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叶唐松草

盾叶唐松草,中药材名。本品为毛茛科盾叶唐松草ThalictrumichangenseLecoyerexOliv.,以全草、根入药。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除湿,通经,活血。黄疸,蛔虫病引起的腹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泄泻等:用全草3~5钱,或根1钱,水煎服或泡酒服。小儿角弓反张:用根5~6分。小儿口疮,风疹:外用适量,煎水洗。
别名 倒地挡、岩扫把、龙眼草、水香草、羊耳。
药味
药性
归经 苦,寒。有小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除湿,通经,活血。
主治 黄疸,蛔虫病引起的腹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泄泻等:用全草3-5钱,或根1钱,水煎服或泡酒服。小儿角弓反张:用根5-6分。小儿口疮,风疹:外用适量,煎水洗。
盾叶唐松草
  • 盾叶唐松草
  • 盾叶唐松草
  • 盾叶唐松草
  • 盾叶唐松草
盾叶唐松草
拼音注音
Dùn Yè Tánɡ Sōnɡ Cǎo
别名

倒地挡、岩扫把、龙眼草、水香草、羊耳

来源

毛茛科盾叶唐松草Thalictrum ichangense Lecoyer ex Oliv.,以全草、根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贵州。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除湿,通经,活血。

黄疸,蛔虫病引起的腹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泄泻等:用全草3~5钱,或根1钱,水煎服或泡酒服。

小儿角弓反张:用根5~6分。

小儿口疮,风疹: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盾叶唐松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除湿,通经,活血。
主治
黄疸,蛔虫病引起的腹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泄泻等:用全草3-5钱,或根1钱,水煎服或泡酒服。小儿角弓反张:用根5-6分。小儿口疮,风疹:外用适量,煎水洗。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盾叶唐松草是草本植物,植株全部无毛。根状茎斜,密生须根;须根有纺锤形小块根。茎高14-32厘米,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基生叶长8-25厘米,有长柄,为一至三回三出复叶;叶片长4-14厘米;小叶草质,顶生小叶卵形、宽卵形、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2-4厘米,宽1.5-4厘米,顶端微钝至圆形,基部圆形或近截形,三浅裂,边缘有疏齿,两面脉平,小叶柄盾状着生,长1.5-2.5厘米;叶柄长5-12厘米。茎生叶1-3个,渐变小。复单歧聚伞花序有稀疏分枝;花梗丝形,长0.3-2厘米;萼片白色,卵形,长约3毫米,早落;雄蕊长4-6毫米,花药椭圆形,长约0.6毫米,花丝上部倒披针形,比花药宽,下部丝形;心皮5-12(-16),有细子房柄,柱头近球形,无柄。瘦果近镰刀形,长约4.5毫米,有约8条细纵肋,柄长约1.5毫米。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部、四川、贵州、湖北西部、陕西南部、浙江、辽宁南部。在越南北部、朝鲜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山地沟边、灌丛中或林中,在四川、湖北分布于海拔1300-1900米间山地,在辽宁分布于海拔600米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