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赤链蛇

火赤链蛇,中药材名。为有鳞目游蛇科赤链蛇Dinodonrufozonatum(Cantor),以全蛇入药。具有祛风湿,止痛,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淋巴结结核,慢性瘘管,溃疡,疥癣。
别名 大赤链、赤链蛇、红斑蛇、赤练蛇。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湿,止痛,解毒敛疮。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淋巴结结核,慢性瘘管,溃疡,疥癣。
火赤链蛇
  • 火赤链蛇
  • 火赤链蛇
  • 火赤链蛇
  • 火赤链蛇
火赤链蛇
拼音注音
Huǒ Chì Liàn Shé
别名

大赤链、赤链蛇、红斑蛇、赤练蛇

来源

有鳞目游蛇科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以全蛇入药。

生境分布

南方各省。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袪风湿,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

用法用量

泡酒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火赤链蛇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湿,止痛,解毒敛疮。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淋巴结结核,慢性瘘管,溃疡,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20-40ml。外用:适量,研末撒;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呈圆盘状,盘径大小不一。头部及躯体黑褐色,背脊稍高而不呈恬脊状,体背部有数条红色窄横纹,体侧有红黑相间的断经志斑点状纹,腹部外侧有黑褐色斑。颈部鳞片19行,中部17行,肛前15行,鳞片多平滑,边缘红色。剥去蛇皮处肉呈黄白色,尾部留皮处显棕红色斑点。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游蛇科动物赤链蛇。
形态特征
全长1-1.5m。头较宽扁,头部黑色,枕部具红色“∧”形斑,体背黑褐色,具多数(60以上)红色窄横斑,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颊鳞1,常入眶;眶前鳞1(2),眶后鳞2;颞鳞2+3,上唇鳞2-3-3或3-2-3(2-2-3)式。背鳞19(21)-17(19)-15(17)行,中段平滑夫棱;腹鳞184-225;肛鳞完整,尾下鳞45-95对。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