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奶子

羊奶子,中药材名。为胡颓子科植物多花胡颓子ElaeagnusmultifloraThunb.以根、叶、果入药。具有平喘,活血,止痢的功效。主治哮喘,痢疾,跌打损伤,痔疮。
别名 杠柳皮,羊奶子,北五加皮,羊奶藤,羊桃梢
药味 苦,辛
药性 有毒,温
归经 肾经,肝经,心经
分类 祛风湿药
产地 甘肃,河南,山西,陕西
功能 平喘,活血,止痢。
主治 哮喘,痢疾,跌打损伤,痔疮。
羊奶子
  • 羊奶子
  • 羊奶子
  • 羊奶子
  • 羊奶子
  • 羊奶子
  • 羊奶子
  • 羊奶子
  • 羊奶子
  • 羊奶子
羊奶子
拼音注音
Yánɡ Nǎi Zǐ
别名

四月子、牛奶子、木半夏

来源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多花胡颓子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以根、叶、果入药。春采叶,夏采果,秋挖根,晒干。

性味

酸、涩,平。

功能主治

平喘,活血,止痢。用于哮喘,痢疾,跌打损伤,痔疮。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羊奶子

功效作用

功能
平喘,活血,止痢。
主治
哮喘,痢疾,跌打损伤,痔疮。
用法用量
9-15g。
化学成分

1、根瘤:含淀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酶、胃朊酶、酪氨酸等。

2、叶:含少量鞣质。果实含γ-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番茄黄质、糖分及有机酸等。

3、花:含芳香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采叶,夏采果,秋挖根,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多花胡颓子。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2-3米。枝条不具针刺,小枝红褐色,密被愒锈色鳞斑。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3-7cm,宽2-4cm,先端钝尖或骤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幼时被银色鱗斑,后脱落,下面银灰色,被褐色鳞斑。初夏开口色花,1-3朵腋生;花梗细长;花被管管状,先端4裂,外面有银白色及褐色鳞片,内侧疏生柔毛;雄蕊4;花柱直立,无毛。果椭圆形,长12-14mm,密被锈色鱗斑,成熟时红色;果梗长15-30mm,细瘦弯曲。
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及四川等省。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上坡、灌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