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根

马桑根,中药名。为马桑科植物马桑CoriarianepalensisWall.的根。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西藏。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麻木,痈疮肿毒,风火牙痛,痞块,瘰疬,痔疮,急性结膜炎,汤火伤,跌打损伤。

别名 乌龙须、黑龙须
药味 味苦、酸
药性
归经 味苦、酸,性凉,归肺、肝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

风湿麻木,痈疮肿毒,风火牙痛,痞块,瘰疬,痔疮,急性结膜炎,汤火伤,跌打损伤。

马桑根
  • 马桑根
  • 马桑根
马桑根

《中药大辞典》:马桑根

拼音注音
Mǎ Sānɡ Gēn
别名

乌龙须((草木便方》)

出处

《草木便方》

来源

马桑科植物马桑,冬季采掘。

生境分布

产陕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

干燥根肥大粗糙,附有部分残茎,多结节皱纹。表面灰棕色,凹凸不平。断面木质坚实。气香,味淡而涩。

性味

苦,凉,有毒。

①《贵阳民间药草》:"辛苦麻,有大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有小毒。"

③《湖南药物志》:"甘酸涩,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风湿麻木,风火牙痛,痰饮,痞块,瘰疬,跌扑损伤,急性结膜炎,汤火伤。

①《草木便方》:"疗跌扑,疯狗毒。"

②《分类草药性》:"治牙关风火作痛,散湿热,九子烂痒(瘰疬),汤火伤。"

③《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骨折。"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鱼骨梗喉,久疟成痞。"

⑤《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癫狂初起。"

⑥《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生肌止痛,散瘀消肿。治急性结膜炎,角膜云翳,汤火伤,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刮去外层黑皮,煎汤,0.5~1.5钱;或炖肉。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疯狗咬伤:马桑根三钱至五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风火牙痛:马桑根、地骨皮,炖猪肉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痞块:马桑根一钱,仙人掌五钱。炖猪肉吃。(《贵州草药》)

④治汤火伤:马桑根皮,去粗皮,研粉调敷。(《陕西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马桑根

拼音注音
Mǎ Sānɡ Gēn
别名

乌龙须、黑龙须。

英文名
Root of Chinese Coriaria
出处

出自《草木便方》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桑科植物马桑Coriarifa nepalensis Wal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iarifa nepalensis Wall.[C.sinica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3200m的山地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南、广西、西藏。

原形态

马桑 落叶灌木,有时高达6m。枝条斜展,幼枝有棱或成四狭翅,无毛,常带紫色;老枝具圆形突起的皮孔。单叶对生;叶柄短,长1-3mm,通常紫色,基部具垫状突起物;叶片纸质至薄革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2.5-8cm,宽1.5-4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仅下面沿脉有细毛;基出3脉。总状花序侧生于前年生枝上,花单性同株;雄花序长1.5-2cm,先叶开放,序轴被腺状微柔毛,萼片及花瓣各5,雄蕊10,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与叶同出,长4-6cm,带紫色,萼片与雄花同,花瓣肉质,龙骨状,雄蕊较短,心皮5,分离,具小疣体,柱头上部外弯,浆果状瘦果,5个,成熟时由红色变紫黑色,直径约6mm,外被肉质花瓣所包。花期3-4月,果期5-6月。

性状

干燥根肥大粗糙,附有部分残茎,多结节皱纹。表面灰棕色,凹凸不平。断面木质坚实,气香,味淡而涩。

化学成分

参见马桑叶条。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苦;酸;凉;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热解毒。主风湿麻木;痈疮肿毒;风火牙痛;痞块;瘰疬;急性结膜炎;汤火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疗跌扑,疯狗毒。

2.《分类草药性》:治牙关风火作痛,散湿热,九子烂痒(瘰疬),汤火伤。

3.《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骨折。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痰饮成齁,鱼骨梗喉,久疟成痞。

5.《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癫狂初起。

6.《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生肌止痛,散瘀消肿。治急性结膜炎,角膜云翳,汤火伤,骨折,跌打损伤。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马桑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

风湿麻木,痈疮肿毒,风火牙痛,痞块,瘰疬,痔疮,急性结膜炎,汤火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禁忌

服后忌食豆类。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小儿、孕妇、体弱者禁用。

药理作用

兴奋大脑皮质、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中枢及增强脊髓反射等作用。

相关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痰饮成齁,鱼骨梗喉,久疟成痞,止牙痛。”

2、《重庆草药》:“除风,解毒,杀虫。”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牙痛,癫痫,烧烫伤,狗咬伤和风湿病等。

相关配伍

1、治风湿麻木,大便不利:马桑根30g,铁连环12g,牛耳大黄12g。熬水服。(《重庆草药》)

2、治白口疮:鲜马桑(根)皮1.5g,捣绒,用青布包好,含5min后取出,隔时再含,一日数次。(《贵州草药》)

附注

其毒性主要是兴奋中枢而产生惊厥、呼吸衰竭、心脏停搏,可引起死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1-5厘米。表面灰棕色,粗糙,多结节皱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淡棕黄色,木质部淡黄白色。气微香,味淡而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桑科植物马桑。

形态特征

马桑,又名蛤蟆树、阿斯木、上天梯、莲花献、四联树、黑果果、醉鱼儿、闹鱼儿、水马桑、野马桑、马鞍子、千年红、黑虎大王、紫桑。落叶灌木,有时高达6m。枝条斜展,幼枝有棱或成四狭翅,无毛,常带紫色;老枝具圆形突起的皮孔。单叶对生;叶柄短,长1-3mm,通常紫色,基部具垫状突起物;叶片纸质至薄革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2.5-8cm,宽1.5-4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仅下面沿脉有细毛;基出3脉。总状花序侧生于前年生枝上,花单性同株;雄花序长1.5-2cm,先叶开放,序轴被腺状微柔毛,萼片及花瓣各5,雄蕊10,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与叶同出,长4-6cm,带紫色,萼片与雄花同,花瓣肉质,龙骨状,雄蕊较短,心皮5,分离,具小疣体,柱头上部外弯,浆果状瘦果,5个,成熟时由红色变紫黑色,直径约6mm,外被肉质花瓣所包。花期3-4月,果期5-6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西藏。

道地产区

西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西藏。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3200m的山地灌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