神来源于精与气。广义的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突出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正是说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藏象学说不仅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五藏,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的“五神藏”之说,并且认为心在五神藏中起着决定的作用。《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乃承受、担任之义。这是说心具有接受外部事物的作用。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说明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功能活动。因此,若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反之,则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等神不守舍的证候,甚至可出现狂妄谵语,或健忘,神昏等重证。
心主血而藏神,二者密切相关。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因此,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常可出现神志的改变。
(3)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藏象学说认为:心在人体诸脏腑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对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起到统领与调节的作用。《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都突出强调了心在脏腑中的统帅作用。所以,若心的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在其统领下协调一致,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倘若心的功能失常,则其它脏腑的功能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正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心不明则神无所主,而脏腑相使之道闭塞不通,故自君主而下,无不失职,而不免于殃也”。
〔心与组织器官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指一身之血脉,心合脉,是说全身血脉皆属于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血脉不利,则面色㿠白,晦暗。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2)在液为汗 汗是人体津液所化生。《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说明津汗之间的关系。《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表明血液的生成与津液相关,由于心主血,血与津相关,津乃汗之源,故《素问·宜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心为汗”。张介宾注曰:“心主血、汗为血之余”(《类经·疾病类》)。说明了心、血、汗三者之间的关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又作了进一步地阐发,他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心与汗之间的这种关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心阳虚则阳不卫外而自汗,心阴虚则阴不内守而盗汗。
(3)开窍于舌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因而,前人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心的疾患,常可从舌体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舌质红绛而瘦;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痰迷心窍则舌强语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在窍为舌”。
此外,还应指出,心包络、肝、脾、肾四经,均与舌本相通,若此四经有病,亦往往连及舌本。此点在临床中亦应注意。
(4)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说心的生理功能与五志中的“喜”有关。藏象学说认为,人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所化生,故将喜,怒、忧、思、恐称为五志,而分属于五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在志为喜”,这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之志。一般说来,喜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
〔心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心气通于夏 藏象学说认为,自然界的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功能相通,即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功能有相应的关系。其中,心与夏气相通。《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通于夏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逆之则伤心”。都说明了心与夏气相应的关系。夏为君火当令,内合于心,故多见洪脉。若逆于夏气,则多见心病,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膻中”,是心外围的包膜,具有保护心的作用。外邪侵袭于心,包络代心受邪。故《灵枢·邪客》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因此,在病变时,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和心是一致的。如温病学中常把高热所致的神昏谵语称为“热入心包”等。
2.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在五行亦属火,其经脉上络于心,与心互为表里。其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浊。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所谓受盛,即受盛胃所腐熟的水谷;化物,即消化之意。胃所腐熟的水谷,经小肠进一步消化,以分成清、浊两部分,其清乃水谷之精微,其浊为消化后的糟粕及无用的水液。其水谷之精微由脾输转各部,其糟粕下传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以为尿液。张介宾在《类经·脏象类》中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正是由于小肠的化物功能与尿液有关,故有“小肠主液”之说。临床上,如小肠泌别清浊失常而致的水泻证,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就是依据这一原理。
3.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其表现在病理上,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使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见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甚至尿血的症状。如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而见心烦,舌尖红赤,口舌生疮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