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
痞为痞塞不开,满为满闷不行。痞满,是以气机阻滞,致使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为主证的病证。其治疗应注意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尚应与胀满、胸痹、结胸相区别。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有食、气、痰、虚之异,而脾胃升降失司为其基本病机。
1.外感风寒湿邪 外邪入里或误攻伤中,致邪陷于里,阻碍气机,升降失司,气机郁滞,痞塞不通而成痞满。
2.饮食阻滞 由于饥饱不匀,或过食生冷,损伤中阳,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气滞食积相结,而成痞满。
3.情志损伤 多因忧思气结,恼怒气逆,或惊恐气乱,致气机逆乱,升降失和,郁结之气停滞于心下,而成痞满。
4.痰湿痞结 多为脾胃久伤,失于健运,水湿不化,蕴湿生痰,胃脘痰湿,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成痞满。
5.脾胃虚弱 素有脾胃不健,中气久虚,复为饮食劳倦所伤,或为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伤中阳,或病后中气未复,均能导致胃纳呆滞,运化无力,痞塞胃脘,而成痞满。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虚实 凡有邪有滞,如水饮、食积、滞气者皆为实。无邪无滞,脾胃虚热,运化升降失和者为虚。但临证中,属虚实兼杂者亦为多见。痞满时减,按之濡如拳如杯大,其腹壁松弛,喜抚按,为虚。痞满不减,无硬痛,腹壁不松弛,重按或胀或痛,为实。然后参考其兼见症状以辨虚实,或虚实错杂。
2.辨寒热 痞满而胀,按之微痛,口渴喜冷饮,口干口苦、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数者,为热。痞满腹柔软,喜得热,或口不渴,不思饮,口淡苔薄白,脉沉迟或细涩,为寒。
(二)论治要点
本病在临床上以虚实互见为多,故消补兼施之法最为常用。理气通导之法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尤不宜长期服用。对虚证不可误用,误用则虚者更虚,脾胃纳化不行,则痞满益剧。具体运用应视病情虚实轻重。
1.补脾健运 是用于脾虚失运以致食积痰湿不化而成痞满之证,属脾气虚而不运者,用党参、白术、黄芪、甘草等药;属脾阳不亢而偏寒者,法当温运脾阳,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但必须配合和胃理气消痞之类同用。
2.解郁消痞 主要以理气解郁为主,用药如半夏、陈皮、木香、青皮、枳实、枳壳、苏梗、佛手之类。
3.消导散痞 用于食积痞满,治以消食导滞,用焦山查、神曲、麦芽、焦槟榔等药,虚痞腹满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4.祛痰散痞 用于痰湿壅滞、脾失运化,法当祛痰燥湿。化痰用半夏、陈皮、苏子、橘红、瓜蒌等,燥湿用苍术、川朴、木香、香椽皮等。
此外,治疗痞满,必须辨别寒热,属寒者宜温运,属热者以清散行气。用药应当配合。
(三)常见证治
(1)邪热壅胃:
证候:心下痞满,按之不柔软,兼见恶心欲吐,肠鸣下利,舌质淡或微红,苔薄黄腻,脉滑或微数。
治法: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方例: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积滞:
证候:心下痞满,常伴有腹胀,嗳腐食臭,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大便不通,舌苔厚浊,脉弦滑。
治法:消导和胃。
方例:保和丸加减,
(3)痰湿阻胃:
证候:胃脘痞满,胸闷不舒,常伴有恶心,时吐痰涎,头晕身重,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治法:和中理气,燥湿化痰。
方例:平胃二陈汤。
(4)肝胃气滞:
证候:胃脘痞满,胸胁窒闷,短气不舒,喜太息,伴有头晕目眩,时泛恶,小便黄或短涩,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脾,行滞消痞。
方例:越鞠丸加味。
(5)脾胃虚弱:
证候:胃脘痞满,多反复发作,发时忽轻忽重,食欲不振,伴有面色萎黄,神疲身倦,喜得温,欲抚按,甚则气短乏力,四肢欠温,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弱或虚浮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散痞。
方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四)临证权变
痞满初起,大抵为外邪所侵,情志、饮食所伤,以气机阻滞痞塞不通的实证为主,常兼有食滞、痰饮等,故治疗应不失时机,采用理气行滞,消导散痞等法。一般都可治愈或缓解。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缠绵不已者,应调理心肝脾三脏,令气血和调,气机通畅,少佐行滞散痞即可,不宜过用、久用消导克伐之剂,以防耗伤正气。若因外感或误治失治而成痞者,应视正邪盛衰情况。若痞满胀闷等症悉具的邪实征象者,应及时治以行滞消散;若痞满虽成而脾胃已伤,证见时宽时急,不饥不食,身倦乏力,正虚邪实者,治宜补脾和胃,兼用消散痞满,更不可过用消导克伐脾胃之剂。病久的痞满,可因复感外邪,或饮食情志所伤,出现不同的兼证,与寒、热、痰、食兼杂出现,则须灵活加减,不可泥于常法。若久病痞满,按之不柔或时作痛者,应详为诊察,是否内有(疒征)积。若迁延日久,脾胃受损,气虚不运而反复发作痞满,治疗应着重健脾助运,以消痞满。
〔调护〕
注意饮食,忌食生冷、不易消化之食物,如油炸、肥腻等影响脾气运化功能。情志适调,避免抑郁、生气,使气滞不行。
〔应用例案〕
例一、陈正夫,万之母舅也。病三日后,胸中痞胀,小便少,大便不通。万闻往问疾,时近城一医,欲以大柴胡汤下之。察脉症不可下,内伤中气不运,故上窍闭而下气不通也。丹溪云,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升麻柴胡,则大便润而小便长。与之一服而安(《续名医类案•内伤》)
按:此例内伤痞满为中气不足所致。中气不足则气不得以上下行,且中气不足亦可致湿停,湿停亦可阻遏阳气,加剧中气不运。故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升麻柴胡,补气利湿,升清降浊,药证相合,故一服而安。
例二、气虚湿痰内阻,营卫不克宣通,往来寒热,误投阴腻之物,寒热虽止,而脘痞少腹满,腿肢作痠,此阳气不克运行,恐成胀病。上安桂、制香附、制半夏、薤白头、连皮苓、山查炭、半硫丸。(《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张聿青医案》)
按:本证误治而致阳气失运,终为痞满,治用温通阳气,健脾化痰。
例三、某,脉不清神烦倦,中痞,恶心,乃热邪里结,进泻心法。
炒半夏 黄芩 黄连 干姜 枳实 杏仁(《临证指南医案》)
按:为热邪里结,言脉不清是指脉象难以辨其病机病性,无大寒大热之意,神烦倦是邪热壅郁,气机不和;中痞是热壅气滞,痞结不行;恶心是胃失和降,郁热滞之气扰攘不宁之征。故治用清热消痞,和胃降逆之法。方中姜,夏能消痞散结;黄芩、黄连能清泻邪热;枳实、杏仁理气降逆。
例四、陈××,男,32岁,干部,1964年6月17日初诊。
病史:病已数年,胃脘痞满,腹胀痛,胃不思纳,嗳腐倒饱,肠鸣矢气,二便调。检查:舌苔淡黄粘厚,脉沉弦滑。辨证:脾胃不和,运化失调,食滞停痰,气机不利。治则:疏肝健脾,行气除痞,消食化痰。拟香砂、橘红、曲麦枳术丸合法加减。方药:
生白术9克 炒枳壳4.5克 木香4.5克 砂仁3克 陈皮4.5克 清半夏6克 姜川朴4.5克 川楝子4.5克 炒麦芽6克 水煎服
7月6日二诊:服药6剂,诸证均除,因中断治疗,近日腹部病满,腹胀,其他尚好。舌苔灰白厚,脉滑缓。
按上方去川朴、川楝子,加茯苓9克,六曲6克,炒山栀4.5克。水煎服。
7月13日三诊:服药6剂,诸症消失,舌苔薄白,脉同前。按二诊去木香,加香附9克。嘱常服巩固。(《吴少怀医案》)
按:为脾胃不和,痰食相结作痞,此例虽病已数年,但与例二相比无形体瘦削,面色少华的虚象,仅胃气失和,不思纳食,故诊为脾胃不和,痞满胀痛为痰食停滞。吴氏认为杂病痞满多由情志不畅,饮食停滞,损及脾胃所致,症多虚实互见。治法《金匮》调理脾胃,用药贵中和,补不碍滞,消不伤正,以枳术丸加减,甚为得法。此案中用生白术重在健脾而去湿痰,用砂仁重在醒脾和胃,调理气机,其他理气散痞药随证加减而治愈。
〔文献摘录〕
《丹溪心法》:“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 “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
《景岳全书》:“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张氏医通》:“肥人心下痞闷,内有湿痰也。……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饮食不化而作痞也。”
《类证治裁》:“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