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病变是错综复杂的,八纲所属的证候,在临床中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兼出现。在临床中,必须把八纲相互联系进行辨证,才能全面地分析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关系。此外,八纲之间又可以出现相互错杂和相互转化,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出现证候中真假互见的现象。兹将八纲之间这四种关系以及亡阴亡阳列表简述如下。
1.相互联系
| | 病因、病机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表寒证 | | 外感寒邪,腠理闭塞,卫外失司 |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 | 苔薄白 | 浮紧 |
表热证 | | 外感热邪,腠理开泄,卫外失司 | 发热重,恶寒轻,头身痛,咽喉肿痛,口微渴或少汗 | 舌边尖红,苔薄白 | 浮数 |
表虚证 | | 外感风邪,开泄腠理,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或素体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易受外邪 | 自汗,恶风 | 苔薄白 | 浮缓 |
表实证 | | 外为外寒侵袭,腠理闭塞,卫阳被郁 | 无汗,恶寒,头身疼痛 | 苔薄白 | 浮紧 |
里寒证 | 虚寒证 | 阳气不足,温化无权,寒从中生 | 形寒肢冷,腹痛喜按,倦怠神疲,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 舌淡,苔白滑 | 沉迟无力 |
里寒证 | 实寒证 | 寒邪直入脏腑,阴寒过盛,退伤阳气 | 恶寒肢冷,腹痛拒按,痰多喘促,大便不通 | 舌淡或紫暗,苔白润 | 沉迟有力或沉紧 |
里热证 | 虚热证 | 阴虚不能制阳,阳亢化火,虚热内生 |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燥咽干,两颧红赤,小便短赤 | 舌红少苔 | 细数 |
里热证 | 实热证 | 感受热邪,或阳气偏盛,或五志化火,食积化热等,导致热邪炽盛 | 高热烦渴,或虽不发热,而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声高气粗,胆满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 舌红苔黄 | 数而有力 |
2.相互错杂
| | 概念及特点 | 病因病机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表里错杂 | 表寒里热证 |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错杂出现,称为表里错杂,亦称表里同病 | 素有里热,又外感寒邪;或外感寒邪,表寒未解,同时又化热入里 |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与烦躁口渴同见 | 苔黄 | 弦紧而数 |
表里错杂 | 表热里寒证 | 同上 | 素有里寒,又外感风热。或外感风热过用凉药,损伤脾胃,以致里寒 |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与四肢不温,大便溏泄同见 | 舌淡苔白 | 数而无力 |
表里错杂 | 里实证 | 同上 | 体内蕴有里实,如痰饮,食积等,又外感风邪,开泄腠理,卫外不固 | 发热恶风,自汗,头痛,与痰多喘息,腹胀便秘同见。 | 苔黄厚 | 弦滑 |
表里错杂 | 表实里虚证 | 同上 | 素体里虚,又外感寒邪,腠理闭塞,卫阳被郁 |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与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大便溏泄同见 | 苔白滑 | 弦紧无力 |
寒热错杂 | 上寒下热证 | 寒证和热证,在同一病人体内的不同部位,同时错杂出现,称为寒热错杂 | 上有胃寒,下有膀胱湿热 | 胃脘冷痛而喜温,呕吐清水,与小便短赤,尿频尿急,涩滞热痛同见 | 白腻根部黄厚 | 弦或弦数 |
寒热错杂 | 上热下寒证 | 同上 | 热在胸脘,寒在大肠 | 胸中烦热,呕吐吞酸,与腹痛喜温,大便溏泄同见 | 白腻或黄腻 | 弦 |
虚实错杂 | 虚中挟实证 | 虚证与实证,在同一病人体内,同时错杂出现,称为虚实错杂,亦称虚实夹杂 | 以正气虚为主,而又夹有痰饮,淤血,便秘等实证 | 形寒肢冷,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与喘息多痰,动则喘甚,大便不通等同见 | 舌淡苔白腻而滑 | 沉弦无力 |
虚实错杂 | 实中挟虚证 | 同上 | 以邪气实为主,而有挟正气不足之象 | 外感邪热入里,高热烦渴,大汗出之实热证,又见气短乏力,背微恶寒之虚像,是因高热耗伤津气,而成实中挟虚证 | 舌红,苔黄燥 | 洪大重按无力 |
3.相互转化
| | 病因病机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表里转化 | 表证入里 | 多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或邪气过盛,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若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亦可导致邪气由表入里 | 本为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咳嗽,口微渴之表热证。转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烦渴饮冷,大汗出之里热证,此为由表入里 | 由舌边尖红苔薄白转为舌红苔黄燥 | 由浮数转为洪数 |
表里转化 | 里证出表 | 多因正确的治疗,护理,人体正气恢复,抗邪于外,使邪气由里达表,病情由重转轻 | 先见高热烦躁,喘息胸闷,而后汗出热减,烦闷亦减,或见斑疹,白㾦外露。此为邪气转浅外达,由里出表 | 舌质由深红转浅 | 数势渐减 |
寒热转化 | 寒证转为热证 | 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寒证逐渐消失,就是寒证转化为热征。这种转化的条件,是人体阳气充盛,使寒邪从阳化热 | 先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之表寒证,寒邪化热入里则逐渐转化为高热恶热,心烦口渴,大汗岀的里热证 | 舌苔由白转黄 | 由浮紧转为洪数 |
寒热转化 | 热证转为寒证 | 先出现热证,后出现寒证,热证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出现这种转化,往往是热邪耗伤阳气,阳气衰败的结果 | 先见高热恶热,心烦口渴,大汗出。因高热大汗耗气伤津,导致阳气虚脱,出现身热骤退,冷汗不止,四肢厥冷,即由热证转为寒证 | 舌苔由黄转白 | 由洪数转为沉数 |
虚实转化 | 虚证转为实证 | 本为虚证,而后逐渐出现实证,即为由虚证转为实证。但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正气不足,运化失权,而导致水湿、痰饮、瘀血,便秘等实邪停聚,即“因虚致实”,也就是虚中挟实证。 | 本为脾、肺气虚,证见倦怠乏力,喘息气短,面色苍白,纳呆食少。由于运化失权,逐渐出现浮肿,痰多,大便不通等实邪停聚。是为“因虚致实。” | 由舌淡少苔转为苔白腻 | 由弱转为沉弦而弱 |
虚实转化 | 实证转为虚证 | 本为实证,因失治、误治而致迁延日久,正气耗伤,实邪虽去而正虚不复,即是由实证转为虚证 | 先见高热恶热,烦躁口渴之实证,因迁延日久,热邪虽解,面正气未复,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纳呆食少,倦怠少气之虚证 | 由舌红苔黄燥转为舌淡苔少 | 由洪数转为细弱 |
| | | | | |
4.证候真假
| | 病因病机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辨证要点 |
寒热真假 | 真寒假热 | 即内有真寒,外见假热,亦称阴盛格阳。因阴寒内盛,逼阳于外,虚阳外浮而致 | 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喘息气短之里虚寒证,又见身热(反欲近衣被),面红,(浮红娇嫩如妆),口渴(喜热饮),汗出(冷汗淋漓)之假热现象 | 舌淡嫩苔白 | 沉迟微弱或虚大无力 | 内真寒是本质,外热是假象。真寒病在脏腑,以脉象,舌象,里证为依据。假热出现于皮肤表面,虽有热象而非真热 |
寒热真假 | 真热假寒 | 即内有真热,外见假寒,亦称阳盛格阴。因里热炽盛,正邪激争于里,阳气内闭,不能布达于四末而致 | 高热恶热,烦渴饮冷,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之里实热证,又四肢厥冷之假寒现象 | 舌紅苔黄燥甚或焦燥起芒刺 | 沉数有力 | 内真热是本质,外寒是假象。真热病在脏腑,以脉象,舌象,里证为依据。假寒出现于四肢, 虽有寒象而非真寒 |
虚实真假 | 真虚假实 | 本为虚证,正气不足,因运化无力而致气机不畅,出现气滞之假实现象。即前人所谓“至虚有盛候” |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虚喘气短之虚证,又见腹满胀痛之假实现象,但腹虽满而时作时止,虽腹痛而喜按 | 舌淡胖嫩,苔白 | 弦而弱,按之无力 | 虚为本质,以舌象、脉象及休质为依据。实是假象,四诊合参自可辨明 |
虚实真假 | 真实假虚 | 本为实证,因实邪内闭,气血不能畅达周身,而出现假虚之象。即前人所谓“大实有羸状” | 痰食内滞,大便不通之实证,又见倦怠神疲,纳呆食少之假虚现象,但虽倦怠而声高气粗,虽食少而吞酸、嗳腐 | 舌苔厚腻 | 沉迟而弦滑有力 | 痰食内滞之实邪为本质,以舌象,脉象,体质及里实为依据。虚是假象,四诊合参自可辨明 |
5.亡阴与亡阳
亡阴,是指阴液耗损欲竭。亡阳,是指阳气耗散欲脱。二者大多出现在急性病中,均属危重证候,兹列表简介如下。
| 病因 | 病机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亡阴 | 急性病高热大汗,或剧烈吐泻,或大失血等 | 阴液急剧大量耗损,真阴欲竭,周身失养,生命垂危 | 形体消瘦,皮肤干皱,目眶塌陷,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齿燥色如枯骨,目睛昏暗无神,视物昏盲,汗热而粘 | 红绛瘦薄萎软,少苔或无苔 | 细促或虚大而芤 |
亡阳 | 同上 | 阴液大耗,气随液脱,人体功能衰微欲绝 | 形寒倦卧,四肢厥冷,虚喘息微,汗冷清稀,淋漓不止 | 舌淡苔白 | 沉微欲绝 |
由于人体阴阳是相互依存的,阴竭则阳无所附而浮散;阳亡则阴无所固而随脱。所以,在临床上亡阴与亡阳之出现虽有先后主次之分,但最终必相互影响,一亡俱亡,从而导致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