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 针灸大成
- 内容
针灸大成
明•杨继洲(字济时)著,成书于1601年。
本书是在杨氏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基础上,广泛参考明代以前主要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的针灸临床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十卷,卷一首载仰、伏人周身忌穴图,针道源流,其次为“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的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二、卷三列针灸歌赋三十余则。卷四为针法,卷前重点论述了九针,继之介绍了各家针法。卷五为“十二经井穴”、“五俞穴”、“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卷六、卷七为脏腑、经络和俞穴。卷八为诸证治法,分作二十三门,论述各科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卷九为名医治法、杨氏医案等。卷十为《陈氏小儿按摩经》。
杨氏在临床处方选穴配穴方面颇具特色。在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中,叙述了井穴主治的许多病症,并指出用缪刺法,行六阴之数等。重视经外奇穴,认为奇穴“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者也。”卷七专立“经外奇穴”一节,论述35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主治。更重要的是对不少病证,杨氏均配有两组主方,一为首选方,一为备用方,如卷九“治症总要”以问答形式论述了151条各种病证“前穴未效,复刺后穴”的理论,为它书所未备。在针刺手法方面,杨氏除详细收入前贤各种针刺手法外,尙有不少发挥。如对运用九六补泻法有独到之处。他认为“九六”,主要指捻针次数而言,即捻拨九下为九阳数,为补;捻拨六下为六阴数,为泻。并发展了候气、取气、行气手法,重视得气,提出“用针之法,候气为先”,“宁失其时,勿失其气”的见解,书中还具体介绍了各种激发针感的方法。同时,对疗程、晕针等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亦有不同一般的见解。
本书虽为针灸专著,然杨氏以为针灸、药物、按摩各有所长,不应偏废。杨氏谓“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认为针刺长于行气,灸焫长于散郁;针刺长于治外,汤药长于治内;针灸还有携带方便、操作简便等优点,且无药物具新陈、真伪、时有短缺之弊。杨氏对按摩疗法也颇为重视,故专列按摩一卷。
本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影响较大。自1601年问世以来,至今已有40余种版本,其中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排印本较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