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竹

刚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Zucc.的根茎及根。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急性风湿关节炎,感冒咳嗽等。
别名 斑竹、桂竹、箭竹、尖竹、台竹、鬼角竹、网苦竹
药味 味淡
药性
归经 味淡,性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除湿。
主治 急性风湿关节炎,感冒咳嗽等。
刚竹
  • 刚竹
  • 刚竹
  • 刚竹
  • 刚竹
  • 刚竹
刚竹
拼音注音
Gānɡ Zhú
别名

斑竹、桂竹、箭竹、尖竹、台竹、鬼角竹、网苦竹

来源

禾本科刚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以果实入药。

生境分布

华东、四川。

性味

淡、微苦,寒。

功能主治

袪风热,通经络,止血。主治风热咳嗽,气喘,四肢顽痹,筋骨疼痛,妇女血崩。

用法用量

根0.5~1两;果实炒炭存性研细末,0.5~2两,吞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刚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
主治
急性风湿关节炎,感冒咳嗽等。
用法用量
常用量15-30g,水煎服。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寒咳嗽:刚竹根、麻黄根、金竹叶各6g,炖肉吃。

2、治风湿热痹肿痛:刚竹根、稀莶草、忍冬藤各12g,水煎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挖取根茎及根,洗净泥土,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桂竹。
形态特征
大型丛生竹,秆高8-22m,直径3.5-8cm,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圆筒形,在具芽的一侧有狭长的纵沟秆环和箨环,均甚隆起。最后小枝单生,顶端具叶3-6枚,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宽1.5-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灰绿色,下面淡绿色。小穗1至数个顶生或腋生于小枝上;小穗基部4-10枚佛焰苞;雄蕊3;子房柱头3裂。笋期4-7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间或栽培于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