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辨证
[自学时数] 12学时
[面授时数] 4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
2.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证候和特征。
3.熟悉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概念和特征。
4.了解八纲证候之间的“相兼”、“夹杂”与“转化”关系。
5.掌握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6.掌握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8.掌握津液不足和水肿、痰饮等水液停聚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9.熟悉脏腑辨证概念、基本方法及其运用范围。
10.掌握各脏腑常见病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11.熟悉脏腑兼证的机理和临床表现。
12.了解六经辨证的概念。
13.掌握每一经病的主要脉症。
14.了解六经病的传变。
15.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16.掌握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主要脉证。
17.了解三焦辨证的概念。
18.了解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的主要脉证和证候分析。
19.了解经络辨证的临床意义。
20.掌握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病证特点。
辨证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关键,辨证正确才能制订出符合病证实际的治法,从而恰当地选方用药。
证,是证候的简称,它不同于病变所反映出的个别外在现象——症状,而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辨证,是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加以综合分析而做出诊断的过程。
辨证与论治,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治疗效果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在临床中,只有在正确地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多种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特点,对各类不同疾病的诊断各有侧重,但在临床运用中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而构成完整的辨证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