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柯

白皮柯,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Hook.f.et Thoms.)Rehd.[Quercus dealbatus Hook.f.et Thoms.]的花序。具有消食,杀虫的功效。主治食积腹胀,虫积腹痛。
别名 野槟榔
药味 味微苦、涩
药性
归经 味微苦、涩,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消食,杀虫。
主治

食积腹胀,虫积腹痛。

白皮柯
  • 白皮柯
  • 白皮柯
  • 白皮柯
  • 白皮柯
  • 白皮柯
  • 白皮柯
  • 白皮柯
  • 白皮柯
  • 白皮柯
白皮柯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皮柯

拼音注音
Bái Pí Kē
别名

滇白栎、野槟榔

来源

壳斗科白皮柯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以花序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

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

顺气消食,健胃杀虫。主治食积腹胀,虫积不化。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白皮柯

拼音注音
Bái Pí Kē
别名

野槟榔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滇石栎的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hocarpus dealbatus (Hook.f.et Thoms.)Rehd.[Quercus dealhetus Hook.f.et Thoms.]

采收和储藏:4-5月采收花序,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3500m的山坡温、湿密林中,常与栲属、栎属及石栎属其他树种组成混交林。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5-10(-25)m。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不裂,内皮淡红褐色。小枝密生灰黄色细绒毛。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近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14cm,宽2.5一5cm,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缘,老叶上面沿中脉疏被短毛或无毛,叶下面密被苍灰或灰白色蜡质鳞秕,侧脉9-12对。雄花序排成圆锥状,长5-10cm;雌花序常生于雄花序下部,长10-15cm,有时基部有少数簇生的雄花。果序长10-20cm,果密集,壳斗扁球形,包围坚果2/3-3/4,直径1-1.5cm,高0.5-lcm,苞片三角形,和壳斗贴生,先端和壳斗分离;坚果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1.6cm,高0.9-1.5cm,先端隆起,有灰黄色细绒毛,果脐隆起,大于果实基部,约为果高的1/4。花期8-10月,果期翌年8-10月。

性味

微苦;涩;性温

功能主治

消食;杀虫。主食积腹胀;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皮柯

功效作用

功能
消食,杀虫。
主治

食积腹胀,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顺气消食,健胃杀虫。主治食积腹胀,虫积不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5月采收花序,晾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壳斗科植物滇石栎。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5-10(-25)m。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不裂,内皮淡红褐色。小枝密生灰黄色细绒毛。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近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14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缘,老叶上面沿中脉疏被短毛或无毛,叶下面密被苍灰或灰白色蜡质鳞秕,侧脉9-12对。雄花序排成圆锥状,长5-10cm;雌花序常生于雄花序下部,长10-15cm,有时基部有少数簇生的雄花。果序长10-20cm,果密集,壳斗扁球形,包围坚果2/3-3/4,直径1-1.5cm,高0.5-1cm,苞片三角形,和壳斗贴生,先端和壳斗分离;坚果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1.6cm,高0.9-1.5cm,先端隆起,有灰黄色细绒毛,果脐隆起,大于果实基部,约为果高的1/4。花期8-10月,果期翌年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300-3500m的山坡温、湿密林中,常与栲属、栎属及石栎属其他树种组成混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