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字通明)注,成书于494年。

本书是以《神农本草经》残卷与陶氏《名医别录》综合编辑而成。全书共七卷。第一卷为序录,论药物之源与病名之诊。第二卷为玉石。第三、四、五卷为木部。第六卷为虫兽。第七卷为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诸药。以上玉石、草木合计为三百五十六种;虫兽果菜米食合计为一百九十五种;有名未用者一百七十九种,共计收集药物七百三十种。

本书特点颇多:第一,采用朱墨间写的方法,将《本草经》的原文区别开来,新颖醒目。同时创用朱墨点记药性代替注文:“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其次,按照药物的天然来源,制定了新的分类方法,从三品分类发展到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大类,是药物分类的一大进步。再次,陶氏重视药性,不局限于《神农本草经》所说的药有五味,把药性详细地分成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等八种。如硝石,在《神农本草经》为寒,而本书则为大寒,提高了对药性的认识。

本书在药物产地、采集时节、形态鉴别、和真伪鉴别方面也有较详的记载。在中药制剂方面,记述了丸、散、膏、丹、汤剂、酒剂等多种剂型,对制剂的操作规程也有较多的阐发,为后来的中药制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药物的煎服方法也有详细而科学的论述。

《本草经集注》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但其多数药物至今仍为临床常用之品,书中所载药物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所增药物中除有常用药物如枇杷叶、芦根、豆豉外,还有一些特效药物,如槟榔治“寸白”(绦虫)、栝蒌治消渴,茵陈治黄疸,牵牛子疗水肿,木瓜治脚气,枳节疗脚痹,苦楝皮祛蛔虫等。

陶氏不仅重视本国药物的研究,还注意收集国外有效的药物,如槟榔、葱、蒜、檀香、乳香、苏合香等。这对后世药物学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该书早已遗佚,现仅存有敦煌残卷两种。但其主要内容被辑录在唐《新修本草》、宋《证类本草》和明《本草纲目》中,故得以保存流行。现有尚志钧辑本为流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