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耳草

护耳草,中药名。为萝藦科植物护耳草Hoya fungii Merr.的全株。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别名 大奶汁藤、打不死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归经 味苦、辛,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护耳草
  • 护耳草
  • 护耳草
  • 护耳草
  • 护耳草
  • 护耳草
  • 护耳草
  • 护耳草
  • 护耳草
  • 护耳草
护耳草
别名

大奶汁藤、打不死

来源

萝藦科护耳草Hoya fungii Merr.,以全株入药。

生境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

功能主治

治风湿跌打,脾肿大,吐血,骨折。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护耳草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萝藦科植物护耳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附生攀援灌木,具乳汁,除花萼外,全株无毛。叶对生,革质,卵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8-9cm,宽4.5-8.5cm,顶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侧脉约7对。聚伞花序伞形状,腋生;总花梗长3.5cm;花梗长2-4cm;花直径约1.5cm;花萼裂片长圆形,外被伏毛,边有缘毛;花冠白色,内面具褐色软鳞片;副花冠星状,亮黄色,外角急尖,内角直立;花粉块每室1个,直立。蓇葖线状长圆形,长约12cm,直径8mm;种子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4-5月,果期秋季。
分布区域
广东、广西、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700米的山地疏林中,附生于树上。
生长见习
球兰喜散光,喜半阴环境,耐阴蔽,忌烈日直射。夏季需要移至遮阴处,防止强光直射灼伤叶片,造成叶片失绿变黄,严重时会使叶片脱落,影响观赏效果。若长期将其放在光线不足处,则叶色变淡,花少而不艳。球兰不耐寒,生长适温为15-28℃,在高温条件下生长良好,冬季应在冷凉和稍干燥的环境中休眠,越冬温度保持在10℃以上。若低于5℃,则易受寒害,引起落叶,甚至整株死亡。
繁殖方式
生产中多用扦插法繁殖育苗。
栽培技术
扦插除冬季及早春因气温低不宜进行外,其余时间均可进行,每年3-4月用扦插法进行扩繁较适宜。一、二年生的老茎及当年生的嫩茎,均可作插穗,剪成5-8cm的一段,留有2节,把插入基质中的叶子剪去,上面只留1-2片叶,待伤口充分晾干后,将插条插入沙床或土质疏松的花盆基质中1/3或1/2部分栽培,如果为180号花盆,每盆可插插条10条左右。插条最好随剪随插,以利成活,4-6月光照较强,为保持阴凉环境,可设置2层黑纱网,插条20天左右即可生根,1个月后有新叶片长出,根部发育良好后即可移植至较大的花盆内定植,再移到半阴通风处进行常规管理。
病虫防治
1、炭疽病:球兰炭疽病一般通过伤口侵染,表现为叶部黑斑点。初时在叶面上出现若干淡黄色、黑褐色或淡灰色的小区,有时聚生成若干黑色带,当病斑扩大时,周围组织变成黄色或灰绿色并下陷,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是加强管理,种植勿太密,保持良好的透光通风,浇水时应从盆边缘浇水,如有被害叶片,应及时剪除病叶,避免晒伤、寒害、肥伤、药害,减少炭生。做好平时预防,可用80%炭疽福美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定期喷杀。2、软腐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软腐病,夏初阴雨季节易发病,冬季较少。初期叶面、叶柄出现水浸状斑点,而后萎蔫下垂,失去观赏价值。一般为全株发病,叶片受害时,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迅速扩展呈黄褐色软腐状,并有褐色的水滴渗出,有特殊臭味。防治方法是植株一旦发病,应及时将病叶剪除,伤口用M-45大生粉涂抹防止重新被感染。用农用链霉素5000倍或甲基多硫磷1000倍等喷雾防治。3、锈病:初期球兰叶面出现橘红色斑点,后期叶背出现褐色孢子。防治方法是事先对栽培介质进行消毒处理,加强环境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必要时摘除病叶。发病时用50%多菌灵8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喷雾防治。4、介壳虫:介壳虫常寄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特别是在叶鞘叶背等阴暗处,以刺吸式口器深入植株的气孔吸取营养,对球兰生长影响极大,致使苗株逐渐衰退、黄化,且易感染病害而致死亡。夏季高温多雨,通风不良或日光不足,极易发生介壳虫危害。防治方法是注意通风,及早发现虫体,少量发生时用毛刷刷去虫体,再用水冲洗干净。当虫害大面积发生时,采用化学方法防治。在若虫孵化盛期,喷洒药剂1-3次。例如用80%敌敌畏乳油或3%除虫菊酯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