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蕊蛇菰

多蕊蛇菰,中药名。为蛇菰科植物多蕊蛇菰BalanophorapolyandraGriff.的全株。分布于华南各地。具有滋阴补肾,利水通淋之功效。常用于阴虚出血,肾虚血虚,各种淋病。

别名 土苁蓉、通天蜡烛、木菌子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平,归肝、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滋阴补肾,利水通淋。
主治

阴虚出血,肾虚血虚,各种淋病。

多蕊蛇菰
  • 多蕊蛇菰
  • 多蕊蛇菰
  • 多蕊蛇菰
多蕊蛇菰
拼音注音
Duō Ruǐ Shé Gū
别名

土苁蓉、通天蜡烛(《广西药植名录》),木菌子(《海南植物志》)。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

为蛇菰科植物多蕊蛇菰全株。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或山谷林下,寄生于阔叶树的根部。分布华南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15厘米。根茎肉质,常裂为数分枝。雌雄同株或异株,花茎深红色,基部具苞片5~8枚,卵圆形,长1.5~2.5厘米.雄肉穗花序棒状;雄花无梗;花被裂片4~6,稍肉质,花丝合生成半球形,药室约有20个,不等大;雌内穗花序长卵形,长2~4厘米,雌花密集;子房长卵形,附属体棒状椭圆形。花期10~12月。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治血虚,出血,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多蕊蛇菰

功效作用

功能

滋阴补肾,利水通淋。

主治

阴虚出血,肾虚血虚,各种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广西药植名录》:“治血虚、出血、淋病。”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血虚贫血:多蕊蛇菰20g,何首乌30g。水煎温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2、治气阴两虚淋病:多蕊蛇菰20g,丹参、赤芍各15g,鹿角霜10g。水煎温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单个块状根茎表面有疣状突起。花茎较短,长5-8cm,花序椭圆形,长约5cm,宽约1cm,生于茎顶。只见雄花序或只见雌花序。质硬,易折断。气微,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蛇菰科植物多蕊蛇菰。

形态特征

草本,高5-25厘米,全株带红色至橙黄色;根茎块茎状,常分枝,直径2-3.5厘米,表面有纵纹,密被颗粒状小疣瘤并疏生带灰白色的星芒状小皮孔;花茎深红色,长2.8-8厘米,直径5-10毫米;鳞苞片4-12枚,卵状长圆形,在花茎下部的旋生,在花茎上部的互生,有时呈卵形,长约2厘米,宽1-1.2厘米,顶端略圆形。花雌雄异株(序);雄花序圆柱状,长12-15厘米;雄花两侧对称,花被裂片6,开展,直径约1厘米,两侧裂片三角形至卵形,顶端尖,上下两裂片长圆形,顶端截形,长3-4毫米,宽2(-2.5)毫米;聚药雄蕊近圆盘状,中央呈脐状突起,直径4-5毫米,花药短裂,分裂为20-60小药室;雌花序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3厘米;子房呈伸长的卵形,基部渐狭或近圆柱形,花柱丝状;附属体倒圆锥形或近棍棒状,长7-8毫米,宽约4毫米。花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南各地。

道地产区

华南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或山谷林下,寄生于阔叶树的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