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楠,中药名。为樟科植物红楠MachilusthunbergiiSieb.etZucc.的根皮。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香港、湖南。具有温中,理气和胃,舒筋活络,消肿镇痛之功效。常用于寒滞呕吐,腹泻,小儿吐乳,纳呆食少,扭挫伤,转筋,寒湿脚气。
寒滞呕吐,腹泻,小儿吐乳,纳呆食少,扭挫伤,转筋,寒湿脚气。
白漆柴、乌樟、钓樟
樟科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以根皮及树皮入药。
根含dl-N-降杏黄罂粟碱(noramepavine)、L-(-)-N-降杏黄罂粟碱及牛心果碱(reticuline)。
舒筋活血,消肿止痛。主治扭挫伤,转筋,足肿。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烂敷患处。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红楠
温中,理气和胃,舒筋活络,消肿镇痛。
寒滞呕吐,腹泻,小儿吐乳,纳呆食少,扭挫伤,转筋,寒湿脚气。
10-15g。
孕妇忌服。
1、消食及收敛作用。
2、止痛作用。
《中药现代研究荟萃》:“活血止痛,止吐。治扭伤筋。呕吐等。”
治扭挫伤筋:红楠树皮或根300.0g,接骨木枝叶300.0g。水煎,熏洗伤处。
夏秋采收根皮切片晒干。
樟科植物红楠。
红楠,又名山樟树、白漆柴、乌樟、钓樟。常绿中等乔木,通常高10-15(-20)m;树干粗短,胸围可达2-4m。枝条多伸展,紫褐色,老枝粗壮,小枝无毛;顶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鳞片棕色革质,宽圆形,背面无毛,边缘有小睫毛,上部鳞片边缘的毛浓密。叶互生;叶柄长1-3.5cm,带红色;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4.5-9(13)cm,宽1.7-4.2cm,先端短突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革质,上面黑绿色,有光泽,下面较淡,带粉白。圆锥花序顶生或在新枝上腋生,无毛,具长梗;花两性;苞片卵形,有棕红色贴伏绒毛;花被裂片6,排成2轮,长圆形;能育雄蕊9,花药4室,花丝无毛,第1、2轮雄蕊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花药外向,第4轮为不育雄蕊,呈箭头状;基部有硬毛;雌蕊子房球形,无毛;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果扁球形,直径8-10mm,初时绿色,后变黑紫色;果梗鲜红色。花期2月,果期7月。
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香港、湖南。
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香港、湖南。
生于山地阔叶混交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