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哇花

狗哇花,中药名。为菊科植物狗娃花Heteropappushispidus(Thunb.)Less.的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疮肿,蛇咬伤。
别名 狗娃花、斩龙戟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疮肿,蛇咬伤。
狗哇花
  • 狗哇花
  • 狗哇花
  • 狗哇花
  • 狗哇花
  • 狗哇花
  • 狗哇花
  • 狗哇花
  • 狗哇花
  • 狗哇花
狗哇花
别名

斩龙戟、狗娃花

来源

菊科狗哇花属植物狗哇花Heteropappus hispidus (Thunb.) Less.[Aster hispidns Thunb.],以根入药。春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用于疮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狗哇花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疮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有解毒消肿的功能。用于疮肿、蛇咬伤。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狗娃花。
形态特征
二年生、稀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被毛或近无毛。茎上部分枝。茎下部叶倒披针形、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cm,宽3-4mm,基部狭窄,先端钝或突尖,全缘或具疏齿;茎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径3-5cm;总苞片2层,近等长,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外层草质,内层边缘膜质,有毛;舌状花淡紫色,长1cm;管状花先端5裂。瘦果扁倒卵形,长2.5-3.5mm,宽1.5-2.5mm,被伏毛;舌状花冠毛为膜片状冠环,白色或稍淡褐红色,长0.5-1mm,少数舌状花冠毛中有时残留3-4条淡褐红色糙毛或者冠毛环,呈长短不整齐的膜片状刚毛,管状花冠毛糙毛褐红色,长3-4mm。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各省,也见于四川东北部(城口、巫山、万县)、湖北、安徽、江西北部、浙江及台湾。也分布于蒙古、前苏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朝鲜及日本。
生长环境
生于荒地、路旁、林缘及草地。海拔达24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