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连

雷公连,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雷公连Amydriumsinense(Engl.)H.Li的全株。我国特有,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具有舒筋活络,祛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麻木,心绞痛,骨折,跌打损伤。
别名 大医药、大软筋藤、九龙上调、野红苕、青藤、下山虎、雷公药、风湿药
药味 味辛、微苦
药性
归经 味辛、微苦,性凉。归肝、肾经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舒筋活络,祛瘀止痛。
主治 风湿麻木,心绞痛,骨折,跌打损伤。
雷公连
  • 雷公连
  • 雷公连
  • 雷公连
雷公连
拼音注音
Léi Gōnɡ Lián
别名

大医药、大软筋藤、九龙上调、野红苕、青藤、雷公药、风湿药

英文名
root of Chinese Amydrium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雷公莲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ydrium sinense (Engl.) H. Li.[Epipremnopsis sinensis(Engl)H.Li;Scindapsus sinensis Eng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石崖上。

资源分布:我国特有,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雷公连,附生藤本。茎较细弱,粗3-5mm,借气生根紧贴于树干上,节间长3-5cm。叶柄上面具槽,基部扩大,长8-15cm,上部有长约1cm的关节,叶柄鞘达关节,撕裂状脱落;叶片革质,表面亮绿色,背面黄绿色,镰状披针形,全缘,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长13-23cm,宽5-8cm,常一侧为另一侧宽的2倍;中肋表面平坦,背面隆起,侧脉与中肋成30度锐角斜伸,然后弧形上升,边缘连接,细脉网状。花序柄淡绿色,长约5.5cm;佛焰苞肉质,蕾时绿色,席卷为纺锤形,上端渐尖,长约7cm,中部粗2.2cm,盛花时展开成短舟状,近卵圆形,长约8-9cm,黄绿色至黄色;肉穗花序倒卵形,长约4cm,粗约1.8cm,梗长0.5-1cm。花两性,子房顶部五至六边形,柱头无柄;花丝基部宽,长约4mm,药隔线形,药室长圆形,从顶部外向纵裂。浆果绿色,成熟时黄色、红色,味臭。种子1-2颗,棕褐色,倒卵状肾形,长约2mm。花期6-7月,果期7-11月。

性味

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祛瘀止痛。主风湿麻木;心绞痛;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味辛、微苦、性凉。有祛瘀生新、镇痛的功能。用于骨折、跌打、心绞痛。

摘录
《中华本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雷公连

功效作用

功能
舒筋活络,祛瘀止痛。
主治
风湿麻木,心绞痛,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味辛、微苦、性凉。有去瘀生新、镇痛的功效。用于骨折、跌打、心绞痛。”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冠心病心绞痛和慢性风湿病麻木等。
相关配伍

1、治心绞痛:雷公连末一钱,兑淘米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2、治骨折:雷公连捣烂拌酒糟炒热,先将骨折处复位,再包上药。(《贵州民间药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天南星科植物雷公连。
形态特征
附生藤本,茎较细弱,粗3-5毫米,借肉质气生根紧贴于树干上,节间长3-5厘米。叶柄上面具槽,基部扩大,长8-15厘米,上部有长约1厘米的关节,叶柄鞘达关节,撕裂状脱落;叶片革质,表面亮绿色,背面黄绿色,干时恒为黑褐色(背面较淡),镰状披针形,全缘,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长13-23厘米,宽5-8厘米,不等侧,常一侧为另一侧宽的2倍;中肋表面平坦,背面隆起,侧脉极多数,与中肋成30度锐角斜伸,然后弧形上升,至边缘连接,细脉网状,干时均较明显。花序柄淡绿色,长5.5厘米。佛焰苞肉质,蕾时绿色,席卷为纺锤形,上端渐尖,长7厘米,中部粗2.2厘米,盛花时展开成短舟状,近卵圆形,长8-9厘米,人为展平宽11.5厘米,黄绿色至黄色。肉穗花序具长0.5-1厘米的梗,倒卵形,向基部变狭,先端钝圆,长约4厘米,粗1.8厘米。花两性。子房顶部五至六边形,宽5毫米,长4毫米,柱头无柄,多少下凹,近圆形,干时微凸,1室,胚珠2,近横生,生侧膜胎座的中下部;花丝基部宽,长4毫米,骤狭为长1.2毫米的线形药隔;药室长圆形,长3毫米,外露或否,从顶部外向纵裂。浆果绿色,成熟黄色、红色,味臭,种子1-2枚,棕褐色,倒卵状肾形,长约2毫米,腹面扁平。花期6-7月,果期7-11月。
分布区域
我国特有,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石崖上。