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

山鸡,中药名。为雉科动物原鸡Gallus gallus Linnaeus的肉。具有补肝益肾,强筋骨的功效。主治崩漏带下,筋骨痿软无力,遗精,久泻,消渴,骨蒸劳热等。
别名 蓖箕柴,四面戟,四棱树,六月凌,见肿消,鬼箭,麻药,山鸡条子,四面锋,卫矛
药味 苦,辛
药性
归经 肝经
分类 活血化瘀药
产地 东北及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等
功能 补肝益肾,强筋骨。
主治 崩漏带下,筋骨痿软无力,遗精,久泻,消渴,骨蒸劳热等。
山鸡
  • 山鸡
  • 山鸡
  • 山鸡
  • 山鸡
  • 山鸡
  • 山鸡
  • 山鸡
  • 山鸡
  • 山鸡
山鸡
拼音注音
Shān Jī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雉科动物原鸡

生境分布

栖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区的密林中。分布云南、广西南部,海南岛等地。

原形态

为家鸡的远祖,形似家鸡而较小,体长约60厘米。肉冠、肉垂以及裸出的脸和喉均赤红色。虹膜红褐色或橙黄色。雄者头和颈的羽毛在前为深红色,向后转为金黄色;上背与翼上的小覆羽黑色,大覆羽着有蓝紫色光辉;中背和中覆羽呈浓暗红色;下背和腰转为红橙色;飞羽黑褐色。尾羽很长,斜垂。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色,而有金属绿色反光;羽基白色,飞时特别明显。下体纯乌黑。脚粗短而健,蓝灰色,有距。雌者形小尾短。上体大都暗褐而缀以黄褐色虫蠹状斑。头和颈项黑褐缀红;颈羽形特长,中央黑褐而具金黄色羽缘。胸红褐色。下体余部均褐色沾黄,尾下覆羽乌黑色。脚无距。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滋养温补,强筋骨,入肝补血。治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两;或酒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山鸡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肝益肾,强筋骨。
主治
崩漏带下,筋骨痿软无力,遗精,久泻,消渴,骨蒸劳热等。
用法用量
内服:散汤60-120g,食肉饮汁,或酒炒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在云南、广西及海南岛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密林中可捕获,但原鸡为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季节禁止捕猎。捕后除去毛和内脏,取肉鲜用。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雉科动物原鸡。
形态特征
为家鸡的远祖,形似家鸡而较小,体长约60厘米。肉冠、肉垂以及裸出的脸和喉均赤红色。虹膜红褐色或橙黄色。雄者头和颈的羽毛在前为深红色,向后转为金黄色;上背与翼上的小覆羽黑色,大覆羽着有蓝紫色光辉;中背和中覆羽呈浓暗红色;下背和腰转为红橙色;飞羽黑褐色。尾羽很长,斜垂。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色,而有金属绿色反光;羽基白色,飞时特别明显。下体纯乌黑。脚粗短而健,蓝灰色,有距。雌者形小尾短。上体大都暗褐而缀以黄褐色虫蠹状斑。头和颈项黑褐缀红;颈羽形特长,中央黑褐而具金黄色羽缘。胸红褐色。下体余部均褐色沾黄,尾下覆羽乌黑色。脚无距。
分布区域
分布云南、广西南部,海南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