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

榆树,中药名。为榆科榆属植物榆Ulmus pumila L.的果实(榆钱)、树皮、叶、根皮。榆钱(果):安神健脾。皮、叶:安神,利小便。榆钱: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皮、叶:神经衰弱,失眠,体虚浮肿。内皮:骨折,外伤出血。
别名 白榆、家榆、榆钱、春榆、粘榔树
药味 榆钱(果):味微辛
药性
归经 榆钱(果):味微辛,性平;皮、叶:味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榆钱(果):安神健脾。</p><p>皮、叶:安神,利小便。
主治

榆钱: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

皮、叶:神经衰弱,失眠,体虚浮肿。

内皮:骨折,外伤出血。

榆树
  • 榆树
  • 榆树
  • 榆树
  • 榆树
  • 榆树
  • 榆树
  • 榆树
  • 榆树
  • 榆树
榆树
拼音注音
Yú Shù
别名

白榆、家榆、榆钱、春榆、粘榔树

来源

榆科榆属植物Ulmus pumila L.,以果实(榆钱)、树皮、叶、根入药。榆钱,春季未出叶前,采摘未成熟的翅果,去杂质晒干。树皮,剥下树皮晒干,或夏秋剥下树皮,去粗皮,晒干或鲜用。叶,夏秋采摘,晒干或鲜用。根皮秋季采收。

性味

榆钱:微辛,平。

皮、叶:甘,平。

功能主治

榆钱:安神健脾。用于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

皮、叶:安神,利小便。用于神经衰弱,失眠,体虚浮肿。内皮: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榆钱:1~3钱;皮、叶3~5钱。接骨以内皮酒调包敷患处,止血用内皮研粉撒布患处。

备注

(1)同属下列植物,在不同地区均供药用。榔榆(蚊榔树、鸡瘤、小叶榆、秋榆)Ulmus parvifolia Jacq.;红榔木(毛白榆、棉榔树)Ulmus pumila L. var. pilosa Rehd.;滇榆(常绿榆、披针叶榆)Ulmus lanceaefolia Roxb.。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榆树

功效作用

功能

榆钱(果):安神健脾。

皮、叶:安神,利小便。

主治

榆钱: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带。

皮、叶:神经衰弱,失眠,体虚浮肿。

内皮: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用量:榆钱3-9g;皮、叶9-15g。接骨以内皮酒调包敷患处,止血用内皮研粉撒布患处。

化学成分

含鞣酐、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己烯醛、鞣质、粘液质及脂肪等。榆白皮含多量粘液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皮肤感染,褥疮:榆树皮60g,小蓟、地丁、蒲公英、马齿苋各15g。共研细粉,敷患处。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榆钱:春季未出叶前,采摘绿色未成熟的翅果,拣净杂质晒干。

2、榆树皮:剥下树皮晒干,或在夏秋季剥下树皮去粗皮晒干或鲜用。

3、榆叶:夏秋季采摘,晒干或鲜用。

4、根皮:秋季采收。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榆科榆属植物榆。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5m。单叶互生;叶柄长2-10mm;叶片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2-2.5cm,先端渐尖,边缘多具单锯齿,两面无毛,间或脉腋有簇生毛。春季花先叶开放,多数成簇状聚伞花序,生去年枝的叶腋,花两性,有短梗,花被4裂,紫色,雄蕊4,子房扁平,花柱2。翅果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1.2-1.5cm,无毛。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或近上部;果柄长约2mm。
分布区域
自东北到西北,从华南至西南各地区均有分布,亦多为栽培。
生长环境
生于河边低湿处,耐旱抗碱,低山区亦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