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柴胡

狭叶柴胡,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习称“南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功效。主治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退热截疟。
别名 南柴胡、红柴胡、香柴胡、软柴胡、软苗柴胡
药味 味苦、辛
药性 微寒
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 主治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退热截疟。
狭叶柴胡
  • 狭叶柴胡
  • 狭叶柴胡
狭叶柴胡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
主治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退热截疟。
用法用量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禁忌
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注意事项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化学成分
狭叶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c、d及挥发油、柴胡醇、春福寿草醇、α-菠菜甾醇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

1、南柴胡: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南柴胡:取南柴胡片,照醋炙法(通则0213)炒干。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

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饮片性状:

1、南柴胡: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外表皮红棕色或黑褐色。有时可见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或有细毛状枯叶纤维。切面黄白色,平坦。具败油气。

2、醋南柴胡:本品形如南柴胡片,微有醋香气。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主根发达,圆锥形,支根稀少,深红棕色,表面略皱缩,上端有横环纹,下部有纵纹,质疏松而脆。茎单一或2-3,基部密覆叶柄残余纤维,细圆,有细纵槽纹,茎上部有多回分枝,略呈之字形弯曲,并成圆锥状。叶细线形,基生叶下部略收缩成叶柄,其他均无柄,叶长6-16cm,宽2-7mm,顶端长渐尖,基部稍变窄抱茎,质厚,稍硬挺,常对折或内卷,3-5脉,向叶背凸出,两脉间有隐约平行的细脉,叶缘白色,骨质,上部叶小,同形。伞形花序自叶腋间抽出,花序多,直径1.2-4cm,形成较疏松的圆锥花序;伞辐 (3) 4-6 (8),长1-2cm,很细,弧形弯曲;总苞片1-3,极细小,针形,长1-5mm,宽0.5-1mm,1-3脉,有时紧贴伞辐,常早落;小伞形花序直径4-6mm,小总苞片5,紧贴小伞,线状披针形,长2.5-4mm,宽0.5-1mm,细而尖锐,等于或略超过花时小伞形花序;小伞形花序有花 (6) 9-11 (15),花柄长1-1.5mm;花瓣黄色,舌片几与花瓣的对半等长,顶端2浅裂;花柱基厚垫状,宽于子房,深黄色,柱头向两侧弯曲;子房主棱明显,表面常有白霜。果广椭圆形,长2.5mm,宽2mm,深褐色,棱浅褐色,粗钝凸出,油管每棱槽中5-6,合生面4-6。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广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广西及内蒙古、甘肃诸省区。也分布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及西部、蒙古、朝鲜至日本。
生长环境
生于干燥的草原及向阳山坡上,灌木林边缘,海拔160-22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