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油

米油,中药名。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植物稻OryzasativaL.,亚洲热带广泛种植,我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具有补肾健脾,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脾虚羸瘦,肾亏不育,小便淋浊。

别名 粥油《重庆堂随笔》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入肾、膀胱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补肾健脾,利水通淋。
主治

脾虚羸瘦,肾亏不育,小便淋浊。

米油
  • 米油
  • 米油
米油

《中药大辞典》:米油

拼音注音
Mǐ Yóu
别名

粥油(《重庆堂随笔》)。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性味

《纲目拾遗》:"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①《纲目拾遗》:"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②《随息居饮食谱》:"补液填精,有裨羸老。"

复方

治精清不孕:煮米粥滚锅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炼过食盐少许,空心服下,其精自浓。(《紫林单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米油

拼音注音
Mǐ Yóu
别名

粥油

英文名
thick liquid floats on the surface of rice gruel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越医全丹若云,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若近人以熟粥绞汁为米油,未免力薄矣。

来源

药材基源: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ice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补肾健脾;利水通淋。主脾虚赢瘦;肾亏不育;小便淋浊

用法用量

内服:30-50ml。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2.《随息居饮食谱》:补液填精,有裨羸老。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米油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肾健脾,利水通淋。

主治

脾虚羸瘦,肾亏不育,小便淋浊。

用法用量

内服:30-50ml。

注意事项

脾虚湿盛者慎用。

相关论述

《纲目拾遗》:“此乃滚粥锅内煎起沫,酽滑如膏油者是也。”“用大锅能煮五升米以上者,其油良。”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精清不孕,用煮米粥滚锅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炼过食盐少许,空心服下。其精自浓,即孕也。(《纲目拾遗》)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稻属稻。

形态特征

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松弛,无毛;叶舌披针形,长10-25厘米,两侧基部下延长成叶鞘边缘,具2枚镰形抱茎的叶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展,长约30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弯垂;小穗含1成熟花,两侧甚压扁,长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约10毫米,宽2-4毫米;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2枚,锥刺状,长2-4毫米;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6枚,花药长2-3毫米。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厚约1-1.5毫米;胚比小,约为颖果长的1/4。

分布区域

亚洲热带广泛种植,我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