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 脉经
- 内容
脉经
晋·王叔和(名熙,字叔和)著,约成书于280年。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全书十卷。卷一主要论述二十四种病脉体象。卷二主要论述寸、关、尺各部脉象主病与治疗。卷三为脏腑的平、病、死脉。卷四主要论述“遍诊法”与独取寸口法的各部脉象主病。卷五辑扁鹊与仲景脉法,扁鹊与华佗察色闻声要诀。卷六专论脏腑病机与病证。卷七述汗、吐、下、温、灸、刺、火、水等治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卷八论杂病脉证并治。卷九阐述妇儿诸病的病理、脉证与预后。卷十为“手检图二十一部”,然已亡佚,唯剩论脉的“前、后、左、右、上、中央”诊法及其诸种脉象主病等内容。
王氏自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于是”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靡不赅备”。
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其贡献,首先在于推进了独取寸口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其二,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将每种脉的脉象(包括脉的体状、搏动特征及其变化),都作了具体描述,并将一些相类似的脉象进行排列比较,使人易于理解和掌握。其三,是把诊断与治疗统一起来。如中风和头痛病人,“脉紧上寸口”;”伏者霍乱”;”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肺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用桔梗汤治疗。书中将脉、证、治有机地联系起来。另外,本书收集了古代关于脉学理论的大量资料,使之保存下来,成为后世中医脉诊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总结了三世纪前的脉学理论,并充实了新的内容,被后世医家广为推崇,对世界医学亦有一定影响。
五代时高阳生将本书的要点加以重新整理,编为歌诀,题曰《王叔和脉诀》,简明易诵,切合实用,流传甚广,有“《脉诀》出而《脉经》隐”的说法。
本书人民卫生出版社有1956年据元代广勤堂本影印本及1984年福州市人民医院校释本较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