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草

屏风草,中药材名。本品为唇形科直萼黄芩ScutellariaorthocalyxHand.-Mazz.,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为:消炎退热,解毒消肿。急、慢性胃炎:配方用,用量5钱。痈疽肿毒,疥疮,体癣,手足癣:全草1~3钱,水煎服。小儿走马牙疳:用全草放新瓦上焙干,研末撒布溃烂处。
别名 蓝花地丁、紫花地丁[云南]、小黄芩、半枝莲[云南]。
药味 苦、微辛
药性
归经 苦、微辛,凉。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消炎退热,解毒消肿。
主治 急、慢性胃炎:配方用,用量5钱。痈疽肿毒,疥疮,体癣,手足癣:全草1-3钱,水煎服。小儿走马牙疳:用全草放新瓦上焙干,研末撒布溃烂处。
屏风草
  • 屏风草
  • 屏风草
  • 屏风草
  • 屏风草
  • 屏风草
  • 屏风草
  • 屏风草
  • 屏风草
  • 屏风草
屏风草
拼音注音
Pínɡ Fēnɡ Cǎo
别名

蓝花地丁、紫花地丁[云南]、小黄芩、半枝莲[云南]

来源

唇形科直萼黄芩Scutellaria orthocalyx Hand.-Mazz.,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云南。

性味

苦、微辛,凉。

功能主治

消炎退热,解毒消肿。

急、慢性胃炎:配方用,用量5钱。

痈疽肿毒,疥疮,体癣,手足癣:全草1~3钱,水煎服。

小儿走马牙疳:用全草放新瓦上焙干,研末撒布溃烂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屏风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消炎退热,解毒消肿。
主治
急、慢性胃炎:配方用,用量5钱。痈疽肿毒,疥疮,体癣,手足癣:全草1-3钱,水煎服。小儿走马牙疳:用全草放新瓦上焙干,研末撒布溃烂处。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通常横行或斜向,纤细,匍匐,粗1-1.5毫米,多分枝。茎直立,高6-25厘米,多数,锐四棱形,基部通常粗1毫米,被向上紧贴的短柔毛但在棱上较密,有时几无毛,大多不分枝或下部有少数分枝,但偶有下部多数分枝。叶具极短的柄,柄长不到1毫米;叶片草质,在茎下部者较密集,卵圆状披针形至卵圆形,在茎上部者线形,长1-2.1厘米,宽2.2-5.5(7)毫米,顶端钝或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极全缘,稍内卷,两面均被稀疏的微柔毛,下面密生凹点,侧脉2-3对,与中脉均上面凹陷下面凸起,斜上升。花序总状,顶生,通常占茎长一半以上,长3-19厘米;苞片线形,向上渐变小;小苞片成对在花梗下方,极微小,针形,长1毫米,被缘毛;花梗长1.2-2.5毫米,与序轴均被具腺短柔毛。花萼开花时长1.5-2.5毫米,盾片圆形,高约1毫米,外被具腺短柔毛;果时花萼长4毫米,盾片高2.5毫米,常带紫色。花冠紫至蓝紫色,长1.2-1.7厘米,外面被具腺的短柔毛,内面在上唇片与下唇2侧裂片靠合的缝线上被白色疏柔毛,余部无毛;冠筒近基部前方膝曲,向喉部逐渐增大;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卵圆形,先端微缺,边缘下卷,2侧裂片三角状卵圆形,边缘外卷。雄蕊4,内藏,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髯毛,花药紫色,前对花丝在内侧后对花丝在两侧中部以上具白色小疏柔毛。花柱细长,不超出雄蕊,先端细尖,微裂。花盘环状,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无毛。小坚果近球形,径约1.8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4)6-8(10)月,果期(6)8-10月。
分布区域
产云南东南部、东部、中部至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2300(3300)米的草坡或松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