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麻黄,中药名。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别名 卑盐,麻黄草,卑相,龙沙,狗骨
药味 苦,辛
药性
归经 膀胱经,肺经
分类 解表药
产地 甘肃,内蒙古
功能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等。

麻黄
  • 麻黄
  • 麻黄
麻黄

《中国药典》:麻黄

拼音注音
Má Huánɡ
别名

色道麻、结力根[蒙古]

英文名
HERBA EPHEDRAE
来源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性状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炮制

麻黄: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蜜麻黄:取麻黄段,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每 100kg麻黄,用炼蜜20kg。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草麻黄 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脊线较密,有蜡质疣状凸起,两脊线间有下陷气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线处,壁厚,非木化。皮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8~10 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木质部呈三角状。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块;偶有环髓纤维。表皮细胞外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小草酸钙砂晶或方晶。

中麻黄 维管束12~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木贼麻黄 维管束8~10 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无环髓纤维。

(2)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 与稀盐酸1~2滴,煮沸2~3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氨试液数滴使呈碱性,再加氯仿5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氨制氯化铜试液与二硫化碳各5 滴,振摇,静置,氯仿层显深黄色;另一管为空白,以氯仿5 滴代替二硫化碳5 滴,振摇后氯仿层无色或显微黄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浓氨试液数滴,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 充分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试液 (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归经

归肺、膀胱经。

性味

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用量

2~9g。

备注

(1)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2)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麻黄

拼音注音
Má Huánɡ
别名

龙沙(《本经》),卑相、卑盐(《别录》),狗骨(《广雅》)。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生境分布

主产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

原形态

①草麻黄,又名:华麻黄。

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高30~70厘米。木质茎匍匐卧于土中;草质茎直立,黄绿色,节间细长,长2~6厘米,直径1~2毫米。鳞叶膜质,鞘状,长3~4毫米,下部1/3~2/3合生,围绕茎节,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中央有2脉。花成鳞球花序,雌雄异株,少有同株者;雄花序阔卵形,通常3~5个成复穗状,顶生及侧枝顶生,稀为单生;苞片3~5对,革质,边缘膜质,每苞片内各有1雄花;雄花具无色膜质倒卵形筒状假花被;雄蕊6~8,伸出假花被外,花药长方形或倒卵形,聚成一团,花丝合生1束;雌花序多单生枝瑞,卵圆形;苞片4~5对,绿色,革质,边缘膜质,最上1对合生部分占1/2以上,苞片内各有1雌花;雌花有厚壳状假花被,包围胚珠之外,珠被先端延长成细长筒状直立的珠被管,长1~1.5毫米。雌花序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枚,卵形。花期5月。种子成熟期7月。

生长于干燥高地、山岗、干枯河床或山田中。分布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②木贼麻黄

小灌木,高70~100厘米。木质茎粗大,直立;草质茎节间纤细而短,通常长1.5~2.5厘米,直径1~1.5毫米。鳞叶膜质鞘状,下部3/4合生,上部通常2裂,钝三角形。雄花序多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有苞片3~4对,基部约1/3合生;假花被窄倒卵形,雄蕊6~8;雌花序单生,常在节上成对,花序窄椭圆形,苞片3对,最上1对约2/3合生,胚珠1~2,珠被管长1.5~2.5毫米,常略弯曲。雌花序成熟时成肉红色浆果状,有短柄。种子多为1枚,窄长卵形。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生长于干燥山地及山壁石缝中。主要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西部等地。

③中麻黄

灌木,高达1米以上。茎枝较前两种粗壮,草质茎对生或轮生,常被白粉,节间长3~6厘米,直径2~3毫米。鳞叶膜质鞘状,下部2/3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三角形。雄花序数个簇生节上,卵形;苞片3片1轮,有5~7轮,或2片对生,共有5~7对;假花被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蕊5~8,花丝完全合生,或大部分为2束;雌花序3个轮生或2个对生于节上,长椭圆形;苞片3~5轮或3~5对,最上1轮或1对苞片有雌花2~3,珠被管长1.5~2.5毫米,常螺旋状弯曲;雌花序成热时红色肉质,常被白粉。种子2~3。

生长于多沙地带、沙漠或干燥山地。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性状

①草麻黄

又名:田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5~6厘米。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毫米,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黄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②木贼麻黄

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黄稍细,直径约1~1.5毫米。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厘米。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毫米,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其他与上种相似。

③中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毫米,全草呈黄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毫米。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厘米,手触之有粗糙感。

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化学成分

草麻黄茎含生物碱1~2%,其中40~90%为麻黄碱,其次为伪麻黄碱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又含儿茶鞣质6%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l-α-松油醇。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和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类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

矮麻黄含总生物碱(以麻黄碱计)1.15%,其新鲜叶含蜡0.15%,其中主成分是廿九烷醇、廿九烷、卅烷醇。

药理作用

①麻黄碱的作用

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麻黄碱的血管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因此用于鼻粘膜肿胀,收缩作用既长,且无续发性血管扩张作用;能使冠状血管扩张,增加冠脉流量,与垂体后叶素合用于升压时,能克服大量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及心脏抑制。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着,舒张压一般不降低。对于心脏也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但反复应用,或一次应用很大剂量,易于产生抑制;亦可能扰乱心律,但较肾上腺素弱得多;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麻黄碱与洋地黄同用时,则易引起心律紊乱。㈡对中枢的作用:麻黄碱如用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等症状,亦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在麻醉药中毒时有苏醒作用,且可用于发作性睡眠病。㈢对平滑肌的影响: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解痉作用较持久,特别在支气管处于痉挛状态时其作用更显著;作用于虹膜辐状肌可使瞳孔扩大,也能使胃肠道肌肉松弛,抑制蠕动,但能增加膀胱括约肌的张力,这对遗尿症是有利的;它还可兴奋离体子宫,但对正常妇女及月经困难者则可减少子宫活动。㈣其他:麻黄碱对骨胳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还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较弱而不恒定。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及发热描均不表现发汗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此时用麻黄碱50~60毫克1.5~2小时后,汗液分泌要比来用麻黄碱者更快更多,而皮下注射麻黄碱的局部皮肤,并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因此,麻黄碱的这种作用,可能系中枢性的。㈤麻黄碱的作用原理:麻黄碱的作用属于混合型,大部分是由于同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产生的直接作用,小部分由于促进介质释放的间接因素。麻黄碱反复应用时易产生快速耐受性,作用迅速减弱,最后可以完全无效,经数小时后可以恢复,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机理中,也具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因素,有人用离体家兔主动脉条进行实验,认为麻黄碱除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外,对主动脉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体;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黄碱的急速耐受与中枢调节有关,但破坏中脑外侧网状核并无影响。

②伪麻黄碱的作用

在升压作用,收缩鼻粘膜血管之作用方面,麻黄碱最强,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次之,伪麻黄碱最弱。毒性亦以麻黄碱最强(100),消旋麻黄碱次之,伪麻黄碱最弱(56.5)。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利尿作用,用水、盐水及尿素后,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但对麻醉狗则尿量反而减少,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性肾炎之犬仍然产生利尿反应,严重者则无利尿作用。离体兔肺灌流实验表明,伪麻黄碱极稀的溶液及浓溶液均使支气管松弛,中等浓度则使支气管肌收缩,而甲基麻黄碱任何浓度均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③麻黄次碱的作用

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麻黄根浸膏静脉注射于猫及家兔亦有降压作用。

④草麻黄中提得的麻黄挥发油,在体外试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给感染A型、PR8型流感病毒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有治疗作用(存活日期增加,肺损伤降低)。麻黄油乳剂对肌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体温均有降温作用,但麻黄挥发油作用不如松油醇明显。麻黄挥发油乳剂灌胃、肌注、腹腔注射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以足跖部有无潮湿及汗珠为指标),对发热病人亦无发汗作用。一定剂量的麻黄碱能对抗麻黄油乳剂引起的小鼠镇静作用及兔全身肌肉瘫痪现象,对蟾蜍心脏,麻黄油乳剂只表现抑制作用,麻黄碱并不能拮抗此作用,麻黄油乳剂在不影响肌紧张的剂量时,对兔呼吸运动呈先兴奋后抑制。麻黄挥发油乳剂口服安全度很大,注射于家兔腹部或耳部皮下组织均有一定时刺激作用,对家兔眼结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麻杏石甘汤在鸡胚实验中对陕中61-l株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其作用主要为麻黄;石膏、甘草、杏仁对麻黄的抗病毒作用,并不表现协同。麻杏石甘汤,麻黄、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麻黄的作用较强。

炮制

麻黄:拣去杂质,去尽木质茎及残根,用水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即得。麻黄绒:取已经加工切碎的净麻黄放在碾槽里,研至纤维疏松成绒状。蜜麻黄:取麻黄段,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段100斤,用炼熟蜂蜜10~15斤)

《本草备要》:"用醋汤略泡,晒干备用。亦有用蜜炒者。"

归经

入肺、膀胱经。

①《珍珠囊》:"入手大阴。"

②《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

③《药品化义》:"入肺、大肠、包络、膀胱四经。"

性味

辛苦,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医学启原》:"《主治秘要》云,性温,味甘辛。"

注意

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者,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②《别录》:"不可多服,令人虚。"

③《蜀本草》:"白薇为之使。"

④《医学入门》:"伤风有汗及阴虚伤食者禁用。"

⑤《本草经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疤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功能主治

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

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J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先煎,去水面浮沫),0.5~2钱;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黄汤)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⑤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⑦治病疮疱倒黡黑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声)

各家论述

①李杲:"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②《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⑦《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若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曰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癥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④《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⑤《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今见后人多有畏之为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⑥《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瞤,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彼时寒变为温病,量为减用,入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腠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入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儿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症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东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今时用者,大抵皆不去节。至其根则纯系止仟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非经细心实验,何以知之?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入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⑧《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疸,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灼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燔,新凉外束,干咳嗌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竟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喑,亦且无取乎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为巨患。"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矮麻黄(分布四川、西藏、云南)、丽江麻黄(分布云南、四川)、膜果麻黄(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双穗麻黄(分布东北、新矗)等的草质茎,亦作麻黄使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麻黄

拼音注音
Má Huánɡ
别名

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麻黄用之折除节,节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

2.《纲目》:服麻黄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头发,仍用扑法即止。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凡用须佐以黄芩,则无赤眼之患。

来源

药材基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Ephedra sinica Stapf 2.Ephedra equisetina Bge.3.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C.A . Mey.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割取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生。

2.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

3.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000m的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

资源分布:1. 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新疆、河南西北部等地。

2.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3.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原形态

1. 草本状灌木,高20-40cm。木质茎匍匐卧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柱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节间长2.5-5.5cm,径1.5-2mm。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包子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6mm,直径约4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2.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径1-1.5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m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雄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多或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mm,直径2-3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3.灌木,高20-100cm。木质茎直立或匍匐斜上,较粗壮,基部多分枝,圆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节间长3-6cm,直径1-3mm,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钝,裂片钝三角形或窄三角状披针形。雄球花通常无梗,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稀2-3个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有长约1mm的短柄。种子包于肉质红色苞片内,不外露,种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6mm,直径约3mm。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及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应采取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浇水,约径15d左右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先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cm,按株距30cm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

田间管理 苗期和生长初期应该当浇水,苗高6-8cm后,返青前每亩施厩肥1500-2000kg.

性状

性状鉴定 (1)茎细长圆柱形,略扁,少分枝,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节时显,节间长2-6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有细纵棱线,微有粗糙感。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成鞘状,上部2裂(稀3裂),裂片锐三角形披针形,先端灰白色,反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黄褐色,髓部圆形,暗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2) 分枝多,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下部约2/3合生成鞘状,上部裂片2(稀3),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断面髓部略呈椭圆形。

(3)分枝较多,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通常长3-6cm。膜质鳞叶长2-3mm,下部约1/3合生成鞘状,裂片3(稀2),先端锐尖,微反曲。断面髓部常成三角状圆形。均以色淡绿或黄绿、内心色红棕、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1) 横切面近圆形。表皮外被厚的角质层。棱线16-24个,呈波状凸起,两棱线间有下陷的气孔,棱线处表皮内侧有下皮纤维束。皮层宽,靠近内侧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或小方晶,有少数皮层纤维束散在。中柱鞘纤维束呈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8-10个。形成层环明显。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无或有极少数环髓纤维。

(2)木贼麻黄 横切面稍呈椭圆形。棱线13-14个。皮层纤维束较多。维管束8-9(-10)个。形成层环略呈椭圆形。无环髓纤维。

(3)中麻黄 横切面通常略三角状圆形。棱线18-28个。皮层纤维束多。形成层环呈类三角形。环髓纤维较多见。

粉末特征 草麻黄粉末淡棕色。①表皮细胞新面观呈类长方形,外壁布满草酸钙砂晶;角质层厚约18μm。②气孔特异,长圆形,侧面观保卫细胞似电话筒状,两端特厚。③皮层纤维细长,直径10-24μm,壁极厚,有的木化,壁上布满砂晶,形成嵌晶纤维。④螺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15μm,导管分子端壁斜面相接,接触面具多数穿孔板。此外,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细小簇晶、色素块、石细胞等。

理化鉴别 (1)取3种麻黄粉末各10g,分别加0.5%盐酸溶液80ml冷浸4h,滤过。滤液加10%氢氧化钠溶液调至强碱性,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用盐酸溶液2ml溶解,加入10%硫酸铜试液1滴,再加10%氢氧化钠溶液至呈现麻黄碱的紫色铜络盐反应;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则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检查麻黄碱)(2)薄层色谱 取3种麻黄粉末各5g,加乙醇40ml,冷浸12h,滤过。滤液浓缩至半量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麻黄碱对照品,用乙醇制成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3种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品溶液5μl,点于同一硅胶G(青岛)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冷醋酸-水(8:2:1)展开,取出后晾干。喷以0.5%茚三酮的丙酮溶液,于110℃烘约10min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品质标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含生物碱以麻黄碱(C/10H/15NO)计算,不得少于0.80%.

毒性

毒性 麻黄碱对大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50mg/kg;d-伪麻黄碱盐酸对兔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500mg/kg;10%麻黄挥发油乳剂对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4mg/kg。

麻黄水提物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50mg/kg。麻黄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35ml/kg,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2.79ml/kg。麻黄碱、消旋麻黄碱、伪麻黄碱对多种动物的最小致死量。

化学成分

草麻黄地上部分含有麻黄类:左旋麻黄碱(ephedrine),右旋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黄碱(norephedrine),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norpseudoephe-drine),左旋甲基麻黄碱(methylephedrine),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methylpseudoephedrine),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0.481 -1.382%。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ephedroxane)。挥了油:从中分离出32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有(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对(艹孟)-2-烯-7-醇(p-meth-2-en-7-ol),平喘有效成分左旋-α-松油醇(α-terpineol)和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麦黄素(tricin),山柰酚(kaempferol),芹菜素-5-鼠李糖甙(apigenin-5-rhamnoside),蜀葵甙元(herbacetin),3-甲氧基蜀葵甙元(3-methoxyherbacein)及山柰酚鼠李糖甙(kaempferol rhamnoside)。

另有报道,由生产麻黄碱的麻黄母液残渣中分离得O-苯甲酰-L-(=)-伪麻黄碱(O-benzoyl-L(+)-pseudoephedrine)。

木贼麻黄地上部分含有麻黄生物碱类: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2.093%-2.436%。 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挥发油:从中分离出27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有6,10,14,-三甲基十五碳-2-酮(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3,7,11,15-tetramethyl-2-hexadecen-1-ol),十八碳酸甲酯(oc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平喘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但不含另一种平喘有效成分旋-α-松油醇。黄酮醇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4′,5,7-trihydroxy-8-methoxyflavonol-3-O-β-D-glucopyranoside)。芳香酸类:苯甲酸(benzo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佳皮酸(cinnam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及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中麻黄地上部分含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以伪麻黄碱含量较高,麻黄生物碱类总含量为1.059%-1.564%.还含麻黄恶唑酮。

山岭麻黄地上部分含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甲基麻黄碱,微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生物碱总含量为1.058%,还含麻黄恶唑酮。

丽江麻黄地上部分含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碱,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等麻黄生物碱,基总含量为1.495%-1.772%,云南产丽江麻黄伪麻黄碱含量较多,而四川产丽江麻黄则麻黄碱含量较多。

单子麻黄地上部分含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等麻黄生物碱,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2.466%。

藏麻黄地上部分含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等麻黄生物碱,其总含量为0.806%。

药理作用

1.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另外,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兴奋a,B-受体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其拟肾上腺素作用表现为2.(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心脏: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故心率变化不大;如果迷走神以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引起心律紊乱较肾上腺素少,但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蟾蜍心脏表现抑制作用。

(.2.)血管: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麻黄碱溶液用于粘膜,能满意地消除血管充血,且不伴有后扩张。麻黄碱以鼻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比伪麻黄碱强,维持时间亦较长。

(3.)血压: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犬小剂量(0.01-0.2mg/kg)静脉注射,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脉注射,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管下降。

1.2.对平滑肌的作用:1.2.1.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驰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离体兔肺支气管灌注,低浓度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均引起支气管扩张。左旋麻黄碱和右旋伪麻黄碱能缓解由组胺或乙酰胆碱所致犬呼吸道阻力增加,甲基麻黄碱也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1.2.2.麻黄碱作用于虹膜辐状肌可使瞳孔扩大,故有散瞳作用。

1.2.3.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驰,抑制蠕动,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及排空。麻黄次碱对离体兔肠先抑制后兴奋。

1.2.4.对动物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被可卡因所增强,然而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曾用于缓解月经痛。麻黄对离体动情期大鼠子宫表现抗5-羟色胺作用,麻黄次碱对豚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

1.2.5.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甚至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力强,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麻黄碱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兔呼吸表现先兴奋后抑制。一定量麻黄碱能对抗麻黄挥发油乳剂引起小鼠镇静作用。

3.发汗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人工发热的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萜品烯醇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温作用,以萜品烯醇作用更为明显,二者对正常及发热猫未见引起发汗。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当人暴露于高温1.5-2小时后,给与麻黄碱50-60mg,出汗量比未暴露于高温者快而多,提示对人有中等度发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D-伪麻黄碱口服50mg,可使实验动物血管通透性降低,而呈抗炎作用,这也有助于解热。

4.抗菌抗病毒作用:麻黄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种链球菌、乙种链球菌、炭痕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PR,株感染的小鼠有治疗作用。麻黄煎剂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mg/ml。

5.抗过敏及免疫作用:麻黄的水或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补体)的释放,但对组胺等介质没有对抗作用。静脉注射奥昔麻黄碱10mg/kg可使兔脾脏和胸腺重量明显减轻。

6.镇咳平喘祛痰作用:麻黄水提物口服或腹腔注射有镇咳作用。用组胺气雾致喘法试验,小鼠腹腔注射麻黄挥发油0.1ml/kg具有平喘作用,麻黄挥发油组小鼠致喘时间为7.2±2.1分钟,而生理盐水组为2.2±0.7分钟(P<0.05)。酚红法试验发现给小鼠灌胃麻黄挥发油0.4ml/kg具有促进气管排泌酚红的作用。

7.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静脉注射对硬膜外阻滞所致心率减慢、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下降均有明显对抗作用。另能显着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心肌收缩力和心率,连续给药3-5天可明显减轻肾上腺素加冰水2天组大鼠心肌坏死病变,坏死程度减轻,范围缩小。

麻黄水提取物550mg/kg十二指肠给药或27mg/kg静脉注射可升高麻醉犬的血压。麻黄碱 静脉注射0.1-0.3mg/kg,描肺动脉平均压、收缩压、舒张压和脉血管阻力均显着增加,且有效量依赖关系。麻黄碱衍生物A0静脉注射给药68mg/kg可引起家兔血压显着下降。

麻黄碱能引起家兔离体主动脉、肺动脉条浓度依赖性收缩。近来有报道,麻黄碱能使豚鼠门静脉环产生浓度依赖性收缩;酚妥拉明能明显抑制,而利血平有显铃增强作用,麻黄碱还能增强电场刺激引起的门静脉的收缩幅度,但可被普萘洛尔明显抑制。提示麻黄碱以直接激动突触后a-受体为上,以促进NA释放的间接作用为辅,后者与激动突触前β-受体力主,以促进NA释放的间接作用为辅,后者与激动突触前β-受体有关。另奥昔麻黄碱有降血粘度作用等。

8.对骨胳肌的作用:麻黄碱叫使疲劳的骨胳肌紧张度显着且持久地升高。

9.伪麻黄碱的作用:伪麻黄碱比麻黄碱有显着的利尿作用,用水、盐水及尿素后,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但对麻醉狗尿量反而减少,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肾炎犬仍然产生利尿作用,严重者则无利尿反应。离体兔肺灌流实验表明,伪麻黄碱极稀溶液及浓溶液均使支气管松驰,中等浓度则使支气管肌收缩,而甲基麻黄碱任何浓度均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相互作用同时应用麻黄和氨茶碱可使氨茶碱的血药浓度降低,消除速率增加,消除半衰 期缩短,最高血药浓度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增加,曲线下面积减少。因而从药物动力学角度看,临床上麻黄与氨茶碱同时应用是不合理的。

炮制

麻黄:拣去杂质,去尽木质茎及残根,用水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即得。麻黄绒:取已经加工切碎的净麻黄放在碾槽里,研至纤维疏松成绒状。蜜麻黄:取麻黄段,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段100斤,用炼熟蜂蜜10-15斤)《本草备要》:用醋汤略泡,晒干备用。亦有用蜜炒者。

归经

肺;膀胱经

性味

辛;微苦;性温

注意

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密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复方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喂粥。(《伤寒论》麻黄汤)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一升。(《伤寒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⑤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⑦治病疮疱倒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各家论述

1. 李杲: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2.《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3.《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4.《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5.《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法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肋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今见后人多有畏主力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6.《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剖JL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情肺,大有功效。

7.《医学衷中参西录》: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法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症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东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铺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今时用者,大抵皆不去节。至其根则纯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非经细心实验,何以知之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8.《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9.《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10.《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11.《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12.《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13.《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14.《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15.《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16.《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

17.《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

18.《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麻黄

功效作用

功能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等。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㗜鼻或研末敷。

2、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蜜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不良反应

1、临床若摄入过量麻黄,可致中毒,初期可见头痛、不安、失眠、胸闷周身不适、流泪、流涕、心跳加快、躯干部发麻、周身发热等,继则岀现大汗、头晕、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耳鸣、口渴、颜面潮红、心悸、烦躁、震颤、血压升高等症状。

2、中毒解救的一般方法可用催吐、洗胃、导泻法,以减少毒物吸收;若岀现烦躁惊厥,血压升高时,可用氯丙嗪镇静降压,对症治疗。

3、预防麻黄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掌握适应证,把药量严格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1)恶辛夷、石韦,厚朴、白蔹为使。

(2)蒲公英与麻黄同时煎煮其溶液可产生浑浊,故不宜配制复方注射液。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降压药同用。

(2)不宜与氯丙嗪、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同用。

(3)不宜与呋喃唑酮、帕吉林、苯丙胺、苯乙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同用,易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4)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苷类及氨茶碱同用时,易增加毒性反应,故不宜同用。

(5)不宜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同用,否则会诱发高血压。

(6)不宜与异烟肼同用,两药均可引起精神兴奋、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7)麻黄的发汗作用极强,与解热镇痛药并用容易导致大汗虚脱,应注意剂量。

3、饮食禁忌:忌食生冷、黏腻、刺激性大的食物;恶牡蛎肉。

注意事项

1、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合用,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2、麻黄发散力强,易耗气伤阴,故用量不宜过大。

3、治疗风寒表证时,以生用为佳;表证不显而以咳喘为主时,当蜜炙用。

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速,心排血量增加,罹患严重器质性病变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使用麻黄可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心脏病患者服用麻黄当十分注意,防止过服而引起心律失常。

5、麻黄碱能兴奋中枢,作用远强于肾上腺素,大剂量能兴奋大脑皮质、脑干、延髓,导致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因此,应注意不要与兴奋中枢神经的药物共用。

6、生麻黄发汗力强,风寒表证多用之;炙麻黄发汗力缓,喘咳证多用之。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治疗剂量即可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较大剂量可引起不安、震颤。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黄挥发油有发汗、镇痛、解热、降温作用。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镇咳、平喘的作用。麻黄挥发油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麻黄碱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麻黄煎剂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作用。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麻黄能改善血流变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溶功能,抗凝血。

6、此外,麻黄尚有一定的利尿、缩尿、抗炎、抗过敏、抑制胃肠蠕动、增强输精管的收缩、散瞳、利胆、降低尿毒症毒素等作用。

毒理作用

1、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能引起小鼠眼球突出,举尾反应和紫绀。用麻黄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可见眼眶出血、眼球突出,有人认为是麻黄内的中性物质协同所引起。

2、用1%麻黄碱滴鼻,可引起豚鼠鼻粘膜损伤。临床上还可引起尿潴留。急性中毒反应有头痛、不安、失眠、胸闷、心悸、流泪、流涕、周身不适、发热、大汗不止、上腹不适、口干、恶心、呕吐、耳鸣、血压升高,并可引起心动过速、期外收缩。大剂量时可抑制心脏,引起心动过缓等。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2、《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2、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3、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相关配伍

1、麻黄配桂枝:麻黄辛开苦泄遍彻皮毛,功专宣肺发汗散邪;桂枝辛甘温煦,透达营卫,功善解肌发表。两药伍用,可增强发汗解表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2、麻黄配干姜: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善于发散风寒,温肺化饮。两药伍用,可增强散寒解表,化饮平喘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的咳喘证。

3、麻黃配石膏:麻黄辛温,长于宣肺;石膏辛寒,善清肺热。两药相配,一寒一热,一表一里,相制为用,具有宣肺泄热平喘之功。适用于表邪入里化热,或邪热壅肺之咳喘,身热,口渴,甚则鼻翼煽动等。

4、麻黄配射干:麻黄长于宣肺平喘;射干功善祛痰利咽。两药伍用,共达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之功。适用于寒饮郁肺,气逆而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等。

5、麻黄配白术:麻黄功善发汗解表;白术功长健脾燥湿。两药伍用,肺脾同治,使肺气得以宣通,脾气得以健运,水湿得以下行,共达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之功。适用于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所致的风水证。

6、麻黄配附子:麻黄善散外寒,宣通经络;附子善祛里寒,温通经脉。两药伍用,可达散寒通痹止痛之功。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者。

7、麻黄配葛根:麻黄辛温,功善发散风寒;葛根辛、凉,疏散风热而尤善解肌治项强。两药合用,治外感风寒,项强无汗效佳。方如葛根汤。

鉴别用药

1、生麻黄、炙麻黄与麻黄绒:三者均为麻黄的不同炮制品种,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生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水肿;炙麻黄辛散之性已缓,偏于温润,长于宣肺止咳平喘,咳喘多用;麻黄绒发汗作用缓和,宜用于小儿、老人及体虚之人而外感风寒者。

2、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临床常用的麻黄品种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三种麻黄中麻黄碱和挥发油的含量差异很大。就麻黄总生物碱而言,中麻黄的含量为0.25%,草麻黄为1.315%,木贼麻黄为3.33%。发汗解表主要是挥发油的作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则以麻黄生物碱为主。故临床处方和调剂时,最好应对麻黄的来源予以鉴别,适当选用。

3、麻黄与桂枝:均辛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且二者常相须为用。但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又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温散寒邪之功。桂枝又归心经,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缓和,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还是有汗的表虚证均可使用。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4、麻黄与浮萍:二者均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之功。治感冒无汗及水肿尿少。然麻黄辛温,主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浮萍辛凉,主治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黄利水,主治水肿兼外感风寒者;浮萍利水,主治水肿有热或兼外感风热者。此外,麻黄能宣肺平喘,为治咳喘良药;浮萍又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5、麻黄与细辛:麻黄、细辛均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同可用治风寒感百然麻黄辛开苦泄,重在宜发卫气,开通理,透发毛窍,发汗解表,主散肺与腾跳经风寒,为作用较强的发汗解表药,故主治风寒外束,肺气塞实,毛窍闭塞,表实无汗的风塞感冒熏证!还有宜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肺气闭遏的喘咳息促及风邪袭表、一身尽肿的风水水肿证。药理研究表明,体现麻黄发汗解表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麻黄挥发油,而所含穌黄碱、伪麻黄碱等生物硪则发挥宜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可散肺与足少阴肾经风寒,发汗不如麻黄,但散塞力胜,既治一般风寒感百,尤善用于寒犯少阴,无汗恶寒、发热脉沉之阳虚外感:其辛散温通,长于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善治头面诸穿疾患,风湿痹痛及肺有停饮、喘咳胸满等。体现其祛风散、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细辛挥发油。

6、麻黄与香薷:麻黄与香薷皆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兼表证者。但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其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但无和中化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同时,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香薷其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善于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

7、麻黄与麻黄根:麻黄味辛,性温,如肺及膀胱经,可开理,通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用治风寒感冒。麻黄长于开宣肺气,利尿平喘,还可用治风寒束表,肺气壅遏之喘咳、风水水肿等。此外,麻黄还有散寒通滞之功,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等。而麻黄根味甘涩,性平,入肺经,功用敛汗固表,用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产后虚汗不止等理不固,汗出不止者。麻黄以发散为长,而麻黄根则以收涩为优,二者虽来源于同一植物,功能特点却截然不同。

8、附子与麻黄:两药均味辛,均具有散塞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寨湿捭,阳虚外感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软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濟重证最为常用;附子又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教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烧宫冷,曉腹冷痛,泄泻,水肿等,麻黄辛散温通,散寒通滞,多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所数关节痹痛;麻黄归肺、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

9、葶苈子与麻黄:二者均能平喘,利水消肿,皆可治喘咳、水肿之证。但葶苈子苦寒下泄,泻肺行水力猛,适用于水盛之喘咳肿胀、小便不利:麻黄辛温发散,长于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风寒外束之咳喘逆满,肺气不宜之风水证。

相关药品

感冒软胶囊、伤风停胶囊、通宣理肺丸(口服液、胶囊、片、颗粒、膏)、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疏风活络片。

相关方剂

麻黄汤(《伤寒论》)、三拗汤(《和剂局方》)、小青龙汤(《伤寒论》)、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药膳食疗

麻黄蒸梨:

1、功效:止咳。适用于小儿百日咳的初期和痉咳期。也可用于小儿支气管炎咳嗽。

2、原材料:麻黄3-5g。大梨1只。

3、做法:先把麻黄捣为粗末。将生梨洗净后。剖开,挖去梨核。把麻黄放入梨心内,再将梨子合严,插上小竹签,然后放入碗内,隔水蒸熟后即可。

4、用法:每日2次,每次1只,去麻黄吃梨服汁,连用3-5天。

附注

药代动力学:

麻黄提取物口服后体内可检测到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以麻黄碱为主。正常人口服麻黄粉胶囊后麻黄碱血浆浓度4小时达峰,而口服麻黄碱片剂及溶液2小时达峰,t1/2β为5-6小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吸收快而完全;在体内分布较广,肾脏、脑、肺浓度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心脏。60%-70%原形经肾脏排泄,少量被代谢。麻黄水煎液可诱导肝药酶CYP1A2活性,加快茶碱的代谢。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炮制方法

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木质茎及残根,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生品发散力强,适于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浮肿。

2、蜜麻黄: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麻黄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100kg,用炼蜜20kg。蜜麻黄发散力较弱,长于止咳平喘,多用于表证较轻而喘咳重的患者。

3、麻黄绒:取净麻黄段,碾成绒,筛去粉末。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体虚者患风寒感冒或咳喘。

4、蜜麻黄绒: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麻黄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麻黄绒100kg,用炼蜜30kg。蜜麻黄绒作用极其缓和。

5、炒麻黄:取麻黄段,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6、生姜、甘草制麻黄:取甘草、生姜煎汤,煎至味出,趁热浸泡麻黄段,浸后晒干。每麻黄段100kg,用生姜6kg,甘草6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蜜麻黄、蜜麻黄绒、生姜甘草制麻黄应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2、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饮片性状

1、麻黄:呈圆柱形小段,表面黄绿色,粗糙,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质脆。断面中心显红黄色,粉性。气微,味微苦、涩。

2、蜜麻黄:表面颜色加深,微有光泽,有焦香气,味微甜。

3、麻黄绒:呈松散之绒状,黄绿色。

4、蜜麻黄绒:呈松散黏结纤维状,深黄色,气焦香,味微甜。

5、炒麻黄:呈褐黄色微焦。

6、生姜、甘草制麻黄颜色加深,有微弱的姜气和苦甜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

形态特征

1、草麻黄:草本状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常似根茎,匍匐地上或横卧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杜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节间长2.5-5.5cm,径1.5-2mm。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包于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6mm,直径约4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2、木贼麻黄: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茎1-1.5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mn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mm,直径2-3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3、中麻黄:灌木。高20-100cm。木质茎直立或匍匐斜上,较粗壮,茎部多分枝,圆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节间长3-6cm。直径1-3mm,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窄三角状披针形,雄球花通常无梗,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稀2-3个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有长约1mm的短柄。种子包于肉质红色苞片内,不外露,种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6mm,直径约3mm。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分布区域

1、草麻黄:分布于华北及辽宁、吉林、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2、中麻黄: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3、木贼麻黄: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1、草麻黄: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

2、木贼麻黄: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

3、中麻黄: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000m的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

生长见习

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繁殖方式

用种子及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应采取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浇水,约经15d左右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

2、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选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cm,按株距30cm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