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杜鹃

岭南杜鹃,中药名。为杜鹃花科植物广东紫花杜鹃RhododendronmariaeHance的花、叶、嫩枝或根。具有祛痰止咳,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咳嗽多痰,气喘,跌打损伤,对口疮。
别名 广东紫花杜鹃、紫杜鹃、异叶杜鹃、土牡丹花、紫花杜鹃、假吊钟
药味 味微苦、辛
药性 微温
归经 味微苦、辛,性微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痰止咳,消肿止痛。
主治

咳嗽多痰,气喘,跌打损伤,对口疮。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 岭南杜鹃
岭南杜鹃
拼音注音
Lǐnɡ Nán Dù Juān
别名

紫花杜鹃

来源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异叶杜鹃Rhododendron mariae Hance.以入药。夏季采叶,鲜用或阴干用。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镇咳,祛痰,平喘。用于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

鲜品2两,干品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岭南杜鹃

功效作用

功能

祛痰止咳,消肿止痛。

主治

咳嗽多痰,气喘,跌打损伤,对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鲜品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化学成分

叶含黄酮,酚类,有机酸,三萜,多量鞣质和挥发油(0.01%,干重)。叶和嫩枝中,分离得到5种黄酮类化合物结晶,其一为槲皮素,其余4种为紫花杜鹃素甲、乙、丙、丁。挥发油中含6种以上的萜类成分。

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作用:紫杜鹃煎剂、紫杜鹃黄酮与甲素在氨水喷雾引咳法实验中对小鼠有较好的止咳作用,而挥发油的作用较弱,乙素的止咳作用则不明显。采用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法观察到甲素的止咳作用是中枢性的,其作用部位在大脑以下。黄酮能使小鼠呼吸道酚红的分泌量增加,给正常家兔腹腔注射0.16g/只(相当于成人一日量),可明显抑制其呼吸频率,并能对抗尼可刹米的呼吸兴奋作用。

2、对气管炎的作用:大鼠吸入二氧化硫产生慢性气管炎后,应用紫杜鹃注射液肌内注射,10d为1疗程,可使气管纤毛粘液流运行速度加快,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病理切片上可见

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杯状细胞数变化不明显。

3、解痉作用:本品煎剂、浸膏和挥发油部分对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痉挛性收缩有对抗作用。煎剂及黄酮对离体兔与豚鼠肠管均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作用。

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给麻醉猫腹腔注射黄酬0.09g/kg,可使其血压缓慢轻度下降,呼吸稍快。少数动物心肌收缩增强,多数无影响。腹腔注射0.08g/kg,对在位猫心无显著影响。对正常兔心电图亦无影响。

5、抗菌作用:本品煎剂和浸膏对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卡他球菌稍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其提取物及结晶则均无作用。

毒理作用

本品毒性低,其水煎剂给小鼠灌胃的LD50>800g(生药)/kg。给小鼠腹腔注射100%紫杜鹃水煎剂、抽提物或结晶200mg/kg,对动物稍有抑制作用,使其活动减少,但无其他急性中毒反应。小鼠腹腔注射黄酮的LD50为1.97g/kg(相当于生药739g/kg)。动物死亡前均呈抑制状态。呼吸停止不久仍可摸及心跳。给猫灌服黄酮0.5g/kg,除趋向安静、活动减少外,48h内未见其他异常。狗每日给予0.12g/kg或0.06g/kg灌胃,连续20d,活动减少,比较驯服,体重普遍减轻,肝肾功能及血象等未见异常。

相关论述

1、《广西本草选编》:“化痰镇咳,消肿止痛。主治慢性气管炎,跌打肿痛,对口疮。”

2、《全国中草药汇编》:“镇咳,祛痰,平喘。主治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疗慢性气管炎:(1)(紫花杜鹃)鲜花或枝叶60g。水煎,每日分2次,饭后服。(《广西本草选编》)(2)岭南杜鹃30g(干),胡颓子叶15g,救必应12g,甘草4.5g。水煎分2次服,连服20d。(《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跌打肿痛:(紫花杜鹃)根3-6g。水煎,冲酒服。

3、治对口疮:紫花杜鹃鲜叶适量。捣烂敷。(2-3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5月间采收花、叶、嫩枝,鲜用或阴干;夏、秋季挖根,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叶片多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9cm,宽1-3.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至灰绿色,有稀疏毛茸,下面淡绿色,散有多数红棕色毛茸。主脉于下面突起,侧脉4-6对,于近叶缘处互相连接。叶柄长4-10mm,密被黄棕色毛茸。近革质。气微,味微涩。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紫花杜鹃是灌木,高2-4m。幼枝密被腺体状鳞片,有或无刚毛。叶革质,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3-8cm,宽1.5-3.5cm,顶端锐尖,具短尖头,基部圆形至宽楔形,上面暗绿色,有疏鳞片,中脉有短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鳞片,鳞片不等大,黄褐色或褐色,相距为其直径或直径之半;叶柄长5-10mm,被鳞片和刚毛。花序顶生,2-5花,短总状;花序轴长2-3mm;花梗长1-1.5cm,被鳞片,有或无刚毛;花萼长0.5-1mm,裂片圆或三角形,密被鳞片,有或无缘毛;花冠宽漏斗状,略两侧对称,长3-4cm,紫色或深红紫色,上方裂片内面有暗红色斑点,外面疏生鳞片,无毛或花冠筒部有柔毛;雄蕊不等长,长2-3.6cm,伸出花冠外,花丝下部被短柔毛;子房5室,密被鳞片,花柱细长,洁净。蒴果长圆形,长1.2-1.8cm。花期5-6月,果期9-10月。该种主要识别特征在于叶柄密生刚毛,花冠外鳞片极疏,其余部分近于无毛或少毛。
分布区域
产中国四川西部。
生长环境
生于林内,海拔2200-3000m。
生长见习
杜鹃花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恶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间也能生长。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长不良。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挡烈日,并经常以水喷洒地面。杜鹃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3-5月开花,杜鹃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
繁殖方式
用扦插和嫰枝繁殖。
栽培技术

1、扦插繁殖:是杜鹃花栽培中应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壮的半木质化的新枝,长约5-8cm,剪除下部叶片,保留顶叶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处理,然后扦插在疏松透气、富含腐植质的酸性土壤中,温度保持在20-25℃,遮阴并经常喷雾保湿,以促进萌发新根。

2、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对于难以成活的名贵品种如西鹃等,先剪去嫩枝约3-4cm作接穗,将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鹃作砧木,采用嫩枝劈接,然后置阴棚下用塑料薄膜绑扎,并用塑料袋将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湿。

3、肥水管理:杜鹃生长发育要求酸性土壤。由于北方土壤多偏碱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针叶土等腐植土混合配制。杜鹃的根系为须状细根,对肥料浓度及水质的要求严格,施肥时要遵循适时适量、薄肥勤施的原则。春季开花前为促使枝叶及花蕾生长,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花后施1-2次氮磷为主的混合肥料。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在生长期、开花期肥水要求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长缓慢时要控制肥水,以防烂根。杜鹃花喜湿润和凉爽的环境,北方气候干燥,应及时浇水并喷雾,以保持较高空气湿度。浇花水以矾肥水及雨水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亚铁及食醋。也可将西瓜或西红柿切成小块施入,对于改善土质及花朵质量也有良好效果。

4、整形修剪:为加速植株盛开,杜鹃常通过摘心来促发新枝,对于花朵簇拥、影响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这样不但使当年花大色鲜,也有利于植株来年生长开花。杜鹃萌发力强,枝条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降低其观赏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过修枝来调整。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谢后及秋季进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养分消耗,使整个植株开花丰满。

5、花期控制:杜鹃在秋季进行花芽分化,通过冷藏和加温处理,可以人为控制花期。要使杜鹃提前开花,可将其移至温室培养,控温在20-25℃,并经常在枝叶上喷水,保持80%以上的相对湿度,这样经过一个半月即可开花。要使杜鹃延迟开花,可将形成花蕾的杜鹃,让其一直处于低温状态,保持温度2-4℃,盆干时浇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后即可开花。

病虫防治

1、叶肿病,发病前尤其是在抽梢展叶时可喷洒1∶1∶200的波尔多液,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发芽前可喷施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200的波尔多液2-3次,通常隔7-10天喷1次;发病后可喷洒65-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3-4次,隔7-10天喷1次。

2、叶斑病和褐斑病,于5-8月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粉锈宁40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隔10天喷1次,共喷7-8次,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为防止叶片黄化,还可增施硫酸亚铁。

3、币厄病,受害嫩枝叶片顶端布满稠密的白色或粉红色的螨质层,有时叶片产生螨瘿,多由蚜虫刺伤叶片感染引起。其防治方法:在清除病叶的同时,喷洒含硫酸铜的药剂;喷洒氧化乐果乳油或将呋喃丹直接放于盆内等方法都可防治蚜虫及其它刺口器的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