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桂

天竺桂,中药名。为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树皮作桂皮入药。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
别名 天竹桂、山肉桂、野桂
药味 味辛、甘
药性
归经 味辛、甘,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

胃痛,腹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

天竺桂
  • 天竺桂
  • 天竺桂
  • 天竺桂
  • 天竺桂
  • 天竺桂
  • 天竺桂
  • 天竺桂
  • 天竺桂
  • 天竺桂
天竺桂
别名

天竹桂、山肉桂、野桂

来源

樟科樟属植物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以树皮和叶入药。全年可采,剥下树皮阴干;叶随时可采,鲜用或阴干。

性味

甘、辛,温。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用于胃痛,腹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根皮或根5~7钱;外用适量,树皮研粉,水调或酒调敷患处。

备注

(1)山玉桂(糖瓜木)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功效和前种基本相似。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天竺桂

功效作用

功能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

胃痛,腹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用量15-20g。
化学成分
本品含有挥发油:水芹烯、丁香油酚、黄樟醚、1,8-桉叶素、甲基丁香油酚,丁香油酚等成分。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并有祛痰镇咳作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胃腹冷痛,阳虚内寒:桂皮、附子、干姜、吴茱萸各3g。水煎服。

2、畏寒肢冷,腰膝酸弱,阳痿,尿频:桂皮、熟附子、泽得、丹皮各3g,熟地黄12g,山茱萸、山药、茯苓各6g。水煎服。

3、打扑伤破,腹中有瘀血:桂枝、当归各100g,蒲黄50g。酒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冬季剥取树皮,阴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樟科植物天竺桂。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0-15m。枝条红色或红褐色,具香气。叶近对生,在枝条上部者互生,卵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或钝形,革质,离基三出脉。圆锥花序腋生,无毛;花被裂片6,卵圆形,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能育雄蕊9,内藏,花药4室,第一、二轮内向,第三轮外向并在花丝中部有一对圆状肾形脲体。果长圆形,无毛;果托浅杯状,顶部极开张,全缘或具浅圆齿。花期4-5月。果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及台湾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或近海的常绿阔叶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