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花

鸭嘴花,中药名。为爵床科鸭嘴花属植物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的全株。具有祛风活血,散瘀止痛,接骨的功效。主治骨折,扭伤,风湿关节痛,腰痛。
别名 大驳骨、大驳骨消、牛舌兰、龙头草、大叶驳骨兰、大接骨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归经 味苦、辛,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活血,散瘀止痛,接骨。
主治 骨折,扭伤,风湿关节痛,腰痛。
鸭嘴花
  • 鸭嘴花
  • 鸭嘴花
  • 鸭嘴花
  • 鸭嘴花
  • 鸭嘴花
  • 鸭嘴花
  • 鸭嘴花
  • 鸭嘴花
  • 鸭嘴花
鸭嘴花
拼音注音
Yā Zuǐ Huā
别名

大驳骨、大驳骨消、牛舌兰、龙头草、大叶驳骨兰、大接骨

来源

爵床科鸭嘴花属植物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多鲜用或洗净晒干。

性味

苦、辛,温。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散瘀止痛,接骨。用于骨折,扭伤,风湿关节痛,腰痛。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鸭嘴花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活血,散瘀止痛,接骨。
主治
骨折,扭伤,风湿关节痛,腰痛。
用法用量
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多鲜用或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爵床科鸭嘴花属植物鸭嘴花。
形态特征
大灌木,高达1-3m;枝圆柱状,灰色,有皮孔,嫩枝密被灰白色微柔毛。叶纸质,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或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20cm,宽4.5-7.5cm,顶端渐尖,有时稍呈尾状,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近无毛,背面被微柔毛;中脉在上面具槽,侧脉每边约12条;叶柄长1.5-2cm。茎叶揉后有特殊臭气。穗状花序卵形或稍伸长;花梗长5-10cm;苞片卵形或阔卵形,长1-3cm,宽8-15mm,被微柔毛;小苞片披针形,稍短于苞片,萼裂片5,矩圆状披针形,长约8mm;花冠白色,有紫色条纹或粉红色,长2.5-3cm,被柔毛,冠管卵形,长约6mm;药室椭圆形,基部通常有球形附属物不明显。蒴果近木质,长约0.5cm,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短柄状。
分布区域
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中国海南及云南,广东,广西南部有自然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生长见习
性喜温暖,耐寒力较低忌霜冻。
繁殖方式
鸭嘴花的繁殖有播种法与扦插法两种,播种法与一般花卉相同。扦插法:用幼茎做插穗,可分两个期间扦插,扦插方法与一般木本花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